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te勒为什么会被和谐

原标题:1937年希特这张6人合影照,为何公布后其中一人神秘消失

二战纳粹头子希特发动了罪恶战争至今令很多受害国家难忘。这个留着小胡子的德国人曾让世界为之恐怖给世人留下无法磨灭印象。希特并不只是一个战争狂人他也留下很多温馨的生活照。1937年希特就有一个生活照很诡异。照片中显示茬一个公园里两个男人三个女人,但后来照片公布时希特左侧却有一团不和谐的阴影。二战后这张原版照片公布后,才知道这是一張6人合影照德国人公布时,抹去其中一人暂且不讨论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照片处理技术,那这个消失的人是谁

照片中神秘消失人的身份。

从希特身边消失的人不是别人他就是二战时大名鼎鼎、臭名昭著的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此人既是希特的忠实跟随者也是帮希特宣传机器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在任何史料中戈培尔都是德国纳粹无法绕过的人物。

戈培尔从小由于小儿麻痹症而使他两腿不一样长其Φ一根腿短,走路时跛脚所以戈培尔很上火,立志要在学业有所成就他先在波恩大学、弗莱堡大学、乌兹堡大学、慕尼黑大学和海德堡大学攻读历史和文学。但戈培尔写的小说没人给他出版当他听了希特的纳粹演讲,一下被希特所宣扬的东西吸引并加入纳粹党,开啟他为希特效力的生涯

为帮助希特掌权,戈培尔发挥了他聪明才智及演讲天赋为希特筹集款项,用铺天盖地谎言宣传当时戈培尔制莋了100万张彩色宣传画,800万份小册子以及1200万报刊这在人数较少的德国来说,几乎每人拥有几份戈培尔甚至动用唱片公司和电影公司为希特助选,使希特宣扬的民族精神被民众认可如果没有戈培尔为希特“吹喇叭”,希特想成为德国总理很难

希特对于这个忠实追随者很欣赏,他任总理后戈培尔理所当然成为宣传部长,这又给了戈培尔上台表演的机会不得不佩服戈培尔的口才,的确很厉害他的那句:“谎言说一百遍就是真理”,很蛊惑人心

在二战时,戈培尔发挥了他的宣传才能他用大量蛊惑人心的说法,鼓励德军作战甚至提絀“反犹”口号,激起德国人的民族主义激情戈培尔应该是最早懂得“舆论战”的人,即使二战快要结束了他还鼓动德军全力一战。

德国战败希特自杀,戈培尔和老婆先把六个孩子毒死然后自杀结束了其罪恶的一生。

希特与戈培尔关系很紧密戈培尔始终把希特奉為“神”,而希特也一直把戈培尔当作心腹但希特这张普通的合影照,很显然是三家人的家庭聚会戈培尔左侧的女人是他的夫人玛格塔·克邦特,为什么把戈培尔PS掉,却保留戈培尔夫人的照片呢

据资料记载,对于希特把戈培尔PS掉主要凸现希特元首形象,但同样另外┅个背对镜头的男人为什么没PS掉很显然这个理由不太充分。但有些资料或多或少的透露一点信息

一是故意保留戈培尔夫人照片。据资料记载戈培尔夫人与希特有私情,据说戈培尔都知道但他也只能面对。PS掉戈培尔就留下希特与戈培尔合影了。

二是希特想赢得女人擁护戈培尔被PS掉后,希特形象的确高大了而且三个女拥着希特,会被外界认为希特重视女权主义尊重妇女,而留下那个男人做个衬託更好

三是戈培尔形象欠佳。还有人分析认为戈培尔患有小儿麻痹症腿短一截,所以他的站相就不如半身像好看如果要突出希特的形象,保留戈培尔显然不妥

欢迎各位看官批评指正。图中照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希特为什么上台这问题单独作答得好长。推荐几本书《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一部新的历史》,还有李工真先生的《德意志道路》这基本书,就这个问題都给出了详细的回答

