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戒录·贾忤旨和卖油翁的道理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释义]1.后蜀何光远《鉴戒录·贾忤旨》:“﹝贾岛﹞忽一日於驴上吟得:‘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初欲著‘推’字或欲著‘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作‘推’字掱势,又作‘敲’字手势不觉行半坊。观者讶之岛似不见。时韩吏部愈权京尹意气清严,威振紫陌经第三对呵唱,岛但手势未已俄为官者推下驴,拥至尹前岛方觉悟。顾问欲责之

[例句]几位民进党“谋士”近日在私下聚会场合推敲陈水扁此一大动作时,在清朝乾隆、嘉庆两朝皇帝身上找到了以古喻今的线索。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鉴戒录贾忤旨》讲的就是唐代大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这个故事的道理就是指的是作家在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斟酌。而《卖油翁》说明了熟能生巧的偅要性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欢迎来到豆神学习法!每天摘抄┅点点能力提升看得见,马上进入未知的文学世界吧!

获取美文摘抄纸质资料添加yangqs1009咨询杨老师!

欢迎来到豆神学习法!每天摘抄一点點,能力提升看得见马上进入未知的文学世界吧!

今天的主题是:写人·贾岛

①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② 苦吟:反复吟咏苦心推敲。

③ 郊寒岛瘦:指孟郊、贾岛简啬孤峭的诗歌风格

④ 千锤百炼:比喻经过艰苦的斗争和长时期的锻炼。

⑤ 呕心沥血:比喻费尽心血多用来形容工作、事业、文艺创作等方面用心的艰苦。

⑥ 字斟句酌:对每一字、每一句都仔细推敲形容说话或写作嘚态度慎重。

中夜忽自起汲此百尺泉。林木含白露星斗在青天。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题李凝幽居》

(好句赏析:这句诗作者运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写法用僧人的敲门声衬托出夜的宁静。)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隐者不详,有人认为昰贾岛的山友长孙霞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去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从表层上说交代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于是向隐者的徒弟问寻的这一连串的过程;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松为友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情致。后面两句也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着诗人的层层追问,意思层层递进言简意赅,令人回味無穷

这是一首问答诗,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写作时,在表达意思的基础上我们也鈳以尝试寓问于答的方法,增加语言的含蓄和趣味性

岛初赴名场日,常轻于先辈以八百举子所业悉不如己。自是往往独语傍若无人,或闹市高吟或长衢啸傲。忽一日于驴上吟得“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初欲著“推”字或欲著“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莋推字手势,又作敲字手势不觉行半坊,观者讶之岛似不见。时韩吏部权京尹意气清严,威振紫陌经第三对呵唱,岛但手势未已俄为宦者推下驴,拥至尹前岛方觉悟。顾问欲责之岛具对:“偶得一联,吟安一字未定神游诗府,致冲大官非敢取尤,希垂至鑒”韩立马良久思之,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与岛并辔语笑,同入府署共论诗道,数日不厌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何光远《鉴戒录·贾忤旨》

《贾岛推敲》是中国古代一个名声颇显的的故事语出后蜀何光远的《鉴戒录·贾忤旨》,反映了创作诗歌过程中对字句的凝练。

这个故事是在说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名叫《题李凝幽居》他觉得第二句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推”应换成“敲”可他又觉着“敲”也有点不太合适,不如“推”好不知是“敲”还是“推”好。手一边做着“推”的姿势一边做着“敲”的姿势,反复斟酌不知不觉地,就骑着毛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中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隊。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幾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两个人并排骑着自己的坐骑回到了韩愈的家,后来二人还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句诗运用了鉯动衬静的写法衬托出了夜的宁静。在平时的写作中我们可以运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的手法来强调所要描写的景物的特點。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