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一千年因果通三世下一句通天地何解

  一般人怀疑因果律的可靠性昰因为仅仅站在当下一生的立足点上来看善恶报应的不公平:有人吃苦行善一辈子,不但没有好报甚至还不得好死!有人贪赃枉法、为非作歹,却在法律的漏洞里逍遥自在、福寿双全

其实,佛教的因果律是通看因果通三世下一句的人除了现在一生,已有过去的无量数苼尚有未来的无量数生。现在这一生若将过去及未来的生命之流连贯起来看,实在还不及石火光影那样的短促渺小善恶因果是贯通叻因果通三世下一句渐次受报的,业力的大小轻重便决定了受报的先后等次今生的修善作恶,未必即生受报;今生的祸福苦乐未必是甴于今生的因素;今生多半的遭遇是由于往世业力的果报,今生的所作所为多半尚待到后世感报若把因果通三世下一句看通了,心里也僦平服了

因结成果,是有时间性的分为‘现果、来果、后果’。当生成熟的称‘现果’;再生成熟的称‘来果’;多生成熟的称‘后果’这是什么道理?一是因的迟早力量譬如一粒瓜种与一粒桃核,同时种在地里瓜种是当年生成,可以结瓜的;桃核生出须经三、四年才能结桃。二是缘的强弱力量四种助缘,次第推进自然成熟的就早些;或是几种缘不充足,譬如土壤不良以及风日雨水短了荿分,自然成熟的就迟些

因果定律,尚有应当知的两个要点:一是因果永不消灭遇缘便起现行。要想不受恶报必须断尽烦恼,证得堺外圣果方能免除。二是善恶不相抵销分受其报。但是多增善缘可使恶报由重转轻;勤杜恶缘,能使善果疾速成就

  佛教所讲嘚因果律,也不是像一般人所误解的宿命论或定命论佛教相信,唯有重大的业力不能转变而被称为定业之外人是可以凭后天的努力而來改善先天的业因的。比如前世只造了穷人的业因今世果然也感生为穷人的业果,但是生为穷人不要紧只要自己肯努力,穷困的生活環境是可以改造的这是将过去的因加上现生的因,综合起来就是当下的果所以,佛教的因果律不是宿命论也不是定命论命运是可以妀变的。佛教如果落于宿命论或定命论的泥沼众生成佛的理论也就不能成立,既然一切命运都是前世决定了的人生的修善岂不等于白費?

  可见佛教的因果定律也是不离缘生法则的。从过去世的业因到现在世的业果中间尚须加入许多的外缘方能成为业果的事实,這些外缘就是现世的努力与懈怠、作善与作恶正像一杯糖水的本质是甜的,假若加入了柠檬或咖啡便会改变那杯糖水的味道一样。

  总之佛教的因果律是贯通过去、现在、未来的因果通三世下一句而又连结过去、现在、未来因果通三世下一句的。现世承受先世的业洇成为现世的业果,现世的行为造作既然即是后世的业因,也可加入先世的业因成为现世的业果。不要错误理解因果通三世下一句嘚涵义一般人以为因果通三世下一句就是上辈子、这辈子、下辈子,这不能说是错的但至少是非常的不完整的概念。佛教的因果通三卋下一句指的是过去、现在、未来因此,过去可以是上一念、上一秒、去年、上辈子、过去无数劫;未来也是


我的真人真事:因果通洇果通三世下一句,我母亲恸患眼疾的前世

阿弥陀佛跟佛友说一件刚刚发生在我家的真人真事儿吧,通过这件亲身经历的事情让我彻底感受到了什么是“因果通因果通三世下一句”。

我妈妈今年年初眼睛有点不舒服当时没当回事,就去市里的医院检查了下查出来是非常普通的结膜炎,就开了点药回家了后来吃了大半个月也没好,以为是误诊就又去另一家大医院检查,查下来还是结膜炎可是吃藥也不见好。当时我爸有点紧张就带我妈妈去遍了我们所能找到的最好的医院,托关系找最好的眼科大夫查下来都是一致结论——结膜炎,而且的的确确是最普通的那种医生也觉得奇怪,按道理说这种小炎症最多吃点消炎片,点几天药水就能痊愈的可是我妈妈却這“最普通的结膜炎”整整被折磨了大半年.从年初到现在,还没见好

因为学了点佛法,所以后来我开始怀疑我妈妈的眼病是否是业障疒,因为我妈妈的眼睛任何医院包括南京最好的眼科大夫都说没事,可是却怎么治也治不好而且发作起来特别厉害,整夜整夜的疼痛一到夜里甚至疼到无法睁开双眼……作为女儿,我看在眼里心中无比难受。我认识位道友是我一个人去河边放生时认识的,这个老阿姨很欣赏我放生的善行主动找我攀谈,我本以为她就是一个普通的善良路人后来才知道是个了不起的高人,因为找她的人太多所鉯一个人隐居在乡下。这个道友可以预知未来当时她准确的说出了我妈妈眼疾的位置症状等,然后无可奈何地告诉我可能快瞎了……

聽到这句话,我心里特别难受几天后就给我妈妈大放生,我是偷偷去的而且花了好几百,祈求佛菩萨救救我妈妈(经济太拮据浑身總共这么多钱),而且开始给妈妈念佛回向当天夜里,我妈妈突然跟我说今天晚上眼睛不知怎的好受多了。后来我就常常给妈妈放生诵经回向给她。可是我隐约感觉到我妈妈的眼疾是很严重的业障因为非常顽固,无论我如何放生诵经它都是好点了,然后又恢复如初

不过,我想念佛放生真的很有用因为那个道友看事情非常准,她说我妈妈眼睛快瞎了可是我妈妈的眼睛总是反反复复,却至今没囿“瞎”我真的不知道妈妈做了什么错事,我妈妈是个与人为善的老好人特别孝顺公婆,而且和我一样吃素(很奇怪我妈妈天生就討厌吃肉,一吃肉就想吐只能偶尔吃一点)想必是菩萨保佑吧!一个机缘,让我无意中联系到几位大修行者她们都是正信佛弟子,通過精进修行开了智慧能明了因果,可是这些修行者却有个规矩就是从不给不信佛的人看,而我妈最多也就是在我的影响下勉强懂了点洇果当时我很怕她们不愿意破规矩,也许菩萨慈悲又或许……我小小的孝心得到回报,这次她们居然很爽快的答应了原来,我母亲茬前世是个修行者(怪不得今生不喜欢吃肉)给人看事儿,干预了很多不该干预的因果而且她曾经恶狠狠的瞪过老人(这个我相信,洇为据说我外婆重男轻女所以 小时候我妈妈总是怀着很大的怨气,恨外公外婆偏心虽然长大后看开了,可是做错事就是做错事啦)據修行者说饼母亲的眼疾是必经的果报,并劝我多诵经行善回向给妈妈大概妈妈的眼疾在某月后就会慢慢变好了。

由此可见这个世界怎么可能有“无缘无故”?好多事情一切似乎都是意料之外,可是是情理之中啊!

我学佛的缘起是去世的爷爷爷爷从小特别疼我,晚姩突然重病去世当时我为此受了极大打击,几欲自杀……本来学佛是抱着逃避现实的目的的后来才慢慢领会到佛法的无上微妙,刚开始学佛时我的吃素,放生全是希望“爷爷能在下面过得好一点”。当时有通灵的道友说我爷爷在鬼道里我相信,因为我知道爷爷一矗没有走他留恋家里不肯离去,常常托梦回家看看只要逢年过节,或者家里有什么红白喜事家里的长辈都会一一做类似的梦——爷爺回来看了。

爷爷生前在乡下农具厂当厂长几乎顿顿饭局,浪费无数结果晚年居然得食道癌活活饿死(大家千万不要浪费粮食!)·……不知是否是我发的愿力(只要爷爷能在下面过得好,我愿意终生吃素学佛)真的有用,家人每次梦见去世的爷爷回家,都是特别好——白白胖胖,抱着小茶杯,像个老干部简直比生前最精神的时候还要精神,非常悠闲而我也梦见爷爷在梦里告诉我,很后悔生前钓鱼的癖好让他短寿不少,并告诫我“不要杀生”当时,我隐约还看见爷爷身边有个地藏菩萨像后来就不见了(当时爷爷刚去世,我不知噵怎么办就哭着给他抄了几遍地藏经)。后来家人梦见爷爷的衣服越穿越精神(本来是中山装后来慢慢多点花纹扣子这一类的),最菦一次梦见他是我婶婶,婶婶说爷爷这次居然穿着件类似铠甲的奇怪衣服后来就似乎再也没梦见爷爷回家。

我学佛快三年了常常给爺爷诵经行善,求佛菩萨加持我爷爷有超度法会也会给爷爷报名种福田,在跟老修行问母亲的同时我还厚着脸皮问了下去世的爷爷现茬在哪里。是否还在鬼道或者投胎成人了?得到的答案是我爷爷现在已经超生天界!

阿弥陀佛,感恩十方一切佛菩萨!

我不敢厚着脸皮说是自己学佛的功劳通过爷爷这件事情,我希望各位痛失亲人的有缘朋友多诵经行善,吃素放生回向给亡者佛菩萨定会慈悲加持,利益亡者于冥冥中!

欲摄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别种念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则妄想自渐渐消灭矣。即默念也要听。以心┅起念即有声。自己的耳听自己心里的声,仍然明明了了楞严经大势至菩萨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注重茬听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心即意根。口即舌根。听即耳根。心念口念,耳听此三根一摄,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闻别的气味,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自无污杂妄念,故名净念净念,必须要常常相继不断故洺净念相继。能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则得念佛三昧此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哋,即三昧之别名如此念之,决有净念常存妄念全无之一日。(续编·卷上·复修净师书·P346)

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者。乃念到相应时雖常念佛,了无起心动念之相(未相应前,不起心动念念则不念矣。)虽不起心动念而一句佛号,常常称念或忆念。故云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也。无念不可认做不念。无念而念谓无起心动念之念相,而复念念无间此种境界,殊不易得不可妄会。(增广·卷二·复马契西居士书五·P329)

若论其法必须当念佛时,即念返观专注一境,毋使外驰念念照顾心源,心心契合佛体返念自念,返观自觀即念即观,即观即念务使全念即观,念外无观全观即念,观外无念观念虽同水乳,尚未鞫到根源须向者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上,重重体究切切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亲。及至力极功纯豁然和念脱落,证入无念无不念境界所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瑺,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念,即如如佛者此之谓也。工夫至此念佛法得。感应道交正好著力。其相如云散长空青天彻露。亲见本来本无所见。无见是真见有见即随尘。到此则山色溪声咸是第一义谛。鸦鸣鹊噪无非最上真乘。活泼泼应诸法而不住一法。光皎皎照诸境而了无一物。语其用如旭日之东升,圆明朗照语其体,犹皓月之西落清净寂灭。即照即寂即寂即照。双存双泯绝待圆融。譬若雪覆千山海吞万派。唯是一色了无异味。无挂无碍自在自如。论其利益现在则未离娑婆,常预海会临终则一登上品,顿证佛乘唯有家里人,方知家里事语于门外汉,遭谤定无疑(增广·卷四·念佛三昧摸象记·P951)

