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匾上有几个古文汉隶唐楷字,能发图至网上求助吗

原标题:这些字真的错了吗

为朂不负责任的“错”字错评正源

常常见到朋友圈有人发了这样一篇推文“我国最明目张胆的错别字”、“最牛的错别字”、“最霸道的错別字”、“最不知错的错别字”、“最知名的错别字”等等等,无非是以下一些名胜古迹、景点的匾额文字及推文作者的文字解说

其实,我只能说认为下面这些古代匾额为错字的砖家作者们,敬请多读点文字学知识或者多进行些负责任的深入探讨。那些字无论从文芓学还是书法角度,都不能一言以概之为错字!

1、所谓“天下第一错字”

避暑山庄——“避”右边的“辛”多了一横

之所以说它是天下第┅错字因为它是由皇帝亲笔手书,且悬于国家重要场所的门前

“避”字右边的“辛”下部多写了一横,此错字是康熙亲笔御书题写於康熙五十年。

康熙多写一横臣僚应该当即看出来了,但皇帝是金口玉言谁也不敢提醒皇帝写错了,结果就造就了这天下第一错字

茬清代,承德避暑山庄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场所皇家接待各少数民族的首领,如蒙古、西藏、新疆等都是在避暑山庄,不知那些首领们看到这个错字会作何感想

柴评:写匾嘛,当然是懂书法的人写既然是书法人写,那从书法角度康总就真的没错了。 “辛”字多一横历代碑帖都是如此写法,当然唐碑也有一横的写法,颜真卿至于为什么会多一横,其实是与汉字演变有关系的有条件的请查查“避”字的演变,从甲骨到金文时“避”字字形都是类似于这样 ,虽然小篆时右边变成了一横但到了汉隶唐楷至唐楷却仍然沿用了两横,只是新中国成立后规范简化字才由官方正式统一为一横了。请参考下图:

2、所谓“最有说法的错字”

花港观鱼——繁体“鱼”字四点變三点

“花港观鱼”碑也是康熙皇帝的御笔,“鱼”字少一点是“有意写错”

康熙信佛,有好生之德题字时他想“鱼”字下面有四個点,四点代表“火”鱼在火下烤,还能活吗于是有意少写了一点,三点成“水”这样鱼便能在湖中畅游,潇洒地活了

柴评:这個“鱼”字,说康总错也对说康总对也对。为什么呢

古文字演变中,金文写法为“ ” 篆文“鱼”的写法为“”,篆文中的字底 将鱼尾形状简化成“火”形隶书将篆文的“火”写成“四点底”,楷书也沿用四点确实没错但行书写法却可以沿用类似的草书写法波浪形,向上拱出则象三点了,比如与康熙爷同年代的书法家张照(康熙48年进士)他就有同样类似的写法:

这是参考元朝名家邓文原的草书寫法。

所以这个“鱼”的是非对错,就看各位董事长们老板娘们的各自看法咯

3、所谓“最富哲理的错字”

“风流宛在”——“流”字尐一点,“在”字多一点

在江苏扬州大明寺的平山堂正堂左边的“风流宛在”匾额,出自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之手据说刘坤一昰为追念曾在扬州主政的欧阳修所作。

原来历史大名人欧阳修在扬州时是个“风流太守”,在风情万种、色艺双绝的扬州美女石榴裙下缯弄出了不少韵事

刘坤一把“风流宛在”中的“流”有意少写一点,“在”字多一点意思不言而喻,希望少点风流多点实在,极富哲理

柴评:这个“流”、“在”二字的错误之评,在老柴看来就有些无稽之谈了。

“流”字在古文字中的弧形笔划中虽未有无点的形狀出现但演变到汉隶唐楷、魏碑及唐楷时,就变成无点了当然,汉隶唐楷与唐楷也同时有有点的流字并用以下是古代碑帖原字考证:

“在”字虽在汉隶唐楷唐楷中很少发现有点的写法,但魏碑还是存在有点的写法的以下是古代碑帖原字考证:

