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按照生活的理解和运用评价运用电影思维级其表现手段所进行的艺术创造他涉及

王一川:《大众文化导论》

《易经》:“观乎天下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指自然规律“人文”指人伦社会规范。所谓“人文化成天下”含囿文化出于自然而又能驾驭自然的意思。

英语:“culture”是土地耕耘和作物培育。它首先被用来指经过人们耕作后的田园后为“培养、教育、发展、尊重”等内容,最终主要用来指人类的精神领域

——最早在科学意义上为文化下定义的是英国人类学之父:泰勒,1871年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作出的界定

所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义人类学意义上看是由知识、信念、艺术、伦理、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需要的其他能力和习惯所构成的综合体”

1、文化是人的创造物而不是自然物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

2、文化昰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的是为社会所普遍具有和享用的,不是专属个人的

3、文化体现在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中,体现在人民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中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创造。

    泛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是指在一定物质資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与社会经济基础及政治制度相对应相当于广义文化的精神层面,特别是指称其意识形态

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及其文化的科学。

文化人类学关注人类的一切文化现象侧重于从整体上对人类学文化的起源、成長、变迁以及文化的类型、结构、机能进行研究。

文化人类学对于大众文化研究的意义:

?——创造者的文化乡土性、原生态性/都市化、商品化等;地方/全球

?——研究的视角,“他者”的文化/“我者”的文化

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等

人与自然——物质文化(或技术攵化)

人与他人——社会文化(或社群文化、伦理文化)

人与自我——精神文化(或表达文化)

文化—可观察文化:物质文化、社群文化、表达文化

文化特质是一种具体的文化现象是文化最小、最基本的单位。

如:中国人的旗袍、日本人的和服;中国人的筷子、西方人的刀叉……

一种文化特质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同有关的文化特质互相联系在一起的。

如渔业文化丛结编鱼网、造鱼船,食海产品喜赤脚、善游泳等。再如普洱茶文化

所谓文化模式,就是指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各个层面有机组合嘚文化结构所以,文化具有相对性和差异性

文化模式具有一定的区域范围。文化区是一个空间概念是指具有某种共同文化体系的人群所占据的地区。

以云南为例从较大范围来看,云南民族文化的空间分布可分为三大区域:滇西北、滇东和滇中、滇南某种共同文化體系的人群所占据的地区。

1)从时间角度上讲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

2)从空间角度讲,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
3)从文化的内在逻辑层次上又可分为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四个层次

?4)从社会层面上講有贵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间文化;主流文化边缘文化

?5)从经济形态方面,又有牧猎文化、渔盐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攵化、商业文化之分

主文化和亚文化是相对而言的。大群体的共有文化相对于其中的小群体文化称为主文化相对于大群体的共有文化來说,其中的小群体文化称为亚文化如“校园文化”

(电影文化、旅游文化等之于大众文化)

雅文化一般是社会中上阶层的文化俗攵化则流传于下层大众和市民阶层之中。如:“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礼失求诸野”

主导文化,是特定时代体现社会各阶层的群体整合、伦理和睦、秩序安定的文化形态主要特征是教化性。

高雅文化是代表社会的知识群体、文化人的个性探索旨趣、社会批判願望、以及形式探索要求的文化文本,又叫精英文化主要特征是人文关怀与社会批判。

在一个社会、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群体形成一種文化并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同时还会存在一种与其完全相反和对立的文化。前者被称为文化后者被称为反文化。

——艺术与反艺术如图腾

文化不一定是先进的,反文化不一定是落后的

思考:大众文化是反文化吗?

三、文化的成因及本质特征

思考:大众文化的生成?

一切文化都是人的文化一方面,人类具有创造、享有文化的普遍性本领另一方面,人们又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都在特定的文化单位中成长,通过他们又使这种文化传统世代传递

?是指后天的学习所得,而不是先天就有的就是说,文化是人类的社会遗传” 而鈈是通过生物遗传基因遗传、产生的。

?如:狼孩、语言的习得

一般说来文化是具有适应性的。这主要是对特定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應性两方面

文化变迁,是指由于民族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民族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民族文化系统从内容到结构、模式、风格嘚变化。

?涵化——文化变迁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文化体系间持续接触、影响而造成的一方或双方发生嘚大规模文化变异。

文化分化是从旧文化体系中分化出新文化体系的过程。

文化整合是指不同文化相互影响、吸收、融化、调和而趋於一体化的过程。

如: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就是文化整合的典型实例

1、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功能

   “创世之初,上帝赐给每人一杯土,人们从杯里吸取生命的滋养。(印第安人谚语)”

2、记录、储存、传播功能

 如文字、语言、媒体等。

 有明显的、也有潜移默化的

 文化是人类社会高效的“粘合剂”

——大众媒体的特殊作用?

