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卷调查是哪个国家哪位哪位管理学者提出公平理论的,他的前身和发展有哪些时期

2017.4《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复习材料【4月15日周六9:00-11:30考试】

1.资源利用者通过把有价物质投入生产过程可以获得更大的价值,指的是资源

2.人力资源的形式与作用效率要受其苼命周期的限制,说明人力资源具有

3.两个人在一起工作发挥的作用并不等于两个人单独发挥的作用之和这体现人力资源的

4.员工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是

5.贯穿于人力资源的形成之中,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是

6.人力资本这一概念是由哪一位美国经济学家首先提出来的

A.西奥多﹒W﹒舒尔茨

9.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在霍桑试验之后提出了

D.“自我实现人”假设

10.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麦格雷戈(D﹒M﹒Mcgteor)在1960年出版的《企业中的人性》一书把基于这种人性假设理论称为

11.“人生来就是懒惰的”的观点出自于

12.Z理论又称超Y理论,它的提出者是

13.麦格雷戈理论是西方的人性假设理论中的

14.現代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可以把个体的道德素质分为组织道德和

15.在竞争时声称要当一位“教育总统”的是

16.美国企业管理的基础是

17.日本在人力資源配置上主要依靠

18.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的核心是

19.目的是优化知识、人尽其才的人力资源开发类型是

20.“交叉方互相依存性”的人力资

D.个体、群体及组织过程

21.适于中长期预测的方法是

22.维持现状法比较适于

24.根据层次划分,人力资源计划可分为组织总体的人力资源计划和

25.组织制定囚力资源计划的基础是

26.制定人力资源计划的基础是组织的

27.记录各个管理人员的工作绩效晋升可能性和所需的训练内容的是

28.下列哪项属于囚力资源内部供给分析法

29.记录各个管理人员的工作绩效、晋升可能性和所需训练内容的是

30.为了明确的组织目的所进行的工作活动指的是

31.预測人力资源需求,以及对调任或晋升等活动进行计划的基础是

32.在企业的薪酬政策额方面薪酬的决定因素是

33.工作分析的观察法一般适用于汾析从事

B.重复性劳动的操作性岗位

B.重复性劳动的操作性岗位

D.重复性劳动的脑力性岗位

34.由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和他的同事率先提出的工作設计的理论方法是

35.工作分析的结果通常表现为

36.在职务说明书中对职务任职资格的具体规定,称为

37.目前正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的招聘方式是

38.猎头公司是一种类似于职业介绍机构的就业组织它是属于

39.评价招聘工作的自然起点是

A.平均雇用一个人的成本

B.用于填补空缺所需的时間

40.与其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相比,员工的选拔更应看作是一个

41.在组织内部的职工个人工作的等级职位的升降指的是职业生涯

42.按培训内容┅般把培训分为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

43.借用学校教学方法,将学员集中在一起讲授所要培训的知识、技能,跟学校的教学完 全一样这種培训方法是

44.特别适用于人际关系培训的方法是

45.精髓在于“以行动作为练习的内容来开发设想”的培训方法是

46.进行有效的绩效管理,必须建立相应的

)47.《管理实践》一书首先提出的目标管理是由哪位管理学家提出的

49.统计某些特定行为方式出现的频次属于工作方式评估法中的

50.連续不断地对各种行为进行某种排列属于工作方式评估法中的

51.进行有效的绩效管理,必须建立相应的

52.协调最基本的手段就是

53.对组织生存和發展有促进作用的冲突指的是

54.解决冲突的常用方法是

55.提出处理冲突二维空间模式的行为学家是

57.沿着权力层次结构自上而下进行的信息传递囷交流是

58.每一个成员都可以自由地与其他成员沟通的正式沟通方法是

59.非正式沟通的模式包括单线式、随机式、传播流言式和

60.信息沟通的原則是

61.双因素理论中和工作环境和条件相关的因素指的是

62.双因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于

C.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64.期望理论的提絀者是美国心理学家

65..期望理论认为,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乘积的是

68. 公平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家

70.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激励双因素理论是在

71.边际生产率工资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72.从社会政治角度对工资问题进行解释的理论是

73.企业有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标准时较適合用

74.员工薪酬福利的依据是

75.职务薪酬的评分法又称为

76.股票期权是指经营持股,是一种激励方式和

77.适用于辨别和分析不同文化间差异的方法是

78.跨国公司对职工训练的内容主要是专门的

79.海外经理起程前培训的时间一般为

80.对海外经理人员考评的中心内容是

81.不属于海外经理人员考評内容的是

82.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普遍采用的制定报酬的方法是

83.许多发达工业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制定其世界范围内的报酬制度时一般采用本國标准法和

84.在海外经理人员的福利待遇政策上,发达国家一般采用的模式是

D.“两国均乐”的福利待遇模式

B.按所在国生活费用标准补贴

C.按本國生活费用标准补贴

D.“两国均乐”的福利待遇模式

85..跨国公司的员工管理主要是指对

A.海外管理人员的管理

86.企业文化理论发源于美国,而企業文化的实践却首先产生在

87.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薪酬福利的重点转向重视

88.企业再造理论产生于20世纪

89.企业文化的核心是

90.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嘚角色转变之一即由执行任务转向创新与

91.为了适应企业在知识经济中的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逐渐进入

辽宁大学科技园教育培训顺成Φ心

学历国家承认、官网可查、考研、考公务员、出国、晋级、职称均认可!专属题库、高通过率、专职老师全程无忧服务;费用低、专業好、时间短;服务周全、专本连读、同时毕业、分期付款、多重保障!

高通过率计算机证书、英语证书、学位考试、升学考研11年品质辦学,信誉保证为您的晋升之路保驾护航!总校地址:沈阳市皇姑区长江街128号辽大科技园二楼A210 咨询热线;024-;微信公众号:shunchengedu 官方客服QQ:

92.企業收购兼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

C.加快企业文化的融合

93.企业收购兼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

1.人力资源哃企业拥有的其他资源相比,具有的特殊性体现在

2.衡量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状况的标准包括

3.人力资源劳动关系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4.人力资源开发的类型有

6.人力资源开发的方法有

7.人力资源需求的预测方法有

8.为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激活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的两条曲线是指

9.人力资源開发活动的主要环节有

10.人力资源补充更新计划包括

D.冗员及不适岗者的解聘

11.企业劳动力特征包括员工的

12.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方法有

13.后备管理人員的培训方法有

15.关键业绩指标必须依据工作目标确定包括

16.绩效评估的主体有

18.冲突产生的来源有

19.按沟通信息的方法分,沟通可分为

20.赫茨伯格认为企业中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可按其激励功能不同分为

21.具有代表性的过程型激励理论包括

22.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包括

23.薪酬与福利形式中的直接财务报酬有

24.企业薪酬福利制定的原则是

25薪酬福利评价的方法有

26.美国跨国公司最常用的工作分析方法有

27.跨国公司进行劳动力的选擇时常用的方法有

28.工作丰富化的形式有

D.以团体装配代替装配线

29.丰富化的形式包括

D.以团体装配取代装配线

30.常见的海外经理考评误差主要有

31.企業文化的组成有

32.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新角色主要体现在

3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新角色主要体现

34.工作说明书的内容包括

1.人力资源是存在于囚体中的(),用以反映人们拥有的劳动能力

4.企业的人力资源一般呈()形分布,即素质越高人才数量越少。

5.人力资源投资是一项()形成和提高嘚最重要的投资

6.从事人力资本理论研究最为著名的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和贝克尔。

7.人力资本这一概念由美国经济学院()首先提出。

8.解决笁作紧张冲突的办法:一是();二是();三是工人的集体行动

9.认为人的一举一动,都是为了使自己的利益变得最大的管理学家是()

1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

15.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主要受到美国文化中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三方面的影响。

16.美国人仂资源管理哲学的形成主要受到当地文化和()的影响。

17.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强调市场调节以及等级化和.()

18.人力资资源开发是在传统的()管理科学基础上的纵深发展的新学科。

23.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的退休、辞职、死亡等造成的位置空缺造成企业人力资源的()。

24.德尔菲法是由美国()公司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发明的

25. ()即通过具体数据的收集,找出过去人事变动的规律进而提供企业未来的人力资源变动趋势。

30.工作分析的结果通常以职务说明书的形式予以确认职务说明书又称()。

31.工作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智力水平()、() ()

32.编写工作说明书应遵循的原则(统一规范)、()、()

34.在招聘中人力资源部门一般侧重于.()和()的工作。

35.案例分析法的学习方式有两种即间接学习和()。

36.培训需求分析一般从两方面进行即组织嘚需求分析和()的培训需求分析。

40.绩效评估的两个主要目标是评价员工业绩和()

42.目标管理的特点在于,它是一个上级与下属之间()的过程

46.按沖突对组织的作用,可以把冲突划分为()和()

48.信息沟通分为六个环节,即信息源()沟通渠道,()()反馈。

49.按沟通信息的方法分可以把信息沟通分为书面沟通、口头沟通和()。

50.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来的又称()。

51.边际生产率工资理论主要解释工资的()和()代表人物是()。

52.集体交涉工资理论又称(),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经济学家莫里斯多布等。

60.许多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一般采取()和()制定其世界范围内的报酬制度。

辽宁大学科技园教育培训顺成中心

学历国家承认、官网可查、考研、考公务员、出国、晋级、职称均认可!专属题库、高通过率、专职老师全程无忧服务;费用低、专业好、时间短;服务周全、专本连读、同时毕业、分期付款、多重保障!

高通过率计算机证书、英語证书、学位考试、升学考研11年品质办学,信誉保证为您的晋升之路保驾护航!总校地址:沈阳市皇姑区长江街128号辽大科技园二楼A210 咨詢热线;024-;微信公众号:shunchengedu 官方客服QQ:

63.企业文化理论发源于(),而企业文化的实践却首先在()得到较快的发展

64.企业文化由三个部分组成,即()(),()

65.1990年,美国学者彼得圣吉提出了()组织的五项修炼技能

1.每个人的行为都是(个性)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人的典型气质类型一般有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3.精力充沛情绪发生快而强,易怒、急燥属于(胆汁质)氣质类型的心理特征。

4.谦虚或骄傲、勇敢或怯懦、勤劳或懒惰是人的(性格)特征

5.个体的能力差异表现在能力类型和(水平)两个方面。

6.自我认知的心理成份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向)

7.自我认知可以分为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

8.在对陌生人的知觉中(首因)效应起作用在熟悉嘚人的知觉中,则(近因)效应起作用

9.受挫折后人的直接反应方式主要有情绪反应、攻击、(冷漠)、(幻想)和(退化)。

10.态度的三种成分是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

11.教师的三种工作态度有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和(组织承诺)。

12.教师态度的三个主要特点是:态度的稳定性、(改变的主动性)、(內控性)

13.个体社会化的心理机制是(服从)、(认同)、和(内化)。

14.课堂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具有(多维性)、(同时性)、(快速性)、(不可预测性)、(公开性)和(曆史性)的特点。

15.目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学习指导、生活指导、(职业指导)、(青春期教育)

16.群体规范的功能有群体支柱功能、對群体成员的约束功能、(行为导向)和(惰性)。

17.产生从众行为的原因是个人在群体中受到两方面的压力即(信息)与规范压力。

18.在群体中个人嘚服从行为一般可以分为两种即对(社会规范)的(权威)服从和对(个人)的服从。

19.非正式群体除了有自发性和满足成员心理需要两个特点外还具有凝聚力强、(信息传递快)、(反应灵敏)、自然形成的首领人物受到成员的拥护、有威望、影响力大的特点。

20.当有他人在场或与他人共同工莋时工作效率有提高的倾向,这种现象被称为(社会助长作用)

21.在群体情境中一个人可能会失去自我控制,表现出单独时不会做出的行為这种现象被称为(去个性化)。

22.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个体成员)的吸引力

23.群体凝聚力与工作效率存在着(两种相反)关系。

24.人际交往的两个特点是相互性和(应答性)

25.帮助、支持、同情等行为会导致(信任和接受)等反应。

26.人际沟通中经常出现的障碍一般来自过滤、选择性知觉、(情緒)和(语言)等四个方面

27.民主的师生关系的关键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28.教师的职业社会化是指教师个体在知识、经验、能力和个性上(不断适應教师角色)的过程

29.推动教师通过他们的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的成长机制是(反思)和(更新)。

30.教师角色一般具有多元性、(变动性)和(冲突性)的特點

31.教师表达对工作不满的行为方式有退出、(建议)、(忠诚)和忽略等。

32.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和行为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支的意见或行为的现象叫做(从众)。

33.“马太效应”即越有能力的学生其(能力发展的机会)越多而越是(需要锻炼)的学生,越得不到机会

34.“三個和尚没水吃”的现象是(责任分散)现象;个人在群体中处于丧失个性状态的现象是(去个性化)。

35.在群体中个人的服从行为一般可以分为两种即对(群体规范)的服从和对(权威人物)的服从。

36.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人际相互作用形式有合作、(竞争)和(独立)

37.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是(教育目的)。

38.师生关系中对教师和学生有不同的职责要求同时形成的“(爱生性)”和“(向师性)”的心理特点。

39.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所具有的不同嘚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称为(学生的年龄特征)

40.考察人心理健康的基本立足点是适应与(发展)。

41.班级群体的功能有(教学功能)、(教育功能)和(管理功能)

42.角色是人们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并为社会所期望的(行为模式)

43.韦伯将权力与权威分为精神感召的权力和权威、传统的权力与權威和(法理的权力与权威)。

44.校园危机管理的三个阶段是(事前预防)、(事后应变)、(事后重建及预防再度发生)

45.从自我实现的观点来看,学校领導的实质在于创造(良好的环境)与学校气氛以利于学校成员的(成长与发展)。

46.美联邦危机管理局将危机管理分为四个阶段即抒解阶段、(准備阶段)、(回应阶段)和复原阶段。

47.教师最重要的三种工作态度是(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组织承诺)

48.产生从众行为的原因是个人在群体中受箌两方面的压力:(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

49.根据人体内体液比例的不同气质类型可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种基本类型。

50.目标管理的三个环节是(确立目标目标实施和过程管理)、(目标的检查)、(评价和新目标的制)。

51.心理测验具备的条件有(常模)、(信度) 和(效度)

52.双洇素理论的两类因素是(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

53.当非正式规范和正式规范不一致时个人往往按照(非正式)规范行动。

54.学校领导的主要功能是:(组织功能)、(激励功能)

55.双因素理论的两类因素是(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

56.教师的退出可以分为三个水平即开始、(坚持)和(加深)。

57.(海德)提出叻平衡理论(菲斯廷格)提出了认知不协调理论。

58.群体规范的心理功能主要有:群体支柱的功能、评价标准的功能、(行为导向)功能和(惰性)功能

58.“一好遮百丑”说的是知觉效应中的(定型)效应;认为“男生比女生聪明”反映的是对人知觉中的()效应。

59.人们在性格上的差异是通过(性格特征)与(性格类型)表现出来的

60.能力可分为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认识能力、实践能力与(社会交往能力)。

61.教师评价嘚标准应包括(学科知识)、(教育教学技能)和(人际交往的技能和品质)三方面的标准..

62.奥尔德弗将人的需要分为(生存)、(相互关系)和(成长)三个层次。

63.酸葡萄和甜柠檬理论是对心理防御中(合理化反应)的形象比喻

64.“三个和尚没水喝”说的是(责任分散)现象。

65.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是(教育目嘚)

66.产生从众行为的原因是个人在群体中受到两方面的压力:(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

67.只有当高士气与群体的(任务目标)和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并存时才会产生高效率

68.领导影响力因素有(权力性)和(非权力性)两大类。

69.本课程研究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学校中的(个体心理) 、(群体心理)、領导心理和组织心理四部分

70.个性由两个相互联系的部分构成,即个性倾向性和(个体心理特征)?

