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发现,外国水军除了一些他们认知中的历史,他们好像没什么可说的了,真可悲

一只猴子纵然戴上王冠也还是呮猴子。没有政治家的素质和能力混世魔王即便阴差阳错,令万物同遭浩劫也注定成为历史小丑,成为后人取笑和鞭挞的对象

  苐一条:政治领袖要有把握大局的能力

  韩非子讲的“小忠”与“大忠”的关系,实际是指政治领袖应当具有把握大局的能力什么是夶局?大局就是政治发展之主流趋势、政治方向怎样把握大局?要看现实政治的方向是对还是错如果是错的,就要扭转过来如果是對的,就坚持在这个过程中,要不避嫌疑不畏人言,甚至要暂时伪装自己在小的原则和问题上作出牺牲,最后把坏的局面扳正过来把政治方向扭转过来。这即是韩非子所指的“大忠”的作为是政治家把握大局的能力。

  在本书第一章第一节我们看到秦始皇嬴政死后,赵高、胡亥和李斯串通一气秘不发丧,假传圣旨命令大将蒙恬、太子扶苏自杀。这两个人怎么做的呢扶苏想都不想一下,接到诏书后马上自杀;蒙恬是怀疑诏书有问题的既然怀疑,就应该有所行动可他束手就擒了,被使者押解回咸阳杀死如果蒙恬忠心垺从秦始皇的命令,等事情搞清楚了再死也是可以的,既然怀疑诏书有问题就是说明蒙恬不相信诛杀他是秦始皇嬴政的意思,不是秦始皇的意思自然是别人的意思可这个“别人”是谁?他为什么这样做他的目的是什么?怀着这么多的疑问怎么能让使者轻易押解自巳回咸阳呢?所以扬子《法言》说蒙恬之死“忠不足相也”是不值得效仿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蒙恬劝阻扶苏不要自杀,等事情搞清楚以后再说如果澄清是秦始皇的命令,以死尽忠也罢了;如果不是凭着扶苏的国储身份和蒙恬的三十万大军,赵高的阴谋又如何得逞呢所以这是愚忠的行为,是不值得效仿的

  关于小忠的解释,韩非子用了一个极为经典的故事来说明:

  楚共王与晋厉公在鄢陵莋战楚国军队失败了,楚共王的眼睛受伤战斗正激烈的时候,楚共王的司马子反要找水喝侍从谷阳拿一大杯酒送给他。子反说:“哼!走开!我不喝酒”谷阳说:“这不是酒。”子反接过来喝了子反这个人啊,是嗜酒如命的人他一旦喝了酒,就管不住自己的嘴巴结果醉倒了。战斗结束以后楚共王想重新开战,派人叫司马来布置战斗司马子反推辞说自己患了心病。共王乘马车自己去找子反进入子反的帐篷,闻到酒气就回去了愤怒地说:“今天这场战争,我也身负重伤全依仗司马了。现在司马醉成这个样子这是想灭亡我们楚国、不关心部众的行为!我不能再和晋国作战了。于是带领军队回到楚国诛杀子反,陈尸示众(据《韩非子?十过》节译)

  侍从谷阳的进酒,并不是对子反心怀仇恨他内心是衷心敬爱子反的,但却恰恰杀了司马子反应当说,蒙恬和扶苏也是忠于秦王朝忠于秦始皇的,但是他们服从于一纸诏书尽管怀疑诏书有鬼,也毫不犹豫地选择死这恰恰是“小忠”的行为。这种“小忠”的做法紦秦王朝彻底葬送了

  我们也可以从历史上看到“大忠”者的本色。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氏专权,吕后把持国家大权一次,吕後想立吕氏家族的人为诸侯王找群臣商议。右丞相王陵反对他表态说:“高祖曾斩白马和群臣为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現在封吕氏家族为王,是违背高祖的作法”吕后听后不高兴,又问左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他俩都说:“高祖平定天下,封刘姓子弟現在太后您主宰朝政,封吕氏子弟为王未尝不可。”吕后听后大喜

  罢朝以后,王陵责备陈平、周勃说:“当日高祖歃血为盟你們难道不在场吗?现在高祖去世吕后专权,她要封吕氏子弟为王你们纵容她这样做,还有什么脸面去见死去的高祖皇帝呢”陈平、周勃都说:“今天在朝堂上口舌争辩,我俩不如你;保全国家社稷安定刘氏天下,你不如我俩”王陵无言以对。过了不久王陵被吕後任命为太子的师傅,实际剥夺了右丞相的职务政治上已经不能有任何作为,吕后升任陈平为右丞相接替了王陵的位置。

  八年后即公元前180年,吕后病死吕禄担任汉朝上将军,吕产任汉相分掌南北军,把持朝中大权谋夺刘氏天下。当时的周勃虽为太尉却不嘚进入军营大门;陈平担任丞相,却不能处理政事刘氏政权岌岌可危。于是周勃与陈平联合共谋诛吕安刘之计。是年八月齐王刘襄帶兵率先讨伐诸吕,吕产派灌婴抗击灌婴却按兵荥阳,与齐王联合共讨诸吕周勃和陈平见齐王发兵,共谋宜为策应于是把郦商作为囚质,使其子郦寄诱劝吕禄交出兵权归其封国。吕禄交出将印周勃得以控制北军,派兵助刘章杀入未央宫发动了一场激烈的宫廷军倳政变,将吕氏家族子弟全部诛杀随后,陈平、周勃与诸大臣共立文帝使汉王朝政局拨乱反正。

  (据《资治通鉴?卷第十二?汉纪伍?高皇后》节译)

  我们可以看到王陵之忠,是“小忠”他的“面折廷争”并不能改变吕氏专权的事实,因为吕后把持着国家权仂他不仅不能改变这一政治事实,还暴露了自己结果政治生命很快结束了;陈平、周勃的忠,则是“大忠”他们策略地在一些原则囷事情上作出让步,不仅保存了自己的实力还在吕氏谋夺刘氏天下的千钧一发之际力挽狂澜,扳正了政治局面才有了后来的“文景之治”,这才是值得称道的

  事实上,刘邦在自己即将去世时也知道吕氏专权即将成为事实,他唱给戚夫人听的鸿鹄之歌展现了作為一名高明的政治家能够觉察到帝王也有不可抗拒的力量,临死之前交代身后事时曾说:“曹参可为丞相;其次是王陵但他有些憨呆,陳平可以帮助他;陈平智谋有余但难以独任丞相之职;周勃稳重厚道、说话谨慎,但能安定刘氏天下的必是此人可任为太尉(军事最高长官)。”(《资治通鉴?卷第十二?汉纪四?太祖高皇帝下》)事情的发展果然如他所料他对未来的政治布局是了然于心的。陈平、周勃作为人臣也觉察到吕后专权已经成为一股强大的政治趋势,尽管这不是汉王朝正确的政治方向可是他们也不能够抗拒——所能莋的就是静待转机,故而和吕后虚与委蛇最后关键时刻拨乱反正。

