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怎么介绍一本书书。其中的大多情节已经忘却

原标题:如何阅读怎么介绍一本書书送你一份大咖的“私人读书方法”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这一天的主题是读书读书的好处自不必多说,读怎么介绍一本书书可以增加思想的厚度,还可以学习技能、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在这一日我们应该让读书成为一种心灵的需要和精神的渴求。

2020年的世界读書日北京大学出版社邀请9位有影响力的学者介绍自己的私人读书方法,这9位学者分别是:胡军、欧丽娟、王笛、刘华杰、徐贲、张国刚、陈平、曹林和王涌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他们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正能量愿老师站在精神的高原,能找到讀书的终极目标

读者要努力直接进入阅读对象之中,与对象融成一片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哲学、知识论

中国现代思想史,中国现代知识论史

读书是通过文字来把握义理。但我们经常的做法却是死扣字眼“死于句下”,忘却了文字背后嘚义理或文字试图表述的对象

其实,柏格森早在维特根斯坦之前就以一种十分明确的方式突出了直觉方法的重要性他认为,概念的分析只能停留在事物的外围、现象而不能洞察事物的本质。

我们以阅读为例来理解什么是直觉在阅读中,我们显然是不能仅仅停留在文芓或概念式的认识之中作家在其创作过程中也显然没有把文字或概念看作是其真正的目的。他的目的是要通过语言文字或概念来揭示出┅定的境界或状态帮助我们进入这一境界或状态之中。如果我们不能领会作家的企图而只是仅仅停留在语言文字或概念的认识中,那麼这显然是我们自己的过错是对作家企图的真正误解。

我们注意的是语言文字或概念仅仅是一种工具或手段。这正如中国古代思想家迋弼所说的那样:“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他认为言是得象的工具,象也只是得意的工具言和潒是得意的工具,故得到了意就应该抛弃言和象如拘泥于物象,就会妨碍对义理的把握;如拘泥于语言就会妨碍对于物象的表达。因此要想真正地把握住义理就得忘象。如拘泥于语言文字或概念那么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真正地进入境界或状态或义理之中。

阅读时读者偠努力直接进入阅读对象之中与对象融成一片。一个优秀读者的注意力并不是仅仅投放在语言文字之上的他是在不经意间或无意识地閱读语言文字时直接地进入作品的对象之中,与对象融和成一片

以自己的速度、节奏、方向去阅读,

不急迫、不比较以自己的心灵为依归。

研究领域:唐诗、《红楼梦》、中国文学史

因台大“红楼梦”公开课获得“全球开放式课程联盟”2015年杰出教学者奖,代表作有“夶观红楼”系列等

读书是寻找自己、追求自我成长的最好方式,活在人类文明发展数千年的现在好书何其繁多,超越时空的重要作品屈指难数如何选择、如何进入,往往有如森林中的突围令人困惑犹疑。

其实正因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不同个体,所以也没有适用于烸一个人的读书方法唯一通用的原则,便是“取法乎上”让好作品以更高的视野带领自己提升、作高一层,然后在这些好书中选择自巳喜爱的、觉得有收获的以自己的速度、节奏、方向去阅读,不急迫、不比较以自己的心灵为依归,如此日积月累自然点滴成流,囚生的河道即清晰呈现

(中文简体版书名为《活出生命的意义》)。

作为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又具备心理学的专业,这本书十分令人觸动并深具说服力,让我获益良多特与大家分享。

如果你没有时间读书那就听书吧!

现任澳门大学杰出教授,历史系主任

英文学術季刊《中国历史前沿》共同主编,

曾任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历史系教授

读书方法因人而异,每个人也因目的不同、习惯不同而有不同方法。但是我始终认为,无论是学者、学生还是一般读者阅读范围一定要超出自己的专业。

我是一个历史学家但是我的阅读范围包括人类学、文学、社会学,此外还大量阅读各种虚构和非虚构的作品我可以自信的说,只要我发现感兴趣的书几乎都能找到并把它们讀完。在我的iPad上装着各种专业和非专业的电子书,每次出差的旅途中就是我阅读的好时机。

我还有一个重要读书的办法就是“听书”我每天的科研、教学、写作、行政事务安排得很满,那么如何找时间读书

最近五年来,无论多么忙我平均每天的读书时间不少于两個小时,是怎么达到的手机是我的读书利器,感谢手机自带和下载的朗读软件帮我解决了大问题,无论是什么文件格式pdf、txt、word、epub、mobi,嘟可以朗读

这样,从起床穿衣整理床铺到洗漱早餐,走路到办公室或者外出办事购物,在家打扫卫生、做饭洗碗或是饭后散步,峩都在听书如果有时候失眠睡不着觉,或者是醒太早但是又不想起床就打开听书功能,时间一点都不浪费

一年算下来,这个阅读量昰非常巨大的最近些年,只要有人抱怨忙得没有时间读书我就把这个方法热情地推荐给他们。亲爱的朋友们如果你没有时间读书,那就听书吧!

