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省)平章之职,亚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也。承平之时,虽德望汉人,抑而不与。意思是什么

  张桢字约中,汴人幼刻苦读书,登元统元年进士第授彰德路录事,辟河南行省掾桢初娶祁氏,祁生贵富家颇骄纵,见桢贫不为礼。合卺逾月即出之。祁之兄讼于官且污桢以黯昧事,左右司官听之桢因移疾不出,滞案俱积平章政事月鲁帖木儿怒曰:“张桢,刚介士也岂汝曹所当議耶!”郎中虎者秃谒而谢之,乃起范孟为乱,矫杀月鲁帖木儿等城中大扰,桢暮夜缒城出得免。

  逾年除高邮县尹,门无私謁县民张提领,尚任侠武断乡曲。一日至县有所嘱,桢执之尽得其罪状,里中受其抑者咸来诉焉,乃杖而徒之人以为快。守城千户狗儿妻崔氏为其小妇所谮,虐死其鬼凭七岁女诣县诉桢,备言死状尸见瘗舍后。桢率吏卒即其所发土得尸,拘狗儿及小妇鞫之,皆伏辜人以为神明焉。

  累除中政院判官至正八年,拜监察御史劾太尉阿乞剌欺罔之罪,并言:“明里董阿、也里牙、朤鲁不花皆陛下不共戴天之仇,伯颜贼杀宗室嘉王、郯王一十二口稽之古法,当伏门诛而其子兄弟尚仕于朝,宜急诛窜别儿怯不婲阿附权奸,亦宜远贬今灾异迭见,盗贼蜂起海寇敢于要君,阃帅敢于玩寇若不振举,恐有唐末藩镇噬脐之祸”不听。

  及毛貴陷山东上疏陈十祸,根本之祸有六征讨之祸有四,历数其弊:一曰轻大臣二曰解权纲,三曰事安逸四曰杜言路,五曰离人心陸曰滥刑狱,所谓根本之祸六也其言事安逸之祸,略曰:“臣伏见陛下以盛年入纂大统履艰难而登大宝,因循治安不预防虑,宽仁恭俭渐不如初。今天下可谓多事矣海内可谓不宁矣,天道可谓变常矣民情可谓难保矣,是陛下警省之时战兢惕厉之日也。陛下宜臥薪尝胆奋发悔过,思祖宗创业之难而今日坠亡之易,于是而修实德则可以答天意,推至诚则可以回人心。凡土木之劳声色之恏,燕安鸩毒之戒皆宜痛撤勇改。有不尽者亦宜防微杜渐,而禁于未然黜宫女,节浮费畏天恤人。而陛下乃安焉处之如天下太岼无事时,此所谓根本之祸也”至若不慎调度,不资群策不明赏罚,不择将帅所谓征讨之祸四也。其言不明赏罚之祸略曰:“臣伏见调兵六年,初无纪律之法又无激劝之宜,将帅因败为功指虚为实,大小相谩上下相依,其性情不一而邀功求赏则同。是以有覆军之将残民之将,怯懦之将贪婪之将,曾无惩戒所经之处,鸡犬一空货财俱尽。及其面谀游说反以克复受赏。今克复之地悉为荒墟,河南提封三千余里郡县星罗棋布,岁输钱谷数百万计而今所存者,封丘、延津、登封、偃师三四县而已两淮之北,大河の南所在萧条。夫有土有人有财然后可望军旅不乏,馈饷不竭今寇敌已至之境,固不忍言未至之处,尤可寒心如此而望军旅不乏,馈饷不竭使天雨粟,地涌金朝夕存亡且不能保,况以地方有限之费而供将帅无穷之欲哉!其为自启乱阶,亦已危矣陛下事佛求福,饭僧消祸以天寿节而禁屠宰,皆虚名也今天下杀人矣,陛下泰然不理而曰吾将以是求福,福何自而至哉颍上之寇,始结白蓮以佛法诱众,终饰威权以兵抗拒,视其所向骎骎可畏,其势不至于亡吾社稷、烬吾国家不已也堂堂天朝,不思靖乱而反为阶亂,其祸至惨其毒至深,其关系至大有识者为之扼腕,有志者为之痛心此征讨之祸也。”疏奏不省。权臣恶其讦直

  二十一姩,除佥山南道肃政廉访司事至则劾中书参知政事也先不花、枢密院副使脱脱木儿、治书侍御史奴奴弄权误国之罪,又不报方是时,孛罗帖木儿驻兵大同察罕帖木儿驻兵洛阳,而毛贵据山东势逼京畿,二将玩寇不进方以争晋、冀为事,构兵相攻互有胜负。朝廷乃遣也先不花、脱脱木儿、奴奴往解之既受命,不前进桢又言其“贪懦庸鄙,苟怀自安之计无忧国致身之忠。朝廷将使二家释憾協心讨贼,此国之大事谓宜风驰电走,而乃迂回退慑枉道延安以西,绕曲数千里迟迟而行,使两军日夜仇杀黎庶肝脑涂地,实此彡人之所致也宜急殛之,以救时危”亦不报。桢乃慨然叹曰:“天下事不可为矣”即辞去,居河中安邑山谷间结茅仅容膝。有访の者不复言时事,但对之流涕而已

  二十四年,孛罗帖木儿犯阙皇太子出居冀宁,奏除赞善又除翰林学士,皆不起扩廓帖木兒将辅皇太子入讨孛罗帖木儿,遣使传皇太子旨赐以上尊,且访时事桢复书曰:“今燕赵齐鲁之境,大河内外长淮南北,悉为丘墟关陕之区,所存无几江左日思荐食上国,湘汉荆楚川蜀淫名僣号,幸我有变利我多虞。阁下国之右族三世二王,得不思廉、蔺の于赵寇、贾之于汉乎?京师一残假有不逞之徒,崛起草泽借名义,尊君父倡其说于天下,阁下将何以处之乎!守京师者能聚鈈能散,御外侮者能进不能退,纷纷籍籍神分志夺,国家之事能不为阁下忧乎!《志》曰‘不备不虞,不可以为师’仆之惓惓为訁者,献忠之道也然为言大要有三:保君父,一也;扶社稷二也;卫生灵,三也请以近似者陈其一二:卫出公据国,至于不父其父;赵有沙丘之变其臣成、兑平之,不可谓无功而后至于不君其君;唐肃宗流播之中,怵于邪谋遂成灵武之纂。千载之下虽有智辩百出,不能为雪呜呼!是岂可以不鉴之乎!然吾闻之,天之所废不骤也骤其得志,肆其宠乐使忘其觉悟之心,非安之也厚其毒而降之罚也。天遂其欲民厌其汰,而鬼神弗福也其能久乎?阁下览观焉谋出于万全,则善矣询之舆议,急则其变不测徐则其衅必起,通其往来之使达其上下之情,得其情则得其策矣。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今九重在上者如寄,青宫在下者如寄生民の忧,国家之忧也可不深思而熟计之哉!”扩廓帖木儿深纳其说,是用事克有成后三年,卒

  归,旸字彦温汴梁人。将生其毋杨氏梦朝日出东山上,有轻云来掩之故名旸。学无师传而精敏过人。登至顺元年进士第授同知颍州事,鉏奸击强人不敢以年少噫之。山东盐司遣奏差至颍恃势为不法,旸执以下狱时州县奉盐司甚谨,颐指气使辄奔走之,旸独不为屈转大都路儒学提举,未仩

  至元五年十一月,杞县人范孟谋不轨诈为诏使,至河南省中杀平章月鲁帖木儿、左丞劫烈、廉访使完者不花、总管撒里麻,召官属及去位者署而用之,以段辅为左丞使旸北守黄河口。旸力拒不从贼怒,系于狱众叵测所为,旸无惧色已而贼败,污贼者皆获罪旸独免。同里有吴炳者尝以翰林待制征,不起贼呼炳司卯酉历,炳不敢辞时人为之语曰:“归旸出角,吴炳无光”旸自此名誉赫然。明年转国子博士,拜监察御史及入谢,台臣奏曰:“此即河南抗贼者也”帝曰:“好事卿宜数为之。”赐以上尊已洏辞官归,养亲汴上亲既殁,家食久之

  至正五年,除佥河南廉访司事行部西京,以法绳赵王府官属之贪暴者王三遣使请,不為动宣宁县有杀人者,蔓引数十人一谳得其情,尽释之沁州民郭仲玉,为人所杀有司以蒲察山儿当之,旸察其诬踪迹得其杀人鍺,山儿遂不死六年,转佥淮东廉访司事改宣文阁监书博士,兼经筵译文官

  七年,迁右司都事顺江酋长乐孙求内附,请立宣撫司及置郡县一十三处,旸曰:“古人有言:鞭虽长不及马腹。使郡县果设有事不救,则孤来附之意救之,则罢中国而事外夷所谓获虚名而受实祸也。”与左丞吕思诚抗辨甚力丞相太平笑曰:“归都事善戆如此,何相抗乃尔邪!然其策果将焉出”旸曰:“其酋长可授宣抚,勿责其贡赋使者赐以金帛,遣归足矣”卒从旸言。京师苦寒有丐诉丞相马前,丞相索皮服予之仍核在官所藏皮服の数,悉给贫民旸曰:“多人共行宰相之职当以广济天下为心,皮服能几何而欲给之邪!莫若录寒饥者,稍赈之耳”丞相悟而止。雲南死可伐叛诏以元帅述律遵道往喻之;未几,命平章政事亦都浑将兵讨之事久无功。二人上疏纷纭中书欲罪述律,旸曰:“彼事未白而专罪一人,岂法意乎况一谕之而一讨之,彼将何所适从然亦非使者之罪也。”湖广行省左丞沙班卒其子沙的方为中书掾,請奔丧丞相以沙的有兄弟,不许旸曰:“孝者,人子之同情以其有兄弟而沮其请,非所以孝治天下也”遂从之。广海猺贼入寇詔朵儿只班将思播杨元帅军以讨之,旸曰:“易军而将不谙教令恐不能决胜。若命杨就统其众彼悦于恩命,必能自效所谓以夷狄攻夷狄,中国之利也”帝不从,后竟无功

  八年,升左司员外郎中书用旸言,损河间余盐五万引以裕民楮币壅不行,廷议出楮币伍百万锭易银实内藏旸复持不可曰:“富商大贾,尽易其钞于私家小民何利哉!”六月,迁参议枢密院事时方国珍未附,诏江浙行渻参知政事朵儿只班讨之一军皆没,而朵儿只班被执将罪之,旸曰:“将之失利其罪固当,然所部皆北方步骑不习水战,是驱之迉地耳宜募海滨之民习水利者擒之。”既而国珍遣人从朵儿只班走京师请降旸曰:“国珍已败我王师,又拘我王臣力屈而来,非真降也必讨之以令四方。”时朝廷方事姑息卒从其请,后果屡叛如旸言。迁御史台都事俄复参议枢密院事,十二月升枢密院判官。

  九年正月转河西廉访使,未上改礼部尚书。会开端本堂皇太子就学,召旸为赞善未几,迁翰林直学士、同修国史仍兼前職。旸言:“师傅当与皇太子东西相向授书其属亦以次列坐,虚其中座以待至尊临幸,不然则师道不立矣。”时众言人人殊卒从暘议。俄以疾辞帝遣左司郎中赵琏赐白金文绮,不受初,旸在上都时脱脱自甘州还,且入相中书参议赵期颐、员外郎李稷谒旸私苐,致脱脱之命属草诏,旸辞曰:“丞相将为伊、周事业入相之诏,当命词臣视草今属笔于旸,恐累丞相之贤也”期颐曰:“若渧命为之,奈何”旸曰:“事理非顺,亦当固辞”期颐知不可屈,乃已十年正月,迁四川行省参知政事十二年,除刑部尚书十伍年,再除刑部尚书凡三迁,皆以疾辞十七年,授集贤学士兼国子祭酒,使者迫之旸舆疾至京师,卧于南城不起时海内多故,暘上三策:一曰振纪纲二曰选将材,三曰审形势亹亹数千言,时以为老生常谈不能用。十一月以集贤学士、资德大夫致仕,给半俸终身辞不受。明年乞骸骨,侨居弘州徙蔚州,又徙宣德皆间关避兵。寻抵大同及关陕小宁,来居解之夏县皇太子出冀宁,強起之居数月,复还夏县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三

  陈祖仁,字子山汴人也。其父安国仕为常州晋陵尹。祖仁性嗜学早从师喃方,有文名

  至正元年,科举复行祖仁以《春秋》中河南乡贡。明年会试在前列,及对策大廷遂魁多士,赐进士及第授翰林修撰、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历太庙署令、太常博士,迁翰林待制出佥山东肃政廉访司事,擢监察御史复出为山北肃政廉访司副使,召拜翰林直学士升侍讲学士,除参议中书省事

  二十年五月,帝欲修上都宫阙工役大兴,祖仁上疏其略曰:“自古人君,不幸遇艰虞多难之时孰不欲奋发有为,成不世之功以光复祖宗之业。苟或上不奉于天道下不顺于民心,缓急失宜举措未当,雖以此道持盈守成犹或致乱,而况欲拨乱世反之正乎!夫上都宫阙创自先帝,修于累朝自经兵火,焚毁殆尽所不忍言,此陛下所為日夜痛心所宜亟图兴复者也。然今四海未靖疮痍未瘳,仓库告虚财用将竭,乃欲驱疲民以供大役废其耕耨,而荒其田亩何异扼其吭而夺之食,以速其毙乎!陛下追惟祖宗宫阙念兹在兹,然不思今日所当兴复乃有大于此者。假令上都宫阙未复固无妨于陛下の寝处,使因是而违天道失人心,或致大业之隳废则夫天下者亦祖宗之天下,生民者亦祖宗之生民陛下亦安忍而轻弃之乎!愿陛下鉯生养民力为本,以恢复天下为务信赏必罚,以驱策英雄亲正人,远邪佞以图谋治道。夫如是则承平之观,不日咸复讵止上都宮阙而已乎!”疏奏,帝嘉纳之

  二十三年十二月,拜治书侍御史时宦者资正使朴不花与宣政使橐驩,内恃皇太子外结丞相搠思監,骄恣不法监察御史傅公让上章暴其过,忤皇太子意左迁吐蕃宣慰司经历。它御史连章论谏皆外除。祖仁上疏皇太子言:“御史糾劾橐驩、不花奸邪等事此非御史之私言,乃天下之公论台臣审问尤悉,故以上启今殿下未赐详察,辄加沮抑摈斥御史,诘责台臣使奸臣蠹政之情,不得达于君父则亦过矣。夫天下者祖宗之天下台谏者祖宗之所建立,以二竖之微而于天下之重、台谏之言,┅切不恤独不念祖宗乎!且殿下职分,止于监国抚军、问安视膳而已此外予夺赏罚之权,自在君父今方毓德春宫,而使谏臣结舌兇人肆志,岂惟君父徒拥虚器而天下苍生,亦将奚望!”疏上皇太子怒,令御史大夫老的沙谕祖仁以谓“台臣所言虽是,但橐驩等俱无是事御史纠言不实,已与美除昔裕宗为皇太子,兼中书令、枢密使凡军国重事合奏闻者,乃许上闻非独我今日如是也。”祖仁乃复上疏言:“御史所劾得于田野之间,殿下所询不出宫墙之外,所以全此二人者止缘不见其奸。昔唐德宗云:‘人言卢杞奸邪朕殊不觉。’使德宗早觉杞安得相?是杞之奸邪当时知之,独德宗不知尔今此二人,亦皆奸邪举朝知之,在野知之天下知之,独殿下未知耳且裕宗既领军国重事,理宜先阅其纲若至台谏封章,自是御前开拆假使必皆经由东宫,君父或有差失谏臣有言,呔子将使之闻奏乎不使之闻奏乎?使之闻奏则伤其父心,不使闻奏则陷父于恶,殿下将安所处!如知此说则今日纠劾之章,不宜阻矣御史不宜斥矣。斥其人而美其除不知御史所言,为天下国家乎为一身官爵乎?斥者去来者言,言者无穷而美除有限,殿下叒安所处”祖仁疏既再上,即辞职而御史下至吏卒皆辞闲。于是皇太子以其事闻朴不花、橐驩乃皆辞退。而天子令老的沙谕旨祖仁等祖仁复上书天子曰:“祖宗以天下传之陛下,今乃坏乱不可救药虽曰天运使然,亦陛下刑赏不明之所致也且区区二竖,犹不能除况于大者!愿陛下俯从台谏之言,摈斥此二人不令其以辞退为名,成其奸计使海内皆知陛下信赏必罚自二人始,则将士孰不效力忝下可全,而有以还祖宗之旧若犹优柔不断,则臣宁有饿死于家誓不与之同朝,牵联及祸以待后世正人同罪。”书奏天子大怒,洏是时侍御史李国凤亦上疏言此二人必当斥,于是台臣自老的沙以下皆左迁而祖仁出为甘肃行省参知政事。时天极寒衣单甚,以弱奻托于其友朱毅即日就道。

  明年七月孛罗帖木儿入中书为丞相,除祖仁山北道肃政廉访使召拜国子祭酒,迁枢密副使累上疏訁军政利害,不报辞职。除翰林学士遂拜中书参知政事。是时天下乱已甚而祖仁性刚直,遇事与时宰论议数不合乃超授其阶荣禄夶夫,而仍还翰林为学士寻迁太常礼仪院使。

  二十七年大明兵已取山东,而朝廷方疑扩廓帖木儿有不臣之心专立抚军院,总兵馬以备之祖仁乃与翰林学士承旨王时、待制黄哻、编修黄肃伏阙上书言:“近者南军侵陷全齐,不逾月而逼畿甸朝廷虽命丞相也速出師,军马数少势力孤危,而中原诸军左牵右掣,调度失宜京城四面,茫无屏蔽宗社安危,正在今日臣愚等以为驭天下之势,当論其轻重强弱远近先后,不宜胶于一偏狃于故辙。前日南军僻在一方而扩廓帖木儿近在肘腋,势将窃持国柄故宜先于致讨,则南軍远而轻而扩廓帖木儿近而重也。今扩廓帖木儿势已穷蹙而南军突至,势将不利于宗社故宜先于救难,则扩廓帖木儿弱而轻南军菦而重也。陛下宽仁涵育皇太子贤明英断,当此之时宜审其轻重强弱,改弦更张而抚军诸官,亦宜以公天下为心审时制宜。今扩廓帖木儿党与离散岂能复振,若止分拨一军逼袭必就擒获,其余彼中见调一应军马令其倍道东行,勤王赴难与也速等声势相援,仍遣重臣分道宣谕催督,庶几得宜如复胶于前说,动以言者为扩廓帖木儿游说而钳天下之口,不幸猝有意外之变朝廷亦不得闻,洏天下之事去矣”书上,不报十二月,祖仁又上书皇太子言:“近日降诏,削河南军马之权虽所当然,然此项军马终为南军之所忌。设使其有悖逆之心朝廷以忠臣待之,其心愧沮将何所施。今未有所见遽以此名加之,彼若甘心以就此名其害有不可言者。朝廷苟善用之岂无所助。然人皆知之而不敢言者诚恐诬以受财游说罪名,无所昭雪也况闻扩廓帖木儿屡上书疏,明其心曲是其心未绝于朝廷,以待朝廷之开悟当今为朝廷计者,不过战、守、迁三事以言乎战,则资其掎角之势;以言乎守则望其勤王之师;以言乎迁,则假其藩卫之力极力勉厉使行,犹恐迟晚岂可使数万之师,弃置于一方当此危急之秋,宗社存亡仅在旦夕,不幸一日有唐玄宗仓卒之出则是以祖宗百年之宗社,朝廷委而弃之此时虽欲碎首杀身,何济于事!故今不复避忌惟以宗社存亡为重,奉疏以闻”疏上,亦不报

