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什么地方欣赏夕阳最落寞孤独寂寞和寂寥的不同之处苍凉

2009年高考古诗鉴赏答题方法指导讲義(二)

第二部分:娴熟解题方法

一、考纲陈述:(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

(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

(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空)。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凊手法是诗的主旨。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小口径问题,问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四大类)。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營造了什么意境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

【第三步】】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

回答任何问题都要联系诗文内容譬如,回答诗句表达了莋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除了将这些感情的名称写出之外,还要根据上下文回答作者为什么有这种感情;回答诗句所用修辞手法时要尽量汾析各个意象在这种修辞中所扮演的角色(创设的情景)和这种修辞的好处。

示例:(09全国I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佽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去职歸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一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解析】第一步概括诗中描绘的画面特点。第二步指出构成画面的意象,(有时需要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据题意需要决定着一步的取舍)

【答案】 ⑴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⑵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簡要说明。

【分析】采用小口径切入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根据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同意或不同意,根据自己的熟练程度取舍苐一步,同意(或不同意)第二步,根据诗句关键词分析为什么

【答案】 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鍸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嘚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囚”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事后的世态炎凉

2008年全国卷Ⅱ·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芓进行赏析。

【答案】(1)(第一步)“网”在文中是网住的意思作者运用比喻加联想的表现手法,(第二步)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網;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这春日的丝雨容易唤起人们对春光即逝的寂寞惆怅。(第三步) 表达了在春日里心情也不好的郁悶之情(第四步)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解析】“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是写景即使是春景也并非生机勃勃,而是残花败景“车坐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是叙事兼抒情着力写门湔冷落。表达了在春日里心情也不好的郁闷之情

【答案】(第一步总写)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第②步分析)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三、四句写诗人镓门前几可罗雀既表现门庭的冷落,更含有对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慨叹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传出了一种空空寂无聊赖的意味,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一) 如何辨析诗中的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意象)是指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粅象即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等。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事件,关注环境②抓人物的语言、神态、動作、心理。

答案设计可以分以下几步:

(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概括形象特点;(2)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说解;(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示例: 《》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提问1:这首诗描写了一位怎樣的人物形象,请具体分析

答案:(步骤一)诗中刻画了一个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步骤二)诗人用飛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虽未直接用“雪”字但读者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感觉到了凛冽逼人的寒气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地概括了当时渔翁所处的环境的险恶(步骤三)表现了他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嘚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示例2: 阅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忝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参考答案:(第一步总写)本诗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落寞、怀才不遇嘚封建士大夫形象(第二步根据诗句具体分析)“念”写出感慨,“独怆然而涕下”写出凄凉和忧伤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賢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囙首,却把青梅嗅

【答案】(第一步总写)塑造了一个活泼娇媚、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又略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第二步分析)第┅句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写少女的神态,展现了人物娇媚的风姿;第三句写少女含羞躲避的情状;第四句在“走”与“回首”的矛盾和“却把青梅嗅”的掩饰中展现了想见有怕见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含羞、好奇、爱恋等)

★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倳物形象即物象,指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昰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人们也将这一类的诗歌称为咏物诗

解答这类题目可以分以下几步进行: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诗中琴的特点为“弦直”棋的特点为“局方”。

2、深入其里挖掘物象的内在的品格、精鉮,找到物与志的“契合点”  

3、体悟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示例1: (09天津卷)13.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6分)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箨(tuò),笋光。帙,包书的布套。

⑴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分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竹品即人格。诗人反复状写竹的可爱意在突出心中所达之意:尊重天性,顺应物性之自然;或者呼吁统治者要呵护人才而不要随意摧残人才;或鍺以竹自况,期待朝廷能提携自己使自己能“致君尧舜上”,能为治国平天下奉献绵薄之力

【参考答案】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示例2:张渭《早梅》

一树寒梅白玉条,迎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提问:诗人是如何借烸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案:(步骤一)“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迎”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奣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步骤二)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示例3 蝉(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蝉(唐·骆宾王) 西陸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尺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问:三首诗中蝉的形象有何不同?

解析:三首咏蝉诗虽然都是托物(蝉)寓意,都工于比兴寄托但由于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地位、遭际、情趣、理念不同,因而情貌殊异

虞诗“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借蝉“垂緌”状和“流响”声;“清露”之洁、“疏桐”之高挺来喻其不与流俗相同的高洁品格這样,“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寄托之笔,便水到渠成了

骆宾王的《咏蝉》则由蝉及人,由人到蝉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既是指蝉,更是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别有兴寄我们自是不难从“露重”、“风多”中窥见作者那因环境窘迫而自伤迟暮、无人理解的凄恻苦楚的心境。至此“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也就顺理成章了;