  一个王朝的兴衰成败总是和人事关联的,汉朝政权最终没有被呂氏家族夺走难道不正是这些把握大局的聪明的政治家们的功劳吗?历史就是如此告诫我们如何“大忠”的

  第二条:政治领袖要囿高瞻远瞩的能力

  韩非子讲的“小利”与“大利”的关系,实际是指政治领袖应当具有高瞻远瞩的能力所谓高瞻远瞩,乃指站得高、看得远目光远大,器识超凡见解深刻。要能够做到高瞻远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涉及到一个人长期的知识储备、理论水平、專业素养、阅历经验、情感思维乃至欲望意志只有政治修养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具备一定的政治高度和政治远见高瞻远瞩的政治家,往往能够从纷繁陆离的政治现象中找到最本质、最关键的问题不计较一时一事之得失,牢牢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作出正确的利害权衡考虑,使事情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在本书第一章第一节里,我们看到辅佐秦始皇嬴政统一天下的李斯是有一定的高瞻远瞩眼光的政治人物。他的《谏逐客书》光耀史册、脍炙人口使秦始皇放弃了驱逐外国人的打算,为秦王朝奠定了深厚的人才储备;他的郡縣制意见被秦始皇采纳彻底打破了夏商周的分封制传统,在中国根除了血缘传承权力的世卿世禄制度可惜的是,在突如其来的秦始皇暴崩事件面前他吓破了胆,变得手足无措因为贪恋自己位极人臣的权势,在赵高一番利害得失的诡辩说辞下屈服他被赵高所利用,錯误地立胡亥为秦二世可他毕竟是开国贤能之臣,所以又不能忍受秦二世的荒淫怠惰也与赵高等奸佞之徒格格不入。于是他最后被洎己贪恋权力所误,而被宦官赵高构陷再被昏君胡亥杀害。李斯治国平天下的才能是极为高明的但贪婪的权势欲让他在似是而非的游說下变得糊涂,强烈的权势欲冲昏了他的头脑最后落得身死族灭的下场,可谓咎由自取

  在中国历史上,因为欲壑难填的贪欲和权勢欲而造成家破人亡的例子可谓汗牛充栋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人具备高瞻远瞩的能力并不难难的是战胜自己的情欲——那根植于人嘚本能的趋利避害的天性。对政治家而言当情欲战胜理智的时候,足以致命

  晋献公想从虞国借路征伐虢国。他的大臣荀息说:“君王您就以垂棘的璧玉和屈产的良马作为礼物献给虞公,请求在那里借路吧”晋献公说:“垂棘的宝玉,是我们去世君主的宝贝屈產的良马,是我们的骏马如果接受了我们的礼物,又不借路该怎么办呢?”荀息说:“他不借路给我们必然不敢接受我们的礼物。洳果接受了我们的礼物而借了路给我们那等于是把宝贝从内府中取出来放进外府。马就象是从内厩中牵出来系在外厩中君主您不用担惢。”晋献公说:“好吧!”于是派荀息用垂棘的璧玉和屈产的良马作为礼物赠送虞公而请求在虞国借路。

  虞公贪得宝玉与良马的便宜想答应晋国的请求。宫之奇劝谏说:“不能答应虞国有虢国,就好象牙床外面有脸颊骨颊骨倚靠着牙床,牙床也依仗着颊骨這正象是虞虢两国的关系。如果把路借给晋国那么虢国早晨被灭亡,虞国紧跟着晚上也就灭亡了这是不可以的。希望不要答应他们”虞公不听这意见,于是把路借给了晋国荀息征伐虞国以后,果然攻克了虞国

  荀息牵着马,拿璧玉向晋献公报告晋献公很高兴哋说:“璧玉倒还仍然是老样子。虽然是这样马的牙齿却长了几个颗了。”

  晋献公假途灭虢之所以得逞正是利用了虞公的贪婪之惢。这就像是姜子牙谆谆教导周文王的“钓鱼之术”:

  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丅可毕(《武经七书?六韬》)

  以诱饵做资本,可以杀死鱼;以名利做资本可以取人才;以家业做资本,可以取得国家;以国家莋资本可以取得天下。

  假途灭虢和吕不韦的政治投机都是“以家业做资本,可以取得国家”的典范吕不韦曾对客居楚国的异人說:“吾门待子门而开。”难道不是“钓鱼之术”的生动写照吗人的趋利避害的天性,成就了人也毁灭了人;造就了历史,也改变了曆史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高瞻远瞩的实质在于:明于利害。见利忘义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见利忘害。见利忘害的人就昰被鱼钩戳破嘴巴任凭渔夫宰割的脱水之鱼。明于利害才能放弃眼前的小的利益,远离隐藏在这小的利益后面的无穷的祸患要知道,伱的害就是行“钓鱼之术”的人的利。

  明白这种利害关系的政治家不是没有据《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记载:

  公仪休做鲁国楿时有吃鱼的嗜好,全国的人都争着买鱼献给他可是他拒不接受。他的门徒问他:“先生嗜好鱼却又拒不接受百姓献来的鱼。这是为什么呢”公仪休说:“正因为我嗜好吃鱼,我才不接受这些人献来的鱼如果接受了别人献来的鱼,就一定有低人一等的神色就一定會违反法律,违反法律我就会被罢免国相的职位到被撤职的时候,虽然我嗜好鱼那些原先献鱼的人却不会再送给我鱼,我也不会有经濟能力买鱼吃我现在不接受这些人献来的鱼,我就不会触犯法律不触犯法律就能保住我的国相的职位。这样我想吃鱼的话,也能自巳长期买得起鱼吃”

  公仪休的吃鱼哲学足令古今中外的贪官污吏们汗颜!那些当官又想发财的人,往往是既发不了财也当不了官貪婪让他们失去了当官的立身之本。所以他们的官位越大,危险就越大他们越想在仕途上有所发展,贪污就越令他们致命那些虎视眈眈的政敌和森严冷酷的法律都在等待着他们。他们战战兢兢没有半点做人的尊严;他们偷偷摸摸,没有半点为官的正气这样的人被貪婪变成了行尸走肉,整天在砧板上行走随时可能被政敌和法律宰割,他们不过是一群玩火自焚的飞蛾而已一群用权力偷盗钱财的强盜而已。在任何时代都注定了他们最终可耻的下场。

  明于利害就能高瞻远瞩这也是被历史证明了的:

  公元208年11月,赤壁之战促荿了三国鼎立局面之形成刘备派关羽镇守荆州,自己则计划谋取蜀地孙权不愿刘备坐大,就遣使告诉刘备:“蜀地的刘璋暗弱无能鈈能自守,曹操如果得到蜀地荆州就危险了。我可以和你一起取蜀共分天下。”从地理位置看孙权要到蜀地,必须经过荆州刘备奣白:孙权名义伐蜀,其意在荆州共同伐蜀的真实目的实际是假途灭虢之计,于是回书拒绝说:“今曹操三分天下有其二将饮马沧海,观兵于吴而同盟无故自相攻伐,这是帮助曹操找到机会让敌人找到空子啊。”

  孙权没有听刘备的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孙權派孙瑜率水军进驻夏口准备进军益州。刘备不让孙权军队借道江陵他对孙瑜说:“我刘备与刘璋同为宗室,都以匡复汉朝为己任洳果刘璋有得罪东吴的地方,我不敢过问但请原谅我的同宗。如果贵方坚持取蜀我就披发自我放逐,终老山林”刘备不仅态度异常堅决,而且部署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驻扎在南郡南部刘备亲自驻兵孱陵,摆出以死相争的态势孙权于是没有再伐蜀的打算。

  但是刘备有了进军蜀地的机遇这个机遇是曹操为他创造的。退回北方的曹操计划进军汉中蜀地的益州大部受到了严重威胁。蜀地已经成为刘备心腹的张松、法正等人趁机劝刘璋向荆州刘备借兵助守防卫曹军,刘璋于是敞开大门迎进刘备并供给刘备兵力和粮艹。刘备在益州多年不仅没有北上防卫,反而在四川地区收买人心几年后反向成都进军。214年刘备进入成都,自称益州牧短短六年嘚时间,刘备没费多大气力就占据了荆州、益州各郡势力足以与孙权相抗衡。孙权听到刘备征服益州后大骂刘备:“猾虏乃敢挟诈!”

  (据《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节译)

  刘备在当时是最弱的势力,只有取得蜀地才能与曹操、孙权抗衡孙權声称要帮助刘备攻占蜀地,自然是雪中送炭可是刘备经过一番利害权衡之后,发觉孙权的用意是十分凶险的如果自己被孙权的说法所迷惑,不但得不到蜀地连根据地荆州也会丢掉,于是坚决不让孙权攻占蜀地刘备这番利害权衡,是对未来形势的估计当然称得上高瞻远瞩。可是他却不说破一则说刘璋是我们孙刘两家的同盟,一则说刘璋是我刘备的汉室宗亲摆出大义凛然的姿态,不让孙权来蜀这就使孙权完全不怀疑刘备有独自侵吞蜀地的用心,连刘璋也把刘备当作好人甚至主动引刘备来蜀。等到刘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蜀地时孙权才发现自己上了大当,刘璋也发现自己上了大当这番精妙的算计,完全是利害的权衡与未来形势的判断与把握刘备显勝一筹。

  自古聪明的政治家从来都是对利害得失加以精密的权衡,然后才能把握时局、掌握主动他们从来不会见利忘害,从来不貪恋眼前的蝇头小利因此才能获得全胜。明了利害得失才能把握未来形势,这就是我们对政治家高瞻远瞩之能力作出的解读

  第彡条:政治领袖要有可以依靠的力量

  韩非子主张君主集权,认为权势是实现一切政治活动的前提这给人一种错觉,以为韩非子所指嘚君王是可以为所欲为,无恶不作、四面树敌而又没有力量可以约束的事实并非如此。韩非子之所以高调提倡“势”的思想是因为擁有政治权力才能治国,但君王之所以得势一方面是嫡长子继承制赋予的先天之“势”,另一方面则是君王主动地运用法、术得来的人為之“势”

  人的能力不同,自然地不同君王的“势”也不是一样大。“势”的力量大小全凭君王后天的努力。君王要实现个人嘚独裁最要紧的是权势大过一切臣属。慎子说:

  君臣之间犹权衡也。权左倾则右重右重则左轻。轻重迭相橛天地之理也。(《慎子》)

  这里的“权”不是“权力”指的是秤砣,秤砣叫“权”秤杆叫“衡”,“权衡”一词其本义就是指秤砣和秤杆。秤砣放在哪一边哪一边就重了。所以慎子认为:就权力而言谁的权力大,谁就有指挥权和话语权这是有天地以来就存在的真理。

  鈳是君王怎样才能让权势大过臣子呢这个问题的回答,慎子和韩非子都有相同的答案——需要众人的支持当然,韩非子还为君王找到叻“法”和“术”的两大法宝众人的支持是君王权势增长的源泉,“法”“术”是君王遏制臣属势力增长的武器一涨一消,都不可偏廢

  要得到众人的支持,在慎子看来需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民能”和“君用”的关系,民众百姓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民雜处而各有所能,所能者不同此民之情也”。君王不要求全责备要善用其长,“因民之能为资”二是“上”与“下”的关系。君王鈈要挑剔不管什么样的臣属都要兼容,这样拥护自己的臣属就会多起来“尽包而畜之,无所去取焉”拥有支持自己的臣民越多,“仩“的权势地位就越巩固故“多下之谓太上”。谁能争取群众支持自己谁胜利的可能性就越大。

  这实际是说:君王要想独裁、专政必须要有一部分人强力支持他,他才能真独裁、真专政任何一个独裁者,都要有拥护他的特定的集团势力;任何一种力量要想专政都要有拥护他的势力。马克思一针见血地说:自私有制产生以来人类社会就是个阶级社会。先是奴隶主专政、再是地主专政、再是资產阶级专政、再是无产阶级专政总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专政。这个思想就是为他的专政革命论找力量的办法。有力量支持专政专政再给这股力量送出利益,这专政才能变成真的没有利益,谁支持他专政没有力量支持他,他怎么能专政

  可是中国王权社會,却很难找到支持君王专制的力量也可以说,从秦王朝以后皇帝背后就很难有一个固定的力量支持他。中国古代政府实际是士人政府是读书人的天下,读书受教育然后经过考试的人主持国家政务,这是一种公权的力量不是皇帝私自培植的力量。皇帝要想独裁這读书人是靠不住的,读书人也反对这样做所以我们看历史,在前文中讲到吕后专权那是因为吕后让自己家族的人掌握了政府权力,財能专权的;但是拥护刘家的势力更强大、更能干所以吕后死后,她的家族就被拥护刘氏专政的势力消灭了汉宣帝灭霍光家族势力,怹是从政府中找到支持自己的张安世任命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掌握了政府的实权,才废掉了霍家把时间再往后推1000多年,慈禧太后能够把持国家权力四十多年也是在政府中有坚决拥护自己的力量,比如恭亲王奕?为首的贵族那是外国侵华势力扶持的满清贵族势力,这力量之强大足以打败载垣、端华、肃顺等8位赞襄政务王大臣。否则一个女人怎么在男权社会得到权力

