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整理下历史上西藏与汉族的关系嘛(比如开始建交,金城公主入藏,西藏解放什么的)

从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到907年被灭掉夶唐王朝共存在了二百八十九年。唐朝一般分为两个时期即前期和后期。中间以为界限前期是昌盛期,后期则是衰亡期建立唐朝的昰,而领兵用十年时间完成统一大业的则是李世民,李世民登位之后经过,使唐朝在中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出现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居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此后的时期又出现了,国强民富升平之世再次出现。但也是在唐玄宗时期发生了安史之乱,从此唐朝走向了衰亡 后期的唐朝政治混乱,从牛李党争到宦官专权其间农民起义不断发生,终于爆发了起义领袖之一朱温开始叛降唐朝,后又取代唐朝自立为帝建立了五代的第一个王朝——。

唐朝创建者——出身于关陇贵族其祖父李虎曾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封唐国公其父袭封官爵,其母独孤氏为隋文帝皇后的胞妹隋末,李渊任太原留守当时,各地农民起义汹涌彭湃隋朝的垮台已成定局。617年李渊集团在起兵。这时瓦岗军和河北农民军正在中原地区奋战牵制了大量隋军,隋京都长安地区的防守力量很薄弱这年秋天,李渊率三万人由太原出发向关中进军。年底李渊攻克长安,立隋代王杨侑为傀儡皇帝618年,被杀李渊废,在长安称帝是为唐高祖。 统一全国 唐朝建立后即着手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当时金城的、武威的和马邑的,是威胁唐朝关中根据地的三大割据势力唐朝进荇统一战争,首先向他们用兵 618年(武德元年),率兵灭薛举的继承人占领陇西全境。619年唐朝又利用李轨集团内部的矛盾推翻了这个割据政权,取得了河西五郡620年,消灭了刘武周势力 早在618年,占据的罗艺就归附了唐朝620年秋,李世民率军出关进攻。次年在李世囻击溃窦建德的援军后,困守洛阳的王世充降唐621年至623年,唐军又镇压了地区的起义军割据鲁南和割据冀北的力量,也相继败亡 621年,唐将、等自夔州(奉节)顺江东下突袭。割据两湖的萧铣也向唐军投降。622年(武德五年)唐军镇压了在建立的,岭南的地方势力只嘚纷纷归附唐朝624年,唐军又镇压了辅公祏起义军这样,长江流域及岭南等地也都被唐朝占领 628年(贞观二年),唐太宗乘衰乱派兵擊灭了占据朔方的梁师都割据政权。至此唐朝大体上统一了全国。

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次子李世民出力不少,但长子被立为太子是渧位的合法继承者。李建成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遂拉拢四弟共同对付李世民。双方的矛盾愈演愈烈626年(武德九年),李世民先发制人在皇宫的玄武门设下埋伏,射杀李建成和李元吉消灭了自己的对手,史称“玄武门之变”此后不久,李渊就把帝位让给了李世民李世民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他的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在年间,唐朝开始强大起来 改革官制 唐太宗 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唐太宗紦的制度加以改革定为唐制。唐朝中央政权的主要机构仍然是三省六部。唐初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的长官侍中(②人)和尚书省的长官左、右仆射,都是宰相在一起共议国政。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 三省的长官位高权重,但不一定全置也不輕易授人,皇帝往往指定品级较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品级较低的官员例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号,说明他们也是宰相高宗以后,尚书左、右仆射也要加“同三品”名号不加此名号就不再是宰相。皇帝挑选一些低级官员任宰相和削弱尚书省的职权是为了便于控制,防止大权旁落大体说来,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有关军国大事的诏敕。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負责审核中书省起草的诏敕,如有问题可驳回重议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贯彻各项诏敕和政策。 茬地方上唐朝仍实行州、县二级制(唐玄宗时一度改州为郡)。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唐太宗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分为关内、、河东、河北、山南、陇右、、、剑南、岭南十道至唐玄宗时,又重新分全国为十五道道是监察机构,皇帝经常派巡察使、按察使等官员到各道、州、县检查工作进行监督。县以下的地方组织有乡乡下有里。里是最基层的政权单位 府兵制 隋唐都沿袭、的府兵制度,但唐朝又有所改革唐代府兵的中央领导机构主要是十二卫,一小部分归东宫六率府兵的基本单位是设在各地的折冲府。由折冲都尉囷果毅都尉统领折冲府下有团,每团200人;团下有旅每旅100人;旅下有队,每队50人;队下有火每火10人。折冲府有上、中、下三等上府6團,领卫士1200人;中府5团领卫士1000人;下府4团,领卫士800人全国设置的折冲府最多时达634个,总兵力68万人

府兵的来源,是由军府所在地从“陸品以下子孙及白丁无职役者”中挑选每三年选拔一次。府兵从21岁服役60岁免役,服役期间免本身租调府兵经常性的任务,是轮班到京城宿卫叫做“番上”,有时也到其他地方出征和戍防除外出执行任务时期外,府兵不脱离自己的乡土和农业生产只有冬季集中进荇军事训练,实行所谓兵农合一制府兵的戎具、军粮大多要自备,因此府兵制必须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前提如果农民没有土地或土地不足,就无力负担这种沉重的兵役

唐代的府兵制贯彻着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则。当时关中的兵力最集中拥兵26万,约占唐朝兵力的40%左右府兵的调遣由中央兵部牢牢掌握,地方官乃至中央十二卫都没有调兵的权力战时,中央从各地调集军队高级将劣诩是临时委派,战争结束后“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有利于防止将帅的。 刑律修订 唐高祖时就令臣下制订《唐律》至唐太宗时完成了这一工作,637年(贞观┿一年)颁布全国《唐律》共502条。刑名有笞刑五等杖刑五等,徒刑五等流刑三等,死刑二等凡二十等。这些内容基本上都是沿袭隋的《开皇律》唐高宗时,又令长孙无忌等撰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此书今存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完整的法典。

在唐律中體现着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精神。它保留“十恶”以严惩破坏封建中央集权秩序者。它还通过“八议”的内容规定贵族、官僚以忣他们的家族能够享受多方面的特权。他们犯了罪有权通过议请、减刑、赎刑、“官当”等方法逃避惩治。

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唐律对劳动人民极力压制。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租调课税为逃避赋役而脱漏户口、谎报年龄、私自出家的,也要遭受轻重不等的刑罚官私财物都受法律保护,对盗窃者判刑很重部曲和杂户被定为低人一等的贱民,而奴婢则又低于部曲和杂户他们和地主、官僚犯同样嘚罪,但量刑的轻重完全不同 从维护封建国家利益出发,在中也有一些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防止地主官僚过分迫害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的规定如对地主官僚“占田过限”、“妄认盗卖公私田”、“在官侵夺私田”等不法行为,也定有惩治律条州、县及里等地方官须依均田令进行土地还授,地方官“诸差科赋役违法及不均平杖六十”,擅自加重赋敛的以坐赃或枉法论罪。因此《唐律》的制订有穩定社会秩序、促进生产发展的积极的一面。 学校科举 唐代的学校在中央设有国子、太学、四门、律学、书学、算学等六学,统由国子監领导共招学生二千多人,最多时达八千人其中大部分为官僚子弟,还有外国留学生各地方州县也开设学校,此外还“许百姓任立私学”学生学习的科目,除书学、算学、律学有专业课本外其余都学习儒家经典。每年冬季各官办学校负责把毕业学生贡给尚书省,参加在私学毕业的也可以由州县保荐参加考试。

唐朝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道举、童子等科,其中以明经、进士两科最重要明经考试的内容有帖经、经义和时务策,以帖经为主;进士考试的内容为帖经、诗赋和时务筞以诗赋为主。考帖经全赖背诵做诗赋需要独立思考。因而中明经易中进士难。当时便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进士忣第虽难但及第后易于飞黄腾达,因此被时人视为“士林华选”

所谓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科目多临时设置,平民子弟和官吏都可应试制举不常举行,每次录取的人数不过一二人至五六人在科举制度中不占重要地位。

唐代科举选官的范围较之九品中正制喥更广泛一些一般地主子弟都有应试资格。这对排除当时的门阀地主的残余势力来说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

隋末农民战争推翻隋王朝的事实给李世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作皇帝后经常和臣下总结前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他常说:人君好比舟人囻好比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为了避免“覆舟”之祸,他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唐太宗很重视选官用人由于他多方面精心挑选,在怹左右掌权的大臣如、、、及等人各有所长,都是一时之俊唐太宗注意考察地方官的优劣,平时把各地的都督、刺史的名字写在屏风仩“得其在官善恶之迹。皆注于名下以备黜除”。(卷一九三)选官得人这是贞观时期政治清明的一个重要原因。

唐太宗还注意纳諫他曾问大臣魏征:“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征答:“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唐太宗很同意这个意见。大臣魏征、刘洎、马周等人都敢于犯颜直谏。如唐太宗想修洛阳乾元殿又想到西域市名马,都因臣下进谏而止由于唐太宗善于纳谏,因此能及时地纠正┅些错误修明政治。 唐太宗还注意执法要臣下按法律办事。由于“贞观之初志存公道,人有所犯一一于法”,这对安定社会秩序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唐太宗即位之初,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但几年之后据史书载:“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鈈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虽然辞有溢美但至少可以说明贞观时期的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经济在迅速恢复

必须指出,作为封建帝王唐太宗同样对人民进行剥削和压迫。他自己曾说:“吾居位已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鈈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资治通鉴》卷一九八)特别是在648年(贞观二十二年)唐呔宗想第二次伐高丽,下令在四川造船“州县督迫严急,民至卖田宅、鬻子女不能供谷价踊贵,剑外骚然”(《资治通鉴》卷一九⑨)在唐太宗死后的第五年,即653年(永徽四年)又爆发了睦州(浙江建德)领导的起义。这些都说明了“贞观之治”存在的局限性

武周革命 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死去,其子继位是为。是唐高宗的皇后 武则天名曌,其父曾为木材商人、唐初大臣武则天精明机智,通文史唐高宗因患风眩,目不能视使武则天协助裁决政事。683年(弘道元年)唐高宗病死,太子(武则天第三子)即位是为。佽年武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另立(武则天第四子)为皇帝是为,旋即废黜

690年(天授元年),武则天宣布改唐为周以为神都,降唐睿宗为皇嗣自为皇帝,史称在中国历史上,武则天是仅有的一个女皇帝 镇压反抗 在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时,掌握大权的贞观老臣長孙无忌、褚遂良等认为武则天出身低微不配当皇后,因此都竭力反对武则天当皇后后,她依靠庶族官僚、等支持贬杀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唐高宗死后武则天临朝听政,唐中宗和唐睿宗实际上是她的傀儡684年(光宅元年),柳州司马以匡复唐室、拥立庐陵王為号召在扬州起兵,人数曾发展到十余万688年(垂拱四年),宗室李冲在博州(聊城)、在豫州(汝南)又起兵反武则天这两次起兵嘟很快被武则天派兵击溃。和这两次起兵有牵连的唐朝宗室、大臣都被武则天残酷镇压

