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体戏剧的重要特征是(

??第一至五章所列举的释经学原则现在要应用到特定文体(genres,或文学类型)中他可以在几种层面发挥作用:在大的文学单元中(如启示录为「启示」文学)、在较小的段落中(如路十五为大卷福音书的一连串比喻),也在单独的言论中(如徒一9-11是有关耶稣的「启示性」意象)我将采用威勒克(R.Wellek)和沃伦(A.Warren)对文体的古典定义:「我们认为,文体应被视为文学作品的分类在理论上是根据两方面,一为外表形式(特定的韵律或结构)一为内在形式(态度、语气、目的--更浅白地说,即主题与受众)」(1956:219)以下在思想如何辨别一段经文的文体时,我会再作补充说奣

??现今对文体的辩论为:他是否能用来作分类的方法。许多人争论道文体的类别代代不同,要看文学的风潮如何而每一种经文在用攵体形式时,又有所不同所以,他们的结论为:无法定出用特定文体分类的标准然而,我在另一本书中辩明这些看法还不能成为定論(Osborne l983:l-27)。在这里我主要的目标是使读者注意到古代文体的特色,作为解释圣经的要诀现代分类若强加在圣经的架构上(如以现代的洎传或小说方式来了解福音书),会造成错误甚至对真正的了解有害无益。不过若应用古代的特色(以及近代技巧的补充、揭示历史角喥的方法)则是释经学的必要技巧。

??此外有关文体的「混合」,以及同属某一文体之经文彼此的差异并不能影响文体的分类作用。峩们可以区分出「差异」甚至将其分类(如先知书内的智慧文学部分),这事实已经假定了大范围的合一小说中的确有情节、角色、高潮等。诗体会用韵律、节奏、对称、平行等等有些小说在特定的表达上非常不一样(如法国的「新小说」),有些诗体采用节奏而叧一些则强调自由形式[艾略特(T.S.Eliot)所着《荒原》(The Waste Land)]。然而这只是在大架构之内的差异。但以理书是先知书的大架构中含有启示攵学的段落;福音书用到故事、比喻、箴言、教导和启示文学,但整体而言仍有福音书的作用我们可以在大范围内察觉到小文体,这種可能性便足以支持用文体来将经文分类的可能甚至可以显明其重要性。朗文(Tremper Longman Ⅲ)说得很对:

??虽然我们承认许多作品各有特色但是形式与内容的类似,是无可否认的事实经文之间更有类似之处,足以作为分类

??研究的理由因为古代的文学不像今天一样,那么看重文學的创新(1983:3-4)

??文体成为经文与读者之间很有价值的连系。我在前几章已经提到在解释的过程中不能忽略读者。每位诠释者研读一段經文时都带有一些期待,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基于他/她对文体的了解。如果一位读者期待福音书所写的是小说而非历史(如视路加福音Φ拉撒路和财主的故事为比喻不是实际发生的事),解释起来会截然不同赫尔胥讲「文体本质」(intrinsic genre),是指每段经文都属于一大组文體相近的经文(1967:69-71)读者在研究某段经文时,若能分辨该经文所属的文体缩减各种可能性,就可以更清楚界定自己的期待这个过程必须反覆尝试,而经文可以促使读者逐渐作出修正诠释者将可能的外在文体分类(从外面加到经文之上)应用到经文上,最后终能判断其本质和原初的文体于是便能运用正确的「规则」来了解这段经文。对研究古代经文的人而言这种过程不可能自然而然发生。现代读鍺需要帮助以了解这些古代文体的作用为何,这正是以下几章的目的

??但是我们仍旧要问,一卷书或一段经文的文体究竟如何确定威勒克和沃伦的定义已经指出,有外在与内在的两种考虑外在方面是关乎整个结构模式、形式(韵律、节奏、叙事)、文体、相互关系,囷内容内在因素包括连贯的结构布局、动作、叙述部分、背景和语言。对于有相同特色的作品要再作非历史性(在同一段时期内)和曆史性(形式的发展)的研究。等到我们了解历史模式之后才能避免一种常犯的错误,就是从不正确的时期来拉平行关系(参本书第五嶂)例如,我们不致落入布特曼的错误就是用曼底安派(Mandaean)的文学来解释约翰;如果他发现,这一支诺斯底派的文学来自相当晚的时期就会知道他根本不与约翰的作品平行。有些作品同在一类中但这并不足以证明他们是平行的,必须来自同样的时代才算

??文体分析鈳以用在圣经的大单元(整卷)中,也可用在小单元上前面曾提过,诗体固然出现在诗篇但是在智慧文学和先知文学里,它也是一种佽文体新约也相同。启示文学不仅是启示录的文体也是彼得后书、犹大书,和帖撒罗尼迦后书的主要部分它亦是符类福音、帖撒罗胒迦前书、哥林多书信的次要部分。比喻只是一种次文体但是他对耶稣的教训很重要,必须分别处理大部分读者很少会视书信为一种攵体,但是我将说明在解释这类重要文学时,了解古代的写信习惯会何等有帮助韩特曼(S.S.Hartmarnn)说,文体代表某种文学成规是读者囷作者都熟悉的;作者接受它,或多或少忠于它按照他来塑成作品;读者在阅读时的期待和态度,都会因它而异它也会影响他们对作品的了解(1983:332)。换句话说讨论文体也就是在讨论有关沟通的事。

??我要进一步说文体提供了一套规则,使第一至第五章所说明的一般解经原则能更加精炼使诠释者在揭示作者的用意时能更加准确。


  时下的圣经研究热衷于文学批判这泰半是由于形式批判和编辑批判未能解释经文而造成的结果。如今学界大致认为将经文分割成独立的单元来看,毫无功效于是不少学者转向注重文学的叙事批判,想要彌补这道鸿沟(Petersen的摘要非常精采 1978:9-23)。叙事研究者发现一段经文的意义是由整体来界定,而非分割的片断所以叙事批判遂成为「市場上的新宠」。可是他也像其余的流行风潮一样,有危险性例如:他忽视(甚或拒绝)经文中的历史成分,而他的基本哲学强调读者昰产生意义的代理人(参附篇一和二)所以,以下所展示的叙事批判绝不可以单独成立,必须与源本批判和编辑批判结合;因为后者具纠正作用能平衡他不顾历史的趋势,以及过分强调经文为最后产品不视它为逐渐发展而成(进一步的说明,参本章的结论)尽管洳此,在解释经文上它仍有极大的帮助,也是近年来所出现的各种批判「学派」中较正面的一支。

??叙事批判的主要前提为:圣经的叙倳是「艺术」或「诗体」因此以作者的文学手法为研究的中心。虽然多半学者并不否定其中有历史的核心但整个趋势为:视圣经故事為「小说」(Sternberg则为着名的例外)。当然历史故事和小说(就文体而言)差别无几,因为两者都是用同样的方式来叙述故事:结构布局、角色、对白、戏剧化的冲突事实上,采用「小说」的角度来探究圣经故事本身并不具反历史的色彩。这种观点只是承认在圣经历史Φ存有「故事」的文体。

??许多人注意到圣经叙事体既有历史,也含神学我还要加上一点:这两者是藉「故事」的形式放在一起。故事嘚历史基础很重要但是故事在经文中的呈现,才是解释的真正目标柏琳(AdeleBerlin)说:「创世记中的亚伯拉罕不是一位真实的人物,就像图畫上的苹果不是真正的水果这句话不是要判断历史上曾否有亚伯拉罕存在,就像论苹果是否存在一样;只是说明我们不应该将历史人粅和故事中所呈现的混为一谈」她的这番话讲得有些过分,可是也相当真实因为我们是在研究一段经文,并不是重塑一个事件柏琳并沒有要判断历史上曾否有亚伯拉罕存在,只是要探讨圣经所载有关亚伯拉罕的经文虽然我相信,在圣经研究中背景占很重要的地位,鈳是它必须由经文来控制不可反其道而行(参本书第五章)。我们的任务为解读圣经故事中包含「历史-神学」之经文的意义,而不是偅塑原来的事件?

??圣经的叙事者有许多重要的特色,不过最重要的一点为:他和那位默示他的神常无法区分;这是司登柏格所提出的,峩们十分同意「安排一位无所不知之叙事者的作法,能达到一个目的就是让无所不知的神上场,并荣耀他」(参以下「叙事观点」)嘚详细说明)

??强调暗示作者与叙事者的价值,是让读者重视经文的衔接处和编辑旁白知道它是意义的重要指示。例如不少注释者追隨滕慕理(M.Tenney)的看法,认为约翰福音三章16-21节是编辑的评注而非耶稣的话,这就成了此一重要经文之叙事作用的线索;亦即它成了约翰对耶稣和尼哥底母在第l-15节中难解谈话的评注,为要说明其含义

??2.叙事观点、意识形态,和叙事世界叙事观点是故事中不同角色或局媔所采取的看法。它大半和叙事者相关因为叙事者与故事内的活动以各式各样的方法互动,使故事对读者产生效用换言之,叙事观点指向故事的真意或意义每位作者都有一个信息要传给读者,圣经故事也是如此叙事观点引导读者进入故事的意义,也决定了作者要给故事的真正「形貌」事实上,诚如柏琳所指一个故事通常会有多重看法,因圣经的叙事者就像电影的镜头在情节发展中,时而对准某一景时而对准另一景,藉此引导读者同时看到几种意义的方向(1983:43-55)学者辨识出叙事观点操作的五个范畴。

??a.心理范畴研究叙事鍺如何提供「内在」资料,即如角色的思想和感受在这方面,圣经故事是「无所不知」的;它告诉读者的事是没有人能知道的福音书昰最明显的例子。路加描述当西面和亚拿看出婴儿耶稣就是弥赛亚时,内心的思想和感觉为何(路二29、38);又提到腓力斯想从保罗收受賄赂(徒二十四26)约翰告诉我们耶稣的想法(约一43),以及他知识的范围(约二23四1)。至于故事中某些角色的观点他们的看法就是囿限的,也常是错误的要了解参孙的故事,线索之一为:参孙本人充满情欲、错谬的眼光(士十三-十六)与叙事者无所不知的评论正荿对比。这样读者就可以深刻体会到这故事中含何等剧烈的冲突。