1923年,魏玛共和国正在走出战后的困境由赔款问题引发的危机,也正在由于美国的介入得到暂时的解决1923年到1929年這是魏玛共和国发展最好的阶段,这个时候德国是乱不起来的

1933年就不一样了,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大萧条”这给在战后一直依赖于美援嘚德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经济上的衰败带来了政治上的混乱与碎片化。自巴本政府之后魏玛共和国的最后几届政府都是总统内阁。政治斗争日益激烈而政治阴谋的味道也越来越浓。纳粹党正是借此机会凭借着几乎是万金油式的执政纲领,首先得到了中间阶层的支歭进而得到了资产阶级大企业主和军队的支持。到了1933年兴登堡也明白,现在能够德国国内站住脚的政党只有纳粹党了而保守主义势仂的如意算盘,就是控制好希特及其掌控下的纳粹党他们认为这是当务之急,同时他们也自以为能够完全牵制住希特。结果是所有囚都被希特玩弄于股掌之中。


无论是希特国内的还是国外的政治对手都没有否定过这样一个事实:到1933年1月,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德意誌人都是支持纳粹党以及它的“元首”阿道夫·希特的,当时任何其他政治派别的德意志政治家都没有达到或接近过这样高的支持率。

當人们注意到纳粹运动的追随者中不仅包括了来自“新”、“老”中间等级的群众,而且也包括了来自其他社会各阶级、阶层、教派的群眾时就不难看出纳粹运动所具有的独特的“独裁式大众聚会化运动”的特点。

事实上希特要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夺取政权,并实现他對内建立法西斯极权独裁统治的种族国家、对外夺取“生存空间”的目标不仅需要组织起中间等级的反民主队伍,而且本身更需要组织起一个具有更大包容性的社会联盟来作为他采取行动的手段。而这个社会联盟也即是纳粹主义的“民族共同体”

纳粹主义的“民族共哃体”是专门为这样的人设计的:这些人在现代化进程中,一直在不断忍受着日益增长的孤独之苦因而渴望在日常生活中,能过上“令囚愉快的集体生活”这种“共同体意识”,不仅具有否认阶级存在和阶级斗争的反马克思主义功能;而且也具有否认工业化社会多元利益冲突的现实性功能因而本身也具有反民主主义、反自由主义、反共和主义的性质。

但是在1929年至1933年的大危机年代里,德意志社会对这種“共同体意识”的需求竟是如此之大以至于纳粹党能成功地通过对此种意识的强调,召集到广泛的群众队伍来实现它所要达到的目標。

对于这种因果关系人们只能从德意志现代化的长期进程中,从这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发展中去寻找

“共同体意识”的朂初来源是与19世纪德意志现代化的快速进程联系在一起的,也是与高工业化所带来的异化感受联系在一起的这场现代化不仅导致了向资夲主义工业新生产关系的转变,而且也带来了传统价值标准的动摇和旧有社会联系的崩溃

在这场“社会大裂变”中,客观世界以比主观想象的行为模式快得多的速度变化着个人在旧有的社会中失去了传统的法规,而又没有能在这个新的社会中获得一种安全地位伴随着德意志快速工业化的成果一起来临的,还有社会两极分化的加剧、现代阶级的形成和阶级斗争的兴起德意志的资产阶级在没有来得及从政治上战胜容克贵族阶级的情况下,又面临了工人运动的挑战

在强大的产业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同时,社会中间层却经历了一场分裂化和非统一化进程的加速因而也导致了这样的结果:过去市民阶级自由主义运动中的民主进步因素,在1848年革命后的年代里逐渐地被揮发掉了;而与此同时,出现了一种现代主义的共和主义它是将共和国理解为与君主制相反的民主主义和社会自由的国家的,但这种共囷主义却已不是形成于资产阶级之中而是形成于反对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统治的德国工人运动以及力量日益壮大的社会民主党之中了,洇而也使所有的占有者阶级的神经都紧张了起来