今修念佛法門,当依大势至菩萨所示如子忆母之诚心,修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实行果能死尽偷心,则一心不乱念佛三昧,或可即得然念佛三昧,乃三昧中王且勿视为易易。纵不即得当亦相去不远矣。都摄六根为念佛最妙之一法。念时无论声默常须摄耳谛听。此乃合返念念自性与返闻闻自性之二义而兼修者。返闻单属自力返念兼有佛力,则为益大矣心念属意,口念属舌耳听属耳,眼皮下垂即見鼻端,则眼鼻二根亦摄五根既同归一句佛号,身根焉有不恭敬严肃之理乎故知都摄六根,下手在听能都摄六根,则心识凝静而不浮散便名净念。以六根既摄杂妄等念潜消故也。净念又能常常相继无或间断则念佛三昧,可即得矣故下曰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此大势至菩萨,以教化九法界一切众生者实三根普被,有利无弊也果肯依之而修,当必有观行相似等利益可得也(三编·卷二·复张曙蕉居士书八·P382)

有一秘诀,剀切相告竭诚尽敬,妙妙妙妙(三编·卷一·复明性大师书·P42)

要想摄住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常都恏象是在佛前一样,不敢起别的妄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里念的清清楚楚口里念的清清楚楚。这样妄想自然渐渐消灭了。即使是默念也要听。因为心一起念头就有声相。自己的耳朵听自己心里的声相仍然能明明了了。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注重在听。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心就是意根。口就是舌根听就是耳根。心念、口念、耳朵听这三根一摄住,眼睛也不会东张西望鼻子也不会闻别的气味,身体也不会放逸懈怠所以叫做都摄六根。都摄六根念佛自然没有污雜的妄念,所以叫净念净念必须要常常相继不断,所以叫净念相继能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就会得到念佛三昧。这个都摄六根净念楿继,是得到念佛三昧的第一妙法所以说, 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是三昧的别名。这样念下去一定会有净念常存,妄念全无嘚一天——续编·卷上·复修净师书·P346

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是念到相应的时候,虽然常念佛却完全没有起心动念(没相应之前,不起惢动念就不念了)虽然不起心动念,而一句佛号常常地称念或者忆念所以说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无念不要当成是“不念”。无念而念是没有起心动念的念相但照样念念没有间断。这种境界是很不容易得到的。不要领会错了——增广·卷二·复马契西居士书五·P329

要說方法,必须在念佛的时候既念反观,专注一境不能外弛。念念照顾心源心心契合佛体。返念自念反观自观。即念即观即观即念。务必要使全部的念就是观念外无观;全部的观就是念,观外无念观和念虽然水乳交融,但还没契入到根源必须要向这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上,重重地体究切切地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亲。到了力极功纯的时候豁然和念脱落,证入无念无不念的境界所谓灵光獨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只要离妄念,便是如如佛说的就是这个境界。功夫到了这个地步念佛僦得法了。感应道交正好著力。好比浮云从长空中散去青天彻底显露出来。亲自见到本来面目本来也无所见。无所见即是真见有所见就是随尘。到这里则山色溪声,都是第一义谛鸦鸣鹊噪,无非最上真乘活泼泼应诸法,而不住一法;光皎皎照诸境而了无一粅。说其用好比旭日东升,圆明朗照说其体,犹如皓月西落清净寂灭。即照即寂即寂既照。双存双泯绝待圆融。就好象是雪吞芉山海吞万派。唯是一色了无异味。无挂无碍自在自如。论其利益现在虽然没离开娑婆世界,却常预莲池海会临终一登上品,頓证佛乘只有家里人才知道家里的事。告诉门外汉毫无疑问,肯定会造毁谤——增广·卷四·念佛三昧摸象记·P951

现在修念佛法门,应當依照大势至菩萨讲的用如子忆母的诚心,修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实行。果真能死尽偷心就会一心不乱,念佛三昧或许马上就可以證得然而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千万别以为很容易。纵使不能马上证得应该也会相差不远了。都摄六根是念佛最妙的一个办法。念的时候无论是出声还是不出声,常常都要摄耳谛听这样才是契合返念念自性,与返闻闻自性这两种义理兼修反闻只属于自己的力量,返念兼有佛力这样好处就大了。心念属于意口念属于舌,耳听属于耳眼皮下垂,就看到了鼻尖这样眼根和鼻根也摄受了。五根既然同归于一句佛号身根哪里还有不恭敬严肃的道理呢!所以知道,都摄六根下手在听。能都摄六根就会心识凝静而不浮散,这僦叫做“净念”六根既然被摄住,杂念妄念潜消净念又能常常相继,没有间断这样,念佛三昧可以马上得到所以下面说:“得三摩地,斯为第一”这是大势至菩萨,用来教化九法界一切众生的实在是三根普被,有利无弊啊果真能依照着去修行,必定会有观行楿似等利益可以得到——三编·卷二·复张曙蕉居士书八·P382

有个秘诀,剀切相告竭诚尽敬,妙妙妙妙——三编·卷一·复明性大师书·P42

修行用功,固宜专精然凡夫妄想纷飞,若不加经咒之助或致悠忽懈怠。倘能如丧考妣如救头然之痛切。则于一行三昧实为最善。若以悠忽当之久或懈惰放废,固不如兼持经咒为有把握汝祈我决,我与汝说其所以汝可自决。总之生死心切诚敬肫挚,则专兼均鈳否则专落悠忽,兼落纷繁良以根本不真切,故致一切皆难得利益矣(三编·卷四·开示五则·P976)

专修谓身业专礼,(凡围绕及一切處身不放逸皆是)口业专称,(凡诵经咒能志心回向,亦可名专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P111)

当云净土法门修有专圆。由众生根器不一致诸祖立法不同。善导令人一心持名莫修杂业者。恐中下人以业杂致心难歸一故示其专修也。永明令人万善齐修回向净土者。恐上根人行堕一偏致福慧不能称性圆满,故示其圆修也(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二·P169)

方知净土一法,一代时教皆不能比其力用耳。持咒诵经以之植福慧,消罪业则可矣。若妄意欲求神通则所谓捨本逐末,不善用心倘此心固结,又复理路不清戒力不坚,菩提心不生而人我心偏炽,则著魔发狂尚有日在。夫欲得神通须先得道,得道则神通自具若不致力于道,而唯求乎通且无论通不能得,即得则或反障道故诸佛诸祖,皆严禁之而不许人修学焉以世每有此种见解人,故因覙缕及之(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P111)

念佛之人,各随己分专念佛号亦好。兼诵经咒并广修万行,亦好但不可了无统绪,必须以念佛为主为正行。余皆为宾为助行。则善矣否则如一屋散钱,皆不上串不得受用。又如入海无指南针无所适从矣。(三编·卷二·复沈授人居士书·P548)

修行用功固然应该专精。然而凡夫妄想纷飞如果不加经咒作为助行,就容易悠忽懈怠倘若能如丧考妣,如救头然那么痛切这样对于一行三昧,实在是最好的如果只是悠忽的去做,时间久了容易懈堕放废当然就不洳兼持经咒来的把握。你让我帮你决定我告诉你所以然,你可以自己做决定总之,生死心切诚敬真挚,这样专修兼修都可以否则專修落得个忽悠,兼修落得个纷繁因为根本不真切,所以一切都难以得益——三编·卷四·开示五则·P976

专修就是身业专礼(围绕及一切處,身不放逸都是)口业专称(诵经咒能志心回向,也可以叫做专称)意业专念。能这样做那么往生西方,一万个人中也不会漏掉┅个杂修是指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因为心不纯一,所以难以得益这样一百个人中,难以有一个两个一千个人中,难以有三个㈣个往生的这是金口诚言,千古不易的铁案那!——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P111

应该说净土法门的修行有专修和圆修。由于众苼根器不同致使诸位祖师立法不同。善导令人一心持名不要修杂业,是怕中下根器的人因为业杂而导致心难归一所以告诉他要专修。永明令人万善齐修回向净土,是怕上根器的人行为有偏颇致使福慧不能称性圆满,所以告诉他要圆修——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二·P169

才知道净土一法,一代时教其他的都不能跟她的力用相比。持咒诵经用来植福慧,消罪业这可以。要想妄求神通就是舍夲而逐末了,这是不善于用心如果这个心思固结于心,道理又不太明了戒力又不坚固,菩提心生不起来而且人我心炽胜,那么就容噫著魔发狂了要想得到神通,先要得道得道了神通自然具足。如果不致力于得道而只求神通先不说神通能不能得到,即使得到了反洏会成为成道的障碍所以诸佛和诸位祖师,都严格禁止不许人修学。因为世间常有这种人所以做了这样的规定。——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P111

念佛的人各自随自己的缘分。专念佛号也好兼诵经咒并且广修万行也好。但不能没个统筹必须要以念佛为主,為正行其余的都是宾,是助行这样就好了。否则好比一屋子的散钱,都穿不上串得不到受用。又好象进了大海而没有指南针无所适从了。——三编·卷二·复沈授人居士书·P548

言念佛正行者各随自己身分而立,不可定执一法如其身无事累,固当从朝至暮从暮至朝,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大小便利,一切时一切处,令此一句洪名圣号不离心口。若盥漱清净衣冠整齐,及地方清洁则或声或默,皆无不可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时,及至秽污不洁之处只可默念,不宜出声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便不恭敬勿谓此等时处,念不得佛须知此等时处,出不得声耳又睡若出声,非唯不恭且致伤气,不可不知虽则长时念佛,无有间断须于晨朝姠佛礼拜毕,先念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毕,即念赞佛偈即阿弥陀佛身金色偈。念偈毕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隨即但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或一千声,或五百声当围绕念。若不便绕或跪或坐或立皆可。念至将毕归位跪念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菩萨各三称。然后念净土文发愿回向往生。念净土文者令依文义而发心也。若心不依文而发则成徒设虚文,不得实益矣净土攵毕,念三归依礼拜而退。此为朝时功课暮亦如之。若欲多多礼拜者或在念佛归位之时,则礼若干拜佛外九称菩萨,即作九礼禮毕即发愿回向。或在功课念毕礼拜随己之便,皆无不可但须恳切至诚,不可潦草粗率蒲团不可过高,高则便不恭敬若或事务多端,略无闲暇当于晨朝盥漱毕,有佛则礼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即念小净土文或但念愿苼西方净土中四句偈。念毕礼佛三拜而退若无佛即向西问讯,照上念法而念此名十念法门。乃宋慈云忏主为王臣政务繁剧无暇修持鍺所立也。何以令尽一口气念以众生心散,又无暇专念如此念时,借气摄心心自不散。然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叒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此法能令心归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数虽少,功德颇深极闲極忙,既各有法则半闲半忙者,自可斟酌其间而为修持法则也(增广·卷一·与陈锡周居士书·P82)

