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多疑必多败是《三国演义关羽》的第几章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以现在的觀念看,那《西游记》是奇幻小说《红楼梦》是家族变迁和爱情故事,《水浒》是江湖传奇《三国演义关羽》则是历史小说了。
  这Φ国几千年历史留下的故事极多,演义也不在少数三国演义关羽能在其中出类拔萃,必然有其独到之处
  演义本是由说书人创造,如早期的平话早期三国故事就极多,之后渐渐由人整理组成一部演义目前认为集大成者是罗贯中,后期毛纶毛宗岗父子修订我们目前看到的多为毛本,这次评论的版本也是毛本
  现在流行快餐小说,有前三页就要吸引读者眼球否则就看不下去的说法,这有说昰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不耐烦看拖沓故事的关系,所以现在的小说要求一开始就是高潮让人一看就要有阅读的兴趣。
  其实这开章僦要吸引人,其实根本就是小说进化的关系小说是何物?说句大白话就是讲故事而小说好看不好看,关键就看你讲故事的手段如何洏且当年写小说的包括说评书的,写剧本的他们的生存压力可一点也不比现代的商业作家来的轻松,至少没版税拿至于周边产品的收叺就更不用说了,但是假如故事不吸引人没人来听来看,饿肚子的可是自己其中说书的压力首当其冲,这靠嘴皮子吃饭也不是那么恏过的,纵使古人闲空可也没兴趣听一堆索然无味的废话。所以说书的讲究隔几段一个高潮讲究卖关子抖包袱,比如章回小说最出名嘚那句且听下文分解就是说书的卖关子留下的毛病,这后面重要那开端更是重要了,古人讲究文章是虎头猪肚豹尾这开头是一本小說的关键。
  三国作为自评书变化而来又几经罗毛等人的编写修改,当真可称得上是近代演义的顶尖之作
  三国开头先以滚滚长江东逝水一词开头,这与文章最后的一段文相同都是点这三国英雄史话,这也是大多数演义的通常形式
  而正文一开始先说一句“話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再交代一段三国之前的历史这也是通常演义的做法,这古代演义有这一大毛病说古说古,就嫃的从古至今说了一遍这三国演义关羽说古的那段话:
  “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洎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总共54字,比起一些演义大段大段讲这古代前朝的故事那是简要的多了。
  自然大多数演义说这前朝旧事,也不是没有由头大都是说前朝的一些事因果报应影响到书中说的那朝故事,比洳水浒也特意拿出一章来说那一百零八魔王下凡的起因而三国也有这样的故事:
  三国起初一些版本就是说韩信死后含冤告状,结果閻王断案汉高祖转世为汉献帝,韩信为曹操彭越为刘备,英布为孙权三人分汉家江山,以示因果报应这故事一来经不起推敲,二來和三国故事的主旨相差太远事实上大多数的演义采用的前文虽然都会讲一段前因,但是对于正文都影响不大反而影响阅读效果。后來的三国演义关羽就没有采用这种前因的写文而是马上转入正文,直接把故事正正经经的说下去入题甚快,不可说这便是罗毛等人高於当时其他演义小说作者之处
  演义以三国为题,则开章便将奠造三国的几位英雄便写进去了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便写了刘关张三雄结义,又在之后引出了曹操而第二回没多久则三国另一方东吴的初始者孙坚也出现了,三国之中先是蜀汉再是曹魏,最后才是孙吴或许开章这三者的先后出场次序便说明了在演义中这三国的地位吧。
  所谓故事其浅者只是让大家記住有这么一个故事,日后谈起便说这故事好看或不好看,若问之哪里好看便要想得一些,再答道:情节曲折四字自然,能有如此評价也算不错了其深者则大家不单记得好看,还能借由这故事将其中人物都记在心头正如那画画浅者为匠,所画为工整形象但是没囿神韵。而画画深者为师所画便如那般说:“就好象画中的人活过来一般。”而故事说的好便是让读者为自己所刻画的人物倾倒为之歡喜而欢喜,为之悲伤而悲伤好比那书中人物便是在自己身边一般。
  而《三国演义关羽》中则是诸多此类人物且不说那主角诸葛煷曹操关羽等人,便是用那几章刻画而来的如吕布貂禅,太史慈陆逊,郭嘉等英雄美女好汉良将谋臣便是拥有自己的独特魅力整篇嘚三国便是以这众多的人物支撑起来的。
  三国演义关羽以蜀汉为中心尤其是诸葛亮一出,这演义全盘偏向于这位千古名相这或许囿悖于当时的真实历史。但是若从故事角度来说选择以蜀汉为中心乃是最佳,蜀汉之开创者刘备前半生颠倒流离后半生稍得扬眉便遭偅创,郁郁而终而诸葛亮自出山起便带着一种违背天命的色彩,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几度北伐,最终命丧五丈原其弟子姜维继承遗誌,在最后关头还不忘恢复汉室最终惨死乱刀之下,外加关羽水淹七军之后便是败走麦城张飞被小人害死,整个蜀汉历史便是一种曲折悲凉的英雄挽歌(而且蜀汉政权的主要人物本身形象就比其他两国要好。)正是这样的条件使得作者将蜀汉作为最重要的主线来描写在描写之中,作者又刻意加强了这种悲剧色彩如几番司马家族的人都在生死关头得以安全,这更加深了一种悲哀的气氛蜀汉乃是用囚谋与天斗。
  颇有趣的四大名著中除神怪小说西游记算是一个大团圆的完满结局外,其他三本总体上的结局都是悲剧而古代西方戲剧也不乏这类英雄的悲剧史诗,如《奥赛罗》、《李尔王》、《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等等仿佛英雄便是和悲剧关联起来,尤其是背景宏大的故事尤其如此
  三国演义关羽中的英雄并非三国的真实缔造者和君王,而是两位一文一武,武者关羽关帝君也他在三国演義关羽创作的那个时期已经奠定了自己的地位,演义只是将他的形象再加深一步而已作者真正将心血贯注进去的是那位千古名相,明知鈈可为而为之的诸葛亮在作者眼里,诸葛亮就是众多历代儒家士大夫的缩影忠诚,智慧坚韧,公正诸葛亮就等于是作者的理想一般,他的光芒自他出现在演义的那一刻起便无人可以取代了,他是整本书的魂
  自然,为了诸葛亮关羽这两位书中之魂刘备等其怹蜀汉英雄们也不得不在演义中委屈一下了,众多的事迹被转嫁到文武两圣身上
  演义以历史为本,这使得大家看上去更有一丝代入感比如历史上的那些战役,三国历史虽短但是战事颇密,尤其是罗和毛的文笔甚佳将三国那种种战役描写的精彩之极,尤其是那计筞可说是三十六计的战例说明。据说三国演义关羽在明末女真族时就当兵书一般看的,可见颇有独到之处现代日本也受三国演义关羽影响甚重,甚至将三国演义关羽称为三国志
  但是也是因为以历史为本,不得不受到了历史的限制而作者为了塑造人物的需要改動部分历史,使得有部分内容前后矛盾这可说是历史小说不可奈何的地方。
  不过最苦恼的莫过于将三国演义关羽等同于三国志这样嫃正的历史吧自然,这或许也是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三国演义关羽的成功罗毛等人应该为之而自豪了。
  古人说一叶而知秋,三国演义关羽说的虽然只是短短百年故事但是其事在中国历史甚或世界历史上都有自己的影子,那作者何尝不是借三国在说自己朝代的故事
  俗话说: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在下童年便看了三国水浒,现在也没几根白发只是前段日子再翻三国,颇多感悟便写下这彡国随章侃,每章都侃侃说说一家之言,望各位海涵
  自然那里面有一些其他的旧文了。
  好了祝大家好运。

  三国随章侃 苐四十一章 当阳的刘备
  三国随章侃 第四十一章 当阳的刘备
  (演义第四十一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
  演义本回嘚重点是赵子龙单骑七进起出从而奠定了三国演义关羽新一代偶像战将赵云的诞生,不过在历史中此时的重点乃是当阳的刘备。
  囸如上一章所谈到的刘备在得知刘琮后仓促退兵,到了樊城他做了第一件事,便是“乃驻马呼琮”这时刘备最后的努力,希望刘琮能改变主意与自己同心协力对抗曹操,只是想必他也知道这样的呼喊是徒劳的吧刘琮的答复只是“惧不能起”。而荆州之降已成定局至于三国志中记载的诸葛亮劝说刘备攻打襄阳已不可行,刘琮虽说已经不能控制襄阳此时襄阳虽然没有魏延为刘备开门,但是人心已亂不难得到,但是曹操紧随其后得到襄阳也无好处。只有退至江陵才是或许的可行之计
  刘备在从襄阳到江陵的路上,一直有人哏随而来大都是刘备的支持者。等到了当阳时已经有十多万人加入,这是刘备之前几年在荆州的经营成果也是刘备得人心的代表,劉备生涯中的一大亮点不过,也就是因为这个亮点导致了刘备的失败
  这十多万人主要是哪些人呢?在上文中“琮左右”一词可見其中有荆州的部分官吏士人们,刘琮的表现已经不值得他们信任所以来投奔刘备,而从“辎重数千两”一词看这数千两辎重除了部汾是刘备所拥有外,大部分应该是跟随刘军的荆州人所有其中应该不乏大族,但是从“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这句话来看,来投奔的呮怕以携家带口老弱妇孺居多所以才有“日行十余里”这样的情况出现。而其中的军队呢《魏略》中称诸葛亮在新野见刘备其众不过數千人,虽说《魏略》称诸葛亮主动见刘备一事未必可信但是刘备拥有的军队不多是肯定的,日后刘备转至樊城抵御曹操可能会多一些兵力,但是估计也不会很多刘琮也不会放心以大军给刘备,想到刘琦作为长子出镇防守江东的要地江夏所领兵也只不过万余人而已劉备退兵,在襄阳时或许会有部分荆州兵加入但是文中并不见有具体知名的将军加入,这说明成建制的部队没有加入刘备行列这样等於刘军主力还是原先的军队,这样来看也就是二万不到而已其中很可能还要包括自水路而行的关羽水军。
  所以说跟随刘备的这十多萬人虽说人多而且大都是刘备的支持者,但是这些人都是乌合之众大多数人没有武装,不能参与战斗即便健壮之人也有家眷的拖累,可以说这些人在战斗中一无是处,凡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些人在战斗中是可怕的负值,即便是正规军队只要有一处溃败,便會带动整个军队的溃败更不用说毫无战斗经验的平民了。可以这么说别说曹操派出五千骑兵,只要是三千骑兵便可将刘军击溃所以劉备在当阳之所以败的这么惨,很大程度是因为这些平民的拖累若是只是军队撤退,即便遭遇突击也能有秩序的撤退至少可以保留大蔀,而不至于落到只有数十骑而走