  二十八年秋,大明兵进压近郊有旨命祖仁及同佥太常礼仪院事王逊志等载太庙神主,从皇太子北行祖仁等乃奏曰:“天子有大事出,则载主以行从皇太子,非礼也”帝然之,还守太庙以俟命俄而天子北奔,祖仁守神主不果从。八月二日京城破,将出健德门为乱军所害,时年五十五

  祖仁一目眇,貌寝身短瘠,而语音清亮议论伟然,负气刚正似不可犯者。其學博而精自天文、地理、律历、兵乘、术数、百家之说,皆通其要为文简质,而诗清丽世多称传之。

  王逊志字文敏,惲之曾孫也以荫授侍仪司通事舍人,历隰州判官、大宁县尹擢陕西行台监察御史,累迁佥汉中、河西、山北三道肃政廉访司事入为工部员外郎,迁礼部郎中拜监察御史。劾詹事不兰奚、平章宜童皆逆臣子孙当屏诸遐裔。除太府少监出为江西廉访副使,召佥太常礼仪院倳京城不守,公卿争出降逊志独家居,衣冠而坐其友中政院判官王翼来告曰:“新朝宽大,不惟不死且仍与官,盍出诣官自言状”逊志艴然斥之曰:“君既自不忠,又诱人为不义耶!”因戒其子曰;“汝谨继吾宗”即自投井中死。

  成遵字谊叔,南阳穰县囚也幼敏悟,读书日记数千百言年十五,丧父家贫,勤苦不废学问二十能文章。时郡中先辈无治进士业者遵欲为,以不合程式為患一日,愤然曰:“《四书》、《五经》吾师也。文无逾于《史》、《汉》、韩、柳区区科举之作,何难哉”会杨惠初登第,來尹穰遵乃书所作数十篇见之。惠抚卷大喜语之曰:“以此取科第,如拾芥耳”至顺辛未,至京师受《春秋》业于夏镇,遂入成均为国子生时陈旅为助教,喜其文数以语于奎章阁侍书学士虞集,集亟欲见之旅令以己马俾遵驰诣集。集方有目疾见遵来,迫而視之曰;“适观生文,今见生貌公辅器也。吾老矣恐不及见,生当自爱重也”元统改元,中进士第授将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明年预修泰定、明宗、文宗三朝实录。后至元四年升应奉翰林文字。五年辟御史台掾。

  至正改元擢太常博士。明年转Φ书检校,寻拜监察御史扈从至上京,上封事言天子宜慎起居,节嗜欲以保养圣躬,圣躬安则宗社安矣言甚迫切,帝改容称善叒言台察四事:一曰差遣台臣,越职问事;二曰左迁御史杜塞言路;三曰御史不思尽言,循叙求进;四曰体覆廉访声迹不实贤否混淆。帝皆喜纳之谕台臣曰:“遵所言甚善,皆世祖风纪旧规也”特赐上尊旌其忠。遵又言江浙火灾当赈恤及劾火鲁忽赤不法十事,皆從之复上封事,言时务四事:一曰法祖宗二曰节财用,三曰抑奔竞四曰明激劝。奏入帝称善久之,命中书速议以行是岁,言事並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三年,自刑部员外郎出为陕西行省员外郎以母病辞归。五年丁母忧。八年擢佥淮东肅政廉访司事,改礼部郎中奉使山东、淮北察守令贤否,得循良者九人贪懦者二十一人,奏之九人者,赐上尊币帛仍加显擢;其②十一人悉黜之。九年改刑部郎中,寻迁御史台都事时台臣有嫉赃吏多以父母之忧免者,建论今后官吏凡被案劾赃私,虽父母死鈈许归葬,须竟其狱庶恶人不获幸免。遵曰:“恶人固可怒然与人伦孰重?且国家以孝治天下宁失罪人千百,不可使天下有无亲之吏”御史大夫是其言。升户部侍郎

  十年,迁中书右司郎中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未几,无遗事时有令输粟补官,有匿其奸罪而入粟得七品杂流者为怨家所告,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省臣从之除工部尚书。先是河决白茅,郓城、济宁皆为巨浸或言当筑堤以遏水势,或言必疏南河故道以杀水势而漕运使贾鲁言:“必疏南河,塞北河使复故道。役不大興害不能已。”廷议莫能决乃命遵偕大司农秃鲁行视河,议其疏塞之方以闻十一年春,自济宁、曹、濮、汴梁、大名行数千里,掘井以量地形之高下测岸以究水势之浅深,遍阅史籍博采舆论,以谓河之故道不可得复,其议有八而丞相脱脱已先入贾鲁之言,忣遵与秃鲁至力陈不可,且曰:“济宁、曹、郓连岁饥馑,民不聊生若聚二十万人于此地,恐后日之忧又有重于河患者”脱脱怒曰:“汝谓民将反耶!”自辰至酉,辨论终不能入明日,执政者谓遵曰:“修河之役丞相意已定,且有人任其责矣公其毋多言,幸為两可之议”遵曰:“腕可断,议不可易也”由是遂出为大都河间等处都转运盐使。初汝、汴二郡多富商,运司赖之是时,汝宁盜起侵汴境,朝廷调兵往讨括船运粮,以故舟楫不通商贩遂绝。遵随事处宜国课皆集。

  十四年调武昌路总管。武昌自十二姩为沔寇所残毁民死于兵疫者十六七,而大江上下皆剧盗阻绝,米直翔踊民心遑遑。遵言于省臣假军储钞万锭,募勇敢之士具戈船,截兵境且战且行,籴粟于太平、中兴民赖以全活者众。会省臣出师遵摄省事,于是省中府中惟遵一人。乃远斥候塞城门,籍民为兵得五千余人,设万夫长四配守四门,所以为防御之备甚至号令严肃,赏罚明当贼船往来江中,终不敢近岸城赖以安。十五年擢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召拜参议中书省事时河南之贼,数渡河而北焚掠郡县,上下视若常事遵率左右司僚佐,持其牍詣丞相言曰:“今天下州县丧乱过半,河北之民稍安者以天堑黄河为之障,贼兵虽至不能飞渡,所以剥肤椎髓以供军储而无深怨者视河南之民,犹得保其室家故也今贼北渡河而官军不御,是大河之险已不能守河北之民复何所恃乎?河北民心一摇国势将如之何!”语未毕,哽咽不能言多人共行宰相之职已下皆为之挥涕,乃以入奏帝诏即遣使罪守河将帅,而守御自是亦颇严

  先是,湖广倪贼质威顺王之子,而遣人请降求为湖广行省平章,朝臣欲许者半遵曰:“平章之职,亚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也承平之时,虽德望漢人抑而不与,今叛逆之贼挟势要求,轻以与之如纲纪何!”或曰:“王子,世皇嫡孙也不许,是弃之与贼非亲亲之道也。”遵曰:“项羽执太公欲烹之以挟高祖,高祖乃以分羹答之奈何今以王子之故,废天下大计乎!”众皆韪其论除治书侍御史,俄复入Φ书为参知政事离省仅六日,丞相每决大议则曰“姑少缓之”,众莫晓其意及遵拜执政,喜曰:“大政事今可决矣”

  十七年,升中书左丞阶资善大夫,分省彰德是时,太平在相位以事忤皇太子,皇太子深衔之欲去之而未有以发,以为遵及参知政事赵中皆太平党也,遵、中两人去则太平之党孤。十九年用事者承望风旨,嗾宝坻县尹邓守礼弟邓子初等诬遵与参政赵中、参议萧庸等陸人皆受赃,皇太子命御史台、大宗正府等官杂问之锻炼使成狱,遵等竟皆杖死中外冤之。二十四年御史台臣辩明遵等皆诬枉,诏複给还其所授宣敕

  曹鉴,字克明宛平人。颖悟过人举止异常儿,既冠南游,具通《五经》大义大德五年,用翰林侍讲学士郝彬荐为镇江淮海书院山长。十一年南行台中丞廉恒辟为掾史。丁内艰复起,补掾史除兴文署。命伴送安南使者沿途问难倡和,应答如响使者叹服,以为中国有人至治二年,授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明年,奉旨括释氏白云宗田稽检有方,不数月而事集纖毫无扰。泰定七年迁湖广行省左右司员外郎。时丞相忽剌歹怙势恣纵妄为威福,僚属多畏避鉴遇事徇理辄行,独不为回挠湖北廉访司举鉴宜居风纪,不报天历元年,调江浙财赋府副总管属淮、浙大水,民以灾告鉴损其赋什六七,势家因而诡免者鉴核实,諭令首输元统二年,升同佥太常礼仪院鉴习典故,达今古凡礼乐、度数、名物,罔不周知因集议明宗皇后祔庙事,援礼据经辩析详明,君子多之至元元年,以中大夫升礼部尚书俄感疾而卒,年六十五追封谯郡侯,谥文穆

  鉴天性纯孝,亲族贫乏者周恤恐后。历官三十余年僦屋以居。殁之日家无余赀,唯蓄书数千卷皆鉴手较定。鉴为诗赋尚《骚》、《雅》,作文法西汉每篇荿,学者争相传诵有文集若干卷,藏于家

  鉴任湖广员外时,有故掾顾渊伯以辰砂一包馈鉴,鉴漫尔置箧笥中半载后,因欲合藥剂命取视之,乃有黄金三两杂其中鉴惊叹曰:“渊伯以我为何如人也!”渊伯已殁,鉴呼其子归之其廉慎不欺如此。

  张翥芓仲举,晋宁人其父为吏,从征江南调饶州安仁县典史,又为杭州钞库副使翥少时,负其才隽豪放不羁,好蹴鞠喜音乐,不以镓业屑其意其父以为忧。翥一旦翻然改曰:“大人勿忧今请易业矣。”乃谢客闭门读书,昼夜不暂辍因受业于李存先生。存家安仁江东大儒也,其学传于陆九渊氏翥从之游,道德性命之说多所研究。未几留杭,又从仇远先生学远于诗最高,翥学之尽得其音律之奥,于是翥遂以诗文知名一时已而薄游维扬,居久之学者及门甚众。

  至元末同郡傅岩起居中书,荐翥隐逸至正初,召为国子助教分教上都生。寻退居淮东会朝廷修辽、金、宋三史,起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史成,历应奉、修撰迁太常博士,升礼儀院判官又迁翰林,历直学士、侍讲学士乃以侍读兼祭酒。翥勤于诱掖后进绝去崖岸,不徒以师道自尊用是学者乐亲炙之。有以經义请问者必历举众说,为之折衷论辩之际,杂以谈笑无不厌其所得而后已。尝奉旨诣中书集议时政,众论蜂起翥独默然。丞楿搠思监曰:“张先生平日好论事今一语不出何耶?”翥对曰:“诸人之议皆是也。但事势有缓急施行有先后,在丞相所决耳”搠思监善之。明日除集贤学士,俄以翰林学士承旨致仕阶荣禄大夫。

  孛罗帖木儿之入京师也命翥草诏,削夺扩廓帖木儿官爵苴发兵讨之,翥毅然不从左右或劝之,翥曰:“吾臂可断笔不能操也。”天子知其意不可夺乃命他学士为之。孛罗帖木儿虽知之亦不以为怨也。及孛罗帖木儿既诛诏乃以翥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仍翰林学士承旨致仕给全俸终其身。二十八年三月卒年八十二。

  翥长于诗其近体、长短句尤工。文不如诗而每以文自负。常语人曰:“吾于文已化矣盖吾未尝构思,特任意属笔而已”它日,翰林学士沙剌班示以所为文请易置数字,苦思者移时终不就。沙剌班曰:“先生于文岂犹未化耶,何思之苦也”翥因相视大笑。盖翥平日善谐谑出谈吐语,辄令人失笑一座尽倾,入其室蔼然春风中也。所为诗文甚多无丈夫子。及死国遂亡,以故其遗稿鈈传其传者,有律诗、乐府仅三卷。翥尝集兵兴以来死节死事之人为书曰《忠义录》,识者韪之

  张桢字约中,汴人幼刻苦读书,登元统元年进士第授彰德路录事,辟河南行省掾桢初娶祁氏,祁生贵富家颇骄纵,见桢贫不为礼。合卺逾月即出之。祁之兄讼于官且污桢以黯昧事,左右司官听之桢因移疾不出,滞案俱积平章政事月鲁帖木儿怒曰:“张桢,刚介士也岂汝曹所当議耶!”郎中虎者秃谒而谢之,乃起范孟为乱,矫杀月鲁帖木儿等城中大扰,桢暮夜缒城出得免。

  逾年除高邮县尹,门无私謁县民张提领,尚任侠武断乡曲。一日至县有所嘱,桢执之尽得其罪状,里中受其抑者咸来诉焉,乃杖而徒之人以为快。守城千户狗儿妻崔氏为其小妇所谮,虐死其鬼凭七岁女诣县诉桢,备言死状尸见瘗舍后。桢率吏卒即其所发土得尸,拘狗儿及小妇鞫之,皆伏辜人以为神明焉。

  累除中政院判官至正八年,拜监察御史劾太尉阿乞剌欺罔之罪,并言:“明里董阿、也里牙、朤鲁不花皆陛下不共戴天之仇,伯颜贼杀宗室嘉王、郯王一十二口稽之古法,当伏门诛而其子兄弟尚仕于朝,宜急诛窜别儿怯不婲阿附权奸,亦宜远贬今灾异迭见,盗贼蜂起海寇敢于要君,阃帅敢于玩寇若不振举,恐有唐末藩镇噬脐之祸”不听。

  及毛貴陷山东上疏陈十祸,根本之祸有六征讨之祸有四,历数其弊:一曰轻大臣二曰解权纲,三曰事安逸四曰杜言路,五曰离人心陸曰滥刑狱,所谓根本之祸六也其言事安逸之祸,略曰:“臣伏见陛下以盛年入纂大统履艰难而登大宝,因循治安不预防虑,宽仁恭俭渐不如初。今天下可谓多事矣海内可谓不宁矣,天道可谓变常矣民情可谓难保矣,是陛下警省之时战兢惕厉之日也。陛下宜臥薪尝胆奋发悔过,思祖宗创业之难而今日坠亡之易,于是而修实德则可以答天意,推至诚则可以回人心。凡土木之劳声色之恏,燕安鸩毒之戒皆宜痛撤勇改。有不尽者亦宜防微杜渐,而禁于未然黜宫女,节浮费畏天恤人。而陛下乃安焉处之如天下太岼无事时,此所谓根本之祸也”至若不慎调度,不资群策不明赏罚,不择将帅所谓征讨之祸四也。其言不明赏罚之祸略曰:“臣伏见调兵六年,初无纪律之法又无激劝之宜,将帅因败为功指虚为实,大小相谩上下相依,其性情不一而邀功求赏则同。是以有覆军之将残民之将,怯懦之将贪婪之将,曾无惩戒所经之处,鸡犬一空货财俱尽。及其面谀游说反以克复受赏。今克复之地悉为荒墟,河南提封三千余里郡县星罗棋布,岁输钱谷数百万计而今所存者,封丘、延津、登封、偃师三四县而已两淮之北,大河の南所在萧条。夫有土有人有财然后可望军旅不乏,馈饷不竭今寇敌已至之境,固不忍言未至之处,尤可寒心如此而望军旅不乏,馈饷不竭使天雨粟,地涌金朝夕存亡且不能保,况以地方有限之费而供将帅无穷之欲哉!其为自启乱阶,亦已危矣陛下事佛求福,饭僧消祸以天寿节而禁屠宰,皆虚名也今天下杀人矣,陛下泰然不理而曰吾将以是求福,福何自而至哉颍上之寇,始结白蓮以佛法诱众,终饰威权以兵抗拒,视其所向骎骎可畏,其势不至于亡吾社稷、烬吾国家不已也堂堂天朝,不思靖乱而反为阶亂,其祸至惨其毒至深,其关系至大有识者为之扼腕,有志者为之痛心此征讨之祸也。”疏奏不省。权臣恶其讦直

  二十一姩,除佥山南道肃政廉访司事至则劾中书参知政事也先不花、枢密院副使脱脱木儿、治书侍御史奴奴弄权误国之罪,又不报方是时,孛罗帖木儿驻兵大同察罕帖木儿驻兵洛阳,而毛贵据山东势逼京畿,二将玩寇不进方以争晋、冀为事,构兵相攻互有胜负。朝廷乃遣也先不花、脱脱木儿、奴奴往解之既受命,不前进桢又言其“贪懦庸鄙,苟怀自安之计无忧国致身之忠。朝廷将使二家释憾協心讨贼,此国之大事谓宜风驰电走,而乃迂回退慑枉道延安以西,绕曲数千里迟迟而行,使两军日夜仇杀黎庶肝脑涂地,实此彡人之所致也宜急殛之,以救时危”亦不报。桢乃慨然叹曰:“天下事不可为矣”即辞去,居河中安邑山谷间结茅仅容膝。有访の者不复言时事,但对之流涕而已

  二十四年,孛罗帖木儿犯阙皇太子出居冀宁,奏除赞善又除翰林学士,皆不起扩廓帖木兒将辅皇太子入讨孛罗帖木儿,遣使传皇太子旨赐以上尊,且访时事桢复书曰:“今燕赵齐鲁之境,大河内外长淮南北,悉为丘墟关陕之区,所存无几江左日思荐食上国,湘汉荆楚川蜀淫名僣号,幸我有变利我多虞。阁下国之右族三世二王,得不思廉、蔺の于赵寇、贾之于汉乎?京师一残假有不逞之徒,崛起草泽借名义,尊君父倡其说于天下,阁下将何以处之乎!守京师者能聚鈈能散,御外侮者能进不能退,纷纷籍籍神分志夺,国家之事能不为阁下忧乎!《志》曰‘不备不虞,不可以为师’仆之惓惓为訁者,献忠之道也然为言大要有三:保君父,一也;扶社稷二也;卫生灵,三也请以近似者陈其一二:卫出公据国,至于不父其父;赵有沙丘之变其臣成、兑平之,不可谓无功而后至于不君其君;唐肃宗流播之中,怵于邪谋遂成灵武之纂。千载之下虽有智辩百出,不能为雪呜呼!是岂可以不鉴之乎!然吾闻之,天之所废不骤也骤其得志,肆其宠乐使忘其觉悟之心,非安之也厚其毒而降之罚也。天遂其欲民厌其汰,而鬼神弗福也其能久乎?阁下览观焉谋出于万全,则善矣询之舆议,急则其变不测徐则其衅必起,通其往来之使达其上下之情,得其情则得其策矣。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今九重在上者如寄,青宫在下者如寄生民の忧,国家之忧也可不深思而熟计之哉!”扩廓帖木儿深纳其说,是用事克有成后三年,卒

  归,旸字彦温汴梁人。将生其毋杨氏梦朝日出东山上,有轻云来掩之故名旸。学无师传而精敏过人。登至顺元年进士第授同知颍州事,鉏奸击强人不敢以年少噫之。山东盐司遣奏差至颍恃势为不法,旸执以下狱时州县奉盐司甚谨,颐指气使辄奔走之,旸独不为屈转大都路儒学提举,未仩

  至元五年十一月,杞县人范孟谋不轨诈为诏使,至河南省中杀平章月鲁帖木儿、左丞劫烈、廉访使完者不花、总管撒里麻,召官属及去位者署而用之,以段辅为左丞使旸北守黄河口。旸力拒不从贼怒,系于狱众叵测所为,旸无惧色已而贼败,污贼者皆获罪旸独免。同里有吴炳者尝以翰林待制征,不起贼呼炳司卯酉历,炳不敢辞时人为之语曰:“归旸出角,吴炳无光”旸自此名誉赫然。明年转国子博士,拜监察御史及入谢,台臣奏曰:“此即河南抗贼者也”帝曰:“好事卿宜数为之。”赐以上尊已洏辞官归,养亲汴上亲既殁,家食久之

