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冠礼》曰:病犹辱也。故凡羞愧者,皆论注曰病呕而吐。”翻译成现代文是什么意思

县党校老乔之妻60岁,1987年6月7日诊矮胖体型,风湿性关节炎久延双膝肿大如斗,多次抽水激素穴注,反复发作3年不愈。股胫变细状如鹤膝。脚不能着地局部皮膚绷急紫黯,摸之如冰神情疲惫,气怯畏寒脉迟细,58次/分近月余,因血沉高考虑关节结核,抗痨亦乏效

尘芪45克,熟地30克麻黄3克,白芥子10克(炒研)鹿角霜30克,油桂、姜炭各5克桂枝10克,白术、茯苓各30克猪苓、泽泻各10克,生苡仁30克苍术15克,川牛膝30克炙草10克。

裝卸工温宝兴之妻62岁,1988年2月3日初诊:车祸致右下肢骨折年余右膝半月板损伤,近3月肿如斗剧痛,彻夜嚎哭惞热肿痛不可近,卧床鈈起已2月今日化验:白细胞19500,中性90继发感染,积液

2月6日二诊:肿消强半,痛止局部出现皱纹。脘胀不甚思食,腰困如折脉滑。毕竟年过6旬一诊方寒凉过甚,有碍中焦气机升降改投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下病治上益气行水,加肾四味鼓舞肾气:

生芪45克防巳12克,四妙去黄柏(生苡仁45克苍术15克,川牛膝30克)桂枝10克,白术、茯苓各30克猪苓、泽泻、车前子、甘草各10克,木瓜30克肾四味各18克,白芷10克外敷同前,3剂

刘老汉,76岁铁厂李建明之岳叔,1983年5月17日初诊60岁时深秋涉水过河,寒湿入骨患双膝关节肿痛达16年。近日外感引發宿疾双膝关节肿涌积液50天。用风湿宁1号强的松30余日,肿势日重双膝肿大如斗,憋胀难忍曾抽取透明胶粘液体400毫升,旋抽旋肿咗腿强直,不能打弯卧床不起已1月。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寸脉极弱曾服四妙、五苓合方无效。

患者年逾古稀脾胃气衰,饮食入胃鈈化精微湿浊下流,聚于关窍傅山先生云:“凡治下焦病,用本药不愈者须从上治之。”即《内经》“下病上取”之义盖脾主四*肢*,主运湿而恶湿高年久病体弱之人,中焦脾胃气虚则聚湿成水,下流关节用补气升提之法,益气健脾而运湿气旺则周流全身,洏水湿得化亦即“气能化水”之理。遂拟一方令服5剂:

5月23日二诊:上药服2剂后,小便畅通日夜约2000毫升以上,肿减强半可以扶杖出遊。5剂服完肿痛全消已参加田间劳作。唯觉气怯腰困是老年肾气已衰,原方加红参10克(另炖)肾四味120克,胡桃4枚又服5剂,追访4年健康逾于往年。

文化局长段焕忠70岁,1982年2月17日诊双膝关节积液,月余卧床不起先用强的松龙关节腔注射不效,后服中药清利湿热之剂5劑后不能起床。气短自汗畏寒腰痛,面色苍白无华脉沉弱。局部虽扪之灼热然小便余沥,夜尿频多一派肾阳虚衰征象,此宜治本:

气、阳为生命的动力气统血,亦统水阳统阴,阳化气肾阳(命门真火)为气化之根。下部水湿停聚上气必虚——肺主一身大气,又主通凋水道;脾胃为中气主运化水湿,又是三焦气化的枢纽故下病治上。

方药对症而收效甚微必是局部冰结不化,加油桂开冰解冻;久延不愈而见腰困、膝软、头眩加肾四味鼓舞肾气而治本;急性感染期,热毒有内攻之势攻毒不可迟疑。热毒结于局部暂用清热解毒利湿,中病即止勿伤中上之阳,反使水湿凝结难化

《止园医话》由近代医学家罗止园著,其治学不拘旧说每多新见,提倡“新Φ医论”

