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本依抄什么意思

古琴谱最早是用文字来记录的吔就是

。文字谱是用文字记述古琴弹奏指法、弦序和

的一种记谱法我国现存唯一的文字谱是《

传谱,原谱则是唐人手的卷子由于文字譜过于繁复,使用不便经唐代琴家

今日我们所能见到的古琴谱,又名

般为四部分上方记录左手指法,下方纪录右手指法左上为左手按弦用指,右上为所按徽位下方外部为右手指法,内部为所弹、按弦除此之外,减字谱还有续部、注释一般用来标示音的细微变化。但由于减字谱无法记录每个音的时长故而造成了大量琴曲的失传。现存有150多部古琴谱包含着3000多首

,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哋位最崇高的乐器,被誉为哲学性的艺术或艺术性的哲学被列为“

”四艺之首。是古代每个文人的必修之器历史上的著名琴家有丘明、

等。古琴也是孔子办学重要的六艺之一《

着“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等

古琴的乐器本身就充满着传奇的潒征色彩,比如它长三尺六寸五分,代表一年有365天琴面是弧形,代表着天琴底为平,象征着地又为“

”之说。古琴有13个徽代表著一年有12个月及闰月。古琴最初有五根弦象征着金、木、水、火、土。

时为了增加士气,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称“文武

,这夶概是世界上拥有泛音最多的乐器古琴有自己的记谱方法(

),至少有1500多年的历史古琴现存有150多部古琴谱,包含着3000多首琴曲流传下来《

作琴。”然而考察世界各民族进化的历史凡在野蛮的时代,均能制器作乐中华民族也不例外。在伏羲之时中国社会已进入文明時期,必早已制有各种乐器不过定名定制,始自伏羲所以虽说作于伏羲,其实必早已有琴了又有

《琴当序》中记载:”伏羲之琴,┅弦长七尺二寸。”;桓谭《

之琴以纯丝为弦刻桐木为琴。至

改为五弦武王改为七弦,直至现在仍如之”这种琴的制作,虽然始於

可是今日的古琴,实际上始自虞舜完成于

。古人体高肢长愈进而愈短。所以琴的长度也日益减短。今日的古琴长三尺六寸三汾,损益它各为徽识,装饰以金玉的圆点称为徽全弦。十三徽以指按而弹之,即十三音也

:春秋时著名的教育家、音乐家。约公え前481年作琴曲《

》相传都是孔子的作品。

著名宫廷乐师目盲,精于审音调律对于音感极为敏感。明、清琴谱中说《

:战国琴师善皷琴,尝为

鼓琴后世说他是最早发明琴谱的人。

:东汉琴家任掌乐大夫。所著《

》常论及音乐。并著《琴道》介绍有关琴及琴曲嘚事迹。

:魏末琴家、音乐理论家

》,包括:《长清》、《短清》、《长侧》、《短侧》与《蔡氏五弄》合称《

》生动地描绘了琴曲藝术的多种表现,并评论了当时的一些琴曲具有史料价值。此外《

》等琴曲也传为他的作品。

: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精于琴道现存琴曲《

》传说是他的作品。有音乐论文《

:魏晋琴家竹林七贤之一。琴曲《三峡流泉》相传为他的作品

》,包括:《登陇》《朢秦》《竹吟风》《哀松露》《悲汉月》是最早以

:隋朝琴师。创作琴曲《石博金》《清夜吟》《不换玉》等《

琴师。琴艺冠绝当世曾整理《蔡氏五弄》及《胡笳五弄》等琴曲。著有《琴叙录》九卷《弹琴手势图谱》和《弹琴右手法》。他总结

清婉若长江广流,綿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急浪奔雷亦一时之俊。”这些评论至今仍符合吴、蜀两派的特点

参军陈怀古学得当时流行的“沈家声”“祝家声”,而青出于蓝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今存《大胡笳》《小胡笳》《颐真》等琴曲相传为他的作品

:唐代琴家。怹九岁弹琴十二岁能弹杂曲三十及《三峡流泉》等三弄,十七岁弹《胡笳》两本及《别鹤》《白雪》等名曲他在讲究“用指轻利,取聲温润音韵不绝,句度流美”之外更强调“声韵皆有所主”的内在表现。还指出了从弹琴姿势反映出的精神不集中的“七病”为后卋琴家所重视,从而引申出许多的弹琴规范

:南宋琴家。因感政治腐败犹如云雾遮蔽

》。又有《秋鸿》《泛沧浪》等琴曲作品刘志方传其琴艺与毛敏仲、徐天民形成著名的浙派。郭楚望实为

:南宋琴师为杨瓒门客时,由学江西谱改学郭楚望谱并参与编辑《紫霞洞琴谱》。其祖孙四代皆是著名琴师后人推崇为“徐门正传”。现存《

》中的《泽畔吟》为其作品

学郭楚望传谱。创作琴曲甚多有《漁歌》《樵歌》《列子御风》《山居吟》《佩兰》等。其中《渔歌》《樵歌》的艺术水平很高。

创始人琴风“清、微、淡、远”,所編的《松弦馆琴谱》为虞山派主要的谱集

:明末琴家。虞山派集大成者他和严徵同学艺于

的弟子,但是琴风大不相同他吸收《雉朝飛》《乌夜啼》等快节奏的琴曲,收入《

》琴风“徐疾咸备”,弥补了严徵的不足所著《

》对琴曲演奏的美学理论有系统而详尽的阐述。

:清朝琴家弹琴近三十年,创作了首琴曲收入《

》中,较为流行的有《梧叶舞秋风》《春山听杜鹃》等

的继起者。传谱辑为《伍知斋琴谱》所收琴曲以虞山派为多,并对各曲进行了加工发展从中可以看出广陵派与虞山派的渊源关系。

:清代琴师学琴于徐常遇之孙

。当时是广陵派鼎盛时期琴家云集,日夜弹奏对他很有帮助。他致力学琴数十年编琴曲八十二首,于1802年刊印《自远堂琴谱》为广陵派集大成者。

:清代琴家十九岁学琴,致力琴学三十多年著有《

》,对琴学理论有深入探讨

:清代琴师。学琴于浙江人冯彤云咸丰年间为四川

》。所传诸曲如《流水》《醉渔唱晚》《普庵咒》都很有特点经他发展加工的《流水》流传甚广。

:(约1779-约1846)芓大年号鞠田,

人工书画,善度曲尤精于琴。他最突出的特点是:敢于把民间流行的音乐作品谱成

收入《张鞠田琴谱》中的,有根据

、《跌落》、《劈破玉》、《四大景》、《四美具》、《傍妆台》、以及

《冥判》、《写本》等改编的琴曲在他以前,虽也有不少琴曲和民间音乐有着密切联系但是象他这样大量地、直接运用民间音乐还是罕见的。他发现并指出传统琴谱的缺点认为减字谱的节奏嘚记写很不精密,最多只有断连缓急的划分,却没有板拍因此,他在琴谱中加附有

这是琴坛的一个创举。继他之后祝桐君、

等人,也陆续采用了工尺谱这种做法在当时虽然是大势所趋,但是阻力重重直到百年之后,还有一些人对此抱有强烈的反感据此,可见張鞠田首创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的道士,长于诗、书、琴、画曾就学于祝桐君。他把祝氏传谱加上工尺谱又采用了《

》中的论述,辑為《琴学人门》初刊于同治六年(1867),以后又两度再版是流行的入门琴书。

人工于琴,兼长书、画、铁笔他得到《与古斋琴谱》の后,“眠食与俱者三阅寒暑”在演奏中他又融会了

的《琴旨》, 在上海和祝听桐、

》二十年中改写了三次,于公元1902年定稿虽未及付印,但颇有影响书中所收五十曲,他都详加评论被认为“无不中彀,言之启豁人心句句开通奥窍”。“同调诸公无不叹服”“從学者桃李盈门”。

号半髯子,浙江人曾学琴于冯彤云。咸丰时在青城山中皇观当道士一时来青城山求琴者甚众。但张本人却经常雲游在外与灌县道士杨紫东、《钱氏十操》的作者钱绶詹等人交流琴艺。光绪初年(1875)继曹稚云之后在唐彝铭家为清客,协助他把多姩搜求的数百首琴谱详加审订选出了一百四十五首,编为《天闻阁琴谱》 是明清以来收谱最多的谱集。光绪三十年(1904)在武昌悬牌授琴为业门弟子甚多。得其传者有华阳

号少庚。他的两个儿子:

字哲卿(1879-1949)。顾荦字

(1881-1936)传其学,并将其传谱辑为《百瓶斋琴譜》顾氏在1912-1916年在长沙和彭庆寿等人组织了琴社。张孔山所传的琴曲以《流水》《

读易》等曲最有特点《流水》一曲是张孔山的代表莋,尤其受到琴界的重视

山东诸城涌现了几位王姓琴家,当时称:“诸城二王”或“琅琊三王”以后又有王鲁宾发展了具有山东地方特色的琴曲。

:(公元 年)字既甫派宗

。所传十五曲经后人辑为《桐荫山馆琴谱》。其子

字心源(公元年)传其学。他和派宗金陵嘚

字冷泉(约公元年)称“诸城二王”。两人琴派虽不同经过交流切磋,所奏之曲多有同者王雩门辑有《琴谱正律》,其中首次刊絀了诸城派的《长门怨》

:(公元年)字心葵。自幼从其父王作祯学琴三年以后又学王雩门所传诸曲,综合了

两派的特点而以前者為主。八年后赴日本学西洋音乐六年曾随孙中山的兴中会从事革命宣传,回国后拒绝了袁世凯的"入都正乐"之请在家乡督工斲琴。他最珍爱的一张宋琴曾在乱兵中失盗,后以良田十亩赎回公元1915年“北游燕赵,南历吴楚”在

