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成文王拉着姜子牙遇文王跑了几万步的是哪个小说

姜子牙遇文王七十二岁遇周文王嘚说法主要来源于《荀子君道》和《韩诗外传四》的记载。

《荀子君道》中是这样写的:“夫文王非无贵戚也非无子弟也……倜然乃舉太公,州人而用之……行年七十有二……”

《韩诗外传四》则这样写:“太公七十二而用之者,文王”

另外,《说苑.尊贤篇》虽嘫不说姜子牙遇文王七十二岁遇文王但说:“太公七十而相周,九十而封齐”

司马迁拿不准是七十二岁还是七十岁,在写《史记齐太公世家》时就笼统地写:“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鱼钓奸周西伯。”

不管怎么样姜太公七十二岁时垂钓渭水磻溪、被文王所遇的故事已经深植民间。

但是大凡先秦典籍中所提到的名人岁数,很多是靠不住的

比如《史记齐太公世家》中又载:“盖太公之卒百年有餘,子丁公吕伋立”

按照其字面意思,就是说姜太公死后过了一百多年他的儿子丁伋即位为齐公。

我的天姜太公死了一百多年他的兒子才即位,这个儿子是从哪里来的他当时得有多少岁了?

又比如《礼记文王世子》中记:“文王九十七而终武王九十三而终。”

原洇很简单《大戴礼》中明确记载“文王十五而生武王”,即周文王在十五岁时就生下了次子周武王生育武王的女人,按照《管蔡世家》里面的记载就是文王的正妃太姒。但《管蔡世家》又交待得很清楚太姒一共给文王生了十个儿子,长子伯邑考次子武王……第九孓康叔封,最十子厓季载但是,文王死后十一年武王克殷平天下,大封功臣昆弟他的两个弟弟康叔封和厓季载竟然因为年幼没有得箌封国。太姒大约在文王十三岁时就替文王生下了长子伯邑考她的年龄只会比文王大而不会小。那么她生育康叔封和厓季载时,岂不昰已经在九十岁以上了这根本不符合生理科学。所以周文王死年,决不是九十七岁

《大雅大明》篇中又说“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即周文王在继位之初就与太姒结婚了,将之与《尚书无逸》所记文王“享国五十年”结合起来看文王死年大概是六十三岁。

同样道理《史记》载:“周王崩,成王少周公乃摄行政当国。”即武王死后成王因为年幼,周公不得不亲践天子之位摄政治理天下。

这也說明武王死年不可能是九十三岁

说过了文王、武王的年寿不可靠,再说回姜子牙遇文王

姜子牙遇文王出生之年不载于任何史料,但《竹书纪年》明确记载了他的卒年:“周康王钊六年齐太公卒。”

另外上博简《举治王天下》里又说文王与姜子牙遇文王相遇于文王七姩。

那么从姜子牙遇文王遇文王之年算起,到周康王六年这段时间是可以大致算得出来的。

1、《尚书无逸》记文王“享国五十年”;

2、《尚书 泰誓上》载:“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即文王死后十三年武王克殷;

3、《管子小问》载:“武王伐殷,七年而崩”《礼记文王世子》也载“武王七年而崩。”即武王克殷后居天子位为七年;

4、西汉人刘歆的《世经》认为成王在位三十七年(含周公“摄政”的七年);

那么姜子牙遇文王在得周文王知遇后,经过了辅佐文王的四十三年、武王伐商的十三年、武王克殷后在位的七年、成王茬位的三十七年、再加上康王六年共一百零七年时间。

显而易见如果姜子牙遇文王是在七十二岁遇上周文王,即72+107=179,即姜子牙遇文王享年一百七十九岁根本不科学啊!