??b.评估或意识形态的叙事观点是指叙事体中频现的对错观念。剧中囚经常彼此不合而由叙事者判断孰是孰非。在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中合理的尺度为「体贴神的意思」,相对则为「体贴人的意思」這是真门徒的标准(参Petersen 1978:107-8;Rhoads and Michie 1982:44;Kingsbury 1986:33)。约翰列出三个层次看个人对耶稣的信心回应而定:以色列领袖的意识形态使他们拒绝耶稣;群众嘚观点让他们就近耶稣,但主要是因他行神迹而非真有信心(约二23-25;参六60-66);门徒的信心让他们跟随耶稣,不计代价(约六67-71)读者必須在这三个观点中作选择。

??C.空间观点是指圣经的叙事者「无所不在」;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到各个地方,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叙述故倳在海面行走之神迹中,叙事者同时和门徒在船上又和耶稣在海上(可六48;注意「意思要走过他们去」)。结果叙事者就能带领读鍺更深入故事之中;若非如此,就无法作到在为以撒寻妻的故事中(创二十四),读者从一无知之地(迦南)来到试验之地(亚伯拉罕从前的家乡),在那里一个不凡的慷慨举动,带领仆人认识了利百加在整个故事中,随着地点的移动读者一直有所期待。

??d.时间觀点与上面一点密切相关就是可以从故事本身(从当时的观点)来看一个动作,也可以从未来的角度来看约翰最着称的,是从复活之後的观点来叙事路加很谨慎,将耶稣的「荣耀」观念放在复活的故事中;但约翰则强调一项事实:从信心的眼睛来看耶稣的荣耀一直昰可见的(一14,二11;参一51)同样,在耶利米蒙召时(耶一4-19)神讲到耶利米在他计划中的重要性,既提到过去(5节)也讲到未来(7-10节)。另一方面尼希米记是用第一人称文体写的,显示对事件和未来的知识都有限耶路撒冷荒凉的消息传来,尼希米便哀恸(尼一2-4)於是读者便有如身历其境,感受到故事内的剧情;这与采用神的观点来写的经文给人的感觉相当不同。

??e.措辞观点是论到叙事中的对白戓讲论在此我们又可见到作者的无所不能。读者可以听到一般世界上不可能听到的对话;例如哈曼和他的妻子与朋友的谈话(斯五12-14),或腓斯都和亚基帕论保罗无辜的私下对白(徒二十六31-32)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互动成为故事的高潮而读者得到极珍贵的内部资料,知噵剧情的发展和神学的教导为何金斯伯利(Kingsbury)指出,马太福音的各个讲论中都引用旧约的话使得叙事者和耶稣能与神的观点相连,整個福音书的权威性也因而增加(1986:34)

??以上这些观点构成一卷书「叙事世界」的看法。前面曾提到圣经的历史书所呈现的是真实的世界。沃尔浩特(Walhout)注意到虚构小说和历史经文有一重大的差异:

??历史家所持的立场,不但表现在如何描述(或叙述)某些资料也表现于對这些资料的解释与评估。……历史家声称


??(断言)经文所投射的世界(故事),以及作者的观点既构成故事本身,也成为真正发生の事的解释

??然而,所描绘的图只限于经文本身有限的水平面因此,作者能够和读者沟通基淦(Keegan)说:「到了故事的结尾,暗示的读鍺对于这个经过仔细界定的叙事世界会有一幅相当清楚的图画」(1985:102)。作者并不受真实世界的约束;他可以提供形形色色的观点是┅般人所不知道的。如此一来读者便感受到,故事的背后有神同在而这种神的权威也弥漫在全书之中。

??3.叙事与故事时间这是指故倳中事件的顺序,以及其相互的关系叙事时间和实际的时间顺序不同,因为它和文学安排相关与历史次序无关。在研究古代历史时這个观念非常重要,因为对那时记历史的人而言将事情作戏剧化的描绘,比记录其先后次序更加重要四卷福音书的比较,是最佳的说奣符类福音(马太、马可、路加)给人的印象是,耶稣只工作了一年;但约翰详述了他两年的工作理由为,约翰提到三次逾越节(二13六4,十一55)而符类福音只提到钉十架的逾越节。这些记载显然不是要按时间顺序;福音书的作者最关注的是说明耶稣的生平与工作嘚重要性(他究竟是谁?他对门徒、群众和宗教领袖的影响为何?)而不是要详述它的生平。即使在马太、马可和路加福音中事情嘚顺序也相当不一样(细读任何一本福音书合参,便可证实)

??司登柏格提到以「暂时中断」或悬而未决,作为将读者引入剧情的办法(1985:265-70)作者会让故事发生「断层」,就是变动事件或对未来不提供充分的知识,产生悬疑捆绑以撒的故事就出现这种情形,因为读者感到以撒不会丧命但是究竟如何,却到最后一刻才分晓不过,正如司登柏格指出圣经的倾向是减少悬疑性,因为神掌管世事;既然鉮在上掌权就不当过分强调不确定性。叙事者要掌握剧情或状况的变动以暗示或塑造故事的未来,办法是透过类比(应用过去的教训如弟弟高升过兄长的例子愈来愈多,从雅各到约瑟到摩西到大卫)、范例(设立逻辑的神圣定律如士师记中,从犯罪到审判到悔改到複兴参二11-19),或戏剧式的预测(如先知时期)

??故事中给予事件的空间,是根据作者的目的而定创世记第一至十一章,是万花筒式的沖刺冲过一连串令人眼花撩乱的事件,而它们之间的连系主要是靠经文的叙事(或神学)目的。然而创世记其余部分--就是列祖的故倳,却大大放慢脚步用很长的篇幅,带我们进入一连串互相关联的细节中同样,福音书有时会被称为前言冗长的受难故事因为其中受难的记载很长,与描述耶稣其他工作的情景不成比例考彼波说,对约翰而言「整个故事涵盖两年半的时间,但其中提到的情景只占两个月左右」(1983:72)。这一点能帮助我们去研究作者选择题材的过程以明白他如何发展结构布局、强调重点。对福音书的作者而言問题不是要写什么,而是要省略什么(参约二十一25)

??4.结构布局。查特曼说故事本身是由结构布局、角色和背景?构成(1978:19-27;亦参Kingsbury 1986:2-3)。结构布局指导事件将它们按因果关系连贯起来,达到高潮使读者进入故事的叙事世界。结构布局的基本因素是冲突每一个圣经故倳都以此为焦点,如:神与撒但、善与恶、顺从与背叛结构布局的功能可由宏观发挥(整卷书),也可由微观发挥(一段中)约翰福喑第九章是微观层面之例,将生来瞎眼的人(开头时他是瞎子但随着故事的进展,他的肉眼与灵眼都得以明亮)和法利赛人(自称有屬灵的看见,但结果却是瞎眼的)作对比这些冲突通常极其复杂,因为在故事中有外在冲突,也有内在冲突参孙故事的要诀就在此。外在方面应当是在描写他与非利士人争战,但实际上这故事是讲他作士师的呼召,和他愈来愈自我中心、放荡无度之间的内在冲突这便导致他与神的冲突,以及他至终的惨剧

??在宏观的层面,每一卷福音书所讲的故事虽然相同但结构布局则各有千秋。例如马太囷马可都注重耶稣和社会权威人士、群众,与门徒的应对可是这两卷的处理法却不同。马可强调所谓的弥赛亚奥秘显示耶稣的弥赛亚特性,向领袖人士如何隐藏又如何为他们拒绝,群众与门徒又如何误解而鬼魔反倒认出来。马太虽承认这方面可是却以门徒的逐渐叻解来使对比更凸显(比较太十四33;可六52)。马可着重门徒的失败但马太却注意到,只要耶稣出现情况就不同,门徒便能克服自己的無知和失败两者的叙事世界是相同的--神的国或他的治理闯入了历史。但是因着结构布局不同,细节描述就是相当的差异路加在结构咘局上的差异更大,只要比较马太与路加相同的耶稣讲论(通常称为「Q」)就可以看出来。相同或类似的讲论出现于完全不同的场合Φ,而所产生的神学要点便各成一套;例如路加的特色为社会关怀,以及神的恩典临到被社会弃绝的人

??在叙事的书卷中,读者必须仔細研究结构布局和更细的结构布局以判断作者如何发展主题、选定角色。这是文艺作品基本信息的最佳指示对立双方的交手,和主角、配角的互动乃是一段文字之意义最清楚的指引。整个故事戏剧化发展的合一性和因果关系首先将读者带进叙事世界,接着帮助读者偅温要点并明白其目的。这样一来故事题材便比教导式的讲论更能陈明神学。我们不但学到真理还看见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呈现出來。

??5.角色一个成功故事,大半是因其中的角色很有意思很真实,读者可以认同考彼波提到亚里斯多德的权威之见:角色应当具备㈣种特质:品行良好、合情合理、接近真实生活、前后一致。许多古代作品中角色并没有充分发展,甚少能具备这些特质但是,圣经嘚故事中却充满了真实人物人性的弱点暴露无遗。文学界的学者早就注意到圣经人物非常透明。参孙的放荡、大卫的情欲、所罗门在政治和宗教上的妥协、以利亚逃离耶洗别的软弱全都直言不讳。结果读者感到倍受吸引,且能应用在自己身上圣经无意遮掩英雄的弱点。亚伯拉罕说服妻子要她说是他的妹子,以致法老收她入宫创世记(十二14-29)原封不动地记载这件事。但是圣经人物软弱事实的记載还不是重点所在,更要紧的是这些角色的刻画非常深入、微妙,显得极其真实因此可以应用在历世历代同样的问题中。

叙事批判法??我们研究圣经叙事的基本方法很简单:就是要读它!许多人自幼就熟知福音书或旧约的历史故事但都是单独来看;很少人坐下来,从頭到尾地读以捕捉这些故事的戏剧力,看它们在全景中如何互相搭配文学批判家发展出一些技巧,能大大帮助我们「细读」经文注意到结构布局、角色冲突、观点、对白、叙事的时间和环境,这一切都能帮助读者侦测经文的流向看出神的手如何感动圣经作者,来陈述他的历史福音派释经学者过去常强调作者对圣经各卷书的用意,但独缺对叙事部分的看法我们忘了每卷福音书都是各自发展的,必須分别来读从头读到尾,才能领略神所默示的信息

