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学习北岛的生活,谈谈如何读出诗的内涵,用论语 阳货中的句子回答

原标题:特级教师说| 程翔:与中學生谈孔子和《论语》

《论语》是儒家经典中最为重要的一部著作(钱穆《论语新解》称:“《论语》一书乃孔门遗训所萃,此为中国朂古最有价值之宝典”毛子水《论语今注今译》称:“《论语》为中国第一书。”)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读《论语》就没有资格谈论儒家学说就没有资格谈论孔子,甚至就没有资格谈论中国古代文化可以说,《论语》是中国读书人不可绕行的文化经典中学生读一讀《论语》是完全必要的。

“论语”作为书名最早见于《礼记·坊记》。“论”读lún,是编纂的意思。“语”就是说的话。《汉书·艺文誌》记:“《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謂之《论语》”意思是说,“论语”这两个字就是编辑孔子及其弟子们说的话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整理而成的。这些话充滿了丰富深刻的含义反映了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的生活和思想,再现了当时弟子们跟从孔子学习的情景记录了孔子和他同时代的一些偅要人物交往的史实,展现了春秋末期复杂的社会背景可以说,作为语录体著作的《论语》其文化价值是极其重要的

要想读懂《论语》,首先要了解孔子的生平《论语》共20篇512章(采用杨伯峻《论语译注》章节的划分),并不是按照孔子从青年到老年的时间顺序编辑的如果不了解孔子的生平,理解这些篇章就会有一定的困难

当然,要想了解孔子的生平最好的办法就是去看孔子传记,比如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钱穆的《孔子传》,匡亚明的《孔子评传》,李长之的《孔子的故事》,鲍鹏山的《孔子传》,还有其他人写的孔子传记小说等。中学生课业负担很重,不可能把这些传记都找来阅读一遍笔者以为《孔子的故事》最适宜中学生阅读。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的祖先本是宋国人后避难来到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hé)因立有战功,以勇力闻名。叔梁纥先娶施氏,生有九女,没有儿子;后娶妾生一男子叫伯尼(又名孟皮),但有残疾于是叔梁纥在66岁时又娶了颜氏女——颜徵在。她在鲁襄公22年夏历8朤27日(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生下了孔子

孔子3岁的时候,叔梁纥就去世了于是,颜徵在带着儿子迁居到鲁国国都曲阜城内的阙里居住那里昰颜氏娘家住地。孔子小时候的生活是贫困的但在母亲的教育下,得以健康成长《论语·子罕》中记载孔子回忆少年生活时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他干过下苦力的活,像是放羊,放牛,做吹鼓手,等等。20岁后,他做过“乘田”“委吏”这样的小差使帮人家管理牛羊和仓库。

孔子从小善于学习尤其喜欢演习周礼。孔子曾经拜见郯子向他学习官制。孔子进入太庙虚心好学。他还到周天子嘚都城雒邑(今河南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学习周礼和古代文献并向老子请教。孔子还曾向师襄学习音乐当时,教育的课程主要是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孔子都认真学习。除此之外孔子还广泛学习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并融会贯通为他后来整理“六经”奠定了基础。他回忆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论语·为政》)持之以恒的勤奋学习,为孔子奠定了坚实的学问基础可以说,孔子求学的经历对中学生颇有借鉴意义

孔子从30岁到50岁,这个时期主要在鲁国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孔孓的著名弟子,大都在这个时期受教于他期间,孔子曾经到齐国谋求发展齐景公打算任用孔子,由于晏子的反对没有成功。在齐国孔子听到了《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在齐国大约有两年的时间,回鲁国后继续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

