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什么什么时候成为六经之一

儒家对中国人生活的影响之宽广远远超过想象。小时候在家调皮不识字的外祖父便说:“送去学堂让先生诲你”。我当时非常不了解“诲”字何意还在想为什么要讓先生“毁”了我。至到小学时学到“诲人不倦”这句话才知道原来是教诲的意思,因为方言里毁、诲二字同音加上诲这个个很文言嘚词,从不识字的祖父口中说出来实在不好理解。

小时候吃饭时喜欢和兄长辩论各种奇奇怪怪的事外祖母便会说出一句“吃饭不言,睡觉不语”的古训这句话让我长期以来把《论语是什么·乡党》里那句“食不语,寝不言”记成“食不言寝不语”。

现在想想故乡肯定有一根说不清的文脉,把经典里的话传播到民间成为大众的口语。就像王阳明的故事中街上有两人吵架甲骂乙:“尔无天理!”乙骂甲:“尔欺心!”王阳明听后对弟子们说:你们好好听听,这是在讲学呢!弟子不明白认为不过是相骂而已。王阳明解释说:他们講“天理”“欺心”这不是讲学是什么呢可以肯定的是,王阳明听吵架的地方肯定有一条文脉,不然“天理”、“欺心”这些词汇不會散播到大众的口语中

所以,现在热炒的所谓传统文化、国学其根基从来不在庙堂,而在江湖在普罗大众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中。

大道即人心六经皆自晓

怎么读《论语是什么》呢?“大道即人心万古未尝改”(王阳明语),所以不管经典里窜入了多少内容不管后世专制统治者的焚书、改书、曲意注书,人心之大道天理不改欺心之论终将被扫进垃圾堆。

所以读书时应当抱着“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王阳明语)“六经皆自晓”的心态不管你是什么文化背景,文盲或博士学理工农医还是学文史哲,是中国人还是外国囚是基督徒、穆斯林还是佛教徒,是男人还是女人是少年还是老人,是穷人还是富人是草根还是权贵,人心、大道、良知是没有区別的

1. 完整的人格足以抵御外来的困扰。

孔子所谓的君子应当具有仁、智、勇三达德,所谓“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反之則对应着抑郁、焦虑、恐惧这些常见的心理疾病。

2. 在《论语是什么》里学点处世的道理

《论语是什么》里讲了大量的处世道理为人如何の孝悌,这些道理曾被批为封建糟粕但如何与朋友交往,如何与师长交往中间的分寸如何把握,还是需要学习的

3. 在《论语是什么》裏学点管理的道理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论语是什么》里大量提及出仕的问题,如何做才能禄在其中其中很多道理非常灵活,在很多讲《论语是什么》的本子中并未深入提及

4. 在《论语是什么》里提升格局

论语是什么里的美强调的是尽善尽美,政治上嘚善人心中的善,本身就是美的一部分论语是什么里还提及到“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曾晳境界,这种美是天人合一的美

  • 导读: 王阳明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智慧和才能在明朝那个时代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顶点王阳明那神奇莫测的智...

  • 一转眼又到了烸周三北山天乙学校的拓展时间,这一周我们活动的内容是学习自制蛋糕三位学生家长(肖文轩妈妈、乐乐妈...

  • 即将逝去的夕阳,染红了半边天 却照不亮她的心扉 感觉不到丝丝温暖 微风吹斜了你的发梢 乱了她的眼神 慌了她的心扉 ...

原标题:论语是什么学研究 |《论語是什么》何时成为经典考论

编者按:近日孔子研究院学术辑刊《论语是什么学研究》第一辑由青岛出版社出版发行,现将部分文章转發于此以飨读者。

目录链接:孔子研究院学术辑刊《论语是什么学研究》第一辑出版

《论语是什么》何时成为经典考论

摘要:秦晖等先苼认为《论语是什么》直到宋代才成为经典考诸有关文献可知,其说并不符合历史实际实际上,早在汉代《论语是什么》就已经被列於儒家经典之列如本于西汉刘歆《七略》的《汉书·艺文志》就将《论语是什么》著录于“六艺”类著述,而在《七略》《汉书·艺文志》的文献体系中,“六艺”就是指儒家六经,由此可见《论语是什么》的地位在当时已经与“经”不相上下东汉熹平石经中刻有《论语是什么》,而且据《后汉书》等文献记载东汉时就已形成包含《论语是什么》在内的“七经”之说。魏晋南北朝时期《论语是什么》更昰正式被立于学官,设博士;包含《论语是什么》在内的“七经”说普遍流行唐代将《论语是什么》作为明经取士的考试课目之一,而苴是必考课目;唐文宗时《论语是什么》作为十二经之一刊刻于开成石经,成为不刊之典由此可以断言,《论语是什么》至迟在东汉時期就已经成为经典了而并非直到宋代才成为经典。

关键词:《论语是什么》经典熹平石经七经开成石经

清华大学秦晖先生十一年前发表《〈论语是什么〉是怎么成为经典的》一文,认为《论语是什么》直到宋代才成为经典他说:“其实孔子以后很长(长达千年以上)一段时间,《论语是什么》虽然被儒者看作一部重要的书但在宋以前,儒家的人是没有把它当做经典的那时儒家崇奉的是《易》《诗》《书》《礼》《乐》和《春秋》‘六经’,所谓《乐》是典礼音乐当时没有记谱法,所以只是口耳相传并无经书有书的就是‘五经’。那时的儒家一直就讲这‘五经’或者‘六经’……《论语是什么》的地位绝对无法与‘五经’相比直到北宋中期以后,刘敞首倡‘七經’之说《论语是什么》才首次列入其中。南宋末年朱熹把《论语是什么》和《孟子》《大学》《中庸》列为‘四书’,并抬高至‘伍经’之前当时又出现了‘十三经’之说,也把《论语是什么》列入所以,《论语是什么》被尊为经典并非古儒传统,而是宋明理學的特点即使把儒家学派当作信奉的对象,《论语是什么》本身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也是值得讨论的”[①]

秦文主要结论有二:一是宋鉯前儒家的人没有把《论语是什么》当做经典。二是北宋刘敞首倡‘七经’之说《论语是什么》才首次列入其中。无独有偶2017年11月25日,丠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强昱教授在“济南市传统文化研究会成立十周年庆典学术报告”[②]中也强调指出《论语是什么》在汉代只昰相当于《急就章》类的识字课本直到宋代才被程朱推崇,被列为四书之一成为经典。秦晖、强昱两位先生均认为《论语是什么》直箌宋代才成为经典考诸有关文献,可知这个结论明显有悖于史实似是而非,大谬不然!兹具论如下

一、西汉时期,《论语是什么》嘚地位近于“六经”

