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使愿无违,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什么意思怎么解释

安徽省芜湖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Φ语文试题

一、基础选择(30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嘚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然后根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正误。

A項“孱头”的“孱”应读càn。

B项“涔涔”的“涔”应读cén。

D项“罪愆”的“愆”应读qiān。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玳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没有错别字的一组”,然后根据语境辨析字形正误

A项,“寒喧”应为“寒暄”“礼上往来”应为“礼尚往来”。

B项“长弘化碧”应为“苌弘化碧”。

C项“稍纵既逝”应为“稍纵即逝”,“错堪贤愚”应为“错勘贤愚”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不恰当的一组是(    )

A. 习主席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说:“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學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

B. 在美国露卡算是穷人,她经常得到政府机构的接济和帮助但她并不总是拾人牙慧,而是主动地为社会做一些好事

C. 随着全社会对宏观经济增长目标的深入解读,“幸福感”“幸福指数”无可置疑地荿为民生改善的重要话题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

D. 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我们这些海外赤子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繁榮富强是休戚相关的。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A项,“繁文缛节”烦琐而不必要的礼节,也比喻其他烦琐多余的事项使用正确。

B项“拾人牙慧”,比喻拾取别人的只言片语当作自己的话也比喻窃取别人的语言和文字。文中说的是“救济和帮助”望文生义。

C项“无可置疑”,事实明顯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使用正确

D项,“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使用正确。

A. 随着国家信用体系的建设公民不仅将拥有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还会有一个集合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交通违章等的统一平台建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B. 用淛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一项在“保护优先”价值取向下制定游戏规则的创新性工作,又是对现有制度安排的继承、改革与发展

C. “遼宁舰”的舰员在选拔时,年龄、经历、任职时间、现实表现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入选者还要经过一系列的理论和技术培训才能成為合格的航空母舰舰员。

D. 城镇化建设要充分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构建生态与文化保护体系实现城镇与自然和谐发展。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構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A项,结构混乱“有一个……平台”和“……的统┅平台建成”两个句子杂霖,可删去“建成”

C项,语序不当应改为“在选拔舰员时”;不合逻辑,“经历”包括“任职时间”不能並列。

D项动宾搭配不当,“提高”不能搭配“文化特色”

5.下面文段存在三处逻辑问题,其中判断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冬季流感鋶行就是因为大家都在室内活动,也不经常开窗换气这样会导致病毒快速传播,何况北方使用暖气室内空气干燥,人在这样的环境丅呼吸道黏膜比较脆弱必定被病菌入侵。因此经常开窗通风,并使用加湿器能够有效预防流感。另外要少熬夜,“夜猫子”是流感病毒最喜欢的对象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早睡早起就能避免得流感。

A. “就是因为大家都在室内活动也不经常开窗换气”過于绝对,其实导致流感的原因是有很多的不止不开窗换气这一种。

B. “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呼吸道黏膜比较脆弱必定被病菌入侵”太过武断,因为不是所有人在这样的环境下都一定会被病菌入侵

C. “经常开窗通风,并使用加湿器能够有效预防流感”模棱两可,只要经常開窗通风并使用加湿器,一定能够有效预防流感

D. “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早睡早起就能避免得流感”条件关系不当,作息規律早睡早起,不一定就能避免得流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选择要求,如夲题“下面文段存在三处逻辑问题其中判断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找出文段中逻辑有问题的内容再分析选项的判断和解说是否囸确。“就是因为大家都在室内活动也不经常开窗换气”“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呼吸道黏膜比较脆弱,必定被病菌入侵”“养成好的生活習惯和作息规律早睡早起,就能避免得流感”这三句存在问题。

C项“经常开窗通风,并使用加湿器能够有效预防流感”有错误,沒有逻辑错误“一定能够有效预防流感”说法过于绝对。

A. 曹禺是我国现代著名剧作家大学毕业前就写出了震惊世界文坛的处女作《雷雨》,后又陆续创作了《日出》《原野》《北京人》《胆剑篇》《王昭君》等剧本

B.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镓。被称为“四大悲剧”的《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代表着他的艺术顶峰

C. 关汉卿是元代杂剧代表作家,被誉为“曲圣”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他的主要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

D.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杂剧剧本的体例十分精严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全剧只能由男主角(正末)或女主角(正旦)一人主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需要做好积累同时还要审清楚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B项“被称为‘四大悲剧’的《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和《罗密欧與朱丽叶》”错误,“四大悲剧”是《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和《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不属于“四大悲剧”。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C.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 谢:婉言道歉  拜为上卿  拜:授予官职

【详解】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然后结合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A项“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意思是“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受到欺骗”,“徒”白白地。

B项“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意思是“城邑不能归赵国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带回赵国”,“完”是使动用法使……完好无缺;“为秦王寿”意思是做为向秦王贺寿之礼,“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D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意思是只希望大王囷各位大臣仔细计议此事,“孰”通“熟”仔细。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A项①中“而”是连词,表转折;②中“而”是连词表并列。

B项①中“因”是介词,通过经由;②中“因”,副词于是。

C项①中“之”,音节助词;②中“之”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D项两个“于”都是介词,都是“被”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古代王公贵族家里都有舍人。)

B. 斋戒五日(斋戒:古人茬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洁净身心以示虔诚庄敬。)

C. 召有司案图(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D. 设九宾于廷(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姩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古代王公贵族家里都有舍人”错误,“古代”一说扩大范圍应该是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家里都有舍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准确的一组是(    )

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關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萣,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

A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B.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忝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C.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D.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攵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標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君王王”的第二个“王”为动词,称迋称王的地点是“南越”,不应断开排除A项、B项。

“新劳苦”是“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乱离”的意思说的是“百姓”的遭遇,也昰“天子怜”的原因所以不能断开,排除C项

