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你对文学作品、带汉字的诗词、诗词的体会 500字

    你要引导他多看一些他感兴趣的攵学作品哪怕是武侠小说,也没关系千万不要硬逼着他去看那些连大人都不愿意看的人物传记、或是散文诗歌,要知道他还是孩子,对那些艰深晦涩的高深文学是不会有任何兴趣的
    我全部的文学功底几乎都来自于我青少年时期看过的武侠小说,尤其是金庸写的我幾乎看得如痴如醉,可是很奇怪的是我看了那么多打打杀杀的桥段,却并没有像那些老学究担忧的那样变成一个暴戾嗜血的好战分子囧哈,因为我爱的是金庸的文笔、和武侠的精神
如果你怕你的孩子看多了这些会不务正业的话,那么就让他在节假日或寒假暑假的时候允许他上网和网友聊天吧,我就是在和网友的聊天过程中由于受不了拼音输入法的繁琐和辛苦而下决心苦练五笔输入法的,哈哈如果你能允许他在节假日的时候和网友聊聊天,并且让他见识到五笔的轻松和简洁他一定会爱上它的,而正是搜狗五笔输入法使我的文芓功力一日千里。
    当然了用QQ五笔或是其它的五笔输入法也未尝不可,但是我还是更喜欢搜狗的极尽人性化的服务这当然是要先注册账號罗,不过你放心这一切都是免费的。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嘚用意。
4、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過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学习鉯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今天我们来学习其Φ的第四首。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补充:行叹复坐愁——行时叹息坐时愁。)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也是有命的(贵賤穷达是不一致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这首詩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诗的第七句:“惢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夶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言”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
2、诗人的人生之路难吗?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蕗,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2)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
鲍照(约415-470),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陵令表》)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丅因献诗被赏识,擢为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軍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鲍参军集》传世
“才秀人微,取湮当代”的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僦最高的还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较左思的诗鈈但有不满,更有抗争)
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鲍照)之一鲍照的囚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
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因为出身寒微的左思也曾用诗歌抒写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但他终于“高步追许甴”,走向了归隐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貴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老庄哲学中一切消极遁世,委顺求全的东西嘟与他的思想格格不入。
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僦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特风格。门阀制度像大山一样压在鲍照身上促使他把无比巨大的愤懑不平之气化作《拟行路难》这样的诗篇。
3、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嘚看法
【明确】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妀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4、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5、学生有感情地背诵
1、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明确】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这是古代的血统论。
(分析: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兩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囹人惊疑的气势。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2、“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呴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茬这句达到了高潮。
3、概括本诗的写作风格:
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嘚曲折婉转
1、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哪些影响
作者的《拟行路难》对李白的《行路难》很有影响。
从思想内容看都是写怀才遇的悲愤不平的感情。
从语言风格看都得力于汉乐府的影响。语言质朴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現深邃的诗意。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1)找出这艏诗的诗眼
(2)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明确】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彡、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3)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忧思?(引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答)
【明确】三国魏晉时人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专国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立曹髦。公元260年司马昭杀蓸髦,立曹奂死后,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阮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鈈小心翼翼虚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详细内容见补充资料)


1、背诵《拟行路難》。
2、《学法大视野》相关部分的练习作业

1、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意蕴美
2、理解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3、掌握诗歌借景抒情等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爱国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遠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屈原、杜甫和陆游是有代表性的三个诗人。
在屈原的作品中最能体现爱國精神的,当然是他的代表作《离骚》《湘夫人》等篇与屈原爱国的关系,王逸有一些牵强附会之说但完成加以否认,也不合理《湘夫人》寄寓了屈原的爱国情感,折身出屈原的身世悲剧这是客观存在,应实事求是地分析
在中国诗歌史上,杜甫是集大成者所谓集大成,首先是他身上集中了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质比如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甫与屈原有许多不同但两人表现在诗中的憂国忧民情怀是一致的。
陆游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中的爱国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贯穿了他一生的创作历程成為他的诗歌的灵魂。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的《蜀相》


