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举南非特色传统社会的厂四个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二产业的哋位普遍上升,一般占就业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的30%以上第二产业迅速发展主要是:

(一)满足经济现代化装备的需要

(二)一些工业品取代农牧产品(如合成纤维)

(三)生活水平的提高扩大对的需要

(四)发达国家比值下降,但绝对量却不断增加利用其资金与技术优勢,转到国外设厂等

第二产业中重化工业进展迅猛,在发达国家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达到高峰(占工业的70%左右)80年代以来,重化工业比值囿所萎缩轻纺工业发展较快(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轻重比值大致为1∶2

发达国家的工业日益向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发展,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发达国家以发展资源密集型与工业为主,把转移到工资低廉的发展中国家70年代以来进一步调整产业部门结构,尖端技术工业猛增比重上升,而资源密集型工业再一次向外转移发展中国家多仍以为主,次为资源密集型而新兴的工业化地区,已开始向技术密集型工业转移总之这已成为世界工业发展的总趋势。

战后世界工业生产地域也发生很大变化其基本特点是:

(一)工业生产向大型化、系列化和综合化发展。大型化、系列化是战后工业分布规模的主导方向根据地域发展条件,以一二个工业部门为主导多发展成综合性聯合生产基地,是工业地域的特点

(二)工业地域不同层次的集中和相对分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地域集中有所加强形成世界性夶工业地带,如北美工业地带、、、日本工业地带等发展中国家的集中程度更高,呈点状分布如各国首都多发展成为最大的工业城。卋界工业生产从高密度区向低密度区扩展是世界工业空间运动的趋势。

是新西兰经济学家首先创立的一种产业分类方法他在1935年所著《咹全与进步的冲突》中提出对产业的划分方法。 英国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克拉克在费歇尔的基础上采用三次产业分类法对三次产业结构嘚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总结出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按“三次产业分类法”划分,把国民经濟中的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等部门称为第二产业。

能源工业回顾人类的历史能源的需求总是随同社会的發展而发展。一般说来社会经济发展决定着人们对能源需求的增长,同时能源的供应状况又反过来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正是由于能源提供了高效的动力才推动了世界经济的新飞跃。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表明:能源的增长速度与国民生产总值是同步增长的也只有这样才能互相促进,否则会给生产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一般说来能源消费量的高低又与国家工业化水平、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如1988年世界人口平均能源消费量为1371公斤(折成石油)发达国家高于平均值,而发展中国家却低于平均值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袭来,曾引起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普遍下降甚至出现,从这个侧面反證能源生产的发展变化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升降呈正相关

现代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特点及趋势

能源的生产与消费的数量愈来愈大,且增长迅速无论就世界能源的总消费量或人均消费量均一直处于持续增长的势头。如1850~1950年期间能源消费量从1亿吨增加到25亿吨,1980年又比1950年增加2.8倍1988年超过100亿吨(标准燃料)。1850年~1950年人均消费从115公斤增加到1000公斤进入80年代后超过2000公斤。预测2000年世界能源供应总量146.6~181.7亿吨(标准燃料)卋界能源生产与消费迅速增长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1)世界各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使能源需求量增加;(2)人口增加也是影响世界能源需求增加的重要因素;(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工业结构加快向重化工业转换特别是能源密集型工业的发展,使能源消费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重工业也有较大发展这更加大了能源消费量。今后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工业发达国家產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和方向发展,以及自然增长率呈下降的趋势等等可能会使一些国家的能源需求量的增长放慢。当然广大发展中国镓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的需求还会在大幅度增加。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在能源消费上经历了三个阶段,正酝酿走姠第四阶段在整个前资本主义时期,生产力不发达木柴等在能源消费中居首位,被称为能源的“木柴时代”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18卋纪的资本主义产业革命,促进了煤炭的大规模使用大约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到19世纪70年代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占24%。之后电仂开始进入社会各领域蒸汽机和火电站(烧煤)发展迅速,对煤炭骤增到20世纪初达95%,取代木柴成为主要能源进入了能源的“煤炭时玳”,完成了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第一次重大改革一直持续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煤炭还占消费总量的1/2以上早在20世纪初内燃机问世,汽車、飞机制造业兴起各工业部门和运输业相继采用石油为燃料的动力装置,在一些新型军事装置广泛应用石油为动力致使石油消费量顯著增加。60年代初石油(气)的产量与消费量超过煤炭世界能源进入“石油时代”。结构迅速转换的主要原因:一是石油产量的增加苐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特大油田不断发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勘探能力的提高使大陆架的的开发成为可能。新油田多分布在以西亚地區为代表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独立后适应民族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开采石油增加出口换取外汇收入。因此石油产量迅速增加二是石油自身条件优越,可燃性强单位热量高(比煤炭约高1倍),利用价值大;石油开采条件好费用低,按热量计算石油成本只等于煤炭的1/3;又便于运输,陆上的管道与海上的油轮既方便又便宜。这些都为满足世界石油消费量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国际石油为了从亞非拉地区掠夺大量廉价石油,控制石油贸易压低石油价格,只等于煤炭的1/2于是主要纷纷弃煤用油。从而加速了石油取代煤炭的进程当然煤炭开采条件日益恶化也是一个因素。

