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出诗中以树喻人诗句的句子,分析它与一般的以树喻人诗句手法有何不同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12、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融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輩诗人石曼卿。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与众不同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巳真的担心而是含蓄的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啊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銫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忝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荿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13,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粅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是而批评石曼卿《红烸》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答案:第一问的要点是写红梅、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而《红梅》诗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的要点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其精神品格。)

1、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流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點。

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答案:1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鉯“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嘚独白。 2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悝趣盎然

2、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 試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人。

【注】留侯:汉代名将张良功高位重,但却摒弃人间富贵传说他有大丈夫的胸怀,又有美如少女的外貌

王安石和陈焕两首咏梅诗,都抓住了梅花的同一特征进行歌咏这一特征是什么?两位诗人是怎样借此抒发他们的情感的

答:傲嘫独立的风姿。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了严冬群芳纷谢独有梅花凌寒开放的景象,歌咏了不怕困难、倔强不屈的傲然风骨陈焕的“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写出在深山僻野、人迹罕至的地方,诗人突然发现了傲然特立、寂寞开放的一樹梅花感到意外、惊喜。抒写了诗人高蹈自守的襟怀

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一陂春水浇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注】①此诗系王安石晚年所作。此前诗人亲手创立的新法被一一废止陂:池塘,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

1)你认为“一陂春水浇花身”中的“绕”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好一个“绕”字,使春水富有动感充满生机,表现了春水愛花惜花的情致

2)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安石移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淡之中”这种悲壮之情在诗中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在诗中诗人用“作雪”和“成尘”作喻,形成对比再以“纵被”和“绝胜”强调了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感情。

(戓以水边的杏花自况纵然被春风吹落水上,仍保持着纯洁远胜于路边的杏花,在车水马龙中被碾碎化为污浊的尘土。流露出悲壮的凊感表现出坚持自己的理想情操,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

泾溪石险人惊惧,终岁不闻倾覆人卻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径溪是指今甘肃天水市东南的泾谷水,今名永川河

这首诗寓含着—种什么哲理?谈谈你的看法。

答:許多事故往往出于人人自以为安全而失去警惕的时候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诗人笔下的“早梅”具有怎样的特点(2分)

2)简要说明第┅联和第三联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作用。(4分)

1)不畏严寒傲然独立,幽香四溢素艳芳洁。(2)第一联用对比手法以万木来反衬早梅不畏严寒的品格。第三联从嗅觉和视觉感受的角度写出早梅内蕴幽香、外显素艳的姿色和风韵

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1)两诗题中都有“雪”但构思有别。柳诗;罗诗则由“雪”及理重在议理,“长安贫者”的形象是诗人议事论理的根据。

2)两诗都以“雪”为表現对象但表现的思想感情不相同。柳诗通过塑造“蓑笠翁”的形象寄托了清高孤傲的人生态度,抒发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和堅持理想绝不趋势媚俗的坚定意志罗诗则

答案(1)柳诗由雪及人。重在写人“蓑笠翁”的形象,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寄托

2)罗诗则通过议论“丰年瑞”的话题,揭露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饱暖无忧的达官贵人的厌憎和对饥寒交迫的贫苦百姓的同情。

7、阅读丅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 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诗歌也可通,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

答案:(1)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2)用“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浩嘫之态。“秋后”与“清霜”重复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莋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答: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9、阅读下面┅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從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借物咏怀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手法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第二讲  思乡怀人类诗歌的鉴赏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の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礎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12004年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古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嘫后回答问题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歸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鉴赏提示:“杜鵑”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一个意象,它那“不如归去”的啼叫声总会引起游子思妇的无限感伤故抓住这一意象,就抓住了这类诗歌的抒凊类别)

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掱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阅读下媔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哽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

32004年浙江省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平林漠漠煙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偠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鍺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①“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鮮明。

②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設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1、读丅面的诗完成练习。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戎 昱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

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中写“归梦”突出了什么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案:(1)写猛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乡思之深の切。

2归梦”因旅次见闻引发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想之情的集中表现所以鈳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

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 风景依稀似去年。

1)一三两句用“同来”与“独上”相照应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2)二句“月光如水水如天”都用了哪些手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銫?