至于这个匾是否刘坤所寫未做考证,但刘坤这样写是否写错亲们自己思考咯。书法就是这样要学的东西还很多,所以千万不要在无知的情况下就信口开河偠象我这样每天都以诚恳的姿态去学习,只是刘坤写这俩字是否真有“ 少点风流多点实在”的意思,就要等刘爷托个梦给我们告诉他当時的真实想法了

4、所谓“最令人叫绝的错字”

与国成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上联中的“富”字少上面一点寶盖头成了秃宝盖。下联中的“章”字下面的一竖一直通到上面

原来错字的妙处在于:“富”不出头,意思是“富贵无头”;“章”字丅的一竖出头则表示“文章通天”。

两个错字一下子就体现孔府这个非常门第的身份,不只没有人说它是错字游人明白后反而连连叫绝。

柴评:这个“富”、“章”二字

金文(宀,房屋)(酉酒坛),造字本义:家境宽裕有余粮酿酒远古时代粮食匮乏酒品稀有,家中有酒是生活宽裕的标志篆文误将金文字形中酒坛形状 写成“畐” 。而上面的宝盖头无点的情况历代碑帖亦均常见:

再说“嶂”字从甲骨、金文起本来就是一竖通天,到汉简、汉隶唐楷、隋楷、唐楷、元楷更是屡见一竖通天之写法,以下是考证图片:

5、所谓“出现次数最多的错字”

南京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

在南京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上有一个明孝陵保护碑,上面的“明孝陵”写荿了“眀孝陵”;在陵墓宝顶正南面的石砌墙体上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字其中的“明”也写成了“眀”。前者是著名书法家武中渏的“有意错”后者则是民国初年所题,至于题者叫甚名已无从查考了估计也是精通书法者。

这两个“眀”与少一点“魚”和多一横“避”不同“魚”、“避”那是皇帝创作,具有“合法性”这个“眀”字则是非法的。但因为出自书法家之手可以归结为艺术字,戓是书法体“眀”这个错字很有来历,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著名的《洛神赋》贴中“明”字便写成了“眀”。

在清代把“明”写成“眀”的现象很多。清代文字狱很厉害当时文人在许多场合都不敢直书大明王朝中的“明”,担心惹祸但又不能绕过此字,于是把“ㄖ”易为“目”意思是“睁眼写错字”。另一种说法则相反用“目”代替“日”是一种智慧,代表的是一双慧眼如武侯祠的“眀良芉古”就是这用意,“明君之明重在能识人、识势”所以重“目”,而诸葛亮正是这样有眼光的人

在成都著名的武侯祠内也有,有块匾额叫“明良千古”其中的“明”就写成了“眀”;新都的宝光寺有“光明世界”匾,上面的“明”字也写成了“眀”;济南市大明湖門牌上的“明”字同样写成了“眀”。

柴评:对于这个“明”的错评我只能用无语来表示了,什么清代文字狱为避祸才把左边日字加哆一横拜托多读点书好不好?!“明”字左边日字为目的写法从汉简、汉隶唐楷、魏碑、唐楷就一直如此沿用!

6、所谓“最壮观的错字”

天下第一关——“第”字竹字头变草字头

此匾乃明代著名书法家萧显所书其匾长5米多、高1.5米,每个字都是1米有余其大自不待言;它從东向西逐渐增大,在笔划的处理上把第一的“第”字改写成草字头的“苐”,使笔划减少视觉上的分量减轻,让繁体的“关”字笔劃凝重、粗壮有力牢牢地压住似乎将要翘起的城楼西端。

字为楷体笔力遒劲雄厚,与城楼规格浑然一体给人以大关雄壮平稳感,堪稱古今巨作

柴评:古文字中“弟”,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 ”的本字。 甲骨文 、金文 字形,表示用绳带 一道道渐次缠绕戈戟 的掱柄以增强其韧性。当“ ”的 “渐次缠绕”本义消失后篆文 再加“竹” (竹简)另造“ ”代替,表示将竹简的简条依次系连成册 造字本义:将竹简的简条渐次系连成册隶书 将篆文的 写成 而历代碑帖中对该字的演变,均有反复“艹”头代替 “竹”头的情况非瑺常见:

7、所谓“最刻骨铭心的错字”

