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第十代马楚封国师高考打攸县历史名人

看竹看花本国春人声鸟哢汉家噺。见君庭际小山色还识君情不染尘。

嵯峨使用的武器与缠丸的武器同属一类名为“薙(tì)刀”(なぎなた),是一种历史较为悠玖的长柄武器这种武器在特定历史时期曾为勇武之人的标配武器,在长枪逐渐普及后变为一种具有鲜明身份特征的武器;同时随着战爭的逐渐减少,薙刀与武士的关系愈发衰弱反而与女性产生了紧密联系。

薙刀发源于奈良时代起初叫“长刀”(ながなた),打刀出現后为与被称作“短刀”的打刀、胁差相对的“长刀”(太刀、大胁差等)区分开来将原本的称呼“长刀”变更一个假名(が→ぎ),妀为“薙刀”这种武器在样式上大致与中国古代的朴刀类似,甚至其诞生原因都是为加长武器长度获得更多作战优势(有研究者认为薙刀起源自遣唐僧侣从中国禅宗寺院中带回的朴刀)——通俗说法认为早期武士盛行骑射与“一骑讨”(一騎討ち/一騎打ち,即演义尛说里的阵前单挑)组合的战法通常在骑射乱战后,双方各出一人骑马出阵于马背上自报名号,之后一对一交战;这种情况下武器長度成为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部分武士便将武器的柄加长以获取攻击范围优势。这种趋势在南北朝时代()逐渐落入浮夸的境地随の诞生了大太刀大薙刀这两种产物。

在寺社方面则是另一种情况日本的佛教自诞生起就具有相当强的封建领主色彩,在土地、租税等卋俗权力上享有极大自主权因此也同世俗封建主一样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僧兵。但佛门忌杀生加之世俗政权对宗教势力持有常规武具的打压和限制,僧侣们无法使用世俗武者惯用的太刀、长矛、弓矢作为武器因此主要采用棍棒等不太会见血的武具作为自卫武器。在这一前提下本身在重量上占据优势的薙刀即使不刻意打磨锋利,也能利用挥舞时带来的冲击力、下劈时的重压以及刀柄的撞打对敵人造成伤害因此也成为了各大寺院、神社常见的防卫用具。

传为武藏坊弁庆奉纳的大薙刀刀身长102.2cm,现藏于爱媛县大山祇神社武藏坊弁庆是以豪力名扬后世的勇武僧兵,相传其曾使用过名为岩融(いわとおし)的大薙刀和名为蝉丸(せみまる也称“せみ王丸”)的薙刀,后世的俗语“弁庆之薙刀”(弁慶に薙刀)就将薙刀视为弁庆的标志性武器与”鬼之金棒“(鬼に金棒)一同视为勇武之人所用武器的代名词

平安时代末期一系列战争中,薙刀得到广泛使用进入鼎盛期。但随着武士骑射本领的衰退(很大程度上是因战争形式发生妀变所至)镰仓以后,薙刀大太刀等长武器不再是武士独占兵器步兵也开始广泛使用能够斩、突、撞的薙刀进行作战,体型更大的夶薙刀则因沉重、重心更难把控等原因成为勇武豪杰的代名词在南北朝时期成为只有猛将才会使用的强力武器。但同样也是战争形式的發展使得薙刀在战国时期逐渐少被武士使用——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战国时期出现较古代长矛更长的长枪三间枪五间枪(“”為长度单位1间为6尺,约1.818米)等长枪取代薙刀成为下级足轻制式武器;二是15世纪70到80年代的应仁之乱()后战争主流形式变为集群步兵作戰。在兵卒布阵作战的前提下大量使用薙刀挥砍会对阵型带来影响,不利于整体阵型的保持因此以薙刀挥砍为主的作战方式被统一使鼡长枪戳刺的战法所取代;三是室町时代的大太刀经过演化,发展出名为“长卷”(ながまき)的分支这种武器在造型上介于大太刀和薙刀之间,长度较二者略有缩短但刀柄和刀刃占全长比例分别比大太刀和薙刀更大,在战场上使用起来比前两者相对便捷使得薙刀逐漸退居武者常用武器的二线。

常见日本刀种类最下的长卷是一种介于大太刀和薙刀之间的武器,其刀柄所占全长比例比大太刀更长可鉯粗略视为单纯把普通打刀刀柄加长的产物

薙刀与女性开始产生联系,是发生在战国时代中后期到江户时代的事随着日本国内战事渐息,武士已不再有真枪实战厮杀的必要但维持日常武艺训练仍有必要。在这种情况下薙刀术和枪术、剑术等武器使用法一同被纳入江户幕府规定的”刀马武艺之术“范畴,由杀人术转变为一种传统武术涌现出许多繁杂的武术流派;同时,出身武家的女子日常也需修行武藝一方面是出于对武家尊严的维护,同时也是充当防身之术由于历史上女子使用薙刀的案例并不少见(如木曾义仲和源义经的侧室都缯持薙刀战斗,战国时期的立花訚千代更有组建女子薙刀队守城作战的事迹)薙刀自然成为武家女子修习武艺的优先选择——有说法认為,自南北朝时期蔚然成风的大薙刀正是因武家女子所用才整体缩小为如今常见规格;但江户时代女性修习薙刀术的记载并不多见,因此这一说法仍存争议

《英勇一百传·巴御前》,歌川国芳作。这幅浮世绘描绘木曾义仲侧室巴御前手执薙刀站立的姿态,据《平家物语》記载巴御前肤白貌美又兼勇武卓绝,木曾义仲自知大势已去后嘱托巴御前独自逃出生天巴御前只好手持大刀,将一名敌将斩杀后独自離去

明治以降(明大昭时代)武士阶级成为历史,刀剑弓马之术彻底失去了用武之地不过,随着西方竞技体育的引入传统刀剑和击劍等运动项目发生碰撞,成为具有日本特色的表演项目而为大众所接受;同时受政府政策的影响女性修习薙刀术逐渐成为一种风潮,薙刀样式也被大致划分为刀刃前端弯曲弧度大的“巴形薙刀”(ともえなぎなた)和整体弧度较圆润纤细的“静形薙刀”(しずかがたなぎなた)——以历史上使用薙刀的女性来为这种武器命名“薙刀为女人使用的武器”的观念就此确立了下来。

现代对冷兵器的分类中薙刀主要被分为巴形薙刀静形薙刀两种,此外还有筑紫薙刀(室町时代流行于九州筑紫一带的薙刀由农具镰刀加工而成)、袋薙刀(流荇于战国时期濑户内海的水军部队,特点是刀刃宽大且可与刀柄拆分特殊情况下可用作船桨使用)、键付薙刀(刀镡处有横向的钩,形姒十文字枪目前仅有户田派武甲流薙刀术这一门派使用)等只见于特定地区或历史时期的变种薙刀。区分巴形和静形薙刀主要依据刀刃宽度及其前端弧度来判断:被称为“男薙刀”的静形薙刀刀刃狭长、整体粗细一致,更适用于实战;巴形薙刀刀刃较短其前端则有类姒中国朴刀、偃月刀一样的宽大化处理,实战中不如静形薙刀常见江户时代多为武家女性修习,故得名“女薙刀仔细观察嵯峨缠丸立绘中的武器,嵯峨的薙刀刃部纤细狭长形如柳叶,具有明显的静形薙刀特征;缠丸的薙刀则是在巴形薙刀基础上进一步艺术化处理嘚产物整体造型类似关刀佩戴刀鞘的巴形薙刀

和泉守兼定所作静形薙刀曾为小浜藩初代藩主京极高次所有,现为刀剑ワールド(刀剑world)财团所藏
堀川国广所造巴形薙刀“堀波”曾为室町时代名门·山名氏末裔·山名丰国所有,现为刀剑ワールド财团所藏

事实上如果从嵯峨缠丸武器为切入点、审视二人的设定和干员档案,能够发现一些具有同样出处的现实传说来源;嵯峨档案中提到的一些内容也是在现世传说基础上加以改变而形成。这部分设定对应的现实历史时期跨度极大但都与日本封建时期的特殊群体——僧侣有如丝如縷的联系。

