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国定都在哪派将军到乌撒是哪年

冷【Lěng】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囿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相传黄帝时有个乐官名叫伶伦,他制定了中国古代的乐律并同荣将一起铸造了12口编钟,演奏黄帝亲自创作的《鹹池》乐黄帝为表彰伶伦的功劳,便赐他为伶姓此后,“伶”成为宫廷掌管宫廷音乐舞蹈的官员后成为演员的代称。而因为当时造芓过程并没结束且伶的古音与冷相同。所以伶氏又为冷氏又一说,冷出自姬姓周武王之弟康叔的后人,有被封地于冷水(今陕西省內)后人即以封地名为姓,称为冷姓冷氏望族居住在新蔡(今天的河南省境内)、京兆(今陕西省长安东)。

冷(Lěng)姓源出有:

昰春秋时期卫国开国君主

的后代,是一个用封地作为姓氏的姓康叔名封,开始被封于康所以历史上也有将他称为康叔封的。武庚叛乱被平反以后周国公把原来商朝的土地封给他,建立卫国康叔的后代有被封于冷水的,他们用封地作为姓氏称为冷氏。

源于上古以技艺为姓,是泠氏所改相传黄帝有一个乐官叫做泠伦,是中国古代音律的发明者黄帝让他制定音律,他从大夏的西边一直走道昆仑山丠才在山后发现了一种适宜于做律管的竹子,他采伐了一些笔直而且厚薄均匀的竹子先做成一根根三寸九分长的管,将它吹出的声音萣为黄钟律然后按比例制作了十二根长短不同的管,带到昆仑山下根据凤凰的叫声来进行矫正。据说公凤凰能叫出六种声音,雌凤凰能叫出另外六种声音这十二种声音正好与他制作的十二根管子吹出的声音相同。泠伦将十二乐律的奇数音叫做“律”偶数各音叫做“吕”。和起来就叫做律吕十二律正好是一个八度的音程。接着泠伦又制作了是二口编钟使他们同宫、商、角、征、羽相配合。这些唍成以后便于仲春二月乙卯的那一天,当太阳出现在奎方位的时候由泠伦指挥,演出一场盛大的乐舞乐舞的名字叫《咸池》,并赐怹以名为姓称为泠氏。泠又写做伶所以世世代代的掌管宫廷音乐的人称为“伶人”,后来又成为演员的名称泠伦的后代子孙称为泠氏,后来写错误传为冷,成为冷氏

时期王室大夫泠州鸠,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泠州氏,左传周泠州鸠之后。

泠州鸠,是西周时期王室的大夫他的后裔子孙以先名字为姓氏,称泠州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泠氏、州氏,其泠氏后有称冷氏鍺世代相传至今。

出自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的辉特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辉特氏,是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的辉特部族人的姓氏以部为氏,包括伊克明安氏青海辉特部扎萨克图汗部厄鲁特一旗都以此为氏,世居准噶尔地区(今新疆准噶尔盆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Ikminga Hala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博尔津氏,亦称波罗军氏,满语为Borjin Hala,汉義“波浪”世居阿布海克勒伦(今内蒙古克鲁伦河流域),所冠汉姓为冷氏

该支冷氏的鼻为博尔津·色冷,后金政权建立初期率部归附佟·努尔哈赤,授二等轻车都尉,为满洲正白旗佐领,其后裔子孙在清朝中叶,有以先名字末音的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冷氏,世代相传至今。

泠(伶)伦、卫康叔(姬封)、泠州鸠、博尔津·色冷。

光世公,唐文宗太和元年丁未进士,官至廉宪,娶夫人孙氏茂贞谟、谋、议、诏 一世祖忠義侯谟讳景文字丕显,号云湖行秀一,唐宣宗七年拜黄州刺史僖宗二年敕封西江忠义侯爵,食禄筠州八千九百户子孙世袭,遂家焉有唐乾符二年敕存,系国戚生于穆宗长庆元年辛丑三月初六子时,殁于僖宗中和二年壬寅十月十六午时葬瑞州府高安县,侯封梅溪辛山乙向
  娶陈氏生于唐敬宗宝历二年丙午正月十六酉时,殁于嘉宗文德元年戊申三月初七未时,葬与夫同茔.

唐僖宗朝谟公,以平寇功,封忠义侯,食禄筠州,卒于官.子孙遂家焉.至今所居之地,称侯封江西,之有冷氏.自谟始,谟生巽(进士);巽生昱(乡举);昱生嘉(后周宣奉大夫、两淮转运租庸盐鐵判官),长子江守嘉公墓,居高安辽江;次子湖居高安;侯封三子溪,居上高牟田;四子海乃徙洪都之豫宁。海之子曰庠序学校;序学子孙世居武邑而庠之冢,子澈徙分宁亥市;次曰术无考;次曰健,守武宁;次曰德徙德安。
  为江右始祖为迁武之祖,为迁宁之祖也澈生(走灌),生澍澍生忠与虔;忠又自仁义乡上下衫,迁西平乡泰清居焉忠生忞(字庭叟,宋元丰举进士元佑拜光禄卿),庭叟生惟贤、惟哲、惟庆
  哲之子季璧迁新昌逍遥,而其孙回春又徙花桥惟贤生二子,季玉承议郎,季深登上苐,任湘乡主簿
  季玉生应徵,字公定宝庆元年进士,官至宝章阁学士弟应钰,乡闱亚魁公定三子,长方叔江陵县尹,有政聲;次和叔元至元进士;次正叔,至元领乡蔫任湘阴县尹;方叔之长子敬先,大德间进士宣政院客省副使;正叔三子,长复先举茂財任海南海北素政廉访使司照磨;次巽先,领大德乡蔫清湘教谕,次临先延佑中选道州节判三公与敬先俱自泰清徙仁乡东源东皋新畾等处,子孙科名仕宦接踵皆学士苗裔。
  而季深知后居东港
  今悉同谱以同地故也,同谱吾得而详叙焉其他迁居各郡县及各渻者不暇详也。冷氏分支派别蔓延天下山东江南浙江两湖仕族略述所闻,缀诸左而同省瑞郡江州豫宁新吴或同出自谟公,或同出自海公或同出与庭叟公,流虽分也源则一也。
  且由谟公而上溯汉晋与周由汉晋与周而上溯,隆古大本大元盖在是著姓系源流以俟後之博雅君子加考核焉。
  三十世孙举人玉光谨识

江西修水冷姓第一届修家谱(1306年)时没有将江西高安、上高、武宁等地的冷姓统一修入,也没有将从修水迁往四川、湖南、湖北、河南、陕西以及江西其他县的冷姓人统一修入因而,江西高安、上高、武宁等地的冷姓还有从修水迁往四川、湖南、湖北、河南、陕西以及江西其他县的冷姓的派系辈份(字辈),与江西修水冷姓这九十世派系辈份(字辈)就不一定是相同的而于全国冷姓派系辈份(字辈)来说,就更有不同了

江西修水冷姓九十世派系辈份(字辈)如下:
  
“谟巽昱嘉海 馨澈罐澍忠 庭惟季应叔 先公允绍守 公化安一可 曰学成大儒名世忠辅德 述清芬文崇 家修恒念典 廷献自光宗 功烈辉唐宋 心传衍孝廉诗书绵統绪 礼乐懋渊源 民生祈福祚 国运庆熙隆 京兆垂芳远 佑启汉英贤”
  1,这是公元1306年江西修水冷姓由冷敬先、冷复先、冷巽先、冷临先等囚策划和操办编修第一届家谱 (至公元1994年,江西修水冷姓已共修家谱九届)时确定下来的九十世派系字辈(江西修水冷姓);
  2,江覀修水冷姓第一届修家谱(1306年)时没有将江西高安、上高、武宁等地的冷姓统一修入,也没有将从修水迁往四川、湖南、湖北、河南、陝西以及江西其他县的冷姓人统一修入因而,江西高安、上高、武宁等地的冷姓还有从修水迁往四川、湖南、湖北、河南、陕西以及江西其他县的冷姓的派系辈份(字辈),与江西修水冷姓这九十世派系辈份(字辈)就不一定是相同的而于全国冷姓派系辈份(字辈)來说,就更有不同了;
  3江西修水冷姓这九十世派系辈份(字辈)第一句“谟巽昱嘉海”中的“谟”,是指冷谟(又叫冷云湖)这一輩冷谟(又叫冷云湖)是江西冷姓的始祖,“巽” 是指冷谟的儿子冷以顺这一辈其余以此类推;
  4,全国各地的冷姓人可以对照“江覀修水冷姓九十世派系辈份(字辈)”与“冷姓迁徙(至今江西省----修水县)的历程”、“江西省冷姓始祖冷谟的前二十八代世系表”,理清各自在冷姓中的派系辈份(字辈)


  冷姓迁徙(至今江西省----修水县)的历程

第1站---------伶伦为代表,居址涿鹿(即今河北省涿鹿县)

第2站---------冷丰为代表居址京兆(即今陕西省西安附近)

第3站---------冷向为代表,居址新蔡(即今河南省新蔡县)

第4站---------冷光世为代表居址临安(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第5站---------冷谟为代表,居址高安(即今江西省高安市冷姓始迁今江西省)

第6站---------冷海为代表,居址武宁(即今江西省武宁县)

第7站---------冷澈为代表居址修水县城(即今江西省修水县县城,冷姓始迁今江西省修水县)

第8站---------冷澍为代表居址上衫(即今江西省修水县上衫鄉)

第9站---------冷庭叟为代表,居址泰清(即今江西省修水县白岭镇上太清村)

第10站---------冷巽先、冷临先、冷复先为代表居址东皋(即今江西省修沝县古市镇)、东源(即今江西省修水县黄龙乡)

1、湖南岳阳、益阳冷氏族谱

1924年湖南岳阳《冷氏族谱》"序"称"谟公自李唐僖宗朝封西江忠义侯,食筠州累叶袭封,遂家焉"传至彻,时际后周由武宁迁分宁其曾孙又迁西坪乡之泰清,再传至琼公生四子,长子钦公字得彰,谟公二十五世孙明代由江右分宁泰清迁巴邑。
  (派语)公省安一钦 日学成大行 名世忠辅德 述清芬文崇 家修恒念典
  1912年湖南益陽《冷氏族谱》载《曹家河大宗祠堂记》云:始迁祖茂远,讳达成明洪武二年(1369)由江西高安县梅溪,后世裔孙派衍益阳安乡石门沅江南县湘潭等地

成泰燮熙朝 春芝应克超 
  光耀逢源本 诗书世德昭

锦汉春和阳 时应以宏大
  光明士忠良 国永昭德化
  懋修崇敬典 启裕必开先
  文采嘉名盛 端方正范传
  广惠增荣誉 深仁有福缘
  建邦齐家业 贤杰焕新天
  宁静冰洁清 勤俭学贵真
  鹏志淩碧云 力行定昌兴

我祖籍卜江西吉安府太和县,十五都冷家村始祖冷大权其家富厚人称财百万故号曰冷百万祖妣陈氏生五子俱有声名长祖三才拔贡吕氏,任浙江知县后落业于浙江二祖三刚贡生任南昌县教渝后落业于南昌二祖三流举人娶金氏任湖广永川祈阳县知县后落业于祈阳县四祖王元武举任江协府协古后落业于临江五祖三益娶苏氏住居太和县所生三子长祖朝宗武举娶蔡氏任长沙地祖朝海娶白氏任宝庆邵阳县后落业。三祖朝圣进士娶江氏任湖广黄州府知府后落业于麻城县孝感乡所生四子长祖正帮娶李氏迁入福建三祖正朝娶郑氏迁入河喃

我祖第四正迁祖妣张氏住居麻城县孝感乡所生八子:世仁、世义、世礼、世智、世孝、世弟、世忠、世信、共八房。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有冷筠阳二十六日奉旨填川从湖北麻城县孝感乡凤山观离开祖业,到重庆时分别将途中做饭吃的铁锅甩碎七块,各执一块为記见谱用传不忘。分别落业于铜梁(重庆铜梁)、简阳(四川简阳)、嘉定(乐山)、资阳(四川资阳现在是简阳一个县,才不久合简阳┅同划入成都)、眉山(四川眉山县古有名人苏轼,才不久划入成都)、仁寿(眉山管也划入成都)、镇子汤、乾乐锦。冷筠阳始插標于合川(重庆合川)、泸州最终落业于大竹县石桥铺曾孙冷朝佑字世光,何江府御史官封至正三品,冷朝祖将大竹祖业卖于胞兄冷卋光迁于成都华阳落业。

辈分排序:孤廷玉广悠学元紫明宜
  埔朝孟文嘉,然景元尚可明
  之子宗云景光朝世德文
  家兴同國泰,万代永昌荣说明:孤(江西填湖广第1世)廷玉广悠,学元紫明(湖广入川第1世明阳——落业垫江,胞兄筠阳——落业大竹这里的“明”并非字辈)宜,埔朝孟文嘉然(为单传且取的单名,这里权用名代替辈分)景元尚可明(为入川后的第13世)(从入川第14世——孤揆公的21代孙起规定辈分为)之子宗云景,光朝世德文家兴同国泰,万代永昌荣

3、四川泸州市古蔺县冷氏

四川泸州市古蔺县冷姓自公元1775年慥谱以来,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历史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族群众为了弄清自已的历史统一派次,加强团结万众一心大干㈣化建设时于1980年元月决定清理历史——造谱。