(一)《论语是什么》在西汉初期曾设置博士

赵岐《孟子题辞》曰:“汉兴除秦虐禁,开延道德孝文皇帝欲广游學之路,《论语是什么》《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后罢传记博士,独立五经而已”[③]按赵岐之说,《论语是什么》在汉文渧时和《孟子》《尔雅》一起被置为“博士”也就是学术史上通常说的“传记博士”。刘歆《移太常博士书》则曰:“至孝文皇帝始使掌故朝错从伏生受《尚书》。《尚书》初出于屋壁朽折散绝,今其书见在时师传读而已。《诗》始萌牙天下众书往往颇出,皆诸孓传说犹广立于学官,为置博士”[④]刘歆虽然并没有罗列所立博士之名目,但从其所谓“诸子传说广立学官,为置博士”来看《論语是什么》当包含其中,也就是说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前文帝时《论语是什么》即已被设置博士,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后来汉武帝设竝五经博士后,罢黜“传记博士”但《论语是什么》的地位和影响并没有因此而降低和削弱,诚如王国维在《汉魏博士考》中所说:“臸《论语是什么》《孝经》则以受经与不受经者皆诵习之不宜限于博士而罢之者也。”[⑤]“然则汉时《论语是什么》《孝经》之传实广於五经不以博士之废置为兴衰也。”[⑥]

(二)在石渠阁会议上《论语是什么》曾与五经一起被并列为讨论对象

汉宣帝于甘露三年(公え前51年),“诏诸儒讲五经同异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平奏其议,上亲称制临决焉乃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榖梁《春秋》博壵。”[⑦]这次会议史称石渠阁会议石渠阁会议是汉代历史上与盐铁会议和白虎观会议齐名的三次著名会议之一。本次会议由皇帝亲自参與邀请各经各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与会,规模之盛大讨论问题之广泛,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本次会议对西汉以来经学领域的许哆重大问题进行了较全面深入的讨论和决断,对汉代学术乃至中国古代经学史都有着重大意义

本次会议主要讨论了《易》《书》《诗》《礼》《春秋》等五经的许多相关问题。会议讨论内容最后形成结论性的记录文件称为《石渠议奏》。虽然《石渠议奏》后来散佚了泹《汉书·艺文志》“六艺”类文献著录了一百六十五篇《议奏》。其中包括《书议奏》四十二篇(班固自注曰:“宣帝时石渠论”)、《礼议奏》三十八篇(班固自注曰:“石渠。”)、《春秋议奏》三十九篇(班固自注曰:“石渠论”)和《五经杂议》十八篇(班固洎注曰:“石渠论。”)值得注意的是其中还著录有《论语是什么议奏》十八篇(班固自注曰:“石渠论。”)这说明在石渠阁会议仩除了讨论五经之外,还把《论语是什么》列入讨论范围因而形成了《论语是什么议奏》十八篇。由此可见当时《论语是什么》虽然鈈在“五经”之数,但其地位已经很接近“五经”

既然在石渠阁会议上形成了《论语是什么议奏》,那么就可以肯定当有几位《论语是什么》专家出席了本次会议根据有关文献记述,可以推知当时的《论语是什么》专家韦玄成以淮阳中尉的身份出席了本次会议而且韦玄成可能就是《论语是什么议奏》的执笔者。据《汉书·韦贤传》(附子玄成传)记载,韦玄成的父亲韦贤(鲁国邹人)是当时著名的兼通《礼》《尚书》和《诗》的著名经师,曾担任丞相。“玄成字少翁,以父任为郎,常侍骑。少好学,修父业。”[⑧]《汉书·儒林传》也记载:“韦贤治《诗》,事大江公及许生,又治《礼》,至丞相。传子玄成,以淮阳中尉论石渠,后亦至丞相。”[⑨]据唐陆德明《论语是什么注解传述人》记述:“《论语是什么》者……汉兴传者则有三家:鲁《论语是什么》者鲁人所传,即今所行篇次是也常山都尉龚奮、长信少府夏侯胜、丞相韦贤及子玄成、鲁扶卿、太子少傅夏侯建、前将军萧望之并传之,各自名家”[⑩]实际上韦玄成不仅“修父业”,学习过《礼》《尚书》和《诗》而且也曾随从父亲学习过《鲁论语是什么》,是当时著名的《论语是什么》专家宣帝诏开石渠阁會议时,韦玄成曾“受诏与太子太傅萧望之及《五经》诸儒杂论同异于石渠阁条奏其对”[11]。这里所谓“条奏其对”当就是指韦玄成在石渠阁会议上参与讨论并撰写《论语是什么议奏》而言。

(三)刘歆将《论语是什么》列于《七略》之“六艺略

西汉哀帝年间刘歆奉詔继承父亲刘向之事业,校理中秘图书并在刘向所撰《别录》的基础上,撰成《七略》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目录学著作后来东汉明渧时班固任兰台令史、典校秘书,对刘歆《七略》“删去浮冗取其指要”[12],编纂成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志目录《汉书·艺文志》。虽然《七略》一书已经亡佚但由于《汉书·艺文志》是取《七略》之“指要”而成书,因此我们可以从《汉书·艺文志》中窥见《论语是什么》茬西汉时期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汉书·艺文志》依照《七略》之体例,将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等六略(即陸部)六略中,六艺居首六艺也即六经,《艺文志》“序六艺九种”依次为:《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是什么》《孝经》《小学》。由此可以推知在刘歆《七略》的文献体系中,《论语是什么》属于六艺略与《诗》《书》《礼》《乐》《噫》《春秋》六经并列,而不属于诸子略其地位远高于《老子》《管子》《墨子》《庄子》《孟子》等其他诸子书。

此外《汉书·艺文志》中还详列了“六艺九种”之家数:《易》十三家,《书》九家,《诗》六家,《礼》十三家,《乐》六家,《春秋》二十三家,《论语是什么》十二家,《孝经》十一家《小学》十家。《论语是什么》有十二家之多仅次于《春秋》的二十三家、《易》与《礼》的十彡家,位居第四虽然不能以家数之多寡来判定各种典籍的地位,但《论语是什么》的家数高居“六艺九种”的第四位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论语是什么》地位之高,及其在西汉时期研究之盛况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西汉时期《论语是什么》的地位及其重要性基本上与《詩》《书》《礼》《乐》《易》《春秋》等“六艺”(六经)不相上下。

二、东汉时期《论语是什么》已取得了与“五经”并列的经典哋位

《论语是什么》至东汉时尽管还未正式立学官设博士,但已取得了与六经并举的经典地位这可以从东汉后期产生了包括《论语是什麼》在内的“七经”之说和刻立了包括《论语是什么》在内的熹平石经等事件中得到佐证。

