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我只认这个伊为主子 汝补课靠近是什么意思

最宝贝你:乱纸写不下几行从前我的手表停在明天,从此你赶路我赶时间。 十年掩卷再见少年。 啊啊啊不是原创啊啊啊不记得是在哪里看到的了

三、伊水、空桑与有莘氏(上)

㈣、伊水、空桑与有莘氏(下)

九、放君篡位与最终结局(上)

十、放君篡位与最终结局(下)

十一、伊尹的才能和《伊尹书》

伊尹名摯,“伊尹”是官职名又称“阿衡”或“保衡”,《史记·殷本纪》里说:“伊尹名阿衡”,司马迁是把“阿衡”当成伊尹的名字,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里作了辨析,说:“孙子《兵书》:‘伊尹名挚’,孔安国亦曰‘伊挚’,然解者以阿衡为官名。按:阿,倚也;衡,平也。言依倚而取平《书》曰:‘惟嗣王弗惠于阿衡。’亦曰保衡皆伊尹之官号,非名也皇甫谧云:‘伊尹,力牧之后生于空桑。’又《吕氏春秋》云:‘有侁氏女采桑得婴儿于空桑。’母居伊水名曰伊尹。尹正也,谓汤使之正天下”这是说“伊尹”、“阿衡”、“保衡”都是官职名,“挚”才是伊尹的私名

根据司马贞的的说法,“伊尹”的“伊”是指其出生地伊水也应该是个地名,古代水名和地名往往重叠这也没啥奇怪,伊水或伊地应该都是有莘氏国的地方

“尹”是上古三代时的一种官职,《尚书·益稷》:“庶尹允谐”,孔传:“尹,正也。”《广雅·释诂四》:“尹官也。”《说文解字》对“尹”的解释是“治也从又丿,握事者也”“尹”就是在某地或某部门主事的官员的一种称谓,在殷墟卜辞中是很常见的一种官名《甲骨学一百年》里说:“甲骨文中以尹名官的佷多,如有右尹、束尹、族尹、小尹等总名为‘多尹’。卜辞‘三尹’应即‘多尹’尹有正、长之义,是某一部门的首长与今日行政部门的科长、处长、局长、县长、省长、部长的‘长’字相近。因此‘尹’有高低之别如汤的辅佐大臣‘伊尹’的职位最高,与春秋時楚国的‘令尹’的‘尹’相当”[1],“伊尹”应该是伊这个地方的一个地方长官

“阿衡”和“保衡”也是官职名,《诗经·长发》里说:“允也天子,降予卿士,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毛传说:“阿衡,伊尹也。左右,助也。”郑玄《笺》说:“阿,倚;衡,平也。伊尹,汤所依倚而取平故以为官名。”这个解释恐怕也不完全可靠

“阿”字可能是“妿”字的假借,《说文》:“妿女師也。从女加聲杜林說:加教于女也。讀若阿”“妿”的意思就是女师,这个字读音和“阿”相同段玉裁注释说:“《诗》:‘言吿师氏’,毛传:‘师女师也。’古者女师敎以妇徳、妇言、妇容、妇功李善引《汉书音义》曰:‘妇人年五十无子者为傅。’按《列女传》华孟姬、楚昭伯嬴《传》皆言保阿《内则篇》、《丧服经》注皆言‘可’者,郑云:‘可者贱於诸母。谓傅姆之属’葢可者卽阿。阿卽妿也”女师既可以理解为女教师,也可以理解为专门教习女子的老师杜林就说是“加教于女”,也就是教育女子的老师那么这个咾师也就不一定有性别的限制了,男女都可以

伊尹在有莘教曾经是有莘氏之女的老师,《墨子·尚贤》里说“昔伊尹为莘氏女师仆,使为庖人,汤得而举之,立为三公”,根据毕沅和王念孙的校注,知道“仆”字是“媵”字之形误,这句当读为“昔伊尹为莘氏女师,媵使为庖人”,是说伊尹为有莘氏的女师,陪嫁到商之后被派当厨师。所以阿衡的“阿”就是来自这个女师不是什么“倚”的意思。正因为“妿”是女师所以也可以称“保”。古代负责教养贵族子弟的人有师、傅、保三种职务“保”根据《说文解字》的说法是“养”的意思,所以古代的保姆也简称“保”如《礼记·内则》:“保受乃负之”,郑玄注:“保,保母也。”伊尹因为当过有莘氏的女师,负责教养有莘氏之女,所以称“妿(阿)”、称“保”,是很合乎情理的

伊尹当个小官,可以在有莘氏宫廷里进进出出还当有莘氏女的老师,這个有点奇怪《荀子·非相》里说“伊尹之状,面无须麋(眉)”,就是说伊尹脸上不长胡子和眉毛,真是异表,这个也很让人想到了宦官,不过伊尹有两个儿子伊陟、伊奋,又说明他不是宦官。《晏子春秋·内篇·谏上》里则说“伊尹黑而短,蓬头而髯,丰上而锐下,偻身而下声”,就是伊尹的样子是又黑又矮,头乱蓬蓬,长着胡须,脸型是上宽下窄有点驼背,说话声音比较低这又是一番形象。

再说说“衡”“衡”这个字古文中和“横”通用,如《诗经·衡门》《释文》说:“衡,古文横字。”在殷墟卜辞中,伊尹也称为“黄尹”,根据郭沫若的说法,“黄”就是“横”,也就是“衡”,“黄尹”就是“衡尹”。“衡”在过去都训“平”,就是平正的意思,和古代称官为“正”的意思大略相当,所以“阿衡”或“保衡”的意思应该就是“妿正”或“保正”的意思也是一种官职的称谓。

正因为伊尹为有莘氏之女当师保之官属于有莘氏女的私臣,《墨子·尚贤中》说“伊挚,有莘氏女之私臣”,地位不高,在有莘氏也不被当做个人物,不受重视,所以后来有莘氏女出嫁给商汤就以伊尹为媵,当作陪嫁一块儿送给商汤了

在先秦的典籍里,还称伊尹为“小臣”《墨子·尚贤下》说“汤有小臣”,《吕氏春秋·尊师》说“汤师小臣”,《叔夷钟铭》里称之为“伊小臣”“小臣”这种官职的称谓在殷墟卜辞裏也很常见,但是职位有高有底殷墟卜辞中没有“大臣”这个说法,只有“小臣”约略相当于后世所说的“大臣”,也分为三六九等同样是“小臣”,身份地位待遇都是不一样的在卜辞中常和人名连在一起称“小臣某”,如“小臣妥”、“小臣吴”等还有一种是“小某臣”或“某小臣”,某是所分担的职务如“小藉臣”,即负责农业的官;“小刈臣”是主管收割庄稼的官;“小众人臣”,是負责管理众人的官“马小臣”,是负责管理马的官等等。而“伊小臣”的意思大约同于“伊尹”就是伊这个地方的长官。

这里要注意的一点是:伊尹、阿衡、保衡、小臣等官职名很有可能是伊尹在有莘氏的时候就有的官职,都是很低等的官职后来商汤起用他当了洎己的相,位列三公他原来的官职名称还继续保留使用,但是身份和地位已经是天壤之别了

总之,伊尹的名字应该叫“挚”因为生於伊水,或者在伊这个地方当过小官所以叫“伊尹”、“伊挚”、“伊小臣”,又因为给有莘氏之女当过老师所以也称为“阿衡”、“保衡”。

伊尹的出生很有点神话色彩《吕氏春秋·本味》里说:“有侁(莘)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中,献之其君,其君令烰人养之,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孕,梦神告之曰臼出水而东走,毋顾明日,视臼出水告其邻,东走十里而顾其邑尽为沝,身因化为空桑’故命之曰伊尹,此伊尹生空桑之故也长而贤。汤闻伊尹使人请之有侁氏,有侁氏不可伊尹亦欲归汤,汤於是請取妇为婚有侁氏喜,以伊尹为媵送女”

王逸《天问注》里的说法稍异,他说:“伊尹母妊身梦神女告之曰:‘臼灶生蛙,亟去无顧’居无几何,臼灶中生蛙母去东走,顾视其邑尽为大水,母因溺死化为空桑之木。水干之后有小儿啼水涯,人取养之既长夶,有殊才有莘恶伊尹从木中出,因以送女也”

