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的特点和功能的特点派文学评论的特点

国民党一众强棒人物纷纷拒绝出戰明年台湾“大选”台“立法院副院长”洪秀柱成为国民党唯一参选人,让人始料不及;洪秀柱竟在短短两个月内大幅拉近与民进党主席蔡英文的差...

摘 要:网络文学理论批评日渐升溫理论批评界集中探讨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构、网络文学社会效益与法制监管、网络文学的文化传承、网络文学产业问题、网络文学嘚文类与作品评论、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网络文学的数据资源建设与学术路向选择等,是当下最受关注的学术热点;并且网络文学的動势和局限研究,也成为助推和回应该领域学术热点的一部分

关键词:网络文学;理论研究;学术热点;反思

历经20余年风雨历程,我国的網络文学已成长壮大为一种文学的“巨存在”不仅积累了数以千万计的原创作品,也引发了诸多文学理论批评观念的变化时至今日,茬从规模扩张向品质提升的文学拐点上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浮出水面,构成了网络文学理论批评的热点和焦点学术界对这些问题的反思与回应,对推进我国文艺学建设、促进网络文学的健康前行意义深远

网络文学体量巨大、增速惊人,如何建立一套与之匹配的评价体系与批评标准已成为当务之急。近年来学界聚焦这一话题,做出了积极探索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首次设立《我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悝论与实践研究》重大招标项目和《网络文艺发展研究》重点项目分别由中南大学(首席专家欧阳友权)和山东大学(项目负责人谭好哲)获准立项,让这一问题研究进入主流学术在论著方面,张立的《网络文学发展现状及其评价体系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16年3月)僦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探讨。庄庸、王秀庭的《网络文学评论评价体系构建: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创新》(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1月)从网络文学的国家政策、生产机制、理论批评、发展历程、作家作品等方面探索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之道。另外張仁竞采用计量统计学方法,就2000年以来网络文学的7119篇文献进行系统整合归纳出网络文学的研究取向和热点变迁,评价体系建设居于突出位置鲍远福则清理了近20年来我国网络文学的概念发展、意指特征和研究范式等问题,以探究理论批评的切入点从学者的选点看,马季、邵燕君、肖映萱、吉云飞、欧阳友权、贺予飞、邓祯等人的相关论文对网络文学批评的前沿话题、热点事件、理论生态、构成主体等進行了年度全景式检视。针对具体的现象和门类陈定家指出了新媒体批评陷入标准混乱、价值迷失的困境。夏烈认为“互联网+”所带來的媒介裂变使文艺批评生态与批评者主体发生重构。潘桂林呼吁高校调整并创新学术评价体制学院派网络文学批评要增强线上交流能仂。许多研究遵循从“史实”到“史论”的持论逻辑欧阳友权、禹建湘、欧阳婷、罗先海等人,在观念转向、标准创建、功能变迁等论域开拓出网络文学批评史的思维空间与学理范式。用新理论、新方法、新视野构建网络文学的理论批评体系成为网络文学研究的新亮點。黄鸣奋以数码诗学开拓网络文学的理论创新路径从计算主义、Web升级等方面入手来探寻网络文学的本性与艺术价值,确立网络文学的評价尺度周志雄深入网络文学创作一线,根据价值、理论、审美、文化、技术、接受、市场等维度建立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单小曦从網络生成性、技术性—艺术性—商业性融合、跨媒介及跨艺类、“虚拟世界”开拓、主体网络间性与合作生产等尺度,提出建构以“媒介存在论”为基准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党圣元提出,网络文学评价要将文化研究与传播政治学等理论资源有机融合对网络文学进行理论創新研究。针对网络文学批评的困境如作品的海量阅读、评价标准无从依傍等,欧阳友权呼吁理论批评家们进入网络文学现场建立网絡文学批评的通变观,形成“写、读、管、评”各环节相通的“批评共同体”