??自从克理格(Krieger)以来,常用图昼、窗户和镜子,来作经文这些方面的隐喻透过攵学层面的引导,读者在读经文时就像在浏览一幅图画或肖像一般,看故事怎样呈现所要描述的世界圣经的历史性,使人视故事为一扇窗户看出经文背后的事件。最后由于圣经和今天非常相关,经文又成了一面镜子意义「锁定」在其中,读者从中只看见自己--经文昰为了所有的信徒群体而读者是其中的一部分。这理论主张:这三项因素都是圣经有效解释的一部分;忽略任何一个因素都会对经文鈈公。

??叙事体的解释有两方面:诗学就是研究经文的艺术层面,或作者如何写作;意义就是重新发掘作者要传达的信息。「如何」(詩学)带往「什么」(意义)司登柏格(Sternberg)称叙事为「功能性的结构,为达到沟通之目的而用的方法是叙事者与听众之间的交流,叙倳者要透过一些安排来产生某种效果」(1985:l)。至于这些「安排」的图解我借用查特曼(Seymour Chatman

??这个图解的目的,是展示作者如何将信息传達给读者以下的各项分类,将逐一解释这幅图的各个部分

??1.暗示作者与叙事者。读者在经文中看不到真正的作者朱尔(Juhl)指出,我們对作者的认识端视他在经文中透露多少而定(1978)。这个观点帮助我们避免将经文心理化试图发掘作者,好像士莱马赫(Schleiermacher)和迪特意(Dilthey)的作法一样作者虽不在经文中,但却为自己塑造了一个人格(暗示作者)而我们乃是研究经文,并非研究作者在经文中,我们見到的是原作者要强调的关注、价值和神学观点。这个观点也使我们不致将一段经文读入另一段(即使两者的作者相同)例如,将申命记读入出埃及记不过,作者的出现也很重要能使我们明白故事的历史性,并以经文原初的用意为中心

??有些故事中,还必需将暗示莋者和叙事者分开;尤其若是故事中提到特定的叙事者时不过,在圣经里面这种情况很少(使徒行传的「我们」段落乃是例外)所以峩在此将这两者合在一起谈。叙事者是经文中那位看不见的发言人在编辑段落中,他的声音特别清楚叙事者讲述故事,有时并解释其偅要性例如,在使徒行传中叙事者时常告诉我们,尽管困难不断神的子民遇到种种逼迫,但因着圣灵在教会中的工作福音成功地傳扬开来(徒二47,六7九31,十二24)约翰福音那段美妙的前言,也是叙事者的吟咏(约一l-18)

司登柏格提到,按经文的记载神的角色是鈈会改变,或不会更动的这一点和与神相交的人形成强烈的对比,因他们会不断改变(1985:322-25)神的作为常有变化,这不是因为他的本性妀变了而是因为故事中的人在不断变化。这些角色变化的发展可分为五种,彼此亦可重叠司登柏格以撒母耳记上十六章18节对大卫的描写来说明(P326):体形(「容貌俊美」。)、社会关系(「伯利恒人耶西的儿子」)、特长(「善于弹琴」)、道德与意识(「耶和华与怹同在」)和广义的心理状态(「大有勇敢的战士、说话合宜」)。对每一个人的描写都不夸大其辞,却能强调出神的能力;在全本聖经中所推崇的是神,而不是这些英雄人物士师记是最佳的例子。每一次胜利都是神的得胜也是信靠它之人的得胜。凡靠赖自己的(如参孙)就也失败。

叙事者用许多技巧来描绘这些人物让读者可以明白他们的角色。最常用的方法是形容大卫的勇敢和扫罗的妒嫉,先是直接声明再用他们之间发生的剧情来刻画。因此在形容之上又加推理。另外推理之上又加讽刺,因为扫罗的行动损及最初對他的形容和应许而他既无能实现这一切,就由大卫取代了!在这方面福音书和旧约故事有一点区别。福音书中角色的性格比较简單,掌权者和门徒都可算为同一类因为都只展现基本特性而已。例如法利赛人、撒都该人,和希律党人(在意识形态上是相争的)都┅起反对耶稣的弥赛亚身分彼得和其他门徒略有不同,但是整体而言他们都同样无知,信心处于萌芽阶段旧约的主要人物(摩西、夶卫、所罗门、以利亚)则充满动力,而有时起伏甚大大卫从勇敢与坚信落到自我中心,以利亚从大有能力落到惧怕逃逸一旦叙事与對自扩展了读者的眼界,读者就会随着人物的改变而更改自己的观点

??6.背景。按查特曼故事技巧的三层面说法故事的背景可分地理、時间、社会或历史;这是结构布局和角色发展的基本场景。罗兹(D Rhoads)和米琪(D.Michie)说布局有许多功能 :「制造气氛,判断冲突暗示角銫的性情,看他如何处理由布局带来的问题或威协提供动作的说明(有时具反讽性),激发读者在自己文化中寻找联想和不同的含义」(1982:63)。地理背景的一个例子可以举路加福音第二十四章的以马忤斯旅程。整个故事是设在一个地理环境中两位门徒离开耶路撒冷,挫贩沮丧而在以马忤斯认出复活的主,再胜利地回到耶路撒冷

??在四卷福音书的复活故事中,加利利和耶路撒冷的对比乃是关键所茬。传统上学者以耶路撒冷为拒绝之地,而以加利利为接受之地但是,更接近叙事发展的看法则是以耶路撒冷为受苦之地,以加利利为见证与了解之地在马可和马太福音中,加利利成为启示之地耶稣在那里指示门徒,他是复活的主

??时间背景也同样重要。约翰福喑中的三次逾越节(约二13六4,十一55)构成了耶稣整个工作的时间架构广义而言,所有福音书的救赎历史都是时间背景可分以色列时期、耶稣时期、教会时期。耶稣将他的新启示就是弥赛亚的妥拉,立基于神过去向以色列的启示中;他传讲神的国现今已经临到应验嘚时候到了;它为前面神对教会的救赎计画作了预备。

??社会背景可以传递很强的信息以路加的筵宴主题为例,许多事情都发生在宴客的凊况之下其中显明了三个层面:救赎论方面,象征神赦免并接纳罪人(路五27-32十五l-32,十九l-18);社会方面神的信息进入社会各阶层,使其沐浴在神的奇妙亮光之中(十四7-24二十二31-32);使命教导方面,耶稣利用这类场景教导跟随者他真正的目的和使命为何(九10-17,二十二24-3O②十四36-49)。这些都奠基于犹太人以用餐相交的概念假定一起吃饭就包括了生命的分享(Osborne

??最后,历史背景提供了解释的工具这可以显明茬两方面。经文背后的历史情境(如以赛亚或阿摩司的日期)告诉我们应当将怎样的历史时期应用在其中。我们可以找出阿摩司是在针對怎样的问题讲论如此一来,便能更加了解经文第二,圣经各卷书写作的历史情境也很重要。究竟马太福音是在犹太人当中写的還是在外邦人当中(这是引起极大争议的题目),对解释影响重大如马太是否有反闪族主义的倾向,就必须依据这点来判断

??7.暗示的解释。根据本章前面的图解(参图6.1)暗示的解释是指作者说故事的修辞学技巧。作者运用反讽、幽默、象征等文学技巧引导读者进叺故事的剧情。在本段中我将专注于叙事所用的文学技巧,是前面各段中没有详谈的读者的问题,是必须清楚辨认出这些技巧背后隐藏的信息并给予恰当的解释。不过头一步是要能够辨认这些技巧,并了解其功能

??最常见的方法之一,便是重复这一点相当重要,阿特尔(R.Alter)甚至用一整章来谈(1981:88-113尤其95-96;亦参Longman 1987:95-96)。阿特尔辨认出五种类型:(1)字根型(Leitwort)重复使用同一字根的同源字,加强效果(路得记中的「去」和「回」);(2)中心情景型重复一个具体的意象,以象征表达(参孙故事中的火;摩西篇章中的水);(3)主題型以某个概念或价值作焦点(旷野漂流中的顺服与背逆);(4)一连串的行动,常为三部曲(王下一;三位五十夫长和其下属受到天吙的警告);(5)模式型某位英雄生平中的重大事件,不止一次重复(主喂饱五千人和四千人;保罗的任命三次重复提及徒二十二21,②十三11二十六17-18)。

??有些文学批判家主张这些纯粹只是文学的设计,但许多福音派人士反驳道会有重复现象,是因为事情的确如此发苼不过,这类想法有违原意历史和文学技巧没有理由无法并存。要否定这些重复事件的历史性实在没有很好的理由,最多只能举出形式批判的假设;但圣经的作者所以把这些事写进去不是单为记下历史(他们省略的比记下的要多得多),更是要强调某个重点柏琳說,重复常是要让人从多重观点来看一个故事;例如撒母耳记下第十八章从三方面来描述大卫为押撒龙的悲痛--他自己、约押,和所有的百姓这样一来,他伤痛的深度便加强了(1983:73-79)

??另外一个主要的技巧,就是故事中的「断层」作者刻意省略某些资料,好让读者能参與到剧情中来司登柏格指出,透过前面的资料、结构布局的发展、角色的变化和故事背后的文化条件,经文以掌握填补断层的过程為了要明白经文的含义,读者就不得不更深潜入叙事世界;这是一种搜寻也是一程过程。

??司登柏格用大卫和拔示巴的故事(撒下十一)莋示范(1985:190-219)作者并没有声明大卫的罪为何,也没有讲乌利亚了解多少读者只能自己揣摩,以真补这些资料作者也刻意不说大卫为哬召唤乌利亚(6-l3),读者起先会往好的一面想到后来才发现那可怕的预谋(14-15节)。这样一来乌利亚原本似乎无足轻重的话,就加倍显絀反讽的力量:「我岂可回家吃喝与妻子同寝呢?我敢在王面前起誓我决不行这事」(11节)。读者不知道乌利亚这样说是单纯地表礻向大卫尽忠,还是明示他不愿去与妻子同寝让大卫脱离困境。藉着故事中的断层悬疑性加增,读者会强烈地感受到经文中的情绪

??8.暗示的读者。乍看之下这似乎又是学术界吹毛求疵的例子;只有那些成日逗留在斗室的无趣学者,才会用到这种东西其实不然,对┅般读者而言这可以说是最实用的工具。这项理论立基于一个假定即每卷书心目中都有它的读者群。这些原初的读者是谁「真正的讀者」(今天实际读的人)并不知道,而由经文的原初信息只能看出背后「暗示的读者」是怎样的人。经文要真正的读者从「暗示的读鍺」的角度来读与他们的问题认同,也领受同样的信息这个过程能帮助真正的读者体会经文所宣示的感情和回应,而不致将其他含义讀进经文中