在对“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厌恶和对工人运动的恐惧之中,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社会控住问题被提出来了19世纪70年代中期,“讲坛社会主义”理论家们为威廉帝国传统的君主制独裁提供了这种证明:“强有力嘚国家当局是能够使个人赢利追求的结果和谐地协调起来的。”这种所谓的“国家社会主义”确切地讲,促进的只是一种“有组织的資本主义”发展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一种“文化共同体”的思想发展起来这种思想尽管带来了现代福利国家政策的起源,也反映了蔀分理性的现代主义思想路线但是,这条路线在当时仍然首先是为维持德帝国对这个正在发展着的多元化社会进行“自上而下”的控制垺务的不仅如此,这种思想还同时助长了一种“阶级合作主义路线”并极大地影响了社会民主党主流派在帝国晚期和魏玛共和国时代嘚政治方向。而在知识界的右翼保守主义的阵营内部这种“阶级和谐轮”却转而发展成一种“无阶级论”和“反阶级斗争论”的反现代主义理论。这一理论最为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保守主义的社会学家费迪南·特尼斯。

在特尼斯1887年出版的《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他集Φ展示了受到两极分化威胁、丧失了社会地位安全感的德意志中间等级对现代化进程的抱怨这种对资本主义的异化感受,导致的却是对過去的非现代性社会特点的追念之情

与“讲坛社会主义”理论家们不同的是,在这种感情中特尼斯头一个公开地将臆想中的“无阶级沖突”的过去、“农业文化共同体”,与现实存在的“工业阶级社会”作为一对反命题提出来了。他这样描绘过去那个非现代性的社会:“在这个农业文化共同体中占统治地位的是日益增长的统一,各部分是有组织地进行协作的因而也使一个人类家庭温暖的世界。它昰通过和睦一致、习俗和宗教来巩固的它是建立在人的本质愿望的基础上的。这种共同的生活方式和秩序才代表着必然的永恒和进步洏且也唯有在这种共同的生活方式和秩序中,民族性和它的文化才能得到保持而阶级斗争毁灭着国家,它使整个民族文化在社会文明中變味了所以,文化也在不断变化着的文明中濒于死亡”

事实上,被特尼斯美化了的这样一种“共同体”从来就不曾存在过因为就是茬那个早已过去了的农本经济时代里,也一直存在着阶级剥削、压迫和阶级冲突存在着疾病、早夭、饥饿、战争、人身依附性与屈辱。嘫而在特尼斯的笔下,出现的却是一个过去充满感情、无限美好的“共同体”与一个现今冷酷无情、不堪忍受的“契约社会”之间的对竝他甚至声称:“这个天然的人类共同体已经受到了一种非自然的阶级社会的威胁。这种发展是令人不愉快的因而必须加以阻止。”

這种阻止社会变迁的企图尽管在历史发展中证明是失效的但也正是由于这种失效所带来的恐慌,才首先在传统精英的统治层里引起了不哃的凡响强调普鲁士“美德”和纪律化的容克贵族—大资产阶级统治集团,不仅早已在一场政治制度现代化与传统专制体制决裂的前景Φ猜测到了对他们等级特权地位的危及,而且也在这种“共同体”意识形态中看到了能为他们现存统治权力的凝固化服务的功能。因此利用这种“无阶级论”,不仅能够为这个受到阶级斗争震动的统治集团提供一个柔软舒适的枕头而且在这种意识形态的掩护下,他們也能减轻令人头痛的阶级斗争问题的打扰当然,这个统治集团同时也在那些充满担忧的“老中间等级”身上找到了支持因为这些以“独立经营者”为特征的“老中间等级”发现,他们仅仅只有在对经济、社会和政治现状的维持中才可能找到死里逃生的机会。这样茬知识界右翼保守主义集团的协助下,也在他们之间结成了一个反现代主义、反自由民主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好古者联盟”。尽管笁业化、都市化、社会利益多元化的发展在不断地打破这个联盟的美梦但这个联盟仍然顽固地将它所强调的“内部和谐化”作为现实,戓者至少是作为基准点和目标来看待的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德帝国与外部世界的商业竞争变得日趋激烈帝国政府积极推行“世界政治”,力图跨出“中欧盒子”夺取“阳光下的地盘”,因此与其他列强国家争夺殖民地的外部冲突提出了对“内部和谐化”更强烈的偠求。“要求更多民族团结”的意识获得了一种进攻性的态势它带来的一个显著结果就是“共同体”意识形态在德意志社会上的广泛传播。

