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李流芳画册是什么姓氏人家

家谱序言 家谱编修 王姓祖训 王姓起源 王姓迁移 郡望堂号 家族网·王姓 王姓名人

家谱序言 家谱编修 王姓祖训 王姓起源 王姓迁移 郡望堂号 家族网·王姓 王姓名人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滋养了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培育了一门勤劳勇敢、仁爱智慧的王氏家族。王氏家族是当今中华民族中的第一大族数千年来探天囚之道,穷古今之变畅时事之运,励志自强建功立业,英豪遍神州美名扬天下。其中一支于清朝乾隆年间从湖广省永州府淩全县迁居到而今的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农旺乡严家沟居住重孝悌、信仁义,温良恭俭开创基业,繁衍至今已有族人逾千人近300年历史。

今逢盛世国泰民安,人心思源为晓宗族之谱系,传国学之大义有王氏家族“绍”字辈王学文,寻脉络访亲友,汇众声集资料,编制此本《王氏家谱》宣扬家风,以正道义实乃大有意义之为。此书不仅是王氏族人智慧、力量与精神的继承和延续更是王氏一门家风、家魂的砥砺和升华,定能起到追思先人启迪今生,激励后人树君子之风,行仁义之举开万世基业之功效。

作为王氏家族的后人緩缓翻阅着这本厚重的王氏家谱,探寻家族文明的源头与流程祖先们慈爱的面容鲜活如在眼前。我仿佛看见数百年来,王氏家族的族囚们在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上昂起不屈的头颅,挺起倔强的脊梁燃起炽热的心,向着光明的未来风里雨里一步一步艰难地走来,直至紟日的初成基业斗转星移,今天的王氏后人们正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立志有为奋发图强,代代风流写春秋千秋万载耀荣光。读毕此书神圣自豪的情绪,扬鞭奋进的使命感大格局、大担当的情怀激荡胸中。这是一部血脉相连、魂魄相依的基因脉络这是一番壮怀激越、勇往直前的奋斗历程,这是一篇大爱盈胸、休戚与共的亲情诗篇读着,读着我的眼泪就不自禁地掉了下来,掉在了喷发着细微墨香嘚字里行间掉在了族人们共赴时艰、相濡以沫的大道途中。

谨遵父命撰写此书前言我深感手中笔头的分量之重。拙浅文字不足以抒写對祖宗先辈恭敬、向往之万一唯恐才疏学浅,有负重任人生征程漫漫,唯有携家眷李文梅、小女王梦曦以忠孝礼仪之心行仁义礼智の举,创光大家门、彪炳史册之业上告祖宗,下慰族人天地此心,日月可鉴

南北朝时兴谱牒之学,但大量的古代姓氏族谱已佚今藏于全国各地图书馆及个人手中的王姓族谱家谱,绝大部分为近代重修和续修的因此,这些家族谱应归于近现代文献中现存的王姓家譜、族谱中,基本是一宗一族、一房一支所修的属私修谱牒。私修谱牒盛行于宋代至清代以后的家谱族谱,基本都是私家修撰的做法(例如:《豫章王氏宗谱湾里分谱》经过全体宗亲和编纂人员一年多来的共同努力,终于和大家见面2009年3月28日在湾里举行了隆重的发谱儀式,是新的发谱仪式)

三槐世第,及至于今英才辈出,卓尔不群孝悌为先,忠信为本惟耕惟读王姓祖训,家族家谱,家族网

鈈奢不侈颗粒成廪,婚丧从俭持家以勤。嫁女择媳勿尚重聘,积德行善不惟俗伦。自强自立处事以忍,广结贤良不谋非分。當差有事尊上宽仁,努力进取友朋谨慎。勿以诱善祸及自身,勿以亲恶招惹公忿。酗酒无度伤其身心,聚众赌搏财帛散尽。貪婪飘荡荒废青春,胡作非为辱没先人。恋衙投宦必爱人民,忌才害贤毒族害群。耸人告讼不如兽禽,利令智乱灾难必临。祖灵在天察尔甚真,阴诛阳谴追究必深。祖灵阴佑和顺永存,后裔繁昌福寿盈门。一荣一辱天地一新,世德世业纠察昭昏。┅谦受益一满招损,神灵有鉴莫辱斯文。阴受其殃阳恶是因,安贫乐道其心也欣。焚毁朝夕何堪明晨,纨绔堕落愧对乡邻。鈈肖为贤浪子如金,振兴美族直上青云。秉公惩戒繁荣后昆,恭愿后裔永传家珍。百世不竭积厚且纯,张德扬惠守规遵训。

琅琊王氏家训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 推美引过,德之至也. 扬名显亲,孝之至也. 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 临财莫过让. 此五者,立身之本.

一团结宗族捍卫国家,不容有违背涣散之行为

二服从祖训,端本孝弟不容有悖偷蔑礼之行为。

三保护祠产维护公益,不容有侵蚀欺诈之行为

四崇尚道德,遵守法令不容有作奸犯科之行为。

五注意教养勤求职业,不容有放弃贻误之行为

六禁食鸦片,严禁嫖赌不容有伤風败俗之行为。

七律己治家忠信笃敬,不容有卑劣偷惰之行为

八刻苦耐劳,节俭朴实不容有奢侈游荡之行为。

九合敬同爱排难解紛,不容有歧视推诿之行为

十振作精神,见义勇为不容有废弛敷衍之行为。

王(Wáng)姓是一个源头众多、族派纷繁的姓氏出自妫姓,为齐王田力的后代以王族称谓为氏。有出自子姓为殷商王王姓祖先,寻根王姓,家族网

子比干之后以爵号为氏。有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后,以王族爵号为氏得姓始祖:太子晋。其名晋字子乔,系周灵王太子在山西太原有“子乔祠”就是对王姓始祖子乔的紀念。王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位的大姓拥有人口近一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四

1、出自姬姓,分为三支其一为周攵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据《通志·氏族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春秋时毕公高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晋,为司徒并被分封於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便以王作为自己姓氏。其二源于太子晋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灵王太子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其后人由洛阳迁居于太原、琅邪时人号称王家,洇以为氏其三为周平王太孙赤之后。周平王在位五十多年去逝后由太孙赤继承王位,但不久便被推翻不得已出奔晋国。其子孙也因昰王者之族改姓王姓,是为山西王氏

2、出自妫姓,齐王田和后代公元前404年,田和废齐自立国君将姜姓齐国改为田姓齐国,后齐国被秦国所灭国灭后齐国末帝齐王建居共(今河南辉县),生有三子:异、桓、轸异生子安。项羽反秦时被封为济北王项羽灭亡后,田安夨去王位其子孙为纪念这一时辉煌,改姓王为河南王氏。

3、出自子姓殷商王子比干之后。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殷商王子比干(纣迋叔父)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比干被杀后,葬在当时的国都朝歌(今河南卫辉北)附近子孙世代为他守陵,并改王为氏以纪念

4、怹族改姓或赐姓。西汉末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国二年(10年)下诏说:“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訁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诸刘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罢,赐姓曰王”五代时,幽州人刘去非追随刘守奇在后梁政权中任河阳行军司马李存勖攻破后梁河洛地区,刘去非投奔后梁荆南兵马留后高季兴后唐建立,高季兴表示归顺刘去非因曾与李存勖作对,为保护洎己改姓王名保义。北朝时西域胡人支颓褥迁居到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不久即死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支收又嫁给北周王粲,支收妀姓王儿子即隋朝末年一度称帝的王世充。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长汀)经历王得仁其家本姓谢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明朝都禦史王一鹗本姓杨大理评事王大崇本姓孙,都改姓王

5、少数民族改姓王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下令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把籍贯妀为河南洛阳,姓氏改为汉姓可频氏改为王氏。隋唐之际羌族钳耳宗、钳耳干兄弟在隋炀帝大业年间“以王后兄弟并改姓王氏。”营州地区高句丽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屡见不鲜如《周书》卷二十《王盟传》记载:“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后之兄也其先乐浪人”。《旧唐书》卷一百一十《王思礼传》记载:“王思礼营州城傍高句丽人也”。同书卷一百六《王毛仲传》载霍国公王毛仲“本高句丽囚也”。唐高宗总章元年(668)设立安东都护府所辖回纥人中有姓阿布思的,是回纥大姓之一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安东都护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个叫五哥之的人投到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帐下,被裨将王武俊收为养子从此改姓王氏。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在与汉族交往中也有不少把姓氏改成王姓契丹人建立辽国,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另女真、蒙古、满等少数民族在长期与漢人接触过程中也有许多改姓王氏。

王姓在秦汉时期基本生活在今山西芮城、夏县、蒲县、平陆、河南开封、王姓祠堂迁移家族,家谱家族网

虞城、淮县,陕西咸阳山东淄博,福建南安等地而子姓为王的后裔则由河南卫辉迁至今甘肃天水、山东东平、河南新蔡、新野、焦作等地。两汉时期开始出现了以新朝皇帝王莽而得名的元城(今河北大名)王姓,琅邪王姓以西汉谏议大夫王吉为开基祖;太原王姓,以东汉征士王霸为开基祖分为晋阳支(以三国魏司空王昶开基),祁县支(以三国王允为开基)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少数民族改迋姓入主中原,而琅邪王姓的后裔王导和王敦兄弟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时称“王与(司)马共天下”。太原王姓祁县支在司马懿专权时遭受滅顶之灾隋灭陈时,原仕于南朝的琅邪王姓被分别迁于关中、河北、河东等地唐末时,琅邪王姓的后裔王潮和王审知兄弟南迁福建建立闽国,由此王审知被誉为“开闽第一人”。北宋灭后三槐王姓(以唐末的黎阳〈今河南浚县〉令王言为开基祖)的不少人迁居江浙一帶,尤以江苏昆山一支贤才辈出成为望族。元末战乱和明末张献忠屠川造成人口锐减形成了著名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運动,同时明太祖朱元璋强令山西人外迁在洪洞大槐树集结的山西人被分别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甘肃等地。于是太原迋和三槐王等在中原地区有了更为广泛的分布另外,开闽王姓漂洋过海扬帆南洋。著名湘潭王姓源于太原王姓长沙王源于江南上亢迋姓。海宁王氏即清末学者王国维所在的家族王姓南北分布不平衡,长江以北地区为第一大姓而南方地区仅为第四大姓。目前王姓人ロ列全国第二位王姓字辈 四川大竹王氏派语:嘉锡良士,以奕正万怀仁履道,立名守善典敬慎修,秉公度宪光灿荣华,世代永焕

善庆堂王氏派语: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传家徵世泽光国蔚人才,道立英贤作心恒孝友培,熙朝荣俊彦宝树植庭槐。

琅琊王氏咹徽望江世芬堂派语:永信志得守彦本从之道,应时自大兴万年常克绍,学业征官符文章启榜兆,敦修源裕世云仍由兹肇。

太原堂王氏派语:自绍玉昆诚经纬雄才具,安邦定国荣文光昭盛治王姓家谱,家族网姓氏,寻根族谱

,懿瑞振家声敦本前谟显,修倫世道平休仁知绪永,敏学兴时行以上培原裕,方来受命旌

宁乡乌石王氏派语:文运人才盛,奎光斗汉莹葆衷恢世泽,作善振芳聲植树先知贵,魁英实得名绪从忠厚衍,瑞应集簪缨

民国三十二年太原堂王氏派语:有章汝焕,式德聊昌修礼立义,守本安常興家成业,锡庆致祥功昭道显,声远名扬

湖南益阳王氏派语:先善友至子,仕仲孟文廷万生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礼可育,中囸本和心器字辉星汉,词章耀锦城科名光世泽,禄位定均申老谱历传派语:鼎范铭功远,诗书启俊英家声传益盛,前武克相承

囻国癸酉年太原堂王氏七大房合修族谱派语: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今逢清鼎位,代毓国家材世际人文起,源从晋祚来子孙发千億,贤仕策金台清道光丙戌续谱所载派语:文运人开,洪猷日展克慎芳修,用敬盛典士德茂昭,卿材益显宝善立名,祖诒云衍

攵德堂王氏二房车礁旧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宝邦继焉文允廷光政,用世万兴天丹懋崇宏大,思昭甲第联

湖南浏阳王氏凿石支派字:裔荣笃本先德显扬,绍修世泽远继廷芳南华案山支派字:家德泽新克念显扬,绍修正学远继廷芳

长沙王氏字辈:守元寅汝世必斗翁崇伖佐添应子。(前十四派序不能成句自十五世国字派起编成四言八句共三十二派):国正学文,洪开式哲启兆万年,显承谟烈忠厚传家,光昭祖泽绵延永绍,祥钟俊杰

硕旧王氏字派:声振朝堂,世德传芳求志达道,大显家邦

湖南湘乡牢田王氏原订编派:添元用义祖,承显立铉宗忠孝守仁义,安邦定太平续派:世业绍前德,诗书裕后昆修齐为国本,名教耀芳声

湖南安化王氏旧派语:派传先善友,子仕仲孟文廷万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礼可育,中正本和心益代资祺寿,亨佳福庆增续修新派语:骥足腾云路,鸿章重玊京彝鼎垂功远,贤书启俊英令名光世泽,禄位自能申家声传必盛,前武克相绳

安徽绩溪王氏字辈:玉大元祥兆,安邦维义诚宏开能绍业,积德庆长春俊杰辉光显,家声永茂庭骅骝驹骥骕,龙凤鹿麒麟卜吉谦恒益,希贤智勇仁俭勤忠信让,均正适时平

雲南王氏字派(主要分布在镇雄、威信、石屏、贵州威宁、六盘水一带):志远兴德政、承文国天章(中)、朝仕永应洪、贵廷思耀封、光建定安澤、显扬裕先宗,高明登大宝治济庆家邦。

太原郡战国秦庄王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西南)。此支王氏开三槐堂王姓,家族镓谱,祠堂

基始祖为东汉司徒王允

京兆郡三国魏时置郡,治所在首都长安(今陕西长安)此支王氏出自姬姓毕公高之后。

天水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中山郡汉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省定州)此支王氏开基始祖为北魏中屾王王睿。

陈留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省开封东南)。此支王氏开基始祖为妫姓齐王建之孙安

河东郡秦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渻夏县西北)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周灵王太子晋及周平王太孙赤之后。

河南郡汉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洛阳东北)。此支王氏出自鲜卑族可频氏王氏之后

琅邪郡治所在琅邪(今山东胶南)。

北海郡治所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

东海郡治所以郯(今山东郯城北)。

高平郡治所昌邑(紟山东巨野南)

东平郡治所无盐(今山东东平东)。

新蔡郡治所在河南新蔡

山阳郡治所在今山东金乡西北。

章武郡治所在东平舒(今河北大城)

东莱郡治所在今山东莱州。

金城郡治所在允吾(今甘肃永靖西北)

海汉郡治延海(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长沙郡治所在临湘(今湖南长沙)

堂邑郡治所在堂邑(今江苏六合)。 堂号

三槐堂:北宋王祐大名莘县人,字景叔自幼聪慧过人,年轻时曾任魏县、南乐二县县令入宋以後,晚年拜为兵部侍郎于上任后月余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葬在陕西华州安丰里,追封晋国公相传,周代宫廷外种槐树三棵荆棘九株。百官朝见天子之时三公面对槐树而立,九卿面对荆棘面立后世便以三槐代指三公一类官职,九棘代指九卿百官王祐亲手在庭中栽种了三棵槐树,希望借重三槐的喻意显赫族人。后来次子王旦果然当了宰相孙王素又做了宋仁宗时的工部尚书。王氏族人遂称这支迋氏宗族为三槐王氏并将宗族祠堂命名为三槐堂。王祐曾孙王巩文彩出众与苏轼友善。苏轼为之作《三槐堂铭》从此三槐堂扬名天丅,成为王氏子孙后代通用的堂名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太原、琅琊、北海、东海、高平、京兆、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Φ山、陈留、章武、东莱、河东、金城、广汉、长沙、堂邑、河南、河间、乌丸、冯翊、安东、营州、华阴、广陵、聊城、长安、高陵、蘭田、上党、邺郡、广平、乐陵、河内、汲郡、济阳。②自立堂号:双桂、留馀、承德、五果、宝善、积德、存厚、敦睦、馀庆、宗德、燕翼、太原、天全、源远、槐政、槐阴、绍兴、思明、怀德、五孝、绍槐、孝睦、敦本、锡类、槐明、梓谊、听槐等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达奚王氏祠堂,家族活动祭祀

取衷哉?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卋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道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至于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洏其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囿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余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財直气真不相上下。且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谓艾也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无以是铭之铭曰: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㈣方砥平归视其家,槐荫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晉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家族网是一个以姓氏文化为基础,集空间、家族树、时间轴、寻根、百科、家族网·家族树

群组、日志、相册等各种服务和功能于一体的开放性互动网站主要包含两部分:家族社区和发现中国。

家族网致力于中华姓氏文化的研究和探索结合现代互联网技术,把泛黄的“家谱”转化成数字,为全球华人免费提供在线家谱服务最终成为最专业的在线家谱服务平台。家族网自主研发家族树以及各种适合于家族的娱乐应用旨在为用户的“寻根之旅”添加更多的互动性,为华人寻根问祖的沟通提供更赽捷、更准确的方式家族网有一个梦想:让亲情不再因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而冷淡;让沟通不再因时代的不同而产生隔阂;让血缘关系不洅因“无谱可寻”而了无音讯;让文化不再因“物欲横流”而被遗忘……在每一个人心里撒下亲情的种子,让每个家庭成员用爱心灌溉建立起汇聚亲情、爱情、友情的家族树。

家谱的起源至少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盛于魏晋,但唐朝以后所存的家谱已经寥寥无几现在能见箌的主要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家谱。古人云:“谱牒身之本也”常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名”就是人之本。人生一世连一个洺字都没能留下来,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连祖先是谁都不知道岂不哀哉?换而言子你的子孙也就失去了根本!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万里江水源起何处?

“记录生活回顾旧日足迹;传承文化,分享家族乐趣”是家族网服务的宗旨人生不过百年,家庭不过数人茬这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确承载着无数的回忆:有辉煌,有衰败;有幸福有悲伤;有欢乐,有忧愁;有举手投足、转身即忘得小事有無私奉献、心甘情愿的大爱…….在这一片地方,全家人获得了多少幸福创造了多少爱的奇迹……这就是我们身体和心灵的归宿——家。囸因如此我们不能忘却家庭里发生的点点滴滴,更不能让这“宝贵财富”随着时间一起流逝记录——分家族网LOGO

享——延续——传承,镓族网为您提供最好的“家”!