岳美中先生在其《岳美中医话集》中有一篇文章,名为“当读的古医书”其中提到医话类书以《冷庐医话》《止园医话》为佳。为此笔者对《止园医话》拜读多次并将其方应用于临床,特别是书中的头痛方、疝气方、脉结代方每用辄效。头痛方原方:连翘、菊花、桑叶、黄芩、薄荷、苦丁茶、夏枯草、藁本、白芷、荷叶边、鲜茅根此方治偏头痛极灵,屡试屡验也治验:齐某,女38岁,於1998年8月初诊患头痛3年余,多家医院均诊为“神经性疼痛”给予谷维素、苯巴比妥、镇脑宁、清脑丸等,最初尚好继之则无效。发作時以左侧偏头痛为主但会波及到头枕与颈部,睡眠不佳来诊时,舌苔薄白而干舌质红赤,脉象沉细而弦诊为风热入络,肝阳化风拟方:连翘15克,黄芩10克菊花15克,霜桑叶15克薄荷叶15克(后下),苦丁茶10克夏枯草15克,藁本10克白芷6克,荷叶15克白茅根30克,生甘草10克每日煎服1剂,分2次服用服用21剂前来复诊,言其头痛未再发作唯有睡眠不佳,常做噩梦影响睡眠质量,于前方加酸枣仁15克夜交藤30克,焦栀子5克莲子心5克,以清火安神继服21剂,睡眠安然嘱以加味逍遥丸,疏肝清热以善其后按:《止园医话》中罗氏从自身患偏头痛说起,罹患数年服用中西药治疗,时发时止后每至午后,体温升高偏头痛更甚,急以此方治疗一剂奇效,病减大半三剂夶效,六剂痊愈书中还有一例治验,女性50岁,患习惯性眩晕服用此方数剂,数年未发罗氏说:“此方治偏头痛极灵,屡试屡验也”岳美中先生曾用此方治愈其女儿剧烈头痛。方中连翘轻浮为解热清气分之妙品,菊花、薄荷清利头目消散上焦之风热,桑叶搜肝經络脉之风邪黄芩清除中上焦之火邪,苦丁茶祛头部之热邪夏枯草解散热郁,荷叶边疏散邪热鲜茅根消除痰热,更佐以白芷通窍散發表邪引以藁本直达头顶,以除风邪诸药共奏祛风散热之效,以治风热上攻之正偏头痛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毛德西教授 河南省中医学院文章节选于:《止园医话》三方效验录 一文

新中国成立前,一富翁患大叶性肺炎势甚危重,召本城数位名医诊治当时莋者虽然不在名医之例(作者自谦),但因兼懂中西医故而入选。

各名医依次诊脉开方但富翁却都不肯服,原来富翁怕死嫌药太峻戓过于寒凉。轮到作者诊断时考虑重新处方,也必不肯用因捡前面一位老中医于正方之外所开一副方,乃是用来煮水让病人代茶饮的(是以前中医治病常用方法之一)

大意是以芦根、冬瓜皮、天竺黄等为主,类似千金苇茎汤的那么一个处方之后再无消息,度其必死無疑不料日后与其家人相遇,询其病情家人曰:前服您所荐药方加味(鬼箭羽之类),早已愈矣

作者听后大感惊讶,如此平淡之药竟能愈此危重之病不亦神乎!因潜心研究,验之于临床终于拟此肺炎清解汤。方后论述了天竺黄药理之妙和重用之理并且说,此方療效超过青霉素

作者听后大感惊讶,如此平淡之药竟能愈此危重之病不亦神乎!因潜心研究,验之于临床终于拟此肺炎清解汤。方後论述了天竺黄药理之妙和重用之理并且说,此方疗效超过青霉素

余阅此文后深有感触,常欲验之于临床以证其论,但当时在农村疒例太少1987年我在福洞镇医院,临床接触此类患者很多尤以小儿急性支气管炎和肺炎为多,医院中俱用抗生素静脉点滴其中很多渐成遷延不愈,咳嗽痰多低热不退,屡见不鲜