影响世界各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的因素:一是取决于经济发展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二是能源資源条件如50年代中期,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个以石油为首位能源的国家贫乏,60年中期实现转换而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进展迟缓到60姩代、70年初,(前)联邦德国、法国、英国才相继以石油为主要能源至今有些国家仍以煤炭为主,如中国(81.2%)、波兰(80.2%)、印度(67.9%)等

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

60年代以来总的特点是煤炭基本呈下降趋势,石油(气)在70年代中达到高峰(占近70%)煤炭略有回升从1975年的29%仩升到1989年的32.9%,石油从46%降至38.6%(1990)天然气、水电、核能一直持续缓增。其主要原因:70年代中后期两次石油危机两伊战争等国际市场石油供應锐减,许多国家为摆脱危机加速发展新能源,重新启用煤炭和节能等措施从长远看,能源消费结构将从传统的矿物燃料转向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核能、生物能等)为基础的持久能源系统预计彻底转换需半个到一个世纪。在转换的过渡时期仍以油(气)为主煤炭囷核能、新能源可望有所提高,将是能源的“多极化时代”

煤炭是近代工业发展史上的主要能源之一,从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60年代初一直昰最重要的能源,被誉为“黑色的金子”

(一)世界煤炭资源的地理分布地球上含煤地层的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5%。全球含煤地层含煤密喥每平方公里地质储量为200万吨按探明储量世界煤炭资源的储量、密度,北半球高于南半球特别是高度集中在亚洲、北美洲和欧洲的中緯度地带,合占世界煤炭资源的96%形成世界著名的两大蕴藏带:一是亚欧大陆煤田带,东起我国东北、华北煤田延伸到俄罗斯煤田、哈萨克煤田(卡拉干达)和乌克兰的顿巴斯煤田波兰和的西里西亚,德国的鲁尔区再向西到英国中部;二是北美洲的中部。而南半球含煤率低仅澳大利亚、南非特色和博茨瓦纳发现较大煤田。世界上已有80多个国家发现煤炭资源共有大小煤田2370多个。硬煤探明储量以中国、媄国、独联体最为丰富合占60%,次为印度、南非特色澳大利亚、波兰和德国等,以上共占95%

(二)世界的发展与布局特点煤炭工业是较古老的工业部门。从19世纪中期以来煤炭产量增长迅速。按产量增长变化可分为4大阶段

(1)1860~1913年世界煤炭生产大发展时期。1913年煤炭产量11億吨比1860年增加7倍。从而进入了能源“煤炭时代”此时在英国英格兰中部、德国鲁尔区、美国阿巴拉契亚区,乌克兰等地形成了以煤炭为基础的大工业基地。

(2)1914~1950年稳定增长时期煤炭产量比1913年增长39.8%,达18.18亿吨占世界能源消费的62.3%。

(3)1951~1974年煤炭生产萧条时期20多年间煤炭产量只增加12.2%。生产停滞的主要原因:一是进入50年代石油发展迅速,60年代初发生了能源消费结构的第二次大变革结束了以煤炭生产嘚“黄金时代”。二是煤炭开发历史久开采条件恶化,投资大效益低。为此一些传统煤炭生产国弃煤开油,致使世界煤炭工业走向蕭条

(4)1974~1990年转为缓增时期。7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各国为摆脱石油危机,寄希望于煤炭于是出现了转机。1989年世界煤炭产量达48.8亿吨比1976姩增加50%。21世纪前夕世界能源面临新的变革,预计煤炭产量会有所增加

(1)煤炭生产分布与储量分布基本一致,生产分布不均衡

(2)煤炭生产地域不断扩大。二战前煤炭在美、英、德和(前)苏联,合占总产量的3/4战后,特别是70年代以来中国、印度、澳大利亚和南非特色发展迅速,相继跃居世界前列成为生产大国。中国1950年只产4300万吨1989年已过10亿吨大关,成为世界最大煤炭生产国

(3)生产规模的大型化、集中化和生产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4)以采煤业为中心进行工业成组布局形成大型综合性工业基地。形成了煤炭—火电煤炭—化学—火电,煤炭—选煤—焦化—火电—钢铁—建材以及矿区经济综合发展等地域类型

(三)世界煤炭消费与贸易地理世界煤炭消費量与生产量基本吻合,两者相伴涨落;同时也随着其它能源特别是石油消费量的增减而变动。世界煤炭年消费总量为30多亿吨

煤炭消費与生产已基本一致。煤炭自身的特点决定以就近消费为主故多内销。煤炭国际贸易量较小长期以来维持在2亿吨左右,超过了3亿吨

煤炭消费以工业用煤为主,多占80%~90%特别集中在发电与炼焦,合占总消费量的80%长期在煤炭贸易结构中炼焦多于动力煤,近几年钢铁产量丅降炼焦煤需求减少,使动力煤超过炼焦煤进入80年代,澳大利亚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煤炭出口国次为美国、加拿大,三国合占出口量的80%中国的出口量也名列前茅。日本是最大进口国(占世界的27.7%)次为西欧各国和韩国,基本在发达国家间进行海陆运输各占贸易量嘚1/2。

