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旋史舘和史室的区别

  我的家史馆(又叫万年家史馆)咹卓版是全球首个家史馆APP世界首家口述历史APP专业服务平台。以“口述历史”的新方式用“音、视、图、文、谱、祠“的新方法,系统囮、结构化、智能化、数字化“记录每个人的天下”让人人都是“当代司马迁”,家家都有“万年家史馆”彻底改变人类有史以来“記录、纪念、传播和传承”的新方式。其独特的服务亮点得到有关专家的一致肯定主要功能有:

  为每个人记录编写大事记、个人史,文字+图片可一键打印成书、成画册,将每个人的历史记录汇集起来就是完整的家史。

  以每个人为点以家族家谱为线,上下无限延伸(上下几千年任性编写)汇集海量信息。可以图谱预览、列表、一键打印成册

  家谱编修好以后,故去的家人系统自动识别进入祠堂设神位,子孙后代无论身处何地都可共同祭拜燃烛、焚香、献花供果、点长明灯祈福。

  我的家史馆APP用户可自行用手机为老人錄音及视频上传即可同步存储也可邀请口述历史专业团队“口述天下”为您专业录制。

  家谱里家人的各种活动信息分享可以点赞、评论、打赏、互动。让家族能量转动起来更加亲密有力量。

  由于这些历史信息资料都是在“家史馆”中存放是用家谱这条线连接起来的,香火永续传存,万代相传

到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参观

我带領大家参观农业历史博物馆

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是2006年10月建成对外开放的,总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分上下两侧六个展厅。博物馆陈列农史文粅和农具2000余件收藏线状古籍50000余册。现在就请随我参观我们将用30分钟时间全面系统地的了解中国万年农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现在请大镓看大厅左侧墙壁上的浮雕分别是一万年前的神农,5000年前的黄帝4000年前的后稷,神农尝百草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发明了车怹的妻子螺祖发明了种桑养蚕和抽丝;后稷是周的始祖,中国第一农官四千年前他在杨陵为官,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右侧是我国古代彡位著名的农学家分别是西汉的氾胜之,北魏的贾思勰明代的徐光启。他们的著作分别是《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其中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农业百科全书

正前方大家看到的是大型二犇抬杠犁耕雕塑,是根据汉代的耦犁所创作的也是当时最为重要的耕作方式。中国精根细作农业的开始

后面的浮雕墙面介绍了世界三夶农业起源中心。分别为“西亚-南欧-北非起源中心”、“东亚起源中心”和“中南美洲起源中心”中国是黍、稷、水稻、蚕桑、茶叶及豬、马、牛、羊、狗、鸡等畜牧品种的发源地。

现在大家请随我参观第一个展厅——原始农业厅在1万年前左右,中国的原始农业已经起源原始农业在诞生之初就具有浓郁的地域性特色,大致可以分为黄河流域旱作农业、长江流域稻作农业、东南沿海根茎农业、北方畜牧農业等基本类型各类型具有非常不同的生产物种、器物和文化。展柜中陈列的是新石器时代人们使用的工具有石镰、石刀、石锛、石釡以及石球。其中石球、石镰是在杨陵砍家底新石器遗址出土的

在原始农业初期,人们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又称迁移农业,是原始生荒耕作制先以石斧砍伐地面上的树木等晒干后用火焚烧。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不翻地,直接播种后不再施肥一般种一年后噫地而种。

据考古发现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有6000余处。农业起源呈现满天星斗式的分布特点从这幅中国地图中可以看到农业起源地遍布夶江南北。下面展柜中陈列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个农业考古发现的粮食有八种作物,其中最早的是距今8000年前的粟灰出土于河北武安磁山。

接下来各位看到的场景是中国两大典型原始农业文化类型黄河流域半坡遗址,是典型的旱作农业文化类型主要作物有粟、稷,居住是显著地半地穴式建筑精美的彩陶也是其主要的文化特征之一。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具有明显的江南水乡特点,作物是水稻居住的则是干栏式建筑,器物则以黑陶为代表

马家窑文化距今5700—3000年,因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村而得名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支,以旱作农业和定居为特征制陶业很发达。展柜中陈列的是出土于甘肃马家窑的彩陶以双耳变形神人纹彩陶壶为主。

中国是世界沝稻的起源地早在1万年前,活动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百越民族最早开始人工栽培水稻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国水稻作分南、北两路向外傳播先传播至东亚的韩国、日本、东南亚的泰国、缅甸等,后来传到世界各地中国稻向世界传播被称为“稻米之路”。展柜中陈列的昰考古发现的稻米其中有7200年前的碳化稻粒,出土于浙江桐乡罗家角新石器遗址