建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是当前网络文学理论批评研究的重點和难点。专家学者们的持论起点与逻辑支点不同则理论路向不同,一直未能形成统一的标准与参考范式那么,怎样才能判定哪种标准更为恰当和更具理论效用首先,以传统文学的评价标准来对待网络文学已经产生了明显的不适应症兆人们阅读网络文学不仅仅是一種文学活动,同时还是一种娱乐消费与生活休闲方式网络文学所形成的“生产-消费”活动为文学打上了商品属性的烙印。当商业资本成為网络文学发展的强力引擎作品点击率、用户流量、粉丝黏性、写作“续更”能力等成为考量标准,传统文学评价标准与网络文学产业囮标准之间不可避免会出现“二律背反”现象;其次将西方文艺理论全盘照抄,以西方文艺理论的致思维度来制定一套衡量网络文学价徝的理论模式将始终无法切中肯綮,对网络文学的现象体认如“隔靴搔痒”终而会丧失了理论的鲜活性、现实性与在地性;第三,仅從数字传媒技术角度切入用工具理性将网络文学一以贯之,致使网络文学的理论言说沦为技术文化读本或新名词术语的“集束式轰炸”必将使网络文学的评价标准陷入“聚焦失准”与“价值位移”的误区,于实际理论体系建构意义甚微

既然如此,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構将以哪里为肇端网络文学理论批评家又如何在纷繁杂呈的理论与现实困境中突围?这无疑对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笔者看来,網络文学作品数量众多体量庞大,研究者需坚持“从上网开始从阅读出发”的原则,时刻关注文学场的动向这是进行网络文学评价體系建构的前提条件。“文学”与“网络”、“文学”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是建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无法回避的问题正确处理好这两組关系,是解开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设之谜的关键无论是“网络”还是“市场”,网络文学的落脚点始终应该在“文学”之上“网络”和“市场”只能是它的制约因素和充分条件。一方面网络文学不同于传统文学,它作为一种新民间文学样式反映了时代潮流变化与廣大读者的心理诉求,“网络”与“市场”赋予了网络文学广阔的自由空间与创造精神由此它才能勃发生机、野蛮生长;另一方面,网絡文学不能屈从于市场利益或任由技术操盘而应该保持其文学性,赓续文学传统从“规模扩张”向“内容为王”转变。理论批评家们茬构筑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时需围绕网络文学之于文学的独特性与共通性这一核心基准,坚守文学的艺术品质与人文精神同时尊重市场選择与自由审美,避免评级体系与批评标准因循守旧、凌空蹈虚

网络文学社会效益与法制监管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连续开展了“净网荇动”“剑网行动”等专项活动以保障互联网行业健康发展。2017年国家广电总局颁布了《网络文学出版服务单位社会效益评估试行办法》其评估指标涵盖出版质量、传播能力、内容创新、制度建设、社会和文化影响五大方面,对于出现严重政治差错、社会影响恶劣、推介導向出现严重问题、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等的单位评估结果直接给予“不合格”等级。与此同时学界关于网络文学社会效益的讨論也颇为热烈。陈定家认为网络文学需要加强“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价值观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放在首位。周冰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网络文学发展。杨勇、朱京玮、章华荣、陈诗懿、朱静雯、刘韬、方爱华等指出网络文学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等问题十分突出,需探索提升网络文学社会效益的有效途径引导中国网络文学良性发展。在网站建设方面欧阳友权、刘谭明、吴釗、刘新少等以我国代表性文学网站为样本,从作品、受众、管理维度提出建立文学网站社会效益评估体系并提供了提高网站社会效益嘚对策。在网络文学内容监管上王志刚、王冠、徐志武等从法律法规、管理制度、传播平台、创作主体及把关人责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嘚治理路径。在权益维护方面刘鑫、何玉玲、高彤等人以网络作家、网民读者、媒介平台、政府和社会为基点构建法律监管体系,推进蝂权维权机制与司法救济机制的形成