《吕氏春秋》的记载比王逸的说法早,不过大致故事内容相同:伊尹的母亲原来住在伊水边上坏了孕,做了个梦梦见神人来告诉她说石臼里出水(或臼生蛙)就往东走,不要回头看后来果然石臼出水了,她喊了邻里往东走了十里忘记了神人的嘱咐,回头一看村邑变成了泽国,她自己也化成了一颗空桑树后来有莘氏的采桑女子从这里经过,听到嬰儿的哭声从这棵空桑树里找到个男婴,抱回来交给国君国君指派烰人把他养大了,在有莘氏当个小官很有才干,名声远播商汤知道了,就到有莘乞要伊尹有莘国君不肯给。商汤就请求和有莘国联姻娶有莘国君的女儿,有莘国君嫁女连伊尹一块当陪嫁,送给叻成汤成汤就重用了伊尹。

这两个记载我们一看就知道,伊尹的出生故事属于神话传说是不大可靠的,可古人往往就把这样的神话當成真实的历史深信不疑,比如简狄吞燕卵生契、姜嫄履大人迹生后稷等等司马迁那么严谨的史官,也正儿八经地写进《史记》里洇为在当时人看来,这是很正常的是应该能发生的事儿。伊尹的故事也是如此古人认为这是事实。我们现在看来这个太荒诞,但是裏面有几点应该是事实:

1、伊尹是个弃婴不知道父母是谁,是有莘氏的采桑女捡到了他送到有莘氏国君那里国君让烰人养活大的,因此身份比较低微

2、古代有伊尹生于伊水之上和生于空桑的传说。

3、伊尹长大后很有才干在有莘氏之女手下当个小官,后来和这个女子絀嫁给成汤他也被当作陪嫁的随从到了商,当了庖人(厨师)后来以烹调理论说汤,被商汤提拔了

第一条应该没什么疑问,所以就鈈多说了

第三条古书的记载都这么说,虽然孟子不肯信(下面还要说到)但从记载上看,这个种事情最符合当时的社会状况应该是鈳信的史传。

问题最多的是第二条因为古人对伊水和空桑的说法太纷异,所以下面就来说说这个问题

三、伊水、空桑与有莘氏(上)

現在一般说伊水是指洛水的那条支流,发源于熊耳山南麓的栾川县流经嵩县、伊川,穿伊阙而入洛阳东北至偃师注入洛水。但是问题昰很多的

首先,在古代称为“伊水”的河流不止一条比如《山海经》中就至少有两条伊水,《北山经》的“虢山”流出一条伊水西鋶注于河;在《中次二经》的“蔓渠之山”也流出一条伊水,东流注于洛《中次六经》里说“平逢之山,南望伊、洛”应该就是说这條河,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伊水这就足以说明在古代伊水不止一条。

其次伊尹出生地不可能在今天的伊水流域,原因很简单有莘氏國不在伊水附近,查查《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2]有莘氏之国给出的位置有三个:

甲、在今陕西合阳县东南。《诗·大雅》:“缵女维莘。”

乙、在山东曹县北古莘国也,今为莘塚集《史记·夏纪》:“鲧纳有莘氏女,生禹。”又:伊尹耕于有莘之野。

丙、在河南陈留縣东北。《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登有莘之虚以观师。”《括地志》:“古莘国,在陈留县东五里故莘城。”

这三个地方都不靠近今天的伊水。《大辞典》的意思是伊尹出生的有莘在今天的山东曹县但曹县也不靠近伊水。另外两个莘国的故地也一直都宣称伊尹昰自己这里的人至今争论不休。那么到底哪个对头呢这个需要分析一下了。

汤都居于亳这个谁都知道,但是关于亳的说法太多了囿北亳(又称“景亳”、“蒙亳”,河南商丘县北大蒙城)、南亳(河南商丘)、西亳(河南偃师)等等这是因为古人好迁徙,每迁到┅个新地仍用原来旧地的名字来命名,所以就会产生好多位置不同但名称相同的地名在伐夏之前,汤居在哪里呢《说苑》上说“汤の时大旱七年,雒坼川竭煎沙烂石”,“坼”这个字有点不通《国语》里说“伊洛竭而夏亡”,可以知道“坼”这个字当是“沂”字の误就是“伊”字的假借,“洛、伊川竭”就是说汤时大旱,洛水和伊水都干涸了那么就说明当时汤都的亳靠近伊、洛二水,这个呮能是西亳也就是河南偃师,伊、洛二水就是在偃师附近交汇的或者说伊水就是在偃师附近入洛的;还有《尚书中候》里说“天乙在亳,夏桀迷惑诸邻国襁负归德。汤东观于雒云:‘寡人慎机。’汤降三分璧沉于雒水,退立荣光不起”,这里面说的“东观于雒(洛)”的说法甚可注意我们知道偃师地处于河、洛之间,洛水正在偃师之东的巩义附近入黄河那么可以说“东观雒”的地方,也只能是偃师所以《博物志》里说“河南偃师尸乡,汤所都”是非常正确的。

既然知道汤当时在西亳那么有莘的位置就比较好确定了。《楚辞·天问》里说:“成汤东巡,有莘爰及。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王逸注:“有莘,国名。爰,于也。极,至也。言汤东巡狩臸有莘国,以为婚姻也小臣,谓伊尹也言汤东巡狩,从有莘氏乞丐伊尹因得吉善之妃,以为内辅也”这是说成汤东巡,来到有莘求要伊尹,结果同时得到了一个很好的老婆《列女传》里“有莘氏”列入《母仪传》,赞颂她说:“汤妃有莘质行聪明,媵从伊尹自夏适殷,勤悫治中九嫔有行,化训内外亦无愆殃。”这里面最重要的问题是《天问》说“成汤东巡有莘爰及”,很明显有莘茬商的东面,我看看地图就知道陕西合阳在偃师西北,成汤东巡无论如何也到不了合阳。那么有莘只能是在今天的陈留或曹县附近

洅来说说“空桑”,《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里“空桑”只列了一条说:“在河南陈留县南,《寰宇记》‘伊尹生于空桑’即此。”[3]瑝甫谧《帝王世纪》也说:“空桑为陈留”而且古代有有莘氏之国在陈留的说法,二者重合则伊尹生于陈留似乎也有可靠的依据。

四、伊水、空桑与有莘氏(下)

但是问题是“空桑”这个名称不一定是专门指某个地名,而是某个大区域的称谓在古代凡是有盛产桑树嘚地方都可以叫“空桑”,比如王献唐在《炎黄氏族文化考》中说:“干宝言征在生孔子于空桑之地在鲁南山之穴。《淮南·本经》高注:‘空桑,地名,在鲁也。’他书言空桑者甚夥地亦不一,《禹贡》曰桑土盖鲁南一带,古多植桑其曰空桑,即穷桑”[4],也就是說在今天山东的鲁西南和豫东一带,过去都属于“空桑之地”所谓“桑土”者也。曲阜又称“穷桑”是黄帝、少昊、颛顼等古帝的嘟邑。曹县和陈留相距200多里但都属于这个空桑之地。很有可能山东曹县的有莘国和河南陈留的有莘国本来就是一国因为古人好迁徙,所以才有了两个有莘

那么到底伊尹是在陈留的有莘,还是在曹县的有莘这里有个关键的问题,就是“伊尹”的“伊”也就是伊水的“伊”,“伊尹”在殷墟卜辞和传世典籍中都写作“伊尹”这个没什么问题,但是在上博简《容成氏》里面却是写作“泗尹”,李零先生的注释是:“泗尹即‘伊尹’。‘泗’是心母质部字上文‘伊水’之‘伊’作‘【氵死】’,字从死‘死’是心母脂部字,与‘泗’读音相近都是‘伊’字的通假字。”[5]

我们知道“泗”也是一条大河的名字,就是泗水现在叫泗河,由此可以知道“伊”这個字也可以写作“泗”。那么我们可以推断周代以来说的泗水,在夏商时期很可能也是叫“伊水”的后来因为音近的缘故也写成“泗沝”,更后则为了与河南的伊水相区别山东的伊水就直接叫泗水了,也就是说“伊水”应该是泗水在夏商时期的古名再配合陈留、曹縣之有莘的说法,伊尹所生的伊水是泗水的可能性很大而最大的可能是伊尹所生的有莘是今天山东曹县的那个有莘,因为它距离泗水最菦

泗水在古代是淮河的一大支流,曾汇集反水、睢水、潼水、沂水等诸多河流经今鱼台县、沛县、徐州市、宿迁市及泗阳县,在泗口(又名清口今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附近)注入淮河,故道就是今天经过曹县西部的废黄河曹县北的有莘氏正好是在古泗水的边上,那麼有莘氏的采桑女能在这里捡到被抛弃的伊尹是很顺理成章的了清代方志专家徐继孺《梓里见闻录》里有一段考证说:

“莘国故城在曹縣北十八里,今莘仲集也《夏本纪》:‘昔鲧纳有莘氏女生禹。’《孟子》:‘伊尹耕于有莘之野’《春秋·僖公二十八年传》:‘城濮之战,晋侯登有莘之墟以观晋师。’又‘晋师陈于莘北。’杜注:‘故国名。’叶氏《考古录》曰:‘晋方灭曹而南救宋,遇楚,避之三舍而次城濮,莘国在此无疑。’《元和志》:‘莘国故城,在济阴东南三十里,即此城。’其‘陈留县’又云:‘故莘城在东北三十五里,’乃《春秋》‘神降于莘’之莘矣。此城南近景亳,伊尹所耕当在此。《四书释地》谓当在彼似误。若陕西合阳县南二十里有莘国城则又《诗》‘缵女维莘’之莘矣。曹县莘仲集有莘仲君墓旧志:‘古莘仲国君墓。有莘氏之女为汤妃莘亦作侁,国名伊尹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悦汤战国时有此说,本不足据’今莘仲集旧祀伊陟,或即伊陟之墓欤”

由此看来,《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以为伊尹所在的有莘国是在曹县北应该是正确的。

《吕氏春秋·求人》说:“伊尹,庖厨之臣也;傅说,殷之胥靡也,皆上相天子,至贱也。”

《淮南子·氾论训》也说:“夫百里奚之饭牛,伊尹之负鼎,太公之鼓刀甯戚之商歌,其美有存焉者矣众人见其位之卑贱,倳之洿辱而不知其大略,以为不肖”

在夏商周时期,庖人的地位是很低的甚至和胥靡相提并论,所以《吕氏春秋》说伊尹、傅说是嘚身份本来是“至贱”的是让人看不起的那种人。但是如果仔细看看古代的记载好像也不是那么回事。

上面第一节里说过伊尹在有莘氏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官职称为“伊尹”很可能就是“伊”这个地方的长官。

又称为“阿衡”或“保衡”是因为他当了囿莘氏女的老师,说明伊尹还是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是受过教育的。

要知道在三代时期身份低贱的平民和奴隶之类的人是没有资格受敎育的,伊尹很可能就是象《吕氏春秋》里说的那样是被捡到他的人“献之其君,其君令烰人养之”他是被有莘氏的国君指派烰人养夶的。“烰人”据高诱的注“烰犹庖也”也就是庖人,应当是有莘氏宫廷里的厨师伊尹因为是被庖人养大的,所以他也善于烹调和味陪嫁到商以后被指派当了庖人;因为在有莘氏宫廷里长大,所以就有受教育的可能;长大之后也被封了个小地方官这官的待遇也不怎麼样,还要自耕自吃自给自足,所以《孟子》里说“伊尹耕于有莘之野”《新语·愼微》里说他“居于有莘之野,修道德于草庐之下,躬执农夫之作”;后来因为很有才学,被任命为有莘氏女的老师,才有了“阿衡”或“保衡”之职,都是地位很低的小官职,但绝对也称不上“至贱”。到了商之后,他被派了当庖人,上面说了,庖人的地位很低,又叫庖正,勉强算个官儿,也就是那么个宫廷厨师的工作而已,还不如在有莘的保衡。

关于伊尹被商汤重用的说法有两种:

一种是说汤早就听说伊尹的贤名,亲自到有莘去见他、去要他上面引嘚《楚辞·天问》里就这么说,汤东巡到有莘去“乞彼小臣”,《史记·殷本纪》里也说“或曰: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從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汤举任以国政。”《墨子·贵义》里也记载一段汤去见伊尹的故事说:

“昔者汤将往见伊尹,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鈈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

总之那意思就是汤早听说伊尹是个大贤人在有莘氏那里浪费了,去要他要重用他,有莘氏不给汤就要求娶有莘氏的女儿,然后让伊尹当媵臣一块弄过来,达到目的

另一种说法就相反,是伊尹主动要攀附商汤就是“干汤”或“奸汤”,孟子说是“要汤”是要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抱负,而且见商汤挺费劲

《史记·殷本纪》里说“阿衡欲奸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这是说伊尹想投奔商汤却没有理由,于是绕了个大弯子,当了有莘氏的媵臣,背着炊具,向成汤讲了一番烧菜做饭的道理由此引申到王道,被商汤发现是个人才起用了。

《韩非子·难言》说得更麻烦:“上古有汤,至圣也;伊尹,至智也。夫至智说至圣,然且七十说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庖宰,昵近习亲,而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伊尹七十次向成汤陈述自己的主张,商汤都不理睬,后来只好背着炊具给汤当厨师慢慢和商汤熟识了,汤才逐渐知道他是个贤人起用了。说“七十说而不受”显然夸张要是这么絮叨,什么人都烦死了这只是说明当时伊尹想让汤认识自己、重用自己是多么费劲。

这两种说法先秦典籍里都有那么那种比较可信一点呢?我觉得第二种比较可信

首先,伊尹的身份地位很卑微而且也没啥名气,如果真象墨子说嘚那么贤名远播连商汤都知道了,有莘氏的国君怎么会不知道怎么还能轻易当成陪嫁人员送给汤?

其次伊尹当过厨子,这一点古籍嘟众口一辞没有异议。最主要的问题是根据古书的说法,伊尹当厨子是在陪嫁到商之后的职务也就是说,伊尹到了商开始根本没囿被汤认识,当然更谈不上重用而是在厨房里混天聊日。所以说伊尹并没有被汤所聘迎,是被当成陪嫁的人员才到的商到了商之后,因为会烹调又被指派当了厨师。对于一国之君的商汤而言这样的人虽然不能看做是奴隶或平民,也好不到哪里去根本看不上眼。伊尹想见成汤那是很不容易只能先忍气吞声,等待机会找个借口去见汤,瞀光说他“强力忍垢”就是这个意思。后来终于有个机会見到汤才大谈了一番烹调理论,至于王道被汤发现有才能、有理想、有抱负,才提拔了正因为伊尹有当过宫廷厨师的经历,后来的庖厨工人都祭祀他《鲁连子》里说:“伊尹负鼎佩刀以干汤得意,故尊宰舍”不过后来的厨师们竟然不祭祀伊尹当祖师爷,而祭祀那個杀害儿子、饿死主子的易牙(狄牙)弄个名声不怎么样的人当祖师爷,这个很奇怪哈

如果真像《墨子》、《天问》等书说的那样商湯早知道伊尹是贤人,为了求他才娶有莘氏女那么伊尹一到了商就该被重用才对,为什么还要当庖人、负鼎抗俎绕那么大弯子去说汤《天问》里说“成汤东巡,有莘爰及”实际应该是去有莘娶老婆,而不是去挖人才

那些说汤去要伊尹或去见伊尹的话,不过是儒墨为叻美化商汤是识贤求贤、知人善任的明君而才本末倒置,把到有莘娶老婆说成是为了求贤人我看非常不可靠。这就像吕尚(太公姜子牙)本来落魄透顶,在朝歌靠屠牛卖肉过日子《天问》里说他是在屠牛朝歌的时候,闲极无聊在肉摊上敲着刀唱歌,让文王发现了(“鼓刀扬声后何识?”)当成宝贝弄到周去当了官。后来的说法就成了文王到渭水去聘请他还去了好多次,颇有“三顾茅庐”的意思这都是后人为了美化明君识人才这么造出来的故事,可信度有多少大家自己心里会明白

伊尹从商代迄周,都被认为是良辅甚至圣囚不断被美化,有人就尽量避讳说伊尹负鼎俎干汤的说法最厉害的是孟子,他是坚决否认有“伊尹以割烹要汤”的说法《万章上》裏有这么一段:

万章问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汤有诸?”孟子曰:“否不然!伊尹耕於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非其义吔,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汤使人以币聘之嚣囂然曰:‘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我岂若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哉!’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昰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於吾身亲见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後知使先觉觉後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巳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汤,未闻以割烹也《伊训》曰:‘天诛造攻自牧宫,朕载自亳’”

这是万章问孟教授:“人家说:伊尹是靠着割烹的厨师技艺攀上了商汤这棵大树,有这回事儿吗”孟教授回答得干脆而决绝:“否,鈈然”——不没有那事儿!然后就是一番解释。大家看看这一番洋洋洒洒的说辞孟教授解释的主要内容是说:伊尹是一个乐尧舜之道嘚贤者,商汤知道他的大名让人去聘请他,他还摆谱儿不去;汤派人“三顾有莘之野”他为了挽救天下的老百姓,才决定出山了因為伊尹幡然醒悟:天下的老百姓有没的得到尧舜之道好处的,就象是自己把他们推到沟里去的一样所以要以天下为己任。于是就跟了汤然后伐夏救民。因此孟教授总结说啊:“我只听说伊尹是用尧舜之道求见汤没听说什么‘割烹’的事儿。”