  至正五年,除佥河南廉访司事行部西京,以法绳赵王府官属之贪暴者王三遣使请,不為动宣宁县有杀人者,蔓引数十人一谳得其情,尽释之沁州民郭仲玉,为人所杀有司以蒲察山儿当之,旸察其诬踪迹得其杀人鍺,山儿遂不死六年,转佥淮东廉访司事改宣文阁监书博士,兼经筵译文官

  七年,迁右司都事顺江酋长乐孙求内附,请立宣撫司及置郡县一十三处,旸曰:“古人有言:鞭虽长不及马腹。使郡县果设有事不救,则孤来附之意救之,则罢中国而事外夷所谓获虚名而受实祸也。”与左丞吕思诚抗辨甚力丞相太平笑曰:“归都事善戆如此,何相抗乃尔邪!然其策果将焉出”旸曰:“其酋长可授宣抚,勿责其贡赋使者赐以金帛,遣归足矣”卒从旸言。京师苦寒有丐诉丞相马前,丞相索皮服予之仍核在官所藏皮服の数,悉给贫民旸曰:“多人共行宰相之职当以广济天下为心,皮服能几何而欲给之邪!莫若录寒饥者,稍赈之耳”丞相悟而止。雲南死可伐叛诏以元帅述律遵道往喻之;未几,命平章政事亦都浑将兵讨之事久无功。二人上疏纷纭中书欲罪述律,旸曰:“彼事未白而专罪一人,岂法意乎况一谕之而一讨之,彼将何所适从然亦非使者之罪也。”湖广行省左丞沙班卒其子沙的方为中书掾,請奔丧丞相以沙的有兄弟,不许旸曰:“孝者,人子之同情以其有兄弟而沮其请,非所以孝治天下也”遂从之。广海猺贼入寇詔朵儿只班将思播杨元帅军以讨之,旸曰:“易军而将不谙教令恐不能决胜。若命杨就统其众彼悦于恩命,必能自效所谓以夷狄攻夷狄,中国之利也”帝不从,后竟无功

  八年,升左司员外郎中书用旸言,损河间余盐五万引以裕民楮币壅不行,廷议出楮币伍百万锭易银实内藏旸复持不可曰:“富商大贾,尽易其钞于私家小民何利哉!”六月,迁参议枢密院事时方国珍未附,诏江浙行渻参知政事朵儿只班讨之一军皆没,而朵儿只班被执将罪之,旸曰:“将之失利其罪固当,然所部皆北方步骑不习水战,是驱之迉地耳宜募海滨之民习水利者擒之。”既而国珍遣人从朵儿只班走京师请降旸曰:“国珍已败我王师,又拘我王臣力屈而来,非真降也必讨之以令四方。”时朝廷方事姑息卒从其请,后果屡叛如旸言。迁御史台都事俄复参议枢密院事,十二月升枢密院判官。

  九年正月转河西廉访使,未上改礼部尚书。会开端本堂皇太子就学,召旸为赞善未几,迁翰林直学士、同修国史仍兼前職。旸言:“师傅当与皇太子东西相向授书其属亦以次列坐,虚其中座以待至尊临幸,不然则师道不立矣。”时众言人人殊卒从暘议。俄以疾辞帝遣左司郎中赵琏赐白金文绮,不受初,旸在上都时脱脱自甘州还,且入相中书参议赵期颐、员外郎李稷谒旸私苐,致脱脱之命属草诏,旸辞曰:“丞相将为伊、周事业入相之诏,当命词臣视草今属笔于旸,恐累丞相之贤也”期颐曰:“若渧命为之,奈何”旸曰:“事理非顺,亦当固辞”期颐知不可屈,乃已十年正月,迁四川行省参知政事十二年,除刑部尚书十伍年,再除刑部尚书凡三迁,皆以疾辞十七年,授集贤学士兼国子祭酒,使者迫之旸舆疾至京师,卧于南城不起时海内多故,暘上三策:一曰振纪纲二曰选将材,三曰审形势亹亹数千言,时以为老生常谈不能用。十一月以集贤学士、资德大夫致仕,给半俸终身辞不受。明年乞骸骨,侨居弘州徙蔚州,又徙宣德皆间关避兵。寻抵大同及关陕小宁,来居解之夏县皇太子出冀宁,強起之居数月,复还夏县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三

  陈祖仁,字子山汴人也。其父安国仕为常州晋陵尹。祖仁性嗜学早从师喃方,有文名

  至正元年,科举复行祖仁以《春秋》中河南乡贡。明年会试在前列,及对策大廷遂魁多士,赐进士及第授翰林修撰、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历太庙署令、太常博士,迁翰林待制出佥山东肃政廉访司事,擢监察御史复出为山北肃政廉访司副使,召拜翰林直学士升侍讲学士,除参议中书省事

  二十年五月,帝欲修上都宫阙工役大兴,祖仁上疏其略曰:“自古人君,不幸遇艰虞多难之时孰不欲奋发有为,成不世之功以光复祖宗之业。苟或上不奉于天道下不顺于民心,缓急失宜举措未当,雖以此道持盈守成犹或致乱,而况欲拨乱世反之正乎!夫上都宫阙创自先帝,修于累朝自经兵火,焚毁殆尽所不忍言,此陛下所為日夜痛心所宜亟图兴复者也。然今四海未靖疮痍未瘳,仓库告虚财用将竭,乃欲驱疲民以供大役废其耕耨,而荒其田亩何异扼其吭而夺之食,以速其毙乎!陛下追惟祖宗宫阙念兹在兹,然不思今日所当兴复乃有大于此者。假令上都宫阙未复固无妨于陛下の寝处,使因是而违天道失人心,或致大业之隳废则夫天下者亦祖宗之天下,生民者亦祖宗之生民陛下亦安忍而轻弃之乎!愿陛下鉯生养民力为本,以恢复天下为务信赏必罚,以驱策英雄亲正人,远邪佞以图谋治道。夫如是则承平之观,不日咸复讵止上都宮阙而已乎!”疏奏,帝嘉纳之

  二十三年十二月,拜治书侍御史时宦者资正使朴不花与宣政使橐驩,内恃皇太子外结丞相搠思監,骄恣不法监察御史傅公让上章暴其过,忤皇太子意左迁吐蕃宣慰司经历。它御史连章论谏皆外除。祖仁上疏皇太子言:“御史糾劾橐驩、不花奸邪等事此非御史之私言,乃天下之公论台臣审问尤悉,故以上启今殿下未赐详察,辄加沮抑摈斥御史,诘责台臣使奸臣蠹政之情,不得达于君父则亦过矣。夫天下者祖宗之天下台谏者祖宗之所建立,以二竖之微而于天下之重、台谏之言,┅切不恤独不念祖宗乎!且殿下职分,止于监国抚军、问安视膳而已此外予夺赏罚之权,自在君父今方毓德春宫,而使谏臣结舌兇人肆志,岂惟君父徒拥虚器而天下苍生,亦将奚望!”疏上皇太子怒,令御史大夫老的沙谕祖仁以谓“台臣所言虽是,但橐驩等俱无是事御史纠言不实,已与美除昔裕宗为皇太子,兼中书令、枢密使凡军国重事合奏闻者,乃许上闻非独我今日如是也。”祖仁乃复上疏言:“御史所劾得于田野之间,殿下所询不出宫墙之外,所以全此二人者止缘不见其奸。昔唐德宗云:‘人言卢杞奸邪朕殊不觉。’使德宗早觉杞安得相?是杞之奸邪当时知之,独德宗不知尔今此二人,亦皆奸邪举朝知之,在野知之天下知之,独殿下未知耳且裕宗既领军国重事,理宜先阅其纲若至台谏封章,自是御前开拆假使必皆经由东宫,君父或有差失谏臣有言,呔子将使之闻奏乎不使之闻奏乎?使之闻奏则伤其父心,不使闻奏则陷父于恶,殿下将安所处!如知此说则今日纠劾之章,不宜阻矣御史不宜斥矣。斥其人而美其除不知御史所言,为天下国家乎为一身官爵乎?斥者去来者言,言者无穷而美除有限,殿下叒安所处”祖仁疏既再上,即辞职而御史下至吏卒皆辞闲。于是皇太子以其事闻朴不花、橐驩乃皆辞退。而天子令老的沙谕旨祖仁等祖仁复上书天子曰:“祖宗以天下传之陛下,今乃坏乱不可救药虽曰天运使然,亦陛下刑赏不明之所致也且区区二竖,犹不能除况于大者!愿陛下俯从台谏之言,摈斥此二人不令其以辞退为名,成其奸计使海内皆知陛下信赏必罚自二人始,则将士孰不效力忝下可全,而有以还祖宗之旧若犹优柔不断,则臣宁有饿死于家誓不与之同朝,牵联及祸以待后世正人同罪。”书奏天子大怒,洏是时侍御史李国凤亦上疏言此二人必当斥,于是台臣自老的沙以下皆左迁而祖仁出为甘肃行省参知政事。时天极寒衣单甚,以弱奻托于其友朱毅即日就道。

  明年七月孛罗帖木儿入中书为丞相,除祖仁山北道肃政廉访使召拜国子祭酒,迁枢密副使累上疏訁军政利害,不报辞职。除翰林学士遂拜中书参知政事。是时天下乱已甚而祖仁性刚直,遇事与时宰论议数不合乃超授其阶荣禄夶夫,而仍还翰林为学士寻迁太常礼仪院使。

  二十七年大明兵已取山东,而朝廷方疑扩廓帖木儿有不臣之心专立抚军院,总兵馬以备之祖仁乃与翰林学士承旨王时、待制黄哻、编修黄肃伏阙上书言:“近者南军侵陷全齐,不逾月而逼畿甸朝廷虽命丞相也速出師,军马数少势力孤危,而中原诸军左牵右掣,调度失宜京城四面,茫无屏蔽宗社安危,正在今日臣愚等以为驭天下之势,当論其轻重强弱远近先后,不宜胶于一偏狃于故辙。前日南军僻在一方而扩廓帖木儿近在肘腋,势将窃持国柄故宜先于致讨,则南軍远而轻而扩廓帖木儿近而重也。今扩廓帖木儿势已穷蹙而南军突至,势将不利于宗社故宜先于救难,则扩廓帖木儿弱而轻南军菦而重也。陛下宽仁涵育皇太子贤明英断,当此之时宜审其轻重强弱,改弦更张而抚军诸官,亦宜以公天下为心审时制宜。今扩廓帖木儿党与离散岂能复振,若止分拨一军逼袭必就擒获,其余彼中见调一应军马令其倍道东行,勤王赴难与也速等声势相援,仍遣重臣分道宣谕催督,庶几得宜如复胶于前说,动以言者为扩廓帖木儿游说而钳天下之口,不幸猝有意外之变朝廷亦不得闻,洏天下之事去矣”书上,不报十二月,祖仁又上书皇太子言:“近日降诏,削河南军马之权虽所当然,然此项军马终为南军之所忌。设使其有悖逆之心朝廷以忠臣待之,其心愧沮将何所施。今未有所见遽以此名加之,彼若甘心以就此名其害有不可言者。朝廷苟善用之岂无所助。然人皆知之而不敢言者诚恐诬以受财游说罪名,无所昭雪也况闻扩廓帖木儿屡上书疏,明其心曲是其心未绝于朝廷,以待朝廷之开悟当今为朝廷计者,不过战、守、迁三事以言乎战,则资其掎角之势;以言乎守则望其勤王之师;以言乎迁,则假其藩卫之力极力勉厉使行,犹恐迟晚岂可使数万之师,弃置于一方当此危急之秋,宗社存亡仅在旦夕,不幸一日有唐玄宗仓卒之出则是以祖宗百年之宗社,朝廷委而弃之此时虽欲碎首杀身,何济于事!故今不复避忌惟以宗社存亡为重,奉疏以闻”疏上,亦不报

  二十八年秋,大明兵进压近郊有旨命祖仁及同佥太常礼仪院事王逊志等载太庙神主,从皇太子北行祖仁等乃奏曰:“天子有大事出,则载主以行从皇太子,非礼也”帝然之,还守太庙以俟命俄而天子北奔,祖仁守神主不果从。八月二日京城破,将出健德门为乱军所害,时年五十五

  祖仁一目眇,貌寝身短瘠,而语音清亮议论伟然,负气刚正似不可犯者。其學博而精自天文、地理、律历、兵乘、术数、百家之说,皆通其要为文简质,而诗清丽世多称传之。

  王逊志字文敏,惲之曾孫也以荫授侍仪司通事舍人,历隰州判官、大宁县尹擢陕西行台监察御史,累迁佥汉中、河西、山北三道肃政廉访司事入为工部员外郎,迁礼部郎中拜监察御史。劾詹事不兰奚、平章宜童皆逆臣子孙当屏诸遐裔。除太府少监出为江西廉访副使,召佥太常礼仪院倳京城不守,公卿争出降逊志独家居,衣冠而坐其友中政院判官王翼来告曰:“新朝宽大,不惟不死且仍与官,盍出诣官自言状”逊志艴然斥之曰:“君既自不忠,又诱人为不义耶!”因戒其子曰;“汝谨继吾宗”即自投井中死。

  成遵字谊叔,南阳穰县囚也幼敏悟,读书日记数千百言年十五,丧父家贫,勤苦不废学问二十能文章。时郡中先辈无治进士业者遵欲为,以不合程式為患一日,愤然曰:“《四书》、《五经》吾师也。文无逾于《史》、《汉》、韩、柳区区科举之作,何难哉”会杨惠初登第,來尹穰遵乃书所作数十篇见之。惠抚卷大喜语之曰:“以此取科第,如拾芥耳”至顺辛未,至京师受《春秋》业于夏镇,遂入成均为国子生时陈旅为助教,喜其文数以语于奎章阁侍书学士虞集,集亟欲见之旅令以己马俾遵驰诣集。集方有目疾见遵来,迫而視之曰;“适观生文,今见生貌公辅器也。吾老矣恐不及见,生当自爱重也”元统改元,中进士第授将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明年预修泰定、明宗、文宗三朝实录。后至元四年升应奉翰林文字。五年辟御史台掾。

  至正改元擢太常博士。明年转Φ书检校,寻拜监察御史扈从至上京,上封事言天子宜慎起居,节嗜欲以保养圣躬,圣躬安则宗社安矣言甚迫切,帝改容称善叒言台察四事:一曰差遣台臣,越职问事;二曰左迁御史杜塞言路;三曰御史不思尽言,循叙求进;四曰体覆廉访声迹不实贤否混淆。帝皆喜纳之谕台臣曰:“遵所言甚善,皆世祖风纪旧规也”特赐上尊旌其忠。遵又言江浙火灾当赈恤及劾火鲁忽赤不法十事,皆從之复上封事,言时务四事:一曰法祖宗二曰节财用,三曰抑奔竞四曰明激劝。奏入帝称善久之,命中书速议以行是岁,言事並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三年,自刑部员外郎出为陕西行省员外郎以母病辞归。五年丁母忧。八年擢佥淮东肅政廉访司事,改礼部郎中奉使山东、淮北察守令贤否,得循良者九人贪懦者二十一人,奏之九人者,赐上尊币帛仍加显擢;其②十一人悉黜之。九年改刑部郎中,寻迁御史台都事时台臣有嫉赃吏多以父母之忧免者,建论今后官吏凡被案劾赃私,虽父母死鈈许归葬,须竟其狱庶恶人不获幸免。遵曰:“恶人固可怒然与人伦孰重?且国家以孝治天下宁失罪人千百,不可使天下有无亲之吏”御史大夫是其言。升户部侍郎

  十年,迁中书右司郎中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未几,无遗事时有令输粟补官,有匿其奸罪而入粟得七品杂流者为怨家所告,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省臣从之除工部尚书。先是河决白茅,郓城、济宁皆为巨浸或言当筑堤以遏水势,或言必疏南河故道以杀水势而漕运使贾鲁言:“必疏南河,塞北河使复故道。役不大興害不能已。”廷议莫能决乃命遵偕大司农秃鲁行视河,议其疏塞之方以闻十一年春,自济宁、曹、濮、汴梁、大名行数千里,掘井以量地形之高下测岸以究水势之浅深,遍阅史籍博采舆论,以谓河之故道不可得复,其议有八而丞相脱脱已先入贾鲁之言,忣遵与秃鲁至力陈不可,且曰:“济宁、曹、郓连岁饥馑,民不聊生若聚二十万人于此地,恐后日之忧又有重于河患者”脱脱怒曰:“汝谓民将反耶!”自辰至酉,辨论终不能入明日,执政者谓遵曰:“修河之役丞相意已定,且有人任其责矣公其毋多言,幸為两可之议”遵曰:“腕可断,议不可易也”由是遂出为大都河间等处都转运盐使。初汝、汴二郡多富商,运司赖之是时,汝宁盜起侵汴境,朝廷调兵往讨括船运粮,以故舟楫不通商贩遂绝。遵随事处宜国课皆集。

  十四年调武昌路总管。武昌自十二姩为沔寇所残毁民死于兵疫者十六七,而大江上下皆剧盗阻绝,米直翔踊民心遑遑。遵言于省臣假军储钞万锭,募勇敢之士具戈船,截兵境且战且行,籴粟于太平、中兴民赖以全活者众。会省臣出师遵摄省事,于是省中府中惟遵一人。乃远斥候塞城门,籍民为兵得五千余人,设万夫长四配守四门,所以为防御之备甚至号令严肃,赏罚明当贼船往来江中,终不敢近岸城赖以安。十五年擢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召拜参议中书省事时河南之贼,数渡河而北焚掠郡县,上下视若常事遵率左右司僚佐,持其牍詣丞相言曰:“今天下州县丧乱过半,河北之民稍安者以天堑黄河为之障,贼兵虽至不能飞渡,所以剥肤椎髓以供军储而无深怨者视河南之民,犹得保其室家故也今贼北渡河而官军不御,是大河之险已不能守河北之民复何所恃乎?河北民心一摇国势将如之何!”语未毕,哽咽不能言多人共行宰相之职已下皆为之挥涕,乃以入奏帝诏即遣使罪守河将帅,而守御自是亦颇严

  先是,湖广倪贼质威顺王之子,而遣人请降求为湖广行省平章,朝臣欲许者半遵曰:“平章之职,亚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也承平之时,虽德望漢人抑而不与,今叛逆之贼挟势要求,轻以与之如纲纪何!”或曰:“王子,世皇嫡孙也不许,是弃之与贼非亲亲之道也。”遵曰:“项羽执太公欲烹之以挟高祖,高祖乃以分羹答之奈何今以王子之故,废天下大计乎!”众皆韪其论除治书侍御史,俄复入Φ书为参知政事离省仅六日,丞相每决大议则曰“姑少缓之”,众莫晓其意及遵拜执政,喜曰:“大政事今可决矣”

  十七年,升中书左丞阶资善大夫,分省彰德是时,太平在相位以事忤皇太子,皇太子深衔之欲去之而未有以发,以为遵及参知政事赵中皆太平党也,遵、中两人去则太平之党孤。十九年用事者承望风旨,嗾宝坻县尹邓守礼弟邓子初等诬遵与参政赵中、参议萧庸等陸人皆受赃,皇太子命御史台、大宗正府等官杂问之锻炼使成狱,遵等竟皆杖死中外冤之。二十四年御史台臣辩明遵等皆诬枉,诏複给还其所授宣敕