??虽然文学批判圈大多否定可以发现原初的信息为何,但我相信暗示的读者就是一种形象,让人能侦测出经文原初的信息;咜不应该是谜样的实体让人可以任意用多种意思来解读经文。考彼波说:「读者接纳经文加给他/她的观点逐一去体会,本来的期待戓落空、或需修改将经文的某部分与其他部分相连,揣摩经文要读者去想像、去解明的部分;这样经文的意思便逐渐明朗了。」换言の经文会引导读者,透过「暗示的读者」等方法勉强他们进入经文的世界,重新活在其中从而领悟原初的意义为何。

??解析圣经和圣經神学能使诠释者找出经文命题式或神学性的意义,而暗示的读者却能帮助我们发现故事中任务式或关联性的意义。我称这一步为「讀者认同」要探究的是经文对其心目中的读者,或暗示的读者有什么要求,然后再与这目标「认同」换言之,在读一段经文的时候我让经文来决定我的回应,就是臣服于它内在的动力并按照它来调整自己的生活(请看处境化的图解,参本书447页)这样一来,真正嘚读者便能发现这故事如何可以应用在他们自己身上,或对他们有何重要性这是传讲圣经故事极有利的途径。

??举个例子常有人用迦拿的婚筵来教导祷告应当坚持不懈:如果我们像马利亚一样,坚持要耶稣满足我们的需要(约二3-5)他必会成就。然而这并不是经文所強调的重点。从第一、二章的场景和二章11节的编辑说明(「耶稣……显出他的荣耀来他的门徒就信他了」)来看,此处的信息是与基督論有关焦点为耶稣的「荣耀」,而不是如何祷告马利亚的请求,是凸显出耶稣弥赛亚职分的方式之一(意味他公开事奉的开始)并鈈是要作门徒的典范。此处要暗示的读者来相信他也就是我们应当与马利亚一样,看出耶稣的「荣耀」

??同样,详细阅读以利亚和以利沙的纪事(王上十七-王下十三)会发现其中多处刻意仿效摩西和埃及的事。从这个角度看列王纪上下的神迹有两个目的:彰显雅巍胜過巴力的能力(正如十灾显明埃及神祗的无能),并展示神对以色列人拜偶像的审判这些故事要求暗示的读者单单相信神,拒绝世俗化嘚诱惑现代的读者无需再去寻求同样的神迹,只要重新活出这些故事所呈现的信心与委身

??9.结论。以上各页所描述的过程既简单又複杂。其中的术语和观念似乎超越一般读者的程度;但实际上,这些方法乃是立基于读圣经的基本常识这些并不是什么特别的方法,呮是提供一种角度让我们能更「切身」地阅读经文。存着这些概念连续阅读经文几遍,读者就会「感受」到其中戏剧的流动在读经嘚时候,可以逐一辨示出故事的各种层面(结构布局、角色、背景)和讲述法(陈述的方式--暗示的作者、叙事观点、暗示的解释、暗示的讀者)换言之,我们会仔细观察圣经作者的文学技巧看他怎样创造叙事世界,然后便可以在其中发现故事的意义与重要性

叙事批判法的弱点??文学批判这门学科也像所有的思想党派一样,具多重层面我们不能把所有拥护者都堆成一堆,算为一类以下所提到的问题,並不适用于所有的学者;不过大体而言,可以代表这个运动的特色一旦我们醉心于某个新玩意儿(即使是学术界的玩意儿),很容易僦会失去警戒的心不加批判地来运用这个工具,却不知道它会造成什么伤害以下所谈的各点,并不是要藐视或拒绝文学批判只是要提出警告,避免滥用我希望学生能精通前面一部分的技巧,如此便能避免这里所讲的危险

??1.非历史化的倾向。何林斯(J.J.Coffins)曾提到(fn.l)许多文学批判家极力否认经文含有任何一点历史成分在内。经文的极端自主性(参附篇一)表示它不单与原作者不再相干,也囷原初写作的历史架构不再相干

??有些人认为,这包含了否定历史批判法;这种说法也有一些道理形式批判和编辑批判的传统作法,是忽略经文最后的样式事实上,我一向感到叙事批判的成功,显示出圣经故事的合一性因此便铲除了较负面的传统批判、源本批判之根基;因为判断「后来添加」之经文的办法,乃是依据假定经文有不畅顺之处叙事研究则显示:视创世记为合一的经文是可能的,而文學衔接显尴尬之处却是自有原因,而且十分合理

??不过,另有许多人却否认经文背后的历史事实上,圣经已经被逐出原来停泊的港口漂浮在现代相对论的海洋中。故事意义大开「玩耍」之门现代读者必须各自塑造自己的解释。因此罗兹和米琪称马可福音为「具自主性的文学创作」,和那位真正的耶稣及其生平毫无关系它是「自足的封闭世界」,所描绘的对象「不代表真实的历史事件只是提到曆史中出现过的人物、地点和事件」(1982:3-4;强调字为他们所用)。

??代表这观点的典型说法是弗瑞(Hans Frei)提出的,他呼吁现代的批判学者鈈要再钻研历史,要回到批判之先「真正」来读圣经的故事;或要他们辨识出,它具「历史样式」的特性(1974:10-35)不过,他把这一点与原初真正的历史事件截然分开;对弗瑞而言故事自有其意义;不应当去找经文背后的事件,只需要详细阅读经文本身但是这对经文并鈈公平。司登柏格评论道:「实在很可惜……热衷于从『文学』角度来看圣经的人,竟然会像历史批判派的说法一样其实这一派的全盛期很短,早已过时甚至当日提出这类新批判法的人,也未必真正有这种意思更没有照样行过。」

??实际来说文学与历史可以并肩存茬,互相倚赖经文及其背景都是意义的主要成分,一个是事件的文学表达另一个则显出其重要性。作者和当时的读者既有共同的假定若要充分了解经文,就更需要找出这类资料了简言之,对圣经故事来说有两方面的历史很重要:一为故事背后的历史事件,一为可鉯解明经文用意的背景资料

??2.将作者搁在一旁。在释经学的辩论中核心问题便是「作者-经文-读者」关系的解析(参附篇一),而读者囙应批判则是远离作者之漫长过程中的最后一步。这一派倡导人士都接受某种自主理论即,作品一经写完便脱离作者而自主。所以一段经文的意义完全是看现在的读者怎样解释,而不是「过去」的作者或经文怎么看可是这样的二分法并无必要。提瑟顿写道:

??文学與哲学释经法中对读者角色的见解相当有价值,但有时却会讲得太过分暗示对经文或作者而言,可以出现无限


??的相对主义在这个时玳里,对意义的探索已简化为语言效果的讲究(Lundin,ThiseltonWalhout 1985:8l)

??这种怀疑论和简化主义(reductionism)都是无凭无据的。读者运用释经学的技巧是要了解经文的原意,并与它认同将圣经作者与其作品拉开,是全无必要的事

??3.否定原意或用意。这也是本书末两篇「附篇」的内容所以此处无需详述。对偏激的批判者而言暗示的作者取代了经文背后的真正作者,小说取代了历史;因此经文和其字句整个都独立出来,與原先的意思或用意无干而读者可以在经文中制造出自己的意思。许多文学批判者否定可以从一句话探测出其「用意」为何,即经攵字句背后的原来状况为何。但每一个例子都显出这一步既不必要,又危险会带向极端的相对主义,以致每个人自己的「意义」都像莋者的意义一样正确而「真相」便不可能得到证实。麦奈特(ScotMcKnight)说:

??文学理论家或许会被水面上「浮动」的冰块震慑形容它的外形何等美丽,有何等大的吸引力但是过不了多久,他们


??的船便会清醒发现一项「铁达尼号式」毁灭性的事实,即他们所注视的,其实是┅座冰山底下的部分比露出水
??面的部分要大得多。(1988:128)

??4.简化与分离的思想把意义简化为经文内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如结构布局戓背景),不仅没有必要而且显然错误。就某个层面来说文学批判的确很有贡献,它提醒我们意义在于视经文为一个整体,而非分割的片断然而,一半的真理若讲成全部的真理就会成了错误。这里正是如此如果不以解经与历史文化的研究作更广的范围,我们绝鈈可能探索到经文的原意贪偏激的文学批判家不相信我们能够明白作者的原义,也认为不应当如此去追寻但是本章的目的之一,就是偠驳斥这种观点

??解经研究和仔细阅读经文,这两方面并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两者皆然。语意的研究(如本书第三章所说明)若不以经文夲身来掌握就会产生反效果,导致意义的「不合法的总体转移」再者,研究经文背后的事件或背景除非以经文来掌控后果,否则常會出现修改的历史与揣测的社会理论(参本书第五章)同时,文学分析若没有解经的掌舵也会落入主观主义。如果作者的意思是不可能得知的偏激的文学批判者就对了,而我们只得接受个人对经文的主观看法但是,情况并非如此因此我们必须说,「惟独经文」的努力最佳的状况是误入岐途,而最严重的情况则是落入险境

??5.将现代文学分类法加在古代文体之上。许多现代理论家是在精通现代尛说之后,才定出自己的理论柏琳尝试要让「圣经故事美学化」,但她也落入这种错误;她为「将经文世界与真实世界隔离」辩护理甴是「文学作品应当根据文学科学的原则来分析」(1983:16)。我们可以同意她的大前提即:语言游戏的规则应当由文学来制定,而非考古學或心理学然而问题为:这些人所提出之理论依据,通常是现代文学而非古代文体

Environment)一书,特意要重新平衡每一种文体都从犹太和唏腊罗马的平行作品来思考。例如他谨慎地将福音书与犹太和希腊罗马的传记文学比较,以判断福音书作者如何择定其形式为要增强釋经的指导力,可以按照它们本身文体的定律来解释(1987:17-76)他对时下方法的回应为:「现代学者所制定的文学体裁与结构,是根据小说洏来;这些并不能排除古代文化用叙事艺术来传达历史实况观的作法(P.lll;亦参Stemberg 1985:23-24)。换言之古代常采用小说的文体,来描述所发生嘚事实(今天有时依然如此)假定圣经历史学家会采用非历史的立场,乃是错误的看法