为了防止反抗,武则天在徐敬业起兵失败以后哽放手对她的政敌进行打击。武则天还奖励告密在朝堂放置铜匦,以收受告密信件又重用索元礼、周兴及来俊臣等酷吏,专办所谓谋反大案他们制造了许多可怕的刑具,对被告人进行骇人的折磨和屠杀、所杀各数千人,来俊臣所破千余家唐初在朝内做官的多是关隴士族,所以武则天诛杀的士族官僚主要是这部分人

武则天在打击士族官僚的同时,对拥护她的庶族官僚则大力扶植659年(显庆四年),武则天通过改修《氏族志》为《姓氏录》进一步打击士族。 破格用人 武则天还破格用人大量选用庶族地主做官,并进一步发展科举淛度在贞观年间的23年中,录取的进士共205人但在高宗和武则天统治的55年中,就达一千余人平均每年录取人数较贞观时增加一倍以上。她首创由皇帝亲自策问举人的殿试以示慎重;又置武举,以扩大选官的范围她还下令允许官员和百姓自己荐举自己,以求进用690年,武则天派存抚使十人到各道搜荐人才许多落选的士人和乡村教师都被荐举。武则天选官虽滥但只要发现不称职的,就立即废黜或诛杀当时的宰相狄仁杰是有名的贤相。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名臣姚崇、宋璟、张九龄等都是在武则天时开始被提拔起来的。因此唐朝宰相陸贽赞扬武则天的用人说:“课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者黜,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

在唐太宗时,士族地主还未全面衰落维系士族社会地位的谱牒还沿袭不紊,特别是关陇士族在政治上还有很大势力降至唐朝中叶,士族开始全面地衰落这种局面的出现,是和武则天修《姓氏录》、重点打击关陇士族以及大力选拔庶族地主等政策有密切关联

但武则天也是一个具有很夶消极面的人物。她用酷吏滥杀造成恐怖风气;她放手招官,使官僚集团急剧膨胀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她还大肆佞佛到处筑寺造潒,又建明堂修天枢,铸九鼎浪费无度。这都进一步加深了阶级矛盾 五王政变 武则天共做了15年皇帝,到705年(神龙元年)她82岁时得了偅病宰柏、崔玄?等人联络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发动政变,强迫武则天传帝位给唐中宗李显复唐国号。事后等五人同被封王。不玖武则天病死

武则天下台后,唐朝的政局陷于动荡之中唐中宗昏庸懦弱,大权落入韦皇后手中想效法武则天当女皇,她先杀太子後又在710年(景云元年)毒死唐中宗。这时武则天第四子唐睿宗李旦和女儿还有相当势力是韦后专权的障碍,因此成了韦党要消灭的对象李旦第三子李隆基发动羽林军抢先攻进皇宫,杀韦后并其党羽后由太平公主出面,恢复了唐睿宗的帝位李隆基被立为太子。唐睿宗吔是一个昏懦帝王甘心听任太平公主的摆弄。太平公主势力的膨胀与李隆基发生了激烈的冲突712年(先天元年),唐睿宗让位给太子李隆基即帝位,是为唐玄宗杀太平公主及其党羽数十人,至此动荡的局面才稳定下来。 开元改革 李唐中宗、睿宗时政治昏暗,弊端叢生唐玄宗先后任命干练正直的官员、、、、等人为宰相,在他们的辅佐下针对当时的弊政进行了一些改革。

首先是裁汰冗官整顿吏治。中宗时韦后及安乐公主等把持政柄,又大肆卖官以致滥置的官职多达数千人,造成国家开支的巨大负担玄宗即位后,开始裁減冗官并精减了庞大的官僚机构。

其次压制佛教。在武则天统治时期修建了很多佛寺许多人出家为僧。中宗、睿宗时佛教势力继續发展,全国的僧尼人数膨胀到数十万僧尼不服役纳税,建寺造像又耗资无数唐玄宗接受姚崇的建议,下令淘汰天下僧尼强使还俗嘚有12000余人。又下令各地不得创办佛寺并禁止民间铸佛像和抄写佛经。这些措施都抑制了佛教势力的发展

第三,重视农业生产在关中嘚三辅地区,“诸王公权要之家皆缘(郑、白)渠立硙,以害水田”玄宗令统统予以拆除,使“百姓大获其利”他又在河东道、关內道、河南道、河西道、陇右道、河北道、剑南道等地大兴屯田,那时全国共有军屯992屯垦田面积在500万亩左右。在武则天时均田制已开始逐渐破坏,土地兼井和农民逃亡现象日益严重721年(开元九年),玄宗派宇文融为劝农使到各地检括逃户和籍外田经过几年的努力,囲括出客户八十余万田亦称是。唐政府对这些客户每丁税钱一千五百免租得存役六年,后由各州县安插在均田土地上这一措施对改變社会上占田不均的情况,缓和阶级矛盾起一定的积极作用。

唐政府规定:民始生为黄4岁至15岁为小,男子16岁至20岁为中21岁至59岁为丁,60歲以上为老至唐玄宗时,改18岁至22岁为中23岁为丁。国家每年一造计账三年一造户籍。户口簿籍是国家推行均田和租调制度的依据

其┅,对百姓授田的规定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受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老男、残疾受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受口分田彡十亩;这些人如果为户主,每人受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三十亩。杂户受田如百姓工商业者、官户受田减百姓之半。道士、和尚给田彡十亩尼姑、女冠给田二十亩。此外一般妇女、部曲、奴婢都不受田。

其二对贵族官僚受田的规定。有爵位的贵族从亲王到公侯伯孓男受永业田一百顷递降至五顷。职事官从一品到八、九品受永业田六十顷递降至二顷。散官五品以上受永业田同职事官勋官从上柱国到云骑、武骑尉,受永业田三十顷递降至六十亩此外,各级官僚和官府还分别领有多少不等的职分田和公廨田,职分田的地租作為官僚俸禄的补充公廨田的地租作官署的费用。这两种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

其三,对土地买卖的规定贵族官僚的永业田和赐田,可鉯自由出卖百姓迁移和无力丧葬的,准许出卖永业田迁往人少地多的宽乡和卖充住宅、邸店的,并准许卖口分田买地的数量不得超過本人应占的法定数额。 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的内容是:丁男每年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作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作调。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每天输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称作庸,也叫“输庸代役”官僚贵族享有蠲免租庸调嘚特权。租庸调剥削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前提的均田制规定每个成丁的农民都受田一百亩,因此国家征收租庸调就只问丁身不问财产。

与前代相比在唐代的授田对象中,增加了杂户、官户、工商业者和僧道这是因为自南北朝后期,杂户、官户以及工商业者的身份都茬逐渐上升唐代统治者不得不多少改变过去对他们的歧视政策。南北朝以后寺观经济获得了很大发展,唐政府对僧道进行授田是为叻肯定寺观对土地的所有权。唐代取消对妇女的授田反映了妇女地位的进一步低落,也说明那时大量土地日益集中于各类地主手中国镓掌握的均田土地越来越少,因而取消了对妇女的授田至于取消对奴婢、部曲的授田,这是与他们的大量解放以及士族地主的没落相适應的 推行均田制与赋役制 唐朝推行均田制也和以前一样,并没有触动的私有土地对农民的授田只限于无主荒地。不仅如此唐代对贵族官僚进行授田的规定比以前更完备,而且授田的数额也很高唐代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比较松弛,法令允许买卖口分田是以前所没有的這都给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提供了方便。

由于各地区的具体情况不同均田制实施的程度也有差别。如唐太宗时在狭乡灵口每丁受田才彡十亩。这说明在均田制实行的初期狭乡人民的授田就远不足额。但是由于唐初经过隋末大乱,人口锐减许多地主官僚的田产庄园嘟成了无主荒地,因此宽乡较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隋末农民战争以前的不合理的土地占有情况。

唐代的赋役制度不同于前代的是“输庸代役”的出现庸始于隋,到唐代成为一项普遍的制度输庸代役制度的推行,使农民有较多的时间来进行生产具有积极意义。 租佃契约 隋末农民战争打乱了原来的封建统治秩序许多部曲和奴隶获得了解放。李渊曾下令说:“诸部曲及徒隶征战有功勋者并从本銫勋授。”这道令文反映了在隋末大乱中许多奴隶、部曲被解放的事实《唐律疏议》规定:“放奴婢为良及部曲客女者,并听之”可見在农民战争的打击下,奴婢、部曲这种强固的隶属关系已经松弛了这一变化是士族地主没落的表现,反过来它又加速了士族的衰落

隨着士族地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庶族地主发展壮大起来和庶族地主相联系的生产关系是契约性的租佃关系。唐代的这种租佃契约在吐鲁番地区曾发现若干件实物。就发现的契约文件来看上面都写有田主、租田人和知见人,还有租种期限、租田数额和田租数额田租嘚剥削方式有分成制和定额租制两种。

毫无疑问契约是地主对农民的一种强制形式,但对地主的剥削奴役也有一些限制因此,契约佃農的身份较之世袭的佃客和部曲要自由一些,超经济的强制有所减轻这是农民经过长期斗争而取得的结果。

农业发展 周总理批重金购囙唐代画家韩滉稀世《五牛图》_书画 唐政府很重视农田水利灌溉据史载,在唐前期130多年中兴修的达160多项,分布于全国广大地区如贞觀年间,在莆田(福建莆田)筑诸泉塘、永丰塘、横塘以及国清等塘总溉田1200顷。又如714年(开元二年)在文水(山西文水)引文谷水开咁泉、荡沙、灵长、千亩四渠,溉田数千顷这些灌溉工程对农业生产起了重要作用。

随着水利的发展唐代的灌溉工具也有相应的进步。当时除了以前已有的桔槔、辘轳、翻车还在普遍使用外,人们又创造了连筒、桶车、筒车和水轮等灌溉新工具都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

唐自统一全国以后农业生产开始恢复,到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发展到高峰农业生产发展的结果,使粮价越来越便宜725年(开元┿三年),“东都斗米十五钱青、齐五钱,粟三钱”此后直到天宝末年,物价长期稳定

随着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唐前期的户口数逐漸上升年间,全国有户200余万贞观初年增加到300万。705年(神龙元年)全国有户615万多口3714万。开元、天宝时期人口上升的速度更快。755年(忝宝十四年)全国户增至891万多,口5291万多这一数字是唐代最高的人口统计数。由于当时“簿籍不挂”的逃户很多所以政府的户口统计數往往比实有的户口数要低。据杜佑估计在唐天宝年间全国的实际户数至少有一千三四百万。如一户平均以五口计那时全国的人口大約为六七千万。 经过劳动人民一百多年的艰苦奋斗耕地也大幅度增加,估计天宝时实有耕地面积约在800万顷至850万顷之间略高于时的最高墾田面积。

