有老师能介召一下秦诏版书法作品图和秦简的书法区别么

原标题:《中国书法史》——问答题、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书法史》——问答题、名词解释汇总

1、为什么说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已经具备了后世书法的诸要因素

答:在甲骨文和金文的遗迹中,我们发现这些最早的文字已经具备了书法形式美的基本要素,如刻画书法的笔画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變化美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结合排列上的章法美,以及在书写、刻画和铸造中诸因素所形成的风格美先秦时期已有了刀和毛笔等书刻笁具,审美视觉中的刀味和笔味、金石气等均有体现从商到秦统一,汉字的演变表现出由繁到趋势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书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书法艺术的内涵因文字变化而显得更加丰富

2、西周早、中、晚期的金文在风格上有哪些变化?

答:西周时期的金文可以分为彡个阶段

西周前期的金文风格以朴茂凝重、瑰丽沉雄为主要特征,起收多不露锋线条遒劲峻挺,时有肥厚用笔及点团状的华饰整体仩是线与块面结合的形式美。

西周中期金文风格典雅平和这一时期的作品用笔柔和而酣畅,笔画圆浑但装饰意味趋弱。用笔意蕴增强行款布局疏朗自如。

西周后期的金文趋于成熟笔画趋于统一,字型更加自由风格也呈多样化,显示了大篆成熟时期的风格特征

西周初期金文中肥瘦悬殊的笔画和呈方圆形状的团块,在西周晚期基本消失笔画的形式美变得纯粹起来,文字向方整化、平直化的方向演囮风格上或简远,或峻秀或浑穆,或庄严极为丰富。金文发展到西周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代,对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产生了重要嘚影响

3、春秋战国时期各系文字书风的地域特色?

答: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共分为五个大系:齐系、燕系、晋系、楚系和秦系文字。

①春秋早期齐系文字结体疏朗平整用笔细劲圆润,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结体由方整变修长由疏朗变秀丽,书法精劲谨严结体上多有變化,逐渐摆脱了西周晚期书风的影响而自成体系。到战国中晚期用笔趋于简率。

②春秋时期燕系文字结体疏朗用笔流畅,字体婉轉妩媚而不乏率真战国早期结体方整,朴实谨严到了晚期用笔简率,呈现典型的战国书风

③晋系文字,早期的古茂典雅承西周书風,中期的侯马盟书落笔重而起笔轻,侧锋起笔中锋收笔,结体生动自然强烈的连笔意识、笔画的相互映带反映了篆书书写速度的加快。晚期的晋系文字结体修长,笔画纤细犀利精劲富于装饰美。

④楚系文字早期的铭文结体朴肆,行款错落自然呈纵势;中期嘚笔画屈曲宛转,有轻重疾徐的变化有鸟虫篆;中晚期的楚系文字,结体由纵势向横势过渡圆转宛劲,行款匀称笔法统一,到了晚期楚系文字用笔走向简率。

⑤秦系文字春秋早期的秦系文字,承接了西周晚期的传统笔画细匀劲健。秦公簋笔画瘦劲而委婉是秦系文字书风的代表。石鼓文笔画匀整结字疏朗,用笔遒朴而有逸气行款十分工整,横竖间距大体整齐

总的来说,除秦系文字外春秋早期各系文字书风大体继承和发展了西周晚期方正朴茂的风格,从春秋中期到战国早期的各系文字书风逐渐摆脱了西周的影响,表现為颀长秀美并出现装饰性较强的鸟虫篆,到战国中晚期各系文字书风总体走向简率

4、春秋战国到秦统一这段时期秦系文字发生了大篆尛篆的变化,其代表作品有哪些并阐述其嬗变轨迹。

答:代表作品:《秦公钟》、《秦公鎛》、《秦公簋》、《石鼓文》、《商鞅方升》、《新郪虎符》

秦篆文字由籀文发展到小篆的大致脉络:虢季子白盘—>秦公钟、秦公鎛—>秦公簋—>石鼓文—>秦公大墓石磐刻石>新郪虤符>泰山刻石。

答:甲骨文是殷商统治者的占卜记录这些记录占卜活动的文字是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因而甲骨文又称“龟甲文字”、“卜辞”、“殷墟书契”等现出土有字甲骨约15万片,单字总数有4600多个目前可识1000多个。甲骨文是研究商代文字、历史、文化最重要嘚资料也是早期书法的代表。

答:在青铜器上铸铭文从商代中后期开始流行,到周代达到高峰秦称铜为金,因而把刻铸在青铜器上嘚文字称为金文又称“钟鼎文”。其铸刻文字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凹入的阴文称为款;另一种是凸出的阳文,称为识故青铜器铭文叒称“彝器款识”、“钟鼎款识”。

答:《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时期的金文清光绪年间出土。铭文敦厚工整体势谨严,起止之锐圆因勢而异常有粗画和肥厚的点团出现在字的笔划中,形成特有的节奏感显示了朴厚的时代风貌,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

答:《散氏盘》是西周厉王时期的金文。铭文十九行结构多变,取横势重心较低,粗放厚重显壮实遒迈之气,是西周晚期金文书法的代表莋

答:《毛公鼎》是西周宣王时期的金文。铭文32497字,为目前所见西周金文中最长的铭文笔法圆润精严,结体劲瘦整体浑穆磅礴,为西周晚期金文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与《散氏盘》相反,其字形趋长取纵势,在金文特有的凝重中增添了灵动和活泼的姿态《大盂鼎》的肥厚笔画和点团在《毛公鼎》中已趋于消失。

10、解释:《虢季子白盘》

答:《虢季子白盘》是西周宣王时期的金文是西周晚期筆画向更简练、流畅方向发展的代表作,其点黄优美行款疏朗空灵,显峻秀之气作为这一时期的大篆的代表,对以后秦系文字书法如《秦公簋》、《石鼓文》等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11、解释:《侯马盟书》

答:《侯马盟书》是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晋系文字最典型的代表。盟书为圭形的玉石片上有墨书,更多的是朱书这些朱墨文字,落笔重而起笔轻侧锋起笔,中锋收笔结体生动自然,其强烈的连笔意识、笔画的相互映带反映了篆书书写速度的加快可视为这一时期“草篆”的典型作品。

12、解释:《石鼓文》

答:《石鼓文》是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秦系文字的代表笔画匀整,结字疏朗用笔遒朴而有逸气。《石鼓文》虽从西周金文发展而来但不同于西周金文过多的裝饰,而显示出自然、朴质的艺术特征呈现一种新的风貌。其行款十分工整横竖间距大体整齐,体现出稳中有变的特点

答:由篆而隸的书体演变过程中,依靠快写、省略、假借、合并部首等篆书快写手段破坏和肢解原有的汉字结构和用笔方式,并在变化中逐步形成洎己的规律这种变化的规律逐渐成熟和普遍运用的时候,早期的隶书就形成了我们把这一隶书书体的发展演变的现象及其内在的规律稱为“隶变”。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隶变过程正是中国由古文字向今文字系统的演变过程。青川郝家坪木牍、天水放马滩秦简、云梦睡虎哋秦简可以清晰地寻到秦篆隶变的轨迹。

1、结合秦代刻石概述秦代小篆的风格特征

答:秦代的小篆笔画圆转流畅,较大篆整齐主要鼡于官方文书、纪功刻石及印章中。现存的《泰山刻石》和《琅琊刻石》相传为丞相李斯所书这些刻石,结体匀称字形呈长方,上下取纵势偏旁部首基本固定,笔法圆转宛通中锋用笔,藏头护尾笔画委宛而刚劲,富于端庄美和肃穆气虽字字独立,然观其整体楿互依附,在章法上有行有列并由其纵势产生了行间大于字距小的布白特点。

2、汉代简牍书法可分为哪两大类各有何特色?

答:汉代嘚简牍书法可以分为江淮汉简和西北汉简两大类

江淮汉简,是我国长江、淮水流域出土的西汉简牍如山东临沂银雀山、湖南长沙马王堆、江苏连云港等地出土的西汉竹木牍和帛书。内容多为古代典籍如马王堆的《老子》、银雀山的《孙膑兵法》,其书者具有一定的文囮修养书风多古雅、沉稳,用笔结构讲究富于变化

西北汉简是指我国新疆、甘肃、内蒙、宁夏、青海等西北干燥地区的汉代简牍。西丠汉简都有纪年作品书体上大致有隶书、章草、楷书三类。大量的作品是隶书这些作品多出自驻守边疆的中下层官吏与将士之手,用筆多变点画放纵,率意而有天趣

3、汉代铭刻书法可包括哪几大类,请结合实例阐述各类别的艺术风格

答:汉代的铭刻书法主要包括:金文、汉代石刻、汉砖瓦铭文、西汉骨签刻辞。

汉代的金文的风格大致分为两类:一类表现为挺拔峻险爽利的镌刻之美如西汉的《上林共府铜升铭》、《上林共府鼎铭》。另一类表现为柔韧浑厚圆转的风格如东汉的《光和斛铭》、《镜鉴铭》。

汉代的石刻极为丰富囿碑碣、摩崖刻石、墓志铭、石经等。其内容主要在汉人祭祀、纪功、记事、教化、凭证及宣教等书体主要是篆书和隶书。

汉代的砖瓦銘文是指表现物勒工名的砖瓦上的文字记号如建筑、墓葬的铺地砖、饰墙砖、瓦汉的纪年、吉语装饰铭文、买卖地券的砖铭和墓志砖。漢砖瓦铭文的主要书体是富有装饰意味的篆书和隶书

西汉骨签刻辞,是记录在牛骨上的全国地方工官向中央政府上交供皇室和政府使用嘚各类手工业制器、器具和各类物品的一类骨刻文字书体有篆有隶,也有草篆

4、汉代碑刻高潮出现的时代背景是什么?东汉时期隶书碑刻有哪几类典型风格试举例说明。

答:汉代十分重视书法教育东汉灵帝设鸿都门学,使书法教育上升不独立的艺术教育培养了一批书法人才。政府根据《尉律》来选拔书法人才以通经艺取仕,有力地促进了书风的盛行汉代以孝治天下,并有举孝廉制度此风一開,厚葬盛行加上士大夫们好名之风盛极一时,死后皆立碑颂其生平为汉代的书家提供了用武之地。客观上促进了汉代碑刻艺术的发展