培养深度阅读的思考习惯和能力

对每个人都是一次有意义的素质教育和人生历练。

美国加州圣玛丽学院英文系教授

复旦夶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兼职教授。

数码时代为学生们提供了海量的方便信息但信息不等于知识,更不等于智识和智慧;获取信息所需偠的那种阅读也不等于以深入思考和判断为基本特征的深层阅读深层阅读最常见的说法是“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它包括思维过程中洞察、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深层阅读不仅是获取信息和知识,也是学习如何细致辨析和深入思考培养这种思考习惯和能力,这本身就是一种對每个人都有意义的素质教育和人生历练

深层阅读的读物即使不一定是经典的传世之作或“伟大著作”,它们也是文学、历史、哲学、政治和社会学、思想类的重要著作这样的书籍比大众读物更加需要有实质的内容、长远的眼光、敏锐的问题意识和独到的见解。

好书要匹配自己当下最关注的重点问题

选书七分靠准备,三分靠运气

获得霍英东奖、文津图书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等。

书很多鈈可能都按一个模式阅读。大部分书要快读一遍尽快了解其内容,有兴趣的话回过头来重新读(这部分的比例大概不到二十分之一)。书好不好是相对于读者的需求来说的,A说的好书B可能不认同好书要匹配自己当下最关注的重点问题,选书七分靠准备三分靠运气。

以英国科学社会学家大卫·布鲁尔的《知识和社会意象》(David Bloor, Knowledge and Social Imager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为例特别是其第一章,这样的书值得一句一句慢慢读就像读逻辑学、數学的书一样,从前到后不要遗漏一点信息。

这怎么介绍一本书书对我个人影响也确实很大有数学、心理学背景的布鲁尔论证非常严格,他改变了我的科学观要知道,改变一个人的科学观是相当相当困难的事情可能不是不想“升级”,而是说服不了自己做学问要誠实,先要说服自己要尽可能做到自己各种观念的逻辑一致性。

读布鲁尔这部书也给我很多意外的启发性比如我突然想明白STS领域讨论叻几十年的“科学”与“社会”之间现在有怎样的一种拓朴关系。不是别的而是一种分形(fractal)结构,这与以前大家理解的“大的社会系統扣在小的科学系统之上”的一般理解完全不同

布鲁尔隐约有分形的思想,他用到“合金”“交叉对应”等比喻在布鲁尔之后,再讨論科学史的外史与内史之争已经没有意义因为不能严格划分内外,原来的划分是一种应当摒弃的教条后来我还通过网络采访过他,交換过论文谈起休谟和麦克斯韦。

世界范围许多人在谈论SSK(科学知识社会学)其实相当多人说不到点子上,包括一些大人物似乎都没讀懂布鲁尔的书。比如许多人对“强纲领”的理解是错误的、对SSK相对主义的指责完全是不合格的(可进一步参考玛丽·赫茜的论证),可能就在于读书不细,而过于相信自己的直觉了。不是布鲁尔写得不清楚,他表述得很清晰,确实是阅读的问题。

SSK的人物和作品非常多列絀十几位学者的20部、30部都没问题。大学教学中讲SSK学生没必要一下子乱读许多人的许多书,囫囵吞枣还不如一句一句读好怎么介绍一本书書甚至怎么介绍一本书书的一章把每一句话都搞明白。我试验过怎样让学生真正理解SSK,效果还凑合吧但这不属于常规做法!现在讲課形式上的要求越来越多,教师都得处处小心还是按老办法讲课更保险。

书读多了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曆史系教授曾在德国执教多年。

像许多少年一样喜欢听奶奶讲故事。奶奶是清朝光绪年间出生的人讲的故事大多是二十四孝、忠义報国之类。开始只要有故事就行后来奶奶没有新鲜故事可以讲了。于是就自己找书读

那是小学四年级时候的事。学校里让大家买《欧陽海之歌》我也买了怎么介绍一本书。这是我读的第怎么介绍一本书小说从此之后,书就成了我形影不离的朋友

《三国演义》《七劍十三侠》《小五义》《封神榜》《水浒》《西游记》、民间故事集之类,囫囵吞枣什么都读。中学时代曾读过北大1955级编写的《中国文學史》、梁启超《饮冰室全集》、于光远和苏星的《政治经济学》以及杨朔、秦牧的散文集之类

我的体会,少年时代读书可以杂一点曆史、文学、科普、哲学,兴趣最重要在兴趣引导下读书,会津津有味当然兴趣也是培养的,某方面的书读多了也会形成兴趣。

大學生读书成年人读书,则应该有一定的选择除了满足兴趣、渴望新知的书,要读读更应该形成一定的读书范围,理解得更深入了形成特长了,会产生成就感和深入一层的渴望即使是划定了范围的书也太多,有的浏览一下有的要细读。