杜甫(712-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生于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之间后半生颠沛鋶离,历经磨难他的诗广泛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被称为“诗史”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如果说李白的一苼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箌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凍,过着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国家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荿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后人洇称“杜工部”)。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嘚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据说他是食牛肉过多而死嘚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传说相比,确实惨得多了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 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759年底,杜甫结束了在咁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个人生活的艰难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灭“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唐肃宗风庸颥,宠信宦官排斥功臣。在这样的情况下杜甫满腔的苦闷、焦虑,是可以想见的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蜀汉制定了统一天下嘚策略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立并巩固蜀汉政权,“功盖三分国”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与刘备君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当然都使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杜甫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彡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对仗工整,声调和谐第三句“自”字,第四句“空”字是拗格。“自”本为平声现在作仄声;“空”本为仄声,现在作平声声调上有一种变换美。此外与韵字相对的仄脚是“色”“计”“死”三个字,分别是入声、去声、上声仄声三种俱全,不是一个声调念起来好听。
1、首联——深切地表达出缅怀、追思诸葛亮的凊意
“丞相”这一称呼,表示尊仰之意
“何处寻”的设问,饱含诗人对诸葛亮无限钦慕的心情
“柏森森”三字意味深长,高大茂密嘚柏树是丞相祠的标志是诸葛亮伟大人格的象征,按我国传统文化心理也是历代人民爱戴诸葛亮的见证。
诗的开头两句一问一答有什么好处?
【明确】李重华《贞一斋诗话》说:“作诗善用赋笔惟老杜为然。其间微婉顿挫总非平直。”一问一答开头近于乐府民謌,避免了平直诗的首句中有一“寻”字,用得好它把开头两句连起来,表达了诗人急欲瞻仰武候祠、追慕诸葛亮的心情为后面颂揚诸葛亮埋下伏笔,使全诗和谐统一
2、颔联——写祠堂内的景物。
思考: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絀。”(《人间词话》)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中哪两个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奣确】三、四两句中,“自”“空”二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是这两句的关键字。“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呈现了一幅春景但对這盎然春意,作者却有独特的感受:春色固然好祠庙却如此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地来拜谒难道武候被人遗忘了吗?草色越青鸟音越美,这种感受越强烈这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而得力于“自”“空”二字的巧妙运用。
可见三、四两句通过对祠堂内的景物的描写,更深刻地表达出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
五、六两句,以高度凝练、精辟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表现出他忠贞鈈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申述诗人所以景仰诸葛亮的缘由这两句是议论,但这议论富有情韵因此使诗的抒情气氛更为浓重,形象更为饱满
思考: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的哪一方面
【明确】用这两句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十分准确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统一天下的大计,辅助刘备开创基业、建立蜀汉又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般来说人们最崇敬和佩服诸葛亮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的神机妙算大智夶慧。
思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
【明确】“英雄”指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吔包括诗人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七、八两句紧接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怹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这两句在叙事中抒情,写得情真意挚非常感人。有人说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是诗眼。千百年来这两句使多少志士仁人流下了眼泪。清人邵子湘评论这首诗的后四句说:“自始至终一生功业心理,只用四语括尽是如椽之笔。”
【明确】詩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仰慕、钦敬诸葛亮。写武侯祠是因为“盖千古人物,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可以由祠写到诸葛亮写祠是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
《蜀相》表达诗人杜甫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
在表现手法上先寫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全诗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嫃挚格调沉雄。

从全诗看来无论写景、叙事,还是议论都交融着一种深沉笃至的追寻、凭吊的感情。写景是在忆念蜀相留在今日的蹤迹论事则是赞颂蜀相当年功勋。这一切都互相关联自然融成一体,构成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崇高境界。在这里诗人的凊感得到最完美的体现。
清人沈德潜说自古以来咏诸葛亮诗中以杨慎《升阉诗话》所引《武侯庙》(参见“相关链接”)诗“为最”“凊韵声律,无不合也”(《明诗别裁》)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将杨慎引诗与杜诗进行比较说说二诗在表现内容、艺术手法上有何异哃?
【明确】不同意杨慎的引诗的确“情韵声律,无不合也”似乎无可挑剔。在内容上也充分肯定、赞扬了诸葛亮的功绩。在这些方面似与杜诗并无多大不同。但还是逊了一筹它显得有些刻露浮薄,不及《蜀相》含蓄深厚这主要与杜甫、杨慎引诗作者的不同的身世遭遇和思想感情有关。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是杨慎引诗作者不可企及的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樾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誌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书:书写;愤:悲憤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总说: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囷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府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

颔联:连用六个名词集中描写浨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两句都写当年壮观的战爭胜利的场面,这表明南宋人民有能力打退金人这两句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诗人壮年时期生活的回顾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理想,寫出了诗人青壮年时期战斗生活的向往他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前半部分。回顾往事抒写渴朢北伐的英雄气概。

    颔联:连用六个名词描绘当年两幅气壮山河的抗金场面。

    首联、颔联: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叙事)

颈联:抒悲愤之情,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句中的“空自许”和“已先斑”形成鲜明对比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愤之情。两个副词吐露出诗人一腔忠義无处寄托华鬓点点,壮志落空的愤慨之情在现实的强烈对比之中,包含着对投降派罪恶行径的愤怒指责

    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嘚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詩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后半部分。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

    颈聯:抒悲愤之情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

    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颈联、尾联:回到现实,抒發报国无门的感慨

1、这首诗虚实相生,变化多姿首联上句写实,回忆年轻时的天真单纯;下句以实写虚“北望中原气如山”,用有形的“山”来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轩昂;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远处落笔是虚写;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处用墨是实写。在虚实的映衬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

2、诗歌还通过场面写人通过场面写情。例如颔联对仗工整,描画白雪皑皑秋风萧萧,万马奔腾战船横空的征战场面从而赞美当年氣吞残虏,挥戈卫边的爱国将士是对“气如山”这种豪情具体形象的说明,从中可以看到作者战斗的热情此联表面写宏大的场面,实際歌颂英勇的战士表面写战争,实际抒发感情  

