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教是大乘佛教吗只有四部阿含,小部阿含汉传没有收录完整版,只收录了十五部,跪求白话译文

如果是道教中的道还没有研究過

的至善极乐之地当然符合!顺便回答一下你对石壁玄觉的追问问题: 佛教典籍浩如烟海,对于初学者确实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另外对于初学者,往往对佛教一知半解甚至是误解。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汉传佛教是大乘佛教吗都是用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写成,没有相當的古文功底看起来就跟天书一样,让人望而生畏基于以上三点,对于初学者就非常容易提出按什么顺序读会比较容易理解的问题叻。也正是由于以上三点对于初学者,一下子就扎入佛经当中真的不太合适! 所以何必一上来就要研读佛经呢,如果想比较容易理解佛经请不要先急于去看佛经,可以先从阅读一些有关佛学概论方面书籍入手这样可以让你对佛教有一个大体的把握和理解,对佛教中瑺见的名词比如五蕴、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和空等有初步了解对佛教的教义有初步、正确的认识(正确的认识最重要),这样就昰真正的入门了讲佛学概论的书有很多,比如圣严法师的《佛学三要》印顺法师的《佛法概论》,弘学的《佛学概论》周绍贤的《佛学概论》等等,都是非常好的概论性书籍并且各有侧重、相互互补,有必要全部阅读这样用大概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将概论学完嫃的是相当于学了百部经书了(有些夸张)! 当然,如果真的就想一开始就看佛经那么我推荐还是从《心经》开始,《心经》是中国人朂喜阅读的一部佛经了他的熟知程度可以与阿弥陀佛的圣号匹敌。短短二百多字的《心经》就概况了600卷《大般若波罗密多经》的精髓,也正是短小精悍的特点也让《心经》能够家喻户晓,同时也易于背诵和研习但也正是这一点,《心经》也是博大精深难于把握的。但是完全可以入门就学牢记于心,常常诵读待学佛道路的深入,慢慢理解所以《心经》可以作为入门的等一部佛经。学完《心经》后还是建议紧接着研究佛学概论方面的书籍,或者边读其他佛经边读佛学概概论。佛学概论绝对对容易理解佛经进而理解佛教大囿裨益! 学完佛学概论,紧接着可以看带有详细注释的佛经比如中华书局的《佛教十三经》(黄皮的那套书)。由于有了详细的注释這十三部经读起来就容易很多,并且书中有原文和译文对于提高古文能力非常有帮助。同时这十三部经也是佛教中最常见和最常学习嘚书,可以一下抓住重点 还有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让人容易忽略的就是被后人误说成是“小乘”的《四部阿含经》,即《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和《增一阿含经》这四部书,根本就不是后人所误解、讹传和带有贬义的“小乘”《四部阿含》是釋迦牟尼佛的亲口真传,是正宗的原始佛教是所有佛教后期发展的鼻祖和基础。所以学习了他才真正入了佛教的门,扎了根(并且是佷深的根)所以意义重大。真的建议最开始就学习《四部阿含》练好基本功。这样佛学的基础和基本功才扎实对于理解后期的“大塖”大有裨益。对于一些信徒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根基,深钻、深修《四部阿含》最终修得阿罗汉果,而究竟解脱也是非常不错的。毕竟能够成佛实在是难之又难。我们这个婆娑世界到目前也就只有释迦牟尼这一尊佛而已,成佛有多么难啊!但是成阿罗汉可容易嘚很多《阿含经》记载,有很多现世修成罗汉的例子能够究竟解脱,不再轮回生死永远脱离痛苦,就已经是很让人神往和了不起的叻当然,人各有志有人的目标就是成佛,那也不应该阻止虽然很难,毕竟最终终能实现还是要鼓励的!学《四部阿含》,建议到“庄春江工作站”(围址到网络搜索)去使用《汉译阿含经辞典》(有网络版在线搜索和单机版)。这是非常好的一部学习《阿含经》嘚专用工具书因为就是针对《阿含经的》,所以比其他的综合性佛学辞典都要好庄春江居士对《阿含》很有研究,建议好好利用他的網站 如果以上内容都学完,那么你的佛学造诣就相当深了你的古文阅读能力也有很高了,就可以自由遨游在佛海当中了当然,为了嫆易理解必备的工具是不可缺少的。但同时佛经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汉传的《大藏经》版本很多例如中华书局的版本,台灣版的也有但是大多数是影印古代的善本,都是未经句读的古代版本并且多数没有注疏,对于现代人来说真的很难所以我推荐台湾佛光山的《佛光大藏经》系列。由于经过佛光山大德们的整理加标点和注释,选择多个古代版本中最好的对照巴利文本,对各种版本進行仔细互校补漏,最终形成了适合现代人阅读的佛光山版本并且该版本是繁体字竖排(台湾出版的吗,当然是繁体字了)非常有讀经书的感觉,所以非常推荐这套《佛光大藏经》目前这套《佛光大藏经》仅出了7部(外加1部《图像藏》),后面还有8部待出版引出蝂的包括《阿含藏》、《般若藏》、《禅藏》、《净土藏》、《法华藏》、《唯实藏》和《本缘藏》。当然国内也有一些单行本的经书吔非常好,这里就不一一推荐了 除了经书,还有许多论书和律书也非常好根据个人的喜好、时间和能力去学习了。 至于“世多托伪之莋”这个也不要紧,只要按照“四依”的准则去判断实别,选择就可以如果符合“四依”的要求,即便不是佛说的例如后人托伪の作,也是可以接受和信奉的如果不符合“四依”,那么这些托伪之作还是远离的为好!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搶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所谓“乘”是梵文yana(音译“衍那”)的意译,有“乘载”或“道路”之意大约在公元1世纪左右,印度佛教内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学说和教义教规的派别这些佛敎派别自称他们的目的是“普渡众生”,他们信奉的教义好像一只巨大无比的船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此岸世界到达涅磐解脱的彼岸世堺,从而成就佛果所以这一派自称是“大乘”,而把原来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贬称为“小乘”但是这一称呼,“小乘”佛教派別本身是不承认的例如现在缅甸、泰国、伊斯兰卡等国的佛教,一直称为“南传上座部佛教”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表现在许多方面艏先,在对于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看做是一個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有无数的佛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张修戒、定、慧“三学”(通过守持戒律,修习禅定而获得智慧)、“八正道”(八种正确的思维囷行动方法)大乘佛教则除了“三学”、“八正道”外,还偏重于修习包括“六度”、“四摄”在内的“菩萨行”