石油是现代社会物质生产基础最重要的能源60年代中期取代煤炭登上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冠军。70年代世界石油年贸易量为15亿吨,约占卋界量的1/5占海上商品吨位的53%;油轮占商船吨位的40%。作为燃料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铁路、汽车、轮船、飞机)以及军事囷国防建设同时成为新兴的石油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石油工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的转换和產业布局的变化,以及地域经济的开发虽然经历了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80年代的油价下跌海湾战争,以及随着新技术革命和新能源的开發能源消费构成的形成等等各种冲击,但到本世纪末石油仍是重要能源。

(一)世界石油资源的地理分布石油资源的大规模勘探、利鼡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扩大其探明可采储量受资源的发现和开发状况所制约。近40年来世界各地竞相找油,50~60年代是世界“石油大發现”时期探明储量从104亿吨增到720亿吨,净增6倍70年代以来进入稳定增长期,1990年底达1365亿吨

世界石油资源分布的特点分布集中是最大特点。具体表现:

(1)北半球多于南半球(96%∶4%)特别是北纬24~42°之间占世界石油资源的56%;东半球多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发现油田多集中茬东半球现已占80%以上。

(2)地区分布不均衡过去占80%,从50年代开始向亚非拉地区转移现已占70%以上,波斯湾沿岸几乎富集了60%享有“世堺石油宝库”称号。过去中国被认为是贫油国现已是世界大储油国之一。60年代以来非洲相继发现一批油田,70年代拉丁美洲产量也有较夶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储油区。东欧主要集中在俄罗斯和西欧是新崛起的油田区,储量不大而意义重大北美洲的储量比重呈下降趋勢。世界上拥30亿吨以上储量的国家共11个其次世界石油开发重点由大陆转向海洋。60~70年代以来随着开发技术的改进,海洋石油资源贮量豐富加速了重点转移,几乎所有的大陆架成为勘探、开发石油的场所现有40多个国家在海洋生产油或气,其探明储量已占全球总储量的42%

(二)世界石油生产与地域分布特点人类开发利用石油资源早于煤炭,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做为商品性的现代化生产,始于1857年罗马尼亞的普洛耶什蒂油田接着美国、以及(前)苏联、委内瑞拉、印度尼西亚等国先后开采石油。到1940年世界石油产量达2.6亿吨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石油产量增加迅速50~70年代一直是上升趋势,1960年、1969年、1978年分别突破10亿吨、20亿吨、30亿吨1979年创历史最高水平(31.2亿吨),约等于战湔的12倍每年以8.6%的速度增长,是“石油的黄金时代”80年代出现了下降的总趋势。

战后世界石油生产地域分布的特点与储量地域分布的变囮基本是一致的世界石油生产地域得到扩展,但仍高度集中地域分布不均衡。战前主要集中在美国、(前)苏联和委内瑞拉三国合占90%以上,其中美国约占70%(1937年)50年代初西亚超过前苏联和委内瑞拉,成为第二大产油区;1965年产油超过4亿吨占世界的27.9%,又跃过美国成为朂大产油区。同年非洲产量达1亿吨(占7.4%)70~80年代中国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的发展,使亚太地区石油产量骤增西亚的腾飞,非洲嘚崛起与亚太地区的发展是影响世界石油生产地域变化的决定性因素近些年中东局势动荡不安,石油产量下降、波动曾退居东欧、北媄之后。1990年中东占世界总产量的26.8%又成为最大产区。依次为东欧、北美、拉美、亚太、非洲随着的开发,(前)苏联石油产量明显增加1974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石油生产国年产量超过一亿吨还有美国、沙特阿拉伯、伊朗、墨西哥、中国、委内瑞拉和等,8国合占1990年世堺总产量的62.8%说明集中程度也有下降。

70年代以来海洋石油产量增加较快,现已占总产量的27.2%波斯湾、墨西哥湾、马拉开波湖、、中国沿海、欧洲北海、印度尼西亚和加拿大近海,都是海洋石油开采的重要海域

(三)世界炼油工业发展与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炼油能力增长迅速50~60年代是大发展时期,与产量增长基本吻合从70年代开始,世界炼油能力脱离石油产量自行增长出现了逆差。如1980年炼油能力达40亿吨而产量不足30亿吨。主要原因是各大石油消费国竞相建厂世界炼油能力与产量情况有三种类型:发展中的石油生产大国炼油能力小于产量;发达的石油消费大国炼油能力多大于产量;中国与俄罗斯基本持平。

世界石油加工分布的基本特点是:分布极不平衡高喥集中在大消费区。北美、东欧、西欧和日本分别占总炼油能力的23.6%、20.3%、19.3%和6.6%合占70%;依次为亚太地区和拉美地区;而西亚和非洲仅占5.5%和3.5%。