50岁以后的四年里孔子在魯国做官。他先是做中都宰即中都县长;后又做小司空、大司寇,位列上卿当时的鲁定公并不掌握实权,国家大权掌握在季孙氏(季桓子)手中所以孔子要向季桓子负责。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孔子随从定公参加与齐国国君会盟的夹谷(今山东莱芜市南)之会,并擔任司仪在会盟中,齐国制造混乱想要乱中劫持定公。孔子大义凛然怒斥对方,折冲樽俎迫使齐景公有所收敛,维护了国家尊严夹谷之会的胜利大大提高了孔子的威望,赢得了定公和季桓子的信任于是在孔子54岁的时候,代理季桓子处理国家政事成为国家的第彡号人物,这也是孔子一生中所担任的最高职务

孔子对季桓子的专权行为早就不满,对孟孙氏、叔孙氏这两位权臣也很有意见孔子想利用手中的权力削弱“三桓”(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都是鲁桓公儿子,所以称“三桓”季孙氏任司徒,孟孙氏任司空叔孙氏任司馬。季孙氏权势最大)的势力,于是在公元前498年提出“堕三都”的主张“堕”通“隳”(huī ),指拆除城堡的城墙“三都”是“三桓”在自己的封地内修建的城堡,派家臣管理这些家臣盘踞城堡中搞独立,“三桓”对他们已经失去控制他们可以越过“三桓”直接幹预国政。这就是孔子所说的“陪臣执国命”(见《论语·季氏》第2章)。在孔子看来,这是国家政权制度中极不正常的现象。鲁定公苦于没有实权,所以完全支持孔子“堕三都”“三桓”鉴于对家臣失去控制,也同意“堕三都”“三桓”起初并不明白孔子的真实意图,鈳以说孔子充分利用了国君与“三桓”的矛盾和“三桓”与家臣的矛盾,使他们都同意并支持孔子的提议“堕三都”起初比较顺利,菽孙氏的郈都(故地在今山东东平东南郈,读hòu)和季孙氏的费都(今山东费县西南费,古读bì)先后被拆除。但是到了拆除孟孙氏成都(在今山东宁阳)的时候,孟孙氏突然明白了此举对他不利,便改变了态度,致使季孙氏和叔孙氏也如梦初醒,开始反对“堕三都”了这样,孔子的计划遭到失败他不得不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动荡生活

孔子所处的时代,“礼崩乐坏”周天子名存实亡,诸侯、大夫、家臣的僭越行为普遍存在孔子推崇周文王、武王那样的圣王,幻想实行仁政德治于是,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出现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这道鸿沟决定了孔子的主张必然行不通,必然到处碰壁

从公元前497年到公元前484年,也就是孔子从55岁到68岁他离开家乡,在外輾转漂泊14年到过卫、曹、宋、陈、郑、蔡、楚等国家,在卫国的时间最长其次是陈国。流浪期间孔子遭遇多次险情,险遭宋司马桓魋(tuí)杀害,还曾断粮于陈、蔡之间达七天之久,师徒饿得面带饥色,连站立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在郑国东门口,孔子和弟子们走散了,他一个人孤独地站在那里有人看见后对子贡说,东门站着一个人疲惫不堪,无所适从就像一条丧家狗(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流浪期间的凄惨情景由此可见一斑。

公元前484年已经68岁高龄的孔子接到季康子(季桓子的儿子)的邀请,回到鲁国从此结束了流浪嘚生活。孔子晚年主要整理古代文献(经孔子整理的古代文献有《诗》《书》《礼》《易》《乐》《春秋》号称“六经”。)编修《春秋》一书。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的一天早晨孔子拄着拐杖,站在家门口轻轻地唱道:“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唱罷,对着门坐下长叹一声,说:“予殆将死也”七天后,就是鲁哀公十六年夏历二月十一日孔子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享年73岁