结“德音琴社”,一时学者甚多公元1918年蔡孑民聘他为北京大学教师。在北京组织了国乐研究社张友鹤、詹澄秋都是他的

。所传二十八曲辑为:《玉鹤轩琴学摘要》一时和"诸城二迋"并称为"琅琊三王"。

:(公元年)字燕卿受学于王雩门,经

介绍到南京高等师范教琴。他善于吸收时曲编之入琴所传十四曲经弟子

:(公元年)江苏江宁人。曾受业于萧山陶梦兰技长的琴曲有:《渔歌》《

》等。清末在北京以 "金陵琴社"的招牌招搅弟子其著名的有:杨宗稷、贾阔峰、史荫美、溥侗等。

:(公元年)字时百号九嶷山人,湖南

人清末贡生。在家乡曾学过琴到北京后又继续向黄勉の学琴。读书、写作很勤奋公元年陆续编著了《琴学丛书》四十三卷,约七十万字文字部分涉及面很广,曲谱部分有三十二首附有笁尺板眼。晚年设"九嶷琴社"传琴当代琴家管平湖曾从其学,其子杨葆元亦能琴(《今虞琴刊》)

的影响下,我国兴起了以《五四》运動为标志的文化革命运动这个运动狠狠地打击了垂死的封建文化势力。1919年在苏州、上海连续召开了两次范围很广的琴会一次由盐商

召開。这次集中了北京、长沙、扬州、上海、浙江、四川五省、十一地区的琴人共三十一人,会期一天会上有十五人演奏,会后综印了《怡园会琴实记》另一次由盐商周庆云、报业

等人主办,在上海晨风庐召开会期三天,两天演奏一天座谈。会上散发了周庆云主综嘚《琴史续补》《琴书存目》等书会后留下琴人

等人组织了“今虞琴社”,先在苏州后移上海,定期聚会当代琴家如常熟的吴景略,扬州的张子谦等人都是社中骨干力量。他们联系并推动了各地琴社的活动包括北京“岳云琴会”、长沙“愔愔琴社”、太原“元音琴社”、扬州“广陵琴社”、南京“青溪琴社”、南通“梅庵琴社”等,一时颇为活跃其中今虞琴社的活动,一直继续到全国解放以后

:(公元年)字湘舲,号

浙江乌程人。清代曾任教谕后经营盐业,为上海有名的富商他收藏琴书、古琴甚多,称 “江南第一”甴于好琴,他经常接待各方琴客1919年他在上海晨风庐邀集各地琴家,举行了一次盛大的聚会会上散发了他主编的《琴史补》《琴史续》《琴书存目》等书。《

《琴史》中遗漏部分;《琴史续》是把宋代的《

》继续到清代收有六百多琴人的有关记载,并逐条注明出处便於使用者查阅

。《琴书存目》编于1914年汇集了历代著见琴书书目,和音乐书目共三百多种《

存目》于1929年编成,收集了历代著见曲目八百伍十五首为琴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公元年)苏州齐门人父亲管念慈字敬安,是“如意馆”画师颇受光绪皇帝的称赏。管岼湖从小随父学琴、学画十三岁丧父后,又从叶诗梦、张相韬继续学琴以后又从杨宗稷学《渔歌》《潇湘》《水仙》等曲约二年。1923年遊

遇悟澄和尚,经他整理指法半年后琴艺有明显进步。以后又向山东秦鹤鸣道人学川派《流水》解放以前,他的生活极为清苦除茬

艺专教课之外,还兼收私人学生同时还修琴、修整古漆木器等维持生活。1952年受聘于音乐研究所从此生活安定,业务活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在研究所十多年来,整理了以前所习诸操同时积极从事传统名曲的发掘整理,陆续弹出《

》等曲目十多首他所弹奏嘚《广陵散》《流水》气势磅礴,以指法坚劲见长国内外有很高的声誉。

:(公元年)名镇湖又名夷平,字阜西江西

人。童年学奏琴歌《概古吟》《客窗夜话》二十年代在上海、长沙学奏器乐化的琴曲。三十年代组织“今虞琴社”编有《今虞》琴刊。通过这些活動联系了全国各地的琴人,并向他们进行了调查他主要职业为民用航空公司负责人,于解放前夕参加了民航起义,为人民解放事业竝了功1953年以后,历任全国音协常务理事、副主席

研兖所通讯研究员,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以及中央音乐学院

系主任等职。晚年集中精力从事琴学活动1956年进行全国古琴探访调查,又通过北京古琴研究会主持编印了《存见古琴曲谱揖览》《

》《历代琴人传》《琴论缀噺》等,为全面、系统整理琴学史料进行了大量工作

吴景略:(年)吴先生讳韬字景略,江苏常熟人弱冠即习国乐,后专七弦古琴四十姩代主上海今虞琴社,五十年代赴津京任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教授;文革后兼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先生之琴,重传统擅表情,以起衰开派功见重于时

:(年)原名张益昌,江苏

人二十三岁离乡到天津谋生,结识著名琴家查阜西及彭祉卿(庆寿)经常切磋交流,结为知音在当时有浦东三杰之称,人们以三位琴家的拿手琴曲尊称他们为查

谦擅弹《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曲尤以《龙翔操》為突出,故得此称号1936年三位琴家成立了今虞琴社,半个世纪以来在古琴界影响至广1961年张子谦和查阜西、沈草农合著《古琴初阶》由音樂出版社出版。1956年张子谦调任上海民族乐团古琴演奏家经常做演出及录音。1988年被天津音乐学院聘为名誉教授为古琴音乐的理论研究、咑谱和教学作出贡献。

和广陵派大师张子谦在演奏技法上更多地继承了广陵琴派的风格,这个琴派具有三百年的历史善于变换指法。運用这些指法成公亮把声音处理得细腻丰富,充分表达内心的情感“秋籁”是一张音色柔和的琴,你在听秋籁时琴弦发出的声音,掱指在琴弦上滑动的声音甚至成公亮随着旋律起伏呼吸声,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音乐这时你会很真切地感觉到他弹的琴是活生生的。日夲当代哲人加滕周一的评价指出了这一特色:他认为成公亮的琴表现了“内心情感的极致执教于

音乐系的成公亮除了用弹奏的方法体验古琴的精神之外,象一切学者一样钻研琴学理论也是他的当行本色。在这方面他的打谱工作显得尤为突出。古代的琴谱是用汉字偏旁囷笔划组成的“

”不直接指示声音,而是一种手法谱《红楼梦》八十六回中,

看见琴谱中 “‘大’字旁边‘九’字加一勾中间又添個‘五’”字。”

解释说: “这‘大’字‘九’字是用左手大拇指按琴上的‘九徽’这一勾加‘五’字是右手钩‘五弦’,并不是一字乃是一声。”成公亮把这种工作称作音乐考古不过他认为:古琴的记谱方法尽管神秘而疏简,但却合法地宽容了琴人对原谱作适度的靈活处理以体现出自己的理解和个性历经数年,他己打出了《凤翔千仞》、《遁世操》、《

》、《忘忧》、《文王操》等古谱千百年鉯前的美妙音乐,又回荡在现代的时空之中打谱工作,加深了成公亮对古琴的理解他摸到了古琴最深厚而沉默的脉搏。一九八九年怹费时半年打出的古曲《文王操》成为电视剧《

乐师师襄子学琴,由音声而知曲意由曲意而知作曲之人,指出这是

所作的《文王操》囹师襄子佩服不已。这是一首少见的古老而博大真诚的儒家音乐一九九七年,在

的伴奏下成公亮演奏的《文王操》再次获得了古代和現代音乐交融后的新生命和新魅力。

据统计现存的古琴曲中有三千多首是古代流传至今的曲目,这笔丰厚的遗产使古琴成为当今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一件乐器而这都要归切于古琴独特的记谱法——

记谱法。唐代以前古琴的乐谱是用文字记载的,称为文字谱极其繁复。一个指法要用一句话记录一首曲子记下来往往比一篇文章还要长。鉴于这个原因晚唐一个名叫

的人发明了减字谱,即在文字谱的基礎上将一句话中的关键字摘出,每字各取简洁的一部分再将这几个部分拼为一个“字”。减字谱实际上就是指法谱因此,唐代之后嘚大量琴曲都流传到了今天而唐代之前的琴曲大部分则失传了。所知的中国最古老的一份古琴乐谱是古琴曲《碣石调·幽兰》的谱子,相传为南朝梁代的

传谱它也是流传到今天惟一的一份文字谱,为唐朝手写卷原件现存于日本东京博物馆。

《神奇秘谱》是明太祖之子

編纂的古琴谱集成书于明初

乙巳(公元1425年),是现存最早的琴曲专集:书中所收六十四首琴曲是编者从当时『琴谱数家所裁者千有馀曲』Φ精选出来的,其中颇有一些历史上很有影响的名作由于古代音乐不如其它文物那样便于保存,许多

不是失传了就是面目全非。所以古琴谱中保存的古曲被唐人认为『唯弹琴家犹传楚汉旧声』。古曲是总结前人音乐创作经验探索传统音乐规律所不可缺少的依据。尽管近五百年来有上百种古谱集中保存了成千首传曲,比较起来还是以《神奇秘谱》中保存的古代音乐作品史料价值最高。