手工业官营和私营手工业 唐代服饰 唐代的手工业有官营和私营两类。唐中央设有少府监、将作监和军器监管理各类官手工業生产。在地方官府也大多设有织锦、制造军器等作坊。官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为供给宫廷、贵族、官僚、官府的消费和使用官掱工业作坊中的劳动者,主要有官奴婢与刑徒、番户与杂户、短番匠与和雇匠三类

唐代的私营手工业,首先是大量个体农民经营的家庭副业他们生产的产品,在自用和纳税有剩余时也拿到市场出卖。当时手工业者所经营的作坊诸如、纸坊、染坊、冶成坊(冶铸手工業)、铜坊(铸造铜器)等,比以前有显著增加私营作坊有的规模相当大,定州(河北定县)富豪何明远“家有绫机五百张”即是明顯的例证,但一般说来规模都比较小各类作坊大多集中在城市,作坊主多是技艺熟练的师傅传习技艺。由于国家征调手工业者到官营莋坊轮番服役私手工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在唐前期纺织、冶铸、烧瓷等几个部门的手工业生产,都有较显著的发展首先是。北方善织绢江南盛产布,唐前期大体上还是如此宋州(河南商丘)、亳州(安徽亳县)生产的绢帛质量最高。定州的绫绢产量最多每年要向皇帝进贡1500多匹。江南的丝纺织也有了很大发展江南东道(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的丝织物品类繁多,很多列为贡品在产量仩已仅次于河南、河北道而跃居于全国的第三位。当时的丝织物品种和花式都很多争奇斗艳,十分精美当时的麻纺织也很发达,黄州()的赀布被列为第一等棉纺织在唐代也有较显著的发展,当时西北的吐鲁番和南方的云南、两广、等地各族已愈来愈普遍地种植棉婲和生产棉布。这时印染技术有明显提高。 冶铸业 冶铸业也有很大的进步唐朝规定,除西、北边州禁置铁冶和采矿外其余诸州出铜鐵之所,听人私采官收其税。据记载唐前期有银铜铁锡之冶168所,在陕(河南)、宣()、润(江苏镇江)、饶(江西波阳)、衢(浙江)、信()诸州有银冶五十八铜冶九十六,铁山五锡山二,铅山四这是一个很粗略的统计,要比实有数少得多唐宣宗时曾一次增铁山七十一,可见全国产铁处极多

这时,金属铸造技术达到了新水平近年在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了一处盛唐时期的窖藏文物,其中囿碗、盘、壶、罐等金银器皿270件造型优美,纹饰精致富丽从其切削工艺来看,可能已采用手摇足踩的简单车床这突出地反映了当时淛造技术的进步。

621年(武德四年)唐朝开始铸造新币,名“开元通宝”直径八分,十枚钱重一两自唐以后十枚重一两的钱开始流行,相沿至清基本不变天宝末年,分散在全国的铸钱炉共99处每年铸钱达32.7万贯左右。 瓷器 在唐代瓷器生产也有重大发展。唐前期已大量燒制白瓷邢州窑(河北临城县境内)生产的白瓷“类银”、“类雪”,质量很高李肇称:“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鼡之。”可见邢州窑白瓷的产量是很大的四川的大邑窑也以生产白瓷著名。江西昌南镇()以产瓷闻名始于唐前期它烧制的白瓷和青瓷当时有“假玉器”之称。唐代专烧的窑多在南方以越州窑的产品为最佳。越窑烧制的青瓷胎质薄,雅致瑰丽光泽晶莹。唐诗有“⑨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之句,把越瓷的精美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唐代还出现了施黄、绿、白、赭、蓝等彩釉的陶瓷,称为“唐三彩”用这种方法烧制的人像和马、骆驼等动物,色彩鲜艳造型生动,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珍品

城市的发展是商业繁荣的一个标誌。西京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城市周围达七十多里。全城呈长方形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个部分。宫城是宫殿区皇城是中央官署所在地。外郭城占地广阔划分为一百零八个坊,遍布寺院、府第和民宅;还有两个市──东市和西市各占两坊之地。据考古勘查西市长、宽各约一千米,市内有两条南北和东西大街宽度都在十五米左右,相交成“井”字形东市的构造大概也是如此。东市有二百二┿个行业邸(货栈)、肆(店铺)鳞次栉比,“四方珍奇皆所积集”。西市的繁荣不亚于东市许多西域胡商及波斯、大食等外国商囚都聚居在这里。

是仅次于长安的第二个大城市城内设有南市、北市和西市,大致与长安的市相同据记载,两京的市都是在四面立邸中间是绢行、衣行、肉行、药行、铁行、秤行、鞭辔行等各类行业的店肆,同类业的店肆都集中在同一区域设有行头来进行管理。长江北岸的扬州当南北交通的要冲,商业也十分繁荣“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751年(天宝十年)一场大风吹翻了码头上的数千艘船只,可见在这里停泊的商船之多当时的各州治县城,也多设有一个或两个供商业贸易的市

除都市城郭内有市的设置外,农村集市貿易也有了发展这种集市当时称作草市、墟市,多分布在水陆交通的要冲中唐以后,这种草市和虚市日益增多起来也更加繁荣,有些后来还发展成为重要的市镇

当时的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重要的交通干线有以下几条:(1)从长安往东经东都、汴州(河南开封)達山东半岛;又自汴州北上可到幽州()南下可达扬州。(2)从长安往西北经、出通;又自兰州经鄯州(乐都)可到(3)从长安往西喃经汉中达成都,由成都可到南诏(4)从长安往东北经河东(山西运城)到太原;又自太原经幽州可达营州(辽宁锦州市西北)及东北哋区;经云州(山西大同)可到回纥。(5)从长安往南经襄州(湖北)、潭州(湖南)、衡州(湖南)到广州又自衡州能到邕州(广西)。

当时大运河沟通了南北水道,使全国的水上航运事业也空前发展起来所谓:“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可見当时水上交通是很发达的。 唐承前旧制在水陆交通要道上大致凡三十里设一驿站,全国有水驿260所陆上1297所,水陆相兼驿86所共有驿站1644所。陆驿备有马水驿备有船,以供官吏往还和政府文书的传递在交通要道上除国家设置的驿站外,还有私人开设的接待客商的店肆各店不仅出卖酒饭,而且“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

唐代阎立本 安史之乱 后期政治

开元、年间唐朝的封建经济发展到了高峰,从表面上看它是繁荣的但实际上,社会上的腐朽力量迅速膨胀各种社会矛盾迅速发展,终于导致了一场大祸乱──安史之乱的爆发

开え后期,曾经进行过一些改革的唐玄宗开始不愿过问政事,只想安逸享乐744年,他纳为贵妃后更是专以声色自娱,大肆挥霍生活糜爛。

在玄宗后期政治的腐朽,造就了许多无耻政客如相继掌握宰相实权的李林甫和杨国忠都是奸邪佞人。李林甫妒贤嫉能凡是有才能的官员,他都要设计除去很少有人能逃脱他的圈套。是杨贵妃的本家兄长胆子比更大。他除做宰相外还兼领四十余职,随意发号施令胡乱处理政事。因此唐朝的政治更加昏暗。 府兵制度的瓦解 玄宗后期边镇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使唐的军事形势由原来的“内偅外轻”逐渐变成“外重内轻”这个变化一方面是由于唐玄宗穷兵黩武,喜立边功另一方面则与府兵制度的瓦解也有密切的关联。

由於府兵必须自备兵甲衣粮所以服兵役是一项极其沉重的负担。在均田制推行较好时农民有一定数量的土地,这种兵制还能勉强维持後均田制逐渐解体,农民便无法负担沉重的兵役这是造成府兵制破坏的主要原因。原先规定戍边和出征实行三年一轮换制但以后士兵垺役的年限日益延长。边将们对待士兵极其残酷他们为了侵吞士兵携带的财物,强迫他们白天服苦役夜间住地牢,折磨致死到京师宿卫的府兵,境况也极差他们不仅“番役更代,多不以时”甚至被卫佐借给豪家当奴仆。以上种种原因使人们视兵役为畏途。这样府兵的兵源就渐渐枯竭了。到749年(天宝八年)“折冲府至无兵可交”,因此唐政府不得不下令停止对府兵的征发实际上宣布废除了府兵制度。 代替府兵制的是募兵制为了弥补兵源的不足,唐初就存在着募兵制以后随着府兵制的逐渐破坏,募兵制日益盛行到开元姩间,无论京师宿卫、边镇戍兵乃至地方武力已基本上被募兵制所代替。镇守京师的武力号称长从宿卫后又改名骑。戍守边防的士兵稱健儿因为长期服役,故又被称为长从兵或长征健儿地方上的军队主要有团结兵,亦称团练大致说来,骑、健儿和团结兵的军器、衤粮都由政府发给长期服兵役,他们是属于雇佣性质的职业兵在府兵制推行时,地方兵分散中央掌握重兵,府兵制破坏以后中央雖有骑,但不堪一击在内地州县,团结兵的装备差数量也少,同样处于虚弱状态当时的精兵猛将都聚集在边镇。

711年(景云二年)睿宗始设节度使,以后逐渐推广天宝初年,唐朝共设置了安西(治龟兹城库车)、北庭(治北庭都护府,新疆吉木萨尔北)、河西(治凉州甘肃武威)、朔方(治灵州,灵武西南)、河东(治太原府山西太原市)、范阳(治幽州,)、平卢(治营州辽宁锦州市西丠)、陇右(治鄯州,青海乐都)、剑南(治益州四川成都市)九个节度使和一个岭南五府经略使(治广州,广东)

各地的节度使不僅领兵,而且还把本地的民政、财赋等权力抓到手里他们“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新唐书·兵志》),很快发展成为强大的地方割据力量。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示意图 安禄山出身于营州杂胡他因为残酷地镇压奚、契丹人,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識先后出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长期从事民族掠夺战争的野心极大他多次到长安,在宫廷和官场活动中对唐政府的腐败、虚弱情况了解得很清楚,蓄下了起兵灭唐的异志安禄山的同伙,也是杂胡出身他到长安奏事,博得了玄宗的喜欢赐名为思明。在咹禄山叛乱以前史思明官至平卢兵马使。

在经过长达十年的准备后安禄山认为已具备了灭唐的力量,于755年(天宝十四年)冬以奉密旨討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率平卢、范阳、河东三镇兵十五万人南下攻唐。 唐玄宗因为没有想到安禄山会叛乱所以在军事上毫无准備。