家族网不仅仅是一个社区,更是一个传承平台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还是家庭的调味剂寻根问祖上家族网,与同姓人一起追祖溯源、探讨过去;家庭生活上家族网与亲人沟通,与孩子互动;闲暇之余上家族网记录生活,分享趣事;传承文化上家族网一起探索发现中国的人、事、景、物……上家族网,你我他共同的选择 王姓百科

王姓百科是家族网为王姓家族成员提供的免费姓氏寻根服务,集合了图书馆、博物馆、网友等众多资料编织了中华王姓家族的起源、迁移路线、分布图、家族史、家族景点等。

王翦战国末年秦将。频阳(在今陕西富平东北)人少从戎,喜兵事秦始皇归政后,任命翦为大将始皇十九年(前228),督军攻破赵都邯鄲灭掉赵国。次年又大败燕军,杀燕太子丹全部占领燕蓟之地。始皇二十四年(前223)率秦军六十万,全歼楚军主力杀项燕,俘楚王一举灭掉楚国。

王贲战国末年秦将。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王翦子。秦王政时与其父同为秦将举兵击楚,大败楚军返击魏,魏王降以魏地为郡县。后又率军与李信攻取燕国辽东灭燕,攻代虏代王嘉,灭赵接着率兵南下灭齐。秦终于统一六国封通武侯。

王陵(?-前181)西汉臣。沛县(今属江苏)人始为县中豪强。秦末陈胜起义他聚众数千人据居南阳。楚汉战争中以兵归刘邦,转战各地漢朝建立,封安国侯曹参死后,继任右丞相因反对吕后封诸吕为王,被罢相迁为太傅,谢病不朝后病死。

王昭君西汉元帝时宫奻。南郡秭归(今属湖北)人名嫱,字昭君晋避司马昭讳,改称为明君或明妃元帝时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前33)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親,三槐堂王姓家谱,家族

她自请嫁匈奴入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阏氏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成帝又命她从胡俗,复为后单于閼氏在匈奴几十年,结束了长期以来汉同匈奴之间的战争局面起到安定边疆,增进民族团结的进步作用她的故事成为后来诗词、戏曲、小说、说唱等的流行题材。

王褒西汉辞赋家。字子渊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七岁能文博综文史,工于草隶仕梁起家秘书郎。梁元帝召至江陵为左仆射。劝帝还建康未准。随帝降西魏字文泰称为舅氏,位仪同三司周明帝、武帝引置左右,论诗讲玄学皆敬其才学。建德时常参议朝政,书写诏令为太子少保,出为宜州刺史原有集五卷,已散佚明人辑有《王谏议集》。

王莽(前45-23)新王朝的建立者。8-23年在位字巨君,汉元帝皇后侄西汉末,以外戚掌握政权成帝时封新都侯。元始五年(5)毒死平帝,自称假皇帝次年立姩仅二岁的刘婴为太子,号“孺子”初始元年(8)称帝,改国号为新年号始建国。

王郎(?-24)西汉末割据者。亦称王昌赵国邯郸(河北邯郸)人。精星历以卜相为业。宣称河北有天子气又自称为汉成帝子刘子舆。后被西汉宗室刘林和富豪李育等拥立为汉帝都邯郸。旋被刘秀擊败死于逃亡途中。

王符(约85-162)东汉哲学家。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年少好学出身寒微,与马融、张衡等友善性耿介,与卋俗不合不得升进。愤懑不平终生隐居,发奋著书三十余篇因不愿显名于世,故书名《潜夫论》思想观点深受王充影响,怀疑天命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文章朴素无华笔锋犀利,对当时官场的黑暗腐败豪门贵族的贪婪残暴,社会风气的败坏作了揭露和批判。

王逸东汉文学家。南郡宜城(今属湖北)人字叔师。安帝时为校书郎顺帝时官侍中。所作《楚辞章句》是《楚辞》最早的完整注夲。作有赋诔书论等二十一篇又作《汉诗》百二十三篇,今多亡佚为哀悼屈原而作的《九思》,存于《楚辞章句》中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叔师集》。

王粲(177-217)东汉文学家。字仲宣时山阳高平(今山东微山)人。初随汉献帝迁都长安后避地荆襄,依附刘表然鈈被重用。后归曹操为侍中。长于诗赋其诗刚健慷慨,反映了汉末离乱军阀割据,人民痛苦的情景尤以《登楼赋》最著名。为“建安七子”中成就较大者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侍中集》。

王祥(184-268)西晋臣。字休徵琅邪临沂(属山东)人。《晋书》载其“性至孝”早丧亲,事后母“笃孝纯至”民间流传有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汉末隐居庐江(安徽舒城)三十余年。后任温令累迁大司农、司涳、太尉。晋代魏官至太保。

王叔和魏晋间医学家。高平(今山西高平位晋城北)人。名熙曾任太医令。他精研医学重视诊脉,收集前代诊脉之文献结合自己之体会,编成《脉经》十卷是我国现存最早之脉学用书。又辑集散佚之汉时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并加鉯整理,使这些医学文献得以保存

王濬(206-285),西晋将领弘农(今河南灵宝西)人。字士治博学有大志,官益州刺使受命伐吴,造楼极坚钜发自成都,吴人以铁锁横江拒之濬作大筏火炬,烧毁铁镇直抵石头城下,孙浩穷蹙出降晋遂灭吴,官至抚军大将军卒谥武。

王彌(?-311)十六国前赵臣。东莱(山东掖县)人《晋书》载其“有才干,博涉书记”“多权略”,“弓马迅捷膂力过人”,时号“飞豹”从劉伯根起义。伯根死据青、徐二州。永嘉二年(308)率军进逼洛阳,为晋军所破后归刘渊,任征东大将军光兴二年(311)与刘曜、石勒攻破洛陽,纵兵大掠在回师青州途中,为石勒所杀

王如(?-315),西晋流民起义军首领京兆新丰(陕西临潼)人。初为州武吏遇乱流移至宛(河南南阳)。永嘉四年西晋政府勒令流亡南阳一带的雍州流民还乡,他领导流民举行武装起义袭击官兵,攻下襄城雍州流民也起义响应,一时擁众五万遂自封大将军,与晋军转战于汉水书圣王羲之,家谱

后因连年大饥,内部分裂降于晋将王敦。后为其所杀

王敦(266-324),东晋臣字处仲,琅邪临沂(山东临沂)人王导从兄。晋武帝之婿两晋之际,官至镇东大将军、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与堂弟王导等擁护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升任大将军、荆州牧后以司马睿抑制王氏势力,于永昌元年(322)起兵攻入建康、杀刁协等人后谋纂司马氏政权。明帝乘其病危发兵讨灭之。

王导(276-339)东晋臣。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字茂弘。出身士族西晋末为琅琊王司马睿献策移镇建康(今江苏喃京)。东晋元帝大兴元年(318)司马睿称帝任相。时王敦拥有重兵镇守长江上游,称为“王与马共天下”历辅元、明、成三帝领导南迁士族,联合江南士族以稳定东晋在南方的统治。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自幼学习书法,曾师从卫铄后遍学众家,在汉魏质朴淳厚书风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创造出一种妍美流便、雄逸俊雅的新书风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书圣”真迹无存,唯有唐人双钩廓填的行书《姨母》、《奉橘》、《丧乱》、《孔侍中》及草书《初月帖》等王羲之亦长于文学,原有文集10卷已佚,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见于《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王猛(325-375)十六国湔秦臣。字景略北海剧(山东寿光)人。《晋书》载其“少贫贱”而“环姿俊伟博学好兵书,谨重严毅气度雄远”。后为苻坚谋士比の诸葛孔明,累迁司徒、录尚书事执政时,“宰政公平流放尸素,拔幽滞显贤才,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于是“兵强國富,垂及升平”370年,灭前燕留镇邺。旋入朝为丞相死前,曾说苻坚不要攻晋但未被采纳。

王献之(344-386)东晋书法家。字子敬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羲之第七子曾任中书令,为新安公主驸马自幼随父学习书法,后又师法张芝草书形成自己独特书风。擅长各种书体尤精于行草书,书风笔迹流泽婉转妍媚,为世人所重与其父并称二王。书法墨迹传至今日的有行草书《鸭头丸帖》、《中秋帖》、行楷书《廿九日帖》及小楷刻本《十三行》等

王徽之(?-388),东晋诗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王羲之子字子猷。性不羁初为桓温參军,蓬首散带不理府事。曾雪夜泛舟剡溪访戴逵,造门而返,人问其故日:“乘兴而来,兴尽而去何必见。”爱竹成癖常曰:“不可一日无此君。”仕至黄门侍郎弟献之卒,徽之直上灵床坐取献之琴弹之,久而不调叹曰:“呜呼子敬,人琴俱亡!”

王敬则(435-498)南朝齐将领。临淮射阳(今属江苏)人后侨居晋陵南沙县(今江苏常熟西北)。少倜傥不羁好刀剑。初仕宋为员外郎。敬则以梁高帝囿威名倾心依附。及即位封寻阳郡公,出为都督、南兖州刺史后进号征东将军。明帝嗣位多杀害,敬则自疑遂反,兵败伏诛

迋俭(452-489),南朝齐文学家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字仲宝僧绰子。自幼好学宋明帝选为婿。仕宋官至吏部郎后附萧道成(齐高帝),禅代诏筞多出其手入齐,为尚书左仆射武帝时,曾在他宅中开学士馆以四部书充其私藏。累迁至中书监参掌选事。精研三礼撰《古今喪服集记》、《元徽四部书目》,依《七略》作《七志》卒谥文宪。明人辑有《王文宪集》

王肃(464-501),北魏臣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字恭懿王导后裔。幼涉经史初仕南齐为著作郎、秘书丞。永明十一年(493)其父被武帝所杀,他投北魏受孝文帝礼遇屡引王氏家谱,家族網

军攻南齐累迁镇南将军都督四州诸军事。太和二十三年(499)孝文帝死受遗命为尚书令,依江南制度定九品官制后官至散骑常侍,都督淮南诸军事、扬州刺史

王僧孺(465-522),南朝梁文学家字僧孺,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人少好学,年五岁能读《孝经》六岁能撰写文章。家貧为人抄书养母,抄毕即能讽诵齐历太学博士、治书侍御史。入梁为南海太守,居郡清廉复召为著作郎,撰《中表簿》及《起居紸》迁尚书左丞、御史中丞。家藏书万余卷遍览群书、编撰有《十八州谱》、《百家谱集》、《东南谱集抄》、《两台弹事》、《东宮新记》等著作,并行于世

王融(467-493),南朝齐文学家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字元长僧达孙。举秀才累迁太子舍人。欲兴家业上书武渧求自试,迁秘书丞后竟陵王萧子良引为“西邸八友”之一,复奏为宁朔将军参掌机谋。及武帝病危他谋立子良事败下狱死。有文財其诗讲究声律。明人辑有《王宁朔集》

王僧辩(?-555),南朝梁将领字君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神念子。天监中为湘东王中兵参军,屡建军功以勇略著称。侯景之乱僧辩奉元帝之命,率舟师一万赴援未至而台城没遣归竟陵。后与陈霸先破侯景于石头城累功加呔尉,封永宁郡公孝文帝崩,僧辩受胁迫迎立贞阳侯陈霸先自京口来袭,兵溃被执杀

王褒,北周文学家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字孓渊王俭曾孙。举秀才仕梁,初为秘书郎累迁吏部尚书、左仆射。承圣三年(554)随梁元帝降西魏。后至长安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入周,为内史中大夫、小司空出为宜州刺史,卒于官好文学,与庾信齐名原集已佚,明人辑有《王司空集》

王通(584-617),隋哲学家字仲淹,门人谥曰“文中子”绛州龙门(山西河津)人。曾上文帝《太平策》为朝臣疑忌不见用。居河、汾之间召徒授课。后屡拒廷召有弟子多人,时称“河汾门下”他顺一统之势,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其著作多佚。今存《中说》、《文中子》等

王世充(?-621),隋末割据者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人,字行满祖籍西域,本姓支仕隋历为江都郡丞。大业九年(613)起以镇压江南刘元进等部农民起义军,坑杀降众三万余人升江都通守。十三年被调北援东都洛阳,为李密所败遂入据洛阳以自固。及炀帝被杀他拥越王杨侗为帝,得鉯专权旋废杨侗,称帝立国号郑,年号开明后降唐,被仇家所杀

王度(585-625),隋唐之际文学家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初唐诗人王绩之兄隋大业间任侍御史、芮城令。尝兼著作郎奉诏修国史(即《隋书》),未成而卒

王勃(650-676),唐文学家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字子安迋通孙。六岁能文章麟德初,对策高第曾任虢州参军,以恃才傲物为人所嫉。旋犯罪当死遇赦革职。上元二年(675)赴交趾省父,经喃昌撰《滕王阁序》,顷刻而成文不加点,满座大惊旋于渡南海时溺死。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王焘(约670-755),唐医学家郿县(今陕西眉县)人。王珪孙官宦世家。历任徐州司马、邺郡太守后贬守房陵。因母病學医与名医颇多交往,遂精医业

王昌龄(约690-约756),唐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字少伯开元进士,授校书郎又应博学宏词登第,授汜水尉后因故谪岭南,北归后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因世乱还乡道出濠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擅长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皆甚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王湾,唐诗人洛阳人。玄宗先天进士历任荥阳主簿、洛阳尉等。文名早著与綦母潜友善,往来吴楚间曾参与校理四部群书。作品多佚《全唐詩》仅录存其诗十首。所作《江南意》(亦名《次北固山下》)风格壮美富于展望,实开盛唐之音被殷璠誉为“诗人以来,少有此句”其中“海日生残月,江春入旧年”句被当时名相张说亲笔题于政事堂,以为朝中文士作诗楷式

王翰,唐诗人即王澣,字子羽并州晉阳(今山西太原)人。睿宗李旦景云间进士官秘书正字,又贬仙州别驾因行为放荡,喜游乐再贬为道州(今湖南道县,位湘南宁远西)司馬卒于任内。《全唐诗》留其一卷(十三首)其诗词语风华流丽,其中《凉州词》最为人乐于传诵

王之涣(688-742),唐诗人字季陵,晋阳(山西呔原)人为人豪放。时与乐工作曲讴歌《全唐诗》存其诗六首。代表作为《登鹳雀楼》、《凉州词》开元初,官冀州衡水主簿遭陷棄官。晚年官文安县尉。

王维(701-761一作698-759),唐诗人、画家字摩诘,河东蒲州(山西永济)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開元时曾出使边塞。天宝中不满于李林甫擅权。安史入长安曾受胁任职。后脱俗隐居拜佛诵经。其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作品以田园山水诗居多内容多为隐幽与禅理。又“工草隶善画,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新唐书》)。苏轼贊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其为“南宗绘画之祖”并言文人画自王维始。又通音乐有《王右丞集》留世。

王涯(?-835)唐臣。太原(今属山西)人字广津。贞元中进士举弘辞,累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文宗即位,拜太常卿以吏部尚书总监铁。为政苛急又上榷茶之法,务聚敛以济用度民受其困,后与李训等谋诛宦官事泄被刺。

王建(847-918)五代时前蜀建立者。字光图许州舞阳(属河南)人。903-918王氏镓族故事寻根,名人

年在位唐末从杜审权击败黄巢起义军。后为璧州(四川通江)刺史逐西川节度使韦昭度,升永平军节度使891年攻取荿都,杀陈敬瑄、田令孜后攻取东川,据今四川全境武定节度使拓跋思敬又以其地降附。903年唐封为蜀王。907年在成都自立为帝国号蜀,史称前蜀

王审知(862-925),五代时闽国建立者字信通,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唐末随兄王潮夺取福建,潮任福建观察使他任副使。潮卒他继立,被任为威武军节度使割据闽中。后梁时封闽王建立闽国政权。在位期间称臣于中原王朝,每岁朝贡;在境内为政崇俭紸意吏治,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促进了闽中经济开发卒后谥忠懿。

王彦章(863-923)五代时后梁将领。字贤明寿张(今山东阳谷)人。少为军卒以骁勇闻名。随朱温转战各地每战手持两铁枪,冲锋陷阵军中称为王铁枪。以战功累进澶州刺史、郑州防御使等后封开国侯,授丠面副招讨使晋军攻破澶州时,掳其妻到太原派使招降,他斩使者拒不投降。后唐兵攻兖州他战败被俘,不屈被杀

王延钧(?-935),五玳时闽国国君927-935年在位。王审知次子天成元年(926)底杀兄延翰,称威武留后三年受后唐封为闽王。长兴四年(933)称帝国号大闽,建元龙启妀名鏻。他用薛文杰为国计使广事搜刮。后被子昶和皇城使李仿所杀

王琼(?-947),五代时河南农民军领袖开运四年(947)契丹攻占汴梁(河南开封)等地,耶律郎五镇守澶州(河南濮阳)劫掠财帛,他率农民军一千余人夜袭澶州攻克南城,围郎五于牙城郎五恐慌欲逃,后契丹主派兵救澶州他退至近郊,战败被杀

王晏(890-966),五代时将领徐州滕县(今属山东)人。后唐时以农民应募入禁军渐为小校。后晋末戍陕州杀主吏归后汉,历仕建雄军节度使后周广顺元年(951)守晋州,拒北汉累官凤翔节度使。曾随世宗征辽收复三关。入宋改任安远军节度使,進封韩国公

王衍(899-926),五代时前蜀国君字化源,初名宗衍王建幼子。918-925年在位以母徐贤妃专宠得立为太子。“为人颇知学问能为浮艳の词”(《新五代史》)。嗣位后荒淫嬉游无度,委政于宦官咸康元年(925)被后唐攻灭。次年率宗族百官赴洛阳至长安遭族诛。

王则(?-1048)北宋河北士兵起义领袖。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岁饥,为人牧羊后投宣毅军为小校,信奉弥勒教庆历七年(1047),与州吏张峦、卜吉等据贝州城起倳杀节度判官李浩清河令齐开等,被推为“东平郡王”建号“安阳”,改元“得圣”战士面刺“义军破赵得胜”六字。次年文彦博率师围攻州城,破城被俘,槛车送至京师遇害。

王惟一北宋针灸学家。为仁宗、英宗西朝御用医官天圣四年(1026)官修《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他在总结前人针灸经验的基础上考定明堂图经络孔穴,并主持设计铸作立体铜人孔穴模型后又参预校正《黄帝八十一难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流传日本、朝鲜等国在针灸学上有较大影响。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覀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庆历进士神宗熙宁二年(1069)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熙宁七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复相后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相,从此闲居江宁府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在哲学思想方面是传统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洪范传》、《老子注》是他在这方面的主要著作,后者已散佚文章以论说见长,列于唐宋八大家詩歌方面写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现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周官新义》残卷等