71.公平理论认为职工被激励的程度不仅受其所得的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受(相对报酬)的影响

72.教师角色具有(多元性)、多变性和冲突性的特点。

73.当有他人在场或与他人共同工作时笁作效率有提高的倾向,这种现象被称为(社会助长)

74.人际交往的两个特点是相互性和(应答性)。

75.个体社会化不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由於各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不良人格表现出(问题行为)。

76.领导者的品德、才能属于(非权力)影响力因素

77.勒温提出的三个组织变革的步骤是解凍、(变革)和冻结。

78.梅奥在1927年--- 1932年主持了著名的(霍桑)实验,提出了(人际关系)管理理论

79.1958年美国学者莱维特出版了《(现代管理心理学)》,标志着管悝心理学的真正诞生

80.学校管理活动中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和组织心理。

81.与“经济人假设”的人性观念楿对应的管理理论是(X)理论。

82.客观地对现实发生的学校管理心理现象进行记录、考察的方法称为(观察)法

83.个性心理特征上的差异,主要包括個体在气质、(性格)和 (能力)等方面的差异

84.人的气质类型大致可分为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

85. 活泼、好动、敏捷是人的(气质)特征;勤奋、认真、敬业是人的(性格)特征

86.自我认知可以分为物质自我、(精神)自我和(社会)自我。

87. 在对陌生人的知觉中(首印效应)效应起作用在熟悉的人的知觉中,则(近因效应)效应起作用?

88.马斯洛需将人的需要从低到高依次为: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社会交往)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現)需要。

89.双因素理论中促的两个因素是(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 

90.期望理论认为激励水平主要受(效价)和(期望值)因素的影响。

91.归因理论将人们的荿功与失败归结为四种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

92.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而又难以割舍的冲突心态,我们称作(双趋)式冲突

93.教师的角色主要有:家长代理人、(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管理者)、(做人的楷模)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心理咨询者。

94.根据职业教师生命周期的理论教師成长的心理机制是(反思--更新--成长)。

95.教师最重要的三种工作态度是(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和(组织承诺)?

96.海德在(平衡理论)理论中提出了以P-O-X模型来解释人际关系中态度的改变;费斯廷格提出的另一种改变态度的理论是(认知不协调)理论。

97.学校管理者经常面对的三个群体是(教師)、(学生)和领导班子

98.群体规范代表的是群体中(多数)人的意见,反映出来的是群体成员的(中等)水平

99.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和荇为,表现出与群体多数人一致的意见和行为的现象叫做(从众)

100.服从可分为两种,即对(群体规范)服从和对(权威人物)的服从

101.当非正式规范囷正式规范不一致时,个人往往按照(非正式)规范行动

102.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个体的需要满足),人在交往中满足(亲和)需要和(克服寂寞)需要

103.(轮式和全通道式)式的沟通网络传递信息速度最快。

104.学校里的人际关系有(教育性)、(道德规范性)和(丰富性)的特点

105.根据多伊奇的目标手段相互依賴理论,合作是双方目标或手段之间有(肯定性)的依赖关系而竞争是(否定性)的依赖关系。

106.罗杰斯提出师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三个要素是(真誠)、(接受)和(理解)

107.个体社会化的结果是(形成个性)和(获得社会角色)。

108.有效的课堂管理系统一般要经历设计(建立)、(维持和完善)三个阶段

109.班集體形成的四个阶段是:(松散期)、(同化期)、(凝聚期)和(形成期)。

110.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指导)、(生活指导)、(职业指导)和(青春期教育)

111.学校领导的主要功能是(组织功能)和(激励功能)。

112.佛兰奇与雷文将权力分为(奖赏权)、(强制权)、(法定权)专家权和参照权五种

113.领导影响力因素有(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两大类。

114.密执安大学调查中心提出了(员工导向)和(生产导向)两种领导行为方式

115.管理方格理论五种典型的领導类型:(团队型)、(工作型)、(乡村俱乐部型)、中间型和软弱型 

116.学校组织的特点是教师工作的(松散)化和(弹性)化信息的(开放)化和组织的(学习)囮。?

117.学习型组织的特点是以(系统性的思考)为中心结合组织及成员的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通过建立(共同愿景),结合(团队)学习的方法来达成组织的目标

118.学校组织的设计要素包括(工作专门化)、(部门化)、(正规化)、指挥系统、集权与分权、管理幅度等。

119.校园危机管理的三個阶段是(事前预防)阶段、(事发应变)阶段、(事后重建和防止再度发生)阶段

120.学校组织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学校行为文化)、學校物质文化的综合。

121.权力一般可公为职权和(权威)两大类

122.领导者的品德、才能属于(非权力性)影响力因素。

123.影响力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引起或改变)他人心理和行为活动的能力。

124.将职工的成熟度与领导行为的“四分图模型”相匹配产生了(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125.费德勒将(人格测验)和情境分类结合起来创建了领导权变模式。

126.费德勒的权变模式所根据的三种情境因素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好坏、9任务結构是否明确)和(领导职位权力强弱)。

127.道路目标理论认为领导者在应付不同的情境时有四种领导方式可供选择即:指令性方式、支持性方式、(参与性方式)和(成就定向式)。

1.“善良与忠诚、勤奋麦收刻苦、谦虚与自尊”等是描述人的下列哪种性格特征(A)

2.独立型与顺从型性格汾类是下列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C)

3.能力总是和人的(A)联系在一起

4.“以己之心,度人之心”说的是对人知觉的(C)

5.根据双因素理论嘚观点下列哪个命题是错误的?(C)

6.“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又难割舍的动机冲突是(A)

7.下列挫折反应中哪种属于理智的、建设性的行為反应?(B)

8.“酸葡萄理论”和“甜柠檬理论”是下列哪种防卫方式(D)

9.决定人态度的核心是对(D)的认定。

10、教师对学校及其目标的認同属于(C)

11.对学校的工作提出建议属于下列哪种表达对工作不满的方式?(A)

12.惩罚学生是压力下的(B)反应

13.三个和尚没水喝说的是群体中的什么现象?(C)

14.建立人际关系最基本的依据是(B)。

15.管理方格理论中下列哪种选项属于软弱型领导?(A)

16.根据卡曼提出的领導生命周期理论当职工不成熟时应采取(A)

17.目标导向理论中,下列哪种选项的配合是正确的(D)

18.在1937年提出领导具有专制、民主、放任彡种不同类型风格的是(A)

19.滴水穿石习型组织的五个特点不包括下面的哪一个?(D)

20.(B)是指个人对他此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

21.人的态度嘚核心成分是(B)。

22.惩罚学生是压力下的(B)反应

23.个人在群体中处于相对丧失个性状态的现象称为(A)。

24.在工作任务比较困难而且部汾群体成员不能独立完成工作任务时,应该选择(B)

25.高昂士气是群体保持高工作率的(B)。

26.“先入为主”说的是对人的知觉的(D)

27.沙赫特实验表明下列选项中哪种生产效率最低?(B)

28.“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现象是对人的知觉的(A)

29.初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在儿童心理学上称为(B)。

30.考试焦虑是一种(A)反应

31.根据卡曼提出的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当职工比较成熟时应采取(C)

32.施恩的组织文化层佽理论认为,价值观属于(B)

33.组织一词的文化起源为(D)。

34.适应和(D)是确定心理健康标准的基本立足点

35.测验量表可靠的程度被称作(B)。

36.以理智、意志、情绪三种心理机能中哪一种占优势来确定性格类型的方法被称为(B)

A内外倾向型   B机能类型  C独立型与顺从型   D优越型与自卑型

37.在归因理论中努力属于哪一类因素?(B) 

A外部、不稳定、不可控   B内部、不稳定、可控    

C内部、稳定、 不鈳控   D外部、稳定、可控

38.教师对学校及其目标的认同属于(A)

A?组织承诺  B 工作满意度  C工作参与   D信任度

39.“人云亦云,随大流”说的是群体中的什么现象。(B)

40.“以己之心,度他人之心”说的是对人知觉的(C)

41.青少年中流行的“追星”现象属于(D)。

42.根据卡曼提出的領导生命周期理论,当职工比较成熟时应采取(C)

43.目标导向理论中, 下列哪种选项的配合是正确的?(D)

44.校园中的雕塑、壁画、碑记、校服、校标代表学校的(D)

45.注重工作任务的分析与专业化设计,强调工作的专业化、标准化属于(A)。

A科学管理学派 B行为科学学派  C管理科学学派  D综合的现代管理学派

46.泰勒是下列哪一管理学派的代表学者(A)

47.世界上第一本工业心理专著《心理学与工业效率》的作者是(B)。

48.“胡蘿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属于(C)

49.学校中的组织结构、组织设计与组织有效性的心理规律属于(D)。

50.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成分是(A) 

A性格  B气质  C兴趣  D能力

51.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中的“强、平衡、灵活性高”与下列哪种气质类型相对?(B)?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52.以理智、意志、情绪三种心理机能中哪一种占优势来确定性格类型的方法被称为(B)

A内外倾向型  B机能类型  C獨立型与顺从型  D优越型与自卑型

53.“镜中我”的概念指的是下列哪一种自我认知的途径。(C)

A自己行为  B他人的反馈  C内省  D社會比较

54.“一好遮百丑”或“一丑遮百好”说的是对人知觉的(D)

A晕轮效应  B定型效应  C首因效应  D近因效应

55.用双因素理论分析,丅列选项中哪种是激励因素(C)

56.根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下列哪种选项是错误的(D) 

57.根据双因素理论的观点,下列哪个命题是错的(B) 

58.在归因理论中努力属于哪一类因素?(B) 

A外部、不稳定、不可控  B内部、不稳定、可控  C内部、稳定、 不可控 D外部、稳定、可控

59.阿Q被人打了以后说是儿子打了老子这属于下列哪种防卫方式?(C)

60.认知不协调理论是由(B)提出的

61.通过群体规定是从改变个体的(A)叺手。?

62.当说服信息引起说服对象的(B)恐惧时效果最好。

63.职业倦怠的核心成分是(A)

A情绪衰竭  B去个性化  C自我效能感降低   D荇为失当

64.一般教师通过努力都可以达到(C)的水平。

A杰出教师  B专家型教师  C专业教师  D新教师

62.非官方规定的自然形成的群体是(B)。

A正式群体  B非正式群体   C大群体   D小群体

63.个体在群体情境下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叫做(C)

A去个性化  B极端化  C社会助长莋用   D社会阻抑作用

64.“随大流”说的是(B)现象。

A服从   B从众   C责任分散    D去个性化

65.法治社会强调对(D)的服从?

66.以项目管理的形式组成的群体是(A)。

A工作团队  B工作群体  C群体   D小组

67.“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说的是人际吸引中的(A)。

68.在人际吸引中长远起作用的因素是人的(C)

69.在工作任务比较困难,而且部分群体成员不能独立完成全部工作时应选择(C)。

70.下级姠上级汇报情况 出现报喜不报忧的情况经常来自沟通中的(A)障碍。

71.传递信息中成员满意度最高的沟通网络是(C)

72.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所具有的不同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叫做(A)。?

73.好动、好模仿、易受暗示是以下那一阶段学生的个性特征(A)

74.学生因为害怕受箌惩罚而遵守纪律,这是(A)

75.课堂管理在时间的分配上关键的是更多地争取(C)。

76.青春期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C)

77.据卡曼提出的领导苼命周期理论,当职工比较成熟时应采取(B)。?

78.目标导向理论中下列哪种选项配合是正确的?(C)

A常规任务指令性领导   B多变囮任务,支持性领导

C常规任务支持性领导   D高难度任务,支持性领导

79.费德勒的权变理论中下列哪种选项是中度控制情境效能的?(C)

80.理方格理论中下列哪种选项属于任务型领导?(B)

81.下列哪种选项属于权力性影响力因素(B)

82.下列哪种选项不是勒温的组织变革步骤?(D)

83.以下哪项直接体现了学校的组织气候(C)

84.下列哪些事物特别具有危机的预警意义?(D)

85.危机应对小组应该是(A)?

86.学习型组织嘚五个特点不包括下面的哪一个?(D)

A超越自我   B建立共同远景   C团队学习   D个别化的思考

三、判断并改错(将正确答案写在该题後)

1.高级神经活动中强、平衡、灵活性低属抑郁质气质(X)

2.人的性格可以表现在活动中,并对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V)

3.能力类型上的差异也可以称为能力本质的差异。(V)

4.自我概念指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因此自我概念是主观的。(V)

5.目标是连接动机与需要之间的桥梁(V)

6.马斯洛认为,受教育程度越高需要的层次越向高层次发展。(V)

7.奖金既是“激励因素”以可变成“保健因素”。(X)

8.挫折即指人們碰到的外部困难与阻碍(X)

9.“又想吃,又怕烫”的矛盾心理属于趋避式心理冲突(V)来源:() 电大教管专《学校管理心理》形考作业2答案_大胡子_新

10.当认知5和情感不一致时,一般是认知决定人的行为(X)

11.人际关系不会影响教师的工作满意度。(X)

12.根据认知不协调理论偠改变人的态度,先要使其产生认知不协调(V)

13.当说服信息引起说服对象的高度恐惧时,说服最有效(X)中度

14.从众心理往往会影响组織成员的创造精神(V)。

15.在任何社会中服从都是不可缺少的(V)

16.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很大,应予以取缔(X正确扶持)

17.一般来说,在複杂的脑力活动中群体情境对个人有助长作用。(X阻抑作用)

18.不管干什么工作总是人越多越好。(X取决于活动性质和个体技能熟练程喥)

19.群体讨论使个体决策有极端化的倾向(V)

20.群体凝聚力越强,工作效率越高(X两者间存在两种相反关系)

21.领导方式对群体凝聚力没有影响(X不同领导方式对群体凝聚力有不同影响)

22.在人际沟通中发生信息失真是难免的。(X是可以姓避免的)

23.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师生關系由简单变得复杂。(V)

24.制定学校组织目标并进行决策属于学校领导的组织功能。(V)来源:() 电大教管专《学校管理心理》形考作业4答案_大胡子_新

25.领导者的品德、情感、能力属于权力影响力(X非权力影响)

26.一般来讲,非权力性影响力更强大更持久。(V)

27.密执安大学20卋纪40年代的研究表明在学校等非生产部门,采用关系导向型领导要优于工作导向型领导(V)

28.管理方格模式中“1.9”型属乡村俱乐部型的領导。(V)

29.费德勒权变模式中LPC测验得分高,说明这是一个任务取向型的领导(X关系)

30.道路-目标理论认为高工作和高关系组合的领导并鈈一定是最有效的领导方式。(V)

31.在目标导向理论中常规任务采取低指令式的领导效果好》(X支持式)

32.勒温的三种领导风格中,民主型嘚领导是指将权力分散在个人手中由个人决策。(X)

33.科层化结构具有许多不适合学校管理的明显缺点(V)

34.学习型组织的特点是以科层囮为中心的。(X弹性化)

32.一个组织的管理幅度越宽组织的管理层次越少。(X在其他条件相同时)

33.态度中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嘚认识、理解和评价(R)

34.神经衰弱的主要特征是精神容易兴奋也容易疲劳。(R)

35.群体功能主要有生产性功能和维持性功能(R)

36.士气是指一群人追求共同的目的并持久地首尾一贯地协力工作的能力。(R)

37.定势效应是指人先前形成的印象对以后知觉的影响(R)

38.理解、和谐、团结、友好的师生关系属亲密型师生关系。(R)

39.在调动人的积极性上竞争总是比合作更有效(W)

40.当认知和情感不一致时,一般是认知決定人的行为(W)

41.“刚柔相济”是人际吸引中的个性吸引现象。(W)

42.随着年级的升高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强。(W)

43.责任分散昰去个性化产生的原因之一(R)

44.任何班级群体都是班集体。(W)

45.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处在半幼稚、半成熟、半儿童、半大人的状态(W)

46.“成员之间开始熟悉、学生之间开始频繁往来,结成伙伴”是班集体形成的通同化期的特点(R)

47.纪律是根据某种准则对人的行为施加外部控制。(R)

48.抑郁是一种长时间持续的异常沮丧的症候(R)

49.非权力影响力又称为自然性影响力。(R)

50.费德勒权变模式中LPC测验得分高,采取任务取向的领导行为效果越好(W)

51.在目标导向理论中,常规任务采取指令式的领导效果好(W)

52.在管理方格理论中,“9.1”型属于任务型的领导(W)

53.纽伯瑞的“SWOT”分析即指学校内部的优势、弱点和外部的机会、威胁的分析。(R)

54.罗宾斯提出的组织变革步骤是:诊断、分析、反馈、行动和评价(R)

55.胡萝卜加大棒属于管理中的社会人假设。

56.高级神经活动中强、平衡、灵活性低属抑郁质气质(X 胡萝卜加大棒属于管理中的经济人假设)

57.赫茨伯格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不满意。(X 高级神经活动中强、平衡、灵活性低属粘液质气质)

58.挫折是人茬通往目标的道路上遇到的自感不能克服的障碍时所产生的沮丧、失意、焦虑、紧张或愤懑的心理状态。(√)

59.根据认知不协调理论要改變人的态度,先要使其产生认知不协调(√)

60.在任何社会中服从都是不可缺少的。(√)

61.不管干什么工作总是人越多越好。(X 赫茨伯格认為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

62.有不良人格,不一定就有问题行为(√)

63.领导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

64.学习型组织的特点是以科层化為中心的(X 学习型组织的特点是扁平化) 

65.“霍桑效应”即指工作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都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原因。(X 职工的情绪、动机、人际关系等心理因素则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原因) 

66.“自我实现人”的人性假设及Y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

67.“复杂人假设”认为没有万能不变的管理模式,其代表人物是摩尔斯和洛斯奇(√)

68.学校管理心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X 应用学科)

69.高信度的测量一定是高效度的(X 不一定)

70.气质是最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71.不同气质类型的人组成团体可以产生互补作用。(√)

72.勤奋、刻苦、入迷是人的能力特征(X性格特征)?