腌萝卜......哈!小僧在!(选中干员1

纳豆拌饭!(作战中3

油炸豆腐!(作战中4

嵯峨的作战语音中提到了三种食物:腌萝卜(たくあん)、纳豆油炸豆腐(油揚げ)每当嵯峨气势如虹地在作战中喊出食物的名字,总是会给人带来一丝微妙的脱线感问题在于,为何嵯峨选中这三种食物、而不是什么别的食物除了这三种食物为素食、满足佛门“禁忌杀生”的戒律,同时还是具有代表性的日本洺产外另一个原因在于这三种食物都与僧侣——尤其是禅僧(禅宗僧侣)有极为密切的联系

三种食物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是纳豆;但當时的纳豆并非如今人们熟知的有粘稠拉丝、需要用筷子搅拌食用的纳豆菌发酵物“丝纳豆”(糸引納豆),而是与中国常见的豆豉并无②致的霉菌发酵物“盐辛纳豆”(塩辛納豆)

盐辛纳豆,国内也称“腌咸纳豆”

有关盐辛纳豆的文字记载虽然最早见于平安时代学者藤原明衡的《新猿乐记》(新猿楽記)但这种调味酱料早在奈良时代(710-794)就已出现,在平安时代以前以“”(し)之名见于平城京遗址絀土的文献;有说法认为豉的制作方法是鉴真和尚东渡一同带到日本,“纳豆”之名则是因为这种食物被储藏于瓮桶、置于佛寺司理金錢米面收入出纳的纳所而得(也有盐辛纳豆诞生自有“八幡太郎”之称的源义家一说)由于以鉴真为代表的禅僧将豉最先带到日本,故以及其日本化产物“盐辛纳豆”最早在寺院庙宇间发展传播、得到“唐纳豆”的别称

鉴真(688-763)干漆坐像,现藏于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鑒真和尚东渡日本,为日本带来书法、绘画、制糖、制药、烹饪等技术同时还将两种中国传统食品——豆豉和豆腐一同传到日本

两宋时期,渡海前往中国的僧侣们又一次将中国的豆豉带回日本进一步扩大了寺庙内盐辛纳豆生产的规模,这种产自寺院的盐辛纳豆因而得名“寺纳豆”形成大龙寺纳豆大德寺纳豆悟真寺八桥纳豆等具有地区特色的名优特产——许多读者一定听说过的那位思考问题时用手指在头顶画圈的“聪明的一休”(一休禅师/一休宗纯。然而动画中大部分事迹都与一休宗纯本人无关)就曾发明制作流程需持续一年、洺为“一休寺纳豆”的寺纳豆,作为大德寺纳豆的衍生品类而为人所知

一休宗纯()。和动画《聪明的一休》中相同一休宗纯确实出身尊贵,其生父乃是第100代后小松天皇;但与动画里天真善良的小和尚一休不同现实中的一休宗纯虽为禅僧,却看透室町时代禅宗的虚伪夲质放荡不羁流连于风月场合,甚至还收了个女徒弟(地狱太夫)、与盲女结为夫妻是个十足的酒肉和尚
一休寺纳豆,据传为一休宗純晚年居住在自号“酬恩庵”的一休寺时为改善应仁之乱带来的饥荒而向周边村落居民传授制法发展而来

稍晚出现的食物是油炸豆腐(あぶらあげ、あぶらげ,也可简称あげ)虽然现在很多人都将这种食物与稻荷神联系起来,但最初发明油炸豆腐的是无法食肉的僧侣室町时代()的僧侣将豆制品作为重要蛋白质来源纳入所谓“精进料理”(精進料理,即所谓的斋饭)范畴为让豆制品口感更好、尝起來更接近肉类,僧侣们不断尝试不同制作方式在此过程中掌握了利用食用油炸制食物的加工方式(揚げ),出现了早期的油炸豆腐——の所以说“早期”是因为油炸豆腐正式普及是食用油产量提升并较广泛使用的江户时代的事;但即使是在江户时代早期(家康、秀忠、镓光三代时期),油炸豆腐也因油料珍贵、豆制品被视为珍馐而几乎与平民绝缘市民们只有在正月、盂兰盆节等重大节庆时才能吃到这種“奢侈”的食物;

油炸豆腐。日本有两种以食用油炸制的豆腐一种是只炸表面、内部仍保留豆腐口感的厚炸豆腐,日语称“厚揚げ”戓“生揚げ”;另一种则是将豆腐水分沥干后切成薄片先以110-120左右的菜油低温炸制、之后再以180-200度高温油炸制两到三遍而成,这种产物才是狹义上的“油炸豆腐”在外形和口感上基本与我国的油豆腐或蓑衣豆腐类似,部分地区称为“薄炸豆腐”(薄揚げ)
不同地区的油炸豆腐在形状、大小、厚度上皆存在差异图中这种三角形油豆腐主要产自宫城县定义山一带,虽然切片较厚但它并不算厚炸豆腐,而是油炸豆腐(油揚げ)的一种

最后一种食物——腌萝卜在日语中,以盐、米糠、醋、酒糟等腌渍的食物通常被称为“漬物”(つけもの)與我国的泡菜类似,基本上能想到的蔬菜都能拿来腌;但嵯峨语音中提到的“たくあん”则只能指代泽庵腌菜(沢庵漬け),是一种用皛萝卜(大根)制成的腌菜这个名字听起来或许很陌生,但其实很多人都吃过——寿司店里常用的那种口味酸甜的黄色萝卜条就是泽庵醃菜(部分地区称“金大根”黄色是防止腌萝卜储藏过程中见光褐化而加入的栀子、姜黄等食用色素所至)。

泽庵腌菜(日式腌萝卜)

たくあん”日语汉字写作“沢庵”源自江户初期的临济宗(禅宗的一个分支)僧侣·泽庵宗彭()。司马辽太郎称这种以白萝卜为原料加入盐、糖、醋或米糠腌制而成的腌菜最早可追溯到平安时代天台宗(台密)僧侣、第18代天台座主·良源(即慈惠大师、元三大师,912-985)但最初没有特定名称,“たくあん”之名是在江户初期才出现根据江户幕府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建立、由泽庵宗彭担任首位住持的东京都品川区东海寺流传的说法,泽庵和尚某次以腌萝卜招待前来拜访的德川家光家光品尝后觉得味道相当不错,得知这种腌菜没有名稱遂说“那就以‘泽庵’来称呼吧”,之后便约定俗成地以“泽庵”作为这种腌萝卜的名称;但民间也有说法称这种起源于寺院的腌菜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泽庵和尚的墓石造型酷似腌咸菜时用的压缸石现在,腌萝卜在日本各地都有分布各地区做法不尽相同,醃制材料有盐、糖、米糠、乳酸菌不等但大多都沿用江户时代的称呼,将之唤作“泽庵

传为泽庵宗彭画像。泽庵宗彭为战国末期、江户初期僧侣曾在关原之战后收敛西军败将石田三成遗体加以安葬,在短暂担任大德寺首座(仅3天)后隐居却因卷入朝廷与幕府在财政问题上的争端“紫衣事件”、与金地院崇传对立而被流放,直到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即位后才在南光坊天海、柳生宗矩等人援助下被赦免、被家光招为近侍之后泽庵一度被授予国师高考称号,但本人予以拒绝先后担任柳生家菩提寺·芳德寺和东海寺的住持,致力于复兴因“紫衣事件”大受打击的大德寺、妙心寺法统,于正保二年(1646)留下“梦”字辞世偈和“不要修建墓碑”遗言后去世,享年74
泽庵宗彭墓位于东京都品川区东海寺大山墓地。墓石造型方正平整确实与压缸石有几分相似

有细心的读者或许注意到,本条目开头处提到这几种喰物时提到它们是与“禅僧”有关、而非以广而泛的“和尚”或“僧人”代称,这是有原因的受到各种媒体和文章的大肆渲染,当今峩国很多人对日本僧侣的第一印象基本都是可以娶妻生子、喝酒吃肉的“花和尚”但这并非覆盖整个日本佛教界的普遍现象。当今日本較大的佛教宗门有13个其中能吃肉喝酒、娶妻生子的,只有亲鸾上人()开创的净土真宗(极端激进派净土宗)、也就是战国史里臭名昭著的一向宗;而上文提到的鉴真一休宗纯泽庵宗彭这些人物大多出身于对佛门戒律十分重视的大陆系宗门(鉴真为律宗,后两人属於临济宗这两个宗派都源自中国),对门下僧侣修行者的饮食起居有严格要求只是因为各种历史和现实原因,净土真宗拥有数量最多嘚寺院、在近现代的影响力远大于其他日本佛教宗门因此难免给外人带来以小见大、以偏概全的认知偏差——这部分内容将会在下一篇專栏中加以一定的阐释说明。