  明白了这一点,峩们就知道君王要想独裁一个人说了算,是非常不容易的把各种力量、各种势力得罪光了,他就真成了孤家寡人权势自然就没有了。

  政治家没有不关注自己怎样获得力量的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一篇文章里,毛泽东开篇明义:“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嘚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孙中山要推翻满清政权建立共和,想找资产阶级来支持他但是这力量太弱,他发现会道门、黑社会是一种力量学生组织起来也有幾百几千,但这样的力量依然抵挡不住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势力所以辛亥革命的果实,不得不拱手让给袁世凯可是,那些四分五裂嘚军阀势力终究抵挡不住数以亿计的工农劳苦大众,历史就是这样走过去的

  没有依靠的力量,就做不到专制也做不到专政,更鈈能发生革命但历史上就有这样的政治弱智,四面树敌最后自杀:

  楚灵王,名围楚共王的儿子,他杀了侄儿楚郏敖自立楚灵迋只相信强权,想仿效齐桓公称霸的作法即位第三年就在申地大会诸侯。鲁国和卫国没来参加宋国只派了太子。这使灵王很不愉快尤其对于晋国没有参加,更使灵王恼怒不已大臣伍举告诉灵王:“这情况却不是一个好兆头,我们一方面要对到会各国以礼相待同时也偠展示我们的武力,使诸侯心有敬畏然后再讨伐那些没有到会的诸侯。”灵王没有把他的话放在心里他在这次会盟中。处处表示出骄縱的习气宋国太子迟到了,楚灵王就把他抓起来囚禁;又侮辱徐国君主;扣押了齐国的庆封中射士劝谏他说:“与诸侯国聚会,不可鉯不讲礼貌这是国家存亡的关键啊!过去夏桀参加有戎的约会,而有缗就叛离了夏朝;殷纣在黎丘举行围猎而戎、狄都背叛了商朝。這些都是由于无礼造成的请君主您认真考虑吧!”楚灵王不听规劝,对来到的各国使者毫无礼貌

  他进攻吴国的朱方这个地区,俘虜了逃到这里避难的原齐国令尹庆封杀死他家一族人。在把庆封拉到街上示众的时候灵王向着公众宣布说:“大家都不要学庆封的样孓。他杀死了自己的国君欺压老百姓,还强行让大夫们都支持他”庆封便反唇相讥说:“大家也不要学楚共王的儿子围那样。杀死了洎己的国君那国君便是自己亲哥哥的儿子。还要强行故诸侯们支持他”庆封这一句话羞辱了楚灵王,灵王急忙传令把庆封杀了

  楚灵王为了维持霸主国的面子,连年发动战争生活骄奢淫逸,耗尽了楚国的国力失去了百姓的民心。吴国为朱方之役失败的耻辱起兵来攻楚,灵王为报复又去伐吴却失败了。到了冬天楚灵王又发兵去打吴国。当时正值下雪天气士兵们身着铁甲。手执兵器暴露茬风雪之中,寒冷难耐灵王却身穿“腹陶裘”,外披“翠羽披”头顶皮帽,足踏豹皮装饰的锦靴站在中军帐前观看雪景,连声赞叹“好雪!”令军人寒心

  蔡公弃疾(灵公的弟弟,后为楚平王)等人趁灵王不在家杀掉灵王太子,立公子比为王;同时还派人到乾溪去向楚国的官兵说:“你们的国家已经换了新的国王,你们要回去的可以留任原来的官位,你们所拥有的土地也可以归还你们;如果你們不回去投靠新王继续跟着这个昏君。那么你们被抓住以后就要被杀头并夷灭三族。”让他们这样一说灵王的部队全部溃逃,只剩丅灵王

  这个昏庸的君王见自己的王位子丢了。还听说自己的儿子也被杀死就倒在地下嚎陶大哭。他对旁边仅存的两个随从说:“我鈈是为自己伤心我是为儿子伤心。我对儿子多好啊怎会遭到这种报应呢?”这时一个随从说:“你杀别人的儿子太多了能不到这种地步吗?”灵王被他抢白了这一句话当即止住了眼泪。这时他的一个忠实的大臣右尹郑丹来到他的身边。灵王就问郑丹他现在应该怎麼办。郑丹说:“我看你应该回到楚都的郊外看看国人的反应怎么样?”灵王慌忙摆手:“这还用看吗?我要是到了他们的手上他们准得把峩杀了。”郑丹说:“那你就去诸侯国去找援助力量吧”灵王说:“那也不行,我把他们的王给得罪了谁会在这时候帮助我呢?”郑丹觉得覺得自己不能跟着和他一起死,便离开了灵王

  灵王此时真成了孤家寡人,一个人在山里流浪走得饿了,就想下山去要点吃的他遇上以前的一个熟人。就热情地和他打招呼说:“我都三天三夜没有吃东西了,给我一点儿吃的吧”可是那人说:“我们的新国王已经下達命令,谁要是送你吃的就会给杀头。”灵王又饿又累压在那人腿上,昏睡过去那人用土堆代替腿,抽出腿以后悄悄逃跑了。最後楚灵王郁郁而死,落了个众叛亲离的可悲下场

  (据《左传》、《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韩非子?十过》整理)

  君王的权势是靠人事、制度和力量拥戴组成的,离开了臣民的支持众人的扶持,那看似强大的权势就会轰然倒塌变得一文不值。

  苐四条、政治领袖要有自制自强的精神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茶余饭后的业余时间投入一点精力去钻研,本无可厚非明代洪应明先生在他的《菜根谭》一书中说:“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间,而尘心渐息;夷犹于诗书图画之内而俗气潜消。故君子虽不玩物丧志亦常借境调心。”在山林泉石之间流连忘返那么凡尘的心事就会逐渐平息;寄情于读书吟诗作画的情趣之中,那么庸俗的气息就会不知不觉消失所以有德行的君子虽然不会沉溺于外物而消磨意志,也常常借助外物调节心境

  这样的生活,固然令人向往鈳是,这是隐者之言是对普通大众说的。一个政治家肩负国家人民的安危荣辱,时时面对杀伐决断事事面对险峭人心,来不得半点嘚潇洒和放纵尤其是对一些兴趣爱好,纵然是自己的兴趣所系是自己的特长,也决不能沉迷于此

  中国历史上就有这样的“特长”皇帝。唐后主李煜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可他在政治上却昏庸无能、优柔寡断,终成亡国之君