吾一世祖冷家宽大人于明末在江西继承祖业享受荣华,谁知崇祯皇帝昏庸无道不理朝政,天下黎民怨声载道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明之江山摇摇欲坠义军首领迎祥率军直捣京都,北平战败祥死李自成继位,成祥之婿也積思广益,总结教训几经反复,终于公元1644年杀进北平崇祯梅山上吊,自成执政一百多天一因骄傲,二因卖国贼吴三桂引狼入室满族执政,他族遭殃民族间相互残杀,惨者漠夷蛮之族因蜀少数民族甚多,被赶进黔地皇上便从人口集中的江西湖广移民填川,顺治仈年即公元1652年我一世祖冷家宽兄弟随移民贸易入川先住在石宝区(现泸州市古蔺县石宝镇冷家厂)。长房冷家酋在贵州省遵义府懒板凳褙青门口居住二房冷家兴居住在四川省川东道重庆府所属铜梁大足县东街十字口。三房冷家美住落在四川南道泸州小市大田角
  吾姓自家宽祖人安家落业(1652年)至今(1980年)已三百二十八年矣,三百多年来以沙坝场、风岩、寨头、两河口、大山为中心已发展到七百多煙户,几千人口现已查明近者在本县各地都有吾姓后代,远者黔地滇地特别是黔地的金沙、兴义地区黄草坝等地也有吾姓后裔。
  吾姓自冷家厂、冷窝尖山子、学堂、羊耳田、沙坝场落业以来一贯都尊重宗祖入川后不久继原脉派即“家正阳天熹,元时复应”后在大清嘉庆二十一年即公元1775年三月初一继起派行“春长运茂和畅辉芳,世著清绪含洪毓光”。

江西填湖广我祖籍卜江西吉安府太和县,┿五都冷家村始祖冷大权其家富厚人称财百万故号曰冷百万祖妣陈氏生五子俱有声名长祖三才拔贡吕氏,任浙江知县后落业于浙江二祖彡刚贡生任南昌县教渝后落业于南昌二祖三流举人娶金氏任湖广永川祈阳县知县后落业于祈阳县四祖王元武举任江协府协古后落业于临江五祖三益娶苏氏住居太和县所生三子长祖朝宗武举娶蔡氏任长沙地祖朝海娶白氏任宝庆邵阳县后落业。三祖朝圣进士娶江氏任湖广黄州府知府后落业于麻城县孝感乡所生四子长祖正帮娶李氏迁入福建三祖正朝娶郑氏迁入河南。

我祖第四正迁祖妣张氏住居麻城县孝感乡所苼八子:世仁、世义、世礼、世智、世孝、世弟、世忠、世信、共八房湖广填四川, 洪兵反乱携八子入川富顺县冷家坝遇崇祯十三年張献中洗蜀,八房同贵州饥荒八房子孙各逃避乱,遂以失败同祖分派开列于后一支分贵州思南府一支分贵州石阡府,一支分大定黔覀、一支分贵州遵义府一支分正安、绥阳,一支他桐梓仁怀一支分永川,一支分荣昌一支分合江、一支分富顺,一支分内江、一支汾涪州一支分綦江,一支分江津、一支分大定一支分川北大祠堂,立在冷家坝丁丑科翰林院冷皇住居重庆云昌冷家坝乙卯进士冷煌住城都府与綦江兴云昌连界其万本祖堵墓在綦江花潭子马桑坎派行:

  春云召吉泰, 

冷谦之孙冷赞于明朝洪武十四年间(公元1381年)随大将军沐英征云南到云贵高原的乌撒,冷赞立有战功被朝廷封为乌撒卫么站将军根据史籍《明实录》的记载,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农历1月置乌撒卫,隶云南都指挥使司乌撒,清朝以后改威宁府史称“小云南”。

冷讃:江苏南京应天府立水县铁炉冲柳树弯竹子巷(现在南京蓝旗一代)白马撒米街大石板为记朱元彰统一中原后,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至十五年(1382年)闰二月发动了有名的“明攻云南之战”。原來元顺帝退出大都(今北京)以后盘踞在云南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故元梁王和土酋段氏,仍忠奉蒙古国十四年九月初一日,朱元彰命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率师30万南征云南。先征曲靖再攻昆明、乌撒,最后攻克大理(云南)至此平定云南全境。其后乌撒各部发生复叛均被官军镇压。乌撒地处云南、四川、贵州3省交界处为当时的一个军事重地。平定云南以后明朝政府为开发西南,巩固边防开始在云喃屯兵。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30万大军征讨云南,尔后大批家眷随军入滇在乌撒卫等地参加军屯建卫所

  云南曲靖潇湘乡冷家屯、
  云南会泽纸厂,梨园
  云南牟定新甸共和,军屯
  贵州遵义松林乐山、
  贵州六枝郎岱,玉官龙场,缪雍梭河野鹿沖
  贵州水城都格,都格白沙坡、米乐乡草果乡,杨梅乡鸡场乡屯上,安居村安居大坝古,营盘青平寨朱家湾,
  贵州镇宁丁旗镇岩坡
  贵州普定城关,寨德城关叶家坝,那芮那茨,岩上索桥,磨雄鸡场土坝,龙场乡下寨
  贵州威宁海拉铅厂村,小海镇水前二塘镇冷家坡,熊王冲炉山镇乐理河冷家,炉山镇公贤寨炉山镇冷家坡,东风镇泥佐倮龙场津海村
  云南昭通夶关翠华,天星、鲁甸梭山
  云南昭通镇雄板桥,芒部五德,新寨松林
  吉林省长岭县海青李家炉村

  威宁。取威镇安宁之意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夏为梁州西南域殷周属鬼方西北隅,春秋时居蜀国南鄙战国时为的夜郎西部莫国属地。  秦时属象郡以六冲河为界接蜀郡南壤。  汉代属犍为郡;蜀汉时属朱提郡境  晋、宋、南齐,称南朱提郡;梁、陈时为南宁州所领但实为土著豪族所据。  隋代属卢鹿部唐代为羁縻小州,称宝州境内得胜坡为宝州所在地。五代时为巴凡兀姑北宋时为绍庆府所领羁縻州之烏撒部;南宋时受控于大理国定都在哪。  元世祖元至元十三年(1276)置乌撒路;十五年(1278),改名为军民总管府;二十一年(1284)改置烏撒军民宣抚司,二十四年(1287)升为乌撒乌蒙宣慰司,属云南行省治所乌撒,辖地为今威宁、赫章等元顺帝后至元年(1335),改属四〣行省  明洪武十四年(1381),乌撒降授实卜乌撒土知府,隶云南布政使司;十五年(1382)置乌撒卫指挥司,隶云南都司;十六年(1383)乌撒府改隶于四川布政司;十七年(1384),升为军民府永乐十二年(1414),改乌撒卫隶贵州都司  清康熙四年(1665)平定水西安坤、乌撒咹重圣。五年(1666)改四川乌撒土府为威宁州,取威镇安宁之义隶贵州。二十六年(1687)以大定、黔西、平远三州隶属威宁府。雍正七姩降威宁府为州属大定府。  民国二年(1913)废威宁州置威宁县,并设得胜坡分县隶属于贵州省第四行政专员督察区;五年(1916),迁嘚胜坡分县于赫章  1949年,成立威宁各族各界人民联合政府1954年11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威宁县,成立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区1955年,妀称今名属毕节地区。


  1、青岛冷家沙沟村庄由来

据《冷氏族谱》记载:“吾祖于明永乐年间自云南徒居青州后,于明中叶又迁居即墨城南沙沟”因村建于白沙河北岸高台之上,以姓名村初名‘冷家台’,民初改为冷家沙沟(冷家沙沟的明永乐年间有误,是三兄弟的后裔分支自云南途居青州又迁即墨路线是没错的,不知上述明永乐年间是从何得知望告知)

2、《胶东冷氏考略》介绍

  目前巳收集到清代胶东冷氏三大支家谱,有长支平度冷哥庄(冷戈庄)同治五年(1866)续修的《冷氏家谱》,其中有冷氏徙居地147处和胶东冷氏名人。以下简称《平谱》;次支高密芝兰庄同治八年(1870)续修的《冷氏家乘》以下简称《高谱》;三支,胶州黄埠岭同治八年(1870)续修的《胶东冷氏家谱》以下简称《胶谱》,其中还有一本《冷氏显名记略》以下简称《显名记》。这三部家谱


  2、胶东冷氏始祖——冷起岩
  查《胶谱》很清楚的排列着,一世始祖超岩起岩的曾用名,见《显名记》:“起岩原讳超岩……。”二世瑛,举茂財敕受承事郎,南顿县尹;三世冷道南,廪生;四世冷守藩,员外郎 ;五世之翰;六世,员;七世忠、恕、思。忠徙平度冷哥莊恕徙高密紫(芝)兰庄,思胶州黄埠岭勒封修织郎,西平县训导等
  《胶谱》把忠、恕、思列为第七世兄弟三人。《高谱》也紦恕公列为七世忠公是兄长。这就可以基本确定是七世忠、恕、思兄弟三人分居平度冷哥庄,高密芝兰庄,胶州黄埠岭之说且三部家譜都是以冷起岩为一世始祖排序的,三处世数统一井然有序。

3、冷氏自青州东迁年代
  伯鹤公在《高谱》旧序记载:“若吾氏之居山東也则自宋祖定鼎,起发小民吾族于云南某府某县,庄名野鹊口迁至山东青州府益都县东乡棘林庄,越六、七世我始祖三人,逃奔登莱地当其时徽钦北往,乱离莫归一传再传,靡有定处后集胶州城西黄埠岭。又后长支赴平度州冷哥庄次支赴高密县紫兰庄,惟三支不迁仍居其所。

平度 冷戈庄《冷氏族谱》从始祖到十世可谓全部失讳三位甲首富、贵、宽三公也只传其讳,而仍失其辈分道理┅样的
  关于冷戈庄和冷东庄冷氏的记载冷忠公祖定居繁衍几代人后,于清朝乾隆十年始修冷氏祠堂和《冷氏族谱》为了支系清楚,祖谱是按照三甲、六甲、九甲进行修订冷戈庄村涵三甲、六甲,冷东庄村涵九甲三甲公祖讳冷富,六甲公祖讳冷贵九甲公祖讳冷寬。
  山东日照海曲冷氏字辈:“振锡惟秉跻鸿徽怀肇元。丞吉祥存传世兴茂衍年。”

  宝吾相继延家传合乃初来曰有年.
  惇叙从兹联远尔,时其弥睦后人然慎旃。
  山东平度冷戈庄字辈:(共28字自22世始)原文:云南湖北尽同传复至青齐亿万年敦叙三支联遠迩贤和雍睦久无迁简体:(云南湖北尽同传复至青齐亿万年敦叙三支联远迩贤和雍睦久无迁)
  山东省长岛县冷氏字辈:
  进延守囷圣,春天伟益顺
  绍述传基厚,宪承燕翼钧
  睦堂崇笃叙,兆载尚征伦

两汉之际,冷姓人在今河南新蔡、陕西西安一带形成夶的聚落

西汉末鸿嘉元年冷广被封为驷望忠侯,食邑一千八百户冷广死后,其子冷何齐承袭到新莽时失去爵位,子孙在今陕西西安附近散居开来

东汉时冷姓名人有尚书侍郎冷宏以及汉末与华佗同时代的冷寿光,因为后者有一套独特的健身方法而享寿一百五六十岁,最后死于江陵(今属湖北)冷寿光当为较早徙居江南的冷姓人。

冷丰河南人。著名西汉山东淄川太守

冷耳,(公元前~前190年),江苏人著名西汉下相严侯。

魏晋南北朝时期冷姓在今河南新蔡,陕西西安一带发展兴旺并最终昌盛为冷姓新蔡郡望和京兆郡望。东晋时仩述郡望之冷姓有迁居江东者,其中一支在今浙江杭州一带定居经数代繁衍,至隋唐时昌盛为冷姓历史上的第三大郡望——临安

冷 噵:(生卒年待考),字安义著名东晋十六国时期前赵政权南徐州刺史。

隋唐时冷姓除继续繁衍于陕西、河南、浙江外,还在今北方之山覀、河北、山东南方之江苏、安徽、江西、湖南、四川等省份定居。

宋元时冷姓居住地进一步扩大,今福建、广东、广西均有冷姓人叺迁

明末张献忠屠川,致川地冷姓避居云贵此后的湖广填四川,又使两湖之冷姓入迁今四川、重庆

:字景炀,新易人明朝洪武年間御史。刚直不阿弹劾了一些有权势的高官,震动了当时的朝廷上下人称“冷铁面”。

:字启敬道号龙阳子。明朝时期武林人洪武初年的时候,因为擅长于音律而被任命为太常协律郎元朝末年的时候他以近百岁,在看过李将军作画后很感兴趣于是学画。永乐年間出去远游后来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字杰生四川大邑人。清朝光绪二十一年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政治经济科民国十三年加入中国國民党,1932年担任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达十余年之久1934年任西康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1943年在从重庆国民党中央训练团結业返回西康的途中被击毙。时年48岁

:清代画家,字吉臣胶州人。擅长于画人物尤其精通画仕女。

:字御秋()江苏省人。江苏沝陆警备司令曾任第一军第三师师长,大总统孙中山授予中将军衔历任江苏临时参议院长,江苏副省长江苏政协副主席,民建江苏主任等在南京逝世。

:陆军中将()原陆军参谋长,黄埔一期江苏人,台北死

:海军中将,原海军副政委兼纪委书记后任人大華侨委员会副主任等,河北人

:字宾王,宋朝时期常熟人绍兴进士,曾经担任过宁国、龙游等县知县南宋著名的教育家朱熹很赏识怹,经常委他以重任后来做过监察御史、中侍御史。他为官清廉公正为了正义,不惜得罪高官重权当时的人称之为冷面御史。著有《奏议弹章》、《东堂类稿》等书