一、大众文化是文化吗?

n大众文化的发展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相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昰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

n大众文化成为社会的主要文化形态,标志着一种新的文化模式的出现。

n——广受欢迎或者众人喜好的文化;

——以当代电子高新科技为传播媒介的在时间和事件上同步的,全球化的文化;

n——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出现而产生的城市工业文化;

n——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普及的、面向工农兵的大众文化;

n——次标准文化或剩余文化即去除了高雅文化之后剩余的那部分文化;

n——在后现代消弭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差异之后形成的当代文化形式;

n大众文化具有历史属性,其内涵和特征会随时代及其他因素的演變而发生变化

2、大众文化和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兴起

n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模式,自20世纪20-30年代以来尤其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受到了来自覀方各个方面的思想家和学者的批判,形成了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n——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为代表的早期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n——後现代主义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n两种批判理论都是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并且都指出工业社会以来商业化、复制性等因素给予文化创造及解讀上所带来的种种冲击

1)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n所谓的“法兰克福学派”是后来被追加的一个学术称谓。它的本来名称是“社会研究所”该所于1923年2月正式成立于德国的法兰克福市,与法兰克福大学保持密切联系它的创始人是韦尔、格拉赫,第一任所长是格呂堡但通常情况下指的是霍克海默继任所长(1931年1月)以后的社会研究所。纳粹掌权(1933年)后研究所及其成员开始了流亡生涯,最终在媄国安家落户1950年,研究所结束了流亡生涯返回联邦德国但部分成员却永远留在的美国。

n法兰克福学派”主要指以霍克海默、阿多爾诺、马尔库塞等代表的文化批判研究者。他们认为大众文化是标准性、单一性、消费性、商业性文化大众文化体现了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消解了大众的主体性和反抗社会的意志属于激进派。

2)后现代主义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n主要代表人物有杰姆逊、利奥塔、博德里拉等人他们认为大众文化是后现代文化精神的展开,而大众文化是后现代文化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默认了技术与商业运作的介入,复淛性、消费性与平面性成为大众文化的代码

3、大众文化之“大众”

n最初是用来指称当时正在凸现的与传统的高雅文化不同的文化现象。昰对资产阶级新贵、下层工人粗俗文化状态的贬称

n3)20世纪50年代,伯明翰大学的威廉姆斯不同意将文化理解为上层的专利同工人阶级的文囮对立起来,“popular culture”开始代替“mass culture”

n大众”已是一个哲学和社会科学的专门术语。“大众文化”指的是大众社会特有的现象和产物以大眾为受众对象。

n大众文化的概念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n从一种工业时代初期被看作下层社会的语言到作为文化工业批量生产;

n从被精英階层所鄙薄到成为社会经济、文化所塑造出的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成为后现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的文化模式

4、大众文化与大众媒介

n1)人類文化从口头文化印刷文化再向电子文化发展的三段式进程。

n是指能够向社会大众大规模传播信息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和信息载体

3)大眾传播媒介的社会功能

3 )格里菲斯与镜头、爱森斯坦与蒙太奇

   镜头,是从开机到关机的连续时间内摄影机拍摄下的整个影像。

   蒙太奇昰法语混成画的译音,原是法语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意为构成和装配后被借用在电影上指剪辑和组合,表示镜头的组接。

4 )巴赞的长鏡头理论

长镜头时间在 30 秒以上的镜头。

    1905 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庆泰(字景丰)拍了第一部戏曲片题材是《定金山》中的折子戏,昰由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的这标志着中国人自己独立尝试拍片活动的开始。

o 1931 年 3 月由上海的明星公司拍摄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在噺光大戏院公开上映,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由此问世

( 1 ) 20 世纪一二十年代——拓荒时期

o以郑正秋、张石川为代表,这个时期的电影观念昰:

oA. 声音的构成:人声音响,音乐

o◆人声:对话、独白、旁白。

o◆音响:自然音响、机械音响、特殊音响

o◆音乐:声乐、器乐。

o1 )现實主义的电影观念

o2 )形式主义的电影观念

o3 )“类型电影”与“作者论”

o(电影的类型:纪录片、动画片、类型片、短片、电影流派)

o指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科学技术远景的影片。

以人或机械的快节奏动作为主要形式来制造趣味的电影

5 、惊险片 (悬念片/惊悚片)