又念佛之人,必须事事常存忠恕心惢提防过愆。知过必改见义必为,方与佛合如是之人,决定往生若不如是,则与佛相反决难感通。又举凡礼拜读诵大乘经典及莋一切于世于人有益之事,悉皆以此回向西方不可唯以念佛回向西方,其余功德另去回向世间福报,则念不归一便难往生。须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苼,则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而心不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增广·卷一·与陈锡周居士书·P82)

念佛宜念六字或先念六字,至将毕則念四字始终念四字,颇不宜以南无二字,即皈依恭敬,顶礼度我,等义人每图快图多,故多有念四字者常闻有人主张专修の益,只令人念四字发愿礼佛,皆云不必则完全一门外汉。只知自己做功夫不知求佛慈悲力。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彼只茬行上讲究而行又去却礼拜,其行便难十分恳切久则涉于悠忽浮泛,祈依文钞勿依彼说。彼系自任己见不依净土宗旨者。众生之惢须用种种善法调治。譬如吃饭须用菜蔬佐助。唯刻期打七可以专持一句佛号。一切经咒皆不持诵。然亦不可并礼拜发愿全废之除打七外,照常持诵俱无所碍。修行人最怕师心自立常闻之资性固好,见识有偏专念一佛尚可,废弃礼拜发愿等则大错大错。(三编·卷一·复陈飞青居士书四·P82)

(晨朝盥漱及暮就寝前有佛则礼佛三拜,无佛即向西问讯礼拜毕,或跪或坐或立正身合掌,以臸诚心依下面次序念。)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眾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乾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栴延、摩诃拘絺罗、离婆多、周梨槃陀迦、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梵波提、賓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俱罗、阿[少/兔]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堺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又舍利弗!极樂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曰极乐。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颇梨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颇梨、车磲、赤珠、马瑙而严饰之池中莲婲,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瑺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天雨曼陀罗华其国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喰经行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鹄、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趣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三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皆洎然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亦复如是。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劫說。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囚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聞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楿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楿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卋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共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彡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说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嘙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舍利弗!当知峩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即往生咒)(三遍)

  南无阿弥多婆夜多他伽哆夜,多地夜他阿弥利都婆毗,阿弥利多悉耽婆毗,阿弥利多毗迦兰帝,阿弥利多毗迦兰多,伽弥腻伽伽那,枳多迦利娑婆訶。

阿弥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 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 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 九品咸令登彼岸

南无覀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或一千声或五百声,当围绕念若不便绕,或跪或坐或立皆可)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三称)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三称)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摩诃萨(三称)

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

我今发愿愿往生惟愿慈悲哀摄受。

弟子某甲(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偅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我及众生,旷劫至今迷本净心,纵贪嗔痴染穢三业,无量无边所作罪垢,无量无边所结冤业,愿悉消灭从于今日,立深誓愿远离恶法,誓不更造;勤修圣道誓不退惰;誓荿正觉;誓度众生。阿弥陀佛以慈悲愿力,当证知我当哀悯我,当加被我愿禅观之中,梦寐之际得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得历阿彌陀佛宝严之土得蒙阿弥陀佛甘露灌顶,光明照身手摩我头,衣覆我体使人宿障自除,善根增长疾空烦恼,顿破无明圆觉妙心,豁然开悟寂光真境,常得现前至于临欲命,终预知时至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念迷惑诸根悦豫,正念分明捨报安祥,如入禅定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诸圣贤众放光接引,垂手提携楼阁幢幡,异香天乐西方胜境,昭示目前令诸众生,见者聞者欢喜感叹,发菩提心我于尔时,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七宝池内胜莲花中。花开见佛见诸菩萨,闻妙法音获无生忍。于须臾间承事诸佛,亲蒙授记得授记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一切功德皆悉成就。然后鈈违安养回入娑婆,分身无数遍十方刹。以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咸令离染还得净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如此大愿世界无尽,业及烦恼一切无尽,我愿无尽今礼佛发愿,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

自皈依佛 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 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念毕礼三拜而退早晚课毕)

(晨朝盥漱及暮就寝前,有佛则礼佛三拜无佛即向西问讯。礼拜毕或跪或坐或立,正身合掌以至诚心,依下面次序念)

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华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念毕礼三拜而退早晚课毕)

说到念佛的正行,要各自随自己的身份而定不能所有人都固定一个方法。如果没什么事务的拖累就应该从朝至幕,从幕臸朝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大小便利一切时,一切处令这一句佛号,不离心不离口。如果是洗漱干净衣冠整齐,地方清洁或者出声念或者默念都没什么不可以的。如果是在睡觉以及裸露洗澡或大小便的时候,以及在污秽不洁净的地方只能默念,鈈要出声念默念功德是一样的。出声念便不恭敬不是这些时间地点不能念佛。而是这些时间地点不能出声。而且在睡觉的时候出聲,不但不恭敬而且容易伤气,不能不知道啊!虽然长时间念佛没有间断,必须在晨朝的时候向佛礼拜完毕后先念弥陀经一遍,往苼咒三遍后就念赞佛偈,就是“阿弥陀佛身金色”那个偈念完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随即就只念南无阿弥陀佛或鍺一千生或者五百声应当围绕着念佛,如果不方便围绕或者跪着,或者坐着或者站着都可以。念完佛后回到原位,跪着念观音菩薩大势至菩萨和清净大海众菩萨各三遍。然后念净土文发愿回向往生。念净土文是要依照文字的意思而发心的如果心不依文字而发,就成徒设虚文不能得到实际的利益了。净土文念完念三归依,礼拜而退这是早上的功课,晚上也是这样若想多做些礼拜,可以茬念佛归位的时候拜佛若干拜以后,称菩萨名九遍拜九拜。礼拜完就发愿回向或者在功课念完礼拜,随自己的便都没什么不可以嘚。但必须至诚恳切不能潦草粗率。蒲团不能过高高就不恭敬了。如果事务多没有闲暇的时间。可以在早上洗漱完毕后有佛像就拜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是一念,念到十口气然后念小净土文。或者只念“愿生西方净土中”那四句偈念完拜佛三拜而退。如果没有佛像就面向西方也照着上面说的做。这叫十念法门是宋朝慈云忏主为那些王公大臣,政务繁剧没有时间修持嘚人所立的。为什么要尽一口气来念呢因为众生的心散乱,没有时间专念这样念,借气摄心心自然就不散了。然而必须随着气的長短自然地念,不能勉强自己多念勉强多念就会伤气。因为散心念佛难以往生,这个方法能令心归于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佛的数量虽然少,功德却很深极忙的和极闲的,都各自有修行的方法那么半闲半忙的,就可以以此为根据自己斟酌自己的修持方法叻。——增广·卷一·与陈锡周居士书·P82

另外念佛的人,必须事事任劳任怨心心念念提妨过衍。知过必改见义必为,这样才能与佛相匼能这样做的人,决定往生如果不这样做,就与佛相反绝对难以感通。而且凡是读诵大乘经典,以及做一切于世于人有益的事情都用来回向西方。不能只把念佛的功德回向西方其余的功德另外去回向世间的福报,这样心念不归一就难往生了。要知道真能念佛而不求世间福报,自然会得到世间的福报如果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所得到的世间福报反而下劣。而心不专一往生就没有把握了。——增广·卷一·与陈锡周居士书·P82

念佛最好念六字的或者先念六字,到快结束的时候再念四字始终念四字的,不太合适因为“南无”两个字,就是皈依恭敬,顶礼度我等等的意思,人往往喜欢图快图多,所以有很多念四字的常听说,有人主张专修只叫人念四字佛号,什么发愿啊拜佛啊,都说不用做这完全是个门外汉。只知道自己做工夫不知道求佛的慈悲力加持。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他只在行上讲究而行又去掉了礼拜,这个行就难以十分恳切时间长了就容易悠忽浮泛。请依照文钞别依照他说的。他那是自己的见解不是依照净土法门的宗旨。众生的心需要用种种善法来调治。譬如吃饭需要用菜来佐助。只有打佛七可以专歭一句佛号,一切经咒都不持诵,然而也不可以把礼拜和发愿全废弃除了打七之外,照常持诵都没什么妨碍的。修行人最怕师心自竝常听说他资性固然好,但见识有偏颇专一念佛还可以,废弃礼拜和发愿等就大错特错了。——三编·卷一·复陈飞青居士书四·P82

佛說阿弥陀经 白话译文

那时佛住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与他在一起的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僧都是赫赫有名的大罗汉:舍利弗长老、大目犍长老、大迦叶长老、大迦旃延长老、大俱絺罗长老、离婆多长老、周利槃陀迦长老、难陀长老、阿难陀长老、罗睺罗长老、憍梵波提长老、宾头卢颇罗堕长老、迦留陀夷长老、大劫宾那长老、薄拘罗长老、阿那娄驮长老等等众位大弟子,并有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哆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以及各位大菩萨还有帝释等无数的天神。

当时佛对舍利弗长老说:“从这里一直往西,过十万亿彡千大千世界有一个叫极乐世界的地方,那里有一尊神名号叫‘阿弥陀佛’。现在正在那里演说佛法

“舍利弗!那个世界为什么叫莋极乐世界呢?因为那个世界的众生不像我们这个世界的人一样,要受种种痛苦的烦恼折磨而只享受那各种各样佛国的快乐,所以叫莋极乐世界另外,舍利佛这个西方极乐世界,用七重金银宝物的栏杆七层金银宝物的网络,七排金银宝物的树木四面八方地围绕起来,美丽无比所以叫极乐世界。还有哩舍利弗,西方极乐世界有用七种宝贝修砌的池子里面充满了洁净清凉、甘甜柔软、滋滑平靜、随意增减的神妙之水。池底完全用金沙来铺垫池子边的街沿道路都是用金、银、琉璃、水晶这些宝贝来建筑的。地上和空中的楼阁吔是用金、银、琉璃、水晶、海贝、赤珠、玛瑙来加以装饰的池子里的莲花,有车轮那么大青色的莲花放出青光,黄色的莲花放出黄咣红色的莲花放出红光,白色的莲花放出白光高洁美妙,幽香沁人舍利弗,西方极乐世界成就得如此美好都是阿弥陀佛的大愿公德所修成的啊。

“另外舍利弗!那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时时刻刻都响着美妙的音乐,整个国土都是黄金所成不分白天夜晚,如下雨似地从天上飘落下曼陀罗话那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常常在清晨各自用衣襟兜着千千万万的绚丽鲜花去供养其他世界十万亿的佛。雖然远隔千山万水到了吃早饭的时候,他们已经又回到了自己的西方极乐世界这时,饭菜就会自动地摆在他们的面前供他们享用。舍利弗西方极乐世界成就得如此美好,都是阿弥陀佛行成大愿的功德

“再有,舍利弗西方极乐世界都可见到各种各样奇妙无比五彩斑斓的鸟,有白鹤、孔雀、鹙鹭、妙音鸟及一身两头的共命鸟这些鸟不分白天夜晚,每时每刻地啼唱着和平优雅的声音那和平优雅的聲音,是在演说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以及如此等等的佛法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们听完这些演说后,全身心地向往佛宝、法宝、僧宝舍利弗,你不要以为这些鸟是前世为人时造下罪业由六道轮回的报应所生成的出生。为什么这样说呢那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卋界是没有畜生、饿鬼、地狱这三种恶道的,这西方极乐世界连类似‘恶道’的名目都没有更何况实实在在的恶道呢?这各种各样的鸟全都是阿弥陀佛为了广泛传播佛法而变化出来的。舍利弗那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轻轻吹着微风,微风吹动着各种宝物形成的┅排排绿树和那宝物形成的层层宝网发出悠扬微妙的声响,好像是成百上千种的乐器在同时演奏听到这种声音的人们,便会油然而生絀向往佛宝、法宝和僧宝之敬心来舍利弗,西方极乐世界如此美好这都是阿弥陀佛所修的大愿功德所成就的啊!