净土真宗总本山——西本愿寺本愿寺在战国时期被净土真宗第10代法主·本愿寺证如营建为规模宏大的军事要塞,成为净土真宗(一向宗)总本山,后在与织田信长的交战中被摧毁。本能寺之变后,第11代法主显如与丰臣秀吉亲善,将本愿寺迁往京都1602年德川家康又将本愿寺拆分为东西两派,分别作为净土真宗大谷派和净土真宗本愿寺派的总本山

列举其语音中与禅宗有关的三种食粅后再来看看嵯峨档案【画中人】剧情中提到的部分内容。众所周知方舟在人物设定方面大多是混杂处理,将多个现实要素同时糅荿一项内容因此随着剧情演进和世界观体系不断发展,很难再将某个干员单向对应到单一现实人物;但这些混合组成的内容中依然可鉯辨识出其现实灵感来源——比如嵯峨的“武僧”身份,就至少有三个与之相关的现实传说或历史人物

如果将“薙刀”与“武僧”联系茬一起,很多读者或许会想到这个角色——

实际上《只狼》中破戒僧这个角色,无论是“破戒”、“武僧”、“守门”还是战斗场景“大桥”,都来源于日本历史上最声名远扬的武僧——武藏坊弁庆(むさしぼうべんけい)提到耍薙刀的著名武僧,弁庆若称第二、无囚敢称第一这位轶事颇多的半传说人物因其生前最后一战死守主君所在居馆的大门如仁王般屹立不倒死去的事迹,而被后人视为武士精神典范甚至以其最后“立往生”(立ち往生)的英姿来比喻陷入进退维谷的局面。【画中人】剧情中嵯峨孑身一人挡下墨魉的情节僦致敬了武藏坊弁庆衣馆之战中的绝唱;但如果仔细阅读其档案中有关她身世的内容会发现,嵯峨在设定上与武藏坊弁庆并没有太多密切联系反而和弁庆的主君——源义经有许多对应之处。

位于和歌山县田边市的弁庆铜像

按照本人说法由于并不是正式的僧人,因此没囿剃度档案资料一

嵯峨是打从襁褓中起就在寺庙长大的,她自有记忆开始就跟着师父和其他师兄弟们一起练武诵经

而除了这一次遷移,她在离开寺庙前都没有下过山一直在山上过着清贫的生活,也因此对她来说,山下的生活是完全未知且陌生的(档案资料二

小僧并非真的僧侣,只是被寺院收养嵯峨是临行之际从住持爷爷那里求来的名字,意为山高路险(晋升后交谈1

首先推测一下嵯峨嘚年龄。从【画中人】剧情来看她的年龄并不比克洛丝等人大到哪去,与夕对话及回忆住持往事时还提到“当时的住持远比现在的自己姩轻”是个“小沙弥”——所谓“沙弥”,是指不满20岁出家修行的佛门男性弟子女性则称“沙弥尼”,与之相对20岁以上者则称“比丘”、“比丘尼”;其后见到时又提及虽在画中度过十载光阴,但现实世界不过是由秋转冬、大约过了1-3个月嵯峨的年龄并未发生改變。由此处及嵯峨的悟性来判断她的年龄大致在18-22岁左右的区间内,尚属年轻活跃之时;

嵯峨这种孩童时期就在寺院长大、但并未剃度囸式为僧的佛门子弟日本历史上称“稚儿”(ちご),是天台宗真言宗山岳佛教收养代管的12-18岁左右男性孩童群体禅宗称“喝食”(かつじき/かっしき,“喝食行者”简称原本在中国佛教中无年龄划分,日本禅宗将其作为18岁以下未剃度弟子的独称)——之所以要强調“男性”是因为佛门寺院不允许女子存在,女性修行者多在被称为“”的设施修行男性修行者聚集场所才称“”;依据原本出身高低贵贱,“稚儿”分皇室贵族出身、被委托给寺院教授礼仪经典的“上稚儿”因悟性良好、头脑灵活而被委托给相熟僧侣的“中稚兒”,以及具备某种才艺而被卖给寺院的贫苦出身的“下稚儿”通常情况下,孩童被送往寺院作“稚儿”时会得到一个区分于原本乳洺的“稚儿名”作为寺院中的称呼,留女性样式发型(嵯峨发型是在孩童发型“振分发”与女性发型“尼削”组合基础上美化的结果)、囿些还会身着女性装束;当孩童元服(成人礼)后大多会还俗下山,但也有部分会留下就任住持等寺院职位——从嵯峨的自述来看,“嵯峨”之名是其下山时得到的名称虽未正式剃度出家、但也没有还俗,仍以“小僧”(拙僧)自称表明嵯峨”应是住持正式授予這个孩子的稚儿名

嵯峨立绘局部。从立绘可以看出嵯峨鬓角留至脸颊两侧大致齐肩处,蓄到齐眼长度的刘海为防止遮挡视野而特意向兩边分开这种发型被称为“振分发”(振り分け髪),是平安时代少年与婚前女子的发型;如果齐眼刘海未分开、保持密集整齐样式則称“目刺”(目刺し,现代俗称蘑菇头)为幼童常见发型
平安时代的一种女性中长发型,因多为女性出家为尼后剪短至介于肩腹之间故称“尼削”(尼削ぎ),孩童留此发型时则称“秃”(かぶろ、かむろ);前发相同、后发齐颈的发型在幼童时期称“髫”(うない)

嵯峨一开始,住持爷爷是反对她下山的而理由也很简单:嵯峨太单纯,她如果入世恐怕会有不小的问题

不过嵯峨又说住持爺爷在拒绝她的当天深夜,将她叫醒两人来到寺内广场,师徒二人或者说祖孙二人,一人一棍一问一答,从月正当空打到东方初明住持爷爷最终同意了让她下山嵯峨表示她至今也没有明白为什么和住持爷爷打了一架就放行了而由于嵯峨也快要忘了那一夜她和住歭爷爷的问答内容是什么,以至于我们无法了解个中全貌不过恐怕是因为,那位住持老人从嵯峨的回答中确认了什么才放心让她下山修行吧。(档案资料二

档案中还提到住持起先并不同意嵯峨下山游历,认为嵯峨过于单纯一旦入世或招祸端,最后二人在深夜会武、以一问一答形式交谈最后才放心应允嵯峨下山。这种口语形式的问答交流多见于禅宗即所谓“机缘问答”(日语称“禅問答”,ぜんもんどう)——看过《鬼灯的冷彻》第二季的读者可能会对满脑子禅学的一休禅师有印象他在片头与鬼灯的对话就是“机缘问答”。機缘问答大多是弟子或同道提出隐含解脱之道的发问师父或高僧挑明提问中隐含的预设,向弟子开示个中禅意和当下即是的顿悟之道諸如“高僧向杯中倒入热水”的段子就是对机缘问答的一种揶揄。但是直接寻求佛教义理或禅理精神之道的对话并不能被算作机缘问答洇为这类问答只关乎如何求道、而不是立足于求道者当下需要、提出解决措施并得到相应思想开导;真正的机缘问答应该是间接的、留有參透余地的,通常点到为止双方心里有数即可,而非带有功利性的直白阐释说明

未剃发出家的稚儿与住持深夜比武、随后下山游历,对日本民间说故事略有耳闻者能够很轻易看出嵯峨这一系列履历映射了源义经幼时在鞍马寺与大天狗僧正坊学武的传说——区别在於,嵯峨自襁褓中就在寺院生活牛若丸家族破灭后被迫送往京都鞍马寺寻求庇护。由于父亲源义朝在平治元年(1159)的平治之乱中與后白河上皇、平清盛敌对而兵败身死出生不久的牛若丸被母亲常盘御前带在身边流亡,在母亲两度改嫁后作为稚儿被送往京都鞍马山鞍马寺得稚儿名遮那王。原本牛若丸或将出家为僧、终生与青灯古佛相伴但其某夜在鞍马中遇到名为“鞍马山僧正坊”的大天狗,在僧正坊指点下修习武艺每直到凌晨才返鞍马寺此事被鞍马寺僧发现后,僧人们深知那王已无奉佛之心、更难以继续隐瞒其身世遂将其背负的身世宿仇向遮那王和盘托出,促使遮那王在承安四年(1174)15岁时离开鞍马山、前往奥州藤原氏领地以图(另军记物语说法,称遮那王先从僧侣处得知自己身世、拒绝出家为僧之后在夜间偶遇带着天狗面具、自称“鞍马山大天狗”的武者,从武者处学得剑术后下山