东汉时期的隶书碑刻有三种风格。

一端庄平正、法度严谨类的碑刻有《子游残石》《乙瑛碑》《袁博碑》《张景碑》《西岳华山庙碑》《史晨碑》《熹平石经》《王舍人碑》。

二是挺峻流丽、清劲秀逸一路的碑刻有《礼器碑》《孔宙碑》《尹宙碑》《曹全碑》。

三昰质朴高华、雄浑沈厚一路的碑刻有《裴岑纪功碑》《鲜于璜碑》《衡方碑》《张迁碑》《石门颂》《封龙山颂》《西狭颂》《郙阁颂》。

5、简述汉代各书体的演变过程并举例说明在书体演变过程中的笔法嬗变规律。

答:汉代的书体中小篆仍然是通行文字之一,在高級的官方文书和重要的仪典中书写西汉初年,急速的隶变大潮使小篆发生了隶变现象,西汉初期的隶书尚属于古隶阶段真正成熟的隸书是在笔画的波挑成熟和掠笔的形成。在解散隶书结构严谨的同时形成了章草书,主要的特征是在每字的结束时采和波挑法字与字の间多不连属。草书的形成最早产生于篆书的草写当中,随间草篆嬗变为古隶草书又继续朝古隶的快写方向发展。楷书与行书的出现晚于章草约在东汉中期出现了早期的楷书,行书是介于楷草之间的一种简易手写体早期的行书应该产生早于早期的楷书与草书之间,楷书快写加上部分的草法形成了行书的特点

6、东汉后期主要文人书法流派有哪些?对后代书法有什么影响

答:东汉后期文人书法流派嘚出现,标志着中国书法史上文书法流派的开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东汉后期的书法流派主要有曹喜影响下的篆书流派杜操、崔瑗和張芝影响下的草书流派,刘德升的行书流派和蔡邕的隶书流派曹喜的篆书,开创了悬针法、垂露篆对后世的邯郸淳、蔡邕皆有影响,矗到魏晋南北朝的碑刻篆书都有曹喜的篆书风格杜操的草书硬瘦,其书法风格特征后来被张芝所继承对魏晋南北朝书风产生很大的影響,张芝的草书对魏晋时期的文人书法流派中形成巨大的影响这种流派的形成,为当时文人书家确立了一种艺术创作模式并影响了东漢至魏晋时期的书家群。

答:秦朝在小篆通行的大格局下其它书体并未完全废绝。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秦书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答: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统一度量衡,向全国颁发┅篇诏书这篇诏书由政府核验,后由工匠受命制作在量器上或将铭文铸凿于权量之侧,或以印模制作于陶量之侧称为“秦诏权量铭攵”,有制成刻有铭文的一簿片诏版镶嵌于权量上,称为“秦诏版书法作品图”

答:江淮汉简,是我国长江、淮水流域出土的西汉简牘如山东临沂银雀山、湖南长沙马王堆、江苏连云港等地出土的西汉竹木牍和帛书。内容多为古代典籍如马王堆的《老子》、银雀山嘚《孙膑兵法》,其书者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书风多古雅、沉稳,用笔结构讲究富于变化

答:西北汉简是指我国新疆、甘肃、内蒙、寧夏、青海等西北干燥地区的汉代简牍。西北汉简都有纪年作品书体上大致有隶书、章草、楷书三类。大量的作品是隶书这些作品多絀自驻守边疆的中下层官吏与将士之手,用笔多变点画放纵,率意而有天趣

答:东汉质朴、雄浑碑刻中以恣肆雄放风格为主调的另类碑刻,多以摩崖刻石和偏远地区碑刻为代表《石门颂》、《西狭颂》和《郙阁颂》同处秦陇山脉之峡谷中,均为摩崖刻石故有“汉南彡颂”之称。

答:小篆在西汉依然是通行文字之一,在高级的官方文书和重要仪典中书写但随着隶书的极大普及和逐渐成为汉代朝野通行的主要书体,汉代的篆书受到同期隶书的冲击纯小篆作品已非常少见,隶变、讹变的篆法替代了严肃的六书原则后世将汉代这种罙入许多隶变形构的篆书称为“汉篆”。

答:汉隶又称“八分”、“分书”,其最为重要的笔法是波挑西汉武帝时代起隶书中篆书的痕迹越来越少,汉隶成熟的时代已经到来“八分”即是汉代成熟的隶书。

1、三国、西晋时期有哪些著名的刻石为什么说它对后世书家缯经产生过重要影响?请举例说明

答:曹魏碑刻中最著名的有《上尊号碑》和《受禅表》。还有《黄初残碑》、《正始石经》《正始石经》以古文、小篆、分书三体刻成,上刻有《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另外东吴刻石著名的有《天发神谶碑》、《禅国山碑》、《谷朗碑》。

唐宋元明文人书家多因为此两碑系是名家所书而作为师法对象并标榜此为学汉碑,这是历史的误会

2、钟繇的书法成僦及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如何?

答:钟繇字元常,书法师从刘德升又学习曹喜、蔡邕而出新体——楷书。《荐季直表》是钟繇最著名嘚楷书之作用笔醇厚而雅逸,结体呈扁状存有隶意,方正中求意趣在点画的微妙变化中得灵动之姿,虽用笔内敛仍见外拓之形,氣息高古意态茂密,后世习楷者多法此其楷书为正书之祖。钟繇在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在书体上进行新的探索,不同于官方嘚正体——隶篆体在用笔结字上都赋于了新的审美意味。他内涵灵动多姿的用笔是王羲之萧散书风的渊源之一,为后世的楷书的发展起到了源头的作用

3、试述王羲之书风形成的时代背景及其书风来源。

答:魏晋时期因为政治集团的激烈斗争和战争的连绵使经学急剧後退,文人士大夫抛弃了两汉经学传统重新解释天道自然,提出“贵无”的思想体系这种以老庄思想为本的玄学对儒学的改造,使玄學风靡魏晋文人在充分认识自然之美的同时,意识到自然是人性与艺术美的和谐是整个宇宙、人生的感受和领悟,自我意识的觉醒促进了书法风气的兴盛。道教、佛教也对书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书法作佛事,在魏晋时期非常普遍佛教盛行中,写经与刻经留下了許多遗迹对后世的书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王羲之自会稽任上以后曾对会稽山水作了精彩的描述,这种自然之美使得他超然物外。迋羲之书风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精神内质,正是其思想、品格的反映

王羲之的书法师承有三:一是源于东汉末姩的张芝一系的草书,由卫、索家族传至东晋成为王羲之学习的对象;二是东汉末年钟繇的楷书与行书,由卫氏家族中的卫夫人传递给迋羲之;三是王羲之父辈的影响

4、王羲之书法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他的书风对后世书法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答:王羲之嘚草书,是书法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在今草体势中使用了许多章草用笔,字形趋横势转折多方笔,中锋、侧锋并用质朴与妍美并存。王羲之书法中对后人影响最大的是行书王羲之成熟的行书,代表作有《兰亭序》、《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等

王羲の的书法,表现了东晋文人的精神面貌完成了魏晋时期书法史上的一次最重大的变革,将书法艺术推向历史的高峰成为后世文人书法取之不尽的源泉。

王羲之之后的百年间成为影响南朝的书法的主角之一,并逐渐侵染北朝初唐的欧虞褚薛的楷书均从王羲之真书中出,到颜真卿临王羲之出转妍为质。行书一脉王羲之的行草书原就蕴含着“平正”和“欹侧”两个方向,以后成为帖学两大派系的策源哋草书一脉,从王献之到中唐张旭、怀素将其纵逸一路向前推进,在中唐卷起狂草之波澜

5、王献之书风与王羲之有何不同?请结合其代表作阐述“古质今妍”的内涵

答:王献之的书法,与王羲之不同新妍过其父,正合时尚审美爱妍而簿质,人之情也其行草书法情驰神纵,超逸优游被称为“笔法体势中,最为风流者”可见其打破传统束缚,突出人生情感其小楷作品,变大王的内压为外拓变蕴籍为外放,字法端劲有鲜明的个人特征。草书气势开张上下映带,连绵不绝行书体形偏扁,草、行、楷间杂用笔精到,沉著而开阔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丰神潇洒、韵致卓绝的新书风。

6、东晋时间的著名墓志、刻石有哪些它们的书体有何特征?

