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老虎和羚羊”的自由就是羚羊的末日”,该法谚反映了积极自由观 判断说明理由

“富勒的洞穴探险者奇案是有史鉯来最伟大的法律虚构案例”——萨伯

《洞穴奇案》是由十四位“法官意见书”构成的法哲学著作其原创作者富勒乃是当代西方法哲学夶师,他虚构了这桩洞穴探险者因受困洞中而杀害并吃掉同伴的刑事案件并撰写了最高法院的五位法官意见书。

4300年:五位法官五个观點

一、案情回溯:洞穴探险者谋杀案

四名被告都是洞穴探险协会的成员,该协会由一些洞穴探险业余爱好者组织纪元4299年5月上旬,他们连哃当时也是该协会员的威特莫尔(Roger Whetmoe),进入一个位于联邦中央高原的石灰岩洞当他们深入洞里时,发生山崩巨大的岩石滑落,挡住了他们所知的唯一洞口他们发现受困,就在洞口附近坐下来等待营救人员救他们重见天日。由于五名探险者没有按时回家其家属通知了协会嘚秘书,而探险者在协会总部也留下了他们打算去探险的洞穴的位置于是,一支 营救队伍火速赶往出事地点
营救难度之高远远超出预計,工人、工程师、地质学家和其他专家搭建了一个大型临时营地因为山崩仍不断发生,移开洞口堆积岩石的工作好几次中断其中一佽山崩更夺走了十名营救人员的生命。在探险者被困洞穴的第三十二天营救终于成功。
由于探险者只带了勉强够吃的食物 洞里也没有任何动物或植物能赖以维生,大家很早就担心探险者很可能在出口被打通之前就饿死了在被困的第二十天,营救人员才获知探险者随身帶了一个袖珍的无线设备可以收发资讯。营救人员迅速安装了一个相似的设备与不幸被困山洞的人联系上了。探险者询问还要多久才能获救负责营救的工程师告诉他们,即使不发生新的山崩至少还需要十天。得知营地有医疗专家后受困者与医生通了话,他们详细描述了洞里的情况然后问从医学上看,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他们是否有可能再活十天。专家告诉他们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随后洞里的无线设备便沉寂了。八个小时后通讯恢复,探险者请求与医生再次通话威特莫尔代表他本人和其他四名同伴询问,如果他们吃叻其中一个成员的血肉能否再活十天。尽管很不情愿医生委员会主席仍给予了肯定答复。威特莫尔又问通过抽签决定谁应该被吃掉昰否可行,在场的医疗专家没有人愿意回答威特莫尔接着问,营救组中是否有法官或其他政府官员能给予答复但这些人也不对提供意見。他又问是否有牧师或神父愿意回答他们的问题还是没有人愿意出声。之后洞里再也没有传来任何消息,大家推测(后来证实是错误嘚)是探险者的设备的电池用光了当受困者获救后,大家才知道在受困的第二十三天,威特莫尔已经被同伴杀掉吃了

被告提供给陪审團的证词表明,是威特莫尔提议他们也许可以吃一个成员,否则想活下来是不可能的同样也是威特莫尔首先提议使用抽签,他提醒大镓他刚好带了一副骰子。四名被告起初不愿意响应如此残酷的提议但通过无线电进行如上对话后,他们接受了威特莫尔的提议并反複讨论了保证抽签公平性的数学问题,最终同意用一种掷骰子的方法来决定生死命运

然而,在掷骰子之前威特莫尔宣布撤回约定。他經过反复考虑认为在实施如此恐怖的权宜之计之前,应该再等一个星期其他人指责他出尔反尔,坚持继续掷骰子轮到威特莫尔时,┅名被告替他掷骰子同时要求威特莫尔对是否认同投掷的公平性表态。威特莫尔没有表示异议投掷的结果对威特莫尔不利,他就被同伴杀掉吃了
幸存的探险者获救后,因营养失调和晕厥住院接受治疗出院后,他们被控谋杀威特莫尔审判的法官判决被告谋杀威特莫爾罪名成立,判处绞刑在刑罚问题上,联邦法律并不允许法官有自由裁量的余地陪审团解散之后,陪审团成员起向首席行政长官请愿 请求将刑罚减至六个月监禁。初审法官也向首席行政长官提出同样的请求然而,迄今为止首席行政长官没有回应这些请愿而采取任哬行动,他显然在等待上诉法庭的裁决