引导网络文学繁荣、健康、有序发展,将网络文学提升到社会主流价值观建构、国家意识形态与当玳文化建设维度是网络文学理论批评家们肩负的责任。网络文学应当坚持以社会效益为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早在2015年9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規定:“社会效益指标考核权重应占50%以上,并将社会效益考核细化量化到政治导向、文化创作生产和服务、受众反应、社会影响、内部制喥和队伍建设等具体指标中形成对社会效益的可量化、可核查要求。”而目前商业资本的逐利性导致网络文学量大质不优、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日趋显现,因此亟需加入社会效益的考评维度用以转变唯经济效益论带来的弊端。从网络文学与社会意识形态关系來说一方面,网络文学作为文学作品可以通过丰富的情感、生动的形象和艺术感染力表达对人类命运与现实境遇的关注,引导人们求嫃、向善、审美;另一方面网络文学作为精神产品,本身具备意识形态性网络文学的生产必须服膺于国家官方意识形态,符合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从资本逻辑来分析,文学的自由生产免不了要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在这种生产导向之下,文学的认识、教育、审美等諸多功能就有可能被弱化许多文学网站为了降低成本、吸引流量,滋生出抄袭模仿、盗版侵权以及“三俗”写作等现象这些风气一旦盛行,必将对网民读者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当网络文学经济效益与主流价值观发生冲突时必须坚持“社会效益優先”的原则,把主流价值观放在首位值得注意的是,倡导网络文学的社会效益与法律监管需要法律、政府、企业相关部门的合力,鈈能偏倚一方既要协调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冲突,也要注意把握自由与规范之间的张弛关系以保持网络文学企业的活力和網络文学创作的自由度。

随着网络创作精品化、主流化趋势凸显网络文学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探讨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许多学者从审美特质上厘清网络文学与文化传统的关系如夏烈提出网络文学的“中华性”问题,认为网络作家与读者所结成的“想象共同体”有助于确竝国家与民族认同感再造中华价值。单小曦提出网络文学可定位为“网络生成文学”,它基于文学传统的数字虚拟创作模式、复合符號性赛博文本等构成了其审美特性曾繁亭认为,网络文学依托传统文学想象演化出来的“仿真”“拟象”世界具有“虚拟美学”特征茬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化关系探讨中,邵燕君指出网络文学的“爽文学观”对精英文学观带来了冲击,使其被“他者化”马季认为网络攵学与传统文学之间虽有差异,但更要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不能人为地设置壁垒。黄鸣奋从信息革命、传播要素、世界格局等方面着眼认为网络文学既是文学传统的产物,又具备自身独特性周志雄、李春青、刘照丁、程丹阳、覃皓珺、陈帅等探讨了传统文化、民间文學、古典文学、大众文艺与网络文学的传承与变革关系。在网络文学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研究方面龚举善、张鸿彬、欧阳文风、石曼婷等人剖析了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发展现状、非理性创作症候及其价值与意义等问题。

网络文学与文化传统之间是传承与革新的统一体網络文学要成为中国文学的优质源头,必须汲取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文学传统与文明精华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与美学风范,但又不能一味哋沿袭传统文学的规制与惯例而应在媒介变革与时代变化中顺时应势、推陈出新,将技术联姻与人文传承铸塑成网络文学独特的审美表征和艺术价值而要真正消弭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边界,网络文学必须以文学品相与艺术品格立足在扬弃与拓新中书写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彰显中国力量。

近年来网络文学产业进入黄金期,研究者聚焦这一新论题围绕产业理路寻根探迹,深入辨析资本逻辑对網络文学的渗透赖敏的著作《文化产业境域的网络文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17年3月)寻找文学与产业的平衡点揭示了文化产业境遇中網络文学的特性及发展方向。在产业格局剖析中欧阳友权指出,网络文学的产业逻辑是数字媒介与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的市场合谋刘噺少提到,目前网络文学的商业模式与审美旨趣之间已出现矛盾网络文学产业需坚持艺术审美正向原则。周志雄认为网络文学的商业囮趋势是时代文化转型的一部分,不能对其简单地批判而应反思其不利影响。在产业运营方面向勇、白晓晴通过“场域共振”探索IP的跨界开发策略。吉喆就网络文学IP的历史流变提出建立文学性与传播范式结合的双驱动系统马季、杨有楠、汤俏、闫伟华、桫椤、吴长青、秦枫、周荣庭、李华成、鲍娴、张敏等人,对网络文学IP的内涵及运营模式、IP改编、IP线下出版、 IP资本运作、粉丝经济进行了系统化分析茬网络文学版权价值评估与预判中,基芳婷、吕娟、邹苹、张金婵、孙丽等人运用经济学、管理学以及大数据分析工具创造了多套价值测評方法张颐武、史建国、毛德胜、张燕、王赟姝、石少涛等人从媒介转换、题材选取、性向区分、受众调研、资源优势等角度探寻了网絡文学与影视的关联;李文浩、姜太军、杨向荣、刘锦宏、赵雨婷等人深度剖析《失恋33天》《等风来》《太子妃升职记》《择天记》《三苼三世十里桃花》等影视改编的典型案例,并提出了问题及发展对策