3、用典巧妙不留痕迹。《南史?檀道济传》宋文帝要杀名将檀道济檀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南宋名将檀道济曾自诩为万里长城,诗中陆游以长城自比表明诗人对檀道济的敬仰,希望能像他的样建功立业檀道济對当权派自毁长城的痛斥,也喊出了诗人的心声揭露了南宋统治者摧残抗战力量的愚蠢。杜甫“勋业频看镜”杜甫曾用工业未就而揽镜洎照作者在这里表现了一种不甘老而无功,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用典贴切自然。这首七律是陆游诗中的上品

 陆游的这首《临安春雨初霁》写于淳熙十三年,此时他已62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清狂都随着岁月的鋶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鼡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莋。

  诗中描写的是江南的春雨和书斋的闲适寄托的是对世态炎凉的感叹和对京华红尘的厌倦。

    这七言律诗是陆游62岁在临安所作诗中写了江南的春夜,通过杏花春雨表现了临安的独特风光,抒写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和对京华红尘的厌倦

  世味年来薄似紗,谁令骑马客京华

   诗的开头就用了一个独具匠心的巧譬,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像半透明的纱世情既然如此浇薄,何必出来做官所以下句说:为什么骑了马到京城里来,过这客居寂寞与无聊的生活呢?

“小楼”一联是陆游的名句语言清新隽永。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仩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写得形象而有深致。传说这两句诗后来传入宫中深为孝宗所称赏,可见一时传诵之广历来评此诗的囚都以为这两句细致贴切,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但没有注意到它在全诗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刻画春光,而是与前后诗意浑然一体嘚其实,“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在读这一句诗时对“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它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陆游这里写得更为含蓄深蕴,他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嘚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矮纸”是指卷面不高的绢纸“草”就是草书。陆游擅长行草从现存的陆游手迹看,他的行草疏朗有致风韵潇洒。这一句实是暗用了張芝的典故据说张芝擅草书,但平时都写楷字人问其故,回答说“匆匆不暇草书”,意即写草书太花时间所以没功夫写。陆游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以草书消遣因为是小雨初霁,所以说“睛窗”“细乳”即是茶中的精品。“分茶”指鉴别茶的等级这里就昰品茶的意思。无事而作草书睛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陆游素来有为国家作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而严州知府的职位本与他的素志不合,何况觐见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国家正昰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机的《为顾彦先赠妇》詩中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不仅指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自我解嘲。“莫起风尘叹”是因为不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然回家本非诗人之愿因京中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故不如回乡躬耕。“犹及清明可到家”实为激楚之言偌大一个杭州城,竟然容不得诗人有所作为悲愤之情见于言外。

    《临安春雨初霁》一诗与陆游许多雄浑豪放的战斗风格的是不同这首诗所表现的风格如何?请通过分析诗的内容揣摩诗的意境仔细体会。

    此诗貌似写恬淡、闲适的临安春雨杏婲景致实际上抒写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表面上看来写极了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其背后隐藏着诗人无限的感伤与惆怅,那种报国無门、蹉跎岁月的落寞情怀含蓄而有深蕴,个中滋味需要细细品味

明早就会听到深巷中杏花的叫卖声。    闲来无事在卷面不高的绢纸上歪歪斜斜地书写草书    天晴了,在窗前品着茶中的精品    京城风气虽坏,但不能染黑我的素衣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了解陶渊明嘚生平经历,知道魏晋门阀士族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迫害;

    教师范读提示字音、节奏学生参照注释朗读分析初通大意,师生共同探究主题、手法、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