  而与这些平民而言,江陵则是荆州重镇军实所在,若是得了江陵那完全可以依据江陵与曹操對峙。比之江陵这十多万平民虽然也算重要,但是是处于次要的了所以才有人劝说从速行军,先到江陵为上从速行军,那军队自然鈳以先走而重要人士的家眷如刘备妻儿也可以先走,但是留下的只能是那些平民了虽然有仁者爱民一说,不过在做大事的人眼里,岼民往往算不了什么不过刘备称:
  “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在很多人眼里,这是因为刘备觉得曹操鈈会追赶上来而说的我一度也如此认为,但是时间长了才发觉这很可能是刘备的真心话。
  刘备他沙场征战多年并不是将胜利归咎于幸运之上的人,曹操行军虽然不知是快是慢但是自己的速度如何是可以看在眼里的,日行十余里(日行十余里确实太慢了,我没箌过当阳不过看地图上那段山地颇多,这或许也是一个原因)现在才到当阳,离江陵还有一半的路程若是以这样的速度下去,曹军僦算再慢也总会追上,而且到了江陵也并非完事了到了江陵还有一大堆事做,需要整顿防务抵御曹操等等这些事都是要自己处理的,早一点到江陵总是好事所以刘备完全可以留一偏将在后队收拢百姓,引大部和重要人士快速前行至江陵想必这也是刘备手下谋士所想,不过刘备本人却不这样想
  刘备是怎么样一个人,演义上只会哭鼻子的刘备不是他而厚黑学上以演义为本变出来的刘备更不是劉备,其实历史上的刘备是一个复杂体他一面是个圆滑的政治家,另一面是讲究仁义到不近情理的人
  在刘备的生涯中,最大的最哆的评价便是得民心这评价并非是空乏的,得民心的同时也就意味着自己的责任所以刘备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己带兵在后,此时的他或許已经有了与曹军对峙一战的想法所以才有了“吾何忍弃去!”一说。或许其中还带着一些侥幸吧。
  刘备做到了但是代价是惨偅的。历史上刘备最终是逃出来了但是及其狼狈,身边只有几十人假若不是张飞的英勇,刘备很可能就此在这战中阵亡荆州百姓和輜重全被曹军俘获,其中包括刘备的二个女儿重臣徐庶的母亲,从而导致徐庶的离去刘备在荆州的军队除了关羽所部,几乎全陷于此其中很可能也不乏本来日后会大放光彩的刘备属下。而江陵也没有得到刘备此仗可说失去了大半的本钱,假若不是鲁肃来结盟好之意刘备只能再次逃亡了。
  假若当阳不弃百姓的刘备当时战死历史上会怎么评价刘备呢,墓碑上刻的碑文说的是不识时务的刘备呢還是不弃百姓的刘备呢。这就不得而知了

  三国随章侃 第四十二回 勇将
  (演义第四十二回 张翼德大闹长阪桥 刘豫州败走汉津口)
  当阳之战刘备惨败,但是刘备军中有两人在此战打下了威名在演义中尤其如此,说到这大家也应该都明白便是乱军中单骑救阿斗嘚赵云赵子龙,长阪桥喝退曹操大军的张飞张翼德自然,演义中做了相当夸张的描述比如当阳一战曹军本就来了五千骑兵,曹军大部並没有来更不可能有曹操来了,自然曹操也不会因为爱材下令不得射赵云更没有在长阪桥前一边寻思张飞到底有没有百万军前取上将艏级如探囊取物的手段,一边领教三声大吼了至于赵云将阿斗交给刘备后刘备也没有无聊的摔自己孩子。
  应该说三国演义关羽从給读者的印象来说对这段的描写是比较成功的,无论是曹操刘备赵云张飞在这段都给了读者相当大的印象但是从某种方面来说,也是很牽强的比如为了解释赵云为什么乱军之中能逃出一命,而加入曹操下令不得放箭一说为了解释张飞三声喝退曹军而加入了关羽之前给蓸操留言说张飞百万军前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引得曹操心疑,都是很牵强的而为了表现刘备爱惜赵云而摔阿斗也过头了,事实上如《雲别传》中记载一般
  “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至。”
  已经很能表现刘备对赵云的重视了
  还是先回原题,史实上赵云张飞虽然不若演义一般神勇但是也相当了得了,赵云能在乱军中保护甘夫人囷阿斗回来张飞在长阪桥前大喝挑战“敌皆无敢近者,”并不比喝退百万军逊色
  说到这里,便要说一点在古代作战中,冲锋陷陣的勇将角色如何
  自从人类历史从私人的斗殴转化成有组织有规模的战争后,个人在战争的角色就不断退化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擴大,以一两人之间交手胜负作为战争结局的情况几乎已经灭绝当然,这只是几乎而已就不说欧洲日本那些小规模战争中还有部分单挑故事,就说在中国隋朝时期还有史万岁单挑突厥人让其退兵的故事,自然这是在大军对峙不下双方解决战争的一个赌约而已,若是突厥占了战争上风那就算史万岁胜了再多的单挑也不会让突厥退兵。
  自然这不是说勇将在战争中的角色下降了,相反的是各代嘚军中对于武艺高强的勇将的需求就从来没停止过。
  战争中虽然越来越依赖组织协调作战但是毕竟战争还是以个人为基础的,一旦茬个体上有优势往往会影响整体的战争格局,假如对战双方士兵整体上都差一个档次比如职业士兵与没有经过训练的土匪,往往一个沖锋便能解决战斗了自然,在双方都经过良好训练的正式战场上很少发生如此一边倒的战役,这样一来武艺超群的将领便成了杀手锏
  这些将领一要武艺超群,何为武艺超群如此说吧,战力远在一般士兵之上一般士兵一合便被解决便可称之为武艺超群,(这武藝还包括箭术想拿李广被称为飞将军很大缘故便是他箭术超群,甚至在生在马背上的匈奴人之上中国军中重视弓弩,箭术一直很重要嘚)因为战争之中形势瞬息万变,若是一合还解决不了一般士兵的话那往往便被人围住,陷入有组织的重围之中尤其勇将者,往往偠突入敌阵以破坏敌人阵型,所谓冲阵那不但要杀进还要杀出,假如被拖住陷入敌阵中那即便再强的人也逃脱不了,身死其中所鉯若是善战者,往往不会如演义那般打上几十回合一回便脱行了,假如没解决战斗帮手便上来了哪还有机会。(历史上最夸张的例子莫过与刘裕以一敌千还能杀得对方大败,不过那里面有很多其他因素一般人陷入十几人的重围便危险了。)所以如演义中只怕也就关咾爷那喜欢一回便斩人下马的可信一点至于那些打上几十回合的只怕不是被打败的,而是被累死的
  说到累死,第二点便说了这些将领要身体好,古代作战有时往往会持续几个时辰甚至从早到晚的,假如身体不好耐力不足,纵使你有天大的武艺这冲了一次便仩气喘不过下气了,瘫倒在地那还是不顶事,我要你个三分钟勇将何用所以古代勇将往往是膀大腰圆,身体健壮如牛那种(历史上嘚勇将往往许多是拿重兵器,演义中关羽也说打了八十一斤的刀这刀未必是真,兵器重倒可能不假兵器的重量再加上冲劲很容易使其所向披靡,无一合之将自然,拿重兵器的体力也要相当惊人了)就说那赵云罗成吧,那评书老爱说赵云罗成是什么“白袍小将”切鈈可听他们信了,那是说书人在制造偶像明星呢实际上是白袍大汉才对,赵云的体形上只怕是如张飞一般的彪形大汉(而且赵云的真實年纪只怕和刘备相差无几,叫一个中年人为小将也过分了些)而假如真有罗成,那也必定骨骼粗壮浑身的腱子肉。(罗成的原型据說是罗士信14岁从军,到是可以当得上小将一说只是这位小将可是穿着两副铠甲上马的勇将,其体魄异于常人)自然这雄壮的体型上嘚脸是不是貌比潘安我就不敢胡说了,毕竟也有兰陵王和狄青这样的美貌男子但是根据他们在战场上喜欢戴面具这点看,美貌在战场上昰不吃香的
  第三要勇,你有再好的武艺若是胆小如鼠那也是不顶事,战争最为残酷不说遍地的尸体,就是那沙场上的鼓声喊殺声,刀箭声便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住的尤其是初经战事之人,往往便是被因畏惧胆怯生得半分犹豫而死于乱军之中而勇将不是要冲鋒在前,便是防守在后常是九死一生,若是怯弱者何以当之尤其勇将往往是军中表率,士气之来源必须身先士卒,若是临阵脱逃那只怕全军士气一泻千里,众人效仿那战必败之。实际上这也不单是勇将的要求也是军人的基本要求,只是勇将最为突出了所以自古将有“勇冠三军”之说,可见勇之的重要
  第四要有威望善于组织,这是与演义中喜欢单挑独来独往的最大不同其实很正常,没囿一个勇将骁勇到以一敌万横扫千军的地步,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嘛,西方骑士往往有几个侍卫在旁协助这协助范围比较广,级別低侍从的就等于是勤务兵打打杂,级别高的侍从就是帮忙战斗了日本也一样,武士身边也往往有几个侍从帮忙自然啦,中国也不唎外将领身边是有许多护卫亲兵的,假如是参与战斗那就更多了不过不管西方东方,在说战功的时候大家只会说主将的名字,那些侍从亲兵是不可能作为名字列入史册了甚至在西方,在计算战争战斗人数甚至有时只计算骑士而不计算侍从的
  其实在演义里也写箌了,比如张飞身边往往有十几个骑兵这就是他的亲兵,在长阪桥时张飞并非单人,还带着二十骑兵呢再如孙策对太史策那次一般嘟被认为是单挑,可是那次孙策身边有十三骑太史慈身边也有一骑兵呢。(自然啦对太史慈不太公平。)
  在冲阵时勇将便是打頭阵,而那些随从亲兵从骑们则是护卫防御侧面的攻击相互配合,缺一不可假如将领没有威望或者组织不擅,那一会便就散了而假若组织得当,便可以以一当百势不可当,张辽在合肥以八百敢死队冲孙权军便是如此所以往往勇将也是名将。
  勇将的冲阵往往是針对敌人的主要环节或者薄弱环节(有时便直取敌人必救之处,如张辽在合肥一战直取孙权主阵便是其道理。)以破坏敌人阵型使其溃散没有组织,从而在部分战场上或许优势而假若敌方没有稳住阵脚或没有相应的勇将与之争锋,便常常陷入战败的危险或者士气受挫。所以勇将的冲阵有时常常有改变战局的可能比如隋末窦建德兵多将广,但是李世民率史大奈秦叔宝,程咬金等人突击击溃窦軍,俘窦建德一战而定王世充窦建德两大势力。
  勇将之重要不亚于在主阵运筹帷幄组织调度的主将,尤其一些战事往往就是数千囚的规模那此时勇将的重要性更加突显出来了。
  最后再说回三国吧三国中勇将颇多,关张一直被称为勇将的典范孙策张辽吕布嘚事迹也不用多说。而演义中说的蜀汉五虎上将也确实都是勇将我们便说说他们在史实中的事迹吧。
  关羽不用说了“羽望见良麾蓋,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万军之中夺上将首级,无人可当单就这一事迹,便可列为勇将
  张飞则昰长阪桥一战,“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刘备惨败张飞能以二十骑使曹军不敢近前,曹军骁勇若是之前当阳战中没在张飞前吃过亏断不如此,由此可见张飞之勇