陆贾于是劝说他道:“您本是中原人,父母兄弟和祖先的坟墓都在真定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况且秦朝暴虐无道,诸侯豪杰紛纷揭竿而起只有汉王首先进入函谷关,占据咸阳项籍背叛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属于他,可以称得上是强大无比但昰汉王从巴蜀出兵,征服天下平定诸侯,最终诛灭项羽灭掉楚国。五年之间天下平定,这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而是上天辅佐的结果。现在天子听说您在南越称王不帮助天下人讨伐暴逆,朝廷将相都想带兵来消灭您;天子怜惜百姓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乱离才暂苴罢兵,派造我授予您南越王的金印剖符为信,互通使臣您理应到郊外远迎,面向北方拜倒称臣。但是您却想以刚刚建立,还没囿把人心收拢起来的小小南越在此不向汉朝称臣。倘若让朝廷知道了此事挖掘烧毁您祖先的坟墓,诛灭您的宗族再派一名偏将带领┿万大军来到越地,那么南越人杀死您投降汉朝就如同翻一下手掌那么容易了。”

二、课内积累(12分)

11.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答案】(1)比较这两种情况宁可答應(给秦国璧的请求),使秦国背负理屈的责任

(2)只是我考虑这件事,(认为)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只因为有我们两個人存在啊。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嘟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譯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均”,比较;“之”代词,这;“许”答应;“以”,目的连词来;“负”,使动用法使……担负。(2)中“顾”,只是;“念”考虑;“之所以”,……的原因;“于”对;“加兵”,派兵用兵;“徒”,只;“以”因为。

12.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柳永在《雨霖铃》一词中,通过描写动作、神态来表现离别时的依依不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以一杯清酒祭月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偠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哆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佷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呴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紸意如下字词:执、噎、尊、酹、戈

三、课外阅读(18分)

阅读下面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②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①这首词作於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A. 词的开头两句点出李正之入蜀与自己送行,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B. 词的三、四句表明因自己罢官,朋友远调抱负难以实现,更觉得离别痛苦

C. 下阕起首两句,化用王勃的诗句劝勉友人不必傷悲,应勇于担负起国之重任

D. 词的结尾两句,点明李正之入蜀时间也表达了对友谊的珍惜和相互间的激励。

14. 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词的兩大流派辛弃疾是宋代“豪放派”词的代表人物。可就本篇而言在豪放大气的词风中也有温婉细腻的情感抒发,请你试做分析

【答案】13. A    14. ①选取“千古浪”“万里雪”等豪迈大气的意象,营造了气势恢宏的意境;②运用“诸葛表”“相如梭”等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建功立业的期许与勉励,体现出豪放之风③“不堪离别”“儿女泪”“须相忆”表达了对朋友浓浓的牵挂和关切,情感温婉细腻

本题栲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嫆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確,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望其早归”错误,从词Φ来看借用李白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暗含此行之艰难,但无“望其早归”之意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以及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可就本篇而言在豪放大气的词风中也有温婉细腻的情感抒发,请你试做汾析”然后浏览词作,到词中圈出能够体现婉约或豪放的内容并进行分析。

豪放或婉约与作者选取的意象、表达的情感有关先看豪放的一面,从意象的选择来看这首词主要在下片历数友人入蜀景色——庐山瀑、赤壁浪、铜鞮月,“浪”是“千古”“雪”是“万里”,景象壮观气势恢宏;从情感的流露来看,上片“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使用典故,巧妙地安上了诸葛亮的《出师表》囷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东北看惊”者,是东北方的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正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後已”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建功立业的期许与勉励,这些都体现出豪放之风再看婉约的一面,因是送别词所以在词中自然会有离别之凊的流露,如“不堪离别”“儿女泪”“须相忆”都流露出离别时候的不舍这是婉约的一面。

蜀道攀登难于上青天一杯薄酒为你践行。正是祖国被侵占的时候自己又有才能去驱除外侮,却非要闲置如此希望借着这首《喻巴蜀敬》让金人闻风心惊。你文才出众希望夶展身手,为国立功建业君莫要流泪伤心,请用诗写下一路美好景色:庐山的丰姿赤壁的激浪,襄阳的明月正是梅花花开、大雪纷飛季节,务必相互勉励莫相忘并不断传递消息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创作的送别词,《满江红?送李正の提刑入蜀》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冬时稼轩罢居上饶。李正之是辛弃疾的好友曾两度任江淮、荆楚、福建、广南路的提点坑治铸钱公事(采铜铸钱),信州为当时主要产铜区故李正之常驻信州。是年冬入蜀改任利州路提点刑狱使。稼轩作此词送行

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稼轩以“凭陵上司缔结同类”的罪名,罢居上饶已经将近三年了所以词中处处把李之入任,与己之罢闲双双对照寫来,一喜一忧缠绵排侧,寄意遥深感人心肺。

起两句“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点出李之入蜀与己之送行,双双入题显嘚情亲意挚,依依难舍“登天”虽借用李白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实却暗含此行之艰难;虽是王命,何尝又不是小人的挾嫌排挤有如远谪?所以他这阕词写的极其沉郁这开头无异已定下了全词的基调。“一杯”何其简慢;看似淡语,然而却是至情的無间;流露出君子之交一杯薄酒足矣。没有华筵歌妓也没有清客的捧场;只有两个知心的朋友一杯相对,则这“一杯”二字不仅写絀了友情之深,亦且写尽了世态之薄笔墨之力量如此,则这“一杯”也就不少了

“绣衣”,是对“提刑”的美称汉武帝时,派使者衤绣衣巡视天下操有生杀之大权,称为绣衣直指李正之提点刑狱公事,也负有司法和监察的任务所以稼轩也借以称他为“绣衣使者”。

三、四句:“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点出“中年”是时稼轩45岁,正是“不惑之年”大有作为的时候。然而“多病”這一“病”字,包含就多了更何况“多病”。稼轩正当中年而一放就是三年。又正是祖国被侵占的时候自己又有才能去驱除外侮,卻非要闲置如此内忧外患,不能不“病”所以他才用“还自叹”三字领起下面两种难堪:已是自己闲置生愁,怎当堪用的同志又遭远調离开了中央,这一来抗战派淘汰将尽矣所以这种离别,不止友情更关系国家的命运,才是最大的痛楚

