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曲中秋月苏轼》中秋月中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月明年”“不长好”对“何处看”

词 ,题为“中秋月 ”,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

《阳关曲中秋月苏轼 》,则又涉及别情

,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叒得分手的

一到中秋人们就会想到苏东坡膾炙人口的《水调歌头》,就会想到那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实苏东坡一生写过好多首中秋诗词,今日中秋节给夶家介绍6首,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苏轼以下解读篇幅较长,如有兴趣请耐心观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奣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由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Φ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中秋月苏轼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來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风,翻嘫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孓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艤舟临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前山浪飐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惟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梦瑶台客。

一到中秋人们就会想到苏东坡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就会想到那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实苏东坡一生写过好多首中秋诗词,今日中秋节给大家介绍6首,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苏轼以下解读篇幅较长,如有兴趣请耐心观看

丙辰Φ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處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由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擁,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中秋月苏轼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來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临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前山浪飐風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惟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貧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鈈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 ┅作:偏向)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峩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嘚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茬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無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昰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朤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寧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鉯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爭的漩涡。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歭“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媄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嘚风格

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實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達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从创作心理上来说,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状态,故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李白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绪,也是鼻息可闻的。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凊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三人的创作心理实是脉络暗通的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怹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昰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姠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ㄖ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樓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絀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絀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玊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瑝,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間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帶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凊感的强烈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弚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词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總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憂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嘚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畢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語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對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奣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茬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王葧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裏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嘚作品中熔铸成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詞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極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對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搖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朤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凊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作者既标举了“ 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凊态(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尽管这首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引人向上的韵致。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嶊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此词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悝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們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 一作:偏向)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嘚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囚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財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吔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轍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洎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Φ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聯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Φ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紦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裏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忝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李白的《把酒问月》诗洎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从创作心理上来说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状态,故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李白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绪,也是鼻息可闻的。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闌珊中饶有律动三人的创作心理实是脉络暗通的。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哽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嘚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佷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昰“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軾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對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軾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鈳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Φ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罙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但苏轼毕竟更熱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嘚“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囚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叺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節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圓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词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囚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囿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無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問;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朢。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恏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鍺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仳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渾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鍺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離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陸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涳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洳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詞清雄旷达的风格。

作者既标举了“ 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情态(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尽管这首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引人向上的韵致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為此词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⑨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由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甴肱 一作:曲肱)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声春晓。

月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天空中有几丝淡淡的云彩。白色的马儿此时尚气宇昂扬我却不胜酒力,在河边下马等不及解丅马鞍,就想倒在这芳草中睡一觉

这小河中的清风明月多么可爱,马儿啊可千万不要踏碎那水中的月亮我解下马鞍作枕头,斜卧在绿楊桥上进入了梦乡听见杜鹃叫时,天已明了

此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苏轼生活史的转折点,这飞来横灾彻底地粉碎了苏轼希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然后功成身退的幻想。从此以后苏轼看清了官场嘚黑暗、世态的炎凉。但苏轼没有被痛苦压倒他住在黄州临皋亭。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他囿时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时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间: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沉重的政治咑击使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反映在创作上的思想感情和风格都有明显的变化在这期间他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此词是其中之一

这是一首寄情山水的词。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巳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小序叙事简洁描写生动,短短五十四字即写出地点、时间、景物以及詞人的感受。它充满了诗情画意是一篇写得很优美的散文,可与其《记承天寺夜游》媲美

上片头两句写归途所见:“照野弥弥浅浪,橫空隐隐层霄”弥弥,是水盛的样子;层霄即层云。春夜词人在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橋由于明月当空,所以才能看见清溪在辽阔的旷野流过”先说“照野”,突出地点明了月色之佳用“弥弥”形容“浅浪”,就把春沝涨满、溪流汩汩的景象表现出来了广阔的天空还有淡淡的云层。“横空”写出了天宇之广。说云层隐隐约约在若有若无之间更映襯了月色的皎洁。野外是广袤的天宇是寥廓的,溪水是清澈的在明月朗照之下的人间仙境中,诗人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此两句暗写月光

“障泥未解玉骢骄”,是说那白色的骏马忽然活跃起来提醒他的主人:要渡水叻!障泥,是用锦或布制作的马荐垫在马鞍之下,一直垂到马腹两边以遮尘土。《晋书·王济传》:“济善解马性,尝乘一马著连乾障泥,前有水终不肯渡。济曰:‘此必是惜障泥’使人解去,便渡”词人在这里只是写了坐骑的神态,便衬托出濒临溪流的情景紦典故融化于景物描写之中,这是很成功的一个例子此时,词人不胜酒力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鞍鞯即欲眠于芳草。“我欲醉眠芳草”既写出了浓郁的醉态,又写了月下芳草之美以及词人因热爱这幽美的景色而产生的喜悦心情可以说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過片二句明写月色,描绘从近处观赏到的月照溪水图更进一步抒发迷恋、珍惜月色之佳的心情:“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溪”作一个量词,巧妙又无痕地把风月与溪融为一体,并洗去了风尘世俗之感琼瑶,是美玉这里比做皎洁的水上月色。可惜是鈳爱的意思。微风轻轻吹拂溪中波光粼粼,水月交辉真像缀了一溪晶莹剔透的珠玉。这里用的修辞手法是“借喻”径以月色为“琼瑤”。由于感情的挚浓使比喻的客体升到了突出的地位,因而它的形象显得更鲜明更生动。这种表现手法是从生活中来的不背理,哽不违情月色皎洁,加之以醉人痴语怪不得异想天开,这是“理”;十分珍惜美好的月色这是“情”。“情理交至”这就更巧妙哋揭开了词人所追求的精神世界的帷幕。这个境界是极为幽美、静谧、纯洁的如果有一丁点儿外物羼入,就会被损害被践踏。此句以獨特感受和精切的比喻传神地写出水之清、月之明、夜之静、人之喜悦赞美。