这种非理性主义的、浪漫主义的“共同体”意识形态的传播恰恰是与“福利国家”这种具有现代理性精神的政策手段的实施联系在┅起的,而且这项政策的推行本身就是帝国时代“民族集合化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斯·韦伯这样写道:“在这条道路上,我们要给我们的后代带来的,不是全人类的和平与幸福,而是我们民族方式的维护和发扬。我们社会福利政策的目的,为的是使这个民族能在未来的艰苦斗争中达到整个社会的团结一致,它将强行打开现代经济发展的大门”

因此,继1883年福利保险制度开始在产业工人身上贯彻以来1911姩又有了进一步的扩展。《职员保险法》的推行其目标在于将正在崛起的又一个受雇者的新阶层——职员阶层——纳入国家关照之下,並通过使这个新阶层得到比产业工人优厚一倍的福利待遇来培养他们“新中间等级”的自我意识。这不仅旨在分化整个受雇者队伍更茬于“将这股种族情绪强烈、在内政上表现出矛头向上并具有攻击性的社会力量,纳入到保守主义的国家当局的指挥棒下并引向外部。”

总之这种“避免社会内部冲突的战略”营造出一种“内部和谐化”的气氛,它使“共同体”意识不仅为“新”、“老”中间等级普遍接受而且也为不少的工人,尤其是农业工人和天主教集团中的工人所接受以至于它发展成为德意志社会自我理解的民俗学的一部分了。在这种民俗学中引出了一连串的反命题,即“德意志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对立“共同体”与“阶级社会”的对立,“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国际主义”的对立在这些反命题中,前者是作为理想出现的而后者则是作为深深厌恶的、也是坚决加以反对的東西来出现的。这种反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对于德意志民族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崛起的影响和意义无疑是巨大的。

德意志民族主义运动夲身就是由于19世纪初拿破仑入侵才真正诱发起来的这个运动中占上风的文化浪漫主义、非理性主义的思想潮流,从来就是决定性地拒绝1789姩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在这个思想潮流中,“民族”这个概念从来就不是一种政治意义上的表达而是作为“某种語言、习俗、历史上具有独特天性的东西”来理解的。

在19世纪后半期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中人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失去的传统联系越多,這个占上风的民族主义思想潮流就越是密切地与“共同体”意识形态结合在一起因而也是神话般地、不加批评地将“民族”强调性地理解为“一个发展起来的命运集体,个体是无条件地为这个共命运的集体服务的在必要时,个体必须为这个共命运的集体而献身”

德国學者洛塔尔·嘉尔对此作出了这样的评价:“正是在这里,首次显示出,民族主义的思想也是能从它原始的关联中分离出来,变成落后的东西,并为反动的目标服务的。”

正是这种非理性主义的潮流,才造就了威廉时代的“德意志民族意识”它在两代人的时间里,发展成┅种包括了所有居民组织的一体化力量国民的效忠最后也几乎排它性地遵循着帝国权力扩张的方向。对社会结构来说“它造成的后果昰,由于以命令和服从为基础的等级秩序民族运动中原有的平等原则被排挤掉了。在威廉德国对外狂妄目标追求的影响下民族主义变荿了民族沙文主义,变成了一种具有奇特动力而又失去了目标的不知疲倦的一代人的政治宗教。”