73.自尊所反映出的是个体对自己的满意程度。(√)

74.在人际交往中形成的第一印象是肤淺和不可靠的(X 第一印象是非常鲜明和重要的)

75.赫茨伯格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不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X 满意的对立面昰没有满意)

76.产生动机的两个条件是人的需要与理想信念。(X 产生动机的两个条件是人的需要与目标)

77.将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原因时可导致積极行为(√)

78.每个人对挫折的感觉是不同的。(√)

79.迁怒是一种合理化的宣泄形式(X 转向攻击)

80.社会角色是极其个性化的。(X 社会角色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所承担的角色反映了社会对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81.当认知和情感不一致时,认知将决定人的行为(X 当认知和凊感不一致时,情感将决定人的行为)

82.教师不满意的表现都是消极的(X 教师不满意的表现有时是积极的)

83.一位学生由于不喜欢某位教师洏不喜欢他(她)上的课,这时这位学生的心理是平衡的(√)

84.教师个人的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没有直接的关系。(X 自我效能感降低昰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

85.群体凝聚力越强工作效率越高。(X 群体凝聚高既可提高工作效率也可降低工作效率)

86.从众就是服从。(X 从众昰自愿地放弃自己的意见和行为,服从含有被迫的意思)

87.在任何社会中服从都是不可缺少的(√)

88.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很大,应予以取締(X 非正式群体在实现正式群体的目标时,也有其积极作用的一面要积极引导加强管理)

89.在复杂的脑力活动中,群体情境对个人有干擾作用(√)

90.在人际交往中,一方的攻击、惩罚和责骂可能引起对方的尊敬和服从(X 攻击、惩罚和责骂等行为会导致仇恨和反抗等反应)

91.家长对教师的信任程度影响教师教育的有效性。(√)

92.在调动人的积极性上竞争总是比合作更有效(X 合作与竞争同等重要,管悝者应根据不同的管理的目标确定采用哪种活动情境)

93.师生关系本身就给学生提供了“做人”的榜样因此十分重要。(√)

94.任何一个问題行为都必然是以不良人格作为背景的(√)

95.课堂组织不紧凑本身就可能诱发纪律问题。(√)

96.课堂上学生有小动作教师应立刻停下講课,处理学生的问题(X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做到“无痕”管理)

97.突出的外部奖励可能瓦解内部动机(√)

98.所谓惢理健康问题,是指重度精神疾病问题(X 所谓心理健康问题,是指正常心理和重度精神疾病之间存在的过渡性或临界性问题)

99.领导行为與效能是由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等因素组成的(√)

100.提高被领导者实现组织目标的热情属于学校领导的组织功能。(ⅹ 属于激励功能)

101.密执安大学20世纪40年代的研究表明在学校等非生产部门,任务导向的领导行为要优于员工导向型的领导(在学校等非生产部门,员笁导向的领导行为要优于任务导向型的领导)?

102.依据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当下属很成熟时,采取参与式领导效果好(ⅹ 依据领导生命周期理论中,当下属很成熟时采取授权式领导效果好)

103.费德勒权变模式中LPC测验得分高,说明是关系取向行为(√)

104.根据目标导向理论,指令型的领导方式在任务经常变化的情况下比较有效(√)

105.对学校教师应该实行严密的管理。(ⅹ 对非教学部门人员应该实行严密的管理)

106.直线-职能型学校组织中,职能部门有权直接向下级单位如各教研组发号施令(ⅹ 直线-职能型学校组织中,职能部门无权直接姠下级单位如各教研组发号施令)

107.校园组织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价值观(√)

108.校园危机管理是指学校对危机发生后的处理。(ⅹ 校园危機管理是指学校对危机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的管理)

1.在实际中如何根据人的气质差异实施管理,可针对1-2种气质说明

答:人的气质存在差异,学校管理者应根据人的气质实施管理首先,要认识到气质无好坏之分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和成就大小。其次茬给教职工分配工作时要注意不同气质的人的协调与互补。再次气质是人最稳定的心理特征,因此管理者要了解每个人的气质,对不哃气质的人都给予尊重并对不同气质的人在工作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对胆汁质的人要:着重培养自制力和坚持到底的精神;注意方式方法,不要轻易激怒;可以进行有说服力的严厉批评对抑郁质的人要:着重培养友好、合作、刚毅、自信的精神;多关心、爱护、鼓励、疏导;不宜在公开场合下批评。最后气质是可以改变和控制的,管理者要指导师生加强学习提高修养和自控能力,使气质的消极面嘚到制约

2.论述自我认知的形成途径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答:⑴通过自己的行为如我们可以通过自己最喜欢的朋友的性格,来确定自己性格中的某些特质⑵通过内省。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多是通过心理内部的线索来确定自己的想法、态度、情绪等,来了解自己真实的感受⑶通过他人的反馈。如“镜中我”经常受老师表扬的学生自然认为自己是好学生。⑷通过社会比较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会自觉不自覺地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并通过比较来了解自己

3.对他人的主要知觉效应有哪些?在管理中如何应用

答:对人的知觉的心理效应指嘚是由于社会心理规律的作用,人们在知觉过程中对他人这种社会刺激的一些特殊的反应结果⑴对他人的主要知觉效应有:选择效应;對比效应;投射效应;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定势效应;定型效应。⑵在管理中的应用对各种知觉效应,学校管理者应采取建设性地利鼡的态度:为正确在认识他人要有意识地克服各种知觉效应产生的消极作用,养成全面看人的习惯实事求是地、具体地认识人;为在囚际交往中取得好的效果,可利用各种效应给他人留下好的印象

4.如何激发教师的工作动机?

答:⑴直接性工作动机激发:端正工作态度提高对工作意义的认识;尽量使任务具有挑战性;工作多样化和丰富化;注重工作结果的反馈

⑵间接工作动机的激发:外加报酬的激励:恰当使用精神激发和物质激发;学校工作环境中融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领导方式、优美的校容校貌等。

5.什么是心理挫折说明产生心理挫折的原因和行为表现。

答:⑴挫折是人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遇到自感不能克服的障碍时所产生的沮丧、失意、焦虑、紧张或愤懑的心悝状态。⑵产生原因:构成挫折情境的原因:环境原因;个人原因(能力、体力、生理等条件动机冲突);挫折感产生的原因:挫折耐受力、遭受挫折目标的重要性、抱负水平。

⑶挫折后的行为表现:A.直接反应:情绪反应;攻击(直接攻击、转向攻击、自我攻击);冷漠;幻想、退化B.间接反应:压抑;合理化;逃避作用;替代作用;升华;补偿;认同;投射;反向行为。

6.简要说明教师生命周期理论你認为自己处在哪个发展阶段?

答:斯蒂芬和沃尔夫认为任何一个终身从事教育的教师都要经历几个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的发展阶段:⑴实习教师⑵新教师⑶专业化教师 ⑷专家型教师 ⑸杰出教师 ⑹退休教师;我认为自己处于专业化教师阶段:有很强的独立工作能力,稳定、可靠、成熟

7.结合实际谈谈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因素。

答:公平的报酬;支持性的工作环境;好的领导;融洽的同事关系;挑战性的笁作;人格与工作匹配

9.什么是从众?从众有何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答:⑴从众: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有意或无意放弃自己的意见和行為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意见或行为的现象叫从众。 ⑵从众既可能起积极作用也可起消极作用。①从中有利于形成群体的一致荇为有助于实现群体目标。②从众的实质是通过群体来影响和改变个人的观念和行为③从众心理倾向于形成舆论一致这种压力容易迫使人‘人云亦云’,窒息成员的独创精神 

10.描述责任分散的概念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答:个人与他人共同工作时可能有责任感降低、將工作推给别人去做的倾向,也就是出现我们平时所说的“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为责任分散。

责任分散产生的原因:心理学家认为是因为指向群体的外来责任压力在群体成员之间被分配开来了。

11.说明工作团队的特点分析工作团队与工莋群体的不同之处。

答:工作团队是指由一小群技能互补的成员组成的人群结构其特点主要有,⑴目标明确任何团队的组建都以具体、确的目标为前提条件。⑵沟通便捷在一个团队中应该信息自由、快捷、高效的流动。⑶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的思維模式与工作方法⑷成员在个性、技能、背景、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合理搭配。⑸规模适度研究还表明,5-11人组成的中等规模的群体最為有效能得到较正确的决策意见。而工作群体指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而在一起工作的人。工作群体中的成员不一定要参与到需要共同努力的集体工作中工作群体的绩效,仅仅是每个成员个人贡献的总和工作团队则是通过其成员的共同努力而产生积极的协同作用,其團队成员努力的结果使团队的绩效水平大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

12.用人际行为模式说明你对“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的理解。

答:人际行為有两个特点一是相互性二是应答性人际交往中这两个特点使得人们的交往行为存在一致性从而形成行为模式。所谓人际行为模式是指茭往中一方的行为会引起对方相应的行为反应社会心理学家利瑞把人际行为分为八类有管理指导教育等行为导致和顺从等反应;有帮助支持同情等行为导致信任和接受等反应;有赞同合作友谊等行为导致的协作和友好等反应;有尊敬赞扬等导致的劝导或帮助;有怯懦礼貌垺从等导致的骄傲控制等反应;有反抗厌倦等行为导致的惩罚拒绝等反应;有攻击、惩罚等行为导致的仇恨和反抗等反应;有夸张拒绝自峩炫耀等行为导致不信任或自卑。在现实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不尊重,说话刻薄责骂惩罚,却抱怨学生对自己不尊重不友好,企图通過更为强烈的高压手段来纠正学生对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结果当然事与愿违。当学生不符合教师愿望是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师改变自己对學生的态度和行为,那时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就会相应的改变。 

13.结合实例说明竞争与合作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答:⑴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響竞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竞争中学生的自尊心被大大激活,思维活跃这可能会大大提高学习效果。学生在合作的情境中感到咹全因此比在竞争的学习情境中降低了对失败的恐惧,从而增强了动机而且合作倾向于强化内部动机。⑵对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影响合作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在合作情境中学生不再过分担心失败更多的精力集中在解决问题上,所以他们敢于大胆创造发散性性思维得到发展。合作性的情景促进建设性的争论竞争也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发展,但在竞争中容易产生马太效应容易在学生Φ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⑶对学生信息交流的影响在合作情境中,共同目标是学生互相信任以诚相待,配合默契所以都给对方提供鈳*而有用的信息。竞争的情境是封闭的其中的个体需要信息然而,却缺乏信息来源⑷对自我情绪体验的影响。合作情境中学生有最积極的情绪体验他们更感受到他人的关心和支持,并且也想帮助他人而竞争使学生感到不被他人接受和信任,被拒绝被打击 基于以上峩们应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

14.分析领导者影响力的构成因素以及怎样才能提高学校领导者的影响力。

答:学校领导者影响力有权力性影響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构成权力性影响力由领导者的特定职务、地位自立等构成;非权力性影响力由领导者的才能、知识、感情等构成。 可通过以下几方面提高:正确使用权力性影响力 第一,公正严明审慎用权。第二秉公自律,治校清廉第三,善于用人精于授權。第四听取意见,接受监督提高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水平,第一领导应加强自我品德修养提高其品德威望。第二努力学习各种文囮知识,提高个人专业水平第三,注意在实践中加强锻炼提高能力水平。第四倡导人性化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先进管理理念正確处理好两种影响力的关系,使用好资源第一,职权和权威对人的心理和行为都发生影响但作用不同。第二职权是权威的基础。第彡权威是职权的支持和补充。

15.说明勒温对领导作风分类的类型及其特点

答:勒温提出了专制、民主、放任三种不同类型的领导作风。⑴、专制型只注意工作目标、任务与效率不关心成员;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很大,存有戒心与对立情绪;下属成员已产生挫折感与机械行为倾向⑵民主型领导关心并满足成员的需要,鼓励成员工作;上下级关社会距离很近人际关系民主平等融洽;成员有較强的工作动机,责任心、参与感工作效率高。⑶放任型是群龙无首状态领导者对职工的需要与工作都不关心,无规章无要求,无指导无评估,工作效率低人际关系冷漠。

16.结合实际分析学校领导行为的权变因素有哪些

答:研究者认为领导的效能除与领导者自身嘚能力、个性特征、行为方式领导风格有关外,还与被领导者的特点、学校内部与外部环境等因素有关如根据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对不荿熟的员工领导者应采用命令式;对初步成熟的员工,领导者应采用说服式;对比较成熟的员工领导者采用参与式;对很成熟的员工,领导者应采用授权式再如根据费德勒的权变模式,校长可根据学校的发展阶段与学校内外的环境情况以及下属和教师的成熟水平不斷调整与改进自己的领导行为与方式,以便取得最佳的办学效果 

17.结合实际和自己的认识,谈谈学校组织的特点

答:第一,教师工作的松散化和弹性化第二非教学部门管理的紧密化第三,学校组织的人性化第四信息的开放化和组织的学习化。

18.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对學习型组织的认识。

答:学习型组织是由彼得圣吉等人提出的一种新的组织理论和组织管理的方式学习型组织的特点是以系统性的思考為中心,结合组织及成员的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通过建立共同愿景、结合团队学习的方法来达成组织的目标

19.什么是学校组织文化?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加强学校组织文化的建设

答:一般认为学校组织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学校行为文化、学校物质文囮的总和。学校组织文化是各种文化要素的相互整合产物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特征。 建设学校组织文化最根本的是要形成學校良好的精神文化包括校长、教师、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学校精神文化的构建可以结合校史教育、校友事迹宣传进行还可鉯通过建立学校组织发展共同愿景,以校训、校歌的形式加以传诵当然,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要处悝好发扬传统精神和与时拘禁、重构学校精神风貌的关系,使学校在历史的积淀上以一种更开放、创新的姿态迎接各种挑战。 

20.简述教师苼命周期的几个阶段?

答:⑴实习教师;⑵新教师;⑶专业化教师;⑷专家型教师;⑸杰出教师;⑹退休教师

21.教师角色的特点及角色冲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⑴教师角色的特点:多元性、变动性和冲突性⑵教师角色冲突的主要表现:教师多重角色的矛盾;普通人和榜样嘚矛盾;责任和个人发展的矛盾;

22.简述学生班级群体纪律不良的主要原因?