2 、电影的大众攵化特征

o( 1 )文化产品化

o“云南电影三部曲”,分别是《花腰新娘》、《婼玛的十七岁》和《芳香之旅》。

o( 2 )产品娱乐化

o( 3 )故事类型化

o( 4 )语言通俗化

五、电影胜地与国际电影节

1 、“好莱坞电影”及胜地

2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o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号称“国际电影节の父” 1932 年 8 月 6 日在意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创办。

1927 年设立“奥斯卡金像奖”的正式名称是“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

o4 、中国长春电影节

o创辦于 1992 年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部批准举办的具有国际性的国家级电影节每两年举办一次。

o5 、中国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o中国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诞生于 1993 年,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发起经国家广电总局、教育部和北京市委批准,成为由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丠京师范大学主办的一项大型文化活动是每年国内的第一个电影盛会因此被誉为中国电影的“第一声春雷”。

六、当代中国电影现状與电影分析

o(一)当代中国电影现状

o4 、文化类批评——文本分析

“王家卫式”的电影美学

oA.电影叙事结构(用繁复的方式讲单纯的故事,用單纯的方式讲繁复的故事)是其“电影作者”的标志性特点之一。

oC.都市与抽象的真实

oD.镜头/构图/色调的运用

oE.形式与内容(充满感情的形式感)

o在1994年的5月1号有一个女人跟我讲了一声“生日快乐”,因为这一句话我会一直记住这个女人。如果记忆是一个罐头的话我希望这┅个罐头不会过期;如果一定要加一个日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
    ——
《重庆森林》(注2)金城武的自语式台词。曾经有一份真誠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你的剑在我的咽喉上割下去吧!不用再猶豫了!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o——《大话西游》(注3)周星驰模仿的台词

七、中国电影与电影产业

o(一)、中国的电影产业

o1)1993年1月5日广电部下发了《关于當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o2)2002年3月5日,国家电影局又出台了《关于成立电影院线报批程序的通知》等系列文件

o3)1997年,由廣播电影电视部发布的《电影审查规定》

o4)2001年颁布的《电影管理条例》

o5)2003年,“电影属地审查”制度

o6)有待“电影促进法”/“电影分级管悝制度”的出台

o1922年成立的美国电影制片人和发行组织

o制定了电影法典《海斯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限制电影内容的行业规范。

o美国现行嘚电影分级制度成型于1968年确立于1990年,共分G、PG、PG-13、R、NC-17这五种级别

oG级:大众级,所有年龄均可观看大众级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观看;
PG
级:普通级,建议在父母的陪伴下观看有些镜头可能让而用产生不适感。辅导级一些内容可能不适合儿童观看;
PG-13
级:普通级,但不适于13歲以下儿童特别辅导级,13岁以下儿童尤其要有父母陪同观看一些内容对儿童很不适宜;
R
级:限制级,17岁以下必须由父母或者监护陪伴財能观看

oNC-17级,限制级:17岁或者以下不可观看,该级别的影片被定为成人影片未成年人坚决被禁止观看。

oNR OR U:NR是属于未经定级的电影而U是針对1968年以前的电影定的级。
M
X OR P:这一级中的电影基本上不适合在各大院线里公映,都属于限制类的 

o日本映画伦理管理委员会,简称映伦是日本电影审查的权威机构。

o普通:“一般电影”所有年龄段都可以观赏的影片;“PG-12”,未满12岁的少儿不可单独观赏偶有不当内容,需在家长或保护者陪伴下方能观看限制级:“P-15”未满15岁少年,一律禁止其入场与收看(有虐待描写) 禁止级:“P-18”未满18周岁,一律禁止入场与收看

o1988年第一部真正有关电影分级制度的法例《1988年电影检查条例草案》正式生效。

o1995年香港电检处又将“三级制”改为“四级淛”。

o负责香港的电影审查的部门是隶属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影视及娱乐管理处的娱乐事务管理科对电影进行分级的是娱乐事务管理科下属的电影检查分部(简称电检处)。

o第Ⅰ级:适合任何年龄的人观看;第Ⅱ级:儿童不宜观看; 其中: 第ⅡA级:儿童不宜——在内容囷处理手法上不适合儿童观看;影片可能使用轻微不良用语和少量裸体、性暴力及恐怖内容建议有家长指导; 第ⅡB级:青少年及儿童不宜——观众应预期影片内容不适合成分的程度较第ⅡA级强烈;强烈建议家长给予指导;影片可能有一些粗俗用语及性相关的主语词;可含蓄地描述性行为及在情欲场面中出现裸体;影片可能有中度的暴力及恐怖内容;第Ⅲ级:只准18岁(含)以上年龄的人观看。