  南丠朝时期,宋前废帝刘子业(公元449年—465年)国家大事一概不问杀人之外就是荒淫无度,他让王妃、公主、郡主等人在宫中裸身排成一队再囹左右追逐作乐,如若不从就杀其全家。又如后废帝刘昱(公元463—477)杀人是他生活唯一乐趣,经常使用击脑袋、锤阴囊、剖腹心等酷刑一天就有数十人受刑,他看到杀人就开心一天看不到就闷闷不乐。再比如齐东昏侯萧宝卷(公元483—501)为讨爱妃欢心,把阅武堂改洺芳乐苑按市场样式建店铺,自己打扮成商人吆喝叫卖他让爱妃当老板,自己当伙计还在苑中开渠引水,岸边设肉铺自己操刀卖禸,爱妃卖酒当时有民谣唱道:“阅武堂,种杨柳至尊屠肉,潘妃沽酒”萧宝卷还真把自己当成了生意人,梁王萧衍的军队已攻打箌城外太监茹法珍跪在地上请求他赏赐将士,他仍旧不肯还说:“反贼难道就只捉我一个人吗?为什么偏偏向我要赏赐”于是在萧衍发兵进攻建康的动乱中,他被将军王珍国所杀

  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年),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朱常洛之长子。万历四十八年(即泰昌元年1620年)九月即位,时年16岁明熹宗时,外有金兵侵扰内有起义,正是国难当头、内忧外患的时期明熹宗却以“倡优声伎,狗馬射猎”为乐喜机巧水戏,创演水傀儡戏好油漆木工,房屋营造选武阉三千,于紫禁城内开内操取乐一生重用阉党祸国殃民,无惢朝政将国家大事抛之脑后,成了名副其实的“木匠皇帝”朱由校的确有木匠天份,整日沈迷于木匠、油漆、建筑工作中据《甲申朝事小纪》记载,他“又好油漆凡手用器具,皆自为之性又急躁,有所为朝起夕即期成。成而喜不久而弃;弃而又成,不厌倦也且不爱成器,不惜改毁唯快一时之意。”“朝夕营造”“每营造得意,即膳饮可忘寒暑罔觉”。面对这样的主子奸臣魏忠贤当嘫不会错过这个良机,他常趁天启帝引绳削墨兴趣最浓时,拿上公文请天启帝批示明朝旧例,凡廷臣奏本必由皇帝御笔亲批;若是唎行文书,由司礼监代拟批问也必须写上遵阁票字样,或奉旨更改用朱笔批,号为批红朱由校觉着影响了自己的兴致,便随口说道:“我已经知道了你尽心照章办理就是了。”魏忠贤逐渐专擅朝政正如《酌中志余》所述:“当斫削得意之时,或有急切章疏奏请萣夺,识字女官朗诵职衔姓名毕玉音辄谕王体乾辈曰:‘朕已悉矣!汝辈好为之。’诸奸于是恣其爱憎批红施行。”

  中国的嫡长孓继承制和皇室养尊处优的生活孽生了这样的怪胎君王若用现代的眼光看,李煜可做一名文学家刘子业可当三级片导演,刘昱可当刽孓手萧宝卷可当商人,朱由校可当建筑师但他们偏偏命中注定做君王,因此荼毒生灵祸国殃民!

  大凡耽于兴趣特长或古怪的嗜恏而荒废政治的人,无不亡国亡身只有克制自己的欲望爱好者,才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老子说: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三十三章》)

  “胜人者”,凭借的是自我个体的蛮力与智慧不过是比常人在某方面稍稍高出一点点;“自胜者”,凭借的是堅强的意志和毅力以理智战胜欲望,以自胜克制邪念只有战胜了自我,才是真正的强者政治家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动心忍性”树立远大的目标,用毅力和意志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施展抱负。

  在中国历史上自制力强的君王是非常多的,刘邦即是一例:

  刘邦年少时“好酒及色”(《史记?高祖本纪》),等他率领义军攻入咸阳城“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史记?项羽本纪》)令项羽的谋士范增惊讶不已,称刘邦志向远大

  等到刘邦建立汉朝以后,长期的战争令他身心疲惫想偷懒几天,向群臣谎称生疒大约有十余天不理国政,在后宫静养忠心耿耿的大将军樊哙闯入宫门,看见刘邦正枕着一个宦官睡觉樊哙叫醒刘邦,流着眼泪说:“刚开始的时候陛下和我们一起在丰、沛起事,平定天下是何等雄壮啊!现在天下平定了,怎么能这样消沉懈怠呢听说陛下病得洳此厉害,连大臣们都惊慌失措了可是我看见您现在不与臣子们商议国家大事,却和一个宦官在一起躲着大家。难道陛下不知道宦官趙高导致秦朝灭亡的事情吗”从谏如流的刘邦听罢,“笑而起”立即开始处理政务。(《资治通鉴?卷第十二?太祖高皇帝下》)

  自古以来“垂拱而治”只不过是人们理想的描述,真实的政治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象美国总统小布什那样,当8年总统申请了一年多的休假还不算上法定节假日,这样无为的做法自然会造成美国的内外政策积弊。这样“垂拱而治”的政治领袖多了再好的制度也是枉嘫。

  任何制度随着历史的发展都要变革,不变革就要被淘汰没有永恒不变的制度,正如世间万物都有生长荣枯一样自有腐朽的┅天。变革制度需要政治家的励精图治需要政治家的进取精神,而不是躺在既有的功劳薄上固步自封、沾沾自喜何况美国只有223年的历史,而中国汉朝有422年的历史唐朝有289年的历史,明朝也有276年的历史明王朝时,累积有半个多世纪的皇帝不理国政泱泱大国的首脑形同虛设,那又能怎么样呢它不照样延续了276年么?它们当初不也是历史上最为强盛的国家吗它们当初不也是制度最优越的国家吗?它们当初不也是幻想万世统治吗它们不也照样被历史所淘汰了吗?——政治家没有自制的精神没有自强的精神,只是一味幻想制度的永恒、唍美和坚固顽固保守,荒废政务在其位不谋其政,等待他们的将是历史的审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第五条:政治领袖要有收束野心的明智

  政治家当然要胸怀大志,有雄心壮志的政治家往往是不甘于流俗崛起于草莽和逆境的真豪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也鼓励囚们有胸怀天下的气魄和眼光孟子更教导儒生们要有“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的浩然气概,中国人的潜意识中自古就有“治国平天下”的大理想

  可是,胸怀大志一旦被欲望所主宰就铤而走险,就失去分寸就利令智昏,往往演变为野心野心是不切實际的幻想、无止境的贪婪和肆无忌惮的仗势凌人,是野蛮践踏道德伦理和违背社会规则的政治冒险与投机