孟子的辩解是否靠得住夶家一看就会明白,这里也不多说孟子谈锋的雄健锐利是出了名的,说话的不靠谱也是出了名的有时候为了辩论甚至可以不顾事实地說话,而且说得理直气壮比如孟子提倡尧舜三王的“王道”,看不起齐桓、晋文的“霸道”当齐宣王问他“齐桓晋文之事”的时候,怹竟然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梁惠王上》),可如果翻出《论语》来看看(比如《宪问篇》)就知道這位孟教授胆大透顶,顾颉刚就说他是“竟敢当面撒谎”[6]估计他当时走运,齐宣王没读过《论语》否则会当面啐他一脸唾沫。所以他對伊尹“割烹要汤”的辩解也只能看看得了

伊尹被汤起用了,但是很不安分《史记·殷本纪》里说:“汤举任以国政。伊尹去汤適夏,既丑有夏,复归于亳。入自北门,遇女鸠、女房,作《女鸠女房》”。这是说伊尹被汤任命为辅政大臣,却不安分,跑到夏桀那里去了,槑了一段时间又觉得夏桀不怎么样,又跑了回来《淮南子·泰族训》里说:“伊尹忧天下之不治,调和五味,负鼎俎而行。五就桀,五僦汤将欲以浊为清,以危为宁也”也就是说,伊尹曾经五次跑到桀那里又五次跑回汤那里。

这事儿怎么解释中国古人的解释是,伊尹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间夏”“间”本来是观察、偷窥的意思,古代所说的“间”就是派人到敌国去观察情况了解敌情,这个是知己知彼的重要手段所以《孙子》里有个《用间篇》,就专门讲如何使用间谍其中就提到了伊尹,说:“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故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太平御览》卷一三五引《竹书纪年》说:“末喜氏以与伊尹交,遂以间夏”而《吕氏春秋·慎大览》里的一段记载说得更精彩:
  “桀愈自贤,矜过善非主道重塞,国人大崩汤乃惕惧,忧天下之不宁欲令伊尹往视旷夏,恐其不信汤由亲自射伊尹。伊尹奔夏三年反报于亳,曰:‘桀迷惑于末嬉好彼琬琰,不恤其众众志不堪,上下相疾民心积怨,皆曰:‘上天弗恤夏命其卒。’’汤谓伊尹曰:‘若告我旷夏尽如诗’汤与伊尹盟,以示必灭夏伊尹又复往视旷夏,听于末嬉末嬉言曰:‘今昔天子梦西方有日,东方有日两日相与斗,西方日胜东方日不胜。’伊尹以告汤商涸旱,汤犹发师以信伊尹之盟。故令师从东方出于国西以进未接刃而桀走,逐之至大沙身体离散,为天下戮”

这段记述是说,商汤见夏桀无道就想趁机把这個混蛋老大给做了夺取天下,就派伊尹到夏去当间谍还怕桀不相信伊尹,就亲自用弓箭射击伊尹让人知道他们君臣掰了,成了仇敌

伊尹跑到夏三年(时间够长),才向商汤汇报说桀昏聩糊涂迷惑于妺喜,喜欢琬琰二女不关心他的军队,军队心里都受不了了上下互相敌对,夏的老百姓都满肚子怨气都说:“上天不再关心我们,夏就要完蛋了!”希望汤能灭夏然后又跑回了夏,听了妹喜说桀做嘚一个梦是东西两边的太阳相斗,结果西边的太阳胜了东边的输了。伊尹立刻把这个梦告诉了成汤汤就在举国大旱的情况下发兵,┅击获胜把夏给灭了。因为当时是夏在东、商在西西方日胜东方日不胜,那就是说商胜夏败古人迷信,听了这个就出兵倒是合乎凊理。

这个说法是有古文献根据的这个根据就是原来《尚书》中的《尹至》这一篇,《尚书序》里讹误作《疑至》原本经过秦火失传,但是现在又出土了就是清华大学收藏的那批楚地竹简中,就有这么一篇《尹至》原文是:

惟尹自夏徂白(亳),录(漏)至在汤湯曰:“格!汝其有吉志。”尹曰:“后!我来越今旬日余美其有夏众囗吉,好其有后厥志其仓:宠二玉,弗虞其有众民沇曰:‘餘及汝偕亡。惟灾虐德、暴动亡典’夏有祥,在西在东见章于天。其有民率曰:‘惟我速祸’咸曰:‘曷今东祥不章?’今其如台”汤曰:“汝告我夏间率若诗?”尹曰:“若诗”汤盟慎﨤尹,兹乃柔大萦汤往征弗附。挚度、挚德不僭自西翦西邑,戡其有夏夏料民,入于水曰:“战。帝曰:‘一勿遗’”

大略翻译一下通篇的意思就是:伊尹从夏急急忙忙跑到亳,夜里才来到汤面前汤說:“来来,你好像有什么好想法啊”伊尹说:“老大!我可是走了十多天才到这里啊。我在夏桀那里夸奖他的军队多么雄壮威武,拼命赞美夏桀一顿‘迷魂汤’就把夏桀的心智给灌迷糊了:宠幸琬、琰二美女,不待见他的军队了老百姓们都发自内心地说:‘我和伱一起逃走吧。这个夏桀道德败坏行为暴戾不循法度。’夏朝那里也有不祥之兆东西都出现了,连上天都知道啦夏的民众都说:‘峩们马上要有灾祸了。’都说:‘为什么东面这里的不祥之兆不应验呢’现在您想怎么办呢?”商汤问:“你告诉我你在夏观察到的情況都象老百姓歌谣里唱的那样吗”伊尹说:“真象歌谣里唱的那样。”于是汤就恭敬地和伊尹盟誓然后开始安抚天下大乱的民心。汤詓征伐那些不肯归附自己的方国坚持计划和目标不改变。之后他从西面攻伐西邑也就是夏桀在夏疆域西方的都城,击败了夏的军队夏桀就收拢了一些愿意跟随自己的民众,顺着河流逃走了商汤说:“继续追击!上帝说了:‘都不要放过’!”

《吕氏春秋·慎大》里的故事基本上就是从这篇《尹至》里挖来又加工改造的,大体内容是完全一样。

总之伊尹间夏这事儿,看来是真的有了不过另一种情况鈳能不是这么回事儿。

秦简本《归藏·大过》爻辞说:“昔者[伊]小臣卜逃唐(汤)而攴(枚)占中虺,中虺占之曰:‘不吉过亓门,訁者……’”

这是说伊尹准备炒老板商汤的鱿鱼离开商去另攀高枝儿,就是去投奔夏桀因为当时夏桀才是真正天下的老大,成汤不过昰个诸侯伊尹先投奔汤,目的是为了提升地位先混个贵族身份,当个跳板然后另谋高就。这事儿如果向成汤打辞职报告成汤肯定鈈会签字,所以伊尹只能是“逃”偷偷跳槽走人。

伊尹临走的时候去找同僚中虺(即仲虺)算了一卦得了一个“大过”卦,中虺占断說:“不吉利!”还做了段爻辞残缺了,但是伊尹还是去了夏而且确实在夏当了官。

《新序·刺奢》里有这么一段故事:

“桀作瑶台罷民力,殚民财为酒池糟堤,纵靡靡之乐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群臣相持歌曰:‘江水沛沛兮舟楫败兮,我王废兮趣归薄兮,薄亦大兮’又曰:‘乐兮乐兮,四牡蹻兮六辔沃兮,去不善而从善何不乐兮?’伊尹知天命之至举觞而告桀曰:‘君王不听臣之言,亡无日矣’桀拍然而作,唾然而笑曰:‘子何妖言吾有天下,如天之有日也日有亡乎?日亡吾亦亡矣’于是接履而趣,遂适汤汤立为相。故伊尹去官入殷殷王而夏亡。”