答:比较著名嘚有《谢鲲墓志》此志全文为隶书,在体势上变扁为方笔画中的波挑不明显,减弱了“隶”势而增加了“楷”态

《王兴之夫妇墓志》,隶不隶楷不楷,可视为隶楷美术字结体尚有拙趣。

《张镇夫妇墓志》其书体属于由隶向楷过渡的书体,笔画无起落粗细变化刻写简单直露。

《王仙之墓志》、《王建之夫妇墓志》转折收笔处都有隶书的特征

比较著名的刻石有《爨宝子碑》,楷隶相参点画中嘚收笔如隶书的波挑,方折锋利的点画棱角明显是刻手的发挥,此碑整齐中有错落奇巧而显异态。

7、为什么说魏晋书法在书法史上有著十分突出的地位

答:魏晋从公元220420,这一时期的书法在书法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

①魏晋时期是书体演变的终结期。草行楷这几种新體在经过东汉以来的酝酿之后到魏晋已趋向成熟,并脱去隶书时代的影响到王羲之、王献之的出现,使行、草、楷体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②魏晋书法走向了完全的自觉阶段。书法在社会的各个阶层成了普遍的欣赏对象文人开始有意识地追求书法美,把其作为自觉的艺術实践活动随着新体的定型成熟,文人流派书法不断更新这种沿革分别以钟繇、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三个流派阶段深刻影响了后卋书法的发展这种师承祖述笔法而相沿成线,成为后世历代书法艺术递进的基本轨迹

③魏晋的玄学清淡对书法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④魏晋时期的道教也对书法有很大的影响

⑤在魏晋时期,文人流派书法的大变革中书法理论得到了发展。它是书法进入自觉阶段的產物奠定了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基础。

8、解释:《正始石经》

答:《正始石经》是曹魏时期的著名刻石以古文、小篆、分书三体刻成,又名《三体石经》因刻于正始年间,故名上刻有《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小篆为悬针脚用笔划一,体态端正

9、解釋:《天发神谶碑》

答:《天发神谶碑》是三国时东吴著名的篆书刻石。该碑字势雄伟体势方整,横竖之起笔用同期隶书折刀头法纵畫垂针出锋,世称“倒韭叶”后世效之者不少。

答:19世纪末20世纪初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楼兰地区发现了汉晋木简和文书,其中的残纸文書称为楼兰残纸这些残纸上的书体不使用汉代的官用正体隶书,作为新体的草书、行书、楷书已替代了隶书的主要地位

答:魏晋时期,佛教盛行抄经、写经十分风靡,逐渐形成一种特有的审美定式和规范后世称为写经体或抄经体。吐鲁番遗书中西晋元康六年的《诸佛要集经》残卷为典型的抄经体有不少已脱离隶书审美趣味而以楷书面貌出现,对后世书法有一定的影响

答:三国两晋时,卫氏一门茬北方地位显赫对东晋和北朝书家都有重要影响。卫觊是此门书家开山之人书法有明显复古倾向,以篆书授其门人子瓘与敦煌索靖哃在尚书台,俱善草书时有“一台二妙”之誉。瓘子恒也是著名书家、书论家其《四体书势》是魏晋时期的重要书法理论文献。恒妹鑠世称卫夫人,是王羲之的启蒙老师学钟繇书法,崇尚新妍流美的风格是钟王之间的桥梁。

13、解释:《四体书势》

答:卫恒自撰《芓势》、《隶势》与崔瑗的《草书势》、蔡邕的《篆势》合称《四体书势》。《四体书势》对古文、篆书、隶书、草书四体之起源、美學特征等作了阐述对后世书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是魏晋时期的重要书法理论文献

答:《爨宝子碑》是东晋著名刻石,此碑楷隶相参整齐中有错落,奇巧而显异态《爨龙颜碑》是南朝刘宋的著名碑刻,此碑为正书文字险劲简古,雄浑庄严

1、南北朝时期书法格局嘚形成与其社会历史背景有何关系?

答: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文化落后,南方经济发达代表着当时的先进文化,胡人入主中原学习Φ原文化。汉与晋皆以孝治天下北魏沿之,继承厚葬风习因而刻石颂德风起云涌。在此背景下另一方面,自西晋覆灭社会动荡,玄学风南流中原不行,佛教趁机进入王朝到北魏,佛教在北方已经十分盛行北方笃信佛教,大造寺院、石窟故造像记、摩崖石刻、墓志、抄经大量出现。迁都后的二十年北碑体楷书达到了高峰。与南方承袭二王的笔法以手扎为主要形式的新体书法不同,北朝流荇的是铭石书法

北魏在迁都洛阳后,书风为之一变一改平城时代的质朴书风,而代之以北魏新体楷书以龙门二十品中的《牛厥造像》为始点,此后在邙山墓志中蔚然成风标志着北魏体楷书的高度成熟。

北朝大量的刻石主要是以实用为目的所表现出来的是实用书法の美,而南方文人书家自觉追求个性解放表现为雅玩的纯艺术化倾向。

2、南朝文人书法流派的发展脉络如何

答:南朝书法由于对“二迋”书法传统的继承、弘扬而成为书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自宋到梁初书坛为王献之新风所笼罩,趋于古质的王羲之书风受到冷落当时因王右军之体微古而不重视。从梁中期开始由于梁武帝力推王羲之,小王风气方开始减退钟繇、大王之风又相继崛起。

3、“王褒入关”在南方书风传播到北方过程中有何作用

答:南北朝前期,南北士族往来不多而南方梁朝书家王褒554年入关事件则有重大意义。迋褒入长安后其二王一脉的书法大受欢迎,连以书碑榜著称的赵文渊也因此受到冷遇而改学王褒书入北南人将南方书风带入北方,促進了北方书法的发展使其时北周书风明显受到南方的影响,北朝书法虽然在北朝结束后对隋唐碑刻有所影响但对后代文人书家作品的影响主要的还是来自南方的二王一系。

4、结合北朝的社会背景阐述北朝文人书家继承旧体与南方文人书家追求新风的差异。

答:南北朝時期由于北方战乱频繁,经济落后故而书法发展滞后,依旧沿西晋质朴的老路而未能象南方东晋的书法发展出一种全新的局面。南方禁碑时北方无禁令,仍然在大规模的立碑、造像构成了北朝庞大的刻石书法体系。由于崔卢两门书法受到重创不像二王书法能够形成体系形成代代相传,致使北方的书法发展受到阻碍

北朝的书家多与题榜、抄经、写碑、蒙童相关,偏重实用的功效显然使北方的書家在情性的发挥上远逊于南方书家,而擅长行草书的书家也未能确立领袖的地位北方文主书家与南方文人书家相去甚远,故竟以南方嘚王羲之为崇拜的对象南方的书家一到北方,便陷于书写碑碣之中而无法自拔,悔恨不如不知书正说明南北文人书家对于书法认识嘚差别,以及北方偏执实用书法一端的史实

5、北朝刻石书法发展分为哪三个阶段?北魏前期和后期都出现了隶楷相参的作品请区别这兩个时期此种现象的不同及其原因。

答:第一阶段从十六国到北魏孝文帝迁都前,北朝的刻石沿用魏晋旧习此时隶楷二体交叉,属于鈈自觉的发展时期这类作品或形构上为楷书,章法体势用笔上为隶书或形构近隶而笔法为楷,这既是石刻追求正体和装饰趣味所致吔是北方楷书落后的表现。

第二阶段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到北魏后期,此时以洛阳龙门石窟造像记和北魏皇族墓地邙山墓志为主体形荿了风格鲜明的魏体楷书。迎来了北方楷书的鼎盛时期

第三阶段是东魏、西魏到北齐、北周时期。东魏石刻渐染南方风气文效齐梁,書参王谢另一方面,东魏北齐对于全盘汉化的反动出现了胡化逆流,产生了复古思潮楷书石刻出现了隶楷混合的现象。

在三个不同階段各个时期的书风的变异,可以看出北朝石刻书法中始终包含着刻工铭石书程序化和工艺化的装饰倾向其中楷书的装饰化,对隋唐時代的楷书刻石产生了重要影响

6、列举北朝著名的碑刻、墓志和摩崖刻石,并分析其特征

答:著名碑刻:《中岳嵩高灵庙碑》为北魏早期刻石的代表,此碑结构多变或重心高举,笔画舒展或字形压扁,横势相应成趣因结字未定型而有生拙之趣。

《张猛龙碑》是北魏后期碑刻代表刻字刚键爽利,斩钉截铁碑文方圆兼施,结体内紧外疏欹侧险峻,是北魏成熟楷书的典型

造像题记:龙门造像记,是贵族拜佛的地方倾向于贵族化一端。药王山造像题记下层平民化一端。

北朝墓志:邙山北魏墓志刚健中不乏秀润,精美中透出質朴

摩崖刻石:《石门铭》,《郑文公碑》北齐和北周的摩崖刻经。

7、为什么说南朝以文人书法为主流北朝以刻石书法为主流?请汾析这两者在审美取向上的不同并从史学立场客观认识北朝刻石。

答:南朝书法由于对二王传统的继承、弘扬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个重偠的时期到宋到梁初,书坛被王献之书风所笼罩趋于古质的王羲之书风受到冷落。从梁武帝开始由于他力推王羲之,小王风气开始消减钟繇、大王风气又相继崛起。南朝书法以文人书法为主流

北朝刻石表现出粗犷质朴、天姿纵横的风貌,用笔上显方峻、峭厉之感不修边幅而自有情趣,是中国书法史上又一审美典型与南方的蕴籍含蓄、潇洒流丽的文人书风形成鲜明的对照。北朝的书风是其社会環境、地理条件、时代文化等诸因素所共同形成的并非书家个体主观上的审美追求。因而与钟繇变楷体、王羲之变革钟法而形成新的书風有着本质的不同北朝的刻石书法并非都是精品。金石家对碑刻金石味的追求是从清朝开始的并非是从北朝就有“碑学”之说。我们紟天所见到的北朝碑刻的雄浑、残破、斑驳、是自然条件形成的结果是非自觉的产物,因而不能把北朝石刻的艺术价值与清代“碑学”洎觉开掘书法美混为一谈可以这样说,北朝碑刻既存在于客观的历史情境中同时又存在于不同时代对它的理解中。

答:《瘗鹤铭》是喃朝碑刻的代表作品今存镇江焦山。因就崖书石故其行之疏密,字之多寡大小不一此碑能融篆隶两体意趣,南北风格兼有书风雄偉飞逸,用笔坚劲沉着古意盎然而有行书意味。此碑自唐代起即受到历代书家重视

答:《石门铭》是北魏后期摩崖刻石代表作品。王遠书此石就摩崖石势书写凿刻,字形大小、笔画长短、行间字距极为自然结字欹侧紧结,用笔开张纵逸飞动,少石工装饰用刀之迹更多地表现书写者的意趣。

1、隋、唐、五代的书法具有哪些特征

答:①隋朝的统一,为南北书风的融合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南北书風的融合,主要表现出由北向南为指归的特征

②隋唐帝王对书法的重视与喜爱促进了书法事业的、蓬勃发展。

③唐代初期的书法风貌是茬崇尚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风的基础上形成的唐人书法比之晋人书韵不足,却通过各种努力将书法技法向前推进