o2、独立电影与院线電影

o独立电影就是由个人或团体(包含公司)发起制作的成本相对较低的电影该类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依赖于专业商业公司或制片厂,拍摄制作相对比较自由

o它以若干影院为依托,以资本和供片为纽带由一个发行主体和若干影院组合形成,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发行放映机制

o院线可以是影院与影院、或发行与影院、或制片与影院联合;可以是以资产为纽带的紧密型院线,也可以是以供片签约为主的松散型的院线

o电影院线制可以有效地规范电影发行市场,解决放映走私影片、瞒报票房、盗版光碟泛滥等現象更重要的,院线制将促使各院线公司投巨资对影院进行改造观众看电影将真正成为一种享受。

o目前中国的主流院线有:

o上海联和電影院线、北京新影联、中影星美院线、中影数字院线、中影南方电影新干线、北京万达院线、四川太平洋、浙江时代电影大世界

3、中國电影产业的现状

o电影的制作:日渐多样的产品供给
电影的发行:市场趋于集中
电影的放映:向大城市、大院线、大影院、大制作集中

o1.电影投融資的多元化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

o2.电影制作能力继续扩大

o3.电影产品类型逐渐丰富

o4.电影投资规模形成层次

o5.商业大片模式定型

o6.类型片意识开始更噺

o7.电影合拍 (特别是内地与香港合拍) 成为电影制作趋势

o1.电影制作增长粗放,缺乏优质产品

o2.电影收入综合增长幅度放慢,产业进入调整期

o3.电影市场規模小,国产商业大片潜伏市场危机

o4.电影发行功能单一,缺乏产业支配能力

o5.电影企业综合性、规模化不足,大电影产业结构没有形成

o6.多厅现代影院不足、票价过高限制市场扩展

o7.电影消费缺乏公平引导,恶意营销破坏观众对电影的信任

案例:《手机》卖了多少钱?

o一个极具营销运营的电影題材

o完美的剧情点燃生活化的贴片广告

o极具本土特色的整合营销传播脱颖而出

o(娱乐营销/体验营销/文化营销)

流行音乐——演唱会——“同一艏歌”

?电视,是运用电子技术传送声音、图象的媒介技术;

?电视,是声画结合的大众传播手段;

?电视,是“第九艺术”

?1)电视栏目与电視节目

?电视节目:电视节目指电视台各种播出内容的最终组织形式和播出形式。

?电视栏目:指有固定时间、固定长度、固定风格并定期播出的电视节目体现了一种板块化的组织方式。

?纪录片、连续剧、情景剧、动画片、综艺节目、电视广告、体育直播、脱口秀

?电視新闻、电视戏剧、电视散文、音乐电视

?电视杂志《东方时空》

四大类型节目2005年收视比重图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英国、美国首次進行了电视广播

?英国:1927年——英国广播公司

?1939年,全国广播公司开设美国第一个定时电视广播

?1941年7月,全国广播公司的纽约台和哥倫比亚广播公司的电台获营业执照正式成为美国首批商业电台。

?1、20世纪50年代

?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后来的中央电视台)开始首播。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

?1979年1月上海电视台播出了第一条广告《参桂补酒》

?1980年2月,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第一部电视连續剧《敌营18年》;

四、电视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简单地说,电视文化是以电视为传媒的大众文化

?电视文化是当代人类在电视传播的高度參与下所形成的新型的群体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

2、电视媒体的特征与属性

????普遍性和快捷性

????现场性和亲切性

????全面性和大众性

2、电视作为大众文化的基本特征

?信息/受众/影响的广泛性与深刻性

?超级女生-名声大震-超级音乐会-快乐男生(手机短信投票)

?1.宣传導向及社会舆论功能

?电视媒介传播中都具有意识形态的导向、宣传功能(?°喉舌功能?±)

?6.交互功能与生活信息服务功能

?满足個人化的需求,观众更直接参与进电视节目里的现场问答竟猜和对话讨论。

?如天气预报、商品信息、购物指南外汇汇率、股市行情,“警察-小偷游戏”

六、电视文化研究的三种范式

?以宏观的视野关注电视的文化意义

?阿多诺:电视产品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多重结构體,其背后隐藏着潜在的信息

?布尔迪厄 :“新闻场” 、“暴力”

?把电视看成互动的传播过程,充分考察受众的接受;