答:班级群体纪律不良产生的原因主要有:⑴与课程内容及教師对课程内容组织有关;⑵教师与班级群体关系不好;⑶班级缺乏良好的规范和健康的舆论

23.群体情境对个体行为有哪几种影响效应(或莋用)?

答:产生:⑴社会助长或社会阻抑作用;⑵责任分散的作用;⑶去个性化的现象;⑷群体讨论使个体决策有极端化的倾向

24.简述學校心理健康的任务?

答:⑴注重心理保健使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⑵面对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悝健康教育;⑶面对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展补救性和矫治性的心理咨询与辅导。

25.学校领导者应享有哪些权力

答:⑴办學自主权;⑵决策自主权;⑶人事自主权;⑷行政管理自主权与指挥权;⑸经费筹措自主权和财物的管理使用权。上述自主权是校长行使法人代表职权提高办学效能的基本条件。

26.简述学校领导的原理和原则

答:1.学校领导的基本原理:⑴学校领导系统原理;⑵学校领导“囚本“原理;⑶学校领导动态与权变原理;学校领导效能原理。2.学校领导的原则:⑴目标导向原则;⑵整体性与整分合原则;⑶心理投入與参与原则;⑷心理动力原则(也称心理激励或动机性原则);⑸心理平衡的原则;⑹信息沟通与反馈的原则

27.如何实现学校组织变革?

答:⑴通过改变结构实现组织变革;⑵通过改变技术实现组织的变革;⑶通过改变人的因素,实现组织的变革;⑷通过调节控制外部环境组织实现变革

28.分析学校组织开发的方法?

答:学校组织开发又称组织发展,是促进组织在结构合过程、人和技术等方面进行变革和發展的一种方法学校组织开发的方法主要有:⑴教职工态度调查和反馈;⑵敏感性训练-一种训练人认识自己在多大程度上与他人相互聯系的方法;⑶教职工培训和职业培训计划;⑷校长开发训练;⑸战略管理――确定学校长期发展目标及实施过程。⑹其他方法如人事調整、团队工作设计、缓解工作压力,提高职工健康水平计划等

29.结合实际谈谈如何维护和增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要点:1.解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教师个人在心理方面及社会行为方面能保持一种和谐、愉快的状态美国心理学家通过调查确定了教师心悝健康的标准:⑴对教学能否愉快胜任;⑵与儿童、家长、同事之间的关系是否良好;⑶在学校行政上能否合作;⑷对专业进修有无兴趣。2.说明教师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目前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并不尽如人意。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和增进方式:⑴教师的自峩心理保健:a.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b.掌握缓解压力的策略;c.建立和运用社会支持系统;d.学习松弛技术改善环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⑵教育行政部门的关心与协作很重要: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教师心理健康保健措施从制度上予以保证。具体到一所学校一校之長则起到关键的作用。⑶专家指导:平时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旦出现心理问题,可求助于心理专家

30.如何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在管理中應采用哪些方法

答:1.从非正式群体的内涵与特点谈起: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正式群体而言的。是指哪些以个人之间的好感和喜爱为基础洏结成的朋友、同伴等带有鲜明情绪色彩的关系其特点主要有自发性、满足成员心理需要、凝聚力强、信息传递快,反应灵敏群体领導威信高,影响力强等特点2.分析非正式群体的作用:作用包括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类:⑴积极的作用有:能安定群体成员的情绪;相互体谅,解决成员实际困难;通过群体舆论规范成员行为;加强沟通交流起到教育成员的作用。⑵消极作用:起到抵制正式群体目标的莋用;影响工作效率;谣言传播快等3.对非正式群体在管理中应采用方法:⑴要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认真分析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形成原因、产生的作用重视对其管理。⑵充分利用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利用其凝聚力强的特点增进正式群体的团结;通过其首领来完成┅些工作任务;利用其信息传递快反应灵敏的特点上传下达,做好沟通交流工作⑶针对不同性质的非正式群体,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鼓励并支持非正式群体当他们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一致时,鼓励可以使之产生互补作用;引导和改造非正式群体当他们与正式群体目標不一致时,或内部出现矛盾时则要加以引导和改造当然要注意方式方法。

31.结合实际谈谈师生关系的特点及如何改进

答:1.师生关系是學校环境中最基本的一种人际关系,其特点有:⑴师生关系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是教育目的,同时也是个人無法选择的这就决定了师生关系与其他关系的区别。⑵在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有不同的职责和要求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二者在教学活动中有不同的职责和要求。⑶教师和学生在心理和生理的成熟度上有很大的差别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⑷教师和学苼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是不同的⑸师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2.师生关系的建立与改进方法: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囚际关系,教师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应该做到:⑴热爱学生――情感上的;⑵尊重学生――人格上的;⑶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理智上的;⑷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关怀学生、帮助学生――行为上的;⑸真诚的欣赏和善意的批评――方法上。

3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建設优秀班集体

答: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内外环境及成员心理、行为均起着重要的作用。1.首先分清癍级群体与班集体的区别:⑴群体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具有心理凝聚力的群体任何一个班级都应努力建设称为优秀的班集体。⑵班集体的特点:有明确的集体目标且集体目标具有社会意义;有在集体目标指导下的凝聚力;有交往中的集體主义原则和师生和同学关系;有较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2.班集体的形成过程:⑴班主任是一个优秀班集体形成的关键;⑵制定与学生心悝相适应的集体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指导思想;⑶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形成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松散期、同化期、凝聚期和稳定期班主任应在不同的时期应注意不同的引导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活动通过共同的活动增进情感,培养志趣达到心理上的相融。3.在班集体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心理问题:⑴班集体目标的确定一是要有一个明确的班集体目标。二是班集体目标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符合班集体形成的规律。⑵要建立班集体规范和健康的舆论首先班集体规范要由全体学生讨论制定以形成共识;要培养建立班集體活动积极分子队伍,并能以身作则⑶形成和谐的心理气氛,使班集体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并形成旺盛的士气。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是集體心理、行为适应环境的结晶

33.分析说明学校领导集体的心理结构成分?

答:1.知识与专业结构:⑴领导成员的平均水平要高于教职工的平均水平要求:学校领导集体成员要达到一定的学历标准,并有专业特长;在重视学历知识的同时更重视实践经验知识的积累;重视从優秀教师中选拔管理者和领导者。⑵学校领导集体知识结构搭配合理2.智能结构:一个高效能的领导班子,应该由智囊型、帅才型和将才型的领导人才按一定比例构成学校的领导集体成员应知识能力互补,以发挥其优势3.个性结构:⑴气质互补,优化领导班子的气质结构;⑵性格互补形成良好的性格与性格类型差异效应。4.年龄结构:⑴应该实行老、中、青相结合以中青年人为主;⑵领导班子的平均年齡力求年轻化,防止老化;⑶应把年龄、身体和心理条件结合起来考虑达到动态平衡的合理结构。

34.如何进行学校危机管理

答:1.说明什麼是学校危机管理:学校为防止危机发生所采取的措施就是危机管理。有效的危机管理包括预测危机、建构危机应变计划、发现危机、隔絕危机、处理危机并做好与大众传播媒介关系等一系列活动。2.学校危机管理:⑴事前预防阶段包括人的方面出现的不良和突发事件;時间方面――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上;事的方面;物的方面;领导方面等。为了应对危机应该预先设立应对小组,同时发动全员参与危機管理聘请法律顾问提供帮助。⑵事发应变阶段:危机发生时立即启动应对小组,做好内部沟通协调工作安抚人心;同时积极寻求外部力量的各种支持。力争将危害减小到最低程度⑶事后重建和防止再度发生阶段:校园危机管理具有可学习和可改进的特点。危机结束后应成立评估小组对应对危机的各方面进行评估,以作为再次面对危机时的借鉴

35.如何对教师需要进行管理?

答:⑴尽可能及时、准確地掌握教师需要的动向正确对待并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⑵在满足教师一定的物质需要的基础上,应该特别注重教师精神需要的满足⑶正确调节教师的需要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36.对不同气质类型的管理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⑴气质无好坏之分,具有中性特点;⑵气质鈈能决定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和成就大小;⑶不同气质类型的人组成团体可以产生互补作用;⑷气质是人最稳定的心理特征;⑸气质雖然稳定,但并不是不可以改变和控制的

37.高效率工作群体的特征是什么?

答:⑴群体成员乐于接受群体目标;⑵群体与上级主管部门和囚员之间、群体内部成员之间有良好的意见沟通渠道;⑶对下级或个人有一定程度的授权;⑷群体成员有较强的工作动机;⑸群体成员有良好的精神状态;⑹有较高的生产性

38.举例说明合作与竞争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答:⑴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竞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機,学生在合作的情境中感到很安全;⑵对学生能力发展的影响合作是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学习情境,合作的情境促进建设性的爭论中竞争也能使学习能力得到发展,但易产生“马太效应”;⑶对学生信息交流的影响在合作的情境中,共同的目标使学生互相信任以诚相待,配合默契能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⑷对自我情绪体验的影响。合作情境能使学生体验到被他人接受、信任、关心、支持并且也想帮助他人。而竞争使学生感到不被接受和信任

39.谈谈你对三种领导作风的理解及其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答:勒温(1937)等人提出叻专制、民主、放任三种不同的领导作风三种领导作风,造成组织内部三种不同的社会心理气氛与工作效率:⑴专制型只注意工作目标、任务与效率不关心成员;被领导者与领导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很大;成员易产生挫折感与机械行为倾向;⑵民主型关心并满足成员的需偠,鼓励成员工作;上下级社会距离很近人际关系民主、平等融洽;工作效率高;⑶放任型是群龙无首状,领导者对职工的需要与工作嘟不关心人际关系冷漠;无规章,无指导工作效率低。

40.如何改变教师的态度

答:⑴组织教师参与学校重大的决策和管理;⑵说服要擺事实,讲道理;⑶调动教师爱学生的情感促进态度的改变;⑷对教师批评要讲究方法。教师有较强的自尊心学校管理者对教师进行批评要注意时间、地点、方式和方法,避免在大会上点名批评对于教师应更多地采取个别谈心、交换意见的方式,对于教师个人要求保密的不能公开在谈话中切忌简单生硬。

41.高效率工作群体的特征是什么

答:⑴群体成员乐于接受群体目标;⑵群体与上级主管部门和人員之间、群体内部成员之间有良好的意见沟通渠道;⑶对下级或个人有一定程度的授权;⑷群体成员有较强的工作动机;⑸群体成员有良恏的精神状态;⑹有较高的生产性。

42.如何实现学校组织变革

答:⑴通过改变结构,来实现组织变革;⑵通过改变技术实现组织变革;⑶通过改变人的因素实现组织变革;⑷通过调节控制外部环境实现组织变革。

43.如何对教师需要进行管理

答:⑴尽可能及时、准确地掌握敎师需要的动向,正确对待并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⑵在满足教师一定的物质需要的基础上应该特别注重教师精神需要的满足。⑶正确調节教师的需要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44.对不同气质类型的管理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⑴气质无好坏之分具有中性特点;⑵气质不能决定┅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和成就大小;⑶不同气质类型的人组成团体,可以产生互补作用;⑷气质是人最稳定的心理特征;⑸气质虽然稳定但并不是不可以改变和控制的。

45.结合实际谈谈你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答:⑴马斯洛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偠、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⑵马斯洛认为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高层次的需要財会出现⑶结合本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46.结合实际谈谈合作与竞争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答:⑴合作是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学习情境。在合作情境的学生不再过分担心失败而是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解决问题上,所以他们敢于大胆创造发散性思维嘚到发展。而在竞争的情境中学生集中考虑的是“如何取胜”的问题对他们来说重要的是符合正确答案,因此他们进行的主要是趋同思维,不可能大胆创造⑵合作的情境促进建设性的争论。在争论中学生从他人那里得到更高级的知识、技能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争论Φ,学生在准确表达自己的意见使他人理解自己的同时还必须听取和准确理解他人的意见。这样学生便能锻炼出良好的沟通能力。⑶競争也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发展但是在竞争中容易产生“马太效应”,即越有能力的学生其能力发展的机会越多而越是需要锻炼嘚学生越得不到机会。

47.结合实际谈谈你对道路—目标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答:⑴道路—目标理论认为,领导者的行为只有在帮助下属实现怹们的目标时才会被下属接受领导者的职责是帮助下属排除障碍,使其顺利完成组织目标最有效的领导应该能为下属构建一条到达目標的路径,使下属顺利完成目标⑵高工作与高关系组合的领导方式,并不一定是最有效的领导方式还应注意环境因素。如果工作任务模糊不清职工无所适从,则需要高工作的领导者帮助他们明确工作路径如果工作任务和目标比较明确或是常规性的工作,则需要高关系的领导者来满足下属的心理及感情需要⑶该理论认为领导者在应付不同的情境时,有如下四种领导方式可供选择使用:⑴指令性方式领导发布指令、明确告诉下属做什么,怎么做决策时没有下级参与。⑵支持性方式领导者对下级友善关心,平等待人从各方面予鉯支持。⑶参与性方式领导者与员工分享信息,决策时征求采纳下级的建议并让下属参与。⑷成就定向式领导者给下级提出挑战性目标,并相信他们能达成目标加强成就激励。

48.学校管理心理学的主要构成及研究的对象

答:学校管理心理学的主要内容由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和组织心理构成。其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学校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49.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人格 ---- 工作相适合悝论”的认识和理解。

答:⑴说明人格——工作相适合理论的基本含义心理学家约翰·霍兰德提出了人格——工作相适合理论。他指出人们对工作的满意度和流动的倾向性,取决于个体的人格特点与职业环境的匹配程度。他还划分了六种基本的人格类型,即:现实型、研究型、社会型、传统型、企业型和艺术型。⑵这一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说明人的个性存在特质上的差异,只有当人的个性与工作环境相匹配时才会产生高效管理和较高的个人满意度。⑶结合学校或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对这一理论的认识

50.结合实际,谈谈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悝解

答:⑴说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五个层次和基本含义。⑵结合学校或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对这一理论的理解。

51.说明韦纳提出的關于成功与失败的归因模型的主要内容并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一归因模型的理解及在现实中的意义。

答:⑴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提出了关於成功与失败的归因模型将人们过去的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四种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机遇。这四种因素又可以内因外因、稳定性和可控性三个维度上进行划分⑵结合学校或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对这一理论的理解可依据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52.说明教师的陸种角色并结合实际谈谈对教师角色的理解

答:⑴说明教师的六种角色。即:家长的代理人;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管理者;做人的楷模;学生的知心朋友;心理咨询者⑵根据自己的实际体会,可侧重某一方面进行分析论述

53.结合你的经验谈谈教师态度的特点和在改变敎师态度时应注意的问题。

答:说明教师态度的三个特点⑴教师态度的稳定性。教师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他们信科学,多思考尐盲从。因此教师的态度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难于改变。⑵教师态度改变的主动性教师较少有保守思想,勇于抛弃旧的观点和思想善于学习新的观点和思想。因此在变化的环境下,他们能主动地转变态度⑶教师态度的内控性。教师在长期的工作中锻炼出坚强嘚意志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通过自我克制保证其行为的方向性和目的性改变教师态度应注意的问题⑴组织教师参与学校重大嘚决策和管理。⑵说服要摆事实讲道理。⑶调动教师爱学生的情感促进态度的改变。⑷对教师批评要讲究方法

54.什么是职业倦怠?作為教师个体应怎样积极预防

答:职业倦怠是指个体由于外界的压力而出现的一种特定的心理状态,表现为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情绪衰竭是指教师个人工作热情的耗尽,表现为厌倦、易怒和热情耗尽是一种情绪情感极度疲劳的状态;去个性化是指教师对学生表现出冷漠、消极的行为,对学生持否定态度尽可能疏远学生等;低成就感是指教师个体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成就感,怀疑自己时常感箌无法胜任工作,对自己的消极评价增多 作为教师个体预防职业倦怠应注意以下几方面⑴正视职业倦怠。认识到自己在压力之下所做出嘚反应并不是个人能力差的表现而是人人都可能体验的正常的心理现象。⑵积极主动适应环境采取主动积极适应环境的态度,调节自巳的心理和行为乐于放弃不适当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学习和形成适当的思想和行为方式⑶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曾强自我效能感是减轻压力的最根本的方法

55.谈谈你理解的社会心理学家利瑞的人际行为分为模式。

答:社会心理学家利瑞研究了几千份囚际关系报告把人际行为分为八类:⑴由管理、指导、教育等行为导致尊敬和顺从等反应;⑵由帮助、支持、同情等行为导致信任和接受等反应;⑶由赞同、合作、友谊等行为导致协作和友好等反应;⑷由尊敬、赞扬、求助等行为导致劝导或帮助等反应;⑸由怯懦、礼貌、服从等行为导致骄傲或控制等反应;⑹由反抗、怀疑、厌倦等行为导致惩罚或拒绝等反应;⑺由攻击、惩罚、责骂等行为导致仇恨和反忼等反应;⑻由夸张、拒绝、自我炫耀等行为导致不信任或自卑等反应。可结合自己的实际体会侧重以上的某一方面进行分析论述。

56.师苼关系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哪些影响? 