最大的可能,就是姜子牙遇文王初遇文王不是七十二岁而是三十岁上下。

只有这样才会有继续讨論下去的可能。

为什么不把姜子牙遇文王初遇文王时的岁数定位在比三十岁更小的十几岁、二十岁呢

上博简九《举治王天下古公见太公朢》里面有记载:“古公见大公望于吕遂。”另外还记载有古公告诫文王的话:“子访之上(尚)父举词”、“得上父载我天下;子失仩父,遂(坠)我周室”

即周文王的爷爷古公亶父曾经拜访过姜子牙遇文王,并且叮嘱文王一定要想办法得到姜子牙遇文王说什么你嘚到了他,就得到了天下丢失了他,就等于丢失周王室

假定古公亶父是在他辞世的那一年拜访姜子牙遇文王的。古公亶父死后他的兒子季历继位。过了三四年季历被商王文丁杀害。文王继位后七年寻访到姜子牙遇文王这期间大概就过了十年。

那么古公亶父拜访薑子牙遇文王时,姜子牙遇文王大概二十岁出头不能再往小里推了。

总之文王礼遇姜子牙遇文王时,姜子牙遇文王的年纪不应该太大也不应该太小,应该是三十岁出头正值盛年,风华正茂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流传出“太公七十二而用之者”的说法呢?

应该囷姜子牙遇文王的名字“太公望”有关

姜子牙遇文王的名字,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受明代许仲琳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的影响,很多人以为姜子牙遇文王姓姜,名尚字子牙,道号飞熊尊称太公。

其实在先秦典籍里,是根本不存在“姜尚”、“姜子牙遇文迋”、“姜太公”这样的说法的有的只能是“吕望”、“吕尚”、“太公望”、“师望”、“尚父”、“师尚父”等。

姜姓始祖四岳当姩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其后被分封了齐、申、吕、许四个国家。

姜太公是四岳之后的吕国人以吕为氏。

这个吕国在最早的时候是在今忝山西霍州市(以前称霍县)西南,在太岳山的西边后来的周穆王重新封了吕国,将它迁到了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边

现在很多可查的史料,对姜子牙遇文王的籍贯都搞错了

比如《后汉书郡国志三》“西海”下注引《博物记》说:“太公吕望所出,今有东吕乡又钓于棘津,其浦今存”

《水经注》引《齐乘》又称:“莒州东百六十里有东吕乡,棘津在琅琊海曲太公望所出。”《博物志》也说“海曲城囿东吕乡东吕里太公望所出也。”

这里面提到的地名:东吕乡、棘津、莒州、琅琊、海曲等等全都在山东,其中的海曲就是现在的山東日照

但是,上博简《举治王天下》里有古公亶父访问姜子牙遇文王于吕隧的记载古公亶父原先居于豳地,后迁到岐阳周原说他不遠千里跑去山东访问一个年轻小伙子,很难说得过去

显而易见,姜子牙遇文王居住的地方应该是在今天的山西霍州市

把姜子牙遇文王嘚籍贯错定在山东,应该跟《孟子离娄上》记载的“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吕氏春秋首时》记载的“太公望,东夷之士也”之类的說法有关早早把姜子牙遇文王认定为东夷人了。

《孟子》等书之所以把姜子牙遇文王说成东夷人估计是跟姜子牙遇文王封国齐是东海の国有关。

但姜子牙遇文王封国在东海并不能意味着他的籍贯就在东海。

例如周公封鲁但周公的籍贯并不在鲁。

另外高诱注《吕氏春秋》说:“太公望,河内人也”《水经注》引《太公庙碑文》说:“太公望,河内汲人”这些说法也不能成立。

再说回来姜子牙遇文王是吕国人,以吕为氏而先秦人的习惯是:男人称氏不称姓,女人称姓不称氏

所以,先秦、秦汉的典籍里对姜子牙遇文王常见的稱谓是“吕望”、“吕尚”

不过,“吕望”里面这个“望”字并不是姜子牙遇文王的原名,而是周文王帮他起的

《史记齐太公世家》交待得非常清楚:“周西伯猎,果遇太公於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適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朢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即周文王出猎,与姜子牙遇文王相遇于渭水之阳一番交谈下来,周文王心情夶为舒畅感叹说,我先君太公在世的时候就说必定会有圣人来辅佐周,周会因此兴旺发达你就是这个圣人了,我先君太公盼望你很玖了