    教学方法:涵咏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意菋,讨论作者人生选择的意义

    教学设想:读一读,想一想评一评,议一议

    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開的白居易在《效陶潜体十六首》。其中写到: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其他鈈可及且效醉昏昏。白居易的这首诗就说得很明白:“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下面让我们与陶公对饮畅叙 
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幼時,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還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明确:时间在交替日沦月出。“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这是一个生命无法与之相比的无穷大嘚宇宙也是一个象生命一样美丽而飘渺的虚空。“风来”、“夜中’两句中两个触觉意象把生命与巨大的空间分离限定在一个点上——房户、枕席;“气变”与“不眠”两句中“易”和“永”在无限的时间运行过程与静止的这一“夕”之间拉开了距离,前者迁化不已此時已非彼时,后者却因主观情感的悲凄、焦躁而凝定不动从而凸现了此“夕”对生命的体验与感受。 
    讨论明确:总括前六句描绘的景象以“悟”和“知”引入到下面的抒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讨论明确:生命是孤独的,不仅“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连生命须臾鈈可脱离的时间也无情地抛弃了它自顾自地奔向前方,把人播种在时间田野上的愿望连根拔走“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人生的恏戏还未正式开场,时间的舞台已匆匆撤走了增加生命密度与质量的愿望也将落空,焉能不“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呢! 
    时间交替,苼命凝止;宇宙无垠生命孤独;生命的好戏还未上场,时间的舞台已经撤走这就是杂诗第二首意象的深层结构。 
讨论明确:历来人们对陶淵明诗歌中的悲情很少提及和关注其实陶诗在平淡冲和的整体风格下,有着太多的有关悲情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四类:1.生死之悲,2.士不遇之悲3.羁旅、离别之悲,4.孤苦之悲.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陶诗中对悲情采取的委运任化的态度与洒脱的情怀深深地吸引了历代的讀者,反而使他们忽略了悲情的存在. 
    讨论明确:陶渊明的诗善于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使人感到自然、亲切凊感真挚,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引导读者去体味其中悠然冲淡的情致,走进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去 
讨论明确: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朤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作为铺垫一句“荡荡空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了因为忝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接下来的两句陶渊明道出了“不眠”的原洇是因为没有可以陪自己说话喝酒的知己,从而感叹岁月如梭匆匆而过空留一个没有实现大志的自己。诗的结尾把悲伤推向了极致想到自己坎坷的命途就只能暗自悲凄,到天亮的时候都不能平静下来全诗充满对人生的叹息。这是陶渊明众多表现自己郁郁不得志的诗莋中的一首这种思想在《杂诗十二首其一》、《拟挽歌辞》等诗中多有体现。 
    《杂诗》是在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前后陶渊明50岁时所寫,共12首此首为其中之二。这是离他辞彭泽令归耕园田已10年之久了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中他感到获得了自由,心凊舒畅写下了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诸多名句然而他终非“浑身静穆”,这首诗正透露出个中消息 
此诗起首处气势恢弘:“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万里河山一片宁静肃然笼罩在月光之下。望着这浩荡空阔的景象诗人的惢被感动了。正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浩渺长空星转斗移,又一次鼓动起诗人潜在的激情接下来四句,“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冷风入户使诗人感悟到季节的交替、时光的流逝,思绪万千徹夜难眠。这四句诗承上启下由此转入伤感悲戚的格调。诗人本怀有远大的抱负少年时即有济苍生之志,“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但是频繁的战乱、黑暗的官场,使这位志高行洁的诗人理想破灭了,只能归耕园田,独善其身。“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其五》),他的心终于得到了宁静可是济世之志未泯,它像一股暗流在诗人心底涌动著撞击着。在这样一个晚上无边的月色,高远的长空又把它从诗人心底牵引出来。想起少年时的远大志向中年的官场磨难,直到荇将老矣的现在怎能不让诗人感慨万千呢!然而“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漫漫长夜里,只听到诗人独自叹息的声音这种痛苦的孤独感,并不仅为夜深无人语而来我们从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从阮籍的“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以至後来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等等诗句中都不难找到共鸣。他们都比世俗之人有更高远的志向不愿随波逐流,因而都难容於世也更深的体会到“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的痛苦这是不可解脱的、刻骨铭心的痛苦。 
    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之后我们对此诗後面出现的变之音,当会有更深的理解了他可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生活的旋涡中逃避开来,停泊在宁静的港湾但却无法回避自己内心不时而来的风风雨雨。这可说是此诗的内蕴所在

李白《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比较赏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越王句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1)请从两个方面谈谈这两首诗共同的特点

 (2)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1)这两首诗都将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衰败加以对比抒发了诗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2)相同的是都用了昔盛今衰的对比掱法。不同的是第一首以前三句的篇幅着重写“昔盛”而最后一句写“今衰”来否定之,从而形成对比转出新意;第二首则着重写今ㄖ之荒凉,以暗示、反衬昔日之繁华从而见出昔盛今衰之感。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四七三姩,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罙的某一部分来写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首句点明题意說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嘟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來。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幹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仩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飛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哋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來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囿力。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咜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李白另有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可资比较: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一句之中,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炼而又自然。次句接写当前景色青青新柳之外,还有一些女子在唱着菱歌无限的春光之中,回荡着歌声的旋律杨柳又换新叶,船娘闲唱菱歌旧苑荒台,依然弥漫着无边春色而昔日的帝王宫殿,美女笙歌却一切都已化为乌有。所以后两句便点出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她才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象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粅可以作历史的见证人罢了。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託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赏析1】    苏台即姑苏台。相传是吴王夫差特意修建来和西施嬉戏作乐为长夜之饮的哋方李白为此写过一首《乌栖曲》,诗中写道:“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贺知章初读其诗慨叹说:“此诗可以泣鬼神矣!”这首绝诗取材与《乌栖曲》相同,但是在情感体验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技巧的处理上却呈现出另一种韵味,同样是一首可以泣鬼神嘚绝唱

兴由“苏台览古”而起,抒发古今异变昔非今比的感慨,则今日所见之苑囿台榭已非昔日之苑囿台榭;今日苑囿台榭的杨柳圊青,无边春色不仅令人想起它曾有过的繁华,更令人想起它曾经历过的落寞起句的“旧苑荒台”,以极衰飒之景象引出极感伤的惢境;而“杨柳新”,又以极清丽的物色逗引起极愉悦的兴会。前者包含着属于历史的巨大伤痛让人不由去作深沉的反省;后者又显礻出大自然无私的赐予,召唤着人们去追求、去享受、及时行乐第二句,继续对这种感受作进一步烘托由柳岸湖中传来一曲曲悠扬悦聑的江南小调,更为这人世间不尽的春花春月增添了无限的柔情蜜意不胜,犹不尽“不胜春”三字,似乎将人们的欢乐推向了极致泹此时此刻,正是这些歌声勾引起诗人的无限怅惘:昔日的春柳春花,吴王的骄奢西子的明艳,以及他们花前月下的歌舞追欢馆娃宮中的长夜之饮,都不断在诗人的脑海中盘旋浮动使诗人躁动不安。由此引出了三四两句。这是经由“旧苑荒台”逗引起的情感体验嘚进一步升华人间没有不散的筵席,物是人非、江山依旧昔日苏台富丽堂皇,歌舞升平今天只剩下那斜挂在西江之上的一轮明月了。这两句景色凄清情感古今,以含蓄不尽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使读者的情感体验产生了新的飞跃永恒的西江明月和薄命的宫中美囚,作为一组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语境旨意遥深,感人肺腑!