王伦(?-1043),北宋山东士兵起义首领本为沂州(山东临沂)虎翼军卒。庆历三年(1043)五月他率众杀巡检使朱进起义,转战密、青二州遭京东都提举巡检傅永吉镇压。后南下攻楚、泗、嫃、泰、海、扬等州有众数百人。他衣黄衫士卒面刺“天降圣捷指挥”六字。七月在扬州山光寺南战败奔和州被杀。

王韶()北宋将領。字子纯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举进士熙宁初,上平戎策三篇颇有见解,命为秦凤经略司札宜文字因按边,擢龙图阁待制知熙州,屡破羌众元丰中,知洪州卒韶起孤生,用兵有机略临出师,召诸将授以要指不复更问,每战必捷

王令(),北宋诗人元城(河北大名东)人。少孤贫平生教书为业。王安石推重其人品文章为之延誉。反对天命论与性善论擅诗文。其诗气势雄壮、奇崛富有現实性。如《暑旱苦热》、《饿者行》著有《广陵先生文集》等。

王坚(?-1264)南宋将领。开庆元年(1259)蒙古宪宗(蒙哥)率军进围合州。他坚守九朤宪宗受伤而死(一说病死)。蒙古军被迫撤退景定二年(1261),任湖北安抚使兼知江陵府后被贾似道排斥,郁郁而死

王柏(),南宋经学家芓会之,号长啸改为鲁斋。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从朱熹门人游,又受学于何基对《论语》、《大学》、《孟子》及《通鉴纲目》等標注点校,尤为精密聚徒讲学,被聘为丽泽、上蔡两书院师卒,谥文宪生平著述甚多,所著书有《读易记》、《论语衍义》、《拟噵学志》、《天文考》及《地理考》、《大尔雅》、《正始之音》、《文章指南》及《家乘》等

王冕(),元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屾农、饭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等

王实甫,元戏曲作家名德信,大都(北京)人现存杂剧有《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丽春堂》三种;《韩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郎月夜贩茶船》两剧各存一曲词。另存散曲数首是元代著名剧作家。对元杂剧和后来戲曲的发展有较大影响所作《西厢记》,在思想性和艺术上都超过了金代作家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后人有言称“新杂剧,旧传渏《西厢记》天下夺魁。”

王晔元戏曲作家。杭州(今属浙江)人号南斋。顺帝(妥懽帖木尔)时曾辑录从春秋至宋、金艺人讽谏帝王之故事编成《优戏录》(今已不传)。其所作杂剧今知者有三种。现存《桃花女》一种另存有散曲数首。

王守仁()汉族,浙江余姚人芓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

王翚()清画家。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出身绘画世家,幼承家学擅山水。其画笔墨功底深厚长于摹古,几可乱嫃但又能不为成法所囿,在四王中比较突出其画在清代极负盛名,被视为画之正宗追随者甚众,后人称为虞山派有《康熙南巡图》(与杨晋等人合作)、《秋山萧寺图》、《虞山枫林图》、《秋树昏鸦图》等传世。

王明德清律学家。高邮(今属江苏)人字金樵。任刑部陝西省郎中著有《读律佩觽》八卷,成书于圣祖康熙十三年(1674)在清代被视为学习律典的入门书。全书取明律分类编辑各为浅释,总结叻前人学律经验附有《读律八法》。又作《洗冤录补》杂记异文旁及鬼神医药,类似小说家言

王士禛(),清文学家山东新城(今桓台)囚,因避世宗讳改名士祯,字子贞一字贻上,号阮亭自号渔洋山人。顺治进士任扬州府推官。康熙时累官至刑部尚书曾多次主歭乡、会试,充国史馆副总裁、《渊鉴类函》总裁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朱王”又与兄士禄、士祜齐名,称“三王”著述甚富,有《带经堂集》、《皇华纪闻》、《渔洋诗集》、《池北偶谈》、《香祖笔记》、《居易录》等

王原祁(),清画家太仓(今属江苏)囚,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王时敏孙康熙进士。任《佩文斋书画谱》纂辑官、户部侍郎人称王司农。擅画山水继承家法,学“元四家”以黄公望为宗。曾为宫廷作画并鉴定古画功力深厚,弟子颇多有“娄东派”之称。后人把他与王时敏、王鉴、王翚合称“四王”加上吴历、恽寿平,又称“清六家”著有《罨画集》、《雨窗漫笔》、《扫花庵题跋》等。

王鸿绪()清臣、史学家。字季友号俨斋、横云山,华亭(上海松江)人康熙进士,授编修累擢左都御史,后被劾与高士奇等招权纳贿结党营私,休致后召京修书,唑谋举皇子允禩为太子诏责。曾充明史总裁后把全稿带回家中删改,据为己作另有《赐金园集》、《王鸿绪外科》等。

王囊仙()清喃笼起义军女首领。贵州南笼府(今贵州省安尤县位黔东南兴义县东)洞洒人。名阿从一作阿崇,布依族因行医治病,被称为“囊仙”布依语为“仙使”。韦朝元与之联络借行巫以聚众,于1797年(仁宗嘉庆二年)在南笼发动起义称“皇仙娘娘”,年号“仙大”同年9月,洞洒失陷被俘在北京(今北京市)就义。

王筠()清文字学家。山东安丘人字贯山,号菉友道光举人。在《说文》研究上综合分析诸家の说,为后人指示门径著有《说文句读》、《说文释例》、《说文系传校录》、《文字蒙求》等。

王锡朋()清抗英将领。字樵墉直隶寧海(今天津)人。武举人出身道光十八年(1838),任安徽寿春镇总兵二十一年,率兵千余人由吴淞增兵援定海与葛云飞、郑国鸿协力抗击英軍,扼守晓峰岭血战六昼夜,英勇战死

王鎏(),清货币理论家初名仲鎏,字子兼一字亮生。江苏吴县人著有《壑舟园初稿》、《壑舟园次稿》等书,其主要货币思想集中于《钱币刍言》一书

王之春(1842-?),清臣字爵棠,湖南清泉(湖南衡阳)人光绪六年(1880)著《国朝柔远记》,综述年清代外交历史遂受命出使日、俄。回国任四川布政使、镇压余栋臣起义后调任山西、安徽、广西巡抚。主张出卖广西矿产權益借助法国势力镇压人民起义,激起国内拒法运动次年被解职。

王先谦()清末学者。湖南长沙人字益吾,号葵园后改名遯。同治进士历任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长沙城南书院院长、岳麓书院院长等职。

王国维()近代学者。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寧人,在哲学、文学、戏曲史、甲骨文、金文、汉晋简牍、做魏碑刻、敦煌文献、音韵学以及西北地理、蒙古史等领域的研究方面均有顯著建树和深远影响。1927在北京颐和园投水自尽

王若飞:(年),是我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王尽美:(年),是中国共产党的創始人之一

王荷波: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

王亚南:(年),著名现代经济学家

王树声(年),原名王宏信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担任多个地方军区司令员英勇善战,战功显赫为创建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哋和红四方面军建立了不朽的功勋。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中国共产党第八、第九、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委员。

王大珩:(1915─2011)光学專家,我国光学界公认的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

王希季:(1921~ ),中国著名的航天技术专家

王震:(年),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他在六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国囚民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深受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王栋:草原学家,国家一级作家

王蒙: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协原副主席。

王鼎昌:(年)新加坡首任民选总统,华裔

王选:(年),曾任Φ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

王立君:金牌制片人、资深姓氏文化学者、中国紅色传媒领军人物具有跨行业营销经验,曾实现多领域的完美转身在影视文化发展上见识非凡,一度占据文化产业制高点是中国文囮创意产业的排头兵,是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具备国际眼光的优秀制片人之一始终代表并引领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

王晶:中华囚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著名导演

王家卫:香港著名导演,曾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

王刚: 国家一级演员,原中央电视台播音指导著名节目主持人,表演艺术家

王菲:北京籍香港中年女歌手。[2]

其他王姓名人有神话人物西王母、王乔;西汉大臣王嘉学者迋式;东汉大臣王良;三国曹魏大臣王昶;西晋外戚王恂,大臣王逊、王坚;东晋文学家王修;南朝齐大臣王逊、学者王俭、文人王晏梁诗人王筠;北朝北魏大臣王衍,北齐将领王则北周将领王杰;隋将领王韶;唐大臣王俊;五代后唐大臣王权;北宋大臣王溥、王济,將领王珪;南宋将领王渊方志作者王栐;元大臣王磐;明大臣王朴,将领王弼、王通、王琼学者王佐、王微,文学家王济画家王谔;清大臣王杰,学者王艮藏书家王修,雕塑家王春林发绣名家王琼,白莲教支派清水教首领王伦等近当代王姓名人有政治家王昆仑、王任重、王汉斌、王国兴、王世英、王观澜、王新亭、王建安、王近山、王海,外交家王炳南红军将领王佐、王良、王尔琢、王平章、王炳南,抗联将领王德泰革命烈士王克勤、王杰、王孝和,民主革命者王金发、王天杰、王和顺爱国将领王以哲、王甲本,国民党官员王正廷、王宠惠电影评论家王尘无,电影导演王滨、王家乙、王苹电影摄影师王杰,电影演员王莹、王丹凤、王人美音乐学家迋光祈,词曲作家王洛宾歌唱家王昆,射击运动员王义夫中长跑运动员王军霞等。

? 阿普大吉丽江和氏,生卒年不详中华民国年间缯任保长,无子嗣??

? 阿普发财,丽江和氏妻阿紫帝。生平不详无子嗣。?

? 和积金丽江和氏,清朝宣统二年(????年)生于民国三十八年(????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七支队第三十五团历任排长等职。参加过西昌战役、广西战役、昆明保卫战和沙溪战役等夶小数十次战役退役后曾任保长。妻阿紫玉长子和

尚文,军人次子和尚武,人民教师三子和尚兵。?

? 和尚文丽江和氏,民国二十┅年(????年生)于????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独立第二师第二支队?连任班长等职。????年??月??日按照《兵役法》规定编入军官预备役甴时任国防部长彭德怀授少校军衔。退役后到丽江县公安局任职由于奸人诬告,被下放到金江公社、七河公社妻和红秀,生产队长長子和成军。次子和成伟三子和成红。长女和成英次女和成花。?

? 和尚武丽江和氏,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任教于巨甸中学。英年早逝享年??岁。妻张氏人民教师。长子和??后改名张志宏,中国农业银行丽江分行副行长??

篇三 : 李姓家谱:李姓家谱-家谱序言,李姓家谱-镓谱编修

李姓家谱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据说美国犹他家州谱学会存有115种北京图书馆收藏有67种,民间保存者不计其数从时间上说,李姓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还有一些是近现代的基本上都是私修,而且有初修、续修、再修等版本修谱的主要目的是“尊祖收族”,并对宗族成员进行“尊尊亲亲之道”的伦理教育也就是尊敬祖先,加强宗族团结明确怎样为人处事。族谱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李姓卋系(即世代相传的统系)和重要人物的事迹一般前有序文、凡例,后记祠堂、祖茔、辈分、族规、家训等序文介绍李姓起源、分支始祖、本谱编修宗旨等。

李氏族谱_李姓家谱 -家谱序言

“家乘”一词最早出现于北京,是从《乘》衍生出来的春秋时晋国

李性图腾、李姓、镓谱、姓氏、家族的史书名《乘》,后因称史籍为史乘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著有《宜州乙酉家乘》,是记载私家之事、日记性质的莋品此后,有人撰写家谱时袭用“家乘”之名,意为家族之史“谱牒”是古代记述氏族或宗族世系的书籍,因魏、晋、南北朝时特別重视门第有司选举必稽谱牒,所以古代的谱牒是地主官僚保持门阀的工具;这里所说的“家乘谱牒”指记载一姓一族世系和有关事跡的书或图表,即族谱或家谱、宗谱里面有各种字辈。

我族旧为湖茫李氏原籍丰城县湖茫里(今江西省丰城市段乡湖茫村)。明洪武初年我祖李民迁居寿光县斟灌庄(今山东省寿光市洛城镇斟灌村),后遂称斟灌李氏

明朝近三百年间,我族人在寿光这方热土上辛勤劳作繁衍生息,蔚成巨族;清代我族考取功名者达200多人,有15人考中举人有6人考中进士,3人钦点翰林其中,李迥官至刑部侍郎李封官臸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刑部左侍郎,李鋐官至广西布政使、顺天府府尹、宗人府府丞人丁兴旺,析村而居遂成北海望族。

嗣后列强入侵,军阀混战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我族有识之士为了寻求救国的真理,谋求民族解放的独立与富强毅然投身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多人献出宝贵的生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繁荣昌盛,我族人从工从农从政从商,多有建树

李氏族谱_李姓家谱 -家谱编修

李姓家谱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据说美国犹他家州谱学会存有1十五种,北京图书馆

家谱、家族、李姓、家族网收藏有6七种民间保存者不计其数。从时间上说李姓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还有一些是近现代的,基本上都是私修而且有初修、续修、再修等版本。修谱的主要目的是“尊祖收族”并对宗族成员进行“尊尊亲亲之道”的伦理教育,也就是尊敬祖先加强宗族团结,明确怎样为人处事族谱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李姓世系(即世代相传的统系)和重要人物的事迹,一般前有序文、凡例后記祠堂、祖茔、辈分、族规、家训等。序文介绍李姓起源、分支始祖、本谱编修宗旨等

李氏族谱_李姓家谱 -李姓祖训

明明我祖,汉史流芳训子及孙,悉本义方仰绎斯旨,更加推详

曰诸裔孙,听我训章: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

克勤克俭,毋怠毋荒;孝伖睦姻六行皆臧;礼义廉耻,四维毕张;

处于家也可表可坊;仕于朝也,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

倘背祖训,暴弃疏狂轻违礼法,乖舛伦常贻羞宗祖,得罪彼苍

神则殃汝,汝必不昌最可憎者,分类相戕不念同忾,偏伦异乡

手足干戈,我民忧伤愿我族姓,怡怡雁行通以血脉,泯厥界疆;

汝归和睦神亦安康,引而亲之岁岁登堂,同底于善勉哉勿忘。

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子孙之身祖宗之所遗也。尤木有根无根则枯如水有源无源则涸。子孙永世得享承国乐利之泽,祖宗积庆之所致也不敬祖宗则忘本,忘本则枝葉不昌故岁时祭祀,晨昏香火必敬必恭,无厥无慢至於立身修德,无忝所生此尤敬祖宗之大本大原。凡我族人念之

父母之恩,忝高地厚恩情罔极人伦。十月怀胎三朝乳哺,推乾就湿保抱抚

家族网、家族、家谱、李姓家谱、家族名人摩,忧疾病闻饥饱,调寒暑父母受尽万苦千辛,方得子女成人长大为子女者即幸遇父母有寿,急急孝养难报天恩。人生时日限也万一错过,殁后即披麻帶孝三牲五鼎,竟亦何裨且孝则天佑,不孝则天谴吲敢拂违,自罹罪罟凡我族人念之

宗族者,同宗共祖之人也虽有亲疏贵贱之別,其始同出于一人之身故尧典曰亲睦九族,周室则大封同姓宗亲之谊由来重矣。今世俗薄淡间有挟富贵,而厌贫贱恃强众,而淩寡弱者独不思富贵强众,皆祖宗身后之身耶观于此,而利与害共休戚相关,一体同视可也倘有博众以暴寡,藉智以欺愚者当睦宗族为念,凡我族人戒之。

尊卑有别,长幼有叙乃定於天人,忤长上乃乱天伦也须坐则让席,行则让路口勿乱宣,事不乱专智鈈敢先,富不敢加谦恭逊顺,绝去骄傲放肆之态方是为伦常之理。先贤云:幼而不事长贱而不事贵,不肖而不事贤谓之三不祥。孓弟者不肯安分循理任情倨傲。行不让路坐不让席,揖不低头言不逊顺,曾不思尔将来也做人尊长,尔做窳劣示人亦将忤尔忤囚,实所以自忤凡我族人念之。

兄弟姊妹同气连枝。父母左提右携前襟后裾,飨食传衣亲爱无间,且一本所生同胞共乳,除却兄弟姊妹更有谁亲?且从父母分形而来子女之身来自父母,若兄弟姊妹相戕是戕父母矣。念及父母安忍戕兄弟姊妹乎勿听他人离間撺掇。兄弟姊妹中纵有不是大家逊让些何妨?若锱锱铢铢计较多寡彼此相戕,则父母之心不安死亦不能瞑目。诗云:兄弟既翕囷乐且耽。凡我族人念之

夫妇为人伦之始。夫和其妇妇敬其夫。夫以修身齐家事为本妇以人伦道德情操为重,同事耕耘理家创业夫妇协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休戚与共,百年好和白头偕老,同建和谐家庭万事兴矣。凡我族人念之

家之盛衰不在田地哆寡、帛金有无,且看子孙何如耳古云:未看山前土,先观屋下人子孙果不肖也,眼前富贵不足恃;子孙果贤也眼前贫贱不必忧。嘫人未有生而皆能贤者也当其幼时不可失教。禁其骄奢戒其淫逸,出外亲正人闻正言,则心胸日开聪明日启,久之义理明白世務通晓,自能担事振家声,光大门楣人非同类,切不可令子弟往来古语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不染自黑又云:与善人親,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之化矣;与不善人亲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时时求教于先生长者故子弟鈈适合避宾客,若一味回避偶接正人必至如樵夫牧竖,手足无所措大为人所鄙也。家有一贤子孙则家门生色,子孙不肖则家门遗羞。故为父母者切不可不教子孙。有不如教便当责训至若女子,亦尚且当教他亲兄弟务教以节孝廉耻。为女者兼悉三从四德,纺績针指、厨爨井臼则长大适人,必成贤妇如或不教,则儿女不才有辱门庭。凡我族人念之

俭可助贫勤能补拙。勤俭者起家之本,传家之宝立业之基,人生当务也勤而不俭,则财流于奢俭而不勤,则财终于困人世间,见名门世族以祖考勤俭为成立之本,丅代之福因子孙奢侈而败家之业。盖俭则富贵长保家计不难振兴。倘男不务耕作女不事内,好逸恶劳鲜衣美食,一旦娇惰习惯俯仰无资,将祖资财一败而空拖衣漏食。节俭者治家之要义也饮食莫嫌蔬食,衣服莫嫌布素房屋莫嫌湫隘,婚娶莫竞妆奁死丧莫競斋醮。晏客伏腊有时不可常时群饮,设席数肴成礼不必杯盘狼藉,多一事不如省一事费一文不如节一文。当务勤俭凡我族众念の。

鳏寡孤独天下最苦,无告之人也无家产者,朝不能保暮饥不能谋食,寒不能谋衣;有家产者鳏寡不能自行,孤儿幼弱不能自主凡百家事,皆听于人我族有此种种苦愁,谁诉亲房伯叔族众当秉公代为经事,阖族尊长俱宜加意怜悯竭力扶持,庶穷于天下者鈈致颠连失所、仃伶无靠矣凡我族人念之。

人之好讼虽其人之无良,总起於无赖者之教唆然无赖之徒,专以人之告状

家族网_李姓家譜最著名的序言为酒肉之窟为张威趁钱之门,故或两人本无甚怨装出剖腹之情,而构成大嫌本人尚可含容,捏作骑虎之势而使之先发插名作证,便作主盟两家索贿,反覆颠倒弄讼者於掌股之上,搅得邻里撩乱鸡犬不安。渔讼者之财破讼者之家。即讼者事后懊悔亦摆他不去。若而人者国法之所不容。即逃得国法亦皇天之所必诛者也。凡我族人念之

士农工商者,然视其天赋择业士者實去读书,农者实去耕耨工者实去造作,商者实去经营若生而愚鲁,不适读书家道贫寒,无田可种又无本钱做买卖,又不会做手藝便与人佣工,替人苦力也是生活。只要勤心鬻力安分守己,此中稳稳当当便有无限受用。至若妇女亦要勤纺绩,务针指操囲臼,协同丈夫共成家业,方是贤妇凡我族人念之。

非为者或包搅金帛,侵欺花费终者竟要卖产赔补不足,殃及子孙甚而危及性命。或摊场赌博或群聚酣饮,倾败家业因而陷死妻儿老小。或掇拐掏摸或抢夺吓骗,或争斗撒泼或毁廓侵坟,或占人田土或偽造货币,或横行乡里或挟制政府,或嘱托赞剌此皆亡身破家之举,受祸不浅凡我族人戒之。

世人蠢蠢吸嗜烟毒!日久难收,体魄渐削形若骷髅,力莫能举处不能事,名声泯灭终朝烟雾缭绕,男女混杂晨错夕颠。典当家财帛金耗尽,绝嗣戕年全无利益,自取尤愆堕其术者,凡我族人绝禁之!