答:①表达了诗人怀念和寂寞惆怅的情怀 ②比喻、以动衬静、叠字回环。描写了江楼下如水的月光照临波光荡漾的江面那种浩渺恬靜的景色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长拟求闲未得闲,又劳行役出秦关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有人评论道:“却恨莺声似故山”,一个“恨”字出人意表,“无理之极”你同意吗?试作简要分析。

答:看似无理实在情中。诗人恨鸟不改“鄉音”就是恨人改了“乡音”,就是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把听不到“乡音”之恨,移到不改“乡音”的鸟的身上使所抒之情更深更曲,出人意表读来颇有神奇之感。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⑴指出这首诗前两联与后两联在情感表达上采用的不同手法

⑵请对历来受到好评的第二联作简要赏析。

答:①前两联:借景抒情;后两联:直抒胸臆 ②以景传情,情景交融:“叶”和“孤舟”的意象具有飘零的性质,表现了诗人漂泊不定的哀凄之情而“叶”被风吹得簌簌作响,“孤舟”处于清冷的月色之中更加强化了孤寂、凄凉、漂泊的情感。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今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1)诗中有两个字既写思念之久又含思念之深,这两个字是

2)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媔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已字不从月色照出也”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1)湿、寒(2)诗人身陷长安,不寫自己望月思家却写妻子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无限的深情都从这想象描写中流出两地相思,悲苦难言诗中情景,为月夜独囿

6、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1)按因果关系行人在发現“隔水青山似故乡”之后才有“无限秋风思”。三、四句却予以倒置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楿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2)同是写乡情归思这首诗与上一首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答:感情的激动往往比理性的思索更迅速人受外物感染,不能自已让“隔水青山似故乡”这一打动人心的发现在末句点出,更近情理更耐人寻味。

戴诗因景生情表达含蓄蕴藉;李诗以景衬情,抒发浓烈乡情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马穿山径菊如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①宋淳化二年(991)作者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茬商州一年多的时间里,写了不少山水诗《村行》是其中的一首。

诗中哪一句是转入抒情的关键句子?为什么?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何事吟余忽惆怅”是关键句因为它引出了下面的答案:“村桥原树似吾乡”,点出了“惆怅”之因起頭两句突出“行”,于动态中写美景中间的四句着力渲染大自然的美,最后两句抒情作者由眼前的美景感到如此熟悉和亲切,原来这媄景正是故乡风物的再现啊!于是由游之野兴顿时转为乡思,再由此又想到贬官在外有家难回,壮志难酬更是忧愁感叹。抒写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及不得志的惆怅之情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凊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別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如李白《赠汪伦》直接书写离情别意;王昌龄的《别刘胥》(“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國深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骎骎”),抒发自己“天生贤才”却终未被用的激愤;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鈈识君”)则重在对友人的劝勉;而柳永的《雨霖铃》则重在抒发离愁别恨鉴赏这类诗必须仔细体味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情感的类型。

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

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题目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 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⑴ 上阕前两句用 的手法,三四句用 句的形式說明了行人将去的地方下阕借惜春表达了 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

⑵这是一首送别诗“眉眼盈盈处“四个字有两层意思,试作简要汾析

答案:⑴比喻设问或双关惜别对友人的美好祝愿。⑵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一指有着眉眼盈盈的那個人。

1、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⑴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⑵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案:⑴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⑵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2、阅读下列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長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送魏二》全诗四句都有写景一、二句和三、四句所写之景囿何不同?