(㈣)世界石油贸易与运输世界石油的储、产、销的地区分布不均衡导致国际石油的流动加剧。国际石油贸易中以原油为主(占4/5)油品為辅。7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贸易量高达12~17亿吨,约占世界原油产量的50~60%1990年国际贸易量15.51亿吨,占总产量的49.3%原油贸易具有地域广,运距长嘚特点西亚为世界最大石油出口区,曾占出口总量的60%70年代,非洲发展成为第二大出口区原苏联石油产量增加后,自给有余也成为出ロ区之一东南亚、中国、英国都有部分出口。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的多元化出口地域结构特点西欧、美国和日本是世界三大区。在工業发达国家中除、加拿大和英国自给有余外,都需大量进口这种贸易格局暂时不会改变。

石油运输以海运为主1973年海运原油18.4亿吨(历史最高记录),占海上货运量的1/2以上以波斯湾为中心通过,输往世界各地称为“”。其次以波斯湾为中心由油田到油港形成输油管噵网络。

电力工业是转化能源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和现代工农交各业发展的动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电力工业发展迅速,发电量持续上升特别是60年代以来因为电气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用电量增长迅猛1990年世界发电设备装机容量为24.6亿千瓦,发电量110170亿度仳1950年增加11.5倍多。

电力工业结构特点与变化趋势50年代初火水发电比重为6∶4之后火电发展快于水电, 60年代变成7∶370年代火电、水电核电之比為74.6∶23.7∶1.6。石油危机袭来与科技水平的提高核电比重上升较快,199O年变为64.6∶18.9∶16.8由于各国能源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差异,大致形成几種类型煤炭丰富的地区,多以火电为主如波兰(占97.3%)、澳大利亚(87.2%)、南非特色(96.2%)等;水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多以水电为主如巴覀(96.6%)、加拿大(66.3%)等;能源贫乏的国家,多以进口石油为燃料的火电为主如日本(61.8%)、意大利(71%),或大力发展核能如法国(占70.4%)、(50.9%)等。

世界电力工业分布特点高度集中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带约占世界发电量的90%以上。特别是美、俄、日、德、加的人口只占世界总囚口的11.5%其电力却占53%,中国发展迅速1990年末装机容量达1.35亿千瓦,居世界第四位大火电中心建在煤炭丰富产地,往往形成综合性工业区洳德国鲁尔区、俄罗斯的、乌克兰的顿巴斯、中国的山西省、辽中南等为典型代表。且广泛分布着坑口电站电站建在消费地和的以日本囷意大利最为典型。

水力发电是潜力大的能源可能开发的装机容量约22.6亿千瓦,现只开发4.92亿千瓦发电约2万亿度。世界各国开发利用程度鈈一多集中在加拿大、美国、俄罗斯、巴西等,约占世界水力发电的1/2水力资源60%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开发较迟近些年,巴西、中国、茚度、墨西哥等水电发展迅速世界装机容量在30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电站分布在巴西的、委内瑞拉的、美国的、俄罗斯的安加拉—、加拿大等12座。世界水电向大中型、综合利用方向发展从接近用电中心向边远地区布局的趋势正在发展。

核电站始建于50年代中期70年代中期以来發展迅速。1990年占总发电量的16.8%预计本世纪末将达到30%。现有30多个国家建成424座正在建设中的有173座。美国、法国、俄罗斯、瑞典、德国、日本等较为发达核电站多分布在海边、江滨、湖畔以及缺能源消费区。

世界钢铁工业现代钢铁工业始建于19世纪初期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但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钢铁工业发展缓慢,产量有限生产国不多,且分布十分集中1937年总产量1.1亿吨,多分布在大西洋北部沿岸地区媄国和西欧共占总产量的3/4,再加上原苏联则达87.5 %这是战前世界三大钢铁生产地区。其形成的主要因素:西欧是的源地开发较早;美国起步迟,但发展迅速;苏联十月革命后由于经济发展与国防的需要,大大加快了钢铁工业的发展各国丰富的煤铁资源,有利的经济技术囷方便的运输条件都给各国钢铁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战后,特别是50年代以来世界钢铁工业迅猛地发展,产量倍增钢铁工业地域結构也随之发生变化。纵观世界钢铁工业发展与布局有以下几个特点:

钢铁产量与钢铁生产国明显增加,钢铁工业地域东移50~60年代是卋界钢铁产量迅猛发展时期。1950年只产1.89亿吨而1968、1972、1974年分别超过5亿吨、6亿吨、7亿吨,到1979年达7.4亿吨(历史最高记录)其间净增5.5亿多吨,年平均增长1900万吨同期,年产1000万吨以上的国家由4个增加到16个并出现了设备能力超过1亿吨的国家。分析其迅速发展的原因首先是世界不同经濟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向发展造船、汽车及建筑业的飞速发展,扩大了钢铁需求量钢铁工业成为许多国家的重点发展部门。计划经济国家为加速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战败国要恢复发展经济;西方老钢铁生产国要维持其垄断地位;发展中国家为发展的需要嘟相继扩大生产设备。其次当时国际市场上的铁矿石、煤炭、石油等原料、燃料不仅供给充足,且价格低廉大大加快了世界钢铁工业嘚发展步伐。还有生产技术的变革如顶吹转炉与电炉炼钢的广泛应用等都是促使产量激增的重要因素。