在这里这个社会内部“团结一致”嘚意识形态被统治者有意地移进了一幅“民族处于被包围状态”的图画之中,因而这个民族中的所有成员都必须同舟共济形成一个为之洏献身的“共同体”。也正是在这里外部压力必然加强内部统一的法则,由于威廉帝国夺取世界霸权的冒险目标而被滥用了因为那种洎己制造出来的外部压力,以及经常挂在嘴边的外部压力连同现实中的外部压力一起,被用来充当了将人们注意力从社会内部的“混乱局势”中转移开来的工具德意志“反西方的战斗”、“反1789年精神”的“1914年思想”正是这种真相的表达。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用義务、正义、秩序来反对自由、平等、博爱”的德意志口号,在帝国内部政治实践中最为突出的体现就是1914年8月全德意志社会的各政治集團之间达成的那个“从感情上克服阶级对立”、“消除党派斗争”、“一致对外”的“城堡和平”。

这个“城堡和平”的缔结标志着德意志已建立起一个民族主义的“战争共同体”,它起先还并没有在内部采取公开敌视犹太人的态度也就是说,“同化了的”德意志犹太囚还是被包括在这个“团结一致”的“战争共同体”内部的但是,这种带有文化浪漫主义强烈色彩的德意志民族主义本身总是极力证實自身民族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优越性,并将这种优越性归结为文化来源甚至是人种上的优越性的随着德帝国战争胜利前景的动摇,民族主义者们所鼓吹的“内部更加一体化”导致了这种发展趋势:德意志人越是“德意志化”犹太人就越是“异体化”。这是因为唯有將不利的战争局势归罪于“混入内部的敌对种族”——犹太人——的破坏,才能安慰受到挫伤的民族自尊心才能再度鼓舞起民族的战争壵气,也才能证明德意志民族本身是不可战胜的由此可见,这种“内部更加一体化”已经反映出这个正在日益多元化的社会,唯有在反对“异族敌人”的战争状态下才有可能维持“内部一致”了,而且这种“内部一致”也唯有通过一种与独裁政治直接发生联系的民族主义,才得以维持了对于希特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启示

希特的纳粹主义“民族共同体”正是从对“1914年思想”以及“城堡囷平”的回忆中才获得灵感的,而且也是年“战壕意识”的体现这个“民族共同体”实质上是一个由德意志中间等级的右翼政治激进派們进行组织,有希特个人实行极权独裁统治吸收所有社会阶级、阶层、教派参加,并以军事化作为永久性冲击方向的社会联盟不过,這位纳粹“元首”还在其中加上了更为鲜明、更为激进的种族主义思想内涵从而也带来了一场对1918年“城堡和平”的“超越”。通过这场“超越”传统的“文化共同体”、民族主义的“战争共同体”发展成为一个种族主义的军事共同体,而这被他称之为一场所谓的“民族革命”

希特这样声称:“在这个共同体内,日耳曼人作为纯洁的雅利安人是健康、强壮的人,这就是理想;他们朴实、简单、勤劳、忠诚没有身体上和精神上的缺陷;在民族伙伴令人愉快的关系中,作为生机勃勃的能动者他们将时刻听从领袖人物的召唤,去实现古咾的人类梦想;他们是英勇的战士他们将毫不犹豫地为整体献身!”

通过将自身民族提高到超凡脱俗,直至天际的无以复加的高度来獲取民族的自我价值感、荣誉感和崇高感,通过对“共同体意识”的呼吁来唤起并组织这个民族,固然可能给这个民族带来超凡的成就但也同样可能给这个民族带来超凡的苦难,这早已是德意志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中得到过证明的结论

然而,在这个“共同体意識”不断获得市场的社会里这样一种激进的反现代主义的、种族主义“民族共同体”理想,不仅对“新”、“老”中间等级而且对保垨主义的传统政治精英们以及容克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甚至对相当多的工人来说都产生了日益增强的吸引力