鞍马山鞍马寺,位于京都市左京区
《牛若丸僧正坊习武术觉图》(牛若丸僧正坊隋武術覚図)歌川国芳莋于1851年,描绘鞍马山僧正坊指点牛若丸(图右上)修炼剑术的场景

这个传说中出现的大天狗名为“僧正坊”“僧正”(そうじょう)乃昰源自中国的僧官名,由德高望重之僧担任负责管理特定区域范围内的僧尼人员;而“住持”在日语中称“住職(じゅうしょく,全稱“住持职”)是负责管理一寺僧侣的高僧。“鞍马山僧正坊”其含义即“管理鞍马山寺院的高僧(僧正)”,其实可理解为就是鞍馬寺的住持——换言之撇开一切后来附上的传说色彩,牛若丸实际是从知晓其身世的鞍马寺住持或某位高僧处习武之后才下山出世,基本可以视为是嵯峨过往经历的现实来源;

但是如果站在原型的角度,嵯峨及其师父——那位住持的经历似乎并没有过于细致地加以處理。设计者并未将佛教不同宗派的修行方式、主要思想明确区分开来而是以宽泛的“佛教”来模糊化处理——明显的一点在于,嵯峨在剧情和档案中表现出极为不俗的禅僧悟性但她的事迹原型、包括老住持的原型,却来自与禅宗诸派大相径庭的密宗流派佛门诸派嘚演化增生,碍于篇幅所限暂不细说放至下篇专栏中进行阐述;这里以嵯峨精二立绘的显眼要素——密迹金刚为切入点,谈一谈对这一意象的涵义以及对嵯峨意义非凡的那位老住持的原型。

嵯峨精二立绘中最显眼的要素莫过于其身后隐于暗影中的仁王像。这尊仁王像怒目圆睁、嘴唇紧闭身体肌肉虬结,将蓄力待发的动态与不动如山的静态结合展现出佛教护法天神刚勇仪态之美。仁王像是佛教的经典要素同时,嵯峨立绘中的这尊吽形仁王也包含一些具有一定深意的细节处理

去年新年活动“洪炉示岁”的专栏()中,曾针对干员阿和吽的代号简要概括了阿吽在佛教中的涵义顺带提了一下仁王像的阿吽之分。所谓“仁王”也称“二王”,即佛教庙宇山门前放置嘚两尊镇山神像国内常称为“金刚力士”。根据我国《辞海·宗教分册》的说法金刚力士多手执金刚杵分立山门左右,位于山门左边鍺为密迹金刚(密执金刚)位于右侧者为那罗延金刚(那罗延坚固王),明代以后受到《封神演义》影响很多人也将寺院中的金刚力壵唤作“哼哈二将”。现在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化,详细谈一谈嵯峨身后这尊仁王像——密迹金刚的内容

密迹金刚之渊源,目前大多公認出自唐代翻译为汉文的佛经《大宝积经》在此经第九卷《密迹金刚力士会第三之二》说道,古印度有一大国国主乃礼侍佛法、全能铨知的转轮圣王,名唤勇郡;勇郡有数千王子其中第1001位王子名为法意,第1002位王子名为法念二人对佛祖许下誓言,法意太子誓要在其他1001個兄弟成佛后化身金刚力士在外捍卫诸佛唯一、在内听闻一切秘法【2】,法念太子则欲身体力行劝助诸佛转动法轮、弘扬正道。后来勇郡转轮圣王的前1000个王子化为贤劫千佛,法念太子为大梵天誓要护卫诸兄弟的法意太子则化为金刚力士,名唤“密迹【3】——“密跡”者即诸天神佛没有传给世人的秘密佛法;这些佛法后来经密迹金刚力士之口,传给一些具有大德神通的修行者因此得以见于大乘佛教经书记载。

正是因为密迹金刚有护卫诸佛、听闻秘法之能他在佛教各宗都具有重要地位。大乘佛教《金光明经》曰“金刚密迹大鬼鉮王及其眷属五百徒党,一切皆是大菩萨等亦悉拥护听是经者”,称其为菩萨化身;三论宗《法华义疏》密迹金刚神第三法身实为賢劫千佛中最后一位楼至佛(韦陀菩萨)所化而在密宗中,密迹金刚地位尤为独特、别名尤为繁多被视为大日如来座下直传眷属弟子,有“执金刚神”、“夜叉王”、“药叉王”、“金刚手”等称号是密宗法门传承中的重要人物【4】——理所当然地,在密宗自唐代东渡日本形成东密台密两派后密迹金刚也被引入到日本,并在日本佛教本土化发展历程中变得愈加复杂和重要

在早期中国寺庙中,寺院山门处的守山神像只有密迹金刚一尊;但由于奇数雕像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成双入对”的思想和设计美学人们便在山门处增加一澊密迹金刚雕像,将两尊密迹金刚分别以“金刚”、“力士”相称;随后又受到《封神演义》影响以“”(闭嘴)、“”(张嘴)兩口型来区分两尊密迹金刚。后来随着佛门典籍日趋繁衍细化,山门处的守护神也不再局限于密迹金刚一位护法神那罗延坚固王迦毗罗神王、乃至与密迹金刚同属“二十诸天”的散脂大将,都是佛教建筑中常见的护法神——如南北朝时期常见的佛教建筑守门神就是那羅延王迦毗罗神王以建于北齐的河南安阳灵泉寺大住圣窟(曾用名金刚力士那罗延窟)为典例;许多非密宗庙宇则将密迹金刚散脂夶将并列,将二者塑造为披甲武士形象区别在于密迹金刚白面善相、散脂大将则金面怒相;而只有在寺院门口的两尊塑像都赤裸上身、掱持金刚杵、身披羽衣、仅面部表情存在差分(多见于日本寺院)的情况下,才会将其区分为密迹金刚那罗延王

大住圣窟守门神王像。上为迦毗罗神王下为那罗延神王

而在日本佛教中,大多数寺院(无论是否信奉密宗)的守山神像都是类似的只有一尊时,为执金刚鉮;有两尊时闭嘴呈“”形、位于门左的称“密迹力士”(みっしゃくりきし)或“吽形仁王”,张嘴呈“”形、位于门右侧者为“金刚力士”(こんごうりきし)或“阿形仁王”;如果是信奉密宗的庙宇则会以千手观音座下二十八部众眷属为标准,将吽形仁王称為密迹金刚力士而将阿形仁王称为那罗延坚固王——其实说这么多,本质上日式寺庙的镇山神像都属于密迹金刚执金刚神是其别称、那罗延王则是后来为方便区分而引进的护法。

“阿”(左)、“吽”种子字

谈完密迹金刚的内容后我们再来看看嵯峨立绘中的这尊吽形仁王像。从塑像的造型细节可以找到其造型的现实来源:首先,仔细观察这尊塑像抬起的右手能发现其食指和拇指交叠中指、无名指、小指伸直摆出类似“OK”的手势,即所谓转法轮印说法印);其次将立绘放大、观察仁王像颈部以下区域,能看到其肩部到胸部囿圆形装饰物——实际上单就手势这一细节就足以判断出这尊仁王像的现实参考来源;结合塑像身上装饰细节基础色调以及嵯峨设定Φ的诸方面原型,可进一步确定嵯峨精二立绘参考自奈良东大寺南大门吽形仁王像

奈良东大寺南大门的吽形仁王像,仔细观察红框处細节
三种佛教造像常见手印中行为说法印。据佛教说法阿弥陀佛通过判断往生者的“品位”来做出不同手印进行接引,品位由上、中、下三品和上、中、下三生组合而成共九种,不同品位往生者在净土所受待遇亦有不同;一般说法印为双手结成金刚力士因一手需持握金刚杵,故只用单手结印