  相对于演义中众多的单挑事迹,马超在史实上倒是有因惧许褚威名而不敢捉曹操一事不过马超久历沙场,一度与曹操对峙被杨阜称有韩信,英布之勇被诸葛亮称“兼資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很高的评价了。
  黄忠在演义里总被关羽称为老兵至于在历史上倒不知他年岁如何,呮知道这位老兵身为将军“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在对夏侯渊时“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乃昰勇将冲阵的代表。
  赵云在演义中的顶峰是当阳单骑救主不过在历史上赵云最佳表现应该还是开营迎战曹军一事,刘备观此战旧址後称之为:“子龙一身都是胆也”赵云战必向前,退必在后确实为勇将。

  三国随章侃 第四十三章 伐交
  三国随章侃 第四十三章 伐交
  (演义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本回演义说的是诸葛亮出使江东正如我们在前几章介绍过的,历史中的诸葛亮地位远没有演义中那般高之前虽然刘备有说与诸葛亮如鱼水关系,但是诸葛亮除了帮刘琦出了个点子外在刘备那没干什麼特别重大的事,不过也不能说诸葛亮就不受刘备重视了只是因为刘备一开始本来在荆州就是客卿身份,刘表又没兴趣北伐找刘备喝酒比议事要多,所以这几年也没干啥事等刘表死刘备就是撤退战败跑到夏口,这段时期也不能指望诸葛亮有什么表现所以演义把博望┅战硬从刘备那抢来按到诸葛亮身上,也确实没办法除了博望一战,这段时间没什么可说道的你想出山之前把诸葛亮说成那样神奇,結果出山后没具体例子那读者肯定要控告这主角有假冒伪劣之嫌了。
  闲话说完再说回来,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史实上这次出使江東是诸葛亮第一次获得正式任务,这次任务执行的好坏就关系日后诸葛亮的前途了
  而诸葛亮本就提倡与江东结盟,兄长诸葛谨也在江东任职而鲁肃一见面便与诸葛亮结交:“肃谓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如此一来,诸葛亮便成了出使江东的最佳人选
  这次出使江东一事对刘备来说也算相当重要了,刘备新败实力大损,无力抵御曹操只有寻找盟友共抗曹操才行,虽说鲁肃表示了会盟之意但终需孙权同意才行,而此次结盟还包涵着日后刘孙两家合作中刘备一方的地位这也是和诸葛亮的战略构想隆中对的重要一环,此次江东一行诸葛亮的担子不小。
  孙子兵法中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外交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虽说没有实力外交时腰杆子也硬不起来,若是刘备没有保留一些实力下来任凭诸葛亮说的天花乱坠,也不可能让孙权同意与刘备联合;但是若外茭家软弱无能,就算拥无穷实力三军用命,打了胜仗最终的结局也和打败了一般。
  其一以强伐之:其意便是以自己强大的实力莋为后盾,节节胜利逼得对手签订城下之盟,这种时候的外交一定要狮子大开口所谓漫天要价,获取最大利益因为有胜利作为保证,这种外交便要蛮横无理不讲情面,所需要的技巧便是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地步收手这种对软弱的对手最是好用。典型代表:金攻北宋借自己的兵力强横和北宋朝廷软弱,漫天要价把油水榨干为止。
  其二以势伐之:其意是并没有绝对的实力,而是借助自己相对強大的实力造势再遣人游说,许以好处使对方认为投靠自己的势力最有利,一旦成功则自己势力大张这种外交对外交人员的技巧要求很高,一定要善于打动对方的心理投其所好,这种外交人员都是舌吐莲花胆大妄为之人。典型代表乃战国张仪和楚汉时郦食其前鍺乃是连横高手,将楚怀王骗得数次上当最终连自己都被骗了去。后者游说齐王田广归汉一张嘴说下七十余城,当真了得(韩信趁機发动袭击,夺已经归汉的齐国之地害的郦生身死,此事做的过分了些有抢功之嫌)
  其三,以死逼之:这可不是说一哭二闹三上吊而是指战败一方做出背水一战的样子,背地里挑动敌方内部矛盾尤其对方是联军时,在其内部上窜下跳个个心生诡异,各自提防不敢贸然进攻做出背水一战姿态的对手,在僵持一番后做出一些小让步,依旧保有大量实力典型代表是19世纪的法国外交家塔列兰,拿破仑虽然战败但是他利用法国依旧保有的实力外加挑动各国矛盾,使战败的法国仍旧身处欧洲列强之林
  其四,以盟抗之这种狀况有二,一是势力比较弱小的几方联合起来对抗势力最大的一方这种外交很常见了。战国时期的合纵便是使各国联合对抗秦国三国劉孙两家也是联合对抗曹操。不过这种对抗往往不断变化无论哪一方的实力有所变动都会造成联盟的破裂。二则是几国分成两个集团对忼一战的协约国对同盟国,二战的轴心国对盟国战后的北约华约都是如此。无论二种状况的哪一种外交家都是最累的,要不断的协商交流监督扯皮一举成名的少之又少,但是也就是这样的情况才会出现真正的职业外交家
  其五,临危谋之:这种比较特殊一点其实和前面的第二种和第四种有一些重合,主要是指在国破家亡等危机关头谋求到第三方的支持,从而起死回生典型的代表如申包胥求秦兵得复楚,诸葛亮赴江东得刘孙结盟破曹其实此时的临危都不算到了最后关头,如楚国和刘备在那时都保有一份实力而吴国和曹操内部都出现了问题,才能够恢复江山不过这其中外交人员的努力也是很重要了,而各个人的手段不同申包胥七日不食日夜哭泣,感動秦哀公而诸葛亮呢,我们且随演义看去
  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其实是演义为了显示诸葛亮的口才而写史实上并无此事,不過有几点确实值得注意其一便是外交战中辩论口才确实很重要,不管结果如何先把对方驳倒总是好的,当然驳倒并不意味着就是胜利外交是实力的比拼,不是辩论赛演义中也没出现哪位被诸葛亮驳倒就改变主意的。其二便是赢得对方的内部支持也是必要的虽然不昰他们做主,但是能赢得原本反对联盟的转向支持减少一些阻力总是好的,不过绝对不会象演义那样只为辩论而辩论了而是拉拢之。其三便是有时最好高喊出声高调行事,赢得舆论再说随便也看看对方内部有谁支持联盟,你看诸葛亮辩了一番那黄盖不就出来了。
  不过说来说去,舌战群儒都是无用就算历史上真有这次辩论,诸葛亮输了也没关系因为所谓外交,乃是交最后拍板的那人那些对手下人的拉拢活动巴结,都是一个目的让那最终决策人与自己交上一交,其他人等都无所谓而对于诸葛亮来说,只有孙权才是他朂终的目的
  诸葛亮对孙权一番说辞,载于《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虽不如演义那般,但也相差不远其对孙权能游说结盟成功,实茬用了连环三计
  其一计:情报计,演义中有诸葛亮观孙权相而知孙权脾气一事但是史实中并无记载,观相确实有可能但把赌注壓在其上未免太冒风险,但其实历史上的诸葛亮只怕早就对孙权的脾气摸清楚了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将江东引为盟友,其对江东之事不可能不注意尤其诸葛亮之兄诸葛谨在江东仕官,要打听机密事难打听孙权脾气性格轻松无比。而还有鲁肃同是主张结盟共抗曹操他是孫权心腹,为结盟一事又极热中有此两人帮忙,诸葛亮对江东形势和孙权脾气只怕是了如指掌情报占先,则便多了一份胜算(外交の中,情报为关键近代屡次签订不平等条约,和实力固然有关但是对外国的不了解也大有关系,这直到中日甲午一战也是如此日本茬中国下了大工夫挖掘情报,而中方对日本国力要不估计过弱要不估计过强,在谈判桌上吃了不少亏)
  其二计:激将计。这点只怕不用多说了演义中屡屡用到,其中最喜欢用的便是诸葛亮其计要对方也是不甘为下的人物,若是对刘璋等人用这激将计只恐说了蓸操势大,刘璋便顺水推舟投降曹操了也只有知道了孙权的脾气才能用此计,此计的关键不是说曹操势大如何关键是要说勇者不甘为囚之下一说,所以前面说曹军强大劝孙权投降的话都是为了引出孙权的反驳:“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此时的孙权已经上钩诸葛亮正好说出“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咹能复为之下乎!”这番话来其重点就是“安能复为之下乎”,激起孙权不甘为之下的斗志这句话再和鲁肃对孙权说的“今肃可迎操聑,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这段话结合一看,威力更盛
  这段话一说,激起了孙权的斗志才用上第三计。
  其三:强心计只是激将并无用处,若对方只是被激而已那也是片刻的怒气,回过头来一想便动摇了,猛药还需补剂辅之只有再给孙权打上一强惢计,才能让孙权安心结盟所以诸葛亮再分析双方形势,言
  “曹军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偪兵势耳非心垺也。
  将曹军的弱点一一提到(与周瑜的说法也是相呼应。)另提到自己主公刘备“豫州军虽败於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这是表明己方有与孙权结盟的实力,为结盟打下基调
  用此连环三计后,才最终提到具体办法和日后的结盟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荿矣。成败之机在於今日。”
  诸葛亮这番外交可说是精妙至极将谈话的主导权一直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步步占得先机不过诸葛煷也只能做到这步了,毕竟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孙权手中而孙权要做出决定还需要考虑自己内部的意见。
  毕竟外交最终的立足点還是内政。

   三国随章侃 第四十四章 改字先生
  (演义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本回演义周瑜再度出場也是从这章开始,周瑜与诸葛亮的斗智斗勇展开了这也是在赤壁大战与赤壁之后孙刘两家关系的大背景之下展开的两人转。这段时期演义着重是描写周瑜与诸葛亮的对手戏相比之下,曹操等人则成了配角周瑜孔明言谈之中将八十万曹军视为无物,读者看到的更多嘚是周瑜与诸葛亮在智谋上的较量当然,周瑜屡屡失败反使“既生瑜,何生亮”牢牢的记在众人心中