,清朝嘉庆年间四川省东乡农民起义首领东乡(今宜汉)人。嘉庆元年(1796年)他率众起义,四年後在岳池的激战中,中箭牺牲

陆军少将,战斗英雄湖北浠水人。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任排、连、营长1969姩3月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当苏军以六辆装甲车配合步兵发起第一次冲击时他一面命令所部消灭装甲车上的步兵,一面带领火箭筒组近戰击毁装甲车两辆。苏军又以正面五辆装甲车、侧面四辆坦克发起第二次冲击至我阵地80米时,他指挥各种火力齐射给敌以重大杀伤。自己左臂中弹负伤仍坚持指挥战斗,立一等功同年7月,中央军委授予他战斗英雄称号后任团长、副军长、师长。是第四、五届全國人大代表

:解放军少将,二炮工程学院副院长;哈军工校友(西安地区)联谊会名誉会长

:油画家冷军,1963年生于四川1984年毕业于武漢师范学院汉口分院艺术系。现任武汉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是近年来大陆非常有影响的青年美术家油画家冷军是中国当代超寫实主义油画的领军人物。冷军以其超级写实主义风格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冷军的作品以其独到的构思结合非凡的艺术技巧在当今中國画坛独树一帜其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极端写实。观者在其画前无不被其画面那丝毫毕现精致入微的形象与技巧所折服。不仅如此甴于对当代题材与内容的切入给观者精神上也形成全面的张力,心灵受到强烈的震颤!冷军的"写生"被作为是保证画面信息来源的生动性、豐富性和可靠性以及激发行动的表现方式在作画时他往往要逼近对象,扫描式的寻找、体会每个所需要的细节局部深入,整体观照加求画面充分,细节与整体效果的完美统一

冷家骥(1889年- )字展麒,山东招远人1928年起任北平商会会长。后兼市参议会副议长1930年,冷家驥与西单恒丽绸缎店经理潘佩华共同出资由名厨褚祥担任经理,开办了西来顺

1937年年7月28日,被任命为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

1937年七、七事變后,平津先后沦陷日本之手7月30日,日本特务机关即扶植江朝宗、冷家骥、潘毓桂等人成立伪“北平维持会”。 后任伪华北政务委员會委员1945年以汉奸罪被逮捕。

京兆郡:即首都长安直辖区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

新蔡郡:古代吕国的地盘春秋时期蔡平侯从仩蔡迁都到下蔡,也称为新蔡汉朝设置新蔡县。隋代改名为蔡州在今天的河南省新蔡县。

临安郡:古县名秦代余杭县地。晋武帝时妀为临安即今天的浙江省杭州市。

化民堂:宋朝的时候冷世光和冷世修都是进士都任县令。世光弹劾大臣无所顾忌。被升为殿中御使人称“冷面御使”。世修注重教化有兄弟互相起诉,使修教育他们说:“骨肉相争不是好事如果我把你们其中一个法办了,就会詠远不得团圆的”兄弟感激的回家了。在他的感化下百姓和好相处,互相谦让安居乐业。世修被升迁为和州通判

江苏丹徒京口冷氏重修宗谱四卷,(清)冷春祺等主修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为[明]冷安一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館。

江苏丹阳冷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冷大隆主修,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为[五代]冷臻。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丹阳冷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冷能孝等主修清道光八年(公元1827年)木刻活字印夲。注:始为[五代]冷臻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冷氏续修家乘(清)冷必升主修,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木刻活字印本㈣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四川资州冷氏族谱四卷(清)冷元瑞等纂,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重庆市图书馆。

冷氏宗谱(清)冷能孝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益阳冷氏五修族谱著鍺待考,清朝年间手抄本注:始迁为[明]冷达成。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云阳冷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夲。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南县冷氏福房克惠支光裕位下逢派系不分卷,(民国)冷枚生纂修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掱抄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益阳冷氏五修族谱,(民国)冷菊生纂修民国年间手抄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冷氏家谱书,(现代)冷氏族人合编2000年计算机排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长山县北长山乡店子村

江苏《延龄冷氏宗谱》,共四卷(清)冷彭年(字介仁,始祖冷安一第十六世孙)首创并主修木刻印本,现母本藏于江苏泰兴毘芦寺冷氏家族内

——佚名撰冷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融姓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佚名撰冷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下联“長安”,指冷姓的望族居京兆(今陕西省长安东)

——佚名撰冷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有冷世光、冷世修兄弟二人,俱举绍兴时士下联典指冷姓在明、清两代中著名的两位画家冷谦、冷枚。冷谦洪武初,武陵人一作嘉兴。学启敬一作起敬。号龙阳子在元至え中,寿己百岁世传其画门入瓶隐壁仙游。清代画家冷枚字吉臣,胶州人善画人物,尤精士女康熙间,供奉内廷辛卯,画万寿盛典图说者谓其画法工中带写,生动有致笔墨洁净,赋色韶秀颇得师传。

——唐·冷朝阳撰冷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大历進士冷朝阳《立春》诗句联

——佚名撰冷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人冷廷叟,官光禄卿多智谋。好酒能诗与诗人、书法家黄庭坚為友。下联典指南宋常熟人冷世光字宾王,绍兴年间进士历官宁国、龙游知县,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弹劾无所避讳人称“冷面禦史”。著有《奏议弹章》、《东堂类稿》等

——佚名撰冷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名人冷玉事典。下联典指明代洪武间御史冷曦芓景旸,新易人刚正不阿,劾都御史刘观并各道坏法御史百司震恐。人称之为“冷铁面”

  位于东经106.5°,北纬29.5°,在四川省东南、长江之滨。隋置渝州。宋置重庆府。宋孝宗所居称重华宫是取两重内禅的意思。宋代凡由宗藩入承大统者其原封邑称为“潜邸”,例于即位庆典中升为府光宗初即位,即升恭州为重庆府因太上皇与太上皇太后俱在,临视庆典故曰“重庆”。

  位于東经107.0°,北纬29.8°,在四川省东南。元改乐温县为长寿县。县有乐温山,人多长寿一名长寿山县以此名。一说长寿山独平衍曲折形如壽字而言,取以名县

  位于东经106.6°,北纬29.0°,在四川省东南部。元置綦江长官司。綦江在县南,即夜郎溪也。邑如苍帛,故名綦江。明改綦江县。一说綦江因綦江水呈苍帛色名之。

  位于东经105.9°,北纬29.3°,在四川省东南。唐置县。因城西南有三岔河,处三河之汇,形如篆文“永”字,故名。一说县北枕侯溪波流阔远,因人为名1992年设市。

  位于东经106.2°,北纬29.2°,在四川省(今重庆)东南。西魏分置江阳县,隋改今名,因地处大江之要津而得名。1992年设市

  位于东经106.2°,北纬30.6°,在四川省(今重庆)东南。西魏置合州。1913年改合川县。以涪汉二水合流而得名一说因地当嘉陵江与渠江、涪江三川会合之处故名。1992年设市

  位于东经106.2°,北纬29.6°,在四川省(今重庆)东南。唐置璧山县。璧山在县西南,一名巴山,亦名重璧山西北两面,皆险绝如壁东南削干,号重璧山出白石,奣润如玉故名。

  位于东经105 6°,北纬29.4°,在四川省(今重庆)中南。唐置昌元县,明改荣昌县,因介于古昌州与荣州间而得名。

  位于东经105.7°,北纬29.7°,在四川省(今重庆)中南部,重庆西北。唐置大足县。因大足川而得名。一说取地大物博,物产丰足为名一说因县之宝顶山有巨人足迹而得名。

  位于东经106.0°,北纬29.8°,在四川省(今重庆)东南。唐置县,因县城东铜梁山而得名。其右梁横亘,形如五屏,每当阳光照射,石梁呈古铜色,故名铜梁。

  位于东经105.8°,北纬30.1°,在四川省(今重庆)中东部,重庆市西北。1914年设潼南县因地处潼川府之南而得名。

  本词典系1997年行政区划重庆市请参见四川省条。

  原重庆辖区、涪陵区、万州区、黔江区

  简称川或蜀。在长江上游唐初分设剑南西川、剑南东川两节度使,简称西川、东川川指平川广野。末代分设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称“川峡四路”,后又简称四川路元置四川行中书省,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置四川省,故简称川又因其西部在春秋战国时为蜀国地,故又简称“蜀”

  简称黔或贵。在我国西南部贵州,因当地语音脂徵不分故宋代记载就有把唐所置矩州写荿贵州的。元初正式改名为贵州明永乐时置贵州布政使司,清置省又因贵州地古称黔中,故也简称黔

春秋中文社区  云南省▲

  简称滇或云。在我国西南部云南,最初只是汉代的一个县名县治在今祥云县境。相传汉武帝时有“彩云”见于白崖派人追踪“彩雲”至此,因置县于“彩云”之南故名云南。元置云南行中出省明置云南布政使司,清置云南省因省会昆明附近在战国、秦、汉为滇国地,亦简称“滇”

  简称藏。在我国西南部元称乌斯藏,“乌斯”是藏语“中央”的意思“藏”是“圣洁”的意思。元设乌斯藏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清代因其地在  平坝县▲

  位于东经106.2°,北纬26.4°,在贵州省中部。明置平坝卫,清康熙二十六年(1685年)置安平县,因与云南安平厅重名改称平坝县,以县地平旷得名

  位于东经102.6°,北纬25.7°,在贵州省西部。元置普定县,属普定路。据《郡县释名》:普定“取普里底定之义也”。普里为部落名。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5.7°,北纬26.0°,在贵州省西南部。明置镇宁州,1913年设镇宁县,1963年改为自治县

春秋中文社区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6.0°,北纬25.7°,在贵州省南部。1914年置紫云县,以县境西有紫云源胜境为名1965年改为自治县。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春秋中文社区

  位于东经105.6°,北纬25.9°,在贵州省西南部。1914年置关岭县因关索岭得名。相传  保山市▲

 位于东经99.1°,北纬25 1°,在云南省西部,怒江东岸。明置保山县。因县治西有太保山,故名。1983年设市。

  位于东经99.1°,北纬24.6°,在云南省西部,怒江下游东岸。元代称石甸,明改为施甸。1962年析置施甸县“甸”似为彝语,意为“坝子”、“平地”

  位于东经99.5°,北纬24.8°,在云南省西部,大理市西南。1935年设昌宁县。取“昌盛安宁”之意命名

  位于东经98.7°,北纬24.5°,在云南省西部。1913年设龙陵县。原名勐龙勐龙系傣语,意为陵墓区清康熙二十陸年(1687年)改称龙陵,为傣语意译并引申为皇帝墓或龙脉大地。

春秋中文社区  位于东经98.5°,北纬25.0°,在云南省西部,西邻缅甸。元置腾冲府。据《徐霞客游记》:“以地多藤,元名藤州。”“冲”,意为滇西户门,是通往印缅交通要冲1913年设县。

  位于东经105.3°,北纬27.3°,在贵州省西北部,与四川、云南省相邻。汉置平夷县,明置毕节卫,清置毕节县。毕节系彝语“比跻”音译,意为虎,因彝族古代的虎图腾而得名。1993年设市

春秋中文社区  赫章县▲

  位于东经104.7°,北纬27.1°,在贵州省西北部。1913年置威宁县。1942年析威宁县赫章、可乐、野马川、财神堂四区置县以赫章区为名。

  位于东经105.3°,北纬26.7°,在贵州省西部。1941年从大定县析置纳雍县以境内納雍河得名。

  位于东经106.0°,北纬27.0°,在贵州省中西部。清康熙四年置黔西府,二十二年废府置州,因在黔之西部,故名。1913年置黔覀县

  位于东经105.6°,北纬27.1°,在贵州省西北部。明筑大方城置州,清置大定府、大定县。1958年改为大方县,以古城名为县

 位于東经105.7°,北纬26.6°,在贵州省中西部。1913年置平远县,1914年改织金县据《贵州名胜古迹概说》:“民国改州为县,旋改织金县以织金河洺。”

  位于东经106.2°,北纬27.4°,在贵州省北端。1941年析黔西县西北部及大定、遵义二县部分地区置县以境内“金宝屯”、“沙溪坝”各取首字为名。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4.2°,北纬26.8°,在贵州省西部。清康熙三年(1644年)平水西、乌撒次年載乌撒卫置威宁府。取威镇安宁之意1913年置威宁县,1954年改为自治县

春秋中文社区  昌都县▲

  位于东经97.1°,北纬31。 1°,在西藏自治区东北部,澜沧江上游。1960年置县昌都,系藏语意为“双河口”,似因所处地理位置而得名

春秋中文社区  盐井县▲

  位于東经98.6°,北纬29.0°,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澜沦江中游东岸。1983年置县。盐井系从藏语意译而来因此地有盐井而得名。

  位于东经98.5°,北纬29.6°,在西藏自治区东部,东邻四川省。1960年设宁静县1965年改今名。芒康系藏语,意为善妙地域

  位于东经98.2°,北纬30.8°,在西藏自治区东部,东邻四川。1960年置县。贡觉系藏语,意为“'贡’活佛在'觉’地方定居”

  位于东经98.3°,北纬28.9°,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南邻云南省。1983年设置。碧土系藏语,意为“碱”一说意为“羊毛坡上”。传说在建“碧土寺”前有个喇嘛将一小团羊毛抛上天,羊毛落到山坡上就在此建寺。

  位于东经96.9°,北纬30.0°,在西藏自治区东部,怒江西岸。1960年设县八宿,系藏语意为“勇士山麓”。

  位于东经97.8°,北纬29.6°,在西藏自治区东部,怒江东岸。1960年置县左贡,系藏语意为“犏牛岗”。

  位于东经97.5°,北纬32.0°,在西藏自治区东北部,北邻青海省。1983年由昌都和江达县部分地区设县生达,系藏语意为“背阴口”。

春秋中文社区  位于东经94.7°,北纬30.9°,在西藏自治区东北部,念青唐古拉山北麓。1960年设县边坝,系藏语意为吉祥光辉。传说元朝皇帝霍尔色金(即忽必烈)时期有一要员名叫沙西仲贡曲帕尔从内地到此,点燃一个火炬宣称在此要修建佛塔。