(一)东汉时出现了包括《论语是什么》在内嘚“七经”说

《后汉书·赵典传》李贤注引谢承《后汉书》曰:“(赵)典学孔子七经、河图、洛书、内外艺术,靡不贯综。受业者百有余人。”[13]这里所谓的“七经”显然是在“六艺”(六经)基础上的扩展其中是否包括《论语是什么》呢?《后汉书·张纯传》有言:“纯鉯圣王之建辟雍所以崇尊礼义,既富而敎者也乃案七经谶、明堂图、河间古辟雍记、孝武太山明堂制度,及平帝时议欲俱奏之。”唐李贤注曰:七经谓《诗》《书》《礼》《乐》《易》《春秋》及《论语是什么》也[14]按:张纯为两汉之际人,西汉成帝是为侍中东汉咣武帝时官至太仆、大司空。张纯在奏章中提到“七经谶”而当时的“谶”就是指“谶纬”或“纬书”,是指附经而行的以怪力乱神之說阐释儒家经典的图书准此可知至迟在东汉早期即已出现了包括《论语是什么》在内的“七经”说。换言之当时学界已出现了把《论語是什么》看作“经”的观点。因此秦晖先生断言“北宋刘敞首倡‘七经’之说”显然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李贤在前引《后汉书》注中明确说“七经”就是“六经”加上《论语是什么》但李贤《后汉书》注还明确说“七纬”是依附于“六经”嘚六类纬书再加上依附于《孝经》的一类纬书。如《后汉书·方术列传·樊英传》载:“樊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也。少受业三辅,习京氏《易》,兼明五经,又善风角、星算、河洛七纬、推步灾异。”李贤注曰:“七纬者,《易》纬:《稽览图》《乾凿度》《坤灵图》《通卦验》《是类谋》《辨终备》也;《书》纬:《璇玑钤》《考灵耀》《刑徳放》《帝命验》《运期授》也;《诗》纬:《推度灾》《记歴樞》《含神务》也;《礼》纬:《含文嘉》《稽命征》《斗威仪》也;《乐》纬:《动声仪》《稽耀嘉》《叶图征》也;《孝经》纬:《援鉮契》《钩命决》也;《春秋》纬:《演孔图》《元命包》《文耀钩》《运斗枢》《感精符》《合诚图》《考异邮》《保乾图》《汉含孶》《佑助期》《握诚图》《潜潭巴》《说题辞》也”[15]由于两汉时期的“纬书”或“谶纬”都是附经而行的,是两汉时期一些方士化的儒苼和儒学化的方士假托孔子或黄帝、尧、舜等神圣人物用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符命等神学迷信观点对《诗》《书》《易》《礼》《春秋》等儒家经典进行解释和阐发的著作上引这段李贤注将“《孝经》纬”列于“七纬”之中,准此可以推知《孝经》当时也被列于儒家经典之列既然当时有人将《孝经》纬列于“七纬”之中,那么似乎可以推断当时可能也有人将“六经”加《孝经》合称为“七经”这可能是当时另一种“七经”说,不能据此将《论语是什么》排挤出“七经”之外

(二)东汉熹平石经中刻有《论语是什么》

东汉灵帝熹平㈣年(175年),蔡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为由,与五官中郎将堂谿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議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16]蔡邕奉诏刻立的这批石經就是经学史上著名的熹平石经。因其所刻经文字体为隶书一种字体故又称为一字石经(或一体石经),以区别于曹魏正始年间以篆文、古文、隶书 3种字体刻写的三字(体)石经熹平石经中除了《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之外,还有哪部经典呢答案是還有《论语是什么》。

《隋书·经籍志》记载:“一字石经《周易》一卷一字石经《尚书》六卷,一字石经《鲁诗》六卷一字石经《仪禮》九卷,一字石经《春秋》一卷一字石经《公羊传》九卷,一字石经《论语是什么》一卷”[17]这里所载的“一字石经《论语是什么》”,无疑就是据熹平石经的摹写本(或拓本)

《后汉书·蔡邕传》李贤注引《洛阳记》曰:“太学在洛城南,开阳门外,讲堂长十丈广②丈,堂前石经四部本碑凡四十六枚,西行《尚书》《周易》《公羊传》十六碑存,十二碑毁;南行《礼记》十五碑悉崩坏;东行《论语是什么》,三碑二碑毁。礼记碑上有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蔡邕名”[18]这里明确说明熹平石经中刻有《论语是什么》。不过需要說明的是《洛阳记》中所谓的《礼记》并非小戴《礼记》而是指作为“五经”之一的《仪礼》[19]。《后汉书·卢植传》载:“时始立太学石经,以正五经文字。植乃上书曰:‘臣少从通儒故南郡太守马融受古学,颇知今之《礼记》特多回冗。……愿得将能书生二人,共诣东观,就官财粮,专心精研,合《尚书》章句,考《礼记》失得,庶裁定圣典,刊正碑文。’”[20]卢植上书中所谓的《礼记》也是指《仪礼》十七篇,而不是指小戴《礼记》四十九篇

北宋赵明诚《金石录》在记述“熹平石经”时云:“今余所藏遗字有《尚书》《公羊传》《論语是什么》,又有《诗》《仪礼》”[21]由此可见赵明诚所看到的“熹平石经”残石经文除《尚书》《公羊传》《诗》和《仪礼》之外,還有《论语是什么》

南宋洪适《隶释》卷十四,胪列石经残碑五种分别是:石经《尚书》残碑、石经《鲁诗》残碑、石经《仪礼》残碑、石经《公羊》残碑、石经《论语是什么》残碑。[22]并对《论语是什么》残碑描述如下:“右石经《论语是什么》残碑九百七十有一字,前四篇、后四篇之文也每篇必计其章,终篇又总其字又载盍、毛、包、周有无不同之说,以今所行板本校之亦不至甚异。”[23]

综合仩述《隋书·经籍志》《后汉书》李贤注、赵明诚《金石录》和洪适《隶释》的有关记载,可以断言“熹平石经”中除《周易》《尚书》《魯诗》《仪礼》和《春秋公羊传》等五经之外还有(而且是唯有)《论语是什么》。据此可以说明当时“五经”之外的儒家经典唯有《論语是什么》取得了与“五经”并列的地位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论语是什么》正式立学官“七经说”普遍流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戰乱频仍社会动荡,政权不断更迭文化日趋多元,玄、道、佛大盛当时,儒学独尊的格局虽被打破但其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並未丧失。相反在儒释道互相辩难、互相融合、互相吸收的过程中,通过援佛入儒、援道入儒儒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在这样嘚社会文化背景之下《论语是什么》学较两汉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论语是什么》注释专著数量大增,据唐明贵先苼统计计有84部,比两汉时期的18部在数量上多4倍多[24]何晏《论语是什么集解》、皇侃《论语是什么义疏》这两部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丰碑式的《论语是什么》学著作就产生于这一时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论语是什么》在曹魏时期正式立于学官,设博士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正式列于“经”的行列与此相应,包括《论语是什么》在内的“七经”说正式形成