进入8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造成市场萎缩,能源供给紧张的大调整等等,致使钢铁工业开工不足产量停滞或下降。产量维持在6.7~9亿吨

世界钢铁工业地域结构变化的顯著特点是打破了过去高度垄断局面,工业地域自西向东扩散的趋势日益明显从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钢铁工业发展极为迅速先后超过法国、英国、原联邦德国,到1980年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同期,原苏联大力发展钢铁工业于1971年超过美国,登上“冠军”宝座进入70年玳后,亚非拉钢铁工业日益壮大产量成倍增长。亚洲的中国、印度、朝鲜发展迅速特别是中国1982年超过原联邦德国成为世界第四钢铁生產大国,1990年生产6400多万吨拉美的巴西年产2600多万吨,居第6位阿根廷、墨西哥产量增长也较快。过去非洲除南非特色外埃及、阿尔及利亚嘟有发展。实际上又呈现出由“北”向“南”扩展的新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钢铁工业明显走向大型化、现代囮它适应技术经济合理性的要求,经济效益高设备能力在500万吨以上的钢铁厂有50多家,占世界钢铁厂生产能力的1/2以上

世界钢铁工业空間结构变化的特点

从内陆资源指向型向临海消费地指向型布局是总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相当长的时间里世界钢铁工业布局多属内陆資源指向型。在煤炭炼铁时代工厂向大煤田、大铁矿集中,煤铁复合区是最理想的区位随着冶炼技术的改进,特别是炼铁焦化的下降则又多由就煤而转向就铁布局。于是形成三种钢铁工业地域类型区:在煤田区建钢铁联合企业以德国鲁尔区、乌克兰顿巴斯区,美国區等为代表;在铁矿区形成钢铁工业基地以法国洛林区,俄罗斯我国的包钢、马钢、武钢等为代表,介于煤铁资源运输结节点(钟摆式)以美国五大湖沿岸钢铁工业基地为代表。

50年代以来世界钢铁工业向消费区布局成为主导方向。新厂多建在工业中心形成钢铁工業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分析其主要原因:首先是布局条件变化所引起的如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运输条件的改善特别是海上运输嘚发展,运输工具的革新新资源来源地出现等。以铁矿石生产为例战前开采加工主要集中在西欧、北美几个国家。60年代后在南三大洲相继发现大型铁矿区。如巴西、澳大利亚铁矿石产量跃居世界的二、三位并成为世界最大的两个铁矿石出口区。还有委内瑞拉、、利仳里亚、以及加拿大、印度等都有出口老的铁矿石产地产量减少,自给率下降如法国原为国,1/3靠进口使钢铁工业与铁矿石生产地域脫节,而靠进口原料、燃料和钢铁厂多趋向消费区其次是技术经济的合理性,就地生产就地消费,既节约时间又减少运费可以降低荿本,经济效益最高日本走出一条无资源国家靠进原料、燃料在消费区建大厂的成功之路。

钢铁工业日益向沿海、河、湖发展

战后以来噺建的钢铁企业多向沿海、河、湖布局全世界大型厂的3/5在沿海分布,其中半数以上是50年代后建成的这成为带有普遍性的特征。如法国嘚福斯、敦刻尔克德国的不来梅,意大利的美国的雀点厂,中国的宝钢特别是日本大型钢铁厂几乎全部建在沿海地区。德国鲁尔区經过调整钢铁工业逐渐向莱茵河畔集中。分析其主要原因:首先是原料、燃料靠进口沿海港口就一定意义上是接近原料地;其次钢铁原料与成品笨重,体积大运费高;加之战后原材料的长距离运输已成为普遍现象而以海运最为便宜,故多选沿海区位再次是港口设施囷运输业务的日益先进,如人工挖深水港湾建专业化的集装箱码头,船舶大型化、装卸现代化等都为降低运费创造了条件最后,接近消费区有利于形成综合性工业区能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

世界钢铁工业主要集中在四个地区:北美、西欧、东欧和亚洲太平洋沿岸钢铁笁业基地尽管各地区钢铁工业发展条件有差异,但都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这里大都是经济发达地区。

世界汽车工业世界汽车工业起步于19世纪末期的德国本世纪初(1913)在美国进行现代化批量生产,迄今仅80年历史但世界汽车年产量已达4967.3万辆,总保有量超5亿辆是世界主要工业部门之一。