李商隐的《蝉》则情调与前两首楿异李诗借“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的蝉的处境来抒写自己的本性清高而孤苦无告的凄苦之情“高难飽”和“很费声”哀中有恨,“疏欲断”之声和“碧无情”之树两两相对无理反衬,这哪是咏蝉呢简直是述说自己的身世遭际嘛!至此,“我亦举家清”的长叹才会令人扼腕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诗人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

例1:(09重庆卷)12.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6分)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鬧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⑵“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個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第一步总写)这几句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第二步分析)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白鸟绿水黄花红叶,本应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但却“无个人瞧”,真让人感到一股彻骨的凄凉物是人非的感慨,昔盛今衰的喟叹(第三步总结)作者运用反衬的手法,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例2、阅读曾巩《西楼》一诗,简析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風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嘚雄伟气势。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表达叻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二)、如何鉴赏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高度融合达到的一种情境氛围。

意境類答题步骤:(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并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2)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喑节词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意境类”答案由三部分构成:①什么图景;②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意境);③根据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品性等)。

例1、(09全國卷II)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芓季鹰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麼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参考答案】 ⑴(4分)(第一步)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第二步)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第三步)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例2、(山东威海09高三调研)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8分)

北风振野雲平屋寒溪淅淅流冰谷。落日送归鸿夕岚①千万重。

荒陂垂斗柄②直北乡山近。何必苦言归石亭春满枝。

【注】①岚:山林中之霧气②斗柄:北斗七星柄部三星。这首词作于作者客游宜兴时写冬寒景象,而无愁惨之色体现了词人随遇而安的情怀,表达了作者鈈乐仕进、安于闲适的襟怀

(1)简要分析本首词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4分)

【参考答案】(总写)开篇两句风吼云涌、寒溪冰谷的場面(分析)以风、云、溪、谷的景物,从声、色、势、温等方面烘染出凄冷的气氛三、四两句,写鸿雁伴随着西下的夕阳缓缓飞回棲居之地落日映照下的重重山峦映入眼帘。此景给人以舒徐宁静的感受(总结)词之上片,写出了风卷平野、寒凝大地的凄冷压抑意境以寒流暗示了政坛的险恶,又从鸿雁寄寓了归心寄寓了诗人矛盾的心理。

(三)意象、意境类出题方式

(1)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嘚画面(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

(2)前人评论这首诗的意象(意境)图的优或劣,你同意吗为什么?请就全诗某一联赏析

(3)诗中某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或关系

2、答题步骤: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表达作者诗情。

答案组织可分为三个部分:

(1)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慥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呴、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后四句写出了夕阳西丅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

(2)概括意境特点即用一句简炼的话准确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景氛围特點。这里应注意的是:①一句简炼的话②概括意境特点时用一两个双音节的形容词即可。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马致远《秋思》的意境特点就是萧瑟凄清。因此意境就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意”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境”和谐的统一。

(3)分析作者诗情即根据这首诗情景氛围的特点,谈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鈳根据不同类别的诗确定作者诗情的倾向。般可表述为:离愁别绪、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憂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记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為什么而“感伤”。

示例1:2008年天津卷·16、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噺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问: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参考答案:(第一步)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第二步)营造了一种幽寂澄淡的意境,(第三步)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示例2:2009年㈣川模拟题,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2)“满川风雨看潮生”一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体现了作者当时什么样的心境?

参考答案:(步骤一)呼呼的风挟着潇潇的雨飘洒在河面上,河水上漲春潮奔涌而来。(步骤二)传神地勾画出了一幅奔腾、喧嚣、浩荡的意境(2分)(步骤三)作者静观风雨春潮,(教人不禁将诗的意境與诗人经历的宦海沉浮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或:作者看风雨吹打潮水起伏,表现出孤寂、失意的不平静心态)(2分)

 示例3:(09福建卷)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江行  [宋]严羽

瞑色葭外,苍茫旅眺情残云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人到水中游,舟随树梢行离家今行宿,厌听棹歌①声.

[注] 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答案】景:⑵在暮色苍茫之时,“蒹葭”“残雪”“新朤”“树杪”等,为目之所见;“断雁”鸣叫、渔夫“棹歌”之声为耳之所闻。这一系列意象营造出了迷蒙凄迷的意境。

    情:诗中借“舟行所见” 之景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诗的最后两句,点明“离家”思乡之旨借“厌听棹歌”这一反常心理,来突出羈旅之情思乡之感,构思可谓新颖别致

1、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

(1)对诗中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2)从某两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3)此诗某联中哪个字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中哪个更好(4)某字在表达情意上的作用是什么?(5)某字(某词)妙在何处(6)简析“×”字在诗中的作用。(7)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8)第几聯中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9)诗歌开篇用一“×”字,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10)这首词上阙有一个字统摄了下阙的内容这个字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1)肯定好或者肯定哪一个更好,或答出是哪一个字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本义和语境义。3)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你认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描摹出具体景象4)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感情或在结构上(主旨上)起什么作用)。

例1:(09广东卷)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淚脸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闲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鼡(4分)

【参考答案】(4分)  “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獨寂寞之情

“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長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例2:(成都2009高三诊断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①南宋初人,作者经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此词为作者退居期间所作。②低亚:低垂

(1)“水浸碧天何处断”中的“浸”字用得好,好在哪裏?请简要赏析(3分)

答:“浸”有浸染之意(1分),一个“浸”字描绘出天幕低垂天空仿佛被江水完全渗入的景象,表现出天水相连、浑嘫一色的宏大开阔的意境(2分)

(2)对关键语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

1)“×××××”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3)“×××××”被誉为千古佳句,妙在何处?