二、五位法官的五个观点

1.观点一:尊重法律条文——被告有罪

特鲁派尼法官认为被告确实触犯了“任何人故意剥夺了他人的生命都必须判处死刑”的法典,尽管同情被告但不允许有例外;但是可以采取行政赦免的方式对被告进行宽夶处理。这样不仅正义能够得到实现也不会损害法典精神。因此被告有罪

这样的观点于多数人而言是最容易接受的观点,于法律确实囿罪于被告得以宽大处理,于民众既能够体现法律的严厉也能看到不一样的正义。

但是实际上又是一种欠缺思考的观点如果以后还發生类似的案件,该怎么处理如何划定被告能否得以行政赦免的界限?自我防卫案件中也有故意剥夺他人生命的那么这该如何判决?哃样依据法规判处死刑是否太过严苛?

2.观点二:探究立法精神——被告无罪

福斯特法官极其推崇“自然法”其认为

1)联邦法律的适用性是建立在人们能够共存的基础上的,而在案发时由于地理因素,他们不在联邦法律管辖下所以可以建立属于他们的“政府宪章”;

2)违反法律的表面规定不代表违反法律本身,应根据其显而易见的目的来合理解释

1)案发时被告不在联邦法律管辖下的论断是否成立?

法律的有效范围应该是作用于国家的领土、领海、领空范围内那么以案发时被告处在因山崩而被隔绝的山洞里为由,认为其就不在联邦法律管辖下的论断是否有失偏颇

2)实定法生效的基础是否是人们在社会中可以共存?

乍一看考虑自身的场景,确实很合理正是因为囚们之间可共存,才有了各种法律的存在但是根据这一观点,就会得出如果人们之间无法共存那么法律就会失效的推论,这不是很荒謬

3)著名的“电车难题”

【2】在联邦诉斯特莫尔的案例中,根据把汽车停放在特定区域超过两个小时构成犯罪的法律规定被告是有罪嘚。被告是有罪的被告力图移开他的车,但无能为力因为街道被一个他没有参加也没有理由预测到的政治游行所阻断了。他的有罪判決被本法庭撤销了尽管该判决完全符合法令的字面规定。

【3】在费勒诉尼格斯案中有一个法令需要由法庭来解释,这个法令中“不” ┅词位置明显颠倒它本来应放在法令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部分这个颠倒在该法令后来所有的稿中都得到保留,这显然是立法发起者和法令起草者的疏忽没有人能解释错误是怎么产生的,但把法令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来看错误显而易见,若按此对最后条款的文义进行解釋将导致与前面所有内容不协调,并与法律序言中所阐述的目的相背离本法庭拒绝接受该条例字面的文义解释,而是把“不”放到它奣显该放的位置来解读该条款从而达到纠正其语义错误的效果。

3.观点三:法律与道德的两难——弃权

唐丁法官最终选择退出本案的审判一方面他认为以“自然法”为依据极为荒谬,被告并没有处在自然状态下而且由联邦法律任命的法官也没有被授权成为自然法法庭的法官,同时他认为饥饿并不是被告杀人的理由;但另一方面为了营救这些探险者牺牲了10位英雄,如果控告谋杀那将是极大的遗憾。

1)法官是否有选择退出审判的自由

西方有法谚:“法官不能拒绝裁判”。大陆法系国家如德、法、日等国均主张法官不得以法律规定不奣确、不完备或欠缺为借口,而对案件不予受理更不得以此为拒绝裁判之理由。法国民法典第4条甚至规定:“法官借口法律无规定、不奣确或者不完备而拒绝审判者以拒绝审判罪追诉之。”(张武举牛克乾,2013)

如果唐宁法官不选择退出那么无论其最后的判决如何,朂后都会是3:2的票数形式也会使得本案的争议小很多。

2)饥饿能否有成为杀人理由的可能性

在探险者所处的环境下,杀人吃人肉是唯┅一种能够让多数人活下来的方式

【3】联邦诉沃尔金案:被告是一名流浪者,因饥饿盗窃面包被指控被告答辩的理由是他处于接近饥餓的状态中。法庭没有接受他的答辩理由

4.观点四:维持法治统治——被告有罪

1)身为法官,应该忠实履行法官职责不被个人情感左右,坚持立法之上原则;

2)本案不属于自我防卫案件因为本案中死者并没有对被告构成生命威胁。因此被告有罪

1)当法官只是法律条文嘚执行者时,法官与冰冷的机器何异

我们不会质疑法律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倘若审判的法官如同冰冷的机器不掺杂情感的进行判决,這是不符合人性的这样的法官只是一个执行者,而不是一个拥有自己见解的思考者而法律的魅力又恰恰是应当通过两者的结合来得以體现的。

2)以不知道起草者对“为了吃人而杀人”问题的想法为由是否是一种诡辩?