④盛中唐时,由于政治、经济等诸方面的因素使书法审美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书法的崇尚已由大王转向小王并提倡写意风尚。

⑤唐代佛教对书法的影响非常突出以书法为佛事的现象十分普遍。

⑥唐代的书法理论在古代书论史上堪称高峰期在六朝书论的基础上,有了新拓展和深入其中技法论与创作论尤为显著。

2、隋代书法具有怎样的时代特征

答:隋朝的统一,为南北书风的融合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南北书風的融合主要表现为由北向南为指归的特征。从总体上看隋朝书家,南方者较多的保留了王门风标;北方的则以南方风韵入书,充分體现出以文人书家为主流的发展方向其中体现最为明显的是楷书,由质趋文隋朝书法以石刻最为丰富,有碑、墓志、造像记、造塔记等并以楷书为主。

3、试述唐太宗在唐代书法史上的重要作用

答:唐太宗深知以文治天下的道理,制定了适合书法发展的各项政策设囿专门的教育机构国子监,学书是其学习内容之一设书学博士执教,实行以书取仕的重要举措科举中书法独占一科,选官员也无例外均以身言书判来确定。唐太宗喜爱王羲之书法并亲自撰写《王羲之传赞》,确立了王羲之在初唐时独尊天下的地位并决定了初唐书法的发展方向。致使书家名手应运而生书法事业蒸蒸日上。

4、简要论述初唐书法发展的时代背景并结合初唐四家的代表作阐述其审美取向。

答:唐初承袭前朝旧制,至贞观年间新制则渐显大唐气象。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逐渐繁荣文化得以盛兴,书法也因此進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制定了适合书法发展的各项政策。如朝中设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国子监书学则是其教学內容之一,且设书学博士执鞭;实行以书取仕的重要举措科举中书法独占一科;铨选官员也无例外,均以“身、言、书、判”来确定“楷书遒美”者优先擢用;朝中尚置若干与书法有关的部门和职位,并明确“工书”为其必要条件唐时善书而委以重任者,不乏其人加之唐太宗又甚喜王羲之书法,并亲自为《晋书》撰写《王羲之传赞》这样便确定了王羲之书法在初唐时期独尊天下的地位,并决定了初唐书法的发展方向于是南方典雅、蕴藉、萧散、俊逸之书风占据了主导地位,形成了初唐书法的新规模正由于唐太宗制定了以书取仕等一系列政策和个人对王羲之书法的喜爱,致使全国上下竞习王书书家名手应运而生,书法事业与大唐基业一样蒸蒸日上。

欧阳询鉯楷书最为著名后世将其楷书称为欧体,楷书用笔凝练而含蓄刚劲而清俊,结体内紧外松左敛而右放,方整而端庄于平正中见险絕,古朴中见润雅是兼取南北书法精华的杰出典范,对初唐之后的楷书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其行书结体和章法均成纵势,且以单字的俯仰取势似陡峭而不失安然,体现出古朴的风貌

虞世南,书习智永得二王真髓,其楷书用笔遒美圆劲沉着稳健,结体宽绰疏朗端庄闲雅,具有“萧散洒脱、风神俱足”之风格

褚遂良,楷书用笔瘦劲挺拔结体宽博平正,大多呈方扁形颇有隶书遗意。其行书用筆秀劲飞动筋骨尤存。

薛稷楷书用笔瘦硬,点画精巧结体以纵势为主,疏朗开阔有华俊绮丽之美。

5、盛中唐时期书法发生了重要變革以这一时期的隶、楷、行、草书家作品为例,阐述此期书法与初唐书法风格的区别并论述其发生变化的原因。

答:盛中唐时由於政治、经济诸多方面的因素,使书法审美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书法的崇尚已由大王转向小王,并提倡“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鍺居下”和“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的写意风尚。这一切都孕育了书法家博大的襟怀和豪放的激情使之以一种洒脱奔逸、恢宏宽博的气势取代了晋人萧散飘逸、隽永清秀的典雅风格。

由于唐太宗酷爱隶书大力倡导,故一时风靡宇内碑碣几占一半,隶书名家眾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史惟则、韩择木、蔡有邻。此时隶书一改被唐古雅淳朴之风而立丰润华丽、雄浑豪迈之盛唐气象,影响所及的各种书体楷书自徐浩、颜真卿出,树宽博雄伟之风标行书则以李邕、颜真卿为代表,创立了一种气势雄浑、率真烂漫的书法典型草書有贺知章、张旭、怀素三杰行世,尤其是张旭成为“狂草”的开山始祖。篆书则首推李阳冰有“仓颉后身”之美誉。他们的共同努仂使盛中唐成为唐代书法史最为恢宏的时代。

6、为什么说唐草三杰是盛、中唐浪漫书风的杰出代表

答:贺知章、张旭、怀素是盛中唐時期最具有创新意识和时代精神的杰出书家,由于他们的努力使盛中唐以草书为代表的浪漫书风走向了极致,并铸就了草书史上的高峰

贺知章的草书用笔酣畅淋漓,点画激越粗细相间,虚实相伴结体左俯右仰,随势而就章法犹如潺潺流水,一贯而下充分地体现叻他那风流倜傥狂放不羁的浪漫情怀。

张旭的草书用笔如千钧之力腾空而下连绵处仿佛黄河之水奔腾不息,笔画的粗细、轻重章法的渏倚迭宕,墨色的浓淡枯湿无处不展示了狂草强烈的震撼力。

怀素的草书多用中锋运笔辗转反侧,连绵不断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結字疏密相倚开合有致,正欹错落字的大小往往失去常规,出人意料营造一种曲线行动,波幅不定的独特的章法用墨浓中有淡,枯中有润变化中孕含着自然的韵律,所谓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他的这种发展,使草书的技法与书家的浪漫情怀结合的更加完美对后世產生了极大的影响。

7、试述颜真卿楷书的特质列举颜真卿行书代表作以及风格特征,并阐述颜真卿在唐代书法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響

答:颜真卿的楷书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东方朔画赞》与《多宝塔碑》是其四十多岁时所作为早期作品,两碑用笔清俊遒美結体方正匀稳,端庄谨密而《东方朔画赞》用笔圆劲清雄,肥度适中结体展促方正,四面撑满字里行间无处不焕发出神明的光茫和Φ年奋发向上的勃勃的生机。《大唐中兴颂》《麻姑仙坛记》是颜真卿六十多岁时所作用笔质朴浑厚,苍劲端稳起笔处少有华饰,结體内疏外密重心下移,体势宽绰与前代内敛外放上紧下松的结字法迥异。《颜勤礼碑》《颜家庙碑》属颜真卿晚年作品笔画横细竖粗,圆劲而刚毅朴中有华,拙中寓巧结体仍寓中宫疏朗,外部收敛的特征框形结构的字既有环抱之势,又有左直右抱之势气势磅礴中散发出雍容华滋的韵味。

颜真卿行书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鲁公三稿”即《祭侄文稿》、《告伯父稿》、《争座位稿》。《祭侄文稿》用笔遒劲而浑穆凝重而苍涩,具有古朴的篆籀气轻重缓急随文而就。结字大小相间变化无端,时而字字独立宛如坐钟;时而数芓相连,仿佛高山之瀑布一泻直下势不可挡。《祭侄文稿》创立了一种气势雄浑、率真烂漫的书法典型故后世将此书誉为“天下第二荇书”。《告伯父稿》和舒平缓另有一番风味。《争座位稿》字里行间到处充溢着忠义之士光明磊落的凛然正气

颜真卿在唐代的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以颜体为代表的中唐楷书一系庙堂气最重,而离自然的气息则远

答: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是初唐崇尚王羲之书风的重要代表人物,后世将其并称为“初唐四家”

答:孙过庭《书谱》所论述的内容甚广,诸如书法品评、技法、学书方法、创作等在辨析古人书法胆,道出了他崇尚王羲之书法的审美倾向在学书方法上,他明确指出了学书三个阶段的关键所在:“初学分咘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在创作上提出“五合”、“五乖”的利弊《书谱》实可谓创作实践和理論的精粹,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答:贺知章、张旭、怀素是盛中唐时期最具有创新意识和时代精神的杰出书家,由于他们的努力使盛中唐以草书为代表的浪漫书风走向极至,并铸就了草书史上的高峰

1、试述宋代书法在书史上的特殊地位。

答:①经过五代之后宋初略有重振衰风之势;

②宋代优惠文人的政策促成了文人的自尊意识,儒佛道思想的结合使宋代的书法尚意为主流;

③宋代是书史上“帖学”的形成期;

④南宋和金代的书法大多受苏黄米的影响;

⑤宋代的书法理论在唐代的基础上确有建树和特色。题跋式的书法理论使詩书画三者融为一体,对后世的文人书画有着深远的影响

2、试述宋代刻帖产生的过程以及在书法史上的重要意义。

答:北宋初宋太宗詔王著刻成《淳化阁帖》,之后效仿者甚众然而由于王著疏于考订,所编《淳化阁帖》多有舛误致使批评之声此起彼伏,于是徽宗时叒刻成精于阁帖的《大观帖》宋室南渡后,宋高宗命刻《绍兴米帖》专刻米芾墨迹宋孝宗再出内府所贮《阁帖》重刻禁中,称《淳熙閣帖》后以南方新收集的晋唐名家法书,刻成《淳熙秘阁续帖》刻帖的热潮,也促成了鉴定真伪善劣刻本学问的出现宋代刻帖之盛給书法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以后元明清三朝除清代碑派中少数书家外,大部分书家都是通过刻帖来学习书法的

3、试分析欧阳修嘚书学思想以及他对宋四家的影响。

答:欧阳修以振兴书学为已任凡周汉以降,金石遗文断编残简,掇拾异同编成《集古录》,这蔀著作开我国金石学先河是学术上的一座里程碑。他呼吁全社会都能于书法用功振兴书学。身体力行单日学草书,双日学真书真書兼行,十年不倦以使自己的书法实践和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正是因为他编写《集古录》得以拓宽眼界,逐步获得真理所致他阐述書学当通过个别,寻求共性一旦把握共性,则可达到一通百通即“遗貌取神”。又说学书不必倦于笔砚多阅古墨迹,求其用意所嘚宜多,指出书学不能死学而要活用,此乃“得意忘形”也他还进一步认为:“学书当自成一家之体,其模仿他人谓之奴书。”这些见解不仅改变了自己还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人。在习书上如何取法、如何继承和创新他还有极其精僻的论断,羲献笔法相去甚远学書没有定法。这些重要的论断是“尚意”书风的理论先导,为苏轼、黄庭坚、米芾等“尚意”书家的出现提供了契机

4、蔡襄的书法追求在宋四家中有什么先导作用?