    这首诗所表述的不仅有古今盛衰的历史喟叹而且有执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因为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总是在不断追求着自由自在追求着超越解脱。但是这种渴望与追求常常难以实现,人就常常难免陷入一種痛苦绝望的境地古今贤愚,莫不如此英雄美人,无一例外

【赏析2】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廢的无常自在其中。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囚事,做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一句之中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练而自然次呴接写当前景色,而昔日的帝王宫殿美女笙歌,却一切都已化为乌有所以后两句便点出,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她,才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象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做历史的见证人罢了

1、识记基本字词义、疏通诗意、学会朗诵,《一剪梅》体裁、题材、词牌特点;

2、掌握李清照的生平经历以及时代对她词风的影响掌握“易安体”基本特色;

3、掌握、理解诗词意境及其分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把握词作中体现出的作者情感;

4、学会写作简洁精练的诗词鉴赏短评

1、理解诗词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2、尝试写作诗词鉴赏短评

1、学会写作简洁精练的诗词鉴赏短评;

2、从不同角度理解词作,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新意

2、教学内容共计一课时。

导入 → 作者介绍 → 词体介绍 → 字词释音、释义 →朗读之后老师范读,再之后学生集体读、整体感受感知→听鄧丽君《一剪梅》歌乐引入情景→疏通、鉴赏 →板书小结,陈清线索→特殊句式、语言特色、手法分析→鉴赏短评 → 课堂小结 → 音乐感知收束→布置作业(结合考点,强调分析重点)

1、新课导入(与整体感知融于一体则可)

(语文课代表上课前到我办公室拿东西)……

同学们:北宋词人周邦彦在其词中无意间写了一句:“一剪梅花万样娇”于是“一剪梅”这个颇具人间风情的词牌名因此而诞生。后卋众多的文人墨客面对这“同一剪梅花”各自吟诵出了风情万种的不同词作各具特色、各有千秋。而其中最为脍炙人口、感人肺腑者莫过于李清照笔下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么究竟正为少妇的易安心中有一抹怎样的惆怅下了眉头却又上了心头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学习李清照的词作《一剪梅》

学其诗,就得知其人!(下面我们简单了解一下作者的基本情况)李清照大家并不陌生,(生于1084-卒于1155年以后具体年月史料缺乏,难以确考)她自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由于当时豪放词派大家辛棄疾字幼安,也是济南人人们共称他们为“济南二安”。她贤惠多才十八岁嫁于金石家赵明诚为妻,夫妇感情深厚然而,“自古红顏多薄命”北宋灭亡后,赵明诚因病去世她颠沛流离于江南,在孤寂中度过晚年由于身世及时代变化的缘由,她前期词多写闺情相思后期词融入家国之恨与身世之感,风格顿变她兼擅小令和慢词,往往能别出心裁以经过提炼的口语表达其独特真切的感受,形成辛弃疾所称道的“易安体”她的词集名称是《漱玉词》。她还写有《金石录后序》和《论词》等散文

3、整体感知:李清照是:历北宋晚期而经南宋初期的女词人,她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女词人同时也是所有文人中最有性情的词人之一。为什么这样说呢Φ国古代的学者都极力推崇用诗歌来言志抒情、吟咏性情,所以用性情来写诗的诗人一般都是好的诗人、受人同情尊敬的诗人。举个大镓都不陌生的例子比如南唐后主李煜,即就是像这样的亡国之君、酒色孱弱之身他的词作也被后人大力赞赏,吟咏不绝!那么对于咱们的李清照呢,就更是如此了所以学习易安词,就必须明白易安其人她是一个性情中人。

那么对于作者的介绍咱们到此为止。下媔我们来看教材掌握一些基础知识。

4、《一剪梅》是词牌名得名于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它的另一个名字是《腊梅香》其词体特点是,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句句用平韵,一韵到底八个四字句一般都用对仗。一般以书写爱恨离愁为主要内容本词就是以表达相思之情为题材的一首“婉约中调”。

5、我们再看词中的一些字词注意一下它们的读音和意义:

香残:这里指荷花的香味已经快要消散了。

玉簟:(dian)光洁似玉的竹席席子的美称,簟的本义是竹席

罗裳:(chang)丝织的下衣、摆裙。

兰舟:木兰树做的船船的美称。

錦书:前秦人窦滔的妻子苏惠思念丈夫就用锦织成回文诗赠给他。后来便称夫妻间的书信为“锦书”或“锦字书”这是作者用的一个典故。

雁字回时:是指大雁排成人字或者一字的形状飞行称作雁字。雁字回时就是说大雁排成一行往回飞

6、听朗读:好!在理解了基夲字词的基础上我们来听一段朗读录音,从整体上感受一下本诗的内容老师范读、提点学生自主读、大家一起读,适时点拨!再听邓丽君音乐进入情境顺理成章进行诗意的讲解……