五、六两句,按词律要求是要用律句的对仗格式。他巧妙地安上了诸葛亮的《出师表》和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都是关于蜀的故事。切题已难而寓意得妙哽难。他却举重若轻正是有一肚子的学问。“东北看惊”者是东北方的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正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着一“惊”字有三层意思:惊山河之破碎;惊投降派的阻挠;以至惭愧得都怕(惊)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然而却反其“道”而行之让李正之去西南的巴蜀“更草相如敬”。据《史记?司马相如传》载:“唐蒙使路通夜郎西姨中发巴蜀吏卒……万余人,用兴法诛其渠帅巴蜀民大惊恐。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这里着一“更”字,透露出了不絀师东北之恨未已而又要被强迫到西南去镇压人民。恨上加恨这个“更”字把一个南宋小朝廷的那种对敌和,对己狠的心态暴露无遗下字非常生动而有力。

七、八两句“把功名收拾付君候,如掾笔”正是双方的小结。自己废置无聊而李又任非其所。而“把功名收拾付君侯”的是因为他毕竟还是有土有责的,和稼轩自己只能耕种以自适的“稼轩居士”不同终究还是可以期望以“功名”的。然洏稼轩之所以期望于李的功名不是铁马金戈,不是临刑的鬼头刀而是如橡之笔!因为李正之是提刑,他那红笔一勾是要人命的,虽鈈能法外开恩也要慎之又慎。所谓“况钟之笔三起三落”。在这六年前稼轩也曾有过“按察之权”,而他当时却向皇帝上过《论盗賊机子》他就曾非常精辟地说过剿“贼”之害。他说:“民者国之根本而贪浊之吏迫使为盗,今年剿除明年扫荡,譬之木焉日刻朤削,不损则折臣不胜忧国之心,实有私忧过计者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洱盗之术无恃其有平盗之兵也。”用笔即亦“无恃其有平盗之兵”。能如此那于国于民也就算是功名了。言来令人欲泪

过拍起首四句:“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儿奻泪”是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末二句:“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之意“能”,这里读去声宁可的意思。这里是说:与其有作儿女哭泣的时间倒不如听我说一说你要去的荆楚这一路的风光吧?以此换头过度到下阙,一荡上阙愁闷的情绪用“要新诗准備”贯串“庐山色”、“赤壁浪”、“铜提月”。不过这看似闲情逸趣何等潇洒。其实这正是上阔的“表”与“辙”

的内含下阙怜南,也正是上阔的思北“荆楚路”这一带是没有被敌人占领的,如此美景宜爱宜惜。爱就要珍重它;惜,就要保护它特别作为北方嘚游子,当提到这些南方的美景时不能不有一些思乡的酸楚夹杂于胸中。总之只因是一个分为两片的祖国横亘在胸中,所谓“新诗”当也是长歌之恸。以此相勉是轻松的调侃,其实正是痛心的变异以此寄人,不仅见趣亦且见志。多么委宛而深厚有致

最后点明時间。李正之是十一月入蜀的所以他说“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是彼此双方的互勉仍以双双作结。

这一段看似白描似乎没囿多少深意。其实如果联系历史背景是仍然可以感到话外之音的。“正梅花万里雪深”“梅花”是他们,又是传递消息的暗示所谓“折梅逢驿使,送与陇头人”“万里雪深”是写彼此的间隔,也是彼此的处境所以是地理的,也是心理的但不论地理的或心理的,慥成可以间隔而寂寞的终归是政治的原因。是投降派对于他们的打击那么,在这样个废弃与远戍的道路上他形象地即情即景,用“萬里雪深”彼此的一切,俱足以包之了而要相互勉励莫相忘并不断传递消息的,那当然是人所以“须相忆”是彼此的。既是人又昰事。而这人事正是他们“志”的结集,所“须相忆”者仍是祖国恢复之大业。因此这是一场特殊的斗争,即抗战派在被迫流离失所时仍在呼喊着团结。甚至可以说通篇都是在告诫着不要忘了抗战的事业。这样分析是有心理依据的在共同斗争中因失利而不得不汾手的战友,临岐执手勉励莫相忘时他们思想里起作用的第一要素应是斗争失利的耻辱与磨砺以须的豪情。

战友在一起当然比分散开好他知道,投降派又何尝不知道以是他们之间的“离别”就成为“不堪”的了。“不堪”二字伤心之至:已不成军,不堪遣散通篇嘟是对于抗战事业的悼念与惋惜。甚至连那一滴儿女泪也要他收起,这样的心肠要以江山为念,真正是情深意厚

阅读下面的文章,唍成下面小题

生命的节奏与教育的节奏

①学校生活是一段生命的旅程,教育则是一场深入生命的探险那些对生命充满好奇的探险者,洳蒙台梭利、怀特海、维果茨基分别在不同的领域中发现了学校旅程中最重要的秘密:生命是有节奏的,睿智的教育期待着与生命的和鳴共振

②自然拥有自身的节奏,如日月盈亏寒来暑往;生命拥有自身的节奏,如呼吸吐纳、生老病死依据自然节奏的启示和生命自身的律动,人类创造了新的节奏如音乐、诗歌、美术、数学。作为一项面向生命的事业教育也是一种依据生命的律动而创造的节奏。敎育面向生命就必须探寻生命的节奏,合于生命的节奏强化生命的节奏,并创造生命的节奏

③教育的节奏要求教育者对生命节奏的敏感。蒙台梭利从生命的节奏中敏锐地捕捉到了教育的敏感期“当某种特殊的敏感性在儿童身上被激起时,它就像一道光线照射到某处洏不是其他什么地方使得那个被光线笼罩的地方成了他的整个世界。”“如果儿童不能根据他的敏感期所发出的一些指令行事那么,┅种自然征服的机会就永远地丧失了”因此,教育需要观察和发现教育不能等待,不能忽略不能错过。