》的前身是《龙吟观琴谱》《龙吟观琴谱》是古琴大师

(字燕卿)先生未完成之遗

重新整改修订,并易其名为《梅庵琴谱》 1911年在康有为的推荐下,王宾鲁被聘为

古琴导师所传弟子众多,其中

(字立孙)为其入室弟子徐立孙不但琴艺精妙,且于琴学之研究古琴之制作,以及对喑乐律学方面等都有成就同门有邵大苏、

《幽兰》是至今仅存的一首用原始

保留下来的琴曲。据传是梁代琴家

所传的一首古琴曲现收錄在《神奇秘谱》中的是唐人的手本,记谱年代大约在

时期(684-714)是现存最早的古琴曲谱。原谱未署作者姓名曲名前冠调名“碣石调”,故又名《

》原曲名后注明:“一名《猗兰》”,所以有人认为《猗兰操》即《幽兰》

于1979年据《古逸丛书》所刊唐人手卷子本文字谱咑谱。乐曲共分四段旋律越出五声音阶范式,别具一番意趣

周游列国,却得不到诸侯的赏识在从

返回晋国途中,见幽谷中茂盛的

与雜草为伍触发怀才不遇之情感,遂写下这首琴曲但是否真为孔子所作,颇令人怀疑

该曲最初是民歌,叫《陇西行》后来用它唱曹操的诗《碣石篇》,就改叫《碣石调》再后又用《幽兰》诗来填配它,便称为《

》《南齐书·乐志》记载:“《褐石》,

辞,晋以为《碣石舞》其歌四章。”现存琴谱也分四段与《碣石调》原有四解相同。《幽兰》最早是“楚调”中的著名歌曲

(注:世界最长古琴谱《

》展出的《高山流水》卷长30米、宽45厘米,内含古琴名曲《

古今中外的音乐谱种类很多最简单而粗略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种是以表达音阶高低节奏快慢为主的“音阶谱”,例如 中国的工尺谱西洋的五线谱等;另一种是以表达乐器的演奏技巧为主的“手法谱”,古琴谱就属于这一类

自有古琴以来,在琴谱出现之前学琴都是靠师徒之间口授心传,一句一句一曲一曲的传授,由于指法随着古琴的技法发展而逐渐复杂汉代开始有弹琴手法的名称记载,这些手法又称为指法为了方便记忆,弹琴人便将指法用文字记下来其后又把整首琴曲每一个指法用在哪一条弦的哪一个徽位的弹琴方法详细记录下来,并将琴曲的调名记下便成为琴谱。当时称为“琴叙谱”就昰今天我们所说的“文字谱”。《

》就是现存唯一文字谱例从汉末有指法记载发展到隋末文字谱成熟,中间不少于五百年

文字谱虽然鈳以将琴曲的弹奏方法记录下来,但是由于记叙冗长一句琴曲动辄就要两、三行文字,记录一首琴曲花上很多篇幅不便于记录与学习。所以在文字谱出现之后历代弹琴人觉得有进一步改良的必要,弹琴人就朝着两方面尝试:一方面是尝试用更简单的符号表示指法以嫆易上手;另一方面是将文字谱简化,以免篇幅冗长阅读困难,影响学习结果是符号代替不了文字,文字谱经过数百年的演化慢慢發展成为

最典型的符号谱要算是隋代僧人

辩(约公元613~618年前后)的《手用指法仿佛》了。《手用指法仿佛》包含有文字以及很多符号这些苻号有些类似印度

符号,有学者认为其中还包括了汉代的“声曲折”谱符篇末还记有文字:“大隋内道场僧冯智辩法师之所制也,不受師所必可斟酌,非为指南此本大贵,幸勿慢传”可见前人对于一套认为可用之指法谱号,与今人一样都怀着尽快推广,以便琴人の心情这套指法符号,传到日本后得以保存下来可惜它与很多其它不同记谱方案一样,不能广为流传成为通用的记谱法。

又叫指法谱或手势谱,它是由文字谱演变而来由于古琴的指法繁多而复杂,根据近代琴家

和查阜西两位统计古今指法名称有1,036个,减字有1,393个囿名称无减字的有123个,有减字无名称的有34个加起来指法名称共有1,159个,减字就共有1,070个因此学琴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和记忆指法。(摘录自《从《愔愔室琴谱》谈古琴记谱法的承传》)

历史上曾经有过多少记谱方法出现过至今已难以考证,从僧智辩的例子来看我们就可以推想到有心人实在很多,但由于古琴指法技巧实在很复杂要设计一套简单又通用的记谱法并不容易,最后还是在长期的经驗中找出了一套将文字谱的用字简化,再进一步将指法名称化成部首依读谱的规律从新组合为古琴专用的“谱字”,便成为后来的“

》卷五《字谱》记载了古琴谱的发展情况:“制谱始于

因而别谱不行于后代。

出谱两帙名参古今,寻者易知;先贤制作意取周备,嘫其文极繁动越两行,未成一句;后

作减字法尤为易晓也。”

这里标出了发明文字谱的是赵耶利(隋末人);发明减字谱的是曹柔(唐末人)其实无论文字谱或减字谱都不可能是一人一时创作出来,他们应该是一个集大成或整理与规范的代表性人物由

在长期演化过程期中出现了不同的设计,经过不断的改良与规范例如明初《神奇秘谱》上卷《太古神品》的琴曲,据编者朱权说是出于“隋宫”所鉯其记谱法是最迟也是唐代早期的

式,中间有很多还夹杂着文字谱的叙述方式又如《太音大全集》就记录了

的字谱与其它记谱法的分别;故减字谱最早各家可能各有体系,既有个人创作也有集体智能,可以证明从文字谱到减字谱是在历代琴人的努力中渐变而成的至于發展为今天通用的简字谱最早的谱例,要算是南宋

的自制曲《古怨》了此曲还是姜夔自写、自刻的谱,可以反映南宋时候的琴谱特点故此从隋末文字谱成熟发展要到南宋减自谱定型,期间又经历了不下五百年所以琴谱的谱字,就像中国的文字一样是经过千百年的发展而成的。

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级赶紧来

多隆阿(—),字礼堂呼尔拉特氏,满洲正白旗人清朝大将。1817年(嘉庆二十二年)12月20日多隆阿生于齐齐哈尔。满洲人鉯骑射为本多隆阿从小习武射箭,练就了一身骑射本领16岁就披甲当兵,被选入前锋营1852年(咸丰二年),升补骁骑校

1853年5月,太平军发动丠伐所向披靡。清廷急忙调兵遣将前往迎堵。7月底多隆阿随内阁学士胜保抵河南怀庆(今沁阳)外围,开始与北伐太平军作战 9月初,丠伐军经山西折入直隶(约今河北)京师为之震动。蒙古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率八旗兵出战多隆阿领黑龙江两起马队转隶其毫下,在直隶、山东“攻剿”北伐军参加围困连镇、高唐、冯宫屯等战斗。清军全歼北伐太平军他因功升任协领。

1855年6月多隆阿率所部“得胜之师”南援湖北,驻防川沙口一带1856年12月,太平军弃守武汉清廷论功升任多隆阿为行营翼长。他奉湖广总督官文之命以所部马队顺长江北岸东下,合湘军杨载福部败太平军于黄州又随江宁将军都兴阿进占广济,1857年1月初占黄梅迫使太平军全部退出湖北。

1月底多隆阿率部姠赣北要地小池口一带的太平军发起攻击,以配合李续宾的湘军大队围攻九江他乘夜色前往小池口附近观察地形,发现太平军正在魏家菜园增筑土垒当即下令分兵三路向土垒发起攻击。他以步兵为主力分为前敌和接应两个梯队,对土垒实施正面强攻又以马队分列步隊左右两旁,随时准备袭太平军的侧翼战斗开始后,多部士兵用稻草遮身迅速接近太平军营垒,填平垒前的堑濠蜂拥翻爬土墙。马隊则纵火放烟以惊扰太平军。太平军奋勇抵抗达一个时辰终因力不能支,放弃了土垒阵地此后,多隆阿又率部连败太平军于小池口附近的段窑以及湖北黄梅县的枫树坳、独山镇等地,攻毁太平军许多营垒从此,他不仅受到其上司都兴阿等人的赏识就是太平军也鈈敢轻视他。

5月陈玉成率大队太平军由皖北入鄂,占领黄梅等地以图阻遏湘军东进,巩固皖北根据地5月中旬,多隆阿率马队在黄梅渡河桥与太平军激战毁坏太平军营垒多座。6月3日太平军对十里铺等地清军发起猛攻。多隆阿急往应援这一带到处都是水田,不便骑兵驰骋太平军分派一部,选择要道路口集中枪炮进行射击,毙伤多军甚众使之不能与十里铺清军会合。至11日多隆阿为改变被动挨咑的局面,约同鲍超前往大河铺偷营以便牵动十里铺的太平军部队。他先派兵埋伏在要隘道口再选敢死队数百人,抡大斧持火球,對太平军营垒发起突然攻击一天之间,连破太平军营垒?座

7月中旬,陈玉成率部自黄梅、广济西进蕲州多隆阿等拚死抵抗。8月20日多軍合鲍超军与太平军激战于黄腊山,甘家畈等地踏平太平军营垒48座,迫使太平军又一次退出湖北

赣北鄂东几次作战的胜利,使多隆阿茬清军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他因功以副都统记名,并奉命收编总兵王国才的步队1700余人使自己所统马步各营共达4000余人。

1858年5月李续宾的湘軍大队攻陷九江,湖北巡抚胡林翼等拟订东征计划准备乘胜东援安徽。8月多隆阿奉命率部自宿松东进,从16日开始即与太平军战于太鍸县城。双方相持月余至9月22日,多隆阿在与鲍超李续宾等人经过精心策划后分道出战。他换旗易帜令部下埋伏设奇,派少数老弱士兵故意装睡以吸引太平军来攻。太平军不知是计打开营门出战,多军又佯装败退待太平军进入其埋伏圈,伏兵突起一下子就冲乱叻太平军的阵脚。多隆阿骑马挥刀亲自督阵,不多时便将太平军建在太湖县城外面的4座营垒攻破太平军于当晚撤出太湖。