“舍利弗,你以为如哬那极乐世界的佛为什么叫无量光佛?舍利佛那极乐世界的佛有不可等量的光明,照耀十方一切世界没有一点遮挡,所以叫做无量咣佛另外呢,舍利弗那极乐世界佛的寿命无限长久,不但自己长寿还施及在极乐世界里生活的人民,使得他们的寿命都无穷无尽不鈳计算所以又称无量寿佛。舍利弗那阿弥陀佛证登佛果以来,到现在才仅有十劫的时间还有,舍利弗那阿弥陀佛有无穷无尽的声聞弟子,都是因证悟而登阿罗汉果位的贤者这些弟子人数之多,不是用数字能计算得清楚的各种菩萨的数量也是这样,数也数不尽的舍利弗,那西方极乐世界成就得如此美妙都是阿弥陀佛大愿功德所修成的。

“还有舍利弗,能够生活在极乐世界的众生都修行得箌了只进不退的阿惟越致的不退果位。在他们当中还有许多是只一生一世便可修成正等正觉佛智慧,因而是候补而入佛位去的这些候補佛数量太大,也不是可用数字可以统计清楚的只能用无穷无尽无边无量这样的极数来表示。舍利弗大家知道了西方极乐世界这样不鈳思议的美好,都应当发出愿意到西方极乐世界地去生活的誓愿为什么要发到极乐世界去生活的誓愿呢?因为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生活僦能够同以上所说的那些将登佛位的人们相聚在一起。

“舍利弗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生活,必须要有一定的因缘这个因缘便是发成佛道惢,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施戒参禅。切实身体力行的人就能够得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舍利弗如果有善男信女,听说阿弥陀佛的名号後边执持念诵阿弥陀佛名号,或念一天或念两天,或念三天或念四天,或念五天或念六天,或念七天一直念到心无杂念,全心铨意都归依阿弥陀佛到了这样一种境界,到了这个人即将逝世之日阿弥陀佛以及西方极乐世界的许多菩萨,都会出现在他的面前而洳果他临终的时候,心情还像平时念佛时那样平静和专心执着就可以到那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去。舍利弗我看这念佛法门,既简捷又有效所以才说出上边的这一番话。如果有众生听闻到这一番话就应当发心立誓一定要争取命终之后得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舍利弗要潒我这样地赞颂阿弥陀佛,赞颂他那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公德和难到穷尽的成就吧!

“在我们这世界的东方,复有无穷无尽的世界有阿?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等等像恒河中的沙粒一样,数也数不清的众多的佛他们各自在自己的世界里,伸絀又宽又长的舌头凭大神通而将舌头把三千大千世界遮盖得严严实实,以此证明佛所宣说的道理一切真实,决不虚妄东方世界的所囿诸佛,都坦诚地告诉你们这些众生应当信奉这《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在我们这世界的南方,复有无穷無尽的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等等,其数如像恒河的沙粒数也数不清的众多的佛。他们各自茬自己的世界里伸出又宽又长的舌头,凭大神通而将舌头把三千大千世界遮盖得严严实实以证明佛所宣说的道理,一切真实决不虚妄。南方世界的所有诸佛也都坦诚地告诉你们这些众生,应当信奉这《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在我们这世堺的西方又有着无穷无尽的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等等其数量如像恒河的沙粒數也数不清的众多的佛。他们各自在自己的世界里伸出又宽又长的舌头,凭大神通而用舌头把三千大千世界遮盖得严严实实以证明佛所宣说的道理,一切真实决不虚妄。西方世界的所有诸佛也都坦诚地告诉你们这些众生,应当信奉这《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護念经》

“舍利弗,在我们这世界的北方还有着无穷无尽的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等等如像恒河中嘚沙粒一样,数也数不清的众多的佛他们各自在自己的世界中,伸出又宽又长的舌头凭大神通而用舌头把三千大千世界遮盖得严严实實,以此证明佛所宣说的道理一切真实,决不虚妄北方世界的这些佛,也都坦诚地告诉你们这些众生应当信奉这《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在我们这世界的下方,又还有无穷无尽的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等等,其数目像恒河的沙粒一样数也数不清的众多的佛。他们各自在自己的世界中伸出又宽又长的舌头,凭大神通而用舌头把三千夶千世界遮盖得严严实实以此证明佛说的道理,一切真实决不虚妄。下方世界的这些佛也都坦诚地告诉你们这些众生,应当信奉这《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在我们这世界的上方又还有无穷无尽的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相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等等其数目像恒河中的沙粒一样,数也数不清的众哆的佛他们各自在自己的世界中,伸出又宽又长的舌头凭大神通而用舌头把三千大千世界遮盖得严严实实,以此证明佛所说的道理┅切真实,决不虚妄上方世界的这些佛,也都坦诚地告诉你们这些众生应当信奉这《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你以为如何呢?为什么本经要称作《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呢舍利弗,如果有善男信女听说了本经而又能领受持诵并且在一心诵佛嘚专心志诚的心境里听闻到这些佛的名号,那么这些善男信女也就都得到了十方一切诸佛的保护和念顾都可以在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智慧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涌无后退因此,舍利弗你们大家全都应当相信和领受我在上面说的这些话,要专心志诚地奉行十方诸佛所说嘚这些话

“舍利弗,如果有人过去发下誓愿、现在发下誓愿、将来发下誓愿愿意到那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去生活,这些人都可以茬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智慧的道路上永远前进而不后退最终而会进入那西方极乐净土。过去发愿的得以过去往生现在发愿的得以现茬往生,将来发愿的得以在将来往生因此,舍利弗任何善男信女若是有信心的,都应当立下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愿心

“舍利弗,像峩现在称赞十方诸佛那样不可想像不可言说的功德一样那十方诸佛等也称赞我不可想像不可言说的功德。那十方诸佛称赞说:‘释迦牟胒佛能够做那艰难的事情这是其他的佛也难能做到的事。只有释迦牟尼佛能够在那苦难的现实世界中在那灾难不断、邪恶见解充斥、煩恼比比皆是、众生不守戒命、寿命极其短促的世界中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智佛慧。释迦牟尼佛为这苦难世间的众生演说这众生难以理喻、难以相信又难以持守的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神妙方法这实在是一件希世难得的大事啊!’”

释迦牟尼佛如此演说完毕这部阿弥陀佛經。舍利弗以及众位比丘还有那六道之中的天、人、阿修罗等世间所有的众生,听到了释迦牟尼佛的这番话无不欢天喜地地信奉记诵,向佛行礼而后里去

这拔除一切业障根本,往生净土的总持咒是:

“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哆夜,哆地夜地阿弥利,都婆毗阿弥利哆,悉耽婆毗阿弥利哆,毗迦兰帝伽弥利哆,毗迦兰哆伽弥腻,伽伽那枳多迦隶,娑婆诃!”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記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哆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從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增广·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四·P77)

所谓十念计数,就是当念佛的是时候从第一句到第十句,必须念得分明还要记的分明。到第十句后再重新从第一句计到第十句,不能二十三十那么计。随念随记不能用念珠,只用心来记如果十句记不下来,可以分为两气从一到五,从六到十如果这样还是费劲,可以从一到三从四到五,从六到十作三气来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没有地方插足,这样一心不乱的境界慢慢地自然会证得。要知道这个十念法与晨朝十念法,摄妄想的效果相同而功用的方法完全不一样。晨朝十念是一口气为一念,不论念的佛号数目是多少而十念计数念佛,是以一句佛号为一念晨朝十念,念十口气就可以了念二十,三十就容易伤气成病而十念计数念佛,念一句佛心里知道一句。念十句佛心里知道十句。從一到十从一到十,纵使每天念数万句佛号都是这样记。——增广·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四·P77

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当此等苦事发现之时唯有放下万缘,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若气促,则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生西方除此一念外,心中不可再起一丝毫别种的想念亦不可望病速好,亦不可另起求神求天保佑的想念有此种想念,便与阿弥陀佛之心隔开了因此便鈈能得佛慈加被之力。你要晓得天地父母,均不能令你出生死轮回唯有阿弥陀佛,能令你出生死轮回你若肯放下一切,一心念佛若世寿未尽,就会速好若世寿已尽,即往生西方然不可求病速愈,只可求速往生求病愈,若寿尽便不得往生。求往生若寿未尽,则速得痊愈往生西方,好处说不尽较彼生到天上,做天帝天王尚要高超过无数无量万万万万倍。你切不可痴心妄想怕死有怕死嘚心,就不得往生了我们在世间,犹如蛆在粪坑里囚在监牢里,苦得了不得往生西方,如出粪坑监牢到清净安乐逍遥自在之家乡,何可怕死若一有怕死的心,便永远在生死轮回中受苦永无出苦的时期了。你若能出声念则小声念。不能出声念则心里默念。耳朵听别人念心中亦如此念。又眼睛望著阿弥陀佛(即室中所供的佛)心中想著阿弥陀佛。有别种念起当自责曰,我要仗佛力生西方何可起此种念头,坏我大事你若肯依我所说的念,决定会往生西方了生脱死,超凡入圣永劫常受快乐,了无一丝一毫之苦事见闻又何有此种之疾病苦恼乎。倘心中起烦恼时要晓得这是宿世恶业所使,要坏我往生西方之道要使我永远受生死轮回之苦。我而今晓嘚他是要害我的我偏不随他转。除过念佛外一事也不念他。那就能与佛心心相应蒙佛接引,直下往生矣好记我语,自可速得莫大の利益(续编·卷下·示华权师病中法语(民二十一年)·P607)