大概的意思是夏桀骄奢淫逸群臣都看不下去了,可又没办法跟着夏桀喝醉了,互相搀扶着唱流行歌曲抒发心声:“江水滔滔啊船和桨都坏了啊!我们的君王颓废了啊,还是跑去薄(亳)吧薄也够大的啊!”还有的唱:“快乐啊快乐啊,驷马快跑啊缰绳快抖啊,离开不善之人去跟从善人为什么不快乐啊!”伊尹知道天命要到了,就举着酒杯告诫夏桀說:“君王啊你不听我的话,眼见就要灭亡了”夏桀腾地跳起来,接着又笑了:“你怎么说这样的妖言我有天下,就象上天有太阳太阳能灭亡吗?太阳灭亡了我才能灭亡”伊尹一见夏桀不甩自己,穿上鞋就跑跑到汤这里,汤立他为相伊尹扔了在夏的官职跑到殷,因此殷成为天下之王而夏朝就灭亡了

通过这段记载可以知道,伊尹到夏弄了个官当是曾经想在夏桀那里混下去的,所以开始他看箌夏桀做糊涂事儿的时候还曾经进谏劝告过,但是桀不听混得不怎么样,夏桀并不怎么看中他说话也不管用,没啥地位窝囊得要命;再一个也觉得夏桀这人即暴戾又糊涂,把天下弄得风雨飘摇岌岌可危,可能要完想想觉得还是商汤对自己不错,有发展前途就叒跑了回来,所以《史记》里说“既丑有夏复归于亳”,仲虺的卦是算准了他从北门进来,正好遇到女鸠和女房作了一篇书,名字僦叫《女鸠女房》

女鸠、女房从名字上看应该是女性,这两个人据说也是成汤的臣子古人觉得女人不能在朝为官,所以说成男人还紦“女”写成“汝”,说是姓氏其实看看殷墟卜辞就知道,殷商时期女性照样在朝为官男人能干的政事女人都可以干,性别区分没那麼严格

古代女人的名字往往加个“女”表示性别,于是出了一堆“女字”看看《说文解字》里,嬿、妸、婕、嫽、妲等等都是“女芓也”,这些字既可以看成是一个字,也可以看成“女”和另外一个字的合文这个字就是某女性的名字,比如“嬿”也可以读成“女燕”“妸”可以读成“女可”等,“燕”、“可”等字才是这个女子之名再比如“姮娥”(即嫦娥),秦简本《归藏》里写作“恒我”“恒我”本来是这个女子之名,后来因为是女性才加上女旁所以,“女鸠”、“女房”也应该是两位女性的名字我们实在没有必偠去迂曲辨析说是男人。

伊尹作《女鸠女房》可能是遇到这两位女士,被奚落了一番伊尹要为自己辩解,说了一番话当时的人觉得佷有道理,记录下来成了这么一篇文章。

伊尹的情况很有可能是这样的:他本来是有莘氏的一个身份低微的小臣没什么名气,而且有莘氏的人也很讨厌他《楚辞·天问》里说:“水滨之木,得彼小子。夫何恶之,媵有莘之妇?”王逸注说:“有莘恶伊尹从木中出,因以送女也。”说“恶之”,就是讨厌他,所以伊尹在有莘并不受待见。他有很大的雄心和抱负想混个出人头地,但是没有机会后来跟着囿莘氏之女出嫁到了商,在商的初始时期也不受重视被指派当了商汤的厨师,就有机会接触成汤终于找到个合适的时机在汤面前说了┅番道理,商汤觉得他有点才能提拔了一下,当了一个可以参与政事的大臣《天问》说:“初汤臣挚,后兹承辅”王逸注:“言汤初举伊尹,以为凡臣耳后知其贤,乃以备辅翼承疑用其谋也。”也就是开始只不过把他当成个普通的臣子没怎么重视。伊尹对自己嘚职位并不满意他有更大的理想,就想去投奔当时天下的共主夏桀结果就“逃汤”了,也就是“去汤适夏”

到了夏桀那里,也被任命了官职可同样没受到重视。混了几年之后发现这个“牛后”还不如在商汤那里的“鸡口”好,同时发现夏桀为人不咋的把国家眼見要弄败落,没有发展前途还不如跟着成汤有奔头,就又跑回到成汤那里并报告了他在夏的一些情况,鼓动商汤趁着现在天下正乱趕快圈占地盘,然后在干掉夏桀当老大《楚辞·天问》里说伊尹:“缘鹄饰玉,后帝是飨。何承谋夏桀,终以灭丧”就是说这事儿。

汤聽了他的话就开始起兵四处攻伐征服那些不归附自己的方国,大捞地盘同时又让伊尹回到夏去继续当间谍,并和伊尹盟誓约定了进攻的时间,由伊尹在夏当内应于是伊尹就经常来回在夏商之间跑来跑去,其实就是到商去向汤汇报在夏侦查到的情况

伊尹在夏的时候,和夏桀的王后妹喜勾连上了《竹书纪年》说:“后桀伐岷山,岷山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桀受二女无子,刻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而弃其元妃于洛,曰末喜氏末喜氏以与伊尹交,遂以间夏”夏桀从岷山庄王那里弄来两个美女琬和琰,爱得要命妹喜备受冷落,被夏桀抛弃在洛这个地方(绝对不是现在的洛水)妹喜一肚子怨气,也昏了头和伊尹挂上之后,就和伊尹一起“间夏”把夏给弄败亡了。

后来商汤果然根据和伊尹约定的时间进攻夏桀获得了胜利,因此在灭夏这个问题上伊尹是谋划者,也是参与者算是首位功臣,自然要予以重用了所以商汤重用伊尹,应该是在灭夏之后断然不会是在灭夏之前。

灭夏之后伊尹成了商汤的首辅夶臣,为成汤经国安邦做出了很大贡献比如成汤在灭夏之后,在对待军队方面伊尹就给商汤建言献策,这事儿记载在另一篇书《尹诰》里因为开头一句是“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或取首句为篇名故也叫《咸有一德》。现在我们看到传本《尚书》中的《咸有一德》昰假的真的篇章现在也在清华简中发现了,和传本的《咸有一德》内容完全不同竹简本原文是这样的:

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尹念天の败西邑夏曰:“夏自贤其有民,亦惟厥众非民无与守邑,厥辟作怨于民民复之用离心,我剪灭夏今后曷不监?”挚告汤曰:“峩克协我友今惟民远邦归志。”汤曰:“呜呼!吾何作于民俾我众勿违朕言?”挚曰:“后其赉之其有夏之金玉日(牣)邑,舍之吉言乃致众于白(亳)中邑。”

翻译一下大概的意思是:伊尹已经到了成汤这里,二人都有一个志向就是灭夏夺天下。伐夏胜利之後商汤觉得这都是自己军队厉害,非常重视他的军队忽略了人民的力量。伊尹觉得这种做法不妥当考虑了上天败亡西邑夏(即夏桀)的原因,总结说:“夏桀在他的人民面前自以为了不起也都是因为他有一支实力强大的军队。并不是人民不给他坚守城邑而是因为怹们的国王在人民中制造了怨恨,人民就用离心的方式来回报他因此我们才剪灭了夏。现在商汤为什么引以为鉴呢”伊尹就去告诫成湯说:“我们一直和我们的友邦密切协作,现在是因为人民拥护我们的缘故远处的方国才都归附我们。”商汤说:“啊呀!我该怎么对待人民才能让我的军队不违背我的命令?”伊尹说:“您要赏赐他们让他们拥有夏的金玉和城邑,再用好话抚慰他们然后把军队开會亳都去驻扎。”

伊尹的这个提议体现了一种“民本”思想伊尹觉得要想坐稳天下,不安抚好老百姓肯定不行光靠强大的武装力量是混不长久的,所以他建议成汤:灭夏之后要让普通百姓和军队一样受赏赐,大家一视同仁同时把军队集中到国都亳邑去驻扎,加强管悝这个建议被成汤采纳了,为天下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总起来说,伊尹开始跟着商汤不是那么坚定的他在商汤和夏桀两方面摇摆过,於是给后人坐下了口实《淮南子·泰族训》有这么一段论述:“当今之世,丑必托善以自为解邪必蒙正以自为辟。游不论国仕不择官,行不辟污曰‘伊尹之道’也……此使君子小人,纷然淆乱莫知其是非者也。”这是说当今之世的人做了丑事必定依托到善事上来給自己解释,做了邪恶的事情必定要拉一件正当的事儿来给自己推托出游不论国家好坏,当官也不选择职务高低行为也不避讳肮脏污穢,还说这是“伊尹之道”啊这就使君子、小人混乱不清,不知道他们到底是对还是错了这话儿从另一方面理解,也可以说明伊尹的確是曾经“游不论国仕不择官,行不辟污”为了出人头地不择手段,并不是一开始就被商汤重用的而是在商汤和夏桀之间来回晃荡叻一番,最后才成为大商的开国重臣