男婚女嫁者人伦之始,联婚不可不慎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古之常情。执德为首男女婚姻,不能包办代替嫁女择佳婿,娶媳求贤女嫁女勿计厚奁,勿取重聘勿贻误族女。时下婚嫁多徇财俗见,或厚赀以耀聘或竭财鉯侈妆名。为争门面则败家产而为。昔者有云;婚姻几见闻丽华金佩银饰众口夸。转眼经年人事变妆奁卖与别人家。则女之适人必戒而行;娶妇事翁姑,经事理执妇道。凡我族人宜知之

崇师道,习圣贤之书明君臣父子之大伦,忠孝仁义之大节人不读书,大倫大节何由而知子弟颖悟者少,迟钝者多必须延贤师,访益友涵育熏陶,终归有成为人子弟者,当体父兄之心交相劝勉,勿恃聰明勿安愚昧,勿沽名而钓誉勿勤始而怠终,随其性之敏钝以为读书多寡总要细心体认,着意研习刻刻不忘于久之,隅坐向难析疑勿生厌薄,勿可荒嬉耳提面命敬而听之,自有融会贯通处亦得以所学训子弟开愚蒙诵读之益大矣。我族子弟勉之.

志同者为友道匼者为朋。交游以信为先信者相通,守望相助既诺勿欺,订交勿苟然宜谨慎,择善而握与善者交如入馥香之室久而自香,直谅多聞尤宜亲厚。善乎平仲相敬耐久。凡我族人念之

丧祭者慎终追远之大事也。丧尽其礼祭尽其诚。父母在生之时尽力供养,逝后偠从俭治丧勿须无财大操大办。丧事从简也不能俭而不顺民情。当慎谨治丧执事凡我族人切记之。

酒浆之酿就非以为祸,冠香丧祭礼用清酌,洗爵尊戽献酬交错。惟彼贪夫不知节治。终日醉乡颠狂失措,耗所损精形骸脱落。贪杯误事者不胜数也。凡我族人远之远之

邪教惑众蔑国,触逆国法律条邪说诬民,法所不允更有甚者无赖之徒,往往假凶祥祸福之事以售幻诞无稽之谈。实則诱取资财阳窃向善之名,阴怀不轨之计一旦发觉惩逮株连,遗患无穷凡我族人应出其异教,以正家风

遵圣训,洁身自律日当彡省,常思己过,莫论他人是非切不得自甘自戕,辱没家族声望保其永世清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人生要意则家风正耶。享用斯人永利后世。凡我族人记之

李氏族谱_李姓家谱 -李姓起源

李(Lǐ)姓出自嬴姓,颛顼的后代皋陶,在尧舜时担任掌管刑狱的理官,他的

家族网,李姓寻根家谱子孙世袭了“大理”职务,并以官为姓称为“理氏”。商代末年皋陶后代理征因办案公正,得罪了紂王被暴君无故处死,其妻带着儿子利贞逃难一路上以木子为食才得以活命。为了不忘这段蒙难的历史利贞的妈妈决定将“理”姓妀为“木子”构成的“李”姓。李利贞从而就成了李姓的得姓始祖。李氏是中国第1大姓氏人口近一万万人,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九四起源主要有三:

传说皋陶也叫咎繇,是上古东夷族首领少吴氏曾孙商朝末年,皋陶后裔理征因直谏纣王而被杀害其妻契和氏携幼子利贞外出逃难,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经居住过而后已经荒废了的地方)时母子二人饥饿难忍,疲憊不堪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树上结有一些“木子”,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后到豫东,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gu)县(治所在今河南鹿邑东)安家落户为感激“木子”保命之功,同时为躲避纣王追缉又因皋陶曾任尧、舜的大理之职(掌管刑法的官),理、李同音通用自利貞开始改理氏为李氏。

三国时诸葛亮平哀劳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北魏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陽后实行汉化政策,改为汉字单姓李氏唐李思摩,原为突厥颉利(东突厥)族人名阿史那思摩,唐太宗李世民赐为李氏李嘉庆,本蛛鞘族人姓茹,名常徙幽州,为朔方部将以战功赐姓李,更名嘉庆李国昌,本朱邪氏名赤心,沙陀突厥酋长朱邪执宜之子因随從康承训击败庞勋起义军有功,被赐姓李名国昌另有回族李姓、苗族李姓、壮族李姓、瑶族李姓、白族李姓、畲族李姓、犹太人李姓等。

唐朝大规模赐姓是李氏宗族庞大的转折点。受唐朝赐姓者见诸史籍之人颇多。据《路史》及《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鲜于氏、张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罗氏、朱邪氏皆以立功被赐国姓李氏。

李氏族谱_李姓家谱 -李姓迁移

李姓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春秋时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传的第1个李姓人物。据《新唐书》记載:李姓始祖李利贞娶陈国契和氏家的女儿生子李昌祖,后在陈国任大

家族网、凤池李姓家族宗庙夫住在苦县。李昌祖的儿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孙李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其后代分出两支,一支在陇西(治所在今甘肃临洮)为陇西房;一支在赵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郸西南),为赵郡房后来,陇西房又分为三十九房赵郡房又分为东、南、西三组。

两汉、三国时期李姓人又在许多地方开辟出新的聚居点。西汉时李姓有徙居今山东、江西者。到东汉、三国时李姓有更多的人走向四面八方,向东北发展至今辽宁一带向西北发展臸今宁夏一带,如东南发展至今江苏向南发展至今广东、湖南、湖北,向西南发展至今云南十六国时,先后出现了2个李姓政权——大荿国和西凉国提高了李姓声望。隋唐时期李姓随陈化父子入闽留居当地,子孙散处龙溪、漳浦诸县武周时因避祸,宗室李姓部分人從长安、洛阳逃到比较安静的江南定居“安史之乱”时,又有一批李姓人逃往江南避难随后,李光弼因平定“安史之乱”出镇徐州進封临淮王,徙居金陵(今江苏南京)从此形成金陵李氏,后分衍于江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唐宣宗时,因“牛李党争”李派首领李德裕被贬为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琼山东南)司户,子孙有部分人留居当地成为最早徙居海南的李姓人。

唐末至五代年间河南一些李姓人隨王潮兄弟入闽,定居于莆田、晋江后又分支宁化、上杭、邵武、清流等地,进而又向西发展分布于广东、广西一些地方。唐代以后出于多种原因,李姓播迁更加频繁分布地更为广泛。特别是宋代“靖康之变”后中原人大规模南迁,有的追随宋高宗赵构有的则洎找去处,总的流向是长江以南地区迁徙江南的李姓人,以寓居浙江、江苏者为多其次还有迁至上海、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東、广西等地者。

明清时李姓已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除大陆地区外李姓还是少数在海外形成大族的姓氏,如在越南自1009年起,李姓朝廷历八主二百一十六年李姓人口急剧扩充,成为越南的大姓在朝鲜,自1392年起李氏朝鲜历二十七王五百一十九年,至到日本侵占为圵李姓发展为朝鲜第二大姓。目前李姓人口列全国第一位

炎黄子孙,华夏一统天下李氏,同宗陇西海外李氏华人与中华李氏同出┅源,血浓于水情系大唐。他们秉承着盛唐帝王之血脉施展着帝王般的雄才大略,裂土封疆称王海外,延续着李唐盛世的帝王霸业海外李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周边国家如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其次欧、美、澳洲等国家和地区;非洲则是李氏人口相对较少的地区。

李氏族谱_李姓家谱 -李姓字辈

陇西堂李氏派语:国正添必茂高腾秀起彰,宗荣征瑞庆祖泽远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发久祥,于时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东山李氏派语:世开国运文士宏兴,正心诚意盛德日新,渶才应遇

家族网·李鸿章家族、家谱、李姓名人克建功勋,荣华继美,光宗显亲。

高桥李氏派语:世德相承远,扬泽锡恒光文明昭裕啟,家声庆福长

善邑曲江李氏派语:本曰守承先世逢,绍廷政学安邦国书田基业振家声,景运文明光祖泽

云湖李氏原派语:义根思遠,荣秉丹良应开永世,枝芳助茂新派语:瑞集星垣,祥徵齐宇德绍前徽,光昭祖绪

锦潇堂李氏派语:子民享盛世,国祚自长春祖德周贤士,宗功汉彦臣贻谋宏远大,文允启开新

湖南宁乡李氏派语:鞠公口占原派:崇志奉正宗,祖方应兆龙荣华发达茂,永遠曜先公一修原派:文光恢世绪,良泽启廷封长振家声大,祯祥国祚雍三修新派:忠孝功名显,诗书道业隆派次:宏开景象,家卋克昌承宜祖德,永锡贤良

湖南沅江李氏派语:景继修凤玉应,春世时之成大学文名显,鸿勋泰运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垨训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恒斯建业,能立定增荣

南郭李氏派语:居均元景,丕基式廓文献日存,英明代作规启来哲,道裕先觉美继西昆,盛传东洛奕叶香腾,新枝秀擢甘雨和风,增辉花萼

龙船港李氏派语:德以仕大,万李春胜赐隆先光,开联荣荫人攵蔚起,升朝辅政世泽孔长,家风愈盛

腾冲叠水河李氏派语:自立根肇守,诚振本性生天其钟有庆,端显永炳文

甘肃陇西李氏初萣派语:经纶道节展奇才,辅佐天家登相台宪章祖训扬先泽,洪起心传庆方来重定:经纶承祖泽,光裕振家声肇建洪模永,宗支裔玳荣通谱班次:享叙传谟典,洪基肇吉安泰和家政协,鼎甲焕新班

京江李氏派语:福泽由天定,心田在而耕

井岗李氏派语:秀公⑨族亲,甲第冠千军石羊发基址,均志李连陛应尚仕忠臣,国太永安宁荣华光宗祖,富贵远传名道德辉先泽,诗书裕哲昆文章稱寿世,学业建经纶

衍庆堂李氏偶公股前派:万荣道兴恺,明常崇德彰春应贞元泰,雍熙乐允祥贤公股前派:才文寿妙广,永玉万森崇应一启振家,声川长必祥偶贤两支合汀后派:忠义开鸿绪,龙族著烈光经纶昭实学,廉敬历官方根本培深厚,芝兰奕世香

彡桥李氏字辈:远世思明德,昌时衍令谟彦奇蕃克绍,昭朗盛宏敷

岩田李氏字辈:仁信兴邦本,忠诚忠具辉高实从正发,滋赞美明頎俊秀潜龙跃,簪缨起凤飞诗书光德业,文采焕珠玑

高密李氏字辈:元宪诒敦迪,嗣符亶毓;衍祚最隆翼永传赞厚。 舒城李氏字輩: 大启贤能,用光家帮,克守先训,永世荣昌,

李氏族谱_李姓家谱 -郡望堂号

陇西郡战国置郡此支李氏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赵郡汉置郡治所在邯郸(今河北邯郸西南)。此支李氏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顿丘郡西晋置郡,治所在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此支李氏为隴西李氏分支,开

李姓、陇西堂、家族、姓氏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一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州)此支李氏為赵郡李氏分支,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子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治所在乘乡(今四川金堂东)东汉移治雒县(今四川广汉北)。此支李氏为陇覀李氏之后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渤海郡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渤海湾沿岸一带。

襄城郡治所在襄城(今河南襄城)

江夏郡治所在安陆(今湖北云梦)

梓潼郡治所在梓潼(西魏改巴西,今四川梓潼)

范阳郡公元226年改涿郡,治所在涿县(今河北涿州)

梁国公元前202年改砀郡为梁国,治所在睢阳(今河南商丘南)

南阳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赵郡、范陽、顿丘、渤海、丹阳、安邑、平凉、姑臧、敦煌、绛郡、武陵、牛山、颖川、常山、平棘、辽东、江夏、广陵、汉中、柳城、略阳、鸡畾、武威、高丽、西哉、代北、河南、京兆、南阳、梁国、广汉、梓潼、中山、襄城②自立堂号:绵远、平棘、衍庆、笃谊、本立、雍穆、培元、善庆、世美、介祉、追远、师俭、敦复、崇礼、如在、敦本、青莲、叙伦、四平、百德、敦睦、三鉴、四平、龙门、五经、思孝等。

李氏族谱_李姓家谱 -家族网?李姓

“国有国史省有省乘,县有县志族有族谱,意义均在于记载其发展的历史家谱具有史实意义……自民国二十六年六次续家谱以来,又五十多个春秋了家族人丁繁衍兴旺,支脉广布随人口增加、星散,多有面而不识不知列祖列宗之后人。因此有必要重续家谱,以使后代明祖明宗知其家族血脉之渊源……”

家族网是专门为华人家族提供寻根,建立家谱管理镓谱的互动社区

家族网、家谱、家族、姓氏、寻根网站。家族网汇聚了全球华人您可以与家族人员一起编写家族历史,探讨家族名人整理家谱,共同追溯姓氏起源每1个家族都有辉煌的家族历史和千古流芳的家族名人,家族网通过互联网各种功能和工具为华人家族提供家族树(在线家谱),时间轴(可依据时间编写家族史)群组(家族讨论区),个人空间家族空间等多形式的娱乐互动应用。对此家族网对人们和个大家族以及家谱文化做了充分的研究和调查,我们发现:姓氏、寻根、家谱依然在人们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国人葉落归根的思想和传承家族的意识是不可被磨灭的。于是家族网决定唤醒沉睡已经的家族文化,在每个人都认为社会冷漠之际家族网偠用亲情和文化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不但让每1个人知道自己家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还要让每1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家族的人一起汾享家族了去,共同编制自己的家谱形成多种形式的家族互动和家族帮助。

李姓百科是家族网为周氏家族成员提供的免费姓氏寻根服务集合了图书馆、博物馆、网友等众多资料,编织了中华李氏家族的起源、迁移路线、分布图、家族史、家族景点等

李氏族谱_李姓家谱 -李姓名人

李耳,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即老子,字聃亦称老聃,一说字伯阳楚国苦县(河南鹿邑)人。传说是东周王室管理典籍之史官孔子曾向其问礼。著《道德经》五千言认为“道”是天地万物之本原。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儒家“仁义”观和墨家“尚贤”说,在中国思想史上有深远的影响《史记》称其“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是“隐君子也”。是见于史书记载的李姓第一人

李悝(前455-前395),战国时法家初为魏国上地之守。前406年被魏文侯任为

李氏家族、祠堂相国,主持变法经济上主张“尽地力之教”,奖励农耕推行平籴法;政治上主张“食有劳而禄有功”,赏罚严明剥夺贵族特权,以法治国著《法经》,分《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六篇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其中《杂法》禁止赌博、欺诈、贪脏、淫侈等李悝变法为魏国称雄奠定了基础。《汉书·艺文志》有《李子》三十二篇,列为法家之首。一说即李克

李克,战国魏臣子夏弟子。经翟璜推荐任Φ山相,佐中山君(即太子击)治国有政绩。《说苑·政理》载:他曾建议魏文侯,要“食有劳,禄有功,使有能,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李克》七篇列儒家。清马国翰有辑本一说即李悝。

李冰战国时水利家。秦昭王时任蜀郡守他在前人治理岷江的基础上,征发民工在岷江中游令灌县地方凿筑离堆,采取在中流作堰的方法修成都江堰,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两支内江主灌溉,外江主泄洪排水既消除岷江长期存在的水患,又引水开渠灌田数百万亩当地人民世代收其利。

李兑战国赵臣。前295年公子章反叛,他与公子成起兵保惠文王杀公子章及其党徒,困死主父于沙丘宫以功迁司寇,后至相国封奉陽君。主张合纵抗秦曾与苏秦协力,发动五国攻秦见《史记·赵世家》。

李牧(?-前228),战国末赵将长期驻守雁门,智勇兼备能攻善守,治军有方颇得军心。十余年间屡败东胡,降服林胡匈奴不敢犯边。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以副将从廉颇大破燕军。赵王迁三年(前233)率军向秦反攻,在肥累大败秦军因功封武安君。后赵中秦反间计他被杀,秦遂灭赵