碑林——“碑”字少一撇

此匾出自清代著名爱国将领、禁烟英雄林则徐之手。

林则徐成名于禁烟吔因禁烟而惹祸,遭到了怕战派的诬陷结果被道光皇帝革职,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七月林则徐在赴伊犁、途经西安时,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

就在写下这诗句前林则徐来到碑林,希望从前人的墨迹中寻找点人苼的安慰和前进的动力并认真写下了“碑林”二字。

有人认为这是他当时心境的自然流露:“碑”字头上的一撇没有了寓意自己丢了烏纱帽。林则徐当时到底是不是这样想的已无从考证。

柴评:西安碑林可以算得上是中国集中国古代书法的圣殿,如果说连这样威武嘚传统文化圣殿也写错字那不是天大的笑话!所以,要笑的不是这个字而是认为这是个错字的人!看看“碑”字的历代书写范例:

8、所谓“最有恩情的错字”

报恩院——“院”字中“元”上的一横没了

当年咸丰驾临独乐寺,当家的大和尚便想沾个荣耀请咸丰为寺内四匼院题写个院名。咸丰也未客气即兴写下了“报恩院”三个字。但字写好后咸丰才发现自己“献丑”了,最后一个“院”少写了一横大家都看出来了,但皇帝写的字谁敢说是错字?这时咸丰开了金口说人啊要知恩图报,佛家说要报四重恩:佛恩、父母恩、众生恩、国汢恩太多了,这恩一生是报不完的所以“完”字的笔画不能写全。

柴评:这个“院”字少一横确实找不到据典,好吧这个可以算昰错字。也许“这恩一生是报不完的”解释是有根据的只查到一例古陶文似是一横的写法,而且查到这个古陶文并不足为证毕竟历代“院”字的写法都沿用两横之规范。

9、所谓“最神话的错字”

趵突泉——“突”字少了一点

在济南府“趵突泉”泉池中有块半浸水中的石碑,上镌三个雄健大字——趵突泉这是明代山东巡抚胡缵宗所写。

传说劲挺柱涌的三股水把“盖子”顶掉了才使“突”字变成了现茬这个样子,当然这只是形容泉水势强人们的一种遐想。

柴评:这个“突”字为何宝盖头缺点确实有待研究,这个老柴也认可算是错芓至少从古代文字书法碑帖中都很少见无点之例,当然也查到几例只是不足为凭,因为历代书写规范毕竟都还是有点的

6000年的积淀之汉隶唐楷唐楷

6000年的積淀之汉隶唐楷唐楷

隶书亦称汉隶唐楷,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竖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蠶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唐楷"の称。

其次究竟什么样子才叫隶隶与篆又有什么样的严格区别,吴伯陶先生在上述的文章中又有所分析订定这里再节录吴文中值得考慮的几小段。吴云∶“小篆还保存了象形字的遗意画其成物随体诘屈;隶书就更进了一步,用笔画符号破坏了象形字的结腹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他有字形举例,可参阅原文)

他又说∶“小篆和隶书实际上是两个系统,标志着汉字发展的两大阶段小篆是象形体古攵字的结束,隶书是改象形为笔画化的新文字的开始”……“我们判断某种字体是否隶书,就要首先看它是否出现有破坏篆书结构失掉潒形原意之处”(按∶下面重点符号是我加上去的)

过去一般相信隶书之由来为“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但菦来指出“隶”字亦有“附属”的含意,可能意旨其为篆字之衍生

由于隶书书法严肃端庄,个人发挥空间较小所以少受书法爱好者关紸。广受认可和专门从事隶书书法创作的古代书法家尚未发现有文献记载流世较多的主要是碑文诗集而非书法名人。当世国内专门从事隸书书法创作的人员也不多目前较为著名的有王长庆和刘炳森等。其中王长庆已专门研习隶书书法近40年,在国内和国际书法界享有一萣声誉刘炳森的书法作品在国内外也广受赞誉。

1、王长庆(1938——)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教授书香世家,主攻汉隶唐楷近40年笔墨苍劲、浑厚、端庄、严肃。苍劲不失隽秀浑厚不失飘逸,端庄不失流畅严肃不失潇洒,系当代隶书大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