答:蔡襄的书法有两类一是较工整者,用笔遒润劲实结体沉稳端雅,颇有雍容华滋、淳淡婉美的韵味如《澄心堂纸帖》。二是较洒脱者用笔简练清巧,结体闲雅温静灵动自在,于洒脱雅逸中见优游飘然的情境如《扈从帖》、《脚氣帖》。他能够突破宋初“趋时贵书”风气的笼罩经过毕生的努力将已意与古人融为一体,走出一条属于他自己的路而成为一代大家怹的这种探索精神,势必为“尚意”书家的登台铺平了道路

5、苏轼崇尚己意的思想实质是什么?

答:苏轼在书法上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努力挣脱唐人重法观念的束缚注重自我精神的体现和情感的渲泻,追求一种高度自由的创作心态开创了宋代尚意嘚新书风。他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其实质是在于说明书家所抒发的“已意”是在“无法”的状态下“信手”而成他的“无法”和“信手”,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法度应为我所用而不可以禁锁天性,即“书初无意于佳乃佳”;二是在“有法”的基础上的一种自由这种自由是通过积学来完成的,他十分强调以执著的精神求追求“法”的自由因此,辩证地处理好“法”与“意”之间的关系找准振衰继绝的途径,才是真正自出新意、获得成功的关键苏轼的书法始终透露出他那独特的审美思想,即“淡”和“静”“淡”就是平淡自然,神妙天成;“静”是欲令诗妙语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其书法其实不是平淡是绚烂の极,其实不是静谧动荡之极也。

6、试述黄庭坚与苏轼书法审美思想和风格的区别

答:黄庭坚的书法用笔生涩老辣,多有战掣之笔;結字呈放射状中宫紧收,外部舒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风。这种书风的形成是他对早期书法不断地作出深刻的反省另一方面,是他善于寻找突破老师的不二法门

首先,在审美上避开苏轼的淡和静而走出一条重韵去俗的道路。他说书画以韵为主,士生于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以俗俗便不可以医也。其次是借古他们同游于晋唐之间,但苏轼挑隽逸清雄一路而黄庭坚则选择雄强宽博一路。再次昰用笔苏轼以卧笔著腕来取妍,黄庭坚则以高提笔令腕随已意左右,得篆籀气第四是结体,苏轼如石压蛤蟆黄则似树梢桂蛇。总の他在艺术上努力与老师拉开距离,自成一家师生二人虽在诸方面的选择不同,但是在书法中表现已意的最终目的却是一致的实可謂殊途同归。

7、试述米芾行书风格的形成过程及其在书法史上的重要影响

答:米芾的书法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应该说与他转益多師和勤奋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近学周越、苏子美、远追晋唐,锐意模仿二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褚遂良、段季、师宜官、罗让、沈传师等取诸之长,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何为祖称为集古字。他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大量收集古人法帖、墨迹来拓展自己的眼界,他的努力使他成为一代大家其行书代表作有《蜀素帖》《苕溪诗帖》《珊瑚帖》《多景楼诗册》,用笔爽劲利落随意洏适,尤其是在中锋的转化中极见精妙真可谓八面锋,结字灵活多变变态飞动,欹侧但不失稳键俯仰间又有照应,章法则用字与字の间的挪让和或大或小字距来打破单调的直线行款故行气生动流畅,用墨浓淡相宜那时常出现的飞白,使得米字更是显得苍劲有力趣味盎然。

米氏书风在宋代影响极大宋朝第一,毕竟出东坡之上且家有传人。

8、试述南宋四家的书法风格特征

答:陆游书法的审美思想和风格与其诗文同调,不是为“工”求“工”而是崇尚“写意”、“信手”和“天成”。他的书法师承和风格完全由此而定草书習张旭,行书学杨凝式《自书诗卷》可视为陆氏的代表作,用笔沉雄苍老精爽飞越。

范成大书法主要工行草师承苏轼、黄庭坚、米芾三大家而自变一体,虽未尽合古但自有一种神气,亦只可称佳有《西塞鱼社图卷跋》等。

朱熹是一位理学家其理学思想根深蒂固,对蔡襄之后的尚意派书家苏、黄、米持否定态度他“字字有法度,端人正士”的观点不仅直接影响了他的书法审美观,而且导致他嘚书法艺术缺少内涵的结果

张孝祥书法从颜真卿、米芾出,能自变一体多得古人用笔意,字法奇古甚真而放。作品《柴沟帖》最为突出

马宗霍《书林藻鉴》中说,(宋四家)蔡胜在度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

蔡襄书法崇尚古法,追求新意形成两种风格,一是工整《澄心堂纸》二是洒脱《扈从帖》。用笔简练精巧结体闲雅温静,灵动自在于洒脱雅逸中可见优游飘然的情境。

苏轼嘚书法平淡自然神妙天成。觉来落纸不精意神妙独到秋毫颠,其《黄州寒食诗》有天下第三行书之称点画坚实肯定,沉着凝重笔勢偃倒但不拖沓,涩而能达滞中有畅。字形多呈横势章法上字距或大或小。

黄庭坚书法重韵去俗草书上竭力反对弄笔左右缠绕的造莋之态,追求自然追求从自然之理中获得的用笔之意。圆劲的用笔充满着篆籀气方折的曲线蕴含着奇崛的风采,舒张的笔画造成雄放健朗兀傲豪纵的笔势结字则随意而成,奇形异态恍惚不可惴测,章法上通过字形本身的左顾右盼上俯下仰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雄浑氣势。

米芾的书法用笔爽劲利落随意而适,中锋的转化极见精妙八面出锋,结字灵活多变恣态飞动,章法上字与字之间的距离或大戓小行气生动流畅,用墨浓淡相宜

1、元代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如何?作为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其书法发展具有哪些重要特征?

答:元代书法由于其社会的特殊性特别是赵孟畹某鱿郑故榉ㄔ谠⒄钩梢恢秩婊毓榈某绷鳎氏殖鲆恢值溲判阋莸姆绺裉疲纬墒榉ㄊ飞系囊淮巫邸

元代的书法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①复兴晋唐书风与全面复古是元代书坛的总体特征。由于赵孟畹奶岢垂牛庖皇逼谧タ胁莞髦质樘宥汲氏殖鲆慌煞比倬跋蟆

②奎章阁的设立为元代书法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代表书家有赵世延、虞集、揭傒斯、柯九思、孛术鲁翀、康里巎巎、雅琥等。

③少数民族书家的大量涌现是元代书坛的独特现象

④隐士书家群成为元代书法重要一脉。

⑤书法与文人画紧密結合在元代成为一种风尚

2、试述赵孟畹氖榉ǚ绺裉卣骷捌涑删汀

答:赵孟畹拇罂槲±铉呤楸姆椒ǎ鹊昧髅婪缭希执驽俳」瞧诮说脑衔吨猓志哂刑迫说姆ǘ取4碜鳌逗州妙严寺记》《三清殿碑记》《玄妙观重修三门记》《胆巴碑稿》《仇锷墓志铭稿》。其小楷极具特色用笔極为娴熟,结体妍丽飘逸用笔遒劲,深得晋人神髓其行草书被世上称作成就最大者,对后世的影响也是以行草书的影响最大传世作品有《兰亭十三跋》《归去来辞卷》《赤壁赋》《雪晴云散帖》,既严守古法又纵横飘逸。

3、赵孟畹母垂潘枷攵栽榉ǚ⒄褂泻沃匾庖澹课裁此嫡悦项所领导的古典主义书法潮流在中国书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答:赵孟罡呔俑葱斯欧ǖ钠熘模沟迷榉ㄔ谀纤我话俣嗄甑南籼踔笾匦赂此眨⑶页氏殖鲂佬老蛉俚木跋蟆U悦项的书法观是以向晋人之书的出色回归为指向的,他反对学书从颜真卿入手,指出直溯东晋二王,并在实践中全面复古,他的贡献不仅在书法创作上,还在于他的书学思想中有很多精僻的见解,提出书法以用笔为上,结字亦须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成为元代以后书论中的著名论断,提示了书法艺术的本质,他的复古也正是从笔法入手,他强调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他提出笔法第一、结字第二的观点这是书法作为传统艺术得以传承的重要条件,不仅在え代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天仍是指导书法实践的名言。赵孟钤谑榉ㄊ飞系墓毕资墙艹龅模谠跋炝艘淮笈耍纬闪朔绺裣拭鞯恼耘墒榧胰海沟洣樘吃谡允鲜榉缰拢氖榉ɑ褂跋斓矫鞔涫榉缬跋斓饺鍪兰椭谩

4、试述康里巎巎对元代后期书法发展的影响

答:康里夔夔的书法受赵孟罡垂潘枷氲挠跋欤橛捎菔滥仙纤莸蕉王,一派初唐楷书的风范其行草书成就非常高,书宗二王旁及孙过庭、怀素,用笔一拓而下绝少修饰,其草书的最大特点就是今草与章草杂糅他不仅借鉴赵法来继承皇象,使古雅的书卷气中平添了豪迈爽利之气保持了北方特有的剛毅的气质,展示了自己鲜明的特征他的书法在赵氏书风笼罩下别有一番异趣,使元代后期的书坛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在杭州等地活動,书法影响了当地书家饶介、危素都是他的弟子,其书风通过这两位弟子影响到明代初期的三宋甚至中期的文征明,并且为明代草書的复兴注入了一针催化剂其意义不可低估。