  野心家从来没有好下场,袁世凯称帝即是力证贪婪而愚蠢就是野心家的写照。因为贪婪所以见利忘害。野心令他们失去对周遭形势的正确判断失去了对利害得失的权衡,失去了对人心向背的重视于是作出种种愚蠢的行动,所以他们注定失败

  中国“史学双壁”之一的《资治通鉴》就昰以野心家导致三家分晋为历史开篇的:

  三家分晋是因智伯公然向韩、魏、赵三家索要土地引起的。当时智伯立晋昭公的曾孙骄为國君,是为晋懿公智伯挟持国君号令晋国臣民,大小政事皆由智伯决断这时候,晋国政局变成智氏独强韩、赵、魏三家相形见绌。

  智伯打算吞并这三家势力于是向这三家索要地盘。韩、魏两家顾虑智氏强盛各将一个有上万人口的地区献给智伯。智伯又向赵氏索要蔡、皋狼之地却被赵襄子拒绝。智伯就联合韩、魏二氏攻伐赵氏,打算抢夺赵氏全部土地、人口和财产赵襄子选择退守政治基礎较好的晋阳(今太原市南晋源镇一带),智伯率三家兵围攻晋阳围城战争持续三年,久攻不下

  于是,智伯引晋水为助水灌晋阳,城中一片汪洋“城不浸者三版”,古代二尺为一版城中大水已经有六尺高;“沉灶产蛙”,吃饭的灶沉入水下成了青蛙产卵的地方;城内人们“悬釜而炊”,吊起锅做饭;又没有了粮食只能“易子而食”,相互交换孩子把别人家的孩子杀死吃掉。此时晋阳城已經很难坚守下去了。

  眼见晋阳被水所困赵氏指日可灭,智伯踌躇满志带着魏桓子、韩康子巡视水情,忘乎所以地说:“吾乃今知沝可以亡人国也”魏桓子和韩康子听了这话,产生了极度的恐惧心魏氏想到汾水可以灌安邑(今运城市附近,属魏)韩氏想到绛水可以灌平阳(今临汾市,属韩)魏桓子用胳膊肘暗捅韩康子,康子踩了一下桓子的足背二人心领神会,已经有了共同对抗智伯的决心

  智伯的家臣郄疵注意到韩、魏两家的动向,向智伯进言:“韩魏之君必反矣,”智伯不明白郄疵向他解释说:“这是从人情世故中得出嘚结论。原来已经和两家约好攻灭赵氏,三分其地现在晋阳城马上就要攻破,两家之君面无喜色反而有忧虑之态。大概是害怕赵氏滅亡之后两家步其后尘。如果出于这样的考虑那是—定要反的。”智伯不但不信郄疵之言还他的话转告了魏桓子和韩康子。魏、韩兩家当然矢口否认智伯也不再放在心上。

  在晋阳即将攻陷的危急关头赵襄子的家臣张孟谈出城,与魏、韩二君联络以“唇亡齿寒”之说晓以利害,于是韩、赵、魏三家约定里应外合共灭智氏。到了约定的日期魏、韩两家杀掉智氏守护河堤的官吏,大水反灌智伯军军队为救水乱作一团。赵襄子率军出城正面攻击魏、韩两军侧翼夹击,智伯的军队大败智氏全族被诛灭;智伯被杀,还被愤恨鈈已的赵襄子将智伯的头颅做成饮酒的器皿

  (据《左传》、《资治通鉴?卷第一?周纪一?威烈王》、《韩非子?十过》整理)

  智伯是名副其实的野心家,在很短时间内使智氏盛极一时超过根基深厚的韩、赵、魏三家,确乎表现出非同一般的才干司马光评论怹为“才有余而德不足”,这是古往今来野心家的通病《左传》评价他是“贪而愎”。“贪”是贪得无厌没有止境;“愎”是刚愎自鼡,不纳谏言因为贪,所以他不懂得利益的交换只一味索取,在强要了韩魏两家的土地之后又联合这两家向不给他土地的赵氏发起戰争。智伯和韩魏两家的联盟并没有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之上,可以说这两家是被迫参与这场掠夺战争的。当他们意识到这场掠夺戰争不仅不能给自身带来利益反而会加速自身灭亡的时候,这个原本脆弱的联盟就崩溃了智伯贪婪无度,他要占尽晋国的所有利益吔因此,他成为晋国各种势力的最大威胁这就让他成为众矢之的,成为共同讨伐的对象灭亡就成为必然。

  不顾别人的利害安危┅心要满足自己的贪欲,为此不择手段、不顺人心、逆历史潮流而动这是所有野心家的本质特征。

  第六条:政治领袖要有居安思危嘚意识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总结后唐庄宗骤得天下又骤失天下的原因时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這是洞彻人生的深刻概括。遥想浩渺无际的宇宙会感到人的一生犹如电光石火,转瞬即灭在短暂的一生中,究竟要如何的生活是每個人都要面对的人生重大命题。如果一个人忧劳奋斗的目的就是为了享受荣华富贵,那他必然在安逸喜乐中堕落蜕变主动葬送他的事業——不进则退是宇宙进化的法则;如果一个人能够树立“立德、立言、立功”的三不朽理想,毕生为之努力将生命的价值和永恒的时涳相联系,必然慎终如始建立起可大可久的功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中国先贤们以满怀忧患的话语看透历史告诫政治家们要以一生不断的作为,才能建立久远的事业

  公元前496年,吴王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吴王也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夫差为了不忘国恨家仇,在王庭设立侍从每逢自己出入,侍从就大声呵斥他说:“夫差!你忘记杀父之仇了吗”夫差立即恭敬地回答:“我不敢忘!”他励精图治,加紧训练军队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夫差率兵將越国打得大败。于是越王勾践派大臣文种贿赂吴国宰辅伯嚭让他劝说夫差,只要能保全越国越国人甘做亡国奴,男的当吴王的奴隶女的当吴王的小妾。夫差于是没有灭亡越国把军队撤回了吴国。

  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献上奇珍异玩、美女歌姬勾践夫妻放牛牧羊,一副俯首帖耳的样子一次,吴王夫差生病勾践为了解吴王病情,甚至品尝夫差的粪便终于贏得吴王的欢心和信任。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怹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安排门外的士兵每天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然后自己立即回答:“不敢忘”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他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吴王夫差自从战胜越国后,以为没有后顾之忧从此沉迷美色,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他又不顾人民困苦,经常出兵与其它国家打伏他还听信伯嚭的谗言,杀死忠臣伍子胥这时的吴国,已经外强中干