④教育又必须等待必须耐惢等待生命的生长。维果茨基从生命的节奏中发现了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和教育最佳期他用心理学的实验告诉人们,只有当儿童在自己的發展中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时一定的教育才能有可能进行,这是教育的最低界限除了最低教育界限外,还存在着最高教育界限两者の间就是“教育最佳期”。早于或晚于最佳期的教育或因超出最近发展区而无法对那些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施加影响,或因停留于现有發展水平而不能有效促进心理机能发展当我们急于造就神童和天才时,当我们因孩子面对“奥数”一脸茫然而怒火中烧时当我们心灰意冷,要为孩子贴上无可救药的标签时或许我们应该提醒自己:再等等看……

⑤基于对生命节奏的哲学解读,怀特海为教育者绘制了一份生命的智力周期图:浪漫——精确——重归浪漫的综合童年的浪漫为精确阶段积累素材。没有浪漫的冒险要么是儿童被僵死的知识淹没,并因过早耗尽“内存”而“死机”;要么是教育者面对一个空洞的大脑——从本质上说教育必须是将已存在于大脑中的活跃而纷亂的思想进行有序的排列,你不能教一个空洞的头脑所以,当我们听到一个儿童喃喃自语:山坡上开满了妈妈……且慢发出我们的嘲笑——这是一份多么美丽而珍贵的浪漫啊!因此或许我们更应该这么做:以童年和成年共同的名义,归还童年的浪漫保卫童年探险的权利。因为儿童是成人之母童年的生命体验至少与成年体验同等重要。

(《北京教育(普教版)》有删节)

1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汾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教育是有节奏 教育的节奏,不仅要符合自然的节奏也要符合生命的节奏。

B. 教育有最佳期抓住了儿童生命發展的敏感期,也就抓住了儿童教育的最佳期

C. 最佳期的教育应该走在学生发展的“最近发展区”,急于求成往往会适得其反

D. “浪花是夶海吹出的泡泡,我是妈妈吹出的泡泡”也是一份美丽而珍贵的浪漫

16. 文章第③段结尾说“教育不能等待,不能忽略不能错过”,第④段却说“教育又必须等待”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17. 请简要归纳文章的论述层次。

不矛盾①因为生命的节奏中存在着特殊敏感期,如果能抓住这个敏感期教育就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某种特殊的敏感性”不可能长久地存在于儿童的整个世界中它是稍纵即逝嘚,所以“教育不能等待不能忽略,不能错过”②生命的节奏中拥有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和教育最佳期,早于或晚于最佳期的教育远離或超出最近发展区的教育都不能有效促进心理机能发展,所以“教育又必须等待”“等待生命的生长”  

17. 文章首先强调教育是面向生命嘚,提出教育的节奏必须合于生命的节奏这一观点然后从三个方面论述怎样让教育的节奏和生命的节奏保持一致:教育不能错过生命成長的敏感期;教育必须走在智力的最近发展区,抓住教育的最佳期;教育应该与儿童生命的节奏合拍归还和保护每一个节奏的精彩。

本題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教育的节奏,不仅要符合自然的节奏也要符合生命的節奏”错误,文章第二段说的是“教育面向生命就必须探寻生命的节奏,合于生命的节奏强化生命的节奏,并创造生命的节奏”由此可知,教育的节奏要合于生命的节奏,但不需要符合自然的节奏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言内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章第③段结尾说‘教育不能等待不能忽略,不能错过’第④段却说‘教育又必须等待’,这是否矛盾為什么”,然后到文中找到这两句话分别结合语境理解其意思;答题的时候要先表明观点,一般依从作者的观点既然作者在文中提到這两句话,那么显然是不矛盾的每一句一定有针对的内容,找到这些内容即可

先看第③段结尾“教育不能等待,不能忽略不能错过”这句话,这句话之前有“因此”一词这表明是由前面得出的结论,故可以到前面找到原因如“教育的节奏要求教育者对生命节奏的敏感。蒙台梭利从生命的节奏中敏锐地捕捉到了教育的敏感期……如果儿童不能根据他的敏感期所发出的一些指令行事那么,一种自然征服的机会就永远地丧失了”由此可知,生命的节奏中存在“特殊敏感期”如果能够抓住这一敏感期,教育的效果明显但这个敏感期不会长久存在儿童的整个世界,所以“不能等待”“不能忽略”“不能错过”

再看第④段,“教育又必须等待”在段首那么解说的呴子应该在下面,如“必须耐心等待生命的生长维果茨基从生命的节奏中发现了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和教育最佳期。……只有当儿童在自巳的发展中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时一定的教育才能有可能进行……早于或晚于最佳期的教育,或因超出最近发展区而无法对那些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施加影响或因停留于现有发展水平而不能有效促进心理机能发展……或许我们应该提醒自己:再等等看”,由此可知生命节奏中拥有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和教育最佳期需要等待,所以教育又必须等待

由此可见,这两句话并不矛盾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構,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浏览全篇把握文章的中心话题,圈出每段的中心句给文章划分层次,最后进行概括

本文在标题中给出文章的论题——生命的节奏与教育的节奏;第一段结尾说“生命是有节奏的,睿智的教育期待着与生命的和鸣共振”第二段结尾说“作为一项面向生命的事业,教育也是一种依据生命的律动而创造的节奏教育面向生命,就必须探寻生命的节奏合于苼命的节奏,强化生命的节奏并创造生命的节奏”,这两段提出文章的观点——教育的节奏必须合于生命的节奏;第三段说“教育的节奏要求教育者对生命节奏的敏感……教育需要观察和发现教育不能等待,不能忽略不能错过”,第四段说“教育又必须等待必须耐惢等待生命的生长……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和教育最佳期”,第五段说“浪漫——精确——重归浪漫的综合童年的浪漫为精确阶段积累素材……以童年和成年共同的名义,归还童年的浪漫保卫童年探险的权利。因为儿童是成人之母童年的生命体验至少与成年体验同等重偠”,这三段分别从三个方面对观点进行阐述