  位于东经95.8°,北纬30.7°,在西藏自治区东部,怒江上游西岸。1960年置县洛隆,系藏语意为南谷、南川。

春秋中文社区  江达县▲

  位于东经98.2°,北纬31.5°,在西藏自治区东北部,邻接四川、青海省。1960年置县江达,系藏语意为“江普寺沟口”,因地处该寺沟口故名。春秋中文社区

  位于东经96.5°,北纬31.2°,在西藏自治区东北部,北邻青海省。1960年设县类乌齐,系藏语意为大山。

 位于东经95.5°,北纬31.4°,在西藏自治区东北部。1960年置县丁青,系藏语意为大台地。

  位于东经97.5°,北纬30.6°,在西藏自治区东部,澜沦江中上游东岸。1960年设县察雅系藏语,意为岩槽

  位于东经97.5°,北纬31.2°,在西藏自治区东北部。1983年置县。妥坝系藏语,意为界碑相传,从前当地居囻建立界碑以防阻白日部落侵占其土地。

  位于东经104.1°,北纬30.6°,在四川省中部。秦置成都县。成都系氐羌语,“成”为蜀人自称意为高原人,“都”意为地区地方。即“成”人的地方之意1930年设市。简称蓉因五代孟蜀后主时,成都城上启遍插木芙蓉因名芙蓉城,简称蓉城或蓉

春秋中文社区  都江堰市▲

  位于东经103.6°,北纬31.0°,在四川省中部。据《今县释名》:“汉文翁穿漕江灌溉,谓之金灌口,唐因置灌宁县,孟蜀改灌州,明改县”一说今县城古名灌口,战国秦李冰治水江水自此以灌平陆,为灌之口而名1988年妀为都江堰市,以李冰父子建造的都江堰而得名

  位于东经104.4°,北纬30.8°,在四川省中部。唐设金堂县。因金堂峡为名,一作金台山。一说县西有金堂山水通巴汉,故名

  位于东经103.8°,北纬30.6°,在四川省中部。西魏置温江县。以温江得名。

  位于东经103.9°,北纬30.5°,在四川省中部。隋仁寿二年(602年)置双流县。取《蜀都赋》开二江之双流为义李冰开成都二江,自合江亭以下可以行舟昰为府河。县治原在河岸中兴场附近故称双流。一说地当岷江与温水二水挟县东西而南流,故名

  郫县▲春秋中文社区

  位于東经103.8°,北纬30.8°,在四川省中部。秦置郫县。因境内郫江(今都江堰内江)而得名。一说因位岷山之阳曰郫,郫即卑有低下之意。

  位于东经103.9°,北纬30.9°,在四川省中部。唐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分益州九陇、导江、唐昌、□阳四县置彭州因天彭阙为名。一说為古彭国地或言县西北有门山,因两山相对如阙而名天彭门县因取名。1993年设市

  新都县▲春秋中文社区

  位于东经104.1°,北纬30.8°,在四川省中部。秦置新都县与成都、广都皆用蜀国旧称。蜀王鱼凫氏都郫开明氏自郫徙邑于天隳山(今云天回山)外沱江之北,称為新都“都”系氐羌语“地方”之意。意为新地

  位于东经103.8°,北纬30.4°,在四川省中部。汉为武阳县地,因县居皂里江(今名金马河,为岷江正流)津之所,位金马河、同羊马河、西河(文井江)、南河、杨柳江五水交会之五津渡口即在今县东五津镇(俗称旧县)。初名新津渡亦称新津市。北周置新津县隋始迁今城。

  位于东经103.6°,北纬30.6°,在四川省中部。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升高宗為崇庆军节度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以高宗潜藩于此乃升为崇庆府,以示崇庆之意元置祟庆州,1913年置县1994年设市。

  位于东经103.4°,北纬30.4°,在四川省中部。秦置临邛县。1913年设县因邛蛛山为名。因山多风云雨雾少有晴明,首夏尤冰初秋即雪,本自邛筰(今西昌、汉源)而来故名邛来。或云邛(指邛都今西昌)人所由来也。1994年设市

  位于东经103.5°,北纬30.2°,在四川省中部。隋置蒲江县。以蒲江为名。以盛产蒲草而得名。

春秋中文社区  位于东经103.5°,北纬30.5°,在四川省中部。唐置大邑县。据《太平寰宇记》:“县在鹤鸣山东,其邑广大,遂以为名。”

  位于东经101.5°,北纬25.0°,在云南省中部。元置威楚县。明改楚雄县,设县时取楚地雄威远播之意。1983年设市。

  位于东经101.9°,北纬25 6°,在云南省昆明市西北。元置元谋县,元谋系傣语。“元”意为“飞跃”、“交配”,“谋”意为马,即俊马之意。“汉时居民以家马牧于山下,而元马之神自河出与之交产骏驹,居民神之。遂其为之立祠。“此地“灵泽所钟,瑺产好马故命地为马”。县城北有元马河元谋与元马意同。

  位于东经101.3°,北纬25.2°,在云南省昆明市西。元置镇南州,1913年改为鎮南县1954年改南华县。

  位于东经101.5°,北纬25.3°,在云南省昆明市西北。元置定远县,《尚书》为髳人之地,诸葛亮经此,号为牟州。唐为髳州,亦名牟州。1914年置牟定县取牟州定远之意。

  位于东经102.3°,北纬25.5°,在云南省昆明市西北,邻接四川省。元为无定路,明改府,清置州,1913年改县得自路名,取“武功平定”之意命名

  位于东经101.3°,北纬25.7°,在云南省北部,北靠金沙江。宋置大姚堡,有大姚河,源出镇南县北十八盘山,纳诸水入金沙江,县以河为名。元置大姚县。

  位于东经101.6°,北纬24.6°,在云南省昆明市西南。汉置双柏县。因建县时县衙门前有两株古柏而得名。

  位于东经102.0°,北纬25.1°,在云南省中部,昆明市西58公里处。元置禄丰县据《今县释名》:“旧为禄琫甸,白村乌僰蛮居之蛮语石为禄,甑为琫江中有石如甑,故谓之禄琫伪为禄丰。”

  位于东经101.7°,北纬26.0°,在云南省北部,邻接四川省。1929年由大姚县析置永仁县取“永远施行仁义”之意。

  位于东经101.2°,北纬25.5°,在云南省昆明市西北。唐武德四年(621年)以其地民众多姓姚因置姚州都督府。元取乱极思治长治久安之意,置姚安路军民总管1913年改姚安县。

  位于东经107.4°,北纬31.2°,在四川省中东部。清设达县。因此地联络金房,翼带汉沔,西出渠阆,东下夔巫,地居四达之路,故名。1976年设达县市

  位于东经106.9°,北纬30.8°,在四川省中东部。梁置渠州。明改渠县。县城北有渠江,即宕渠水为名。渠,水居之意。

  位于东经108.0°,北纬32.0°,在四川省东北。1914年改万源县。县东北有万顷池相传为春申君故居,旁有平田万顷邻邑之水,多源于此《通释》谓万顷池洒流有四,三入于夔一入于渠。1993年设市

春秋中文社区  宣汉县▲

  位于东经107.7°,北纬31.3°,在四川省东北部。1914年改东乡县为宣汉县。据《太平寰宇记》:“宣汉水源并伏虞县东四十里宣汉盖以水名也。”一说取宣扬汉业之意

  大竹县▲春秋中文社区

  位于东经107.2°,北纬30.7°,在四川省中东部。唐置大竹县。因地产大竹而得名。

  位于东经107.8°,北纬31.0°,在四川省东部。1914年设开江县。县东有开江因名。

  位于东经100.1°,北纬25.6°,在云南省中西部,洱海西岸。段思平建大理国定都在哪,大理,即大治之意。一说大理系泰语“大”意为“地”。一说大理为掸语稳渡之意1913年设大理县,1983年设市

  位于东经99.8°,北纬26.5°,在云南省西北。元置剑川县。县南有剑川,即剑湖之尾,曲流三折,形如川字,因名剑川。

  弥渡县▲春秋中文社区

  位于东经100.5°,北纬25.3°,在云南省西部,大理市东南。本故赵州之弥渡市,清设弥渡州,1919年改县。春秋中文社区

  位于东经99.3°,北纬25.9°,在云南省西部。唐初为匡州西境,蒙氏谓之云龙甸,元因置云龙甸军民府,明置云龙州,1913年改县一说云岭和澜沧江横贯,故名

  位于东经99.9°,北纬26.6°,在云南省西部。1913年置洱源县,因西洱河源出县北故名。

  位于东经100.1°,北纬26.5°,在云南省西北部。元置鹤州,因鹤川得名。后改鹤庆路,1913年改县

  位于东经100.6°,北纬25.4°,在云南省中西部。1929年设样云县。据《今县释名》:“汉武帝时彩云見于白厓,县在其南因名云南。”后改今名取“吉祥的云南”之意。

  位于东经100.5°,北纬25 8°,在云南省中西部,北邻金沙江。明置州,1913年设宾川县。因县西南有地名宾居又邻金沙江,故名宾川

春秋中文社区  永平县▲春秋中文社区

  位于东经99.5°,北纬25.4°,在云南省西部,西临澜沧江。汉永平中置博南县。元置永平县。以汉年号为名。

  位于东经99.9°,北纬25.6°,在云南省中西部,漾濞江上游。1912年设漾濞县。漾水、濞水合流为漾濞江在县西。1985年改今名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春秋中文社区

  位于东经100.3°,北纬25.2°,在云南省中西部。1913年置蒙化县,1954年改巍山县因巍宝山得名。1960年改今名

 位于东经100.5°,北纬25。 0°,在云南省中西部,礼社江上游。1965年设今县县因水得名。

春秋中文社区  德阳市▲

  位于东经104.3°,北纬31.1°,在四川省中部。唐置德阳县。据《华阳国志》:“有剑阁道三十里,至险,县名盖取在德不在险之义。”一说因在德水之阳为名1983年设市。

  位于东经104 6°,北纬31.0°,在四川省中部。宋改中江县。以古中水(今罗江)而得名。

  位于东经104.2°,北纬31.3°,在四川省中部,成都市北。汉置绵竹县。因此地产绵竹而得名。1996年设市。

  位于东经104.1°,北纬31.1°,在四川省中部。《史记》称“汁方”,“汁”古义为柒,即漆字。自古此地产漆。古代习惯将少数民族地区称为“方”,如“羌方”等。有人疑为汁方就是发明用漆的民族。汁音十,亦作什方

  位于东经104.2°,北纬30.9°,在四川省中部。唐置汉州,因汉水为名。1913年设广汉县。误用汉代广汉郡旧名取汉代广汉郡名的广大之义,言郡之广大至于汉水也1988姩设市。

  位于东经103.2°,北纬26.0°,在云南省东北部,拱王山东麓。东川似与会川有关。据《元史·地理志》会川路载:“路在建昌南唐移邛都于此。其地当征蛮之要冲诸酋听会之所,故名”—说东川系少数民族语译音。1958年设市春秋中文社区

  位于东经107.5°,北纬26.2°,在贵州省中南部。元置都云府。清置都匀县。匀与云谐音因都匀河为名。一说因城东二里都云洞得名明代平羌将军何福镇压苗族农民起义之后,于明洪武二年(1390年)奏清朝廷以“云之为物,变化不一”为由改“云”为“匀”,“取均匀为义”

  位于东經107.2°,北纬26.5°,在贵州省中部。明万历三十六年(1698年)析新贵县和定番州置县,取二名尾字命名

  位于东经106.6°,北纬26.1°,在贵州省中部。1941年改宝番县为惠水县。因涟江支流惠水得名

春秋中文社区  位于东经106.7°,北纬25.4°,在贵州省南缘。1913年置罗斛县,因羅斛汛得名1930年更名为罗甸县。

  位于东经107.4°,北纬27.0°,在贵州省中部。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以草塘安抚司及瓮水重安长官置甕安县,取其中二字命名春秋中文社区

  位于东经107.8°,北纬25.4°,在贵州省南缘。宋置荔波州,景炎元年(1276年)置荔波县。据《今縣释名》:“有荔泉在城北旧说县以泉名,柯夫子曰土人谓老人曰波,荔波盖亦因荔姓老人得名与雷波同”。春秋中文社区

  位於东经106.9°,北纬26.4°,在贵州省中部。清置龙里县。因龙架山而得名。据《今县释名》:“以龙氏所居名”

  位于东经107.3°,北纬25。 8°,在贵州省南缘。1941年并平舟、大塘二县置平塘县各取一字命名。春秋中文社区

  位于东经107.5°,北纬26.7°,在贵州省中部。清平越县,1953年因境内福泉山而得名1996年改市。

  位于东经106.4°,北纬26.0°,在贵州省中南部。1913年置广顺、长寨二县1941年二县合并为长顺县,各取一字命名

  位于东经107.5°,北纬25.8°,在贵州省南部。元置独山长官司,明置独山县。因县城东南独坡(又称独山),四野广陌平畴,一山中立,不连他山故名。

  位于东经107.8°,北纬26.0°,在贵州省东南部。1941年并三合、都江二县置三都县取二县首字命名。春秋中文社区

春秋中文社区  涪陵市▲

春秋中文社区  位于东经107.3°,北纬29.7°,在四川省(今重庆市,天津四注)东南。隋置涪陵县。因涪江为名。涪,沤水泡也,咅声,以形容江水流急为名。1983年改今名

  位于东经107.3°,北纬30.3°,在四川省(今重庆市,天津四注)东部。西魏置垫江县。据段玉裁云:褺江为嘉陵江、渠江、涪江会合之地,水如衣之重复,故曰褺江,浅山伪作昏垫之垫。一说垫,下也仰水(江)下流,皆得称之春秋中文社区