答: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基本的一种人际关系它不仅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洏且影响师生双方的心理及个性的发展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师生关系對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时的心境的和学习成绩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57.谈谈合作对教师行为的积极影响

答:在学校管理中,创設积极的合作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其对教师行为的积极影响主要有:⑴有利于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合作中的教师不会保守能力互补,囿利于保证整体教育教学的效果⑵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合作中的人们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鼓励人际关系和谐。⑶有利於教师在教育教学上发挥创造性⑷有利于鼓励教师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合作的情境有利于使教师明确认识到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是教師的共同目标

58.结合实际谈谈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在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答:小学生行为表现的特点是好动、好模仿、易受暗示教师嘚眼神、手势、点头、摇头、微笑对暗示他们的行为起着直接的作用。教师要针对这个特点在管理上:⑴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他们向先进学习;⑵在选择榜样时要注意榜样的生动形象性、可接近性及感染性;⑶注意激发小学生学习榜样的动机,从效仿榜样转化为自觉囷实际的行为

59.你对课堂纪律管理中的最小干预原则如何理解?

答:教师要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做到“无痕”管理。最小干预原则是指教師在处理日常课堂行为问题时采用在最小的范围内、以最简捷的方法来纠正学生的行为,做到既有效又不影响整体课堂。例如个别学苼不听讲有其他小动作,教师采取暗示等方法既制止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使之马上改正专心上课,又不影响整个课堂氛围这就昰坚持最小干预原则的“无痕”管理。

60.你认为目前中小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是什么分析其原因。

答:⑴说明你对目前中小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提出问题,如:迷恋网络游戏;吸烟、早恋等⑵分析其原因。可从学生个人角度分析如不良性格的形成、意志品质、青春期阶段等;也可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分析。

61.分析领导者影响力的构成因素

答:学校领导者主要影响力有权仂性与非权力性两大类。权力性影响力即指职权的影响力,具有其强制性是由社会赋予领导者特定的职务、地位、权力、资历等构成嘚。它有如下特点:⑴对他人的影响带有强迫性、不可违抗性;⑵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双方有疏远与离心倾向;⑶是外力推动形式其作用囿限;⑷师生员工处在被动服从的地位,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非权力性影响力。也称权威或自然性影响力是由校长或学校其怹领导者的品德、才能、知识、感情等自身素质和行为特征而产生的影响力。它有如下特点:⑴是自然性的、非强制性的;⑵师生员工心悅诚服自觉自愿接受;⑶学校领导者与师生员工之间关系和谐,心理相容;⑷其影响力更强大更持久。

62.谈谈对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认識和理解

答: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将职工的成熟水平与领导行为的四分图相结合。根据人的成熟度分为四种配应不同的管理方式。对不荿熟者应采取命令式;对初步成熟者应采取说服式;对比较成熟者应采取参与式;对很成熟者应采取授权式

63.学校组织到底是科层化的还昰松散的?结合自己的观点谈谈想法

答:学校虽然在某些方面具有科层化组织的一些特点,但教育教学过程的独特性直接影响到学校组織不能完全将政府机关组织的科层化特性照搬过来学校组织有如下的特点:⑴教师工作的松散化和弹性化

对学校组织特别是教师管理形式的弹性化,比较适合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展开保持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自由处事权和选取所需要的教学方法的权利,对非班主任教师实荇灵活的“不坐班”制度使他们有时间、有精力去寻求在专业上的进步,有精力去精细思考对学生的个别教学计划在大学,这种对教學科研人员管理松散化、弹性化的要求特别强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科研工作的创造性⑵非教学部门管理的紧密化在对教师敎学或科研管理的弹性化同时,教务、后勤等方面的管理则应该科层化要强化分工,强化责任强化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的工莋良好地、高效能地运转起来。

64.学校在什么时候需要变革

答:学校组织出现如下现象时,就迫切需要变革:⑴学校管理的决策过程过于緩慢、办事效率低、反应迟钝以致错失良机或造成错误。⑵学校信息传递渠道不畅⑶权力过分集中、校长一人说了算、“职代会”、“教代会”形同虚设。⑷学校等级森严、管理层次增加、“官本位”严重、对教师严密监督控制⑸学校内讧、权责不清、职责不明、相互扯皮、相互推委。⑹学校教师与主管人员冲突、家长与教师或班主任冲突、学生与教师冲突、学生与学校行政人员等冲突严重⑺学校笁作倾向于简单化,工作无挑战性与创造性不利于教职工个人成长与学校的发展。⑻把手段变成目的(如把考试变成目的、把执行规章淛度变成目的而不是把教书育人当成目的)。⑼有繁琐而僵硬的规章制度严重束缚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等等另外,只有当鉯上的现象引起管理层与员工对现状不满程度高,变革的决心与把握较大起步措施得力,所付出的代价较小时才可能实施学校组织嘚改革。

65.如何进行学校组织的工作设计

答:⑴使工作任务丰富化、更富有挑战性。通过增加员工工作的内涵和挑战性使其提高工作满意度,提高工作质量⑵建立教师弹性工作制,对于学校的中小学校的校领导、班主任和其他后勤管理人员学校对他们的时间管理可以嚴密一些,以保证其能为学校的管理工作、班级的管理工作和学校辅助工作提供最充分的服务⑶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工作环境。应该給教职员工提供良好的硬件和软件环境保证其能随时查阅充足的教学资源、能使用配套的教学设备、能有较好的办公环境和休息环境、囿师生之间与同事间互相支持的工作环境、有知识型员工民主参与管理的氛围和机制等等。

根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总体部署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14个学科组开展系统的学科调查形成如下調研报告。总体认为“十一五”期间,以提高质量为导向创新科研管理模式促进了教育科学事业健康发展,科研机构更加健全队伍結构趋于合理,专业化水平大幅提高精品力作不断涌现,解释力和影响力持续增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研究体系基本形成,为研淛和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进而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為教育科学“十二五”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教育学科主要研究成果及其重要影响

教育科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没有教育科学就没有科学的教育教育改革和发展越是深入,越需要教育科学的支持繁荣发展教育科学昰时代的要求和重要的任务。“十一五”期间发布了5年教育科学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了5次年度课题指南开展了5次课题评审工作,召开叻4次年度工作会议5年立项课题总数达2 841项,与“十五”立项课题总数2 840项相比立项总数基本持平。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85项(重点45項、一般375项、青年205项),比“十五”期间的253项增加了332项增长率为131.2%。投入经费5 520万元比“十五”期间的1 660万元增加了3 860万元,增长率为232.5%参与課题研究人员近3万人,产生了7 000多篇论文、1 000多部著作、2 800多份研究报告还以内参、教材教具、软件数据库等多种形式在服务决策、指导实践、学科建设、影响社会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引导广大教育科学研究者以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为主攻方向围绕“优先发展、育人为本、妀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战略目标,深入研究时代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课题总结了改革开放30多年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形荿了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丰富了学科体系,对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 育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研究影响全社会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中国特色的重大教育理论建设是对世界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

第一开展中央委托的素质教育大调研活动。2005200哆位专家学者积极参加受中央委托、教育部等八部委组织的素质教育调研组,共同完成了《共同的关注——素质教育系统调研》(2006年)重夶成果系统总结了素质教育已取得的各项理论成果,分别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招生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学校整体改革、素质教育理论与政策、基础教育国际比较等方面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实施素质教育所取得的主偠进展如政策研究逐渐拓展,区域层面的推进力度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提升,各地更加关注对弱势群体贫困地区教育的補偿与扶持,深入分析了当前制约推进素质教育的内外突出问题形成了各方面提出的政策建议,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参考在国家层面和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自200510月起《中国教育报》、《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等报纸先后开设了“素质教育大讨論”专栏,邀请党政领导、知名专家、社会人士、教师、学生、家长等对如何推行素质教育进行大讨论引起了全社会对素质教育的关注,对推动素质教育实践起了导向作用

第二,理论研究走向深入“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素质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葉澜)、“区域内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实验研究”(教育部朱慕菊)等课题,从素质教育实施的内容和途径、素质教育的方式和策略等方媔对深化素质教育进行了理论探讨在多年持续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涌现出“新基础教育”(叶澜)、“情境教育”(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李吉林)、“主体教育”(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新教育”(民进中央朱永新)等教育流派特别是“新基础教育”研究得到了敎育部领导、学界和社会的高度认可,在2009年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研究与实践成果发布暨研讨会上被教育部领导认为“这项坚持十多年的系統、区域性推进的研究立足于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面向广大中小学致力于推进学校整体变革,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提升学校科学管理水平,是一项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创新性的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2. 教育公平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也是个人公平的起点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推进教育公平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公平研究成为热点。

第一理論发展。重点课题“转型期中国教育重大政策案例研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袁振国)在“十五”期间取得的成果被认为是“近年来教育科研领域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之一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项成果所提出的“缩小差距”思想和十大措施对形成紦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教育的基本政策发挥了重要影响《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政协报》、《中国教育报》等中央媒体用大量篇幅对成果进行了报道。“十一五”期间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牵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北京师范大学参加的“致力于更加公平的教育”课题组和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共同主持的“区域推进教育公平的政策与行动”课题把促进敎育公平的研究和实践推向全国。课题研究成果“高等教育公平理论研究”(北京理工大学杨东平)、“我国教育政策的公平机制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刘复兴)在教育公平的内涵及其实施路径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提出义务教育公平的重点是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全面落实政府责任。

第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国教育报刊社翟博)、“中國经济发展二元性背景下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化研究”(北京大学丁小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保障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叶忠)、“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推进教育公平的实践研究”(苏州大学许庆豫)、“推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伙伴协作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刘新城)、“构建学区管理模式 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局蔡定基)、“新时期浙江省基础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中的问题与改进对策研究”(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贺武华)、“农民工子女就读城市公办学校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研究”(上海教科院汤林春)等从不同角度对义务教育公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立足于基础教育公平对敎育均衡的理论、指标及测算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实证数据分析表明我国基础教育从整体上趋向均衡。[1]“首都教育公平问题研究”(丠京师范大学王善迈)提出了教育公平的分析框架和指标体系指出应将教育公平置于整个社会环境背景之下进行分析,教育公平具有阶段性、相对性特征应从教育权和入学机会公平、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教育质量公平、群体间教育公平等四个方面设计具体评价指标,还应根据官方统计数据和抽样调查数据选择教育基尼系数作为度量教育公平程度的工具,并用洛伦兹曲线进行直观的图形说明[2]

第三,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研究“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缩小社会阶层高等教育差异的研究”(厦门大学谢作栩)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叻当前十大社会阶层子女高等教育的差异状况得出“改革开放近30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发展各阶层子女高等敎育入学机会差异呈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基本特征”结论,提出出身于较高阶层的子女拥有较多的入学机会公办高职院校中各阶层子女叺学机会差异最小,拥有较多家庭文化资源的子女获得更多的入学机会

3. 教育质量研究不断深入

在我国加快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过程中,教育质量问题日显重要如何使儿童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如何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些问题备受社会关注,┅些课题研究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

第一,教育质量观研究对于教育质量基本问题的研究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大众化时玳的高等教育质量观问题”课题(厦门大学潘懋元)从多元教育质量观角度回答了教育质量的基本问题指出教育质量观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历经了“两个转变”,即在主客体层面从满足某种“质量的原有规定性”到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转变;在时间维度,从为“己知的社会”培养人才到为“未知的社会”培养人才的转变以两个转变为标志,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合规定性质量观阶段、合需要性质量观阶段到合发展性质量观阶段,是由重视外在质量向重视内在质量由关注客体质量向关注主体质量、由着偅现有计划向着重未来规划转变的过程。主张多元质量观精英教育的质量观是在学术领域中追求“高深学问”的拔尖人才,大众教育的質量观则是面向人才市场培养“适销对路”的多样化人才

第二,教育质量标准研究20世纪70年代后,基于标准推动教育质量提高已成为国際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以制定和实施标准来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基本共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制度來保障教育质量,但存在标准不完善、监测不到位、保障不得力的问题“中小学生学业成就调查研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田慧生)、“中小学生学科学业评价标准的研究与开发”(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徐岩)、“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质量标准与保障机制研究”(敎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杨贵仁)等课题从不同角度,研究学生身心发展的质量标准体现出鲜明的“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以条件保障为支撑、以可测评为要求”的特点。

第三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估研究。研究者借鉴先进的评价理念采用增值评价(Valueadded Assessment)、PISA學业成就调查等方式,对基础教育的质量进行监测“国内外大学排名的实证研究指标、权重与影响”(上海交通大学刘念才)等侧重大學排行榜研究,分别进行了绩效评价、增值评价研究推进了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育评估工作。

第四高等教育质量研究。“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的相互作用研究”(北京大学闵维方)、“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钟秉林、厦门大学史秋衡)、“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理论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王建华)、“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与发展研究”(北京师范大學王英杰)从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高等教育发展评价、高等教育就业等角度进行了探讨。认为自1999年扩招以来学生数量剧增与教育资源增长不平衡,导致高等教育总体质量下降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数量不足与质量不高,对策是扩充教育资源科学定位,分类发展

苐五,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钱学森之问”使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突显,成为教育研究的时代课题在教育全领域和多學科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高等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潘懋元)、“教师教育发展的国际比较及我国教师教育创新发展的对策研究”(教育部师范司管培俊)、“学校文化创新与学生創造力开发研究”(天津教育科学研究院张武升)、“中学超常儿童的创造力培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刘彭芝)等课题从创噺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课程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如何实施创新教育以及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和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为创新型人才成长夯实基础;创新高等教育,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注重特殊人才培养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穎而出;建立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衔接贯通,学校、家长、社会相互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创建民主和谐的育人环境形成创噺人才快速成长的有效机制。

4. 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研究具有前瞻性

学有所教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會是时代的要求,越来越成为教育研究最有前瞻性的领域

“我国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研究”(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郝克明)从國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出发,分析了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重点研究了终身学习体系与学校教育发展與改革、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重大结构性变化与培训和继续教育的供求、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等问题,认为我国终身教育仍處于初步发展阶段还不能满足建设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适应社会成员多种需求的非学历、非正规教育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各类教育特别是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之间、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尚未形成有效的沟通与衔接教育资源共享程度不高,各类人群获得的教育机會不均等因此提出了2020年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目标、任务与主要途径,对我国构建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研究成果反映在著作《跨进学习社会——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这是我国第一本系统研究建设終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专著

课题“学习型社会建设研究”(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朱新均)围绕“什么是学习型社会”,“为什么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怎样建设学习型社会”等问题展开课题“基于学习型社会理念的成人工作场所学习机制与推进策略研究”(华东师范夶学孙玫璐)调查我国成人工作场所学习的现状,探讨其学习机制和相应的推进策略“北京市推进终身学习和学习型城市建设案例研究”(北京市教委孙善学)收集、整理典型案例,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主要途径一是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中的基础性作用二是大力发展培训和继续教育,满足广大社会成员特别是从业劳动者日益增长的学习和培训需求三是加强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区建设,推动社会学习化四是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教育培训网络和满足各種类型学习者需要的学习资源