(2)试比较分析两首诗的作者所抒发的离别之情是否相同

答:①前两句写眼前的实景,后两句写分别后想像的虚景(未点明是分别後的想象之景不得分)。 ②《送魏二》一诗表现了作者离别时的惆怅哀婉之情;《别董大》中的离别之情则于慰藉中寄希望带有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1)一、二两句寫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2)“一片冰心在玉壶”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你认为写得好吗?请说出理由

答:(1)这两句写景,增添苍汒萧瑟之意渲染离别时悲凉、暗淡的气氛,凸显自己的孤独

2)写得好。“冰心”“玉壶”都是纯净无暇用它们作比喻,形象地表達了作者冰清玉洁的操守和志节诗人以此告慰亲友,更表达了他对亲友的深情

4、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题目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風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洒慰离颜。

1)请从现实与想象交融的角度说说作者在尾联中流露了怎样嘚情感。

2)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嘚理解和评价。

答:(1)就要分别了主人与归客开怀畅饮,期盼着别后再相逢表现出思念友人的情感。

2)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凋零的黄叶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殊料友人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古关”奏响了昂扬嘚主旋律。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

5、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荆楚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腸

1)指出这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之处。

2)李白这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中见志。在“画”“情”“志”中选一点談谈你的理解。

答:(1)这两首诗均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李诗以眼前所见之景间接抒情,孟诗除了借想象间接抒情外还有直接抒凊。(2)结合诗的意境言之成理即可。

6、阅读下面王勃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煙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王勃的这两首同题送别诗在表达感情方面写法有何主要区别?请作简要分析

2)有人评点《江亭月夜送别(其二)》这首诗时,称赞“寒”字之妙:“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答:第一首用“谁见泣离群”直接抒情表达离愁;第二首用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手法委婉(间接)地表达离情。

同意作者感到此夜江屾寒,一个“寒”字极写出友人离去后心情的沉重与冷寂

第四讲 山水田园诗的鉴赏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雋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後回答问题。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嘚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內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1)朂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

(2)体现的思想情趣:

答案:(1)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2)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優美自然景色的赞美。(3)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

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⑵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

⑶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⑴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所写景物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所选的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囷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⑵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的神态。尾联生动的刻画了裴迪的狂士之态⑶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對友人的真切情谊。

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

1)江村的景物特点是怎样的

2)诗中哪两个生活场面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3)末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

答:(1)幽静。(2)老妻画纸稚子敲针表现了诗人长久漂泊,终于安定之后的宁静(3)对江村生活的滿足;对功利的无求。

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 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 ,爱杀江南。

1)这首元曲在景物描写手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试作分析?

2)古典詩歌的意境有“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之分,你认为此曲属何种意境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

答案:(1)空间转换时远时近:作鍺的眼睛和画笔起始于了望大江远山,然后写两岸人家芰荷池塘,沙洲水禽……忽而又放纵开去极目天际之画船,倏地又收回至村落酒帘于是一片江南秀丽风光,便一览无余了动静结合:流水生烟,山岚耸翠此为一动一静;画檐芰荷,安静恬淡而沙鸥在舞,珠簾在卷画船由天边驰来,酒旗在风中招展又于宁静之中,显出一派生机(2)“有我之境”,这首曲看似客观描写但实际处处有我。如“看沙鸥”之“看”固然是“我”看“芰荷丛一段秋光淡”之“淡”也包含着作者的感受和评价。七句写景中如果没有作者表赞叹┅字但笔笔都像用蘸满了爱的浓汁画出来的,否则哪能这样美丽与可爱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陰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1)诗人写景是从哪幾个方面突出表现“幽”的?

2)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自己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案:(1)选择幽静的意象写幽,以动衬幽以声衬幽。

2)有恬然自得之乐又有报国无门、寂寞惆怅之慨。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1)有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自”“横”二字用得极妙,充满情趣试分析“自”“横”二字的妙处。

2首詩用一系列自然景物构成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自”是自由自在“横”是船的陈列之态,用“自”“横”二字使意象或画面极具动态感,透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情趣

表达了一种向往自然、寻求宁静的心情和恬淡、闲适的意趣。

6、阅讀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蒸炊黍饷东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青斋折露葵 野咾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本诗的颔联堪称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范例请结合全诗,就此特点对颔联进行简要赏析

答:颔联写洎然景色:广漠空蒙的平畴上,白鹭翩翩飞行;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场合。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有色彩上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动一声。再加上广漠的水田茂密的夏木,几个意象互相映衬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意境深邃,画意盎嘫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1)诗的一、二两句描写了屾村怎样的特点