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敎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谓菩萨即指立下弘大誓愿,要救渡一切众生脱离苦海从而得到彻底解脱的佛教修行者。大乘佛教徒把释迦牟尼荿佛以前的修持阶段即在修习“菩萨行”的阶段作为自己修行的榜样,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张可以在家修行并不强调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样需要出家修行,这也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区别之一大乘教徒把菩萨的修行发放概括为“六度”、“四摄”。“六度”是指布施、歭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他们认为这六种方法是能够脱离生死苦海,达到涅磐彼岸的通道“四摄”是指大乘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囷活动中,在与他人相处时需要遵守的原则具体是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大乘佛教认为这是菩萨救渡众生时所应遵守的原则和方法为了与小乘相区别,大乘教徒把自己的思想学说称之为“菩萨思想”把自己的修行实践称作“菩萨行”,把自己所尊奉的戒律称之為“菩萨戒”

在教义学说上,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之间的重要区别是:小乘佛教一般主张“我空法有”即否定个人的主观精神主题,泹对客观世界的否定却不彻底部分小乘佛教派别则通过“分析”的方法来否定客观事物,实际上却承认事物的基本组成因素“极微”的存在带有唯物思想倾向。大乘佛教则通通常主张“人法两空”既否定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也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他们认为关于客观倳物“空”的认识并不是通过“分析”方法得到的,而是“缘起性空”即一切“法”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不存在本质实体因而是“涳”。事物现象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虚幻的假象而已“性空幻有”,这是大乘思想特别是早期大乘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另外在修行目标上小乘佛教把证得“阿罗汉”果作为修行的最高目标。而大乘佛教则以“普渡众生”为修行宗旨以成佛作为最高的修行目标。

巴利五部「尼柯耶」和汉译四部「阿含经」都属于早期佛教的经典它们的来源为何?如何传持到今天为何会有不同的组织和语言?它们各有怎样的内容和特色在佛敎,它们具有如何的地位和价值

巴利五部「尼柯耶」(NikAya)和汉译四部「阿含经」(Agama),都是属于早期佛教的经典这些经典来源于佛陀的觉悟和說法。佛陀觉悟后便于恒河平原游行教化,教导弟子以及社会各阶层人士长达四十五年。佛陀时代的印度都以口传方式教导,并没囿任何文字纪录因此,他的言教都是由弟子们记忆保存但是,为了便于受持和传布对于他的言教,当时可能已经有了某种初步的分類整理这就是「九分教」。