这种“共同体意识”之所以能不断获得市场,要归因于德意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败以及战后魏玛时代的艰苦岁月首先,这个民族在战争中的失败对于不明軍事局势而听信最高军事当局战争宣传的广大群众来说,是“普遍感到意外”的因为直到1918年上半年,德军还在东部战线上夺取过大量地盤而战争的失败,以及以“1789年法兰西思想”为基础的魏玛民主制度的建立使得这个自从拿破仑战争以来从未吃过败仗的民族,这个数百年以来一直与王朝发生着密切联系的民族在社会心理上一次性的失去了中心基准点。民族主义的意识和“共同体”的文化价值观念並不能适应这种文化。战争的失败是由于“背后有人捅刀子”的理论能从右派圈子中向外迅速传播开来,正是这种不能适应的反映这種理论是将战败的责任推到犹太人和“犹太化的”社会民主党人身上。因此这种与过去时代的普遍精神联系,自然成为对魏玛民主共和淛的一种潜在威胁

其次,如果这场德意志民主制度的头一次尝试能有一场长期稳定的经济繁荣作保证的话,这种潜在的威胁或许是能夠慢慢加以克服的不少历史学家都指出了这一点。但是这种期待不过是一场过眼云烟,1918年至1923年的“超通胀”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僅仅14年的民主生涯中就有近10年的经济灾难!魏玛共和国危机重重的经济状况与粗暴发展的“生产合理化”导致了德意志社会由多元化向“碎片化”的发展趋势,即使是同一阶级、阶层中的人也完全可能处于不同的境遇之中更不要说不同阶级、阶层中人的不同处境了。与此同时这场步履艰难的现代化进程还导致了社会福利保险制的危机和广大群众安全保障的完全丧失感,因为在高失业率的背景下当需偠帮助者个人的社会困境最大的时候,也正是他能从这个社会中得到的帮助最小的时候这个在帝国时代经济增长时期不易察觉的福利制喥运行结构中的固有的基本矛盾,在大危机年代中暴露无遗因此,当民主主义被排挤到政治边缘上去的时候当坚持传统世界观的保守主义再也无力控制现代化社会的尖锐矛盾的时候,当坚持新现代性方向的马克思主义只能为部分失业工人所接受的时候唯一还有可能跨樾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区别和矛盾的政治信仰就只剩下民族主义了,因为民族主义的信仰者可以是来自不同社会集团、不同政治派别中嘚任何人对于陷于日益“社会孤立化”之中的人们来说,除了还能在“民族同一性身份”上找到共同一致的东西外再也找不到彼此之間能得到一致认同的其他东西了。

因此当这场社会心理上的损失和经济灾难,与一场西方民主国家、也是战胜国所强加在头上的“凡尔賽民族耻辱”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不满的民族情绪,便成为了共和国时代自始至终唯一得到不断发展的东西而且在大危机中获得了加倍嘚膨胀。民族主义的情绪越是得到膨胀对“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感就变得越是强烈,这是一点也不奇怪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希特的“民族革命”才获得了它日益增强的“感召力”

这种寻求“内部一致性”的需求本身有着一种在外部寻找一致性对立物的倾向。对于纳粹党的宣传来说将外部世界“魔鬼化”无疑是最便利、最有效的手段,而这个外部的魔鬼就是“犹太人”因为在纳粹种族教义的解释Φ,“犹太人既是阶级斗争思想的发明者同时也是国际现金交易资本主义的创造者,以及德意志只有的头号敌人”因此,无论是西方嘚国际金融资本主义还是东方的布尔什维克主义,都被说成是“犹太人企图统治世界的阴谋”

约瑟夫·戈培尔这样宣称:“这个外部世界的魔鬼已通过魏玛共和国——这个犹太人的共和国——在统治德意志人了,迄今为止的所有灾难就是证明!这个民族不仅已被包围,而苴已经开始被渗透了!……犹太人已经腐蚀了我们的民族败坏了我们的道德,破坏了我们的风俗瓦解了我们的力量,因此必须迅速偅建起这个民族自身纯洁、坚强的共同体!”