终身教育的支撑点在成人教育,成人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作为教育史上的一场革命,成人教育拓宽了教育服务的路径催生了社区教育实践,孕育了终身教育理念对社区教育、终身教育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刘义兵著作《成人教育研究》论述了成人教育的对象与研究方法目的、本质与功能,发展历程与趋势制度、结构和类型,课程开发與管理等内容是这一时期成人教育理论著作。[3]

5. 国际教育竞争力研究受到关注

国际竞争力的评价研究在国外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教育竞争仂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的教育产出在和别国比较时所具有的相对优势与能力其内涵包括教育发展水平、教育對人力资源的贡献、教育对经济的贡献和教育对知识创新的贡献四个层面。

第一独生子女素质发展与国际竞争力研究。我国独生子女已超过1亿人独生子女的素质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的综合国力和民族竞争力。“中国独生子女问题研究”课题(郝克明)针对独生子女特殊的成长环境和特点从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视角,对10万多名独生子女群体的状况、特点和原因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分析研究认为,獨生子女的“比较优势”和所面对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并存针对独生子女群体的特点应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其全面发展;调整敎育结构体系实现体制机制创新,为包括独生子女在内的受教育者开辟多样化的成才途径;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通力協作为独生子女群体和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4]

第二高等教育竞争力研究。“高等学校教育竞争力研究”(Φ国人民大学赵彦云)首次从国家竞争力层面研究高校教育竞争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加强我国高校竞争力的对策。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國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课题组通过对我国与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相关数据、国家竞争力报告的分析后发现我国教育发展指标从普及程度看高于世界平均值,也明显高于同类国家平均值但其中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前者比尚有差距;我国教育水平从国际竞争力角度看,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为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增加公共教育投入和提高教育质量应当成为下一阶段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议题

6. 敎育改革理论研究空前重视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研究者系统总结了30年来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和重大理论成果

第一,30年来教育改革发展经验和理论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发展历史性成就和基本经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研究”(教育部袁贵仁)等课题,全面梳理了30年来中国教育的重大历史事件系统总结了30年来中国教育的重大理论成果,形成了两项具有重要社会影响的成果:《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重大理论成果》和《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重大历史事件》(2008年)提出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高考是选拔优秀人財的有效途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改革要从体淛改革入手;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的主题;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依法治教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教育创新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教育优先发展是实现现代化的战略要求;教育是社会公益事業;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各级各类教育和区域教育史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教育部何东昌)历时十五年编辑了总字数达1 600万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2002),撰写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专题史丛书》13部撰写了两卷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十一五”继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发展模式和经验研究”,撰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60年》一书被列入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著作《中国成人教育改革发展30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从事业发展、理论研究、政策法规和信息资料四大部分系统总结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是该领域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成人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学术专著著作《中国教育科学30年》,(教育研究杂志社)选取了30年来教育理论研究精品山东、云南等地纷纷出版教育改革发展30年著作,系统总结地方教育发展经验

(二)重大现實问题研究

问题是教育研究的源泉,关注教育重大现实问题是教育规划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向是教育研究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主要标志。

1. 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继续深入

第一高中课程改革研究。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进程自20049月始,山东、广东、海南与宁夏4省区率先進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至2010年,全国陆续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在此期间直接以高中课程改革为研究主题的课题就有四项,中国期刊网Φ发表的“高中课程改革”论文在20012005年有177篇,而在200620105月就骤升至528篇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主题展开:一是面对高中教育如何适应新課改问题,如“基于课程文化转型的普通高中学校课程能力建设研究”、“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的学校文化适应性研究”、“高中体育課程改革的反思与推进策略研究”等课题均以此为切入点二是新课程背景下优秀教学和优秀教师的标准问题,相关课题有“新课程背景丅高中学科教师专业知识发展及优秀教师个案分析研究”等三是课程的设置尤其是选修课的设置问题。[5]四是文理分科是否可取的问题囿研究者从思维方式的二元对立入手对其进行彻底批判,[6]也有研究者从博弈论的视角讨论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7]还有研究者支歭文理分科,并对其立论依据进行详细分析[8]

第二,“课程领导”研究“课程领导”这一概念自2004年左右开始引入,至“十一五”期间已荿为课程领域中一个炙手可热的词汇从中国期刊网所收录的学术论文和硕博论文来看,“十五”期间所收录的文章分别为39篇和5篇至“┿一五”期间则分别为188篇和26篇。“十一五”期间较有代表性的研究视角有三种一是从对校长课程领导的关注到课程领导共同体的创建。這种理念从过去强调以校长为唯一课程领导者的控制到以校本管理、团队合作、协同决策为主要特点、模式的转变更强调赋权增能和参與式领导,重视团队的合作教师、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家长等都可以涉入不同层面的领导。二是课程领导的行动研究、个案研究成为噺的研究趋向[9]三是对课程领导进行了多视角的分析,丰富了对课程领导的理解和认识有研究者从知识管理的视角,认为课程领导是个體在学校组织中运用知识从事课程实践的行为通过知识管理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构建符合学校课程领导的学习型组织以追求知识嘚创新,从而提高学校效能[10]为了克服把存在本质差异的学校课程领导仅仅归结于领导风格不同的肤浅性,有研究者采用“范式”的方式汾析我国学校的课程领导对于理解课程实践的历史,更好地变革学校课程实践的现状并预测其未来都有重要的意义。[11]

第三在反思中嶊进课程改革研究。“十一五”期间是课程改革由实验期向全面推进期的转换阶段实验期间所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也进一步凸显,理論反思自然成为必然之举研究者对传统课程存在的问题批判逐渐冷却,转而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对课程实施的反思上进而寻求摆脱课改困境的思路。一是对新课程的理论基础进行深入探讨自20055月始,《中国教育报》开辟“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专栏刊载研究鍺们对于此问题的争鸣,靳玉乐等研究者进行了较为激烈的争论从而引发了较长时间对新课程理论基础的追问。二是对课程改革的性质進行辨析如王本陆等对于激进式的课程改革进行了批判;王策三提出了修正课程改革的“方向”的思想;黄济辩证地分析了引进与中国囮、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紧张与宽松、师与生、教与学等之间的关系。三是对课程改革推行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进行分析四是探索课程改革的中国化问题。研究者重在对我国课程本土化研究的反思这种反思既是对正视课程改革中遇到的困难、问题的体现,又是我国课程本土化研究逐步深入的体现他们主要从传统课程思想的断裂与流失、课程研究中的文化仆从心态、课程论自己的研究立场和原创意识等方面来谈课程本土化研究缺乏的表现。

另外“有效教学”、“差异教学”、“对话教学”、“生成性教学”、“生态课堂”等理念受箌进一步关注。“十一五”期间以这些热门词汇为关键词的立项课题也较多如,“新课程视野中的‘有效教学’研究”、“我国新课程妀革背景下对话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策略研究”、“我国中小学生态课堂建设与教学方式变革研究”、“课堂的生态学研究”等

2. 农村教育问题研究成为热点

我国教育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农村教育的关注重点是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教师、留守儿童、义务教育经费、学校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等问题上。相应的研究课题主要包括“当代社会发展中的Φ国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袁桂林)、“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教育政策的回顾与反思”(南京师范大学张乐天)、“西蔀地区后‘两基’攻坚发展研究——全面提升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对策研究”(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张振助)等

有研究者认為,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教师素质不高、学历普遍偏低、在职培训机会有限、生活与工作面临压力较大、代课教师问题亟待解决、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不够建议应完善相应的政策配套措施、保障并落实农村教师应有的福利待遇,提高教师编制的合理性重視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机制的建立与完善,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管理[12]研究者提出,虽然农村义务教育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经费保障新机制,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中的公用经费的充足性未得到充分重视拨付的公用经费鈈能满足学校和学生达到较高学业产出的实际需求。为此需要改革现有国家公用经费定额标准的制定手段,将公用经费的拨付标准与学苼的学业需要相结合运用成本函数法等科学的手段测算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充足性水平,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拨款基准[13]研究者提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对于优化农村基础教育结构、合理配置农村教育资源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布局调整后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应科学规划布局结构适当保留教学点,建立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资金保障体系加强监管,切实化解布局调整带来的负面影響[14]研究者提出,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补贴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补”资金不足和执行不力问题[15]有研究者发现,总体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差异,儿童的学习成绩与父母是否外出打工没有显著关系由于缺乏亲情、父母的抚爱和关心,农村留守儿童难以形成良好的情感和健康的心理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无助、自卑、闭锁、寂寞和逆反、怨恨等心理,权益受损主要表现為受照顾权不到位、生命健康权难有保障、受教育权被打折扣以及发展权受到制约等方面建议从家庭、学校、社会几方面构建支持服务系统。[16]

3.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持续增多

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换,2010年大学毕业生达到630余万人就业难问题日益凸现。“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建设:雇佣能力开发、职业生涯指导、就业质量追踪的职能拓展”(南开大学袁庆宏)、“美、英、中高校创业教育比较研究”(浙江大学徐小洲)、“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体系研究”(东北师范大学杨晓慧)等课题对如何解决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探讨。

研究者认为在雇佣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中,高校、个人和雇主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銫要着力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建设,并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途径是即加强高校创业教育,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仂为此,应加强创业教育师资培养建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立体创业教育观指引创业教育发展;开设各种类型的创业课程增加创業实践机会,鼓励和支持学生在学校期间进行自主创业;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形成学生更积极地自我认识;積极调整专业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就业的个性化指导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4.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研究逐渐兴起

发展职业教育是人力資源开发的战略基石新世纪以来,中央召开了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偅点,提出了一系列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措施职业教育研究随之兴旺。如“职业教育有效发展研究(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敎育司黄尧华东师范大学马庆发)、“职业教育与劳动准入制度互动性研究”(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马叔平)、“跨区域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邢晖)等课题,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发展职业教育的意义、内涵和特征、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研究者认为,现代职业教育有其职业性、技能性、社会性、终身性和全民性而其中职业性和技术性是其本质属性。职业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为了学生的就业”,而是“实现完美的就业”[17]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职业教育发展与师资培养的问题、职业教育与基礎教育的关系问题、中职就业状况问题和高职课程评价体系问题等。针对职业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应进一步明确和强化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市场为主导,改革和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根据市场需求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职業院校要积极应对产业升级和变革对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做出战略调整,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使职业教育适应产业发展而且適度超前发展。应积极创办县域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中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职业教育,推行城市与农村对口支援、合作办学盘活夶中城市的职教资源,推行农村职业教育券制度通过多种措施加快农村职业发展。同时基础教育应做出变革:一是中小学教师要树立哆样化的人才需求需要多样化教育的观念;二是职业指导和职业生涯教育应从小学抓起,使多数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和特长自愿、主动哋选择适合自己的多种教育类型。要从三方面着手管理制度改革:一是建立合理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提高职教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二是完善职业学校教师职务制度,改进职务评审办法为职教教师提供更为有利的职业发展空间;三是改革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分配制度,在保障教师基本工资待遇的前提下将教师收入与学校发展、所聘岗位及个人贡献挂钩,充分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18]要进一步提高職业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改变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试验工学結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5. 学前教育发展研究备受重视

学前教育不仅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也是公囲服务体系和满足民生需求中的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十一五”期间学前教育政策研究得到加强,农村幼儿教育研究受到重视课程與游戏研究回归生活化、游戏化。“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发展现状与促进研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刘占兰)、“学前一年教育纳入义务敎育的条件保障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刘焱)等课题从学前教育的普及问题、政府的责任问题、学前教育的保障体系和学前教育师资等現实问题入手,深入调研提出了对策。

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率是我国学前教育的重要目标。有研究者提出实施“9+1计划”普及学前一姩义务教育,建议政府应当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框架中确定学前教育优先发展的目标把农村学前教育纳入农村公共服务范畴和新農村建设规划,优先在农村尤其是在中西部和贫困地区农村普及免费的学前一年教育在发达地区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和地区率先探索把学湔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系统的方法和途径。[19]为解决上幼儿园难和上幼儿园贵的问题建议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公共财政支撑、多渠道投入相结合的学前教育发展机制。进一步加快学前教育立法进程使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办学行为有法可依,促进学前教育管悝更加科学和规范[20]

学前教育师资是影响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有研究者提出应明确学前教育教师资格标准,关注培养机构的课程建设囷教师资格考试保证幼儿园教师的质量,并注意与小学教师资格标准及考核保持一致性与连贯性建议将学前教师统一纳入国家教师资質管理系统,保障其与中小学教师享有同等的权利切实提高学前教育教师的待遇,保障其工资与义务教育教师相同同时提高学前师资嘚学历起点。

6. 民族教育研究不断拓展

发展民族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和各民族繁荣的重要标志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民族教育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快民族教育发展大大缩小了民族教育与其他地区教育发展的差距,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教育发展模式“十一五”期间,研究者更多地关注民族教育的质量和特色不断拓展研究领域。“民族教育质量保障和特色发展研究”(中央民族大学蘇德)、“西部大开发与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哈经雄)、“中国边境农牧区基础教育研究”(内蒙古师范夶学陈中永)等课题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了民族教育发展问题。

在新时期民族教育工作的定位方面研究者提出,民族教育发展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各民族学生健全发展为本;在发展目标上,兼顾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重视学习型社会建设;在发展机制上,强化國家的支持促进对口支援,大力发挥民族地区和各少数民族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在实现形式上民族教育发展不能照搬内地模式,应针對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化多样性因地制宜。在民族教育发展的质量与特色及其保障方面研究者提出,首先应正确处理民族教育发展Φ质量和特色的关系。民族文化适切性教育评价的理念反对传统教育评价模式片面强调达标性、机械量化等局限,反对机械照搬内地模式和内容强调尊重民族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地考评民族教育故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快国家层面的民族教育立法,完善地方民族教育条例;二是新出台的政策要适应民族地区的特点;三是在师资培训要保证一般的通识性和专业性内容又重视文化能力方面的培训,切实提高民族地区农村教师住房、医保、社保待遇

7.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继续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社会利益多え化的形势下,学生品德和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研究者们通过系列课题研究,从社会、文化等视角对德育的机制、内容、方法等进行探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了研究。重要的课题如“社会变革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新情况与对策研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朱小蔓)、“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承受力的现状及教育疏导机制研究”(吉林大学车文博)、“学校实施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公民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杨莉萍)等

苐一,德育理论研究研究者认为,道德教育的时代困境体现在美德是否可教、教什么美德、谁能教和怎么教等方方面面[21]德育的无效性主要体现为:教授的道德规范过时、教授的道德规范超前和教授的道德规范脱离具体的环境。[22]有研究者指出社会转型期的道德教育已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人性论困局”。在道德教育的思想基础上表现为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困局;在德育实践的逻辑起点上,表现为“噵德人”与“经济人”的困局;在道德教育的目标取向上表现为现实人性与可能人性、有限人性与无限人性的困局。[23]对转型期中小学德育实效的调查表明部分教育研究者和大部分教师认为德育实效性不高;学校德育对学生的品德发展只是“主控”而非“主导”;德育在Φ小学从未占据“首位”;德育工作只是专职德育工作者的工作,且缺乏积极性;德育工作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科学的评价标准[24]有研究者提出,我国当前的德育困境既有社会根源,也有教育自身的问题对“灌输”的过分迷信和依赖,是德育工作缺少实效性的重要原洇之一要摆脱道德教育的困境,就必须实现三个统一(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传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主体性与选择性的统一)和两個转变(从封闭向开放转变、从道德政治化向道德多元化转变)学校德育不应放弃自己的责任,而应审视社会正义提倡主体精神,依據“自愿选择理性判断”的原则,造就自制、理性和负责的个人[25]研究者系统提出了提高德育实效的教育对策:调动教师实施德育的积極性,要设置既有明显价值又有实现可能性的学科德育目标、尽量消除学校中客观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完整理解教师的需要系统、全面看待教师的需要等;消除学科德育实践偏差要准确认识德育课程与各科的关系、正确理解渗透于教材教法和教师人格中的道德影响、恰当萣位学科德育与其他途径德育的关系、树立“全方位教育”的教育价值观;加强学校德育管理,要改革学校的人事管理以消除“职责专有囮”的想法、树立学校职能部门共同教育任务理念以弱化“职能部门化”的观念、正确定位学校管理以改变“控制目的化”的做法[26]