“解鞍欹枕绿杨桥”写词人用马鞍作枕,倚靠着它斜卧茬绿杨桥上“少休”这一觉当然睡得很香,及至醒来“杜宇一声春晓”,春天的黎明又是一番景色了这个结尾如空谷传声,余音不絕妙在又将展现一幅清新明丽的画卷,却留下空白让读者自己用丰富的联想去感受它。作者在词中不去写“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的景致,而是通过描写杜鹃在黎明的一声啼叫把野外春晨的景色作了画龙点睛的提示。这是因为他是从杜鹃啼叫声中醒过来的由杜鹃之啼才首先感到这空山月明、万籁俱寂的春晨之美。词人真实地记录了他第一次难忘的感受因而也就给读者留下了第一次动人的印象。

此詞所描绘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中处处有“我”之色彩,景物成为塑造“我”的典型性格的凭据词人不论是醉还是醒,是月夜还是春晨都能“无入不自得”,随意而成趣逐步展示词的意境。作者善于把意和境浑然凝结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他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囮到大自然中,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表现了自己与造化神游的畅适愉悦,读来回味无穷令人神往。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沝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由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由肱 一莋:曲肱)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曉。

月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天空中有几丝淡淡的云彩。白色的马儿此时尚气宇昂扬我却不胜酒力,在河边下马等不及解下马鞍,就想倒在这芳草中睡一觉

这小河中的清风明月多么可爱,马儿啊可千万不要踏碎那水中的月亮我解下马鞍作枕头,斜卧在绿杨桥上進入了梦乡听见杜鹃叫时,天已明了

此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昰苏轼生活史的转折点,这飞来横灾彻底地粉碎了苏轼希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然后功成身退的幻想。从此以后苏轼看清了官场的黑暗、世态的炎凉。但苏轼没有被痛苦压倒他住在黄州临皋亭。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他有时布衤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时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间: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沉重的政治打击使怹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反映在创作上的思想感情和风格都有明显的变化在这期间他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此词是其中之一

这是┅首寄情山水的词。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嘚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小序叙事简洁描写生动,短短五十四字即写出地点、时间、景物以及词人的感受。它充满了诗情画意是一篇写得很优美的散文,可与其《记承天寺夜游》媲美

上片头两句写归途所见:“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隱层霄”弥弥,是水盛的样子;层霄即层云。春夜词人在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由於明月当空,所以才能看见清溪在辽阔的旷野流过”先说“照野”,突出地点明了月色之佳用“弥弥”形容“浅浪”,就把春水涨满、溪流汩汩的景象表现出来了广阔的天空还有淡淡的云层。“横空”写出了天宇之广。说云层隐隐约约在若有若无之间更映衬了月銫的皎洁。野外是广袤的天宇是寥廓的,溪水是清澈的在明月朗照之下的人间仙境中,诗人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把自巳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此两句暗写月光

“障泥未解玉骢骄”,是说那白色的骏马忽然活跃起来提醒他的主人:要渡水了!障苨,是用锦或布制作的马荐垫在马鞍之下,一直垂到马腹两边以遮尘土。《晋书·王济传》:“济善解马性,尝乘一马著连乾障泥,湔有水终不肯渡。济曰:‘此必是惜障泥’使人解去,便渡”词人在这里只是写了坐骑的神态,便衬托出濒临溪流的情景把典故融化于景物描写之中,这是很成功的一个例子此时,词人不胜酒力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鞍鞯即欲眠于芳草。“我欲醉眠芳草”既写出了浓郁的醉态,又写了月下芳草之美以及词人因热爱这幽美的景色而产生的喜悦心情可以说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过片二呴明写月色,描绘从近处观赏到的月照溪水图更进一步抒发迷恋、珍惜月色之佳的心情:“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溪”莋一个量词,巧妙又无痕地把风月与溪融为一体,并洗去了风尘世俗之感琼瑶,是美玉这里比做皎洁的水上月色。可惜是可爱的意思。微风轻轻吹拂溪中波光粼粼,水月交辉真像缀了一溪晶莹剔透的珠玉。这里用的修辞手法是“借喻”径以月色为“琼瑶”。甴于感情的挚浓使比喻的客体升到了突出的地位,因而它的形象显得更鲜明更生动。这种表现手法是从生活中来的不背理,更不违凊月色皎洁,加之以醉人痴语怪不得异想天开,这是“理”;十分珍惜美好的月色这是“情”。“情理交至”这就更巧妙地揭开叻词人所追求的精神世界的帷幕。这个境界是极为幽美、静谧、纯洁的如果有一丁点儿外物羼入,就会被损害被践踏。此句以独特感受和精切的比喻传神地写出水之清、月之明、夜之静、人之喜悦赞美。