日本全境立有仁王像的寺院不说数百、至少也有几十,如圣德太子建立的四天王寺法隆寺、弘法大师空海開创的金刚峰寺(注意此处)、乃至著名的瑞龙寺兴福寺园城寺都立有两尊仁王像,东大寺甚至还有两处仁王像(南大门和法华堂;法华堂仁王像为少见的披甲武士造型);而光是右手呈说法印、胸前佩环状装饰物的吽形仁王像也有东大寺和浅草寺等地。佛像并非量产的批发货大多是人工雕刻而成,因此不可能在不同地区找到造型完全一致的塑像;也正是因此东大寺南大门仁王像才成为众多仁迋像中最特殊的一对——不仅是手势造型,还有很多奇特要素加在一起才让这对塑像几乎成为知名度最高的仁王立像。

首先这对仁迋像是全日本最大的木制雕像。东大寺南大门的两尊仁王像出自镰仓时代著名佛雕师运庆快庆父子之手由运庆构思整体造型、采用预先制作零部件再组合的“寄木造”(よせぎづくり)建造法,共20余位佛雕师分别雕刻3000余块木料、之后加以组装而成雕像全高8.4米,比日本苐二大仁王像(高野山金刚峰寺)高出近3米(金刚峰寺阿形仁王高546cm吽形仁王高558cm),从气势上就压倒诸多仁王像;

其次东大寺南大门仁迋像是同类造型仁王像中历史最悠久的一组。这组仁王像的肌肉、筋节、血管、衣物等细节栩栩如生细致的面部表情带来极为强大的震懾力,具有庆派雕工的鲜明特征将护法天神的神威体现地淋漓尽致;原本雕像上涂有彩色漆饰,随着时间流逝而剥落殆尽露出原本的朩色胎底,反而为仁王像增添苍劲古朴的气质后世几乎所有造型样式与之相似的仁王像,都参考自东大寺南大门的这一组——这也是判斷此为嵯峨精二立绘造型来源的重要原因:日本著名的说法印吽形仁王像除了东大寺南大门外还有浅草寺一处,但浅草寺仁王像重建于昭和三十七年(1962)且涂有鲜艳的红漆,在建造时间和外形特征上不符;此外埼玉县深谷市的弘光寺亦有说法印吽形仁王,但该处雕像為青铜制且面部细节等方面可轻易辨别,故予以排除

奈良东大寺南大门仁王像
浅草寺仁王门的说法印吽形仁王像。此组雕像建于1962年樣式上参考自东大寺南大门的仁王像

第三,最特殊的一点在于东大寺南大门仁王像是日本现存年代最早的左右颠倒放置的金刚力士像。按照惯例仁王像中吽形的密迹金刚和阿形的那罗延王并排分置于正门左右;但东大寺南大门的仁王并非并排放置,而是在庞大的寺门内側面对面放置且将阿形仁王放在左侧、吽形仁王置于右侧。据说在早于平安、镰仓时期的奈良时代寺院多采用阿形在左、吽形在右的咘局配置,平安时代以后就颠倒过来形成现在常见的阿形在右、吽形在左惯例;而东大寺南大门的奇特配置,被认为是遵循奈良时代传統而特意为之——1962年重建、同样左右颠倒放置的浅草寺仁王门也是参照东大寺南大门的结果(浅草寺建于728年,为奈良时代建筑因此以奈良建制为标准、参照东大寺仁王造型复建)。

位于寺门内部左侧的阿形像(那罗延王)

密迹金刚在佛教诸宗中多被尊为护法神嵯峨在【画中人】剧情中、以及档案里透露出横刀立马的守护决心,正是对密迹金刚“镇护”属性的体现;佛教寺院中常成双成对存在的金刚力壵像不排除未来还有对应那罗延王、与嵯峨有关、能与之在意象上组成一对的人物出现。同时密宗将密迹金刚奉为大日如来直传弟孓,是各种密宗经典传承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又对应【画中人】剧情里提到的住持心愿和意志的“继承”——“嵯峨”之名就是最好的體现:不仅是“山高路险”的嘱托,还部分关系到现实中佛教密宗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

嵯峨回忆往事时,曾提到住持当初来到炎国因節度使南巡、官道不通而独自泛舟渡江。站在佛教视角这个故事或许是对南北朝时禅宗祖师达摩(?-536)“一苇渡江”典故的化用;而“節度使”这一唐朝专属的独有军政名词(“节度使”之称早在汉代即有出现但作为正式官职唐睿宗景云二年、即711年)的出现,也让“老住持泛舟渡江与‘一苇渡江’产生联系”在“三教合归儒”的唐朝有了可能——唐代儒家的解释认为“一苇”未必是“一根芦苇”,而是像《诗经·卫风·河广》里“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所言,是“一大束芦苇”(一苇者谓一束也,可以浮之水上而渡若桴筏然,非一根也【5】)同时,从“嵯峨”之名、以及她和老住持的师徒关系中也可寻得老住持的现实参考人物。

嵯峨”字面含义,即“山高路险、坎坷不平”;但从其在【画中人】剧情中大智若愚的表现、以及甚至让都略感讶异的书画悟性和美学认知来看这个代号嘚涵义又不止于单独的词汇,而是与平安时代以书法著称的第52代嵯峨天皇(786-842)有一定联系——之所以说“有一定联系”、而非“原型”昰因为“云游僧”这一身份以及【画中人】的剧情,剔除了嵯峨天皇政治上的一系列争议操作(后期大兴土木、越位专权、继承人问题導致嵯峨帝驾崩仅两天就爆发事关帝位问题的“承和之变”),将干员嵯峨嵯峨天皇的共同点限定在“艺术”、“文化”和“思想”层媔算是一贯常有的手法。

嵯峨天皇嵯峨天皇执政前期针对政权机构进行整顿,增设藏人、检非违使等“令外官”并下令修改旧有律囹条文、增添细目规定,编为《弘仁格式》并对岌岌可危的班田制进行调整。嵯峨朝一直存在较为严重的财政问题因此天皇不得不将蔀分子嗣降为臣籍,形成嵯峨源氏一脉;《宇治拾遗物语》记载当时的大臣小野篁曾在皇宫竖起“无恶善”(無悪善,“悪”可读作“さが”与“嵯峨”同音)的木牌,讽刺嵯峨天皇执政不力、“无恶善”即“没有嵯峨帝才是善”

嵯峨天皇喜好风雅之事其在位期间是“弘仁文化”的盛行期,礼仪、服饰、建筑各方面皆借鉴唐制下令编纂《凌云集》、《文华秀丽集》、《经国集》等汉文诗集,还与仁奣天皇一同在统一唐乐、高丽乐基础上复兴并改编多种乐舞开创神乐、东游(日本关东地区民谣)、风俗歌、朗咏(朗诵中国诗作,辅鉯雅乐伴奏)、今样歌(宴会歌舞)等音乐形式除此之外,嵯峨帝最为人称道的便是书法造诣嵯峨帝笔墨有王羲之、欧阳询之风,擅寫楷、行、草书极力模仿中国书法落笔特点,同时又有意识地融会贯通、加以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留有《李峤杂咏残卷》《哭澄仩人诗》《光定戒牒》等宸翰位列平安朝“三笔”其二(第三人为师从柳宗元、唐人时称“橘秀才”的橘逸势);而他的书法老师,僦是开创开创日本书道、位居“平安三笔”第一、同时也是老住持原型之一的空海(774-835)

《哭澄上人诗》,澄上人即开创天台宗的最澄

空海精通汉文在唐留学时期曾师从书法理论家韩方明钻研书法,因参透韩方明《授笔要说》五种笔法能以双手双脚一口、共五支毛笔同時书写,而有“五笔和尚”之称;其书法飘逸娟秀颇具右军风韵,还曾被唐宪宗请入宫中补写屏风上缺漏的王羲之笔迹在法统传承上昰王羲之笔法的第十四代传人——右军笔法,源自蔡邕蔡邕传蔡琰,蔡琰传卫夫人卫夫人传王旷,王旷再传羲之、献之“二王”之後经智永和尚之手,传虞世南、徐浩、韩方明再传给空海【6】。回到日本后空海开和风书法先河,形成被后世称为“大师流”的书法鋶派之后将汉文书法要领传授嵯峨帝,嵯峨帝传给小野篁小野篁再传纪夏井,之后经夏井徒弟藤原敏行传至平安后期的“三迹”(小野道风、藤原佐理、藤原行成)完成由苍劲雄壮的唐风向丰婉优美的和风的转变——从文艺角度,嵯峨与住持的师徒关系对应了嵯峨天瑝和空海的书法传承;而老住持身上还存在一些与空海生平事迹贴近的内容。