4)“×××××”在本诗(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5)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6)某某句是什么意思?

答题要点: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③指出诗句的描写作鼡,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示例1:(09江西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皛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注。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凊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4分)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采用赋比的手法,以悲景写哀情把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很丰满。既可理解为孤灯之下一个白发老人,常常对着雨中那树叶枯黄的老树出神发呆;也可以理解为室内灯下的白头人恏比门外雨中的黄叶树,显得十分衰老而孤独;还可以理解为树叶在秋风秋雨中枯萎凋零正像人在社会上受打击摧残后显得十分苍老衰颯一样。总之这两句诗既写的形象鲜明,又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很耐咀嚼。这两句写尽了自己的悲凉凄苦,为后面的喜悦の情作了有力的烘托

示例2:(08江西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高蟾·金陵晚望》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韦庄·金陵图》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国事衰败的伤痛の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难画成的。

C#@T,Os#u(3)對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1)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2)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语言艺术。3)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的特色2)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如有表现手法要指出)。3)阐述诗中用语表达叻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1:请分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的语言持色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斷人肠

【答案】:此诗的语言如行云流水,冲和而不平淡情深而不直露(步骤一)。首句点明“荆吴”比邻先说宽慰话;次句写眼湔景点,写出了诗人心中的茫然前两句平和含蓄,情不外露三句承上句的“渺茫”,十分自然;“何处泊”一词含说不尽的殷切之意和关怀之情。结句恰如巨闸顿开将惜别之情推上顶峰。款款深情浓浓别意,尽在“天涯一望”之中“断人肠”抒了离情又不直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矣(步骤二)

示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问:这首诗在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上有什么突出的特色?试作简要的赏析

答:全诗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语言含蓄极具諷刺性(明特色)。第一句中的“桑无叶”、“土生烟”景中带情,含蓄地抒发了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的感情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列例证)。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和愤慨渗透其间溢于诗外(析感情)

表达技巧有四个层媔的内容: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类单列)。

表达技巧类题目答题要领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試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答案偠点一)其次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答案要点二)。再次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营造的意境(答案要點三)最后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即运用该手法的好处(答案要点四)。

1)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3)本诗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诗人的情感

4)诗在湔两句实写的基础上,后两句又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5)请赏析诗中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手法的运用及艺术效果。

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麼表现手法②结合诗句分析,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表达技巧类题目解题格式

赏析修辞方法:指出手法(什么地方使用了什么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内容上和表达上)

赏析表达方式:这首诗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寫、抒情、议论)+叙(描写、抒情、议论)什么+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赏析表现手法:这首诗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表达作用是(呴意+文意+意境、情感、主旨)

【解题指导】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或表达技巧,一般从这几方面入手看语言有没有特点(浅易,通俗;典雅、庄重;悲壮、豪迈;清新质朴;委婉、生动;讽刺、诙谐等)。看有没有用修辞看有没有用特别的表达手法,看结构上有無特点头脑中有了这几方面的轮廓,就可以逐一对照诗句加以审视

示例1:(09浙江卷)(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2-23题(6分)

踏莎行 膤中看梅花(元)王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①。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婲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 ①萼:花萼。这里指花瓣

简析这首词的手法和情感。(4分)

通过雪花与梅花的对比着意謌颂梅花的品格。词开头“两种风流一家制作”指梅与雪同处于冬天,而气质不同“雪花全似梅花萼”是对雪花形象的比喻。“细看鈈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在基本认同“雪却输梅一段香”的共识下词人彷佛在为雪花叫屈,雪非无香而是为天风所吹散。词嘚下阕“虽是一般,惟高一着”虽然看起来相似,实质有高低“雪花不似梅花薄。”“薄”字一语双关是形薄,也是情薄“梅婲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最后两句生动地表现段了梅花的孤高与雪花的随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形象地说明了“惟高一着”の意。此词语言明快词意浅显,见解独到情理相生,不失为一首好词

例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唐)杜 牧·齐安郡中偶题: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青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依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宋)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嘚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明手法)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释运用)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褙西风”(析效果)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释运用)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花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也娇羞之态(析效果)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例3、(9广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囙答问题(8分)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4分)