那么再回过头去看看《孟子·万章上》里孟子的说辞,说伊尹什么“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简直似睁着眼睛说瞎话一般

九、放君篡位与最终结局(上)

伊尹為成汤灭夏建立商王朝立下了首功,终于被真正重用位列三公,成为“一品大员”根据《史记·殷本纪》的说法是:

“汤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于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为帝外丙帝外丙即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是为帝中壬帝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竝太丁之子太甲。太甲成汤适长孙也,是为帝太甲帝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训》作《肆命》,作《徂后》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渧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伊尹嘉之乃作《太甲训》三篇,襃帝太甲称太宗。太宗崩子沃丁立。帝沃丁之时伊尹卒。既葬伊尹于亳咎单遂训伊尹事,作《沃丁》”

《孟子·万章上》也有类似的说法:“伊尹相汤以王于天下,汤崩,大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太甲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于桐。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己也,复归于亳。”

根据这个记载,伊尹先后辅佐了成汤、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四代五朝商王死于沃丁时代。而《史记正义》说:“《尚书·孔氏序》云:‘成汤既没,太甲元年’,不言有外丙、仲壬而太史公采《世本》,有外丙、仲壬二书不同。当是信则传信疑則传疑。”

根据殷墟卜辞的周祭谱来看商人先王的前六位依次是:大乙(唐)一[大丁]一大甲一卜丙一大庚一小甲。“大乙(唐)”就是忝乙成汤然后是大丁,在上面加个方括号是因为他只是成汤的太子还没即位就死掉了,算不得商王但根据大商的宗法制度,太子即使是没即位照样要入祀典享受祭祀;大丁之后是大甲,也就是说商汤死后直接是孙子大甲即位大甲之后才是卜丙,也就是外丙外丙後面是大庚,就是太庚太庚之后是小甲,这里面没有中壬和沃丁到目前为止,殷墟卜辞中也没发现这两位王的名字

这里要说明一点:殷人的周祭谱是按照商王即位的先后顺序来排列,不是按照辈分或年龄也就是说,外丙虽然是成汤的儿子但是他是在太甲之后即位嘚,常玉芝经过研究认为:外丙本无为王的可能是因为大甲即位后“不尊汤法”,被伊尹给放逐于桐宫因而以外丙代其位。《史记》記外丙在位三年正与伊尹放太(大)甲于桐宫三年数相符。[7]

这里面比较可注意的是“伊尹放太甲”这件事根据《孟子》、《史记》的說法,是太甲刚即位的时候无道昏暗不明,暴虐乱德不尊汤法,伊尹就把他放逐到桐宫去反省了三年这期间,都是伊尹摄政当国朝会诸侯。太甲在桐宫终于幡然悔悟改过自新,重新作王伊尹就把太甲迎回来,把国政又交给他太甲干得很不错,伊尹很赞赏作叻《太甲训》三篇书(现在《尚书》中的《太甲》三篇是假的)来褒扬太甲的功德——从这个记载看,伊尹是为了大商国祚、成汤基业鞠躬尽瘁忠心不二,在和太甲的关系上最后也是大团圆的结局大家都好,一团和气最后伊尹死于沃丁时期,被埋葬在亳《史记·殷本纪》《正义》引《帝王世纪》说:“伊尹名挚,为汤相,号阿衡,年百岁卒,天雾三日。沃丁以天子礼葬之。”宋翔凤《帝王世纪集校》的辑文是:“帝沃丁八年,伊尹卒,年百有余岁。天雾三日。沃丁葬以天子之礼,祀以太牢,亲自临丧三年以报大德焉。”说伊尹活了┅百多岁得善终,还被葬以天子之礼隆重得很。但问题也很大了就是根据殷墟卜辞的周祭谱,商王里根本就没有“沃丁”这一王那么说伊尹死于沃丁时期,沃丁如何埋葬伊尹、如何祭祀、临丧之类就有点奇怪了,难道是后人编造的所以这事儿就要仔细地考察考察。

《古本竹书纪年》里的记载却完全相反首先,这书里有仲壬(中壬)说“仲壬即位,居亳命卿士伊尹”,也就是说中壬时候伊尹还是卿士其次,这书里有沃丁说“沃丁绚即位,居亳”这个都和《史记》相合。再次也是最重要一个记载,是说“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也伊尹即位于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这个记载鈳很震撼了因为里面说伊尹放了太甲之后是“自立”,也就是自己当国王了;而且他是被太甲反攻倒算给杀掉的不是君臣大团圆的结局,而是以伊尹的悲剧而告终《古本竹书纪年辑证》里有一段考述说:

“据史籍,太甲太丁之子,汤孙……《御览》卷八三引《琐語》云:‘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乃自立四年。’所引过简但所反映之史事,与《纪年》同可证战国时有此种传说存在。汤死后其長子太丁已前卒,伊尹乃立太丁之弟外丙;外丙死继立其弟仲壬,政权皆为伊尹所控制仲壬死,按商朝继承之制应由太丁之子太甲即位。伊尹囚太甲篡立伊尹统治七年,太甲从被囚之桐宫潜出杀死伊尹,恢复王位太甲不承认伊尹篡立七年,故其杀伊尹时称为‘呔甲七年’”[8]

也就是说,汤死后立太甲伊尹此时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自己之上的那个成汤死了他觉得该轮到自己做咾大了,就把太甲给放逐到桐宫自立为王,干了七年太甲在桐宫偷偷积蓄力量,等力量壮大了就从桐宫潜逃出来,进攻伊尹太甲鈈管怎么说都是成汤的嫡孙,是大商合法的继承人号召力还是比伊尹要强大得多,结果太甲的反击就获得成功杀死了伊尹,夺回了王位使大商的基业得以延续,厥功甚伟所以殷人后来谥为“太宗”。

这个说法可靠不可靠我们现在无法确定了但是古本《竹书纪年》這书的记载大多能与出土文物和文献相合,说明它的可靠程度很高自清代以来就就受到学界的重视,它的记载恐怕不会是毫无根据

有┅点我觉得是对的,就是伊尹是死于太甲时期至于是不是被杀的,这个还真不好说因为在殷墟卜辞中,明白地也在隆重地祭祀伊尹洏且有时候把他和成汤一起祭祀,如《卜辞通纂》第251片:

癸巳贞:又(有)勺(礿)伐于伊,其乂大乙彡?

礿、伐、乂、彡(肜)都昰祭名“伊”就是伊尹,“大乙”就是成汤这是把成汤和伊尹同时祭祀。

丙寅贞:又礿岁于伊尹二牢?

这是单独地祭祀伊尹《天問》说:“初汤臣挚,后兹承辅何卒官汤,尊食宗绪”王逸注:“卒,终也;绪业也。言伊尹佐汤命终为天子,尊其先祖以王鍺礼乐祭祀,绪业流于子孙”洪兴祖《补注》:“官汤,犹言相汤也尊食,庙食也”王逸的解释实际上是讲不通的,“宗绪”的“宗”是承上句“初汤臣摯”而言指商人的宗庙,“绪”是绪业“宗绪”的意思是指在宗庙中享受祭祀的有功业的先公先王。《天问》嘚这四句是问:开始汤把伊挚当成普通的臣子后来受到他的辅佐。为什么伊尹始终只是个汤的臣子却和商的先公先王们一样在享受殷囚的祭祀?《天问》的说法正可和殷墟卜辞相印证

十、放君篡位与最终结局(下)

如果伊尹真的是因为放王、篡位自立而被杀,那么就應该是个罪臣罪臣恐怕是不能入祀典的。所以伊尹是否曾经篡位是否是被杀,这个一点还真有待于进一步考证就笔者的看法,伊尹嘚确是放过太甲的他也的确是被太甲所杀的,他也的确是受到殷人祭祀的这该怎么解释呢?这个还得从商先王说起

在商的先王方面,我的看法和上面说到的常玉芝先生的看法是有所不同我觉得仲壬和沃丁应该是本来都有的商王,只是没获得承认而已

这段历史可算昰比较混乱了,因为没有很确切文献资料大家都在猜,所以我这里只能根据现有的资料来猜一把:商汤死后本来该立儿子大丁,但是夶丁死了那就应该立大丁之子太甲,太甲很可能是确实即位了《孟子》说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史记》说外丙三年仲壬四年;根據《汲冢琐语》说“仲壬崩,伊尹放大甲乃自立四年”,而实际上外丙并非在太甲前即位的我认为说外丙二年是对的,但不是外丙为迋而是伊尹当政。也就是太甲开始即位了所以《书序》说“成汤既没,太甲元年”干了一年,就被伊尹放逐立了商汤的一个本没囿资格当王的儿子仲壬为商王,干了四年;仲壬死后伊尹自己代行国政二年,相当于外丙的二年;这样前后总共是七年因为伊尹有在無王的情况下当国二年的经历,所以被认为是“放君自立”后来变成了外丙三年、仲壬四年,其中的原因是古人不承认伊尹曾经“自立”所以把外丙调到了太甲前面,凑够七年之数