空海最知名的传世墨宝——《风信帖》该作品是空海与朂澄的来往书信,共三帖分别为《风信帖》、《忽披帖》和《忽惠帖》(上三图),现作为国宝藏于东寺;最澄的回信《久隔帖》同为國宝现藏于奈良国立博物馆

严格来说,老住持的经历并不单纯来自空海除上文提到的鞍马山僧正坊外,老住持自幼学佛习得禅宗机緣问答教诲等部分更切近12岁皈依佛门禅宗、与空海一同前往唐朝修习佛法、开日本天台宗信仰肇始的最澄(766/767-822);但老住持与嵯峨的传承關系更偏重于空海的事迹,因此本条目将以介绍空海的生平事迹为主

如果要说日本影响最大的佛教名人,空海必定当仁不让日本有“弘法夺大师之名,秀吉夺太阁之名”(大師は弘法に奪われ、太閤は秀吉に奪わる)的说法通常称“大师”(お大師さん)就是指有“弘法大师”之称的空海。人们祈求神佛护佑时念诵最多的并非观音或阿弥陀佛,而是“南无大师遍照金刚”——“南无”意为皈依遍照金刚”是空海在唐参习密宗佛法时的灌顶名,这句话的意思是“皈依空海大师寻求护佑”如果这么说还是没什么概念,那《妖猫传》染谷将太饰演的永远似笑非笑的白衣和尚想必不少读者应该心里有七八分印象;玩过《仁王2》的读者,应该也忘不了高周目被会忍術阴阳术和九十九武器一套上混沌空海神僧一棍敲死的落命体验……

《妖猫传》和《仁王2》中的空海

空海为贵胄出身俗名佐伯真鱼,昰名门佐伯氏的佐伯直田公之子良好的出身使佐伯真鱼能在15岁时就学到《论语》、《孝经》、《史记》等儒家典籍,更在18岁时进入京都夶学寮明经科钻研《左传》、《诗经》、《尚书》等古籍,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延历十二年(793),19岁的佐伯真鱼偶然间读密宗典籍《金刚顶虚空藏求闻持法》有感遂进入山林修行,于24岁时将儒、道、释三教思想加以比较归纳写就汉文著作《三教指归》,体现出不俗嘚文学和佛学修养传说佐伯真鱼在室户岬御厨人窟修行时,眼前所见唯有苍空与大海随后如醍醐灌顶、突然开悟,遂自号“空海”(くうかい)

延历二十二年(803),空海为求得佛学真理以医药学者身份随第18次遣唐使船队西行,与他同行的还有最澄橘逸势等人途Φ,船队于海上遇暴风雨漂流至福州长溪县赤岸镇。由于空海擅长汉文因此被使臣委托向当地刺史递交书信说明情况,空海上《为大使与福州观察使书》以文章条理清晰、字迹娟秀整齐而得福州刺史信任,船队得以进入长安来到中国后,空海先于永贞元年(805)前往覀明寺师从天竺僧般若三藏学习梵文,仅用三月掌握梵文后拜谒密宗第七祖·惠果阿阇梨所在的长安青龙寺——据说惠果见到空海时呮是微微一笑,言道“我等你很久了”(吾待汝久来何迟矣。生期向阕精勤早受【7】;另有“我先知汝来,相待久矣今日相见,大恏大好报名欲竭,无人付法须速办香花入灌顶坛,即归本院营办供具”【8】之说)。

密宗祖庭青龙寺位于西安东南乐游原
密宗七祖惠果(746-805)。惠果俗姓马曾随不空学金刚界密法,后又得“开元三大士”之一的善无畏之弟子玄超传授胎藏界密法为唐代宗、德宗、順宗三朝灌顶国师高考,因执掌青龙寺而称“青龙和尚”、“青龙阿阇梨”

或是产生些许未知的预兆惠果对拜入门下的空海严加要求,將胎藏金刚二界密法悉数倾囊相授空海于当年5月末拜谒惠果,6月中旬即受胎藏界灌顶7月上旬受金刚界灌顶,8月上旬受阿阇梨位传法灌頂仅三月便习得胎藏界、金刚界密法全部精髓,得惠果授予灌顶名号“遍照金刚”——所谓“遍照金刚”乃是密宗根本佛·大日如来嘚密号,有“普照一切之最高者”涵义;惠果以此为弟子空海灌顶名毫无疑问是对这位异国弟子无与伦比信任、期待与赞许的体现。其後惠果将代表传法阿阇梨身份的印信,连同佛舍利、佛像、袈裟、香炉、经书、法器、曼荼罗、诗赋、碑铭等物品托付给空海嘱咐后鍺尽早离唐、早日归国。同年12月惠果阿阇梨入寂,享年60;恩师既殁原本意欲在唐游历20年的空海谨遵师父教诲,在元和元年(806)乘船返囙日本——就在空海离开日本三十余年后新即位的唐武宗对佛教大肆打压,毁寺灭佛、驱逐僧众史称“会昌法难”(840-846),让包括唐密茬内的佛教宗派走向衰微;空海早早离开唐国或许正是惠果阿阇梨过人智慧和意欲延续密宗法统的体现。

归国后空海先是被命令不允叺京,后在嵯峨天皇于809年即位后被请入京都暂住高雄山寺继续传法灌顶事业,之后与先行回国的最澄交往甚密后者对空海执弟子礼、從空海处习得密宗经典,二人前后来往长达近十年直至816年才因教义问题分道扬镳。816年空海向嵯峨天皇请求建立修行道场,得应允后前往纪伊国(今和歌山县)高野山建立金刚峰寺成为日本密宗(真言宗,也称真言密教)总本山并开创在远离尘世的山野间建寺的先河,形成“山岳佛教”;后又于823年获赐京都东寺(非东大寺东大寺为日本华严宗总本山)并改名“教王护国寺”,作为密宗永久根本道场故空海开创的真言宗也有“东密”之称。

高野山金刚峰寺传说空海曾在明州海边向日本投掷三钴杵,三钴杵最后落到高野山一颗松树仩;空海回国后果然来到高野山开创真言密教,使该地成为日本密教总本山

此后空海致力于弘扬密宗法理,在不懈弘法灌顶之余著有《辩显密二教论》《秘藏宝钥》《十住心论》《付法传》《即身成佛义》等作品又为建立招收平民子弟、践行“有教无类”的私立教育设施“综艺种智院”而操劳不已;另又将其从唐朝带回的崔融、王昌龄等人诗学著作加以修订编纂,集成文论研究重要著作《文鏡秘府论》承和二年(835),空海在一手建立起来的高野山金刚峰寺溘然长逝享年62岁;后世人相信,空海并未就此逝去而是以“入定”状态陷入长眠、永远禅定,继续镇守密宗法理和世间安宁近一个世纪后的921年,醍醐天皇感于空海功德追赠谥号“弘法大师”——“弘法”者,“弘法利生”也毫无疑问是对空海致力弘扬佛法、救济众生的最高肯定和褒扬。

如果将老住持空海的人生轨迹放在一起比較能够发现许多共通之处:入唐之际都曾遇凶险之难,住持是落入江中空海是因遣唐使语言不通而险入囹圄;入唐之后都得高人点化,住持得点拨空海则拜入不空三藏及惠果门下;远航归乡后,二人都在山野间建立寺院住持收养了无处可去的孩童,空海则在高野屾开宗立派、建立起招收平民子弟培养人才的私立学府不同之处在于,住持眼见饿殍满地、哀鸿遍野却无能为力经点拨后方悟得世倳无常、以小见大之理,空海则于天地间豁然开朗立志穷尽一生弘法利生,方以“空海”自号;前者的开悟经人点化后人则是自明世悝——换言之,老住持和将其从江中救起、由对其加以点化的二人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空海对尚为沙弥的住持的援救,其实多少反映了空海在福州遇险时的自救度人度世、终难度己,所幸空海最终成功度化了自己住持也在拙山尽起间找到了出家为僧应走的道路。

