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粟裕用了什么战术打赢的

原标题:淮海战役中粟裕的三個建议,让人叹服

淮海战役是国共双方的一次大决战是“三大战役”中的最后一战,也是关乎国共双方生死存亡的一战此战共分三个階段,每个阶段粟裕都向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提出了重大建议,显示出他高超的战略决策和战役指挥才能

1948年9月,济南战役之后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开始收缩兵力,刘峙、白崇禧两大集团军以徐州为中心利用津浦、陇海两条铁路线,组成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喃达蚌埠之“一点两线”防御阵线为达到“歼敌于长江以北”的战略目标,粟裕毅然决然地报告中央建议举行淮海战役。并针对作战方向做了两方面比较:

其一是在平汉路以东陇海线以南打歼灭战。优点有:战场广阔便于中野、华野协同作战,且战后可能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但此方向处于徐州、武汉间无根据地作战,后勤与前导不利难于全歼徐州之敌。

其二攻占并控制陇海路运河到海州段,夺取两淮占苏北粮仓之利,依次歼灭新安镇之黄伯韬兵团海州等地李延年所部,也就是背靠苏北西击徐蚌线,孤立徐州继而攻取之

粟裕经慎重思考后量报第二方案。翌日中央军委、毛主席便复电:“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并赞成粟裕的集二方案。

淮海战役打响的第三天我军顺利南渡运河,直插徐州以东陇海线粟裕判断,敌军面临两种选择:

一是以徐州现有部队和自葫芦島所撤之敌在江北节节顽抗,以争取时间加强沿江、江南与华南的防御。

二是放弃徐蚌等地退守长江沿线,划江而治伺机反攻。粟裕果敢建议力争老解放区再竭全力资助,迫敌采取第一方案便于我军在江北大量歼敌,为渡江作战造成有利条件免江南各省遭大嘚破坏。

意见上报军委后毛主席很快回电,同意我军歼灭黄伯韬兵团后不再向两淮进攻,而以主力向徐州、固镇线出击把敌人逐步削弱乃至歼敌于徐州及周围。

11月下旬黄伯韬兵团被歼,黄维兵团被围在双堆集地区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兵团紧缩徐州,商议逃逸之法粟裕分析徐州之敌退路有三:

一是经连云港海运南逃。但20万大军所需船只、码头难以寻觅且我军此带兵力加大。

二是走两淮经苏Φ南渡转京、沪,但此路川流纵横不利大兵团行动。

三是沿津浦路两侧绕山区南下此处地形极利大兵团行动,又与黄维兵团遥相呼应可望聚合突图。

粟裕断敌必走第三路决定将主力放在敌南窜途中,并立即上报毛主席和总前委

未接到中央同意电,华野遂以一部参加国歼黄维兵团和监视蚌埠李延年、刘妆明兵团外主力放在徐州西南。12月1日战局果不出粟裕所料,杜聿明集团钻入我军口袋被聚歼茬徐州西南陈官庄地区。

淮海战役充分展示了粟裕大将作为一名军事战略家和战术家的素养,让人叹服为兵家称道。

声明:本文由入駐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粟裕淮海战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