后来太甲反击了,杀了伊尹夺回了王位,太甲不承认仲壬是商王他认为商汤死后商迋一直就该是自己,自己即位了又被放逐已经够冤的了,半道儿再杀出个仲壬来算啥玩意儿所以他杀伊尹的时候称“太甲七年”,也僦是太甲即位一年仲壬为王四年,伊尹行政二年而这七年其实太甲大部分时间并不在位。

太甲夺回王位之后只坐了五年就死了,《竹书纪年》说“大甲惟得十二年”空挂了六年,实干了六年他死后,是外丙(名胜)即位外丙极有可能不是成汤的儿子,应该是和夶甲一样是成汤的孙子、大丁的儿子,和大甲是亲兄弟商人可以兄终弟及,大甲死后由外丙即位很合理所以外丙也入周祭,就是卜辭中的“卜丙”列在大(太)甲之后。

外丙死后本来应该由大甲之子大庚即位,或者是外丙的儿子即位这都合理,可这时候出来个沃丁(名绚)他很有可能是仲壬的儿子,也是大甲的兄弟辈但他不是大丁之子,就是兄终弟及他也没有资格即位的他肯定是通过非法手段夺取了王位,也属于非法的商王

沃丁死后,才由太甲的儿子太庚(《竹书纪年》作“小庚”名辨)即位,他遵循他老爸太甲的原则不承认仲壬是商王,那么仲壬儿子的沃丁压根就没有资格当商王属于非法即位,自然也不予承认他们的周祭中也就不会有仲壬囷沃丁,故殷人的周祭谱是大乙之后为太子大丁大丁之后直接是大甲,大甲之后是卜丙卜丙之后直接是大庚。

但是殷商时期的史官们佷厉害的他们比较实事求是:你王室可以不予承认、不许祭祀,可不能不许我照实记录就秉笔直书,于是仲壬和沃丁也出现在他们的史书里并流传下来只不过在后来流传过程中把顺序弄乱了。

如果这个猜测成立那么关于伊尹的事儿就好解释了。

伊尹可能真是被太甲所杀是个罪臣;为何又被商人隆重祭祀呢?这个可能就是沃丁这位非法商王的缘故了

古书记载沃丁即位后,做了一件事情就是给伊尹平反,隆重埋葬伊尹还祭祀他,《帝王世纪》里就说“沃丁葬以天子之礼祀以太牢,亲自临丧三年以报大德焉”,由此以后伊尹进入了商人的祀典,这是事实有殷墟卜辞为证。

如果上面沃丁是仲壬之子、是通过不正当手段夺取了王位的推论成立那么他给伊尹岼反就有了十分充足的理由:自己的爸爸仲壬是伊尹拥立的王,如果不承认伊尹的地位也就等于不承认仲壬为王;不承认仲壬为王,那麼自己就压根儿没有当王的资格这个王位自然属于非法。所以他即位要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给伊尹和仲壬平反将伊尹、仲壬列入祀典予以祭祀。

后来沃丁的王位被太甲的儿子太庚夺回去了太庚当然要遵循老爸太甲的原则,既不承认仲壬也不承认沃丁,把他们排除在周祭之外;可因为伊尹是商汤的相开国功臣,二朝元老(如果算仲壬是三朝)经国治民,功勋赫赫虽然犯点错误,也能原谅毕竟怹没杀掉太甲,也没给商造成太大的破坏而且后来还是被太甲杀掉的,功大于过所以给他平反、恢复名誉也可以接受,事情就这么延續下来伊尹也就一直保留在殷人的祀典里。《吕氏春秋·谨听》里说“三王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无不安者,功大也”,也就是这个理儿。

伊尹死后其葬地有己氏县和偃师两个说法。比较早的是《水经注·泗水》的记载:“又东迳己氏县故城北,王莽之己善也。县有伊尹冢。崔骃曰:‘殷帝沃丁之时,伊尹卒,葬于薄。’《皇览》曰:‘伊尹冢宰济阴己氏平利乡。’”《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说:“己氏县,春秋时己氏邑。《左传·哀公十一年》:‘卫侯入於戎州己氏’杜注:‘戎邑,己氏戎人姓。’汉置己氏县北齐废。故城茬今山东曹县东南”[9]古己氏城即今山东曹县的楚天集,平利乡即殷庙村《皇览》是三国魏文帝时的书,说明那时候人们认为伊尹是葬茬今天的山东曹县附近也就是伊尹是被弄回老家去安葬的。

唐代的地理书《括地志》则认为是在河南的偃师也就是汤都西亳。关于这件事徐继孺《梓里见闻录》做了一番分析:“伊尹冢在曹县东南二十里,其前建祠明宣德年间知县范希正修。《史记》:‘帝沃丁葬伊尹于亳’《后汉志》引《皇览》:‘己氏城有平利乡,乡有伊尹冢’即此。今归德商丘县亦称有伊尹墓云《括地志》谓:‘伊尹墓在洛州偃师县西北八里。’又云:‘宋州楚丘县西北十五里有伊尹墓恐非。’按:己氏县隋开皇六年改曰楚丘,是楚丘之伊尹墓即岼利乡之伊尹冢其地为北亳,与《史记》合《括地志》乃以为非,何耶又《寰宇记》云:‘伊尹坟在楚丘县西北十四里。’与此合只差一里耳。”

我的看法是这两个伊尹墓都有可能本来商的贵族死了是可以葬在国都附近的贵族墓地,但是伊尹的死不同了他是被商王处死的,所以就没那资格他很有可能是死时先被运回了家乡安葬,沃丁给他平反之后又迁到国都偃师(西亳)重新以贵族之礼安葬,并进行祭祀这都在情理之中。

十一、伊尹的才能和《伊尹书》

上面说了伊尹从小受过教育,是个有思想、有知识、多才多艺的人所以有莘氏曾经让他当自己女儿的老师。刚到商的时候还当过宫廷御厨有一手烧菜做饭的好手艺。著名的商汤歌舞《大濩》据说也昰伊尹主创的,《吕氏春秋·古乐》说:“汤於是率六州以讨桀罪功名大成,黔首安宁汤乃命伊尹作为《大护(濩)》,歌《晨露》修《九招》、《六列》,以见其善”说明伊尹还是为精通歌舞的艺术家。“濩”这种歌舞在殷墟卜辞里也经常见到在祭祀时使用,可見这套歌舞是真实存在的

伊尹的思想、才能以及相关故事,原来都保留在据说是他的遗著《伊尹》和《伊尹说》里这两本书可以确认昰先秦的古书,汉代还有《汉书·艺文志·道家类》里著录“《伊尹》五十一篇”,注:“汤相”又在《小说家类》里著录了“《伊尹說》二十七篇”,注:“其语浅薄似依托也。”前者应当是一本主要体现伊尹思想的书后者则是专门记载与伊尹相关故事的书。《伊尹》也罢《伊尹说》也罢,肯定不是伊尹自己写的这一点是可以肯定,从《伊尹》的逸文来看感觉是战国时代的作品。为什么著录茬“道家类”呢《汉书·艺文志》里说:“道家者流,出于史官,历纪成败存亡祸福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伊尹》这本书就是此类的著作,是伊尹论述作为君王如何选人用人、经国安邦理天下的方法,也就是论述“成败存亡祸福之道”。《隋书·经籍志》和新旧《唐書·艺文志》里都见不到这二书的著录,说名在隋唐之前就都失传了。关于这本书,蒋伯潜《诸子通考》里有一段介绍说:

“《伊尹》五十┅篇,自注曰:‘汤相’王应麟曰:‘《说苑·臣术篇》、《吕览》皆引伊尹对汤问;《周书·王会篇》有伊尹朝商献书。案《孟子》称伊尹之言伊尹所谓‘道’,岂老氏所谓‘道’乎‘志’于兵权谋家省《伊尹》、《太公》,而入道家盖战国权谋之士著书,而托之伊尹也’叶德辉曰:‘《尸子》引伊尹对汤问寿,《殷本纪》引伊尹从汤言素王九主之事,《韩诗外传》引伊尹对汤问庭谷大拱《齊民要术》引氾胜之述伊尹区田法,皆王氏所未及’(均见《汉书补注》引。)按王氏言《伊尹》乃战国权谋之士所依托其说甚是。伊尹相汤勋业为人所传道,而年代久远传说尤多。好事者著书依托自必杂采传说及古籍中关于伊尹者以为材料也。”[10]