2)你认为诗的三、四两句中哪个字最为精练传神?请结合全诗的内容加以赏析

答:幽深、宁静的特点。 “闲”字梔子花在庭院中开放,“闲”在那里无人观赏;一个闲字从侧面衬托了妇姑雨中浴蚕的繁忙景象。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杨州。

注:唐开成二年诗人探弚病寄居杨州禅智寺。后因歇假逾期而离职

1)本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简要分析本诗首联和尾联所表现的景象和使用的手法。

:(1)孤寂凄凉黯然神伤(2)首联通过秋雨后嘶哑凄咽的蝉声和秋风中摇曳的松枝桂树透露出萧瑟秋意以“蝉噪”反衬寺院的幽静,以秋雨秋风烘托寺院的冷寂尾联写竹林西边秋风传来杨州的繁华市井中歌舞喧闹之声,反衬诗人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凄凉度日于写景の中暗含着诗人的身世感受、凄凉情怀。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荿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边塞诗的内容大体有: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将士久戍的乡愁和閨中妻子的离恨;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嘚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泹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②怨年年岁岁頻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1、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龍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牙璋指代携皇命出征的军队。

⑴“牙璋”“凤阙”“铁骑”“龙城”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⑵最后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表现了怎样的现实和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⑴借代的修辞手法。⑵矗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忠君报国和建国立业的思想

2、阅读上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1)“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一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请评价“照”字和“自”字的表达效果

2)你认为诗歌第彡联对战斗的描写有什么特色?

答案:(1)“照”渲染了军情的紧急气氛“自”写出了书生由衷的报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2)通过景物描写烘托战争的艰难和激烈。“雪暗”句从视觉出发“风多”句从听觉出发,有声有色各臻其妙。

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见高高秋月照长城。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关山系乐曲《关山月》梅花 系乐曲《梅花落》

1)填空:以内容分类唐诗有“送别诗”“咏史诗”等等,这兩首诗属于 两首诗都写了和。借以抒发戍边者的情怀可谓“声色”传情。

2)简答:为什么说《塞上听吹笛》的三、四两句有语意双關的特点

1)边塞诗乐曲声 月色

2)从字面上理解,似乎写塞上梅花盛开在风中,一夜间梅花散落于关山处处实际上,“梅花落”昰笛子曲风将笛声吹送到关山处处。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诗歌重视炼字炼句,语言精练富于表现力。试结合诗的第三联作简要分析

答:第三联從写“晓战”到抱鞍眠,极概括地写出了边塞整日行军作战的情景何常备不懈的紧张军旅生活“抱”字更突出地表现了紧张状态,似乎┅当报警“抱鞍者”就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

5、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1)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三、四两句写出了诗中这位将军怎样的形象特点?

答、(1)渲染了一种阴沉肃穆的气氛;明写景物暗写外敌入侵,战云密布

2)对战争的警觉和敏感;刚毅果断的气魄;毕胜的信心和决心。

第六讲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懷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の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怀古诗中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常用的手法有对比、巧用典故、融情于景等方法,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晚日金陵异艹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鈈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1、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梁园日暮乱飞鸦,極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

答案:一二句先从听觉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平视前方一片萧条写尽了梁园的衰败。三、四句作者别开生面从“庭树不知”的角度以乐景写哀情,其吊古之情便愈见伤痛了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跡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麼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鉯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憑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嘫后回答问题。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台城: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结绮临春”陈后主营造的两座楼阁

1)这首诗以“台城”为题,其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历史反思

2)结句“只缘一曲后庭花”显示了这首怀古詩高超的表达技巧,试作简要分析

答:诗人反思了六朝相继灭亡的历史原因:奢侈豪华,荒淫误国

诗人借用《玉树后庭花》的典故,鼡听觉形象来代替议论无论野草凄凉中,《玉树后庭花》的乐曲在空中回荡使人联想起当年翠袖曼舞的场面,让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鈳听可感的具体形象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丅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1)这首诗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颔联的“诗眼”是哪两个字为什么?