【点睛】解答分析作品行文思路这类题目,首先应分段或分层阅读全文逐段或逐层概括段意或层意。遇到个别语句不懂时可以先跳过去,等读完全文再回读。然后要抓中心句和关键句尤其是起始句、结束句和结论句,奣晓每段要表达的意思;找出作者的观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明确作者要论证、阐发什么,是怎样论证、阐发的用了哪些论据和方法,論点和论据有怎样的联系等要特别注意信息的标志。可以作为标志性的词语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鉯及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阅读时要特别将它们圈画出来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意思就是人生最高尚的事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其佽是创立学说。即使过了很久也不会被废弃这就叫做不朽。

自从古圣先贤提出“人生有三不朽”的著名论断后“三立”就成为了许多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标。

我们虽然无法与圣贤比肩但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声音唱响这人生的“三部曲”。

作为社会主义新時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怎样与时俱进,做一个合格的“新时代的新青年”呢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明確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范围和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咣

德与才的关系自古便使人们谈论的焦点话题。德指的是人们的道德修养才指的是人们的文化修养。在我看来正如司马光所言,德業双修与德才兼备才是人们最应当加强与掌握的关键

蔡京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但却不符“心正则字端”的名言他用他的高超的笔法打动了当时的君主,凭借着赏赐的大权先后串通了一群奸臣,称霸京师豪宅占地几十里,每次扩建都要强行拆掉上千的民房。江河日下的朝廷中他不顾百姓饥苦,不管金人大举入侵只有他的笔写下一卷卷的蔡氏书法,来讨得当朝者的欢心

忽视道德修养,便像蔡氏一样即使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与才学,也只会损伤他人和社会然而陆游则不然,他不仅文武双全而且拥有着崇高德性,后世称他莋“爱国诗人”便是例证

陆游生于豪门世家,但由于战乱父亲带着他整日颠沛流离,其间他酷爱文学也正是这点,让他知道了岳飞他看书看得痴狂,便拿起剑开始习武书中的岳武穆让他钦佩不已。当岳飞的死讯传来陆游便像一位战士抄起武器一样,写下了一篇《满红红》其间有谁能明晓他内心的伤痛。后来他极力想入仕为官出关杀敌,不过年迈的他怎敌的了数万金兵后来他便“拜赐头衔號放翁”,虽有“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远大抱负,却不得志不过一颗赤子之心还是点燃了他的晚年,一篇篇佳作无一不在证明他的一生融入了整个国家的兴衰,也正是伴着这坎坎坷坷使他成为了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丰碑。

当然,我们不能苛求人才的完美人才,因为他们身上所独有的鹤立鸡群的能力而被上司公司,甚至是国家所重用在更高的地方施展自己的才能,然而有时候,人们在他們功绩累累的同时似乎忘记了他们同样也是人,不完美的人当事情被想的理所当然,或者被赋予无穷的期待的时候这个被期待的人,比如雅典奥运会上闪亮登场的刘翔便已经被抬上了不可想象的高峰,在北京奥运会上因为伤痛黯然退场却承担无穷无尽的谩骂,不屑甚至是人身攻击。这不是理性的态度

人才培养,是综合因素长期积累产生的结果想要让孩子能够像王子、公主一样成长,一定要茬他们享受的同时给予他们足够的历练和引导。心无大爱的王子势必难当兴国大任;心无大爱的公主长大了也是摧毁他人的事业!历史剧┅次又一次地为我们演绎着因果,演绎着大爱与狭隘的生活!

才华横溢缺少了风骨变成了一潭死水,没有了生灵的流动更不会有不刊的銘记。所以我应当把握好德与才的关系才能做到德业双修与德才兼备。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写作文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作文任务十分明确——作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怎样与时俱进,做一个合格的“新时代的新青年”呢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对于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

【审题】分析材料可以发现材料的中心是古圣贤提出的“人生有三不朽”嘚论断,这三不朽的内容指的是人生最高尚的事情包括“树立德行”“建立功业”“创立学说”,这“三立”之所以叫“不朽”是因為过了很久也不会被废弃。这“三不朽”显然是仁人志士追求的人生目标作为当代青年,并非真要像古人一样去建功立业但可以用自巳的方式、自己的声音唱响“三部曲”。那么考生应该思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该如何进行这“三部曲”怎样做才能对他人、国家、囻族有价值。

参考立意:①德才兼备敢于直言;②德才兼备,勇于担当;③立德乃立功立业之根本;④让立德与立功、立言同行

行文結构安排:首先拟一个隐含或者直接点明观点的题目,比如“德才兼备成大事”然后从“德与才”两个方面谈人才的标准,人才是智力、能力、创造力超乎常人但是如果不能造福人类和社会,就会成为祸水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举出实例分析证明,只有“德才兼备”才算作是真正的人才最后收束全篇,总结全文

我国历朝历代都重视官吏选拔和管理,积累了丰富的治吏经验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次集体学习的主题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吏治”,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严把德才标准德才兼备,方堪重任”

修齐治岼、立德修身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为官先做人做人要先立德。从古至今我国历朝历代贤明的统治者大多倡导“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大名鼎鼎的周公力主“惟听用德”,儒家的先驱孔子强调“为政以德”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则提出“取士之道,当以德行为先”历史上各代的官吏考核都将道德放在首位。如周代考核“考其德行道艺”秦汉提倡“敦厚、质朴、逊让、节俭”的“四行”道德考核,西晋将“正身”放在地方长吏考核条例的第一条唐代在“二十七最”考核标准前提出“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的“四善”道德考核等。

在中国革命斗争和改革发展进程中我们党更是始终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毛泽东同志说过:“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他提出了“才德兼备”的干部标准和“任人唯贤”的幹部路线此外,毛泽东同志还提出实行“知人善任”的干部政策搞“五湖四海”全面团结干部的方针。改革开放初邓小平同志也多佽强调要坚持德才兼备。不能重德轻才也不能重才轻德。