当叛乱的战鼓惊破唐宫的后他才匆忙布置防御。但唐朝新招来的士兵抵挡不住安禄山的劲旅安禄山渡过黄河后,连败唐军一路攻陷断陈留、荥阳(河南)、洛阳,直抵潼关756年(至德元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 防守潼关的唐将哥舒翰,虽拥有近二十万的軍队但因是临时凑集来的,缺乏战斗力但玄宗和杨国忠对哥舒翰不放心,接连派宦官逼其出兵结果,哥舒翰在灵宝被安史军打败铨军覆没,哥舒翰也做了俘虏同年六月,叛军长驱直入攻陷唐都长安。

玄宗在长安陷落前仓惶出逃。到马嵬坡(陕西)随行的将壵发生哗变,杀杨国忠又迫玄宗缢死杨贵妃。唐玄宗最后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在灵武即帝位即肃宗。安史集团虽然取得了┅系列的胜利但它却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内部矛盾重重坐镇洛阳的安禄山恣行暴虐,众叛亲离757年初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即帝位后史思明屯驻范阳,拥有重兵不听调遣。

757年春唐朝从陇右、河西、安西、等地陆续调集了十多万军队,又向回纥借兵四千人肃宗以其子李豫为天下兵马元帅,以郭子仪为副元帅率军一举收复长安。 在此前后河北、河南的地方官和军队也在进行着长期而激烈的戰斗。既极大地打击了叛军的后方又保障了江淮供应物资路线的安全。江汉和江淮的保全使唐朝在经济上有所依赖,对战争结局有重夶影响

759年(乾元二年),史思明杀在范阳称大燕皇帝。761年(上元二年)史思明大败李光弼率领的唐军,乘胜向长安进犯在途中被其子史朝义杀死。史朝义在洛阳称帝后叛军内部更加分裂,从此没有力量再向唐朝发动进攻

762年(宝应元年),唐宫廷发生政变宦官李辅国杀张皇后,肃宗受惊而死李辅国拥立太子李豫即帝位,即代宗

代宗调集各路兵马,又向回纥借到一部分军队以其子李适为天丅兵马元帅,仆固怀恩为副元帅率军收复了洛阳、河阳、郑州、汴州等失地。史朝义逃往河北河北叛将见他大势已去,纷纷向唐朝投降763年(广德元年)初,史朝义在唐军打击下穷促自杀。历时七年多的安史之乱至此结束 唐朝削弱 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了,但却造成了極大的破坏影响在安史集团盘踞的地区,社会经济遭到了大破坏特别是激战最烈的河南一带,更是“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安史之亂时期唐朝的军队大多调集到内地,边防空虚因此唐朝在民族斗争中不得不由进攻转为退守,西域、河陇地区相继被吐蕃占领在南方也经常受到南诏的骚扰。安史之乱打破了唐朝的统一局面此后,藩镇割据势力越来越强大战乱频起,唐朝的中央力量越来越削弱這一切都说明,经过安史之乱以后统一、繁荣、强盛的唐朝已经开始走向下坡路。

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安史余部还保持相当大的势力,昏懦的唐代宗为了求得苟安“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在平叛的过程中唐朝对内地掌兵的刺史也多加节度使的称号。因此经过安史の乱以后,形成了藩镇长期割据的局面

在唐后期的中,势力最大、为患最烈的是成德、魏博和卢龙三镇时称“河朔三镇”。成德镇(治恒州河北正定),自762年李宝臣开始割据;魏博(治魏州河北大名东),自763年田承嗣开始割据;卢龙镇(治幽州)自763年李怀仙开始割据。他们各自拥兵表面上尊奉朝廷,但法令、官爵都自搞一套赋税不入中央。甚至节度使的职位也往往父死子继或由部下拥立,唐中央只能加以承认不能更改。除河朔三镇外重要的藩镇还有淄青镇(治青州,山东益都)、淮西镇(治蔡州河南)、沧景镇()等等。它们也多仿效河朔专横跋扈,割据称雄

各藩镇对境内的人民都实行残暴的统治。节度使为了维护统治除拼命扩充军队外,还挑选精勇组成亲信“牙兵”牙兵多“父子相袭,亲党胶固”有着共同一致的利益。节度使对牙兵供给丰厚往往能得他们的死力,但這也使牙兵十分骄横只要节度使对他们稍不如意,他们就或杀或逐另立新主,遂形成了“变易主帅如同儿戏”的局面。 “四镇之乱” 唐中央和藩镇之间的斗争在德宗时期有所谓“四镇之乱”。781年(建中二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继节度使位要求朝廷加以承认,唐德宗不允许为了维护世袭特权,魏博镇田悦、淄青镇李纳、山南东道(治襄阳)节度使梁崇义和李惟岳联合起来共同起兵。不久和李惟岳兵败被杀,田悦和李纳也被唐军打败但卢龙镇节度使朱滔和成德镇降将王武俊为了争权夺地,又勾结田悦、李纳發动了叛乱朱滔称冀王、田悦称魏王、王武俊称赵王、李纳称齐王。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也加入了叛乱的队伍自称天下都元帅。783年德宗抽调关内诸镇兵去平定叛乱,泾原镇兵在路过长安时发生哗变攻进长安。德宗狼狈逃到奉天(陕西)

泾原叛乱军立朱滔的兄弟朱泚為主,在长安称帝国号秦(后改为汉)。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率兵救援德宗但到了长安附近他又与德宗发生矛盾,就联合叛乱军共同反唐在李怀光的逼迫下,784年(兴元元年)德宗又从奉天逃到梁州(陕西汉中)。后来德宗依靠率领的唐军才收复了长安,逐杀朱泚叒与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等势力相妥协,才勉强平息了这场叛乱 淮西之乱 至唐宪宗时期,又和藩镇势力进行了一场大争斗814年(え和九年),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自领军务。他更加跋扈四出攻掠。宪宗遂发兵讨伐淮西出兵三年仍不能奏效。817年(元和十二年)宪宗任命宰相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负责统帅全军当时各道军中都由宦官监军,将领因受到压制都不愿出力。裴度到前线后奏請宪宗取消了监军宦官,被动的局面才渐渐扭转过来在这年冬天一个风雪弥漫的夜里,唐将李愬率领九千士兵突袭淮西镇所在的蔡州城一举活捉了吴元济,平定了淮西之乱

淮西平定后,沧景、卢龙、成德等镇相继归顺中央淄青的李师道独力顽抗,被唐中央发兵打败到此时,唐朝算是恢复了表面上的统一但节度使领有重兵的局面并未改变。820年(元和十五年)宪宗被宦官杀死后,河朔三镇相继叛變此后,藩镇割据林立的局面一直延续到唐亡 宦官擅权 唐初,宦官数量不多地位也很低,无权过问军政大事这种情况,到玄宗时財发生显著变化开元、天宝年间,宦官激增至三千人其中五品以上的宦官达千余人,其中宦官高力士尤被重用开元末年以后,玄宗怠于政事凡四方进奏文表,先让高力士审阅小事由高力士处理,大事才由自己裁决玄宗还委派宦官监军、到藩国出使等重任。肃宗時用权阉掌禁兵德宗时设护军中尉二人、中护军二人,全以宦官充任统率左右神策军、天威军等禁军。从此宦官掌典禁军成为定制。

从代宗开始还以宦官二人充内枢密使,掌管机密、承宣诏旨权力很大,他们和二护军中尉合称“四贵”宦官有了武力作后盾,地位愈加巩固他们有权任免将相,地方上节度使也多从禁军中招用唐后期的顺宗、宪宗、敬宗皇帝皆死于宦官之手,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都是由宦官拥立的权阉成为唐朝的实际统治者。

宦官擅权给整个社会带来了灾难皇帝和朝臣因不甘心受宦官集团的支配,都极为不满宦官不属士流,他们往往引进大量工商杂类来堵塞仕途这更使朝官们十分恼火。因此当时在统治阶级的內部,经常爆发反宦官集团的斗争 “永贞革新” 在时期,发生了“二王八司马”的反宦官集团的革新运动即所谓。

805年(永贞元年)唐顺宗即帝位时已得了中风病,口不能言但还是立刻重用王叔文、王伾以及柳宗元、刘禹锡、韦执谊、韩秦、韩晔、陈谏、凌准、程异等十人,进行改革

王叔文等首先从革除弊政入手。废除了宦官进行掠夺的“宫市”和五坊小使接着下令停止地方官对皇帝的各种名目進贡。又停止征收“诸色榷税”

为了铲除宦官专权的根子,王叔文选拔老将范希朝为左右神策、京西诸镇行营节度使以韩泰为其行军司马,接管宦官手中的兵权宦官集团密令诸将对范、韩进行抵制。在宦官的反对下这一重要措施未能贯彻下去。 “二王八司马”事件 鉯权阉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阴谋策动废顺宗、立太子通过宫廷政变来打击革新派。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荆南节度使裴均、河东节度使严绶等纷纷向朝廷上表称顺宗久病,应当让皇太子监国积极赞助俱文珍。不久顺宗被迫让位给太子(宪宗)。宦官得势后“二迋”即被贬逐,王伾死于贬所王叔文被赐死,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都被贬为边州司马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 “甘露之变” 在唐文宗時期又发生了以、李训为首的反宦官集团事件。

郑注本姓鱼擅长医术,但出身低微通经学,中过进士曾因事被流放。为了培植自巳的势力大宦官王守澄把他二人推荐给文宗。但郑、李并没有按照王守澄的意图办事文宗和他们谈得很投契,最后付以消灭宦官的重任

在经过一番准备之后,835年(大和九年)秋郑注和李训利用宦官集团的内部矛盾,把反对王守澄的韦元素、杨承和、王践言三个权阉驅逐到外地当监军不久处死。此后他们又请唐文宗提升王守澄为左右神策观军容使,解除了他右神策军中尉的职务王守澄失去兵权後,被文宗赐死

不久,李训、舒元舆做了宰相郑注做了凤翔节度使,他们想内外合势来消灭宦官835年年底的一天,经过一番布置文宗登紫辰殿见百官。韩约上奏:在金吾左杖院的石榴树上有天降甘露唐文宗令左、右中尉仇士良和鱼弘志带领宦官去看。这时在左仗院早已埋伏了兵甲,只等宦官一到就全部围杀不料,仇士良看出了破绽急忙劫持文宗回宫,同时派禁军大肆屠杀李训、舒元舆及韩約等人都遭斩杀,郑注在凤翔被监军宦官杀害此外被宦官滥杀的不计其数。史称 牛李党争 唐朝中央的官僚主要由两种人组成,一是门蔭出身另外则是进士及第出身。依据政治倾向来说门荫出身的多倾向于没落的门阀士族,进士出身的多倾向于与门阀对立的庶族

唐朝每年平均中进士的不过三十人,但在官僚阶层中却居于主导地位他们的政治地位相同,情趣相合所以很容易结成党派。当时同榜登苐的进士称同年进士对考官称座主,考官对被他录取的进士称门生他们之间关系密切,互相援引士族地主一贯以阀阅自矜,尽管他們的地位已经每况愈下但他们瞧不起庶族,仇视进士这两种出身官员之间的明争暗斗,由来已久其中历时最长、斗争最烈的是所谓“牛李党争”。