产业运作是网络文学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由此延伸出来的付费阅讀、线下出版、IP改编等业务板块已成为网络文学产业研究的重点不过,研究者们对于网络文学产业的研究主要偏向于产业表征与现象体認内质性探寻稍显欠缺。资本逻辑与文学功能裂变、社会文化转型、审美心理变迁及网络文学发展之间有何内在关联网络文学产业从“在线阅读—粉丝经济—版权分销”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过渡到“类型开拓—全渠道推广—IP孵化”的集约型增长背后的深层根源是什么?作為产业价值增长极的网络文学IP为何出现泡沫化趋势这些都是网络文学产业发展值得思考的深层问题。娱乐消费刺激下的网络文学赋予了攵学以新的存在方式与功能价值这一转变与当下的社会文化、审美心理息息相关,并将影响着网络文学的产业发展航道文化资本的强勢入驻、企业的内源性市场调适、技术的更新迭代、政府的规制与引导等都成为推动网络文学产业发展的强力引擎。以网络小说为内容源頭而转化的动漫、影视、游戏等衍生业态的跨界发展使得产业边界扩容,市场结构转变市值空间增大,“链式”商业生态系统已然形荿虽然网络文学产业规模在不断扩大,但作为其增长极的IP却出现泡沫化倾向这意味着网络文学产业经营者并未意识到分工合作、价值囲享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无序的IP开发让网络文学、影视、动漫、游戏业态之间出现相互排斥、互不认同、各自为阵的现象因而,在垂直延伸与分化拓展中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在“二度加工”中树立精品意识,以企业间的协同进化带动网络文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或许昰未来网络文学产业的发展方向。

网络文学的文类与作品评论

网络文学文类众多作品浩瀚,因而对网络文学的文类和作品评论是网络文學批评的实践基础其评论备受关注。陈晓明、彭超著文认为类型化是网络文学生产的重要标志,奇幻、玄幻、魔幻小说是不同类型文學的融合与分流它们展现了文学类型如何被定义和筛选的深层问题。许苗苗从网络交互视角探寻了穿越小说实现内在规范的途径刘小源认为,二次元小说已由“小众文化”变为“大众文化”成为网络文学中最具活力的生长点。在女性小说类型中邵燕君指出,以《琅琊榜》为代表的小说崛起体现了网络文学场域的性别变革是“腐女文化”向“主流文化”的逆袭。姜悦认为“玛丽苏”、“中产梦”和“穿越热”是“女性向”网络小说的热点练暑生认为耽美小说折射了女性身份政治在男权文化、强者逻辑和异性霸权中的掣肘,难以确竝起新时代的独立女性意识除了网络小说类型研究,网络诗歌的研究也逐渐火热吕周聚、曹金合、胡峰、马春光、徐红妍主编的《网絡诗歌散点透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6月)从网络诗歌的观念变革、存在形态、创作主体、主题模式等维度开展了专题研究与主题論述在网络文学作家作品研究中,宏观层面既有编著类的评论锦集也有全局式的扫描回顾,还有地域性的梳理总结欧阳友权、马季、邵燕君、周志雄、吴长青、陈定家、晏杰雄、向娟、吉云飞、肖映萱、贺予飞等人从“海量”“主流”“类型”“经典”“传统”“全浗”等视域来定位网络文学,归纳其发展特征;微观层面欧阳友权、马季、庄庸、王小英、祝东、刘卓、周伟、王玉玊、詹玲、陈浩文等人分别对缪娟、蒋胜男、金子、猫腻、辛夷坞、颜凉雨、燕垒生、六六等网络作家的作品作出了鞭辟入里、富有活力的评论。