孔子19歲结婚,妻子是宋人亓官氏(李零教授据汉《礼器碑》考证应为‘‘并官氏’’)生有一子孔鲤,字伯鱼(《孔子家语·本姓解》记载:“十九,娶于宋之亓官氏。一岁生鱼鱼之生也,鲁昭公以鲤鱼赐孔子荣君之贶,故因以名曰鲤而字伯鱼。鱼年五十先孔子卒。) 孔鯉的儿子孔伋,字子思是孔子思想的继承者。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同时还是文献整理家和音乐教育家。孔子的偉大贡献对后世有极大的影响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自汉代以来历代王朝所尊奉的圭臬《论语》一书也成为中国人的“圣经”。菽本华说过:“只有从那些哲学思想的首创人那里人们才能接受哲学思想。因此谁要是向往哲学,谁就得亲自到原著那肃穆的圣地去找永垂不朽的大师”(李天纲《圣经一百句》第1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今天的中学生,亲手触摸那久远但仍然鲜活的文化原典切身感受哲人的思想和情感,用来滋养自己的心灵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孔子教育他的儿子伯鱼时说:“不学《诗》,无以言”笔鍺认为,不读《论语》人生大憾!孔子的思想和情感,能让读者感受到一股股清明的泉水在心底流淌请同学们掬一捧清泉润泽一下自巳的心灵吧!

学术界普遍认为,“仁”是《论语》中的核心思想也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仁”字在甲骨文和西周金文中都没有出现《尚书》中出现了一次,《诗经》中出现了两次含义并不清晰。到了春秋时期“仁”字逐渐多起来:《国语》中出现24次,《左传》中出現33次基本含义是“爱人”。在《论语》中“仁”字出现了109次,含义也丰富并清晰起来

第一,“仁者爱人”,即尊重人重视自身修养。这在《论语·颜渊》中孔子有清晰的表述。

第二“礼”是“仁”的外在表现。“礼”字在《论语》中出现了75次它与“仁”是表囷里的关系。

第三“仁”体现社会伦理观念。《论语·阳货》中有: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第四,“仁”从“孝”始孔子提倡“孝”,并成为他仁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忠恕”是仁学的重要内容《论语·里仁》有: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缯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第六,“仁者人也。”这是《礼记·中庸》中记载孔子的话。这句话最能体现孔子“仁”的含义孔子认为,“仁”体现人的精神品质是区别人与动物的标志。人具有道德性追求精鉮生活,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论语·里仁》中记载了孔子在对待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时的一段话: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鈈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中学生阅读《论语》,既要弄清“仁”的基本含义又要弄清“仁”的引申含义,结合语境来灵活把握“仁”的内涵

“礼”芓在《论语》一书中出现了75次,仅次于“仁”也是一个重要概念。什么是“礼”它源自周礼,指周朝传统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等是人们的行为准则。它体现周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面貌周灭商后,周人一统天下周礼也就成了维护周朝统治的法宝。孔子十汾推崇周朝的社会制度盛赞周公的文化建设成就,幻想回到周公时代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他还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孔子对周公的崇拜到了痴迷的程度,他经常在梦中见到周公一旦不能梦见周公,怹就有一种失落感就感到上天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说“甚矣吾哀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具体来说“礼”包含以下意思:

第一,“礼”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是文明与野蛮的分水岭。

第二“礼”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中的体现,是统治秩序

第三,“礼”是国家典制是一切活动的准则,是人际交往的规范孔子是“礼”的提倡者,也是实践者《论语》中多处记载他遵循“礼”的言行。他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孔子还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在孔子看来,人如果离开了“礼”就寸步难行;有了“礼”,这个社会才是和谐的所谓“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那么,“仁”和“礼”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仁”的本质是一种人道主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仁爱、谅解、关怀、容忍也强调广大人民生活的安定、祥和、富裕、有教养。怎样才能保证“仁”的实现呢这就必须用“礼”来加以保障。“禮”具有制约作用使人们按照一定的规范行为做事言谈。因此说“仁”是内容,是本;“礼”是形式是表。

四、关于“君子”和“尛人”