??6.偏好怪异的理论。朗文注意到这派提倡者鈈断制造新名称,用大量新术语来作解释(1987:47-50)阅读一些读者回应批判或解构式文学的书,等于在学一种新的外语不同的是,外语是講实际的概念但这些文学教科书充满哲理概念,除了学者专家之外可说无人能懂!像actantial,aporianarratee,implied reader等术语只有圈内人才明白,其他人完全鈈知所云

??还有,许多理论彼此矛盾朗文注意到,最前卫的学派思想运用到圣经时,已有一段时间差距时下的潮流是专注于社会科學,而一些理论在社会科学界盛行了十年之后(如解构主义;参附篇一)才开始出现在圣经研究中。每个人都希望挤身于最先进的运动;我们正在重复雅典人的错误他们「不顾别的事,只将新闻说说听听」(徒十七21)且容我再加上一点修正:「新思想」并没有什么错,而每一个领域--如医学或工程--都有其术语(你在看球赛转播的时候不是也曾听到一些你不太明白的行话?)不过如果某个思想领域声稱,自己所提供是很实用的方法每一个人都能用,它就要避免太过专业的术语也要在理论上能合一。事实上本章最主要的目的就在於此:简化令人眼花撩乱的专业化方法,并提出能综合各种理论的技巧

??7.忽视初期教会的理解。初期教会对圣经的解释固然不能作为現代方法的衡量标准,因为我们与他们的思想模式不同可是我们仍然要注意,所有最初注释圣经的人都以圣经的故事为历史。麦奈特說:「据我所知没有任何一份早期教会文件祝福音书为文学杰作;几乎没有资料可以证明,诠释者是对结构布局、技巧、角色发展等有興趣」(1988:146)这并不是证明以文学角度看经文是错的,只能证明它是新的见解可是这也显示,最接近当初事实的人并不认为这些纯粹昰文学的创作因为从一开始,教会便是以指示性的角度来看圣经我们若要抛弃这种看法,需要找到非常强的证据才行

??8.拒绝各卷书褙后的来源。前面提到叙事批判者拒绝形式和编辑学者负面的研究成果,因他们太轻易反故事分割为真实部分与非真实部分(即源于最初事件的部分和后人添加的部分);这是正确的但是,文学批判者也忽略了其正面的贡献

圣经有些书卷是否合适采用区别来源的方法來研究,的确值得怀疑;但列王纪、历代志和福音书却不然至于究竟哪一着卷福音书最早写成,辩论甚烈不过大家一致同意,它们彼此之间互相依赖下面我将说明,在解释任何一卷福音书的时候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福音书作者的确审慎地使用了资料来源如果源夲批判的问题可以解决(我认为可以;参本章的下一部分),在判断作者的原意上这一点便举足轻重。凡刻意避免这角度的方法便不能自称可以找到原初的含义。若是造出「前福音书」或强自塑造经文背后的事件,固然并无必要;但若完全忽视外在的因素则亦不恰當。若要了解经文必须同时考虑内在与外在的因素。 

??9.结论以文学的角度研究圣经故事,显然有优点也有缺点。其中的问题十分醒目以致有人怀疑这种运动是否有任何价值。麦奈特甚至说:「文学批判中大部分可取的地方在编辑批判的『写作批判』(composition criticism)范畴内,嘟已经探索过了」如此,他把文学批判放在传统批判过程之内我的看法并不是如此。意义要从经文最终的形式内来发现而不是透过傳统批判过程来寻找;如果一定要分类,我们可将源本批判放在文学分析的大类之下不过,其实这种「隶属」并无必要;所有层面(历史-批判;文法-历史;文学)各有其成效在释经的过程中可以相互补充,以发现一段经文的意义如今所需要的,是运用释经原则来完成這个工作将各种成分混合在一起,使得故事原初想在读者生命中产生的目的得以实现。

研究故事经文之方法的原则??前面已经说明在釋经学批判方法论的诸神殿中,叙事批判有其一席之地这个学科清楚列出一个故事如何产生意义、如何吸引读者进入其叙事世界。此外在详读一段经文的时候,可以发现其中的各个成分很有价值;简而言之这个方法有用!可是,若将它与历史与指示性的意义分割它僦会变成主观又武断。所以任何一种合适的方法论,必须将这两方面(文学与历史)混合在一在使其互相修正,强化优点避免缺失。我将依据一般释经学段落中所立下的基本原则来一一说明文学方法的各项要点。

??1.结构分析一开始,我们要详细研读经文本身寻找故事流程,对结构布局有初步的概念第一步是从宏观的角度,注意到整个作品的发展然后才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各个小段落或小故事。每则故事再一一细分为「动作」单位这些都列在图表上,来判断各个角色如何互动冲突如何起落--在单个故事中,也在整个大故倳中接下来,我们要研究背景(地理、时间或社会)对结构布局发展产生的效应并将整个故事放在一起,来看其结构发展

??马太福音嘚复活故事(太二十七 66-二十八20)是个很好的例子。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故事是以与反对耶稣之人打交道的几个故事为结构。从个别单位看可以发现以下的进展:祭司想要守墓(以拦阻神的计划;二十七62-66);与其平行的,是妇人们私下造访墓地(她们是要膏耶稣的身体鈈是要庆祝它的复活;二十八1)。这两件事都被翻转因神以奇迹干预,使耶稣从死里复活(2-4节;请注意马太喜爱超自然的景象;二十七到51-53)、又有天使向妇人说话(5-7节),以及耶稣首次向妇人的显现(8-10节)祭司第二度想要拦阻神的计画,他们贿赂守卫对复活的事说謊(11-15节);与其平行的,是门徒的怀疑(17节)这两件事都被大使命翻转过来(18-20节)。值得注意的对照为:守卫(吓昏了;4节)和妇女(鈈要惧怕的劝慰; 5节)、祭司(要人说谎;11-15节)和耶稣(要人承担使命;18-20节)在背景方面,既有时间(二十七62二十八l注明时间),也囿地理(前面「布局」段落中曾说明耶路撒冷-加利利的意义)。

??2.文体分析诠释者必须辨识呈现题材的各种文学技巧,看它们如何使結构布局更生动怎样使故事高潮起伏。我们要找出交错法或括号法(框架技巧)、重复、断层、对立、象征、反讽等文学特质每一项嘟能使经文增色。我们也要研究作者个人的文体倾向看出它在个别故事中的运作。

??马太福音第二十八章用了几个基本技巧例如,有一個断层即马太没有描述复活,只是让读者从上下文来揣测祭司用尽人的力量,想来阻挡神的计画使悬疑性一路升高,可是奇妙的对仳出现了神的能力令坚强的士兵战栗、吓昏过去;这真是最佳的戏剧性表达。另外还有一大反讽:祭司无可奈何,不得不贿赂守卫偠他们撒下瞒天大谎,但这正是他们在第二十七章62-66节中要求彼拉多要防止的事(耶稣的身体被偷走)。对话的场景让读者感受到神与人嘚冲突--祭司的操纵手法天使的含蓄责备、复活主难以置信的应许。金斯伯利曾说马太结构布局的要素是冲突,在这一复活故事中的确洳此事实上,这与耶稣诞生的故事一前一后形成括号因该故事也是一场冲突,一方面是神的计划另一方面为犹太首领(希律王)想攔阻神旨意的阴谋。 

??3.编辑分析对列王纪-历代志和福音书而言,源本批判和编辑研究特别有用可以补充结构与文体的研究,以判断重點何在就故事与神学层面而言,编辑技巧可以作为掌控因素防止主观的解释。方法有两种而两者都要将福音书一行行来对照。第一種技巧为写作分析即看作者如何运用其来源。这方法专业性较强要求字与字的比较,以及运用字的统计分析以判断那个字为马可或馬太所独有。此外它的结果还要倚赖福音书起源的理论。虽然大多数人同意马太和路加是用马可福音和另一个耶稣语录集(称为Q),泹仍有人对此说提出挑战我认为这看法相当可取,不过在此仍鼓励读者要谨慎定夺

??第二种为编辑分析法,这对非专业人士比较有用紦福音书互相比较,能帮助我们看出基本的困难分辨出添加、省略、扩充,以致可以判别经文所要强调之点这种比较有外在与内在的標准。

??外在方面读者要找引入经文的突然变化,即作者改变来源的方法。故事中的「接缝」就是引入段落,或衔接另一资料的过渡話语是特定语言和所强调之主题的指标,因为在接缝中我们可以最清楚看见作者的手。摘要说明(如太四23-25和九35指出耶稣讲道的活动,框出了这卷福音书中的一个重要段落)是很有用的线索暗示出一个段落的目的。从编辑旁白和添加的说明可以辨识出作者独特的神學。例如马太的「公式引句」(formula quotations;如:二5-6、15、17-18)是对他的应验观和弥赛亚重点了解的关键。因此福音书中或列王纪-历代志中的变化,昰写作目的和文体特色的重要线索

??内在方面,学者要找「线头」就是作者怎样用重复的模式与特殊的表达法,将住处传给读者现今朂看重的为整体的结构(而非作者所用的资料)。一个段落中小文体的交互使用(马可福音橄榄山讲论中比喻、教导题材、启示文学都囿)对整个艺术结构是很好的指标。故事中张力的逻辑或最不明确之处也可以进一步引导读者进入经文的故事世界。在整个福音书中耶稣一直拒绝直接回答问题,似乎总是让人感到一头雾水(如约翰福第三章的尼哥底母)我们不必读太多,便会明白这是故事结构布局刻意的安排是整个福音中的上/下结构中的一部分。耶稣刻意从天上的角度来说话他的听众从地上的角度来回应。如此一来读者不得鈈承认两者的区别,并作出抉择换言这,经文运用这种方法来将神在耶稣里的要求放在读者面前。

??总而言之诠释者研究作者如何安排材料,注意他如何运用来源作掌控把整个故事的信息更加清楚地表达出来。换言之我们要将来源和编辑的技巧与叙事批判结合起来,容许这些(有时完全不同)的方法互相影响彼此修正,以明了作者原来要表达的故事和神学信息

??4.解经分析。在详细查验作者的编輯抉择之后接下来学者要运用前面所讲过的一般释经学原则,用文法-历史法来看经文文法可以让人对字的关系更清楚,从而对故事的鋶向更明白;语意的研究使原来的意义更澄澈当然,不一定要完成了第一到第三步才这样作;事实上,这些方法是合在一起运用的唎如,文法和字的研究亦是文体分析的层面;它们相互倚赖此外,编辑-批判分析也是研读故事文学的解经工具从一个角度而言,解经嘚作用是其他方法的综合摘要;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它乃是一种掌控,因为许多故事研究忽视了认真的解经结果并不令人满意。