前人如何的想法今人确实不知晓,但是今人应当囿理由、有自信去根据当下的环境与条件做出应有的判断。况且前人未必对

5.观点五:以常识来判断——被告无罪

汉迪法官认为法律为囚民服务才有意义,应当运用常识根据民意来进行判断。

1)法律如此严肃的事情是否应该根据民意进行判断?

“一段时期以来重庆夶学陈忠林教授所提出的‘常识、常理、常情’的法治观,在法学界引起不小的争论陈教授强调:‘现代法治,归根结底应该是人性之治、良心之治而绝不应归结为机械的规则之治”;“我们要实现法治,要坚持罪刑法定原则但绝不能将法与理对立起来,绝不能显失公平、绝不能违背常理、绝不能不顾人情’;‘我们的是人民的法律绝不应该对其做出根本背离老百姓所共同认可的常识、常理、常情嘚解释。”(张武举牛克乾,2013)

我理解的是法律或者说法律审判的结果应当是人民意志的集中显化,所以从这个角度法律的判决必須参考民意,就如“昆山反杀案”的判决

注释:【4】一个案例:一个教派开除了一位牧师,据他们说该牧师投靠了与该教派竞争的另┅个教派,认同了那一教派的观点和实践牧师四处分发传单,控诉开除他的教派当权者该教派的一 些世俗成员召开了一个公众集会,茬会上他们提议解释该教派的立场那位被开除的牧师参加了这个集会。有人说他是在未被察觉的伪装之中溜进来的他自己的说法是,怹是作为公众的一员公开进入的无论如何,当演讲开始后他打断了有关教派事务一些问题的陈述,发表了捍卫自己观点的演说

他被┅些听众攻击并被痛打一顿,除了下颌骨折还受了其他一些伤他对发起集会的协会和十个他声称攻击他的人提起诉讼,要求赔偿当这個案子进入审判时,对我来说案件起初看起来非常复杂。律师提出一大堆法律问题对该协会的起诉中,有些是关于证据可采性的问题比较好解决,有一些困难的问题要看牧师是非法进入者还是获许可进入者而定。作为一个法官席上的新手我渴望应用我在法学院所學的知识,我开始深入研究这些问题阅读所有的权威著作,准备理由充分的裁决但我在研究这个案子的过程中,越来越陷入法律的复雜之中开始进入类似我的同事唐丁在本案中的状态。

然而突然灵光一闪,我想到所有这些复杂的问题都与这个案子无关我开始依据瑺识来探究这个案子。这个案子立刻获得新的思路我发现我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引导陪审团做出对被告有利的裁决,因为证据不足
我得絀这个结论是基于下面的考虑。导致原告受伤的打斗是十分混乱的有些人努力靠近混乱的中心,有些人极力离开它有些人试图打原告,有些人则试图保护他要想把这些都弄清楚,将花费很长时间我判决说,对联邦来说任何人的下颌骨折都值不了那么多赔偿(附带说┅下,牧师的伤病在其间已经痊愈而没有导致毁容也没有损害他正常的能力。此外我强烈地感到原告在很大程度上是自作自受,他知噵关于这件事群情激奋也可以很容易找到另外一个表达观点的场所。我的判决得到媒体和舆论的广泛好评他们都不能容忍被开除的牧師试图辩护的观点和行为。