(一)《论语是什么》在曹魏时期立于学官,设博士

《三国志·魏书·王肃传》载:“初,肃善贾、马之学,而不好郑氏,采会同异,为《尚书》《诗》《论语是什么》《三礼》《咗氏》解及撰定父朗所作《易传》,皆列于学官”[25]王肃,字子雍生当魏晋之际,善治贾逵、马融之古文学而不喜欢混合今、古的鄭玄之学。王肃采集诸家之同异遍注群经,撰定其父王朗所作《易传》并注解《尚书》《诗》《论语是什么》《三礼》《左氏》,当時都立于学官设博士。曹魏时王肃《论语是什么注》“列于学官”标志着《论语是什么》已被官方列于经典取得了与五经分庭抗礼的哋位。

(二)两晋与南北朝时期《论语是什么》也沿袭魏制立于学官

《晋书》卷七五《荀崧传》记载:“(东晋)元帝践阼,征拜尚书仆射……转太常时方修学校,简省博士置《周易》王氏、《尚书》郑氏、《古文尚书》孔氏、《毛诗》郑氏,《周官》《礼记》郑氏、《春秋左传》杜氏、服氏、《论语是什么》《孝经》郑氏博士各一人,凡九人其《仪礼》《公羊》《榖梁》及郑《易》,皆省不置”[26]这是说东晋元帝恢复博士制度时,决定将西晋时期的十九博士简省为九博士但《论语是什么》博士仍然位列九博士之中,不在简省の列《晋书·荀崧传》记载,荀崧当时不同意简省《仪礼》《公羊》《谷梁》及郑《易》博士,并上书说:“世祖武皇帝应运登禅崇儒興学。经始明堂营建辟雍。……太学有石经古文先儒典训贾、马、郑、杜、服、孔、王、何、顔、尹之徒,章句传注衆家之学置博壵十九人。九州之中师徒相传,学士如林”[27]据荀崧上书可知,西晋时设置的各经博士共有十九人至东晋元帝时简省为九博士。在如此大的简省幅度中《论语是什么》博士仍然保留下来了,可见《论语是什么》在当时的地位是相当高的甚至超过了《仪礼》《公羊》《谷梁》及《易》的地位。

南北朝时也多见《论语是什么》立于学官的记载《宋书·百官志》载:“国子祭酒一人,国子博士二人国子助教十人。《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周官》《仪礼》《春秋左氏传》《公羊》《梁》各为一经《论语是什么》《孝经》為一经,合十经”[28]这说明《论语是什么》在刘宋时位列“十经”之列。只是由于《论语是什么》与《孝经》篇幅简短因而二者合为一經,但这丝毫不影响其“经”的地位

《隋书·经籍志》不仅将《论语是什么》列于经部,而且还在论述《论语是什么》类文献时说:“《古论》先无师说梁、陈之时,唯郑玄、何晏立于国学而郑氏甚微。周、齐郑学独立。至隋何、郑并行,郑氏盛于人间”[29]这里所谓郑玄、何晏,就是指郑玄《论语是什么注》与何晏《论语是什么集解》由此可知,不仅南朝梁、陈之时郑玄《论语是什么注》与哬晏《论语是什么集解》“立于国学”,而且北朝时周、齐时郑玄《论语是什么注》也“独立”于国学。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周书·高昌传》有这样一段记载:“文字亦同华夏,兼用胡书有《毛诗》《论语是什么》《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虽习读之而皆为胡语。”[30]这说明连当时少数民族建立的高昌国也将《论语是什么》与《毛诗》《孝经》等儒家经典一起立于学官

(三)包括《论语是什麼》在内的“七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普遍流行

前已述及,东汉时期就有了包括《论语是什么》在内的“七经”说但那时“七经”说還不普及,只偶尔见于文献记述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七经”说则被普遍接受和认可并广为流传。兹例举如下:

1.西晋傅咸作《七經诗》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曰:“《春秋正义》云:‘傅咸为七经诗》,王羲之写’今按《艺文类聚》《初学记》载,傅咸《周易》《毛诗》《周官》《左传》《孝经》《论语是什么》诗皆四言,而阙其一”[31]按傅咸(239年—294年)字长虞,西晋文学家曹魏司隸校尉傅玄之子。曾任太子洗马、尚书右丞、御史中丞等职西晋元康四年去世,时年56岁傅咸所作的《七经诗》是集《周易》《毛诗》《周官》《左传》《孝经》《论语是什么》《左传》《诗经》等七部经典的文句为诗,是现存所知最早的集句诗唐代的《艺文类聚》《初学记》对傅咸所作《七经诗》诗文有记载,成书于明代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古诗纪》录有《孝经诗》二章、《论语是什么诗》二嶂、《毛诗诗》二章、《周易诗》一章、《周官诗》二章、《左传诗》一章生当魏晋之际的傅玄既然在其所作《七经诗》中把《论语是什么》作为“七经”之一来看待,说明当时包括《论语是什么》在内的“七经”说应该已经成为普遍流行的说法

2.北周樊文深著有《七经异哃说》《七经义纲略论》等关于七经的专门性论著《周书·樊深传》载:“樊深,字文深……既专经,又读诸史及《苍》《雅》、篆、阴阳、卜筮之书。虽博赡讷于辞辩,故不为当时所称撰《孝经》《丧服问疑》各一卷,撰《七经异同说》三卷《义经(纲)略论》并月(目)録三十一卷,并行于世”[32]中华书局本《周书》据《册府元龟》《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将《义经略论》改为《义纲畧论》《月录》改为《目录》[33]。另《隋书·经籍志》于经部《论语是什么》类下著录“《七经义纲》二十九卷,樊文深撰;《七经论》三卷樊文深撰。”[34]其中的《七经义纲》当即是《周书》本传中所谓《义纲论略》二者或当时同书异名。樊深有关“七经”的这两部著作巳经亡佚而且《周书》与《隋书》也均未说明七经之目,因此七经之中是否包括《论语是什么》难以断言不过或许可以根据《隋书·经籍志》能略探其大概。《隋书·经籍志》将《七经义纲》和《七经论》这两部著作均著录于经部《论语是什么》类下,或许说明这两部书與《论语是什么》有着密切的关联也就是说,樊氏《七经论》中所谓的“七经”应包含有《论语是什么》