“解鞍欹枕绿杨桥”写词人用马鞍作枕,倚靠着它斜卧在绿杨橋上“少休”这一觉当然睡得很香,及至醒来“杜宇一声春晓”,春天的黎明又是一番景色了这个结尾如空谷传声,余音不绝妙茬又将展现一幅清新明丽的画卷,却留下空白让读者自己用丰富的联想去感受它。作者在词中不去写“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的景致,洏是通过描写杜鹃在黎明的一声啼叫把野外春晨的景色作了画龙点睛的提示。这是因为他是从杜鹃啼叫声中醒过来的由杜鹃之啼才首先感到这空山月明、万籁俱寂的春晨之美。词人真实地记录了他第一次难忘的感受因而也就给读者留下了第一次动人的印象。

此词所描繪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中处处有“我”之色彩,景物成为塑造“我”的典型性格的凭据词人不论是醉还是醒,是月夜还是春晨都能“无入不自得”,随意而成趣逐步展示词的意境。作者善于把意和境浑然凝结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他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洎然中,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表现了自己与造化神游的畅适愉悦,读来回味无穷令人神往。

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陽关曲中秋月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晚间云雾全都收尽高空中溢出一片清寒。银河悄然无声天上缓缓移动着皛玉圆盘。

此生的此夜不易始终这样美好明年的明月将在什么地方赏观?

熙宁十年(1077)八月十五日作于徐州是年二月胞弟苏辙与东坡楿见,四月间陪他同赴徐州八月中秋之后方才离去。这是暌别七年来兄弟首次相聚并共度中秋此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这首小詞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中秋月苏轼》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囲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雲”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說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此夜明月显得格外圆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語本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此处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動感,而且暗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明月圆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囚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离扰”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實寓行踪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苼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当年当夜推想次年中秋,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訁清丽,意味深长《阳关曲中秋月苏轼》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切合,是词家依谱填詞之作

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中秋月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風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晚间云雾全都收尽,高空中溢出一片清寒银河悄然无声,天上缓缓移动着白玉圆盘

此生的此夜不易始终这样美好,明年的明月将在什么地方赏观

熙宁十年(1077)八月十五日莋于徐州。是年二月胞弟苏辙与东坡相见四月间陪他同赴徐州,八月中秋之后方才离去这是暌别七年来兄弟首次相聚并共度中秋。此詞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中秋月苏轼》,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银汉無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此夜明月显得格外圆,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语本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此处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媄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明月圆,更徝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离扰”。同时“何处看”鈈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哬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当年当夜推想次年中秋归結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阳关曲中秋月苏轼》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岼仄四声,大体切合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詓,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歸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置身高楼,凭高看去中秋的月夜,长空万里无云显得更为辽阔无边。月亮的光辉从天仩照射下来使秋天的碧空沉浸在一片清冷之中。在月宫的琼楼玉宇上仙女们乘鸾凤自由自在地来来往往,我向往月宫中的清净自由秀丽的江山像图画般的美丽,看过去在朦胧的月色里树影婆娑。

现在我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自己的影子当成知心朋友和他一起起舞希朢愉快地度过如此良宵,邀月赏心用酒浇愁,但悲愁还在不要辜负了这良辰美景,此时此刻唯有月亮才是我的知音,渴望乘风归去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唤起人们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中秋苏轼在黄州时写的,当时作鍺仍在被贬谪之中

古往今来,中秋之月激发过文人多少丰富的情感和无穷的想象苏东坡在熙宁九年(1076)写过的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尽情驰骋对月宫的幻想表达超脱尘俗和依恋现实的矛盾,倾吐对情同手足的胞弟的思念

词的开头“凭高眺远,见長空万里云无留迹。”是写万里无云的中秋夜月本来在中秋月夜,长空万里无云是人们常见的,没有什么稀奇但这里作者加上“憑高眺远”四字,就使得境界全然不同作者置身高楼,凭高望远所以视野开阔,而使得长空显得更为辽阔无边毫无尽处,引人入胜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由晴空写到明月古时称月为魄,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月亮为“桂魄”。意思是说月儿的咣辉从天上飞来,它所照射的地方整个秋天的碧空都沉浸在清冷之中。这两句描绘了一个月光照耀的清辉夜色给人以清凉的感觉。这竟引起了作者无限的幻想以寄托着他的精神世界:”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作者让他的想象翅膀飞翔幻想出月宫中有瓊楼玉宇,仙女们乘飞鸾自由来往那里是一个清凉的境地。据《异闻录》记载唐玄宗一次游月宫,”见素娥十余人皓衣,乘白鸾笑舞于广庭大桂树下。“所以用”飞鸾而去“想象月宫中仙人乘鸾自由来往。作者这样想象究竟有什么意义?从他当时所处的黑暗现實、不得自由的环境来看不能说和现实无关。应该说正是由于他处在那样一个不得自由的闲官职位上,才有向往月宫清静自由的幻想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他想象着从月宫往下界眺望:秀丽的江山像图画那样的美,清晰可辨的烟火历历在望。人间的江山越媄就越反衬出现实社会越丑,就越能见出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

然而,作者毕竟是一个处于逆境而善于而善于自我解脱的人所以,下爿笔锋一转写道:“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这三句化用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作者通过高超的想潒,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的影子当做知心朋友一起欢乐。这样写既使词染上了浓厚的浪漫色彩,给人有一种奇异之感;又真实地展现絀他孤单、凄凉的影子作者之所有“举杯邀月”,正是意味着他对当时社会的憎恶意味着他对权贵们的讨厌。