5、为什么说元代是秦汉之后篆隶书法式微以来重新复苏的第一个高潮

答:在元代书法全媔回归的潮流中,篆隶书的复兴成为元代书法的重要现象元代的篆隶书家达百人以上,足见当时的兴盛程度元代的篆隶书不同于秦汉嘚篆隶,有它独特的审美内涵其主要特征是能够将篆隶书创作纳入到文人书法创作的轨道上来,而非仅显于碑石版从而使元代成为自秦汉之后篆隶书法式微以来重新复苏的第一个高潮,并开启了明清文人篆隶书的源头元代篆隶书风在全在回归的大潮掀起,与六体皆擅嘚赵孟钌硖辶π杏泄兀灿胛嵫芗捌渌ナ榧业呐Ψ植豢摹

6、元代后期的隐士书家群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代表书家?并阐述他们的风格特征

答:元代为异族统治时期,汉人地位低下大批文人有辱于夷狄之变,感到极不得志对国家失去信心,于是他们归隐山林以求解脱,在艺术上他们崇尚老庄思想,不受尘俗影响元代初、中期,书坛受赵孟钍榉绲挠跋欤士一派书风被淹没元初以来,作为南宋旧都嘚杭州一直延续江南文化重镇的地位,太湖地区的文化也逐渐繁荣起来杭州文化圈与苏松地区的交流日益密切。元代后期很多文人洇避战乱,纷纷入吴这些人的书风不受赵氏的影响,表现出一种超出物外、矫矫不群的精神气质书法风格或怪异奇伟,或简淡静逸荿为元代书法不可忽视的一脉。

代表书家有吴镇、杨维桢、陆居仁、倪瓒四家最为典型

吴镇草书受晚唐书家高闲的影响,所作草书颇有懷素之风清俊流走,高逸拔俗

杨维桢书法奇诡不凡,行草书中见章草笔意刚健爽劲,同时以游离于汉晋书风之外点画狼籍有乱世風,号称粗头乱服其书法是对元代书坛崇尚晋唐书风的一次抗争与反判。

陆居仁书法表现出一种散淡情怀,多得二王笔及怀素笔意囿冲和之风,中锋行笔时同渴笔燥润相生,可见其心态的轻松与用笔的率意

倪瓒的书法多见于题跋,以小楷见长字形偏扁,以隶法叺楷深得魏晋人笔意。是元代隐士书法中高逸一派的典型代表

答:奎章阁的设立为元代书法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由于元文宗图帖睦尔好汉学、喜书画登基后次年设立“奎章阁学士院”,一方面它是文宗召集近臣商讨“古今治乱得失”之所一方面也珍藏、鑒赏历代书画之地。奎章阁的代表书家有赵世延、虞集、揭傒斯、柯九思、孛术鲁翀、康里巎巎、雅琥等

1、明代的书法具有哪些主要特征?

答:①明代初期的书风是元代书风的延续

②台阁体的盛行对于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③明代的刻帖之风是继宋代の后的又一高潮为帖学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④书法家群体的地域集中为明代中、后期书坛的显著特征同时承接元人的风气,书画结合的现象愈加紧密

⑤明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样式成熟期。

⑥晚明个性思想解放对书法产生很大的影响使得晚明书坛异军突起,这是继元代之后回归晋唐书风之后书法史上的又一次重大的变革。

⑦明代的书论由于明代各个时期的社会思潮的变化而导致出一波彡折。

2、简述台阁体书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其代表书家有哪些?

答:明代的台阁体在洪武年间出现到永乐年间达到高峰,到成化、弘治姩间才逐渐消失风靡了一个世纪。台阁体的出现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与中书舍人一职有着直接的关系。中书舍人一职在唐代已设属於中书省的正五品官员,掌管进奏参议表章之大事洪武九年,朱元璋再设中书舍人一职一改原来的性质,成为专门书写文书的七品官員并破例从布衣中直接选取能书者为之,代表书家有杜环、宋燧、詹希元、揭枢、朱芾等永乐时再废旧制,修订《永乐大典》需要眾多书吏,因而宫廷书家一时云集如滕用亨、吴勤、程南云、沈度、沈粲。其中以沈度的影响最大学其书者遍及朝野,台阁体的盛行從沈度起台阁体以楷书为主流,而衍及各种书体

台阁体书法的形成不能不说是为了迎合皇帝的喜好,台阁体书法的实用功能使它失去叻书法艺术应有的丰富的内涵缺乏艺术个性和情趣,台阁体虽格调近俗但不同于清代的馆阁体的乌、方、光的那种死板。尚见清秀之氣但是对于书法艺术的发展显然是消极的。

3、吴门书派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这一书派具有什么样的特质?他们书法的审媄取向对明初的台阁体有怎样的突破阐述吴门书派代表的书风。

答:明代初年朱元璋因他的敌手张士诚曾经据吴,又因苏州地区经济發达更有许多富可敌国的大户,故对苏州地区的文人和经济实行了钳制成祖时,首都北迁政治中心北移,到成化时这种政治、经濟上的钳制政策逐渐放松,文人书画家的创作变得自由起来明代中期的书法,逐渐从初期的台阁体迷雾中走出来台阁体书法是为了应試的需要,而吴门书家则不受宫廷的束缚创作显得自由,于是书法活动有中心也由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转向商业经济繁荣的苏南地区,尤其集中在苏州一带并以吴门书派的出现为标志。苏南大都会苏州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经济富庶商业繁荣,文人雅士聚集在此書法家群体的地域集中在这个时期显得尤为突出。吴门书派一时汇为巨流成为明代史上最大的书法流派,打破了明代初期以来表面繁荣洏实质虚空的书坛局面成为明代中期书法的主流。这些书家能名摆脱台阁体的束缚,摒弃学习时人而直追唐宋并提倡发扬个性,自竝门户他们的书法思想和书法实践对吴门书派的形成起着直接的先导作用。

吴门书派的代表人物是祝允明、文征明、陈淳、王宠

祝允奣真、行、草诸体皆能,尤以小楷和狂草两极最为擅长他的小楷精致典雅,深得晋人之法又时出已意。其草书为明代第一手草书洋溢着自己的激情和才华,善于用点飞动跳跃,与缠绕的笔画有对比之趣随性情所至但不失法度。体现了强烈的个性意识

文征明篆隶楷行草各体皆擅,小楷以法钟王早期小楷作品受赵孟俯的影响,50岁后小楷渐入境,成为卓有成就的大家

陈淳,书法成就在草书上後人评价极高,笔气纵横天真烂漫,近乎狂放的草书对晚明个性思想解放影响下的浪漫书风有着先导作用

王宠的小楷是继文征明之后嘚又一圣手,他的小楷富有晋韵,丰富多变的用笔平中见奇的结体,疏朗有致的章法和高古旷逸的气息,显露出自然的审美情趣

4、云间书派是怎样形成的?作为地域流派的构成它与吴门书派有什么不同?

答:云间古代又称松江、华亭。今属于上海云间书派又稱华亭书派。董其昌将有关云间籍的若干书家串在一起这些书家本来没有多少师承关系和整体联系,所以云间派只能是一个松散的地域群体待董其昌推出莫如忠、莫云卿父子后,云间书派才算真正形成如果将陆深、莫氏父子看作云间派的先导的话,其核心正是董其昌夲人而真正能与吴门书家抗衡者,仅董其昌一人此时吴门书派己成渐衰趋势,于是云间派的兴起正好取而代之万历年间以董其昌为核心的云间书派,虽然多有追随者但能与董其昌比肩者几乎没有。董其昌的好友陈继儒虽然名满天下但书艺毕竟不行,不久云间书派僦被明末个性解放思想影响下的浪漫书风的声浪所掩清代的云间派实际是董华亭派了。

5、晚明个性解放思想对书坛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晚明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禅宗思想的流行泰州学派的崛起,个性思想渗透到哲学、文学、艺术的各个层面使明初朱程理论及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思想受到冲击。在这个思潮中以徐渭、李贽、汤显祖、公安三袁为代表,掀起了个性解放的浪漫誑潮徐渭的天成、李贽的童心、汤显祖的唯情、三袁的性灵、董其昌的率意,都强烈在表现出对人的主体精神的宏扬于是书法界出现叻一大批具有个性解放思想的书家,他们的作品与明代中期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审美观念的差异令人叹为观止徐渭的狂放和董其昌的平淡都是这一状态下的产物。从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的书法作品来看既能看到个性解放的思想倾泻,又能感受到深幽孤峭的内倾情感的流露

6、为什么说董其昌是晚明个性解放思潮下的代表书家?并阐述其“以禅吟书”论

答:在明代晚期的中国书法史上,董其昌是一位卓有成效的大家他的文人画观点与南北宗论为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在书法史上他开宗立派,构建雲间派在吴门走向式微之际,使得苏南书坛再度复苏为中国书法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影响极其深远

董其昌在少年时,就在寻求突破旧传统势力的束缚从陈陈相因的营磊中解脱出来,他善于学习古人在书法创作中极其流行笔法、墨法、结字与章法。以禅喻书是董其昌书学思想的核心其中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淡说淡是其书法审美的最高境界,是一种人格精神的表现一种性情的反映。其二是熟后求生说字须熟后生,画须熟外熟崇尚自然天趣,追求平淡其三是顿悟说,这是董氏将禅意融入书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怹多次阐述顿悟在书法审美中的意义。在书法上的南北宗思想只是并未阐述,因为他在书法上推重平淡天真与绘画上的南宗的审美趣向昰一致的董氏还第一次提出了“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的书法史观,成为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理论后经冯班、梁献等演绎,影响深远

7、试述徐渭的书法风格特征及其思想根源。

答:徐渭的书法以奔放狂肆的书风使得晚明书坛如梦得醒徐渭的书法受迋阳明心学的影响,思想来源是王阳明左派一脉他强调始于学终于天成,对宋人的书法有所偏爱他对苏黄米蔡均有独到的见解,可见其追求已意的同时并不是一个放弃传统的人,而是要求在临帖时时时露笔意者始称高手,他的书法虽然点画狼籍但不失书法规则。怹的书法主要成就在行草书长于写大幅巨制,用笔沉稳节律跌宕,行间茂密似急风骤雨,加上破锋、露锋、涩笔的交叉运用使得莋品丰富多元。从徐渭的书法作品来看“活精神”是其书学思想的精髓,反对因袭古人而无已意的观点也正是在追求为种鲜活的创造精神。

8、王铎作为晚明个性解放思潮中的代表书家你怎样理解他书法作品中的个性特征与复古思想的对立统一?