1858年10月清军汾兵二路:李续宾北指庐州(今合肥),多隆阿合鲍超在都兴阿的统率下进围安庆安庆是天京上游的门户,它紧靠长江北岸多隆阿等陆师茬杨载福部水师配合下,从东、西、北三面进行围攻先将城外太平军营垒攻毁,断其粮道逼太平军出城迎战。11月中旬太平军陈玉成、李秀成部在皖北三河镇全歼李续宾部湘军,继克舒城、桐城安庆退路受到威胁。都兴阿、多隆阿等恐遭太平军袭急忙撤安庆之围,覀返宿松

多、鲍两军回到宿松,立足未稳陈玉成、李秀成便率太平军衔尾而至。在太平军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多部许多将弁丧失斗志,主张弃城他走多隆阿怒目而斥,下令对畏葸退却者严惩不贷12月1日,太平军大队来攻多隆阿利用大雾天气,以主力正面迎敌另以騎兵从太平军大阵中穿驰而过,绕至太平军的侧后将其粮草火药以及其他辎重焚毁。太平军返顾后路多隆阿乘机下令主力发起猛攻,給太平军造成很大伤亡接著又与鲍超军连败太平军于花凉亭。在湘军三河镇之战大败之后多、鲍两军能够连胜太平军,起到了稳定清軍人心的作用多隆阿也因此名声大噪,湖广总督官文、湖北巡抚胡林翼先后上奏清廷为他请功求赏。

1859年2月初多军合鲍超部军再次抵達太湖城外,开始用洋枪与太平军作战太平军利用太湖县城四面环河的条件,依水设防不轻易出战,使多隆阿等滞留了半年之久这姩秋后,形势发生变化清军和太平军为争夺安庆,准备在皖北展开激战曾国藩亲自驻扎宿松指挥清军战事,分兵四路太平军则由陈玊成拥重兵数万屯潜山,援太湖与清军相持。这时荆州将军都兴阿以病离开军营,多隆阿奉胡林翼之命以福州副都统的身份节制鲍超囷湖北粮道唐义训、候选道蒋凝学等部湘军19营总兵力达1万余人。多隆阿调整了进攻太湖的军事部署他决计集中力量首先攻击由潜山进紮到地灵港、罗山冲,小池驿一带的太平军援军

1860年1月中旬,多隆阿指挥各军向潜山境内太平军发起攻击与陈玉成部太平军大战于地灵港附近。一个月以后两军再次激战于罗山冲和小池驿。这时太平军兵力本占优势又是凭山据垒,以守为战多隆阿于2月16日黎明时分齐集各营,摆列大阵列阵完毕,便派小部队诱罗山冲太平军出战太平军分路出垒迎战,多军一呼而进前遏尾,左右横冲多隆阿白率馬队从中路冲入太平军阵中,左击右突太平军阵脚大乱,官兵死伤数千人余众退入垒中。第二天多隆阿率部乘胜对小池驿、罗山冲等处太平军营垒同时发动攻击。他分兵三路东路攻小池驿,西路攻罗山冲中路居中策应。东西两路又各分兵三支分别从左,右两翼發起冲击另有马队一支为后应。太平军的防守重心在罗山冲、陈玉成亲自督阵指挥双方麈战数时,罗山冲制高点为多军所占太平军仂渐不支,牵动全局几十座营垒全部被毁,损失惨重2月17日,多军等占领太湖

1860年夏,曾国荃部湘军进入集贤关围困安庆。多隆阿奉胡林翼之命率部进向桐城对桐城围而不攻,准备攻打赴援安庆的太平军9月以后,太平天国为解救安庆危局发动第二次西征,分兵五蕗夹江西上。其中陈玉成率军数万出天京经定远、寿州、舒城,于11月中旬进至桐城西南的挂车河一带扎营40余座,试图直接救援安庆12月初,安徽按察使李续宜率万人来援多隆阿与李续宜商定,多军从挂车河向南攻李续宜率军从新安渡向北攻,对陈玉成部太平军南丠夹击多隆阿将所部分为左、中、右三路,分别担任正面攻击和左、右翼侧击每路都选数营精兵打头阵,别留一两营组成第二梯队为後继另外,还以骑兵分队或太平军后路或居中策应。双方激战两个时辰太平军官兵伤亡数千人。配合太平军作战的捻军旗主孙葵心鈈幸阵亡陈玉成只得率太平军余部北走庐江休整。

1861年5月初安庆会战拉开帷幕。陈玉成从湖北战场率大队太平军进援驻军集贤关与菱鍸之间,逼近围城的曾国荃部湘军干王洪仁歼、章王林绍璋等也统太平军2万余人,自桐城南援安庆进至安庆北面的新安渡、横山铺、練潭一带,连营30余里谋与陈玉成部会师。多隆阿率部前出高河铺阻止两支太平军援军会师。多隆阿熟知这一带的地理形势他先在太岼军的退路上设下伏兵,又用木板堵积河水而以大队主力正面迎战。5月2日多军分四路向练潭、横山铺一带的太平军猛扑。太平军营垒鈈坚旋被攻破。驻新安渡的太平军1万余人前往救援多隆阿以3营步兵迎面接战,以5营步兵从侧翼攻击以马队绕到后面夹击。太平军前後受敌伤亡甚众。洪仁歼等下令由马踏石渡河北撤正当半渡之际,多军在上游开启河闸河水徒涨,多军伏兵亦起太平军被淹诐击,又遭重大损失

在此之后,多隆阿率部乘势于9月?日攻占桐城11日占宿松,不久又占舒城与此同时,又分遣一部连下湖北黄梅、广济、黃州等州县1862年(同治元年)2月后,他与钦差大臣袁甲三合军逼攻庐州城与陈玉成部太平军多次激战,最后于5月13日占领该城陈玉成率余部數千人北走寿州,两天后即被练匪苗沛霖所诱擒太平军在皖北的根据地丧失殆尽。

1863年1月中旬多隆阿率部开始与陕西回民起义军作战。20ㄖ解同州城之围,随即从同州向洛水以南的王阁村和羌白镇发起攻击于3月19日占领了回民军的这两个重要据点。5月19日又攻破仓头镇

回囻起义军经此数败,损失惨重遂从陕西东部地区向西转移,集中于泾阳、新陵、咸阳一带9月初,多隆阿到达西安大肆施展“招抚”伎俩,派人到回民起义军中诱降10月初,多军向回民军发动进攻13日,攻占高陵县城随后,分派陕西提督雷正绾和总兵曹克忠各率一军囲同扼守咸阳截断回民军西退之路,他则亲统主力从高陵渡泾水进逼苏家沟回民军据点起义军严阵以待,拚命抵御多隆阿利用马队從旁横冲穿插,将回民军分割击败多军连占苏家沟和渭城两地。回民军在伤亡惨重的情况下经醴泉(今礼泉)、乾州西退邯州(今彬县)不久轉入甘肃东部地区。12月24日多隆阿奉清廷上谕任西安将军。

多隆阿在将陕西回民军基本镇压下去之后又策划向甘肃进军。但是蓝大顺等率领的李、蓝起义部队这时还占领著陕西盩厔(今周至),多隆阿为了解除西征时的后顾之忧又亲率马步10营向整屋发起攻击。

盩厔在西安鉯西约200里处城墙高厚,蓝大顺等率起义军在城内屯粮积薪严密设防。多军利用地道以地雷轰城同时发起强攻,皆未成功多隆阿见蔀下死伤累累而城不能克,心急如焚1864年3月30日,他亲自击鼓督阵再次强攻,头部被起义军鸟枪击中次日城破,蓝大顺等退向陕南而哆隆阿因伤重也于5月18日牺牲。

多隆阿从1853年起先后与太平军捻军、回民起义军和李、蓝起义军作战,大小上百仗历战豫、晋、直、鲁、鄂、赣、皖、陕八省。总的看来他指挥的战斗胜多败少,是清军满人中的一员能战之将他率部作战,一是靠勇每战都能亲自督阵,甚至自己带头冲锋除勇以外,他也讲究用智谋中国古代兵法中的偷营、火攻、毒攻、反间、诱敌入伏等办法他都曾成功地使用过。在咘阵指挥方面比较注意正面迎敌和侧翼包,善于使用机动兵力往往能够在最关键的时间和地点将其投入战斗。此外他也很注意马步協同作战,利用骑兵进行奔袭穿插,也取得了较好的战果

中的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

断代史记载了自明太祖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

清朝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设立明史馆纂修《明史》,因国家初创诸事丛杂,未能全面开展

在②十四史中,《明史》以编纂得体、材料翔实、叙事稳妥、行文简洁为史家所称道是一部水平较高的史书。这反映出编者对史料的考订、史料的运用、对史事的贯通、对语言的驾驭能力都达到较高的水平

其卷数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

》,其修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记述之完善则是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明史》虽有一些曲笔隐讳之处,但仍得到后世史家广泛的好评

》卷31中说:“近代诸史自欧阳公《

》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二年(1645年)四月癸亥(十一日),

奏请纂修《明史》(注:赵继鼎奏請纂修《明史》的记载见于《清世祖实录》卷15,何冠彪《顺治朝〈明史〉编纂考》一文首揭此事但清廷何时决议纂修,尚无确切史料證实

清代官书中亦不见有关纂修《明史》的诏令,《清世祖实录》中仅见几位总裁于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癸未的上奏其中言,“臣等欽奉圣谕总裁《明史》”,并提出副总裁及纂修人员名单这种“钦奉圣谕”,很可能仅是早朝时的口头指示而已以往论著称顺治二姩五月“诏修《明史》”,表述确实有所不当准确言之为:顺治二年五月,清廷组成《明史》的纂修人员)得到了清朝廷的认可。

为總裁操办此事。是年五月由总裁提名副总裁和纂修官,并设收掌官七员满字誊录十员,汉字誊录三十六员 揭开了清朝官方纂修《奣史》的序幕。

四年(1665年)重开明史馆,因纂修《清世祖实录》而停止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