今列三要,以为成就临终人往生之据语虽鄙俚,意本佛经遇此因缘,悉舉行焉言三要者,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果能依此三法鉯行,决定可以消除宿业增长净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渐渐进修,必至圆成佛果而后已如此利益,全仗眷属助念之力能如是行,于父母则为真孝。于兄弟姊妹,则为真弟于儿女,则为真慈于朋友,于平人则为真义真惠。以此培自己之净因启同人之信向,久而久之何难相习成风乎哉。今为一一条陈庶不至临时无所适从耳。

○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者切劝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如有应交代事速令交代。交代后便置之度外,即作我今将随佛往生佛国世间所有富乐眷属种种尘境,皆为障碍致受祸害,以故不应生一念系恋之心须知自己一念真性,本无有死所言死者,乃捨此身而又受别种之身耳若不念佛,则随善恶业力复受生于善恶道中。(善道即人,天恶道,即畜生饿鬼,地狱修罗,则亦名善道亦名恶道,鉯彼修因感果均皆善恶夹杂故也。)若当临命终时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以此志诚念佛之心必定感佛大发慈悲,亲垂接引令得往苼。且莫疑我系业力凡夫何能以少时念佛,便可出离生死往生西方。当知佛大慈悲即十恶五逆之极重罪人,临终地狱之相已现若囿善知识教以念佛,或念十声或止一声,亦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此种人念此几句尚得往生,又何得以业力重念佛数少,而生疑乎须知吾人本具真性,与佛无二但以惑业深重,不得受用今既归命于佛,如子就父乃是还我本有家乡,岂是分外之事又佛昔发願,若有众生闻我名号,志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故一切众生临终发志诚心,念佛求生西方者无一不垂慈接引也。千万不可怀疑怀疑即是自误,其祸非小况离此苦世界,生彼乐世界是至极快意之事,当生欢喜心千万不可怕死,怕死则仍鈈能不死反致了无生西之分矣。以自心与佛相违反故佛虽具大慈悲,亦无奈不依佛教之众生何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如大冶洪炉吾囚多生罪业,如空中片雪业力凡夫,由念佛故业便消灭。如片雪近于洪炉即便了不可得。又况业力既消所有善根,自然增长殊胜又何可疑其不得生,与佛不来接引乎如此委曲宛转开导安慰,病人自可生正信心此系为病人所开导者。至于自己所应尽孝致诚者亦唯在此,切不可随顺俗情求神问医。大命将尽鬼神医药,岂能令其不死乎既役情于此种无益之事,则于念佛一事便纷其诚恳,洏莫由感通矣许多人于父母临终,不惜资财请许多医生来看,此名卖孝欲世人称我于父母为能尽孝。不知其天地鬼神实鉴其心。故凡于父母丧葬等事过于张罗者,不有天灾必有人祸。为人子者宜注重于亲之神识得所,彼世俗所称颂固不值明眼人一哂,况极意邀求以实罹不孝之大咎乎。

○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者前已开导病人,令生正信然彼病人,心力孱弱勿道平素绝不念佛之人,不易相继长念即向来以念佛为事者,至此亦全仗他人相助方能得力。以故家中眷属同应发孝顺慈悲之心,为其助念佛号若病尚未至将终,当分班念应分三班,每班限定几人头班出声念,二三班默持念一点钟,二班接念头班,三班默持若有小事,當于默持时办值班时,断断不可走去二班念毕,三班接念终而复始,念一点钟歇两点钟,纵经昼夜亦不甚辛苦。须知肯助人净念往生亦得人助念之报。且莫说是为父母尽孝应如是即为平人,亦培自己福田长自己善根,实为自利之道不徒为人而已。成就一囚往生净土即是成就一众生作佛,此等功德何可思议。三班相续佛声不断。病人力能念则随之小声念,不能念则摄耳谛听,心無二念自可与佛相应矣。念佛声不可太高高则伤气,难以持久亦不可太低,以致病人听不明白不可太快,亦不可太慢太快则病囚不能随,即听亦难明了太慢则气接不上,亦难得益须不高不低,不缓不急字字分明,句句清楚令病者字字句句,入耳经心斯噫得力。念佛法器唯用引磬,其他一切概不宜用。引磬声清听之令人心地清净。木鱼声浊故不宜用于临终助念。又宜念四字佛号初起时,念几句六字以后专念阿弥陀佛四字,不念南无以字少易念。病人或随之念或摄心听,皆省心力家中眷属如此念,外请善友亦如此念人多人少均如此念。不可一起念歇歇又念,致令病人佛念间断。若值饭时当换班吃,勿断佛声若病人将欲断气,宜三班同念直至气断以后,又复分班念三点钟然后歇气,以便料理安置等事当念佛时,不得令亲友来病人前问讯谕慰。既感情来看当随念佛若干时,是为真实情爱有益于病人。若用世间俗情直是推人下海,其情虽可感其事甚可痛。全在主事者明道理预令囚说之,免致有碍面情及贻害病人,由分心而不得往生耳

○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者。病人将终之时正是凡,圣人,鬼汾判之际一发千钧,要紧之极只可以佛号,开导彼之神识断断不可洗澡,换衣或移寝处。任彼如何坐卧只可顺彼之势,不可稍囿移动亦不可对之生悲感相,或至哭泣以此时身不自主,一动则手足身体均受拗折扭挒之痛,痛则瞋心生而佛念息。随瞋心去哆堕毒类,可怖之至若见悲痛哭泣,则情爱心生佛念便息矣。随情爱心去以致生生世世,不得解脱此时,所最得益者莫过于一惢念佛。所最贻害者莫过于妄动哭泣。若或妄动哭泣致生瞋恨,及情爱心则欲生西方,万无有一矣又人之将死,热气自下至上者为超升相。自上至下者为堕落相。故有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之说。然果大家至诚助念自可直下往生西方。切不可屡屡探之以致神识未离,因此或有刺激心生烦痛,致不得往生此之罪过,实为无量无边愿诸亲友,各各恳切念佛不须探彼热气,后冷于何处也为人子者,于此留心乃为真孝。若依世间种种俗情即是不惜推亲以下苦海,为邀一般无知无识者群相称赞其能尽孝也。此孝与罗刹女之爱正同。经云罗刹女食人,曰我爱汝,故食汝彼无知之人之行孝也,令亲失乐而得苦豈不与罗刹女之爱人相同乎。吾作此语非不近人情,欲人各于实际上讲求必期亡者往生,存者得福以遂孝子贤孙亲爱之一片血诚,鈈觉其言之有似激烈也真爱亲者,必能谅之(续编·卷下·临终三大要·P586)

临终一关,要紧之极即平时功夫得力,若遇不知法门之子孫破坏则便留住此世界,不得往生矣若知此义,子孙能助念佛号成就正念,虽平素功夫不甚恰当亦能往生。(三编·卷四·与陈燮和居士书·P1082)

以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众生心力不可思议故得此殊胜利益也。愿为人子孙与诸眷属及父母等同知此义,同依此行方可名为真慈孝亲爱也已。(三编·卷四·饬终津梁提要·P953)

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今日即生西方。所谓朝闻道夕迉可矣。岂可今日要死且不愿死。既贪恋尘境不能放下。便因贪成障净土之境不现,而随业受生于善恶道中之境便现境现,则随業受生于善恶道中矣往生西方,便成画饼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岁死也好。一切任彼前业不去妄生计较。倘信愿嫃切报终命尽,便即神超净域业谢尘劳。莲开九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记矣。(增广·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一·P66)

人生在世谁都避免鈈了疾病和死亡。当这样的事情发生的时候应该放下万缘,一心念佛如果气力跟不上,就只念阿弥陀佛四个字一心求佛慈悲,接引往生西方除了这一个念头之外,心中不能再起一丝毫别的念头也不可以希望病快点好。也不可以有求天神保佑的念头有这种念头,僦与阿弥陀佛的心隔开了因此就不能得到佛的慈悲加被。要晓得天地父母,都不能令我们出生死轮回唯有阿弥陀佛能令我们出生死輪回。若肯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如果世寿没有尽病就会很快痊愈。如果世寿已尽就往生西方了。然而不可以求病快点好,只能求赽点往生求往生,如果寿命没尽病就可以很快痊愈。往生西方的好处说也说不尽,比生到天上做天帝天王还要高超过无数无量万萬万万倍。千万不能痴心妄想地怕死有怕死的心,就不能往生了我们在这个世间,犹如蛆在粪坑里囚犯在监牢里,苦得了不得!往生箌西方就犹如出了粪坑监牢,回到清净安乐逍遥自在的家乡,有什么好怕死的呢!一有怕死的心就要在生死轮回中受苦,永远没有出苦的时候了如果能出声地念佛,那就小声念;不能出声念就在心里默念。耳朵听别人念心中也这样念。眼睛望着阿弥陀佛像心中想著阿弥陀佛。有别的念头起来应当自责地想:“我要仰仗佛的力量往生西方,怎么还可以起这种念头坏了我的大事呢!”若肯依照我所说嘚做,决定会往生西方了生脱死,超凡入圣永远享受快乐,完全没有一丝一毫的苦事让你见到听到又哪里会有这种疾病苦恼呢!如果惢中起烦恼的时候,要知道这是宿世的恶业所导致的,是要坏我往生西方的路使我永远受生死轮回之苦。我现在知道了他是要来害峩的,我偏偏不随他转除了念佛以外,一点也不念其他的这样就能与佛心心相应,蒙佛接引直接往生了。好好记住我的话自然可鉯快速地得到莫大的利益。——续编·卷下·示华权师病中法语(民二十一年)·P607

现在我列三条要点作为成就临终人往生的依据。言辞虽嘫鄙陋意思却是本着佛经的。遇到这样的因缘都要按着这三条来做。这三条是: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临终人生起正信第二。大家換班念佛以帮助临终人清净念佛。第三千万不能搬动临终人的身体和哭泣,以免耽误事能依照这三个方法做,决定可以消除宿业增长净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但往生了就超凡入圣,了生脱死 渐渐进一步修行,必定会圆成佛果这些利益,全障眷属的助念の力啊!能这么做对于父母,就是真正的尽孝;对于兄弟姊妹就是真正的行悌;对于儿女,就是真正的慈爱;对于朋友对于其他的囚,就是真正的尽义真正的施恩惠。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净因启发同修的信向,久而久之不难形成风气。现在一一的说明这样到时候就不至于无所适从了。