答:王铎一生极重临写《淳化阁帖》多次放大临写,既为临作又为创作,他以古人笔法运自我情感一生崇古、信古、仿古、复古,并在晚明个性思想解放影响下充满革新精神。王铎的书法在重视前人笔法的基础上尤其重视作品中的“势”因前人作品较小,而大幅巨制是明代中后期的时玳特征王铎善于将其拓大,且不失精微其结字的欹侧多变和章法的腾掷激荡,均因势而生造成一种风樯阵马的气势。此外他还善於用墨,浓墨、渴墨的交替运用使得作品燥润相生有时也运用涨墨,这些墨法有运用克服了刻帖的局限,给作品平添了酣畅之气更賦于作品以一种新的精神内涵,在形式上对前人的审美定式有了较大的突破与同期的晚明书家拉开开了距离,王铎的出现为晚明的书法增添了灿烂的一笔,同时他也创造性的继承了二王及米芾书风成为中国书法史上入古出新的又一典范。

9、从书法作品的样式上看明玳较前代有哪些发展?

答:明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样式成熟期明代以前,书法的样式主要是翰札、手卷、团扇、条幅等而明代除此以外又平添了折扇、长卷、中堂等。晚明还出现了对联样式不断丰富,到此书法上的样式大体具备宋代的书法虽然已有装裱的悬挂欣赏,但没有形成风气由于明代欣赏的方式以挂在墙上为主,大幅的巨制成这这一时期的书法创作的重要特征视觉方式的改变,增添了书法的形式美

答:明代的台阁体本是一种在官场应用的程式化书风,与唐代的干禄体、宋代的朝体性质相似以应制为目的,迎合帝王的囍好作品大都个性不鲜明,缺乏艺术生命力从洪武到成化,台阁体书法由中书舍人逐渐影响到整个朝野人数之多,历时之长覆盖媔之广,确为前朝所未见成为明朝前期皇权统治下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二沈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14、解释:“以禅喻书”论

1、试谈清代書法的三个发展时期。

答:①清代前期的书法基本承传晚明书法大势,帖学书法继续向前发展同时预示着碑学的滥觞。傅山和郑簠是朂初具有打破帖学传统意识的可视为清代碑学的先行者。清代前期的书坛呈三系向前发展:晚明浪漫书风的馀绪、崇董书风和隶书热潮

②清代中期的书法,是书法史上由帖派为主流转向以碑派为主流的过渡期一方面,前碑派的兴盛从审美观念的确立到艺术表现手法嘟为碑派的出现铺平了道路,并导致碑学理论的正式形成另一方面,帖学一脉也继续在向前发展

③清代后期的书法,帖派一脉急剧衰微而碑派一统天下,成为书坛主流

2、试述清初书坛是按哪三系向前发展的?列举其代表书家

答:清代前期的书坛呈三系向前发展,表现为晚明浪漫书风的余绪、崇董书风和隶书热潮

晚明浪漫书风的延续主要体现在由明入清的降臣王铎与遗民傅山,他们以其个性张扬、充满激情的书法影响着清初书坛代表人物除王铎外还有归庄、法若真、宋曹、许友、朱耷。

明末华亭派董其昌的延续在康熙朝成为風气,代表人物有:担当、查士标、沉荃、查升、姜宸英、张照另外一批帖学家笪重光、何焯、汪士宏、陈亦喜与董氏审美意趣相一致戒与董风若即若离。

明末清初由于古文字学、金石学的兴起造就了一批写碑铭名世的书家。他们以隶书创作为主代表人物有郑簠,程邃、朱彝尊、石涛、张在辛、万经等

3、什么是前碑派?他们的书法审美取向有何特征郑簠、金农汉碑认识的突破对清代碑学有何影响?

答:前碑派就是清代碑派的前身。他们以擅长写隶书、篆书为主其中大多数人对传统帖学下过功夫,创作中揉合二者或以碑破帖的特征以邓石如、阮元划界,在他们以前的经碑破帖一派称为前碑派。此后的尊碑一派称为碑派前碑派和碑派在对待传统帖学上有借助和贬弃程度上的差别,但实际上体现出一条线脉上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前碑派书法,在突破旧的审美定式上有着新鲜活透的生命力较之碑派成熟期的书法,少程式、多创造反而更充满了创造性。前碑派的代表人物有:郑簠、程邃、金农等在他们的书法作品中已絀现了以碑破帖的激进思想,他们的实践为碑学的诞生做好了准备金农的书法实践,强调艺术实践中强化用笔中的金石气其师碑思想後来为碑派书家广为接受,金农样式的出现为清代师碑的书家立下了一个比郑簠更有说服力的典型。

4、为什么说前碑派和碑派是清代书法一条发展线索上的两个阶段指出这两个阶段对待传统帖学借助和贬弃程度上的异同。

答:前碑派和碑派在对待传统帖学上有借助和贬棄程度上的差别但实际上体现了一条线脉上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前碑派书法在突破旧的审美定式上有着新鲜活透的生命力,较之碑派成熟期的书法少程式,多创造反而充满了创造性。

前碑派的发生发展跨越清代前、中期以清代前期的郑簠为先驱,郑簠开创师碑の风的先河前碑派自清代前期出现,到中期形成与帖派对峙的局面他们篆隶书为创作模式。在董、赵书风笼罩书坛的情况下对突破帖学一统天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具有历史意义

5、清代碑学建立的标志是什么?它是怎样从阮元建立到包世臣的发展完善再到康有为的總结走向高潮的

答:清代中期扬州人阮元《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两篇文章,是清代碑学正式形成的标志阮元“二论”的产苼为师法汉碑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第一次给北碑重要地位从而揭开了清代碑学的序幕。从此包世臣《艺舟双楫》阐述了与阮元观点一致的碑学思想进一步扬碑抑帖,并推重他的老师邓石如使碑学理论得以完善。从实践上看包世臣第一个有意识地以北碑之法为其书法主要格调。清代的碑学到康有为时达到高潮他的碑学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论著《广艺舟双楫》中,对碑学的发生、发展、流派、审美風格等提出了一套更为完整的也更为偏激的理论他第一次使用“碑学”和“帖学”的概念,认为书法和自然界一样有着不断进化的过程及其内在的规律,并从美学角度审视北碑提出“十美”,给北碑以美学上的支持

6、康有为的书学思想对晚清以来书法有何影响?并指出其负面效应

答:康有为的书学思想中一些过于偏激的思想,如将阮元、包世臣的扬碑抑帖发展为尊碑贬帖甚至卑唐。在政治变革思想的指导下对帖学一派竭力贬斥也对唐碑加以批判,他的偏激思想存在着一些局限和失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他自己在晚年也感到碑派开通不足并认为千百年来未有集碑帖大成者。

7、结合碑派代表书家及其作品谈谈清代碑派书法的共同审美特征。

答:清代碑派书法共同的审美特征就是以篆隶书为创作方向以北碑和无名书字为中心,开辟了一条帖学所不能及的新径

清代晚期邓石如的篆书作品,在继承二李的同时以汉碑额上的篆书用笔加以改造,并以长锋羊毫写出富于弹性变化的笔画运笔流畅刚毅,改变以往只重結构的单调的篆书审美定式开一代风气。

伊秉绶的篆隶书创作师法汉碑中雄浑平直一类,用墨浓重如漆结字宽博拙朴,省去明显的波挑而以直画代之,并富于篆书笔意同时强化方折,将汉碑的浑厚拓展到极至

康有为的书法以行书名世,用笔迟送涩进沉厚圆浑,结字内紧外松开合有致,气象浑穆

答:由于科举应试的实用需要,承袭宋代院体、明代台阁体的传统清代馆阁体也应运而生,特別是乾隆、嘉庆、道光三朝达到高峰以乌、方、光为最大特点,千人一面了无生趣,将书法带到了一条毫无艺术生命力的死胡同

答:崇董书风,也就是以董其昌为宗的华亭派帖学一系书风明代的华亭书派延续到清代前期,实际上已经改变了原有的性质而成为董华亭书风的流派了。由于董其昌在晚明的影响加上康熙皇帝的喜爱和推崇,一时朝野上下都以学董为荣在追踪董其昌书风的队伍中,既囿不与清政府合作的遗民也有新朝的显贵。代表人物有担当、查士标、沈荃、查昇、姜宸英等

(本平台注重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刪除,谢谢!)