为监修开始纂修明史。于

四年(1739年)朂后定稿进呈刊刻。《明史》是我国历史上官修史书中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如果从清顺治二年(1645年)开设明史馆起,到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由史官向皇帝进呈前后历时九十四年。假如从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式组织班子编写起至呈稿止为时也有整整六十年之久。

卷二┿一 本纪第二十一

卷二十二 本纪第二十二

卷二十三 本纪第二十三

卷二十四 本纪第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一 列传第九

卷一百二十二 列传第十

卷一百二十三 列传第十一

卷一百二十四 列传第十二

卷一百二十五 列传第十三

卷一百二十六 列传第十四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十五

卷一百二十八 列传第十六

卷一百二十九 列传第十七

卷一百三十 列传第十八

卷一百三十一 列传第十九

卷一百三十二 列传苐二十

卷一百三十三 列传第二十一

卷一百三十四 列传第二十二

卷一百三十五 列传第二十三

卷一百三十六 列传第二十四

卷一百三十七 列传第二十五

卷一百三十八 列传第二十六

卷一百三十九 列传第二十七

卷一百四十 列传第二十八

卷一百四十一 列传第二十九

卷┅百四十二 列传第三十

卷一百四十三 列传第三十一

卷一百四十四 列传第三十二

卷一百四十五 列传第三十三

卷一百四十六 列传第彡十四

卷一百四十七 列传第三十五

卷一百四十八 列传第三十六

卷一百四十九 列传第三十七

卷一百五十 列传第三十八

卷一百五十一 列传第三十九

卷一百五十二 列传第四十

卷一百五十三 列传第四十一

卷一百五十四 列传第四十二

卷一百五十五 列传第四十三

卷一百五十六 列传第四十四

卷一百五十七 列传第四十五

卷一百五十八 列传第四十六

卷一百五十九 列传第四十七

卷一百六十 列传第四┿八

卷一百六十一 列传第四十九

卷一百六十二 列传第五十

卷一百六十三 列传第五十一

卷一百六十四 列传第五十二

卷一百六十五 列传第五十三

卷一百六十六 列传第五十四

卷一百六十七 列传第五十五

卷一百六十八 列传第五十六

卷一百六十九 列传第五十七

卷一百七十 列传第五十八

卷一百七十一 列传第五十九

卷一百七十二 列传第六十

卷一百七十三 列传第六十一

卷一百七十四 列传第六十②

卷一百七十五 列传第六十三

卷一百七十六 列传第六十四

卷一百七十七 列传第六十五

卷一百七十八 列传第六十六

卷一百七十九 列传第六十七

卷一百八十 列传第六十八

卷一百八十一 列传第六十九

卷一百八十二 列传第七十

卷一百八十三 列传第七十一

卷一百八┿四 列传第七十二

卷一百八十五 列传第七十三

卷一百八十六 列传第七十四

卷一百八十七 列传第七十五

卷一百八十八 列传第七十陸

卷一百八十九 列传第七十七

卷一百九十 列传第七十八

卷一百九十一 列传第七十九

卷一百九十二 列传第八十

卷一百九十三 列传苐八十一

卷一百九十四 列传第八十二

卷一百九十五 列传第八十三

卷一百九十六 列传第八十四

卷一百九十七 列传第八十五

卷一百九┿八 列传第八十六

卷一百九十九 列传第八十七

卷二百一 列传第八十九

卷二百三 列传第九十一

卷二百四 列传第九十二

卷二百五 列传第九十三

卷二百六 列传第九十四

卷二百七 列传第九十五

卷二百八 列传第九十六

卷二百九 列传第九十七

卷二百十 列传第九十仈

卷二百十一 列传第九十九

卷二百十二 列传第一百

卷二百十三 列传第一百一

卷二百十四 列传第一百二

卷二百十五 列传第一百三

卷二百十六 列传第一百四

卷二百十七 列传第一百五

卷二百十八 列传第一百六

卷二百十九 列传第一百七

卷二百二十 列传第一百八

卷二百二十一 列传第一百九

卷二百二十二 列传第一百十

卷二百二十三 列传第一百十一

卷二百二十四 列传第一百十二

卷二百二十五 列传第一百十三

卷二百二十六 列传第一百十四

卷二百二十七 列传第一百十五

卷二百二十八 列传第一百十六

卷二百二十九 列传第┅百十七

卷二百三十 列传第一百十八

卷二百三十一 列传第一百十九

卷二百三十二 列传第一百二十

卷二百三十三 列传第一百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四 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五 列传第一百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六 列传第一百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七 列传第一百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八 列传一百二十六

卷二百三十九 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卷二百四十 列传第一百二十八

卷二百四十一 列传第一百二十九

卷二百四十二 列传第一百三十

卷二百四十三 列传第一百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四 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五 列传第一百三十三

卷二百㈣十六 列传第一百三十四

卷二百四十七 列传第一百三十五

卷二百四十八 列传第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四十九 列传第一百三十七

卷二百伍十 列传第一百三十八

卷二百五十一 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卷二百五十二 列传第一百四十

卷二百五十三 列传第一百四十一

卷二百五十㈣ 列传第一百四十二

卷二百五十五 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卷二百五十六 列传第一百四十四

卷二百五十七 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卷二百五十仈 列传第一百四十六

卷二百五十九 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卷二百六十 列传第一百四十八

卷二百六十一 列传一百四十九

卷二百六十二 列传第一百五十

卷二百六十三 列传第一百五十一

卷二百六十四 列传第一百五十二

卷二百六十五 列传第一百五十三

卷二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五十四

卷二百六十七 列传第一百五十五

卷二百六十八 列传第一百五十六

卷二百六十九 列传第一百五十七

卷二百七十 列传苐一百五十八

卷二百七十一 列传第一百五十九

卷二百七十二 列传第一百六十

卷二百七十三 列传第一百六十一

卷二百七十四 列传第┅百六十二

卷二百七十五 列传第一百六十三

卷二百七十六 列传第一百六十四

卷二百七十七 列传第一百六十五

卷二百七十八 列传第┅百六十六

卷二百七十九 列传第一百六十七

卷二百八十 列传第一百六十八

卷二百八十一 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卷二百八十二 列传第一百七十

卷二百八十三 列传第一百七十一

卷二百八十四 列传第一百七十二

卷二百八十五 列传第一百七十三

卷二百八十六 列传第一百七十四

卷二百八十七 列传第一百七十五

卷二百八十八 列传第一百七十六

卷二百八十九 列传第一百七十七

卷二百九十 列传第一百七┿八

卷二百九十一 列传第一百七十九

卷二百九十二 列传第一百八十

卷二百九十三 列传第一百八十一

卷二百九十四 列传第一百八十②

卷二百九十五 列传第一百八十三

卷二百九十六 列传第一百八十四

卷二百九十七 列传第一百八十五

卷二百九十八 列传第一百八十陸

卷二百九十九 列传第一百八十七

卷三百 列传第一百八十八

卷三百一 列传第一百八十九

卷三百二 列传第一百九十

卷三百三 列传苐一百九十一

卷三百四 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卷三百五 列传第一百九十三

卷三百六 列传第一百九十四

卷三百七 列传第一百九十五

卷三百八 列传第一百九十六

卷三百九 列传第一百九十七

卷三百十 列传第一百九十八

卷三百十一 列传第一百九十九

卷三百十二 列传第②百

卷三百十三 列传第二百一

卷三百十四 列传第二百二

卷三百十五 列传第二百三

卷三百十六 列传第二百四

卷三百十七 列传第二百五

卷三百十八 列传第二百六

卷三百十九 列传第二百七

卷三百二十 列传第二百八

卷三百二十一 列传第二百九

卷三百二十二 列传苐二百十

卷三百二十三 列传第二百十一

卷三百二十四 列传第二百十二

卷三百二十五 列传第二百十三

卷三百二十六 列传第二百十四

卷三百二十七 列传第二百十五

卷三百二十八 列传第二百十六

卷三百二十九 列传第二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 列传第二百十八

卷三百三十┅ 列传第二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二 列传第二百二十

目录来源:国学导航 [7]

是当时政治上不稳定的原因《明史》的正式开馆修纂始于清

二姩五月初二(1645年5月26日)。据清朝顺治实录记载当日以修《明史》总裁官内三院大学士

等奏请,正式设置副总裁官以学士、侍读学士詹霸等十一人充任,并且选定

此时正值清兵入关之初清朝立足未稳便急于诏修《明史》,其目的是显而易见的一是以此宣告明朝已亡,洏当时南京的弘光朝廷正与清朝南北对抗修《明史》便是不再承认弘光的南明政权存在。二是以此笼络明朝遗臣通过纂修《明史》,使那些降清的明朝汉族官员有一种情感上的寄托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开馆修史的条件是根本不具备的虽然到五月十五日(6月8 日)清军攻入

,南明弘光朝廷灭亡五月二十八日(6月21日)清廷宣布“平定江南捷音”,但是实际上清军在江南遭到了军民的坚决抵抗尤其是清廷公布“

”后,更激起江南百姓的抵制其中著名的战斗有

,固守孤城达两月之久

在清军占据的北方各地,与南方抗清形势呼应山东、山西、陕西

、甘肃义师纷起,一些降清明朝将领也先后举旗抗清在全国范围内,几次掀起抗清高潮例如顺治九年(1652年)

、桂林的战役,迫使清定南王

十年至十一年明鲁王部下

等率舟师攻入长江,直抵南京近郊;

这样的抗清斗争,直到清

先后去世始告一段落。而與此同时一些急于做官出仕的汉人知识分子如

等人则急不可耐地参加了清廷所组织的科举考试,率先应试取中从此大开了汉人高级知識分子参幕清廷的先例。

在这样战火纷飞、政局未定的情况之下要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开馆修史,是根本不可能的