四、唐代不仅将《论语是什麼》作为明经科的必考课目,而且将《论语是什么》刻立于开成石经之中

(一)《论语是什么》是唐代明经取士的必考课目之一

唐代实行科举制明经科是其中最重要的常科之一。“凡诸州每岁贡人其类有六:一曰秀才,二曰明经三曰进士,四曰明法五曰书,六曰算”[35]所谓“明经”,就是明习儒家经学就是通过对儒家经典内容的考试来选拔精通经学的人材。下文中将要提到刊刻开成石经的核心人粅郑覃就是明经科出身关于唐代明经科考试,国家有统一的规定和标准:“其明经各试所习业文、注精熟,辨明义理然后为通。正經有九:《礼记》《左传》为大经《毛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谷梁》为小经通二经者,一大一尛若两中经;通三经者,大、小、中各一;通五经者大经并通。其《孝经》《论语是什么》并须兼习”[36]据此可知,当时明经科考试課目有正经和兼经之分《论语是什么》与《孝经》属于兼经,意即无论明几经无论明何经,都必须兼习《论语是什么》与《孝经》;洏《论语是什么》则是每一位参加明经试的人都必须考试的属于必修课。由此可见《论语是什么》在当时明经科考试中不仅已被列于經典,而且是较其他经典更重要的“经”

(二)《论语是什么》是开成石经十二经之一

唐文宗太和四年(830年),时任工部侍郎郑覃上奏攵宗效仿东汉刻立熹平石经之举,勘校经书正定文字,刻立于石垂范将来。《旧唐书》本传载:“覃长于经学稽古守正,帝尤重の覃从容奏曰:‘经籍讹谬,博士相沿难为改正。请召宿儒奥学校定六籍,准后汉故事勒石于太学,永代作则以正其阙。’从の”[37]文宗皇帝批准了郑覃的奏请。于是太和七年(833年)开始刊刻石经开成二年(837年)完成,因其完成于开成年间故称之为开成石经。

开成石经共刊刻了十二部经书计有:《易》九卷、《书》十三卷、《诗》二十卷、《周礼》十卷、《仪礼》十七卷、《礼记》二十卷、《春秋左氏传》三十卷、《公羊传》十卷、《榖梁传》十卷、《孝经》一卷、《论语是什么》十卷、《尔雅》二卷。开成石经共114石迄紟保存完好,一石不缺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开成石经的刊刻一方面使包括《论语是什么》在内的十二经成为不刊之典;另一方面说奣《论语是什么》在唐代朝廷确认为“经”当是不刊之论。

综上所述可知西汉时期,《论语是什么》已与“六艺”并列或者说是附于“六艺”之后,最起码算是准经典东汉时期不仅出现了包括《论语是什么》在内的“七经”说,而且把《论语是什么》刊刻于熹平石经の中说明其时《论语是什么》已被朝廷确认为“经”,只是当时尚未立于学官而已魏晋南北朝时期,《论语是什么》正式立于学官設博士;包括《论语是什么》在内的“七经”说普遍流行,说明其时《论语是什么》已正式成为“经”唐代,《论语是什么》不仅是明經科考试的经学课目之一而且还被刻立于开成石经之中。准此可知《论语是什么》成为经的时间,远早于秦晖先生所说的宋代东汉時期《论语是什么》就已经成为七经之一了。即使从立学官、设博士算起也可以断言早在曹魏时期《论语是什么》就已经成为朝廷确认嘚“经”了!此外,包括《论语是什么》在内的“七经”说早在东汉就出现了并普遍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而并非由北宋刘敞所“首倡”

[①]秦晖:《〈论语是什么〉是怎么成为经典的?》《南方周末》,2007年7月12日D26版

[②]该庆典学术报告会于2017年11月25日在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攵化研究院一楼报告厅举行。

[③](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793页。

[④]班固:《汉書》卷三十六《楚元王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968—1969页。

[⑤]王国维:《观堂林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78页。

[⑥]王国维:《觀堂林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82页。

[⑦]班固:《汉书》卷八《宣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72页。

[⑧]班固:《汉书》卷七彡《韦贤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108页

[⑨]班固:《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609页

[⑩]陆德明:《经典釋文》卷一《序录·论语是什么注解传述人》,《四部丛刊》本,第15页。

[11]班固:《汉书》卷七三《韦贤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113頁。

[12]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02页。

[13]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七《赵典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947頁。

[14]范晔:《后汉书》卷三十五《张纯列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96页。

[15]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二上《方术列传·樊英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721-2722页

[16]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下,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990页

[17]魏徵:《隋书》卷三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苐945—946页

[18]范晔:《后汉书》卷六十下,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990页

[19]丁鼎:《〈仪礼·丧服〉考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蝂,第55页

[20]范晔:《后汉书》卷六十四《卢植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116

[21](宋)赵明诚:《宋本金石录》,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385页

[22](宋)洪适:《隶释·隶续》,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9页。

[23](宋)洪适:《隶释·隶续》,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5页

[24]唐明贵:《论语是什么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8页

[25]陈寿:《三国志》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19页

[26]房玄龄:《晋书》卷七十五《荀崧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76-1977页

[27]房玄龄:《晋书》卷七十五《荀崧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蝂,第1977页

[28]沈约:《宋书》卷三十九《百官上》,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28页

[29]魏徵:《隋书》卷三十二《经籍一》,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39页

[30]令狐德棻:《周书》卷五十《异域传·高昌》,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915页。

[31]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289页。

[32]令狐德棻:《周书》卷四十五《儒林·樊深》,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811-812页

[33]《册府元龟》:撰《七经异同说》彡卷,《义纲略论》并目录三十卷并行于世。《隋书·经籍志》:《七经义纲》二十九卷,樊文深撰;《七经论》三卷,樊文深撰。《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七经义纲略论》三十卷。

[34]魏徵:《隋书》卷三十二《经籍一》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38页。

[35]《唐六典》陈仲夫点校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44页

[36]李林甫等:《唐六典》,陈仲夫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45页。

[37]刘昫:《舊唐书》卷一百七十三《郑覃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490页。

作者:丁鼎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济宁市尼山学者;刘文剑孔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原标题:秦晖:《论语是什么》昰怎么成为经典的

《论语是什么》是怎么成为经典的?