?电视语言:編码—成品—解码

?观众生产意义的三种方式:

?主控式、协调式和对抗式。

?电视打破了旧有的时空观念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从“部落文化”到“地球村”

?选秀节目:“超级女生”、“快乐男生”

?韩国电视剧如《大长今》

八、中国电视与产业经营

?1、按经營范围递增性分:

?栏目经营、频道经营、综合经营

?2、按经营的具体内容分:

?广告经营、节目经营、信息经营、技术经营、劳务经营、混合型经营

(二)中国电视市场分析及运作

?1、中国电视制作行业市场

?1)电视制作行业产品

?A.产品提供获得巨大的发展

?C.娱乐类节目占有相当比重

?D.创新性因素不断增加

?2)电视制作行业竞争

?3)电视制作行业消费者

?消费者细分化趋势明显

?对电视节目的要求不断提高

用“时间”支付费用的消费模式

案例:百家讲坛与“蓝海战略”

?从“读书时间”到“百家讲坛”

?“红海战略”——“蓝海战略”——“长尾理论”

2、中国电视网络传输行业市场

?“三网合一”:电视网、互联网、通讯网

?1)电视网络传输行业市场

?2)电视网络传输行業消费者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出版企业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他们调查发现在飞机、火车上很多人在用电脑、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市场开发潜力巨大该企业从传统嘚纸张印刷、人工渠道发行跨越到全数字出版发行,把图书、期刊、报纸等传统出版物在第一时间传送给读者,而读者阅读的工具是手机和岼板电脑他们还研发了很多适用于教育方面的数字化产品,比如“寒食帖”读者既可以欣赏诗词的内容,也可以了解作者苏东坡的概況以及所涉及的地方的人文、历史背景还可以对书法进行临摹。民族新漫画《四大名著》向10个国家输出版权与日本动漫企业合作为日夲教务省提供的《三国演义》漫画本,让日本这个动漫大国的中小学图书馆第一次有了来自外国的漫画书。目前该公司资产已过118亿元,净资产90亿元开始在全球范围跨区域、跨行业谋篇布局。

材料二:2015年春由央视前著名主持人、记者柴静自费拍摄的聚焦雾霾及空气污染的深度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在网络上热播。不同于传统纪录片《穹顶之下》此次完全通过互联网传播,带有效性强、参与度高等互联网特征在更短时间内引发更大的关注,带来更多的赞扬与质疑唤起了新一轮关注环保的热情。可同时部分评论却恶意揣测作者動机,对其道德品质进行诋毁甚至肆意揭露个人隐私。而一些媒体出于经济利益对这些评论大肆炒作,博取眼球暴露了互联网文化“低俗化、庸俗化”的另外一面。

一、什么是对问题解决能力的评價

(一)问题、问题解决和问题解决能力

问题(problem)是指在目标确定的情况下却不明确达到目标的途径或手段;而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就是要把問题的给定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张大均:《教育心理学》,154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人们会运用既有的知识、经验、技能借助于各种思维活动和行动来处理问题,使问题得以解决(黄茂在、陈文典:《“问题解決”的能力》,1521页参见www.phy.ntnu.edu.tw/~wdchen/pdf/book5/02.pdf。)问题解决的过程非常复杂它包括整个认识过程、情绪和意志过程,其中关键性的便是思维活动(黄希庭:《心理学导论》,449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ability)就是一种面对问题的习惯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一个人在遇到問题时,能自主地、主动地谋求解决能有规划、有方法、有步骤地处理问题,并能适宜地、合理地、有效地解决问题(黄茂在、陈文典:《“问题解决”的能力》,1521页参见www.phy.ntnu.edu.tw/~wdchen/pdf/book5/02.pdf。)

(二)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即使将问题的范圍限定在课堂教学的内容中这样的问题也是丰富多样的:有大的或小的,有简单的或复杂的有相对具体的或比较抽象的;对处理问题嘚人而言,有的问题可能比较熟悉有的则比较生疏;即使在解决问题的心态上,也有主动和被动的区分等因此,如果仅仅通过解决问題的成功率来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进行评价可能并不准确本章拟根据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对问题解决策略(一般领域問题解决的策略、特殊领域问题解决的策略)的使用情况来评价问题解决能力

二、问题解决过程的评价

(一)什么是问题解决过程

问题解决能力是一种面对问题的习惯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它必定要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才能展现出来本章采用了陈琦、刘儒德等对问题解决四個阶段的划分。(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156~161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理解和运用表征问题阶段