三、最后判决:初审判决维持有罪判决和量刑四名被告死刑。

4350年:九位法官九个延伸观点

一、一个“漏网”杀人犯现身

去年底,一位独居于西部荒野的老人被当地警方拘捕并被控五十年前犯有谋杀罪,整个世界都震惊了此人并不否认他与㈣个朋友曾经杀了一个人,但是他否认他们的行为构成了谋杀罪他承认自己是五十年前被困于山崩之中的探险者中的一员,并且由于饥餓所迫——在他们自己看来是这样杀死并吃掉了一个同伴。那次悲剧性探险的五位幸存者当中有四人被拘捕受审,并被判犯有谋杀罪四人在庭审时没有透露出点滴蛛丝马迹,表明还有第五个幸存者尚逍遥法外或曾经与他们共处于一个山洞之中。本法院审查了他们的囿罪判决即联邦诉山洞探险者案(以下简称“探险者案I”)。法院的两派意见势均力敌陪审团的有罪判决得以维持,四名被告人被按时处決了

二、九位法官的九个观点

6.观点六:撇开己见——被告有罪

1)依据法律被告有罪,法律无关同情法官不能依据个人好恶去判断,法官的职责就是守护法律;

2)被告的紧急避难抗辩不成立

1)当道德与法律发生冲突时,应该如何进行取舍

波多黎各大学教授海伦·锡尔认为法治主要是根据“实在法”而统治,因而应反对一律无差别地根据“自然法”而治理的要求,但在特殊的情况下应允许例外地违背“實在法”,当“最低限度的自然法”同“实在法”相抵触时可以废弃后者以免造成粗暴的非正义事件。(张武举牛克乾,2013)

也即在┅般情况下当道德与法律发生冲突时,应当依法进行判决但是当法律无法满足最低限度的道德时,可以考虑道德>法律以避免粗暴严苛嘚非正义审判。

2)法官认为被告紧急避难抗辩不成立的主要理由是:当时的处境并没有到十万火急的地步因为死者提出可以再等一个星期,说明还有继续生存的时间;其次并非一定要杀人才能继续存活,探险者们可以吃自己的肉或者等待最虚弱的人自然死亡;以及受害囚的选择是否公平

这里法官对紧急避难抗辩的反驳可以说是符合客观情况的。但是对于受害人选择的公平性的质疑我觉得有待商榷。根据当时的情形6个人同时在场,既然选择受害人的方法经过了几个小时的理性探讨且最终得以实施,那么大概率每个人被选中的几率昰平等的

7.观点七:判案的酌情权——被告无罪

1)被告没有“杀人意图”,而仅仅是出于自我保存的目的;

2)被告紧急抗辩成立因为当時情形下杀人是唯一生存的选择,谁也无法保证同样身体状况的人能等到别人先死;

3)惩罚被告无法达到法律的目的即不会阻止相同情境下人们做出同样的选择。

1)即使没有杀人意图但是杀掉一个对自己没有构成生命威胁的人,难道不是故意杀人吗

2)从客观上讲,探險者们本应该从吃自己身上的肉以缓解饥饿、避免杀人但是从主观角度上,与其一点一点从自己身上割肉饱受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而且未必能够解决饥饿问题甚至有可能所有人都死亡,还不如选择听天由命公平选择一个牺牲者,这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从人性嘚角度来看,绝大多数人在当时的情形下都会做出相同的选择即使事前事中事后都会有罪恶感,但活下去就是唯一且最重要的理由

8.观點八:一命换多命——被告无罪

塔利法官认为:这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题,一命换多命是划算的不论是一命换一百万命还是一命换五命。

峩无法确定是否可以用简单的数字大小来衡量这样的交换是否合理认为其合理是因为确实只死了一个人而挽救了五个人的性命;不合理昰因为死去的一个人的生命同样是无价的,凭什么要牺牲一个去救另外五个呢这是一个无穷大和五个无穷大的比较。

9.观点九:动机与选擇——被告无罪

1)正如妇女强奸案一样强奸受害者杀死强奸犯,是杀人可能是无意的,也可能是有意的但都是无罪,这里被告也是洳此;

2)当时的情形下杀人是唯一的求生选择,出于饥饿的紧急避难成立

1)如前所述,这里的被告依旧没有受到死者的威胁如何与婦女强奸案进行类比?

2)海伦法官认为沃尔金案的判决是错误的对此不敢苟同,如她所说“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本可以接受慈善机构的施舍,但是警察经常驱赶他们并阻止公众对宗教慈善机构的支援,又要求绝望的穷人通过那些途径寻求生存是极其荒谬的”但是这依嘫无法构成犯罪的理由,如果仅仅因为此就要去触犯法律那这绝对是一种鼓励犯罪的做法。

10.观点十:生命的绝对价值——被告有罪

1)每個生命都是平等的杀人行为不可宽恕,而且杀人永远不是“划算“的交易如果你认为一命换一百万命是划算的,那么99万命换100万命呢劃算与不划算的界限又在哪里呢?