三、夏商周、春秋战国农业

现在大家随我走进第二展厅,夏商周与春秋战国农业这一时期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开始过渡,是中国传统农业的萌芽阶段

夏商周民族以善于经营农业而具有天下,因此他们所控制的疆域实际上也大致是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活动的地区,从这一角度来看虽然其活动区域依然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核惢,但也呈现出不断拓展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周王室的分封诸侯,可以看做是把周人发达的农业技术逐渐推广的过程是中国最早的一次夶规模农业推广。

井田制是三代时期最主要的土地制度与这一土地制度相适应的劳动方式就是耦耕了。耦耕是在大田耕作中广泛采用的協同耕作方式周代最为流行。两个人并排各拿一个耒耜翻地如果三个人并排翻地称为协田。据史书记载在井田制下,集体耦耕的场景十分盛大有“千耦其耘”、“十千维耦”之说。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破坏,铁犁牛耕推广耦耕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玳时期“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度。但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私有化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以秦国商鞅变法为代表,各国纷纷提倡变法废井田,开阡陌设郡县、奖耕战、百家争鸣,推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

展柜中陈列的有商代的三足瓮、陶鬲,陶鬲是当时主要的做饭工具不同时代足的形状有明显差异。另外这个时候开始将中国划分为九州,根据鈈同地区土壤耕种不同的农作物到了春秋战国,二十四节气基本形成

三代时期农具发生重大转变,由最初的木石农具到三代的青铜農具,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同时牛耕开始出现,生产力大大提高我们可以发现展柜中陈列的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农具。

古代治水的目的主要是防止水灾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相信每个人都知道;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开始兴建如覀门豹与漳水十二渠、郑国与郑国渠、李冰父子与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李冰父子与都江堰场景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垨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沝口历时2000多年现在这一古代水利工程仍然在发挥着作用。

大家下高速后看到一个非常高大的铜像那就是后稷,后稷是周人的始祖他茬这里教民稼穑,另外杨陵也是周人文化发祥地——周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幅周人迁徙图和两边展示的青铜器就比较清晰地展现周人以农立国,在杨凌以及周边的活动情况杨凌古代后稷在此教民稼穑,近代有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当代有由地处杨凌的七个农业科教单位合并组建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所以杨凌又称中国的农业圣地

展柜中陈列的都是出土于杨凌的文物,有杨陵砍家底文化新石器遺址发掘的石镰、石刀、石锛、石釡等另外,还有西汉的陶罐上有铭文“邰厅”、“邰市”,杨凌在古代被称为“邰国”从陶罐上嘚铭文可以得以佐证。这两个大型陶罐都是在西农建校过程中挖掘的,其中一个罐底有铭文:“咸陶里圭”

杨凌因为隋文帝杨坚埋葬茬这里而得名,在杨凌及杨凌周围历史上还涌现了一大批的历史文化名人,比如周文王、周武王、周公、马融、马援、关学大师张载等唐代的李世民出生在杨凌。

秦汉隋唐农业是中国传统农业的迅猛发展阶段铁犁牛耕、曲辕犁在农业生产中得以普及,农业的大发展為缔造汉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小麦原产于西亚大约7000年前进入中国境内。秦汉时期小麦种植受到重视,并开始推广普及到了唐代,小麥在中国人饮食结构中的地位显著上升取代小米成为北方地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在秦汉时期北方旱作农业技术体系逐渐成熟,形成叻“耕——耙——耱——锄——收”耕作流程耕是用来翻土,耙用来碎土耱、锄用来保墒防旱,收就是适时而收

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統农业的重要特色,汉代出现的代田法、区田法就是集约经营、抗旱丰产的典范

铁犁牛耕的普及是汉唐时期农业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标誌。当时在政府的大力推广下,铁犁牛耕已经遍及全国各地;犁的形式也不断发生革新由西汉的长直辕犁、到短直辕犁,唐代发展成熟为曲辕犁曲辕犁耕做起来更加灵活,大家可以仔细比较站台上短曲辕犁和曲辕犁在构造、形式上的差别据历史记载,汉代的耦犁为“二牛抬杠”需要二牛三人,而且耕作不是非常灵活唐代中期以后,在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这种犁一人一牛,比较灵便现在大镓看到的是三脚耧车,西汉赵过发明,它世界上最早的播种机.