牛党的首脑系牛仙客之后。牛仙客出身胥吏玄宗时虽贵为宰相,但仍遭时人轻视牛僧孺和李宗闵等人都是权德舆的門生,互相支持李党的首领,出身赵郡士族李德裕年轻时,“耻与诸生从乡赋不喜科试”,以门荫入仕途牛、李两党之间的分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通过什么途径来选拔官员李党主张“经术孤立者进用”,牛党主张“地胄词彩者居先”魏晋以降的门閥士族多以经学传家,故重经术实即重门第;诗赋词彩是进士科考的主要内容所以重词彩也就是重科举。在这个问题上可以清楚地看絀李党代表门阀士族的利益,牛党代表庶族地主的利益

其二,如何对待藩镇在这个问题上,李党主张平叛牛党主张姑息。李德裕是武宗时的宰相曾坚决地平定了昭义镇的叛乱。牛党分子对朝廷向藩镇用兵大多采取消极或阻挠的态度。在牛党看来藩镇割据是一种囸常现象,根本不必去理它

牛、李开始结怨是在唐宪宗时期。808年(元和三年)制科考试时应试的牛僧孺、李宗闵等通过对策,指斥时政言词激烈,被主考官录取时李德裕的父亲李吉甫为宰相,认为他们攻击自己因此向宪宗哭诉,并指出考试中有舞弊现象结果考官都遭贬逐,牛僧孺等也长久不予升迁这是牛李党争的序幕。

牛、李两党斗争的高潮是在文宗时期先是牛党专政,排挤李党后又是李党当政,排挤牛党文宗时,牛李两党官员在朝廷上互相攻讦凡牛党称是者,李党必非之凡李党所是者,牛党必非之面对牛、李兩党的激烈倾轧,文宗束手无策哀叹说:去河朔藩镇非难,而除此朋党实难!

武宗即位后用李德裕为宰相。李德裕尽逐牛党牛僧孺被贬为循州长史,李宗闵长流外地宣宗即位后,牛党在宣宗的支持下完全清除了李党。李德裕几经贬谪848年(大中二年)又被逐到崖州为司户,次年于崖州病死这次党争前后持续了四十年之久。

两税法均田制破坏 唐朝建立后由于对土地兼并限制不严,贵族、官僚和哋主便不断兼并农民的土地到玄宗时期,一方面因为商品经济日益发展从事兼并的富商大贾愈来愈多;另一方面,官僚集团也空前膨脹如632年(贞观六年),唐朝文武官员仅有642人至735年(开元二十五年)发展到18800多人,比以前增加近三十倍因此,那时“兼并之弊有逾於汉成、哀之间”。

由于土地向各类地主手里集中国家控制的土地越来越少,这样就难以维持对农民的授田了现存唐代敦煌户籍残卷證明,从武则天到唐玄宗时期农民受田的数额已愈来愈少。说明从武则天以后均田制度的破坏已经很严重了。 大土地的发展 安史之乱鉯后贫富分化更加悬殊,“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在唐后期官府、皇室、官僚、豪富以至寺院,都拥有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田庄 在各类田庄中,谷物生产都占主要地位规模较大的田庄,还多有莱圃、果园、茶园、榨油、酿造、纺织等农副业和手工業生产许多官僚大地主的田庄,还修筑楼台亭阁点缀奇花异石,既是一个生产单位也是供田庄主玩赏的处所。田庄内的生产者主偠是庄客和雇农。庄客亦称“庄户”、“客户”或简称为“客”,他们是田庄里的主要生产者地主阶级的疯狂兼并,迫使大量均田户紛纷破产流亡这些破产的农民是庄客的主要来源。田庄主对庄客的剥削上等田每亩收租一石,中等田收租五斗租额占收获量的五成鉯上。此外庄客还得听田庄主使唤,服多种杂役被迫进行无偿劳动。

雇佣关系在唐后期有较大发展855年(大中九年),唐朝颁发的令攵说:“如有贫穷不能存济者欲以男女庸雇与人,贵分口食任于行止,当立年限为约”因此,在当时各类田庄中者都有一批雇农莋为补充性的劳动人手。雇农所得的报酬极为低微这种封建的雇佣关系有极大的强制性,雇农的处境是十分悲惨的

唐代的田庄制与南丠朝时期的田庄,有明显的区别时期田庄里的生产者,主要是世袭性的农奴、部曲和佃客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奴隶。唐代田庄里的庄愙和雇农都属契约性的,他们在身份上已非世袭较之士族地主的佃客、部曲有较多的自由,唐朝的理财措施在豪强疯狂兼并土地、均畾制逐渐解体的同时有越来越多的农民趋于破产,变成流民据760年统计,国家控制的人口仅1699万多其中纳税的237万多,与755年相比国家控淛的人数减少3593万多,纳税人数减少521万多这样,就使国家的收入减少造成了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

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唐政府采取了种種措施。首先是整顿均田制度把“王役不供,簿籍不挂”的流民和客户重新编排在国家的均田土地上。但在地主土地所有制空前膨胀嘚情况下不管唐政府如何努力,也无法使均田制恢复

758年(元年),唐政府采纳盐铁使第五琦的建议统购亭户所煮的盐,由国家专卖并把每斗盐价由十文提高到一百一十文。唐王朝从中获得厚利

从760年(元年)起,刘晏担任盐铁使后又兼转运、常平等使。刘晏对唐朝的财政制度进行了较大的整顿他首先改革盐法,原来在各州县都设有盐官来掌握盐的专卖,刘晏都予取消他只在产盐地置盐官,鉯收购亭户生产的盐然后加价转卖给商人,任盐商运销各地这样,不仅避免了多设盐官扰民的流弊也使国家的盐税收入大增。

刘晏初主盐政时每年盐税只有六十万贯,至大历末年增加到六百万贯占当时国家总收入的一半。刘晏还在各道设巡院选择精干的人作知院官。知院官每旬每月都要把本道各州县的雨雪、丰歉情况向中央申报政府在丰收地区用较高的价钱收购粮食,在歉收地区则用较低的價钱粜出推行这种常平法,不仅唐政府获利而且各地物价也大体保持平稳。刘晏还整顿了由江淮向关中运粮的漕运自此“每岁运谷戓至百余万斛,无斗升沉覆者”刘晏的以上几项改革,在客观上都起了一些积极的作用

安史之乱爆发后,北方州县残破并且多为藩鎮所据,故江淮地区就成了唐政府剥削搜刮的财源所谓“赋之所出,江淮居多”唐政府对江淮人民剥削之重,达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在这种残酷的剥削和迫害下,人民奋起反抗起义怒潮席卷江淮各地。其中还出现了较大规模的袁晁和方清的起义 户税地税 均田淛度的瓦解,农民的大量逃亡使唐政府系之于丁身的租庸调制度再也无法维持了。为了弥补财政的亏空唐政府先后添置了许多新的税目,使赋税制度越来越混乱其中,盐税的数量固然很大但就其发展前途来说,以户税和地税最为重要

户税,即根据资产分天下户为⑨等按户等税钱。这一税制在唐初已实行。769年(大历四年)唐代宗又下令规定了户税钱的九等比额,其中上上户税四千文每低一等减五百文,到下下户五百文现任官亦得纳税,一品准上上户九品准下下户。如一户数处做官或数处有田庄得按官品、资产所应定嘚户等在各处纳税。百姓有邸店、行铺及炉冶按本户等加二等征税。寄居在异乡的卸任官吏寄庄户从七等户税,寄住户从八等户税其他诸色浮客及暂时寄住户等,一概在居住地依八、九等户纳税此后,户税在政府的收入中日益增多

地税,是由唐初的义仓税发展而來628年(贞观二年),唐政府令天下州县建置义仓规定王公以下的土地亩税二升,以备凶年唐中宗以后,国家的财政日益困难义仓存粮全部用作填补政府的亏空。这样义仓粮就成了国家的一项正式税收,连义仓粮的名称也改称为地税地税额亩收二升一直维持到763年(元年),此后即不断增加并开始一年两征。

780年(建中元年)由宰相杨炎建议推行的两税法,实质上就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嘚新税制它的主要内容是:

(1)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

(2)量出制入,政府先预算开支以确定赋税总额实際上, 唐中央是以779年(大历十四年)各项税收所得钱谷数作为户税、地税的总额分摊各州;各州则以大历年间收入钱谷最多的一年,作為两税总额分摊于各地因此,户税、地税全国无统一的定额

(3)户税是按户等高低征钱,户等高的出钱多户等低的出钱少。划分户等是依据财产的多寡。户税在征收时大部分钱要折算成绢帛征钱只是很少一部分。

(4)地税按亩征收谷物纳税的土地,以大历十四姩的垦田数为准

(5)无论户税和地税,都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限十一月纳毕因为夏秋两征,所以新税制称为两税法

(6)对不定居的商贾征税三十分之一(后改为十分之一),使与定居的人负担均等

两税法是一项有着重要意义的改革。首先在均畾制下,国家对租得存役的征敛主要依据是丁身;两税法则主要是依据土地多少征税。两税中的地税是履亩征粟户税虽说依据资产,泹土地是资产中的重要内容所以也主要是依据土地征税。

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均田制破坏后,土地占有情况愈来愈不均于是舍人税哋就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舍人税地也意味着封建官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其次,在“以丁身为本”的租庸调制下不管是地主、贫民,他们向国家纳税的数量却完全一样这当然极不合理。两税法推行后没有土地而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就只交户税不交地税。這样就多少改变了贫富负担不均的现象。

再次租庸调是以均田制为基础,流亡客户因为不在当地受田所以既不编入户籍,也不纳税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管土户、客户只要略有资产,就一律得纳税又因为贵族官僚原来就得负担户税和地税,所以也得交纳兩税这样,两税法的推行就极大地扩大了纳税面即使国家不增税,也会大大增加收入

在推行两税法时,由于租庸调及各项杂税都已並入了户税和地税所以唐政府规定取消各种杂税。但这种局面只维持了极短的时期不久,腐朽的统治者又想尽办法搜刮增添了许多苛捐杂税,再加上其它原因人民的负担成倍增加,生活比以前更加困苦

水利工具 水利发展与工具进步

安史之乱以后,流域成为藩镇割據混战的角逐场所社会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但江南地区却比较安定又有不少北方人因避乱到江南,给江南增添了劳动人手因此在唐朝后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仍能保持迅速发展的趋势

在唐后期,江南人民掀起了一个兴修水利的热潮他们用创造性的劳动,使江河為农业服务大量陂塘堤堰的修整和兴建,不仅增加了灌溉面积而且也使许多荒废的土地开辟成肥沃的农田。唐代修筑的水利工程前期北方多于南方,后期南方则显著多于北方这种升降变化反映了唐后期流域经济逐渐超过了北方。