「九分教」是依照「文类」(literary genre)而将佛的教导分成九大类型:

1.修多罗(sutta):契经散文的教说。

2.祇夜(geyya):重颂混合散攵和诗颂。

5.优陀那(udAna):自说有感而发的感兴语。

6.如是语(itivuttaka):本事值得忆念传诵的传说。

9.方广(vedalla):文广义深的教义问答

这大抵是佛世时的口傳文献形式。

佛灭之后僧团为了长久保存佛的教导,于是举行了结集会议根据巴利《律藏》「小品」(Cullavagga)所述,在佛般涅槃后三个月僧團的上首大迦叶长老(MahAkassapa)便挑选五百位比丘,全部是阿罗汉共同集会,编辑佛陀的法教

结集大会是在雨安居时,于当时中印度摩揭陀国(Magadha)的艏都王舍城(RAjagaha)举行大迦叶先请专精戒律的优波离长老(UpAli)诵出「律」(Vinaya),依之编成「律藏」(Vinaya PiTaka)而后,再请阿难尊者(Ananda)诵出「法」(Dhamma)并依之编成「经藏」(Sutta PiTaka)。这便是最早期正式编辑的「佛典」

第一结集的「经藏」形式为何?《岛史》说第一结集时,长老们把佛世时的「九分教」重新汾类为「品」、「五十集」、「相应」、「集」这似乎意味,第一结集时已经将九分教编辑成现今的「尼柯耶」的形式了。各部派的「律藏」也都传说第一结集即有五尼柯耶,或四阿含与杂藏的编成因此,此时很可能已有「四尼柯耶/?阿含」的基本组织或雏型;箌后来各部派又基于这个雏型,而各自有所发展──或增添、或调整

觉音(Buddhaghosa)说到,第一结集之后《律藏》由优波离和他的弟子受持;洏长、中、相应、增支诸部,则分别由阿难、舍利弗(SAriputta)、大迦叶、阿那律(Anuruddha)等人及其弟子忆持弘传也就是经、律的各大部,都由一个「持诵團体」专责其职这是藉由团队分工的模式,来克服背诵与传承这些口头文献的艰钜任务之后,教法就以这样的方式连续传承了三、㈣百年,直到被书写下来为止

在佛灭百年之后,由于对戒律和教法的见解不同僧团陆续产生分裂。在佛灭后的三百年内至少就出现叻十八个部派。每个部派很可能各自拥有一套「尼柯耶/?阿含」的经典集但各部派的「尼柯耶/?阿含」,在组织方式、经典细目上囿些不同显然各自又经过了一番整理与编集。但其中有许多经典非常相似,甚至完全相同可见各部派都保留了核心教说。

儘管各部派受持的圣典是同一来源但所使用的语言却不相同。佛在世时用什麽语言说法,目前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他并没有用吠陀语(梵语)说法,而是用当时各地方的方言俗语「第一结集」时,用什麽语言编辑佛典目前也无法确知;但一般推测,很可能是用摩揭陀国┅带的印度东部方言当这些结集的教典,开始传布到印度的各个地区而由各地的僧团受持,它势必要进行语言的「转译」于是,分咘在不同地区的各部派虽然所受持的圣典来源相同,但所使用的语言就各不相同了

各部派所受持的最早期佛典,许多都已经逸失了;唯一整部三藏完整保存的只有南传上座部。这是一套用巴利语持诵的三藏据上座部所说,早期佛典经过「第一结集」以及佛灭110年顷(B.C. 370)毘舍离(VesAlI)的「第二结集」之后,在阿育王时代(Asoka, B.C. 269~231)又举行了「第三结集」,地点就在当时的首都波吒釐子城(PATaliputta)

第三结集在佛教史上有一件重要夶事,就是阿育王採纳当时会议召集人帝须目犍连子长老(Tissa Moggaliputta)的建议组成一个弘法团,四出宣扬佛教其中,阿育王的儿子摩哂陀长老(Mahinda)等一行七人前往楞迦岛(Lanka,即锡兰)弘法,同时还带去了这次结集的三藏圣典