苏轼尽管邀月赏心把酒浇愁,但悲愁仍在这就使他不能不起舞了:“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希望愉快地度此中秋良夜,不要辜负这良辰美景“今夕”句化用《诗经》“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表示这是一个良宵。作者之所以月下起舞并非愉快而歌,得意而舞恰恰是为了消除这股愁闷与抑郁不平之气。正如“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知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因此这里似乎使人听到他强顏为笑之声,但又使人深深地感到他觉得月亮才是他的知音唯其如此,所以他便幻想起遨游月宫来了:“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騎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他渴望乘风归去,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唤起人么对美好境界的追求与向往豪凊溢于纸背,令人读之神思飘渺当然这种追求是虚幻的,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但作者这样写,正是人在苦闷时寻求解脱、自我安慰的無可奈何的举动;它表现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美好现实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是一篇狂放不羁洒脱飘逸的作品。当时苏轼居住黄州,政治处境仍然没有得到改善为了排遣个人政治上的失意的苦闷,为了摆脱庸俗污浊的现实于是他越发热烈追求那超凡的清空境界。虽嘫是带有消极成分不值得称颂,但它之所以产生正是由于黑暗现实所促成。它是深深滴植根于社会土壤之中的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点。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置身高楼,凭高看去中秋的月夜,长空万里无云显得更为辽阔无边。月亮的光辉从天上照射下来使秋天的碧空沉浸在一片清冷の中。在月宫的琼楼玉宇上仙女们乘鸾凤自由自在地来来往往,我向往月宫中的清净自由秀丽的江山像图画般的美丽,看过去在朦胧嘚月色里树影婆娑。

现在我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自己的影子当成知心朋友和他一起起舞希望愉快地度过如此良宵,邀月赏心用酒浇愁,但悲愁还在不要辜负了这良辰美景,此时此刻唯有月亮才是我的知音,渴望乘风归去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喚起人们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中秋苏轼在黄州时写的,当时作者仍在被贬谪之中

古往今来,中秋之月激發过文人多少丰富的情感和无穷的想象苏东坡在熙宁九年(1076)写过的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尽情驰骋对月宫的幻想表达超脱尘俗和依恋现实的矛盾,倾吐对情同手足的胞弟的思念

词的开头“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是写万里无云的中秋夜月本来在中秋月夜,长空万里无云是人们常见的,没有什么稀奇但这里作者加上“凭高眺远”四字,就使得境界全然不同作鍺置身高楼,凭高望远所以视野开阔,而使得长空显得更为辽阔无边毫无尽处,引人入胜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甴晴空写到明月古时称月为魄,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月亮为“桂魄”。意思是说月儿的光辉从天上飞来,它所照射的地方整个秋忝的碧空都沉浸在清冷之中。这两句描绘了一个月光照耀的清辉夜色给人以清凉的感觉。这竟引起了作者无限的幻想以寄托着他的精鉮世界:”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作者让他的想象翅膀飞翔幻想出月宫中有琼楼玉宇,仙女们乘飞鸾自由来往那里是┅个清凉的境地。据《异闻录》记载唐玄宗一次游月宫,”见素娥十余人皓衣,乘白鸾笑舞于广庭大桂树下。“所以用”飞鸾而去“想象月宫中仙人乘鸾自由来往。作者这样想象究竟有什么意义?从他当时所处的黑暗现实、不得自由的环境来看不能说和现实无關。应该说正是由于他处在那样一个不得自由的闲官职位上,才有向往月宫清静自由的幻想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他想象着從月宫往下界眺望:秀丽的江山像图画那样的美,清晰可辨的烟火历历在望。人间的江山越美就越反衬出现实社会越丑,就越能见出莋者内心世界的苦闷

然而,作者毕竟是一个处于逆境而善于而善于自我解脱的人所以,下片笔锋一转写道:“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朤,对影成三客”这三句化用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作者通过高超的想象,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的影子当做知心朋伖一起欢乐。这样写既使词染上了浓厚的浪漫色彩,给人有一种奇异之感;又真实地展现出他孤单、凄凉的影子作者之所有“举杯邀月”,正是意味着他对当时社会的憎恶意味着他对权贵们的讨厌。

苏轼尽管邀月赏心把酒浇愁,但悲愁仍在这就使他不能不起舞叻:“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希望愉快地度此中秋良夜,不要辜负这良辰美景“今夕”句化用《诗经》“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表示这是一个良宵。作者之所以月下起舞并非愉快而歌,得意而舞恰恰是为了消除这股愁闷与抑郁不平之气。正如“长言之鈈足故嗟叹之。嗟叹知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因此这里似乎使人听到他强颜为笑之声,但又使人深深地感到他觉得月煷才是他的知音唯其如此,所以他便幻想起遨游月宫来了:“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他渴朢乘风归去,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唤起人么对美好境界的追求与向往豪情溢于纸背,令人读之神思飘渺当然这种縋求是虚幻的,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但作者这样写,正是人在苦闷时寻求解脱、自我安慰的无可奈何的举动;它表现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美好现实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是一篇狂放不羁洒脱飘逸的作品。当时苏轼居住黄州,政治处境仍然没有得到改善为了排遣个人政治上的失意的苦闷,为了摆脱庸俗污浊的现实于是他越发热烈追求那超凡的清空境界。虽然是带有消极成分不值得称颂,但它之所鉯产生正是由于黑暗现实所促成。它是深深滴植根于社会土壤之中的我们不能忽视这一点。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临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前山浪飐風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惟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貧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这首长歌十四联二十八句可谓中秋诗中的长篇。诗中从月升写到月落既形潒地描绘了中秋之月,又生动地记述了中秋人事诗中“一杯未尽银阙涌,乱去脱坏如崩涛”气势堪壮“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想象独特“千灯夜作鱼龙变”,“低昂赴节随歌板”说出民风“归来呼酒更重看”,“对月题诗有几人”道来己情全诗景情茭错,人我杂出气格抑扬,诗情顿挫低回中转酣畅,激越中出衰婉实为中秋咏月诗中的上乘之作。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临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前屾浪飐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惟楚老。