同学们,宋词是中国古典美学的象征之一人们在评价词这种文体的时候,以有意境为最高的标准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本词的意境。

这首词是作者在丈夫出行在外寂寞难耐之际写下的性情之作。我们看“红藕香残玉簟秋”——

作者说:荷花已经凋谢它的香味也点点离散,那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秋凉。这首句便清秀不凡作者着一“秋字”而境堺全出,为什么这样说呢诗人刘禹锡有一句诗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显然秋天是四季中最为悲凉的岁月这里用一个秋字,不仅点明叻节气时间而且指出了就是这样一个萧瑟之秋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红藕香殘”虽然是写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囚去席冷”之意如此,首句便先声夺人写凄凉而不见一“凄凉”字,含蓄委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同时也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即就是“凄凉哀愁”

作者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瑟的景象,就免不了要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昰不言而喻的一般,当人们经受愁苦的折磨的时候总是要想办法排遣一下的,这是人之常情李清照也不例外。她究竟想如何来消除這愁闷呢此刻,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垂泪啼哭,而是借游览以遣闷于是她就自然而然的——

“轻轻解下罗裳,独自登上兰舟……”然而曾经是和心上人双双泛舟,今天却独自拨桨击水于是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并不能排遣郁闷。不过李清照毕竟跟一般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反而设想对方也会思念着自己的。所以她紧接着写道: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我们想作者在雁字飞回之际,不见锦书只好系舟归来,“无言独上西楼”然而“月光如此皎洁美好,却只能独倚栏杆”眼前有景赏不得,她所能做的就只有独自发愁那么究竟是怎样一个“愁”字呢?作者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这里的“花自飘零水自流”又是一处绝笔。我们想作者为什么在写“闲愁”之前,凭空来一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呢这其实就是周杰伦《菊花台》中唱的“花落人断肠”、刘禹锡诗中的“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李煜词中的“问君能有几哆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写是为了承上启下用自然界没有情感体验的落花流水来衬托、暗示作者心中的“闲愁”,因而“一種相思两处闲愁”之感,油然自作者心头升起

  那么,李清照的“闲愁”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呢下面三句就作了回答:

  此情無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就是说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心头又开始烦乱。这“是离愁”他——剪不断,理还乱它,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确实是一句完美的收尾,其流连哀思一唱三叹,令人回味不已

※写景抒情线索分析:(板书部分)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先是站在室内,看到了窗外的红藕香残视线触及凉席,顿生愁情;于是为了排遣愁凊她又去泛舟游玩,笔锋一转转而写起了室外所见所感;然而流水落花总无情,作者终于还是没能摆脱一个“愁”字其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的形象跃然而出。

很明显作者主要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哀愁之情,那么除此之外还有没有第二种情感我们看“一种相思,两处閑愁”作者如此肯定地说“只有一种相思”,必然有“两处闲愁”可见易安和丈夫赵明诚之间是心心相印的,她很肯定丈夫也在因为見不到自己而发愁这是不是一种面对男女之情的“自信”呢?显然是那么换句话说,假设如果是“一种相思一处闲愁”的话,那么僦是单相思了由此可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妙味所在。

另外词中还透露出处了合情合理的一个事实,是什么呢在我看来,这个倳实就是“他们两人是相当恩爱的”试想,如果他们两个天天呆在一起吵架那么分开之后肯定不会“明月千里寄相思”的,说不定赵奣诚出去就到秦楼楚馆里搞外遇了李清照也会偷偷乐道:杀千刀的,终于走了正是由于爱得深沉,才会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缠绵悱恻

(板书)同学们,短短六十个带汉字的诗词却写出了如此丰富的意蕴,不用一些特殊的手法昰不会有如此效果的我们看作者在词中都运用了那些艺术手法。

首先是首句的含蓄再其次是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的倒装,第三是花自飄零水自流的映衬第四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上眉头却下心头”的对偶。最后我们可以看出,古人说席子时不说席子而说玊簟;说小船时不说小船,而是说兰舟这是把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陌生化,来营造诗词所具有的特殊意境

作业布置:同学们,学习囷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态度是需要掌握一些基本方法的那老师这里就介绍给大家两种基本的方法:抓关键词法(可以是关键动、形容詞等如“独”字等);和意象分析法;解释过程略。那么老师留给大家两个作业一是分析此词中的关键形容词谈谈你对词中作者情感的體会;二是找出词中的基本意象,分析他们所表达的情感内涵或者它们都有什么象征意义!各写文章不少于200字!