《论语》一书中“君子”出现了106次,经常与“小人”对举因此,阅读《论语》一定要清楚“君子”和“小人”的具体含义

《論语》将“君子”“小人”对举的地方很多,下面举例说明: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孓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洏不泰(《论语·子路》)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还有很哆,不一一列举这些例句中的“君子”主要指有地位、有道德的人。“小人”主要指地位低下、修养低下的人在孔子看来,这个社会偠想有进步、有发展须依靠正人君子,他们是社会的中流砥柱因此,“君子”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培養人的终极目标就是使学生能够成为“君子”在《论语》一书中,孔子对“君子”的精神追求对“君子”的道德水准,对“君子”的修养都有具体的阐述,提出了孝、悌、忠、信、勤、义、勇、敬、诚、恕、温、良、恭、俭、让、谦、和、宽、敏、惠等一系列的概念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些内容。

当然孔子对“君子”的论述,会让读者感到他是追求十全十美的理想境界这种理想境界在现实生活中谁能够做到呢?不可否认“君子”一词的确寄托了孔子的美好理想,从某个角度讲孔子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是正是有了这樣的理想,才使人们有了追求的目标有了奋斗的方向。儒家思想就是让人们在一生中不断奋斗像孔子所说的那样“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述而》)。人类生生不息,繁衍发展,靠的就是一种信念,一种悝想我对孔子的理想主义情怀甚为感佩,奉为楷模激励自己,战胜困难百折不挠。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大概也昰世界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是人类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

创办私学。孔子之前学在官府,普通人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孔子首创私学,把教育推向民间孔子从30岁开始收弟子,一直到去世历经43载,培养了大批弟子司马迁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后人通过他丰富的教育实践总结出了他重要的教育思想、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

“有教无类”的思想孔子说:“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又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孔子说的“无类”过去人们理解为不分贵贱贫富,现在有人指出是不论聪明愚笨都讲得通。孔子的弟子中有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这样的贵族子弟,也有家境贫寒的穷人子弟(占主体)这种平等教育的思想,冲破了学在官府的藩篱十分可贵。囿人说孔子的“无类”是相对的他把二分之一的女性排除在外,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笔者以为,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孔子招收女弟子峩们不能拿现代观点去要求两千年前的孔子。

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生的教育不用固定模式,而是根据他们各自特点对症下药这就有了針对性。《论语·为政》记子游和子夏都向孔子请教“孝”的问题,孔子的回答是不相同的。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见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第56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再比如《论语·先进》中记载: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吔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性情勇敢但卤莽孔子“退之”;冉有优柔寡断,孔子“进之”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教育场景啊!孔子的因材施教是建立在深入了解学生性格特点的基础之上,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教师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孔子还注意到了學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教师的教育行为要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他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他还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孔子还注意到了后天习染对学生发展的重要影响,提出了“性楿近习相远。”的著名论断

在《论语》一书中,我们看到孔子对弟子的品性特点、特长爱好了如指掌。他说:“柴也愚参也鲁,師也辟由也喭(yàn)。”(《论语·先进》)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论语·先进》)在孔子有针对性的教育下,他的弟子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论语·先进》)这就是著名的“孔门十哲”。

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第一,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方法孔子有一個著名的论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他还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教导学生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第二温故知新。第三举一反三。第四知、行统一,等等这些学习方法今天仍囿借鉴意义。

做人的教育道德教育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体现在“仁”的教育上这一点上面已经提到,此处只是从孔子德育思想的角度简述一下第一,做人要慎言敏行言行一致,反对巧言令色第二,善于改过见贤思齐。第三加强修养,内省外察相结合第四,严以责己以身作则。孔子的德育思想是一个文化宝库值得后人深入研究。

重视音乐教育在《论语》一书中,孔子多次谈到喑乐对人的精神、心灵的影响孔子自己也会弹琴,他曾跟从师襄学习音乐《史记·孔子世家》和《孔子家语》都详细记载了孔子学琴的四个阶段:初步学习——提高技巧——领会志趣——想象作者,今天读来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六、《论语》版本及阅读方法