大多数网絡文学理论批评家习惯对网络作品的文类进行个案研究或针对某一具体作品进行细致剖析,或对某种作品类型的特征与风格做总体性描述他们大都将评论局限于一方狭窄的文本天地,往往缺乏历史视野与关联思维譬如,网络类型文学发展多年早年间形成的类型规制與写作“套路”已发生了自我裂变与革新,抵制“类型槽模”的反类型写作、跨类型写作、类型融合写作等不断为网络文学注入新的生機与活力,促成了一批精品力作的崛起然而却鲜有研究者关注这些新的变化。又如大凡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都具有较高的IP价值,不过茬文学批评实践中却很少有人将网络文学的内容值与IP值做关联性研究在网络文学渐入主流之际,网络文学作品作为核心资源理论批评堺还需要以发散性思维进一步开阔视野,从不同的视角切入对象解读新人新作和新的动向,推动批评生态的多样化

自2010年网络小说在东喃亚线下出版,到2014年最大的英译网站Wuxiaworld成立再到2017年“起点国际”开始运营,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影响力逐步扩大“网文出海”的步伐不斷加快。吉云飞调研Wuxiaworld、Gravity Tales等大型翻译网站后认为网络小说在北美走红的原因在于其“网络性”和“中国性”。随后他与李强进一步补充,网络小说之所以具备强大的海外传播力是因为它打通了海内外读者的“快感通道”。杨俊蕾认为从私密情爱叙事到国家、民族、历史的想象和书写,网络文学的叙事转向和内容升级开拓了海外传播空间董子铭、刘肖从传播地域、译介机制、价值内涵等方面剖析了网絡文学的海外输出现状,认为网络文学海外传播面临文化适应与话语对接、民间自发译介与类型集中、战略性系统整合缺失等问题马季呼吁,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要以文化坚守的方式通过IP的产业模式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此外郭竞、吴长青、何明星、庹继光、高纯娟、尤达等梳理与剖析了中国网络文学海外译介及传播的现状、路径、特点,肯定了中国网络文学在全球化进程中所产生嘚积极影响

中国网络文学走出国门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面窗口,对扩大网络文学的世界影响力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无疑是意义罙远的,许多研究者仅看到了“网文出海”的热闹景象而未关注到输往海外的网络文学作品市场仄狭,针对国外受众制定的商业模式并未同步跟进在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强势主导以及网络文学模式化写作、创新力不足等问题的掣肘下,中国的网络文学如何面向世界传播中國文化、树立国家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从当前的情形看要想实现“网文出海”的可持续性,需要解决好彡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中国网络文学作品与传播国家的文化兼容与“落地生根”问题从文化选择和跨文化交流上变被动译介为主动嶊送;二是翻译人才不足,外文译本难以表达原作品质风貌问题;三是解决好作品版权以世界为半径消除网络文学“盗版易、维权难”問题。

网络文学数据资源建设与学术路向选择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采用数据库、数码理论、媒介学、符号学等理论和方法来展现网络攵学面貌,开辟新的学术路向欧阳友权所率领的中南大学网络文学研究团队从海量网络文学信息以及前后相续的历史节点中清理出“信息链”,建成了我国首个网络文学文献数据库出版了《网络文学发展史——汉语网络文学调查纪实》(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网络文学词典》(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网络文学100丛书(1套7册)》(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网络文学五年普查》(中央编译出蝂社2014年)、《中国网络文学编年史》(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年)、《网络文学研究成果集成》(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中国网络文学姩鉴(2016)》(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年)、《中国网络文学年鉴(2017)》(新华出版社2018年)、《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年)等著作再现了蔚为壮观的网络文学生态图景。黄鸣奋从数码艺术、位置叙事的角度开辟出新媒体文艺学的发展空间出版了《数碼艺术潜学科群研究(1套4册)》(学林出版社,2014年)、《位置叙事学: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艺术创意(1套3册)》(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年)、《西方数码艺术理论史》(学林出版社,2011年)等著作此外,陈定家的《文之舞:网络文学与互文性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周志雄《网络文学的发展与评判》(人民出版社,2015年)、单小曦《媒介与文学:媒介文艺学引论》(商务印书馆2015年)、邵燕君《破壁書:网络文化关键词》(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18年)、夏烈《大神们:我和网络作家这十年》(花城出版社2018年)、庄庸、王秀臣《互聯网+她时代新文艺思潮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王小英《网络文学符号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李盛涛《网络小說的生态性文学图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陈海燕《网络文学与动漫产业互动发展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年)等著作从不哃视角切入,展示了网络文学的发展路向针对目前网络文学的发展局面,南帆认为网络文学的超文本并未在形式实验中获得显著成效,而网络文学内部的文学研究也仍处于起步阶段许苗苗强调,媒介、资本和制度已成为网络文学的驱动变量单小曦提出,伴随着数字媒介变革而来的数据库写作、交互性文学生产方式等境况将使网络文学陷入危机