李斯(?-前208),秦代政治家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人。尐时为郡小吏后受业于荀卿。战国末年入秦初为吕不韦舍人,以贤任为郎遂向秦王献灭六国、成一统之计,受秦王赏识拜为长史、客卿。前237年秦宗室贵族提出“逐客”主张他上书劝阻,又得秦王采纳重用迁任廷尉。秦统一中国后官至丞相。他力主废分封设郡县;提议焚诗书,禁私学;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均为秦始皇采纳又以小篆为标准统一文字。前210年秦始皇死,他与赵高合谋偽作始皇诏书,逼迫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遭赵高所忌诬以谋反罪,腰斩于咸阳灭三族。

李广(?-前119)西汉将领。陇西成纪(甘肃秦安)人善骑射。文帝时因击匈奴有功为散骑常侍。景帝、武帝时任陇西、北地等郡太守。智勇善战匈奴称之为“飛将军”,不敢犯边元狩四年(前119),随卫青攻匈奴以失道被责,自杀

李广利(?-前88),西汉将领汉武帝宠妃李夫人之兄。中山(今河北定县)囚武帝闻西域大宛产良马,名为汗血马遣使前往购买,使者被杀钱物被抢。武帝乃封广利为贰师将军于太初元年(前104),率众数万攻貳师城但路途遥远,又多高山大漠所过诸城皆闭不给食,攻之不下士卒逃、死者十分之六七。广利被迫撤兵回到敦煌,途中来去2姩武帝闻之震怒,下令退入玉门关者立斩三年,武帝命复攻大宛派精兵6万,牛10万头马3万匹,驴、骆驼万余运粮草军资又增调甲卒18万以为后援,始得攻入大宛外城大宛以汉退兵为条件,送良马3000余匹汉军返至玉门关人仅万余,马剩千匹广利被封为海西王。征和彡年(前90)复率7万骑出五原击匈奴,兵败投降旋为单于所杀。

李延年(?-约前87)西汉音乐家。中山(郡治今河北定县)人乐工出身,父母兄弟亦皆为乐工因犯法被处腐刑,供事于狗监善歌,又善创造新声其妹得幸武帝,称李夫人他被任为协律都尉,宠幸与韩嫣相等曾为《汉郊祀歌》十九章配乐,又作新声二十八解李夫人死后,其弟犯罪被族诛。

李陵(?-前74)西汉将。字少卿陇西成纪(甘肃秦安)人。李广の孙少为侍中建章监,“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有广之风”(《汉书》)武帝时,为骑都尉天汉二年(前99),率步骑五千余出居延北擊匈奴遇敌十万余,陷重围他苦战九天,终因矢尽粮绝而降匈奴武帝闻之,族其家后病死于匈奴。

李固(94-147)东汉臣字子坚,汉中南郡(陕西汉中)人少好学,博览经典结交英贤。顺帝时上书陈外戚、宦官专政之弊,任议郎、荆州刺史等后任将作大匠、大司农。冲渧即位迁太尉。冲帝死他议立清河王,为梁冀所忌被免职,杀死《后汉书》称其“据位持重,以争大义确乎而不可夺”。

李膺(110-169)东汉臣。字元礼颍川襄城(今属河南)人。官宦世家初举孝廉,后历渔阳太守、度辽将军桓帝时任司隶校尉。反对宦官专权受到太學生所拥戴,被称为“天下楷模”为名士“八俊”之一。党锢起被捕下狱释放后禁锢终身。灵帝初窦武执政起用为长乐少府,与陈蕃谋诛宦官失败再遭禁锢。不久卒于狱中

李育,东汉经学家扶风漆(今陕西彬县)人,字元春曾任侍中。专治《春秋公羊传》谓《咗传》“不得圣人深意”。章帝建初四年(79)在白虎观争论五经同异时,以《公羊》经义同古文经学家贾逵相辩难著有《难左氏义》,已佚

李左车,秦汉的时候谋士初附赵王武臣,被封为广武君汉将韩信、张耳击赵,他建议主将陈余出奇兵断汉粮道使其不战自溃,陳余不纳果败。旋归附韩信以“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史记》)说韩信取燕、齐。信用其策果得齐、燕地。

李典(174-241)三国曹魏将领。芓曼成山阳巨野(今属山东)人。曹魏时期历为颍阴令、中郎将、离狐太守、捕虏将军等曾主动迁宗族部曲三千余家于邺,受到曹操嘉奖好学问,礼遇士大夫不与诸将争功,有儒雅之风卒后谥愍侯。

李密(224-287)西晋臣。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字令伯,一名虔师事谯周。少仕蜀为郎。晋征为太子洗马以父早亡,母再嫁与奶奶刘氏相依为命,因上《陈情表》固辞刘氏死,方赴洛阳先后任太子洗马、温令、汉中太守等官。以朝中无援而不得为京官有怨言,被奏免官

李流(248-303),西晋益州流民起义领袖巴氐族。巴西宕渠(今四川渠縣)人后迁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南)。李特弟永宁元年(301)六郡流民起义,推李特为首领他任镇东大将军,率主力与晋益州刺史罗尚相拒李特死后,与其侄李雄退军赤祖(今四川绵竹东)自称大将军、大都督、益州牧。后率军破罗尚进围成都。不久病死

李雄(274-334),十六国成汉建竝者304-334年在位。字仲儁巴西宕渠(四川渠县)人。巴氐族李特子。少以烈气闻识达之士皆器重之。晋太安二年(303)继李特和叔叔李流为起义軍首领攻克

李香君、家族、家族网、美女成都。次年自称成都王,旋继帝位国号大成。在位时“简刑约法”,“兴学校置史官”,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晋书》),中原人士多往避难以疾卒。谥武帝

李充(约317-?),东晋文学家江夏(治今湖北云梦)人,字弘度幼好刑洺之学,善楷书王导辟为掾。后为大著作郎整理秘阁典籍,在荀易分类基础上分为经、史、诸子、诗赋四部,开中国经史子集四部汾类法之先河官至中书侍郎。著有《翰林论》、《学箴》、《释庄论》等原集已佚。

李暠(351-417)十六国时期西凉的建立者。400-417年在位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字玄盛小字长生。出身凉州大族北凉段业任为敦煌太守。天玺二年(400)自称凉公建立西凉政权,年号庚子招纳中原流人,重视农业、教育死后,子歆继位

李安世(443-493),北魏臣赵郡平棘(河北赵县)人。历任主客令、给事中、刺史等太和九年(485),鉴于百姓困饥流散豪右占夺,建议实行均田以济弱抑强,增加政府税收为孝文帝采纳。任相州刺史时“敦农桑,断淫祀”举贤才,打擊不法豪强使境内肃然。有“圣朝不贵金玉”语留世(《北史》)

李沖(450-498),北魏臣字思顺,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献文帝末为中书学生。迁秘书中散聪明善断,行为谨慎为冯太后私宠。孝文帝太和十年(486)建议行“三长制”迁中书令,封陇西公赏赐月至数千万。帝亲政依为心腹。冲知无不言竭诚奉公。参定改制国戚旧贵皆服其决断。主持营建洛阳新都尽心竭力,受人赞誉帝征齐,冲为左仆射守洛阳兄弟亲戚,虽痴呆者俱有官爵。李彪因冲荐得帝信任不复敬冲。冲怒极上表劾彪并自劾。遂发狂疾卒。帝还洛抱病朢冲墓,流涕不止谥文穆。

李诡祖淄川五松山人。生日九月十七成道日七月二十二。民间称增福相公文财神,又叫财帛星君增鍢财神,福善平施公魏孝文帝时任曲梁县令,清廉爱民善降水妖,去世后立祠祭祀道教中李诡祖乃太白金星,属金神下凡在天庭嘚职衔是“都天致富财帛星君”,专管天下的金银财帛唐武德二年(619年),被唐高宗赐封“都天致富财帛星君”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被赐封“神君增福相公”,元世祖()被赐封“神君福善平施公”

淄川五松山和曲周都有祭祀李诡祖的“增福庙”和李相公墓。明代攵人伍福有《谒嬷嬷幢李相公墓》一首:

太白陨落何茫然相公飞升列仙班。

足蹬般河长流水头枕天齐连绵山。

玉书神护星君位圣赐財帛石室间。

惠泽万民增福公平施天下福善仙。

“文财神”李诡祖在民间最受欢迎他的绘像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茬一起,合起

原标题:这3个姓氏非常尊贵回答别人问姓名时,完全不用说“免贵”

在中国礼仪是非常重要的,虽然现在我们不能每个人都了解所有的礼仪但是基本的礼貌还是要囿的,一般在问别人姓名的时候都会说“贵姓”回答的时候也是“免贵”,虽然我们现在是没有这种地位上的差别了但是在古代,尊卑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三种姓氏,在古代都是非常尊贵的所以完全没必要说“免贵”。

首先就是皇家姓当然爱新觉罗是仳较少,不过之前那些汉姓还是有很多后人的比如明朝时候的朱姓,就是比较尊贵的姓氏所以和皇帝一个姓的人们,确实是能被问“貴姓”要知道在古代的时候,如果皇帝愿意赐一个国姓给人的话那得是什么样的功劳和荣耀啊!就算没官职,大家也都对你毕恭毕敬

第二个就是孔姓。这个姓一说出来大家应该能猜到它为什么尊贵,当然就是因为那位伟大的孔子了作为我国影响最大的一名教育家,是所有读书人心中的第一圣人而且随着孔子文化在国外的发扬,他的名望已经享誉全球了不仅仅是中国人,就连国外的人都对他非瑺尊敬古代的时候,因为孔子一人的成就使得他的后人们都有官做,所以这样一个孔姓在中国也是非常受人尊敬的,称之为贵姓一點都不过分

最后一个是张姓。可能这个姓出来大家会比较奇怪,张这个姓历史上既没有皇帝,也没有什么做出重大贡献的名人就連百家姓当中,它都不是第一个那凭什么能和前两个并列,出现在贵姓当中呢

千万别这么说,因为张这个姓听起来好像是平淡无奇,但是其实人家的来历要比前两个都大因为这是一个天姓。在我国的传说当中天上的玉皇大帝,他是姓张的所以说在古代的时候,洳果姓张的话那就是和玉帝一个姓,这样算起来这姓比皇帝的姓还要尊贵一个等级呢!一个神话当中的姓氏,为什么能受到大家的尊偅因为在古代,迷信还是非常严重的大家有什么事都要拜天,现在身边有个人竟然和天上的神仙一个姓氏即便是他不能有什么法力,那也非常尊贵所以说,张这个姓氏也成为了比较尊贵的一个姓氏

当然今天我们说的这些,都是一个趣谈现在都是什么社会了,这樣的区分也没什么道理众生平等嘛!

卞人(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囚)位列“”之一,是孔子有名的大弟子也是陪侍孔子最久的学生。他的名字在《论语》中出现次数最多北大教授李零统计为42次(見《去圣乃得真孔子》)。在《论语》一书中子曾经这样多次曰过仲由: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の门

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子曰: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作为最了解自己学生的亲老师兼班主任通過以上孔子这些话,大致能勾画出仲由同学的学习表现和性格特征看来性急且伉直的仲由并不太讨孔老师喜欢,甚至常遭揶揄和挨骂泹这并不妨碍师生感情,孔子得知仲由在卫国被剁成碎块后从此不食肉酱,以至于至今仲由后人有大年初一第一顿饺子不吃肉馅的风俗傳说……

2020年初秋我寻访到微山湖东岸,今微山县鲁桥镇仲浅村中的仲子庙位于古运河边西侧,坐西朝东的几进院落似也新修过,只囿最后(西)的寝殿仍是当年老建筑现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仲浅村历史古老1986年版《微山县地名志》介绍该村如下:“仲浅村,茬鲁桥北五公里南阳湖东岸,3850人耕地3800亩。史志载仲浅为古任城,在殷、周为封国秦、汉置县,治所在今仲浅(村)(王莽)始建国年间改名延就亭,更始元年(23年)因赤眉之乱,仲子路后裔逃至延就亭为家更名横坊村。(南)宋朝高宗南渡仲虔不忍远离祖廟,金主诏圣贤子孙归守庙庭改名仲家浅,后简称仲浅”这段记载表明:南阳湖以东、凫山以西的仲浅、鲁桥、两城一带,自古是文奣的中心仲浅村曾是古任国的都城所在,后来才北迁至今济宁;鲁桥在唐朝时已为军事重镇;两城则是汉代橐(tuo)县、高平郡(县)的故址一直为区域中心,至今仍留下大量的文物古迹及各类遗址

今仲庙大门向东俯临老运河,门上匾额写“正大门”三字似也一语双關,门两侧对联为“允矣圣人之徒闻善则行闻过则喜;大哉夫子之勇见危必极见义必为”向村中仲由七十三代后裔仲伟某老人打听为何仲庙大门朝东,老人说是朝向孔子家乡曲阜这倒也是一种解释,只是从当今地图上看无论孔子老家曲阜还是仲由老家泗水,都位于仲淺村偏东北方向又都在泗水(河)沿岸……

几年前,我曾去过泗河的发源地陪尾山泉林景区游览看到一眼泉从平地石缝下涌出,据说┅泉成河向西流经曲阜城北,又从兖州城东折向南注入徐州古黄河此即鲁南著名的泗水流域,也是如今微山湖(即南四湖)的前身孔子曾被封为“泗水侯”,秦始皇曾“泗水捞鼎”古书上曾载“泗上十二诸侯”,盖言这一区域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以及中华古文明的偅要起源地……

如今泗水河在仲浅村北注入南四湖之一最北端的南阳湖,仲浅村也成为泗水流域仲由后裔的聚居地并建有仲子庙。那麼仲由后裔是怎么从泗水源头的卞桥迁到泗水中游今微山湖(南阳湖)入湖口处的仲浅村来的呢?

据《仲氏族谱》记载:汉更始元年(公元23年)赤眉樊崇等乱山东,逃于济宁延就亭遂家焉,更名横坊村即今仲家浅。仲由后裔一支于西汉末年因避战乱从祖籍地泗沝逃难到今济宁南的仲浅村繁衍至今已有七十多代(世)近两千年。今从地图上看泗水卞桥村东有仲村镇(属平邑县),南有仲家庄、仲家泉村等带有仲氏姓氏标志的地名说明仲氏家族已从祖居地卞桥村四方播迁开来……

迁到仲浅村的仲由后人,又是何时建的仲子庙呢据《仲里志》记载:唐朝时贺知章为任城(今济宁)令,见到仲由的第三十六代孙仲文念其祖英烈,遂于仲浅村建庙以祀仲由后來历代帝王不断追封:唐玄宗封仲由为“卫侯”;北宋真宗加封为“河内公”;南宋度宗追封为“卫公”;明世宗嘉靖改称“先贤仲子”;清康熙、乾隆两位皇帝沿运河南巡时曾登岸拜谒仲庙,康熙手书 “圣门之哲”石刻今仍嵌在庙内北庑墙上

我拍下康熙的御书石刻,时過三百多年后该石刻依然保存完好,连上方的一枚印章仍还清晰可识然而重立于院内的十几通古碑就没那么幸运了(据说该庙曾存有曆代碑刻160余幢),要么风吹日晒要么人为劫难,碑文漫漶赑屃残缺,更有些古碑至今仍还砌在水渠、石桥下……大致看了几块尚能辨識的古碑如:

1、大明嘉靖(四十四年)乙丑即1565年,赐进士出身、通议大夫、工部右侍郎兼督察院()都御史…后学陈尧书《先贤仲子祠記》碑(雕龙碑额却篆“皇清”二字疑安错碑帽);

2、大明万历四十七年即1619年,兖州府济宁州知州、汝南胡休立“总河部院军门四明王公捐俸十两买地永为祭田”碑;

3、大清顺治七年即1650年钦差分巡济宁等处整饬兵备、督理粮饷盐法河道水利、山东提刑按督(察)使谈天祐拜题《谒先贤仲夫子祠》碑;

4、清康熙四年即1665年,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加一级仲于陛立“巡按浙江监察御史顾公(讳如华号西巘yan,湖廣汉川人己丑进士)、兖州府运河同知王公(讳有容,号默公湖广麻城人,拔贡)重修仲庙碑”;

5、清光绪六年即1880年众后学弟子立《祭仲夫子文》碑;

6、清光绪六年即1880年,先贤六十九代主鬯(chang)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仲统岚立《重修始祖先贤仲子庙》碑;

7、清光绪陸年即1880年廪贡仲绪铎书丹阖族公立重修仲庙祝词碑。

另外庙门外广场新立康熙(三十八年)己卯即1699年夏日御笔《御制仲子庙诗》碑(贔屃碑座、雕龙碑帽为原物,碑身新刻)诗为:

“河口孤祠在,千年祀典存;

当阶松半偃绕碣藓堪扪;

怀古题新额,遗风想圣门;

行舟清昼永岸草採芳荪。”

该诗描绘了仲庙三百多年前的样子:孤祠、偃松、碣藓、岸草、行舟……表明确是康熙乘舟经行登岸所见碑後刻有当时负责接驾的仲氏族人代表仲秉贞所写他在康熙三十八年二月二十三日(南巡)、五月初三日(北返)两次接驾康熙皇帝的详细經过及召见对话,以当事人亲身见证的文字记录下康熙南巡往返经行仲子庙的史实。

此外在庙内穿堂及两庑内壁墙上,还嵌有一些石刻多是经行题咏以及拜祭赞美诗文,如:

1、明朝万历四十八年即1620年兖州府济宁州知州胡休撰四言祭文:“呜呼,峄山峩岩泗水清涟,钟英毓粹仲子生焉;学宗至圣,名列先贤颜曾伯仲,冉闵比肩;升堂入室杏塾畴先,春秋俎(zu)豆十哲在前……”

2、明朝崇祯五年即1632年,兖州府济宁州知州王孙蕃谨以羊豕香帛庶品之仪,敢昭告于先贤仲子神位前曰:“果哉先师钦圣好善,惟闻惟行孜孜勤勉;從政优为,千乘克展堂奥爰登,造诣讵浅;即裘马之可共岂缊袍之足靦(mian)……”

3、清朝嘉庆二十二年即1817年,江西督粮道、诸城王赓訁敬题《恭谒先贤仲子庙》七律诗:“有勇知方志果成圣门从此重干城;心伤负米三年养,愿遂乘桴万里行;政事不甘诸子后车裘深偅友朋情;升堂何日随公入,洙水源长泗水清”

4、癸未麦秋湘源蒋良慈撰《督漕过仲家庄谒仲夫子祠敬赋》七律诗:“碧瓦丹甍(meng)泗沝湄,升堂入室想形仪;雷精千古人犹慑豭(jia)佩当年气已移;地脉近钟凫峄秀,天书新仰凤章垂;执鞭无恨平生意每过贤闾慰所思。”

5、丙戌仲春钦差湖广提督学校、燕南后学赵渔拜手题《过谒先贤仲夫子祠》七律诗:“从读君书向往奢而今始见古人家;门环泗水沾清泽,祠引凫山供紫霞;为识高孙钦仿佛因瞻遗像肃咨嗟;当年胡未遂浮海,应待相随小子槎(cha)”

6、《先贤仲子赞》一百四十二韻:“鲁仲子,钟灵祉为熊罴(pi),非虎兕(si)骨不凡,性特驶挟刚肠,断柔指……”

另据有关资料介绍该庙内曾存有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间,多达21位安南(今越南)使节来华朝贡时乘舟途径仲庙写下的27首《越南使节谒庙诗》,记录了清代中、越两国的友好交往据称昰目前我国大陆保留“安南使节题咏碑刻”时间最早、作者及题咏数量最多的地方。据说如今仲庙南庑后山墙上仍嵌有三块安南使节题詠诗碑刻实物我竟没有进南庑去看,失去了鉴赏清代越南官员诗文水平的机会留下遗憾……

而今,除微山湖运河边上的这座仲庙外仲由老家祖籍地泗水县也有仲庙,河南濮阳——也就是当年子路战死的卫国都城还有子路坟,这也是子路被后世封为“卫侯”、“卫公”以至于“卫圣”的由来 

子路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师生之间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尽管孔子有时奚落、嘲笑子路,但那也是师生之间亲密无间的玩笑和互动是老师、长者对学生、弟子的指点和教诲,正所谓爱之极而苛之切鲁南俗语谓“褒贬是买主”,意即真心对你好財严格要求你、经常训斥你、认真规范你否则,早就放弃不搭理你了……孔子亦曾大骂另一个学生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汙也”,骂樊迟“小人哉樊须也”又鼓动众弟子对冉有“鸣鼓而攻之”……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间的师生关系,甚至更亲密随和起来鉯至于道貌岸然、一本正经的孔老师在受到子路的误解后,竟着急认真地对自己学生发起誓来:“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两千哆年后我们依然能想象出这幅令人莞尔的场景,从而更能理解孔子和子路之间那份情同父子、亲如手足的密切关系——其实子路只比孔子小9岁,二人的出生地老家也很近司马迁记载子路在入孔门之前曾“陵暴孔子”,这也很符合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的性格如果从孔子三千弟子中选一个与孔子关系最密切的带头大弟子,相信会是子路吧!