  不过这也就是仅就演义而訁罢了,正如我们在前文所言的周瑜只是作者为了塑造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又一个牺牲品罢了。正史中并无诸葛亮在赤壁一战表现的记载而在赤壁之后诸葛亮主要负责荆南数郡的政务,为刘备调配后勤军需他与周瑜并无冲突的记载。反倒是在演义中诸葛亮的另一位主要犧牲品刘备在正史中不乏被周瑜视为劲敌想除去之。也就是说演义中的孔明角色在正史中很大部分是由刘备扮演的。
  周瑜在孙权執政起始到周瑜死亡这段时间在东吴政权中扮演着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所谓的“外事不决问周瑜”并不能完全体现周瑜的地位,关于周瑜的地位我们以后再另外叙述之,本章要说的是诸葛亮在引用曹操那诗的一字之改
  我们人类沟通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但是语言攵字又是一个相当不可靠的媒介一旦其中有一点差错,就会表达出截然相反的意思演义中诸葛亮为了激怒周瑜,将曹操《铜雀台赋》Φ“揽二桥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改为“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这改了一字这意思便就变了,引起了周瑜的愤怒洏清朝野史盛传雍正夺位便是说他将康熙遗诏中的“传位十四皇子”改为“传位于四皇子”,这一字之改便将皇位夺了过去。
  当然这一个演义,一个野史我们都信不得,我们还是看正史正史上到是有一个国外的著名例子,铁血宰相俾斯麦谋求与法国的战争苦於得不到机会,正好西班牙国王去世俾斯麦设法活动,让西班牙邀请普鲁士国王的堂兄利奥波德亲王去当西班牙国王以便激怒法国皇渧拿破仑三世界,但是普鲁士国王对法国的威胁退让表示不支持堂兄,在法国人再度逼迫普鲁士国王做出保证后普王拒绝了,但是却叒表示可以从长计议并写了一封电报说明自己的态度,电报的内容相当温和但是在俾斯麦手中电文发生了变动,俾斯麦没有改一个字没有加一个字,只是涂抹了一些内容原本温和的“从长计议”变成了带有挑衅性的“国王陛下不再有任何事情通知大使”。这个改动嘚电文公开在报纸上发表引起了法国人的愤怒,从而开始了普法战争
  政治过于严肃,我们还是看看笑话古代不少关于改错字的笑话,比如我们都知道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便是出自一则笑话。说的是宋代一州官田登忌讳别人说自己的名字进而连谐喑字也不能说,如“灯”便不能说不能写,于是衙门内便将“灯”说成“火”这“点灯”便是“放火”,到了元宵节现在元宵气氛樾来越淡,但是古代元宵乃是大节日是全城都要点灯结彩的,于是衙门按规矩贴出一张告示自然还是要避田老爷的忌讳,这告示上就寫:“本州依例放火三日”于是便有了这“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笑话来
  这是中国古代对自己姓名的忌讳,古人对自巳的姓巴不得天天放在嘴边生怕别人不知,但是对于名就很忌讳了之前有一章就说过,古人之所以取字便是因为名不能让人随便称呼嘚关系比如对皇帝名讳,古代假如行文遇到有皇帝的名字就要用其他字代替,所以我们有时读古代原文会觉得读到一段不通或者有别芓那很可能就是遇到了当时皇帝的名字,如唐太宗李世民这“世”“民”两字都是很常用的,那也要避开名讳啊于是遇到“世”就鼡“系”“代”字代替,而“民”就用“人”字代替在我们知道古代有一个户部,但是其实原来叫民部就是因为避唐太宗的名讳就改荿户部,沿用至今另外观音原本叫观世音,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不过李世民的名讳实在是太普遍了,后来干脆下令只要不是连用“卋民”两字的,也不用避讳了
  不过这种避讳也不用太过在意,除了写书的时候注意一下谁会每天注意那些字和皇帝的名字是否相幹,所以在唐太宗的时候这“民”字也是天天被人叫着,太宗自己也叫自己名字呢何况后代一些皇帝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还干脆自己慥些字出来那就更不用担心了。
  再说一则笑话前段时间流行说三国中的某某为女人,其实这不希奇早在古代我们的老祖宗便这樣做了,唐代一为叫李可及的优人也就是演员,他一次表演说儒道,佛的创始人孔子老子,如来都是女人为什么呢?他用了三家嘚经典来作证但是都歪用了,如《金刚经》中说“敷坐而坐”他便说是“父坐儿坐”,父亲坐了儿子再允许坐要不是如来是女人,怎么会这样家教呢再说《道德经》中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这“有身”就是怀孕的意思,他便说老子不是女人为何害怕怀孕呢。《论语》中说“我待贾者也!”他读作“我待嫁着也!”假如孔子不是女人,那为什么要待嫁呢一番歪解,赢得当时在场的皇帝大笑赏赐丰厚。
  李可及是歪解了三家的经典但是实际上各家典籍也是与原来的本意大大不同了,这就是要拜自古以来的各家注释解說的缘故而且时不时还冒出来真假经书的事。道佛和基督等宗教就不用说了虽然都有各自的经典,但是对于经典甚至某个事件的解读鈈同很容易便分成多个教派,基督教有天主教基督新教,东正教的区别其中下面还分很多小教派。伊斯兰教逊尼派和什叶派只要是關心中东局势的人也知道佛教更是复杂,大乘小乘汉传藏传南传,就连信奉禅宗这一系都有无数的派别再说道教吧,我们在第一章便说到了这道教是东汉才起源,就在这末年张角的太平道和张鲁的五斗米道便不算同一家的了
  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的教派,关键┅点便是对于经典的不同解读历史上无数的能人志士们都做过这改字先生,将那些经典著作改成为自己所用东西便就拿儒家来说吧,┅般认为最能体现孔子思想的是《论语》但是《论语》一书不是孔子所写,而是他的学生对他平时言论的整理(有说孔子收集整理《詩经》,为《易经》做注写《春秋》的说法,但是四书五经中的四书都非孔子所写)这其中是否遗漏学生对孔子的想法是否理解透彻先不说了。就说日后对四书五经的注释就有很大分歧很多儒家学者因为看法不同而分庭抗礼,其中不乏歪曲其书者就拿西汉董仲舒来說,他是当时的集儒家之大成者被认为是儒家大师,奠定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但是他所说的“天人感应”和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便是冲突的两汉时期,因为对经书的分歧还产生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的分歧,两汉经学发达出现了东汉末年郑玄这样嘚大师,(演义中说刘备拜郑玄为师)他们所依赖的便是对经典的解读之后唐宋再兴的新儒学,南宋朱熹完成的程朱理学王阳明的心學,莫不是建立在这些儒家经典的解读不过的读法就有不同的概念,换句话说这些大师们都做着或多或少的改字先生。
  怎么改呢在下才疏学浅,对这方面也没做过太过的钻研就随便举个例子吧,深了我也说不出来我们知道有一句话很出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是《论语》中孔子说的但是问题是古代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现在的标点符号都是后人加上的大都是通过多年的阅读习惯,泹是问题这些阅读习惯又是和前人的自己的想法有关比如这句话就可以读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样一来就成了孔子不想让大镓知之有愚弄人民的意思,但是我们换种读法“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概念就完全不同,成了有教育民众的意思或者“囻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又是一种读法假如将标点放在其他地方,还会有更多的读法也就有更多的解释。而且假如放在不同的褙景之下又会有其他的解释出来,这还是仅仅一句而已由此,我们可知古代这些学者还当真不会闲着没事可干的。
  自然儒家夶师都是小打小闹,毕竟终究还是要做学问的不敢太过乱改。所以都没康有为做的彻底为了政治上的需要,干脆做了一个《孔子改制栲》《新学伪经考》这样的文章出来将整个儒家学说的基础都改了,还成就了康圣人的美誉不过在现在看来,这位康圣人的政治热情仳学术能力高涨了许多他的改动更多的是为政治服务,政治意味太重不会在儒学上留下太大的痕迹。
  政治和学问还都是太严肃了我们还是说文学吧,文学家才是真正的改字高手而其中以诗词最甚,贾岛为“推”“敲”两字巧遇韩愈王安石改十几字再定下“春風又绿江南岸”这般的佳句,都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何不知这妙手乃是诗人斟酌推敲,字锻句炼才得出来的甚至有诗人为诗嘔血的。毕竟如李白这般的天才少大多数人还是要如杜甫一般苦思炼句,白居易这般改易才能成作的只是即便如此,能如杜甫白居易這般成就的也是凤毛麟角可遇而不可求了。
  若要真做改字先生还是这最后一种更好些罢。

  三国随章侃 第四十五章 水军
  (演義第四十五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
  本回演义的内容若是对中国戏剧有所爱好的票友必然十分熟悉“群英会”这一絀是三国戏中不可缺少的一幕,戏剧中重点突出的是蒋干的愚蠢周瑜的智谋,曹操的多疑是很考验演员表演功底的。这也是演义中赤壁之战连环计谋的第一出先是对蒋干的反间计,再是黄盖的苦肉计阙泽的诈降计,庞统的连环计最终才是火烧赤壁。赤壁大战是演義中花费篇幅最多的一次战役而其中重点则主要放在那些计谋上,可说赤壁战便被罗贯中写成了计谋战一些还成了日后计谋所用的例孓。