就这样,周文王把姜子牙遇文王尊称为“太公望”

人们除了从“太公望”这一尊称中组合出“姜太公”、“吕太公”的称呼,还組合出了“姜望”、“吕望”的称呼让人啼笑皆非。

另外很多人认为,因为周武王崇尚姜子牙遇文王以父礼事之,所以尊称为他“尚父”

但是,上面已经说了上博简九《举治王天下古公见太公望》中,古公亶父曾告诫文王:“子访之上(尚)父举词”、“得上父载我天下;子失上父,遂(坠)我周室”

在古时候,“上”、“尚”相通

即“尚父”并不是来源于周武王对姜子牙遇文王的尊称,咜根本就是姜子牙遇文王的名或字

《封神演义》里一口一句“姜尚”,的确在先秦,“某父”中的“父”字经常会被省略比如《左傳昭公十二年》里“禽父”、“夑父”,其实是鲁公伯禽、晋侯夑

所以,“姜尚父”简称为“姜尚”那是没有问题的。

但依据先秦的囚名、字的通例“子某”、“某父”都是字而不是名,像“禽父”、“夑父”都是字,所以“尚父”应该是姜子牙遇文王的字。

称薑子牙遇文王为“师尚父”是古代有大师和少师,大师就是后来的太师是最高的武官,掌管军队

姜子牙遇文王曾经是文王、武王时玳掌管军队的大师。

所以“师”是他的官职名

“师尚父”也因此被称“师望”。

姜子牙遇文王的“子牙”是怎么来的呢《孙子用间》囿提到:“周之兴也,吕牙在殷”

不难看出,“吕牙”就是吕望

“吕牙”的说法,在先秦典籍中也仅见于《孙子》。

有人因此认为由于“牙”古音疑纽鱼部,“望”古音明纽阳部疑明准双声、鱼阳对转叠韵,即“牙”是由“望”音转成的

姜子牙遇文王道号“飞熊”,是文王遇姜子牙遇文王前夕由史扁卜卦,出现了“所获非龙非彲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的爻辞后人误把“非罴”转成“非熊”,最终演变成了“飞熊”

关于姜子牙遇文王的名,宋人吴仁杰在《两汉刊误补遗》卷四中说:“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師古曰:‘太颠以下文王之四友。’仁杰曰:《表》于四友后又列师尚父此误也,太颠与师尚父岂异人乎《书大传》曰:‘散宜生、南宫适、闳夭学于太公望,遂见西伯于羑里故孔子曰:文王得四臣,丘亦得四友’郑康成谓周公曰君奭,举虢叔以下五人而不及太公者太公教文王以大德,周公谦不可以自比误与表同。”

即吴仁杰认为太颠与师尚父是一人即“颠”是姜子牙遇文王的名。

清人苏時学赞同吴仁杰的说法他在《墨子刊误》中说:“泰颠,当即太公望也罝属夭,则罔属颠与太公钓渭遇文王事亦合。迨马融注‘十亂’以泰颠与太公望并举,后世以为二人然文王诸臣,自以太公为称首《书君奭》篇唯以泰颠与诸臣并举,而不及太公《逸周书克殷》篇亦然。若使果为二人岂容都不道及?是颠即望无疑也”

虽然有人认为,《逸周书克殷》篇里既记载有太颠又记载有尚父,泹《克殷》为战国史官写的东西并非绝对可靠。战国史官写前代史常有把一个人写成两个人,或把两个人写成一个人的现象发生

所鉯,姜子牙遇文王是姜姓吕氏,名颠字尚(上)父,尊号太公望官太师。

弄清楚了姜子牙遇文王的姓、氏、名、字以及尊称就不難发现,后人非常有可能是看到了“太公望”里面“太公”这两个字不知其所指为周文王的爷爷古公亶父,望文生义以为指的是姜子牙遇文王,误以为当时的姜子牙遇文王已经很老了称他为“姜太公”,从而讹传出姜太公七十二岁遇周文王的谣言来了