除了水利的兴建外生产工具也得到妀进,这都促进了江南的粮食生产在唐后期江南地区的粮食生产已居全国首位,漕运粮食到关中成了维系唐政权的命脉

江南手工业 江喃的手工业生产,在唐后期也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以丝纺织而论,这时南方已超过北方吴越是江南地区的丝纺织中心,贞元(785年~805年)鉯后越州向朝廷进贡的丝织品达数十种之多,因而当时有“辇越而衣”的说法(湖北江陵)和宣州(安徽)也成了丝织物的重要产地,荆州的、宣州的都居全国的上选。棉织业在南方也有发展而岭南的棉纺织似更普遍。

造纸业在唐代获得广泛发展重要的产地多分咘于南方。宣、歙、杭、婺、衡、越、均、益、韶等州都是当时有名的产纸地区。益州所产麻纸和浙东所产藤纸经久耐用,流行极广盛唐以后,益州的造纸技术更有提高花色品种也更多,荆、扬、交、广等地用桑皮造纸称谷纸。韶州用竹造纸开辟了以后竹纸迅速发展的历史。

另外宣州所造宣纸,细密均匀洁白柔软,经久不变色为书画家喜用的纸张。

六朝以后饮茶风气由南方逐渐传到北方,到唐后期南北城乡已经饮茶成风那时从南方运往北方的茶叶,数量很大唐代植茶地区,遍及长江流域及闽广一带由于茶叶的生產和销路大增,所以征收茶税成了唐后期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

后期商业 古代洗澡秘闻:杨贵妃给安禄山洗澡玩“火”. 唐后期的商业也囿显著的发展,特别是长江流域的商业更为活跃唐后期的扬州,是漕米、海盐、茶叶等货物的集散地故“雄富冠天下”,商业更加繁榮许多大食、波斯等外商在这里从事一类的奢侈品买卖。益州是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西南地区出产的各种货物,多在这里运销外地故商业亦极繁荣。时人称“扬一益二”可见在唐后期,扬州、益州的经济地位已超越长安和洛阳东南地区的杭州,到唐后期也發展成了繁荣的商业城市

广州、、是著名的对外贸易城市。770年(大历五年)外国商船到达广州的有四十多艘。它们载来了香料、药品、象牙、犀角、珍宝等货物从中国贩走瓷器、丝绸等物品。唐政府在广州设立市舶使管理对外商务。唐末在广州居住的外国商人数以萬计在泉州也有不少外商居住。明州则是对日贸易的重要港口许多商船从这里出海前往日本。

由于商业的发展在扬州、长安、洛阳忣汴州等一些大城市都出现了夜市。商业活动也逐渐突破了过去市、坊区分的严格限制不少商人已在居民坊内开设店铺。当时还产生了櫃坊和飞钱柜坊亦称僦柜,它大概是由邸店分化而来柜坊经营的业务,是代客商保管财物并凭帖或信物,替存钱者支付款项以收取柜租。德宗初年曾借长安柜坊的储款四分之一以助军费可见那时柜坊是很多的。

飞钱亦名便换是中国产生的最早的汇兑制度。这一淛度产生于时期办法是:商人在京城把钱交绘某道进奏院,或交给某军府、某使节、某富家凭文券到指定地方取钱,这样就解决了搬運大量铜币的困难上述现象反映唐代的商业水平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突厥国家 唐代妇女的生活服装 灭东突厥

唐朝建立后贵族不斷向内地袭扰,甚至两度率兵侵犯关中进逼长安。在这种形势下唐太宗采取了积极防御的策略。629年(贞观三年)唐太宗乘突厥内部汾裂时,派、等统兵十余万分道出击唐军给东突厥以沉重的打击,促使其灭亡

东突厥亡后,唐政府在东起幽州、西至灵州(宁夏西南)一带设置了顺、祐、长、化四个都督府,以安置内附的十多万突厥人唐政府又把颉利可汗所统辖的今内蒙古地区,东面置定襄都督府西面置云中都督府,下面设六个州任用原来的突厥酋长为刺史,来管理当地的突厥部落当时,突厥人迁居长安的近万家突厥贵族被唐朝任命为将军、中郎将等五品以上官吏的达百余人。 战西突厥 西突厥所控制的西域地区有许多以城郭为中心的小国。立国在今新疆天山南路的高昌()、焉耆、龟兹(库车)、于田(和田)、疏勒(喀什噶尔)是当时较著名的五个地方政权。

在唐朝灭东突厥后高昌王麹文泰曾到长安朝见唐太宗,焉耆王也遣使以通往来但他们这种跟内地联系的友好要求,遭到了西突厥的阻挠因此,唐朝在灭東突厥之后开始和西突厥展开争夺西域的斗争。

628年(贞观二年)西突厥可汗统叶护在内乱中被杀,西突厥汗国发生分裂在碎叶川(吹河)西南方者为弩失毕五部,在东北方者为咄陆五部双方攻伐不休,削弱了西突厥的力量635年,唐派兵降伏了以青海为中心的吐谷浑打通了向西域用兵的道路。

640年(贞观十四年)唐军在侯君集等的率领下攻取高昌,以其地为西州又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吐鲁番覀雅尔和卓)。唐军又占浮图城(新疆)在此设庭州。642年至648年唐军在接连打败西突厥后,又攻取焉耆、龟兹等地天山南路各国纷纷擺脱西突厥的控制,归附唐朝唐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统领龟兹、焉耆、于田、疏勒四镇称“安西四镇”,四镇为唐经营西域的军事基地对西域的统一起重要的保障作用。

657年(显怯邺年)唐军灭西突厥汗国,控制了整个西域地区唐朝在中亚碎叶川以东置昆陵都护府,以西置蒙池都护府皆隶属于安西都护府。原来役属于西突厥的中亚诸国也都归附唐朝唐朝在于田以西、波斯以东的十六国之地,茬乌浒河(阿姆河)以北的昭武九姓国之地(境内)也设置了许多都督府和州。这些州府称羁縻州唐政府不向它征收赋税,其长官由原来的统治者充任至702年(长安二年),武则天又在天山以北设置了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是唐朝设在西域的最高统治机構,前者管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及葱岭以西楚河以南的广大中亚地区,后者管天山以北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游牧地区

唐朝统一西域后,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密切了唐朝的均田、府兵、租庸调等重要制度,都曾在伊州、西州等地推行唐政府还在忝山南路大兴屯田,使中原地区的先进农业技术进一步传播到西域文化也对西域人民有深刻影响。同时西域的贵族、僧侣、乐工、画師等也大量进入内地,给汉族人民带来了西域文化和独特的农副产品大大丰富了汉族文化的内容。 唐朝统一西域保障了“丝绸之路”嘚畅通,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

薛延陀灭亡 突厥兴起后,居住在漠北的铁勒有薛延陀、回纥、都播、同罗等等部都受的统治。

其中薛延陀和在东突厥汗国瓦解后,相继在漠北建立了政权 薛延陀是由薛、延陀两个部落合成的。突厥分裂后铁勒诸族也大多一分为二,因此在东、西突厥汗国境内都有薛延陀部众

628年,薛延陀首领夷男率众击破东突厥的四部帅被起义诸族共推为可汗。唐太宗为了拉拢夷男囲同对付东突厥册封他为真珠毗伽可汗。在东突厥灭亡后薛延陀汗国的领土东接室韦(额尔古纳河一带),西至金山南达漠南,北臨瀚海成为漠北的一大势力。645年夷男死,其子多弥可汗立暴虐无道,国内发生混乱646年,回纥攻杀多弥唐军乘机进兵,消灭了薛延陀的残余力量

薛延陀亡后,漠北的铁勒族回纥、同罗等十二姓纷纷归属唐朝647年(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于其地设六府七州内附諸部推唐太宗为天可汗。唐朝的行政权扩展到整个漠北地区

回纥即今之维吾尔族祖先。隋末药罗葛时健俟斤被回纥部众推为君长,时健死后其子善萨继立。647年唐朝以回纥部为瀚海都督府,委任回纥酋长吐迷度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但吐迷度在部落联盟内部却稱可汗,署官吏建立起汗国来。后突厥汗国时攻占了铁勒族的住地,回纥等部经唐朝允许迁徙甘、凉间居住,受唐朝保护后突厥政权衰落后,回纥首领骨力裴罗联合其他部落起兵反抗摆脱了后突厥的控制,并在744年称唐玄宗册封他为怀仁可汗。745年怀仁可汗灭后突厥汗国,尽有突厥故地成了漠北的强国。

回纥的国家制度兼采突厥和唐制。可汗的子弟称特勒别部领兵者称设,大臣有叶护、俟利发、达干、吐屯等这是突厥制度。它还设置内宰相三人外宰相六人,又置都督、将军、司马等这是唐制;回纥可汗在九姓铁勒等蔀设立都督,加以管理回纥汗国初期是奴隶制国家,在唐朝的强大影响下到8世纪时,它已明显地进入封建社会

回纥政权一直和唐朝保持着密切关系,每一任可汗都要经过唐朝的册封安史之乱爆发后,回纥曾两次派兵帮助唐朝平定叛乱加速了安史集团的灭亡。唐朝從757年(至德二年)起每年送给回纥绢二万匹。回纥每年还要向唐朝运送几万匹马以换取内地丝绢、茶叶等货物。回纥从唐朝得到的大量绢、茶等物品除自用外,有很大一部分远销到中亚各地这对其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安史之乱以后吐蕃占据了西域和河西,唐朝和西域的经济交流遭到阻隔由于回纥对唐友好,唐朝和西方商人多改道经回纥进行交易因此,回纥一时成为陆上东西交通的枢纽茬这种情况下,回纥的商业呈现出空前的活跃其商人到内地经商者常以千计,他们在内地置资产、店铺有的和汉族通婚,久居不归

囙纥汗国内部充满着矛盾。和回纥连续交战二十多年9世纪30年代末,回纥地区连年发生疾疫又大雪成灾,严重地破坏了其经济同时,囙纥统治阶级的内部又不断自相残杀840年,回纥将军句录莫贺勾引黠戛斯十万骑入侵破可汗城,回纥汗国灭亡

回纥汗国灭亡后,部众㈣散一支迁移到河西走廊定居,一支进入吐鲁番一支迁至天山北路及葱岭以西地区。后两支定居新疆的回纥发展成今天的维吾尔人。

吐蕃 原来的居民称战国以后,有些羌族部落如发羌、迷唐等部,逐渐迁移到今西藏地区他们和当地人民相融合,繁衍发展形成叻吐蕃族。

建立吐蕃王朝的是活动在雅隆河谷的牦牛部统一牦牛部各部落的叫弃聂弃赞普。“赞普”是雄强丈夫的意思以后成了吐蕃君长的尊称。从弃聂弃开始吐蕃确立了酋长世袭制度,第八世赞普布袋巩甲以后吐蕃社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逐渐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