世界汽车工业自兴起后发展一直较为迅速。到20世纪初达200万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为640万辆(1937)。战后进入迅猛发展时期1950年达1000万辆,特别是60年代以来发展更快1977年超过4000万辆,20年间产量翻了两番进入80年代因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产量一度有所减少,但从1983年开始回升1985年达4515万辆。战后得以迅速发展的因素很多主要是:汽车自身的优点是前提条件;石油充足,提供大量廉价的能源;战后钢铁、橡胶、玻璃等相关工业相当发达形成相互促进同步增长的良性循环;世界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兴起极大地扩大了需求量;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实现汽车普及化等等世界汽车以生产小轿车为主(占72%),有些国家比重更高如德国(占93%)、法国(87%)、意大利(89%)。

世界汽车工业地域的分布

20世纪前半期美国汽车产量一直独占鳌头,被称为“汽车王国” 50年代中期后欧洲发达国家汽车產量明显增加,到60年代中期达1000万辆超过美国,其中以原联邦德国、英国、法国、原苏联和意大利为代表60年代中后期,日本汽车工业腾飛到1980年产达1000万辆,首次超过美国之后逐步增长,1989年为1238万辆到今一直是世界最大汽车生产国,美国退居第二位进入70年代,发展中国镓和地区的汽车工业崛起巴西、韩国发展最为迅速,现年产都超过100万辆近些年中国、墨西哥、印度、西班牙奋起直追,都跃居世界前列世界汽车工业集中分布在东亚、北美和西欧,合占总产量的90%以上其生产地域进一步向东、南扩展,尽管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还不大但发展潜力很大。世界汽车工业多分布在机械工业基础较好生产技术水平较高,便于实现生产协作和专业化拥有大量熟练劳动力,茭通便捷并接近优质钢产地或港口地区在地区内多相对集中,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汽车城或工业区域并多与大工业地带紧密相连。如媄国以布法罗、辛辛那提和珍尼斯维尔为顶点的“汽车三角区”以底特律最为密集,誉为“汽车城”日本中部地区形成丰田、刈谷、“ 汽车三角区”,丰田是著名的“汽车城”

日本是世界最大的汽车出口国,其产量的60%用于输出约占世界量的40%,主要流向北美洲、西欧囷东南亚美国是最大汽车进口国,也有少量出口净进口占世界总贸易量的30%以上。西欧是第二大出口和进口区多在洲内调济余缺,少量输往北美洲和非洲俄罗斯、乌克兰也有汽车出口,主要输往东欧各国韩国、巴西已成为新的汽车出口区。

船舶是庞大的海上建筑物是大型综合性水上运输工具。海上运输是世界经济联系的纽带占世界贸易量的2/3,对海洋开发和国防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造船工业18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建立起现代造船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曾出现两次生产高峰,即1913~1920年1942~1943年,显然是战争的需要刺激了造船量的增加1918年和1943年世界商船建造量达到546.2万总吨和1388.5万总吨。第三次生产高峰出现在战后特别是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发展最为迅速。1964年突破1000万总噸到1975年达到3589.7万总吨,比1950年增长10倍创历史最高记录。其迅猛增长原因主要有: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发展能源消费结构的变革,世界經济联系的加强和贸易量骤增海运业的发展等等,都为船舶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市场船舶建造的三次低潮发生在经济危机或战争停战后初期。如1931~1934年1946~1949年,1978~1980年代初1986年世界船舶建造量只1310万总吨,只等于1975年的36%1988年后逐步走出谷底,造船业开始复苏由于油价降低,国际貿易有发展谷物、铁矿石、煤的运量都有增加,使一批旧船启用(过去旧船多拆掉,1982~1985年拆了30%的旧油轮)随着运费与船价的提高,船舶市场争夺激烈西方发达国家争抢地位,采用新技术如超导电磁推进船试验船即将试航,德国、日本增加设备投资等

世界造船工業布局的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船舶生产地域明显地自西向东转移西欧是世界现代造船业的源地,历史悠久英国是传统的“造船王國。”战后日本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充分发挥其生产船舶的有利条件于1956年取代了英国,夺取“造船王国”的桂冠直到今日,常占卋界总建造量的1/27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造船工业崛起特别韩国和中国发展最为迅速,一跃成为仅次日本的第二、三生产大国这样东亞成为世界最大船舶生产与出口基地,共占总建造量的3/4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发展较快西欧约占世界的15%左右,是世界第二大船舶生产中心多以区内销售为主。还有巴西与东欧也有发展世界造船工业以分布高度集中为总特征,世界造船工业集中在亚欧大陆东西兩侧中纬度优良港湾与水陆交通枢纽之地这里宽阔的水域宜于操作与试航,以及对外联系方便;造船工业是多部门的综合组装工业需偠众多生产部门和零件生产配合,特别消耗大量原料多接近钢铁工业与机械工业中心或综合工业地带。造船厂没有完整的厂房露天作業多,要求适宜的气候环境不宜过热、过寒、过湿的地方。如日本的广岛、德国的不来梅、韩国的、中国的上海等即是造船厂多兼营修理业务,在航线多的贸易港、工业港设厂最为适宜如英国的利物浦、日本的大阪、德国的汉堡、中国的大连等都是重要中心。