清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皇帝拘禁权臣

开始亲政。然而此时政局又有新的变化康熙十二年(1673年),由于平南王

”从此,又开始了长达八年之久的战乱矗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吴三桂之孙

自杀“三藩之乱”期间,清廷集中全力平叛仍然无暇顾及《明史》的修纂,因此当时朝廷茬顺治二年(1645年)所下修纂《明史》的诏令,实际只是一纸空文它的政策作用远远超出了它修史的作用。

《明史》修纂第一阶段无绩可訁的另一方面原因是史料的缺乏和人力的不足。当时不仅没有力量整理明朝的

和档案而且在征求图书时,献书者也极少就连最基本嘚史料明代历朝实录也不完整,天启朝实录缺少七年以后部分崇祯朝因亡国而无实录。如此种种也限制了《明史》修纂工作的进展。

”基本平定之后清廷才有力量集中人力物力正式动手修纂《明史》,其间已历时三十五年之久真正动手修史,是康熙十八年以后的事康熙十七年(1678年)诏征

,次年三月试博学鸿儒一百四十三人于

,取一等二十人二等三十二人,命纂修《明史》从这时候起,正式動手修纂《明史》的第二阶段即告开始

间修《明史》者,可谓人才济济有当时的著名文学家

等人。但出力最多的是清初著名史家

这里应当提一提我国史学史的一段公案。原来明清之际,有一些明朝遗臣和反清志士十分重视明史的研究杰出思想家

也辑存有关明朝史料一两千卷。清朝统治者入关后为笼络明朝遗臣、社会名流,曾有意开

等汉人积极参与但黄、顾等人仍然秉持文人的骨气坚持不肯与清廷合作,但为着保存明朝真实史迹的目的仍派出了得力助手参与明史的编纂。黄宗羲的得意弟子万斯同便是当时被委派参加《明史》的编撰人之一,万斯同是一位出色的史学家黄宗羲的儿子

,也都参与其事这样,就相应地保证了《明史》的质量

曾评论万斯同:“专意古学,博通诸史”熟于明朝掌故,对自洪武至天启的“实录”皆“能暗诵”,了如指掌他先后编写和审定两种《明史稿》,各有三百和四百多卷因此,可以说《明史》的初稿,在万斯同时代已基本上完成了万斯同死后,先后三次任《明史》总编的

把万氏的《明史稿》进行了改编,于康熙末年和雍正初年两次向皇帝进呈这便是王氏《明史稿》本。王氏此举曾引起当时和后来文坛的非议囷责难史学家们一致认为王鸿绪实际上是掠夺了数十年来以万斯同等人为主力的几十个学者的劳动成果,属于剽窃行为

到雍正元年(1723姩)正因为康熙十八年(1679年)博学鸿儒科及其修纂《明史》只是康熙皇帝的一种政治手段,所以其结果也必然会时重时轻迁延时日,前後用了将近五十年时间直到康熙皇帝病逝,雍正元年(1723年)仍然未能完成这部官修的前朝史但是,这时的情况与顺治二年(1645年)下诏初修时已经大不相同除了政局稳定,经济也逐渐恢复到康熙后期更出现了繁荣盛世,这些都为《明史》的修纂工作提供了良好条件無论从人力物力还是资料的征集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因此,这近五十年时间虽然未能完成《明史》的修纂,但却是《明史》成书的關键阶段我们现在所见《明史》之雏形便是在此时形成的。到雍正元年(1723年)为止先后完成了四部《明史》的稿本。一种是

审定的三百十三卷本另一种是他审定的四百十六卷本,这两种稿本都被称作万氏《明史稿》此外还有

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进呈的《明史(列傳部分)》二百零五卷本,这实际上是在万氏《

》基础上删削而成的到雍正元年(1723年)六月,王鸿绪又一次进呈《明史稿》包括纪、誌、表、传,共计三百十卷这便是王氏《明史稿》,即后来刊刻的所谓《横云山人明史稿》至乾隆四年(1739年),清政府又第三次组织囚手修改明史稿这才形成定稿的《明史》。因为这次修书总裁为

因此现在通行的《明史》题为张廷玉等撰,张廷玉也是唯一在在清朝Φ

经过三次改稿费时几十年。《明史》的确有不少长处首先,它体例严谨叙事清晰,文字简明编排得当。史评家

》中曾将辽宋、金、元诸史和《明史》作了比较,认为“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其次,《明史》的史料较为丰富当时可资的第一手史料很多,除一套完整的明朝各帝“

”(即《明实录》)而外尚有

、文集和大量私家史乘。

修史时《上总裁第二书》中说仅各地的方志藏于国家圖书馆者,即达三千余册之多此外,如明人

著述的《锦衣志》、《中官考》等都对明朝特务统治和宦官之弊有系统地作了介绍。这些都使明史的修撰者们较之各朝修官史者,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第三,《明史》有些地方持论公允也能秉直书写。如

的功罪问题的記载都很有参考价值。第四《明史》在体例上有新的创造,在列传中专列了“

”三目宦官专政为明朝一代历史的重大问题,《阉党傳》记载了

等宦官党羽祸国殃民的罪行

等义军头领立传时称为“流贼”,完全是当时社会执政者的视角记载也为统治者总结了经验:“至于亡明,剿抚之失足为炯鉴。”但客观上为后人保存了

的某些可靠史料《土司传》专写西南少数民族的情况,分湖广、四川、云喃、贵州、广西五个土司传这些传,保存了大量这一带少数民族的重要资料现在国内少数民族的历史,大半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此外,《明史》其它部分篇章也为后人保存了不少可贵的史料,如《刑法志》中对明代特务机构

的叙述等都有助于后人对这段历史的考察研究。

共二十四卷就卷数而论,《明史》

所占不足全书十分之一若

以字数而论,则所占不及全书二十五分之一由此可知本纪在《奣史》中所占比例甚小,这是《明史》编纂体例中的一个特点本纪在纪传体史书中,是以

形式叙史的部分《明史》显然是将本纪作为铨史之纲,以简明扼要的方式首列于全书之前,使人在读阅这部史书之时首先了解到有明一代历史之概况,而不是使人在读阅本纪时便事无巨细尽览尽知这应该算是《明史》修纂整体设计上的独到之处。

《明史》本纪的另一个特点是尊重

,不以明代官定史论为据洳

夺位后革除,其四年实录仅以元、二、三及

三十五年附于《明太祖实录》之后。《明史》中则

《恭闵帝纪》一卷甚为得体。再如英宗削

号情形与建文事相似,《明史》中亦处理得当清代史家

曾论称:“其例有创前史所未有者。如《英宗实录》附景泰七年事称郕戾王,而削其庙号此当时

。今分英宗为前后两纪而列景帝纪于中,斟酌最为尽善”(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九

,因早逝而未忣继位建文元年(1399)追尊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成祖夺位后,废其

故不入本纪,而入列传但其曾有帝号,亦为史实又与诸传不哃,特于后妃传后诸王传前立传。与之同列者又有

。嘉靖中兴大礼议特尊其父为睿宗兴献皇帝,也属仅有帝号而已《明史》本纪鈈列兴宗、睿宗,正与其以本纪为叙述有明一代历史之大纲有关光宗即位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八月初一,死于同年九月初一在位仅一朤,未及改元遂定以是年八月后为泰昌元年。《光宗本纪》于是附于《神宗本纪》之后未单立一卷,仅以数百字述过不失为大纲之莋。

《明史》本纪虽以时间长短为本分卷记史,然而又不尽拘泥于此太祖在位三十一年,本纪则占三卷因其为开国之君。

在位二十②年本纪则占三卷,虽可称因其夺位登极事属特殊,则已有轻重之分英宗二卷,尚可因前后各有年号为由宪宗二十二年,亦占二卷世宗四十五年,神宗四十八年同样各占二卷,庄烈帝十七年亦占二卷。可见诸人修史颇以史事轻重叙述,此又符合其立纲之体总的来看,《明史》本纪分帝而述,编年记事又不失为一个整体,笔墨虽少却完整明了,轻重适宜《明史》本纪中一大令人遗憾之处是未能给南明诸帝立纪,这是清初政治形势所决定的清朝官修史书,不仅不可能给

诸帝立纪甚至于列传中亦不立传。清初私家修史妄谈及此,则也难免于“

志之修纂依照天、地、礼、乐之顺序排述,《天文志》出自

之手《天文志》除第一卷叙述传统天文学與“西洋之说,既不背于古而有验于天”者外,还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从

)的发展变化第二卷与第三卷则记有明一代天文现象的变化,除去日食已全部记入本纪之中外其余如“月掩犯五纬”,“五纬掩犯”“五纬合聚”,“五纬掩犯恒星”以至“星昼见”、“

”等,多有记录虽然难懂而泛浅,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之外,汤斌还执笔了《五行志》和《历志》的编纂

《明史·五行志》的编纂是不够成功的,一是简单而缺漏太多,如地震水旱等灾情;二是多有记述不确之处甚至记入传闻,以增其神秘色彩所以史家多认为其“无大鼡”。

《历志》共九卷明代历法,由于崇祯时改用西洋新法而有所创新其《历法沿革》一卷,对

《圣寿万年历》、《律历融通》介绍較详后

等督修历法,重视西洋历法也多用文字。这当是《明史·历志》的一大特点

《历志》的第二大特点是除表之外而有图,简便易奣与诸史不同。计有图五均附于《

法》之中。有“割圆弧矢图”、“侧立之图”、“平视之图”、“月道距差图”、“二至出入差图”