2)忍受不正义好过实施不正义道德比杀人自保更重要。

1)如法官所说杀人的确不可以用”划算”与否来衡量,正如我们就无法界定划算与不划算的界限因为我们无法给每一个生命的价值以数字化进行精确的评估,尽管这本来就是无法評估的

2)道德比杀人自爆更重要则要求当事人在当时的情形下宁可自己饿死,也不可以实施杀人活动针对这一点,不论作为一个理性囚还是非理性人我不认为这是一个轻松的决定。甚至我认为这是一个“离谱“的观点尽管我无法断定自己在当时的情形下会做出什么樣的选择。

11.观点十一:契约与认可——被告有罪

1)被害人撤回同意的行为不容忽视其生存到了侵犯;

2)无罪判决可能会导致悲剧重复发苼;

3)如果作为是特权(洞穴探险是富人运动)阶级被判无罪,而判决无特权阶级有罪这是法律被不平等地适用。

1)这里提到被害人撤囙同意的行为的确如此,但是在之后的抽签过程中被害人并没有表示异议,那么基于此被害人到底是不是无辜的呢?或者说六个囚不管抽到谁死,都是无辜的呢这一撤回同意的行为的作用是否是判决的关键?

2)戈德法官是站在社会阶层的角度出发认为无特权者需要遵守法律,那么同样身为富人的特权者也应该受到法律的管制但是就社会地位的角度,并不是影响本案判决的关键不论是富人还昰穷人,在本案里都是同样的被告身份别无其它。

12.观点十二:设身处地——被告无罪

弗兰克法官的观点很简单即将自己代入同样的情境,认为自己不能做出更好的选择所以身为法官,不应当惩罚一个不比自己坏的人所以认为被告无罪。

法官能否以自我代入的形式来進行审判呢

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来进行判决即使在本案中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如果所有法官都适用这一方式而每位法官之间的道德伦理、行为处事又都千差万别,如何能够保证法律的公正呢

13.观点十三:判决的道德启示——被告有罪

雷肯法官认为只囿严格惩罚犯罪才是预防犯罪最有效的手段,而且废除免责事由有助于减少犯罪并认为身为法官就不应该凭常人之心履行职责。因此被告有罪

雷肯法官的观点着实让人犯怵,不论是何缘由但凡涉及犯罪,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有罪,本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思想,看似铁面无私实则更像是法律的滥用,不禁想到了古时“连坐“的惩罚制度实在是不敢苟同。

14.观点十四:利益冲突——弃权

邦德法官因为某个牵强的理由,选择退出本案的审判其认为超乎法律之外的道德标准必须纳入到案件解决的过程中来,但是又拒绝以自巳的道德标准去参与衡量

同第五位法官一样,这里法官做出退出审判的决定虽然无错但合理吗?

与五十年前一样由于最高法院正反觀点相当,初审法院维持有罪判决和量刑被告死刑。

最后因为笔者不是法科生,对于法律知识也只是一知半解故本文不在于要讨论糾结判决结果是否合理,怎么样的结果才是正确的只是想对本书做一个比较系统的归纳整理,也推荐给大家进行阅读

对于个人而言,朂大的启发莫过于给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应当从多个角度与维度进行思考,但凡是瞬间想到的思路也许合理,但一定不是最佳的夲书的内容提供的就是最好的示范,思考的广度和深度又需要深厚的理论知识背景作为支撑同时以实践知识加以辅助。读万卷书行万裏路,应当依旧是我们一直在追求与实践的

[1]赵舒.从“洞穴奇案”浅析法律适用的困境[J].法制与社会,-4.

[2]王肃仪.试论生命权的几个问题——以“洞穴奇案”、“电车难题”为视角[J].法制博览,2+181.

[3]杨菲儿.洞穴奇案的法理学思考[J].法制与经济,-80.

[4]许燕.关于《洞穴奇案》的法理思考[J].法制与社会,-63.

[5]张武举,犇克乾.在“绝境”中思考 读彼得·萨伯著《洞穴奇案》的启示[J].法律适用,6-12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虎和羚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