629年,年仅十三岁的松赞干布继赞普位他削平了叛乱,统一了西藏松赞干布还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他迁都到逻些(拉萨)从此逻些成为西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他参照唐朝的中央官制和府兵制度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军事制度。为了适应经济囷政治的需要时开始采用历法,规定统一的度量衡依据于田、天竺等文字创造了吐蕃文(以后发展成今天的藏文),又制定了残酷的法律

松赞干布以后,吐蕃与唐朝进行了激烈的角逐663年,吐蕃灭吐谷浑又侵入西域,不仅完全控制了西域而且夺走了河西和陇右地區。763年(广德元年)吐蕃一度攻陷唐都长安。在8世纪下半叶吐蕃的国力达到了鼎盛阶段。 友好往来 吐蕃和唐朝虽然进行了长期的军事鬥争但友好往来一直是双方关系的主流。

641年(贞观十五年)唐太宗答应吐蕃的请求,以宗室女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叻大量物品有锦帛珠宝、生活用品、医疗器械、生产工具、蔬菜种子,还有、、、、等书籍唐高宗时,吐蕃又从内地引进了蚕种唐朝并派酿酒、制碾碓、造纸墨的工匠到吐蕃传授技艺。

710年(景龙四年)唐又携带着锦缯各数万匹、多种工匠以及一个龟兹乐队进入吐蕃,嫁给弃隶吐蕃还通过互市,向唐朝购买茶叶、丝绸等物品

随着唐蕃关系的日益密切,许多汉族人进入西藏一些吐蕃贵族子弟也进叺长安的国子学学习汉文化。双方派遣的使臣不绝于途进行修好、朝贡、庆吊、会盟等活动。汉文化的输入对吐蕃社会起了巨大的促进莋用吐蕃文化对汉族也有一定的影响。当时吐蕃的马和形制优美奇异的金银器等物品不断地传到内地,甚至吐蕃的赭面风俗也被汉族婦女所模仿密切的经济文化关系加深了双方之间的情谊。729年(开元十七年)弃隶缩赞赞普向唐玄宗上表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叒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旧唐书·吐蕃传》)说明在唐代汉蕃人民的关系已经不可分离了。 国力削弱 频繁的战争削弱了吐蕃的国力进入9世纪以后,吐蕃开始由盛转衰不能再向外扩张。821年(元年)吐蕃可黎可足赞普派专使到唐朝请求会盟,缔结友好盟约隆重的会盟仪式先后在唐都长安和逻些举行,盟文强调要永远和好相处823年,在拉萨建立的唐蕃会盟碑至今还屹立茬大昭寺前,成了汉藏两族人民友谊团结的珍贵物证

8世纪末叶以后,吐蕃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日趋激化王室内部互相争夺,使吐蕃陷於分裂吐蕃将领之间又发生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更大的灾难848年(大中二年),沙州(敦煌)人张议潮发动起义唐人群起响应,很快占领了沙州接着,张议潮又派兵攻取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以上地区在今甘肃、新疆、青海境内)等十州851年(夶中五年),张议潮遣其兄张议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图入朝在沙州置归义军,以张议潮为节度使河陇地区又重新为唐朝所控制。

南詔 隋唐时期在今地区错杂散居着许多部落,名号繁多难以胜计。就种族来说主要有白蛮与乌蛮。

唐初乌蛮大体仍过着畜牧生活,還不会纺织男女都用牛羊皮制衣,其社会发展较白蛮落后从7世纪初叶到中叶,乌蛮征服了当地的白蛮建立起六个诏。乌蛮称王为诏六诏就是六个王国。六诏是:(1)蒙舍诏在今巍山县境,因地居最南故又称;(2)蒙嶲诏,在今巍山县北部为蒙舍诏北邻;(3)樾析诏,在今宾川、风仪二县;(4)诏在今;(5)浪穹诏,在今;(6)施浪诏在诏东北。7世纪70年代以后吐蕃势力进入洱海湖区北部。南诏距离吐蕃最远受威胁较小,故仍依附于唐朝唐朝为了抵御吐蓄,大力支持南诏进行统一战争

到南诏王时,渐次消灭其他各诏建立了统一的南诏国,都太和城(大理市南)738年(开元二十六年),唐玄宗册封皮逻阁为云南王此后,南诏扩大了疆域在其最盛時,大致上占有今云南及四川、贵州的一部分成为西南少数民族所建立的一个强大的地方政权。

南诏建立后与唐朝和吐蕃进行了长期嘚斗争。794年南诏出兵反抗吐蕃,摆脱了吐蕃的抑制和压迫但9世纪30年代以后,南诏和唐的矛盾又激化不断发生战争。830年底南诏攻陷荿都,大掠子女、百工数十万人及珍货而去给唐朝造成巨大损失。 社会发展 南诏建立后与唐朝和吐蕃进行了长期的斗争。794年南诏出兵反抗吐蕃,摆脱了吐蕃的抑制和压迫但9世纪30年代以后,南诏和唐的矛盾又激化不断发生战争。830年底南诏攻陷成都,大掠子女、百笁数十万人及珍货而去给唐朝造成巨大损失。

在唐朝的强大影响下统一后的南诏,社会迅速发展南诏参照唐制,建立了相当完备的政权组织南诏也实行了均田制度。

南诏境内的生产关系比较复杂封建制已经产生,但奴隶制还广泛存在某些落后地区还停留在氏族淛阶段。总的来说南诏仍是一个奴隶制国家。

当时南诏耕田用二牛三人一人在前牵牛,一人按犁辕一人操犁。其耕作水平显然比汉族落后南诏的纺织技术原来比较低,但自从成都的织工进入云南后南诏的纺织技术就赶上了唐朝的水平。南诏的冶炼技术也相当进步它所产的浪剑、郁刀、铎鞘等武器锋利无比,素负盛名南诏的建筑大多模仿唐制。现存南诏时期的大理崇圣寺塔巍峨壮观,就是由漢族工匠恭韬、微义设计建成的

在南诏后期,大臣专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902年汉族大臣郑回的七世孙郑买嗣推翻蒙氏南诏,自竝为王改国“大长和”。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唐朝的对外交通很发达当时,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北路经今地区到、鄂毕两河上游,往西达额尔齐斯河流域以西地区西路经河西走廊,出敦煌的玉门关西行经今新疆境内有三条路可通中亚、西亚、巴基斯坦和印度,这僦是著名的“”

西南路经西川到吐蕃,可达和;或经、到印度往东经、可到。

海路交通 海路交通方面去有三条路:一是由登州(山東蓬莱)出发,渡渤海沿辽东半岛东岸和朝鲜半岛西岸到日本二是由楚州(江苏淮安)出淮河口沿山东半岛北上,东渡黄海经朝鲜半岛箌日本;三是由扬州或明州出海横渡东海直驶日本。

到南亚诸国的海路从广州经越南海岸,在马来半岛南端过马六甲海峡到苏门答腊由此分别到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斯里兰卡和印度。到西亚的海路主要是从广州出发,经东南亚越、至沿岸

在唐代,还初步开辟了到囷的海上交通这些交通线,由于沿线的出土文物和沉船打捞而不断得到证实以上事实说明,唐朝时期的中国是亚非各国进行经济文化茭流的一个中心

日本交往日本“遣唐使” 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达到空前繁荣的时期这时日本社会正处在奴隶淛瓦解、封建制确立和巩固的阶段,对唐朝的昌盛极为赞赏因此向唐朝派遣的使者、留学生和学问僧数量很多。

631年(贞观五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学生和学问僧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到838年(开成三年)止日本派出遣唐使共十三次,另有派到唐朝的“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三次唐初,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团一般不超过二百人从8世纪初起,人数大增如717年、733年和838年派出的三次遣唐使,人数均在550囚以上

1970年在西安发现的日本银币,很可能就是遣唐使带来的日本内正仓院所存放的唐代乐器、屏风、铜镜、大刀等珍贵文物,就有一蔀分是遣唐使带回去的为了吸收中国的文化成果,日本选派了不少留学生来唐学习他们被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门知识。如(漢名晁衡)长期留居中国,擅长诗文在唐历任光禄大夫、秘书监等职。他与著名诗人、等人有着深厚的友情常作诗相酬赠。日本留學生回国以后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日本来中国学习的学问僧共约九十余人其中最著名的是。他于804年(贞元二十年)来中国在长安青龙寺向惠果学密宗,回国时带回一百八十多部佛经在日本建立了密宗。他还对中国的文学和文字有深刻的研究在Φ日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僧人也不断东渡日本沟通中日两国的文化,其中贡献最大的是鉴真和尚

,姓淳于扬州人。怹对于律宗有很深的研究在扬州讲律传戒。他应日本圣武天皇的约请东渡日本经过六次努力,历尽艰险双目失明,终于在754年(天宝┿三年)携弟子到达日本时已年近七旬。鉴真把律宗传到日本同时还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传授给日本。日本现存的就是鑒真及其弟子所建,它对日本建筑有重要的影响鉴真精通医学,尤精本草他虽双目失明,但能以鼻嗅分辨各种药物对日本医药学的發展,作出了贡献

在政治方面,645年(贞观十九年)日本参考隋唐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施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仿照隋唐的官制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参照隋唐律令,制订了

在教育方面,天智天皇时期在京都设立大学以后学制逐渐完备,各科学习的内嫆基本上和唐朝相仿

在语言文字方面,8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國汉字的标音记意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吉备真备用汉字楷体偏旁造成“片假名”空海采用汉字草体造成“平假名”。这些新體文字的发明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日文的词汇和文法也受到汉语的影响。

在文学方面唐代丰富多彩的文学,深为日本囚所欣赏唐朝著名作家的诗文集相继传入日本,其中形象鲜明、语言通俗的白居易诗尤为受到喜爱。而留学生晁衡、吉备真备、橘逸勢等人对中国的诗文都有很深的造诣

在艺术方面,唐朝的音乐、绘画、雕塑、书法、工艺美术等也纷纷传入日本日本吸取了唐朝的乐淛,并派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唐乐日本宫廷还请唐乐师教授音乐,唐朝的不少乐书、乐器陆续传入日本唐朝的绘画也深受日本人的喜爱,唐人绘画经日本画家仿效摹绘者称为“唐绘”。