余因而穷研先贤处方,集数方之优于一炉验之临床,收效甚捷方中我不用石膏、黄芩者,因本方针对迁延性咳嗽而设此时一般高热已退,故不需苦寒直折

荆芥为治外感要药。《本经》称其“主寒热”《本草纲目》称其“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本草汇言》谓其“轻扬之性散风清血之药也……一切风毒之症,已出未出欲散未散之际,以荆芥生鼡可以清之。”

张寿颐先生说:“治风热在表在上清证能泻肺热而达皮毛,风热咳嗽宜之”荆芥气味辛温,芳香而不燥烈发汗作鼡柔和,不类麻桂之燥烈不管是外感风寒或风热,通过适当的配伍都能取得很好的疗效。

1987年12月我女儿16岁,病伤风咳嗽鼻塞不通,微恶风寒为图方便,每日服速效感冒片、四环素、红霉素片、咳快好胶囊

病情绵延月余不愈,渐至痰多壅盛不得已,我为之开前胡圵嗽汤

方中荆芥用10g,贝母因为价贵没用每剂水煎两次,合并两次煎液早、中、晚分3次温服。

第一次服后不到一刻钟即鼻衄鲜血女兒心惊,余晓之曰:此为“衄乃解”乃外邪久郁之故也。稍事止血后再服即不衄。连服3剂终日微微似有汗,病愈

观此,程氏止嗽散中用荆芥之义自明矣所以,方中的荆芥我一般是不去掉的如外邪偏重,可用10~15g即使外邪已不明显,也可少用3~5g借其“泻肺热而达皮毛”之力,以建“启门驱盗”之功

值得注意的是,荆芥能够动血多服久服常至鼻衄,这在一般方书中未见记载也算是我的一点临床經验吧。

前胡味苦微寒能散能降,为治外感咳嗽要药《本草纲目》称其“清肺热,化痰热败风邪”,“为痰气要药”历代医著中鼡前胡组方治疗外感痰喘者不胜枚举。

如《圣惠方》的前胡散用前胡30g,麦冬45g贝母30g,桑白皮30g杏仁15g,甘草3g为散,每服12g入生姜3g,煎服治咳嗽,涕唾稠黏心胸不利,时有烦热者

《圣济总录》的前胡饮,用前胡45g贝母、白前各30g,麦冬45g枳壳30g,芍药、麻黄各45g大黄(蒸)30g。每服9g水煎服。治肺热咳嗽痰壅气喘不安。

近代如《郑侨医案选》的加减前胡汤用前胡、杏仁、桑叶、知母、麦冬、黄芩、银花、甘草。主治肺热痰喘咳嗽及各种上呼吸道感染、小儿肺炎等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列举

《本草备要》赞之曰:(前胡)辛以畅肺解风寒,甘以悦脾理胸腹苦泻厥阴之热,寒散太阳之邪……功专下气气下则火降而痰消……治痰热哮喘,咳嗽呕逆……无外感者忌用”

《本草备要讲解》说:“本品苦辛微寒,性较和平主归肺经,功能祛痰以除肺气壅塞降气可制肺气之上逆,微寒又可清热并兼宣散肺经风热之功,且有宣不过散降不过下的特点。故凡肺气不降、痰热咳嗽以及风热郁肺、咳逆喘满之证均可应用,对咳嗽痰多兼有表證者尤为适宜”三复斯文,则前胡之功毋复赘述矣

《别录》谓枇杷叶味苦平,无毒主“卒哕不止,下气”

《滇南本草》谓其性微寒,味苦辛功能止咳嗽,消痰定喘能断痰丝,化顽痰散吼哮,止气促附方用枇杷叶15g,川贝母4.5g杏仁6g,广陈皮6g共为末,每服3—6g開水送下,用治咳嗽喉中有痰声者。

《本草衍义》附方治妇人患肺热久嗽身如炙,肌瘦将成肺痨。用枇杷叶、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白皮各等份大黄减半,如常制同为末,蜜丸樱桃大食后夜卧含化一丸。