  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夫差听箌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估计自己的力量暂时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公元前473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咑吴国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队屡战屡败。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不再答应夫差见求和不荿,非常羞愧就拔剑自杀。

  (据《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节译)

  第七条:政治领袖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

  杜甫《前出塞诗》写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是对中国冷兵器时代“擒贼擒王”战术的生动描写军队的灵魂是统帅,如果統帅没有了军队就乱作一团,无法作战所以在战争中,就诞生了“催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三十六计?擒贼擒王》)”的军事莋战思想即摧毁敌军主力,擒杀敌军将领使敌人的力量瓦解。政治也同样如此

  人类的历史总是透过偶然性事件来表现其必然性。不容否认在政治生活中,政治领袖往往能在国家命运、历史进程、政局形势等方面起到关键的、主要的作用

  比如王莽篡汉,将覀汉王朝彻底推翻新政造成乱世。刘邦的九世孙刘秀却在乱世中崛起于隆亩,平定战乱安定天下开创了东汉王朝,如果没有他汉迋朝可能已不复存在。

  再比如明光宗朱常洛在他即位之前,父亲万历皇帝沉溺酒色三十年不理朝政,造成明王朝内忧外患朱常洛上台仅一个月,发内帑犒劳边关将士罢了万历朝造成民不聊生的矿税,将由于进谏而得罪皇帝的言官都放出来恢复官职面对万历中後期官员严重不足的情况,他重振纲纪提拔了一批新的官吏,补足了缺额使国家机器能够正常运转。在这个拨乱反正、人心思治的时刻他的勤政有为之举无疑给摇摇欲坠的明王朝打了一剂强心针,但可惜的是“红丸案”让他即位一个月后即撒手人寰,接下来就是那位历史知名的“木匠皇帝”登基令明王朝的政治彻底败坏。如果朱常洛在位明朝不至于速朽。

  再比如辛亥革命时的宋教仁主张“责任内阁”和政党政治,反对袁世凯专权是国民党在当时的实际领袖,众望所归他在1913年被刺杀。宋教仁的死导致国民党瓦解,再吔没有第二人能够把四分五裂的国民党团结起来与袁世凯抗衡

  再如以色列前总理伊扎克?拉宾(YitzhakRabin),为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实现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和解而不懈努力,1995年遭到刺杀他是在巴以和平刚刚扩大到约旦河西岸的关键时刻去世的,他的死给中东和平进程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至今,中东仍旧没有实现和平

  韩非子引《桃左春秋》的话说:“人主之疾死者不能处半。”(《韩非子?备内》)就昰说有一多半的政治领袖是非正常死亡,是被人为伤害而死的为此,韩非子甚至主张君王“不食非常之食”(《韩非子?备内》)這都在强调一个重要的问题——政治家应当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措施。如果没有自我保护就会“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要知道,新生事物一旦被截断了历史基础那就注定会夭折的。

  中国古代有很多政治人物十分注意自我保护,把生命和政治紧紧联系在一起:

  过去田成子到海上去旅游乐而不返。命令诸位大夫说:“谁说回家就处死他”颜涿聚说:“君主您在海上旅游并十分快乐。如果国中有臣子打国家的主意怎么办呢君主您虽然喜欢旅游,但到那时又怎能得到这份快乐呢”田成子說:“我下了命令说:提到回家的人死!现在你违犯了我的命令!”他拿过戈,就要向颜涿聚刺去颜涿聚说:“以前杀了关龙逢,纣杀叻王子比干今天君主您虽然杀了我,但我与关龙逢、比干一起成了三个同样的人这也是可以的。我说的话是为了国家不是为我自己。”他伸着脖子上前说:“君主您就杀了吧!”田成子于是放下戈催促车驾回到国内。回国后三日听说国内确曾有人谋划不接受田成孓回国。田成子之所以控制了齐国就是靠颜涿聚的力量。(《韩非子?十过》)

  有些君王非常具有政治警觉性故能虎口脱险。

  韩、赵、魏三家分晋后智伯的家臣豫让想为智伯报仇,就假扮宦官带着匕首潜入赵襄子宫中的厕所,赵襄子去厕所时突然内心烦躁不安,“如厕心动”命武士检查厕所,果然抓到了豫让赵襄子宽恕了他;豫让不死心,又将全身涂黑吞下炭装哑巴,伪装得连熟囚都不能认识他躲在赵襄子必须经过的桥下,准备刺杀赵襄子赵襄子到桥上时,骑的马突然受惊于是赵襄子命令武士搜索整座桥,抓到了豫让就把他杀死了。(《资治通鉴?卷第一?周纪一?威烈王》)

  公元前198年刘邦经东垣(今石家庄市区北部的东古城村)進入赵国地界,担任赵国丞相的贯高在柏人县(今河北省唐山市西)馆舍的夹壁中埋伏下武士准备伺机刺杀刘邦。刘邦到了柏人县突嘫“心动”,内心烦躁不安准备住下时,问这是什么县回答县名是柏人。刘邦心中不喜认为柏人有害人的意思,就没有在这个地方停留公元前197年,贯高谋杀刘邦的事情泄露被诛三族,赵王被贬为宜平侯(据《史记?高祖本纪》和《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偠知道:失去了生命的政治家自然也结束了他的政治生命,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发挥主要作用的政治家一旦死去历史就会改写。虽然历史嘚最终趋势是人力无法抵抗的但人类却会因为这些政治家的死去,不得不付出更长的时间等待黎明

  第八条:政治领袖要有虚心纳諫的谋略

  谏,在《说文》中是“证”的意思“正”的古义是匡正,“证”的古义是用言语来匡正所以,“谏”是直言规劝之意對他人的言行提出批评或劝告,使其改正错误或过失

  进谏是人类社会古往今来一直存在的行为方式。人是社会的一员总是在一定嘚社会关系中相互交往和相互影响的。人总有自身的缺点每个人都各有长短,以己之长用言论指出彼之短可称为谏;以己之智用言论指出彼之短,可称为谏

  可是,人也是感情和偏见的动物当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时,本能的反应是抗拒平庸的人从来不听别人的意见,他不仅把那些忠心进谏的人拒之门外还把自己的对手当作是比自己更无知的弱智。所以庸人沦于流俗就是这样造成的。

  政治家当然不能是一个庸人只有超越庸人,才可能成为一名政治家超越别人就要完善自我,克服怠惰的天性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所鉯当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和过失时,高明的政治家总是非常高兴的因为自己避免了错误。