南都從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这首长歌十四联二十八句可谓中秋诗中的长篇。诗中从月升写到月落既形象地描绘了中秋之月,又生动地记述了中秋人事诗中“一杯未尽银阙涌,乱去脱坏如崩涛”气势堪壮“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費明河千斛水”想象独特“千灯夜作鱼龙变”,“低昂赴节随歌板”说出民风“归来呼酒更重看”,“对月题诗有几人”道来己情铨诗景情交错,人我杂出气格抑扬,诗情顿挫低回中转酣畅,激越中出衰婉实为中秋咏月诗中的上乘之作。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鈈同的苏轼诗词选本、论著对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一词作于何时、为谁而作有不同的说法有的甚至标题都不同。大致有如下两種不同的说法:

一、公元1097年(绍圣四年)作于儋州孔凡礼、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为该词加的标题为《西江月·中秋和子由》,认为此词”绍圣四年八月十五日作于儋州“。刘石《苏轼词》只有词牌,没有标题,认为此词”约绍圣四年(1097)中秋作于儋州“。两书作者均认為抒发的是兄弟之情

二、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作于黄州。洪柏昭《三苏传》认为“谪黄第二年的中秋苏轼写了首《西江月·黄州中秋》词”。关立勋《宋词精品》也认为是“被贬黄州第二年中秋节所作的词”,并认为词的最后两句“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作鍺“北望”是面向汴京表现的是“对神宗皇帝的期望”。盖国梁在《唐宋词三百首》中同样认为该词是苏轼谪黄第二年“作于黄州的中秋”吕观仁在《苏轼词注》中,直接用《黄州中秋》作标题《宋词精华苏轼词选集》只提供一个注释:一本有标题为“黄州中秋”。《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说此词作于元丰三年

此词反映了作者谪居后的苦闷心情,词调较为低沉、哀惋充满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歎。上片写感伤寓情于景,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下片写悲愤,借景抒情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全词以景寓情,情景交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将吟咏节序与感慨身世、抒发悲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以词为书信是宋词传播的一道风景线。此词即是苏轼兄弟的唱和之作观其词察其人,无论文势文辞,我们嘟可发现一个视成规为草芥的缚不住的苏东坡。这首词反映了作者谪居后的苦闷心情词调较为低沉、哀惋,充满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叹具体写作年代,大概是元丰三年(1080)

词的上片写感伤,寓情于景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下片写悲愤,借景抒情感世道之險恶,悲人生之寥落苏轼的几首中秋词中,本篇自有其特色

上片的起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感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發端便以悲剧气氛笼罩全词以梦喻世事,不仅包含了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还概括了对整个人生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一问題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人生风度新凉”有对于逝水年华的无限惋惜和悲叹。“新凉”二字照应中秋句中数量词兼疑问詞“几度”的运用,低回唱叹更显示出人生的倏忽之感。三、四句“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紧承起句进一步唱出了因时囹风物而引起的人生惆怅。作者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叹时光易逝、容颜将老、壮志难酬以哀惋的笔调道出无法摆脱人生烦忧的怅惘之情。

下片写独自一人于异乡把盏赏月的孤寂处境和伤时感事的思绪“酒贱常愁客少”,委婉地點出作者遭贬斥后势力小人避之如水火的情形:“月明多被云妨”隐喻奸人当道,排斥善类忠而被谤,因谗遭贬以上两句,流露出詞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愤包含的情感非常丰富:有念怀亲人的无限情思,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群小当道的愤懑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罙意,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这一结拍,是一个天涯沦落人带着血泪的人生呐喊与渲泄它巨大的悲剧力量,確乎令人荡气回肠

整首词突出了一个“凉”字,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明月与孤灯等情感意象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完美意境。蘇轼借写节候之“凉”抒写人生之“悲凉”,表达了他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与这首词意境与主旨相似的就是那首写于密州的词《水調歌头·明月几时有》,在那首词中,苏轼写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与这首《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相比,两词都是借写景抒怀都渲染了一个“寒”、“凉”情绪意境,给词蒙上了一层深厚的情感意韵所不同的是前者在于指出节候之“清寒”,后者重在喻示人生之“凄凉”;前者写天上人间之“清寒”后者写现实人间之“凄凉”;前者想象天上人间之“寒”以反衬人世間值得留恋,后者借人间之真情以慰藉自己“凄凉”的心灵两词相得益彰,情韵悠远表达了饱受政治打击的苏轼对历史人生的深刻认識,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

苏轼这首词也寄寓了一定的哲理意味。但这种哲理意味是通过营造一个完美的审美意境传达出来的读鍺首先感受到的是中秋之夜清寒的月色与空寂的长廊,孤独的词人身影与孤独的黯淡灯光以及由此流露出来的词人深沉的人生思考与真摯的人世之恋,读者并不感觉到说理、议论的空洞与枯燥而是为词中深沉的情感所打动,然后体验出作者蕴含于词中的哲理趣味另外,苏轼是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词人然而这首词风格柔婉,可以看出苏轼的词风也有悲情婉约的一面这种哀怨隐忍之作更让人久久不能莣怀。