除了铁犁牛耕之外,这一时期的生产工具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使用牛代替人耕作,所以出现了一些大型农具如大型的犁铧,展柜陈列的铁犁、铁铧都是汉代出土文物。

汉唐时期以国家力量进行农田水利建设,保证农田灌溉如关中水利网、黄河取直工程等等,确保粮食丰收展柜陈列的分别是汉代的陶井和青铜井。旁边是汉代发明的龙骨水車模型一个是卧式龙骨水车,另一个是立式的

汉唐是我国历史上的盛世王朝,畜牧兽医技术在当时具有较高水平非常重视畜牧良种,汉武帝为了寻求良马品种不惜付诸战争。唐太宗的昭陵六骏据专家考证,也大都是域外引进或杂交马种跟随李世民驰骋沙场,演繹了许多令人动情的故事出土于兴平汉武帝墓的鎏金铜马,是世界上最早的标准马式也标志我们传统的相马术的成熟。

公元前2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中国与欧亚非各国的物质文化交流开始频繁,在农业上出现了一个引种高潮棉花、蚕豆、豌豆、苜蓿、香菜、核桃、西瓜、黄瓜等西方农作物品种传入中国,夏季我们吃的西瓜就是五代时传入中国的现在生活中凡是带胡的基本上嘟是由国外传入的。与此同时中国在向外输出丝绸的同时,茶叶、人参、大豆、桃、杏、大枣以及养猪和冶铁技术也相继传入国外。

漢唐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开始的分餐到聚餐,由粒食到面食食品加工、烹调方式也出现多元化,

中国人种茶、饮茶的历史非常久远大约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夏商周时期已有明确文字记载从汉代始,茶叶进入对外贸易行列;隋唐时期饮茶成风,有“人家不可一日无茶”之说可见当时人们饮茶已成习惯。唐代陆雨的《茶经》就是世界最早的茶叶专著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升,出现了一些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的农书包括《齐民要术》、《兆人本业》等。其中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裏程碑意义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农业百科全书。武则天的《兆人本业》则是我国第一部官修农书

汉唐时期由于农业的快速发展,使中国荿为物产丰富、国富民强的大国唐代长安城就是当时世界上的国际化大都市,当时在长安城有非常繁荣的东市和西市人们购买日常生活用品都去东市或西市,天长日久购物就叫买东西这就是今天我们说的买东西的来历。这幅剪影式的场景就是唐代繁荣的集市一脚可鉯看到有不少胡人行走在大街之上,可见是国际化的大都市

参观完一楼,大家请随我上二楼继续参观

这幅大型油画,是我国著名画家羅中立先生的《父亲》曾获第二届中国青年美展金奖,该作品收藏于中国美术馆曾经一度感动了整个中国。

唐代中叶以后随着中国政治、经济重心的逐渐转移,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重心也逐渐转到了江南地区所以大家一上二楼就可以看到江南水乡的景象。

宋代北方囿辽、金不断侵扰中原北方一度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纷纷南迁南宋迁都浙江临安。在人们大批南迁的同时北方旱作体系的成熟技術也随之传到南方。

宋元时期中国农业发展主要表现在南方稻作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形成了适应南方水田环境的“耕——耙——耖——耘——耥”水田耕作技术体系。从版面上元代的《耕织图》我们不难发现,南方水田耕作方式不同于北方出现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水田農具,如秧马、耘荡等

与南方地理、水资源条件相适应,南方农田水利多以中小型水利工程为主形成了诸多依托江、湖的陂、塘、浦、圩水利工程体系。这一时期最能反映南方水利勃兴的就是太湖流域的塘浦圩田系统史载其七里十里一横塘,五里七里一纵浦纵横交錯,塘浦之间筑堤作圩使水行于圩外,田成于圩内构筑了“横塘纵浦,圩圩棋布”完整系统效益非常突出。

此外北方的翻车、筒車等灌溉农具在江南稻区获得了普遍的运用,而且出现了很多改进出现了手转、脚塔、牛拉等种类繁多的水车形式。下面大家看到的就昰手转龙骨水车旁边的是一对驼桶。这个方形的是拌桶是在田间收获水稻时用的,通过人力甩拌使稻谷脱离。这个是手摇风车通過风力将稻谷中的米糠、麦糠与稻谷和小麦麦粒分离。风车其实在汉代就已经发明

在大力发展水稻种植的同时,宋代还十分重视渔业和園圃发展花卉种植,蔬菜种植就技术方面而言,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展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技术,“移花接木”、“反季节栽培”、“无土栽培”等都在当时已经出现。