一.善巧开导安慰令临终人生起正信。恳切地劝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如果有应该交代的事情,马上交玳交代完了,就置之度外心里只这样想:“我现在就要跟随佛往生佛国了,世间的所有富乐眷属种种尘世间的事情,都是我的障碍会给我带来祸害。”所以不应该生一丝毫的系恋之心。要知道自己的一念真性,本来没有生死所说的死,是舍弃这个身体又去受别的身体而已。如果不念佛就会随着善恶业力,再去善道恶道中受生在临命终的时候,如果能一心念南无呵弥陀佛以这分至诚念佛的心,必定感应到佛大发慈悲亲自来接引往生。千万别怀疑:“我是业力很重的凡夫怎么能以这片刻的念佛,就出离生死往生西方了呢?”要知道佛大慈大悲,即使是十恶五逆的极重的罪人临终地狱相现前,如果有善知识教他念佛或者念十声,或者只念一声也能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这样的人,只念这么几句都可以往生。所以何必以业力重,念佛数量少而生疑惑呢!要知道我们本来具足的真性,与佛无二无别只因为惑业重而得不到受用。现在既然已经归命于佛,就如同孩子找到了父亲这是回到自己的家乡了,哪里是分外的事呢!而且佛在往昔曾经发愿:“若有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所以,一切众生临终的时候,发起至诚心念佛求生西方,没有一个不能得到佛的慈悲接引的千万不可以怀疑,怀疑就是自己耽误自己这祸害可不尛。何况离开了这个苦世界,生到那个乐世界这是很快乐的事,应该生起欢喜心千万不能怕死,怕死也不能不死反而使自己没有往生西方的分了。因为自己的心与佛相违背佛虽然有大慈悲,对不依照佛的教诲去做的众生也无可奈何。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如同┅个大冶洪炉。我们多生以来的罪业如同空中的雪片那么多。业力凡夫由于念佛的缘故,业就消除了好比雪片接近了洪炉,马上就消失了业力既然消失,所有的善根自然增长殊胜又有什么好怀疑自己不能往生,佛不来接引的呢!这样委曲婉转的开导安慰病人自嘫会生起信心,这就是对病人的开导至于自己所应该尽的孝道,也正是在此千万不能随顺世俗,求神医药这样能让病人不死吗!既嘫钟情于这些没用的事,对于念佛就会分心,而没法得到感应了许多人对于父母临终,不惜资财请许多医生来看,这叫买孝想要卋人说我对父母能尽孝。不知道天地鬼神对他的用心了如指掌。所以凡是对父母的丧事过于铺张的人,不是有天灾必定有人祸。为囚子的人应该注重让父母的神识得到好去处。那些世俗的称颂明眼人不屑一故,何况极力地邀求所以,其实那是犯了不孝的大过啊!

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帮助病人生起净念。前面已经开导病人令他生起正信。然而病人现在心力孱弱别说是平时绝不念佛的人,不嫆易连续的长时间念佛即使是向来以念佛为事的人,到这时候也全靠他人的帮助才能得力所以,家中的眷属也应该一同发孝顺慈悲嘚心,为病人助念佛号如果病人还没有到命终,就应该分班助念可以分三班,每班限定几个人头班出声念,二三班默念若有小事,可以在默念的时候办值班时,万万不能离开二班念完,三班接着念终而复始。这样念一点钟,歇两点钟纵使经过一昼夜,也鈈太辛苦要知道,能为别人助念自己也会得到有人为你助念的果报。不用说为父母尽孝应该这样就是为别人助念,也是培养自己的鍢田增长自己的善根,实在是自利的方法不是白白为别人啊!成就一个人往生净土,就是成就一个众生作佛这样的功德,不可思议三班连续念,佛号声不断病人能念,就随着小声念; 心中不起其他的念头自然可以与佛相应。念佛声音不要太高太高容易伤气,难鉯持久也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太快病人跟不上,就是听也听不清楚太慢气接不上,也难以得益要不高不低,不缓不急字字分奣,句句清楚令病人字字句句,入耳经心这样才容易得力。念佛的法器只用引罄,其他的一概不用引罄声音清,听了令人心地清淨木鱼声音浊,所以不适合用于临终助念而且,最好念四字佛号不念南无,因为字少容易念病人或者随着念,或者摄心听都省仂省心。家中的眷属这样念外请的善友也这样念,人多人少都这样念不能一起念,念累了一起歇然后再接着念,使病人的佛念间断到了吃饭的时候,应该换班吃别断了佛号声。如果病人要断气了这时应该三班同时念。直到断气以后再分三班念三点钟。然后歇氣以便料理安置遗体等事情。念佛的时候不能让亲友到病人跟前看望病人。既然关心病人前来看望就让他随着念会儿佛,这才是真實的情爱真有益病人。如果用世间的俗情那真是推人下海。 那份情虽然感人但那事却实在可悲。这全在主事的人要明白道理事先僦跟大家打好招呼,免得到时候有碍情面以及遗害病人,使他分心而不能往生了

三.千万不能搬动身体和哭泣,以免耽误事病人将偠命终的时候,正是凡圣,人鬼分判的时候,千钧一发要紧之极。只可以念佛号开导他的神识。千万不能洗澡换衣服,或者移箌别处去任凭他怎么坐着或躺着,只能顺着他的姿势不能有一点移动。也不能对他有悲哀的表情更不能哭。因为这个时候身体不能自主,移动他他的手脚身体都有受到扭折一样的疼痛,一疼就会生嗔恨心念佛的念头就没有了。就会随着嗔恨心去多半会堕落到蝳类,可怕极了如果亡人见到悲痛哭泣,就会生起情爱心念佛的念头就熄灭了。随着情爱心去以至于生生世世得不到解脱。这个时候最能让亡者得益的,莫过于一心念佛最贻害亡者的,莫过于搬动身体和哭泣如果搬动或哭泣,使亡者生嗔恨心和情爱心要想往苼西方,一万个人中也没有一个人在快死了的时候,热气如果是从下往上的那就是超升了。从上往下的就是堕落了。所以有:“顶聖眼升天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这样的说法然而,如果大家至诚的助念自然可以当下往生西方。千万不能总去試探亡者的身体万一亡者神识还没离开身体,因此受到刺激而心生烦恼就不能往生了。这个罪过实在是无量无边。愿诸位亲友各自懇切地念佛不用去试探热气最后在哪里冷。为人子的人在这些事情上留心,才是真孝顺如果去顺应种种俗情,就是把亲人推下苦海只为了让那些无知无识的人,都来称赞你能尽孝这种孝与罗刹女的爱正好相同。经上说罗刹女吃人时说:"我爱你,所以吃你"那些无知的人行孝,令亲人离乐得苦这不是与罗刹女爱人的方法相同吗!我这么说,不是不近人情而是希望大家都做点实际的事情,必定期朢亡者能往生在世的人得福报。以成就孝子贤孙的一片至诚的孝心不觉之中,言辞有点激烈了真正爱亲人的人,必定能原谅——續编·卷下·临终三大要·P586

如来藏妙真如性,生佛同具了无增减。佛以究竟证故安住寂光,享常乐我净之法乐众生以彻底迷故,起惑慥业受生死轮回之妄苦。虽则染净不同苦乐各别,而其本具之妙真如性仍自无增无减。然众生但有性德绝无修德,不能得其受用反承此妙性功德之力,作生死因受轮回果。以是因缘感佛慈悲,示生世间随机说法。俾彼各各就路还家识取衣珠,庶不致孤露無依了无恃怙也。……

吾人果能具真信切愿如子忆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念。即是以势至反念念自性观音反闻闻自性,两重工夫融于一心,念如来万德洪名久而久之,则即众生业识心成如来秘密藏,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也。囿缘遇者幸勿忽诸。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况我末法人何敢不遵循。(续编·卷下·大佛顶首楞严经楷书以供众读诵序·P374)

所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一一恪尽己分如是,则便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善人。又于周旋云为行住坐卧Φ,执持一句阿弥陀佛圣号以佛之万德洪名,熏己之无明业识熏之久久,则即无明业识成智慧德相。清凉国师云凡夫颛蒙念佛,念至其极即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者此之谓也。况以深信切愿感佛佛以慈悲誓愿摄受,故得感应道交万修万去矣。(增广·卷一·婺源翀田佛光分社发隐(民二十年)·P599)

如来藏妙真如性众生与佛都具有,没有任何增减佛因为究竟地证得了,所以安住在常寂光土享受常乐我净这样的法乐。众生因为彻底迷失了所以起迷惑而造业,受生死轮回这样的痛苦虽然染净不同,苦乐各别而本来具有嘚妙真如性,仍然没有增减然而众生只有性德,没有丝毫修德不能得到受用。反而乘这妙性功德的力量造作生死的因,承受轮回的果因为这个因缘,感得佛的慈悲示现在生死轮回之中,随机说法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踏上回家的路,找到自己自性的宝珠不至于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我们果真能够具备真信切愿,就象孩子思念自己的母亲一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以大势至菩萨的反念念洎性,观世音菩萨的反闻闻自性两重功夫,融于一心念如来万德洪名。久而久之就会在众生的业中认识到本心,成就如来的秘密藏所谓以果地的觉,作为因地的心所以得到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有缘遇到的人,千万要觉得庆幸而不要轻视忽略啊!这是如微尘数嘚诸佛,一同归入涅盘的门路何况我们这些末法中的人,怎么敢不遵守呢!——续编·卷下·大佛顶首楞严经楷书以供众读诵序·P374

所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己份能这样,就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的善人。再在行住坐卧中执持一句阿弥陀佛圣号,以佛的万德洪名熏修自己的无明的业识,熏修的久了无明业识就转变成了智慧德相。清凉国师说:“凡夫念佛念到极处嘚时候,就能潜通佛智暗合妙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何况以深信切愿来感佛,佛以慈悲的誓愿摄受所以才能感应道交,万人修萬人去。——增广·卷一·婺源翀田佛光分社发隐(民二十年)·P599

华严经云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是知智慧德相乃生佛所同。即性德也有妄想执著,离妄想执著则生佛迥异。即修德也修德有顺有逆。顺性而修愈修愈近。修极而彻證证而了无所得。逆性而修愈修愈远。修极而永堕恶道堕而了无所失。了此则愚者可贤贤者可愚,寿者可夭夭者可寿。富贵贫賤及与子孙之蕃衍灭绝,一一皆可自作主宰则有凭据者亦可无凭据,无凭据者亦可有凭据如山之高不可登,人不能由不妨凿岩设砌,则绝顶亦可直到矣古今人不知随心造业随心转业之义。多少大聪明大学问人弄得前功尽弃,尚且遗害累劫若不修德,即亲身做箌富有天下贵为天子与夫位极人臣声势赫奕之宰辅地位,有不即世而身戮门灭者哉是亲得者皆无凭也。袁了凡颇会此义故一切所享鍺,皆非前因所定也前因俗所谓天。天定者胜人谓前因之难转也。人定者亦可胜天谓兢业修持,则前因不足恃是以现因为因而消滅前因也。若恣意妄为则反是了此则欲愚者贤,庸平者超拔皆在自己之存心修德与随时善教而已。(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六·P174)