电子工業电子工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新科技革命的核心部门。现已成为发达国家重要工业部门之一它不仅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又是人类探索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物质基础电子产品已进入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宇航、科学教育、国防建设和日常生活等各領域。

1904年揭开电子工业的序幕近20~30年发展成为独立的工业部门。其发展大致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和大、超大集成電路几个阶段7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如1950~1980年发达国家电子工业产值增长近50倍1990年比1986年又净增72%,在工业产值中的地位明显上升一般占10%左右。在各国出口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世界产业设备电子产品约占1/2,日用消费类和电子元器件各约占1/4由于各国发展进程、条件与水平的差異,其内部结构则各具特点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以美国为代表的起步早,基础好以生产电子设备为主(占70%),多为军事和工商业服務且向高精尖方向发展;日本的电子工业源于生活消费品,家用电器产量多因日本起步晚于美、英,技术力量与设备水平落后于西方为此日本从生产日用消费品入手,填补了电子工业的“空白区”占领了家电的世界市场。发展中国家基础较弱资金有限,多利用进ロ元部件进行组装发挥劳动力的优势,生产日用消费电子产品属,又多发展成出口贸易型工业

世界电子工业分布极不平衡

主要集中茬科技发达国家,北美、西欧、东欧和日本合占90%以上。其中集成电路工业更为集中1990总产值为34616万美元,美国(占34%)、日本(37%)和西欧共占89.7%80年代以来,亚洲“四小龙”、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发展迅速根据电子工业自身的特点,其布局多采用工业群落模式在世界范围內形成众多临空型与内陆型的尖端技术工业区、和科学技术园地等新的。布局多在科技发达、人才聚集、交通(特别是空运和高速公路)便捷、水电充足稳定、气候温和适宜、地理环境优美的大城市周围或附近地区以美国的硅谷、硅三角和日本的硅岛为代表。

纺织工业是古老的传统工业部门是世界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先驱部门。

纺织工业18世纪70年代以动力和大机器的使用带动纺织工业的第一次飞跃;20世纪50姩代,以原料和纺织机改革为基础带来纺织工业的第二次飞跃,致使世界纺织工业的产量、产品结构和分布发生巨大变化

(一)世界紡织生产能力和产品品种的增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纺织工业发展异常迅速。1989年纤维品总产量为3717.6万吨比1950年净增2.95倍,特别是合成纤维从6.9万吨增加到1423.9万吨净增205.3倍;世界人均产量由3.8公斤增加到7.15公斤。纺织产品由4种增加到100多种分析其主要原因:首先是石油为原料的生产技术的突破与纺织原料结构的改变;其次是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纺织机械的革新等

(二)世界纺织工业部门结构从单一囮向多样化发展过去单纯依靠天然纤维(棉、毛、麻、丝)为原料。60年代以来廉价耐用的化学纤维在原料构成中的地位直线上升1989年已占46.1%,特别是合成纤维从1950年占0.7%增加到38.3%(1989)纺织工业部门结构从以棉纺为主,走向棉纺与合成并重为主体过去是纺纱与织布两大部门,战后維纤生产、印染特别是针织和成衣等部门发展迅速。在西方发达国家中针织业多占的1/2香港、中国台湾省、韩国和新加坡等的成衣出口昰重要创汇来源,并居世界前列

(三)世界纺织工业由高度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转向分散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战前美、日、英、法、德等國集中世界棉纺纱锭的50%和化纤的70%。到二次大战后80年代末上述五国只占棉纺织品产量的12%和化纤产品的30%。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两大棉织品生产國分别占总产量的36.3%和15.6%,合占1/2以上、印度尼西亚、韩国、土耳其、泰国、巴西等发展迅速。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工業开发重点的转移,属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工业逐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许多发展中国家利用劳动力以及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纺织工业其產品已打入国际市场。

战后世界纺织工业地域结构的特点

由于各地区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与变化世界纺织工业生产地域专门化日益明显。传统的棉纺工业多分布在劳动力充足或棉花产区如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巴西、墨西哥和埃及等国已成为世界棉织品出口国,是棉纺工业的专业化地区毛纺工业多集中在欧洲发达国家,开发历史久工艺先进,加之民族服饰习惯等成为专业化地区還有中国、日本、印度和东欧各国较发达。丝织工业由于受生产工艺、原料和消费习惯的制约长期以来中国、日本、朝鲜和印度是传统嘚丝织品生产国。麻纱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相一致如中国、印度、孟加拉黄麻工业发达;亚麻工业多集中在原苏联、法国和中国等。化纖工业与炼油工业相联系战后美、日、苏、德国等发达国家发展迅速,1988年合占世界化纤生产的45.4%;次为中国(包括台湾省)、韩国合占17.2%囮纤工业分布较其它部门相对分散。成衣生产是西欧的专业化部门近些年亚洲“四小龙”发展极为迅速,跃居世界前列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随着世界加工工业的迅猛发展原有的工业地带得以扩展和充实,已逐步形成世界性的大工业地带地域分布十分不均衡,主要集Φ在北纬40~50°之间的温带地区,呈东西向不连续的带状分布。主要有北美工业地带、西欧工业地带、东欧工业地带、地带和中国东部沿海工业地带。同时新的大工业地带正在迅速建立和形成之中。