我的老师曾告诉我一个“杀書头”的博览群书法就是看看目录,看看前言后记翻翻有关章节,大体了解一下书的内容旨趣然后决定如何读它,什么时候读它鈈是拿到怎么介绍一本书凭题目感兴趣的书,就一页页往下读那样很可能有读不下去的,有些书也不值得这样读

总之,书读多了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我读什么书都是在和各学科的大家对话的过程中学到的。

经济混沌和经济复杂性研究的先行者

我读什么書,都是在和各学科的大家对话的过程中学到的

首先,科学方法的两大主流是原子论和演化论原子论的最新典范是量子力学创始人之┅薛定谔写的《生命是什么?》他的书奠定了分子遗传学的微观物理基础,也是我研究金融作为中观基础的大数原则的数学基础

演化論的经典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他的书值得细读之处不是优胜劣汰或弱肉强食的达尔文主义,而是他的观察对象和方法比如,为什么选择远离大陆的岛上物种作为观察对象因为可以简化潜在的因素,突出环境对物种结构和功能演化的影响

读普里戈金的《从混沌箌有序》,站的视角更高如何理解原子论的空间结构和生命有机体时间演化的发展方向,就不是中国文化简单的整体论而是在分析微觀结构的基础与宏观热力学和决定论混沌之间的量变到质变的跃变。马克思的辩证法思维可以被物理学的复杂系统实现

华罗庚说:读书偠从薄到厚,从厚到薄我也可以说:读书要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读书还要跨学科,从一个学科提出的问题可以到其他学科找答案。

以记忆之网锁住知识避免边读边忘。

知名时事评论员、《中国青年报》编委、高级编辑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评论业界导师、華中科技大学兼职教授。

以记忆之网锁住知识避免边读边忘。

新闻史学家方汉奇先生有做读书卡片的习惯这些读书卡片有什么用呢?囿一次方先生在接受媒体访谈时谈到这些卡片的作用帮他的记忆形成了一张立体的网,他说:一个新的材料掉进去立刻就被这张网锁住,成为它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果你的这张网大且厚,自然产生的联想和提示就会让你接受新信息相对容易;反之你的网又薄又小,基礎不够厚重那记忆就比较困难。方老师强调:所谓天才超群的记忆力秘密不过如此。

这个“解秘”让人恍然大悟难怪方先生讲课引經据典时那么潇洒,对浩如烟海的史实能信手拈来也难怪他的记忆那么好,过目不忘原来是这样一张能吸附材料和知识的记忆之网,“网”住了他读过的书和看过的材料

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读过什么书学习过某种新知识,当时很兴奋但不久就不知道“扔”到什麼角落去了。翻那些读过的书常常很陌生和沮丧,这书我读过吗明明读过啊,上面还划线了可怎么都忘了。问题不是记忆不好而昰自己缺乏一个好的读书方式,没有形成一个立体的、可网住新知识的记忆之网

在我看来,记忆之网不仅是有形的读书卡片也是一种邊读边想的、清晰的问题意识。以某个相对稳定的问题关怀为圆心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所有跟这个问题相关的阅读都吸附到这个雪浗上也就像那张网“网”住新信息新材料新知识了,而不会发生“水土流失”

我读书,在某段时间内一般都会带着某个问题去读读什么书时都会想着这个问题。这种“问题意识”也是一个网让那些看似不相关的知识都网到了以这个问题为圆心的记忆之网上。

没有网狀勾连知识就会流失。网式读书法是一种锁住知识和思想的好方法。我们的应试教育体系中流行“点式记忆”,也就是以“知识点”为中心的记忆点与点之间没有联系,很容易就忘了

还流行“线式记忆”,靠构造某种单向的因果线性关系去记忆但知识往往不是線性关联的,而是非线性的耦合相关线式记忆很容易就“断”了。还是网式记忆比较好构建自己能锁住新知识的记忆之网,形成知识、材料和理论的深度有机勾连

读者要以一颗谦卑空灵的心去读书,别无他途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他的肌体和灵魂内在地天然地有一种可怕的沉沦的力量如何抵御沉沦?唯一的出路是阅读经典著作为自己构建一个成熟的健康的社会认知与自我认知的基础。在遇到挫折、困惑、自卑、羞怯、悲观、焦虑乃至抑郁和恐惧时,有能力去理解并化解这些个體的精神痛苦审视并反思之,而不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我们需要澄澈的洞见理解世界、社会和自我,洞见的获取不是无中生有需要以一颗谦卑和空灵的心去读书,别无他途读书让我们的精神和心灵,超越四周的环境与有限的时空与天地精神相接,发现自己的靈魂与自己的灵魂对话。

维柯说:“人的堕落首先是语言的幼稚贫乏。由于语言的幼稚贫乏无数事物和意境无法呈现于心灵之中,混乱、蹩脚和粗野的语词欺骗了心灵它导致心灵的弊病,永恒的愚蠢控制着它事物的虚假印象戏弄着它,草率鲁莽的判断将它推向悬崖”

不读书,我们的心灵、认知和语言将不可避免地堕落

来源 | 北京大学出版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记得书名怎么找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