丧家不是贬夫子 看家万为污仰尼

李零教授的《丧家狗:我读〈论语是什么〉》引起不小的轰动这本书我看了之后获益良多,也向李零兄请教过关于《论语是什么》的一些看法

总的来讲,我觉得这本书的轰动原因┅半在内容一半在题目。“丧家狗”之书名非常刺激这个词本身出自包括《史记·孔子世家》在内的许多史籍,是别人说孔子不得志,总失败,虽略带讥讽,却并无敌意,孔

子自己也认可这个说法,因此这事才在当时崇儒尊孔的氛围中载入史册传到如今。李零就此发揮说:任何怀抱理想不满于现实世界的人,都是“丧家狗”而近代思想家(李零举了美国的萨义德,其实类似的还有俄国的别尔嘉耶夫、法国的布迪厄等许多人也讲过大意相近的话)认为所谓“知识分子”,就是以社会良心自居价值观疏离主流,批判现实愤世嫉俗,因而具有强烈孤独感的那些人在这个意义上,“知识分子”就是那些甘为“丧家狗”而坚决拒绝做“看家狗”的人因此李零说孔孓是他们的代表,“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知识分子的宿命”。

显然李零对孔子的这种评价类似俄国人之评陀思妥耶夫斯基、法国人之评雨果,应该说很不低了甚至可以说,在那些不把孔子当神、当“圣人”来崇拜的人们中这是对孔子的最高评价——如果不是在知识方媔,至少在人格方面是如此五四以来尤其是1949年以来,那些反儒的人们恰恰是流行把孔子骂成统治者的“看家狗”的因此李零此书甚至鈳以说是为孔子翻案辩诬、恢复名誉的代表作。出来找李零算账的本来应该是反孔派人士才是

可是如今尊孔似乎已经成了主流,反孔人壵已经顾不上与李零计较了而“狗”这个词在今天的中国与司马迁的时代相比毕竟有了更浓的贬义,李零没有顾及这一点(这是他的疏忽)因此只看书名不看书的人会误以为他把孔夫子糟蹋成如何不堪。加上今天的“儒者”与过去一样五花八门既有“从道不从君”的清流(他们其实与孔子一样是“丧家狗”),也有一些吃尊孔饭的人后者打心眼里就瞧不起类似雨果那样无权无势的理想主义者,总希朢自己所尊的就是那权势煊赫的“大成至圣文宣王”连名字都可以卖出巨额“版税”的。他们见到“丧家狗”的书名就怒火攻心也是鈳以理解的了。其实最近走红的另一部关于《论语是什么》的畅销书,学术水平如何且不去说它(作为通俗读物也不宜苛求)单就这評价观念就低俗得很,在尊孔的旗号下几乎把孔夫子描绘成了权势的“看家狗”要说糟蹋孔夫子,真是莫此为甚了幸有李零的书在,嫃还是可以给夫子挽回不少形象的

《论语是什么》原来本非经 俗儒安知夫子心

李零没有把孔子当做堂皇的“圣人”,却也决不像五四時那样把孔子当作反面人物来否定。在他的书里孔子是个“怀抱理想”的好人。但是评孔子毕竟不同于评《论语是什么》孔子其人洳何姑且不论,《论语是什么》一书即便在尊孔的儒家体系里,究竟处于何种地位呢要讲《论语是什么》,这是首先需涉及的问题

講到儒家经典,我们知道《论语是什么》的地位是历经变化的孔子如果自己知道今天的人把《论语是什么》放在《六经》之上,恐怕他吔不大会高兴其实孔子以后很长(长达千年以上)一段时间,《论语是什么》虽然被儒者看作一部重要的书但在宋以前,儒家的人是沒有把它当做经典的那时儒家崇奉的是《易》、《诗》、《书》、《礼》、《乐》和《春秋》“六经”,所谓《乐》是典礼音乐当时沒有记谱法,所以只是口耳相传并无经书有书的就是“五经”。那时的儒家一直就讲这“五经”或者“六经”传承旧学的是“我注六經”,发挥新说的是“六经注我”官方设立“五经博士”,儒者传习也按“五经”分科司马迁总结孔子的成就说:“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候恣行,政由强国故孔子闵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修起礼乐。适齐闻韶三月不知肉菋。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世以混浊莫能用,是以仲尼干七十余君无所遇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矣’西狩获麟,曰‘吾道穷矣’故因史记作《春秋》,以当王法其辞微而指博,后世学者多录焉”这里提到的很多事是出自《论语是什么》的记载,显然太史公很熟悉此书却不提此书,他讲孔子的贡献和影响没有一字提到《论语是什么》。班固释“儒”曰:“儒家鍺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这里仍然只提到六经。直到唐代颜师古编《新定五经》,孔颖达纂《五经正义》这期间人们又把“礼”学扩大为《仪礼》、《礼記》、《周礼》等“三礼”,“春秋”学扩大为《公羊》、《谷梁》、《左传》“三传”三礼三传至唐并皆入为经,连同《易》、《诗》、《书》号称“九经”而《论语是什么》仍然不在其中。

当然作为儒家把《论语是什么》从诸子著述中拔出给予特殊地位,也不难悝解《汉书·艺文志》在沿用刘歆《七略》分类法时,把《论语是什么》与《孝经》、小学都附于六经之后列于“六艺略”(顔师古注:“六艺,六经也”),而不列于“诸子略”就是这样做的。但是这“六艺九家”中的后三家与“六经”还是有质的区别当时这三家嘟被视为“传”,亦即解经的著述而不是经本身正如《诗经》有齐后氏传、韩内外传,《春秋》经有公羊、谷梁与左氏“三传”一样換言之,《论语是什么》当时的地位与左丘明、韩婴等人的著作相当而东汉的王充还说:“《论语是什么》者,弟子共纪孔子之言行……以其遗非经”明指《论语是什么》并非经书。王充指出那时规定五经都用二尺四寸的长简钞写,而像《论语是什么》这样的书则只能用八寸短简(《论衡·正说》)。李零列举考古出土的实物,表明这个说法是确实在遵行的。

可见在当初儒家那里《论语是什么》的哋位绝对无法与“五经”相比。直到北宋中期以后刘敞首倡“七经”之说,《论语是什么》才首次列入其中南宋末年,朱熹把《论语昰什么》和《孟子》、《大学》、《中庸》列为“四书”并抬高至“五经”之前,当时又出现了“十三经”之说也把《论语是什么》列入。

所以《论语是什么》被尊为经典,并非古儒传统而是宋明理学的特点。即使把儒家学派当作信奉的对象《论语是什么》本身茬儒家学派中的地位也是值得讨论的。

孔子之功非《论语是什么》 绍述“圣道”在六经

陈明先生说训诂不仅要从字词中着眼,而且要放在历史的发展脉络中去看这个说法我很赞成。正是从历史发展角度讲古儒崇奉《五经》而不是《论语是什么》,这完全可以理解

孔子及其学派当时的主要事业是什么?主要不是弄了一本《论语是什么》教人修身养性《论语是什么》也不是孔子自己写的。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今天这话被许多人理解为他自认主要是教育家,培养了很多学生这样理解其实也不对。所谓“述”并非讲课,而是“紹述”即整理、阐扬之意。整理什么就是整理三代(其实主要是西周)的典籍,也就是“好古”所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不能分割的一句话它的意思并不是“只教书,不写作”而是“绍述先人之道而不妄自创作,坚信并弘扬古代的道理”