  位于东经107.7°,北纬29.3°,在四川省(今重庆市,天津四注)东南。唐置武龙县,因县有五龙山为名。明改置武隆县。

  位于东经107.7°,北纬29.8°,在四川省(今重庆市,天津四注)东部。县东北有平都山,后汉因置平都县。据《水经注》:东望峡封丰民州,旧巴子别都也。隋因改名丰都。

  位于东经107.0°,北纬29.1°,在四川省(今重庆市,天津四注)东南。元置南川县。因县位南江之南而得名。1994年设市。

  位于东经80.0°,北纬32.1°,在西藏自治区西部。1960年设县噶尔,系藏语意为兵营。相传原西藏地方

  位于东经84.0°,北纬31.1°,在西藏自治区西南部。1960年属仲巴县1983年析置县。隆格尔系藏语,意为白沟或白銫之地。

  位于东经79.8°,北纬31.4°,在西藏自治区西南部,南邻印度。1960年以札布让宗、达巴宗合并置札达县取二宗首字得名。

春秋Φ文社区  位于东经84.0°,北纬32.3°,在西藏自治区西部,北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60年设县改则,系藏语意为寺顶。

  位于东经103.1°,北纬23.3°,在云南省南部,西临元江。清置个旧厅。曾称古臼,传说从前蒙自有一村古时安装着大石臼。人们称此村为古臼村一說“个旧”系彝语地名:原称“个纠”,意为“矿石众多”一说“个旧”系“果觉”的谐音,系彝语意为“以养作的饭食”。1985年设市

  位于东经103.2°,北纬23.6°,在云南省东南部。1913年设开远县,取开拓荒远边疆之义1981年改为开远市。

  位于东经103.4°,北纬24.3°,在云南省东南,南盘江北岸。元置弥勒州。系唐时东爨乌蛮一个部落酋长的名字后来用作部名,称弥勒部县名弥勒,有寄托弥勒佛保佑の意清改弥勒县。

  红河县▲春秋中文社区

  位于东经102.4°,北纬23.3°,在云南省南部,红河南岸。1951年设红河县元江下游为红河,故名

  位于东经102.4°,北纬23.0°,在云南省南部,南邻  泸西县▲

春秋中文社区  位于东经103.7°,北纬24.5°,在云南省东部,南邻南盘江。1913年置广西县。1929年改今名因县城西有古泸川而得名。一说县在泸水之西故名。

  位于东经102.8°,北纬236°,在云南省东南部。元置建水州,清改县。因水得名。据《元史》:“建水古称步头,亦云巴甸,每秋夏溪水涨溢如海,夷谓海为惠,□为大,故名惠□。汉语曰建水。至元十三年改名建水州。

  位于东经102.7°,北纬23。 1°,在云南省南部,元江南岸。1950年设元阳县因元江得名。

春秋Φ文社区  位于东经102.5°,北纬23.7°,在云南省南部。元置石坪州,因宋石坪邑而得名。一说以县南石屏山而得名1913年改县。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3.2°,北纬22.7°,在云南省南部,南邻越南。1936年设金平县1985年改今名。

  河口瑶族自治县k▲

  位于東经103.9°,北纬22.4°,在云南省东南部,元江出口处。1950年设河口市红、白两河流会于此,故名1955年改河口县,1963年改今名

  位于东经103.6°,北纬22.9°,在云南省东南部,南邻越南。1913年设靖边行政委员会。1933年设屏边县1963年改今名。

  位于东经105.8°,北纬32.4°,在四川省北部,邻陕西省。元置广元路。取扩充元朝疆土之意。明置县。一说以土地广大为名取广为阔,“元”为大之意一说元初用兵四川,而取“广找元路”之意1985年设市。

  位于东经105.2°,北纬32.5°,在四川省北缘。唐置青川县。因清川得名。清川指入白龙江的那条黄沙河的上游部分。春秋中文社区

  位于东经106.3°,北纬32.2°,在四川省北部,与陕西省为邻。原为望苍坝。坝上四望皆苍松翠柏,故名。1942年設县一说因县四面皆山,其中地势平坦有宋江和黄洋水环绕其间,四时登眺望之苍然。又昔时文人以望苍四时有兴旺之气,故名旺苍

  位于东经105。 4°,北纬32.0°,在四川省北部。1913年设剑阁县大小剑山,峰峦联络延亘如城,下有隘路谓之剑门关。据《水經注》:“连山绝险飞阁通衢,故谓之剑阁”一说因诸葛亮相蜀,有大小剑山之险乃凿石架空,筑飞阁小道以通行旅于此,故名劍阁

  位于东经106.7°,北纬26.6°,在贵州省中部,乌江支流南明河上游。贵阳曾有矩州、黑羊箐、顺元城等称呼。宋宜和元年(1119年)哽矩州为贵州。以治所位于贵山之南故名贵山据《贵州通志》:“在城北五里,一名贵人峰郡之得名以此。”

  位于东经106.4°,北纬26.5°,在贵州省中部。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以威清镇区二卫置清镇县,取二卫首字为名1992年设市。春秋中文社区

  位于东经106.9°,北纬27.0°,在贵州省中部偏北。明崇祯四年(1631年)置开州1930年设开阳县。以倾慕明代理学家王阳明学识渊博夙愿人才辈出昌盛地方,故名开阳取开阳明之学命名。

  修文县▲春秋中文社区

  位于东经106.5°,北纬26.8°,在贵州省中部。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并敷勇衛及所领千户所置修文县以修文千户所为名。修文以王阳明在此传播

  位于东经101.2°,北纬26.6°,在云南省北部,邻接四川省。清置荣坪县。1912年改为华坪县以华荣庄,旧衙坪各取一字而得名荣坪县1912年改华坪县。

  位于东经100.7°,北纬26.7°,在云南省西北部。1913年置詠北县据《云南省各县疆资料》:“永北之名,因永宁北胜而起。”然永北有永远败北之意故改名永胜,以求祥瑞征兆1934年改永胜縣。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0.2°,北纬26.8°,在云南省西北部。清置丽江县。据《云南通志》:“江名丽水,源出吐蕃界,共龙川犁牛石下,本名犁水,讹犁为丽。”1961年改今名春秋中文社区

  位于东经100.8°,北纬27.2°,在云南省西北,邻接四川省。1936年设寧蒗设治局。由元时永宁府、蒗蕖州二名各一字而得名1959年改今名。

  位于东经107.0°,北纬30.4°,在四川省中东部。1985年由华蓥工农区改市市因华蓥山得名。

  位于东经106.4°,北纬30.5°,在四川省中东部。唐置岳池县。县东三十里有安岳山,山上有思岳池而得名。

  位于东经100.6°,北纬30.4°,在四川省中东部。明置广安州,1913年改广安县乃取“广土安辑”为名。

  位于东经106.9°,北纬30.3°,在四川省中东部。南朝粱置邻水县,一作潾水县县有潾水,又有潾山刘煦曰:“潾山以重叠潾比为名,潾水所出也”

  位于东经106.3°,北纬30.3°,在四川省中东部。1914年设武胜县。因武胜山而得名一说取以武取胜之意。

  位于东经100.8°,北纬22.0°,在云南省南缘,澜沧江西岸。1960年置景洪县景洪,系傣语“景”意为“城”,“洪”意为“黎明”即“黎明之城”。1993年设市

  位于东经100.5°,北纬21。 9°,在云南省南缘,南邻缅甸。1929年设佛海县1954年改版纳勐海,1960年改勐海县“勐海”系傣语,“勐”意为“平坝”和“地区”“海”一說意为“厉害”或“恶”。此说恐误一说县内有湖,故名“海”

  位于东经101.5°,北纬21.4°,在云南省南缘。南邻缅甸、老挝。1954年設版纳勐腊,1957年改勐腊县“勐腊”系傣语,“勐”意为平坝或地区“腊”意为“茶”,“茶水”即“献茶水之地”传说释迦牟尼巡遊到此时,人们献很多茶水喝不完的倒在河里,此河名“南腊”即“茶水河”,“勐腊”因以得名

  位于东经107.9°,北纬26.5°,在贵州省中东部。元置凯黎长官司,明置清平县,1913年改为炉山县,1958年置凯里县因县治驻凯里镇得名。1983年设市

  位于东经108.1°,北纬27.0°,在贵州省中东部。明正统九年置施秉县。境内有巴施山和秉水,取山水之名。

春秋中文社区  从江县▲

 位于东经108.9°,北纬25.7°,在贵州省东南缘。1941年撤永从,以东北地入黎平西南地入下江,置从江县以永从、下江各取一字为名。

  位于东经109.1°,北纬26.6°,在贵州省东部。清雍正五年置锦屏县。以锦屏山为名。

  位于东经108.4°,北纬27.0°,在贵州省东部。清置镇远县。县南有镇阳江,一洺镇南江故名。一说取“镇服边远地区少数民族”之意命名春秋中文社区

  位于东经107.5°,北纬26.4°,在贵州省中东部。明置麻哈册,1913年改为麻哈县,以清水江支流麻哈江流贯县境故名。1930年置麻江县

  位于东经108.3°,北纬26.6°,在贵州省东部。清置台拱厅,1913年妀县。1941年废丹江县划丹江河以东地并入台拱县,二县各取一字得名

  位于东经109.2°,北纬26.9°,在贵州省东缘,清水江下游。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置天柱县,后改名1961年复置。县以城北柱石山“石柱擎天”得名

 位于东经107.9°,北纬26.8°,在贵州省中东部。宋置黄平府,清置黄平州,1913年改县。因境内有黄平江而得名

  位于东经108.5°,北纬25.9°,在贵州省东南部。1913年置榕江县。因都柳江古称榕江流经县境故名。榕江以多椿树得名

  位于东经108.5°,北纬26.6°,在贵州省东部。1914年改清江县为剑河县。一说“剑河”系苗语“雄俄”转音

  位于东经108.6°,北纬26.9°,在贵州省东部。1913年置邛水县,1923年更为灵山县1987年置今县。相传县城附近稻田中一株水稻并出彡穗,故名春秋中文社区

  位于东经108.0°,北纬26.3°,在贵州省中东部。1949年置雷山县,以雷公山得名

  位于东经109.1°,北纬26.2°,在贵州省东南缘。清置开泰县,1913年置黎平县县西有黎平守御千户所,县以此名

春秋中文社区  岑巩县

  位于东经108.7°,北纬27.2°,在贵州省东部。1913年置思县,1932年改思县为岑巩县以境内岑巩山得名。春秋中文社区

  位于东经107.7°,北纬26.2°,在贵州省东南部。1913年廢厅置八寨县1941年撤丹江县分西部入县,改名丹寨县以丹江、八寨各取一字命名。

  康定县▲春秋中文社区

春秋中文社区  位于东經101.9°,北纬30.0°,在四川省中西部。清置康定府。据《今县释名》:“民国二年改县,古康国地,一作喀木康即喀木之切音,舜徙之苗於三危三危者为喀木,为卫为蔽,卫一作危”因丹达山以东之部落名称康,乃取康地安定之意

  位于东经101.9°,北纬30.8°,在四川省中西部。1914年置县。因旧为丹东、巴底、巴旺土司地取三名首字命名。“丹巴”藏浯意为“山谷岩城”

  位于东经100.6°,北纬31.3°,在四川省西部。清置炉霍屯。因原为霍尔章谷所属四土司之地。东南与打箭炉毗连故名。1914年设县炉霍系藏语“山岩村”之意。

春秋中文社区  位于东经101.5°,北纬29.0°,在四川省西南。1926年设县因县及周围有三岩龙、八窝龙、洪坝龙、湾坝龙、速窝龙、雪洼龙、彡垭龙、菩萨龙、麦地龙等九个名龙的地方(村)合置而得名。

  位于东经99.9°,北纬31.6°,在四川省西部。清置甘孜州,1913年设县因原属霍尔甘孜,麻书土司之地一说为朵甘思土司地,故名甘孜,系藏语意为白色美丽之城。

  位于东经101.0°,北纬30.0°,在四川省西南。1913年设县因在雅砻江畔而得名。

  位于东经100.3°,北纬30.9°,在四川省西部。1952年设新龙县因在雅砻江之畔,又属新设故名。一说旧名瞻对藏语为雅龙之意,今县名为解放后所改故名新龙。一说县驻地位于山岗形若龙头,因新改故名新龙。

  位于东經101.1°,北纬31.0°,在四川省西部。1912年设道坞县次年改道孚县。因其地从山上俯视县城其形如马藏语称之为道孚,意为马驹因名。

  位于东经98.8°,北纬31.2°,在四川省西部。清置白玉州。1914年设县县北有海子雪山,日照如白五故名。一说系藏语白藏之意藏俗謂白为护法神,玉为地域即护法神所在之地,意为平安幸福

  位于东经100.2°,北纬30.0°,在四川省西南。故为里塘土司地。清光绪年间设理化县。1951年改为理塘县,因旧里塘土司名理塘,系藏语“理”意为“铜”,“塘”为“坝子”即广阔坝子有如铜镜。

春秋中攵社区  德格县▲

  位于东经98 6°,北纬31.8°,在四川省西北。1914年设县。德格系德尔格忒宣慰司的简称。系藏语“德”为“品德”,指四德“格”为善意,指十善一说“德格”系藏语昌盛之意。元初其地有名福宝者深通典籍,八思巴法王誉为四德十善之人其族遂称德格。

春秋中文社区  位于东经99.8°,北纬28.9°,在四川省西南。清光绪年间置定乡县。1951年改乡城县乡城,系藏语意为串珠(佛珠)之地,因县跨硕曲河与定曲河之间两岸河原如串,其富饶有如珍珠串

  位于东经98.1°,北纬32.9°,在四川省西北。清末设石渠县。一名色许。系藏语意为浅而多石的河流(指雅砻江)。

  位于东经100.3°,北纬29.0°,在四川省西南。旧称稻坝,清宣统三年改稻城县。因盛产稻米,故名。一说藏语称其地为稻其地之人称稻巴,遂为稻坝清末因之置稻县,后衍为稻城县

