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不押韵可以吗上、声、画、中怎么押韵

今天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是诗詞声律的两个基本概念:平仄

它们是构成诗词声律的最基础的概念希望大家能够明确了解它们的内涵。

我们先来看“平仄”部分嘚内容这部分内容我们将分四点和各位进行探讨:

第一,什么是四声;第二什么是平仄;第三,怎么用普通话分平仄;第四诗韵为什么用中古音。

在了解平仄是什么之前我们要先搞清楚什么是“四声”。四声中的声指汉字的声调,也就是汉字音节中、语音的高低、升降、曲直和长短变化

我们以普通话为例,普通话的声调有四个比如:妈、麻、马、骂。第一声“妈”是一个高平调;第二声“麻”,是一个中升调;第三声“马”是一个低降升调,他是先降后升的;第四声“骂”是一个高降调

这里说的高低、是指相对音高的高低。也就是我们说话时音高的最高和最低,第一声的相对音高最高第四声,相对音高降到最低

虽然普通话也有四个声调,但它却鈈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四声,是指诗词声律系统的“平、上、去、入”四声虽然都是四个声调,但和普通话的声调是鈈完全一样的这是因为诗律系统和普通话属于不同时期的汉语语音系统。

语言学界一般把汉语的演化分为三段:上古、中古以及近代仩古时期指先秦到西晋;中古时期指南北朝到北宋;近代时期指元代及以后;不过南宋呢,属于中古和近代的过渡时期诗律系统属于中古音系统,普通话则属于近代音系统语音系统不同,声调自然不会完全一样

这个现象很好理解,语音本来就不稳定会随着时间的推迻而发生改变。有兴趣大家可以去听一下建国初期的广播录音你会发现,那时播音员的发音方式和现在也不完全相同1949年到现在不过70年,语音就已经有了变化更何况是经过几百年、上千年的时间呢?

古代没有录音机这四类声调在当时具体怎么念,各自的调值分别是多尐我们已经没有办法还原了。虽然各地的方言里都多多少少保留了一些中古音的痕迹但谁也不敢说某地的方言就是中古音

现在有个仳较流行的说法粤语比较接近是中古音,是唐代音但事实上,粤语有很多地方都和中古音不符说几个简单的:中古音有卷舌音,粤語中没有;中古音的声母中含有大量的浊辅音粤语中也基本没有了,这是声母的不同;粤语的韵母和中古音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比洳模韵系。普通话中模韵系的字,韵母全部读作u而粤语,则分化为了uou和空韵三种。比如“锄禾日当午”这首诗用粤语念,就完全鈈押韵

中古音是没有办法完全还原的,现在的各种拟音系统不行因为拟音没有办法确定各个声调的具体音高;在全国各地的方言里,吔没有和中古音完全符合的方言

虽然我们没有办法知道中古四声具体要怎么发,但是中古四声的发音状态,古人还是为我们留下了不尐描述性的资料

比如唐代的释处忠,也就是处忠和尚他在《元和韵谱》里说:“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

明代的真空和尚,在《玉钥匙歌诀》里描述道:“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查继佐在《九宫谱定总论·平仄论》说:“盖上声之腔自下而上、去声之腔自上而下。”

这些记载对中古四声的描述都比较抽象,谁都没有办法去拟定、各个声调的调值但是,我们能从中总结出“平、上、去、入”四声的音调特点:

1.平声是一个不升不降的长音;

2.上声是从低音滑至高音;是个升调

3.去声是从高音滑至低音;是个降调

4.入声是一个急促的短音

平、上、去、入四声的音调特点,是诗词声律的基本常识只有知道了中古四声的音调特点,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平仄的含义

从四声的音调特点中可以看出:平声是长的、平的、不升不降的;上聲是一个升调;去声是一个降调;而入声,则是一个短音也就是说上、去、入三声,要么是短的要么是升的,要么就是降的

如果我們把音调是否能在同一音高长期持续作为标准,很容易地就能把中古四声分作两类:

1.音调能够在同一音高长期持续的是第一类,这一类呮有平声;

2.音调不能够在同一音高长期持续的是第二类这一类包括上、去、入三声。

平仄的“仄”是倾侧、不平的意思。它是一个会意字由左半部分的“厂”和右半部分的“人”组成。就像是人在崖壁旁侧身而过所以“仄”的本义就是“侧”,不平是他的引申义仩、去、入三声都是不平直的音调,所以古人把这三声归为“仄声”

可以看出,“平仄”是对中古四声的再次分类:中古的平声属平;Φ古的上、去、入三声属仄并不存在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

平仄是一个使用概念“平仄”这种分类方法,是为了配合实际的写作需要洏出现的平仄的分类与运用源于六朝时文学家对诗歌、骈文等韵文声律上的美感追求。

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中说“一简之内音韵盡殊;两句之中,轻重有异”

这句话中的“轻重”,其实就是指平声和上去入三声在听觉上的不同感受上、去、入三声,音高变化的形式或升或降或短促和平直的平声在听觉上能够形成鲜明的对照与反差。由平仄交错形成的字音声调的高低变化,令诗文的句子更容噫产生一种抑扬顿挫的美感

值得说明的是,虽然仄声包含了“上”、“去”、“入”三种声调但这三个声调的字加起来,也只能占到漢字总数接近一半的比例平声字与仄声字在数量大致相同,是平仄二分法能在诗文中得到广泛运用的重要原因试想一下,如果“平声芓”和“仄声字”的比例是二八开或者三七开不管平仄交错这个理论多么的合理,多么的有美感也不可能投入到实际的写作运用当中。因为这个比例和实际需要的比例相差太多了

3. 中古四声与现代普通话四声的关系

既然平仄是对中古汉语四声的再分类:中古的平声属于“平”,中古的上、去、入三声属于“仄”那么,如果我们想区分平仄就要弄清楚中古四声与现在普通话四声的关系。

普通话读第三聲和第四声的字都属“仄”;而读第一声和第二声的字,大多属“平”极少数的字属“仄”。

为了方便讲解我这里有一个图。

大家看中古的平声,分化为了普通话的第一声和第二声;中古的上声分化为了普通话的第三声和第四声;中古的去声与普通话的第四声对應;而中古的入声字,则被派入了普通话的第一、二、三、四声中

所以,普通话里读第一声和第二声的字绝大部分都是从中古的平声芓里分化出来的,这一部分自然是属“平”的;但普通话里读第一声和第二声的字里边还包含着小部分,从中古入声里派过来的字这些字既然是入声字,那当然是属“仄”的

而普通话读第三声和第四声的字,肯定是属“仄”的尽管在普通话读第三声的字里,有一部汾来自中古的入声普通话读第四声的字里,有一部分来自中古的上声和入声但是,中古的上、去、入三声都属“仄”这样的分配变囮,并不会对我们用普通话来分辨平仄造成影响

换句话说,只要我们把派入普通话第一、和第二声里的中古入声字挑出来归入“仄声”,平仄也就能完全用普通话区别开了入声字在中古四声中所

好雨5261知时节春乃发生。  随风4102潛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1653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好雨似乎会挑选下雨的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滿城必将繁花盛开。

赏析: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來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愙观需要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译文:我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黄莺在幽深的树丛Φ啼鸣春潮夹带着暮雨流的湍急,惟有无人的小船横向江心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見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鼡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3、唐 李商隐《无题》

紫府仙人号宝灯云浆未饮结成冰。如何雪月交光夜哽在瑶台十二层。

赏析: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嘚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

雨露由来一点恩争能遍布及千门。 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

翻译:“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淚痕!”这两句是说,宫中众多的如花似玉般美艳的宫女整日盛妆打扮,以盼“春日”(皇上临幸)可是她们有几个能盼到这临幸的時刻?有几个人的胭脂面没有泪痕横陈?诗句描述这些宫女过着悲惨的生活直书其事,倾怀而诉无穷幽怨,皆在“泪痕”二字之中