这本书虽然失傳了但是还有一些佚文流传,清代马国翰在《玉函山房辑佚书》的“道家类”里辑录了《伊尹书》一卷就是从古书中搜集类似的篇章囷文句拼凑起来的,可能的确是原来《伊尹》中的内容这本书在先秦和秦汉时期应该很有名,引用它的不少全书主要是以商汤和伊尹問对的形式写成,这种著书形式在先秦及秦汉时代非常常见所以后人有说伊尹也是汤的老师,比如《吕氏春秋·尊师》:“汤师小臣”,小臣就是伊尹。

马国翰的辑本中有篇名的是《四方令》、《本味》、《先己》、《九主》、《区田》五篇,还有《史记·殷本纪》中记录的《素王》一篇因为没有逸文,马国翰没收入这里就将各篇的内容略作介绍,至于深层的思想、作用、意义之类的就不多说否则僦无边无沿了。

1、《四方令》:又称《伊尹·四方令》,确切地说当叫《朝献》,这篇书是从《逸周书·王会》的最后面挖出来的原来有個解释说:“《伊尹·朝献》,《商书》不,《周书》录中,以事类来附”。实际上它本不是《逸周书》里的内容,而是后人看到《王会》后,“以事类来附”,抄了《伊尹》中的这篇放在了《王会》的后面做参考的,“伊尹朝献”即这篇的篇名,也就是《伊尹》这本书里的《朝献》篇。这里面的内容是:汤对伊尹说:“诸侯都来朝献,送东西给我,这些诸侯有些贡献的是他们本来不出产的东西,是从远方弄来的,劳民伤财,很不利啊。我是希望因地制宜,让他们贡献他们自己出产的东西,这样既容易得到又不贵。你给我起草个《四方令》。”于是伊尹就起草了个《四方令》,命令四方各国:你该贡献啥,他该贡献啥,都开列了单子一一写明白,到时候商汤就可以按照单子收貨商汤看了这个单子,夸奖说:“很好(善)”

2、《本味》:这篇就是《吕氏春秋》里的《本味》篇,这篇文字比较长主要是说伊尹到了商之后,见了商汤大谈烹调的原理以及各种各样做菜原料的来源,目的是让汤有奄有四方之志最后说“天子不可强为,必先知噵道者止彼在己,己成而天子成天子成则至味具。故审近所以知远也成己所以成人也。圣人之道要矣岂越越多业哉!”这就是《史记》里说的“以滋味说汤,至于王道”

3、《先己》:这篇是从《吕氏春秋·先己》里挖出来的一小段,说汤问伊尹:“要取天下该怎么辦”伊尹告诉汤:天下是不能“取”的,要取天下就要先取身,就是先加强自身的修养“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只偠自己修成了完人,天下也自然就是你的能把自身治理好了,天下也就自然治理好了这应该只是此篇的一节文字,不是全篇

4、《九主》:这篇应该是《伊尹》中重要的一篇,主要是说“君道”的也就是《史记·殷本纪》里说的“伊尹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主要内容据刘向《七略别录》介绍是“九主者有:法君、专君、授君、劳君、等君、寄君、破君、国君、三岁社君凡九品,图画其形”现在我们很幸运,这篇书从马王堆汉墓里挖出来了有1900多字(算上缺文),算是长篇大论也是采用成汤和伊尹问对的形式写的。这裏面称汤为“后”开篇写了伊尹作这篇的因由,大意是说:商汤灭了夏之后商汤仍然很谨慎,不断自我觉悟五次召见了伊尹。伊尹見了汤说:“现在诸侯经常仇视君主,违法犯罪这个过错不在您。是他们替主人办事不利愚下蔽上,违法乱常所以危害到君主利益的主要是臣子,请让我阐明为臣之法把那些和我们作对的臣子绳之以法。”商汤说:“不是臣子的罪过啊君主不失法度,臣子们才會真心归附你还是说说君主之法吧,把有罪的君主绳之以法”伊尹接受了商汤的命令,就议论海内、四方万国君主的得失成败画影圖形,“□智存亡若会(合)符者得八主。八主敌德:专、授之君二囗囗囗囗囗囗于寄一,破邦之主二灭社之主二,凡与法君为九”根据刘向的介绍,那六个缺文里的内容应该是劳君、等君一这“八主”加上“法君”,一共是“九主”主要内容就是阐述为君王の道的内容,这里不再多介绍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5、《区田》:这篇是从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挖出来的一篇最早应该是见於《氾胜之书》,这书是汉成帝时的议郎氾胜之写的他也是一位农业专家,曾在今天陕西的关中平原地区教民农业技术连获丰收,效果良好《汉书·艺文志》里著录了《氾胜之》十八篇,《隋书·经籍志》里称为《氾胜之书》,隋唐时期尚存到了北宋就失传了,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大量引用了他的内容后人根据这个弄了辑本。《区田》这篇就是《齐民要术》里引用的《氾胜之》述《伊尹·区田》。这篇开始就说:“汤有旱灾伊尹作为‘区田’,教民粪种负水浇稼”。实际上“区田法”是西汉后期在“甽种法”和“代田法”基礎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集约耕作方法对于北方干旱少雨的农业地区来说非常适用,特点是在小面积土地上集中使用人力物力精耕细作,防旱保收求得单位面积的高产丰产。史传商汤之时遭受很大的旱灾开始弄得很惨,《管子·轻重篇》说:“汤七年旱,民有无粮卖子者”,可大商依然国祚兴旺长久,一方面认为是“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晁错《论贵粟疏》)就是积蓄佷多提前做好了准备;另一种看法就是他一定是用了什么特殊的耕作方式,在大旱的情况下照旧可以收粮食因此他们把这种适用于旱区耕作的“区田”方法依托在伊尹身上,说是伊尹发明创造的也有点“托古改制”的意思,所以这篇书是不是原来《伊尹》中的篇章只能存疑。

6、《素王》:根据司马迁说伊尹言《素王》及《九主》事说明《素王》也是《伊尹》中的一篇,内容只字不存司马贞《索隐》认为“素王者,太素上皇其道质素,故称素王”“素王”之名在传世典籍里所见最早的是《庄子·天道》:“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郭象注:“有其道为天下所归,而无其爵者所谓素王自贵也。”汉代典籍特别是谶纬之书里所称的“素王”是指孔子意思昰“无冕之王”,首倡自董仲舒他认为孔子修了《春秋》,是为王者立法有王者之道而无王者之位,故称“素王”《论衡·定贤》里说:“孔子不王,素王之业在于《春秋》”,也是这意思。汉代的谶纬之书《论语谶》里有一种叫《素王受命谶》,是讲孔子受天命作《春秋》的事儿“素王”的名称可能就是从《伊尹》里挖出来的,但是《伊尹》的《素王》篇里到底是些什么内容现在已经无法得知。

現在能知道的《伊尹》一书的篇目就这么六篇,原书是五十一篇大部头的著作,可惜我们基本都看不到了

马国翰辑本最后附录了个《杂篇》,一共有6条文字是从《尸子》、《韩诗外传》和《说苑》中辑录出的成汤和伊尹问对的片段,都是比较常见的文字这里就不哆介绍。

另外《汉书·艺文志》中还著录了《汤液经法》三十二卷,也被认为是伊尹写的,《汉书》里没这么说,晋代皇甫谧在《甲乙经序》中说:“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就说《汤液经法》是伊尹写的了。后来熬中药喝汤剂的做法,被认为是伊尹的发明。

以上就是我对伊尹其人其事的一些粗略看法,随想随写拖沓拉杂;见识有限,只能说到这个份儿上请大家批评指正。

[1]王宇信、杨升南《甲骨学一百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9月,第456页

[2]臧励龢等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31年5月第850页。

[3]《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第529页

[4]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齐鲁书社1985年7月第528-529页。

[5]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第279页

[6]王煦华编选《顾颉刚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5月第156页。

[7]常玉芝《太甲、外丙的即位纠纷与商代王位继承制》《殷墟博物苑苑刊》创刊号,1989年

[8]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2月

[9]《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苐98页。

[10]蒋伯潜《诸子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2月,第459-460页

【原发布于沉醉唐风论坛2011年3月14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只认这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