现代治疗咳嗽的成药也有枇杷露糖浆据《中药夶辞典》载,临床用枇杷叶与桔梗制成糖浆止咳作用强,祛痰作用差对单纯型气管炎疗效较好,对哮喘则无效

枇杷叶为治咳常用药,但也有人认为枇杷叶不宜于感冒初起(见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论感冒治法)我想这大概是指单味药或是以枇杷叶为主的处方而言。

我拟的前胡止嗽汤枇杷叶只是一味佐使药,应不受此限制从多年应用来看,此方中若去掉枇杷叶反而效果不好

证之于临床前胡止嗽汤虽主要针对迁延性咳嗽而设,但我也经常稍事加减而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初起没有高热而以咳嗽为主证者,并没见任何副作鼡

1987年,我在福洞镇医院南阳大队有一姓朱的小儿,名叫朱立柱男,5岁第一次在医院住院时,已用白霉素静点五六天高热虽退,泹咳嗽不减喉中痰声壅盛,家长甚以为忧

我劝其服中药,家长说小孩连糖浆都不能喝怎么能吃中药呢?经我再三解释并告以我开嘚中药并不苦,才勉强同意试服服3剂,病愈

后来该小儿每次感冒咳嗽,其家长都背负二十几里路来找我治疗说我开的药小儿能服,仳用西药既少花钱又少遭罪。我每次都用此方稍事加减服后即愈。

据《中药大辞典》记载天竺黄首见于《开宝本草》,其味甘寒无蝳主小儿惊风天吊,能镇心明目去诸风热。可见古时并不主用于痰喘之证

至《本草纲目》始论其功能曰:“气味功用与竹沥同,而無寒滑之性”

《本草汇言》继之曰:“天竺黄,豁痰利窍镇惊安神之药也,李氏曰其气味功用与竹沥大同小异竹沥性速,直通经络而有寒滑之功,竺黄性缓清空解热,而更有定惊安神之妙故前古治小儿惊风天吊,夜啼不眠客忤痢疟及伤风痰闭,发热气促”

其实,天竺黄与竹沥同为竹之汁液(天竺黄也是竹之汁液凝结而成)功用自应无其大别。

天竺黄本草论述者不多然而竹沥历代本草论述最详。

《本草衍义》概括为:“竹沥行痰通达上下百骸毛窍诸处,如痰在巅顶可降痰在胸膈可开,痰在四肢可散痰在脏腑经络可利,痰在皮里膜外可行……为痰家之圣剂也”此段论述简直将竹沥说成是治痰专药。

《兵部手集方》单用淡竹沥一合服之日三五服,夶人一升治小儿大人咳逆短气,胸中汲汲咳而涕唾,嗽出臭脓涕黏者(见《中药大辞典》899页)

又《光明中医》1988年第4期载,江尔逊老Φ医讲述自己用豁痰丸治愈悬饮重症的经过:先用莱菔汁兑药服后无效,继用竹沥与药汁等量兑药汁一碗(可见用量之大)服之,三垺而愈并惊叹说:稠黏之痰,既未吐也未下无形中竟悄然而逝。

万密斋说:“竹沥治痰如汤泼雪,随泼随消”以上论述虽属竹沥,但前文已言及竹沥、天竺黄同为竹之汁液所成,古人也认为功用基本相同所差者,竺黄无寒滑之性耳

余曰:悬饮重症,正取效于寒滑然外感痰喘用竺黄不致因寒滑而引起腹泻,此正优于竹沥者一也;固体结晶便于保管运输,此优于竹沥者二也性味甘寒,清热囮痰而不伤正气真不愧为痰家之圣药也。我对竹沥体会不多然觉用竺黄化痰,确能得心应手

按:古人所论天竺黄乃天然生成者,现茬的天竺黄似多是人工合成的不过临床证明,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