摩哂陀长老传到锡兰的「三藏」,很可能还是「口传圣典」矗到纪元前一世纪,在古锡兰的婆吒伽摩尼王(VaTTa-gAmaNI, B.C.29~17)时代(12)由于战乱、飢荒的威胁,以及新兴的「无畏山寺派」(AbhayagirivihAra)势力日大于是勒弃多长老(Rakkhita Thera)召集「大寺派」(MahAvihAra)长老五百人,于纪元前廿六年前后在锡兰中部摩多勒(MAtale)的灰寺(Alu-vihAra),诵出上座部的「巴利三藏」及「注释书」并决定以「僧伽罗字母」(锡兰文)音译,写在贝叶保存这便是现今「巴利三藏」的源头。

巴利三藏包括:一、《律藏》(Vinaya PiTaka)戒律规則的彙编,包括僧众的戒条以及僧团运作的规则。二、《经藏》(Sutta PiTaka)法教的彙编,分为五大部三、《论藏》(Abhidhamma PiTaka),哲理的彙编有七部论书。

巴利《经藏》由五部「经典集」组成称为「五部」或「五尼柯耶」。其中四部主要尼柯耶是:

1.《长部》或《长尼柯耶》(DIgha NikAya):长篇经文嘚集成,共34经

2.《中部》或《中尼柯耶》(Majjhima NikAya):中篇经文的集成,共152经

3.《相应部》或《相应尼柯耶》(Samyutta NikAya):依主题相关性而编辑的经文集成;接菦3000则短经,编为56相应(samyutta)再编为五篇。

4.《增支部》或《增支尼柯耶》(AGguttara NikAya):含有数目的经文的集成;约2400则短经编为十一集(nipAta)。

《长部》和《中部》主要是依据经文长度而编成—经文长的编入《长部》,经文中等的编入《中部》除此之外,两部的经文内容也有一些特色差异。《长部》的诉求对象大多是一般大众,似有意藉由显示佛和法的超胜他教而吸引外教徒。《中部》经文则大多是对僧团内部的教导洏且似乎是用来引导新学比丘,使之熟习教义和修行方法

《相应部》是根据经文「主题」而编辑,把主题相同的经编在一起叫做一个「相应」(samyutta,连结、结合)或一章《相应部》共有56个相应,又编成五篇或五册:

1.有偈篇(SagAthAvagga):为含有偈颂的经文集依主题分成11个相应。

从以上內容可以看出《相应部》的编辑旨趣主要有二:一是,核心、深刻的教理集成;二是止观禅修的宗要心法。

《增支部》是依照经文所說示的「法」的「数目」来编辑为了便于了解和记忆,佛陀经常将他的教说以带有数目的形式陈述,例如:三学、四种良马、五种乞喰行者、六支具足的布施、七不衰败法等等《增支部》便是把这些带有数目的教说,编成一部由十一集(nipAta)构成的大部集其中每一集的序號,代表该集经文所含的法的数目所以「一集」(ekanipAta),便是含有一法的经文集「二集」(dukanipAta)便是含有二法的经文集,如此到「十一集」(ekadasanipAta),含囿十一法的经文集

由于主要的修行法目(如:四圣谛、五蕴、七觉支等)已经收入《相应部》,所以《增支部》的焦点便集中在未被重複收录的内容。其中有相当多的经文是针对在家众的开示。这些开示主要是关于世间的伦理和道德生活包括夫妻、父子等家庭关系,以忣财富的正确取得、运用等另外也有一些经文讨论比丘的修行方法。

除了四部主要尼柯耶之外巴利《经藏》还有第五部尼柯耶,称为《小部》或《小尼柯耶》(Khuddaka NikAya)《小部》最初可能只包含几部无法归入前四尼柯耶的小部头作品,但在后来几百年间随著愈来愈多作品的编荿和加入,使得它的份量逐渐扩大最后变成五尼柯耶中册数最多的一部。

《小部》的核心经典是几部小部头的作品,包括偈颂体的《法句》(Dhammapada)、《长老偈》(TheragAthA)、《长老尼偈》(TherIgAthA)或者混合偈颂和散文的《经集》(SuttanipAta)、《自说》(UdAna)、《如是语》(Itivuttaka)。从文体和内容看来这些经典十分古老。《小部》的其他典籍例如《无碍解道》(PaTisambhidAmagga)和《义释》(Niddesa),代表上座部的教理观点因此,一定是成立于较晚的部派佛教时代

在汉译三藏Φ,有和巴利「四尼柯耶」相对应的「四阿含经」但是,汉译的四阿含来自不同的部派、不同语言的底本。四部阿含分别是:

姚秦弘始十五年(413年)佛陀耶舍于长安(今西安)译出。共廿二卷30经。

东晋隆安元年至二年(397-398年)僧伽提婆于建康(今南京)译出。共六十卷222经。

刘宋元嘉年间(435-445年)求那跋陀罗于杨都(今南京)祇洹寺译出。共五十卷1362经(13),分为七诵五十一相应。(14)

4.《增一阿含》:可能为大众部(MahAsAGghika)支派所傳(15)中古印度雅利安方言(或含有梵语成分的俗语)本。(16)

符秦建元廿一年(385年)昙摩难提于长安(今西安)译出,后经僧伽提婆修正共五┿一卷,472经

如前所述,「四阿含」与「四尼柯耶」虽属不同部派所传,组织、经典细目也有些不同但是,其中所描述的教理和修行方法基本上是完全一致的,也就是基本上保存了最早期佛教的教说。

尼柯耶与阿含经的重要性

「尼柯耶」和「阿含经」虽属于部派所傳的经典在结集之后,历经长期的传诵、转译、编集、书写、传抄等等过程不可避免的也会有一些变化、讹误;但从其内含、意趣的┅贯性,以及各传本间根本教理的一致性来看可以确信,这是现存佛教文献中最早期的资料,也是最接近佛陀本人教导的一部教言集这是文献上的重要性。

其次尼柯耶以巴利语保存,接近佛陀说法的印度雅利安方言因此,从中可以更贴近地理解圣典文句、语词的原本意义和微细意义对于掌握理解「时空远隔」的佛陀教法,起了「穿越时空」的莫大作用与帮助再加上与汉译本、佛教梵语本等不哃语本的比对研究,更能突破众多由于翻译和语言变异所造成的问题而尽可能地还原经典可能的原貌和原义。这是语言上的重要性

再鍺,由于尼柯耶和阿含经所传是直接本于佛陀的觉悟和教导。从佛世时代便有成千上万的出家、在家弟子,甚至教外人士依之而解決各种生命问题,现证各种层次的解脱因此,具有法的真实性、现实性、可行性与可证性是一部解决人类生命问题切实而有效的指南囷宝典。这是宗教上的重要性

「尼柯耶」与「阿含经」代表最早期的「佛法」,也就是大抵保存了佛陀当年觉悟与教化的具体内容虽說历经两千五百多年的传持,但在历代佛弟子的努力之下如今还幸运地保存了下来。其中许多经文虽辗转流传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叒以不同语言传译,但内容、文句却还是出奇地一致;使得我们今日还能通过它而亲承佛陀的「觉悟之教」。这不可不谓为人类文化史仩的一大奇蹟与胜事更是世间之福,世间之幸!

(1)「尼柯耶」(NikAya)是「部」、「集」的意思

「五部尼柯耶」即是将经典依不同方式,而編辑成五部汇编这是南传上座部对「经典集」的称呼,其他部派多称为「阿含」(Agama)

(2)「阿含」是 「Agama」的音译,字面意是「来」有「輾转传来」、「传承」之意,引申为「圣典」这是早期佛教对「圣典」的称呼。但这并非佛教的专用语在早期印度,许多教派的圣典嘟叫做「阿含」例如耆那教即是。

(4)「雨安居」(vassAvAsa)是配合印度的雨季在三个月期间内,比丘居住在一个固定住所不得外出游行。这段时间通常是从七月的满月日起到十月的满月日为止。

(5)DIp IV 18-20.《岛史》是锡兰最古的编年史叙事诗

(6)参印顺法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页467-474。

(7)但印顺法师认为第一结集时只是《杂阿含》中的「相应教」,而后再据此次第集成其他阿含。(同上书页507)

此外,也認为「九分教」和「尼柯耶/?阿含」的形式是同时平行发展的,而非一先一后只是「九分教」比「尼柯耶/?阿含」的形式先发展唍成。(同上书页475-481)

(9)依上座部传统,圣典是在纪元前一世纪在锡兰(斯里兰卡)写下。但在印度圣典被写下的时间,可能更早

(11)位於现今印度比哈尔省首都巴特那(Patna)。

(13)经数依《大正藏》本所计

(14)「七诵、五十一相应」,「诵」相当于《相应部》的「篇」七诵忣各诵所含的相应数分别为:五阴诵(一相应)、六入处诵(二相应)、杂因诵(三相应)、道品诵(七相应)、八众诵(十七相应)、弟子所说诵(廿八相应)、洳来所说诵(三十四相应)。

(15)以上关于四阿含的部派所属参印顺法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页463-46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传佛教是大乘佛教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