当然,所有这些关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正是为那些对现代化严酷的现实性感到愤慨,而又在政治上天真烂漫的人们设计的;为那些精神上迷失了方向的人们设计的;也是作为建立、巩固、强化纳粹极权独裁统治的一种掱段而设计的

纳粹党的“社会主义工人党”名称,之所以没有成为迫切要将自己作为“国际无产者”的产业工人阶级区别开来的德意志“新”、“老”中间等级加入这个“民族共同体”的阻力相反却成了为这个“共同体”召集社会各阶层民众具有吸引力的标签,其关键並不在于纳粹党党名向不同阶级的人各投所好而在于“社会主义”、“工人”这两个概念,在希特绝妙的解释中是完全与他的“民族”意识划等号的。在这里他只强调了一件东西,那就是德意志的“民族共同体”对党名中的“社会主义”标签,希特作了如下的说明:“任何人只要了解我们伟大的国歌《德意志高于一切》的意思是:在他自己的心目中再也没有任何东西高于德国、德国人和德国的土哋的人,这样的人就是社会主义者!”在回答党名上为什么要安上“工人”的字眼时希特这样说道:“每个民族同胞都应将自己看作是這个民族的工人,无论他是资产者还是无产者!”正是在这种对阶级界线有意识的模糊中,“社会主义”和“工人阶级”的概念已完铨被“民族共同体”意识偷梁换柱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存在与意识的独立关系的科学定义也被完全颠倒了。当然也唯有通过对这种带囿“社会主义”和“工人”标签的“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调,希特的独裁者地位才能真正建立起来这是因为唯有在“克服”(严格地講,是模糊和掩盖)了阶级对立的“城堡和平”的秩序下每一位“纯种的”民族同胞与作为“民族化身”的“元首”的关系才是一样的,即都是这位“第一工人——元首”的工人无论他是资产者,还是无产者!而且也唯有通过这个“民族共同体”对阶级对立的“克服”这位“元首”才能率领这支“一致对外”的德意志队伍去发动一场“夺取生存空间”的战争。

对于这场所谓的“民族革命”希特的忠實信徒罗伯特·列伊做了这种说明:“这场伟大的革命是从1914年8月就开始了的,因为唯有在战壕里这个民族才再度地聚集在一起了,炮弹與地雷是不会去寻问你出生的高贵与低贱你是富人还是穷人,你属于哪个教派、哪个等级的而今天,唯有跟随元首去进行战斗也唯囿用暴力的方式才能检验这个共同体的意志和精神!”

如果说在毁灭魏玛议会民主制上,希特最后成功地做到了自由军团的贵族领导们在囲和国初期所没有做到的事情那么这种成功的部分原因也显然在于,以这场大危机为契机希特的纳粹党恰恰通过它的“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更大的包容性和模糊性,通过议会外宣传手段的使用成功地动员起全民族范围内广泛的民众阶层。自由军团固然属于他最重要的先行者和开路先锋而且他们之间的目标在许多方面都是一致的,甚至希特在德国的崛起若没有前自由军团成员在组织和军事上所作的貢献,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自由军团团的领导是与容克军官团的旧贵族—资产阶级社会传统密切相联的这种传统本身就妨碍着这場反民主运动朝群众性的方向发展。而希特这位上等兵突破了这种军官贵族精英传统的障碍,并将这场反民主运动发展成一场没有精英限制的广泛的大众化运动正如德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罗伯特·埃利亚斯所指出的那样:“希特是比过去所有的右派都更加强调‘民族共哃体’意识的而这种‘日耳曼种族成员资格’,比较起那种所谓‘出身良第的贵族社会成员资格’来说也无疑为更多的人打开了通向‘希望’的大门。”

在这里人们不难找到希特的纳粹党夺权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政党尽管没有成功地通过选民来夺取政权但它茬议会竞选上的成就,无疑是这个政党最后能获取政权的一个广泛而根本性的前提而这种成就本身就得益于对德意志“民族共同体”意識的煽动性呼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希特勒被丑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