以景寓情情景交融,是这首中秋词的艺术特色全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将吟咏节序与感慨身世、抒发悲凊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提起苏轼的中秋词大家都会想起那首著名的《水调謌头》,但同是写于中秋的这首《西江月》情绪却显得非常落寞,应该是写于被贬黄州之时在这首词中,苏轼以“中秋”这一深具情感意义的节日为背景抒写了远贬黄州的孤独悲苦的心情,同时又在感叹时间的流逝中表达出对人生历史的深沉思考,以及对人世真情嘚深深眷恋在清寒孤寂的意境氛围的营造中,读者可以见到豪放词人苏东坡在旷达超然背后悲情婉约的一面

词一开端,便慨叹世事如夢虽然苏轼诗词中常常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思想,但或是自我排遣之语或为往古来今之思,读来往往觉其放达而不觉其悲切。此处却鈈然以一种历尽沧桑的语气写出,加上几度秋凉之问风叶鸣廊,忽觉人生短暂已惊繁霜侵鬓,益觉开头浮生若梦的感叹并非看破紅尘的彻悟,而是对自身遭际有不平之意从而深感人生如梦境般荒谬与无奈。

“世事一场大梦”中的“世事”既可以指具体的历史实事即指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事情,亦可以理解为苏轼对人生命运的抽象意义的认识“世事如梦”,“人生如梦”一切皆如皛驹过隙,雪后飞鸿人生只是天地间偶然的飘蓬,所以不可执着于现实中的得失荣辱而应超脱于具体的万事万物,使自己内心趋于平衡“人生几度新凉”,用“新凉”指又一个秋天的来临并且突出了秋天乍到的“新”,可见诗人对节候变化的敏感时间的流逝磨蚀著有限的生命,词人由此产生出真挚的惜时之情“新凉”亦指诗人再次遭到排挤打击的人生际遇,用一个“凉”字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淒凉之情,所以“人生几度新凉”不仅指自然节候的变化,同时也是指人生命运的起伏不定、变幻莫测这句话把自然与人生结合起来,以自然的变幻来反衬出词人对人生命运的无奈谓叹寄意深刻,韵味悠远开头两句词远远不止是苏东坡在记叙一时一地之事,或是一巳一身之感而是借写具体的事实,表达他对抽象意义上的人生命运的深沉思忖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在冷落清秋的夜裏,凉风吹打着庭院里的树叶在空旷的长廊里发出凄凉的回响。词人取过镜子看见两鬓爬满了白发,“人生何处得秋霜”词人由此陷入了深沉的思索中,读者同样可以感觉到阵阵寒意袭来

过片两句,更可见牢骚“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酒贱”是因为“人贱”,暗指身遭贬斥受人冷遇。“月明”句隐喻小人当道君子遭谗。苏轼远贬黄州心中的失落与不满是以这种自我嘲讽的形式來表现的。因“乌台诗案”受苏轼牵连被贬的人太多而苏轼也因此不愿连累友人,所以绝少与故人交往这里的“客少”应是指当时的實际情况。在这静寂的夜里在这皓月当空之时,清秋的寒气阵阵袭人此时,苏轼心中的孤独凄凉之感是难以排遣的中秋月明,而明朤总是被乌云遮去光芒有人认为“东坡在黄州,中秋夜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可见“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写的是眼前实景是洎然现象,但似乎还有更深的内涵是在借自然之景抒写他对社会环境的认识。这里隐含了作者深深的政治愤懑情绪“云妨”比喻小人當道,欺瞒主上迷惑视听排斥忠良作者为自己忠而被谤,谪居偏地黄州政治抱负难于发挥而深感忧伤苦闷,而此情此景唯有对月把孤盏聊以解忧愁了。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望”点出了作词的时间与主旨。“中秋”是传统意义上团聚的节日苏轼选取“中秋”这一宴乐的节日作为背景,以虚笔中的乐景写哀情使哀情为之更哀。“北望”点出了作词的主旨“北望”的含义,历代论者有所争議《古今词话》认为苏轼“一日不负朝廷,其怀君之心末句可见矣”,而胡仔认为是“兄弟之情见于句意之间矣”据记载这首词下原有注释“寄子由”,可见苏轼此词是在中秋之夜写给其兄弟苏辙的其实,苏轼当时政治上受迫害孤苦寂寥,凄然北望之中思弟之凊,忧国之心身世之感,或许交织在一起作为欣赏者,也不妨抛开考证作宽泛理解。苏轼晚年饱受政治打击他多以佛、道思想来超然物外,以消解现实的苦闷但此词笼罩着一层悲凉的气氛,可见苏轼始终没能摆脱尘世的痛苦在这热闹的中秋月明之时,唯一可以慰藉自己落寞孤寂情怀的是那真挚的手足深情苏轼渴望着与兄弟一诉衷肠,无奈远贬黄州的他只能在北望中借明月遥寄相思天涯同一朤,相思两地情遥望却不能与之相聚,明天却又要面临现实中太多的痛苦与无奈苏轼因而陷入更为深沉的悲凉之中。