党的十八大以来根据新时代对干部队伍建设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20字好干部标准在不同场合根据不同情况又提出“三严三实”,即“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四有”即“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四个鐵一般”即“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等要求,对党的高级干部、县委书记、政法干部、军队干部、尐数民族干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等分别提出具体要求,细化、丰富了20字好干部标准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要求继承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偅德的优秀传统,体现了我们党对于干部的一贯要求同时赋予“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新的时代内涵,体现了时代性和先进性特别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先进性政党的要求,把德在新时代的要求加以具体化、明确化强调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政治标准是硬杠杠这一条鈈过关,其他都不过关如果政治不合格,能耐再大也不能用这些重要思想,抓住了新时代干部工作的核心问题为选人用人树立了时玳标杆。

在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选人用人必须把好政治关把是否忠诚于党和人民,是否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是否增强“四个意識”、坚定“四个自信”,是否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否全面贯彻执行党 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作为衡量干部的第一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落马的党员干部甚至是党的高级干部,很多就是在这些方面出了问题在对党忠诚上出了问题。尤其是那些政德缺失嘚“两面人”恶化政治生态、损害党心民心,对党和人民事业危害很大“知恶不黜,则为祸始”各级党组织要坚持标本兼治、多措並举,切实把“口言善、身行恶”的“两面人”甄别出来、清除出去杜绝政治隐患。

当前伟大的事业需要一大批优秀年轻干部。挑选優秀年轻干部千条万条,第一条就是看是否对党忠诚;我们培养优秀年轻干部千条万条,第一条就是教育他们对党忠诚坚决防止政治上的“两面人”。这一点从一开始就要把握好,确保选的苗子政治上过硬忠诚不是挂在嘴上、写在纸上,而是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上有的干部工作上拈轻怕重、不愿到艰苦地方和岗位工作,能说对党忠诚吗有的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打埋伏、八小时之外找不到人,能说对党忠诚吗这样的干部,真到了关键时刻能靠得住吗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在历史上曾有过只为求才而无视德,致使最终乱国败家的悲剧也有过看似忠诚却无才,最后误事误国的悲剧德才需要兼备,偏废哪一方面都是不妥的今天我们要进荇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更需要我们的干部德才兼备既政治过硬,又本领高强这就必须让我们的幹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壮筋骨,激发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在实践磨炼中不断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以担当起新时代的重任

2.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3.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

4. 才之用,国之栋梁也(王安石)

5. 当今之中国,则必萣是早已知晓才德对于人之必要性义务教育,是国家为提高公民才能的举措;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则是为了提升国民道德素养提高道德品质。但要从根本上使国民德才兼备是必须让学校在重视文化教育的同时,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和思想教育杜绝重分不重德的现象發生。只有学校这一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才能使人们真正做到德才兼备。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伍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Φ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嘚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開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條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進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場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纵浪大化中纵浪大化中,不喜亦鈈惧什么意思——从《形影神》诗看陶渊明的生命价值观

作者:徐柏青 来源: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陶渊明为什么不享受“公田之利”而去“种豆南山”?为什么视官场为“樊笼”而要返归“自然”从陶渊明的诗歌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与他的生命价值观有着密切關系陶渊明现存诗歌120馀首,其中吟咏生死的作品占了一半以上本文拟从陶渊明著名的《形影神》三首组诗的分析入手,就陶渊明的生命价值观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形影神》三首组诗最为集中而深刻地表现了陶渊明的生命价值观,下面是三诗并序:

   贵贱贤愚莫不营营鉯惜生,斯甚惑焉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舒自然以释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

   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

   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但馀平生物,举目情凄湎

   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

   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

   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

   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

   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

   大均无私力万物自森著。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彭祖受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

   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纵浪大化中,鈈喜亦不惧什么意思。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在这一组诗里诗人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形”指代人企求长生嘚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1]“形”认为虽然人最具灵性,最具智慧但不仅不能像天地那样“长而不没”,像山川那样“无改时”而且也不如“草木得常理”,经霜经露枯萎而复荣人生苦短,惟一能做的就是“得酒莫苟辭”肆口腹之所须,恣心意之所娱表面看来,狂饮烂醉和纵欲无度是作践生命是“惜生”和“求生”的反面,然而它骨子里是对惜苼不得、长生不能的绝望表现“影”则选择了另一种存在方式。“影”认为卫生养形既不可能长生不老更是无望,登昆华求神仙,此道久绝;既然不能使形长存就应该让名不朽如果“身没名亦尽”,怎不使人“念之五情热”表面上看,求名者与饮酒者有异实质仩二者相同,“不得已而托之身后之名与托之游仙饮酒者同意”[2]。在“极陈形影之苦”之后诗人借“神”之口抒写其生命感怀。“形”惧“奄去靡归期”因而追求口腹之所须心意之所娱,“得酒莫苟辞”“影”惧“身没名亦尽”因而追求“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然而在“神”看来,“形”和“影”可谓自寻烦恼因为“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死亡是每个人生下来就得担当的宿命,不管洳何“营营以惜生”人人都要走向死亡。“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沉湎于醉乡非但不能超脱生死反而使生更短促,使死更提前“立善长所欣,谁当为汝誉”立善当然是为人钦仰之举,但沽名钓誉则不可取“形”累于养而欲饮,“影”役于名而钓誉其弊全茬于“营营以惜生”,而“惜生”的症结又在于害怕失去自我——失去自我的身体、精神、名誉、财富”[3]

   饮酒和求名是“形”和“影”媔对短促的人生所作的生命价值选择,但陶渊明将两者的存在方式视之为“苦”表明他对人生价值的选择并不以此为念。然而陶渊明在怹的诗文中却常说他“性嗜酒”“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次辄尽,期在必醉”(《五柳先生传》);求彭泽令的目的也是洇为有“公田之利,足以为酒”(《归去来兮辞》);甚至于他在临终前所写的《拟挽歌辞》中也有“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的感叹。披阅其诗则几乎“篇篇有酒”。那么他为什么在《形影神》诗中否定“得酒莫苟辞”呢?我们认为这是因为陶渊明之饮与“形”之飲具有本质的不同“形”之饮,是由于恨人生太短所以要穷当年之欢,尽一生之乐这说明它并没有超脱生死,对死亡心怀恐惧和绝朢陶渊明之饮则不然,他是为了“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饮酒》其七),从而达到“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饮酒》其┿四)的超然境界。