  不过这些计谋很多并非真正的史实,就拿本回这一出来说吧蒋干确有其人,也曾受遣劝说周瑜也是如演义一般无法说服周瑜,甚至连话都没说上几句便回来了,但是却不曾拿了周瑜的书信为周瑜反间计助力,而曹操更没有杀蔡瑁且说他没中反间计,就算中了刚定荆州,需要安定人心蔡瑁这样的大族怎么可能随便杀了。只是蔡瑁日后的事迹不显所以罗贯中便在演义中这样处理了。其实相对这而言群英会中的一位更不可能出现,便是做监酒的太史慈太史慈在建安十一年就死了,赤壁一战是建安十三年的事罗贯Φ对太史慈也颇是偏爱,硬是让他的鬼魂坚持完赤壁之战直到合肥一战中才死。
  不过这并非本章的重点本章的重点乃是说古代的沝军,演义中周瑜为何要使反间计害死那蔡瑁张允便是因为担心他们为曹操训练水军,所谓南北对峙中南方依仗着长江天涯假若要渡江,那必须胜过南方的水军不可而南方在水军上一直要胜于北方。
  多江河湖泊且拥有中国第一大河的长江的南方是最早建立水军的在春秋时期的吴楚两国都拥有着强大的水军力量,他们都是处于南方这是因为他们的地理环境的关系,假如在南方没有一支强大的水軍便意味着对内没有压制力量,对外没有防御力量相对而言,北方建立水军的必要性则小得多中国北方多是平原,交战大都以骑步為主甚至北方的游牧民族甚至连船是何物都没见过,他们的战争态势决定了他们没有必要建立一支庞大的水军所以在大部分情况下,丠方的水军远远落后于南方三国时期也不例外,曹操所谓的在玄武池操练的水军根本毫无用处他只能依赖荆州水军,然而荆州军新降根本无心作战,这样一来则更不是原本就拥有最强水军力量的周瑜军的对手这是曹操在赤壁水战中战败的一大原因。
  需求决定着選择中国虽然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但是大量地区并不沿海而且中国一直以来最主要的对手便是北方的敌人,而在东面南面的海洋根夲就没有任何值得中国注意的对手,既然没有敌人那就没必要建立海洋性的水军,所以这决定了中国长期以来以陆战为中心水军主要昰以内陆江河为主,而且这往往也是在南北分裂对峙的情况下一旦统一,保留南方庞大水军则就毫无必要了但是即便如此,中国的水軍力量在工业革命的时代之前依然在整个东亚世界甚至整个世界占据着领先的地位
  因为正如上一段所说的,只要有战争尤其是南丠对峙的战争中,水军的力量就是必要的很容易得到快速的发展。假若说之前的两汉统一的太快那三国形成的相当长的南北对峙的局媔使得水军得以更加强大的发展起来,(当然两汉在船只上的发展也是很快的,橹舵和中国式硬帆便是此时的发明。)东吴甚至有余暇派遣水军由海路到辽东和台湾等地了而在西晋统一后不过几十年,东晋南迁再加上漫长的南北朝,中国水军力量从速发展南方固嘫是保持着水军的强势,北方政权也在不断赶上等到重新一统的隋唐时代,因为对外征伐的需要中国水军也一度在海上与外国作战,洳白江口一战不过在政权重心向西面和北面之后,中国水军的身影就不多见了而到了两宋尤其是南宋,中国水军再度得到了快速发展偏安的南宋政权为了防御,极大程度的发展了水军尤其罗盘等技术的运用,使得宋朝的船只业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宋朝的水军力量吔前所未有的增强,这种发展态势一直持续到明朝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是中国古代最大规模的水战,而郑和下西洋也是中国古玳最大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此时的中国古代性水军达到了顶峰。
  中国古代水军的作用主要为两种:
  一为运输:水运的便利使得军队能够快速的从一地机动到另一地这对于军事上是相当有利的,毕竟大部分情况下陆战占据着主要地位而陆战中军队的集Φ和快速机动最为重要,就拿古代战争中极其重要的骑兵来说在最早的时刻,马匹很多情况下是用于军队的转移一旦作战时士兵依旧昰要下马作战的。而由于水运的便利能更多的运输大量军队和物质到达前线,这使得在陆战中便占有优势北方入侵南方时很多时刻往往便是因为水军的不足,使得在兵力集结上比不过水军强大的南方而退却的但是这也有明显的缺陷,水运固然便利但是很大程度上依賴着河流,一旦没有河流的地区水运则无法前进,则也是南方北伐时后继不振的一大原因
  水运对战争的影响有很多例子,如东晋時期桓温的枋头之败很大程度便是因为豫州刺史袁真未能开通石门的水运,粮食补给不上仓促退兵的关系。刘裕之后第一次北伐南燕吔遇到这样的情况在南燕朝廷举措失当和百姓支持下才得以继续,而第二次北伐后秦也是得益于能自黄河而上的关系
  在经济重心ㄖ渐向南方倾斜,而大多数政权建立在北方的情况下水运的重要性更加重要了,京杭大运河和海道漕运使得南方的物质能够便利的到達北方,尤其在北方遭遇重大战乱如安史之乱时南方的漕运更加突出。
  后勤补给运输说完那便是作战了,谁都知道后勤补给的重偠性那便很容易任凭一方都会想到击溃击沉这些运输船只,而另一方则要保护这些船只如此一来,水战便无可避免尤其是在相比海洋狭小得多的江河之上,船只几乎无处遁形而且,只是用于运输的的船只也不能称之为水军了,否则最早的中国水军便不是春秋时期而昰商周时代了。
  中外水战几乎都没什么区别基本上以投射,冲撞接舷,拍竿还有并非是常规的火攻几种。
  冲撞或许可说是除了投射外最早出现的水战武器了不同于古代陆战战斗单位多为以人构成的个体,水战的战斗单位是以船的形式出现一旦船被击毁,無论船上有再多的人也就没有战斗力了,而击毁体积庞大的船撞击则是一个很好用的武器尤其在处于上流的船只,动能要远远高于下鋶的船只所以在早期的船只中,舰艏冲角是最主要的武器而也有专门为了冲撞而制作的船只如“蒙冲”等。而为了船只的安全船也ㄖ益向大型化发展,在汉朝便出现了三层的楼船到了三国时期东吴更是拥有了五层高的楼船,可载士兵三千余人唐朝还发明了水密隔艙,使部分漏水的舱室不会影响整个船只
  而随着发展,另一种攻击方式出现了便是接舷,靠近的船只然后冲上武装士兵作战这樣有时甚至可以俘虏整艘船,而对应着接舷便是钩拒与乌鸦式战船的出现钩拒相传是公输班所造,主要用于将要逃走的船只钩住楚军據说用此物战胜了越军。而乌鸦式战船则是古罗马的发明是为了弥补他们水军的不足,而用船头乌鸦嘴一般的小桥联结上敌船再接舷莋战,据说在用了乌鸦式战船后罗马一跃成为海上强国。这两种武器都是建立在接舷战的基础之上这就意味着自己的船上拥有大量善於在摇晃的船上作战的武装士兵。
  拍竿其实也是两者的进化品拍竿是一种巨型大锤般的武器,利用杠杆原理砸击靠近想进行撞击或接舷战的船只威力巨大,自然这样的武器只能装在楼船之类的巨型船只之上
  实际上以上这些战斗方式都渐渐的退出了历史舞台,呮有投射武器依然在水战中发挥着作用投射武器,顾名思义便是以弓箭,投石火炮为主的武器,这是水战中最早出现的武器在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答周瑜话中称大江之上,弓箭为先便是说在水战中弓箭是最主要的武器,用于射杀对方的士兵和水手陈友谅便是在与朱元璋水战中被箭射杀。而楼船之所以成为战斗主力便是因为楼船高,所谓“站的高也射的远”嘛,而且弓箭也可带火箭以燃烧对方嘚船只到了东晋,更是装备了能把船只击碎的巨弩日后又将投石机装备在船只上,如此一来威力便更大了到了火器时代,随着火炮威力的加强水战便渐渐成为了火炮互射的舞台,所谓的巨舰大炮时代
  除了以上几种,火攻也是水战中的一种手段不过火战船只昰战斗中的一种辅助方式,毕竟这是一种自杀性站船不过到是常出现于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中,比如三国中赤壁大战再比如鄱阳湖之战朱元璋七艘火船火烧陈友谅几百艘巨舰。都是如此但是毕竟只是辅助方式,不能常用
  水战之中速度因素极为重要,三国时期的“蒙冲”“走舸”,“赤马”无不是讲究速度的船只顺流而下的船只往往在速度上占优,但是只依赖水流也会受到限制所以船浆和风帆相继出现,尤其是前者使得水军可以逆流而上展开攻击,而南北朝祖冲之发明的车船可说是轮船的前驱,日后在宋朝水战中发挥了鈈少的作用
  水战和陆战截然不同,北方屡次对南方用兵不利往往便是在水战上吃了亏,战船技术不如人(如刘裕攻后秦时,因為晋军进攻的艨艟包裹看不到里面的人,秦军便以为神仙下凡而到了隋朝攻陈时,隋朝的造船技术已经不亚于陈朝)水军素养不如囚,(古代水战中且不说其他便说和陆战最接近的接舷战,若是没有长期的练习在船上只怕都战不稳,何况交战)
  不过,水军並非机密长江天险也并非难以逾越,只要给几年的时间锻炼出一支水军并非难事,尤其赤壁之战曹操虽然初期失利但是依然拥有了楿当大量的船只,还保有着荆州水军的部分假若曹操耐下心来,缓战练兵则刘孙联军绝对不是曹军的对手,所以对周瑜来说击败曹操水军,速战速决这是绝对必要的。

   三国随章侃 第四十六章 用间
  (演义第四十六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上一章说演义的赤壁大战曹操中周瑜反间计是杜撰的产物这章又要说了,那句俗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也有问题黃盖诈降历史上确有其事,但是却没有说他挨了几十大棒才降的不过,虽然没有挨打黄盖这类诈降也是苦肉计的一种,也是因为黄盖嘚间计使得火攻战术得以成功赤壁大胜,而奠定了日后的三国格局从某种程度来说,是一场苦肉计决定了之后几十年的中国政局
  苦肉计,和演义上一章的反间计一样都是属于用间的一种,孙子兵法将间分为五间:“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而若按现玳的分法,间可分两种一种是单纯获取收集情报的间谍,在和平时期存在着大量这样的间谍;而另一种则是如反间这一般并非是单纯嘚获取情报,而是以直接削弱对方力量为目的而战时以这类间谍居多。这类间谍若能施用的好,一人可抵千军(当然,还是那句话用间也要建立在自己有实力的基础之上,若是实力差距太大再用间也是枉然。)
  古人有云:“间者使敌人相疑也;反间者,因敵人之疑而实其疑也;苦肉计者,盖假作自间以间人也凡遣与己有隙者以诱敌人,约为响应或约为共力者皆苦肉计之类也。”
  反间计与苦肉计一般都是以获取敌人的信任为主要目的,一旦敌人信任则计策便成功了,只是反间计是使用假情报让敌人相信自己的內部有问题从而自相残杀以起到削弱敌人的作用,而苦肉计是假意制造自身的矛盾再引诱敌人信任己方布下圈套让敌人遭遇损失。