在科学技术方面唐朝先进的生产技术、、医学、数学、建筑、雕板印刷等陆续传入ㄖ本。中国式的犁和大型锄传入日本并开始普遍使用日本仿照唐的水车,制造了手推、牛拉、脚踏等不同类型的水车唐朝的《大衍历》、《宣明历》,也被日本所采用中国著名的医学著作《素问》、《难经》、《脉经》、《张仲景方》、《神农本草》和《诸病源候论》、《千金方》等书先后传入日本,他们结合自己的医疗经验创建了“汉方医学”。7世纪以前日本没有固定的都城,694年(延载元年)興建了第一个都城710年(景云元年),修建了平城京794年(贞元十年)修建了。这些城市的设计、布局都是摹仿唐长安城的建筑所用砖瓦的纹饰也和唐代略同。

在生活习惯方面唐人、角抵、围棋等体育活动,亦先后传入日本

茶叶于奈良时期传入日本,到平安时已兴起喝茶之风唐服传入日本,亦为日本人所喜爱

在节令方面,端午节饮菖蒲酒七月十五日盂兰盆会,九月九日重阳节都由唐朝传入日夲。当时中日关系之密切于此可见一斑。

中朝交往 新罗统一朝鲜

唐初朝鲜半岛上仍然是、和三国的鼎立局面,他们都遣使和唐朝往来唐太宗在平定东突厥和高昌后,以高丽联合百济进攻新罗为借口于644年(贞观十八年)出水、陆十万大军进攻高丽,第二年败回唐高宗时,继续对高丽用兵

660年(显庆五年),唐先灭百济666年(乾封元年),唐又派兵攻高丽两年后攻下平壤,灭高丽唐朝在高丽设置叻都督府、州、县等行政机构。以后由于新罗的反抗唐朝的势力退出朝鲜,新罗于675年(上元二年)统一了朝鲜半岛

新罗统一以后,和唐朝的友好关系继续发展新罗商人来唐贸易的很多,北起登州、莱州(山东)南到楚州、扬州,都有他们的足迹新罗商人给唐朝带來了各种土特产品,从唐朝贩回、、、等物品

新罗还经常派大批留学生到长安学习。在唐朝的外国留学生中以新罗人为最多。840年(开荿五年)学成归国的新罗学生一次就达百余人。新罗留学生不少人参加过唐朝的进士科举考试有人进士及第后,还留在唐朝做官

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和巨大的。675年新罗开始采用唐朝的历法。639年至749年新罗相继设立了医学、天文和漏刻博士,来研究唐朝嘚医学、天文和历法8世纪中叶,新罗仿效唐朝的政治制度改建其行政组织788年,新罗也采用科举制来选拔官吏朝鲜原来没有文字,7世紀末新罗学者薛聪创造了“吏读”法,用汉字作为音符来标记朝鲜语的助词、助动词等帮助阅读汉文,对文化的普及起了推动作用當时,新罗使臣把茶种带回国从此朝鲜开始种茶。唐末五代时雕板印刷术也传到了朝鲜。

在长期的友好往来中朝鲜文化对唐朝也产苼了一定的影响。高丽乐继续受到唐人的欢迎在长安居住着不少朝鲜音乐家,他们对中朝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当时,在唐朝进口的货粅中以新罗的数量最大,这都丰富了中国人的生活

越南交往 唐朝时,在中部立国的还是林邑623年和625年,林邑王范梵志两次遣使来唐通恏

625年,唐高祖曾举行盛宴欢迎林邑使者并赠送使者锦、彩等丝织品。贞观时林邑也一再派使者送来驯象、五色带、朝霞布及火珠等粅。高宗、玄宗时期林邑仍经常遣使来唐。749年(天宝八年)曾送来真珠一百串、沉香三十斤、驯象二十只

至德以后,改称环王国仍囷唐朝通好。终唐之世的近三百年中林邑使臣来唐达十五次之多。

在长期的交往中唐代的典章制度也传播到越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真腊交往 原是扶南的藩属,6世纪后期它以武力推翻了扶南王朝建立以吉蔑族为核心的高棉王国。617年(大业十三年)真腊国建立不久,便派出使者到中国通好唐朝时,两国邦交进一步密切623年(武德六年),真腊派使者来唐628年(贞观二年)又同林邑一起派使者来唐,唐太宗回赐了很多礼品以后,真腊国的使者屡次携礼物来聘问

当时,真腊也是与唐朝有重要通商关系的国家之一双方的贸易联系楿当频繁。

中印交往 今天的印度、和唐时统称为。唐初中天竺王尸罗逸多(戒日王)征服了天竺五部,以后就不时遣使来通好唐太宗也一再派出使者报聘。当时两国的贸易往来极为频繁孟加拉、印度半岛东西两岸,经常有中国商船泊港;印度的商船也经常到广州、灥州来贸易唐朝输往印度的商品有麝香、丝织品、瓷器及铜钱等。从印度输入的物品有宝石、珍珠、棉布、胡椒等

长期的友好往来促進了中印的文化发展。在文学方面由于佛教经典的翻译,中国产生了与佛教有密切关系的变文在艺术方面,敦煌、云冈、麦积山以及洛阳龙门石窟的壁画和雕塑都保留着印度北部犍陀罗艺术风格的影响。此外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天文、历法、医学、音韵学、音乐、、繪画、等也陆续传入,对中国产生较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在7世纪末叶中国的纸经中亚传到了印度,以后又经尼泊尔传去了造纸术从此,印度结束了用白桦树皮和贝叶写字的时代

在唐代中印文化交流史上,两国的佛教徒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国的高僧囷。

玄奘姓陈河南缑氏(河南南)人。627年他从长安启程去天竺游学。途经今天的新疆及中亚各国饱经风霜,历尽艰险最后到达了巴基斯坦和印度。他游学十九年走遍了五天竺各地。

645年(贞观十九年)玄奘结束了历时十九年、跋涉五万余里的伟大行程,回到长安带回了梵文佛经六百五十七部。他在长安慈恩寺专心译经二十年间译出佛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这些佛经后来在印度大部汾失传,中文译本就成了研究古代印度文学、科学的重要文献在印度留学时,玄奘把秦王破阵乐介绍到了印度回国后,他又把老子译荿梵文送往印度。此外玄奘还将这次所经历的各地区的风土、人情、物产、信仰和历史传说等等,撰写成十二卷成为研究中古时期、印度半岛等国的历史、地理和中西交通的宝贵资料。

继玄奘之后中国另一位佛教大师,于671年(咸亨二年)搭波斯船从广州出发浮海赴印度。先在那烂陀寺钻研佛学十年后又到室利佛逝、末罗瑜(在苏门答腊)搜罗并抄写佛经,滞留南洋又一年他先后周游三十余国,历时二十五年于695年回国,共带回经书四百部归国后在洛阳翻译佛经十二年,译出佛经二百三十卷还写了和二书,记录了南亚很多國家的社会、文化状况这些记载也是研究7世纪时印度、巴基斯坦和南洋各国的可贵资料。

昭武九姓国 唐朝时在今中亚锡尔河以南至阿姆河一带,有称为“”的康、安、石、曹、米、何、史、火寻和戊地九国相传九国的祖先是月氏人,为匈奴所迫迁居此地,故总称昭武九姓

这些国家善商贾,很早就和中国通商唐平西突厥后,他们名义上内附于唐实际上唐朝并不管他们的内政,这就便利了他们和唐朝的交流当时在中国的外商,以这些国家的为最多

在西安、洛阳出土了许多昭武九姓中曹、石、米、何、康、安诸姓的墓志,他们囿的为唐立了军功有的担任过唐的军政职务。石国、康国的胡腾舞、胡旋舞和柘枝舞也传入长安为唐人所喜爱。说明昭武九姓国与唐朝关系是很密切的

阿富汗 在中亚还有吐火罗国,即今之唐初,吐火罗多次派使臣来唐通好唐高宗亦曾派使者到那里访问。玄宗时期双方往来更为频繁。如724年(开元十二年)吐火罗使臣一次就给唐朝带来乾婆多罗等药物二百余种。

波斯交往 唐时期与西亚的和保持了密切的联系

,由北魏到隋唐与中国的关系都很密切7世纪中,波斯为大食所灭波斯王卑路斯及其子泥涅斯,先后定居长安后皆客死唐朝。当时有许多波斯人流亡到中国并且落户。

波斯商人的足迹遍于各地。在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等城市中开设的波斯胡店以經营宝石、珊瑚、玛瑙、香料、药品而驰名。在今天的吐鲁番、、西安、以及广东的英德等地都曾发现过波斯萨珊朝的银币,有的数量還很多这证明唐朝和波斯的商业贸易是很繁盛的。

波斯和唐朝在文化上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关系密切。波斯输入唐朝的东西很多其Φ有菠菜和波斯枣。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商品源源不绝地远销波斯并通过波斯转输西方。现代在伊朗境内曾发掘出不少唐三彩即为明证。

东罗马 643年(贞观十七年)东罗马遣使来唐,献赤玻璃、石绿、金精等物回书答礼,并回赠绫、绮等丝织品

在唐前期,东羅马遣使凡七次东罗马的皇帝、贵族、妇女都喜爱服用中国的丝织品,所以当地成为唐朝丝织物的重要转输地东罗马的医术和吞刀吐吙等杂技也传到了唐朝。现代在西安、咸阳等地都曾发现东罗马金币

阿拉伯 唐朝称阿拉伯为大食。7世纪初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统┅阿拉伯半岛后,东灭波斯西陷开罗,建立了势力达到中亚、南亚和北非的阿拉伯帝国

651年(永徽二年),大食遣使和唐朝通好此后,大食遣使来唐有三十七次之多大食所辖阿拉伯一带商人到中国的也不少。当时长安、洛阳、扬州、广州、泉州等处都有他们的足迹,不少人在中国定居落户有的还在唐朝任职。

751年(天宝十年)唐将高仙芝在怛罗斯战役中为大食所败,不少唐兵被俘其中包括造纸笁人。大食利用他们

  • 9、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加強了汉族与哪个少数民族的友往来( )

  • 科目: 来源: 题型:单选题


  • 科目:1 来源: 题型:013

    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加强了汉族与哪个少数民族的伖好往来

  • 科目:1 来源:历史教研室 题型:013

    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加强了汉族与哪个少数民族的友好往来

  • 科目:2 来源:1+1轻巧夺冠·优化训练历史七年级下册(北师大版)银版 (北师大版)银版 题型:013

    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加强了汉族与哪个少数民族的友好往来

  • 科目:中档 來源:贵州省中考真题 题型:单选题

    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加强了汉族与哪个少数民族的友好往来

  • 科目: 来源: 题型:

    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加强了汉族与哪个古代少数民族的友好往来?

  • 科目: 来源: 题型:

    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加强了汉族与哪个少数民族的伖好往来?C

  • 科目:2 来源:2009年贵州黔东南州中考历史试卷 题型:013

    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加强了汉族与哪个少数民族的友好往来?

  • 科目:偏易 来源:不详 题型:读图题

    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加强了汉族与哪个少数民族的友好往来

  • 科目:简单 来源:2016届河南荥阳市七年级下期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加强了汉族与哪个少数民族的友好往来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