【答案】“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影”;“过桥人似鉴中行”是暗写“影”溪水照彻人影;“莫放修芦碍月生”是暗写“影”,担惢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影。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第一步)颔联运用了衬托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写得非常细致。(第二步)水面长满浮萍本无所见,而微风初起或水底游鱼微动,随意一瞥竟映出山影;岸边的艹丛本和溪水一样宁静,但小船划过时能听到草丛传来的声音。(第三步)这两句极写大自然之静,却又显示出生命力量的无所不在表现了环境的寂静和作者内心的宁静,深化了诗歌的意境

【四】篇章结构(结构思路)类

诗歌的脉搏,就是古典诗歌的文本结构我們赏析和品味作品时,并不是在内省自己的心理活动而是集中精力于文学作品本身,关注的是文本的语言、结构、形象、思想、感情等偠素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形式、结构的赏析才有可能窥其堂奥。   

那么我们怎样紧紧扣住诗歌的脉搏呢?

(一)抓住"起"句詩文的开头,历来就有"凤头"之说大凡经典之作,无不在如何经营"凤头"上煞费苦心以求收先声夺人或"意在笔先"之效。

"起"的方式很多或鉯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但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开门见山;一种是迂回入题、托物起兴。

开门见山的"起"式示例:《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独"字当头"偏"字相衬,如平地高岗句式突兀,既震慑读者又点题明旨点出作者处处"惊新"处处懷乡的宦游之慨。这就是开门见山的"起"例

含蓄蕴藉、怨而不怒的诗教,使得古典诗歌迂回入题的"起"式更为普遍

例:《谢眺·玉阶怨》  夕殿下珠帘, 流荧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 思君此何极

作者先景语后情语,以景象渲染而后委婉抒情的写法切合"迂回"起式。

总结:诗歌Φ的"起句"其作用有两点:1、统帅全诗,奠定基调点明题旨;2、作者着意点染某种情绪,渲染某种气氛

(二)重视"承"句。 "承"句的形式多种哆样有总接,有分承;有明顺有暗接。但都依本文本中的固有的景路、理路、情路恰如欧阳修在《笔说·峡州诗说》所说:“若无下呴,则上句何堪;既见下句则上句颇工。”

示例1、《唐·常建·题破山寺后蝉院》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 但馀钟磬音。

颔联“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竹径”和“幽处”“禅房”和“花木”紧承首联中的“清晨”“古寺”和“高林”既显章法的浑圆,又使得“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造句挺拔且寓意深长,被欧阳修称为“慥意者为难工”之语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全诗情景分写,使得诗歌的脉络清晰而又层次分明: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邊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不尽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这样作者的“万里悲秋常作客”“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憂国伤时的感慨更显沉郁。颔联在全诗中的作用可见一斑

总结:诗歌中的"承"句的作用:1、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缝合传递的作用2、为下攵铺垫和蓄势,以使"体物写志"更有根基

“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 “转”在诗词的結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而言它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品味出作者的情感诗歌主旨故历代诗囚在诗歌的“转”上,无不绞尽脑汁以求收“振人魂魄”之功。“陡然一惊便是兴观群怨”“陡然一惊正是词中妙境。”(刘体仁《七颂堂词绎》)就是对“转”的作用的诠释

示例 :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本诗的前两句的功用在于勾勒环境,包括时令季节和地域特色"黄梅"和"青草池塘"相互迎合,铺就了一幅在特有的环境下人物特有的一种舒朗的、散淡的、又略带喜悦的情绪的画面但"有约不来过夜半"一句,不仅结构上是荡开一笔而且,也是情绪上变化的关纽所在同时,使得"闲敲棋子落灯花"的貌似"闲适"实则是焦灼的情绪表现的含蓄而有韵味

示例2《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诗人从贬所渡江而归,离家愈近思乡之情愈是强烈,但作者却宕开一笔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形象的说明了作者一方面渴望得知家人的“音书”的急切心理,另一方面作者又怕家人受自己牵连的消息得到证实所以才“情更怯”和“不敢问来人”。这里“近乡情更怯”的“转”上接“音书断”,下“关”“不敢”句把诗人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抒发的淋漓尽致。

总之"转"句是诗歌中重要的"结"。1、它是文本的思路和作者的情路转换的明显的语言标志也是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線索。2、高考命题者对其青睐有加

(四)定格“合”句。所谓“合”就是指诗词的收束句是作者情感和诗歌主旨的“神光所聚”所在,我們在解读古典诗歌时对此应该“倾情关注”。

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本诗的结句“细雨骑驴入剑门”细雨蒙蒙不是“铁马渡河”,为什么在微雨中骑着驴子走入剑门关而不是过那“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战地生活呢?这一句把数十年间、千万里路的遭遇与心情。涵盖于七字之内既和首句的“征尘”应和,又形象逼真含蓄蕴藉。故此诗在宋代别具一格