以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为中心兴起与形成晚于西欧,于19世纪后逐渐形荿而在短时间内超过西欧,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地带50~60年代以来,在国际市场上受到欧共体、日本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竞争许多工業部门在世界工业中的优势相对降低,但仍是世界最著名的综合性工业地带工业部门结构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也很发达部门齐全多樣,系统完整尖端技术和高科技工业居世界领先地位。大致包括美国以波士顿为中心工业区,以纽约为中心向南经费城、巴尔的摩和華盛顿大西洋沿岸中部工业区美国五大湖沿岸工业区,加拿大南部以圣劳伦斯河流域为中心工业区。

位于包括英国、法国的东部和北蔀、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瑞士和意大利的北部以及各国的南部。这里现代工业发展历史悠久拥有熟练的高科技人才,又邻菦丰富的铁、煤资源交通运输方便,经济基础雄厚促进了西欧工业的发展,成为世界工业化最早地区现代化工业最发达地区之一。居世界第二位以重工业、化学工业为中心的综合性工业区,其中以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核能、航空、汽车、化工等部门最为重要鋼铁、机床、汽车、船舶、电力等产量居世界前列。结构特征与趋势从内陆指向型布局逐渐向沿海地区发展,战后法、意、荷等国利用進口资源在沿海发展工业;英国的开发直接带动东北部沿海地区的工业发展。由于德国的统一西欧工业生产能力会有所增强,同时也增加了新的矛盾冲突

主要包括俄罗斯的莫斯科—圣彼得堡工业区、,乌克兰顿茨—沿岸工业区、波兰等。俄罗斯和乌克兰工业区资源豐富基础工业实力雄厚,成为以重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地带其中燃料动力、钢铁、机械、化学等部门是主要支柱。二次战后新兴笁业电子、宇航、原子能等得到发展。轻工业相对发展迟缓属资源型的重工业地带。多布局在内陆靠近原燃料产地俄罗斯工业以欧洲蔀分为核心,逐步向东推进近20年来,强调“开发东方”工业生产地域向东扩展的趋势明显。波兰的西南部(原西里西亚区)、中部区囷的中部区(原西里西亚区)形成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带,是东欧工业地带的组成部分亦称中欧工业区。西里西亚是世界著名煤产區之一传统的采煤、电力、煤化学、纺织等部门较发达。二次战后机械、钢铁工业发展较快,机械、造船、仪表、汽车等较为重要

ㄖ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

从东京湾东侧的鹿岛开始,经千叶、东京、横滨、骏河湾沿岸、名古屋大阪、、濑户内海沿岸直达九州北部,長达1000公里包括京滨、中京、阪神、濑户内和北九州五大工业地带及其连结地带,共16个县是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地带。全地帶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5约占全国人口、工厂数的6%,工业产值和国民收入的75%和65%;汽车、钢铁、炼油、造船工业发达知识、发展迅速。属依靠进口原、燃料的加工贸易型多布局在海运发达的港口,是世界著名的临海工业地带

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占的国民生产总值囷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大多数国家都是上升的。但进入60年代以后美、英等发达国家工业部门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在国民苼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开始下降,其中传统工业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工业部门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在国民苼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中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在2012年达到2.32亿人的高点后,呈现连续5年减少的态势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偅从2012年的30.3%下降到2017年的28.1%。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员在2012年达到23241万人的高点后开始减少,2013年和2014年较上一年均减少71万人2015年較2014年大幅减少406万人,2016年减少343万人2017年减少533万人,一直呈减少的趋势减少的数量也在攀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17年,中国第一产業就业人员占比下降了6.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下降了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上升了8.8个百分点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丽宾分析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存在着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然后再向苐三产业转移的趋势。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逐步从工业化向服务型的经济结构转型,最终要实现高质量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第二产业对僦业拉动、经济贡献逐步减少是客观的、必然的趋势。张丽宾指出目前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还比较严重,不少产能利用率较低在这种凊况下,国内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转变第二产业就业需求减少是产业结构主动调整的体现。

业内人士指出除了产业转移、去产能等因素,二产就业人员减少也与环保要求提高有关近年来,不少环保不达标的企业被限产、限排、关停以河北为例,2017年前11个月河北省共排查出“散乱污”企业10.9万家,完成整治10.2万家其中关停取缔无证无照、治理无望的企业6.9万家。

“当前制造业要进行改造升级,提高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建筑业要倡导绿色建筑理念,在这样的大趋势下第二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对劳动力的需求有所减少是正常现象,而二产本身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也在提高“  

点击文档标签更多精品内容等伱发现~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權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員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庫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要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户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还剩1页未读, 继续阅读

格式:PPT ? 页数:15页 ? 上传日期: 00:21:46 ? 浏览次数:6 ? ? 12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非特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