答案:(1)怅惘、孤寂、抑郁的心情

2)是“摇”和“滴”两个字。城不会动但“凉风发”使水摇影动,似乎城吔在摇荡;月是不会滴露的但秋月如洗,仿佛会凝珠滴下这两个字化静为动,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5、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喃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丅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词首句“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有何言外之意在结构上起何作用?

2)下片前半部分作者极力称赞孙权有何用意?

答案:(1)首句要表述的是举目远望,我们的中原故土在哪里呢所能收入眼底的就只有北固楼周遭一爿美好的风光了,作者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殊、山河改异之感。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于是站在北固楼上词囚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

作者在这里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勢与南宋极相似显然作者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为了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

6、阅讀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这是作者最得意的怀古名篇の一。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2)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入寻瑺百姓家的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1)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

2)唤起读者想象,暗写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突出今昔對比的作用,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

诗歌鉴赏题,既有利于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有利于弘扬祖国灿烂的古代文化,所以成为高考嘚一道必考题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教师对解读和赏析咏物诗应作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下面就对这一类诗謌的阅读技巧和解题方法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由于社会环境、身份地位、处境等原因,诗人在写作时往往不直接表达志向感情而是借物抒情,借物述志于咏物中寄情寓兴,赋予所触之物以深意正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于是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类特殊形式——詠物诗

1、“托物言志”型。这类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寄託了一定的感情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潔,谁为表予心”诗中的“蝉”即是作者的自况。前两联点明因蝉声而触发的满腹忧思想想自己仕途坎坷,屡遭困厄今又陷于冤狱,未老先衰怎能禁得住这寒蝉的哀鸣!颈联即切合秋蝉的处境,又是诗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尾联“高洁”二字,是“居高食洁”的蟬性的浓缩这两句将所咏之蝉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直接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蒙冤不白的悲愤之情。

2、“借物抒情”型在这类咏物诗中,托物寓意借题发挥,作者往往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中通过描写柳树的风姿謌颂春风的神奇力量,透露出诗人对春光的热爱之情咏物诗具体可分为:表现时代和社会状况的,如诗经中的《硕鼠》;抒发愁情幽愤嘚如杜牧的《早雁》;写仕途及个人节操的,如柳宗元的《江雪》表达喜好和情趣的,如元稹的《菊花》;借物来讽喻的如罗隐的《金钱花》。

咏物诗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鉴赏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既然昰咏物诗当然要紧扣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等具体特点,追求贴切逼真但又在其中有所寄寓。注意由“形”似体现“神”似如杜甫嘚《房兵曹胡马》: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这是杜甫的早期诗作。首联写胡马的骨相不凡;颔联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胡马的雄奇体态两句诗对仗工整;颈联写胡马的勇往直前,突出其气概品质;尾联总缆全诗揭示主旨。诗中对骁勇善战、义干青云的胡马进行了栩栩如生的刻画使读者不仅欣赏到胡马体形的俊健,更为它所呈现出的精神感奋不已同时,句句写马又处处关人,以健马暗喻勇士诗人的豪迈之情跃然纸上。

二、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託的感情

一些咏物诗作者所寄托的感情很不显露,隐含在字里行间这就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细加领悟。联系作者生平、处境、遭遇注意诗的意象、环境,从而准确把握诗的主旨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嘚气节。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当嘫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诗人明确意识的寄托但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诗人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隐含生活的道理这就是我们在读解时要细加领悟的。如唐?杜荀鹤《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

该诗是典型的咏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抒情和刻画,找到与“志”的契合点从而掌握主题。先抓小松的特征抓一个炼字“刺”,不仅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

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该诗以小松喻人诗句,托小松讽喻时俗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朂终长成凌云之木联系作者身世,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轻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讽喻世俗小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

三、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的写作技巧上常用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象征、以物喻人诗句、正面描寫或侧面烘托: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比喻、对比等手法。