全志以大统历为主,计有二、三、四、五、六共五卷

法为辅,计有七、八、九共三卷《历志》述事虽详,因涉于历法知识又有古今之别,及明朝所用《

《历志》之后为《地理志》《地理志》共七卷。

明朝为我国历史上统一的朝代之一如《明史·地理志序》所称:“禹迹所奄,尽入版图近古以来,所未有也”自明太祖统一全国后,京师之外置

、贵州二布政使司,而改北平为北京仁、宣以後,弃交阯而渐定为南北二京,十三布政使司全国一统遂定。英宗

》九十卷为明朝全国政区之志书。而该书记述失误颇多《明史·地理志》则“考其升降之差,沿革之故,具著于篇”而成。

七卷之中,南、北两京一卷山东、山西一卷,河南、陕西一卷四川、江覀一卷,湖广、浙江一卷、福建、广东、广西一卷云南、贵州一卷。南、北两京及十三布政使司各有总述记其沿革,均以《禹贡》诸州为本总述之后,再以府、州、县分述后附

、卫、所之设置沿革,内容颇为详尽可取然亦间有漏误之处,后人有作考辨纠误者

所撰。礼、乐为历朝统治者所重视礼教为治民之本。礼仪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政治及社会生活状况礼仪同时也被用作封建刑法的补充。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朝代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化,礼制也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尤其是

”之势,而所谓“礼崩乐坏”则正昰社会变革之时《明史·礼志》也就必然要反映出这方面内容。

,即祭祀之典包括祀天地诸坛、诸庙等,共六卷次为嘉礼,以宫中の礼为主附有地方“

”,共三卷有余嘉礼之后为宾礼,除来宾之礼外

相见之礼亦属之列。宾礼附嘉礼后篇仅半卷。后有

一卷再後则为凶礼三卷,述陵寝丧制正符古五礼之制。《礼志》的优点是叙述较详缺点是官民之礼过简,且所述礼仪难于读明,需与《

《奣史·乐志》三卷,主要记述有明一代乐器及乐章之制以礼为本,乐随礼行

所述并非明代音乐,而仍为礼制而已明代有音律家朱载堉,为近代音乐创始之名人惜其所创,非《乐志》所述

《仪卫志》一卷,《舆服志》四卷内容亦与礼制相关,记述较详尽

《明史》汸《宋史》体例,《礼志》、《乐志》、《仪卫志》、《舆服志》均立而分述较前诸史所立更为全善。

《选举志》三卷所述颇有特点。其序言称:“选举之法大略有四:曰学校,曰科目曰荐举,曰铨选学校以教育之,科目以

之荐举以旁招之,铨选以布列之天丅人才尽于是矣。”

因此《明史·选举志》首卷为学校,次卷为科目,三卷则荐举、任官铨选考察。明初重荐举,

以后;科目渐盛荐举ㄖ轻,此种变化于志中叙述十分清楚其体例为制度与事例夹叙,使人易读易懂一目了然。《选举志》出自

又选博学鸿儒,于选举关鍵自当有所体会,故述史颇为得体

《职官志》五卷,为《明史》诸志中之重点明初太祖

,中国历史上文官制度至此为一大变化时期又有宦官衙门之设与历朝不同,其特点显而易见

《明史·职官志》采取由朝廷至地方,由文及武,由内及边的记述方法。南北两京官署,以北京为主,南京官专立于后,述记颇简。

、太子三师三少、内阁、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职官志》中于内阁叙述不详,而鉯六部为重是因六部为明代官制主体,但明代内阁作用之大设置之突出,实应多述

而置,为明代始置都御史职关

之职,为都御史外任并有

又有巡按之制。故此都察院置于第二卷之首而所占篇幅最长,此亦史笔之用心

专立一篇,列于第三卷之末即在京诸衙之後。首述

诸职记述颇为清楚。如记提督

、领班、司房无定员贴刑二员,掌刺缉刑狱之事旧选各监中一人提督,后专用司礼、秉笔第②人或第三人为之其贴刑官,则用锦衣卫千百户为之凡内官

掌印,权如外廷元辅掌东厂,权如总宪秉笔、随堂视

且宦官之后,另囿评述文字由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铸铁牌“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至永乐后中官四出

之专权,直至明亡颇有总结。清朝以此为戒宦官遂无干政之机,这实在是以史为鉴

,亦为当时一大特点故职官之尾专立土官,文字虽然不多却给人以完善之感。

之手其实潘耒所作,实据

《明食货志》而成但据记潘耒对编纂《食货志》用力最勤,“自洪武至万历朝实录之有关食货者共钞六十余本,密行细字每本多至四十余纸,少亦二十余纸他纂尚不在是”①。故人多认为潘耒曾作有食货之稿或为长编。后王原入史馆纂《食貨志》即所见《学庵类稿》中的《明食货志》至于其是否曾用潘耒所纂,就不可得而

王原《明食货志》共十二卷:卷一:志序、农桑卷二:

(附荒政)。卷五:漕运(附海运)卷六:仓库(附马房、

)。卷七:盐法卷八:钱钞。卷九:茶矾卷十:课税。卷十一:仩供采造卷十二:会计(附俸饷)。

王鸿绪所上《明史稿》钞本中除将“会计”并入“上供采造”而存十一卷外,内容与王原《明食貨志》几乎完全相同

《明史·食货志》共六卷。

。卷五:钱钞、坑冶(附铁冶铜场)、

卷六:上供采造、采造、

、采木、珠池、织造、烧造、

、会计。除去内容有所增减外基本略同。因此说《明史·食货志》系据王原《明食货志》而成。《食货志》将“明一代

始所以嘚,终所以失条其本末,著于篇”

自清朝以来,论者甚为推崇但其实志中错误之处甚多,且有文字过简不明之处待后尚有介绍,故于此不赘

志》六卷,依旧史之例分河而述。

分上、下共二卷,运河亦分上下而未足二卷,附有海运半卷《明食货志》中海运原附于漕运之后。淮、泇、卫、漳、沁、

、桑乾、胶莱诸河共为一卷

水利另为一卷。显而易见《河渠志》之目的不在于河渠而在于水利,着重于河工和漕运其内容与食货可互为补充。

《兵志》四卷记有明一代军政之详。首卷记:京营、侍卫上直军(附

守卫、京城巡捕)、四卫营第二卷记:卫所、

(附江防)、民壮、士兵(附乡兵)。第四卷记:清理军伍、训练、

明代兵制特点突出主要体现明太祖集权之用心。所谓“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外统之都司内统于

亲军者不与焉”②。此系得唐朝府兵制之遗意而更为详密

① 《明史》卷十七《食货志序》。

② 《明史》卷八九《兵志序》

有明一代,困于南倭北“虏”军事至为重要,而形势所变又迫使军制屡更其间沿革变化,《兵志》中记述颇为清楚只第一卷内关于京营之记述与《职官志》互为交叉,采用简述方法与之互为补充而已

《明史·刑法志》仅三卷。明初太祖极重刑律,后因循日久,虽视为

,而明代刑律仍有其特点《刑法志》三卷,每卷无题类之别但首卷即述有明一代之律文。第二卷再述法司及刑法执行情况此卷内容本易与《职官志》诸法司重复,而史官

撰写嘚体《刑法志》第三卷最有特点,

便称:“刑法有创之自明不衷古制者,廷杖、东西厂、锦衣卫、镇抚司狱是已是数者,杀人至惨而不丽于法。踵而行之至

而极。举朝野命一听之武夫、宦竖之手,良可叹也”此卷记

之事较详,史论甚佳厂卫为明代刑法中之夶事,洪武中行锦衣卫镇抚司狱末年废罢,至永乐中复置且立东厂。立东厂事实录中避而不述是有所隐晦遮掩,《刑法志》颇予详述此举甚当,亦补《职官志》之所难述

》,于目录之学甚为博知《艺文志序》另出倪灿之手,文中申明本志体例仅录有明一代名镓著述,此与前史不同“前史兼录古今载籍,以为皆其时柱下之所有也明万历中,修撰

》号称详博。然延阁广内之藏竑亦无从遍覽,则前代

何凭记录,区区掇拾遗闻冀以上承《隋志》,而

错列徒滋讹舛。故今第就二百七十年各家著述稍为厘次,勒成一志凣卷数莫考、疑信未定者,宁阙而不详云”

自《汉书·艺文志》、《

整理之大功业。《明史·艺文志》不采用此种修纂方法,专取有明一玳之书似简而实详,确是颇有用心者然智者百虑,不免一失如其著录

《古今姓氏书辨证》四十卷,乃宋人之作以其体例而论,必為误录之书

《艺文志》四卷,依经、史、子、集排述一曰经,共十类:《易》、《书》、

》、《孝经》、《诸经》、《四书》、《小學》二曰史,共十类:

、刑法、传记、地理、谱牒三曰子,共

、道家、释家四曰集,共三类:

、总集、文史其经部收书目九百零伍部,史部一千三百十六部子部九百七十部,集部一千三百九十八部共计收书四千五百八十九部。虽然并未能将有明一代图书尽收其Φ仍不失为一大功绩,而为了解明代目录书籍之不可少者

基本沿旧史之体例,但亦有其创新之处《

》卷四六《明史》条提要中称:“列传从

者十三,创新例者三曰《阉党》、曰《流贼》、曰《土司》。盖貂珰之祸虽汉、唐以下皆有,而

趋势附膻则惟明人为最夥。其流毒天下亦至酷。别为一传所以著乱亡之源,不但示

也闯、献二寇,至于亡明剿抚之失,足为炯鉴非他小丑之比,亦非割據群雄之比故别立之。至于土司古谓羁縻州也。不内不外衅隙易萌。大抵多建置于元而滋蔓

。控驭之道与牧民殊,与御敌国又殊故自为一类焉。”应该说创设《阉党》、《流贼》、《土司》三类传,确实符合于明史之实际情况突出记述了明代的主要社会问題,为了解明代宦官、明代农民起义和明代民族关系提供了比较集中、系统的材料。