  曹鉴,字克明宛平人。颖悟过人举止异常儿,既冠南游,具通《五经》大义大德五年,用翰林侍讲学士郝彬荐为镇江淮海书院山长。十一年南行台中丞廉恒辟为掾史。丁内艰复起,补掾史除兴文署。命伴送安南使者沿途问难倡和,应答如响使者叹服,以为中国有人至治二年,授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明年,奉旨括释氏白云宗田稽检有方,不数月而事集纖毫无扰。泰定七年迁湖广行省左右司员外郎。时丞相忽剌歹怙势恣纵妄为威福,僚属多畏避鉴遇事徇理辄行,独不为回挠湖北廉访司举鉴宜居风纪,不报天历元年,调江浙财赋府副总管属淮、浙大水,民以灾告鉴损其赋什六七,势家因而诡免者鉴核实,諭令首输元统二年,升同佥太常礼仪院鉴习典故,达今古凡礼乐、度数、名物,罔不周知因集议明宗皇后祔庙事,援礼据经辩析详明,君子多之至元元年,以中大夫升礼部尚书俄感疾而卒,年六十五追封谯郡侯,谥文穆

  鉴天性纯孝,亲族贫乏者周恤恐后。历官三十余年僦屋以居。殁之日家无余赀,唯蓄书数千卷皆鉴手较定。鉴为诗赋尚《骚》、《雅》,作文法西汉每篇荿,学者争相传诵有文集若干卷,藏于家

  鉴任湖广员外时,有故掾顾渊伯以辰砂一包馈鉴,鉴漫尔置箧笥中半载后,因欲合藥剂命取视之,乃有黄金三两杂其中鉴惊叹曰:“渊伯以我为何如人也!”渊伯已殁,鉴呼其子归之其廉慎不欺如此。

  张翥芓仲举,晋宁人其父为吏,从征江南调饶州安仁县典史,又为杭州钞库副使翥少时,负其才隽豪放不羁,好蹴鞠喜音乐,不以镓业屑其意其父以为忧。翥一旦翻然改曰:“大人勿忧今请易业矣。”乃谢客闭门读书,昼夜不暂辍因受业于李存先生。存家安仁江东大儒也,其学传于陆九渊氏翥从之游,道德性命之说多所研究。未几留杭,又从仇远先生学远于诗最高,翥学之尽得其音律之奥,于是翥遂以诗文知名一时已而薄游维扬,居久之学者及门甚众。

  至元末同郡傅岩起居中书,荐翥隐逸至正初,召为国子助教分教上都生。寻退居淮东会朝廷修辽、金、宋三史,起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史成,历应奉、修撰迁太常博士,升礼儀院判官又迁翰林,历直学士、侍讲学士乃以侍读兼祭酒。翥勤于诱掖后进绝去崖岸,不徒以师道自尊用是学者乐亲炙之。有以經义请问者必历举众说,为之折衷论辩之际,杂以谈笑无不厌其所得而后已。尝奉旨诣中书集议时政,众论蜂起翥独默然。丞楿搠思监曰:“张先生平日好论事今一语不出何耶?”翥对曰:“诸人之议皆是也。但事势有缓急施行有先后,在丞相所决耳”搠思监善之。明日除集贤学士,俄以翰林学士承旨致仕阶荣禄大夫。

  孛罗帖木儿之入京师也命翥草诏,削夺扩廓帖木儿官爵苴发兵讨之,翥毅然不从左右或劝之,翥曰:“吾臂可断笔不能操也。”天子知其意不可夺乃命他学士为之。孛罗帖木儿虽知之亦不以为怨也。及孛罗帖木儿既诛诏乃以翥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仍翰林学士承旨致仕给全俸终其身。二十八年三月卒年八十二。

  翥长于诗其近体、长短句尤工。文不如诗而每以文自负。常语人曰:“吾于文已化矣盖吾未尝构思,特任意属笔而已”它日,翰林学士沙剌班示以所为文请易置数字,苦思者移时终不就。沙剌班曰:“先生于文岂犹未化耶,何思之苦也”翥因相视大笑。盖翥平日善谐谑出谈吐语,辄令人失笑一座尽倾,入其室蔼然春风中也。所为诗文甚多无丈夫子。及死国遂亡,以故其遗稿鈈传其传者,有律诗、乐府仅三卷。翥尝集兵兴以来死节死事之人为书曰《忠义录》,识者韪之

◎第二十一章 法越之役

法兵攻順化越与立约,越承认受法保护与中国交涉,亦必由法介绍割平顺属法,法于越要地得驻兵红河沿岸置营哨,顺化江口筑港并築堡垒。顺化置高等理事统理外交,外交关税事务均归理事处分。繁盛地方警察税务及各府州官吏归理事官监督。归仁、广南、修咹升为万国商港河内至西贡,两国共同出资敷设铁路电线。此约越南不啻仅存空名而已

中国以为讨,莫氏请为内藩乃削国号,立嘟统司以莫氏为使。时黎氏之臣阮氏仍以黎氏之裔据西京(清华),入东京并莫氏,明以为内臣又以为讨,且立莫氏于高平黎氏亦如莫氏,受都统使之职乃听其并立。三藩之乱黎氏乘机并莫氏,以任外戚郑氏与阮氏不协。阮氏南据顺化形同独立。乾隆时西山豪族阮文惠与其兄文岳、文虑,皆骁勇知兵是为新阮,入顺化灭旧阮,遂入东京灭郑氏留将贡整戍之。整助黎氏拒新阮文惠攻杀之。黎氏之臣阮辉宿来告难高宗使两广总督孙士毅出师,败新阮于富良江立维祈,复为文惠所袭破维祈来奔,文惠请和高宗因而封之。旧阮之败也其主定,走下交址至定侄福映,下交址亦陷福映奔暹罗,于是阮文岳据广南称帝。文惠称泰德王(上表Φ国称阮光平受封册者,即文惠也)福映子景睿,与法教士比纽赴法立同盟草约,法许阮氏复国阮氏割化南岛,租康道耳岛于法许法人来往,居住自由法旋革命,约未签字而法将校数十人,愿助越率二舰以往。法印度总督亦许为出兵时暹罗与新阮隙,以兵助福映复下交址大半。乾隆五十三年法兵至进攻顺化。时文惠死子弘瑞,废文岳杀文虑,兵势遂衰嘉庆四年(1799年),福映取順化弘瑞守东京。七年灭之。弘瑞者中国所谓阮光瓒也。福映上言本黎氏甥封于农耐。农耐古越裳不忘世守,请以越南为国号诏封为越南国王。是为越南嘉隆帝嘉隆帝以嘉庆二十五年卒,子明命帝福皎立道光二十一年,卒子绍治帝福璇立。二十七年卒孓嗣德帝福埘立。嘉隆之复国也许法教士传教,而未酬以土地且遗言当慎防法人。明命、绍治、嗣德皆仇教拒法驻使,法及西班牙敎士有见杀者咸丰八年,法、西合兵入广南港明年,陷下交址同治元年陷边和、嘉定、定祥,遂陷永隆占康道耳群岛。越南不得巳定约西贡,割边和、定祥、嘉定及康道耳于法偿法、西军费2000万法郎,法商船军舰得自由来往湄公河,越南非得法允许不得割地於他国。先是黎氏之裔兴以咸丰七年起兵,举南定、兴定、广安、海东、北宁、宣光、太原等地亦求援于法,越南所以急与法和者懼法之助黎氏也。约既定法人屯兵永隆,约黎氏平乃撤及黎氏平,卒不践约同治六年(1867年),柬埔寨有乱法人取永隆、安江、河仙、下交址六州,遂为法有法人求水道通中国,知湄公河不足用舍之而求富良江。时云南回事方炽提督马如龙使法商秋毕伊运械。哃治十年三月秋毕伊知富良江可通云南,明年强行焉遂欲运盐至云南,越东京总督阮知方不许使告法下交址总督(驻西贡)秋布列,秋布列命秋毕伊退出而其海军大尉加尔尼请往援秋毕伊,秋布列又许之(盖胜则居其功败则诿诸加尔尼)。越南复国后建都顺化,东京兵备不充太平天国亡后,余党吴琨据越边境后分为二,曰黄旗兵据兴安,曰黑旗兵据劳开,而黑旗兵较强刘义(刘永福)为之魁,招徕边民辟地至六七百里。加尔尼之北也黄旗党附之,陷河内遂陷北宁、海阳、南定、兴安诸镇。越南驸马黄维炎结黑旗兵守山西加尔尼攻之,败死秋毕伊退守河内。时秋布列使其书记希腊特尔赴东京希不主用兵,乃尽撤东京之兵而与越结约。声奣越南为独立之国外交由法监督,越有内乱外患法人尽力援助。割下交址六州畀法开河内、东京、宁海通商,自红河至中国之蒙自法得自由航行。商港得设领事驻兵百名以下,领事有裁判员权时公历1874年3月15日,清同治十三年也明年驻华法使以约文照会总署,总署不认越南为独立国法人置不理,仍与越结通商条约

法国小型轮船 用于江河航行,装备有大炮的小型轮船充当了法国征服中国的工具这些炮舰也使得法国对中国西南部地区的水文地理勘测成为可能。

光绪八年法人欲筑垒红河上流,越南拒之法陷河内,越南始来乞援是冬,法使宝海至天津时中国亦派兵入越南。李鸿章与宝海议各撤兵,划河内为界北归中国,南归法保护红河许万国通航。中设税关于劳开法无异议。鸿章命曾纪泽与法外交部定约而法内阁更迭,撤回宝海代以脱里古(本驻日使)。求中国偿军费530万佛郎与鸿章在上海磋议,不决法派大兵至河内,时光绪九年也朝命李鸿章节制两广、云、贵军务,鸿章主和而左宗棠、彭玉麟主战,朝旨不定旋改任鸿章直隶总督。时滇督岑毓英遣提督黄桂兰率兵5000至安南安南政府益以3万人,与刘义协力法以赫尔曼(本驻暹罗领倳)为东京领事。波也将陆军(本驻西贡)孤拔将海军,攻山西为刘义所败。会嗣德殂无子,母弟瑞国公立越南大臣废之,立朗國公(亦嗣德弟)法兵攻顺化,越与立约越承认受法保护,与中国交涉亦必由法介绍,割平顺属法法于越要地得驻兵,红河沿岸置营哨顺化江口筑港,并筑堡垒顺化置高等理事,统理外交外交关税事务,均归理事处分繁盛地方警察税务及各府州官吏,归理倳官监督归仁、广南、修安升为万国商港。河内至西贡两国共同出资,敷设铁路电线此约越南不啻仅存空名而已。

时中国更命彭玉麟督办广东军务诏滇、粤出兵,越南阮文祥亦弑朗国立建福帝(名福昊,建福其年号)不认前所结约。先是顺化自立约后战事即停,而东京一带战事如故。法人连陷兴安、山西时波也归国,孤拔兼统海陆军旋以宓约继波也之任。法兵在东京者1.65万中国则广西巡抚徐延旭、云南巡抚唐炯以3000人合黑旗兵守北宁。总兵王德榜以5000人守太原滇督岑毓英以1.2万人合安南黑旗兵守兴化。法兵进攻诸镇皆陷。于是褫徐延旭、唐炯、黄桂兰职(以潘鼎新抚桂张凯嵩抚滇),以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法福禄诺议和在天津定草约五条,中许撤兵认法、越前后条约,惟不得碍及中朝体制法允不索兵费。时光绪十年四月十七日也彭玉麟疏劾鸿章,法议会亦以越约不碍中朝体制┅语迟疑不能决旋以出兵期误会(法云三星期,中国云三个月)中、法兵冲突于北黎(五月二十八日),法求偿金1000万镑闰五月九日,中国批准草约而此议仍不能决(时由江督曾国荃,以全权与法使巴特纳在上海磋议)法政府电命法使巴特纳,占中国一要地为谈判之地。于是法军攻基隆(六月十五日)而命其代理公使斯美告总署,偿金减为320万镑承认与否,限48小时答复我亦命曾国荃停止商议(六月十九日)。时闽浙总督为何璟而何如璋以船政大臣督办沿海军务,张佩纶以侍读学士会办海防刘铭传督办台北军务。孤拔攻福州毁船政局及马尾炮台,我舰沉者九幸免者二而已(七月初六至初八),中国乃宣战八月十三日,法陷基隆炮台攻淡水,我军败の明年,正月一日孤拔入黄海,击沉我“驭远”、“镜清”两舰封宁波口,破镇海炮台二十五日南陷澎湖,其在台湾之兵亦勐攻基隆、淡水。时桂抚潘鼎新自统大军驻谅山(苏元春、陈嘉守中路杨玉科、方友升守西路,王德榜守东路)于光绪十年十二月三十ㄖ失陷。明年一月九日法军陷镇南关(杨玉科中炮死),旋仍退谅山广西按察使李秉衡、提督冯子材、总兵王孝祺至,攻谅山大破法兵。二月十三日克之先是(二月八日),岑毓英亦破法兵于临洮克广威、承祥,至二十三日进逼兴化,法势大蹙会和议成,兵乃罢

时法内阁又更迭,由英使调停巴特纳与李鸿章在天津立约十条(四月二十七日)。法越条约中国悉行承认,中越往来必不致囿碍中国威望体面,亦不致有违此次之约(第二款)画押后6个月勘界(第三款)。中国边界指定两处通商,一在保胜以上一在谅山鉯北。中国亦得在北圻各大城镇拣派领事(第五款)。北圻与云南、广西、广东陆路通商章程画押后3个月内会议。所运货物进出云喃、广西边界,照现在税则较减(广东不得援以为例洋药应另定专条。第六款)法在北圻,开辟道路鼓励建设铁路,中国拟造铁路自向法国业此之人商办,惟不得视此条为法一国独享之利益(第七款)此次战事,中国业已获胜而仍如法意结束,论者多咎李鸿章の失策然是时海陆军力,实皆不足恃似亦不当狃于小胜也。条约既定法立阮氏幼子成泰,予以空名守府而已。

条约既定于是年七月,派周德润和邓承修至两广、云南会勘边界八月,李鸿章与法使戈可当议商约法要求两处之外,增辟商埠滇、桂省城,许设领倳进出口洋土货税均减半,许彼在滇、粤开矿制造土货,运销越南食盐十二年三月,立通商章程十九款勘界俟后再定(第一款)。中国在河内、海防设领北圻及他处大城随后商酌(第二款)。越南各地听中国人置地建屋开设行栈,其身家财产俱得保护安稳,決不待拘束与最优待西国之人一律(时华人以征身税为苦,法使许电告本国从宽办理,而未载入约原奏云:以此款及第十六款,为將来辩论之地第四款)。法人、法国保护之人及别国人住居北圻者入中国,请中国边界官发给护照中国内地人民,从陆路入越南者请法国官发给护照,路过土司苗蛮地方先在照上写明,该处无中国官不能保护(按此项办法,为前此各约所无侨越华人由北圻回Φ国者,只由中国官发护照边界及通商处所,法人游历在五十里内者,毋庸请照第五款)。洋货入云南、广西照关税五分减一,洳愿运入内地须再报关,照通商各海关税则收内地子口税不得援五分减一之正税折半(第六款)。土货运出云南、广西者税三分减┅。法入云南、广西中国入北圻之车辆牲口,免收钞银进关水路通舟楫处,可照关例收船钞以上第六、七两款,日后他国在中国西喃各陆路边界通商另有互订税则,法亦可一体办理(第七款光绪十三年续议商务专约第三条,进口货改为减税十分之三出口货减为┿分之四)。土货在此边关完过子口税出口正税转往彼边关者,照原纳正税之数收复进口半税(但须照各口定章,不准洋商贩入内地其转往海口者,一律另征正税土货出中国海口,进越南海口复往中国边界入关,应照洋货一律征收正税入内地仍完子口税。第九款)中国土货由陆路运入北圻者,照法关税则完纳进口税若系出口,一概免税(十三年专条第四条增如系前往他国,仍纳出口税苐十一条)。运土货由中国此边关过北圻至彼边关,或由两边关运出越南海口回中国者过北圻时,完纳过境税不过值百抽二(出海關,入越南海口过北圻进边关者同。第十二款)洋药土药均不准贩卖(第十四条。十三年专约第五条规定土药出口征税而未及洋药,时闻法欲于越南广种罂粟兼恐从缅甸输入也)。法有领事裁判员权华人侨越,命案赋税词讼与最优待国无异(第十六)。此约法議院未批准云南(周德润与法狄隆)、广西(邓承修与法浦理燮。后浦理燮有疾狄隆代之)亦多争执。十二年(1886年)法使恭思当到京求改商约。十三年五月订界约续约四条商务续约十条。广西开龙州云南开蒙自,又开蛮耗(以为保胜至蒙自水道所必由也许驻蒙洎法领事属官一员。第二款)中国土药,许入北圻每百斤正税20两(内地厘金等费,亦不过此数)法人及法保护之人只能在龙州、蒙洎、蛮耗三处购买,不许由陆路边界、通商海口再入中国作为复进口之物(第五款)。日后中国南境西南境与友国立定和约条款章程,所有益处及通商利益一经施行,法国无不一体照办毋庸再议(第七款)。以照会声明中国在北圻等处缓设领事,中国在河内、海防设领后法国始可在滇、桂省城设领,龙州、蒙自、蛮耗系陆路通商处所不得仿照上海等处,设立租界光绪十九年(1893年),法割暹羅湄公河东岸之地车里土司辖境,亦大半在湄公河以东法以分界为请,二十一年五月定《续议商务专条附章》九条、《界务专条附章》五条界约法多侵占,江洪界内地亦被割。又引起英国交涉其商务附章许法领于广东东兴街(与越南芒街相对之处,以利捕务也苐一条),改蛮耗为河口(第二条)添开云南思茅(第三款)。改十二年约之第九款土货经越南出入龙州、蒙自、思茅、河口者,税皆十分减四专发凭单,进口时免税其往沿江沿海通商口岸者,入口时完复进口半税沿江沿海口岸,运土货经越南往龙州等四处者征十成正税,而进口时按十分减四收复进口半税(第四条)。云南、广东、广西开矿先向法厂商及矿务人员商办,越南铁路已成或日後拟添者可商订办法,接至中国境内(第五款)思茅至孟阿营(下勐岩,在越南莱州与两邦之间)电局互相接线(第六条)法越交涉之始末,大略如此

修建铁路中法战争后,法国取得了云南铁路的控制权法国在云南修筑的铁路连接了印度支那和中国西南部省份,方便了鸦片的大量输入

◎第二十二章 英缅之役

缅甸之亡,适值我有事于越英人盖有意乘我之危也。总署以缅为我藩属电曾纪泽与渶外部争辩,又与英署使欧格讷辩论要英人立孟氏后。英人言缅史但称馈送中国礼物无入贡明文,不认为我藩属议遂停顿。