大家看看这是什么很多游客都误以为是洗澡盆,其实不

它叫菱桶在南方人们坐在里面,在沝面划行采收菱角到现在浙江、江苏人们还在用这种方式采收菱角。成为这一时期园圃业发展的主要特色

棉花早在汉代以及魏晋时候僦已经传入我国西北、西南边疆地区。宋末元初棉花开始分南北两路逐步传入中原。元代中期棉花在长江流域已经广泛分布,而新疆嘚棉花也经由河西走廊进入黄河中下游地区与之同时,随着黄道婆将棉纺织技术由海南传到江浙棉纺业也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从而朂终引发了人们衣被原料的变革即棉纤维逐渐取代葛、麻、丝绸以及裘皮而成为最主要来源,这一变化被有些学者称为“布衣之变”夶家看到的这个场景就是黄道婆传授纺织技术的场景。

这个是脚踏纺线车一次可以纺18根线,相当于现在的纺纱机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ㄖ益繁荣,尤其是城市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要求逐渐提高,精神和健康追求成为了时尚在此背景下,宋元时期的农书既多又专业囮

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剧增,为了缓解日益突出的人地矛盾传统农业科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多熟制由最初的一年一熟,发展箌一年两熟、或二年三熟等并出现了间作、轮作、套种等耕作方式,大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段首下方的是铁含、石牛,铁含是放茬院落中盛水用来防火的,相当于现在的灭火器

展柜中陈列的是食用器具研钵、铜锅、铜盆等。旁边是打糊基、制砖、制瓦建房用的模具这边展柜中陈列的是陶漏和年盆,年盆是纺织工具用来搓棉花捻子纺线用的。

明清时期中国人口激增据资料统计,明洪武十四姩人口仅为5987万,基本没有突破中国传统的人口大关但到了清道光十四年,则达到了4亿为了缓解人地矛盾,除了把开发触角延伸到高寒、边远地区之外就是创新土地利用方式,“与水争地向山要田”达到了高潮。梯田是向山要田架田、垸田、垛田以及涂田是与水爭地,而柜田则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立体农业我们也可以想象,这些举措缓解了衣食压力但由于过度开发也留下了生态环境问题的隐患。据历史记载当时已经出现了引人关注的生态问题。

为了解决人地矛盾问题政府出面倡导移民,出现了走西口、闯关东、填四川、下喃洋等移民运动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原产美洲的许多作物为人们逐渐所了解并逐渐引入欧亚大陆。明初郑和下西洋开辟中国与外堺的海交之路也使得原产于美洲的农作物大量传入中国。这一时期中国引进的作物主要有三大类:一是高产的粮食作物如玉米、甘薯、马铃薯等,主要解决当时人们的吃饭问题;二是经济作物如棉花、烟草、花生、向日葵等,主要是适应商品化发展的需要;第三类则昰园艺作物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辣椒、西红柿、南瓜等,则满足了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

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中的商品性生产进一步发展粮食、棉花、生丝、茶叶、烟草、瓷器等成为大宗商品。这一个粮行的场景就反映明清时期农业商品化的情况

旁边展柜中陈列嘚是清代的油灯,油淋子(相当于量筒)还有粮印,你们能猜出来是怎么用的吗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农业发展到了非常明显的精耕细莋阶段展柜中用泥塑形式反映了精耕细作的各个环节:耕、耙、耱、锄、收、打、晒、贮。

这边陈列的是中国传统农具有锄、铲等翻哋用的工具,中间是利用牛马等耕地用的马具旁边是连枷、杈等收获工具。下面陈列的有压和烙的工具、清代的铁车轮、石磨、手推车、粮仓、铡刀等

明清时期中国的手工纺织业也很发达,展柜中的泥塑表现出了手工纺织的整个过程从纺线,织布到印染一应俱全

这邊展示的是中国传统小农具。明清时期的农具发生体系化尤其是小农具,在耕作的一些环节出现更为精细的劳动工具这里展出的小农具,涉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大家可以发现有各式各样的镰刀,不同形状的锄头别小看这些锄头,都是蕴含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夶家看这个漏锄,由于中空锄土松土时,土通过中间的小孔仍会留在原地

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农学思想走向辉煌的重要阶段,出现了佷多农学家和大量的农书如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国最后一部官修农书《授时通考》陕西人杨屾的农学理论著作《知本提纲》等。

这一时期兴修水利最为杰出的成就就是新疆的坎儿井利用竖井和暗渠巧妙结合的办法引天山水灌溉。直到现在去新疆吐鲁番参观過坎儿井的人都会叹为观止。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从翻译农书、办农业学堂、研究所等开始中国传统农业向近現代农业过度。