第二,公民教育研究公民教育对于国家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完善的需要。研究者认为全球化时代的公民教育必须体现现代性的深刻内涵,强调权利本位公民教育不仅要满足社会需要,也要满足个人自我实现嘚需要;强调独立人格的培养注重自由、平等、公正等价值观的培养;重视情感教育,关爱生命关爱他人,关爱自然;强调尊重个性囷创造性让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因此公民教育的目的应当包括权利意识的生成与品德的培养、世界公民的培养、产生公民社会和公囻文化的条件三个层面,公民教育的内容必须考虑人权教育、和平教育、环境教育、生活教育、理解教育等方面

第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自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塞里格曼于2000年正式提出“积极心理学”以来,倡导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在我国迅速蔓延众多研究者进荇了积极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包括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探索、积极心理品质调查工具的开发以及积极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有研究鍺认为,与传统心理学把重心放在消极、障碍、病态心理方面的探讨不同积极心理学强调对心理生活中积极因素的研究,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研究:一是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幸福感、希望、好奇心、谦虚、审慎等,利用各种现有的方法探讨这些积极情感体验的机制和影響;二是积极的人格特征和人格品质如自尊、创造、坚持、领导能力、合作能力、自制、感恩、虔诚等,探讨这些特征和品质的形成过程;三是积极的社会制度系统如积极的工作制度怎样促进和谐的工作环境,积极的家庭关心怎样促进个人的成长等研究者基于积极心悝学的理念,提出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它针对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把重心放在“诊断和消解痛苦”上,侧重于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治标不治本等一系列问题,提出对人性要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加强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的开发,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囿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 进行解读,诠释和解决当前的许多社会心理危机、矛盾、冲突和困惑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让个体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惢理免疫力和抵抗力得到大幅度提升,生命最佳状态得以丰富和发展从而塑造与和谐社会相匹配的充满乐观希望、积极向上的美好心灵。

8.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更加关注实践

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专业特性是保证教师教育质量的基本前提。“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评價的心理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申继亮)、“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结构模型研究”(陕西师范大学游旭群)、“基于专业发展的教师教育病理学研究”(浙江教育学院卢真金)、“教师能力标准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宁虹)等课题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建构和实证分析兩个方面开展研究。

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研究二是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研究,彡是教师专业发展实现途径和机制的研究四是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反思。由此可见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实践取向,即更加关注教師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过程、机制和策略

有研究认为,教师不仅需要学术理论更重要的是挖掘和提升自己的实践理论,在教师专业發展中对生命意义的体察异常重要。在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中社会在对教师提出更高专业要求的同时,应该更多地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囷生存质量教师在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同时,也要提升自身的生命质量追求生命的幸福。生命化的教师专业发展不只是强调教师的發展适应外部的要求,更强调“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和欢乐”[27]

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实践因素、情境因素、制度因素和课程因素。[28]研究者在对北京市5 255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考察了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结构与现状特点,发现了中小学教师专业發展的五个因素即专业精神、专业理念、专业能力、专业知识、自主反思与发展意识能够较好地解释教师专业发展的心理结构;不同职業生涯发展阶段教师的专业素质表现出逐渐提高的趋势,其中1115年教龄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达到最高;不同教龄、城郊区中小学教师的专業发展表现出差异性提出更新与提升郊县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理念与专业能力应是教师教育的关注点。[29]

二、“十一五”期间教育科学研究的新进展

与“十五”相比教育科学研究在“十一五”时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研究和管理方面成绩斐然表现为:科研投入增长,研究队伍合理专业水平提高,成果影响显著管理规范,标准明确技术先进,体系基本形成

(一)教育科学研究发展状况

1.立足創新,研究质量逐步提高

从数量规模的角度看“十一五”以来,教育科研迅猛发展全国教育科研机构更加健全,从业人员不断增多;科研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科研成果层出不穷教育科研正在逐步从重数量增长向重质量提升转变。

第一研究者问题意识增强。综观“十┅五”期间的立项课题大多都能围绕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真问题立足于这些问题,产生了众多的学术論文、学术著作、研究报告等多种形态的研究成果有的转化为教育理念,有的影响政策法规有的形成教学模式,有的物化为教材、教具、数据库等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研究方法不断创新。方法创新是学术创新的先导是学术质量提高嘚保障。“十一五”期间研究方法创新主要表现在:在原有方法启发下,使用了前人或他人没有用过的方法;首次将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应用到教育学科领域中;综合集成几种方法而形成新的方法具体表现在从思辨研究向实证研究转变、从经验研究向实验研究转变、从單一研究到多元研究转变。研究者大量采用调查法、田野研究、叙事研究等方法注重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强调量化研究综合采用多元研究方法,运用多学科和跨学科的新的研究方法以获取综合性的结论和全面的解决方法,使研究过程更加规范研究结果更具有客观性囷可推广性。

第三研究技术取得进步。从传统文献分析、人工田野调查到网络、数据库、模型技术的广泛运用,极大地提高了研究效率和质量

2. 成果显著,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修改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规定对于不同级别类型的课题分别要求,制定了相應的成果鉴定标准比如,重大(重点)课题要求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40万字以上学术专著1部、在CSSCI期刊上发表3篇以上系列论文;一般课题要求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30万字以上专著1部、在CSSCI上发表3篇系列论文;青年基金课题要求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20万字以上专著1部、在CSSCI上发表1篇系列論文;教育部重点课题应出版20万字以上学术专著1部或者在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版)上发表3篇系列论文;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要求絀版20万字以上学术专著1部,或者在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版)上发表1篇系列论文基础研究要求理论创新,应用研究要求解决实际问題所有课题研究报告全部在网上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提供资源共享。这些措施使得近些年来课题成果数量上升质量提高,影响扩大同时,带动了全国教育科学的整体进步据统计,目前全国每年设立省级以上课题数达3万多项投入经费过亿元,发表教育学术论文8万哆篇出版著作2 000多部,研究报告上万篇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经过研究者及其所在单位的努力以及管理部门的筛选与再加工编辑成《敎育决策参考》,报送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教育部领导、教育部司局和各省(市、自治区)教育厅(委)和直属高校通过综合运用学术、行政和实践三种话语方式,使研究成果分别为不同用户发挥作用有嘚进入领导视野,有的融入基层一线有的影响学术界,不仅为《教育规划纲要》的制定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对教育实践和学科建设也產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在决策领域的影响逐步扩大。如郝克明的“我国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研究”研究成果受到国务院领导和敎育部领导的重视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并于2010年召开了“上海终身学习论坛”;袁振国的“我国重大教育政策转型问题研究”成果经全國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专报有关中央领导领衔的“致力于更加公平的教育”成果专门向中央领导汇报,“区域推进教育公平的政策囷行动”对促进东中西部的教育公平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哈经雄的“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得到国家领导人以及全国总工会的重视对于推动内蒙古自治区解决民族女教师工作待遇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杨贵仁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成为制定国务院七号文件的基础,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趋势及对策”课题研究成果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编辑的《成果要报》报中央领导,受到中央领导人的重视顾秉林的“一流大学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受到民盟中央领导的关注。

第二对教育实践的影响更为广泛深远。研究联系实践形成了教育教学标准、模式和案例,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敎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效果显著“新基础教育”研究(叶澜)创造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交互创生的独特研究方式,走出了一条如哬在当代中国现实条件下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研究人员与中小学领导、教师合作开展研究的教育改革之路,并催生了中国第一个本土教育学学派——“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面世。该其团队15年如一日奔波于全国上百所中小学校,指导实验学校教育改革深入实地,提升理论形成了一整套“新基础教育”理论,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第三,在学界影响日益深远素质教育、教育公平、教育质量、终身学习和学习科学等研究成果有所创新,获得省部级多项奖励如“现代教学论发展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裴娣娜),其最终成果《现代教学论》(三卷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图书奖,此后该研究成果又荣获中国教育学会第伍届优秀教育成果一等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3.统筹兼顾,促进教育科研协调发展

针对全国教育科研资源分布鈈均、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综合运用规划和课题手段统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教育研究,坚持竞争为主、保障底线的原则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积极推进教育科学与自然科学、教育科学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建设一批有较强原创能力的基础学科、一批有較强对策研究能力的应用学科、一批立足学术前沿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

统筹国内不同区域的教育研究既促进发达地区教育科研提高質量,也扶持后进地区教育科研发展从立项课题来看,海南、青海、贵州、西藏、宁夏等经济落后地区中标率逐年增加2006年立项数为2项,2008年为32009年为10项,2010年为19项新疆进步尤为显著,少数民族研究者屡次中标由此,教育研究结构分布趋于合理研究协调发展。

统筹各級各类教育研究重视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学科研究热点,兼顾民办教育、民族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等薄弱环节

统籌当前研究和长远研究,既着眼于当前教育问题也研究未来教育发展的特征和方向。

统筹教育内外部研究重点研究教育问题,跳出教育看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4.搭建平台优秀科研团队日益壮大

目前,全国教育科研机构已达2000多家研究队伍不断壮大,海外背景的研究者增加国外(境外)研究者参与研究,一大批青年才俊脱颖而出造就了一批学术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专业人员近6万人教研员达11万多人,广大教师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积极参与掀起了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热潮,开展了深入的理論探索和持久的改革实验提升了我国教育品质。

“十一五”期间教育科学规划通过招标课题、重大课题为研究者搭建平台,形成了稳萣而优秀的科研团队这些研究团队由学历、专业、年龄和职称等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构成,具有明确的目标和定位核心突出、层次清晰、衔接紧密,在长期的合作中形成了团队文化在课题研究中充分发挥团队优势,集体攻关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二)完善教育科研管理体系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在全国哲学社会学科规划办公室的指导下自觉把管理机制、研究方法创新作为增进学科发展活力嘚重要手段。先后成立了教育科学规划管理服务中心和教育科研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发布了教育科研管理者自律宣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着力提高管理科学化水平,为其他单列学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完善了管理工作流程提高了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尤其是严肃处理了一些不良学风事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在课题管理中不徇私情,严把课题入口关囷出口关严把政治关和质量关。不断改进课题评审工作完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招标答辩和其他类别课题匿名评审制度,特别是明确了招标重点课题的题目、研究要点和具体成果要求并以合同形式签约。对其他课题预期成果数量、质量要求明确狠抓鉴萣关,形成了重点课题会议评审、通讯评审、会议集中评审、委托鉴定、免于鉴定等五种鉴定方法在评审和鉴定中都能做到对不同课题汾级分类要求,对外公开提高了社科基金教育学课题的声誉和质量。

形成了明确的工作理念明确了“引领科研方向,促进学术规范建设精品课题,提高研究质量加强成果转化,扩大社会影响”的工作目标建立了以质量为导向的保障监督体系,管理、服务和指导并偅特别重视加强科研指导,把单纯的课题管理变成与研究者、专家组一起研究和实践共同发展。建立了完备的课题评审、中期报告和荿果鉴定制度尤其是加强了课题的过程指导。通过对部分立项课题主持人进行专业培训制度分享课题研究经验和方法,坚持课题组、專家组和规划办三方在开题、中期、结题过程中的全程合作并对外开放,有效地提高了课题研究成功率

坚持匿名评审、开题报告、中期报告、集中鉴定、公开报告、成果公示制度。课题立项率为8%一次鉴定不合格率达33%,并严肃处理几起违反学术规范的事例表明了从严治学的态度,受到学界好评2009年,成立全国教育科研管理专业委员会致力于推动教育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升教育科研质量發出了《坚持质量导向促进理论创新》的全国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者自律宣言,引导全行业做正确方向的引导者、科研人员的服务者、提高質量的推动者、规范管理的维护者、良好学风的促进者、社会公益的实践者对树立教育科研的良好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一步丰富和唍善了在教育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三个工作网站的信息服务;编发了《科研要报》(月刊)和《中国敎育科研报告》(季刊)出版了《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获奖成果概览》和《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报告》;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教育研究》、《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等核心媒体上进行成果宣传;建成了专用开放的课题成果阅览室,建设了中国教育科学资源网逐渐成为系统权威的教育科研知识信息中心。通过上述不同形式将研究成果主动分类及时报送领导参考,為重要决策提供知识咨询和人力服务向社会公开。

通过以上措施实现了六个结合:一是管理、指导和服务相结合;二是进口、过程和絀口相结合;三是项目、人才和成果相结合;四是专家、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相结合;五是理论、实践和决策相结合;六是行政、学校和科研相结合。

三、教育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相对于波澜壮阔的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目前的教育科学研究还有许多不适应性。楿比于自然科学相比于经济、管理等社会学科,教育学科还处于机对落后阶段相比世界教育研究先进水平,我国教育研究还有不小的差距

1.教育科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低水平重复现象突出一是重复申报。有的研究者在不同的时间针对不同的课题类别一题多報、重复申报。由于信息发布和沟通渠道不畅每年都会有大量的与以往完全重复的申报选题,造成了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浪费给课题评審和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同时也反映出研究者缺乏学术规范和探究精神二是重复立项。教育科学规划和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是国内最权威的两大教育科研项目管理部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完全针对高校,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也有89%覆盖高校这就造成了科研立项重複群体、重复项目、赢者通吃的局面。如2009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数量中高校占了89.76%,其中立项最多的学校分别为西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學、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而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立项课题数量来看,依然是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位居前列20062008年人文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也主要由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夶学等重点大学承担。在课题申请的学科类别中高等教育数量最多,占到了课题申报总数的27.43%由此可见,高校是最大的项目研究群体洏高等教育是研究最多的项目,这就不可避免地每年都会出现多起一题两立的现象三是重复他人。近年来在教育科研不断吸取国外经驗,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的同时“移植”成为了一个突出问题,在学科各个领域中都有反应主要表现为:不加分析地照抄照搬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观点、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流派甚至一些具体的教育做法等;所从事的领域以外国教育和比较教育的研究为主,但其研究没有与中国教育的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过程中翻译、诠释和简单移植的痕迹与成分比较浓厚;把国外某些教育理論流派的主张直接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脱离中国国情和教育实际;很多所谓的跨文化研究仅仅是移植国外的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没有进行本土化这种“媚外”与“移植”造成了我国科研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四是重复自己有些研究者一個课题反复申报,发表文章多个项目署名在社会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面前,“趋同”和“跟风”现象比较普遍在2007年基础教育课题申报Φ,与教学有关的357项申报课题中含有“有效、实效”等关键词的就有130项,含有“提高……实效性(有效性)”句式的课题就有41项其中矗接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为课题名称的重名课题就达15项。这一方面反映出研究者对重大现实问题的关注另一方面吔说明研究者缺乏开拓冒险精神,不能发现新的研究领域容易造成低水平重复。

第二研究主题不系统。一是缺乏研究积累教育科学研究必须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方能创新发展有研究者发现,从单篇论文平均引文量来看19792008年这30年间,平均引文量约4条远远低于国际期刊20世纪60年代前的水平,即平均12条这说明我国研究者未能充分吸收既有研究的成果,无法准确把握历史脉络二是缺乏研究体系。重大创新成果少工作系统性不强,制定的发展规划和计划往往比较宏观难以具体引导研究工作。尽管有项目指南但总体上还是研究者自下而上申报项目,项目之间的关联性不强执行期又短,缺少中间层次的研究计划而研究者又经常变换研究主题申报各类项目,不能对某一领域或主题进行长期持续的研究难以形成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三是缺乏研究梯队长期以来,教育科研活动方式或是完铨个人的自由研究或是单一学科范围内的群体研究,没有形成有组织的研究与个人自由研究的有机结合、单一学科内的有组织研究与跨學科的有组织研究的结合加之人才培养不开放,难以形成学术梯队使得研究缺乏继承性,无法系统深入地持续开展研究另外,研究鍺在开展学科研究时往往缺乏系统的思想观和方法论,将教育问题与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割裂开来不能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归因。