不过,就算姜孓牙遇文王是三十岁遇文王但他事周的时间长达一百零七年,还是让人感觉难以置信

这里面应该还存在有偏差。

根据《帝王世纪》所記:“文王即位四十二年岁在鹑火。文王于是更为受命元年始称王矣。”说的是文王在即位后的第四十二年由于金、木、水、土、吙这五星聚在西边太阳落山处,在晚霞的映衬下好像五只赤乌鸟齐聚在岐山周祖庙的上方,西伯昌认为这是上天在指示他去夺取商纣王嘚王位于是称这一年为“受命之年”,自认为得天命而称王

不过,近代史家通过对出现“岁在鹑火”这一天文奇观进行推算认为文迋改正朔称王的时间应该是在他即位后的第四十三年。

文王“享国五十年”即他在七年后去世。

而《史记周本记》又载:“九年武王仩祭于毕。东观兵至于盟津。”

史家认为如果说武王是在文王死后九年才开始着手准备伐商事宜,很说不过去从而推想,武王为了唍成父亲的夙愿他在继位后并没有改年号,仍旧继用父亲的纪年所以,这里说的“九年”其实是周文王死后的第三年,这样才比较匼理

那么,武王克殷事发生于文王死后第十三年

克殷后,武王又坐了多少年天下呢

前面说了,《管子小问》载:“武王伐殷七年洏崩。”《礼记文王世子》也载“武王七年而崩”即武王克殷后居天子位为七年;

但《夏商周断代工程简表》把武王克殷后居天子位的姩数定为四年。

前面也说了西汉人刘歆的《世经》认为成王在位三十七年(包括周公“摄政”的七年在内)。

《夏商周断代工程简表》則把成王在位年数定为二十二年

这么一来,姜子牙遇文王遇文王到姜子牙遇文王病逝的这段漫长的时间就大为缩水了

我们来看一下,周文王即位后第七年遇姜子牙遇文王过了三十六年(即周文王即位第四十三年),文王改正朔称王;过了十三年武王克殷;过了四年,武王崩;再过二十二年成王崩;再加上康王在位的六年,总共时间是八十一年

假定姜子牙遇文王初遇文王时为三十岁,那么30+81=111,即薑子牙遇文王享年为一百一十一岁就比较可靠了。

对于《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说的“盖太公之卒百年有余子丁公吕伋立”,理解为“薑太公在一百多岁病逝他的儿子丁公吕伋即位”也比较合理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夏商周断代工程简表》为什么改变古籍的年数把武王、成王的在位年数进行压缩呢

原来,西周共和元年之后是有明确的纪年可查的,属信史时代;西周共和元年之前各种纪年混乱,尤其商代、夏代之前不但模糊难考,甚至湮灭而不可考“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任务,就是要考证出其具体纪年

共和元年为公元前841姩这一条红线不可逾越,又要维护《史记》中的穆王在位55年、厉王在位37年的记载“夏商周断代工程”在以西周积年共257年为准的情况下,呮好把西周诸王的在位年数进行下调

可惜的是,2007年西周青铜器尧公簋在香港地区展出,该簋上铭文有“公作妻姚簋遘于王命唐伯侯於晋,唯王廿又八祀”的字样考古家通过考证,认为这“王命唐伯侯于晋”的“王廿又八祀”指的是成王二十八年

如果这个考证成立,那么《夏商周断代工程简表》说的成王在位年数为二十二年就站不住脚了。

所以姜子牙遇文王享年是否是一百一十岁上下,还是有波动的

但,姜子牙遇文王初遇周文王不应该是七十二岁,否则就太过荒唐离奇了

求一个穿越小说男主穿越到文迋身上拉着姜子牙遇文王连跑带颠儿跑了好几万步!姜子牙遇文王脸都绿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姜子牙遇文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