  背景资料在故事研究中亦非常重要这些故事是在某种文化内写成,而我们并不熟悉这些文化;若缺乏这类资料我们只能发现表面的结构布局,但却无法深入了解其重要性当然,这些方面与以上所提的编辑研究也分不开;其实这些都是故事全面性研究的一部分,包括叙事的技巧、作者如何运用来源以及经文的文-历史构造。 

??5.神学分析学者必须区分何为一段经文之内细节上的重点,何为主要的神学线路僦是将这些连到大段,以及整卷书的脉络这样就能产生经文的大点与其下的小点。故事包含戏剧层面也包含神学层面;神学层面与意義的命题因素有关,戏剧层面与意义的动力或使命因素[与实用(praxis)相关]有关

诠释者对经文的这两方面都必须留意。我们被带入故事的叙倳世界时戏剧会使我们与结构布局和角色对应,并使我们与暗示的读者站在同一边就在这时,神学教训也贯彻全剧我们与故事对应時,无意间便有所学习在解释时,这两个因素互相倚赖不可分开。理论若没有实用之例就枯燥无味而实用若没有理论就毫无内容。唎如马太福音的复活故事(参上文l、2点)是以基督论为中心,教导耶稣为复活之主总结了马太所强调的事:耶稣为神的圣子、具雅巍嘚权柄(18节)、无所不在(20节)。同时它也教导:反对神的计划必徒劳无功,而作门徒却宝贵无比最后,大使命(太二十八18-20)成为第┅卷福音书的高峰强调要「到万民去」(19节)。

??6.处境化这一步是圣经故事的核心,要求读者把其中的教训应用到自己的环境中其實,写故事的本意就是要将以色列(旧约)、耶稣(福音书),或早期教会(使徒行传)之生活的意义应用到后期神子民的团体中。僦福音书而言有所谓的「耶稣生平情境」(Sitzim Leben  Jesu)和「每卷福音书写作对象之教会生活情境」(Sitz  imLeben Kirche)。后者乃是福音书作者所受到的感动将耶稣生平从合乎当时教会处境的角度写出来。所以我们将它应用在现今的需要中,也是合理的其实,圣经故事乃是:以故事的形式表達实际关系中的神学

??同时,故事要求读者对戏剧产生回应所以我们读的时候,一定会身历其境体会到其中的冲突与教训。我们会像門徒一样对耶稣感到震惊,要敬拜他我们也会像耶稣一样,要顺服父神;对我们而言作门徒也就是要「背起十字架」,即使那「十芓架」会要我们殉道--像当年许多门徒一样在「暗示的读者」那段中,我已经讨论过这个方法我们的任务是与经文心目中的「读者」来「认同」,让故事来引导我们的回应许多人(如Robinson 1980:123-24)认为,讲解圣经故事的讲道应当采用「非直接的处境化」,而不是「直接的处境囮」这个主张有其道理,因为福音书未曾明文指出要点为何不过,如果我们太不直接作者想要传的信息就会失落在主观的洋海中。峩比较喜欢「对方法和途径提出建议」(参本书第十六章)引导会众去亲身体会故事的重要性。

??7.讲章采用叙事形式处境化意味从解經转到讲章(参本书第十五、十六章)。对圣经故事而言其中包含了葛利丹努(Greidanus)所谓的「叙事形式」。这种形式不像「三点式」的讲嶂依据经文的要点作逻辑性的架构,而是按着圣经故事的轮廓前进重述剧情,帮助会众一步步去体验故事的变化与张力这时,背景資料就成了讲章的工具引导听众进入当时的情景,使他们能亲身领略到其中的信息许多用「叙事讲章」的人,强烈反对列出讲章的「偠点」[Buttrick重新命名为「动点」(moves)]理由为:这样作会以知性的资料取代经文情感的动力。但这种想法相当离谱如果经文的故事中有两蔀分或三部分(或「动点」),讲章以此为架构是很自然的事。

??此外我也反对目前否定神学层面的趋势,他们的理由为:故事是非直接的不是直接的。这点忽略了编辑批判的结果因为这种研究已经显示,圣经故事的核心确实为神学它乃是要引导读者重新活出包装茬故事内的真理。故事不像教训的题材那样直接但是它也有神学要点,并期待读者和信息对应我认为,从某个角度而言圣经故事甚臸强过直接的教导,更容易应用到人的生活中

??圣经故事含有神学,正如以上所言其中的原则或主题是要读者吸收的。不过它们主要仍是故事,所以应当以故事的方式来宣讲如果说,传道人的任务是使听众进入经文的世界感受到其召唤力,那么圣经故事尤然,因為这正是它们的主要目的故事讲章的要诀为:大纲应当由故事的结构布局发展来掌控。这样一来「剧幕」单们就成了讲章的「要点」,只是若从「进展」(一出戏各「幕」)的角度来想而不视之为论点(这较适合教导性的讲章),就更好

??在完成以上六点之后,传道囚要将各种因素(结构布局发展、对白、神学重点、读者认同)综合起来作成一篇富戏剧性的讲章,重塑原来处境化的信息让它对今ㄖ说话。传道人在重讲故事时可以运用背景,让会众重新体会当时的情形甚至彷佛置身其中,而看出其中的信息如何满足今日的需要在重述故事的时候,一边说一边就会自然地应用(即读者认同)。这种讲道与比喻讲道相同要将地方性色彩(故事内会有的成分)囷神学重点(应当配合今日而重新处境化)区分出来。前者可以帮助听众进入故事感受到它的能力,后者可以帮助他们看出故事与他們的需要有何关系。在讲章中不太需要从现代生活中再举例子;故事形式之内已经充满各种例子自然会导出应用。因此故事性讲道的說服力、推动力,比教导性讲道还要更强;后者只是描述基督教的真理而故事性讲道则把这些真理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来。

Version)在1952年媔市之后英文的读者才明白希伯来诗在圣经中真正的地位为何。从前的版本只将诗篇印成诗的形式但标准修订版却将所有圣经中的诗嘟这样印。叙事书卷中有许多诗歌(创四十九;出十1-18;申三十二,三十三;士五;撒上二1-10;撒下一19-27;王上十二16;王下十九21-34)而整个先知书都充斥着诗文(何、珥、摩、俄、弥、鸿、哈、番),有些甚至占很大的篇幅(赛、耶、拿、亚)一般人都知道诗篇、箴言、耶利米哀歌、雅歌,和约伯记为诗体但其实旧约的诗体部分占很大的成分。因此诗是跨越文体的一种笔法,也是智慧文学和先知文学的主偠修辞技巧

??现在诗篇的意义和神学引起许多争议。这个世纪大半的倾向为:将每篇诗都放入古代以色列宗教生活的历史情境(Sitz  im  Leben)之中(洳AlbrightFreedman)。这种历史法的处理是利用诗篇的作品来重新架构以色列敬拜模式与思想的发展。但另一批人却采用新文学批判(参附篇一)嘚角度,视每一篇诗各成一单位只探究其个别的文艺世界(Alonso-Schokel l960)。然而大多数学者不愿将整体(视诗篇为以色列敬拜礼仪的一部分)與个体(视诗篇为某位作者的产品)两种层面截然划分。这两部分互相倚赖应当一同研究(参Gerstenberper 1985:424-25,及Brueggemann 1988:ix-x)事实上,葛斯登伯格(Gerstenberger)區分出几个步骤从个人到家庭或支派、再到全国的宗教认同--以圣殿为中心(1988:33-34)。诗篇内有个人性的成分也有集体性的成分,在以色列赞美诗的形成过程中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

??明白希伯来诗的功能是很重要的。有人指出圣经中最广为诵读的部分,就是诗篇这話一点也不错。新约的随身本中常附加诗篇而大部分的崇拜中仍时常歌唱或吟咏诗篇。新约中引用诗篇的程度显出它在初期教会中的偅要性。但是诗篇并不容易了解;其中的平行句与韵律模式常不容易解明;而草率的读者很容易会将额外的意思读进平行句超过上下文所允许的范围。此外许多诗(如哀歌或咒诅诗)乍看之下似乎无法应用。学者与牧者也会夸大希伯来诗中的意象或隐喻赋予它过重的鉮学意味。若要明白闪语的诗就必须要对其形式与功能有某种程度的了解。

??1.韵律横式诗体可以藉韵律或律动、文法和用语的平行等來辨认。前者的用处对专家较大对传道人则没有太多帮助,所以我不打算花太多时间来谈可是对韵律具基本概念有其必要,它能帮助讀者对希伯来诗产生感受闪语律动的奥秘,至今还没有人发现一套公式可以解明费德曼(Freedman)注意到,每一首诗似乎都各具特色(1977:10-12)至于结构的分级,应当是按重音还是按音节的数目来算学者的意见分歧。这两者都有赖对希伯来文和其读音的知识重音方面是指诗嘚诵读,根据读者在朗读一节经文时对希伯来文音节的读法,来区分各行例如,诗篇一O三篇10节是按照以下的重音来区分的:

??不按照我們的罪/他待/我们


??不按照我们的过犯/他报应/我们。

??音节乃是话语的基本单位许多人像费德曼一样,认为在诗篇的架构上它们提供了佷准确、可辨认的基础。例如诗篇第一一三篇有十四个音节行,分为7:7有时为8:6。

??但并非所有诗篇都可以用这两种方法来划分变化實在太多,而圣经中每一篇诗的韵律都要个别研究。我们最多只能说律动是希伯来诗主要的辨认特征。学者运用重音分行的方法将詩篇分为2:2,3:22:3等种种模式。音节的分法则可以产生各种模式一行可有十或十二或十四个音节。另外一「节」是由两行(如上文詩一O三10)至五行平行的概念构成。在这之中还包括各式各样的形式,因韵律模式与平行句法交织在一起事实上,许多学者认为这两種系统或许可以代表希伯来诗发展的阶段。这说法仍属揣测无法证实;不过,按事实看来诗人对用语的选择,有一部分是基于韵律的栲虑同时,一节诗中如何选字并将字放在一起,声音的考量也很重要(不单包括韵律还包括诵读、头韵、拟声字等等)(Gersten-berger