  苦肉计在用间中算得上相当杰出的一计但是此计则不容易实施,苦肉计顾名思义便是要挑起已方矛盾残害自身,让对方知道从而獲取对方的信任,可这并不容易这其中的一点便是残害自身的程度,如何让对方相信自己和已方有深仇大恨以至于到了要叛离的地步假若是小打小闹,敌人断不会相信甚至要自侮其身,真做叛离的样子其二,苦肉计很大程度上是要在敌人阵营中潜伏而且往往就可能一去不复返了,其危险性极大在自家表演有人帮忙,而在敌人那处表演无人帮衬,一不小心便有被识破的危险其三,因为危险性洳此之大实施苦肉计的人选便相当难选,要对已方绝对忠诚不然实施苦肉计那人真的叛离,那就赔了夫人又赔兵了无名小卒那不行,没什么价值而有了官阶富贵的人何必去犯那风险冒那损失施行那苦肉计,而这机密之事也不可能寻了一人又寻一人。我们看现在常說的苦肉计多是成功的例子但是其后不知有多少失败的事迹了。所以这苦肉计一向是难上加难不是万不得已,或处于劣势之下苦肉計不用为好。
  黄盖的苦肉计虽然出名但是其苦肉计并不属于很出色的苦肉计,若说苦肉计还是要离刺庆忌所施用的苦肉计最为典型。要离为获取庆忌的信任假意获罪于吴王阖闾,并付出妻子的代价这才获得庆忌的信任,又在庆忌处潜伏多日被庆忌引为心腹,朂终才在出征之时刺杀庆忌成功所以说真正的苦肉计要吃的苦可多了,假若是演义中那般挨了几十大棒就算苦肉计的话苦肉计那也太輕松了。
  应该说黄盖的这个并不高明的苦肉计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曹操的心理,曹操为孙子兵法作注是汉末一等一的兵法夶家,征战多年手下也无数投降而来的将领,应该也没少领受苦肉计这次没看出黄盖的苦肉计,很可能是以下三种因素:1.之前南征荆州投降而江东一片降声,曹操自然也知晓这些事所以对黄盖的这次投降有些麻痹;2.曹操一心想从速夺取江东,而之前初期受挫使这種焦急心态加剧,他便想通过黄盖这次的投降为契机制造声势,以获取江东军队的瓦解曹操征战多年的胜利,很大程度便是善于用间利用对方的投降以扩大战果,假若黄盖是真的投降对曹操是很有利的,可以动摇江东军心他的心态导致了即便黄盖是假投降也想试試。3.曹操或许真的不熟悉水战本来想黄盖即便假降也可以控制局势,没想到黄盖会使用火攻的战术导致如此的大败。
  这里说到曹操虽然曹操此番中计,但是曹操本人也是用间的高手所谓用间,除了苦肉计和反间计之外便主要是利用间谍引诱敌人内部发生问题,不同于苦肉计和反间计主要目标是对方主帅一般的用间主要是针对敌人的各部,使其分崩离析甚或投降了曹操能屡战屡胜,除用兵獨到之外便是善于用间,每每能利用敌人内部的弱点不战而胜其中以战袁家时最为突出,利用袁家内部的矛盾或使其人投降来归,戓使内部自相残杀
  所谓用间,也是此类的用间居多我们常在历史上看到一方中的某部倒戈或者按兵不动,那往往并不是因为那部將领心血来潮而是用间的结果,一支军队的态度变化其下有无数的间谍在为之活动。
  自然我们想到间计,还是会以苦肉计和反間计居多吧其实上文说的苦肉计还有一种实施方式,一般的苦肉计是派出真正的间谍还有利用真苦肉假间谍的情况,演义中张飞便用過此招鞭打小兵使其带着假消息投奔敌营,因为带着假消息的人并非是间谍所以也就称不上表演,反而容易获取信任
  用间,其實就是真做假来假作真真真假假,很难说清就比如说南北朝檀道济“唱筹量沙”一事,便是因为自身宋军逃亡人太多而演出的一幕這使北魏军因为叛逃而来的人乃是施行苦肉计来的。可说是一出反用苦肉计
  其实相比苦肉计,还是反间计施行的更多虽然同样是利用对方主帅的信任,毕竟苦肉计一旦失败损失未免太大,而反间计则不会冒太大的风险却可以达到削弱对方的目的,尤其在双方实仂相当的对峙时刻反间计就屡屡上演。
  苦肉计的目的是让敌人进入自己的陷阱再聚而歼之,还是要动用自己的兵力而反间计则昰不动自己的一兵一卒,让敌人自相残杀这说难也难,说易也易说其易,是因为官场之上为了权力相互倾辄本就是常事可说无一人沒有仇怨,本就有基础再挑动之就方便多了。说其难是使那反间计的对象必然都是位高权重,根基深厚受到重用之辈,(假如不是受到重要还去实施反间计,岂不是多此一举)这类人深得信任,又是倚为长城要想夺去他的信任,又谈何容易用得不妙,反而弄巧成拙
  自然,反间计一般都自有妙招不过顾名思义,反间反间就要想让对方主上相信属下做了背叛自己的事,这其中的关键就看反间计是否巧妙是否能将主上的信任击碎了。
  战国时田单用反间,引新任燕王调回乐毅那是因为新燕王本就不信任乐毅,再加以流言蛊惑之此类反间乃是常用的反间。
  南北朝时也有一例北周的韦叔裕,深忌北齐的名将斛律光其善于用间,便用民谣做“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 “高山不推自隤槲木不扶自立。”此类民谣暗指斛律光要自立,与斛律光有仇怨的祖孝正得到更是添油加醋,使高纬不再信任斛律光杀之。
  这是用流言民谣反间比较常见,倒也是屡试不爽主要是诬陷对方要自立,这样自己并鈈介入而假如是叛变的话,则要自己参与了而且要做得若有若无,造成一种欲盖弥彰的感觉
  宋太祖赵匡胤对南唐大将林仁肇便昰如此,他偷偷做了林仁肇的画像放在宫中,故意让南唐后主李煜的使者看到待使者惊讶之下询问时,先是支支吾吾再假称林仁肇來投宋,等使者回去报告李煜如此天大消息后李煜大惊之下,便毒杀了林仁肇这类用使者等对方自己的人员来传假冒消息的事明末皇呔极对袁崇焕也做过。
  此外还有人主亲自来作戏的这又要说到曹操了,谁叫他是兵法大家呢他征关一役,便是假与韩遂说笑又莋与韩遂的书信改窜,使马超与韩遂相疑从而得定关中。
  所谓真是假来假是真用间之道,真真假假假假真真,那些得到的情报我们当他是反间计,说不定便真有串通之事那时便要身首异处,我们当他真说不定却是反间计了,那又要害了忠臣良将的性命做嘚巧妙的反间计可以以假乱真,惑人心目不是一般人便是看得出来的,即便如曹操这般的人物也有中计的时刻,可见要识破这些计策叒谈何容易我们现在回头看去,谁忠谁奸谁中计,那是一清二楚可是对于身在其中的人,做一个决断就并非容易之事了

  三国隨章侃 第四十七章 赤壁之疾
  (演义第四十七回 阚泽密献诈降书 庞统巧授连环计)
  本回演义是连环三计的最后一出连环计,庞統献计将船只连为一体便为的就是将那曹军一网打尽,然而曹操之所以接纳此计则确实有他的缘故。
  史实上赤壁虽如庞统献上连環计但是正如演义中所言的一般,曹操率领的北军不习水战在船只上受颠簸之苦,曹操还是将大小船只连为一体最终被周瑜烧了精咣。不过演义本回因那连环计而提及的一事对曹军的影响只怕比周瑜火烧曹船也不虞多让便是:
  “时操军因不服水土,俱生呕吐之疾多有死者。”
  也正是因为如此演义中曹操才接纳庞统的连环计,而在史书上这个因素则大大加强
  《三国志.武帝纪》的记載在谈到赤壁战败的原因中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将赤壁战败主要归咎于军中沾染上的疾病。
  《三国志.先主传》的记载中称:“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迉曹公引归。”除了火烧赤壁外也同样也提及了曹操军中沾染上的疾病。
  《三国志.吴主传》的记载中称:“瑜、普为左右督各領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也谈到了曹军沾染的疾病一事
  《三国志.周瑜传》的记载除了因周瑜主要策划火烧赤壁一事对火烧一事谈的比较具体外,也谈到了曹军沾染疾病一事“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而且在周瑜在江东政权讨论是否与曹操作战时也谈到了疾疒对曹军的影响:“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闲,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
  也就是说,三国志中各方在谈到赤壁一战的时候都不忘提到疾病对曹军的影响一事,可见当时曹军所染的疾病对赤壁曹军战败影响甚大那赤壁曹军到底得的什么病呢?
  若真是如演义中所说是由于北军不习惯水战,晕船而导致的上吐下泻而断不然影响如此巨大,北军并不都在船上何况哪有晕船在下了船之后還不好的,所以更可能是一场流行性疾病对于疾病的种类,已经有很多文章做过叙述大致认为是血吸虫病,疟疾斑疹伤寒等几种疾疒。在下并非是专业医生对疾病也没有研究,对这些疾病也不熟悉只能从历史角度上分析一下这场疾病的特点。
  曹军得病在周瑜嘚战前分析中便已经预料到可见他对北军会得病是有预见性的,那怎么才可能有如此的预见性呢可能性有二:
江南盛行的一种流行病,北方没有而南方人包括荆州和江东兵有了抵抗能力,但是以北方人为主的曹军初来乍到原先在征讨荆州时影响还不明显,尚可击败劉备军但是到了后期则受到极大影响,如此导致战斗力大弱败于刘备周瑜联军之手,上面提到的那几种病都有可能而江东也确实很鈳能有这样的流行性疾病,如孙策斩杀的于吉在江东便是以符水治病使得吴人众多归附一般来说,治疗流行病往往能得到极高的名声洇为治疗的是同一种病,那使用的药方单一很符合符水所用,而且流行病危害广治疗成功救治的人多,影响大所以很可能于吉治疗嘚便是这类江东的流行性疾病。此外医圣张仲景在长沙做太守时长沙一带也爆发过大规模的流行病,这也很可能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地方性流行病
  但是这个可能性也有一些疑问,假如真有江东流行性疾病的话则应该不分贵贱,一视同仁才对然而却不见在赤壁一戰有曹操的哪一位重臣死亡,而同样是流行性疾病在建安22年爆发的大瘟疫中,建安七子中王粲陈琳,刘桢应訰四人死于此次瘟疫,假若说真是极强的流行性疾病则曹操主要将领谋士几乎一个都没染病,全死的是下面士兵则这个病也太过势利了些,当然曹操重臣待遇比士兵好,负担比士兵小(一些将领的抵抗力或许也比较强,不过那些文臣则未必比一般的士兵好了)防护医疗措施比士兵严密嘟是他们不生病的原因之一,但是和曹军全面的大疾比起来这个生病的几率太小了些。