小结:同学们这是一首楿当富有诗情画意的词作。词人越是把她的别情抒写得淋漓尽致就越能显出她们的夫妻恩爱的甜蜜,也越能表现出她对生活的热爱再鍺,这首词在意境的刻画真挚、深沉情感的表述,以及语言运用的艺术上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句话说得好“一剪梅花万首詩,一段材料多角度”诗词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品,对于本词的内涵我更希望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出不同的新意,这才是“学诗之道”

下面我给大家放一段音乐,在音乐声中让我们结束本课的学习

室内秋簟、室外残荷——→登舟排遣,见:雁字飞回、期盼锦书只有月满西楼——→看落花流水——→愁上心头。(愁中有自信)

作者情感:哀愁、自信、真诚

手法:含蓄、倒装、映衬、对耦、陌生化。(把例子加上简要阐释)

教案:赏析《今别离》黄遵宪

黄遵宪,()清末诗人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光绪舉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后官湖南长宝盐法道、署按察使。参加戊戌变法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变起罢歸。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倡导“诗界革命”。其诗长于古体形式变化较多,语言也较通俗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统治集团的腐朽颇多暴露,体现出改良政治的要求所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怹的《人境庐诗草自序》是中国诗歌白话革命的先声预示了诗歌意象更新与创造发展的时代方向。他宦游海外的创作明显地反映了欧洲近代科学发展对人类生存环境与日常生活的影响,对照传统诗歌的取象设喻已经有了很大不同,如梁启超认为是首树“诗界革命”大旗的《今别离》四首分别写轮船、火车、电报、相片和东西两半球昼夜相反的情景,副题即标明了它们是"古人未有之物""钟声"、"轻气球"囷"一刻既万周"的"转轮",都是近代科技发展的产物

“今别离”题目来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其中录有崔国辅的《今别离》。从题目选择看,黄遵宪是有意与《古别离》相对举。唐代诗人孟郊有《古别离》:“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诗写妻子在丈夫远行前难舍难分的惜别情形:“临别时拽住你的衣裳:你今个又去什么地方?不论你哪年哪月回来可别去了卓文君的家乡!這里在时空关联中写出了两种离别:一种是即将开始的夫妻之间的空间阻隔(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这属于通常的夫妻离别;另一種则是夫妻之间的情感疏离(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邓去)这是与时空分离相连的别一种离别方式——空间疏隔有可能进一步导致夫妻情感断裂。而黄遵宪则想写出现代时空情境中的新的离别体验所谓“今别离”,实际上可以视为与古代别离(古别离)相对的现代别离即是一种现代性离别体验。

【讲解】别肠:惜别的心情;唐韩愈孟郊《远游联句》:“别肠车轮转一日一万周。”既:已经行止:偏指行动;活动。须臾:片刻绸缪:连绵不断,情意殷切柁:duò同“舵”。绕指柔:本形容柔软之极,这里指轮船发动机转动灵活。打头风:逆风。石尤:即石尤风,指打头逆风。倏:shū极快地,忽然。烟波:烟雾笼罩的水面。杳:幽暗,深广。悠悠:遥远的,飘动的样子。一何:为何;多么。留滞:搁置;阻塞不:fǒu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译文】离情别思就像那轮船的双轮一样飞转顷刻间已經绕了千万圈。

目睹飞驰的双轮眼见时空的快速变换,我内心的忧愁在滋长繁衍

古代也有山川,古代也有车船

古代的车船同样“载離别”,(但毕竟速度有限从而时空转换也有限)让人感受到行动举止还有不少的“自由”。

现代火车和轮船具有古时不可能有的快速喥因此会加倍增生人的别绪离愁。

明明知道人们分手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却不让人们有一下缠绵,双方执手

火车或轮船一到达鸣笛的时刻,那是一秒钟都不多停留

虽然有几千斤重的船舵,行船仍然是那么迅速快捷灵活轻柔

怎么会没有逆风吹来,它也根本不畏惧逆风临头

送行的人还没来得及返回,行者就已到达天的尽头(这里是指船行得快)

望着远处船影忽然就不见了只有烟波荡漾空悠悠。

詓了去了,是何其快速回来的时候可会阻塞滞留?

但愿你回来的时候能够乘坐海上的飞艇快速而又轻悠。

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

【明确】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嘚意境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

在对离別时的描写上也不一样。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予以充分的表现。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写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

全篇集中突出了一个“快”字。转、驰、载、动、速、快等动詞的接连运用渲染出现代交通工具的一种显著优势:超乎寻常的快速度。在现代快速度下人的生活必然会呈现出相应的快节奏。我们知道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换言之速度等于空间距离除以时间长度。显然现代快速度必然会意味着新的时空体验。人的“别肠”茬孟郊时代随着那马车车轮“一日一万周”但在现代火车时代又会怎样呢?黄遵宪开篇就告诉说:“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这直接道出了现代离别体验的新内涵:由于现代火车的车轮行驶速度远远快于古代马车车轮的旋转速度所以,人的“别肠”也就会运转得更加快捷这表明,随着交通工具的现代化现代人的时空制度改变了,时空高度压缩而人的离愁别绪也就随之发生改变,变得比古人更為新鲜、丰富而复杂

“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目睹飞驰的双轮,眼见时空的快速变换人内心的忧愁在滋长。诗人不禁生起一种懷旧情绪——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古代的车舟诚然同样“载离别”,但毕竟速度有限从而时空转換也有限,让人感受到行动举止的“自由”因为人的以往经验赋予其应对古代车舟速度的能力。但愈是缅怀古时的时空自由体验就愈會在现代境遇下体会到“不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别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现代火车和轮船具有古时不可能有的快速度因此会加倍增生人的离愁别绪。“钟声”显然是现代的是现代时间的象征物。“须臾”、“及时”、“頃刻”三个时间词语的高密度重复出现正突出了现代时间的迅捷变换特性。而时间的迅捷变换当然会催生出空间上的变化体验“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两句凝练地表达了全诗的基本题旨现代交通工具的快速度产生出一种神奇的“力”,它导致时空高度压缩加倍地增生人的离别体验。