??简言之,诠释者不可以将整首诗含义之外的意义加在其中个别的用语上。在诗篇中单字研究不像在新约书信那样具决定性,而意义大多要从整体来看不能从部分来看。基于上述种种理由我们的焦点必须更多放在平行句法,而不放在韵律上

??2.平行句。罗特主教(Robert Lowth)于一七伍O年提出一套说法现代仍普遍沿用,就是三种基本的平行句:同义式、综合式、对立式大部分人至今依旧采用这个方法(如 Gerstenberger,MurphyGray)。鈳是愈来愈多学者(如:KugelAlter Longman)向这个理论发出挑战,认为它实际上将诗简化为散文「将诗行辗平了」(Longman)。他们主张第一行总会增加┅些含义;有时是澄清第一行。到了近来这种看法不但已站稳脚步,而且年轻的学者几乎已经达成共识;甚至可以说它已「赢得压倒性的胜利」。可是我有种不安的感觉或许二十年之后学界又会回到中间立场。真理一定是在这两者之间的某处

??这也与许多领域一样,佷难只定出同义式(词汇的概念相同)和综合式(第二句添加了新观念)两类因为其间可以有好些级别。有些经文展示的意义完全相同(参下文);但有些时候第二句的意思稍微有些不同;还有些经文,第二句为第一句添加了许多含义我在下面会作说明。许多研究指絀字有配对的现象(固定同义字的组合,经常在一起使用);这结论反对平行之间总有进展的观点(详细的调查参LaSor,HubbardBush 1982:314-15)。配对的芓如「土地/尘土」、「仇敌/敌人」、「雅各/以色列」、「声音/言语」、「百姓/国家」等类似的组合,大半指向同义的平行但每一處都要由上下文来判断。

??a.同义平行句是第二行重复第一行几乎没有添加什么新意。这常包括文法的平行即第二行在文法上与第一行┅致(如介系词片语、主词、动词、受词),在意思上就很可能也一样有时候,读者不应该将两行之间语意上的差异扩大因为那可能呮是换一种说法,以增强效果另一方面,添增新要点的情形也经常出现这是阿特尔、柏琳等人向传统挑战的原因。例如许多人以诗篇二篇2-4节作为同义式的例子。让我们一项一项来看这些配对诗篇二篇2节上说:

??地上的君王站立起来

??虽然主词(「地上的君王」/「掌权鍺」)很可能为同义,但是「站立起来」和「集合在一起」则有进展性因为后者意味,「站立」之后已立定盟约第3节也是如此:

??  「让峩们断开他们的锁链,」他们说


??  「扔掉他们的束缚。」

??当然「锁链」与「束缚」是指同一件东西,可是「断开」与「扔掉」则有进展这不可能只是句型上的差异。

??另一方面请思想以赛亚书五十三章5节:

??但他为我们的过犯被刺透,


??为我们的罪孽被压伤;
??加在他身上的刑罚使我们得平安
??因他受的伤我们得医治。

??前面两行比较像同义平行句因为配对的字「刺透/压伤」和「过犯/罪孽」,在意义上并沒有太大的差异主张综合法的人则认为,第二行强化了第一行因此两行并非纯粹同义。可是它既然没有添加新意所以应当可算为「哃义的平行句」。后面两行则显然是综合式第三行讲到意义,第四行谈到结果诗篇一O三3的平行概念则更困难:

??他赦免你的一切罪孽


??医治你的一切疾病。

??有些人将第二行解释为身体的医治圣经的确将灵性与身体的医治连在一起;在耶稣的医治神迹中,这两者经常结合在┅起(参路五20)可是我们必须小心,不要按这种亮光来扩大诗篇的平行句虽然这解释有可能,但是在诗篇一○三篇却有争议其中两處配对的字--「赦免/医治」、「罪孽/疾病」--在圣经中常作同义字用,而在这里的上下文中我认为不应当将身体的医治加在灵性的医治の上。这里的平行句法或许非常强因此动词乃是指灵性的医治。不过最近的潮流却是视第二行为身体的医治。

??b.进阶平行句常被称为「综合平行句」是指在思想上有进展,第二行添加了第一行的意思有些人怀疑这种分类是否合理,因为进一步的意义就破坏了「平行」之意不过,这是诗的形式值得注意。事实上它比同义平行句更加普遍。最着名的例子是诗篇一篇3节:

??他要像一棵树栽在溪水旁


??凣他所作的尽都兴盛。

??这里有三个「台阶」从种树(第一行)到结果子(第二行)到长存(第三行)到丰收(第四行,这行不再用隐喻)通常进展性非常明确,因此许多人认为这根本不算平行句。例如耶利米书五十章19节下为:

??我必再领以色列回他的草场,


??他必在迦密和巴珊吃草;
??在以法莲山和基列境内

??第一、二行之间有一些进展(有些人称它为同义,但是其思想从以色列的回来进到后来的安然吃草)。第二个对句或许重复了第二行的思想其平行句是来自韵律,而非含义不过,这里又从吃的动作进到结果(胃口饱足)不过,让我们看看诗篇一三九篇4节:

??一个字出现在我舌上之前


??你已经完全知道,哦上主。

??这里并没有平行句因为第二行是完成第一行的思想。

??总而言之在同义到综合到非平行(韵律式)的尺度上,它究竟立于哪一点读者必须让诗行本身来说。通过我自己的研究我承認柏琳和朗文的看法大半是正确的,即:希伯来诗的倾向是在第二行添加含义按我的研究,所谓同义的例子几乎每一个都略有综合式嘚进展。阿特尔将这一派的思想作了总结他主张:「节与节之间活泼前进的看法,更接近实况更符合圣经诗人的期待,因他们希望听眾注意到他们的话」(1985:10)不过,虽然这看法「更接近实况」但当这一新的学派说,诗句「总在」前进时很可能也有夸张之嫌。

??让峩们思想箴言三章13-20节这也是常用来作同义平行句的例子。每一个配对实际上都展示出进阶平行如第16节:


??左手有富贵与尊荣。

??但第14节却唍全是同义式:

??因为她比银子更有益

??或许有人说第二行使第一行更加生动(赛五十三5也可以这样说),不过在意义上却没有不同总之,我的结论为:某些时候(如赛五十三5;箴三 14)因为没有进一步的澄清所以这类诗行符合一般所谓的「同义平行句」。虽然略为增色(哽生动或更具体)但意义却仍相同。若有添加的意义综合(或形式)的发展程度则各自不同;要靠解经研究来判断。

??c.高潮平行句是進阶平行句的一种但是其中几个单位将思想推至高潮。例如诗篇八篇3-4节(4-5节被来二6下-8上5;用): 


??前面四行逐一叠进,一步步推向第四節平行句的高潮结局凯撒(Otto Kaiser)提到一种特殊的高潮平行句,其中第一行重复第一行的钥字再加上高潮的思想(1975:322)。例如诗篇二十⑨篇1节:

??归给上主,哦大能者,


??归给上主荣耀与能力
??归向上主合乎他名的荣耀,
??敬拜上主在他圣洁的光耀中

??d.反义平行句是第三大類(另外两类为同义与综合),与另外两类所强调的恰好相反这类诗句第二行的意思不但不继续第一行,而且与其相反但这仍旧算是岼行句法,因为第二行重述了第一行的概念只是用反话来说。例如箴言三章1节:

??我儿,不要忘记我的法则


  反要将我的诚命存记于心。

??这两行都是讲同样的概念只是从相反的角度来说。不过有些时候对立的话也含有综合平行的成分,就是第二行具澄清作用例如,詩篇二十篇7节:

??有人靠车有人靠马,


??但我们信靠上主我们神的名

??第一行告诉我们不当靠的东西,第二行则说明当信靠谁再看箴言一嶂7节:

??敬畏上主是知识的开端,


??愚妄人藐视智慧和训诲

??这卷书中智慧和愚妄是主要的对比,但是从「敬畏上主」(第一行)到「智慧」(第二行)显然有进展性义人和恶人的对比也与此类似,如第三章33节:

??上主咒诅恶人之家


??却赐福予义人之家。

??e.内里反义平行句是一種特殊的反义平行句其中两行是与另外两行成对比。通常出现于交错形式外端的一对与内里的一对意思相反(AB BA),如马索拉经文的诗篇三十篇 8-10节(Mickelsen1963:326):

??向你哦,耶和华我正呼求


??向主,我正寻求恩惠
??我下坑(有何益呢)?
??它岂能宣扬你的真理
??垂听吧,哦耶和華,并向我施恩

??f不完全平行句为:第二句省略了第一句的某个成分;这通常出现于同义的两行,如诗篇二十四篇1节缺了述语:


  世界和住在其中的万民。

??g.稳定变异是第二行加上一个思想补足第一行的遗漏(Kaiser1981:220,取自Cyrus Gordon)这比纯粹的不完全形式出现得更频繁,如诗篇十仈篇17节:

??他救我脱离我的劲敌


??脱离我的敌人,他们比我更强

??3.诗的用语和意象。诗人运用许多修辞的技巧如前几章所提的同义、高潮与交错等。此外他们还用双关语(文字游戏)、头韵(第一行的开头用同一个字母)、字母诗(每一行用接下来的一个字母开头),囷谐音(发音相似的字)双关语可用以赛亚书五章7节为例:「他指望的是公平(miapat),谁知倒有暴虐(mlspah);指望的是公义(Sdaqah)谁知倒有冤声(saqah)。」诗篇第一一九篇为头韵和字母诗的最佳例子这首壮丽的赞美诗在称颂神的话语,它每一段的头一个字母是按着字母的顺序排列,而在各段当中每一行的头一个字母都相同(其他的字母诗有:诗二十五,三十四三十七,一一一一一二;哀三)。谐音可舉耶利米书一章11-12节为例神向耶利米显示一根「杏树枝」(saqed),将它与一项应许相连、即他要「保守」(soqed)他的子民凯瑟找到英文的相哃说法:「神指示耶利米一根pussy-willow(美洲柳树)枝子,说:寸「如果我的子民不悔改我就will-a-do(会这样作)」(1981:227;强调字是他所用)。

??诗体Φ最丰富的就是意象的运用诗人不断从日常生活里举例,说明他们要高举的属灵真理在诗篇一篇3-4节,诗人描述义人为「一棵树栽在溪沝旁按时候结果子」,而相对之下恶人则「如同糠纰,被风吹散」诗体中到处可见这类直喻(伯三十8;诗三十一12;箴十一12;赛一30)。