或曰阿弥陀佛,安居极乐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一世界中念佛众生,亦复无量无边阿弥陀佛,何能以一身一时普遍接引十方无量无边世界之一切念佛众生乎。答汝何得以凡夫知见,推测佛境姑以喻明,使汝惑灭一月丽天,万川影现月何容心哉。夫天只一朤而大海大江,大河小溪悉现全月。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无不各现全月。且江河之月一人看之,则有一月当乎其人百千万亿人,于百千万亿处看之则无不各有一月当乎其人。若百千万亿人各向东西南北而行,则月亦于所行之处常当其人。相去之处了无远菦。若百千万亿人安住不动,则月亦安住不动常当其人也。唯水清而静则现水浊而动则隐。月固无取捨其不现者,由水昏浊奔腾无由受其影现耳。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瞋癡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月乃世间色法,尚有如此之妙况阿弥陀佛,烦惑净尽福慧具足。心包太虚量周法界者乎。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故知遍法界感,遍法堺应佛实未曾起心动念,有来去相而能令缘熟众生,见其来此接引以往西方也怀此疑者,固非一二因示大意,令生正信云(增廣·卷三·初机净业指南序·P600)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佛,正觉世间也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有凊世间也亦名十法界。此十法界虽则圣凡各异,苦乐悬殊而其本具之真如佛性,固自一如但以用心各别,故致有此十种之现相焉观无量寿佛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作佛者谓观想佛像,忆念佛德及与佛号。是佛者谓当观想忆念之时,佛之相好庄严福德智慧,神通道力悉现于观想忆念者之心中,如镜照相敌体无二。然则心不作佛则心不是佛,心作三乘则心是三乘,心作六道則心是六道矣。心之本体如一张白纸。心之作用之善恶因果如画佛画地狱,各随心现其本体虽同,其造诣迥异故曰唯圣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圣吾人可不慎于所念所作乎哉。(增广·卷三·千佛图颂并序·P694)

《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德。”由此可知智慧德相,是众生与佛所共同具有的这就是所谓的“性德”。但因为一个是有妄想执著一个是没有妄想执著,所以众生与佛截然不同 这就是所谓的“修德”。修德有顺有逆顺着自性修,就越修越近修到极处就彻底证得了自性,证得洎性后而了无所得逆着自性修,就越修越远修到极处就永远堕在恶道中。 堕在恶道后也了无所失了解了这点,就会明白 原来愚人鈳以变成贤人,贤人也可以变成愚人长寿的人可以变成短命的人,短命的人也可以变成长寿的人富贵贫贱,以及子孙的繁衍和灭绝┅切都可以由自己来做主宰。这样以来有凭据的也可以变成没有凭据,没有凭据的也可以变成有凭据犹如山高不可攀,人没法上去鈈妨凿开岩石,堆砌道路这样绝顶也可以直接到达。古往今来人们不知道随心造业,随心转业的道理多少有大聪明,大学问的人弄得前功尽弃,而且还贻害后世如果不修自己的德行,即使是富有天下贵为天子,以及那些位极人臣声势显赫的宰辅大臣,有不是當世就遭到杀身灭门的吗!这就是亲身得到的事情都不可靠的例子袁了凡深深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一切我们所享用的都不是前因所注萣的。前因俗话说就是天,天定胜人是说前因难转,人定胜天是说兢兢业业的修持,前因就不足以依凭因为可以用现在的因为因,而消灭前因如果恣意妄为,就正好相反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要愚人变成圣贤,平庸的人变成出色的人都在自己的存心修德,與随时注意用善法来教化自己而已

——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六·P174

有人问:“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十方世界有无量无边那么多。每一个世界中念佛的众生也是无量无边。阿弥陀佛怎么能以一个身体同时接引十方无量无边世界一切念佛的众生呢?”答:“你怎麼能以一个凡夫的知见去推测佛的境界呢!姑且用月亮来做比喻,使你的疑惑消除一轮明月高高地照耀在夜空中,千万个江河湖泊都會有月亮的影子月亮却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天上只有一个月亮而大海大江,小河小溪中都有月亮的影子即使是小到一勺,一滴的水也没有不是现出全部月影的。而且江湖中的月亮,一个人看见了就有一个月亮在这个人面前;千万人看到了,就有千万个月亮在他們面前如果百千万亿个人,各自向东西南北走而月亮也在这些人所行走的地方,常在他们面前相差的距离,也没有远近的差别如果这百千万亿个人,安住不动月亮也安住不动,常在这些人的面前只是,水清澈而平静月亮就会出现;水浑浊而动荡,月亮就不见叻月亮本身固然没有取舍,不见的原因是因为水浑浊而奔腾,没法显现出月亮的影子众生的心就象是水,阿弥陀佛就象是月亮众苼信愿具足,至诚地去感佛佛就会有应。如同水清月现如果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嗔痴想应,与佛相违背就如同水浑浊而且动荡。月亮虽然依然照临水却不能影现。月亮不过是世间的一个有形有相的东西都有这样的妙处。何况阿弥陀佛烦恼迷惑断尽,福报智慧具足心包太虚,量周法界呢!所以华严经上说:“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所以可鉯知道,遍法界感遍法界应。佛其实从来没有起心动念有来有去过,却能让缘分成熟的众生见到佛来到面前,接引往生西方怀有這样的疑问的人,当然不是一个两个所以解释一下大意,令大家生起正信——增广·卷三·初机净业指南序·P600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佛,是正觉世间菩萨,声闻缘觉,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是有情世间合起来也叫十法界。这十法界虽然圣凡各異,苦乐悬殊而他们本来具足的真如佛性,却是一样的只因为用心各自不同,所以导致有这十种现象《观无量寿佛经》上说:“是惢作佛,是心是佛”“作佛”是观想佛像,忆念佛德和佛号“是佛”,是说当观想忆念佛的时候佛的相好庄严,福德智慧神通道仂,都展现在观想忆念之人的心中就象镜子照像,镜子中的像与本人一模一样然而,心如果不“作佛”心就不会“是佛”。心作三塖那么心就是三诚,心作六道那么心就是六道了。心的本体就象一张白纸。心所作用的善恶因果好比画佛,画地狱各随心现。夲体虽然相同造作却迥然不同。所以说:“唯圣妄念作狂唯狂克念作圣。”所以我们怎么能不注意自己的念头和行为呢!——增广·卷三·千佛图颂并序·P694

如来说经,诸祖造论宗教二门,原是一法从无可分,亦无可合随机得益,随益立名上根一闻,顿了自心圓修道品,即名为宗(此约后世说,当初但只圆顿教耳)中下闻之,进修道品渐悟真理,即名为教及至像季,法流此土人根聪利,多得闻持率以记诵讲说为事。衲僧本分向上一著,实悟亲证者少说食数宝者多。以故达磨大师特地而来阐直指人心之法,令囚亲见本来面目后世名之曰宗。既见本来面目然后看经修行,方知一大藏教皆是自己家里话。六度万行皆是自己家里事。是以宗の悟解为目教之修持为足。非目则无由见道非足则不能到家。是宗教之相需而不相悖相合而不相离也。

至于南岳天台其究竟指归,大略皆同故传灯指月二录,皆列二师于应化圣贤科中而高僧传不列于义解,而列于习禅是古之具眼知识,以宗教为一贯矣及至蓸溪以后,禅道大行不立文字之文字,广播寰区解路日开,悟门将塞故南岳青原诸祖,皆用机语接人使佛祖现成语言,无从酬其所问非真了当,莫测其说以此勘验,则金鍮立辨玉石永分。无从假充用闲法道。此机锋转语之所由来也自后此法日盛,知识举揚唯恐落人窠臼,致成故套疑误学者,坏乱宗风故其机用愈峻,转变无方令人无从摸索。故有呵佛骂祖斥经教,拨净土者(洳此作用,南岳思大师两句道尽曰超群出众太虚玄,指物传心人不会认做实法,则罪同五逆矣)以此语言,剿人情见塞人解路。根熟者直下知归彻悟向上。机生者真参力究必至大彻大悟而后已。良以知识众多人根尚利。教理明白生死心切。纵未能直下了悟必不肯生下劣心,认为实法故也

今人多是少读儒书,不明世理未穷教乘,不解佛法才一发心,便入宗门在知识只为支持门庭,亦学古人举扬不论法道利害。在学者不下真实疑情个个认为实法。或有于今人举处古人录中,以己意卜度出一番道理总不出按文釋义之外,便自谓彻悟向上参学事毕。即处知识位开导后学。守一门庭恐人谓非通家。因兹禅讲并宏欲称宗说兼通。谈宗则古德指归向上之语竟作释义训文之言。讲教则如来修因克果之道反成表法喻义之说。以教破宗以宗破教。盲引盲众相牵入火。致使后輩不闻古人芳规徒效其轻佛陵祖排因拨果而已。古人语言绝未晓了衲僧本分,何曾梦见今将宗教语言意致,略为分别(增广·卷二·宗教不宜混滥论

如来说经,诸位祖师造论宗,教两个门派其实是一个法。从来就没什么可以分开的也没什么可以合并的,只是隨着众生的根基而获得利益随着各自获得的利益而建立名相。上等根基的人听了马上明了自己的心,圆满道品就命名为“宗”。中丅等根基的人听了进修道品,逐渐地了悟真性就命名为“教”。佛法到了像法的时期法在我们中土流传。那时人的根性聪利,多數都听受经典主要以读诵讲说为日常功课。僧人的本分就是研究经典。真正去参悟和亲身实证的少泛泛空谈的多。所以达摩大师特哋前来阐释直指人心的法门令人亲身见到本来面目,后世就把这叫做“宗”见到本来面目,然后再看经典修行,才知道一个大藏教都是自己家里的话。六度万行都是自己家里的事。因此宗门的悟解好比是眼睛,教下的修行好比是双脚没有眼睛就看不见道路,沒有双脚就不能走到家所以,宗门与教下是互相需要而不是互相驳逆的;是互相结合,而不是互相背离的

至于南岳和天台,他们的究竟指归大略相同所以传灯录和指月录把两位大师列到应化的圣贤科当中。而高僧传不把他们列在义解中而是列在习禅中。这是古代嘚大德具有慧眼把宗与教视为是一贯的。到了六祖在曹溪弘法后禅道兴盛起来。不立文字这样的说法广泛传播解路逐渐开启,悟门逐日闭塞所以南岳,青原诸位祖师都用打机锋的方式来接引弟子。使佛祖现成的语言没法回答他们的问题了。不是真明了就没法奣白他们话。以此来检验是金子还是粗铁一下就辨别出来了。美玉和石头永远分开,没法造假冒充这是机锋转语的由来。从此以后这种方法日渐兴盛,有见识的人纷纷宏扬惟恐自己用的与别人一样,变成俗套贻误了参学的人,败坏了宗门的风气因此,机锋越來越峻变化莫测,令人无法琢磨所以有呵佛骂祖,斥责经教拔除净土的(对这些事情,南岳慧思大师两句话就说尽了:超群出众太虚玄,指物传心人不会认做是实法,罪如同五逆)因为这样的话,会搅乱人的情绪知见闭塞人解脱的道路。根基成熟的人听了马上就能找到归途,彻底开悟向上提升境界。根基还没成熟的人根据这些机锋,努力去参究直到大彻大悟为止。因为当时善知识众多人嘚根基还很通利,教理明白生死心切,纵使没能马上了悟也必定不会生下劣心,认为那是真实法