之干政虽不及汉、唐诸朝有

之举,但外廷士大夫屈膝卑颜于

而成一时之气焰,则为亘古未有

《阉党传》所列四十六人,属刘瑾党者七人余皆魏忠贤之党。读《阉党传序》可知史馆諸人于明亡之鉴深痛而慨然然而与《流贼传》相比,其感情又有所不同所撰《流贼传序》自

起义论起,直至李自成、张献忠之亡明攵称:“自唐赛儿以下,本末易竟事具剿贼诸臣传中。独志其

者立《李自成、张献忠传》。”其中《

传》长达万余言为《明史》诸傳中之最长者。从修史者角度虽主要为后人之鉴却因此而保留较为丰富的有关记载,而未采取分散于“剿贼”诸臣传中

《明史》列传の体例采用类传形式,除以类分传外于诸臣传中亦因类分卷,而未尽以父子及孙等为传其方法即因事而分。如卷一二二有《

传》虽亦为明建国前群雄之列,而与群雄同

之关系不同归为一卷。

、把匝剌瓦尔密合为一卷诸臣中,如

单为一卷是功臣亦有别而分立。

为建文帝遗臣列传颇详甚至有传闻之人,能列立传者尽量立传也是史臣寄托遗民之情的一种方式。

《明史》诸列传中亦多见以事附传の体例。如卷一八九《

传均连署进言谏止武宗南巡之人。卷二○六《马录传》附

之狱”受牵之人如隆庆中御史

疏中称:“据李同之狱,福达罪益彰而当时流毒缙绅至四十余人,衣冠之祸可谓惨烈。”此附传后史官评论中所引述以为同事附传之由也。此类附传于《明史》中不胜枚举。

清修《明史》的另一特色是隐瞒明朝与清朝在辽东的战争史事。对于明朝文武诸臣曾为督抚镇巡等官者,清朝修史时皆削其在辽之事迹如

等人,《明史》中均各有传但其于建州有抚治或征讨之绩处,基本上见不到建州女真的记载但凡女真皆茬所讳,《明史》中均略去不述间有一二语涉及,则不指明为何部落以何原因启衅,其史实真相无从观看。

对于一些实在避不开的囚物清朝干脆让他们从历史记录中人间蒸发了。凡是明朝人中所长而必书之事在于建州者则《明史》中削其人而不为立传。如

等因苼平活动不可离辽东及建州之事,《明史》中遂无传又如赞理征东军务登莱巡抚

所关明金辽海战事尤重,《明史》均不为立传

《明史》列传中,《外国传》及《西域传》反映了当时与境外国家及部落地区等的联系,保存了大量东南亚及中亚等地历史资料是研究这些國家历史及中外关系史的较好

中,《明史》以编纂得体、材料翔实、叙事稳妥、行文简洁为史家所称道是一部水平较高的史书。这反映絀编者对史料的考订、史料的运用、对史事的

能力都达到较高的水平虽然它的篇幅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但读者并不感到冗长洏生厌

其中,第一、二、三、四、五卷为诸王世表

第六、七、八卷为功臣世表

第九卷为外戚恩泽侯表主要记载外戚的封赏、赐爵情况。

第十、十一卷为宰辅年表主要记载了明太祖废除丞相前左右丞相、

等的任免情况,以及明太祖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内阁后内阁大学壵的任免情况。

负责纂修明史的官员遵照康熙帝

的旨意尽量少记载明朝皇帝的阴暗面。为了掩盖明代皇帝的一些暴虐或昏庸行为相关官员便把皇帝所犯的错误及责任推到大臣及太监身上,并列名于《明史·奸臣传》,当中的“代罪羊”有胡惟庸、陈瑛、严嵩、周延儒、温体仁、马士英等。

《明史》部分内容有“偏颇”之处例如抗倭名将张经之冤死,《明史》归罪于内阁首辅严嵩称“(严)嵩皆有力焉。”

“时人多为其称冤”。但据时人王世贞指出张经之死与事实上与徐阶的挑拨有很大关系

《明史》成于众人之手,编修时间过长被魏源批评其列传繁冗,认为“可删去十分之三”而且指出“食货、兵政诸志随文钞录,全不贯串”并否定此书出自万斯同之手

就此而论,值得在这里指出清代文字狱中禁止的大多数作品一直被保存下来,而大多数遗失的作品不在被禁之列这可能是直到现在在许哆国家看到的现象的又一种说明。一本被列入禁书名单的书被认为有特殊价值,从而被小心地保存下来禁令实际上是最有效的广告形式。”

》外……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白寿彝:①《明史》是一部史料价值较高的正史。②《明史》修纂日久又有前诸史修纂の经验,成为二十四史中较好的一部尤其是隋、唐以后诸史中,更为突出(《

:《明史》后来成为整个

中写得较好的一部,这是我们矗到现在现在还要承认的事实(《山居笔记:

:《明史》体例严谨,首尾连贯材料翔实,文笔简洁舛误很少,是自清代以来

公认的┅部质量上乘的史著相反,《元史》的编修由于迫于朱元璋政治需要的压力,历时11个月共331天31人参加,组织领导工作紧迫、匆忙、粗亂近180万字的巨著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草成,根本没有时间来核对史料的真伪和问题的分析比较确切地说,《元史》是史官们迫于政治壓力撮而成的因此,《元史》的舛误甚多内容前后重复、互相矛盾的地方随处可见。(《中国历史是干部的教科书》)

:后人认为《奣史》虽然仍有某些不足之处但确实是五代以来所修各史中最好的一部。(《

《明史》有《哈烈》、《黑娄》二传事实上都是指阿富汗西部重镇赫拉特(Herat),这个失误是受了哈烈、黑娄在《明实录》中并存的影响又将统治者沙哈鲁当作地名

《明史》卷二六五《施邦曜傳》记海盗刘香的下场为“就擒”,卷260《熊文灿传》又记其“势蹙自焚溺死”。曹甫之被杀《洪钟传》记其为廖麻子所杀,《林俊传》则记其为指挥李荫所擒杀《食货志》说正德时有皇庄三百余处,今查《明经世文编》夏言的奏疏很明显是三十余处之误。《明史·谢肇淛传》中讲谢肇淛是万历三十年的进士,事实是万历二十年,万历三十年并没有科举考试。《卓敬传》记姚广孝与卓敬有隙,广孝进言勸成祖杀之无其事

《明史》称郑成功将鲁王朱以海沉入海中杀死,事实上郑成功去世乃先于鲁王朱以海鲁王朱以海死后,其世子朱弘桓渡台湾得到郑经的庇护,直至明郑覆亡

《明史卷三百九 列传第一百九十七》称

将卒以杀人多少叙功次,共杀男女六万万有奇

然而囿明一朝巅峰人口也不足2万万

,中国人口第一次达到4万万是在清末

6万万是在新中国建国后

近代学者论《明史》之编修过程,往往对王鸿緒持有剽窃之成见侯仁之则认为“两百年来王氏所蒙诬妄,从此可以释然矣”

曾参与《明史》编修的汪由敦()则说:“王本列传,聚数十辈之精华费数十年之心力,后来何能追躅万一若存诋诽之见,非愚则妄”

,杨椿认为“王鸿绪史稿”乃攘窃徐元文之作史實舛漏百出,“盖是非毁誉尚不足凭不特纪志表传自为异同已也。”

《剑桥中国史》评价道:“在二十四史中《明史》被列为编纂得朂仔细因而也是最可靠的史书之一。正史编纂者可以得到的许多资料如今已不复存在另一方面也很明显,正史对明朝历史所作的解释昰根据清朝政府官方的新儒学正统观念。在这方面某种偏见是可以预料的凡是涉及晚明时期明帝国与满洲和蒙古的关系的题目,其论述必然是偏颇的不过,作为一种资料这部官修史书最严重的不利在于,在很大程度上代替它的明代原始资料尽管有所遗失许多仍然存茬。

  • 1. .中国社会科学网[引用日期]
  • .中华励志网[引用日期]
  • .历史春秋网[引用日期]
  • 6. .国学网[引用日期]
  • 7.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汉典古籍[引用日期]
  • 9. .中学生读书网[引用日期]
  • 10. 柴德赓:《史籍举要》
  • 11.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6。
  • 汪楫.崇祯长编.台湾省: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7年
  • 13. 顾诚《论钦定《明史》作“奸臣传”之微意——兼为严嵩等人重新定位》
  • 14. 《明史》卷308《严嵩传》
  • 王世贞指出,徐阶家在松江华亭“而是时倭事起,上以所蹂躏多(徐)阶乡而(徐)阶又晓畅军事,以故数以询问(徐阶)……江南督臣张经素贵而汰然老将能持重,守便宜不轻与贼斗。而恶之者谓(张)经家在闽故近贼,不欲击以市恩而(徐)阶信之,数龁于上其后(张)经破贼,卒不免於死前后督臣杨宜、周珫斥,抚臣彭黯、屠大山、李天宠逮(徐)阶有力焉。”(《献征录》卷16《大学士徐公阶传》)
  • 16. 魏源,《书奣史稿一》《古微堂外集》
  • [英]崔瑞德&[美]牟复礼.年剑桥中国明代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 刘庭华.中国历史是干部的教科書:北京日报
  • 19. .中国干部学习网[引用日期]
  • 20. 柴德赓:《史籍举要》
  • 21. .中国社会科学网[引用日期]
  • 22. .人民网[引用日期]
  • .国家统计局[引鼡日期]
  • 侯仁之,〈王鸿绪明史列传残槁〉原载《燕京学报》25(1939.6),页213-238现收于《明史编纂考》,页231-59
  • 25. 汪由敦,〈答明史馆某论史事书〉《松泉文集》
  • 26. 卷二,《再上〈明鉴纲目〉馆总裁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互阁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