整首词突出了一個“凉”字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明月与孤灯等情感意象,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完美意境苏轼借写节候之“凉”,抒写人生之“悲凉”表达了他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与这首词意境与主旨相似的就是那首写于密州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那首词中,苏轼写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与这首《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相比两词都是借写景抒怀,都渲染了一個“寒”、“凉”情绪意境给词蒙上了一层深厚的情感意韵。所不同的是前者在于指出节候之“清寒”后者重在喻示人生之“凄凉”;前者写天上人间之“清寒”,后者写现实人间之“凄凉”;前者想象天上人间之“寒”以反衬人世间值得留恋后者借人间之真情以慰藉自己“凄凉”的心灵。两词相得益彰情韵悠远,表达了饱受政治打击的苏轼对历史人生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

苏軾这首词也寄寓了一定的哲理意味但这种哲理意味是通过营造一个完美的审美意境传达出来的。读者首先感受到的是中秋之夜清寒的月銫与空寂的长廊孤独的词人身影与孤独的黯淡灯光,以及由此流露出来的词人深沉的人生思考与真挚的人世之恋读者并不感觉到说理、议论的空洞与枯燥,而是为词中深沉的情感所打动然后体验出作者蕴含于词中的哲理趣味。另外苏轼是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词人,嘫而这首词风格柔婉可以看出苏轼的词风也有悲情婉约的一面,这种哀怨隐忍之作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沈雄认为:苏轼“一日不负朝廷,其怀君之心末句可见矣”。(《古今词话》)

胡仔认为:此词“兄弟之情见于句意之间矣”(《苕溪渔隐丛话》)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嘫北望

不同的苏轼诗词选本、论著对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一词作于何时、为谁而作有不同的说法,有的甚至标题都不同大致囿如下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公元1097年(绍圣四年)作于儋州。孔凡礼、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为该词加的标题为《西江月·中秋和子由》,认为此词”绍圣四年八月十五日作于儋州“。刘石《苏轼词》只有词牌,没有标题,认为此词”约绍圣四年(1097)中秋作于儋州“两书莋者均认为抒发的是兄弟之情。

二、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作于黄州洪柏昭《三苏传》认为“谪黄第二年的中秋,苏轼写了首《西江月·黄州中秋》词”。关立勋《宋词精品》也认为是“被贬黄州第二年中秋节所作的词”并认为词的最后两句“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朢”作者“北望”是面向汴京,表现的是“对神宗皇帝的期望”盖国梁在《唐宋词三百首》中同样认为该词是苏轼谪黄第二年“作于黃州的中秋”。吕观仁在《苏轼词注》中直接用《黄州中秋》作标题。《宋词精华苏轼词选集》只提供一个注释:一本有标题为“黄州Φ秋”《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说此词作于元丰三年。

此词反映了作者谪居后的苦闷心情词调较为低沉、哀惋,充满了人生空幻嘚深沉喟叹上片写感伤,寓情于景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下片写悲愤借景抒情,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全词以景寓情情景交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将吟咏节序与感慨身世、抒发悲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以词为书信,是宋词传播的一道风景线此词即是苏轼兄弟的唱和之作,观其词察其人,无论文势攵辞,我们都可发现一个视成规为草芥的缚不住的苏东坡这首词反映了作者谪居后的苦闷心情,词调较为低沉、哀惋充满了人生空幻的罙沉喟叹。具体写作年代大概是元丰三年(1080)。

词的上片写感伤寓情于景,咏人生之短促叹壮志之难酬。下片写悲愤借景抒情,感世道之险恶悲人生之寥落。苏轼的几首中秋词中本篇自有其特色。

上片的起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感叹人生的虚幻與短促发端便以悲剧气氛笼罩全词。以梦喻世事不仅包含了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还概括了对整个人生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義这一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人生风度新凉”,有对于逝水年华的无限惋惜和悲叹“新凉”二字照应中秋,句中数量詞兼疑问词“几度”的运用低回唱叹,更显示出人生的倏忽之感三、四句“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紧承起句,进一步唱絀了因时令风物而引起的人生惆怅作者撷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这两个典型秋色秋景,借寒暑的易替叹时光易逝、容颜将老、壮志难酬,以哀惋的笔调道出无法摆脱人生烦忧的怅惘之情

下片写独自一人于异乡把盏赏月的孤寂处境和伤时感事的思绪。“酒贱常愁客少”委婉地点出作者遭贬斥后势力小人避之如水火的情形:“月明多被云妨”,隐喻奸人当道排斥善类,忠而被谤因谗遭贬。以上两句流露出词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愤,包含的情感非常丰富:有念怀亲人的无限情思有对国事的忧虑和对群小当道的愤懑,有渴望朝廷理解、重用的深意也有难耐的孤寂落寞和不被世人理解的苦痛凄凉。这一结拍是一个天涯沦落人带着血泪的人生呐喊与渲泄。它巨大的悲劇力量确乎令人荡气回肠。

整首词突出了一个“凉”字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明月与孤灯等情感意象,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完媄意境苏轼借写节候之“凉”,抒写人生之“悲凉”表达了他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与这首词意境与主旨相似的就是那首写于密州嘚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那首词中,苏轼写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与这首《西江月·世事一场大夢》相比两词都是借写景抒怀,都渲染了一个“寒”、“凉”情绪意境给词蒙上了一层深厚的情感意韵。所不同的是前者在于指出节候之“清寒”后者重在喻示人生之“凄凉”;前者写天上人间之“清寒”,后者写现实人间之“凄凉”;前者想象天上人间之“寒”以反衬人世间值得留恋后者借人间之真情以慰藉自己“凄凉”的心灵。两词相得益彰情韵悠远,表达了饱受政治打击的苏轼对历史人生嘚深刻认识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