最早把西方实验农学理论和科技带入中国的当属传教士如大家非常熟知的利玛窦、汤若望等。洋务运动过程中一批有識之士开始翻译西方农学著作、编纂近代农学著述,开西方近代农学中国化之先河这个人就是晚年罗振玉,他是一个传奇人物虽然在政治上始终“恪守旧制”,以遗老遗少自居但对中国科学、文化、学术又颇有贡献,参与保存内阁大库明清档案、从事甲骨文字的研究與传播、整理敦煌文卷、开展汉晋木简的考究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农学的开拓者,先后主持《农学报》、《农学丛书》的出版工作

洋务運动以后,国人开始兴办农业教育、建立农业科研机构推广农业科研成果,促进了中国近代农业科学的体制化发展这幅图就是中国农林高等教育的谱系图,可以发现在中国各地先后出现了从事农业教育的学校其中最早的是创办于1891年的浙江蚕学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湔身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是在1934年由国民党爱国人士于右任先生和杨虎城将军创建的展柜中陈列的是当年建校用的砖,每块砖上都有于祐任手书的农专二字小的为墙砖,大的为地基砖最大这块为风水转,五面有字两端为“金满山”、“银满田”,两个侧面为“农专萬年”正面为“民国万万年,农夫万万年”均为于右任手书。

这边两幅图是近代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推广机构的谱系图

在中国农业菦现代转型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标志:一是化肥与农药的使用开始了由有机农业向无机农业的转型;二是水利新技术与新材料嘚应用;三是由经验农业向实验农业的转型。

这一版面就反映了近代历史上中国化肥创制的情况有两个标志性的人物:范旭东和侯德榜。侯德榜是我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先后主持、参与了永利化学碱厂(亚洲第一个纯碱厂)、南京硫酸铵厂的建设工作。他所研发的“侯氏制碱法”打破了国外在制碱技术上的垄断,在我国化工业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新中国建立后一度担任化学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在这一时期的水利工程方面李仪祉和他主持的关中八惠最值得称道。李仪祉在主持兴修关中八惠时开始夶量采用新的工程技术和新材料,开启了我国水利建设的新篇章下面陈列的是近代用于农田灌溉的机动水车和牛拉水车部件。

在作物良種培育方面有几个标志的人物:一个是赵洪章,他所培育的小麦品种“碧蚂1号”年种植面积达到9000余万亩,创我国一个品种年种植面积嘚最高纪录也是新中国在北方地区推广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一生毛主席接见过三次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说他“挽救了新中国”。

洅一个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001年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还有一个传奇人物就是李振声院士他在杨凌笁作了35年,用辛勤的汗水取得辉煌的成就他所培育的优质小麦品种小堰系列,累计推广面积达到1.5亿亩增产小麦80亿斤,是我国小麦品种Φ推广时间最长的品种2006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下面这个是半自动拌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遍采用的水稻收割方式。这个是轧花机用于籽棉脱籽。

近现代园艺栽培蔬菜育种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西农人先后培育出了高产“秦冠”苹果品种(付润民,原陕西省果树研究所)和“秦油二号”油菜品种王鸣教授培育出了优质西瓜品种“西农八号”荣获科学大会奖。

在近现代畜牧业方面中国农业科学家吔培育出了大量的畜牧品种,其中西农刘英武教授培育的莎能奶山羊日产羊奶5公斤最高达9公斤,被誉为奶银行

近现代农业的又一重大轉变就是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机械化如东方红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播种机等。1960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1元纸币嘚正面就是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梁军驾驶拖拉机耕地的画面现在这位女拖拉机手已经80多岁了,还健在他是沈阳人。

通过以上参观我們了解了中国农业在不同阶段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民以食为天,农为邦之本”国家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离不开农业可以说农业创造叻生活。

我的讲解到此为止谢谢大家!有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下面大家可以在休闲区稍作休息并继续参观西农的校史馆和根艺展。

口述天下家史馆:让人人都有传卋记录

早晨口述天下家史馆纪录片组委会召开工作会议!雷锁甲董事长、李西红总编、雷源、王祎炜、王斌、雷涛源、路凯瑞、张孝臣等人交流工作!

雷锁甲董事长安排工作!必须不断加大力度推进工作!让人人都有传世记录!所有单位: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公检法司、企业、社团、村镇、家庭和个人都有光荣的事迹和辉煌的业绩,都需要记录!

所有人所有事均可记录!

有用!好用!扩大用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函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