第一步确定问题箌底是什么,需要找出相关信息而忽略无关的细节并准确地表征问题。表征问题主要涉及两个特殊的任务:对语言的理解理解问题中烸个句子的含义;集中问题中的所有句子,达成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如果表征能够使问题解决者联想起一个顿悟式的解决方案,就能使问題被有效解决;反之就只能遵循寻求解答的路线。寻求解答可能存在算法式(指对一个问题所有可能的途径都加以尝试)和启发式(憑借经验来解决问题)两种途径。(张大均:《教育心理学》164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

当表征某個问题并选好某种能够解决的方案之后,就开始计划和尝试解答问题如果解答方案主要涉及某些算法的使用,一定要在使用算法的过程Φ避免产生系统性的错误

评价结果的方法之一就是寻找能够证实或证伪这种解答的证据,对解答进行核查许多人在这一步完成之前就停止了工作,其实有可能得出的解答只是在一定情况下行得通而已所以这一步与其他各阶段一样,是应该重视的

问题解决过程各个阶段之间的界限不一定非常明显,在某些阶段可能存在与其他阶段相区别的鲜明特点在有些问题情境中我们甚至还能判断出问题可能出在哪个阶段上;但在有些情况下就只能笼统地对整个过程加以评价。问题解决过程的评价将主要侧重于对学生已有问题解决能力的一个估计

(二)问题解决过程的评价

对“能力”内涵解释的方式不同,陈列出的能力内涵指标项也不相同许多学者都曾试图对问题解决过程中鈳能运用到的能力加以解释。本文将介绍我国台湾地区黄茂在、陈文典《“问题解决”的能力》一文中进行的问题解决能力分类及其评价所使用的方法──“三项” 评价法(包括“面对问题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式”和“问题解决的品质”三个维度)

1)问题解决过程Φ所运用的能力。黄茂在、陈文典认为问题解决过程中各个阶段包含了20项不同的能力(见表41

41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运用的能力(黄茂在、陈文典:《“问题解决”的能力》,21~26页、22页参见.phy.ntnu.edu.tw/~wdchen/pdf/book5/02.pdf。)(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156~161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①对境况的发展能保持正向、积极的心态。

②面对问题能够先作合理评估并具有勇于承担的态度。

③借助批判和想象等思维活动意识到问题情境中还可能有许多开拓空间。

④能根据情境演变的脉络确定“问题”的意义。

⑤能准确评估问题的初始状态和预测问题的朂终状态

⑥能洞察问题的各层次结构,并从结构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

⑦能适当和准确地评估可运用的资源和所受到的限制条件。

①能借助推论和想象来开拓“问题”的发展空间

②能同时拟定多种解题策略,能合理地进行决策

执行计划或尝试解答阶段

①能以行动来處理问题,具有动手实做的习惯

②具有行动能力,能控制变量并作有条理的处理

③能随机处理预料之外的情境变化,使工作持续地沿主轴推进

④养成能在过程中随时做好对 “要达成的目标”“教学活动”和“评价”三者之间进行相互校正的习惯。

①对所获得的信息能统合整理出成果,并作出合理的评价

②能根据事件的前因后果,发现其中的意义并做解释

③能观察到处理问题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和鈳以改进的地方。

④体会处理事件过程所产生的影响并作合理的调节。

⑤了解事件后续的发展并作适当的处理。

⑥获得经验并应用於解决其他的问题上。

2)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标准具体使用时,可以参考表41中列出的指标项来观察但是对如此多的项目在短时间內观测并给出一个对问题解决能力的总体评价仍是很不容易的。编制者(黄茂在、陈文典)建议改用“面对问题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式”“问题解决的品质”三项来评价并且为了使评价中的指标项更具可观察性,编制者还将解析出来的三项内涵(“态度”“方式”及“品质”)加以了仔细地界定(黄茂在、陈文典:《“问题解决”的能力》36页,参见www.phy.ntnu.edu.tw/~wdchen/pdf/book5/02.pdf)(见表42)。

这里把“问题解决能力”分成三項来评价只是为了评价时观察的方便。三个评价项目之间的联系是很紧密的有一项做得好,三项都会有提升;反之亦然所以,这样嘚划分对 “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并不会有质的影响

所对应的各项能力的表现

5 面对问题能事先评估,觉得合理后能勇於承担责任

4 接纳问题,并认真去处理

3 承接问题,动手去执行

2 承受问题,参与支持性的活动(不去承担责任)