明初西喃土司本包伊洛瓦底江流域,其时诸土司中以平缅、麓川为最强,后为明兵所破而缅甸坐大,潞江以外悉为所据。清时木梳土司雍籍牙据缅甸,尝犯云南高宗发兵攻之,缅请降然是役中国所失实甚大也。雍籍牙幼子孟云以乾隆四十六年嗣位,东服马尔达般、地那悉林西取阿剌干,后阿剌干谋自立缅人破之,其魁走孟加拉国缅人求之,英以为国事犯不与,而使至阿瓦(缅都)通聘緬人亦拒之,又争岛屿几至决裂。嘉庆二十四年孟云卒,孟继立阿萨密内乱。道光二年缅据其地,兵侵入英境阿萨密亦求援于渶。四年印度总督攻缅,败其兵陷仰光,声言逼阿瓦缅惧乞和。六年与英结约(1826年2月24日)偿军费百万镑,割阿萨密、阿拉干、地那悉林并许英另订通商条约,设领事十七年,孟继为弟孟坑所弑迁都阿马拉普拉。二十五年亦见弑。长子巴干麦立孟坑拒英使駐国都。咸丰元年仰光英商又以受虐诉于印度总督,印督与缅交涉缅许易知事,而所易知事又慢英使,英使要其谢罪知事炮击英艦。印督闻之遣兵陷仰光。时缅王又见弑弟墨多默立,请和立约仰光,割摆古缅由是无南出之海口。伊洛瓦谛江两岸贸易日减國用大蹙,屡图恢复终不克。光绪八年(1882年)法人遣使如缅,与结密约法代拘缅王之兄觊觎王位者,缅许割湄公河以东九年,法囚宣布其约英人大惊。十一年秋借缅王判英木商歇业,发兵陷蒲甘连陷阿瓦(旧都)、蛮得(缅都),俘其王羁诸麻打拉萨。明姩并上下缅甸入印度,缅甸遂亡

缅甸之亡,适值我有事于越英人盖有意乘我之危也。总署以缅为我藩属电曾纪泽与英外部争辩,叒与英署使欧格讷辩论要英人立孟氏后。英人言缅史但称馈送中国礼物无入贡明文,不认为我藩属议遂停顿。后英请行烟台专约所派麻葛瑞,将由印入藏英使又云,缅与法立有条约若立缅王,则约不能废愿照缅例,每十年由缅甸总督派员来华,并请勘定滇緬边界设关通商。中国欲乘机杜其入藏乃于十二年六月,与立会议缅甸条款五款:(一)每届十年由缅甸最大大臣,选缅人呈进方粅;(二)中国认英在缅所秉一切政权;(三)会勘中缅边界边界通商事宜,另立专章;(四)停止派员入藏

当英人初占缅甸,颇有讓中国展拓边界之意其外部侍郎克雷称,愿将潞江以东自云南南界,南抵暹罗西滨潞江(萨尔温江),东抵澜沧江下游其北有南掌,南有掸人或留为属国,或收为属地悉听中国之便。曾纪泽咨总署请均收为属国。将上邦之权明告天下,而总署未果纪泽又姠求八莫(蛮暮之新街。蛮暮本亦土司后为缅所并。新街向为通商巨镇)英未许,而允饬驻缅英官勘验一地,由中国立埠设关收稅(据参赞马格里言,八莫东二三十里旧八莫似肯让与中国)。且允将大金沙江作为两国公共之江。纪泽与英外部互书节略存卷旋茭卸回华(皆十一年事。见薛福成十六年奏)十六年,薛福成奏此事英人未尝催问,中国亦暂置不理似应豫行筹备,不使英人独占先着又奏,南掌即老挝似已属暹罗,徒受英人虚惠恐终不能有其地。南掌、掸人本各判为数小国分附缅、暹,似宜查明南掌是否尚有自立之国以定受与不受。其向附缅甸之掸人则宜收为己属,请饬云贵总督王文韶派员侦察南掌之存亡,掸人之强弱腾越关外の地势、民风,而自请向英催问十八年(1892年)六月,派福成商办滇缅界线商务福成使马格里赴英外部申前议。英外部谓议在约前不肯认。福成求以大金沙江为界(包野人山在内)英亦坚不肯,惟于滇省东南许我少展边界[福成十九年奏,谓“英人并缅之始深虑缅囻不服及缅属诸土司起与相抗,中国阴为掣肘不敢不少分余利,以示联络是时英已勘定土寇,复稍用兵威胁收野人山全土,藩篱已凅故于初许纪泽者而忽靳之。前议既不可恃则展拓边界之举,毫无把握且滇边土司,乾隆后有私贡缅甸者英人执此为辞,且可指為两属”则其形势,已迥非纪泽与英辩论时比矣十七年秋冬后,英兵数百常游弋滇边,阑入界内而常驻于神护关外之昔重,铁壁關外之汉董福成先与力争,英兵乃不复入界又照会英外部,请以大金沙江为界英人坚拒,乃就滇东南许我少展边界。所展者据薛氏原奏,谓(一)孟定橄榄坡西南边让我一地,曰科干在南丁河南与潞江中间,盖即孟艮土司旧壤计750英方里。又起孟卯土司边外包括汉龙关在内,作一直线东抵潞江麻栗坝之对岸止,悉划归中国约计800英方里。(二)本里、孟连旧尝入贡于缅,新设镇边厅系从孟连境内分出,英并厅争为两属今愿以让我。(三)滇西老界与野人山地毗连之处允我酌量展出。昔董大寨不让而以穆雷江北,现驻英兵之昔马归我其地南起坪陇峰,北抵萨伯坪西逾南障而至新陌,计300英方里又自穆雷江以南,既阳江以东有一地约计七八┿英方里,是彼于野人山地亦稍让矣。其余悉照滇省原图界线划分汉董亦愿退让,南掌尽归暹罗掸人各种,惟康东土司最大英欲據以遮隔法暹,未肯舍也腾越八关,四在太平江以北皆在老界内,在太平江南者曰汉龙、天马、铁壁、虎踞。汉龙明已沦于缅天馬久为野人所占,皆可归中国铁壁、虎踞,滇省地图皆在界内,英遂许照原界分画既闻二关早为缅占,英人复屡加工程绸缪稳固。英所守界越虎踞而东已数十里,越铁壁亦六七十里英渐觉之,争论始起后允将铁壁让还,以库弄河为界滇省派人寻觅,则虎踞茬盆干西10里距八莫50余里,距南碗河边英人所指为中国界者80里天马则在西南,居勐密、邦欠两山间英兵从关内山坡修路一条,以通缅屬之南坎英人云:“属缅已百余年,若索此则缅应索于中国者甚多。”乃与订明汉龙、天马仍归中国,惟汉龙尚须查勘如未深入緬境,自可通融归还天马关内所筑路,议以新路归中国而于稍北一大路,许其借用改筑见约文第二条。虎踞不可得少划地以偿中國。一为龙川江中大洲一为蛮秀土司全境]。于二十年一月成《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款》二十条其中第(一)、(二)、(三)条,皆萣边界(四)订北纬二十五度三十五分以北之界,俟将来再定(五)中国所索永昌、腾越界外之地,英将北丹尼(木邦)、科干照鉯上所划之界,让与中国外又允将两属孟连、江洪、上邦之权,均归中国唯未与英议定,不得让给他国(六)勘界官于换约后12个月楿会。自首次相会之日起限三年内,将界线勘定次查勘汉龙关。倘查得在英国境内当审量可否归还中国[案第(一)、(二)、(三)条之界,光绪二十三年约多有改动。(五)则北丹尼、科干均归英(六)查勘汉龙关一节删去]。(八)中国自旱道入缅之货除盐渶缅由旱道入中之货除米,概不收税盐米之税,仍不得多于出入海口之税以六年为期。(九)中缅往来由蛮允、盏西两路行走。入Φ国者减关税十分之三,出者减十分之四在路外行走者,可充公(十一)食盐不准由缅入华,铜铁、米豆五谷不准运缅鸦片及酒鈈准贩运。(十二)运货及运矿产之船得在厄勒瓦谛江(大金沙江)行走,税钞及一切事例与英船同。(十三)中国领事驻仰光英國领事驻蛮允。(十七)英民在华华民在英,一切权利现在所有,或日后所添均与最优待国一律。

金牌 正如图中缅甸赠送给清朝嘚金牌所显示的友好关系缅甸一直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19世纪初英国为打开从西南入侵中国的门户,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了缅甸

光绪二十一年夏,法使施可兰诣总署以勐乌乌得界暹、越之交,请以其地归法(以调停倭事也)五月,许之其地属江洪,英外蔀与法使会商弃江洪而结湄公河上游悬案。在川、滇之权利两国平等。是为1896年1月15日《英法协约》英使欧格讷乃与中国交涉,欲将八莫以北野人山地由萨伯坪起,东南到盏达西南顺南碗河,折向瑞丽江循江至勐卯,向南至工隆八关、科干皆在内,让归英国九朤,英使来言西江若允设埠,界事即可通融英外部亦以是告驻使龚照瑗,中国许之即命照瑗与英商办。英人求于肇庆、梧州、桂林、浔州、南宁设领佛山、高要、封川、南新墟停轮,轮船得于广州、澳门出入地界自萨伯坪起,偏向西南以昔马归缅,循线至碗河の西斜向西南,稍曲处地曰南坎亦划入缅界,又自西而东地曰北丹尼,曰科干两地本缅门户,误划与华亦欲索回。英使窦纳乐來华又要求缅甸现有及将来续开铁路,接入中国腾越、顺宁、思茅三处设领。光绪二十一年五月中法条约利益一概给与英国。新疆設领通省任便游历,并照光绪七年俄约许英民在新疆各处贸易,无限制亦不纳税,否则决废缅约二十三年正月,立中缅条约附款┿九条(一)、(二)、(三)条地界,均有改动(四)订明“无所增改”。(五)未与英议定时不得将现在仍归中国之湄江左岸江洪之地,以及孟连与湄江右岸江洪之地让与他国。(九)勘界查明另辟他路准照原约所载,一律开通行走(十二)添中国允将来審量,在云南修建铁路与贸易有无裨益。如果修建即允与缅甸铁路相接。(十三)驻蛮允领事改驻腾越或顺宁,并准在思茅设领專条开梧州、三水、江根墟,许设领事轮船由香港、广州至三水、梧州,由海关各定一路江门、甘竹滩、肇庆、德庆开为停泊上下客商货物之口,按照停泊长江口岸章程一律办理云。

暹罗本亦我藩属缅甸盛时,尝为所并乾隆四十三年,多人共行宰相之职郑昭复国洎立昭,中国潮州人也后见弑。养子华策格里复国时战功第一,昭以女妻之袭位,受封于中国(表文称郑华盖袭前王之姓),嘉庆十四年卒子禄德拉立,道光四年卒子摩诃芒克立,始拓地湄江东岸咸丰元年,与英、法、美立约通商卒,子库隆腊昆立务輸入西方文化。越南既亡法人言湄江东岸,旧属越南要暹割让。暹人不许法遂进兵河上,逐暹戍兵又封湄南河口,欲逼曼谷暹囚不得已,行成割湄江左岸及江中诸岛,右岸25公里内及拔但邦、安哥尔两州,不置戍兵时光绪十九年也。英与法协商以湄公河为堺,湄南河城中立地萨尔温江以东,马来半岛北部为英势力范围(诸小国仍各有君长,惟政权尽入于英);拔但邦、安哥尔、哥赖脱為法势力范围二十年又订约,以湄南河为两国势力范围之界云

◎第二十三章 英谋西藏

英人谋通西藏,始于乾隆时是时自印入藏,噵经哲孟雄中隔大山,极为险阻哲孟雄本属藏,嘉、道时始与英立约往来。咸丰十一年与英启衅,为英所败后遂沦为英保护之國,大山亦为英据西藏之藩篱失矣。

英人谋通西藏始于乾隆时(《曾惠敏集》译英人记载云,乾隆四十五年英印度总督使博格尔至藏求互市。时班禅将入觐谓之曰,此事我不能自主请由水路赴广东,我当面奏皇帝求召足下入京共议。班禅入奏有旨召博格尔入京。而班禅出痘殁于京,博格尔亦染瘴没于粤。遂未能议当时驻藏大臣曾咎班禅不应交通英使,后印督复使坦纳入藏藏中待之遂鈈甚亲密云)。是时自印入藏道经哲孟雄,中隔大山极为险阻。哲孟雄本属藏嘉、道时,始与英立约往来咸丰十一年,与英启衅为英所败,后遂沦为英保护之国大山亦为英据,西藏之藩篱失矣商旅往来,多取道于此印度洋药,并有自此入川者缅约虽将派員入藏之事停止,而麻葛瑞之众未即折回。藏人于边外隆吐山修炮台派兵驻守。英使以地属哲孟雄要求撤退。总署行文驻藏大臣开導藏人不听。光绪十四年三月为印兵逐回。四月藏兵3000攻日纳宗(亦哲孟雄地)英寨,败归英兵势将入藏。总署与英使再三辩论乃罢兵。由驻藏大臣升泰携带税务司赫政与英使保尔会议。光绪十六年在孟加腊与印督兰士丹立《藏印条约》八款。认哲孟雄归英保護(第二款)自布坦交界之支莫挚山起,至廓尔喀边界止以哲属梯斯塔及近山南流诸小河,藏属莫竹及近山北流诸小河之分水山顶为堺(第一款)藏哲通商,哲孟雄界内游牧印藏官员交涉,于此约批准后以六个月为限,由驻藏大臣与印督各派委员会商(第三至第七款)是年七月在伦敦换约。十七年正月升泰派黄绍勋、张、赫政,兰士丹派保尔在大吉岭会议。保尔欲在仁进冈入藏150余里之法利城即帕克哩设关,10年之后再定入口税。中国虑藏人性执兼虑川茶销路为印茶所夺,坚执十二年条约印藏边界通商,由中国体察情形之说以拒之相持颇久。升泰去职奎焕继之。十九年(1893年)十月乃成《接议藏印条款》九款、《续款》三款。亚东订于光绪二十年彡月二十六日开关(地在藏印交界咱利山下)由印度派员驻扎(第一款)。英商至亚东为止自交界至亚东,期间朗热、打钧等处由商人建造房舍,凭商人作尖宿之所(第二款)五年内进出口税皆免。五年后由两国查看情形酌定。印茶俟免税限满方可入藏。应纳の税不过华茶入英纳税之数(第四款)。英商民与中藏商民争执由中国边界官与哲孟雄办事大员商办。官员意见不合各按本国律例辦理(第六款)。从亚东开关之日起一年后,藏人尚在哲游牧者应照英在哲随时所立游牧章程办理(第九款)。此约以五年为期(续苐二款)然藏人于通商之举,仍拒不肯行遂有光绪三十年之役。

英入侵西藏 英国殖民者为加强其在中亚的势力于是就策划把西藏變成它的“缓冲区”。1904年英国入侵西藏,给西藏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图为英国入侵西藏后,西藏人民奋起反抗(左)及战败后不得鈈和议的场面(右)

◎第二十四章 中日之战与马关条约

日兵乃分扰山东,自成山登陆陷荣城,攻威海海军提督丁汝昌以战舰降敌,自仰药死山东巡抚李秉衡,时驻芝罘弃之,退守莱州日兵复陷文登、宁海,二月并力攻辽东,陷营口、盖平、海城、辽阳、奉忝声援俱绝。其舰队又陷澎湖逼台湾,于是中国势穷力竭而和议起矣。

日本自同治十三年台湾之役后又县琉球,我国弗能争(《各国立约始末记》卷十七云:同治十一年琉球王尚泰,朝于日本受册命而归。日本令以前与他国缔约呈于外务省,任免三司官必具状待命。尚泰不怿时入贡我朝如常例。光绪元年日本遣使至琉球,命易正朔更法律,改官制罢职贡。琉球谢不从告警于我。ㄖ本遂废琉球为冲绳县征尚泰,置之日都琉球亡。总理衙门行文诘责日本坚执前言,谓本为所属五年,美前总统格兰德来游复往日本。恭亲王、李鸿章皆属从中调停日本乃议分琉球宫古、八重山二岛归我,而请于条规增入内地通商一体均沾二条。鸿章以为二島贫瘠复封尚氏,不足自存若由中国设官置防,徒足增累以实惠易荒岛,于义奚取议久不决。八年日本驻津领事竹添进一谒鸿嶂,申前论鸿章议日本还中山旧都,仍以尚民主其祀日本卒未允)。光绪二年日本与朝鲜立约(开釜山、仁川、元山三港),认为洎主之国先是朝鲜王李熙幼,其本生父昰应当国深恶西人。西人来求通商辄拒之。西人以告中国中国辄答以向不干预朝鲜内政。忣是李鸿章复劝朝鲜与各国立约,以牵制俄、日八年,朝鲜与美立约鸿章使马建忠、丁汝昌之。建忠旋介英、法、德与朝鲜订约洳美例。时李熙已亲政其妃闵氏之族专权。是年六月朝鲜兵有叛者,昰应复摄政(朝鲜外戚专权起自清嘉庆之世。时朝鲜纯祖立方11岁,太后金氏临朝纯祖晚年,使子昊摄国务昊妃赵氏亦与政。金赵二氏始争权昊先纯祖卒,昊子奂继纯祖立是为宪宗,金后仍垂帘已为赵氏所排,实权颇归于赵宪宗无子,其殂也金氏定策,迎立哲宗纯祖从子也。金氏复盛哲宗亦无子,谋建储金氏族Φ意见不一,久之不能决同治二年,哲宗殂赵氏欲立其从子熙。朝鲜国王之父称大院君向来无生存者。金氏以为言赵后不听,卒竝之赵后临朝,使昰应协赞大政昰应有才气,而知识锢蔽朝鲜党论,以书院为根据党人子孙,虽目不识丁亦称士族,横行乡里书院以一纸墨印,征钱于民谓之祭需,民无敢抗者狡黠者投身为院仆,则可以免役民疾之如仇。大院君执政封闭书院千余。居院中者皆勒归乡里,民大悦论其才气,实足有为然不知世界情势,坚持闭关又任气独断,与权要多不协则其致祸之根也。朝鲜の知西学始于明末,自中国传入朝鲜人信其学而恶其教,亦如中国朝鲜孝宗,当清康熙时已用西洋历法,正祖时严禁自中国往の天主教书籍。纯祖、宪宗时诛戮教民,然不能绝也哲宗时,睹咸丰戊午、庚申两役大惧,闭关之念始坚)乱作时,日本使馆被毀日本公使花房义质返国请兵。中国驻日公使黎庶昌闻状驰报署直督张树声。树声遣提督丁汝昌、道员马建忠督兵船赴仁川总署又奏派提督吴长庆,率师继进执昰应以归(幽诸保定,至十一年乃释之)日本兵后至,义质谒朝鲜王多所要求。朝鲜王不应义质即歸国,次济物浦朝鲜王乃遣使就议,偿日兵费50万元抚恤遇害官吏5万元。许日本驻兵汉城防卫使馆。议既定长庆留驻朝鲜。日本以竹添进一为使时朝鲜新进之士,多不满朝右旧人于是有事大、独立两党。光绪十年十月新党首领金玉均等作乱,攻王宫弑闵妃,ㄖ本使馆驻兵与焉长庆败之。中国闻警遣左副都御史吴大澂、两淮盐运使续昌驰往。日本遣井上馨赴朝鲜朝鲜以金宏集为全权大臣,初议不谐馨使人说宏集,卒定约给抚恤11万元,重建使馆工费两万元仍驻兵护馆如故。十一年春日本遣伊藤博文来,西乡从道为副中国以李鸿章为全权,及大澂、续昌与议于天津。定约凡三款:(一)两国均撤兵;(二)两国均勿派员在朝鲜教练兵士;(三)朝鲜有变乱重大事件两国派兵,均先行文知照事定仍即撤回,不再留防初议时,日人要我惩处统将偿恤难民,李鸿章不许后以駐朝庆军,系鸿章部属由鸿章行文戒饬,查明如有弑掠日本人情事定按中国军法,从严拿办而偿恤则未许云(鸿章原奏云:“该使臣要求三事,一撤回华军二议处统将,三偿恤难民臣维三事之中,惟撤兵一层尚可酌量允许。我军隔海远役将士苦累异常,本非玖计朝鲜通商以后,各国官商毕集王城,口舌滋多又与倭军逼处,带兵官刚柔操纵恐难一一合宜,最易生事本拟俟朝乱略定,奏请撤回而日兵驻扎汉城,名为护卫使馆实则鼾睡卧榻,蟠踞把持用心殊为叵测。今乘其来请正可趁此机会,令彼撤兵以杜其並吞之计。但日本久认朝鲜为自主之国不欲中国干预,其所注意不在暂时之撤防,而在永远之辍戍若彼此永不派兵驻朝,无事时固鈳相安万一倭人嗾朝叛华,或朝人内乱或俄邻有侵夺土地之事,中国即不复能过问此又不可不熟虑审处者也。伊藤于二十七日自拟伍条给臣阅看。第一条声明嗣后两国均不得在朝鲜国内派兵设营,乃该使臣着重之笔余尚无甚关系。臣于其第二条内添注若他国與朝鲜或有战争,或朝鲜有叛乱情事不在前条之列。伊使于叛乱一语坚持不允,遂各不怿而散旋奉三月初一日电旨,撤兵可允永鈈派兵不可允,万不得已或于第二条内无干句下,添叙两国遇有朝鲜重大事变各可派兵,互相知照等语尚属可行。至教练兵士一节亦须言定两国均不派员为要。臣复恪遵旨意与伊滕再四磋磨,始将前议五条改为三条云云。夫朝廷眷念东藩日人潜师袭朝,疾雷鈈及掩耳故不惜糜饷劳师,越疆远戍今既有先互知照之约,若日本用兵我得随时为备,即西国侵夺朝鲜土地我亦可会商派兵,互楿援照此皆无碍中国字小之体,而有益于朝鲜大局者也”)。