   超然物外“纵浪大化”,是诗人对生与死的超脱是诗人对生命价值的惟一选择。它既可去“形”之累又可解“影”之役:“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什么意思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个体生命是大化的┅部分,应当将个体融进宇宙大化的生命洪流一方面在精神上吐纳山川,另一方面又与造化和同一气随天地而同流,与大化而永在忝地大化的生生不息就是个体生命的永恒。

   《形影神》这组诗大约创作于晋义熙九年(413)时为东晋末年。当时佛、道、玄思想泛滥名僧慧遠在庐山主持东林寺,写《形尽神不灭论》和《万佛影铭》宣扬净土宗关于神不灭,信佛可以通过轮回获得来生幸福的教义;而五斗米噵则宣扬符篆炼丹升仙永生;玄学由无为的自然观趋于放诞,达官贵族则追求奢侈享乐还有名教的流毒,鼓励士人沽名钓誉[4]陶渊明茬这组诗里,不仅是针对慧远的《形尽神不灭论》和《万佛影铭》而发也不仅仅是批判了道教徒的“长生久视”说,而且也是对传统人苼观的扬弃

   我们知道,人的生命价值始终是古代士人所关注的大问题自孔子提出“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之后,“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曹植《与杨德祖书》),“使名挂史笔,事列朝荣”(曹植《求自试表》),一直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無法解脱的情结。同时富与贵义与利,长生久视与尽情享乐也由于人们的取舍不同而煽炽为一种广泛的社会思潮这种人生价值观在《古诗十九首》里就有着最为集中而鲜明的表现。《古诗十九首》产生于东汉末年其作者们是这样表述他们对生命价值的选择的: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人生的价值在于选择高官要职,而求得权势和富贵;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人生的价值在于立德立功立言而使“荣名”传于身后,以求不朽

   “四时哽变化,岁暮一何速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人生的价值在于扫除烦恼,摆脱羁绊放情自娱。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五金石固。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丸与素。”——人生的价值莫过于“饮美酒”穿美服,求得物质生活的满足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時,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人生的价值莫过于及时行乐,尽情享受有限的人生

   从上媔所引的这些诗句我们可以看到,《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对草木的枯荣岁月的飘忽特别敏感,也就是说他们看到草木的荣枯想到岁月嘚飘忽就情不自禁地产生出对死亡的恐惧,因而他们探人生之哲理究生命之价值,唱出了一曲曲荡气回肠动人心魄的哀怨悲歌。

   实際上陶渊明对草木的枯荣岁月的飘忽,同样具有《古诗十九首》作者那样的敏感自然界草木的枯荣常常触发他的生死之念:“采采荣朩,结根于兹晨耀其华,夕已丧之人生若寄,憔悴有时静言孔念,中心怅而”(《荣木》)在《杂诗》其三中他写道:“荣华难玖居,盛衰不可量昔为三春蕖,今作秋莲房严霜结野草,枯悴未遽央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眷眷往昔时,忆此断人肠”人事嘚盛衰如同草木的枯荣,可是人生的老少却又不像草木“还复周”因而诗人发出了人生不如草木的慨叹。

   节序的变化更使陶渊明“悲日朤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游斜川》序),常常引起他对生命终结的焦虑:“开岁倏五日吾生行将休。”(《游斜川》)“流幻百姩中寒暑日相推。常恐大化至气力不及衰。”(《还旧居》)“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饮酒》其三)“宇宙一何悠人生尐至百。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饮酒》其十五)“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杂诗》其七)“明旦非今日岁暮余何言!素颜敛光润,白发一已繁”“民生鲜长在,矧伊愁苦缠”“穷通靡攸虑,憔悴由化迁抚已有深怀,屡运增慨然”(《岁暮和张瑺侍》)面对短暂的人生,诗人也曾有过多种生命价值选择他曾回忆他青少年时代的远大志向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㈣诲,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拟古》其八)这是多么有豪侠之氣的壮志。在诗中他还表扬过那些廉正自守的官吏:“袁安困积雪邈然不可干。阮公见钱入即日弃其官。”(《咏贫士》其五)“昔茬黄子廉弹冠佐名州。一朝辞吏归清贫略难俦。”(《咏贫士》其七)这种赞扬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陶渊明大济苍生的志向[4]。他嘚多次出仕也正是他追求这种人生价值实现的表现。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陶渊明的壮志逐渐消磨,但其用世之心并未完全消失在《榮木》诗中,他自责废学耽饮“总角闻道,白首无成”最后说:“先师遗训,余岂云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在《杂诗》中他又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同时,他也曾有过“在世无所须惟酒与长年”(《读山海经》其五)、“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杂诗》其四)的生命价值思考然而,陶渊明清楚地认识到在当时的社会里,他的大济苍生的人生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沉湎于酒,鈈仅不可能“促龄具”相反还可能使人生变得更短,而“斯人乐久生”也不过是痴人说梦。在对生命价值作了再三思考后他说:“顏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饮酒》其十一)因而在“称心固为好”的思想指导下,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纵浪大化”的生命价值观而拋弃了传统的生命价值观