  位于东经100.3°,北纬32.3°,在四川省西北。1955年设县。色达系藏语,意为金色骏马之义故县境又称金马干原。

春秋中文社区  位于东经99.1°,北纬30.0°,在四川省西北。清置巴安县。1951年设巴塘县以旧巴塘宣慰司得名。巴塘系藏语,意为巴山下的坝子一说为“绵羊声坝”,含“吉祥”之意据传古时有一只神羊在大坝上叫了几声巴,人们遂以其声音作为地名绵羊声为吉祥声。

  位于东经102.2°,北纬29.9°,在四川省西南。清置泸定县。得名于泸河,又取安定之意。

  位于东经99.2°,北纬28.7°,在四川省西南。旧称得隆。清置得荣县。得荣系藏语峡谷之意。

  位于东经102.7°,北纬25.0°,在云南省中部,滇池北岸,元置昆明县。昆明,古称昆氵弥或昆弥,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个古玳民族的名称

  位于东经102.4°,北纬25.2°,在云南省昆明市西北。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置富民县。据民国《富民县志册》:“按富民②字取义以境内尚觉富庶,故以富民称之”

  位于东经103.0°,北纬25.3°,在云南省中东部。又名崧盟,因古代各部族曾会盟于此而得名。一说因蜀汉时诸葛亮南征,与当地部族会盟于秀嵩山麓故名。又据《元史》:“嵩明治沙扎卧城,乌蛮东氏所筑白蛮强盛,汉囚徙云盟誓于此,因号嵩盟今州南有土台,盟会处也汉人立长州,蒙氏改长州为嵩盟部段氏因之。”以部落为名

  位于东经102.8°,北纬24。 9°,在云南省昆明市东南。汉有呈贡故城,元置呈贡县。呈贡,据传段氏为云南王,南路蛮夷率服时,由此地献纳贡物,因以“呈贡”名县。一说系彝语“扯过”、“柴谷”的谐音意为“稻湾”或“稻坝”。

  位于东经102.5°,北纬24.6°,在云南省昆明市南40公里处唐置晋宁县。据《徐霞客游记》:“至唐武德中以其为晋时宁州统会之地,置晋宁县此州名之所由始也。”春秋中文社区

春秋中文社区  宜良县▲春秋中文社区

  位于东经103.1°,北纬24 9°,在云南省中东部,居南盘江上游。清置宜良县。县因纪良山而得名,元代将纪良讹为宜良。

  位于东经102.4°,北纬24.9°,在云南省昆明市西部。据《安宁县地志资料调查书》:“唐武德元年(618年)东〣人阿宁牧牛砥出盐井,特改连然县为阿宁州阿与安音近,又改安宁”唐设安宁县。1998年设市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

  位于东經102.4°,北纬25.5°,在云南省中北部,北邻金沙江。元置禄劝州。清改县。1985年改今名。

  位于东经103.2°,北纬24.7°,在云南省中东部。据《元史·地理志》:“路南州夷名路甸”,“路”字可能是彝族古代落蒙部住地之略称或他称“倮”之转音异写“甸”字在彝语意为岼南、平地。元代命名路南州或因其位于迤东路之南而得名。1913年设路南县1956年改今名。

  位于东经91.0°,北纬29.6°,在西藏自治区中南部,拉萨河中游。1960年设市拉萨,系藏语意为“圣地”或“佛地”。

  位于东经91.2°,北纬30.1°,在西藏自治区中南部。1960年设县林周系藏语“自然完成”之意。

  位于东经91.3°,北纬29.6°,在西藏自治区中南部,拉萨市东。1960年设县达孜,系藏语“虎顶”、“虎峰”之意松赞干布时期,对吐蕃军士按战功大小分别给予虎头、虎颈、虎腹的披挂饰品作为奖励并在战死的军士坟墓上饰以虎头花纹。据《西域同文志》:得巴达克则宗是“头目虎峰城”之意即山峰如虎,城居峰上为头目所居。

  位于东经90.1°,北纬29.4°,在西藏自治区中南部,拉萨市西。1960年置尼木县尼木,系藏语意为“麦穗、顶端”。另一说意为“喜欢藏文创始人吞米桑布扎的地方”

  位于东经91.1°,北纬30.4°,在西藏自治区中南部,拉萨市北部。1960年与羊八井、宁中等宗合并置当雄县。当雄系藏语“挑选的草滩”。楿传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与五世达赖建立联合统治打败对手,统一了西藏为了酬功,五世达赖让固始汗挑选草场因此得名。

  位於东经90.7°,北纬29.3°,在西藏自治区中南部,拉萨市西南。1960年设县曾称曲墟。曲水系藏语,意为水沟

  位于东经91.7°,北纬29.8°,在西藏自治区中南部,拉萨市东北部。1960年置县。墨竹工卡系藏语“'墨竹色青’龙王的中间白地”,一说墨恰巴活佛在此休息后以巳名命名。春秋中文社区

  位于东经90.9°,北纬29 6°,在西藏自治区中南部,拉萨市西。1960年设县。堆龙德庆系藏语,意为上部极乐哋

  位于东经103.7°,北纬29.6°,在四川省中南部。清设乐山县。县南有洛山,当地读乐为洛,又作乐山。一说因市西南有至乐山为名。1978姩设市

  位于东经103。 4°,北纬29.6°,在四川省中部。隋置峨眉县。因地处峨眉山东麓而得名。峨眉,取大峨山与二峨山两山相对如眉而名。一说峨眉作蛾眉谓山云鬟凝翠,鬓黛遥妆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于是有“峨眉天下秀”之谚或谓峨以名言,状其巍峨;眉以形言有如秀眉。1988年设市

  位于东经103.5°,北纬29.7°,在四川省中部。隋置夹江县。县城在青衣江边,两山对峙,一水中流,故名或谓岷江与青衣江之间而得名。

  位于东经104.0°,北纬29.6°,在四川省中南部。汉置井研镇。井指盐井,研为精美之意。一说因縣有盐井而盐井之利出于心计,取盐井研净之义

春秋中文社区  洪雅县▲

  位于东经103.3°,北纬29.9°,在四川省中部。隋置洪雅县。因县东有青衣江之流洪雅川(今安溪河)而得名。春秋中文社区

春秋中文社区  仁寿县▲

  位于东经104.1°,北纬29.9°,在四川省中部。隋开皇十八年置仁寿县。因梁为怀仁郡地命名仁寿,寓意吉祥又取仁义长寿之意。

  位于东经103.5°,北纬30.0°,在四川省中部。隋置丹棱县。据《今县释名》:“县北有赤崖山,高耸赤色有棱,如鸟游之状,拱翼县治,丹棱之名,盖取诸此。”春秋中文社区

春秋Φ文社区  犍为县▲春秋中文社区

  位东经103.9°,北纬29 2°,在四川省南部。汉置犍为郡,因犍为山为名。隋改县。相传犍和为乃古动物,其状若猴,一目似豹,因以为名春秋中文社区

  青神县▲春秋中文社区

  位于东经103.8°,北纬29.8°,在四川省中部。据《今县释名》:“昔蠶丛氏衣青以勤农业,西魏置青衣县于此,有青神祠,即青衣神。后周因名县。”一说因古蜀国王蚕丛,曾衣青衣以行蚕事蜀人神之,故名青神春秋中文社区

  位于东经103.8°,北纬30.0°,在四川省中部。宋置眉山县。因峨眉山为名。

  位于东经103.9°,北纬28.9°,在四川省南部。唐置沐源镇,因在沐川上源故名。以城东南峰岩耸立,如人沐浴名之。1942年设沐川县。

春秋中文社区  位于东經103.8°,北纬30.2°,在四川省中部。唐置彭山县,因彭亡山而得名。山因周彭祖家于此而亡,故名。

  位于东经103.5°,北纬28.8°,在四川省南部,马边河畔。1913年设马边县因马边河得名。一说因在马湖之边故名1984年改今名。

  位于东经103.2°,北纬29.2°,在四川省中南部。本峨眉县地。明置峨边县。大渡河又称峨水,县在大渡河南岸,故名。一说因在峨眉山之边或峨眉县之边而得名1914年设峨边县。1984年改今名

  位于东经94.3°,北纬29.5°,在西藏自治区东部,拉萨市东。1960年设县。林芝系藏语,意为“'娘’氏家族的宝座”“娘”氏家族是吐蕃时期的大家族。尼池村至今还有一座台状的石头说是娘氏当时的宝座,尼池由此得名建县时,发现森林中产林芝草尼池与林芝諧音,改尼池为林芝

  位于东经95.3°,北纬29.2°,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南邻印度。1960年设县。墨脱系藏语,意为花朵

  位于东經93.1°,北纬29.0°,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1960年设县。朗系藏语,意为想象据说这里是朗巴夏仲想象出来的地方。

  位于东经94.1°,北纬29.2°,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南邻印度、缅甸。1960年设县米林,系藏语意为药洲,相传因此地产药故名。

  位于东经97.4°,北纬28.6°,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南邻印度。1912年设县察隅,系藏语意为“察”人居住地。

  位于东经95.7°,北纬29.8°,在西藏自治区东部,雅鲁藏布江东岸。1960年设县波密,系藏语意为祖先。

  位于东经93.3°,北纬29.9°,在西藏自治区东部。1960年设县工布江达,系藏语意为凹地大谷口。

  位于东经100.0°,北纬23.8°,在云南省西南部。1913年置缅宁县1954年改临沧县。因临澜沧江而得名

  位于东经99.0°,北纬23.9°,在云南省西南部,西邻缅甸。元设镇康路,因镇康河得名。1913年改县。

  位于东经99.9°,北纬24.5°,在云南省中西部,东临澜沦江。1954年改顺宁县为凤庆县县治驻凤山镇,故县以镇为名

  位于东经100.1°,北纬24.4°,在云南省中西部。明置云州,1913年改云縣。因彩云为名一说县在云岭之南,故名

  位于东经99.2°,北纬24.0°,在云南省西南部,北临怒江。1963年析置永德县。县有德党镇故取名永德。春秋中文社区

  双江拉枯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   )

  位于东经99.8°,北纬23.4°,在云南省西南部。1929年置双江縣因澜沧江纵于东,小黑江横亘于南在东南角上汇流,故名双江1985年改今名。

  位于东经99.2°,北纬23.1°,在云南省西南缘,西邻缅甸。1937年设沧源设治局因在澜沧江支流之源而得名。1952年设沧源县11964年改今名。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99.4°,北纬23.5°,在云南省西南部,西邻缅甸。明设耿马安抚司,1952年设耿马县1985年改今名。“耿马”的“耿”系傣语意为“地方”、“地域”。“马”为漢语即“有马的地方”或“跟着马找到的地方”。

  位于东经104.8°,北纬26.5°,在贵州省西部,与云南省接壤。1966年置六枝特区、盘县特区、水城特区1978年建六盘水市,以三特区首字命名

  位于东经104.6°,北纬25.8°,在贵州省西部,与云南接壤。清宣统元年(1909年)置盤州厅。1914年改县据《兴义府志》:“(古盘州)因(盘)江以命名也。”1966年置盘县特区

  位于东经105.4°,北纬26.2°,在贵州省西部。1913年置郎岱县,1960年县治迁驻六枝区下云盘改置六枝市,1962年改县以境内六枝(少数民族社会组织)命名。1966年置六枝特区

  位于东经104.8°,北纬26.5°,在贵州省西部,与云南接壤。清置水城厅,因春夏水拱城垣,故名。一说县因水城河而得名。1913年置水城县1966年置水城区。1970姩改水城特区后又改水城县,1979年复置水城特区1987年复改县。

  位于东经98.8°,北纬25.9°,在云南省西北缘,怒江下游。1935年置泸水设置局1952年改泸水县。

 位于东经98.9°,北纬26 9°,在云南省西北,怒江东岸。1935年置福贡设治局。1954年改县县西有高黎贡山,取“幸福的高黎贡山”意命名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春秋中文社区

  位于东经99.2°,北纬26.4°,在云南省西部,西邻澜沧江。1912年设兰坪县,縣治在白地坪以原名“兰”和白地坪之尾字而得名。1987年改今名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98.6°,北纬27.7°,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中游。1935年设贡山设治局,1954年改贡山县1956年改今名。因高黎贡山而得名

  位于东经105.4°,北纬28.8°,在四川省东南。粱设泸州。1913年改泸县。因县当泸江(金沙江)下游而得名其水色黑,故以名之1950年设市。

春秋中文社区  位于东经105.4°,北纬28 9°,在四川省东南。1913年设泸县,因县当泸江下游而得名其水色黑,故以名泸

  位于东经105.7°,北纬28.0°,在四川省南部。清光绪三十三年置古蔺县,因古蔺河而得名。传说因蔺草丛生而得名。

春秋中文社区  位于东经105.4°,北纬28.2°,在四川省南部。据《今县释名》:“宋改戎州为叙州,取西戎即叙之义,乾隆元年,置叙永直隶厅。”1913年改叙永县。一说取叙(指叙州府治今宜宾市)属永宁之意。

  位於东经102.2°,北纬31 9°,在四川省西北。1955年设县。因玛康寺而得名玛康为一活佛的名字,藏语意为火苗旺盛引早为兴旺发达之地。

  南坪县▲(今九寨沟)

  位于东经104.2°,北纬33.2°,在四川省北部,与甘肃省为邻。西汉在今下安乐地区建水□州,今县在其南部,故称南坪坝。清原下安乐地区治所迁至南坪坝1953年在此设县,故名

  位于东经102.5°,北纬32.7°,在四川省西北部。1960年设红原县。意为紅军长征经过的地方

  位于东经103.6°,北纬31.4°,在四川省中部。晋置汶山县,北周置汶川县。据《元和郡县志》:“梁置汶川县,因县西汶水为名。”汶江即岷江,汶乃岷的隶书之变,且岷汶古音相通。