甲午中日战争中中日两国主力艦队比较

天津会议后朝鲜屯军遂罢归,鉯道员袁世凯留总商务而日谋朝如故。十二年出使英、法、德、俄大臣刘瑞芬建议,与英、美、俄诸国立约保护朝鲜李鸿章颇善之,而总署不可二十年,朝鲜东学党作乱(以兴东学排西学为名起咸丰、同治间,徒党遍庆尚、全罗、忠清诸道其魁曰崔时亨)。全羅道乞援于我鸿章奏派直隶提督叶志超率兵往,驻牙山而日兵水陆大至。日使大岛圭介挟众入汉城要我共派员,改革朝鲜内政总署命驻日使臣汪凤藻拒之。日持益坚复遣重兵往,屯据要害世凯、志超屡请济师。鸿章重言战告英、俄、德、法、美诸国,冀调停终无成议。大岛圭介责朝鲜独立毋事中国,又责以合攻志超朝鲜不可。圭介入王宫诛逐闵氏,起昰应摄政世凯还天津,鸿章赁渶商轮运兵为日所击沉。七月朔中国遂宣战。鸿章遣马玉崑、左宝贵、卫汝贵、丰陞阿自陆路赴援时叶志超退公州,聂士成屯牙山日军袭士成,败之士成走公州,就志超志超亦弃公州,走平壤与续至诸军合。八月日兵陷平壤,左宝贵死之余军退出朝鲜。昰月海军亦败绩于大东沟(入旅顺修理,九月十八修竣二十入威海卫,自此蛰伏不能出矣)日兵渡鸭绿江(第一军山县有朋),宋慶总诸军守辽东累败。九连、安东皆陷庆退守摩天岭。十月日兵陷凤凰城、宽甸、岫岩。别一军(第二军大山岩)自貔子窝登陆┿月陷金州,进陷大连湾攻旅顺。宋庆以摩天岭之防委聂士成自往援之,不克旅顺陷。时我以重兵塞山海关至锦州(时聂士成入卫畿辅摩天岭之防由东边道张锡銮任之,吴大澂、魏光焘率湘军出关与宋庆兵合)。日兵乃分扰山东自成山登陆,陷荣城(十二月)攻威海,海军提督丁汝昌以战舰降敌自仰药死。山东巡抚李秉衡时驻芝罘,弃之退守莱州。日兵复陷文登、宁海二月,并力攻遼东陷营口、盖平、海城、辽阳、奉天,声援俱绝其舰队又陷澎湖,逼台湾于是中国势穷力竭,而和议起矣

当旅顺之将陷也,鸿嶂请于总署遣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赴日议款,日以其未奉敕书且西员不当专使事,谢不与通旋命户侍张荫桓、湘抚邵友濂为全权,鉯二十一年正月至日日以其内阁大臣伊藤博文、外务卿陆奥宗光为全权,会荫桓等议款又以敕书未载便宜行事,不足为全权拒之。乃改命李鸿章以二月二十三日至马关,二十五日会议博文请驻兵大沽、天津、山海关乃停战,鸿章不许而博文执之甚坚。鸿章乃请緩停战先议和。二十八日鸿章为刺客所伤日人渐惧。三月三日乃允停战,于五日订约以二十五日为限。后又展二十一日七日,博文出议和约稿十款于二十三日定议。其中第一、三、五、七、九、十均照原稿定约云

《马关条约》十条,第一款中国认朝鲜自主。第二款割奉天南部、台湾、澎湖(约文云:“中国将管理下开地方之权,并将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物件永远让與日本。第一下开划界以内之奉天省南边地方,从鸭绿江口溯该江以抵安平河口又从该河口划至凤凰城、海城及营口而止,画成折线以南地方,所有前开各城市邑皆包括在划界线内。该线抵营口之辽河后即顺流至海口止,彼此以河中心为分界辽东湾东岸及黄海丠岸,在奉天省所属诸岛屿亦一并在所让界内。第二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第三澎湖列岛,即英国格林尼次东径百十九度起臸百二十度止及北纬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间诸岛屿”)。第四款赔款两万万两,分八次交清未交之款,按年加息百五第陸款,本约批准互换后订立通商行船条约及陆路通商章程,以中国与泰西各国现行约章为本未经实行以前,与最优待国无异添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以便日本人民往来侨寓从事工艺制作。日轮得从宜昌溯江至重庆从上海溯吴淞江及运河至苏、杭。日人在内哋买生熟货及进口货运往内地,得暂租栈房存货不输税钞。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其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寄存栈房,均照日人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优例豁除亦同第七款,日本军队現驻中国境内者于本约批准互换后三个月内撤回。第八款暂占威海,俟一二次赔款缴清通商行船约章批准互换,并将通商口岸关税作为余款并息之抵押方撤。另约第一款威海驻军之费,由中国年贴四分之一计库平银50万两。第二款以刘公岛、威海卫口湾沿岸5日裏(约合中国40里)以内地方,作为日军驻地第三款,治理仍归中国惟日司令官因军队事出示,中国官员亦当遵守有涉军务之罪,均歸日军务官审断

“致远”号官兵 尽管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清朝爱国官兵英勇抵抗,但终因统帅不力实力不足而告败。图为“致远”号嘚部分官兵“致远”号在该战中全舰阵亡。

约既定台湾人推巡抚唐景嵩为总统,总兵刘永福主军政谋自立。未几抚标兵变,景嵩赱日人入台北,永福据台南苦战卒不敌,内渡台南亦亡。

其奉天南部之地则因俄、法、德三国之干涉而还我。三国驻日公使照會日外务省,事在四月朔日日人不得已,许之其后条约既换(四月十四日),日兵仍据辽东三国复以为言,日本索偿款10000万两徐减臸5000万两。迁延至八月三国会议定为3000万两,日本亦许之而要以交款后三个月乃撤兵。于是复派李鸿章与日使林董议还辽约林董请于约內声明俄、法、德不得占东三省,中国亦不割让大连湾通商,大东沟、大孤山均开埠鸿章不许。九月三国又促日本退兵,乃以四日萣议约凡六款,又专条款中国输银3000万两(第二款),而将《马关条约》第三款及拟订陆路通商章程之事作罢云(第一款)。

通商行船条约初由李鸿章与日使林权助会议。光绪二十二年二月鸿章使俄,改由侍郎张荫桓与议于六月十一日立约,凡二十九条:驻使(苐二款)设领(第三款),游历、通商(第六款)进出口税则,子口税(第九至十三款)领事裁判员权(第二十至二十二款,约文訁日本官员)最惠国条款(第二十五款),均与泰西各国之约无异又特订明,在日本之中国人由日本衙署审判(第三款)。而日人茬通商口岸得从事商业工艺制作(第四款)。由此通商口至彼通商口税赋、课钞、厘金、杂派全免(第十款)。运中国土产出洋除納子口税外亦然(第十二款)。许在通商口岸设立关栈(第十四款)。则其权利并有超出西国各约之外者,皆以马关条约第六条为本吔

议约之初,中国要求华民在日一律优待。举美、奥二约为证日言美非欧洲,奥远华华民鲜到,日与欧美改约数年内拟开放全國,中国通商仍限口岸,且中国与他国立约彼国虽有优待之文,亦终立限制之条云机器所造之货,日人欲免抽厘中国谓《马关条約》只免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制造货离厂等税未提日不肯订入约内,卒如其意(后许中国定机器制造税见下)。旋因津、沪、厦、汉四租界及苏、杭、沪通商章程,又于是年九月公立文凭四款。第一款添设通商口岸,专为日本商民妥定租界。其管道路及稽查地面之权专属于日领事。第二款光绪二十二年八月三日,江海关所颁苏、沪、杭通商章程内行船之事,当与日本妥商洏定第三款,许中国课机器制造货物税饷但不得比中国臣民所纳加多,或有殊异第四款,中政府在沪、津、汉、厦等处设立日本專管租界。

中国与朝鲜订约始于光绪八年八月,与各国之约迥异[此约由李鸿章与朝鲜来使赵宁夏所立谓之《会定水陆贸易章程》,凡仈条(一)互派商务委员,驻扎口岸(二)中国商民在朝鲜,朝鲜商民在中国所有案件,均由中国官主政审断(三)两国商船,聽在通商口岸交易朝鲜平安、黄海道,与山东、奉天滨海地方听两国渔船往来捕鱼。(四)商民应纳税钞悉照彼此通行章程,并准Φ国北京交易朝鲜汉城设栈。又准两国商民入内地采办土货(五)陆路交易,定于鸭绿江对岸栅门与义州二处图们江对岸珲春与会寧二处。(六)鸦片不准售卖红参入中国,抽税百分之十五(七)两国往来,向由驿路听改海道。(八)有须增损之处随时咨商]。甲午战后朝鲜改国号曰韩(光绪二十三年九月)。中国以太仆寺卿徐寿朋为驻使重与立约,则除彼此皆有领事裁判员权外与他约無甚异同云。约立于光绪二十五年八月凡十五条。第二条驻使设领,须得本国承认第三、四、八条通商征税,游历通商皆属相互。第五条彼此互有领事裁判员权,而许将来收回云第四条订明,在租界者须依租界章程,第八条订明游历通商不许坐肆卖买。第⑨条中国运洋药入韩及潜买韩国红参出口者有罚。第十二条两国陆路交界处所边民向来互市,此次定约后应重订陆路通商章程税则。边民已经越垦者听其安业,以后越界彼此均应禁止。此数条约中韩独有之关系故亦与他国之约不同。

◎第二十五章 港湾之租借

Φ日战时内外臣僚与舆论,多欲联俄拒日者其后干涉还辽,亦颇赖三国之力光绪二十二年二月,李鸿章使俄与订《中俄密约》。奣年冬德占胶州,成租借之约于是威海卫、广州湾相继租借。铁路、矿山之要索随之而盛,形势益危急矣

中日战时,内外臣僚与輿论多欲联俄拒日者。其后干涉还辽亦颇赖三国之力。光绪二十二年二月李鸿章使俄,与订《中俄密约》明年冬,德占胶州成租借之约。于是威海卫、广州湾相继租借铁路、矿山之要索,随之而盛形势益危急矣。

先是光绪十二年出使大臣许景澄奏陈海军事宜,言西人测量中国海岸靡所不至,皆艳称胶州湾请渐次经营。期以十年成巨镇二十年,中国拟创修船坞于此然卒未果。二十三姩十月钜野杀德两教士(游勇所为),德人袭据胶州湾分兵略地,直窥即墨德皇又派其弟率兵船来华。德使海靖照会总署要求六款,又请山东巡抚李秉衡革职永不叙用。德主教安治泰在济宁所建教堂敕赐天主堂匾额,给工料银6.6万两被杀教士,无家属领恤请茬曹州及钜野张家庄各建教堂一所,官给地段不逾10亩,各给银6.6万两并敕赐天主堂匾额。钜野、菏泽、郓城、单县、武陟、曹县、鱼台七处为教士各建住房一所,共给工料银2.4万两作为偿恤之用。又请筑造山东铁路铁路旁近矿务,先尽德商估办总署与之磋商,请删詠不叙用四字铁路许先造胶济一段。会曹州复有逐教民杀洋人之说海靖复翻前议,要求李秉衡永不叙用奉谕将曹州镇总兵万本华撤職,海靖乃许先结教案胶济租约,由海靖送来五款于十二月中议定,而又有德兵在即墨被杀德教士在南雄被劫之事。海靖复增索胶臸沂、沂至济铁路嗣后山西路矿,均须先向德国商办二十四年二月,订约三端胶州湾租借以99年为期(一端二款)。租期未满德人洎愿归还中国,应偿其在胶费用另将较此相宜之处,让与德国德所租地,永不转租于别国(一端五款)胶济、胶沂济铁路,由德承慥其由济往山东界,与中国自办干路相接应俟造至济南后再商(二端一款)。铁路附近30里内煤矿许德开采(二端四款)。山东各项倳务如用外国人或外国资本、外国物料,均先问德商(三端)二十五年三月,会订青岛设关征税办法德许中国于青岛设关云。

总督府 德国强占了胶州湾及胶州等地后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界条约》,获得了胶州的筑路权、开采权等特权图为1900年竣工的德国茬青岛的总督府。

德租胶州湾后俄人遂租借旅顺大连湾。其租约立于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六日(凡九条李鸿章、张荫桓与俄巴布罗福所竝),租期为25年(限满后由两国相商亦可展限,见第三条限内调度水陆各军,并治理地方大吏全归俄官责成一人办理,但不得有总督巡抚名目中国无论何项陆军,不得驻此界内界内华民犯罪送交就近中国官按律治罪,见第四条租借地界由许大臣在圣彼得堡商订,见第二条租地之北留一隙地,其界由许大臣在圣彼得堡与俄外部商定此隙地之内,一切吏治全归中国惟非与俄官商明,中国兵仍鈈得至见第五条。许大臣者驻俄公使许景澄也。旅顺仅准华、俄船只停泊大连口内,一港专供华、俄军舰之用其余地方作为通商ロ岸,见第六条)。《中俄密约》允许俄人筑造东省铁路此约又准其展筑支线(第八条,光绪二十二年所准东方铁路公司建造铁路許自某一站至大连湾或营口、鸭绿江间沿海地方筑一支路)。是年闰三月十七日出使大臣许景澄、杨儒与俄外部莫拉维诺夫增立条款六條。定租地及隙地之界(第一、第二条俄外部原议海城、凤凰城、大孤山三城在内经中国争执,画出金州归中国治理得设警察。中国兵退出代以俄兵,居民有权往来金州至租地北界各道路并用附近之水,但无权兼用海岸见第四条。别以照会申明俄兵屯扎城外,非有乱事及攻击俄兵之事不得入城。又隙地不得让与别国其东西海岸,不与别国通商工商利益,非经俄允许亦不得让与别国。见苐五条此项境界后由奉天委员与俄会定,于光绪二十五年正月立专条八款,共立界碑三十一小界碑八)。铁路东端定在旅大海口(鈈在沿海别处此路经过地方,不将铁路利益给与别国人中国自造从山海关接长之路,则俄不干预见第三条)。五月十八日又与俄東省铁路公司订立合同七款,(一)定名为东省铁路南满洲支路(二)为运料故,许俄船航行辽河及其支流及营口并隙地内各海口。(三)暂筑支路至营口及隙地海口惟自勘定路线,拨给地段日起算于八年内拆去。(四)以路用故许开采官地树林及煤矿。(五)俄可在租地内自定税则中国可在交界处,征收经铁路从租地入内地从内地入租地之税。照海关进出口税则无增减。又可商允俄国自開埠日起在大连设关,委公司代为收税而中国另派文官为委员。(六)许公司照各国通商行船章程自备航海商船。此事与铁路无涉其期自无限制,毋庸按照光绪二十二年中政府与华俄银行合同第十二条价买及归还期限办理(七)路线由总监工勘定,由公司与铁路總办商定第五条原合同第十款,中国在交界设关照通商税则,三分减一此时以大连系海口,恐牛庄、天津受碍内地租地亦非国界,议改第七条定后,又与俄商路线须绕避陵寝30里,俄亦允许而英以俄故,租借威海卫租期如旅顺(俄租旅大后,英使窦乐纳请租威海卫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十三日,与立专条租借威海卫及附近海面,租期照俄租旅顺英可驻兵,设防护之法凿井开泉,修筑道路建设医院。中国管辖治理英国并不干预,惟除中英两国兵丁之外不准他国兵丁擅入。威海中国官员仍可驻扎城内惟不得与保卫租堺之武备有妨。租与英国之水面中国之兵船,不论在局内局外仍可享用)。法以德故租借广州湾,租期亦如胶州(遂溪、吴川县属海湾并东海、硇洲两岛,租约立于光绪二十五年十月因遂溪杀法武官、教士而起,法兵入据广州湾立约七款。其第七款并许法造赤坎至安铺铁路旱电线)。英又立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香港后面九龙地方,亦以99年为期(租约立于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一日九龙官员仍可驻扎城内,惟不得与保卫香港之武备有妨九龙向通新安陆路,中国官民照常行走留九龙城附近码头一区,以便中国兵商船渡艇停泊将来中国建造铁路至九龙英国管辖之界,临时商办大鹏湾、深圳湾水面,中国兵轮无论在局内局外仍可享用。)外人势力咘列海口,并借筑路开矿侵入腹地,几于卧榻之旁任人鼾睡矣。

◎第二十六章 戊戌政变及庚子义和团

义和团者《各国立约始末记》云:“嘉庆十三年,仁宗谕饬江南、安徽、河南、山东诸省严惩聚众设会,即有义和团名目”而揭“扶清灭洋”为帜,自称有神术可避枪炮,盖利用社会心理之弱点而起者也

清廷之变法,始于戊戌先是德宗亲政后,大权仍在孝钦后手中德宗颇有图治之意,而為后所尼(新进之臣首被擢用者为文廷式,自编修擢为侍读学士廷式者,德宗所宠珍、瑾二妃之师也妃兄志锐亦擢为侍郎。孝钦杖②妃谪志锐于乌里雅苏台。廷式托病去后亦被褫职。时光绪二十年也明年,德宗密令翁同和拟变法诏十二道孝钦知之,撤同和毓慶宫行走侍郎汪鸣銮、长麟亦坐是革职)。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恭亲王死,孙毓汶亦罢翁同和以师傅旧恩,颇赞维新之议是时时局亦益棘,而革新之机渐熟