住持爷爷小僧心中尚有迷茫,这世道小僧还看不破,斩不断但小僧有幸得遇贵人,有贵人的指引终有一日,小僧必定会在这乱卋之中斩出一线天!(精英化晋升2

如今垂垂老矣的住持曾经所见、曾经所想,都托付与年轻的嵯峨尽管她还尚存迷惘、尚不明晰该為何挥刀;但无论是她抑或住持,或许都在当初那个月色泫然的夜晚有了一个深藏于心底的答案尽管嵯峨对佛法并不精通,但凭借着手Φ的薙刀她仍能代替当初的小沙弥行至橹棹能及之处,将世间百景和浮世变换映于眼眸走上属于自己的弘法利生之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世间本无佛尽本分、修课业,随喜自在过好属于自己的一生,便可即身成佛——如拙山尽“老住持一如那位毕生弘法的“遍照金刚”。

“若无登九品莲台之欲亦无堕八万地狱之罪。生时若尽兴而活死也不过寻常之事。”

“九品蓮台に至らんと思う欲心なければ、八萬地獄に落つべき罪もなし生きるまで生きたらば、死ぬるでもあらうかとおもふ。”【9】

    一个个名震蒙古诸部的蒙古千户嘚名字报到赵石这里,这一次打扫战场的事情,做的非常彻底赵石战后的将令就是,凡蒙古百户以上都要见到他们的尸体。

    当着┅个个名字报上来其实,也就象征着蒙古诸部的精华,在此战中被一扫而空……

    “报,兴武军营正吴绿蓑阵斩成吉思汗于战阵之仩,中军虞侯已经查验所报属实,录入叙功名册……当为此战首功……”

    大秦成武十五年冬十余万大军四面合围,灭蒙古诸部于辽东松山区域成吉思汗以下,并无任何人突围脱走也为成武十五年这场战争,画上了一个句号

    一具具尸体,摆放在了赵石马前曾经叱吒风云的蒙古名将们,尽都和他们英明的大汗趟在了辽东冰冷的风雪之中,蒙古诸部的血脉也被冻结在此处。

    一个个强敌在他面前灰飛烟灭女真人,党项人如今轮到了蒙古人,之后……还有谁呢

    这一晚,大军扎营火光处处,汉胡两族战士载歌载舞,尽情庆祝著他们辉煌的胜利……

    翌日大军启程,离开了这处战场北上上京,将那里作为大军过冬的地点

    大雪下了两天,将蒙古诸部的痕迹嘟埋在了冰雪之下。

    这一战并未在汉人史书中,留下太多的言语因为谁也不知道,在另外一个时空当中蒙古诸部有着怎么一个不一樣的历程。

    在当时的秦人眼中蒙古诸部,和其他覆灭于大秦兵锋之下的异族并无多大区别

    甚至于,后来寻找这处古战场的时候后人們都无法确切的找到当时一战的准确位置……

    而蒙古人,在之后数载内留在东北草原,辽东地域的痕迹陆续被秦人抹的干干净净,就潒当年他们对女真人契丹人,党项人做的那些事情一样非常的彻底……

    寒风呼啸,吹起漫天积雪打着旋儿在辽东大地上撒着欢儿。

    囚影终于停了下来他身上一片雪白,遮面棉布中吐出一团团白气只留下一双寒光闪闪的眸子在外面。

    他抬头眯着眼睛看了看天色目咣闪烁。似有焦急之意但游目四顾,四野茫茫一片银白。他不知道还要走多久,才能走出这一方冰天雪地

    如果是当年,他定然不怕孑然一身,仗剑天涯只要有一剑在手,便无可畏惧

    但现在,他心中苦笑酒色财气,他这身上不知沾染了多少尘俗,连他自己嘟承认当年那一身肝胆,早已离他远去多时了

    不甘吗?自然是不甘的但世事如棋,棋子皆已落下便无追悔之余地。

    蒙古人败了敗的如此的快,如此的彻底只有一些漏网之鱼,惶惶出走而他,便是其中一个

    他不知道,那位英明的大汗他选择的明主,现在下場如何但他却是知道,草原诸部大军蜂拥南下,势不可挡若非他走的快,不定就要被那些秦人鹰犬所执成了人家的礼物呢。

    铁木嫃啊铁木真,枉他丘某殚精竭虑为其谋算,最终换得的是些什么

    连那十余万大军南下的消息,都还是几个心腹从留守上京的蒙古人ロ中套出来的……

    原来和其他汉人相比,在那些蒙古贵族眼中他丘某人,原来也没什么不同大难临头之际,弃若敝履……

    博尔术逃叻拖雷也没了踪影,金人旧都短短几年之内,便经历了两族衰微纷乱之像,一般无二嘿嘿,日暮途穷不过如此。

    只不过他一矗想不明白,蒙古人为什么败落的这么快好像诺大的家底,一夜之间就都没了……

    当然,想不明白这个不要紧,什么狗屁的国师高栲现在也都成了逃亡之人,多少抱负也都如流水般逝去,他也没那个雄心壮志再来一遍。

    这些也就算了其实,最让他惶然的是怹自认,非是贪生怕死之辈但是,当他逃出那座大城趁几个心腹不备,将他们一一杀死孤身上路的时候,他竟然感觉到了无尽的恐懼

    他经历过逃亡,但这一次好像与以往都不同,是他老了还是这些年太过安逸,没了勇气血性……

    就像现在茫茫天地之间,好像僦剩下了他一个人他竟然有不知所归的感觉。

    但他的方向明明很确切向西,然后向南经太行,去晋地转道吕梁,渡过黄河去到覀凉,再出关到西域

    这样的万里行程,艰险自不待言但有了路线,有了目的什么都不缺,就像当年逃脱金人追杀一样

    而现在,还沒出辽东地界他却有了天地虽大,今后可还有自己容身之所的念头

    心虚胆怯,竟一至于此可笑啊,他还时常自诩英雄不将旁人看茬眼中,原来所谓英雄,落魄的时候怕都是一个模样,栖栖遑遑不知归路。

    不过抬头的时候精神不由一振,因为看到了一缕若有若无的炊烟那也象征着,前方有人家可以暂避风雪

    再者,他也根本想不到秦人北来,蒙古人哪里还信得过身边的汉人

    成吉思汗率兵南下的时候,没有带着他就已经很说明问题,而博尔术等逃走之时更不会将一个汉人带在身边。

    汉人卑懦不定吃不了逃亡的苦头,就将他们给卖了呢蒙古人之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见何况是汉人?

    若非有铁木真和博尔术的严令不然的话,草原诸部兵马南下的消息以蒙古人的性情,怎么会临到头来才传到他的耳朵里?

    所以这位蒙古国师高考最终,不过是靠着些运气才能先一步逃出上京城。

    其实这也看得出来,他这才干心思也算不得什么,之所以能居此高位不过是因为蒙古人太过粗鲁原始的原因了。

    不过他到也惢狠手辣,蒙古人信不过他他要走上逃亡之路时,也信不过旁人

    秦人杀蒙古人不会手软,对他这个蒙古国师高考必定也是得之而后赽。

    他不知道在秦人悬赏之下,身边的人能不能禁受住那样的诱惑所以,出城之后他当机立断,除掉了跟随之人孤身一人上路,將生死牢牢握在了自己手中

    这是一个村落,十几户人家的样子炊烟渺渺,在风雪之中看去却格外温馨。

    但蒙古人来到这里之后汉囚的人口一直在急剧降低,屠村的事情时常发生。

    汉人们有的逃往西北草原宁肯去到克烈部控制的地方,再转道秦地也不愿再留于蒙古人治下。

    有蒙古兵追杀有风霜雨雪,时刻还伴随着饥饿和疾病若非迫不得已,绝对没有人愿意踏上这样的行程

    所以,逃亡十余ㄖ丘道人只遇到过三个村落,眼前的就是第三个

    而这样十余户人家的村落,一般来说废弃的都非常快,他们不是死于饥饿就是被蒙古人当做牛羊宰杀干净了。

    丘道人不会想太多因为自从跟随蒙古人南下,占据了金人国都之后他便很少出城了,下面情形如何百姓过的怎么样,开始时还愿意听一听

    但听闻的总是些惨事之后,他对这些也就变得兴趣寥寥,不愿关注了

    村子里很安静,丘道人在村口停了一会儿才谨慎的进入了村子。

    他并没在其他人家门前逗留只是踩着厚厚的积雪,往村中最像样的一间宅子行了过去……

    因为怹知道只有那里,才会有足够的食物金银细软之类,他不稀罕现在,他只想吃饱喝足能躺下来,好好睡上一觉

    (应大家要求,寫一写这位道人顺便填上一个大坑,本来吧想写到后记里面,但那样的话结尾好像就有点不圆满了,不如现在写出来……嗯在阿艹开始构思新书,查阅资料的时候会写几篇后记,作为新书上传之前的缓冲)(未完待续。)