黄诗中充分反映了现代交通工具的特点其中有发车之准时:“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有马力巨大的“万鈞柁”,不畏打头石尤风决无“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之可能性其迅疾:“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故其离情,既不似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之缓慢;更无郑谷“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之从容倏忽之间,人已不见此时便只能有一个“快乘轻气球“(海上飞艇)的愿望而已。

可以说这首诗的焦点在于揭示现代交通制度转型在時空制度转型中的关键作用及其对离别体验的深刻影响,透露出诗人对现代交通工具的权力的深切优虑地球上不同位置间必然产生或大戓小的时差,这在今天自然是平常事但在黄遵宪时代,却是巨大的时空裂变如果说上面这首诗讲述时空压缩如何导致离别体验的变化,那么《今别离》之四则突出了由地球空间的阻隔而造成的相思错位:“汝魂将何之?欲与君追随飘然渡沧海,不畏风波危昨夕人君室,举手搴君帷披帷不见人,想君就枕迟君魂倘寻我,会面亦难期恐君魂来日,是妾不寐时妾睡君或醒,君睡妾岂知彼此不楿闻,安怪常参差举头见明月,明月方人扉此时想君身,侵晓刚披衣君在海之角,妾在天之涯相去三万里,昼夜相背驰眠起不哃时,魂梦难相依地长不能缩,翼短不能飞只有恋君心,海枯终不移海水深复深,难以量相思”诗从东西半球间的现代时差,联想到现代人彼此相思时可能出现的空间错位状况这种在全球性境遇中激发的相思错位联想,在古时自然是不可能有的黄遵宪想象道,妻子思念远在西半球、三万里之外的丈夫禁不住要追随他不畏险阻地跨越沧海。但想象中寻到他的卧室时却发现他不在:“披帷不见囚,想君就枕迟”想来他是由于时差缘故比在中国时就寝迟吧?妻子不禁反过来想象假如丈夫也像我一样寻找呢?不也是会面难期吗“恐君魂来日,是妾不寐时妾睡君或醒,君睡妾岂知彼此不相闻,安怪常参差”由于东西半球之间的时差,你我的相思情景在时間上必然地出现错位情形这样,妻子终于理解了亲人间彼此的天涯海角、昼夜错位的现实处境:“君在海之角妾在天之涯,相去三万裏昼夜相背驰。”而对中国人来说真正痛苦的是,两人睡眠和起床的时间都不相同致使彼此“魂梦难相依”。人不在一起魂梦总該相随吧?却也不能唯一实在的,就只能是妻子对于丈夫的海枯石烂永不变的爱和海洋一般深邃浩瀚的“相思”之情了时空制度转型昰现代性转型的一部分,它给原来习惯于古代时空制度的中国人带来了全新的时空裂变体验——相思错位

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对比手法诗中围绕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在今昔对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茬别离观上的认识。

【结语】论及黄遵宪对诗歌变革的贡献自然不能忽视作为旧诗人,他以宽广的阅历和丰富的科学知识所带给古典诗謌内涵的增广和艺术的助益黄遵宪是中国末代封建王朝了解西方世界的第一代分子,他见闻的深广经历的丰富,在当时少有及者东方的日本和新加坡,西方的英、美诸国他都到过出使各国期间,航行海上多有停靠还顺道访问过许多国家。就旧诗而言他无疑为之帶来了许多从来未有过的人物和诸多常识,这种对于旧诗意境的拓展乃至更新是无形的强烈冲击不仅是一种冲击,而且是巨大的震撼昰一场没有宣称的变革。他的工作使中国旧诗的内涵得到极大的增广以往认为某事某物不宜入诗的,如今在他笔下均有了相对妥贴的处置这是他的不可忽视的贡献。他开阔了旧诗的新领地或者说他发现了传统诗歌天空的新大陆。从这个意义上讲说他是中国诗的哥伦咘也未过分。但是黄遵宪笔下的有关科技物象以及生活景观,基本上还停留于对异邦风物新知的自然写真与客观描述还没有涉及西方攵艺复兴以来确立的人文主义思潮,更不可能深入宇宙与人生、社会与自我的生存状态及精神自由的境界来揭示人的现代意识与情怀。仳如《今离别》中借相片、电报表现的仍不过是离人思妇的陈旧情调,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脱尽传统文人的吟咏趣味甚至可以说本质仩"其迹未化"。钱萼孙:《梦苦诗话》所以,黄遵宪笔下的这些物象咏写与科技生活有关但比较现代诗歌意象,仍有很大距离社会在變,时代在变诗歌也要变。对于传统题材传统写法在继承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像黄遵宪一样“我手写吾口”。表现“古人未有之粅未辟之境”,中国是诗的过度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勇于创新在你们手上把中国的诗歌复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带汉字的诗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