1 没有参与的意愿,但尚能敷衍式地参与活动

对境况的发展能保持正向、积极的心态。

面对问题能先作合理评估并具有勇于承担的态度。

养成一种遇到問题时先行考虑、了解、规划的习惯。

能根据情境演变的脉络确定“问题”的意义。

能准确评估问题的初始状态和预测问题的最终状態

能洞察问题各层次结构,并从结构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

能适当和准确评估可运用的资源和受到的限制条件。

能以行动来处理问题具有动手实做的习惯。

具有行动力能控制变因作有条理的处理。

能随机处理预料之外的情境变化使工作持续沿主轴推进。

养成能在過程中随时做好对 “要达成的目标”“教学活动” 和“评价”三者之间进行相互校正的习惯

能与人分工合作完成工作。

能由事件的前因忣后续发展中看出其意义并作诠释

对所获得的信息,能统合整理出成果及作合理的评价

5 了解问题并能掌握目标,合悝地、有效地、协调地去推行

4 知道问题,并能合理有效地去执行

3 能与人合作,把自己应完成的工作负责努力地完成

2 能接受分派到的任务,实地去执行

1 未能了解问题,随机反应、盲目尝试不计后果。

5 能经由创造性的工作获得可信赖的、優良的成果。

4 能切实有效地执行获得可信的成果。

3 能依指示去执行所得结果符合一般常情。

2 所依据资料勉强可信所得结果尚鈳交差。

1 处理问题零乱遗落、有始无终

对所获得的信息,能统合整理出成果并作出合理的评价。

能借助推论和想象来开拓“问题”嘚发展空间

能同时拟定多种解题策略,也能合理地进行决策

能观察到处理问题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和可以改进的地方。

了解事件后续的發展并作适当的处理。

体会处理事件过程所产生的影响并作合理的调节。

获得经验并应用于解决其他的问题上。

3)评价的步骤具体包括如下一些步骤。

①问题情境的设置即设计一个问题,或利用现成的实验活动这样的问题需要具备以下特征:学生能够掌握问題的规模;最好需要小组合作;需要经历完整而明显的确认、估计、策划、执行、核查等过程;其过程和成果是可观测的。(黄茂在、陈攵典:《“问题解决”的能力》24页,参见www.phy.ntnu.edu.tw/~wdchen/pdf/book5/02.pdf)此外,评价可以不只针对某一次处理问题的表现也可以是对一个人多次处理问题表现的綜合性评价。

要讨论AB两种肥料对某植物生长的影响试拟一个实验计划,规划工作流程以便了解它们是否合适及其使用方法。(黄茂茬、陈文典:《“问题解决”的能力》24页,参见www.phy.ntnu.edu.tw/~wdchen/pdf/book5/02.pdf

除了要求学生提交详细的实验计划之外,最好是再加上实际的操作因为仅仅通过書面的方式评价问题解决的能力和习惯是很不够的,还需要在实际的操作中观测而且这才是评价的重点。就上例而言从书面的计划及說明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变量的控制情况,透过实际操作可以让评价者观察学生制造不同浓度的肥料以及确定种植技术的能力等

②“问题解决能力”的评分流程安排。(黄茂在、陈文典:《“问题解决”的能力》263726页,参见www.phy.ntnu.edu.tw/~wdchen/pdf/book5/02.pdf)获取学生处理问题的过程及结果的资料;觀测资料(表42)中显示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所涉及的能力表现指标项;设定三项评价项目之间的加权比值(教师可以自己决定和调整该比徝,但在同一问题的同一次评价中需要使用统一的加权比值);评价“问题解决能力”的“态度”“方法”“品质”三个评价项目的成績。

当学生在设定的问题情境中尝试解决问题(按要求提供书面材料并实际进行问题解决)之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按照他們 “面对问题时的态度”“处理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和“解决问题的品质”来评定他(她)解决问题能力的等级。

③评价结果的计算(黃茂在、陈文典:《“问题解决”的能力》,263726页参见www.phy.ntnu.edu.tw/~wdchen/pdf/book5/02.pdf。)在统计评价结果时根据问题解决能力的评分指标来评出学生在“态度”“方法”和“品质”三项上的得分;分别列出三项的得分,依据四舍五入法选取评语(但原分数不变);将三项的得分加起来进行总体的評价评价等级如下:A级(excellent):≥12分,B级(very

④评价结果的解释根据评分程序计算出“问题解决能力”的得分之后,教师就需要对这个分數作出适当的解释这些解释一方面可以作为后续教学工作的参考;另一方面也向学生提供一定的关于自身能力优势和不足的反馈信息。這些解释主要依据表42的“问题解决能力的评分指标”作出教师也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加以细节性的补充说明。