  位于东经101.7°,北纬32.9°,在四川省西北。1953年设阿坝县。阿壩又称阿哇,是阿里哇的简称系藏语,意为阿里人占有喻指阿里人开发的地区。

  理县▲春秋中文社区

  位于东经103.1°,北纬31.4°,在四川省中部。清置理番厅。据《今县释名》:“西南北皆生番,领土司四,管理番民十数万户,民国三年改县。”理番,即管理番民之意。1945年

  位于东经102.9°,北纬33.5°,在四川省最北部。1953年设县县名来自一个西藏派来的大管家的名字。管家名叫若耿方言译寫作若尔盖。一说同若尔盖部族为名

  位于东经102.3°,北纬30.9°,在四川省中西部。1956年设小金县。因有小金川临河山多金矿而得名春秋中文社区

  位于东经102.9°,北纬32.0°,在四川省北部。1954年设黑水县。黑水系藏语“措曲”的意译。“措”指生铁“曲”意为水,即生铁色的水之意又因该河水色黑,故名黑水一说以境内岷江支流黑水(因水深而黑)为名。

  位于东经102.0°,北纬31.4°,在四川省中西部。1960年置金川县因有大金川而得名。

  位于东经103.6°,北纬32.6°,在四川省北部。唐置松州,因甘松岭为名,其山产甘松。宋为潘州,因属吐番将潘罗支而名。明并为松潘卫,取二州为名。清改厅,1914年设县

  位于东经100.9°,北纬32.3°,在四川省西北。1958年设縣。壤塘系藏语,意为“财神坝”传说曾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红教喇嘛到此传布佛教,走至一个芳香碧绿花开似锦的草坝之中,定居丅来诵经传教,化缘捐款为建寺庙筹积了很多资金。县由此得名

  茂县▲春秋中文社区

  位于东经103.8°,北纬31.6°,在四川省中北部。汉置汶山郡,唐置茂州。1958年由茂县、汶川两县及理县部分地区设县。取茂县、汶川二县首字命名1987年恢复茂县。

  位于东经104.7°,北纬31.4°,在四川省中北部,涪江河畔。隋置绵州。1976年设绵阳市因在绵水之阳而得名。

  位于东经104.7°,北纬31.7°,在四川省中北部,涪江河畔。本作江油。三国置江由戌,西魏改为江油县。江由,取涪江水清澈如油之意。一说系油溪而来1958年改江彰县。1959年复改江油縣1988年设市。

春秋中文社区  三台县▲

  位于东经105.0°,北纬31.6°,在四川省中北部。清置三台县。以城西三台山而得名。其山突起三级,状若层台,以之名山。

  位于东经104.5°,北纬32.4°,在四川省北部,邻接甘肃省。三国为阴平郡之广武县,晋改平武县。取阴平、广武二名而成。

  位于东经105.3°,北纬31 2°,在四川省中部。西魏置盐亭县,以境内盐井而得名。或言因县旧有秦亭,富有盐井因鉯名县。

  位于东经104.4°,北纬31.6°,在四川省中北部。唐置龙安县,因境内龙安山而得名。明改安县。

  位于东经105.1°,北纬31.6°,在四川省中北部。汉置梓潼县。因东依梓林,西枕潼水而得名。

  位于东经104.4°,北纬31.8°,在四川省中北部。北周时置北川县。因县西北有北川城而得名。一说汶川又称北川因此得名。

  位于东经105.0°,北纬29.5°,在四川省中南部。原名中江。沱江北段叫牛鞞水,为北江;南段为枝江,称南江,此为中江。隋文帝避其杨忠之讳,改为内江。1951年设内江市一说因取内水(即沱江)为名,盖市县位沱江覀岸江至此,曲流成弧有如半岛。城居其内故名

  位于东经104.8°,北纬29。 8°,在四川省中南。汉置资中县。故蜀人称沱江为资水沿沱江数百里只此一县,居其中部故称资中。一说因位资江(即沱江)之中为名相传黄帝以后,此地多以资赐姓故山川多以“资”名。

  位于东经105.0°,北纬30.2°,在四川省中部。唐武德三年(620年)置县因县东有乐至池而得名。

春秋中文社区  位于东经104.6°,北纬30 1°,在四川省中部。后周置资阳县。因县城在资水北,故名资阳。1993年设市。

  位于东经105.3°,北纬30.1°,在四川省中部。北周设安岳县。因县西南有安岳山,岩险易守,以山为名。一说因安泉山和岳阳溪得名

春秋中文社区  简阳市▲

  位于东经104.5°,北纬30.3°,在四川台中部。据《太平寰宇记》:“取界内较简池为名。”一说因县有简池和赖简山以怀念蜀汉简雍在此为政。隋置简州西魏時县名阳安,1913年废州改县时乃取简州之简,阳安之阳始名简阳县。

  威远县▲春秋中文社区

  位于东经104.6°,北纬29.5°,在四川省中部。隋开皇三年(583年)置威远戍十一年改威远县。取折服“夷僚”威抚远人之意。

  位于东经105.2°,北纬29.3°,在四川省中南部。明隆庆元年置县,析荣昌富顺二县及泸州地属之。因地履唐代昌州,又属明初荣昌县,并于明隆庆时于唐隆越县地置县故名隆昌。

  位于东经92 0°,北纬31.4°,在西藏自治区中北部,念青唐古拉山北部。1960年设黑河县,1965年改今名那曲,系藏语“黑河”之意

  位于東经93.5°,北纬30.6°,在西藏自治区东部,拉萨市东北。1954年设宗,1960年设县嘉黎又称拉里,系藏语“神山”之意

  位于东经88.7°,北纬30.9°,在西藏自治区中部,拉萨市西北。1960年置县。申扎系藏语,意为“皮火筒状山沟前”

  位于东经94.0°,北纬31.9°,在西藏自治区东北部,北邻青海。1960年设县。巴青系藏语,意为“大牛毛帐篷”

  位于东经92.2°,北纬32.1°,在西藏自治区北部,安多错那湖东部。1960年设县。聂荣系藏语,意为“悦耳谷”

  位于东经87.8°,北纬31.9°,在西藏自治区中部,唐古拉山南麓。1983年置县。尼玛系藏语,意为“太阳”

  比如县▲春秋中文社区

  位于东经93.6°,北纬31.4°,在西藏自治区东北部。1960年设县。比如系藏族姓氏名,意为母牦牛部落

春秋中文社区  索县▲

  位于东经93.7°,北纬31.8°,在西藏自治区东北部,怒江上游北岸。1960年置县。索系藏语,意为“蒙古”《西域同文志》释为“草地”。

  位于东经90.0°,北纬31.3°,在西藏自治区中部,拉萨市西北。1960年设县班戈县,因班戈湖得名系藏语,意为“胸膛湖”

  位于东经91.7°,北纬32.2°,在西藏自治区北部,北邻青海省。1960年设县。安多系藏语,意为“末尾岔口”

  位于东经91。 7°,北纬29.2°,在西藏自治区南部。1960年设县乃东,系藏语“象鼻山尖前”之意

  位于东经91.6°,北纬29.0°,在西藏自治区南部,拉萨市东南。1960年设县。穷结系藏语,意为房角悬起多层相传是老虎顶上盖的房子,房角悬起十三层故洺。

  位于东经91.4°,北纬28.4°,在西藏自治区南部,南邻不丹。1960年设哲古县1965年设措美县。措美系藏语,意为湖下因处哲古湖傍洏得名。

  位于东经92.6°,北纬29.1°,在西藏自治区南部,拉萨市东南。1960年置县加查,系藏语意为“汉盐”。相传文成公主路过此哋时把一块汉盐放在一个洞里,故名

  位于东经91.0°,北纬29.2°,在西藏自治区南部,拉萨市以南。1960年设县。贡嘎系藏语,意为寨后白山山顶呈白色。据《西域同文志》:“堡居上方城上土色白。”

  位于东经90.8°,北纬28.3°,在西藏自治区南部,南邻不丹。1960年设县洛扎,系藏语意为南岩。

  位于东经92.2°,北纬29.0°,在西藏自治区南部。1965年设县曲松,系藏语意为三条河,因有舍曲、贡布普曲、江惹普曲三条河故名。

  位于东经92.0°,北纬29.3°,在西藏自治区南部,拉萨市东面。1960年设县桑日,系藏语意为紅铜山。

  位于东经91 3°,北纬29.2°,在西藏自治区南部,拉萨市东南。1960年设县。扎囊系藏语,意为刺树沟内山桃林中。

  位於东经91.9°,北纬27.9°,在西藏自治区南部,南邻不丹。1960年设县错那,系藏语意为湖边。

  位于东经92.3°,北纬28.4°,在西藏自治区南部、拉萨市东南。1960年设县隆子,系藏语意为须弥山顶。

  位于东经90.4°,北纬28.9°,在西藏自治区南部,拉萨市西南。1960年改县浪卡子,系藏语意为白鼻尖,或鼻形白山梁

  南充市▲春秋中文社区

  位于东经106.0°,北纬30.8°,在四川省中东部。隋置南充县。以在汉充国县南为名。1950年设南充市。

  位于东经106.5北纬31.0°,在四川省中东部。宋置营山县。以县城西南有许多小山,形如营垒,故名营山。县因山得名。

  位于东经105.9°,北纬31.6°,在四川省中北部。秦置阆中县。阆山四合,阆水迂曲,绕县三面,县居其中,故名阆中。高门曰阆,故阆中城又名高城。一说阆中为古壮语地名,意为圩市

  位于东经106.4°,北纬31.0°,在四川省中东部。后周置蓬州。1913年改今名。因县有蓬山状若海上蓬莱,置县以安故名蓬安。

  位于东经106.4°,北纬31.5°,在四川省中北部。南朝梁置仪陇县。因在大仪山(又名仪陇山)之坂,坂大曰陇,故名。据《太平寰宇记》:“山巅有石铭仪陇二字,俗谓之赤葛山。”《元—统志》作大仪山。

  位于东经106.0°,北纬31.3°,在四川省中北部。汉属阆中县地。粱改南部县。因地居东汉巴西郡之南而得名。

  位于东经105.8°,北纬31.0°,在四川省中北部。唐析南充县地置县,城西北隅有西充山。县因山为名。一说因析南充县之西置县为名

  位于东经101.7°,北纬26。 5°,在四川省西南。1965年设渡口市1987年改今名。因攀枝花村而得名一说村前有一棵上百年的攀枝花大树而得名。

  位于东经102.1°,北纬26.8°,在四川省南部。本为迷易干户所清置迷易巡司。1951年设迷易县1955年改米易县。

  位于东经101.5°,北纬26.8°,在四川省南端。古为盐源县。1915年设盐边县因地处盐源边缘而得名。

  位于东经103.8°,北纬25.5°,在云南省东部,南盘江上游。1913年设曲靖县因取汉末曲州、靖州各一字而得名。1983年设市

  位于东经104.1°,北纬26.2°,在云南省东北部,邻接贵州省。清置宣威州,1913年改县。据《云南宣威縣地志》:“自鄂尔泰命将平土司之乱宣布威德于此,逐名其县曰:宣威”一说县东有宣威岭。1994年设市

  位于东经103.3°,北纬26.4°,在云南省东北部,礼河上游。清设会泽县。因该县初设治于巧家,而诸水流经境内,绕府城(即巧家)相会而得名。

  位于东经103.6°,北纬25.0°,在云南省东部,居南盘江上游。据《云南省陆良地志资料》:“陆良,夏属梁州外境,故元陆梁州,取夏属梁州之义。”“时值六月阴霾清冷,因有'信是深山六月寒’之句,逐易'陆’为'六’,易'梁’为'凉’,取清凉之义。”“凉”义近于薄,文嫌不驯,改“凉”为“良”。1913年设陆良县。

  位于东经104.2°,北纬25.6°,在云南省东部,邻接贵州省。1954年改平彝县为富源县因县境矿藏丰富,故名

  位于东经104.4°,北纬24.8°,在云南省东部,邻接贵州省。元置罗雄州。初因部族酋长罗雄者而得名。明改罗平州,以志其平乱之功。1913年改县。

  位于东经103.6°,北纬25.4°,在云南省东部,昆明市东北。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设马龙州据《元史·地理志》:马龙,系彝语“麻笼”的近音演变。“麻”意为“兵”,“笼”意为“城”,即(土司)驻兵的城。一说“因天马山、藏龙山两山,命名马龙取天馬云龙之义”。清置县

  位于东经103.9°,北纬24.8°,在云南省东部。元置师宗州,据《师宗县地志资料》:“改土设州时,土司名师宗,因名其州曰:师宗州。”清改县。一说县南有宗孟山,师宗水北流至县东南会县内诸水,北入罗平县以水名命名。又据《元史》:“其后师宗据匿弄甸故名师宗部,至元二十年立为州”以部落名县。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

春秋中文社区  位于东经103.2°,北纬25.5°,在云南省中东部,牛栏河上游。原名浔甸,其意为积水之甸。1912年以多水患故众议删去水点,改为寻甸1913年设县。又据《寻甸府誌》:“古滇国地昔僰刺蛮居之,无郡县其部曰仲札溢源。后乌蛮新丁夺而有之至四世孙,因其祖名新丁以为部号,名新丁语語讹为仁地部。到唐蒙氏为寻甸部”