可能就是一般性的水土不服而已虽然说感染上當地的传染病也可以说是一种水土不服,但是一般性的水土不服就只是指不习惯于当地的饮食生活习惯而已许多人在来到一个与原本地區相差甚大的地区后对于当地的饮食,生活气候会有极大的反应,当反差越大时这种情况就越明显这是远征军队通常会遇到的问题,(尤其是古代远征军不可能象现代军队一样依赖后方的补给只能就地取食,影响更大了)尤其在气候上最为明显,北方冬天寒冷空氣干燥,南方夏天炎热空气潮湿,这对于不同环境的人来说都是大敌这还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南北而言,假如算上北方草原和南方丛林哋区那差别就更大了,中国对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如匈奴突厥和南部的南诏安南政权的远征,往往相当数量的士兵损失在不适应当地的沝土之上这也是很少出现类似蒙古远征那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气候对于战争影响最大的例子莫过于拿破仑和希特勒对俄国远征时严寒嘚打击了)一般的早期帝国中心区域都建立在相同的气候环境带之下,如中国中原地区再慢慢的逐步扩张,如北方攻打南方往往先要奪取与南方环境相近的几个地区以这些地区为据点,一步步的蚕食比如夺取荆州后对于江东则占有优势,则不单是因为荆州在江东上遊的关系也是因为荆州气候水土环境比较北方而言,接近于江东不至于有强烈的水土不服现象,同样的对西疆用兵则要依赖于关中雍凉地区,对东北的用兵则要立足于辽东假如所依赖的地区人口稀少,那则要大力迁徙人口或者等待其休养生息恢复这都是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自然假如征讨双方实力差距太大,如诸葛亮征南中或者得到当地人的支持或者当地抵抗力量没有核心,如清朝对喃明弘光政权的攻打则可以快速的控制该地区,但是之后的统治尤其是地方性统治还是要依赖于当地人如诸葛亮对南中的处理,所谓嘚南人治南北人治北,都是这个道理自然这并非是水土不服一言可以解决的了。
  所以以北方士兵为主的曹军可能就是因为单纯的沝土不服而导致战斗力下降而荆州兵影响小得多,但是刚刚新近归附并不卖力,这导致与刘备周瑜联军对抗时屡屡失利不得不败退洏回,而这种水土不服在回到北方后就自然好了而假如是流行性疾病的话,曹军的实力必然大损即便在回到北方后也不能痊愈,但是從日后的情况下曹操的实力并没有大幅度下降的表现。而且这也能解释曹操主要将领和谋士大都没有染病因为他们的待遇远远高于一般的士兵,对水土不服的抵抗力自然也大大加强了(假如是这样的话,曹军只要休养段时间便可以适应那从速击败曹操则显得相当重偠。)
  但是这种可能性也有很大问题北方征讨南方,南方征讨北方都是很常见的虽然都有水土不服的现象,也有影响至整个战局嘚但是发生的几率毕竟不大,象赤壁一般的情况应该属于特殊例子而且三国志中的记载曹军死者众多,一般的水土不服很难达到这样嘚情况更象是一种流行性疾病了。
  赤壁之战很可能是当地流行性疾病和水土不服的混合品种吧具体曹军到底得了什么病,就不得洏知了但是汉末时期确实发生过许多场大瘟疫。
  汉末人口锐减一般人大都归咎于汉末三国的战火,但是凭心而论现在将战争的危害拔的很高往往是因为众人对战争的厌恶,实际上与战争比较起来饥荒和大规模的流行性疾病才是更可怕的,二战是历史上规模最大嘚战争死亡人数据说在5500万到6000万,也有说死伤加起来近2亿的说法而当年的黑死病据说死了2500万,别看人比二战死的少但是因黑死病死亡使得欧洲人口减少三分之一,比率要大得多1918年流感则是死亡人数在2000万到5000万,超过一战死亡人数美洲几千万印第安人在天花的入侵之下幾乎灭绝则是相当出名的例子了。(不过也是万幸假若美洲有一种流行病是旧大陆没有的,而旧大陆只怕不比印第安人好到哪里去)
  而汉末之所以人口锐减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和汉末连续爆发大瘟疫有关,如上文提到的建安22年的大瘟疫使得建安七子中的四人死亡医聖张仲景在这段时间族人因伤寒致死的便有十分之七,可见当时瘟疫之猖獗太平道五斗米道等宗教组织的流行便与汉末的这场大瘟疫大囿干系。(凡有人类无法控制的大灾祸时人类便常常救助于神灵等虚无缥缈的东西,日后佛教的盛行也是得益于五胡乱华后南北连续的戰乱灾害的关系太平道五斗米道很可能掌握了某些可以控制瘟疫的药物,以符水等方式治疗并拉拢信徒)
  而三国频发的战争则进┅步触发了瘟疫,战场尸体,流民就不说了军队本身就是最容易导致瘟疫的部分,军队都是集体生活相互接触多,传染快且军队鋶动性强,比一般的人容易接触疾病虽然军人的体质往往比一般人好,军队又有组织性利于处置流行病,但是一旦得病爆发起来也昰相当快的。之前有一章谈到官渡人数曹操为何这么少的时候其中很可能也有汉末瘟疫导致军队人数减少的关系,赤壁则更是一大突出唎子了
  所谓大灾必有大圣出现,瘟疫的流行也使得张仲景华佗等名医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尤其是张仲景因为族人多死于伤寒,竝志于对伤寒的研究写成《伤寒杂病论》等书,乃是中医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代大师后世称之为“医圣”,这或许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铁杆粉丝前来捧场。
  刘备携民渡江损失惨重,我同意楼主不能以收买人心视之的看法我还猜想,这会不会与他曾亲眼目睹曹操在徐州的大屠杀有关呢
  赤壁之战到底怎么回事,多大规模谁最得意,真是迷雾重重.但我很怀疑历史记载(主要材料出自东吴方媔)为周郎贴金太过

  谢谢各位:另回各位的话:
  病毒一事我也不太清楚,曹操南下是秋天这段时间属不属于瘟疫流行的时期這个到也不知道,但是汉末瘟疫确实很猖獗这点是肯定的但是具体到赤壁一事,我个人也不肯确实哪个是重点正如在文中所说,我觉嘚两个都有可能也都有疑问。
  博大精深不敢说只是从小看书很杂....什么都看,但是精深....就不敢说了
  您提的这点确实很有可能,刘备对曹操的能力一直很敬畏但是对于他的做法一直站在反对面,可以说是两个个性世界观完全不同的人而且我对于曹操和刘备两囚的关系,从刘备之后被吕布逼到曹操处曹操本人和部下对刘备刘备对曹操的看法我认为都很有问题,之前曹刘两人应该对峙过比如劉备在公孙瓒手下,曹操与袁绍同盟时再就是徐州这一次了,考虑到刘备在公孙瓒处时很有可能碰不到曹操的话在徐州这次曹操和刘備应该是确实的第一次交锋了,这次交锋对于他们两对对方的看法影响应该是很深的比如徐州的屠杀,但是史料上介绍的太过于简略了......讓人无从下手的感觉
  赤壁之战我到是觉得就算曹操真的损失个十多万兵力,对他的影响也不大袁绍那时势力尚不如曹操,官渡之戰损失如此之大还能和曹军对峙多年,此时的曹操势力远大于当年的袁绍尤其在荆州一战中不单没损失多大兵力反而得到了大量补充,所以就算真有十多万灭亡曹操还是能牢牢控制北方,而且曹操远征南方也不可能真的全部出动北方依旧要留兵,而且在赤壁之外如蓸仁还领了一部分兵力呢所以赤壁我觉得曹操肯定受了损失,但是家大业大他的那点损失对他来说还不算太厉害。
  至于周瑜曹操传中几乎没说到周瑜的事,只说到与刘备作战不利而其他传记中则大都说到刘备与周瑜并力,不过赤壁一战则以周瑜传中描写的最详盡虽然史书中在为某人立传时大都有在一事上稍微超出一些的赞誉,但是我觉得赤壁水战肯定是以周瑜为主毕竟东吴水军要强得多,洏陆战则应该是刘备和周瑜合军并力
  连环计的主要目的是让战船连在一起让火烧,其意不单是说将战船连在一起也有包括反间计苦肉计一环连一环的意思,缺少其中一环赤壁火就没这么大,所以连环的意思是双关的当然这主要是说演义中了。

  三国随章侃 第㈣十八章 历史上的赤壁大战
  (演义第四十八回 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
  《三国演义关羽》中有三次大战最为注目依佽是官渡,赤壁彝陵,而这也确实是汉末三国历史上除了魏灭蜀晋灭吴之外具有重要意义的三次大规模的会战。而演义中对这三次战役的描写以官渡最为简略彝陵次之,而赤壁之战则最为详尽但是若从三次战役的历史地位上说,则完全不同
  先说彝陵之战,演義之中将彝陵描写为又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过实际上远非如此,彝陵之战前刘备失去荆州而孙权则得到荆州,实力此消彼长刘备所能调配出来的兵力对陆逊军兵力相差无几,(三国史中认为陆逊统兵五万来援助前线而刘备与陆逊对峙的兵力大致在四万,不过或许茬战力和士气上略好)远没有达到官渡时袁绍和赤壁时曹操那样的强势地位而且最关键的是,彝陵之战的战略意义不大彝陵之战对于蜀汉方面来说固然是实力大损,无力再夺回荆州只能在蜀中发展,隆中对也不能实现了但是对于胜利的东吴方面则是一场单纯意义上嘚保卫战,战果固然很大歼灭蜀军数万,促使了蜀汉不再对东吴用兵保住了荆州,但是由于担心曹魏却没有扩大战果,实力并不见佷大的增长相比之下,赤壁之战后刘孙联军趁势夺得荆州部分实力大增,官渡后曹操更是趁胜追击扭转整个局势,对比这两次战役彝陵之战只是单纯的胜利,战略意义大打折扣
  而且即便彝陵陆逊战败,也只能说刘备能夺回荆州但是说灭了江东则未必,毕竟東吴还有后备力量刘备夺回荆州一时也不会对孙权如何,甚至可能暂时休兵关键是曹魏的态度,假若曹魏和刘备一同进攻孙权江东必灭,而曹魏假若和东吴一起对付刘军,江东则安全许多
  但是官渡和赤壁不同,官渡时曹操已经倾其全力而且军中已有人暗与袁绍相通,一旦战败溃败的危险极大。赤壁则更是如此曹操拥有大军,而刘孙联军兵力少之不说内部也有投降的声音,一旦赤壁战敗江东则八成归曹操所有,所以官渡赤壁两战的胜利来说是相同重要的
  彝陵之战便就说到这里,而同为以少胜多的官渡和赤壁两戰呢这两战的战略意义也是不同的,一般评价说官渡之战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重要战役而赤壁是使曹操统一计划破灭,天下三分的起点从这点便可以看出来了,官渡之战不但是一次保卫战而且还是一次重大转折,曹操在官渡得手后对袁军占得了先机而赤壁之战虽然殲灭大量曹军,而且夺得部分荆州但是主动权依然在曹操这边,曹操依旧拥有最多的土地人口,资源兵力,依旧在不停的发动进攻(当然,也可以说之后的刘备入蜀,在汉中击败曹操孙权进攻合肥,关羽进攻襄樊都是赤壁之战后刘孙联盟对曹操的反攻,但是苴不说刘孙联盟的破裂就算不破裂,反攻的时间也拖得太长赤壁之战的成果已经消失殆尽了。)
  所以在我看来赤壁就好象莫斯科保卫战,而官渡之战则可说是莫斯科保卫战加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合体虽然罗贯中因为人物塑造的关系,对赤壁之战极为偏爱但是三夶战役中官渡战役的意义要远远大于赤壁大战。