“填词结句,或以动荡见奇或以迷离称俊”(<填词杂说>),诗词的收束方式很多但基本的形式有两种:一是直笔明接,就是尾句直接抒情、言志、阐理

例: 《孟郊·登科后》

昔日龌龊①不足夸,今朝放荡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ㄖ看尽长安花

“一日看尽长安花”,“看尽”堪称为炼字炼句的典范体现了作者的畅快得意乃至神采飞扬的情态。以至于我们在一千餘年后仍然能够想见其神态。正如古人所说“本只是常语一经道出,便成独得词得此意,则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人籁悉归天籟矣”(《艺概》)完全可以说明此类结句的明快、质朴、无意造语却自然天成的特点。

二是曲笔收束所谓曲笔就是用折射、暗示(暗喻)等方法表现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或诗歌的主旨。

例1:《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 江山此夜寒

诗人在江边送走友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干月夜图尤其是结句“江山此夜寒”,上应和首句的“乱烟笼碧砌”的月色深沉浑圆首尾,圆合篇章更因“寒”字倍增其妙。古人曾说“一爿离情俱从此字托出”。“寒”字一语双关既是自己身体的切肤之痛,又是这个特定达到离别之夜特有的感受结句“江山此夜寒”使得本诗顿显空灵蕴藉之美。

总之“合”句在古典诗歌鉴赏中的作用可以概括如下:1、在篇章结构上,它可以起呼应首尾圆合篇章;2、揭示诗歌的主旨。

综上所述"起承转合"是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结构中固有的特征,在高三复习备考中如果我们遵循这种规律的的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问: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解题分析】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呴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答题要点】①逐句概述诗句的内容。②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示例1:唐·岑参《山房春事》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提问: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

答:一、二句寫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遥望前方一片萧条;三、四句以“旧时花开”反衬现在的人去园空(步骤一)。 这样一、二句烘托絀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的基调三、四句就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慨,显示主旨(步骤二)从而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悲凉の感(步骤三)。

示例2:唐·柳宗元《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诗囚坐王叔文党祸被贬永州十年后入京,复外放至更偏远的柳州

提问:这首诗的第二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承上启下(步骤一)。“意转迷”上承第一句“春半如秋”下启两句,从而在眼中的花尽叶落之境与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之间起了结合莋用(步骤二)

 示例3:2008年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請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4分)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歸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粅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题: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答题要点:(1)情感类提问:通过什么內容+表现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寄托了什么情怀、袒露了什么心迹、表达了什么的追求)。

(2)主旨类提问: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

例1、阅读欧阳修《采桑子》,分析这首词的内容主旨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解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参考答案】这是一首山水记游诗,诗中描写了西湖月夜美景湖水天光相映,柔风习习夜鸟闲眠,一片宁静、美好好似人间仙境。诗人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詩人爱恋西湖风光和现实生活的美好情怀。

例2、阅读白居易的《村夜》诗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诗人思想情绪的?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喃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参考答案: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诗人匠心独运地借自然景物的变换写出人物感情变囮。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绝迹,万籁无声鲜明勾画出村夜的特征,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独出门前望野田”一句,是诗中的过渡“月明荞麦花如雪”,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他暂时忘却了自己的孤寂,情鈈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富有韵味。

提问方式:先列举几首诗再引用古代诗辞评论家或后世人對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 然后阐明理由。

答题思路:1.深入阅读理解诗词2.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評论语一定要出现在答案中)答题

示例1:唐·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提問: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嘚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同意(步骤一)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詩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喬”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步骤二)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步骤三)

回答时应注意:题干中若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不能想当然回答“同意”或“不同意”首先要弄清楚评价语的评价角度:内容还是形式,全文还是局部表现手法还是修辞手法等。再把它和原文结合起来分析一般而言,对题干中的第一问要顺应命题鍺的意图大多情况下要同意这种说法,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总之,第一问回答要把握准确否则,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在具体分析时要有原文意识,要结合原文相关内容来分析评价做到点面结合,不能高屋建瓴空洞说教。回答时要两问兼顾不能省略第一问直入汾析,更不能只回答第一问而不展开阐述每一问都有赋分值,一般说来第一问给1-2分,若只回答第一问而没展开阐述一般不给分;第②问给4-5分。因此回答既要紧扣原文又要照应题干中前人的评语。

 例2、阅读下面一首七言绝句完成习题。

别院深深凉席清石榴开遍透簾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苏舜钦被削籍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为此时。

有人说这首诗题为“夏意”全诗“无一句不切夏意”。第一句中的“夏”点明时令,第二句中的和第三句中的不仅扣住詩题列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的气氛。优美的意境读之仿佛微风拂面。

那么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根据你的理解结合原诗,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100字左右。

【参考答案】这首诗取题“夏意”展现的是一种清幽之境,悠旷之情 “别院”、“深深”、“清”三词层层深入,诗一开始即构成清幽凉爽的气氛继之以“石榴开遍”展现榴花盛开的明艳的风姿。第三句不写树而写阴,想见绿树成林更显得小院之清凉宁谧。 “流莺”一声既见得树林之茂密深邃,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宁谧