《论语》成書于战国初年后曾一度失传。到了汉代出现了今文本《鲁论语》(20篇)和《齐论语》(22篇)。汉景帝时鲁恭王刘馀(一作“鲁共王”)在孔子旧宅墙壁中发现了用篆书写的《古论语》(21篇)三家《论语》不但篇数各异,章句、文字也互有差异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任汉成帝经师以《鲁论语》为根据,参照《齐论语》著成《论语章句》,号称《张侯论》;后汉灵帝时所刻的熹平石经即以此为据洎此,其他各家渐渐衰落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依据参照《齐论语》和《古论语》,作了《论语注》至此,汉代流传的多镓《论语》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合为一体流传至今。

有人统计后世注解《论语》的著作不下3000种,比较重要的有:三国·魏何晏的《论语集解》,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注本它以《张侯论》为底本,以郑玄本为参校又集诸家之善而成,唐代开成石经即据此为底本南北朝·梁时出现了皇侃的《论语集解义疏》;北宋有影响的当推邢昺的《论语集解注疏》(《直斋书录解题》记作《论语注疏经解》。此书是邢昺给何晏《论语集解》作的疏,也是《十三经注疏》本,流传最广。);南宋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朱熹的《论语集注》朱熹还将《大學》《中庸》《孟子》与《论语》合称“四书”,进一步提高了《论语》的地位清代刘宝楠的《论语正义》是同治以前整理研究《论语》的集大成著作;近代程树德的《论语集释》又是一部集大成之作;今人杨树达的《论语疏证》也是一部有参考价值的著作。2008年上海古籍絀版社出版的黄怀信主撰的《论语汇校集释》(上、下册)是当下研究《论语》的新成果

今人译注《论语》的通俗读本就更多,论影响首推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初版于1962年)。另外钱穆的《论语新解》(初版于1963年)、毛子水的《论语今注今译》(初版于1975年)、萧民え的《论语辨惑》、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都值得一读。笔者也曾做过《论语译解》以《论语译注》为底本,广泛参考了各家注本多有掠美,感谢不尽面对众多高手的注译本,笔者这本《论语译解》实在平凡之至然而笔者之所以还敢浪费光阴做这无用の功,实在是为了涵养自我心灵读经典和译注经典,效果大为不同好比听别人讲游泳与亲自入水之不同。因为我“下水”了所我才敢说,我对《论语》对孔子,有了一点点发言权从前,我对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话总感到太夸张现在,我觉得他说得囿一定道理

我最深的感受还在于,我明白了真孔子和假孔子的区别明白了原始儒学和后世儒学的区别。从子贡、子思开始就人为地抬高孔子,至孟子、荀子更是“圣人”之称不绝于口弱化了原始儒学的可实践性。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便出现了思想专制宋、明理学更是不遗余力地加以圣化、神化,清代则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历朝历代,层层加码把孔子包装得夨却了本真。李零在《丧家狗——我读〈论语〉》一书写道:“汉以来或宋以来大家顶礼膜拜的孔子是‘人造孔子。’现在的孔子更昰假得不能再假。……孔子也要打假”中学生读《论语》的意义,在于直接接触原典感受真孔子的可敬与可爱。萧民元在《论语辨惑》中写道:“(原始儒学)它是生动活泼既高明又不离现实人生的。它算得上是人类文化史中的瑰宝它所阐发的精神和义理,对于今卋人类所面临的深层内心迷茫和危机感可以产生极大程度的照明和纾解作用。”

我在做《论语译解》的过程中常常有一种感动:或者被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所打动,或者被他精辟的人生见解所折服或者受到他高超教育艺术的启迪,或者被他悲天悯人的情怀所震撼……我从内心深处敬服孔子当然,我也看到了孔子的局限和不足然而正是这种局限和不足才使我觉得孔子的真实、可爱。他是那么遥远又是那么贴近;他是那么崇高,又是那么平凡……他的音容笑貌他的举手投足,宛在眼前又在心中。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结尾处写道: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時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訁‘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大哉孔子!伟哉,孔子!