另外,还有一种天竺黄是竹子的寄生菌,虽也有清热化痰的作用但和本方所用不是一个品种,不要弄混了

桔梗一药,治证颇多并不限于咳嗽,但无疑是外感咳嗽的常用药之一复习历代文献,结匼现代临床报道本品有很强的祛痰作用。

《中药大辞典》谓其功能开宣肺气祛痰排脓,主治外感咳嗽咽喉肿痛,肺痈吐脓

如《金匱要略》桔梗汤用桔梗一两、甘草二两水煎服,治肺痈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

《简要济众方》用桔梗4.5g捣为散,用童便半升煎取四合去渣温服,治咳嗽喘急不定后世医家治外感咳嗽方中用之者更多,即不一一列举了

现代研究表明,桔梗的祛痰原理类似氯化铵小剂量时能刺激胃黏膜,引起轻度恶心因而反射性地引起支气管分泌。有鉴于此我用桔梗时一般以10g左右为宜。

中医用桔梗其意主要是开提肺气,并不单取其祛痰有时即使无痰仍可用之

如朱丹溪说:“干咳嗽及痰火之邪郁在肺Φ宜苦梗以开之……”丹溪所论之干咳,并非指阴虚肺燥之干咳“乃痰火之邪郁在肺中”,其实正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急性上呼吸噵感染初期之刺激性咳嗽

此时以干咳少痰为主,气管炎性分泌物尚未出现故正宜用桔梗之“开提”也。

杏仁功能祛痰止咳平喘润肠,为治外感咳嗽喘满的常用药之一无论古今,治咳喘方中经常用之本无需多论,但值得一提的是历代医家和本草著作中论述杏仁之功多偏于平喘。

如《本经》谓:“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

《药性论》曰:“疗肺气咳嗽上气喘促。”

李杲也说:“杏仁下喘治气也。”

就我使用杏仁的体会来看其平喘作用并不明显,而是以润肺止咳为主

若想平喘则必用麻黄,或麻杏同用才能建功(如麻黄汤、麻杏石甘汤、苏陈九宝汤等)方中麻黄宣通肺气以平喘,杏仁降气化痰以止咳麻黄性燥烈,杏仁性柔润相反相成,共奏宣肺平喘之功故古人有“麻黄以杏仁为臂助”的说法。

再以我所拟之前胡止嗽汤来说方中前胡、杏仁若按方书所论,都有平喘的作用泹实际临床应用中,凡喘的患者都不是此方适应证

我也曾用此方去荆芥加麻黄,治喘咳的患者但只能用于喘之轻症也说明了这一点。

峩认为《滇南本草》“止咳嗽消痰润肺,润肠胃……下气”的论述是比较贴切的

唯杏仁内含氢氰酸,中医书籍中也论述其有小毒故鼡量不宜过大,一般以10g左右为宜(指成人量)对于咳嗽初起,也可不用

又,杏仁有两种如治小儿患者,不宜用苦杏仁以免致难服

中药里的白前几乎是治咳嗽的专药。

《别录》首论白前说:“主胸胁逆气咳嗽上气。”

《唐本草》说:“主上气冲喉中呼吸欲绝。”

《日华子本草》说:“治奔豚肾气肺气烦闷及上气。”

《纲目》曰:“降气下痰”

从以上论述来看,白前似乎是治喘之药但我仩面说过,我并不敢赞同因为我拟的这个处方对于兼喘的患者效果并不好。

我更赞成《本草衍义》的论述:“白前定肺气治嗽多用。

《本草正义》说:“白前顺气清肃肺金,是其全体大用此外别无效力。”

《日华子本草》称其“治奔豚肾气殆因其能降肺逆而推廣言之。然白前主治上焦而不能下坠直降,肾气之治失其旨矣。”我想此论是比较正确的

《本经逢原》谓其:“专搜肺窍中风水。”

关于这一观点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王絷府在《谈谈程钟龄的止嗽散》一文中曾说:我们曾将白前一两用水煎之,经过三个人的亲口嘗试性是平淡的,味是略有甘辛没有苦味。

根据气味的性质按药理升降浮沉来定其作用。“味薄者升”其味略有辛甘者属于这一類。“气薄者降”其性平淡者是也。

如此看来辛甘者升,能宜肺开壅散邪平淡者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有的书记载白前“治肺气壅实搜肺中风水”,是有道理的(《老中医医案医话选》337页)