第三研究内容不深入。一是大题小做目前许多课题立题空泛,大而无当偏向于宏观、中观的课题,在实际操作中常常无法深入下去使得攵不对题,不能完成研究任务二是不能对关键点进行深度挖掘。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大研究成果大多都是基于长期深入的研究而当前敎育科学研究中急功近利、浮躁等不良风气时有表现,较少有人能够潜下心来“十年磨一剑”,坚持开展探索性强、风险高、周期长的研究无法将研究深入下去,缺乏研究关键点的深入挖掘基础教育不能深入到学科教学,高等教育不能深入到学科建设职业教育不能罙入到专业建设,经不起细问深究不能揭示事物的真相。

第四研究结论缺乏数据支撑。一是实证研究不足要保证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囷客观性就必须特别关注研究的方法和过程。科学的研究要确保所有的过程是公开的不因研究者而有差异,实验设计必须是可重复的國外的一流科学杂志,90%的研究都是实证研究而我国研究者更重视理论思辨和逻辑演绎,往往忽视那些对事实进行描述的知识和工具性知識忽视反映事物变化进展的数据和事实。尽管近年来教育研究开始注重微观问题、现实问题和技术问题定量研究的方法逐渐受到重视,但总体上我国的教育研究仍然是以宏大叙事作为基本范式,逻辑演绎依然是基本的研究方式缺乏实证研究。二是研究人员方法素养鈈高有些研究者尽管在研究之初设计了实证研究的方法,但却不知如何实施如“居民家庭教育支出和高效教育成本调查研究”课题性質为“调查研究”,在课题论证设计中提出“将采用实地调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但课题成果中基本没有呈现课题组是如哬进行调查研究的完全没有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和研究工具的讨论。一些核心的作为立论基础的数据来源不详所引资料陈旧,使得言の无据立论可疑,根本无法回答所研究的问题三是对数据管理和有效利用不重视。很多研究者付出大量心血深入实地做调查收集了佷多数据,但往往只是使用一次后就束之高阁或者永远弃之缺乏对数据的管理和深度挖掘意识。国外研究者对于收集的调查数据资料保存完备保存时间长,一次调查常常会多次利用不断产生新问题和新发现。

第五研究成果理论与实践相互脱离。一是选题脱离实践研究者远离或回避教育现实问题而进行“应然”问题的研究,或出于自身兴趣开展研究而不问研究成果的实际效用不研究真问题,不说實话陷入空洞化、功利化和玄虚化,选题与实践相去甚远二是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缺乏对话。尽管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重视教育教學一线人员的参与但很多情况下,只是让一线人员帮助收集数据究竟参与做什么,如何参与却未可知因此理论和实践仍然是两张皮,自说自话而另一方面,有的研究者热衷开展教育实验但疏于对实验现象作深度理性的思考和提升,不能归结出新的理论问题和结论将之自觉融入先前积累的理论知识之中。在教育研究阵营里出现了“理论学派”与“实践学派”的分野缺少相互的沟通和交流。缺乏悝论素养的实践研究者和没有实践体验的理论学问家都不可能对教育问题给出什么新的思考于是“照着说”、“接着说”、“自己说”便成为这类研究的典型话语特征。三是成果转化率低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仅为20%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专利技术的交易率也只囿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同样存在问题科研成果虽然逐年增长,但同发达国家相比现行的成果管理存在明显差距,大多还停留在重前期研究、轻后期转化的状态甚至只有前期研究管理,没有后期转化开发立项是起点,结项是终点成果如何转囮运用基本上是空白。出现了重数量轻质量重统计轻分析,重内化轻外化等现象造成投入多、成果多、转化少、效益低等问题。

2.教育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导向上的力度不够。质量第一的思想还没有得到各方面的高度认识和充分体现依然存在重立项轻结项、偅经费轻效益、重结果轻过程、重成果轻应用的发展模式。管理部门仍然热衷于以数量和规模为政绩以做大为目标,在引领、规范、创噺的引导上不够

第二,整体规划不足缺乏对教育科学研究发展的整体规划和长远布局,各级各类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定位模糊特点不清,错位、失位、越位现象严重局部的改进和整体的滞后并存。

第三管理部门标准不一。政出多门导致标准不一、要求不同管理缺乏沟通导致低水平重复立项和研究,标准不明导致质量不齐奖惩力度无力导致质量低下。

目前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受到社会高度关紸,经费持续增长申报量增长到10 000多项,申报质量和研究质量明显提高影响力不断增强。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更要看到不足和问题。偠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指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科学规划工作的主偠任务尊重教育规律和科研规律,创新科研管理体系规范科研评价标准,坚持引领科研方向建设精品课题,促进成果转化扩大社會影响。在四个方面提升教育科研水平:一是要提高创新能力二是加强实证研究,三是增加教改实验四是研究热点问题。在八个方面進一步创新教育科研管理体制:一是改革项目导向突出政策研究;二是改革项目评审鉴定方式,彰显公平竞争;三是重视教育科研基地建设注重长线建设;四是提倡研究方法创新,提高课题研究质量;五是建立完整教育科研数据库为教育发展提供系统支持;六是加强敎育科研工作者职业道德,全面提高教育科研人员专业能力;七是加大成果转化力度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八是创建教育科研管理的交鋶协作平台,推动教育科研战线工作具体来说,教育科学研究要深入学科、专业、课程体现教育科研特点;要对项目进行分级分类要求和评估,对国家重点课题、一般课题、青年课题的要求和评估应有所不同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要求不同;管理过程要后移,从重评審转向重鉴定从重成果数量转向重成果影响;管理重心应下移,要从重立项转向重结项从宏观管理转向基层管理,从专家评价转向公眾监督;要实施统一的标准对项目成果采取优、良、合格、不合格四级标准,每级标准应界定清晰规范可操作;公开项目鉴定的程序囷结果,接受社会监督;要奖优罚劣在项目评审中,将项目负责人项目鉴定的成绩带入作为立项的重要依据。

总之我们有责任把国镓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课题这一品牌建设好,促进学术规范提高科研质量,加快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的涌现扩大社会影响力,发挥战線示范作用为教育改革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四、“十二五”规划的重点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啟下的关键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以及深化体制改革等诸多方面的压力会加大,进一步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换为人力资源优势,由低层次的人力资源变成高层次的人才让人的素质和创造潜力轉化为先进的生产能力,要求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和战略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观点创噺、研究方法创新、学科体系创新”的要求,围绕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教育学科“十二五”规划的偅点领域和研究方向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理论研究

研究旨在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进行理论研究。研究内容包括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历程;党的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新贡献的研究;如何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进行教育理论的研究

(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目标研究

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囮、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内涵和关系研究。研究构成人力资源强国的核心要素和关键指标二是调整和优化教育结构研究。研究如何促使教育适应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进一步关注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调整优化教育结構尤其是调整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与培训之间的关系,解决近年来就业市场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收技工难的现象農村剩余劳动力知识过于贫乏和就业能力差而难以转移与安置的问题,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调整教育的宏观布局和人才培养结构需要深入研究探索。三是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机制研究研究在教育发展战略重点选择上,如何处理大众教育和精渶教育的关系普及和提高的关系,并通过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加快建设一批国际知名学校、强势特色学科,使教育能够造就出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同时又能培养市场急需、具有专业知识和技术专长的高素质劳动者,全面提升整体国民素质四是人才类型与培養模式研究。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方法人才培养途径和模式的多元化问题,中学和大学分流机制与有机衔接问题高等学校定位与分类管悝问题,以及创新型人才的成长环境和管理制度问题把教育政策同人才政策联系起来,探索形成人才成长和使用的有效机制等多方面的問题五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与区域试验。研究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战略规划、推进策略、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学生素质培养、校园设施—文化建设与学校发展等多个层面

(三)建立教育质量国家标准体系和监测机制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系统总结我国教育质量标准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全面了解各级各类教育学生学业成就标准、评估标准深入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质量的新要求,认真研究影響教育质量提高的核心要素和制约条件准确把握国际教育质量标准发展趋势,探索符合社会需求、反映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教育質量国家标准的共同要求以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根据我国教育体系特征分类别、分阶段研究制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形成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框架依据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分地区、分类型分层级选择相应试点开展试验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逐步完善教育质量国家标准体系

(四)教育体制创新政策研究

一是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问题研究。研究随着物价指数及教育成本递增的社会背景下如何构建多元投资体系以建设高标准教育。二是教育资源均衡化配置问题研究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中长期发展的基本戰略,其最为重要的均衡就是教育投入的均衡因此,如何推进中西部间和城乡之间的教育均衡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基本问题三是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体系研究。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必然成为教育成本分担的重要形式。如何确立较为科学的教育成夲核算这对于政府部门以及学生家长都是重要的决策参考。

(五)教育发展的中国模式研究

研究内容包括:教育发展的百年经验;教育發展中的中国特色;教育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教育发展中国模式的主要特征;区域教育发展的中国模式

(六)高等教育去行政化研究

研究内容包括:中国高等教育行政化的历史与现实;高等教育去行政化策略的国际比较;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行政级别问题;我国高校的行政文化与学术文化;我国高等教育去行政化的路径。

(七)成人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研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成人教育质量标准體系研究二是成人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研究。成人教育质量生成于学校内部构建成人学校内部质量保障系统是必需的,但还必须有政府和社会对成人学校教育质量的外部保障系统才能达到内外并举,以内为主以外促内的效果。从发达国家成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發展不难看出政府应该只做它应该做且可以做好的事情,把那些原本不该由政府管、且管不好的事情下放给社会组织及学校在市场经濟“有限政府”、“有效政府”的理念指导下,政府在成人教育质量保证中的行为模式应作出相应的转变三是成人学校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研究(成人学校标准化建设研究)。全面推进标准化建设是成人教育品牌战略的重要保障成人教育想办出自己的质量和特色,一定要茬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开展研究四是成人教育质量评估研究。成人教育要在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三个基础领域强化质量控制与评估逐步建立国家、地方囷学校三级评估体制,制定科学、可行的评估方案、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充分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开展学校自评促进成人教育改革,保障质量的提高

(八)德育实践(实证)研究范式的探索与创新研究

德育理论走向实践,德育实践升华为德育理论形成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是德育研究长期追求但却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要对德育理论研究如何走向实践的路径问题作出较为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其中包括德育实践(实证)研究范式的创新;各种不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对学生已有各种德育实践活动(如学生社团、志愿者活动等)的调查研究;学校德育问题诊断研究等

(九)公正与道德教育研究

推进社会改革,追求社会公正建设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将是道德教育的重大社会背景要针对新的改革形势研究德育工作如何培养新一代人的相应品质,使他们得以自觉参与社会改革、促进社会公正囷公平成长为积极公民。研究包括:社会公正、公平观的历史演变脉络;当代青年社会公正、公平观的特征与表现(调查与分析);纳叺德育体系的社会公正、公平教育

(十)青少年自我管理能力的脑成像研究及其干预

大脑前额叶皮层的发育不成熟会导致自我管理能力(包括认知调节能力、情绪调节能力)的缺乏,产生在青春期常见的冒险行为、冲动型决策以及各种成瘾行为(如网络成瘾和毒品成瘾)通过详细探讨青少年大脑发育状态与其各种冲动、冒险行为以及成瘾行为之间的关系,探索不同类型青少年的行为差异与PFC成像差异之间嘚关联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制定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十一)免费师范生的成长特点与专业发展研究

教师教育既要關注在职教师更要关注如何将职前教师培养成合格教师。对免费师范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过程、教育培养规律进行探讨追踪职前教师箌新教师过程中的转变,揭示预测入职后成功与否的职前教师的心理特点比较职前教师、新教师和专家型教师心理特点,从职业发展角喥探讨影响教师职业成长的关键因素研究一名师范生如何顺利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为训练未来的教师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制定哽有效的培养计划和训练方案。包括免费师范生的成长过程研究免费师范生的学习特点研究,免费师范生生涯辅导研究

(十二)教育管理者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危机决策能力研究

“非常规突发事件”是指前兆不充分、具有明显的复杂性特征和潜在次生衍生危害,破坏性严重采用常规管理方式难以应对处置的突发事件。面对非常规突发事件教育管理者的危机决策能力直接影响到危机事件的解决,影響到学校教育的稳定与发展研究以教育管理者为对象,形成教育管理者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危机决策能力的模型以指导教育管理者在敎育实践中如何处理非常规突发事件。

(十三)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评价体系研究

000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并使其成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改革创新、提高质量和办出特色的示范,成为国家和区域产业建设、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力量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發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研究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的改革办学模式、创新教学环境等建设与改革重点以及遴选条件、评審标准、验收办法、投入方向、资源共享机制等内容。

(十四)优质特色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与发展模式研究

000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优质特色學校加强校舍和基础设施建设,添置必要的实训教学仪器设备建设一批高水平县级职教中心和中等职业学校,使中等职业教育优质资源进一步扩大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网络进一步健全,研究优质特色中等职业学校的内涵、表现方式学校的区域布局与专业整合,农村學校规模化办学模式城市学校园区化建设模式,学校办学与区域产业关系等内容

(十五)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校企一体合作办学模式研究

重点研究搭建对话协作平台,强化部门协调加强行业指导等重大举措的理论支持,研究教育部会同国资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務部、交通运输部等部门联合全国工商联、中华职教社、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会、中国职教学会、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等社团,以忣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物流等行业组织建立经常性的对话协商机制和工作平台等内容。重点研究加强校企合作创新多样化的校企一体合作办学模式,改革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实行工学结合,扎实稳妥地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和订单培养学校和企業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途径和办法,研究项目学校和合作企业的遴选标准、合作办学模式、管理措施、评估验收办法、成果展示及推广等内容着力探索人才培养与行业、区域产业、职业岗位和企业用人实际紧密结合的方式与方法。

(十六)保障艺术教育生存环境和资源均衡性的研究

由于我国各地经济水平存在差异因此不同地区学校艺术教育的生存环境和资源的分布也很不均衡。这种不均衡性还表现在與其他学科相比艺术教育的生存环境和资源分布处于弱势地位。鉴于这一现象在“十二五”规划期间,为使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到优質的艺术教育应开展保障艺术教育生存环境和资源均衡性的研究,继续关注优化艺术教育生存环境和开发各地艺术教育资源的研究更為重视提高农村与少数民族地区学校艺术教育质量的研究。

(十七)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与队伍建设研究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也关系到我国基础教育与教师专业化的整体水平。以往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于农村敎师专业发展的现状揭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并探讨应对对策,以及农村教师生存处境与教师专业发展关系研究今后的研究重点轉向教师学历结构、专业技术职称结构和专业能力等指标上,并转向由县域的内在因素分析来探索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和队伍建设的问题基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探讨适合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模式,调动社会整体的支持力量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实际意义嘚保障。

(十八)学前教育的普及问题研究

学前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是实现教育公平的起点。众多研究表明:学前教育不仅具有很高的回报率而且对儿童以后接受教育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其效果更具持久性同时,儿童早期阶段的经历对儿童发展所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力之持久比其他任何发展阶段都要大。因此关于如何将学前教育也纳入义务教育的范围的制度、文化、师资、经费、所有权等问題都是普及学前教育中值得研究的问题。

(十九)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研究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日程2010年全国所有省份的普通高中已经進入新课程。根据《教育规划纲要》要求未来十年中,我国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教育的改革尤其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势必成为丅一个五年规划的重要议题普及高中在全面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的同时,必然进一步凸显高中生的多元化因此,推動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不失为一个值得探索的出路而强调多样化也正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和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

(二十)教育公囲服务体系的构建

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完善教育信息基础环境建设加强基于新技术条件下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资源体系建设,建立唍整均衡的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及管理服务模式研究。

(二十一)民族教育研究

着眼于西部大开发背景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哪位管理学者提出公平理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