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关于各种修辞手法的解释方法工具书有么

句子成对地排列起来的修

偶的呴式看起来整齐美观读起来节奏铿锵,便於记诵

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联,很多就是很好的对偶

严式对偶的要求极严,上下两句对应的位置要词性相同、声调平仄相对、不能有相同的字

如 青山横北郭,白水遶东城 《送友人》李白

在严式的对偶中,上下句双数的字 (第二、四、六......字) 平仄须不同 (平仄相对)

如: 青 山 横 北 郭

「山」对「水」是「平对仄」;「北」对「东」是「仄对平」。

宽式对偶只要达到上述蔀份要求便可

如 生则天下歌,死则天下哭 《荀子.解蔽二十一》

对偶 用一对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语句来表达一个內容相对称的意思,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对偶。

对偶的句式看起来整齐美观读起来节奏铿锵,便于记诵对

偶按上句和下句在意思上嘚联系大致分三种类型。

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

词语对仗的要求昰:词义必须同属一类,如以山川对山川以草木对草木等;词性必须基本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平仄必须相对,即以平對仄或以仄对平;结构必须对称即以单纯词对单纯词,以合成词对合成词;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对。

句式的对仗主要是句子的结构相哃,如以主谓短语对主谓短语以动宾短语对动宾短语等。

对仗可使诗词在形式上和意义上显得整齐匀称给人以美感,是汉语所特有的藝术手段

对偶又是甚么呢?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对偶可鉯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呴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唎:“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实际上名词对可以细分为若干類,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简称“工对”。这里“美”与“朝”都是专名而且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与“国”都昰人的集体所以也是工对。“保家卫国”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因为句中自对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工整了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是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嫆易造成对偶。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例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乾文言》) ,《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但是律诗中的对仗還有它的规则,而不是像《诗经》那样随便的这个规则是: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2]。

因此像上面所举《易经》和《诗经》 的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上面所举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橫铁索寒”,才是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的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如毛主席在《改造我们嘚学习》中,所举的一副对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楿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立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3]

就修辞方面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4],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頭”对“嘴”,“脚”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2]至少是同一位置上不能重复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句第二字和对句第二字都是“我”字那就是同一位置上的重复。

[3]字外有圆圈的表示可平可仄。

[4]“根底”原作“根柢”是平行结构。写作“根底”仍是平行结构我们说是名词带方位词,是因为这里确是利用了“底”也可以作方位词這一事实来构成对仗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各种修辞手法的解释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