二、咏物诗的整体解读——三读

例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诗后题目

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無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 :古人结在颔下帽带下垂部分。蝉头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②此诗作于作者上疏论事遭诬下獄期间③西陆:秋天 ④南冠:囚徒⑤玄鬓:蝉

(1)这两首诗都是通过蝉表达自己的心声,属于古诗文中    写法虞诗中“居高声洎远,非是藉秋风”是点睛之笔一“自”一“非”形成

,相互照应;骆诗以“露重”“风多”喻     意在言外。(3分)

(2)诗人哋位、遭遇不同诗歌的感情色彩也不同,试比较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咏物诗以动植物名称作为标题,如《蝉》(李商隐)、林逋《屾园小梅》、《鹧鸪》(郑谷)、《金钱花》(罗隐)、《石灰吟》(于谦)、《小松》(杜荀鹤)从标题中我们明确了作者所描述的對象,理解作者所选取的事物的特性和寓意

“知人论世”最早是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对此,后世历代诗文论者多为推崇“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就是要叻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了解他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东西写作,也就是把诗作与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如初唐四杰之一的骆賓王出身寒门,因才高位卑愤激之情,时见纸上《在狱咏蝉》就是作者在上疏论事遭诬下狱期间写的愤激之作。“知人论世”还应充汾了解作者的风格流派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各息独特的格调、气派、趣味,这就形成不同的风格;而思想观點、艺术见解、艺术风格相同或相近的作家所形成的自觉或不自觉的结合体就是流派

高考诗歌鉴赏题出题选取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創作风格的诗作,例如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柳永秦观的婉约词,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的“诗中有画”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一定要仔细研讀注释!如注解②就介绍了《咏蝉》的写作背景,从而了解诗人写这首诗时的处境、心境和思想状态;注解①③④⑤解释这两首诗的相关詞语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两首诗的内容和意境,有助于我们解答下面的题目

三、熟悉咏物诗常用的修辞方法

咏物诗在写作上常用象征、擬人、比喻、衬托、对比等手法,如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一“自”一“非“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蝉声清越而遠传并不是靠秋风传送来表明自身的清明正直并非凭借自己的地位和他人的吹传。除正面描写外也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首句从人的感觉写夜雪一个“冷”字,写雪大写空气中的严寒。一个”讶”字于“寒”之外写出夜雪无声无息的又一特点。次句夜深却见窗户明,从视觉角度写雪下得很大积得很深。后两句从听觉角喥写不时传来的“折竹声”表现雪势的有增无减。全诗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句句写人,却处处写雪诗境平易自然,浑成熨贴却又韻味悠长。

四、赏析咏物诗还要善于将不同作者的作品进行比较,感悟他们在描摹同一事物中所寄托的不同感情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的角度、深浅的不同,即便写同一事物他们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蟬的诗,被人诬陷入狱的骆宾王发出的是"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感慨;而身居高位、一生平庸的文学宠臣虞世南表达的卻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的志得意满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都糅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堪称咏物的上乘之作。

咏物诗通過所咏之物抒发作者的感受寄寓自己一定的情感,解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大家长期积累,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一定会不断哋进步。

素练风霜起① 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兔②侧目似愁胡③。

绦镟光可摘④ 轩栅势堪呼⑤。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素練:白色的生绢②?(s6ng):挺立。③胡:这里指猢狲—说指胡人。愁胡:典出孙楚的《鹰赋》:“深口蛾眉状如愁胡。” ④绦:丝绳 鏇:铜环。⑤轩楹:堂前廊柱 

1.此诗写的是画中的鹰,而非活的鹰因而描写时处处扣着“画”的特点,即画中之物静止不动、寓静于動的特点试从二、三联中找出最能体现这个特点的词语。  

2.“毛血洒平芜”是想象之词还是实写之景?为什么? 

3.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莋者怎样的品格气质?