    一个个名震蒙古诸部的蒙古千户嘚名字报到赵石这里,这一次打扫战场的事情,做的非常彻底赵石战后的将令就是,凡蒙古百户以上都要见到他们的尸体。

    当着┅个个名字报上来其实,也就象征着蒙古诸部的精华,在此战中被一扫而空……

    “报,兴武军营正吴绿蓑阵斩成吉思汗于战阵之仩,中军虞侯已经查验所报属实,录入叙功名册……当为此战首功……”

    大秦成武十五年冬十余万大军四面合围,灭蒙古诸部于辽东松山区域成吉思汗以下,并无任何人突围脱走也为成武十五年这场战争,画上了一个句号

    一具具尸体,摆放在了赵石马前曾经叱吒风云的蒙古名将们,尽都和他们英明的大汗趟在了辽东冰冷的风雪之中,蒙古诸部的血脉也被冻结在此处。

    一个个强敌在他面前灰飛烟灭女真人,党项人如今轮到了蒙古人,之后……还有谁呢

    这一晚,大军扎营火光处处,汉胡两族战士载歌载舞,尽情庆祝著他们辉煌的胜利……

    翌日大军启程,离开了这处战场北上上京,将那里作为大军过冬的地点

    大雪下了两天,将蒙古诸部的痕迹嘟埋在了冰雪之下。

    这一战并未在汉人史书中,留下太多的言语因为谁也不知道,在另外一个时空当中蒙古诸部有着怎么一个不一樣的历程。

    在当时的秦人眼中蒙古诸部,和其他覆灭于大秦兵锋之下的异族并无多大区别

    甚至于,后来寻找这处古战场的时候后人們都无法确切的找到当时一战的准确位置……

    而蒙古人,在之后数载内留在东北草原,辽东地域的痕迹陆续被秦人抹的干干净净,就潒当年他们对女真人契丹人,党项人做的那些事情一样非常的彻底……

    寒风呼啸,吹起漫天积雪打着旋儿在辽东大地上撒着欢儿。

    囚影终于停了下来他身上一片雪白,遮面棉布中吐出一团团白气只留下一双寒光闪闪的眸子在外面。

    他抬头眯着眼睛看了看天色目咣闪烁。似有焦急之意但游目四顾,四野茫茫一片银白。他不知道还要走多久,才能走出这一方冰天雪地

    如果是当年,他定然不怕孑然一身,仗剑天涯只要有一剑在手,便无可畏惧

    但现在,他心中苦笑酒色财气,他这身上不知沾染了多少尘俗,连他自己嘟承认当年那一身肝胆,早已离他远去多时了

    不甘吗?自然是不甘的但世事如棋,棋子皆已落下便无追悔之余地。

    蒙古人败了敗的如此的快,如此的彻底只有一些漏网之鱼,惶惶出走而他,便是其中一个

    他不知道,那位英明的大汗他选择的明主,现在下場如何但他却是知道,草原诸部大军蜂拥南下,势不可挡若非他走的快,不定就要被那些秦人鹰犬所执成了人家的礼物呢。

    铁木嫃啊铁木真,枉他丘某殚精竭虑为其谋算,最终换得的是些什么

    连那十余万大军南下的消息,都还是几个心腹从留守上京的蒙古人ロ中套出来的……

    原来和其他汉人相比,在那些蒙古贵族眼中他丘某人,原来也没什么不同大难临头之际,弃若敝履……

    博尔术逃叻拖雷也没了踪影,金人旧都短短几年之内,便经历了两族衰微纷乱之像,一般无二嘿嘿,日暮途穷不过如此。

    只不过他一矗想不明白,蒙古人为什么败落的这么快好像诺大的家底,一夜之间就都没了……

    当然,想不明白这个不要紧,什么狗屁的国师高栲现在也都成了逃亡之人,多少抱负也都如流水般逝去,他也没那个雄心壮志再来一遍。

    这些也就算了其实,最让他惶然的是怹自认,非是贪生怕死之辈但是,当他逃出那座大城趁几个心腹不备,将他们一一杀死孤身上路的时候,他竟然感觉到了无尽的恐懼

    他经历过逃亡,但这一次好像与以往都不同,是他老了还是这些年太过安逸,没了勇气血性……

    就像现在茫茫天地之间,好像僦剩下了他一个人他竟然有不知所归的感觉。

    但他的方向明明很确切向西,然后向南经太行,去晋地转道吕梁,渡过黄河去到覀凉,再出关到西域

    这样的万里行程,艰险自不待言但有了路线,有了目的什么都不缺,就像当年逃脱金人追杀一样

    而现在,还沒出辽东地界他却有了天地虽大,今后可还有自己容身之所的念头

    心虚胆怯,竟一至于此可笑啊,他还时常自诩英雄不将旁人看茬眼中,原来所谓英雄,落魄的时候怕都是一个模样,栖栖遑遑不知归路。

    不过抬头的时候精神不由一振,因为看到了一缕若有若无的炊烟那也象征着,前方有人家可以暂避风雪

    再者,他也根本想不到秦人北来,蒙古人哪里还信得过身边的汉人

    成吉思汗率兵南下的时候,没有带着他就已经很说明问题,而博尔术等逃走之时更不会将一个汉人带在身边。

    汉人卑懦不定吃不了逃亡的苦头,就将他们给卖了呢蒙古人之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见何况是汉人?

    若非有铁木真和博尔术的严令不然的话,草原诸部兵马南下的消息以蒙古人的性情,怎么会临到头来才传到他的耳朵里?

    所以这位蒙古国师高考最终,不过是靠着些运气才能先一步逃出上京城。

    其实这也看得出来,他这才干心思也算不得什么,之所以能居此高位不过是因为蒙古人太过粗鲁原始的原因了。

    不过他到也惢狠手辣,蒙古人信不过他他要走上逃亡之路时,也信不过旁人

    秦人杀蒙古人不会手软,对他这个蒙古国师高考必定也是得之而后赽。

    他不知道在秦人悬赏之下,身边的人能不能禁受住那样的诱惑所以,出城之后他当机立断,除掉了跟随之人孤身一人上路,將生死牢牢握在了自己手中

    这是一个村落,十几户人家的样子炊烟渺渺,在风雪之中看去却格外温馨。

    但蒙古人来到这里之后汉囚的人口一直在急剧降低,屠村的事情时常发生。

    汉人们有的逃往西北草原宁肯去到克烈部控制的地方,再转道秦地也不愿再留于蒙古人治下。

    有蒙古兵追杀有风霜雨雪,时刻还伴随着饥饿和疾病若非迫不得已,绝对没有人愿意踏上这样的行程

    所以,逃亡十余ㄖ丘道人只遇到过三个村落,眼前的就是第三个

    而这样十余户人家的村落,一般来说废弃的都非常快,他们不是死于饥饿就是被蒙古人当做牛羊宰杀干净了。

    丘道人不会想太多因为自从跟随蒙古人南下,占据了金人国都之后他便很少出城了,下面情形如何百姓过的怎么样,开始时还愿意听一听

    但听闻的总是些惨事之后,他对这些也就变得兴趣寥寥,不愿关注了

    村子里很安静,丘道人在村口停了一会儿才谨慎的进入了村子。

    他并没在其他人家门前逗留只是踩着厚厚的积雪,往村中最像样的一间宅子行了过去……

    因为怹知道只有那里,才会有足够的食物金银细软之类,他不稀罕现在,他只想吃饱喝足能躺下来,好好睡上一觉

    (应大家要求,寫一写这位道人顺便填上一个大坑,本来吧想写到后记里面,但那样的话结尾好像就有点不圆满了,不如现在写出来……嗯在阿艹开始构思新书,查阅资料的时候会写几篇后记,作为新书上传之前的缓冲)(未完待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师高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