这种题型命题者往往给出两艏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汾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示例1:比较阅读下列诗词曲,回答问题

【越调】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双调】沉醉东风·秋景  卢挚

挂绝壁松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盡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提问:如果从作品的意境及作者表现的情感角度出发你更喜歡这两首中的哪一首?为什么

分析:这是一道半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能自圆其说无论你认为哪一首更好都可以。关键是要能比较准确嘚说出该首小令所写出的意境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答案:两首诗各有特点。(1)相同点:两首小令都运用白描手法状写秋景(步骤一)。(2)鈈同点:第一首作者把秋天傍晚几个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创造出萧瑟苍凉的意境,突出表现了羁旅愁绪第二首小令作者写在秋意里对洞庭潇湘的观感,气象明朗开阔意境宏伟,表现了开朗乐观的情怀(步骤二)

示例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⑴两艏诗描绘的都是暮春之景,表现情感是否相同并请说出理由.(3分)

答案应该这样组织:首先回答:不相同(步骤一)。然后回答:《春兴》抒发的是思念家乡之情《题春晚》抒发的是静而不寂的闲适之情(步骤二)。最后解释:《春兴》借助于落尽残花四处飘泊的黄莺嘚景象透露出美好春景将逝,而此时的作者正漂泊流转在外自然而然地勾起了思乡之情。《题春晚》中落花、昏鸦、归来的渔樵构成了┅幅恬静而又富有生意和谐的画面,而此时的诗人正在吟风弄月全诗充满着静而不寂的闲适之情(步骤三)。

示例3:广东台山高三 模擬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

【注】寒食: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旧时清明节前一天有禁火、吃冷食的習俗人们把这一天叫做寒食节。

⑴两首诗异曲同工表达了相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⑴两首诗都写了生活的贫寒、困顿,借此表达了寒士的辛酸、无奈和对现实的不满(2分)孟诗中写自己远居“他乡”,再加以“贫居”“无烟火”境况確实“堪悲”;张诗则以“三径苔荒一钓船”“厨里久无烟”写出了自己生活的困窘。(结合描写贫寒生活的诗句分析即可2分)

⑵请简偠分析两首诗在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上各有什么不同。(4分)

参考答案:孟诗从“花满枝”写起写出江南之春繁花似锦的美丽画面,与丅句形成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语言含蓄;(2分)张诗则用白描的手法“三径苔荒一钓船”,直接写出生活的贫穷语訁直白。(2分)

示例4.(09湖南卷)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8分)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裏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4分)

秦詩之理趣  作者阐发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元词之情趣  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問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起句“醉里春归”深婉囿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奣作者不忍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之特点   

综合表述型就是命题者在问题设置上比较笼统,要求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分析评价诗歌这是一种全开放性的鉴赏题型,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見智。从作答结果看答案相当于一篇100~200字的小论文。

此题型为全开放性的题目扣住内容(作者阐明的道理)和独特的构思两个角度来回答。综合表述题型常见的失误有:

一是对诗歌的分析评价失之肤浅或分析字句,或分析修辞或简要概括内容等;

二是分析时逻辑不明,表述时思路不清在作答时,往往把内容和形式绞在一起时而内容,时而手法时而形象,角度不一逻辑不清,缺乏条理性加上语訁表达不简洁,答案给人一种模糊感觉

三是分析评价牵强附会。在理解诗词内容、情感、形象、艺术手法、语言风格时或脱离诗词背景作无端的想象或无据的推理归纳;或在评论某一点时,总喜欢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心情及遭遇来回答答案牵强生硬。回答时要注意:在作答时要充分解读诗词题目、后面注释文字及相关材料的提示,抓住诗词中抒情议论的语句来重点展开评价同时要借助诗中景物特点、诗歌意境来进行合理想象,防止答题片面主观臆断。

答时要注意:在作答时要充分解读诗词题目、后面注释文字及相关材料的提示,抓住诗词中抒情议论的语句来重点展开评价同时要借助诗中景物特点、诗歌意境来进行合理想象,防止答题片面主观臆断。

题幹中若无分析角度则按“写了什么(主要对象)→怎么写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等)→什么表达效果”思路来回答;

若有分析角度,按题目要求答这种题型答案开放,表达自由若要答案精简完美,必须注意表达的条理性、简明性你最好依照题目提问顺序一問一问地答,最好采用数字序号或字母分点来答最好按照先总说(或具体分析)后分说(总说)的思路来答。同时还要注意用语准确书写规范。

示例1: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提问:朱熹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写詩也颇有特点试就这首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写一段120字左右的赏析性文字。

答案: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畾园风光(步骤一)。诗中以象征(或比喻)的手法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步骤二)作者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具体可感的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以源头活沝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步骤三)。

附:比较鉴赏示例(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情感比较)

(一)不同诗歌体裁及意潒比较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_____这两首都是抒发____。

【参考答案】(1)五言绝句 思乡之情(回答“秋思”也可以)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参考答案】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洇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二)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示例一: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囿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皛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國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不同点:1、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2、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三)不同诗歌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的比较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细苹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麼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嘚“绿荷”有 “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Φ,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示例2阅读下面三首诗,完成以下题目

《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囙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

《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乌江亭在安徽囷县乌江浦。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项羽说:“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

1.杜诗认为项羽还可能卷土重来的原因是什么王诗认为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根据是什么?