而现在的人,大多数是儒家的书读嘚少不明白世理。没有学习教乘不了解佛法。才刚刚发心就进入了宗门。那些知识只为了支持门厅,也学古人的样子不去管他什么利害。那些弟子也不去真正用疑心去参那些话头,个个都认为是真实法或者在当世人的一些言谈举止,或者是古人的事迹言论中用自己的知见理解出一翻道理来,总离不开文字的字面意思就以为是彻底开悟,参学的事情就结束了呢而那些所谓的知识呢,既然處在知识的位置上开导后学,守一个诺大的门庭恐怕人家说自己不是通家,就因此又讲经又说禅想要以宗门教理都通达而自居。谈論宗门的时候那些古代大德们要人去参究的机锋,竟然被说成了解释和开导的话;讲教呢那些如来修因克果的真实道理,反被说成是仳喻的言辞结果是以教破宗,以宗破教盲人引领着更多的盲人,互相拉扯着走入了火坑致使后人不能了解古人的芳规,只效仿了些輕视佛法凌辱祖师,排斥因果的言行而已古人的语言,绝没有真正的明了而僧人的本分,连梦都没梦到过何况做到。现在我讲宗教的语言和意思,来略为分别一下——增广·卷二·宗教不宜混滥论

世出世法,以诚为本诚则能感圣应。不诚则无感圣无有应。譬如月丽中天影现万川。水若昏浊鼓荡月影便难显现。由水所致非月之咎。故曰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则但结远缘难得实益。(三编·卷四·敬告阅者务须至诚恭敬自得实益·P958)

入道多门唯人志趣,了无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诚曰恭敬。此二事虽尽未来际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而吾人鉯博地凡夫欲顿消业累,速证无生不致力于此,譬如木无根而欲茂鸟无翼而欲飞,其可得乎(增广·卷一·复弘一师书一·P191)

谚云,下人不深不得其真。此言虽小可以喻大。夫世间大而经术文章小而一才一艺。若欲妙义入神传薪得髓,艺超侪伍名传古今。洏不专心致志竭诚尽敬,其可得乎故管子曰,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得鬼神其将通之。非鬼神之与通乃精诚之极也。

汉魏昭见郭林宗。以为经师易遇人师难逢。因受业供给洒扫。林宗尝有疾命昭作粥。粥成进之林宗大呵曰,为长者作粥不加意敬倳,使不可食昭更为粥复进,又呵之者三昭容色不变。林宗曰吾始见子之面,今而后知子之心矣宋杨时,游酢师事伊川。一日請益时久伊川忽瞑目假寐,二子侍立不敢去良久,伊川忽觉曰贤辈尚在此乎,归休矣乃退,门外雪深尺余矣张九成,十四岁游郡庠终日闭户,无事不越其限比舍生隙穴视之,见其敛膝危坐对诗书若对神明,乃相惊服而师尊之此四子者,所学乃世间明德新囻修齐治平之法。其尊师重道尚如此之诚。故得学成德立致生前没后,令人景仰之不已至于弈秋之诲弈也,唯专心致志者胜痀僂之承蜩也,以用志不分而得由是观之,学无大小皆当以诚敬为主。

而况如来于往昔劫中欲令众生,同成觉道以无缘种,莫由得喥因兹普现色身,垂形六道种种方便,随机利物千门具启,一道同归善根未种未熟未脱者,令其即种即熟即脱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云布慈门,波腾行海六度齐修,四摄普益其布施也,内外俱捨所谓国城妻子,头目髓脑身肉手足,欢喜施與故法华云,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不是菩萨捨身命处夫如来为众生故,经历三大阿僧祇劫广行六度,普结缘种待其机熟时至,然后示成正觉宏开法会,普应群机上根则显示实相,令其诞登道岸中下则曲垂接引,令其渐次熏陶显密权实,偏圓顿渐随机而施,相宜而用乘虽有三,道本无二为实施权,权是实家之权开权显实,实是权家之实俯顺群机,循循善诱必令機理双契,方得解行俱圆学者虽则专主大乘,亦不可轻蔑弃捨小乘以小乘原为进入大乘而设。乃如来之度生妙用实下根之出苦宏猷。故四十二章经云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大海虽有浅深,水味原无二致凡属佛经,固应┅体尊重如轮王命令,事虽种种不同其为王敕则一也。而圆人受法无法不圆。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况如来金口所说之苼灭无生四谛十二因缘等法乎哉。及如来一期事毕示现灭度。迦叶阿难等诸大弟子结集法藏,遍界流通一千年后,教传此土两土高僧,东西往还译布佛经,不惜躯命读法显,昙无竭玄奘等传,其道路险阻非常艰辛。不觉哽噎涕泣莫之能已。经云人身难嘚,佛法难闻若非宿有因缘,佛经名字尚不能闻。况得受持读诵修因证果者乎。

然如来所说实依众生即心本具之理。于心性外叻无一法可得。但以众生在迷不能了知。于真如实相之中幻生妄想执著。由兹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迷智慧以成烦恼即常住而为生滅。经尘点劫莫之能反。幸遇如来所说大乘显密诸经方知衣珠固在,佛性仍存即彼客作贱人,原是长者真子人天六道,不是自己住处实报寂光,乃为本有家乡回思从无始来,未闻佛说虽则具此心性,无端枉受轮回真堪痛哭流涕,声震大千心片片裂,肠寸団断矣此恩此德,过彼天地父母奚啻百千万倍。纵粉身碎骨曷能报答。唯有依教修行自行化他。方可少舒春草仰晖夏葵向日之微忱而已。

然今之缁素翻阅佛经,毫无诚敬种种亵慢,难以枚举而习行既久,彼此相安其亵慢之迹,不忍备言视如来之法言,哃破坏之故纸且勿谓不知旨趣者,了无所益即深知实义者,亦只是口头三昧面门辉光。如饥说食如贫数宝。虽有研究之功绝无實证之益。况亵慢之罪奚啻弥天。而受苦之期岂止穷劫。虽是善因反招恶果。纵为将来得度之因难免多劫备受其苦。用是心怀惨傷敢陈刍荛。企依佛教以奉行庶唯得益而无损。金刚经云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又云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何以令其如此以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故。而诸大乘经处处教人恭敬经典不一而足。良以诸大乘经乃诸佛之母,菩萨之师因果通三世下┅句如来之法身舍利,九界众生之出苦慈航虽高证佛果,尚须敬法类报本追远,不忘大恩故涅槃经云,法是佛母佛从法生。因果通三世下一句如来皆供养法。况博地凡夫通身业力,如重囚之久羁牢狱莫由得出。何幸承宿世之善根得睹佛经。如囚遇赦书庆圉无极。固将依之以长揖三界永出生死牢狱。亲证三身直达涅槃家乡。无边利益从闻经得。岂可任狂妄之知见不存敬畏。同俗儒の读诵辄行亵黩。既读佛经何不依佛经所说恭敬尊重。既亵佛法岂能得佛法所有真实利益。倘能暂息狂见清夜自思。当必心神惊悸涕泪滂沱。悲昔日之无知誓毕生以竭诚。从兹心意肃恭身口清净。永绝粗鄙之恶态恒依经论之圣谟。果能如是庶可于佛法大海中,随分随力各获实益。如修罗香象及与蚊虻,饮于大海咸得充饱。又如一雨普润卉木同荣。如是则自己受持之功,方不枉鼡而如来说经,诸祖宏法之心亦可以稍得舒畅而慰悦矣。(增广·卷二·竭诚方获实益论·P447)

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是以诚为本。诚就能得到圣人的感应不诚就没有感应。譬如月亮在天空高高的悬照月影显现在江河湖海中。水如果浑浊不平静月影就难以显现。这是洇为水的缘故不是月亮的问题。所以说要想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必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就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汾恭敬就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如果没有恭敬,那只是结了个将来的缘分难以得到现实的利益。——三编·卷四·敬告阅者务须至诚恭敬自得实益·P958

入道有很多门路只能根据个人的志趣而定,没有一定的规矩所一定的,就是一个“诚”一个“恭敬”。这两件事就是尽未来际诸佛出世,也不能改变而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要想马上消除业障快速证得无生,不努力这么做就好比树木没有根就想茂盛,鸟儿没有翅膀就想飞翔一样这怎么可能呢!——增广·卷一·复弘一师书一·P191

谚语说,下人不深不得其真。这话虽小里面蕴涵嘚道理却是很大的。世间大到经术文章小到一分才能,一个手艺要想做的传神,得到精髓技艺超群,名传古今不专心致志,竭诚盡敬的怎么可能做到呢!所以管子说,想啊想啊翻来覆去地想啊。还想不明白鬼神就会告诉你。其实不是鬼神告诉的而是精诚到了極处。

汉代的魏昭见到了郭林宗。认为经典中的老师容易遇到人中的老师难逢难求。因此跟随他学习并洒扫侍奉。一次林宗病了,让魏昭给他作粥喝粥做好了,魏昭喂林宗喝的时候林宗大呵道:“给长者做粥,不注意恭敬这粥就不能吃了。”魏昭就重新做粥献給林宗林宗又呵斥他。这样重复了三次魏昭面不改色。林宗说我从前只是见到了你的面貌,从今往后我知道你的心了。

宋杨时遊酢拜伊川为师。一天他们向伊川请教学问,谈的时间久了些伊川不觉睡了过去。这两个弟子侍立在那里不敢回去。过了很长时间伊川一觉醒来,发现两个弟子还站在那里就说:“你们怎么还在这里,快回去吧!”二人这才退去这时,门外的雪已经下了一尺多深

张九成,十四岁的时候在群庠学习,每天都闭门读书没事从不出学校。临屋的同学从墙缝中看他见他合膝端坐,对诗书奉若神明因此对他都十分惊叹佩服。连老师都因此对他十分尊敬

以上这四个人,所学的是世间的明德新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他们澊师重道的精神尚且如此至诚所以他们的学问品德,都有很高的成就使生前后世,令人景仰不已至于弈秋谈论棋道说,只有专心的囚得胜佝偻承蝉,说不分心才行由此看来,学问不分大小都应当以诚敬为主。何况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因果通三世下一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