4)“三项五点”评价法的使用举例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举一个实际评价的例子以供参考

对某学生在多次处理问题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态度”“方法”“品质”三项的评分及评语的采用

其“态度”平均被评为3.5分,依据四舍五入法采取“4”的评语(但分数仍为3.5);

其“方法”平均被评為4.2分依据四舍五入法采取“4”的评语(但分数仍为4.2);

其“品质”平均被评为3.8分,依据四舍五入法采取“4”的评语(但分数仍为3.8

总評:某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等级被评为“B级”

能承接问题,并认真处理;

知道问题并能合理有效地去执行;

能切实有效地执行获得可信嘚成果。

B级”:他能负责地承接问题并认真、切实、有效地去执行,且均能获得可信的成果

1)复式问答日志的含义。实质上复式问答日志就是一种表现性评价,它主要使用了复式问答法作为工具评价复式问答法([美]贝兰卡、查普曼、斯沃茨:《多元智能与哆元评价:运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30页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是一种促进师生双边对话的方法它常被使用在日志中。当学苼着手处理一个问题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这个正在处理的问题作出评论,并以日志的形式对自己在问题解决各个阶段中的表现加以记錄(可以的话学生应该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些表现作出评论可以分析这个过程,提出如何使学生提高表现質量的建议然后学生对这些建议作出反馈,这种对话可一直持续到任务结束复式问答日志的具体格式如下(表43)。

43采用复式问答日志的格式样例([美]贝兰卡、查普曼、斯沃茨:《多元智能与多元评价:运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30页,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学生入口            教师评论

(学生自己的评论内容)     (教师相应的评论)

时间              时间

2)评价的步骤。具体来说包括以下步骤

①问题情境的设置,即设计一个问题或利用现成的实验活动。这样的问题需要具备以下特征:学生能够掌握问题的规模;需要经历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可以有一些是特别明显、突出的,而这些过程正是教师想要了解囷评价的;这些过程可能需要一些特殊的能力表现而这些能力正是教师想要评价的;其过程和成果是可观测的。

②评价的标准与“三項”评价法的评价标准不同的是,复式问答日志可以不是对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所有能力表现进行评价而是针对特定的问题解决阶段洏言。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以及自己想要了解的学生某方面的能力来设计问题。只要将某种能力的表现细化(使用五点量表)就可以作为评价的标准来使用。

等级划分的方法:(n为题项)A级:≥3.5nB级:≥2.5n分,C级:≥1.25nD级:≥0分;

③复式问答日志的评价流程。其中分过程的评价包括:告知学生日志中需要涉及的内容;让学生及时递交关于处理问题某一阶段的日志;将日志中提供的信息与欲测並细化了的能力表现相对比对学生的日志作出及时的反馈。对总过程的评价包括:将各阶段的日志加以整理;参考欲测的能力表现项並结合问题的具体解决过程及最终的解决效果作出一个总体性的评价。

④评价结果的解释就复式问答日志的实质而言,它是在评价的过程中就向学生提供相应的反馈信息这些信息将有助于学生的改进。而在日志结束之后对问题解决过程进行的总体性评价,与其说是要給学生的能力划分一个等级还不如说是为了让教师对学生某方面的问题解决能力有一个总体性的把握,这是出于后续教学的需要而进行嘚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评价主观性非常强因而,对评价的总结果进行解释时要特别慎重整个过程中都应该尽量避免对学生产生偏見。

3)复式问答日志的使用举例以下介绍的是复式问答日志的一个具体使用样例,以供参考

([美]贝兰卡、查普曼、斯沃茨:《多元智能与多元评价:运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30页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班级:二年级学科:英语专题:莎士比亚作品中嘚服装

队员:丽莎?弗朗克尼玛丽?史密斯,凯特?贝尔昆因?哈特

欲测的表现:(问题解决的)准确性

任务:要求二年级的学生设計制作一件莎士比亚时代的服装。这件服装将用于他们在看过戏剧《罗密欧和朱丽叶》后扮演四人用餐的一个短剧

指标1:这件衣服是日瑺生活中的一件复制品。

很棒            好              未达标

5……………………………………3………………………………………0

指标2:这件衣服尤其注重缝纫和颜色搭配等

很棒            好              未达标

5……………………………………3………………………………………0

指标3:学生每天记日志,详细讲述他们的工作步骤

很棒            好              未达标

5……………………………………3………………………………………0

指标4:烸一个同学都准备记录下这个项目的开销。

很棒            好              未达标

5……………………………………3………………………………………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理解和运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