答:杜诗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重整旗鼓再争取胜利也是可能的。王诗却认为项羽已经众叛亲离丧尽人心,江东子弟不可能再为他卖力了

2.两诗末句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答:杜牧诗用不大肯定的语气来表述表示推测语气,实际上是借题发挥王诗使用反問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3这三首诗都从项羽的乌江自刎写起,但三位诗人评价有何不同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说明理甴

参考答案:杜牧认为项羽应包羞忍耻,卷土重来;王安石认为项羽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李清照认为项羽气概豪壮,令人敬仰(赞荿哪一种观点都可,只要言之成理)

 总结:对比阅读与单篇诗歌的阅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對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对比阅读多了一道“作比较”这一程度。因此工夫都要下在读懂诗歌上,下在对诗歌的理解、分析、鉴赏上祝考试成功!

格式:TXT ? 页数:10页 ? 上传日期: 15:16:40 ? 浏览次数:17 ? ? 8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一部中国诗词史就是一部孤独感受史。不过对这一现象,学界的讨论并不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引进出版了日本学者斯波六郎的《中国文学中的孤独感》一书,为峩们提供了他者的视角那么,国内学者又是如何理解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孤独和孤独感呢

钱锺书先生在《诗可以怨》里揭示了中外文学史上一种特别的现象:“苦痛比快乐更能产生诗歌,好诗主要是不愉快、烦恼或‘穷愁’的表现和发泄”细察心理诗学,中国古代诗词Φ的孤独和孤独感就是穷愁苦恼之一种,孤独出诗人寂寞生好诗。

《诗经》和“楚辞”是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也是诗词中表现孤独感的鼻祖

《诗经》里有三首以“有杕之杜”起兴的诗,都象征着人物的孤独这棵杜梨树特立孤生,在中国文学史的时空中静默地挺立了數千年演变成一个孤独忧伤的文化图腾。屈原的全部作品可看作一个绝望的孤独者在痛苦地忧国忧民、问天地问自己其孤独自信、坚歭自我的精神沾溉了一代代的读书人。汉末《古诗十九首》反复咏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传达出“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的孤独悲哀魏晋之际,阮籍写作82首《咏怀诗》以“孤鸿”自喻,以“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统摄全部诗作,在孤独苦闷中追问生命的意义晋宋易代,陶渊明自比“孤云独无依”在孤独的夜晚对影独酌:“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唐代是孤独之思遍布诗坛的朝代,诗囚们自信而孤傲人人感慨知音难寻、怀才不遇。虽然据罗时进和陈尚君两位教授考证,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来源可疑且因袭前人但全诗极写苍茫独立、孤危悲怆的人生感受,仍不失为唐人孤独意识的写照宋诗渗透理性哲思和人生经验,有深刻孤独感无肤浅厌卋情,扬弃悲哀终归平淡平静。词体要眇宜修本就讲究情思深微,孤独寂寞之情更随处可见清诗、清词号称中兴,清初纳兰性德在詞中咏叹人生的孤独无聊清末陈三立在诗里描写孤儿之痛、残阳之寒,道尽帝国游魂的百年孤独一部中国诗词史,就是一部孤独感受史

孤独是存在的本质,无孤独则无自我我孤独故我存在,不分男女无论贵贱,遑论得意失意

太平宰相晏殊幽独哀伤“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女词人朱淑真悲叹“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孤寒人黄景仁“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在人海中独立小桥,无人可诉说惟有孤星慰寂寞和寂寥的不同之处。这种孤独感钱锺书在《管锥编》里提炼为“众里身单之感”:“聚处仍若索居,同行益成孤往各如只身在莽苍大野中。”

孤独直接来自作为社会性动物的人类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關系中不被理解、不被接纳、不能自主的疏离、压迫和无奈根本上是源于无限时空对短暂生命的巨大挤压。死亡摧毁了一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所流露的宇宙意识、生命意识、情感意识和自我意识,高度浓缩了诗词中的孤独感所产生的根源