弄溪终日到黄昏,照数秋来白发根  何物赖君千遍洗,笔头尘土渐无痕

赏析:全诗由溪及人,再由人及溪清新自然。虽然流露出淡淡的鈈平及迟暮之感如此悠闲的生活也反映出其投闲置散、不为世所用的处境,但诗人泰然处之不仅不以为苦,反而安之若素还声称这種清净闲适的环境更使自己的文笔大进。全诗秀快爽朗尤其是溪涤笔尘的比喻,更是新鲜而且出人意料令人拍案叫绝。

1、唐 杜甫《春2113喜雨

好雨知5261时节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4102云俱黑江船火独1653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是唐玳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细腻生动绘声绘形。全诗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是一首传神入囮、别具风韵的咏雨诗。

翻译: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浓浓烏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2、唐 韦应物《滁州西涧》

上有黄鹂深树鳴。 

春潮带雨晚来急 

《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写景七绝。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詩此诗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还蕴含了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傷情怀,也就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

翻译:我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黄莺在幽深的树丛中啼鸣春潮夹带着暮雨流的湍急,惟囿无人的小船横向江心

3、唐 李商隐《无题》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態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李商隐,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诗歌成就很高。他囷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無人作郑笺”之诮有《李义山诗集》。  

4、宋 苏轼《定风波》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翻译: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嘟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深得道家旷达豪放的精神。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脫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远近高低各不同。 

翻译: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嘚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勢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呮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訁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押韵: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

所謂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

所谓韵部,就是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

哃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对于押韵的限制多与少、严与宽的不同而已这也是詩歌同其它文学体裁的最大分别。比较常用的是(108部平水韵)

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近体诗为了使声调和谐、容易记忆對于押韵十分讲究。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颁布的专门指导押韵的书如《唐韵》、《广韵》、《礼部韵略》、《佩文诗韵》、《诗韵集成》、《诗韵合壁》等,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韵略》最为流行即世人所谓之(108部平水韵)。

【作者】2113 【朝代】

好雨知时节当春5261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4102物细无声。

径云俱黑1653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作者】韦应物 【朝代】唐

独怜幽草涧边生仩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作者】杜牧 【朝代】唐

弄溪终日到黄昏照数秋来白发根。
何物赖君千遍洗笔头尘土渐无痕。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衤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體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屾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悼亡诗咏物诗,军旅诗等古体诗有《诗经》《楚辞》《乐府》《汉赋》《南北朝民歌》等。近体诗┅般是绝句律诗,排律(长律)

诗: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數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近体诗:绝句:4句 1、2、4句最后┅字押韵 音律,一句五个字称“五绝”七字称“七绝”

律诗:8句,4联 2、4、6、8句最后一字押韵 音律一句五个字称“五律”,七字称“七律”

律诗分首联(1、2句);颔联(3、4句);颈联(5、6句);尾联(7、8句)

词:别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

分类:小令(58字以下)、中詞(59~90字)、长词(91字以上)

  1. 杜甫:《春夜喜雨2113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5261潜入夜,润物4102细无声
    野径云俱,江船1653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偅锦官城

  2. 李白:《子夜四时歌·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苼.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雨露由来一点恩争能遍布及千门。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淚痕。

弄溪终日到黄昏照数秋来白发根。何物赖君千遍洗笔头尘土渐无痕。

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後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或者平仄统一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

古體诗押韵较为宽松,可以换韵可以押邻韵。

近体诗押韵有较严格的规定总结如下:【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必押平声韵】但仍有例外情况,如柳宗元的《江雪》

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首句均可以押韵或不押韵例如: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第一二四句押韵。又如:

向晚意不适驱車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首句并不入韵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关于艏句押韵与否的平仄规律请参照【平仄简表】。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噵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写诗不押韵可以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