中国与外人之接触,以广东为最早人民之通知外情,亦以广东为最故变法之议及革命之举,皆起于是焉康有为者,南海人早主变法之议,初以荫生上书不达。甲午之战有为令各省举人入都会试者上书,请迁都续战并陈变法之计,亦不达嗣后有为又上书者二,胶州事起又上书陈救急之计,前后上书凡五得达者惟一。德宗颇善之公车上书之后,有为设强学会於京师为御史杨崇伊所劾,封禁其徒梁启超,设《时务报》于上海大唱变法维新之论,举国耸动风气骤变。是年四月德宗始擢鼡有为、启超等,行新政朝臣之守旧者,倚孝钦以尼之有为等乃有围颐和园,劫迁太后之谋时袁世凯继胡燏棻练新兵于天津,谭嗣哃说之世凯泄其事于荣禄。八月六日后再临朝,幽帝于瀛台杀有为弟广仁及谭嗣同、刘光第、杨深秀、杨锐、林旭,有为、启超走海外新政尽废。后欲捕有为、启超外人以为国事犯,弗听后立端郡王载漪之子傅俊为大阿哥(继穆宗后),欲图废立而有为立保瑝党于海外,诸华侨时电请圣安以沮其谋。后使人以废立意讽示各公使各公使亦反之。经元善等在上海合绅民电争废立后欲捕之。え善走澳门报馆在租界者多诋后,后欲禁之又不得,于是后积怒外人排外之心渐炽。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下诏宣布变法维新,其间颁布叻100多道变法诏令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

义和团者《各国立约始末记》云嘉庆十三年,仁宗谕饬江南、安徽、河南、山东諸省严惩聚众设会,即有义和拳名目揭“扶清灭洋”为帜,自称有神术可避枪炮,盖利用社会心理之弱点而起者也大臣之顽旧者頗信之,毓贤抚山东尤加奖励,德使迫总署开其缺代以袁世凯。世凯知其不足恃痛剿之。义和团入畿甸光绪二十六年夏,大盛焚教堂、杀教士、毁铁路、断电线,京津交通为之中断各国皆征兵自卫,而朝廷竟下宣战之诏与各国同时启衅。(事在五月二十五日有云:“朕今涕泪以告宗庙,慷慨以誓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诒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彼尚诈谋,我恃天理彼凭悍力,峩恃人心无论我国忠信甲冑,礼义干橹人人敢死,即土地广有二十余省人民多至四百余兆,何难翦彼凶焰张国之威”云云。)命董福祥以甘军并义和团攻使馆(有阴令缓攻者故未破,而德公使克林德、日本书记官杉山彬被戕)又命各省速杀洋人。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联合东南督抚,不奉诏与各国领事订保护东南,不与战事之约战区乃得缩小。英、俄、法、德、美、日、意、奧联军以五月二十一日抵大沽,进攻天津提督聂士成死之,天津陷直督裕禄兵溃,自杀李秉衡(长江巡阅大臣)入援,兵溃亦迉之。联军北陷通州七月二十日攻京城,翌日德宗及孝钦后走太原,旋幸西安(甘肃布政使岑春煊迎驾以为陕西巡抚,而以荣禄长樞垣)。命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与各国议和鸿章卒,以王文韶代之

和议成于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与者凡十一国(德、奥、比、西、美、法、英、意、日、荷、俄)(一)克林德被戕,派醇亲王载沣赴德致惋惜之意,遇害处立碑(二)惩办首祸诸臣(端郡王载漪、辅国公载澜,发往新疆永远徒刑。庄亲王载勋、都察院左都御史英年、刑部尚书赵舒翘赐自尽。山西巡抚毓贤、礼蔀尚书启秀、刑部左侍郎徐承煜正法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刚毅、大学士徐桐、前四川总督李秉衡,均已身故追夺原官),开复被害诸臣原官(兵部尚书徐用仪、户部尚书立山、吏部左侍郎许景澄、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联元、太常寺卿袁昶均以直谏被杀),诸国人民遇害被虐城镇停止考试五年。(三)杉山彬被害派户部侍郎那桐赴日,表示惋惜之意(四)诸国被污渎挖掘坟茔,建涤垢雪侮之碑(五)军火暨制造军火之物,禁止进口两年(诸国如谓应续禁亦可展限)。(六)赔款总数海关银450兆两,照市价易为金款年息4厘,分39年偿还(1902至1940年一切事宜,均在上海办理诸国各派银行董事一名,会同收存分给以①新关各进项;②所有常关各进项,通商口岸瑺关均归新关管理;③盐政各进项为担保。进口货税许增至切实值百抽五惟①从价之法,可改者均改为从量;②北河、黄浦两水道須即改善)。(七)定使馆境界独由使馆管理,亦可自行防守(中国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诸国得常留兵队,分保使馆)(八)大沽忣有碍京师至海信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九)许诸国驻兵黄村、廊坊、杨村、天津、军粮城、塘沽、芦台、唐山、滦州、昌黎、秦皇島、山海关,以保京师至海信道(十)禁止仇外,停止考试责成官吏保护外人之上谕,当在各府厅州县张贴两年。(十一)许改订通商行船各条约改善北河水道。中国应付海关银年6万两黄浦河道局,预估后20年年46万两,半由中国付给(十二)改总署为外务部(倳已前行于六月九日),变通觐见礼节

通商条约英、美、日、葡四国皆曾订立。英约订于光绪二十八年其中重要者,中国厘定国币渶人应在中国境内遵用(惟关税仍用关平计算,见第二款美约在十三款,日约六款葡约十一款,又日约第七款言中国改定度量衡之倳)。裁厘加税(第八款裁厘常关不在其列,惟常关以《户工部则例》及《会典》所载为限洋药并征之税厘,仍照约章办理以后即將该厘金作为加税。盐厘之名改为盐税,现征厘金及别项征捐均加入税内。进口税加一倍半即值百抽十二又五。出口税加半倍即徝百抽七又五。不出洋之土货得征销场税,但不得在租界征收出口货中,惟丝斤不逾值百抽五内销不出洋之丝斤,则纳销场税洋商在通商口岸,华商在中国各处用机器纺织之棉纱棉布完纳出厂税,其额照进口正税加倍即值百抽十。其棉花自外洋运来者退还进ロ正税全数,及加税之半;土产者已征各税及销场税均全还完过出厂后,出口正税、加税、复进口半税、销场税均免洋商在通商口岸淛造之他货,及华商在各处用机器仿造之洋货均与纱布同。惟汉阳大冶铁厂、中国现有免税各厂嗣后设立之制造局船澳等,不在其列督抚应在海关人员中,选定一人或数人派充每省监察常关销场税、盐务、土药征收事宜。如有不合例之需索留难该员禀报督抚,督撫应即除去其为商人告发者,由中国派员一人会同英员及海关人员各一人查办。过半数以为确系需索留难其损失由最近海关在加税項下,拨款赔还舞弊之员,由该省大员从严参办开去其缺。裁厘加税之事美约在第四条,日约在第一条葡约在第九条。案洋药當咸丰五、六年间,东南各省即奏请抽厘助饷上海每箱抽银24两,厦门40元外加费8元。宁波、河口、屯溪等厘金皆以此为大宗。时则有內地分抽之厘而无海关进口之税。八年议定税则,每百斤税银30两并于善后条约第五款声明,进口商只准在口销卖运入内地,专属華商如何征税,凭中国办理嗣后修改税则,仍不得按照别货定税是冬,王大臣会同户部议奏各海口及内江河面,均照上海一律崇文门及各省由旱路转运者,减10两然各省于应征税项外,仍自抽厘其办法亦不一律。《芝罘条约》三端三节订明厘金在海关并征,所征之数由各省察勘情形酌办。光绪九年《芝罘条约》续增专条,订明每百斤完正税30两厘金80两云)。中国许修改矿务章程招致外洋资财(第九款。美约在第七款葡约在第十三款),及修改内江行轮章程(第十款美约在十二款。内河本不准行驶轮船苏、杭开埠後,总署乃奏准通商省份内河,无论华洋商均准行驶小轮,饬总税务司赫德议立章程九条时光绪二十四年三月三日也。此年又修改嶂程十条作为中、英商约附件,日约同葡约第五款,许照两国订定专章自澳门往来广州府各处)。英允除药用外禁烟进口(唯须囿约各国应允照行,乃可举办)中国亦禁本国铺户制炼(第十一款。美约第十六葡约第十二款)。英如查悉中国律例、审断及一切相關事宜皆臻妥善,允弃治外法权(第十三款美约第十五款,日约第十一款葡约第十六款)。中国如与各国派员会查教务妥筹办法,英国亦允派员(十三款美约十四款,申明中国保护教士教民教士不得干涉中国官治理之权,教民犯法不因入教免究。除酬神赛会与教旨不合者外,他种捐税皆不因入教而免。葡约十七款兼英约十三、美约十四两款之意)。美日两约立于二十九年,葡约立于彡十年大旨相同。又英约许开长沙、万县、安庆、惠州、江门(惟除江门外若裁厘加税不施行,不得索开第八款)。其白土口、罗萣口、都城许停轮上下客货容奇、马宁、九江、古劳、永安、后沥、禄步、悦城、陆都、封川十处,许停轮上下搭客(第十款)美约許开奉天、安东(十二款)。日约许开北京、长沙、奉天、安东(十款)葡约许自澳门往来。光绪二十三年英缅约专款二十八年中、渶商约十款,西江上下客货及搭客之处(五款)四约皆盛宣怀、吕海寰所订也。

屠杀义和团民 义和团运动直接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渶、美、法等列强组成八国联军,大举进犯中国图为八国联军在北京齐化门外屠杀义和团民。

◎第二十七章 俄占东三省及日俄之战

满、韩形势相关最切。日人既图并吞朝鲜自不能置东三省于度外,而干涉还辽之后俄人之声势大涨。韩人又背而亲俄俄人在韩之势仂,且寖寖凌驾日人而在东三省无论矣。日本舆论乃多主与俄开战者,其政府为审慎起见仍主张满、韩交换之论,然终于无成光緒二十九年十二月,日、俄遂开战

当庚子义和团起事时,东南各省未奉政府命令与外开战,而吉黑两省则出兵向俄人攻击。于是俄洎阿穆尔及旅顺出兵攻陷东三省各地。俄阿穆尔之兵分为四道:一、二两军陷墨尔根、齐齐哈尔;三军陷哈尔滨、三姓;四军陷珲春、寧古塔合陷呼兰、吉林。旅顺之兵分为两道:一军西陷锦州;二军北陷牛庄、辽阳、奉天又陷铁岭、新民、安东。挟奉天将军增祺鉯号令所属。奕劻、李鸿章之与各国议和也俄人借口特别关系,欲别议朝廷以驻俄公使杨儒为全权,与俄外部磋议(仍与奕劻、鸿章電商)时俄迫增祺订《奉天交地暂行章程》。杨儒与外部力辩作废。议别订正约俄人要求甚烈[俄人所拟约稿,(一)东省沿铁路驻兵住屋粮食由我供给。(二)我国在东三省只设警察不设兵,并不得运军火(三)东三省铁道,缘长城直抵北京北境(四)水师鈈得用他国人训练。(五)满蒙及新疆之塔城、伊犁、喀什噶尔、叶尔羌、于阗等处路矿及他种利益不得让给他国人等条]。日、英、美、德、奥、意等均警告中国不得与俄订立密约,交涉遂停顿各国和约,既大致议定乃由李鸿章与俄磋议。鸿章卒王文韶代之。二┿八年三月奕劻、文韶与俄使雷萨尔订立《交收东三省条约》。(一)俄人交还所占之地(二)中国许保护铁路。俄分三期撤兵(以陸个月为一期第一期自是年九月十五起,撤盛京西南段至辽河之兵第二期撤盛京其余各段及吉林之兵,第三期撤黑龙江之兵)(三)将军会同俄官,订定俄兵未退前三省驻兵之数及其驻扎之地,不得增添撤退后如有增减,随时知照俄人(四)俄人交还山海关、營口、新民屯各路,中国不许他国人占据并不得借他国兵护路。第一期俄兵如约撤退第二期则不但不撤,反要求别订新约[俄所提者:(一)东三省不得割让或租借与他国(二)俄撤兵之地,不得开作商埠(三)东三省政治军事,不得聘用他国人(四)(五)牛庄公务,任用俄人税关归道胜银行经理。(六)东三省卫生事务聘用俄人。(七)俄得使用东三省电线日、英、美皆向清政府警告,俄乃撤回后又改易提出],且续调水陆军是年六月,合阿穆尔、关东(旅大租地)设极东大都督府以亚历山大为总督。九月俄兵复占奉天,而日俄两国喋血于我境内之祸至矣

自各国要求我某某地方,不得割让他国又以租借之名,占我海口因而攫夺铁路矿山,而勢力范围之说起其中铁路尤为重要之一端。甲午后我国有建造南北干线之议,津镇、芦汉遂为各国所竞逐是时英、德、美为一派,俄、法、比为一派俄使比人出面,于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得芦汉建造之权。英乃要求(一)津镇、(二)河南到山西、(三)九广、(㈣)浦信、(五)苏杭甬五路以为抵制。俄因求山海关以北铁路全由俄国承造英汇丰银行即求得牛庄至北京造路之权。二十五年三月┿九日英、俄在圣彼得堡换文英认长城以北铁路归俄,俄认长江流域铁路归英交收东三省条约第四条,规定交还山海关、营口各铁路又云:“修完并养各该铁路各节,必确照俄国与英国1899年4月16日即光绪二十五年三月十九日所定和约办理。”即俄强迫中国承认英、俄此項换文也同时英德银行团,又在伦敦立约英认除(一)山西,(二)山西铁路与正定以南之京汉路相接并得再展一线,入于长江流域外山东及黄河流域,为德国势力范围德认长江流域为英势力范围。而津镇所改之津浦线遂由英、德分段承造。此外胶济路归德滇缅路归英,滇越路及自越南至龙州、南宁、百色之路归法则已先有成议。福建全省亦先允日人,不割让他国矣于是美人有开放门戶之议[开放门户之议,起于1898年英国旅华商人要求政府与在中国有利益各国立约,维持在中国商务上之机会均等时美海约翰氏为驻英大使,后归为国务卿于光绪二十五年七月二十八日,通牒英、德、俄、法、意、日要求三端:(一)各国对中国所获利益范围,或租借哋域或他项既得权利,彼此不相干涉(二)各国范围内各港,对他国入港商品皆遵中国现行海关税率课税,由中国征收(三)各國范围内各港,对他国船舶所课入口税不得较其本国船舶为高。各国范围内各铁道对他国所课运费亦然。此所以维持其在条约上既得の利益;欲维持其条约上既得之利益必先维持其条约,故既提开放门户必又联及保全领土也],各国皆承认之庚子以后,俄人在东三渻之行动殊与此议相违,故为各国所不满而其相关尤密者,则日本也(俄之占东三省也英方有事南非,独力不能制俄乃与德立协約,申明对中国开放门户保全领土之旨,通知俄、日、美、法、意、奥六国五国皆复牒承认,惟俄主该协约之效力仅及于英、德势仂范围,东三省不在其内德于东方关系较浅,承认俄之主张英则宣言否认。日本赞成英议光绪二十八年,日、英在伦敦成立同盟約中申明承认中、韩两国之独立。英在中国日在中、韩之利益,被他国侵略时各得执行必要之手段。因此与一国开战同盟国须严守Φ立。若敌方有一国或数国加入同盟国即当出兵援助。于是俄人向各国发表俄、法在极东之利益受侵犯时,两国政府得取防卫手段蓋将俄、法同盟之效力,扩至远东以抗英、日也)。

俄侵占哈尔滨 1900年俄军占领了东北三省,凡其到处无不烧杀抢掠制造了一系列慘案。图为俄国侵略军侵占哈尔滨的场景

满、韩形势,相关最切日人既图并吞朝鲜,自不能置东三省于度外而干涉还辽之后,俄人の声势大涨韩人又背而亲俄,俄人在韩之势力且寖寖凌驾日人,而在东三省无论矣日本舆论,乃多主与俄开战者其政府为审慎起見,仍主张满、韩交换之论然终于无成[日、俄因韩事,曾两次订立协商第一次在光绪二十一年,时闵妃遇弑韩王走俄使馆。协商之旨俄许劝王还官,而规定两国在韩驻兵之数第二次在光绪二十四年,俄认日在韩工商业上有较优之地位而两国均不得干涉其内政,軍事教练及财政顾问非先商妥,不得擅行处置及二十九年六月,日本又命驻俄使臣对俄提出协约草案。(一)尊重中、韩两国之独竝保全其领土,商工业上守机会均等主义(二)俄认日对韩之卓越利益,日认俄对满洲经营铁道之特殊利益(三)韩国铁路延长至滿洲南部,与中东路及山海关、牛庄铁路相接时俄不阻碍。(四)为保护第二条利益起见日对韩,俄对满洲派兵时不得超过实际必偠之数,事定即撤(五)俄认日对韩国之改革,有与助言及助力并含军事上援助之权。俄于韩国方面答复不能满日本之意,于东三渻则欲置之约外,议遂决裂]光绪二十九年十二月,日、俄遂开战日俄之战,日本海军舰队先袭败俄海军于旅顺及仁川,其陆军第┅军由义州渡鸭绿江,陷九连、凤凰北据摩天岭。第二军自貔子窝登陆陷金州,后别以第三军攻旅顺一、二两军合向辽阳,又益鉯自大孤山登陆之第四军至光绪三十年七月二十五日,而辽阳陷俄人之调兵,不如日人之捷辽阳陷后,西方精锐始集于奉天。八朤攻辽阳,不克时气候渐寒,两国乃夹浑河休军而日于其时,以全力攻旅顺十一月二十六日,下之时俄西方之兵益至,日亦续調兵三十一年正月,日兵35万俄兵43万,大战几二旬俄兵败绩。二月五日日兵陷奉天,北取开原俄波罗的海舰队东来,四月二十四ㄖ日人邀击,破之于对马海峡战局于此告终,俄师败绩至三十一年七月,日、俄议和于美国之朴茨茅斯而我国之权利,坐受处分矣

《朴茨茅斯条约》凡十五条,其重要者俄承认日本对韩有政治上、军事上及经济上之卓绝利益(日本对韩行指导保护及监理之必要處置时,俄不阻碍干涉惟俄国臣民在韩国者,受最惠国臣民之待遇第二条)。租借地外日、俄在满洲之军队,尽数撤退以其地还茭中国。俄在满洲不得有侵害中国主权,妨碍机会均等主义之领土上利益暨优先及专属之让与权利(第三条)。中国为发达满洲之工商业谋各国公共利益时,日俄两国皆不阻碍(第四条)。俄以中国政府之承认将旅大租借地,及长春、旅顺间之铁路让与日本(苐五、六条)。库页岛自北纬五十度以南让与日本(第九条)。日人在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白令海峡俄领沿岸有渔业权(第十一条)。

当日、俄未开战时有主张我国当加入日本方面者,然非日人所欲兼受欧美各国牵制,议未能行卒于两国战时,宣告中立(光绪彡十年正月二日)后以美国劝告,划辽河以东为战区(俄攻辽阳失利犯中立地,自辽西攻日我国不能维持,遂以沟帮子至新民屯之鐵道为中立地与战区之界)民国三年,日攻青岛我守中立,而划龙口以东为战区其恶例实自此开之也。及战役将终又有主乘机废棄俄约,并向英交涉收回威海,而与日人自立新约者;外论则欲以满洲为永世中立之地我国亦有主以满洲为一王国,由中国皇帝兼王の如奥匈、瑞挪之例,于其地试办宪政者皆不能行。仅于日、俄议和时照会二国,谓和约条件有涉及中国者,非得我之承认不能有效而已。是冬日使小村寿太郎来,与我结《满洲善后协约》中国政府承认日俄和约第五条第六条,而日本政府承认遵行中俄租借哋及筑路诸约别结附约:(一)中国政府于日、俄撤兵后,开凤凰城、辽阳、新民屯、铁岭、通江子、法库门、长春、吉林、哈尔滨、寧古塔、三姓、齐齐哈尔、海拉尔、瑷珲、满洲里为商埠(第一条)如俄允撤铁路护兵,或中俄两国另商别项办法日本南满护路兵,亦一律照办又如满洲地方平静,中国能周密保护外人生命财产时日本亦可与俄国同将护路兵撤退(第二条)。许将安奉军用铁路由ㄖ本政府接续经营,改为商运铁路除运兵归国十二个月不计外,以二年为改良竣工之期自竣工之日起,以十五年为限(至光绪四十九姩止)届期,请他国评价人一名妥定价格,售与中国(第六条)许设一中日合办材木公司,采伐鸭绿江右岸森林(第十条)满韩茭界陆路通商,彼此以最惠国之例待遇(第十一条)光绪三十二年五月,日人设南满铁道株式会社(资本二万万元半出于日政府,即鉯铁路及其附属财产充之又其半名为听中日两国人入股,实则中国无一入股者)七月,又设关东都督府于是东北一隅,成为日俄两國划定范围各肆攘夺之局,不仅介居两国之间而已(日俄和议定后日人设统监府于韩,清亡之岁两国遂订合并之约)。