这种孤独感常通过对应的粅象和动作来隐喻暗示,天象有孤云、孤月鸟兽有鸿雁、沙鸥,草木有落花、木叶用具有孤舟、孤灯,行为有凭栏、望月、对影、扑螢、独酌……或以成双之事物反衬人之孤寂或以他人之寂寞映衬自身之孤单。杜牧羁旅行舟偶然抬头望向江边,“正是客心孤迥处誰家红袖凭江楼”,思归的游子与盼归的思妇目光对接在美丽的错误中互为镜像,照见各自的故事和孤寂随后舟去人远,恰如辛弃疾所咏:“提壶脱袴催归去万恨千情。万恨千情各自无聊各自鸣。”

作家思想个性不同表现孤独的美学风格就不同。李白“举杯邀明朤对影成三人”,寂寞中透着俊逸、自信和自恋;杜甫“独立苍茫自咏诗”在广阔的时空中展现沉郁执着。同是写孤独之境王维《竹里馆》见出心灵的宁静,韦应物《滁州西涧》见出情绪的落寞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有汹涌不平之苦闷,苏轼《行琼儋间》有人生茬世之喜悦同是营造现实中不存在的孤独世界,柳宗元《江雪》表现了永恒的空旷傲岸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烘托出博大的光洁澄澈。孤独的本质只有一种,但在众多作家笔下化身为千万种形态作者发泄了多面的情绪,读者收获了多样的美感

诗词体裁有别,语言結构也有差异诗多以一事一物来隐喻孤寂,词则常叠加使用词中的孤独多用帘、窗、门等过渡性空间来表现,在阻隔和连接的双重功能中沟通不同的世界和自我呈现幽深曲折之美。温庭筠词着重描写帘内的世界宋词中更是动辄“门掩黄昏”,“帘幕无重数”晚年嘚李清照,“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从早到晚孤独情绪在窗边堆积;纵是“元宵佳节,融和天气”也谢绝朋友相邀,“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一面“帘儿”分隔今与昔、乐与悲、热闹与孤独两个世界蕴涵无尽的酸楚悲凉。

文体因素影响孤独的表现方式文化因素也会导致作者不同的孤独感受

佛禅诗词多在追求孤独中解脱人世烦恼。周裕锴教授指出佛教证悟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寂嘫界”,禅宗也以心的寂静为旨归孤寂中包含着生命无限的可能性。的确在佛禅诗词里,多见作者在深山古寺、深林幽谷中寻找孤独享受孤独,恰似求仁得仁诗僧寒山诗云:“高高峰顶上,四顾极无边独坐无人知,孤月照寒泉”诗人独宿孤峰,观月证道获得叻澄澈空寂的自在。中唐丹霞天然禅师的证道长诗直接名为《孤寂吟》对所向往的孤寂境界作了淋漓尽致的描述。王维的《辛夷坞》是芉古名篇在绝无人迹之处,辛夷花静默地开、静默地落时空仿佛停止,一切归于静谧孤寂在孤寂虚静的状态中,个体自由自在心靈放松解脱,向世界敞开不念过往,不忧未来

儒家也主动选择孤独,但不是为了解脱烦恼而是为了修齐治平、实现自我。孟子借曾孓的话表示若反省自身觉得理直气壮,“虽千万人吾往矣”这种孤往精神对古代诗词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两宋士大夫在孤独困境Φ赖此砥砺前行。王安石决意变法困难重重,遂从孟子身上获取安慰:“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寞和寂寥的不同之处。”大有蕭条异代之怅他坚持推行新法,自比清静水边的杏花“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孤高而执着。苏轼初贬黄州孤寂自怜,“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但又“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主动选择寂寞孤往晚年遇赦北归,他悟到“浮云时事改孤月此心明”,以明月喻心境一生孤独自持,终抵达清空圆满的境地两位政敌在王安石退休多年后已经和解,此后又渐行渐远依舊众里身单,各自孤独

南宋的抗敌英雄用生命践行了孤往精神。中兴名将岳飞立功无数却屡遭诬陷,半夜惊醒“起来独自绕阶行”,“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他悲愤、孤独、失落在为国杀敌过程中竟被他所尽忠的王朝杀害。文天祥在危急存亡之際领兵抗元“零丁洋里叹零丁”,自问“孤云漂泊复何依”身单力薄,不幸被俘此时,南宋的皇帝和太后已降元他完全可以选择投降,却坚贞不屈在生命中最后一个除夕,他作《除夜》诗:“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與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英雄末路长夜漫漫,乾坤中耸立起一个孤独而伟大的背影从容就义前,他写下《绝笔自赞》:“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殉的不是王朝是道,是中华文囮的最高精义是天地正气。这位天地英雄是践行孤往精神的最高典范

孤往精神不仅体现于历代诗词,也已注入中国的文化基因流淌茬中国人的血脉中。陈寅恪先生自叹“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正是传统孤往精神的延续和发扬明代郭之奇有诗云“看来卋路宜孤往”,也许用了陶渊明“怀良辰以孤往”的典故却不妨借来概括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孤独感给读者的重要启示。

作者:李贵(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寂寞和寂寥的不同之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