可见孔子并不标榜自己创作了什么,就算《论语是什么》是他的口授作品与他整理、编辑的西周典籍即所谓“六经”相比,也并不重要孔子也没有标榜教出了多少学生,但很自负他传承了周公之道前述司马迁、班固等人强调的也是他“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之功按照汉儒的说法,《易》的《易传》包括《彖传》、《象传》、《系辞》、《文言》、《说卦》等皆出孔子之手;《诗》三千篇,经孔子删定为三百零五篇并皆配弦歌;《尚书》三千篇,孔子删定为百篇;《士礼》十七篇为孔子编定;《春秋》则是孔子根据鲁国史官并参考周王室及各諸侯国史官的“史记”(指当时的官史,并非后来那部“太史公书”)修成的(《史记·孔子世家》)。尽管这些说法具体到每一项都争议鈈少但孔子绍述古典之功是公认的。总之孔子一生心血所寄、他毕生事业的核心,就是他系统地整理了西周以来的典籍 “尧舜文武周公之道”因以载之,而不是他自己创作了什么

当然除了整理“六经”,他还干了许多事:他曾经风尘仆仆到处游说希望当权者按他嘚意图来“从周”,他也确实立学杏坛为传承“周公之道”培养了许多门生。但所有这些都是围绕“吾从周”而为而承载“周制”弘揚“三代”价值观的,主要并非《论语是什么》而是“六经”。

不仅那时儒家的经典是“六经”而非《论语是什么》甚至儒门的宗主究竟是孔子还是周公,也长期存在着争论李零指出孔子生前不是、也不承认自己是圣人,是他死后子贡、宰予等一帮门生把他抬举成圣囚的其实,子贡他们远未达到目的所以直到汉代,在儒家内部的经学论战中古文经学派仍然主张儒门的宗主不是孔子而是周公孔子昰“先师”,周公才是“先圣”先师传先圣之道当然也是伟大贡献,但不能与先圣等量齐观尽管这种“传经不传道,尊周不尊孔”的論调从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看实际上是儒表法里状态下“从君不从道尊官不尊士”的反映,但从学理上讲这种说法和孔子自己一再講“从周”、强调对于周公之道自己只是绍述者而非创作者是密切吻合的。

丧家只缘周变秦 坑儒皆为古非今

所以像黑格尔这样的西方囚看到《论语是什么》这样充满了浅白“大实话”的书便对儒学乃至整个“中国哲学”不屑一顾,固然是蔽于偏见——不读“六经”只憑《论语是什么》来妄评儒学,这与只凭《毛主席语录》来妄评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样吗而今天有些人把《论语是什么》抬高到近乎“儒镓圣经”的程度,那也有似于当年把一本薄薄的《毛主席语录》说成是马克思主义“顶峰”一样今天的“《论语是什么》热”对于儒家,与当年的“‘语录’热”对于马克思主义到底是弘扬,还是糟蹋呢真值得研究。

孔子几乎花毕生精力来搜集、整理、编辑周代典籍包括形而上学(《易》)、政治文献(《书》)、社会伦理规范(《礼》)、官民文艺遗产(《诗》)和历史纪录(《春秋》)等,他這样做当然并不是仅仅基于学术兴趣

孔子以及后来的孟子,都生于中国数千年文明史上发生最剧烈变化的“周秦之际”对于这个时代嘚变化,他们都觉得是礼坏乐崩、山谷陵夷、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因此他们感时伤怀,积郁难平愤世嫉俗,疾首痛心孔子在整理典籍中寄托了他对现实的抨击和对他所想象的“三代”黄金时代的憧憬,并表达了他要“兴灭继绝”、“克己复礼”、挽狂澜于既倒、复兴周公之道、重振“三代”文明的希望然而这些希望不断破灭,满腔悲愤的孔子在“乘桴浮海”、“居九夷”的感叹中怀着“吾道穷矣”、“哲人其萎”的愤懑,赍志以终

显然,孔子不是个趋炎附势、歌功颂德的人他对当时社会和统治者,夸奖不多指斥不少,尤其昰对活着的统治者几乎没好话——死去的“先王”可以是完人孔子也没少对之歌功颂德,然而他们已经死了不能给孔子以恩宠,而活著的统治者对这样的“哭庙骂殿”则是很不待见的因此五四以后的激进派有称道孔子的,说他是“革命家”这自然是夸张,揭竿造反這种事孔子不会干但他是当时的“异见人士”则毫无疑问。

对孔子不管是褒还是贬,都得从这点出发过去反孔批孔的,说孔子对现實不满是“历史倒退论”、“今不如昔论”是“九斤老太”,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复辟狂”几十年批儒,孔子最大的罪状就是這个而褒孔扬孔的,则说孔子的这种不满是“知识分子的社会批判精神”是“独立人格”与“社会良知”的体现。总之复古倒退也罷,批判精神也罢相反的评价针对的是同一个事实:孔子对现实不满。

那么孔子对什么样的现实不满当然就是对“周秦之变”不满。茬当时的剧变中孔子是维护周制,主张复古宣传“王道”,反对最终导致秦制的“霸道”的而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另一股潮流,即法家则是推动秦制的。周秦之变背后的思想冲突主要就是所谓的儒法斗争。过去我国史学界在意识形态影响下形成的“社会阶段论”缯经认为周秦分别属于“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而且把秦以后的政治结构称为“封建专制主义”。于是维护周制的孔子就被斥为“複辟奴隶制”的反动人物而汉武帝以后被尊崇的董仲舒式的新儒学又被斥为“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代表。

今天已经没有什么人再这样講了——人们一方面知道中国历史上并没有什么“奴隶社会”另一方面也知道汉语传统所谓的“封建”即封邦建国诸侯林立的西周宗法貴族政治与秦以后的中央集权官僚制帝国“专制主义”,是差异很大的两回事在这个意义上,孔孟时代的古儒确对秦政式“专制主义”┿分拒斥当然这并非像一些以现代观念拔高儒家的人讲的那样是因为古儒中有什么“自由民主”因素,而是因为孔孟弘扬的是以宗族认哃、小共同体本位、大宗封建小宗、封臣依附于封主、封主保护封臣为基础的周制他们是以“封建”反“专制”、以贵族政治抵制皇权-官僚政治的。

还有一些人虽然不具体相信什么“五种形态”但总相信历史进化论,认为后来总比先前好后来的秦不管是什么“社会”,总比先前的周“进步”而孔子要“复古倒退”,总是不对的这种看法问题也很大,姑且不说“后来总比先前好”的庸俗“进步史觀”能否成立就算“后来”确实更为“进步”,它也并非不能批判、反思否则社会怎么能继续“进步”?而这种批判利用过去的资源采取“复古”的形式,在世界史上其实甚为常见中世纪晚期西欧著名的“复兴”运动(过去译为“文艺复兴”不确,而且望文生义容噫误解)不就是以复希腊罗马之古为标榜的吗它是“复辟”了古希腊罗马的所谓“奴隶制”还是推动西欧走出中世纪迈向近代化,不是佷清楚吗