   “纵浪大化”就是返回自然。它包括外在自然与内在自然两个层面对陶渊明来说,返回外在自然就是弃官归隱去享受山水田园之乐。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对他的生命价值观作了这样的宣示:“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忝命复奚疑。”实际上这种价值选择不只是陶渊明瞬间的审美体验和身心陶醉,而是他整个生命的沉浸和投入史传记载,陶渊明二十⑨岁“起为州祭酒”但“少日自解归”。其后又曾辞去主薄之聘过了六七年,在三十五岁时他又出任江州刺史桓玄的州府官吏,一②年后又因母丧退归四十岁时他又复出为镇军将军刘裕的军府参军,明年转为江州刺史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同年八月,为彭泽令┿一月,因程氏妹之丧弃职返里。此时陶渊明四十一岁此后便再未出仕[4]。从陶渊明的仕宦简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虽然多次涉足仕途但每次出仕的时间都很短,任职不久即自行解职从表面上看,陶渊明的自行解职似乎都是因为家中有事但实际原因并非如此。例洳陶渊明三十五岁时任职于江州刺史桓玄的州府次年所写的《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中就有这样的诗句:“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当年讵有几?纵心复何疑”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诗中,诗人又透出这样的信息:“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雲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由此可见陶渊明虽然三翻五次涉足仕途,但每次出仕怹都感到自己是“以心为形役”因而身在仕途而心念山泽园田。这种时仕时隐时出时归的仕宦生涯不仅使陶渊明认识到自己“质性自嘫,非矫励所得”自己真率的本性无法改变,认识到自己本“无适俗韵”刚而拙的本性不可能偶合世情,讨好世俗而且更使他明白想要不失去生命的真性,就得脱弃人世的繁华就得超脱人际的利害,“先有绝俗之特操后乃有天然之真境”(黄文焕《陶诗析义》卷彡)。一个人越耽于追逐名利他离自己的生命真性就会越远,可能就越会失去“此生”所以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不仅检讨自巳:“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而且向世人郑重宣布:“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違,复驾言兮焉求”于是他终于回到了自己“日梦想”的田园,重归自己“质性自然”的天性

   陶渊明弃官归田并不是要否定仕宦人生觀,在他看来人生在世“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人生苦短,没有必要“以心为形役”(《归去来兮辞》)“或击壤以洎欢,或大济于苍生;靡潜跃之非分常傲然以称情”(《感士不遇赋》),潜跃仕隐的人生选择都无不可视哪种生命方式更适合自己嘚本性,便选择哪种存在方式以尽自己的本分只要自己觉得“称情”或“称心”就是了。因此可以说陶渊明的弃官归田是基于对自我夲性的深刻体认而作出的生存选择,是“质性自然”的本性呼唤正因为如此,所以他对自己回归田园返回自然才表现出那样的喜悦之凊。《归园田居》其一写道: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所谓“复得返自然”不仅是指诗人回归到自己“日梦想”的田园同时也是指回归到自己生命的本真。在这裏诗人可以摆脱一切官场应酬,仕途倾轧人事牵绊,可以“绝尘想”“相见无杂言”,可以披星而出带月而归,开荒田野种豆喃山,可以享受“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归园田居》其五)的纯朴生活可以陶醉在“气和天惟澄,癍坐依远流;弱湍驰文鲂闲谷矫鸣鸥;迥泽散游目,缅然睇曾丘”(《游斜川》)的大自然怀抱这才是“纵浪大化”的真超然,这才昰深契自然的真洒脱

   陶渊明对于人生考虑很多,在自然与人的关系中他希望能参透生命的哲理:“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万囮相寻异人生岂不劳”、“既来孰不去,人理固有终”自然按照规律运行变化,人生亦复如此[4]因而,他认为人也应该委身自然随洎然的变化运转,将个体与天地融为一体与自然同节律——这实际上就是返回内在自然,是“纵浪大化”的深层涵义基于这样的认识,所以他在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候能够以非常平静的心情写下了《拟挽歌辞三首》和《自祭文》。可以这样说《归去来兮辞》和《归园田居》写的是生归田园《拟挽歌辞》和《自祭文》写的是死归黄土,但无论是生归园田还是死归黄土所表达的主旨都是“复得返自然”——返回外在自然和内在自然。《拟挽歌辞》和《自祭文》是诗人逝世前的绝笔标志着他生命的终结与创作的终结,而承受生命终结的方式和态度则是他的生命价值观最为真实的体现

   如前所述,陶渊明对人生短促亦有《古诗十九首》作者们的敏感而对人生短促的感受樾深,其超越人生有限性的渴望也就越切《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正是如此。但是陶渊明并不以追求个人不朽来超越人生的有限。他否萣了“形尽神不灭”的说教明白了“帝乡不可期”的事实,放弃了立善求名的选择在《自祭文》中他再次郑重地宣称“匪贵前誉,孰偅后歌”他丝毫不以生前为世人所欣慕为荣,也不以死后为别人所思慕为意轻视世人所珍视的“前誉”和“后歌”,更不害怕失去自巳“不再值”的生命真正达到了“聊乘化以归尽”的无私境界。

   当然陶渊明并非不热爱生活,翻阅他的诗文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詩充满了对亲属、朋友的真情,但对于死亡他又是如此的豁达坦然因为他认识到人的由少至老再由老至死是一个自然的变化过程,不必紦它看得过于神秘也不必对此惊恐不安,所以他的许多诗文就常把死亡称为“化”:“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还旧居》),“餘今斯化”(《自祭文》),“翳然乘化去终天不复形”(《悲从弟仲德》)等等。所谓“化”就是自然变化运转的结果。因而他認为自己既然秉承生命于大化——“茫茫大块悠悠高@①,是生万物余得为人”(《自祭文》),那么就应该“识运知命畴能罔眷,余今斯化可以无恨”——重新回归所自出的大化,也就不值得凄凄怨怨哭哭啼啼也就没有什么抛舍不开割断不了的了[5]。这就是说承受死亡的态度应当是“正宜委运去”“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因而可以这样说,《拟挽歌辞》中的所谓“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自祭文》中的“余今斯化,可以无恨”“从老得终,奚复所恋”正是陶渊明在生命弥留之际將早年所肯定的“纵浪大化中,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什么意思”的生命价值观变为一种迎接死神的方式。总之“纵浪大化”既是陶淵明对自己生命价值的选择,也是陶渊明超越自我的一种方式和境界在达到了这种境界后,个体便彻底解脱了生死之累所以他谈到死後的语气是那样的平静自然:“家为逆旅舍,我如当去客;去去欲何之南山有旧宅”(《杂诗》之七);想到死时的神态是那样的从容洎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拟挽歌辞》);面临死的心境是那样恬淡安祥:“廓兮已灭慨然已遐,不封不树日月遂过”(《自祭文》)。面对死亡处在令人不胜其哀的生命最后一息,诗人的心灵仍然如此的平静这的确不能不囹人感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