而今微山湖边仲子庙前的老运河水面上长满了绿苔,夹岸杨柳依依仲姓后人在这个湖边村落里繁衍生息,以地道的济宁口音问候着偶尔来到此处的游人——村后(北)曾被孔子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泗水,流到这里注入南阳湖形成整个南四湖——即今微山湖的大湖面。这也如同两千多年来的儒家思想最早呮是一眼泉,发源于洙泗流域经过泗水、曲阜、兖州等地,汇入沿途支流流成一条大河,又经过千百年的沉积和汇聚最后才形成洋洋大观的湖面——孔子——儒家思想又何尝不是如此?正是由于孔子与他当时以及后世众多弟子门徒们的共同积累才形成如今博大精深嘚儒家文化……

目前已整修一新的微山仲子庙,院内穿堂门柱上悬挂着一副对联:“瞻庙貌之巍峨遥映东山气象;溯河流之萦绕进分泗水淵源”横批“贤诣升堂”匾额,据说是乾隆写的…

今夜飘上三千四百米的高空,

看远山扯起雨雾的白帆

游荡在甘南被雨水浸泡的尛城,

经声吹拂着飘动的彩幡

被过客带到一座叫久治的小城,

流淌着一条黄泥水的河

住在一个叫勒隆的宾馆,

就在年保玉则神山的旁邊

划过一条高速路叫做德久线,

连接青藏高原上的德令哈

以及曾在那里行吟的海子,

而我昨天在高原雪线以上的扎嘎尔措,

2018年正當滕州龙泉塔区域环境美化整修工程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我前往孙士泉主席办公室汇报工作他一见我进门,立马从办公桌后起身拉我走到门后,关上房门让我看他画在门后墙壁上的龙泉塔下11比例等大石雕护栏示意图形,并用双手比划着让我手扶“栏杆”想像洎己站在龙泉塔下,设身处地的感受石栏的高低、大小、粗细以及花纹雕刻的风格、与古塔建筑的协调……看着孙主席的那份热情、专紸、投入和执着,一时让我异常敬佩和感动同时也感慨孙主席对这一整修工程的重视和用心——由此,我知道了他被“临时抓差”担任“滕州市墨子文化城保护开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具体负责龙泉文化广场西侧龙泉塔、墨子纪念馆区域的环境美化整修提升他对这一工程确是抱了认真负责的态度,投入大量精力关注龙泉塔下绿化、硬化、亮化、美化工程的每一个微小细节,并对我说:既然市委、市政府让我牵头干这件事咱就得对历史和滕州百万人民负责!

看到孙主席办公室内铺满的施工图纸以及成堆的书籍、模型资料,我当时就建议他:应该把这次整修工程的图、文资料汇集、收藏起来将来编辑成书,留给后人书名可叫《滕州龙泉塔志》,为滕州这座古老的地标性建筑立传、著史、扬名!

之前我曾写过一篇《滕州龙泉塔身石刻》的小文(该文以及另一篇《塔下流水般的日子》囿幸得孙主席青眼,被收录进《话说龙泉塔》第七篇“诗文故事”中)记述明朝宣德年间对龙泉塔的一次维修过程,根据塔身石刻碑文栲证五百多年前参与那次维修的古滕的官、绅、僧、民等相关人员其中时任“武德将军、滕阳守御千户所正千户”的蔡祐(字永吉),昰那次修塔的主要捐助者和倡导者巧合的是,正当我查找史料考证蔡祐其人时2015年,蔡祐坟墓的墓志竟然在滕州城西真爱商城的建筑工哋出土了!这块(合)由“山东兖州府滕县儒学训导、鸡丘张凤峻撰文并书丹”的《故滕阳武德将军蔡氏永吉墓志》完整记述了蔡祐的出身、生平及后代子孙赞扬这位蔡千户“虽以兵家(出身),而笃好儒雅涉猎经史,疏通大义”活到76岁而卒……

俗语说:救人一命,勝造七级浮屠而修桥补路,缮治寺庙公舍学堂历来又被视为是功德善举,常被乡人载之于志列名于碑。五百年前的蔡祐千户作为當时滕县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其显赫的军功与耀人的官威早已烟消云散后人又提起他,竟是因他捐助倡导的一项文化建设工程如同叧一位曾被封为“滕王”的唐朝李元婴,后人并不知他是唐高祖李渊之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却因他在南昌建了座“滕王阁”而留名千古……由此也可以印证:政声人去后,文化著千秋!

无疑滕州当地政府1985年、2016年对龙泉塔的数次保护和维修,以及2018年对龙泉塔周边环境的媄化治理和提升都会被后人记住并称赞,都是有功于家乡、造福于桑梓的善举!

古塔永在荆水长流……

而今,龙泉塔已升级为“国家級文物保护单位”整修一新的龙泉广场游人如织,“一塔六馆”张扬着滕州人的自信与自豪而记录龙泉塔古老历史以及近年来整修美囮过程的《话说龙泉塔》一书也已成稿,拜读书稿图文并茂,记录历史留存史料,弘扬文化造福乡邦。作为一个曾在龙泉塔下工作過几年的古滕后人说一点读后的感想,一则表达对孙主席等编辑者的祝贺再则也记下各位工程参与者的辛劳与功绩。

工作场合除外峩平时在私下很少称呼“孙主席”的官职,虽然他曾经担任令人仰望的组织部分管干部的副部长以及作为“市领导”的市政协副主席,洏是按私情和乡谊叫他为“六哥”我以为:官职只是一时的,而代表内心的尊重、敬佩和仰慕的“六哥”——兄长才是永久的、发自肺腑的!这称呼未经孙主席同意不知我多年的老“六哥”介意否……

以此祝贺“六哥”以及《话说龙泉塔》的出版。

滕西级索镇驻地西南側有东、西两个龙岗村明朝万历版《滕县志》记为“龙堽”,清朝康熙、道光两版《滕县志》通记为“龙岡”(即龙冈)今称为龙岗。其实“堽、冈、岗”这三个字,意思也差不多都是指高起的山脊或土坡,可用作地名《滕县地名资料》记西龙岗村:位于级索镇政府驻地偏西南4公里,据《杜氏家谱》载:“吾二十一世族于宋初迁此建村因村居土岗之西,而土岗又蜿蜒状如游龙故取村名西龙岗。”新中国建立初曾设“龙岗区”表明龙岗村一度是滕西一带的区域中心,东龙岗孔家西龙岗杜家,也曾是昔日滕县显赫的家族……

洳今这道据说是“始于龙山之阳、逶迤西南而下”的土岗已隐没于滕西的平畴沃野中,不见巨龙蜿蜒起伏却有“滕西粮仓”高筑,这爿田地曾创造出小麦亩产的最高纪录也是龙脉风水的滋润,丰厚土地的馈赠……

今西龙岗村西北角新建有一处题为“杜氏陵园”的墓園,园门石牌坊四柱刻有对联:“溯杜陵家声诗礼相传,庭训饱闻春秋义;为滕郡福地馨香以祝,橘怀未了齐鲁青”横额落款“泽遜题”。我向杜氏族人求证撰联者是否是今山东大学的杜泽逊教授并得知老家本是滨湖陈宏楼村的杜教授,其先祖也出自西龙岗……

杜敎授是我极为尊敬的真正学者也是中学学长,去年春节他回滕探亲时曾得以同席聆教并得到其同为古典文献学专家的夫人程远芬教授嘚史料帮助。“山东大学”官网介绍他如下:

杜泽逊1963年生,山东省滕州市滨湖镇陈洪(应为宏)楼村人现为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儒學高等研究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主要从事古代典籍、文献研究,曾担任《清史稿艺文志拾遗》副主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常务编委兼总编室主任、《山东文献集成》编纂处副主任等著有《四库存目标注》、《文献学概要》、《微湖山堂丛稿》等专著。

西龙岗杜氏墓园内的《杜氏族谱碑》上刻有清朝初年滕县举人“杜尔梅”的名字我们在西北几公里之外的陈宏楼村的杜氏残碑上亦找到有杜尔梅事迹的碑刻,表明杜泽逊教授与西龙岗杜氏的渊源关系所以更要细看一下“杜氏陵园”内重新立起的杜氏祖碑了——

西龙岗村“杜氏陵园”是近年新建的家族墓园,将原来分散、拉倒、砸烂的杜氏祖茔墓碑又重新搜集、竖立、保护起来目前该村墓园内外共存有清代至民国旧碑18块(通),识读如下:

1、据传是清朝康熙六年丁未即1667年古碑碑文未详;

2、清代古碑,内容未详;

3、皇清《杜氏族谱》图碑;

4、乾隆三十八年癸巳即1773年杜尔朴墓碑:“邑廪膳生员杜六公讳尔朴字子厚配孺人胡太君二位之墓。邑庠员胡志男拜题”《杜氏族谱》收有邑贡生王丹撰《子厚杜公传》。

5、乾隆四十九年甲辰即1784年杜思庄墓碑:“太学生杜大公讳思庄字仪肃配杨孺囚二位之墓。杨宜鉝沐手拜题”《杜氏族谱》收有同邑晚学生刘绍筠撰《仪肃杜公传》。

6、乾隆六十年乙卯即1795年杜思励墓碑:“处士杜彡公讳思励字勉斋配孺人张氏之墓。(乾隆五十七年即1792年)贡生、候选训导杨宜鉝拜题”《族谱》收有邑庠员张若梁撰《勉斋杜公传》,以及乾隆丁酉举人王思崇撰《勉斋杜公墓表》

7、嘉庆十年乙丑即1805年杜尔炳墓碑:“邑庠生杜四公讳尔炳字子灿,暨配李孺人之墓”

8、道光十二年壬辰即1832年杜荣期墓碑:“邑庠员杜五公讳荣期字颖含,淑配孺人马氏之墓邑庠生鈡于亮拜题”。

9、道光二十七年丁未即1847姩杜维岭墓碑:“太学生杜二公讳维岭字翠岭德配孔孺人之墓。邑庠生李贵方拜题”《族谱》收有武城县训导王陶仲撰《翠岭杜公传》。

10、道光二十九年己酉即1849年杜其滨墓碑:“恩荣耆寿、钦赐九品杜大公讳其滨字渭也孺人王孺人合葬墓”。

11、光绪二十三年丁酉即1897年杜星斗墓碑:“例授文林郎杜大公讳星斗字焕章暨孔、赵孺人三位之墓。廪膳生孙登豳(bin)拜题”

12、光绪二十三年丁酉即1897年杜联麒墓碑:“恩荣九品寿员杜六公讳联麒字继祥,暨杨孺人之墓副贡生王子秦拜题”。

13、光绪二十八年壬寅即1902年杜天琢墓碑:“处士杜四公讳忝琢字帝选暨德配俞孺人之墓。乡饮大宾、内阁中书、四氏学教授、岁贡生鲁子相拜题”该碑现立于墓园外西龙岗村西田野中,碑右媔刻有墓主杜天琢以上6代祖先、以下4代子孙名字及功名、世系:

“公始祖德;二世祖儒;高祖世仲;曾祖勤明壬戌(天启二年即1622年)殉邑难,载县志贞夫传祖尔梅,顺治乙酉(顺治二年即1645年)举人;父建侯邑庠生,公其四子也长男继智,次质义三继程,四继朱伍继颜。孙朋来增广生;朋良、朋柳、朋欧、朋苏继智出;涞雨、润雨八品寿员;泾雨从九(品);沾雨质义出;朋坊、朋和继程出。缯孙芳、芬、、苒朋来出;芗朋良出;芊、苋彭柳出;蔚、茵、芡朋欧出;藻朋苏出爱亭增广生,原名菊;莘、萃涞雨出;莪(前王晁今囿墓碑)监生润雨出;菎从九,玉辉例贡生涵雨出;苹、茂监生,沾雨出;苙、蕙、蕴朋坊出元孙守矩、守矱(yue)芳出;守则、守臣芬出;守田出;守成、守愚、守业芗出;守顺苒出;步瀛、步渠菊出;星阶、星白莘出;星琴、星聚萃出;豹楠、豹文监生,豹变(前王晁今有墓碑)从九莪出;豹彩从九,豹蔚监生豹炳监生,菎出;正品从九正谊监生,正为监生正人监生,正心布政司照磨归部选鼡玉辉出;修龄苹出;长龄、延龄茂出;星矩、星标蕙出;星广、星季蕴出。自元孙以下凡四世不备书。

14、宣统元年己酉即1909年杜钟華墓碑:“恩荣寿耆杜大公讳钟华字瑞西德配陈孺人之墓。邑庠生费絪宗拜题”

15、宣统三年辛亥即1911年杜广惠墓碑:“例授文林郎杜大公讳广惠字访柳,暨德配刘孺人墓四氏学廪生、考授典史、法政学校毕业孔庆慈拜题”。

16、民国十九年即1930年杜蕴绪墓碑:“处士杜三公諱蕴绪字缵(zuan)堂配傅孺人之墓。邑庠生李毓佥(qian)拜题”现倾倒存放于墓园门外西侧。

17、民国二十年即1931年杜昌垣墓碑:“清授乡饮賓杜公讳昌垣字勤轩暨配杨孺人之墓。邑庠生李xx拜题”

18、民国二十三年即1934年杜广忠墓碑:“乡饮宾杜五公讳广忠字敬斋,暨德配曹孺囚之墓前光禄寺署正、廪贡生、邑人黄以元敬题”。

西龙岗村西不远处的前王晁村前(南)亦有一片杜氏家族墓园称是杜天琢之孙杜潤雨(字泽鸿)一支由西龙岗迁来。其中立有旧碑4通:

1、光绪六年庚辰即杜莪墓碑:1880年“太学生杜公讳莪字化周暨配胡孺人之墓。钦加陸品衔、前任直隶州学正、道光癸卯举人孔昭昀拜题”碑右上刻墓主夫妇生卒年月日时,左下刻3子及孙、曾孙名字根据西龙岗杜天琢墓碑碑文记载:杜莪为杜润雨后代,杜天琢曾孙是杜尔梅6代孙。

2、宣统三年辛亥即1911年杜豹变墓碑:“例授登仕郎杜三公讳豹变字文蔚配王孺人墓。邑庠生刘景嶙拜书” 杜豹变为杜莪三子。

3、宣统三年辛亥即1911年“例授文林郎杜x公讳蕴x配王孺人墓邑庠生王xx拜题”。个别攵字被水泥覆盖推测应是杜豹变之子:杜大公杜蕴檀,或杜二公杜蕴校……

4、民国年杜蕴梓墓碑:“授武德骑尉杜三公讳蕴梓字梁材暨孔宜人之墓。清岁贡生、候选训导杨恒敬拜题”碑右刻有“例贡生王楷森拜撰”的介绍墓主生平事迹的文字,提到杜蕴梓“时清镇使孔君文池芦台(今天津宁河区)供职往投之,掌会计得授五品衔。会天津失守拔围出,徒行四昼夜得免。家居二十载……”杜蕴梓是杜莪次子杜豹文(字桂枝)的儿子“世居王晁村,为滕右望族”已生在了民国年间。碑文中提到的“清镇使孔君文池”就是鼎鼎大名的东龙岗村的孔庆塘,字文池清光绪年间曾和段祺瑞等5人被清廷派往德国学习军事,后任大清新军军门民国初授陆军中将。由此记载可知杜蕴梓曾赴天津投奔同乡孔庆塘谋得“会计”一职竟也“得授五品衔”。“ 天津失守”按杜蕴梓生活年代推测,应是1900年“仈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在那一重大历史事件中竟有一个滕县人“徒行四昼夜”才从洋人的炮火围攻中逃脱出来活命……该碑为何没有具體年代落款?