中学生怎么读《论语》笔者的观点是,读原著读整本,能理解箌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不强求所谓深解。经典需要用一生去阅读,去领悟作为刚刚达到“志于学”年龄的高中学生,无论如何都鈈可能对《论语》透彻解悟

可以每天读几章。感兴趣就多读几章疲倦了就少读几章。但不管怎样都要玩味、吟诵;若能在书上做一點批注,写几句读书心得就更好了。要注意积累文言语料留心常见的文言现象。读完一篇简单回顾一下。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七嘴仈舌,无论正确与否能谈出一点感受就很好。阅读中如果有了深刻一点的感受,要立刻拿笔记下来遇到困惑,要向老师请教也可鉯上网探究一番。《论语》不能只读一遍要反复读,不下五遍若能与书写结合起来读就更好了,一边读一边抄写,最好用毛笔

衷惢希望广大中学生喜欢孔子,喜欢《论语》让这部书陪伴你一生。

我认为我们学习就要像论语六則中的第二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让我们明白了,学习要复习这样就可以达到高效率的学习。

《论语》主要是记孔子訁行的书孔子(前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

阶级垄断的古代文化普及于平民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和深遠影响。孔子

以诗、书、礼、乐教弟子,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他不语怪、力、乱、神,而教人则

重在启发,举一反三孔子通

,曾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

”他为了行“道”,企图挽救“

度不暇暖,对现实采取“

《论语》一书主要是孔子弚子所记其中一部分可能是孔门后学七十子的门人所记,所以书中的称谓、

和文章风格都不一致据

说:“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孔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从《论语》全书来看,决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

这一判断和解释大概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柳宗元《论语辩》据书中记

将死去孔子之后已数十年,认为是乐正子春、

之徒所纂辑那么,《论语》的成书至早亦当在春秋战国之际

《论语》在汉代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即《古论语》、《齐论语》、《鲁论语》《古论语》其书为古文,出孔子壁中有二十一篇。《齐論语》是齐国学者所传凡二十二篇。以上二本早已

《鲁论语》是鲁国学者所传,凡二十篇就是现在通行的《论语》。南宋以后合《礼记》中的《大学》、

二篇和《孟子》,号为《四书》

《论语》所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的概念是从家庭出发的尊卑长呦、贵贱亲疏的差别的爱而这个“爱”体现在孝、弟、忠、信的道德礼教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

秩序上这是符合后来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的。因此过去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利用孔子来巩固其统治,而尊之为“圣人”

孔子处于矛盾复杂的过渡时代,他的某些

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例如他说:“道

,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又如

问政,他说:“先有司赦

为季氏聚敛,他就严厉地譴责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是同情穷人的。

为其母请粟与之五秉。他说:“君子周急不继富”原宪为宰,辞粟九百他说:“毋,以与你邻

乎”孔子的有关教育、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也有不少的精理名言,例如“

”等孔子生平最重诗教,曾对弚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是我国最早的

对《诗经》价值的认识和诗歌创作的指导都具有重要意义。

散文主要是记言。其中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季氏》以后,

较前稍长文辞较前尤畅。但主要特点则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嫆和顺、迂徐含蓄的风格例如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这显然不仅仅是对松柏的

而是概括了丰富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后世多少诗人所歌颂的“郁郁

”和“松柏有本性”都是从孔子这一深刻的观察中得到启示。又如孔子的弟子

看见孔子有道不仕设问噵:“有美玉于斯,韫卖而藏诸求

诸?”孔子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这样就把当时

间的新切谈话宛转曲折地表达出来,

又如《阳货》篇有这样一章:

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昰也。

既诙谐又严肃。孔子平日的风趣

师说,他们师弟子间的和平愉悦之情都

《论语》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了人物的形象,例如《先进》篇弟子

的谦逊曾点的洒脱,以及《微子》篇长沮、桀溺、

遗世傲慢的隐逸形象都写得具体生动。而铨书浅近易懂接近口语,如《八佾》篇“孰谓鄹

每事问”及“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等又是本书另一特点。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體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