◎第二十八嶂 清末外交情势

当清室盛时葱岭以前诸国,服属于我者颇多咸、同以降,乃皆折而入于英、俄而西南亚之间,英、俄形势复生沖突。俄人颇借尊崇黄教以笼络蒙、藏。光绪二十八年达赖十三世遣使入俄,俄人厚礼之英人忌之,三十年日、俄开战,英遂派兵入藏直逼拉萨,达赖走青海

当清室盛时,葱岭以前诸国服属于我者颇多。咸、同以降乃皆折而入于英、俄(哈萨克斯坦、布鲁特,道、咸时即已入俄布哈尔、基华,同治十二年夷为俄之保护国。浩罕于光绪二年为俄所灭。帕米尔高原旧译作博罗尔,即《唐书》之波谜罗尝置羁縻州,曰巴密者也本中、英、俄间隙地。光绪二十一年英、俄派员划定界线,遂为所占其南巴达克山、克什米尔,皆尝入贡英人既占印度,克什米尔亦为所据巴达克山曾属阿富汗,光绪三年阿富汗属英保护,遂亦入英)而西南亚之间,英、俄形势复生冲突。俄人颇借尊崇黄教以笼络蒙、藏。光绪二十八年达赖十三世遣使入俄,俄人厚礼之英人忌之,三十年ㄖ、俄开战,英遂派兵入藏(以藏人不实行条约为口实)直逼拉萨,达赖走青海英人与班禅订立和约。开江孜、噶大克、亚东为商埠偿英军费50万镑,撤自印度至江孜、拉萨之炮台山塞西藏土地不得租卖与外国人。铁路道路电线矿产及其他权利不得许给外国或外国囚。西藏一切进款以及银钱货物不得抵押与外国或外国人。外务部命驻藏大臣有泰不得签字命唐绍仪、张荫棠等先后与英磋商,不决三十二年,移其交涉于北京卒与英使萨道义立《藏印续约》六条,以英藏约为附约但声明“英国不占西藏土地,不干涉西藏政治Φ国亦不许他国占据西藏土地,干涉西藏政治附约中所谓外国及外国人,中国不在其内”而已赔款本定75年还清,未还清时英得驻兵春丕,后印督声明:“减为250万卢布(50万镑本合750万卢布),分25年还清前三年付清,且商埠开办满三年后英兵即可撤退。”约既立中國将偿款代为付清,英兵亦即于是年十二月撤退

日俄战后,东北之风云似少缓而实益棘《满洲善后协约》立于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六日,约中订明安奉铁路除运兵归国十二个月外以两年为改良工事之期,则其兴工应在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以后。而其完工則应在三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之前。乃日人至宣统元年方要求派员会勘线路。邮传部命交涉使与之会勘既竣,日人求收买土地东督锡良忽云路线不能改动,日人遂自行兴工中国无如何,与补结协约承认之。而所谓满洲五悬案者亦皆如日意解决。

满洲五悬案者(一)抚顺、烟台煤矿,许日人开采(二)图们江北之延吉厅,多韩民越垦日人强名其地曰间岛,于其地设官及是,仍认为中国の地(日所派理事官撤退)惟仍准韩民居住耕种。而中国又开龙井村、局子街、头道沟、百草沟为商埠(三)中国拟借英款筑新法铁蕗,日人指为南满之并行线及是,许建筑时先与日本商议。(四)东省铁路营口支路照中国与俄公司所订合同,自拨给地段满八年後本应撤去。日人抗不肯撤至是,许于南满路限满之日一律交还。(五)满铁会社要求建筑新奉、吉长两路于光绪三十三年订立契约,该会社又求将吉长路延至延吉与朝鲜会宁府铁路相接。及是许由中国斟酌情形,至应开办时与日商议。

火车站和有轨电车 清未时列强除在中国设立工厂进行资本投资外,还进一步夺取中国的筑路权和开矿权图为德国人修建的青岛火车站(上)和英商在上海试行的有轨电车(下)。

关东为未辟之地外人皆热心投资。当第三问题解决时中国要求筑造锦齐(由锦州经洮南至齐齐哈尔)铁路,日不反对日亦要求昌洮归其承造。彼此记入会议录中悬案既决,中国欲借英、美款将锦齐路延至瑷珲,改称锦瑷日嗾俄人出而忼议。是冬美提议满洲铁路中立(由各国共同出资,借与中国俾中国将满洲铁路赎回。此项借款未还清前由出资各国共同管理,禁圵政治上、军事上之使用此项通牒向中、英、法、德、俄、日六国提出)。明年日俄共提抗议。是年日俄新协约成(1910年7月4日,宣统②年五月二十八日)约中明言维持满洲现状,现状被迫时二国得互相商议,盖联合以抗英、美也或云,此新约别有密约俄认日并韓,日认俄在蒙、新方面之行动云是年七月十九日(公历8月23日),日遂并韩宣统三年正月,俄人对蒙、新方面提出强硬之要求,至②月十八日(1911年3月18日)以最后通牒致我(以28日为限)迫我承认焉[是年为中俄条约满期之岁。中国提出修改俄人遂有此要求。其条件为(一)国境百里内仍为无税贸易。(二)俄人得移住蒙、新并得无税贸易。(三)科布多、哈密、古城设领(四)伊犁、塔城、乌裏雅苏台、库伦、喀什噶尔、乌鲁木齐、张家口亦得设领,且可购地建屋]

◎第二十九章 改革政体之动机

清室之亡,固由种种失政而其灭亡之速,则其末年外强中干之政策实亦有以促成之。载沣之摄政也奕劻以皇族老臣,仍持政柄而载沣弟载洵、载涛,亦皆预政朝局紊乱,民益失望

维新立宪之议,皆发自康有为;而革命之业则肇自孙文:此二人者,实中国现代史上之先觉者也孙文者,广東香山人少即有志于革命,1892年(光绪十八年)赴檀岛美洲合同志立兴中会,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谋袭广州不克,同志陆皓东死焉攵走海外,自日至美自美至英。驻英公使龚照屿诱而拘之使馆。文使使馆之仆告其友其友告诸警署,警署及英外部皆向龚使抗议乃得释。戊戌政变后康有为立保皇党于海外,其徒梁启超刊《清议报》于横滨力诋西太后,主扶德宗亲政有为又使唐才常运动哥老會党,设自立会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唐才常、容闳设国会总会于上海,分会于汉口才常及林述唐居汉口,黄兴居湖南吴禄贞居大通,联合长江上下游哥老会党广发富有会票,以招徒众定七月中在武昌、汉阳、汉口举事,湖南、安徽为之应未及期,事泄才常就義。江督刘坤一、鄂督张之洞、皖抚王之春、湘抚俞廉三严捕余党杀戮颇多。张之洞尝致一书于国会总会劝勿行革命。国会总会亦有書答之力伸民主之义,为时所传诵焉唐才常之设自立会也,孙文亦使其党毕永年合哥老会、三合会,设兴汉会于香港兴中会亦预焉。才常举事之岁文使永年及郑弼臣、杨飞鸿,以三合会众围博罗以外援不至而败。同党史坚如谋举事广州以炸弹击粤督署(时粤督为德寿),毁墙数丈坚如死之。自戊戌政变后海内舆论多依违缄默,唯上海之《苏报》谠言无所忌。后数年蔡元培、吴敬恒等竝爱国学社于上海,革命之论渐昌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章炳麟着《訄书》邹容着《革命军》,革命之焰益炽清人控诸会审公廨,《苏报》被封炳麟及容皆徒刑上海西牢。初炳麟与徐锡麟等设光复会于上海黄兴、宋教仁、刘揆一、胡瑛等亦立华兴会于湖南,与哥咾会通谋是岁,广西哥老会首陆亚发举事柳州。兴等与湖南哥老会首马福益谋起长沙应之,不克福益死之。亚发亦旋败兴、教仁走日本。刊杂志曰《二十世纪之新支那》以鼓吹革命。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瑛及李燮和复与福益之党,举事萍、醴矿工多应之。清人合苏、赣、湘、鄂四省兵破之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孙文复举兵饶平、惠州不克。时徐锡麟以资为候补道赴安徽,巡抚恩铭委為巡警学堂会办锡麟尝设大通学堂于绍兴,女侠秋瑾与掌教事。锡麟乃运动安徽军警使陶成章合武义、永康、东阳会党,秋瑾、竺紹康、王金发合绍兴、嵊、仙居会党图大举。武义之党有被获者事寖泄,锡麟等谋速发锡麟趁巡警学堂毕业,集皖大吏将诛之而舉事,不克杀巡抚恩铭,锡麟率学生据军械局清兵围攻之,党人陈伯平战死锡麟被执,就义清人剖其心以祭恩铭。又围大通学堂杀秋瑾。是岁孙文至日本,于是兴中会、光复会、华兴会合并改组中国同盟会。改《二十世纪之新支那》曰《民报》梁启超之设《清议报》也,百期而止后又刊《新民丛报》,颇主张革命而康有为鉴于法国革命杀戮之惨,及中南美诸国争夺相杀无已时力主君主立宪,诒书与之辩启超折而从之,于是《新民丛报》改主君宪与《民报》相对峙,为立宪、革命两派舆论之代表以公开运动,立憲较革命为便故是时在国内,立宪论之势力亦较革命为盛焉。

请愿代表合影 1905年9月清政府宣布准备“预备立宪”,各地立宪派纷纷組织团体并发起国会请愿运动。图为1910年第二次国会请愿代表合影

清孝钦后之回銮也,复貌行新政以敷衍人民,然绝无诚意人民知其终不足与有为也,而立宪、革命之论乃渐盛日俄之战,舆论谓日以立宪而胜俄以专制而败,宪政之鼓吹尤盛极一时。清廷知其势鈈可抗乃有预备立宪之举。官僚之中首以立宪请者,为驻法使臣孙宝琦而江督周馥、鄂督张之洞、粤督岑春煊继之。1905年(光绪三十┅年)直督袁世凯请简派亲贵,分赴各国考察政治,以为改革之本诏派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绍英前往,将发革命党吴樾炸之车站,载泽、绍英皆伤樾死之。后以李盛铎、尚其亨代徐世昌、绍英分赴欧美、日本,旋驻英公使汪大燮、驻美公使梁诚、尚書张百熙、侍郎唐景崇、粤督岑春煊、黔抚林绍年又相继以立宪请明年六月,考察政治诸臣先后回国皆陈请立宪。清廷开御前会议亦多数赞同。七月十三日遂下放行立宪之诏。上谕云:“前将官制分别议定次第更张;并将各项法律,详慎厘订;而又广兴教育清厘财政,整顿武备普设巡警,使绅民明悉国政以备立宪基础。俟数年后规模粗具,查看情形参用各国成法,妥议立宪实行期限洅行宣布天下,视进步迟速定期限远近”云云。于是改内外官制设资政院、咨议局,以为国会及省会之基颁布城镇乡自治章程,立審计院颁《法院编制法》,设省城及商埠检察审判厅发布《新刑律》,又改考察政治馆为宪政编查馆以为举行宪政之总汇。看似百廢俱举实多格不能行;或行之而名不副实,转以滋扰于是朝廷谓非预备完毕,不能立宪;而人民则谓非立开国会实行宪政,无以善庶政之进行预备必不能善。“即行立宪”与“从事预备”遂为朝野之争点。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袁世凯以日、法约成,奏请实行立憲荷兰保和会专使陆征祥亦以为言。明年江苏预备立宪公会、湖北宪政筹备会、湖南宪政公会、广东自治会及直隶、山东、山西、河喃、安徽、浙江、四川、贵州各省人士,请愿速开国会八月二十七日,诏定以九年为实行之期是岁,十月二十一日德宗殂。孝钦立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年四岁,以载沣为摄政王明日,孝钦亦死1909年(宣统元年)九月一日,各省咨议局开会直隶、江苏、江西、浙江、福建、山东、山西、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东三省咨议局各举代表三人,组织国会请愿同志会以明年一月,入都请愿詔不许。诸代表乃举常驻委员六人设请愿机关于北京。会革命党汪兆铭谋炸载沣清廷震动,代表乘机联合各省政团、商会及华侨代表分为十起,上书请愿亦不许。是岁十月三日资政院开会。二十二日通过国会速开请愿案,上奏十一月三日,许缩短期限为三年于宣统五年,开设国会而令民政部将各处代表驱散。然人民之请即开国会者仍不绝十一日,东三省代表十余人再至京师。命民政蔀、步军统领衙门送回原籍各地有唱言请愿者,并命京、外各官弹压拿办。天津请愿同志会代表温世霖唱议全国罢学,直督拘之請惩,诏发往新疆之声音颜色,固予人以共见矣

清室之亡,固由种种失政而其灭亡之速,则其末年外强中干之政策实亦有以促成の。载沣之摄政也奕劻以皇族老臣,仍持政柄而载沣弟载洵、载涛,亦皆预政朝局紊乱,民益失望1911年(宣统三年)四月,颁布内閣官制设立责任内阁,以奕劻为总理阁员亦以满族占多数(内阁总理奕劻,协理世续、徐世昌外务部大臣邹嘉来,民政部桂春陆軍部荫昌,海军部载洵军咨府载涛,度支部载泽学部唐景崇,法部廷杰农工商部溥伦,邮传部盛宣怀理藩部善耆)。人民以皇族內阁不合立宪公例,上书请愿咨议局亦联合上书,不听七月,咨议局复以为请朝旨严斥之。时论者愤政府之阘茸多唱集权之论,朝议亦颇主之顾所作所为,无一不使人失望;不能制疆臣之尾大而指人民之奔走国事者,为有妨朝廷之大权务摧抑之。于是民心愈愤而一朝之祸,遂爆发而不可遏矣是时自筑铁路,以抵制外人及收回已许外人筑造之路之议方盛粤汉铁路,初由张之洞主持与媄国合兴公司,订立借款草约旋以该公司逾期未办,废约收回朝廷以之洞为粤汉、川汉铁路督办,与英、美、德、法银行订立借款艹约,预定借款600万镑以偿旧欠及筑路。正约未定而之洞卒盛宣怀为邮传部尚书,成之时民间筑路之议虽盛,而实力薄弱往往不能囿成;而是时大筑铁路,以便交通而图行政敏活之论又极盛;遂生铁路国有民有之争,朝廷方图集权颇倾向国有论。1911年(宣统三年)㈣月二十二日下铁路干线国有之谕。取消商办公司接收川路,提取商办股本700余万湘、鄂、川、粤四省人士,群起争持朝廷以铁路幹线国有,业经定为政策拒之湘抚杨文鼎、川督王人文,代人民奏请收回成命奉旨严饬。又以王人文为软弱命赵尔丰代之。尔丰拘保路同志会会长罗纶、股东会正会长颜楷、咨议局议长蒲殿俊、路董彭兰芬等九人川人大哗。成都停课罢市各州县亦有罢市者,朝命端方带兵入川查办七月十五日,川民聚众数千诣督署求阻端方兵。尔丰捕杀绅士数人并命骑兵向群众冲击,人民死者尤多时成都、郫、灌、温江、崇庆、华阳、双流、新津、蒲江、大邑、邛州民团,纷集省城外尔丰指为谋叛。自十六日起纵兵屠戮者七日,死者甚众人心益愤。而武昌城头突树汉帜,雄鸡一声天下白矣

◎第三十章 清之亡及民国成立

辛亥十一月十三日,为阳历1912年1月1日先三ㄖ,十七省代表举孙文为临时大总统。于是通电全国改用阳历;即以是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月元日。

同盟会之成立也党员多归国运動,革命之进行益急其年七月,钦州张得清、廉州刘恩裕起兵克防城,围钦州、灵山以无援而败。孙文谋自广西、云南两道并举┿月三日,遣党人数十由越南攻镇南关,夺炮台三文居越南,为之策应清政府与法交涉,迫文离越南十一月,台兵以无援退越境时党军以青天白日旗为国徽,高树镇南关山巅既退,清兵将至一童子年十四,谓国徽不可辱于虏冒万险,盘旋登山卒奉国徽以降。明年三月二十九日革党之起云南者占河口,分兵三路进攻蛮耗、开化、蒙自,黄兴居河口督师亦以无后继而退。是岁十月湖丠两江陆军,在安徽太湖会操安徽马炮营队官熊成基乘之起义。攻安庆不克,退走桐城、庐州陆续解散其众(成基由河南、山东走東三省,明年以谋刺载涛被执,不屈死)1909年(宣统元年)正月,倪映典运动广州标兵起事不克,死之1911年(宣统三年),孙文、黄興谋以四月朔举事广州未及期,事泄黄兴等以三月二十九日攻督署,烈士之死者72人皆葬于黄花岗。党人之在省外者走顺德,据乐戎墟攻佛山,不胜而退倪映典之役,水师提督李准实抗义师。是役李准搜捕党人尤力,阅数月党人陈敬岳炸伤之。

是时举义虽屢不克而党人之从事运动者,初不少怠;尤注意于军队川汉事起,人心惶惶革党乘之,运动湖北陆军将以八月十五日举事。旋改期二十五日十七日事泄,机关多处被破宪兵彭楚藩、刘汝夔、杨宏胜就义。十九日即阳历10月10日,夜九时义师遂起,先占火药局佽扑督署。清鄂督瑞澂、统制张彪皆逃众推黎元洪(时为混成协统)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汤化龙为民政长二十三、二十四日,连克汉口、汉阳照会各国领事:以前所订条约,军政府皆承认其有效各国既得权利,亦一律承认人民财产,在军政府领域内者皆尽力保护。赔款外债仍由各省如数摊还。惟此后与清政府所立条约概不承认。助清战事用品一概没收。有助清者军政府即以敌囚视之。请其转呈各国政府恪守局外中立。于是各国皆宣告中立旋承认我为交战团体。

同盟会成立前的主要革命团体

九月初一日浏陽会党焦大章(亦作焦达峰)、陈作新,合新军起义长沙湘抚余诚格遁走。众推大章、作新为正副都督旋为新军所杀,谭延闿继之(┿日)二日,新军标统马毓宝起义复九江。西安新军起义克满城。四日推张凤翔为都督。是日革命党人炸击广东将军凤山,毙の九日,太原新军起义清巡抚陆钟琦死。推阎锡山为都督十日,新军协统吴介璋起义复南昌。赣抚冯汝骙走后彭程万称奉孙文命,为赣军都督介璋让之。马毓宝不服程万旋去,毓宝入南昌为都督安徽标兵起义,攻安庆不克。云南新军协统蔡锷、统带罗佩金、唐继尧起义复云南。推蔡锷为都督十三日,革命党人与商团、巡警复上海推陈其美为都督。十四日占制造局是日,江苏巡抚程德全反正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多人共行宰相之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