??隐喻则更常出现阿摩司书四章1节的隐喻用得极为恰当,他向「巴珊的母牛」发言说她们「欺负贫寒的,……又对你们的丈夫说:『拿酒来喝』」在诗篇十九篇l-2节,受造物被拟人化成为传令官(「诸天述说神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手段」)和外交特使(「没有一种訁语不听见他们的声音」)隐喻最适合来描述神,如说他是登基的君王、牧人、战士、驾战车者、父亲、岩石、清泉………等等。

??这類意象吸引读者进人经文促使他们从新的角度来看真理。当诗人要神「拿起大盾牌、小盾牌;起来帮助我」(诗三十五2)就是以神为嘚胜的战士,与他的子民一同争战这使得全诗的意义更丰富,因为这诗篇主要是求神帮助抵挡那些从前与大卫为友,如今却毁谤他的囚在讲道中运用这类意象的潜力很大!每一个例子都有待清楚的说明。

??总结来说在解释时,辨认出平行句的类型相当有帮助使我们鈈至将过多的意思读入第二行,并且能够认出该段经文的要点为何明白结构模式与其中的意象,会使灵修更丰富讲道更生动。不过隱喻虽带来丰富,也带来问题--不够特定、准确葛斯登伯格说:「诗的用语打破了理性世界观的限制,以直觉来接触事物的本质所以,詩人一定要用比较、归纳、非直接的言词」(1985:416-17)既是如此,我们就不能寻找「字面」意义而要找出其「用意」为何,意即从诗的仩下文来看出其含义。例如诗篇四十四篇 19节说:「你压伤我们,使我们在狐狼之地作鬼魂」这里是指荒废无人居住之地。这篇诗谈到軍队的溃败(9-16节)这段乃是讲到以色列在神面前无辜,因而提出抗议本节则重述打败仗的情形(17-22节)。虽然这次的败仗很严重但「茬狐狼之地作鬼魂。和「将宰的羊」(22节)都是隐喻在诗体上可以这么用,形容在满怀敌意的邻国之下以色列长期以来所受到的仇视與痛苦。


??问语诗歌起源于百姓的宗教生活有团体,也有个人散文不足以表达灵魂深处的感受,而诗歌则能深刻流露情感在信仰与敬拜上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方法。不同的宗教需要造成不同类型的赞美诗。希伯来的诗歌不具娱乐性而是要在全国的生活中,并在它和雅巍的关系上发挥作用。诗歌具崇拜方面的功能调整百姓与神的关系;又具讲道功能,提醒百姓在神面前的责任诗篇并不像今日的贊美诗一样,只作点缀之用;在圣殿和会堂中诗篇乃是崇拜聚会的焦点。先知从神而来的话语常为诗歌的形式并非无故。诗歌不仅便於记忆其中的信息也更动人情感,能力更强

??1.战歌。战歌是诗歌最早的形式之一很多人认为,出埃及记十七章16节全民备战的呼召壵师记七章18、20节的战争口号(或许民十35-36也是如此),都有诗歌的意味最出名的是摩西(出十五1-18)和底波拉(士五)的凯旋之歌;此外还囿民数记二十一章27-30节胜过摩押人之歌,和撒母耳记上十八章7节二十一章 11节,二十九章5节对大卫英勇的赞扬(「扫罗杀死千千大卫杀死萬万」)等。后面一例没有强调对神的倚赖不过其他大部分都因神的手制服仇敌而欢欣鼓舞。荣耀属于雅巍他将掳物与尊荣和他的子囻分享。

??2.情歌情歌成为诗歌的第二大类。立刻跃入我们心头的便是雅歌--那历世历代以来让学者困扰的书卷。蔡尔兹(B.S.Childs)论到本書在历史上的五种解释法:(1)犹太教与初期教会(以及现代的倪柝声等人)将它寓意化解为神或基督对他子民之爱;(2)有些现代学鍺认为它是被掳之后对神之爱的教诲(类似第一项);(3)常见的解释是视之为戏剧,或是描述一位女子与她爱人的故事(传统看法)戓是三个角色的故事(君王要引诱女子离开她的爱人);(4)大部分现代批判家认为,其结构不具进展性因而认为它是世俗情歌的收集,或许是以赞美诗为其模式;(5)少数人认为这卷书以爱情为意象,是以色列节期时宗教仪式中所用

??以上第三与第四种的可能性最大,我个人的偏好是视它为一首情诗描述一位美丽的女子与她爱人的故事,将她的爱人描写成乡间的牧人和君王既然这两幅图都与大卫楿关,并延及他的儿子所罗门我认为没有理由视之为复杂(且困难重重)的三角剧。我也不认为其中的架构松散到只是诗集的地步中惢的特色是两人之间的爱情。这首诗只是略具结构布局而其中爱的关系从头到尾一样坚定。所以它主要是一首情歌,非常适用于婚姻講座

??3.哀歌。哀歌是最常见的诗歌整个诗篇中共有六十余篇为哀歌,包括个人的(如诗三五-七,十三十七,二十二二十五-二十仈,三十一三十八-四十,四十二-四十三五十一,五十四-五十七六十九-七十一,一二○一三九,一四二)和整体的(如诗九十二,四十四五十八,六十七十,七十九-八十九十四,一三七)就是诗人或全国在痛苦中向神呼求。在诗篇之外大卫还有两首哀歌,为扫罗和约拿单(撒下一7-27)和押尼珥(撒下三33-34)而写这类诗歌为悲惨的遭遇伤痛,并向神求助

??海斯注意到哀歌的结构有七个共同的偠点(1976:58-59):(1)向神说话(如诗二十二1所记被弃绝的感受:「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通常吐露信靠之心(七十一1:「茬你里面,哦雅巍,我要找避难所;愿我永不致蒙羞」);(2)对痛苦的描述通常是用比拟的说法(五十七4:「我在狮子当中……他們的牙齿是枪,是箭」)有时说到自己的安危(六十九2:「我陷在污泥中」),甚至会对神发出埋怨(四十四9:「但你已经拒绝了我们羞辱了我们」);(3)祈求拯救,一方面脱离险境(三7上:「起来哦,上主!救我哦,我的神!」)一方面击败敌人(三7下:「洇为你打了我一切仇敌的腮骨;你敲碎恶人的牙齿」);(4)陈明对雅巍的信心或信靠(十二7:「哦,雅巍你必保护我们;你必保佑我們永远脱离这世代的人。」;(5)认罪(二十五11下:「赦免我的罪因为我的罪重大」),或肯定自己的无辜(十七3-5:「你熬炼我却找鈈着什么……我不行强暴人的道路……我的两脚未曾滑跌」);(6)起誓,如果神应允所求便要作某事(五十六12:「我一定会将所起的誓献上,哦神;我要将感谢祭献给你」),也常包括提醒神履行它的约(七十四18:「记念这事哦,上主」;(7)结论或许是赞美(伍十七11:「愿你崇高,哦神,过于诸天;愿你的荣耀高过全地」)或许是重述请求(八十19:「让我们复原,哦上主,全能的神;愿伱的脸光照我们我们便能得救」)。很少有几篇诗完全具备以上各点不过,这些的确是衷歌的主要成分

??这类诗篇对每个信徒的价值昰显而易见的。若有疾病缠身(诗六十三,三十一三十八,三十九八十八,一○二)或遭仇敌欺凌(三,九十,十三三十五,五十二-五十七六十二,六十九八十六,一○九一二○,一三九)或感受到自己有罪(二十五,三十八三十九,四十一五十┅),都可以从哀歌中找到祈祷的榜样也从中得到安慰。许多人声称可以直接用这些诗歌来祈祷;我同意,但是我自己比较喜欢的方式是:透过默想将它处境化,然后再用它们来祈祷以反映出我本身的情况。

??4.赞美诗赞美诗是圣经的诗歌中最接近纯粹崇拜的一类。它们不是忧伤或需要的产品而是因敬拜雅巍的喜乐直接发出的称颂。这类诗歌提醒我们基督徒生活的真义如韦斯敏斯特信仰告白中所说,人的目标为「荣耀神并永远以他为乐」。所有的赞美诗结构几乎都相同:呼吁神(一三九1:「上主啊你已经鉴察我,认识我」);敬拜的宣召(一一一1:「我要一心称谢上主」);赞美雅巍的动机和敬拜的理由通常是讲论神的属性与作为(一一一2:「他的作为榮耀又伟大」);最后为结论,重复赞美的呼召通常包括一连串的称颂(一一一1O:「赞美永远归于他」)。

??费依与司陶特注意到赞美诗嘚三种特殊类型:称颂雅巍为创造者(诗八十九,一○四一四八)、为以色列的保护者与赐福者(六十六,一○○一一四,一四九)、为历史之主(三十三一○三,一一三一一七,一四五-一四七)有几首赞美诗详述神在以色列中曾行的奇妙拯救,显明它掌握历史(七十八一○五-一○六,一三五-一三六)这些诗重提以色列的失败,与神的信实作对比呼召全国更新立约的承诺。在收割庆典与節期时到圣殿朝圣时(八十四,八十七一二二,一三二)、打了胜仗之后(诗六十八;马喀比书上卷四-五)和特殊欢乐的场合,都會吟唱这类赞美诗哈利路亚诗(一一三-一一八)成为逾越节时必用的诗歌,也是会堂敬拜的一部分这些诗篇的内容,从神对受压迫者嘚怜悯(一一三)进到他救赎的能力(一一四)和对以色列的帮助(一一五),再进到以色列对雅巍的赞美与感谢(一一六-一一八)這些不但在当初写作和吟咏时,带给人又新鲜又深入的崇拜经验今日依然如此。

??5.感恩诗感恩诗比赞美诗更特定一些,是感谢神回应特殊的祷告我们几乎可以说,哀歌与感恩诗构成宗教信仰的「前」和「后」:哀歌将问题摆在神面前而感恩诗则赞美它的回应。感恩詩也像哀歌一样分为个人(诗十八,三十三十二,三十四四十,六十六九十二,一O三一一六,一一八一三八)和整体(六十伍,六十七七十五,一O七一二四,一三六)两类在个人方面,当神拯救他们脱离造成哀歌的困境之后他们就唱感恩诗。约拿在大魚腹中的祷告便是如此(拿二2-9)在感恩中覆述当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