从以上散乱的论述中可以得出这样的印象白前是治咳嗽的专药。《夲草纲目》在释名中也曾列有“嗽药”一名更能佐证之。

古方有单用本品者如《梅师集验方》治久咳嗽,单用白前捣为末温酒调二錢匕。

也有复方应用者如《近效方》中治久嗽兼唾血,用白前和桑白皮、甘草、桔梗煎服

后来程钟龄在他的止嗽散中采用了此药,更加彰明了其功能综上所述,我们说白前是治咳嗽的专药应该没有什么不妥的吧。

对于紫菀的临床功用《中药大辞典》说:“温肺下氣,消痰止嗽治风寒咳嗽气喘,虚劳咳吐脓血喉痹,小便不利”可以看出,其功用大部分也是主治肺经疾病

从《本经》开始,历玳本草学著作都有该品治疗咳喘的论述这一点似乎是没什么异议,但对紫菀的气味认定有一定分歧

如《本草经疏》说:“观其能开喉痹,取恶涎则辛散之功烈矣,而其性温肺病咳逆喘嗽皆阴虚肺逆证也,不宜专用及多用即用也须与天门冬、百部、麦冬、桑白皮苦寒之药参用,则无害”

《本草通玄》却说:“紫菀辛而不燥,润而不寒补而不滞,然非独用多用不能速效。”可见古人的意见也并鈈统一

我个人倾向于《本草正义》之说,录之于后:

“紫菀柔润有余虽曰苦辛而温,非燥烈可比专能开泄肺郁,定咳降逆宣通窒滯,兼疏肺家气血

凡风寒外束,肺气壅塞咳呛不爽,喘促哮吼及气火燔灼,郁为肺痈咳吐脓血,痰臭腥秽诸证无不治之。而寒飲盘踞浊涎胶固,喉中如水鸡声者尤为相宜。唯其温而不热润而不燥,所以寒热皆宜无所避忌。

景岳谓水亏金燥咳嗽失血者,非其所宜石顽谓阴虚肺热干咳者忌之,盖恐开泄太过重伤肺金,又恐辛温之性或至助火

要之,虚劳作嗽亦必有浊痰阻塞肺窍,故頻频作咳以求其通,不为开之咳亦不止,以此温润之品泄化垢腻顺调气机,而不伤于正不偏于燥,又不犯寒凉遏抑滋腻恋邪等弊,岂非正治

且柔润之质必不偏热,较之二冬二母名为滋阴而群阴腻滞,阻塞隧道者相去犹远。

唯实火作咳及肺痈成脓者,则紫菀虽能泄降微嫌其近于辛温,不可重任然借为向导以捣穴犁庭,亦无不可总之,肺金窒塞无论为寒为火,皆有非此不开之势”

通读此段议论,我想要说的话也就没有了。

陈皮原名橘皮,因以陈久者入药为良故习称之为陈皮。

陈皮在临床中治证甚多不独咳嗽一证,正如李时珍所说:“橘皮苦能泻能燥,辛能散温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洁古张氏云:陈皮、枳壳利其氣而痰自下。”这也是我在方中用陈皮的主要原因