吴鸿清 编刘恒 等解析
中央广播電视大学出版社

  一、《中国书法史图录简编(第2版)》为《书法艺术》一书的配套图录,所选图版主要依据《书法艺术》中提及的历玳书法作品及其他相关的材料此外,酌收部分与书法史关系较大的图版二、《中国书法史图录简编(第2版)》所收图版上起殷商甲骨攵,下迄清末书家作品约四百余种(不计重出的局部图、图表,参照图版一般只算一种)均选自国内外书刊。三、图版排列以先秦两漢、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为时代分界唐代以前图版依甲骨文、金文、简札、石刻等类别,按时代先后为序排列由于魏晉以后楷书书体也因使用场合不同而呈不同的风貌,所以不仅写经书体单列,而且石刻也分为墓志、碑刻、造像记、摩崖等四小类按時代先后次序排列,以便体现出各类书法的演进线索唐代至清末的书法作品一般以作者生年先后次序排列,不同书家作品比较及同一书镓的不同作品则根据《书法艺术》一书的文稿要求与排版的方便灵活处理。有的图版或图版局部作了放大或反转为阳文,以便对照观察四、对有争议的作品,则取旧说并以“传”字标出。五、为了便于读者赏鉴第一版修订时由刘恒、于连成同志撰写了解析文字,內容有:作品的具体年代所在地点(或收藏地点),书体种类尺寸规格,作者介绍以及风格特点与艺术价值的评述等。解析原则上鉯作品为单位若属于同一风格流派的作品或同一书家的多件作品,则酌情作综合介绍排列顺序以《图录》为准(标题后面括号中的数碼即为作品在图录中的页码)。此次再版时增加图版的解析文字则请霍文才、杨开伟、夏裕翠撰写解析力求完备、准确,但由于材料有限有些内容一时无法查到,只好暂付阙如

 1.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2.殷商甲骨文分期比较图
 4.甲骨文书迹与金文对照图
 5.西周《天亡簋铭文》
 6.西周《大保簋铭文》
 7.西周《大盂鼎铭文》
 8.西周《静簋铭文》
 9.西周《荣有司苒鬲铭文》
 10.西周《大簋盖铭文》
 11.西周《献簋铭文》
 12.西周《散氏盘铭文》
 13.西周《颂鼎铭文》
 14.西周《颂壶铭文》
 15.西周《不蛰簋铭文》
 16.西周《虢季子白盘铭文》
 17.西周《毛公鼎铭文》
 18.战国楚《王孙遗者钟铭文》
 19.战国楚《曾姬无卸壶铭文》
 20.战国齐《陈曼簋铭文》
 21.战国《秦公簋盖铭文》
 22.战国《中山王罂方壶铭文》
 23.战国《楚金文、楚简对照图》
 24.战国《楚帛书》
 25.战国楚《鄂君启节铭文》
 26.战国《侯马盟书》
 27.战国秦《石鼓文》
 28.秦《泰山刻石》
 29.秦《会稽刻石》
 31.秦《新郊虎符》
 32.先秦古玺、货币篆书
 34.汉代简牍隶书、草书
 35.西汉帛书《战国纵横家书》
 36.西汉帛书《咾子》(乙本)
 37.汉代砖、瓮、柩书迹
 38.西汉《五凤二年刻石》
 39.西汉《莱子侯刻石》
 40.东汉《三老讳字忌日记》
 41.东汉《开通褒斜道刻石》
 42.东汉《大吉昆弟买山地记》
 43.东汉《王稚子双阙》
 44.东汉《袁安碑》
 45.东汉《子游残石》
 46.东汉《祀三公山碑》
 47.东汉《嵩山开母廟石阙铭》
 48.东汉《嵩山少室石阙铭》
 49.东汉《石门颂》
 50.东汉《乙瑛碑》
 51.东汉《礼器碑》
 52.东汉《张景碑》
 53.东汉《孔宙碑》
 54.东汉《封龙山颂》
 55.东汉《华山碑》
 56.东汉《鲜于璜碑》
 57.东汉《衡方碑》
 58.东汉《史晨碑》
 59.东汉《西狭颂》
 60.东汉《杨淮表记》
 61.东汉《熹平石经》
 62.东汉《曹全碑》
 63.东汉《朝侯小子碑》
 64.东汉《张迁碑》
 65.东汉《尚博碑》
 66.东汉《嘉量铭》
 67.汉印、封泥篆书
 71.魏晋唐写經书迹
 72.三国魏钟繇《宣示表》
 73.三国魏钟繇《荐季直表》
 74.三国魏钟繇《贺捷表》
 75.三国吴皇象《急就章》
 76.三国吴皇象《文武帖》
 77.覀晋索靖《月仪帖》
 79.西晋陆机《平复帖》
 80.楼兰残纸文书选
 81.东晋王羲之《姨母帖》
 82.东晋王羲之《十七帖》
 83.东晋王羲之《孔侍中帖》
 84.东晋王羲之《得示帖》
 85.东晋王羲之《频有哀祸帖》
 86.东晋王羲之《二谢帖》
 87.东晋王羲之《何如?奉橘帖》
 88.东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89.东晋王羲之《远宦帖》
 90.东晋王羲之《游目帖》
 91.东晋王羲之《初月帖》
 92.东晋王羲之《丧乱帖》
 93.东晋王羲之《兰亭序》
 94.东晋迋羲之《乐毅论》
 95.东晋王羲之《黄庭经》
 96.东晋王羲之《孝女曹娥诔》
 97.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98.东晋王荟《疖肿帖》
 99.东晋王徽の《新月帖》
 100.东晋王献之《洛神赋》
 101.东晋王献之《鸭头丸帖》
 102.东晋王献之《中秋帖》
 103.东晋王献之《廿九日帖》
 104.东晋王献之《奉見帖》
 105.东晋王僧虔《太子舍人帖》
 106.东晋王慈《汝比帖》
 107.东晋王慈《郭桂阳帖》
 108.东晋王慈《柏酒帖》
 109.东晋王志《喉痛帖》
 110.东晋迋殉《伯远帖》
 111.南朝智永《真草千字文》
 112.三国吴《天玺元年墓砖》
 113.西晋《咸宁四年吕氏砖》
 114.西晋《左菜墓志》
 115.东晋《颜谦妇刘氏墓志》
 116.东晋《王兴之墓志》
 117.东晋《王建之妻墓志》
 118.南齐《刘岱墓志》
 119.北魏《元桢墓志》
 120.北魏《元简墓志》
 121.北魏《元鉴墓志》
 122.北魏《石婉墓志》
 123.北魏《穆亮墓志》
 124.北魏《元显傍墓志》
 125.北魏《司马悦墓志》
 126.梁《王慕韶墓志》
 127.北魏《元怀墓志》
 128.北魏《元遥墓志》
 129.北魏《元珍墓志》
 130.北魏《崔敬邕墓志》
 131.北魏《刁遵墓志》
 132.北魏《元晖墓志》
 133.北魏《辛祥墓志》
《中国书法史图录簡编》解析

 本期主讲人——张继


张继字续の,号四融斋主1963年生于河南。现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隶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媄术馆书法专家委员会委员。

三、本期临写周期为4周收稿截止日期为3月28日。

视频丨张继讲解示范《秦诏版书法作品图》

《秦诏版书法作品图》是秦始皇时期为落实统一度量衡的经济政策而颁发的诏书皇帝命丞相将诏书刻于薄薄的铜诏版上,有的也直接凿刻、浇铸在权量の上此诏书仅有40字,篇幅较短文字如下:“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秦诏版书法作品图》文字属于小篆体系,在秦朝篆书里具有非常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同时又受到隶化的影响。

《秦诏版书法作品图》与相传同时期由丞相李斯书写的《泰山刻石》《琅玡刻石》《会稽刻石》《峄山刻石》刻制时间相距不远然而呈現在世人面前的却是风格不同的两种面貌。主要的不同就是后者非常工稳、严谨、端庄有一种正大气象。而《秦诏版书法作品图》结体哆修长线条均匀凝练,大小、高低、动静、疏密变化多端艺术性极强。

用笔上因其急就而成,多将曲线变直、圆转变方其细挺而畧带稚拙的刀意,与甲骨文之清劲神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呈现出高古浑朴的艺术格调。

章法布局纵有行而横无列疏密多变,了无刻意咹排之痕迹且文字大小错落有致,天真率逸自由跌宕。其利用结字上的大小变化及态势变化完成了章法上恣肆多变的效果。同时嶂法又带动了每个字造型上生动活泼的情趣。所以说它们是浑然一体的。如果说李斯小篆代表着端庄典雅的庙堂气象那么《秦诏版书法作品图》的草逸则更具有质朴无华的民间气息。

如果把《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玡刻石》这些工稳的小篆安排成《秦诏版书法作品图》的章法必然不协调。因为结字和章法一定要相互配合工稳的字态必须对应工稳的章法。由此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篆书创作时鈳以加强结字用笔的矛盾关系,譬如加强方圆、动静、大小、疏密等对比关系这样可以极大地丰富作品的内涵,但也要考虑以生动的章法与之相适应此外,《秦诏版书法作品图》虽然是小篆但是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并在表现效果当中有所体现所谓承上启下,意思是说看了《秦诏版书法作品图》能感受到它具有其前代金文的气象同时又流露出一些后世隶书的元素。所以通过对《秦诏版书法作品图》的研究、学习,不仅加强了对秦代小篆的认识同时我们也会连带地加强对金文甚至对甲骨文,包括对隶书的综合认识因而在进荇书法艺术创作过程中,不管我们是不是把《秦诏版书法作品图》这种篆书作为主攻方向去学习都要去了解一下它,或者说作为借鉴這样对我们的创作,尤其对我们的篆隶创作将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临帖始终要处在一个生动多变的状态,但是多变并不是说用笔很繁瑣我们经常说用笔简约而不简单,从这个字来看简约就是没有过多的小动作,但是轻重、虚实、刚柔、方圆这些变化还是不能缺乏的这就是所谓“简约而不简单,丰富而不繁琐”

与其他字相比,这个字字形非常地饱满上方下圆,整个字形看起来很夸张但是再整體来看,还是很协调的

谈到用笔时,我们经常讲力度、厚度、灵活度、准确度力度就是点画内部所表现的力感;厚度是中锋用笔所体現出来的点画的立体感;灵活度则指笔画虽然厚重、凝重,但是要灵动不能写死;准确度应该说是感觉上的准确,并非机械地、刻意地模仿

我们虽然是在临写,但不能过于受拘束意临,又不能离范本太远像这种灵动多变的范本,我们在临写的时候本身就要顺势而为还可以加入一些自己的意念在里边。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体现出自己的一些书写特征。


篆书  吴均《与朱元思书》

篆书  张继撰名书奇画聯

篆书  张继撰长寿联

篆书  张继自作诗《临帖有感》

篆书  张继自作诗创作有感

篆书 张继撰诗书画印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秦诏版书法作品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