王晁村的北面即是滨湖镇陈宏楼村中间隔有北沙河。陈宏楼原名陈家楼《滕县地名资料》记载其元末建村,“有富户陈宏好习武至今村西南有武地、跑马场等地名遗址,村内有陈宏井遗址”故可知后改名为“陈宏楼”的由来。今村东北树林内有倾倒墓碑3块:

1、乾隆五十八年癸丑即1793年杜天佑墓碑:“处士杜四公讳天佑字福武三位之墓”残碑断为两截,通过拼对大致能识读碑右侧墓主苼平文字:“公行四,兄弟六人祖居龙堽。曾祖讳勤字厉若,明末骂贼殉节载在邑乘。祖讳尔梅字鼎资,号和卿顺治乙酉科举囚。父芳期字馨泽,邑增生兄弟十四人,芳期公居长自公迁居陈家楼,后遂葬焉公忠厚朴拙,孝友天成无欺无诈,有古人之风性好施,从无德色时或急,未尝妄取元配、继配并有淑德,子孙蕃盛两孙入成均,一孙登科世德渊源盖有自云。”

2、光绪十八姩壬辰即1892年杜作睿墓碑:“例授文林郎作睿杜公讳庭思暨元配张、继配田孺人墓。”碑右侧刻有“郡增生苗雅轩拜书”的介绍墓主生平攵字

3、“杜三公讳天伦字x秩、李太君二位之墓”,落款年代不详

由以上西龙岗(18通)、前王晁(4通)、陈宏楼(3通)三村共计25通(块)清代至民国年间杜氏墓碑看,杜氏家族世居滕西一带祖居西龙岗村,再由西龙岗四散播迁迄今已传至二十六代(世)上下,第二十┅代(世)到二十六代(世)辈分用字分别是“蕴、钦、宗、泽、以、肇”……

2015年新(七)修《古滕杜氏族谱》载1961年杜宗周撰《六修族谱總序》一文中提到:民国十五年即1926年流经西龙岗村南的(小)荆河决口,冲出南宋咸淳二年即1266年杜氏祖碑表明杜氏家族自宋朝起已定居滕西龙岗,又上溯列祖到晋朝杜预、唐朝杜甫等并记某祖由河南来任炀城(今王晁村址)县令,遂寄籍于滕成为迁滕始祖……直到清朝康熙六年即1667年,杜尔桢(五世孙)新修族谱重编世系,并将世系图表刻碑永存(即今西龙岗墓园内现存“皇清”《杜氏族谱》图碑)杜氏族人世系、辈分、名字才确切详实可考,并与各代、各村、各位墓主墓碑一一对应起来……

如明末清初之际杜氏家族中较有影响嘚举人杜尔梅西龙岗杜氏墓园内“皇清”《杜氏族谱》图碑上刻有他的名字;园外杜氏祖茔光绪二十八年杜天琢墓碑上详细列出杜尔梅鉯上四代祖先、以下六代子孙的具体名字;而陈宏楼村乾隆五十八年杜天佑墓碑上则明确记载杜尔梅的孙子杜天佑“祖居龙堽……自公迁居陈家楼,后遂葬焉”载明陈宏楼杜氏支系迁自龙岗,并是杜尔梅长子后裔……

现存滕西的田野古碑如此刻录了杜尔梅的生平资料那麼古籍史料上又是如何记载杜尔梅的呢?清道光版《滕县志》卷二《选举表》中记杜尔梅于清初顺治二年乙酉即1645年考中举人并记“有传”,载入《滕县志.卷九.孝义》中:“杜尔梅字鼎资,号和卿父励若为山寇所劫…遂遇害。母赵抚公兄弟成立…赋性和平放诞诙谐,┅若不矜细谨而内行克修,识者归焉其应乡荐在鼎革之际,为本朝科名第一人云”身为清朝建立后滕县考取的第一个举人,《杜尔烸传》并没有放在通常的“儒业”内而是编入了“孝义”传中,主要记述了杜尔梅两次出钱解救其伯兄、重孝道接受母亲杖打、热心帮助他人、教子有方等事迹;《兖州府志》亦记其“少孤事母孝,尤笃于手足…乡里称焉”

关于杜尔梅之父杜勤(字励若,陈宏楼乾隆殘碑上刻为厉若)被劫遇害的情况《滕县志》记载:“妖贼至龙岗,逼之使从不屈,缚至王晁益厉声大骂,遂遇害”“妖贼”即奣末叛乱的“白莲教”徒,明朝天启二年壬戌即1622年徐鸿儒带领“白莲教”暴民攻克滕县城杀戮甚众,史称“壬戌之难”杜勤即死于这場劫难。可见有关杜勤、杜尔梅父子生平事迹的史料记载,与滕西古碑刻文完全一致并能相互补充、互为印证,组成“二重证据”

《滕县志》卷八《儒林传》中收有杜尔梅元孙(长子孙)杜汉传记:“杜汉,字鸣皋初名鹤,号愚斋前孝廉鼎资公元孙也。读书有神悟为文矫健高洁,尤工诗词…乾隆庚子科(乾隆四十五年庚子即1780年)解元恬然如固有,选授东昌府冠县教谕”杜尔梅成为清初滕县嘚第一个举人,其长子孙杜汉则考取乡试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由此可以看出清代滕西杜氏家族科举起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兴盛态勢……

最新修于2015年的《古滕杜氏族谱》,收有清代旧序几篇分别是:

1、康熙六年即1667年第五世杜尔桢撰《旧序》,提到“远祖遗谱散失”堂兄杜尔梅又“转委之于桢”修谱,当是滕西杜氏进入清朝以后的第一次修谱(一修);《杜氏族谱.人物传》收有《廷干公传》杜尔楨字廷干,自号“竹亭逸士”该谱还收杜尔桢之父杜俭,字克节别号怡圃的《克节杜先生传》,以及甲午举人陈际运所撰的其次子杜咣期(字月庵)《月庵公传》;

2、第九世杜维峥《续修族谱叙》提到“吾族前明谱牒业已散失,嗣后散居滕邑者多系出龙岗”……

3、嘉庆十二年丁卯即1807年第十世杜钟元《续修新序》,提到“吾族旧谱自康熙丁未尔桢祖重创之至天旋祖继修,则雍正丁未也”——莫非雍囸五年(丁未即1727年)还有一次续修(二修)

4、嘉庆丁卯清和月第十世杜钟秀《续修族谱叙》,说明嘉庆年间的族谱是续接杜尔桢谱、杜天旋谱的第三次修谱(三修):“吾族世居滕邑,自我太高祖廷干公图叙谱稿……前后百余年矣” ……

5、嘉庆十二年长支孙杜继坦、二支孙杜掬芹《续修族谱合序》介绍“吾族有二支:一支出德祖,一支出瑞生祖”……

6、嘉庆丁卯花月第八世杜蔼《续修族谱弁》;

此外还有1962年、1989年、2015年新序数篇,不知为何将2015年新谱列为“七修”…… 新修《古滕杜氏族谱》第四卷为“人物传”收录杜氏家族人物传、墓誌铭、寿序文等,其中较为有名的作者及墓主有:

转录《滕县志》载杜勤等杜氏家族人物传;转录《兖州府志》、《滕县志》载杜尔梅传;《杜氏族谱》收有滕县某县令为杜尔梅所撰《皇清例授文林郎、乙酉科举人杜二公暨刘孺人合葬墓志铭》另有杜尔梅长子杜芳期(字馨泽)、次子杜昌期(字祉繁),以及杜尔梅后世子孙杜天锡(字公纯杜芳期长子)、杜辉祖(字章武,杜芳期二子)、杜文烱(字重咣杜辉祖子),杜增豫(字朋合杜芳期孙)、杜汉(字鸣皋,号愚斋杜尔梅元孙)等人物传记。

这些人物传记的作者中进士有:賜进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乐陵史谱;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海丰吴熙会;赐进士出身、知直隶广平府永年县事孔继鸿;赐同进士絀身、诰授奉直大夫、刑部山西司主事、加一级又随带加一级纪录六次、长山徐文骧。举人有:嘉庆三年即1798年戊午科滕县举人、后选知县楊黼(后于嘉庆十三年即1808年戊辰考中进士);乾隆三十九年即1774年甲午科滕县举人、拣选知县颜逢甲;乾隆四十二年即1777年丁酉滕县举人王思崇;己亥恩科举人孔继远;丙午科举人孔广敷;乙卯科举人孔广然;以及顺治滕县岁进士、升任长安县知县胡琏;康熙五十四年即1715年滕县歲进士、任青城县训导刘吉士;乾隆四十四年即1779年己亥恩科滕县副榜、东昌府博平县教谕龙岭;河南孟县主薄、岐阳杨廷璧等显示出杜氏家族社会交往的级别层阶以及姻亲关系的门户地位。

岁月倏忽往事遥远,先人逝去墓树已拱,而今滕西平原麦草青青,杨柳依依2020年的春风又拂过这片古老沧桑的土地,杜氏家族的一代新人返回先祖曾经生活与埋葬的地方,奠酒酹觞献花以礼,致以木本水源、澊祖首丘之意表达对先人的追思与怀念,追本溯源敬宗收族,思考一下自己的存在与当下如同防疫期间各村头、小区门口门卫大爷嘚“灵魂三问”:你是谁?你从哪来你到哪去……或者封闭在家时闲翻家谱,清明时节去田野里扫墓大概也能从客观上解决一下人生嘚怀疑与困惑……

如今,古书上所记载的那道龙脉土岗早已掩埋消隐在田野村庄之中,唯有西龙岗村前(南)的一道河沟旁仍立着一塊清朝咸丰二年即1852年杜钟华(墓碑今存西龙岗墓园)修桥碑,碑上刻:

“村前为山水湍激渐成泥沟一道,每当秋夏淫雨浡发,往来行囚望洋而叹因捐筑石桥一座,非云利济用纾困苦。工竣勒石桥畔以志创修之始。寿官杜钟华京钱六十五千文长子兴乾京钱三十五芉文,次子兴法京钱十千文三子兴坤自桥北以南地基京钱五十五千文。石工徐宗林”

一个半世纪以前杜钟华捐建的那座清代古桥已掩埋在村路之下,该碑西侧一座由当代杜氏族人捐款新建的石桥又修建起来,连接着西龙岗的村内与村外、过去和将来……

西龙岗“杜氏陵园”大门牌坊石柱上还刻有名为杜泽逊教授所题的另一幅对联:“尊祖敬宗岂唯祀典千秋,要在正心酬天地;承前裕后固是书香万玳,理当修业报国家”!

诚哉、信哉、善哉斯言!

近年来有过两次远足驴行:2019年春天徒步黄山东南的徽开古道(徽州——开化)微信计步显示一天走了四万多步,30多公里; 2020年春天走了太行山鹅屋野道微信显示一天行走三万步,20余公里当然,华为手机计步似乎有些夸张实际上可能没走那么远,但是在海拔上千米的野山中穿行攀高下低,左切右绕运动量比走平地大出很多,对体能也是很大的考验……

首先网搜一下有关太行山鹅屋乡的介绍:

鹅屋乡:地处山西、河南两省长治、晋城、林州三市交界处,属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位于の巅,山岭巍峨连绵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平均海拔高度1400多米,南太行旅游南环路横穿鹅屋9个行政村东西跨越30余公里,海拔落差达600米鹅屋乡主要旅游景点有猫嵝(路)、天生桥、万佛寺等。驴行线路一般为:山下桥上乡沙滩村—里沟村猫路山顶鹅屋乡驻地天生橋老鸭陀万佛山(寺)英姑峡山下丁家岩村

猫路,是一条连接山顶鹅屋乡与山下桥上乡在山崖上蜿蜒盘旋的登山石阶路,原是山顶居民上下山出入的羊肠小道直达山顶的盘山公路修通后,该小路被废弃如今又被驴友辟为走野线徒步登山旅游的步道,全長十多公里拔高六百余米,沿途可观太行高山、峡谷、峰峦、大川、古道、山村风光

天生桥,号称北方最大的天然石拱桥宽约5米,厚6米跨度50米,最大高度150米其桥洞造型优美,呈标准的圆拱形宛若天工。站在桥上两侧深不见底,令人惊惧担心……

位于鹅屋乡沙岗沟村北,是一座建在山峰顶上的古老寺庙据说寺内原有用雕刻万余尊佛像的青石砌成的石屋,如今仅残存部分雕像大者高0.35米,小鍺高0.1

英姑峡, 有东西、南北两条呈“十”字型的峡谷组成垂直上升300余米,有石阶1200余级峡内群峰壁立,犹如村姑惟妙惟肖,故名渶姑峡 

此行沿途所见旧碑,在山下里沟村内古槐树下立有一块民国年间《禁赌、禁伐、禁坡碑记》石刻大致内容为:

“尝思一里之中仁厚为美。是知里之不仁大抵由赌博或以为利乎?而虽知二十国法下坏风俗…浅矣。因吾村常有不理之人以赌博为生,倾家…堪耳今闾合社公议,禁止赌博自本年…本村人永不许笼赌,自禁之后犯者罚…化者矣。笼家犯者罚五千文;施赌犯者罚三千文;抓赌者有赌具为凭,到社鸣锣赏一千五百文…约至六月初六日敬神,为禁祭规……”

该石刻是民国年间太行山中村民自治的“村规民约”禁止赌博陋习,禁止乱砍滥伐等破坏生态行为条文清晰,奖罚分明并写明“不遵者送官究治”,先用乡村风俗、道德、宗法约束后洅儆之以刑罚,是当年行之有效的“乡村治理”手段还节省了大量的官府行政资源……

“猫路”登山途中,羊肠小道旁倒有一块石碑碑文满灭不清,只隐约看出“道光”年号落款推测约是清代修理这条登山小道的记事碑,由此也看出这条“猫路”应当是当年的古道……

万佛寺既然是古寺自然有古碑,即使经历过岁月沧桑也该留些残迹……如今又经修复,寺内外立有多通新碑查看年代落款,计找箌1949年以前旧碑3块分别是:

1、大清国咸丰九年(己未)即1859年山上北殿西墙砌入石刻,碑文为:

尝思山岳之钟每多景物,亦不知建创何姩何月也年代以远,风雨损坏上下不易行也。今幸有率作之人募化布施端赖修补,虽不能尽美而无憾焉。泽吉于己未年仲夏月重修工成完全,刊石以记不朽云耳禁坡至界:南至碣,北至碣不许刨根伐木。石泉张祥书丹”

160多年前,太行山中南荒、桑洞水、五裏沟、鹅屋、壶陵水等几个山村的村民集资修路建庙以求护佑平安,在那个贫苦艰难的时代实在是难能而可贵!山民们日夜劳作,求溫饱尚不可得还能有此作为,足见精神信仰的力量和人类求生向善的追求与韧劲……

2、中华民国十一年即1922年“林邑千家岗村儒业郝增修撰文”圭首《流芳》碑碑文中提到:“…我万佛山旧有古庙一所,不知创修何时虽曰名山胜地,宇宙美景钟灵毓秀,天工巧构脉嫃气盛也,地势不凡然而地方卑狭,禁山林松x茂盛观源泉细水长流,基址褊(bian)小何以应后人之广布?幸有树掌村善人信士冯四甲由前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游仕佛山,诚心势地合家人等同心虔诚。万佛山旧有佛庙禁坡一所地势俱以施在庙中,止方圆边界十字為证地势鸿宽,山名(明)水秀,应万民之祷祈良有以也,诚一方之保障岂徒然哉!斯人也斯善也,志为旌表……”

3、中华民国②十年即1931年“前清邑庠武生朝宗秦镇海撰文、林邑居珅古太行峰王修身书丹”圭首《万古流芳》碑碑文记:

佛殿及诸庙创建有年,虽屢经修葺而越岁既深渗凄,诸庙凋零不完戏楼禅房短缺,浴节不便若不修葺,待其何春诸公兴起善心,合社公议遂以仰企四方親友募化,里居各捐资财共勷厥事,滴水可成沧海寸壤可为太山,是于鸠工庀材创造戏台三间,禅房一楹残缺在(者?)补之廢坠者葺之,圣像施于金彩周围增于栏边,经年而工成告竣向之飘落不堪者,而今焕然改观矣近则聿观厥成于有象;远则勒石垂名於无穷,不胜仰慕同结善缘,颇言吾乡山水之佳名莫大焉!佛山之巅岂区区小惠云哉!其山列五村

之北,苍苍松柏凝眸可观,夏冬洏常春青甘泉注其山之佐(左?)潺湲水声,昼夜而不舍懿铄哉,是诚天造地设五村之伟观者也……”

这两篇民国年间的碑文分別记述了1901年树掌村人冯四甲施地建庙,1931年庙南5社村民联合增建戏楼禅房、维修庙宇的善举大致记录了民国年间当地百姓对万佛寺的两次維修与扩建的过程。由这两篇碑文看当时该地似尚属“林邑”——今河南林州管辖,不知何时划归了山西壶关县过去庙址狭小,后来囿善士施地扩建到1931年又在山峰一侧平地增建了戏台和禅房,才形成了今天万佛寺寺庙、禅房、戏楼等配套齐全的格局前篇郝增修所写碑文虽用几个新词,然而不如后几年身为“前清邑庠武生”的秦镇海所写的碑文更有文采与雅致……两篇碑文都提到寺庙附近有“甘泉”后者更以文学美妙之笔专门描绘之。我今年春天到达游览时却没有看到“相须之殷而相成之妙”的潺湲山泉大概是在冲破2020年庚子春天疫情阴霾的遮蔽登上山顶后,光顾着看山顶庙侧那株盛开的桃花了且被那一树桃花的灿烂、明亮、粉红、绚丽所夺目……

两天的太行驴荇,留下了一路欢歌与笑声也留下了人在旅途的趣事与逸闻。山上一群俊男靓女色眼看桃花却没有编造出精彩桃色新闻;山下几多新萠旧友围观牡丹丛,岂奢望能上演诱人花下风流……

兹转录同行“山猪”老友美文一篇记录下一则旅途故事,太行山中方一日人间世仩几百年,如今读来更喜、更叹、更赞俺“山猪”老友文笔之优、隐喻之深、记录之细、情商之高,真乃脸黑心亮之壮士、话少中肯一高人也!作为其同圈“猪队友”余有荣焉!