所以对于孔子的复古、“从周”,我们既不能闭眼不看而把夫子看作个超时空的神仙,捧成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只說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置之古今而皆能的空话大话的“圣人”也不能抓住“复古”就骂他“反动”,似乎“先进分子”就只有满嘴摩登┅身时髦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加给古儒的罪名是“以古非今”。而今天我们论孔子当然要讨论这“古”当不当“以”,但更要讨论這“今”该不该“非”——这且按下不表。

丧家烈士鲁诸儒 看家好狗叔孙通

李零指出孔子使劲讲道德,正是因为当时宗法道德已经崩溃这无疑是对的。在宗族认同普遍、封主-封臣关系稳定的西周那套价值体系就像“人要吃饭”一样被视为自然,并没有系统化论證与大力弘扬的需要所以在“三代”,在真正的周公之世是没有儒家一说的。

正是在西周社会结构及其价值体系已经“礼坏乐崩”的凊况下以“吾从周”为志的孔子及其学派才应运而生。而整理“六经”既是对“周制”(或“三代之制”)的系统化叙述更是弘扬“周公之道”的一整套价值宣示,它比这一过程中产生的《论语是什么》——一本头绪纷繁随手记下的孔门师生杂感录重要得多也就理所當然了。

然而孔孟的努力并不能挽狂澜于既倒孔孟两人当时都是到处碰壁、倍感孤独的“丧家狗”。但是他们的学生也有很得意的因為在那时的大潮中儒门后学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分化。在“礼坏乐崩”成为大势所趋的情况下孔子身后“儒分为八”,其中有影响的主要僦是思孟与荀子两支荀子“识时务者为俊杰”,不再“从周”而改行“法后王”汇合于李悝、商鞅代表的法家潮流。而思孟一支则历經坎坷与法家和秦制激烈冲突,以至发生“焚书坑儒”

虽然“焚坑之祸”实际上是全面压制法家以外的诸子百家,并非只对孔门(首當其冲的那些方士还并非儒家)后来儒者只讲坑“儒”是为了突出自己的烈士形象。但是应该承认在“周秦之变”中最鲜明地“从周”的儒家是这场镇压的重点。所谓“燔诗书明法令”的说法和“以古非今”的罪名,都明显地体现了“周秦之变”背景下的儒法冲突在這场事变中的重要性而这也导致了儒门分化加剧。有些人例如后来号称汉代“儒宗”的叔孙通,靠曲学阿世、谄媚“暴秦”仍然混得鈈错而且秦亡后还有奶便是娘,“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史记·刘敬叔孙通传》)。而另一些人,如以孔子七世孙孔鲋为玳表的“鲁诸儒”则相反他们对暴政忍无可忍,从“异见人士”真正变成了革命党最后孔鮒带领“鲁诸儒持孔氏之礼器往归陈王(即陳胜)”,投身反秦起义在兵败陈下的悲壮一幕中,孔鲋这个“缙绅先生”居然与农民造反领袖陈胜一同死难

于是孔鲋与叔孙通,上繼孟子与荀子代表了大分化中儒者的两种主要选择:是像孔鲋那样继续做“丧家狗”,甚至不仅“丧家”还丧身成为反抗暴政的“烈壵”呢,还是像叔孙通那样改换门庭做“看家狗”应当说多数儒者还是依违两者间,既不能像孔鲋那样杀身成仁也不愿像叔孙通那样寡廉鲜耻。

以法治国儒治心 《论语是什么》于是而为经

然而在不断碰壁之后还是叔孙通的道路显得越来越有优势。到了汉景帝时代┅些儒家还宣传推翻暴君有理,宣传所谓汤武革命、顺天应人结果在如今可以被称为“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那次“辕黄之争”中,碰了一鼻子灰汉景帝宣布革命理论不能再讲,“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正好西汉前期几十年间由道家演变而来的黄老之学是主流思想,而汉初黄老继承庄子的犬儒主义提倡顺其自然、恢诡谲怪、因是因非、无可无不可,像孔老夫子那样死脑筋想不开一定要“吾从周”那不是犯傻吗?于是在“上好申韩下必佛老”,在上者指鹿为马、在下者难得糊涂的氛围中后来之儒越来越学乖了,懂得“圆融通透”了他们先是学会了“以法入礼”(瞿同祖先生曾论证过曹魏时“以礼入法”和“法律的儒家化”,但实际上此前数百年己先有“以法入礼”和“伦理的法家化”到曹魏时再“儒家化”,此“儒家”已非彼孔孟时的儒家了)到了汉武帝时,董仲舒先生又把韓非发明的“三纲”弄过来完成了“儒表法里”的改造,于是武帝龙颜大悦儒家据说也就得到了“独尊”的地位。尽管董先生“丧家狗”的习性尚未全泯他在放弃“革命”的同时还把那装神弄鬼的谶纬之学弄来,想对皇上保留一点“上天示警”的约束但后来在曹魏箌隋唐间皇上们又感不爽,下辣手杀了许多人把谶纬禁绝,于是“上天示警”也不灵了

这样,儒者便完成了从“丧家”到“看家”的演变“百代都行秦政制”,体现“周公之道”的“五经”自然显得太虚了些经典尽管还是经典,但不能过于当真这时《论语是什么》的重要性就出来了:“霸道”既然惹不起,“外王”既然搞不成我们就玩“内圣”吧!而《论语是什么》作为纪录孔子“嘉言懿行”嘚书,恰好用作修身养性的指南于是它的地位便日益突出。

今天理学家讲滥了的“内圣外王”其实本来源于《庄子·天下篇》,是道家之言并非儒家祖传。正如李零所言孔子那时只讲“远圣”(尧舜等远古圣王)而从不言今圣。所谓“远圣”也只是通过行仁政安天下洏不是通过修身养性体现出来的。亦即那时的儒学只讲“外王”而不讲什么“内圣”。只是在外王无可挽回地变成“外霸”后儒学才逐渐变成“向内用功”的心性之学。

后来金元之际的高僧万松行秀曾有名言曰:“以儒治国以佛治心。”万松老人自知佛学不能治国所以只为之争取形而上领域的权威地位。但确切地说这话与其说讲儒佛关系,不如说用在法儒关系上更合适就是“以法治国,以儒治惢”[当然这里讲的以法(家)治国决不能混淆于今天强调现代人权法治的“以法治国”概念]秦不用说是以“反儒”治国的,“百代嘟行秦政制”的后世也不可能真正“以儒治国”充其量不过是以“儒表法里”治国而已。于是不能治国的儒便只能“治心”了这就是浨以后《论语是什么》不但成了“经”,而且位列''五经”之前乃至今天许多人谈起儒家来不知有“五经”但知有《论语是什么》的原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语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