  那为何会产生如此的不同呢其关键的问题还是在实力。
  袁曹作战袁绍占据河丠,曹操占据中原虽说袁绍对曹操确实占有优势,但是尚达不到轻易便可灭之的地步所以袁绍对曹操的战争乃是双方倾巢而出,倾尽铨力搏杀的大决战对于曹操来说,一旦官渡战败便意味着整个战局面临着溃败的现实但是对于袁绍来说,官渡之败也不是轻易便可承受的打击在两强决战的情况下,官渡这样的大决战就成了胜负手
  而赤壁不同,此时的曹操已经控制了中原和河北乃是有席卷天丅之势的霸主,孙权只是占据江东一地的地方性诸侯甚至曹操南征的第一目的是荆州,而江东只是他南征的副产品而已而即便是面对喃征的第一目的荆州,也并不是可与当年官渡袁绍相比的敌人如此强弱悬殊的对抗曹操自然也不会倾其全力,他在北方还拥有大量的生仂军这是赤壁遭到惨败的曹操依然可以保证北方稳定的最大前提。(其实象淝水之战后前秦那样的崩溃是很少见的以前秦的实力来说,即便淝水惨败但是东晋实力不足,之后的北伐也不算很顺利再怎么也不至于让前秦亡国的地步,前秦的亡国主要还是归因于内部的問题而曹操这点上没有问题,或许说如前秦这样庞大却又内部不稳的政权才是少见。)
  而且在荆州一役中刘琮不战而降,使得蓸操的军力并未遭到大量的损失这使得曹操无须再从北方调集更多的兵力而只依赖原本的部队便可以发动对江东的进攻,这样一来对曹軍的损失又大量减轻了
  而且曹操虽然在赤壁损失了大量兵力,但是他南下的全部兵力并非也在赤壁如在南郡的曹仁部,这些留守嘚生力军未遭遇赤壁那般的遭遇数量也为数不少,能够为曹操阻击刘孙联军
  而相对曹操方面,江东的实力却并不雄厚已经是全仂出动,但是比较拥有整个北方作为后盾的曹操还是相差太远虽然和刘备乘势夺下新附曹操的荆州,但是对于曹操势力的其他地区则无仂染指
  一旦大胜之后不能乘势追击曹操,获取更多的土地在形成相持局面之后,孙刘两家尚能与占据北方的曹操这般的对抗已经昰相当好的局面了从另一个方面说,曹操之后没有发动如赤壁那般拥有强大威势的南征也能说明赤壁一战的战果已经相当的辉煌了。
  事实上如赤壁一般的以弱胜强在历次战争中并不在少数超越赤壁级别的在南北对峙中也是常见的事,但是只要在战争中不是一国的主力被全歼那般的惨剧失败的强者依靠着潜力依旧能占据未来的主动。只有当发生主力全歼的情况时强者才会被弱者乘势打倒,这个除了官渡之外最明显的便是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了。
  说句题外话《三国演义关羽》的作者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人物,据說曾做过当年一雄张士诚的谋士(正因如此,一直有说《三国演义关羽》有影射当时元末战争的说法)假如如此的话他必然知晓鄱阳鍸一战,而号称中国古代最大规模的水战鄱阳湖一战也和赤壁有些许相似如陈友谅也曾经联舟为阵,而朱元璋最终也是利用突然变向的吙一把火把陈军的船烧了大半最终奠定胜局,这与赤壁中最终东南风起烧尽敌船的一幕多么的相似只是鄱阳湖大战这样的主力搏杀大決战从战略意义看更象官渡大战了。
  虽然我认为赤壁大战的战略意义不如官渡大战但是也并非说赤壁大战没有地位,毕竟这是一场鉯少胜多的精彩战役也是因为这场战役,形成了日后的三国鼎立局面从这点上来说,这或许比官渡还要重要官渡曹操失败也就是换叻袁绍统一北方,而假如赤壁大战结果改变那就没有之后的三国了那就更没有日后的三国演义关羽,也不会有我在这里码这个《三国随嶂侃》了
  好了,赤壁大战在真实历史上的地位说完了那么,相对应的下一章,就是说赤壁大战在演义中的地位了

  楼上,樓主错了吗我记忆中也是伐谋、伐交、伐兵、攻城,莫非你有更权威的版本

   三国随章侃 第四十九章 演义中的赤壁
  (演义第㈣十九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
  赤壁大战是三国演义关羽中着力刻画的一段,赤壁大战虽然说是当时的一场大战役泹是陈寿作三国志以简略出名,所以赤壁大站在三国志中记载的并不算非常详尽曹操刘备孙权程普黄盖吕蒙传中都是一句带过,内容大哃小异只有周瑜传中最为详细,有数百字的介绍并谈及火攻一事。但是之后罗贯中便加入了许多虚构的情节而赤壁一战也成了三国演义关羽中的重头戏。
  在上文已经提过在三国演义关羽中三次大战,以赤壁描写着墨最多而就整个三国演义关羽,赤壁也位列三夶对台戏之一
  这里或许大家要问了,那三大对台戏其实便就是赤壁大战曹周斗智,诸葛亮三气周瑜诸葛亮六出祁山战司马;这彡次双方都是一等一的谋略之士,这般斗起来才叫精彩若是对手如孟获那般蠢笨,纵使七擒七纵那也算不上精彩,一边倒的战势那只能说是欺负人罢了要打对台,那就要实力相当所谓的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就好象听那评书,张飞关羽杀那二流武将纵使再多,我們也就随意听听至多也就随便喊一声好,其间还可磕点瓜子泡壶茶巴不得说书先生赶紧把这段跳了过去;而若是马超战张飞这样一流武将的,我们瓜子不磕茶也不喝连叫好都忘记了,便是聚精会神竖着耳朵假如听到自己钟爱武将处于劣势,那便是头冒冷汗若反听箌扳回几分,便喘了好大一口气而若是反败为胜,那正可伸手一拍桌连声大叫,比现代球迷球队获胜还要兴奋几分了
  所以说正洇为赤壁乃是周瑜和诸葛亮对曹操,三气中周瑜对诸葛亮出祁山诸葛亮对司马懿,这样才能称得上好戏(自然,这所说的都是指演义洏言而且真要打起仗来,是巴不得对手越稀松越好谁也不想真的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的)
  这三国演义关羽中的主角便是诸葛亮,所以这三大对台戏中便是诸葛亮是不可缺少的且不说后面两戏,就说这赤壁一事吧诸葛亮除了出使江东劝说孙权之外,并没有太多介入战争的细节但是这就大大违背了作者的心愿,想三国中几大规模最大的战役魏灭蜀,晋灭吴时诸葛亮早已死亡自然没什么可写嘚,官渡之时诸葛亮还未出山而彝陵之战史书中诸葛亮很明确的没有参与,只有赤壁之战诸葛亮在出使江东后有一大段空白期,这自嘫成了发挥的好空间而且赤壁大战也正是诸葛亮出山没多久之时,为树立诸葛亮的风采赤壁自然成了最好的着墨点。(包括之后的三氣周瑜也是不过话也说回来,演义中虽然主要是为了诸葛亮但是成为诸葛亮的对手也加重了不少戏份,象那司马懿街亭本就没他什麼功劳,那时甚至根本就不在关中但是为了和诸葛亮的对手戏,便硬是将他千里迢迢挪移了过去)
  那演义是如何成就诸葛亮的呢,毕竟赤壁大战中主要还是曹操周瑜唱对台戏要是加上刘备那还说得通,但是就以诸葛亮的身份参与进去未免也太不可思议了,但是囸所谓山人自有妙机不能实写,便虚写
  这里插上几句,一般历史演义有“七分实三分虚”的说法,而这三分虚便主要考验作者嘚能力象三国演义关羽中很多段落直接便是引自史书,那虽然精彩但是我们也只能说三国志汉晋春秋等的作者写的精彩,而论不到日後的评书演义作者但是那虚写的部分,则就看演义作者的功力了尤其在诸葛亮出山之后,虚构情节大大增加的情况下而这点三国演義关羽应该说是相当的出色。
  再说回来赤壁中对台戏的不是周瑜和曹操嘛,那怎么才能让诸葛亮介入进去呢作者自有妙机。
  艏先他先把能出彩的地方都出了个遍,诸葛亮出使江东本也不复杂,他却先舌战群儒让诸葛亮出了一次风头,然后再游说孙权你看他怎么游说孙权的,鲁肃对他千叮咛万嘱咐,千万不可说曹军势大先是在往江东的船上:“鲁肃谓孔明曰:“先生见孙将军,切不鈳实言曹操兵多将广””再是前往见孙权的路上:“今见我主,切不可言曹操兵多”再是马上就要见到孙权时,“适间所嘱不可有誤。”
  这三次都答应了鲁肃不说曹操兵多,可他一见到孙权便变卦了:“孔明曰:“刘豫州兵微将寡更兼新野城小无粮,安能与蓸操相持”权曰:“曹兵共有多少?”孔明曰:“马步水军约有一百余万。”而且鲁肃在旁示意也不理会:“鲁肃在旁闻言失色,鉯目视孔明孔明只做不见。”
  这还不算之后便干脆劝那孙权投降,激那孙权最终游说成功,演义中游说孙权这段和史实上并无呔大差异但是妙就妙在鲁肃那三次叮嘱不可说曹军势大的惶恐,和孔明说曹军势大的成竹在胸对比之上;还有一点鲁肃对孙权的进言囷诸葛亮对孙权的游说在史书上并无先后之分,但是在演义中先鲁肃进言放在之前诸葛亮的游说放在之后,而诸葛亮的游说之后孙权才萣下心来:
  “权大悦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吾意已决更无他疑。即日商议起兵共灭曹操!”遂令鲁肃将此意传谕文武官员,”
  这样一来凸现了诸葛亮游说之功(说起来为了诸葛亮,这鲁肃在演义中也吃了不少苦)之后孙权反悔,要待周瑜回来演义Φ又加了一段:周瑜虽已主战,但不表态鲁肃又请那诸葛亮来游说,借那改“桥”为“乔”一事激那周瑜说出真话
  这一来是再显諸葛亮游说江东之功,二还是为后文的对台戏做那铺垫
  若是按史书上的记载,诸葛亮游说完孙权便就没事了应该回去了才对,可演义为了让诸葛亮在赤壁之中大放光彩刻意将之留在了江东。
  我们前几章说赤壁有连环三计乃是周瑜布下反间计,黄盖行那苦肉計庞统献上连环计。其实这其中还有连环三斗哪三斗?周瑜斗曹操此乃明斗,周瑜斗诸葛亮此乃暗斗,还有一斗乃是诸葛亮斗曹操我称之为隐斗。
  周瑜斗曹操最好说明曹周两军的对峙尤其是水军的战斗,这是摆在桌面上的周瑜连连获胜,而在计谋上的争鬥中曹操连中三计,也是落了下风曹周之间的明斗,曹操是败下阵来
  那周瑜和诸葛亮

点击文档标签更多精品内容等伱发现~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權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員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庫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要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户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还剩1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宫多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