  位于东经88。 8°,北纬29.2°,在西藏自治区南部。1960年设县日喀则,系藏语意为土质最好的莊园。

  位于东经87.7°,北纬28.3°,在西藏自治区南部,南邻尼泊尔。1960年设县定结,系藏语意为水底长出。相传从湖水深处长出一座小山以后在小山上建宗,得名

  位于东经88.0°,北纬28.9°,在西藏自治区南部。1960年设县。萨迦系藏语,意为灰白土

  位于東经89.5°,北纬28.9°,在西藏自治区中南部,拉萨市西南。1960年设县。江孜系藏语,意为胜利堡垒之顶

  位于东经87.6°,北纬29.0°,在西藏自治区南部。1960年设县。拉孜系藏语,意为神山顶

  位于东经87.0°,北纬28.6°,在西藏自治区南部,南邻尼泊尔。1960年设县。定ㄖ系藏语,意为“'定’声小山”相传一个喇嘛掷石,“定”地一声落在该地后来在该地小山上建寺,取名定日寺一说为“飞来峰”。

  位于东经89.6°,北纬28.5°,在西藏自治区南部,南邻不丹。1960年设县康马,系藏语意为红房。

  位于东经85.9°,北纬28.1°,在西藏自治区南部,南邻尼泊尔。1960年设县聂拉木,系藏语意为颈道。因当地东面有一山山形似象,过去的通道位于象颈山故名。

 吉隆县▲春秋中文社区

  位于东经85 2°,北纬28.9°,在西藏自治区西南,冈底斯山南麓。1960年置县。吉隆系藏语,意为舒适村、快樂村

  位于东经88.9°,北纬27.4°,在西藏自治区南部,东邻不丹。1960年设县。亚东系藏语,意为漩谷急流深谷。又称卓木

  位於东经88.2°,北纬29.4°,在西藏自治区西南部。1960年设县。谢通门系藏语,意为见后满意地笑了传说连花生大师看见这个地方后满意地笑了,故得名

  位于东经87.2°,北纬29.4°,在西藏自治区南部,喜马拉雅山北部。1960年设县。昂仁系藏语,意为长沟因地形而得名。

春秋中文社区  位于东经88.5°,北纬28.2°,在西藏自治区南部,南邻锡金。1962年设县岗巴,系藏语雪山附近之意。因在卓木雪山和康钦甲午雪山附近之村庄故名。

  位于东经84.1°,北纬29.6°,在西藏自治区西南部,南邻尼泊尔。1960年设县仲巴,系藏语意为野牛の地。

  位于东经85.3°,北纬29.3°,在西藏自治区西南部,雅鲁藏布江北岸。1960年设县萨噶,系藏语意为可爱的地方。

  仁布县▲春秋中文社区

  位于东经89.8°,北纬29.2°,在西藏自治区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南岸。1960年设县仁布,系藏语意为聚宝。春秋中文社區

春秋中文社区  白朗县▲

  位于东经89.2°,北纬29.1°,在西藏自治区南部。1960年设县白朗,系藏语为两姓氏名。传说13世纪西藏著洺的喇嘛译师巴扎·尼玛扎巴和纳朗·多吉敦炯两人曾一起在此念过经后来取二人姓名首字,白与巴音近故名白朗。

  位于东经89.0°,北纬29.6°,在西藏自治区中南部,冈底斯山南麓。1960年设县南木林,系藏语意为全胜州。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8.1°,北纬29.9°,在四川省(今重庆市,天津四注)东南。1913年设石砫县以石潼关、砫蒲关二名首字而得名。县东有石砫山1959年改石柱县。1983年妀今名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8.9°,北纬28.4°,在四川省(今重庆市,天津四注)东南角。清雍正十三年设秀山县。縣西有高秀山高立千丈,丹崖翠壁秀色如画,县以此名1983年改今名。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8.7°,北纬28.8°,在四川省(今重庆市,天津四注)东南。元置酉阳州。1913年改县酉水所出,县在酉水之阳故名。1983年改今名

  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8.7°,北纬29.5°,在四川省(今重庆市,天津四注)东南。唐置黔江县。因县有黔江,一名涪陵江,故名1983年改今名。

  彭沝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8.1°,北纬29.2°,在四川省(今重庆市,天津四注)东南。隋置彭水县。因彭水得名.彭为鼓声,黔江峡水澎湃之声似彭,因名。1983年改今名

  位于东经100.9°,北纬22.7°,在云南省西南部,澜沧江东岸。1913年设思茅县,因思茅村而得名1993姩设市。

  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0.9°,北纬23.8°,在云南省中部,威远江上游。明置镇沅州,因沅江而得名,取威镇沅江之意。1913年设县1990年改今名。

  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位于东经105.5°,北纬30.5°,在四川省中东部。东晋始置遂宁郡,取“谯纵乱后,移于石坪。盖其地多獠,官方力弱,不相威摄”,故名遂宁。取遂宁兹土为名。1985年设市

春秋中文社区  射洪县▲

  位於东经105.3°,北纬30.8°,在四川省中部。西魏设射江县。县东南有射江,故名。据《太平寰宇记》:“土人讹江为洪,后周从俗改今名。”一说因县当梓潼河入涪江之口,本地称江口曰洪梓潼江急流如奔直射涪江口,故称射洪

  位于东经105.7°,北纬30.7°,在四川省中东部。据《太平寰宇记》:“天宝初改为莲溪县,取邑内蓬溪为名。”一说因县有蓬山(又名蓬莱山)和溪水(即蓬溪水)而得名。

春秋中文社区  位于东经109.8°,北纬31.0°,在四川省(今重庆市,天津四注)东部。秦置巫县。隋改巫山县。巫山在县东,也称巫峡,县因以为名。

  文山县▲春秋中文社区

  位于东经104.2°,北纬23.3°,在云南省东南部。清置文山县。以东文山而得名。

  位于东经104.7°,北纬23 1°,在云南省东南,邻接越南。1950年设麻栗坡市,1955年改县麻栗坡,以附近生产麻栗树而街市适建于山坡得名。

  砚山县▲春秋Φ文社区

  位于东经104.3°,北纬23.5°,在云南省东南部。1933年设砚山设置局砚山以维摩山顶水池之特殊地貌形状像砚台而得名。1935年改砚屾县

  位于东经105.0°,北纬24。 0°,在云南省东南部,邻接广西壮族自治区。1913年设广南县因广南昔为广南西路宣抚司属境,其地又當广西直隶州之南故名。

  位于东经104.3°,北纬23.0°,在云南省东南部,南邻越南。1914年设马关县县境有马白关,因以为名春秋中攵社区

春秋中文社区  富宁县▲

  位于东经105.6°,北纬23.5°,在云南省东南部,邻接越南。清设富州,1927年设富宁县,系因元时曾于此置过安宁州后又将安宁州并入富州,故名

  位于东经104.6°,北纬23.4°,在云南省东南部。1929年设县。据《西畴县地志》:“县属全境分西洒、畴阳两区,取各区之首字故命名曰:西畴县。”

春秋中文社区  丘北县▲

  位于东经104.1°,北纬24.0°,在云南省东南部,西临南盘江。清置丘北县。因县北有邱北山而得名。据《邱北县志》:“邱,阜也,

  高也境内诸山,惟暮治峰极高治城在暮治の北,故曰邱北”

  位于东经102.2°,北纬27.9°,在四川省西南。唐置建昌府,元置建昌路,明改卫。清雍正六年置西昌县。以今城在唐代建昌旧城之西,故名。1979年设市。

  位于东经103.1°,北纬28.3°,在四川省南部。1955年设美姑县因县境有大渡河支流美姑河而得名。美姑系彝语“地中心”之意

  位于东经102。 8°,北纬28.0°,在四川省南部。旧为交脚汛地,清宣统二年置昭觉县。交脚谐音为昭觉。昭觉系彝浯,意为倾斜的坝子。

  位于东经103.2°,北纬27.7°,在四川省南部。1953年设县因地处金沙江之北,故名金阳

  位于东经102.7°,北纬28.9°,在四川省西部。1956年设呷咯县。1959年因呷咯字体生僻乃改名甘洛甘洛系藏语,意为苦尽甘来

  位于东经102.8°,北纬27.7°,在四川省南部。1952年设布拖县。1960年撤县1962年复置。布拖为彝语“布特”之译音“布”指刺猬,“特”指松树

  位于东经103.5°,北纬28.2°,在四川省南部。清置雷波厅。1914年改县。原为屏山县地本雷波乡,《明史》作雷波因县北有雷番山为名。一说因县西有池名雷波荡水澈常青,因夏口雷震波光相激呼为磨箕,汉译雷波以之名县。一说彝族称“莫波”泽为雷波相传城内有一水池,夏天打雷电咣与波光相激,故名莫波

  位于东经102.5°,北纬27.4°,在四川省南部。1952年设普格县。昔格系彝语意为“山垭口下的草甸子”。

  位于东经102.7°,北纬27.0°,在四川省南部。1929年设宁南县以地当宁远府之南而得名。

  位于东经192.4°,北纬28.3°,在四川省西南部。1953年設县“喜德”为彝语“些夺”的译音,“些”意为铠甲“夺”意为产地。春秋中文社区

  以古时曾产铠甲而得名

  位于东经102.5°,北纬26.6°,在四川省南部。1952年设会东县。因地处会理县东部而得名

春秋中文社区  位于东经102.5°,北纬28.6°,在四川省西南。1959年普雄、越隽两县合并置越西县。因县境越西河而得名

  位于东经102.2°,北纬26.6°,在四川省南部。汉置会无县。唐设会川县。会通河流经县东,以川原并会为其所理而得名。元置会理州1913年设县。

  位于东经101.4°,北纬27.4°,在四川省西南。清雍正六年设盐源县。县南有盐井河,故名。一说因县有盐井盐源丰盛为名。

  位于东经102.1°.北纬27.4°,在四川省西南。1946年设德昌县因元为德州、昌州地,后置德昌路乃合二州首字而命名。

  位于东经102.1°,北纬28.5°,在四川省西南。清雍正六年设冕宁县,东南一里有冕山高耸如冠冕然,洇以名县

  位于东经101.2°,北纬27.9°,在四川省西南。1952年设木里县。1953年改今名木里,因县境森林密布遍地树木,故名一说木里河自北而南,流经县境注入雅砻江,故名一说“木里”系藏语“高而宽广美丽”的意思。

  位于东经104.8°,北纬25.1°,在贵州省西南隅,与云南、广西接壤。清嘉庆三年(1798年)置兴义县兴义之名得于清王朝镇压南笼起义之后。取“兴起忠义”之意1987年县改市。

  位于东经106.0°,北纬25.1°,在贵州省南缘。1940年置双江县因与云南双江重名,以县政府驻地王母谐其音更名望漠。

  位于东经105.1°,北纬25.4°,在贵州省西南部。清普安县。1912年置新城县1914年改为新县。因与别省重名改为兴仁县由兴仁里得名。取“兴起仁义”之意

  位于东经104.9°,北纬25.8°,在贵州省南部。明置普安卫,清因置普安县。

  位于东经105。 8°,北纬25.0°,在贵州省西南缘。1913年置册亨縣

  位于东经105.2°,北纬25.8°,在贵州省西南缘。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置安南县。1941年以县境晴隆山更名为今名

  位于东经105.6°,北纬25.3°,在贵州省西南部。清嘉庆二年(1797年)置贞丰册,1913年改为贞丰县贞丰,得名于清王朝镇压南笼起义之后取“忠贞丰茂”之意。

  位于东经105.4°,北纬25.1°,在贵州省西南缘。宋置安隆洞。清置安龙府。因洞得名,取“帝王安栖处”之意。1913年置南笼县1922年改咹龙县。

  位于东经102.9°,北纬29.9°,在四川省中部。清雍正七年置雅安县,县西有雅安川,故名。一说县西有雅安山县以山名。1951年设市后撤,1983年复设

  位于东经102.9°,北纬30.1°,在四川省中部。隋置芦山县。据《元和郡县志》:“芦山在县西北九里,县以此名。”一说因卢奴山为名。

  位于东经102 4°,北纬29。 2°,在四川省西南。1951年析置石棉县因地产石棉,故名

  位于东经103。 0°,北纬30.1°,在四川省中部。隋置名山县。有鸡栋山,在县西南,一名鸡鸣山王象之曰;“鸡鸣山即古之名山,有名山戍隋以名县。”

  位於东经102.7°,北纬30.1°,在四川省中西。元置天全招讨司于此。清雍正七年,改天全州。1913年因置天全县

  位于东经102.8°,北纬29.8°,在四川省中部。荥水出大相公岭,流经城北;经水经瓦屋山,流经城南。隋置荥经口戍,唐因置县。

  位于东经102.8°,北纬30.3°,在四川省中西部。1933年置宝兴县。因县境宝藏甚多取古语“宝藏兴焉”之义。

  位于东经102.6°,北纬29.3°,在四川省西南。隋置汉源县。汉水出界内飞越山之仙人洞,县因名。意为汉川水(今名流沙河)之源。

  位于东经104.5°,北纬28.7°,在四川省南部。唐置义宾县,取慕义来宾之意。宋避赵光义讳,改为宜宾县。1951年设市

  位于东经105.0°,北纬28.3°,在四川省南部,邻接云南省。明万历四年改兴文县。其东南有文印山,取文印山地区兴旺之意。一说“取偃武兴文之义”。

  位于东经104.9°,北纬28.8°,在四川省南部。汉为僰道县地,梁置南广县。隋避讳改南溪。据《太平寰宇记》:“县在僰溪之南,因为名。”樊溪即南广溪。

  位于东经104.8°,北纬28.3°,在四川省南部。明置珙县。因县西南有珙溪,溪中有石如壁玉、大石如大壁,即称珙壁以名县。

  位于东经104.9°,北纬28.6°,在四川省南部,长江之畔。宋为长宁军。明置长宁县。因地居川南最远地方每有事而能长远安宁以名。

  位于东经104.5°,北纬28.3°,在四川省南部。唐置高州,明因置高县,因州得名。据《郡县释名》四川卷  澄江县▲

  位于东经102.9°,北纬24.6°,在云南省中部,居抚仙湖北岸。1913年

格式:PDF ? 页数:5页 ? 上传日期: 07:05:20 ? 浏览次数:7 ? ? 15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理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