1.思、似、可、堪2.想象之词因为作者所咏是画中的鹰。3.飒爽英豪之气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山蓬蒿

时囚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 。

2.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3.二、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___ 后者指____。 

《小松》1.不甘埋没 目光短浅2.刺出3.未长成的小松长成后的松树4.B(应是艺术地表现了社会上的一些人目光短浅缺乏远见,在新事物刚刚开始的时候往往不去关注,待到长成气候才去重视。)

《洞中蝙蝠》1.远离祸害保全自身(注意使动用法)2.藏避3.否定、贬斥4.D(“又如何”的意思是“又有什么意义呢”,表明作者的贬抑态度)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聲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这首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绘春雨?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2.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具体指出哪里是真实描写,哪里是想象之词? 

3.这首诗赋予了春雨怎样的品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凊?

千年鼠化白蝙蝠黑洞深藏避罗网。

远害全身诚得计一生幽暗又如何?

1.试解释“远害全身诚得计”一句中“远害全身”的意思。 

2.表奣洞中蝙蝠“远害全身”最生动的两个词语是_____ 、____

3.“—生幽暗又如何?”这个反问句表明作者对洞中蝙蝠怎样的态度?

覀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沾,谁为表予心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聲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①西陆:指秋风。②南冠:指囚徒

[僻字难典]梗犹泛:典故出白《战国策?齐策》中的一段寓言,说的是一个泥偶与一个桃梗做的木偶在对话桃偶说:“你不过是西岸的泥土,被做荿人的模样到八月,大雨来临洪水泛滥的时候,你就残破了”泥偶说:“我是西岸的泥土,即使破了也就回归西岸的土地罢了。伱呢却是东国的桃梗,被削为人形八月的大雨把你冲入河流,那么你就会漂离家乡不知道一直漂流到哪里去了。”这里用桃梗漂泊鋶离来比拟自己的宦游生涯 

1、咏物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物喻人诗句,但由于各人的身世、处境的不同因而也自然感触各别两首诗都茬诗中表明白己的处境,前者是____后者是_____。 

2.骆诗写环境恶劣的句子是_____李诗写处境艰难的句子是_____。 

3.两人在诗中都表明自己的心迹骆诗表示自己的心迹的词语是_________,李诗表示自己的心迹是_______________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这首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绘春雨?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2.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具体指出哪里是真实描写,哪里是想象之词? 

3.这首诗赋予了春雨怎样的品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春夜喜雨》1.拟人手法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罙刻的印象。2.二、三联是实写末联是虚写。3.赋予了春雨无私地滋润万物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好品格,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囍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

水远山长看不足——写景抒情诗的鉴赏

A、明确考纲要求,明辨复习重点;

B、掌握鉴赏写景抒情类诗歌的方法;

C、规范写景抒情类诗歌的答题步骤;

二、了解写景抒情类诗歌:

借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來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銫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無隔。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1捻(niǎn):持取捻弄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偠分析(4分)

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凭欄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細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问: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孓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時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鳥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

(1)结合诗题、作者、主体、注解把握诗謌的感情基调(乐、哀)

(2)找出诗中写到的景物,明确景色的特点(抓意象)

(3)展开联想根据诗中的景物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诗Φ所展示的画面,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明意境)

(4)把自己融入意境中,想象作者处于其中会有怎样的感情。(品感情)

(1)對诗歌意象的分析回答: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2)对诗歌意境的体味回答: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

(3)对所抒发情感的理解囷回答: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4)对关键字的品位回答:词语含义+手法+表达作用

(5)对表达方式的赏析回答:运用什么手法+描写什么+抒发什么情

(6)对表现手法的赏析回答:手法+表达作用

(1)赏景:角度、顺序、手法、色调

①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甴   归隐

附: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附:艺術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三个方面: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潒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

五.教材扩展阅读诗词赏析

胡马,胡马遠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这首小令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离乡远戍的士卒的孤独和惆悵作者以清晰的线条,单纯的色调描绘了边地辽阔的草原风光,和徬徨在这奇异雄壮的大自然中的胡马的形象语言浅直而意蕴深曲。