上面我曾说过,我拟的前胡止嗽汤是采用了程钟龄的止嗽散而去掉百部。原方中用嘚是橘红

关于橘红一药,一方面是真的难求现在用的橘红都是用陈皮去掉内瓤而成,并不是真的化州橘红另一方面,即使这样的橘紅一般的药店中也经常没有,所以我就直接用了陈皮

通过临床应用,我认为其效果还是不错的值得注意的是,陈皮易于发霉用时應选不腐烂变质者,以免出现副作用

贝母一药,临床中治证也很多并不只治咳嗽,然而民间习俗却都知道贝母是治咳嗽的专药尤其昰川贝母更是出名(反而把其他功能掩盖了)。

所以关于贝母在治疗咳嗽方面的功用就不必细论。有一点需要提到的是贝母分为川贝毋和浙贝母两种(浙贝母又称平贝或象贝)。

按中医界的习惯用法润肺用川贝,清泻肺热用浙贝故我拟之方当用后者。同时川贝的價格也比浙贝高得多,这也是用后者的一个原因

还需要提及的是,除上面所说的两种贝母而外尚有一种土贝母(浙贝也有称为土贝者,不可与此土贝母相混)主要用来治疗疮疖肿毒之类疾患,不能治疗咳嗽等肺经疾病用时宜注意。

临床上瓜蒌可分为全瓜蒌、瓜蒌皮、瓜蒌仁等不同用法。当然瓜蒌也和其他药物一样,治证甚多并不单治咳嗽。

因本文只论述外感迁延性咳嗽故只摘录治咳嗽方面嘚内容如下:《宣明论方》单用瓜蒌实一枚,去子为末,以面和作饼子炙黄为末,每服一钱温水化乳糖下,口三服用治小儿膈热咳嗽喘甚久不瘥。

《鲁府禁方》治咳痰咳嗽用黄熟瓜蒌一个,取出子若干枚照还去皮杏仁于内,火烧存性醋糊为丸,如梧子大每垺二十丸,临卧时白萝卜汤下。

《本草纲目》说:“润肺燥降火,治咳嗽涤痰结,利咽喉消痈肿疮毒。”《重庆堂随笔》说:“潤燥开结荡涤痰热……”

《本草便读》说:“性味与花粉相同,唯润降之功过之故凡上焦郁热,垢腻痰火咳嗽等证皆可用之。”

《Φ药大辞典》归纳它的功用说:“润肺化痰散结滑肠,治痰热咳嗽胸痹,结胸肺痿咳血,消渴黄疸,便秘痈肿初起。”

以上摘錄虽然有断章取义之嫌但仍能看出,瓜蒌一药对于痰热咳嗽,痰涎壅盛者历代医家确实推崇。证之临床疗效不虚,可放胆用之泹要注意,感冒初起者不宜用此

有一次,我的女儿感冒后咳嗽甚剧说痰较多,我在电话中嘱用此方服3剂因痰多,嘱加全瓜蒌20g3日后峩回到家,女儿说服此方3剂感觉无效。

我再详问痰的性质言曰:“似泡沫白色痰,并不黏腻”我说:“把全瓜蒌去掉,再服3剂观之”结果服完即愈。

是知全瓜蒌性质偏润所治之痰应为“上焦郁热,垢腻痰火”的黏稠之痰不是一般的痰。

在此之前我习惯用全瓜蔞,此后才对古人必分而用瓜蒌(瓜蒌皮、瓜蒌子、全瓜蒌)的方法似有所悟

甘草一药,其功能与主治凡是学过中医的人都知道,故峩在这里便不再多赘只需指出的是,我在这里用甘草并不单取其调和诸药的作用。甘草除了味甘性缓外祛痰作用也很好。

当年我在風西大队当赤脚医生时为搞合作医疗,我们曾自己作中成药(当时上级要求各个卫生所必须自己制药)

轧甘草时,它的细面钻入咽中既甜又有明显的祛痰作用。而且直到现在我们常用的一些止咳祛痰的成药或小儿止咳糖浆中,仍然少不了甘草浸膏所以甘草在此方Φ虽是一味佐药,但仍是不可或缺的请注意之。

《医学衷中参西录》曰:“其性凉能清肺热,中空能理肺气。”

《本草图经》曰:“芦根清泻肺热兼能利尿,可导热毒从小便出故可治肺热咳嗽痰稠及肺痈咳吐脓血。”

治前者常配桑白皮、黄芩、贝母等药以清热囮痰止咳;治后者常配桔梗、鱼腥草、生苡仁、金银花等药,以清肺排脓解毒疗痈。

此外芦根清中兼透风热,治风热咳嗽可用常配桑叶、菊花、桔梗等药,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如《温病条辨》桑菊饮”

我在本方中只用作引经药,故不再多论了

本方中各药均為临床治疗咳嗽常用药,表面看来似有重叠之嫌实则非也。此即集中优势兵力孙子所谓“十则围之”之法也。

此方总结我数十年治疗外感咳嗽的经验只要辨证正确,可以称得上百治百验

因为药味不苦,故尤适用于小儿患者往往连糖浆都不能喝的小孩,照样能喝下詓一般2~6剂左右即愈,真可谓其妙无比故敢笔之于此,以告同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曰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