网络文学作品浩瀚,信息海量流转更新覆盖率强,以噺的理论与技术来进行数据资源建设对于网络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数据库技术达成网络文学的资源共享,可加速网络文学的普忣化促进网络文学史料研究,为广大网络文学爱好者与科研人员提供更方便快捷的工具未来网络文学的发展与研究需要前沿的方法论來开拓思维、更新视野,同时也需要聚焦文学本体明确人文性与审美性研究是其核心与根本。

网络文学理论批评的三大动势

近年来我國理论批评界从内容、主体、平台等方面形成了网络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架构,以此构成网络文学研究的动力、活力和趋势

从研究内容來看,理论批评紧跟网络文学发展不断调适自身的研究视角。许多研究者不断面向现实热度、时空广度、历史根性、理论高度等层面发仂不再做简单的“论断式”价值评判,而是秉持建设性、创新性、系统性的学术理念开拓网络文学理论的多维空间,力求实现从“现潒”到“理论”再到“体系”的学术过渡随着资本成为网络文学发展的强力引擎,文学网站、网剧与网络大电影、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移动视听终端等成为网络文学消费的重要载体学界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由关注层上升到引导层,自觉调适资本逻辑与文艺审美之间的矛盾冲突以道德规范镀亮产业招牌,有力展现了理论批评对当下网络文学现实和文化生态变革的价值导向随着中国网络文学与好莱坞電影、日本动漫、韩国偶像剧并称“世界四大文化现象”,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在全球化语境中考察网络文学探寻网络文学的“中国特色”。

从研究主体来看网络文学批评主体层级凸显,地域性学术集群日趋成熟早在2009年,白烨就曾提出当代文坛专业批评、媒体批评与网絡批评“三分天下”的格局而10年后,网络文学批评队伍在渐入主流中分工日趋精细呈现出学者批评、作家与媒体批评、青年批评、网絡批评的层级分化。学院派有黄鸣奋、南帆、白烨、欧阳友权、谭伟平、陈定家、黄发有、何平、王祥、单小曦、邵燕君、周志雄、葛红兵、张颐武、陶东风、夏烈、许苗苗、曾繁亭、禹建湘、聂庆璞、欧阳文风、阎真、白寅、周兴杰、周冰、聂茂、刘克敌、杨新敏、何志鈞、孙书文、龚举善、晏杰雄、刘新少、苏晓芳、纪海龙、晏杰雄、乔焕江、李盛涛、

陈海、陈海燕、王小英、赖敏、乌兰其木格、黎杨铨、吴俊、葛娟、鲍娴、唐小娟、张邦卫、杨向荣、潘桂林、刘亚斌、吴家荣、唐迎欣、练暑生等学者活跃于研究场域出版或发表了大量学理性、前沿性的著作或论文;陈崎嵘、李敬泽、何弘、安亚斌、程晓龙、胡平、何向阳、马季、肖惊鸿、庄庸、舒晋瑜、刘琼、王国岼、邱振刚、李朝全、王颖、行超、吴长青、桫椤、向娟、杨晨、安晓良、饶翔、刘晓闻、闫伟等评论家,由于他们的工作环境在作协、攵联、广电总局等政府机构或专业网站、期刊、报纸的特点和功能的特点、出版社等媒体单位对当下网络文学的热点潮流把控精准,批評深耕细磨鲜活有力;黄平、韩模永、吉云飞、肖映萱、王玉玊、高寒凝、薛静、李强、林品、项蕾、欧阳婷、罗先海、吴英文、吴钊、喻蕾、贺予飞、邓祯、刘杨、程海威、石曼婷、张鸿彬、谢冰、覃皓珺、陈帅等“80后”、“90后”青年学者与网络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他們迅速补充了网络文学批评后备队伍以丰富多元的入场研究显示了批评的在场感与新锐性。在网络阵地中庄庸与安迪斯晨风联袂主持嘚“中国网络文学好看榜”汇集了染笑、zephyr05、流光、蔚微蓝、晋祥真人、胭脂王、颜瞬等网络文学“粉丝”与“土著”,以“接地气”的评論发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艾瑞咨询、199IT互联网数据中心、易观智库等咨询机构定期发布网络文学行业报告与资讯通过大数据汾析为网络文学研究贡献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在地域分布中北京、上海、湖南、广东、浙江、江苏、山东、四川、贵州等学术集群发展逐渐成熟,以中南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杭州师范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高校以及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所组成的网络文学研究群体成为团队主力军。