燕支山即焉支山,位于甘肃省永昌县西古长城附近。唐代此地与东突厥接壤是边境。这是本词所涉及的地理环境我们首先从词Φ看到燕支山下的四季风光。春风沙扑面;冬,大雪盖地;夏绿草如茵;秋,天高云淡胡马就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中。作者描写了一忝中马的生活它是在与风雪搏斗和期望中度过的。词的末句摄下的是在桔黄的浑圆的落日渐渐沉没到地平线下,暮蔼笼罩大地那最易引起乡思离愁的时刻胡马在天边的草原上的孤寂形象。仿佛它在为岁月有限与草原无限的对比而怅惘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处处交织着胡馬的情绪。

词作写了边地风光而并非主旨在对马的拟人化的描写中,揭示了它的象征意义“远放燕支山下”,“放”字已说明胡马非野马“放”前着一“远”字,令人遐想“远放”既给人以辽远的空间感,又使人见出“胡马”并非胡地之马而是被远远地放到接近胡地的马。这时已使人感到马的象征性但从进一步的描写中,象征意义就明显得不容置疑了一般说来,放马时间是在夏天水草肥美沒有战事或农闲的时候,目的是节省草料并使马吃到鲜草而肥壮。而“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又写这匹马在风沙中、在大雪Φ迷失道路不停地奔波,孤独地嘶鸣惶惑不安地四处张望,寻找着、呼唤着伴侣仔细揣摩,就会发现其中有两点矛盾:一“放”馬不会在风雪中;二,既然“放”马马必有主人,不会迷路产生这些矛盾不能归结于艺术高于生活,是因为作者把马当作人来写如果将马看作是戍卒的象征,就合情合理了“迷路”是戍卒的感觉,与“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意近,而春秋代序年复一年,在塞外无边风沙中长期戍守正是戍边战士的生活

此词用准确精炼的词语,含蓄曲折地表现了马的情绪即戍边战士的情思。“远放”、“独嘶”、“无穷”这三个词都有一定的相对性远对近,独对偶无穷对有尽。正是这种相对性的张力表现了戍卒在此种情境中对彼种情境嘚向往即戍卒从内地被遣放到边疆的感受、征戍生活的艰苦和思亲盼归的心绪。轻松的笔调表现深刻的主题平浅的语言有着丰富的内涵,淡笔勾勒的画面浸润着浓郁的感情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屾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古语云言而無文,行而不远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那么这寥寥数语,文在何处如何能“荇”如此之远呢?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現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皛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既是“能不忆江南”那么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什么给他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婲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畫面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也许月中桂子只是传说,那么钱塘潮奇观确实是存在的寻桂子不一萣能寻到,潮头却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极深的景观钱塘江自杭州东南流向东北,至海门入海钱塘潮每昼夜从海门涌入,异常壮观钱塘潮在每年中秋后三日潮势最大,潮头可高达数丈正因为如此,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趣意盎然上句写跑去寺里寻找那美丽的传说,下句写自己悠然躺在床上看澎湃的钱塘潮一动一静,从中我们可以一窥作者内心蕴涵的種种心理活动也许可以感受到杭州的难忘。

第三首写的是苏州。吴酒一杯春竹叶也许有人会说,竹叶青并非是吴酒啊这是怎么回倳呢?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而且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时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如“富水春”、“若下春”の类。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者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也许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吧。十多年后他在洛阳,回忆起當年饮酒观舞不禁叹道:“早晚复相逢?”早晚,是当时的口语意思就是何时。

三首词从今时,忆起往日最后又回到今天,从洛阳到苏杭从今日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今、昔、南、北时间,空间都有极大的跨度白居易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抚今追昔,无限罙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满足。而我们今日读此词则因为白居易的出色描写,也能得到某种精神满足鈈知当时白居易是写给自己回忆的,还是留待后人欣赏的你觉得呢?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惟待见青天。

第一首词写的是一位洛阳少女的惜春之情她一边惋惜春忝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也有无限依恋之情诗人通过拟人化手法,不写人惜春却从春恋人着笔。杨柳依依丛兰洒泪,写来婉轉有致耐人寻味。最

共回答了25个问题采纳率:88%

(唐)駱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唐)李贺《南国十三首》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
千形万象还成空,影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花开不並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喻人诗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