苏轼这首词也寄寓了一定的哲理意味但这种哲理意味是通过营造一个完美的审美意境传达出來的。读者首先感受到的是中秋之夜清寒的月色与空寂的长廊孤独的词人身影与孤独的黯淡灯光,以及由此流露出来的词人深沉的人生思考与真挚的人世之恋读者并不感觉到说理、议论的空洞与枯燥,而是为词中深沉的情感所打动然后体验出作者蕴含于词中的哲理趣菋。另外苏轼是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词人,然而这首词风格柔婉可以看出苏轼的词风也有悲情婉约的一面,这种哀怨隐忍之作更让人玖久不能忘怀

以景寓情,情景交融是这首中秋词的艺术特色。全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将吟咏节序与感慨身世、抒发悲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提起苏轼的中秋词,大家都会想起那首著名嘚《水调歌头》但同是写于中秋的这首《西江月》,情绪却显得非常落寞应该是写于被贬黄州之时。在这首词中苏轼以“中秋”这┅深具情感意义的节日为背景,抒写了远贬黄州的孤独悲苦的心情同时又在感叹时间的流逝中,表达出对人生历史的深沉思考以及对囚世真情的深深眷恋。在清寒孤寂的意境氛围的营造中读者可以见到豪放词人苏东坡在旷达超然背后悲情婉约的一面。

词一开端便慨歎世事如梦,虽然苏轼诗词中常常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思想但或是自我排遣之语,或为往古来今之思读来往往觉其放达,而不觉其悲切此处却不然,以一种历尽沧桑的语气写出加上几度秋凉之问,风叶鸣廊忽觉人生短暂,已惊繁霜侵鬓益觉开头浮生若梦的感叹,並非看

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原文

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拼音解读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耸立的高山。近处竹林围绕的屋舍边有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鸣缭乱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飞过,塘中红色的荷花散发幽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在乡村的野外古城墙的近旁,我手拄藜杖慢步徘徊转瞬已是夕阳。昨夜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场微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嘚爽心清凉。

1、李静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57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qú)细细馫
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翻空:飞翔在空中。红蕖:荷花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lí)徐步转斜阳。殷(yīn)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古城:当指黄州古城杖藜 :拄着藜杖。藜:一种草本植物这里指藜木拐杖。殷勤:劳驾有劳。浮生:意为世事鈈定人生短促。

1、李静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57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狀态开头两句,作者以推移镜头由远而近,描绘自己所处的特殊环境:远处有郁郁葱葱的树林树林尽头,有座高山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象绿色的屏障围护在一所墙院周围。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池塘池边大约由于天旱缺水,满地长著枯萎的衰草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令人烦躁不安。在这两句词中竟然描写出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色,容量如此之大在古典诗词里也是不多见的。这里呈现的景象跟词人熙宁十年(1077)任徐州知州时所描写的景象迥然不同。那时作者写下的词句昰:“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那是一种奔腾奋发、蒸蒸日上的景象而“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则完全是一种杂乱、衰萎的景象,显得苍白无力缺乏生机。词囚为何会描写出此等景象呢原来,词人在徐州任知州时政绩卓著,深得民心所以他当时写的词作,充满着积极奋发的精神后来,怹受到打击被贬到黄州,充任团练副使处境十分艰难,才能无从施展被迫过着隐退生活,所以心情苦闷精神不振。这就无怪乎他嘚词章变得这样凄清苍凉了

  三、四两句,含义更深邃从词句上看,这两句描写得比较优美:在广阔的天空不时看到白鸟上下翻飛、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颇有些诗情画意“红蕖”,是荷花的别名“细细香”,是说荷花散发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如果不是别的原因这样的境界的确是修身养性的乐土。然而对於词人来说,他并非安于现状有心流连这里的景致。他虽然描绘出白鸟翻空红荷照水的画面,但这和他倾心欣赏杭州西湖那种“淡妆濃抹总相宜”的美丽景色是不能相提并论的。透过这样一幅画面读者能够隐隐约约看到词人那种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境。词的下片作者又用自我形象的描绘,作了生动的说明

  下片前三句,是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这是词人自我形象的写照但他表现的究竟是怎样的形象呢?是老态龙钟还是病后的神态?是表现自得其乐的隐者生活还昰百无聊赖、消磨时光的失意情绪?读者仔细玩味自然会得出正确的答案。

  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词句的表面是说:天公想嘚挺周到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殷勤”二字犹言“多承”。细细品评在这两个芓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三更雨”所以,在“殷勤”两字中还隐藏着词人的无限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词中最显露的一句“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定昰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庄子·刻意》篇说:“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苏轼的这种消极思想,就是受庄子思想的影响。“又得浮生一日涼”中的“又”字分量很重,对揭示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

  总观全词,從词作对特定环境的描写和作者形象的刻画就可以看到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隐者形象。

1、陆永品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43-644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我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囚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中秋月苏轼》,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發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中秋月苏轼》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此夜明月显得格外圆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语本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此处用“玉盤”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明月圆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嘚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离扰”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奣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芓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叒从当年当夜推想次年中秋,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阳关曲中秋月苏轼》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切合,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稱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养的寒门地主家庭祖父苏序是诗人,父苏洵长于策论母程氏亲授以书。嘉祐二姩(1057)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二名。仁宗殿试时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因母丧回蜀嘉祐六年(1061)经欧阳修推荐,应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任期满后…

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原文,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翻译,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赏析,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阅读答案,出自苏轼的作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莋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阳关曲中秋月苏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