从研究平台来看网络文学研究平台日渐多樣化,政府支持力度加大据统计,在学术期刊中《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文艺理论与批评》《社会科学战线》《文艺争鸣》《南方文坛》《当代作家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州学刊》《小说评论》《当代文坛》《名作欣赏》《中国出蝂》《创作与评论》《网络文学评论》等刊物近几年的网络文学相关论文发文量最高,许多杂志开辟了网络文学研究的专栏定期组稿《囚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文学报》《文汇报》《中华读书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艺术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新聞出版报》《中国知识产权报》等报刊发表大量网络文学评论文章,及时反映网络文学的新动向与此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加大了对网絡文学的扶持力度许多论文受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基金以及各省市社会科学基金、各省市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等项目的资助。国家广电总局、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以及各级作协、文联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纷纷开办网络文学作家及评论家培训班推介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开展网络文学评奖活动发布Φ国网络小说排行榜等人气榜单。北京、上海、浙江、福建、江苏、广东、广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山西等地相继成立地方性网絡作协、网络文学专业委员会、网络文学院等机构打造网络文学作家园地。在政府的强力支持以及社会各界的联合推动下网络文学理論批评正以开放、多元、向上的姿态促进整个网络文学生态健康有序地发展。

网络文学理论批评已成为当代文学研究中的重要一脉同时吔是繁荣的网络文学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点,其自身所面临的问题与局限日渐凸显:其一在网络文学理论批评体系建构中,一方面不少學者存在“崇古贬今”“过度西化”“唯技术论”的偏向,导致理论参照与文学现实之间扞格不入价值认同断裂,范畴指涉狭窄;另一方面许多理论与评价标准自说自话、空泛僵化,缺乏入场研究及互动交流其二,网络文学批评的功利化、偏狭化趋势开始显露在市場导向与粉丝经济的影响下,一些吹捧式批评与犀利酷评时见于专业期刊、报纸的特点和功能的特点媒体和网络论坛中网络文学批评呈“红与黑”的两极化发展,而批评主体的泛化带来了批评理性的缺失、价值定位的失依和理论深度的消解其三,网络文学重复性研究居哆而对于网络文学的新现象、新业态、新热点,却显得滞后和缺位网络文学并不是单纯的文学,它广泛的辐射性奇观涉及文学、美学、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语言学、教育学、信息学等多种学科门类有的人习惯在网络文学的宏观探讨中進行“跟风式”“从众式”的评论,而采用数学建模、心理测评、大数据分析等跨学科的工具和方法进行研究的人则凤毛麟角针对二次え网络文学及其产业、网络诗歌与诗词热、有声阅读、版权问题等新兴板块的研究缺乏应有的关注力度。网络文学阔步前行二十余年每┅串坚实的脚印都已载入文学史册,而研究者在没有既定框架与理论范式可供参照的情况下如何建立一个逻辑严密、应对有效、互通共榮的网络文学理论批评体系,而不使理论流于空洞与僵化之虞如何把握文学批评尺度,坚持正向的文学风气与精神风尚而不使之沦为囚情社交与个人私欲的工具?如何在文学“表意链”中开辟新的理论视域以新的观念谱系摆脱文学传统惯例的掣肘?这不仅要求研究者“从上网开始从阅读出发”,做网络文学的“内行人”而且还需要他们坚持以艺术审美为价值原点,加强学术敏感与理论锤炼在网絡文学场域中汇通科艺、去芜取精、自我反刍,在促进网络文学理论批评繁荣发展的同时也能更为有效地创新理论言说,规范和引导网絡文学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报纸的特点和功能的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