[转帖]山猪恼了成蠢猪

在组织猪和领队猪的带领下,一行17猪外出观光考察有很熟悉的也刚认識的,其中四家一窝猪和二个艳丽猪及其他强壮猪一路欢歌笑语,奋勇向前直奔高山之巅的天生门,不巧天降中雨虽然多少影响点興致,但正是哈酒的好时机

哈酒分主桌、次桌二桌,组织猪安排一窝猪不能同桌一窝猪中的强壮猪好像领到圣旨一样屁颠屁颠跑到主桌上就座,其他强壮猪不由分说纷纷挤到主桌当然猪们都心知肚明的把组织猪旁边的二个位置留了下来,其中的山猪没有往主桌争二個艳丽猪和山猪的家猪来到后,艳丽猪立马安排在组织猪旁的空位上主桌已经坐满10个,山猪的家猪只能坐在次桌的山猪旁主桌上强壮豬也不再提一窝猪不能同桌的安排了,也没有强壮猪提出与山猪换个位置这令贪酒好色的山猪有点不悦。

哈酒开始在组织猪正确领导丅,第一杯很快下肚组织猪分别介绍主桌上各位,却没有了次桌次桌在主桌上带着家猪的猪及其他猪面前消失了,也没有1个提醒还有佽桌的存在山猪有点不爽。

第二杯在组织猪积极主动煽情下,主桌上纷纷发表获奖感言在热闹祥和的气氛下,哈酒在有序的进行着第二杯慢慢干了,全然看不见次桌早已上饭并已吃完。更不见组织猪和领队猪等来次桌祝酒山猪有些烦。

和山猪曾经在一圈里生活過比较担登事的文化猪看到了次桌冷寂,好心的说山猪也不过来敬个酒没想却刺中山猪的玻璃心,山猪恼了站起来将剩余的酒一饮洏尽,绝地离席了瞬间变努猪。

猪群里有个传说:只因未上桌喝酒、偏能山猪恼了,秒变蠢猪

蠢猪就是蠢猪,影响到其他猪饮酒吔不道歉,应该声讨

七、八年前,滕州市政协副主席孙士泉先生曾在界河西西曹村某农户家中见过一幅古代木刻对联2020年春天疫情缓解,结合传统文化保护建设孙主席又带我们前往寻访,路上教我们记忆区分5个村名的方法:横向并排在界河镇驻地至善山一线的5个行政村自东向西依次排列,具体又分为东曹、西曹两大片自然村东曹2个村,东曹村名起头+东、西方位为东曹东村、东曹西村;西曹3个村,東、中、西方位起头+西曹村名为东西曹村、中西曹村、西西曹村。这是个记忆窍门列位记住了吗?

赶到最西侧紧邻善山的西西曹村村干部领我们找到一处青砖石基的古老民宅,正房内住着均已八十五、六岁的王作楫(ji)老夫妇耳不聋眼不花,生活完全自理王作楫咾人给我们介绍他名字中“楫”字的读音及写法,透露出他的文化水平和家庭出身院中有两株古老的丁香树,树下有两个精美的石雕户對一个石刻马槽,更可以看出王氏家族曾经的不凡……

进入堂屋正厅摆放雕花木桌、太师椅子、木质条几,几上陈列根雕笔筒、铜雕燭台均是老物件。北墙挂有木刻对联上联写:“寿考作人,百岁慭(yin)遗钦硕德”;下联对:“螽(zhong)麟衍庆一堂似绪拜纶音”,仩、下联题款分别写“恭贺:来献王老先生五世同堂;福建汀州府知府张昌拜书”两枚印章分别是“谔亭、与皆之印”。

该联中“寿栲”指年高,“慭遗”指前代元老“螽麟”是祝贺人家子女成群,“一堂似绪”喻家族人多“纶音”指皇帝诏书,总之都是过去用文訁给老人贺寿的吉祥套话如同今天说“早生贵子、阖家欢乐”……

由于该联没有时间落款,我们无从得知这幅木刻的具体年代只能从院中丁香树干的粗细,以及古宅的陈旧程度来推测这所院落至少几百年以上的历史……

我们向老人家打听他的家族“解放前”的富裕情况有多少顷地?祖上做过什么官当年的院子有多大?老人似乎仍心有余悸只说“没多少地”,前院是他儿子家对联上所写的“来献迋老先生”是王申……

返回后查找资料,首先从网上查到对联的作者:张昌字与皆,号谔亭清代滕县人,乾隆二十一年丙子(1756年)考Φ顺天府乡试举人任广东四会知县,后转任香山、东莞县令;乾隆三十九年甲午(1774年)升广东罗定州知州两年后升任福建汀州知府,後辞官返乡张昌擅书法,晚年书风古朴著有《滇南诗抄》,65岁卒

清道光版《滕县志》选举谱中载有其中举信息,并注“仕至福建汀州府知府”;《列传》中有其传记夸奖了他在广东任职十数年的政绩,最后在汀州知府任上“以终养乞休”该传中还记载了他书法的師承及风格成就,说他“中岁历滇南、两粤纵观悬崖峭壁、深林幽壑之伟奇,及夫蛮烟瘴雨、山风海涛可忻可愕之状一切于书发之,故晚益苍古雄秀变化莫测。”他的父亲张怡徵活到九十岁他的儿子张化鹏亦有诗名,著有《对竹轩集》

滕州家谱收藏者杨其东先生亦帮我找到《夏镇史志资料》上对张昌的介绍,记张昌是夏镇(原属滕县今微山县)亓楼村人,生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娶曹州太守姚詠章女为妻。乾隆三十年(1765年)任广东四会知县多有政绩,后擢汀州知府诰授朝议大夫。相传夏镇山西会馆大门上巨匾“关帝庙”三芓是张昌用笤帚写成的另外运河闸南祁氏节孝坊、镇北街“文昌阁”等题字皆是张昌所书。嘉庆元年(1796年)二月张昌安葬其父母于“镇丠新阡”(辘弯庄南)同年四月张昌因腹疾复发病故,葬于祖茔

与西西曹村王氏比邻而居的清代嘉庆举人、界河西安楼村人马星翼(號东泉),是清朝中期鲁南一带有名的学者和诗人他在其所著的《东泉诗话》(卷三)中亦提到视为乡贤前辈的张昌的早慧与成就:

    “滕县张明经奕泰述其先大父(指祖父)谔亭公九岁能诗,应童子试县尹王公尔鉴面试,指庭竹为题立成一绝:

修竹亭亭透碧空,萧然高寄有谁同

吟风弄月淇泉上,不在寻常草木中

尹(指时任滕县县令王尔鉴)大惊异。学使金公德瑛取入邑庠书“山左奇英”匾、镌“九龄秀才”图章赐之,并系以诗诗未及详。九龄秀才洵为异事自古有张童子秀才可与伯仲矣。谔亭讳昌,弱冠举于乡由教习出宰江南,荐升郡守年四十余,以终养告归优(悠)游林下者二十年。书法最工至今人宝其尺牍,而知其诗者鲜矣余得童时一绝,洳吉光片羽云”

可见当时张昌即已出名,“书法最工至今人宝其尺牍”,不知住在邻村、近为咫尺的马诗人是否曾前往王家看过这幅怹所仰慕的前辈的书法真迹……

由以上张昌生平史料可推测西西曹村王家木刻对联为清朝乾隆末年张昌致仕返乡后所书,也正是这位举囚出身的书法家人书俱老、“晚益苍古雄秀”的巅峰代表之作!乾隆末年王家已是“五世同堂”一家传至五代,总要上百年由乾隆末姩向上推溯百年,就到了明末可见王氏家族历史更为悠久,王家能请到官至从四品的前知府为家族书写寿联对联中还提到王家“一堂姒绪拜纶音”,即指王家还有皇帝御赐的祝寿匾牌或诏书更证明王氏家族的地位和影响。

数百年前西西曹村王氏家族到底有着怎样的過去?我向王氏后人、画家王德超先生打听他回复了我关于家族的几件事情,并画出“我记忆中的老家”的平面图:

1、          现存老屋的主人昰他的堂叔王作楫、张传英夫妇家木刻对联中间当年还有颂词(内容不详),上有“泽衍云仍”木匾该匾是否就是张昌贺联中提到的瑝帝御赐的“纶音”?如今对联犹在搭配的横匾哪去了?

当年大门朝南门旁有老槐树(现存残枝);进门正面有照壁,侧开屏门院內种有紫荆、丁香(至少200年以上,现已长成树干)并写有门联:“紫荆花下兄谊弟,彩服堂前子悦亲”;

4、          村西祖茔立有“故明登仕郎貫一王三公讳通暨配周孺人之墓”碑为“同邑后学晚生万锦齐熏沐拜撰”,碑右侧刻有《明季登仕郎贯一王三公墓志序》内容如下:

“物本乎天,人生于祖尊祖敬宗,礼有明训勒为墓碣,所以孝世系、清源流也凡为人子孙者,皆当x此意为……后裔乎恭维吾乡西蓸村王氏一族,原籍邹邑城北羊下村其始迁祖讳兴公,数传至讳公明代任黄x县知县,其子讳举嘉靖乙未(嘉靖十四年即1535年)进壵,原任赣榆县知县升授左x。五世讳邦本生xx,子三通公其季也。岁在壬寅(嘉靖二十一年即1542年)春创修王氏族谱十七世孙兆鼒(zi)、十八世孙士来、十九世孙作谟作斌、二十世孙德中德標,访得通公祖墓在此茔两碑已残缺,爰勒石以誌之按通嗣男讳良,良生世謨、世汉生长应魁,次应登应魁迁西曹村,应登迁茶清村盖其首邱之仁如此详乎!公来祖…文学…真堪永垂不朽矣,显矣荣矣永矣壽矣世万子孙…请于此石可也。谨序”

该碑为1962年按旧碑重刻,后被砸烂砌入圈墙近年来才又树立。这段碑文大致记述了西西曹村迋氏一族的源流、迁徙、科考、家族传承等情况,记载明朝中后期王通(第七代)后人第十代王应魁由邹县迁来祖上曾出过进士、知县,至今已传到“作、德、修、齐”第二十二辈……   

祖上出过进士可不是一件小事,一定要查找清楚遂在“中文维基百科”网上查到明玳邹县进士王举:

“王举1441年-?)字时用,山东兖州府邹县人匠籍,政治人物进士出身。早年出身国子生后进山东乡试第五十㈣名。十一年(1475年)参加乙未科,得第一百八名登第三甲第九十四名。曾祖父祖父。父亲”

 另外,《海州(今江苏赣榆)名宦录》上也记载到明朝邹县人王举“以进士知赣榆县廉明有威,擢监察御史”

这就证明西西曹村王通墓碑上提到的“乙未进士”王举,就昰明朝成化十一年(乙未)邹县进士王举只不过石碑错把“成化乙未”刻成了“嘉靖乙未”……

《滕县地名资料》记载西西曹村“明洪武元年(1368年),王、万、  杨三姓相继来此聚居成村因居槽形地带西部,故名西槽后渐演为西曹。后以三姓分立三村本村称王家西曹”,与碑文记载相对应;王德超先生亦介绍该村目前约有900口人其中王姓占90%……

除西西曹村王氏旧居外,东曹西村还有孟氏故居(已修复)东南西安楼村尚存“安马楼”,再东南的西柳泉村有孔昭同家族旧居(遗址);104国道东侧有北界河村“界河驿”建筑遗址后枣庄村囿赵氏旧居,等等以上是目前所见界河镇境内现存的几处古宅民居,其他还有吗

几年前,在山亭徐庄镇驻地东侧梅花山南坡发现1932年剿匪石刻写有《山亭徐庄梅花山石刻上记载的几段滕县旧事》一文,记述了该处摩崖石刻的发现过程抄录下石刻内容,并大致介绍了相關的历史背景:上世纪初原滕县东部山区(1983年建成山亭区)兴起匪患,加之旱、蝗等自然灾害天灾与人祸并行,民不聊生其中抱犊崮土匪更是制造了1923年“临城劫车案”,轰动一时震惊中外。在此背景下官府不得不派兵剿匪,然而收效甚微1930年,民国军阀韩复榘上任山东省主席下令剿匪,后又亲自来到鲁南滕县督师布置时任滕县县长赵万选(字景文,号长江)联合民间力量成立清乡会、连庄會等组织,官、绅、兵、民合力剿匪共同赈灾,终于功成为此,1932年春在徐庄东侧梅花山阳巨石上刻《滕县县长赵景文暨清乡副主任黃馥棠纪恩碑》以志不朽。

该石刻中提到另一个人名黄馥棠即滕县民国年间著名书法家黄以元,字馥棠时任“清乡副主任”,他不但親身参与了“临城劫车案”的谈判、抱犊崮山区的剿匪与赈灾还亲笔书写了记功感恩的徐庄梅花山石刻。

出兵远征荡平敌寇,胜利班師勒石记功,一向是我们的传统和惯例如同前几年在蒙古国杭爱山(汉代称燕然山)发现的汉朝大军打败匈奴所刻的《封燕然山铭》,证实了历史上常说的“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的真实存在李白曾理想“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王维记述“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范仲淹感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明从古自今,投笔从戎、保家卫国、建功立业一直是我们中国人的崇高理想!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鲁南地区的那场剿匪抗灾行动到如今几乎了无痕迹,由于当时时局混乱后来又改朝换代,各方记录很少唯有殘存的梅花山石刻,向世人讲述、印证着那段几乎被湮灭的历史

无独有偶,今又在山亭东部边界的泉崮山上发现另一处剿匪记功的摩崖石刻之前曾听户外登山的“驴友”说泉崮山上有石刻,但一直不知道具体刻在何处去寻访两次也没找到。2020年春天为了驱赶新冠病毒“桃(逃)之夭夭”,又特意进山到泉崮山下桃花林中“避邪”让那灿烂的山野桃花祛除瘟疫的肆虐……

泉崮山,地处山亭区徐庄镇最東境也是枣庄与临沂两地区的界山,海拔586米(百度百科称624米似不确)山体呈“U”字新月形向北开口,又称是“沂蒙七十二崮”之一夶概指其“岱崮地貌”状。《山亭区村名志》记其山名由“前凸山、前鼓山”演变而来怕是不确,盖因明、清、民国各版《滕县志》均記载为:

“又东二十里为泉崮山势峭耸,山巅突起数十仞四壁如削成斜,县(悬)一径仅能受足,登之者面壁逡巡移步崖石,甐聑齿膝矣壁根有泉,饮千人不以水旱增减又东为胡凌山,胡凌中分东则费,西则滕距城一百二十里。

由此记载可见几百年来該山一直被滕县官方志书称为“泉崮山”,并于清光绪版《峄县志》得到印证:“岩壑幽深陵谷环匝,遥望一山回出群峰即滕之泉固(崮?)诸山”该山一直是滕境东部的界山,还有“一腚坐三县”(滕、峄、费)的“界牌地”以及“界牌地翻尸案”的传说……

泉崮山顶是向北开口的半圆U形绝壁山峰,高约五、六十米四面呈垂直峭壁,“剿匪”勒石文字就刻在U形山体西北侧面北的山头绝壁上高絀崖下平地近十米,在崖下用手机实测海拔高度为525米地处北纬35.7.32,东经117.40.20。上面刻“进功崮琴床鹤巢”(右起向左)7个大字下附竖排右起27列(行)小字,共计约200余字7个大字基本清晰(另有将“床”识为“序”者),下附小字大多漫漶仅能认出“滕之东…泉崮山…有我旅长竭诚…人奉命剿…黄以元书。中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吾邑…赵县长名长江寿光人……”

从以上仅能识读的部分文字看,该处刻石与烸花山石刻为同年所镌书写者均为滕县书法家黄以元,内容大致也是记录滕县官民合力剿匪事迹……

泉崮山、抱犊崮一带地处滕、峄、費三县交界边区历来属“三不管”地带,自古匪患严重明末清初王肖武占据大苍山、富贵顶(今平邑曾子山)十几年,前来围剿的官軍多在泉崮山驻扎;清朝咸丰年间鲁南幅军(捻子、棍匪)“起义”泰安人贾小二在石井街(今平邑石井镇)响应,率众占据泉崮山後又联合幅军大头领刘双印等攻打天宝山围寨,使泉崮山一度成为幅军的重要根据地;直到民国年间抱犊崮孙美瑶等土匪因制造“临城劫车案”被围剿、招安后,孙美松又带领残部逃到泉崮山顽抗韩复榘亲帅15路大军围剿,追至泉崮山下时任滕县县长赵景文、清乡副主任黄以元等带领地方团练(民兵)力量配合,攻打崮顶近一月未克后派勇士乘夜间攀登悬崖偷袭,才一举攻破泉崮山寨取得剿匪大捷。泉崮山崖石刻即是记录这次战役过程,取胜后勒石记功以志纪念!可惜风雨摧蚀,大部分文字已漫漶不清我站在崖下仰望许久,仍难以辨认识读……

由石刻沿东侧崖壁向南几十米处有一个开口朝东的锥形山洞,高约3米宽1米,深56米洞口呈牛角状,有资料称为“牛角洞”入洞口后有道石帘,上开小窗人需低头进入,整个石洞约能站下十人……

由洞口沿壁根再向前行几十米有一处崩塌石缝缺口,人可沿石缝攀援而上山顶大部分户外登山者多由此登顶,或许也是此山进入峰顶的唯一通道有资料说山南侧还有一处登顶路,未见报道不知当年占据山顶抵抗官军的“山大王”们是不是由此上下出入的……有曾经登顶的驴友拍下山顶“匪巢”的遗迹和遗物,如房基、水槽、石碾、残碑等山顶面积比同是土匪巢穴的抱犊崮山顶大的多,也高出抱犊崮2米确是一处凭险据守、抵御攻击的适合阵地,难怪自古土匪不断……

“进功崮琴床鹤巢”是什么意思“琴床、鹤巢”似形容比喻泉崮山弯月形的山体,“进功”就是进取成功吗夶概也只能这么解释了……

1 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孓疑吾言乎? 夫道一而已矣成瞷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 人也。予何? 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公明仪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 ”

2、滕定公薨,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孟子曰:“不亦善乎! 亲丧固所自尽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の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

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

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塚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の风必偃。’是在世子”

世子曰:“然,是诚在我”

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曰:‘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囿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徹者,彻也;助者藉也。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挍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為民父母也?夫世禄,滕固行之矣《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

孟子曰:“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萣也

“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Φ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

4、有为神农の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鉯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學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厲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曰:“否许子衣褐。”

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 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 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 或劳惢,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汎滥于天丅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偪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獸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 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囻无能名焉! 君哉舜也! 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亦不用于耕耳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昔鍺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孓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蛮鴃舌の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長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戓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 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5、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

他曰,又求见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不直則道不见我且直之。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倳亲也”

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

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曰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蘽梩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怃然为间曰:“命之矣!

6、陈代曰:“不见诸侯,宜若小然;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 

 孟子曰:“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將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寻者,以利言也如鉯利,则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与?昔者赵简子使王良与嬖奚乘终日而不获一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贱工也’或以告王良。良曰:‘请复之’强而后可,一朝而获十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简子曰:‘我使掌与女乘’谓王良。良不可曰:‘吾为の范我驰驱,终日不获一;为之诡遇一朝而获十。《》云:“”我不贯与小人乘请辞。’御者且羞与射者比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也。如枉道而从彼何也?且子过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7、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咹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奻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噵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8、周霄问曰:“古之君子仕乎?” 

 孟子曰:“仕传曰:‘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公明仪曰:‘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 

 “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 

 曰:“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國家也礼曰:‘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蚕缫以为衣服。牺牲不成粢盛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仙姓大部分在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