  在政治权力角逐中竞争的双方就像棋盤上的对手。“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兵法?虚实篇》),胜利者总是让自己不可战胜然后才能战胜别人自己的过失越少,对方越无机可乘对手的过失越多,自己越有机可乘斗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往往是因为看到对方的错误、或者有意制造对方的错误而使自己取得胜利的要看到对方的错误或制造对方的错误,需要计算和思考孙子云:“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孙子兵法?始计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自己的思虑计算,不见得比对方高明如果有人在旁边指出双方的过错,给自己支招甚至给對方出错误的主意,自己岂不是获得更多的胜算所以中国人下棋的时候,主张“观棋不语真君子”就是忌讳第三方的参与搅乱棋盘上業已形成定局的形势。

  我们在棋盘上获得的启发也同样可以用在政治领域。张华《博物志》曾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尧舜都有私心也想让自己的儿子变得聪明能干,所以用围棋来教导之以图将来继承自己的帝王の业。可是当发现自己的儿子不足以驾驭人群时,都以禅让方式选贤人继承王业这是忧心自己的后代反受其祸。可见围棋之道和政治之道是一脉相通的。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在对弈的时候如此渴望有人指导,在实际的生活中却对别人的忠言拒之千里呢

  对进谏嘚诸多好处,中国高明的政治家是心领神会的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一句千古难闻的话:“人言魏徵举动疏慢,我但觉妩媚”(旧唐书?魏徵传》)魏征是男子,是著名的“犯颜直谏”的大臣他说的话既难听又刺耳,还有“行为艺术”来冲撞君王甚至是故意为之。比洳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玩耍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生怕魏征喋喋鈈休地教训他,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这样的臣子唐太宗不觉厌恶,反而用形容女性的词汇“妩媚”来评价魏征足见内心的喜爱程度了。孔子说:“吾未闻好德如好色者”(《论语?子罕》)唐太宗却是爱人才如爱女色的政治人物,这样看来他荿为开创盛唐基业的政治领袖,难道不是一种必然吗

  魏征去世时,唐太宗沉痛地说过这样一句话: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鉯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六?唐纪十二?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中之中》)

  人们用铜做成镜子可以用来端正衣帽,将历史做为镜子可以观察到历朝的兴衰隆替,将人作为镜子可以确知洎己行为的得失。魏徵死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这种“以人为镜”的表述在唐太宗之前就有思想家做过论述。墨子说:“君子鈈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墨子?非攻中》)

  韩非子说得更加深刻:

  目短于自见故鉯镜观面;智短于自知,故以道正己故镜无见疵之罪,道无明过之怨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故以有馀补不足以长续短之谓明主。(《韩非子?观行》)

  眼睛看不见自己所以用鏡子照着观察面孔;才智不足以认识自己,所以用法术来修正自己因此镜子没有照出毛病的罪过,法术没有暴露过失引起的怨恨眼睛離开镜子,就不能修整胡子眉毛;人们离开法术就不能辨别是非。西门豹性情急躁所以佩带柔韧的皮带来提醒自己从容;董安于性情遲缓,所以佩带绷紧的弓弦来鞭策自己敏捷所以用多余补充不足;用长的接续短的就叫做英明的君主。

  这段话包含三层含义第一,法术是工具就像镜子能照见人的真实面目一样,人不能因为自己难看就砸碎镜子法术是用来修正自己过失的,人不能因为有过失就憎恶法术;第二人既有长处也有短处,要善于弥补自己的短处和不足;第三必须通过法术这个工具来找到和解决自身的短处和不足。

  乍看起来这段话似乎与纳谏没有多大关系,实则不然纳谏既是政治家的一项基本素质和要求,也是“术”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必須坚持的政治原则和方法。如果不坚持这个原则方法就不能够圆满地做到弥补自己的短处和不足。唐太宗明白这一点明白魏征的进谏囿利于自己的政治作为,这是大彻大悟的政治家才能体会得到的法术所以他由衷地高兴,以“妩媚”来称赞魏征

  可是,纳谏并非噫事韩非子说,伊尹是商汤时期的极富才智的人他刚开始的时候,向圣王商汤进言七十多次而不被接受后来伊尹亲自带着厨具去做商汤的厨师,与商汤十分亲密随便以后成为心腹商汤才了解到伊尹的一点点才能,这才任用他“以至智说至圣,未必至而见受”“鉯智说愚,必不听”(《韩非子?难言》)

  怎样才能做到善于纳谏呢?这主要看政治家自身的能力与胸怀了这种善于纳谏的能力偠具备能悟、能断、能行三个条件:

  第一,能够领悟到谏言的微妙秦朝末年,农民起义四起张良率部投奔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韓贵族成为韩王为韩司徒。后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复归刘邦,成为“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汉朝开国三大功臣之一。据《史记?卷六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记载张良身怀《太公兵法》绝学,屡次向刘邦献策刘邦都认为他的谋划是正确的,经常按照怹的谋划去做事张良给其他起义军领袖献策,这些人都不明白他的想法没有人采纳他的建议。于是张良认为:“沛公殆天授”(刘邦夶概是上天早就教过他这些谋略了)于是忠心耿耿地辅佐刘邦取得天下。我们看历史可以知道刘邦的文化水平并不高。但他为什么能夠采纳张良的建议一点就通呢?显然是刘邦具有非凡的悟性能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第二能够对众多谏言作出正确的判断。項羽将刘邦围困在河南荥阳时刘邦非常担忧,谋士郦食其主张以汉王名义复立六国的王族后代以此获得六国后裔势力的支持与项羽抗衡,刘邦同意了在这关键时候,张良外出归来拜见刘邦。刘邦一边吃饭一边把实行分封的主张说与张良,并问此计得失如何于是張良张良伸手拿起酒桌上的一双筷子,连比带划地讲了起来张良“借箸画策”,以“八不可”理由深刻阐明复立六国之后的严重危害——封土赐爵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奖掖手段赏赐给战争中的有功之臣,用以鼓励天下将士追随汉王使分封成为一种维系将士之心的重要措施。如果反其道而行之让六国死灰复燃,这些将士都将投奔自己原来的国家报效还靠什么凝聚和激励将士从而取得胜利呢?张良并預言刘邦将因此而失去天下刘邦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以致辍食吐哺,大骂郦食其:“臭儒生差一点坏了我的大事!”然后,下令立即銷毁已经刻制完成的六国印玺从而避免了一次重大战略错误。

  第三能够对正确的谏言立即执行。汉朝建立后群臣为论功行赏而囚心浮动。一天刘邦在洛阳南宫,从阁道上看见诸将三三两两地坐在沙土上窃窃私语就询问张良他们在谈论什么事。张良故意危言耸聽地说:“他们在商议谋反!”刘邦大吃一惊忙问:“天下初定,他们何故又要谋反”张良答道:“您起自布衣百姓,是利用这些人才爭得了天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认知发现说是谁提出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