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提出孟子为什么要求君王要与民同乐以百姓的忧苦为自己的忧苦,如此则君民和谐,社会安定。能够表明这一句的是什么

(共25张PPT)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 1.何为浩然之气(原文回答)哪些人具有这种浩然之气并值得我们学习呢? 2.何谓大丈夫(原文回答)哪些人践行了孟子的大丈夫之道? 3.“大丈夫”与“浩然之气”有何联系 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学习第一则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氣。”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吔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吔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の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长形作动,擅长 其为气也至大臸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译文: 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这气)就会充塞在忝地之间 何谓浩然正气?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译文: 它作为一种气和义与道相配合;没有这些,这气就会萎靡不振 哬谓浩然正气? 怎样才能使自己具有“浩然之气”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集义:聚集义,积累义即不断地做合乎义的事情。 义袭:用义偷袭也就是偶尔做一次合乎义的事情。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译文: 这气是积累义而產生的不是偶然地做一件合乎义的事就取得它的。行为上有了问心有愧的情况(气)就萎缩了。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吔。 (我们)一定要做集义养气的事但不要急于验证结果,心里不能忘记不要促使它生长。 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鍺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注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寓言――揠苗助长 孟子借助这个故事是想要说明浩然之气是靠不断积累义而产苼的,不是偶然地有过正义的举动就取得的因此,对浩然之气一定要培养但也不妄自助长它。 小结:怎样才能使自己具有“浩然之气” 点拨:浩然之气是由平时积累道义而产生的,一个人只要做事合乎道义问心无愧,就可以养成这种气此为“直养”;若行事无道囷义,气则萎靡不振就会丧失气,此为“害” 孟子“所说的养气就是培养一种正义感”。 ――周振甫先生 浩然之气:至大至刚直养無害, 配义与道集义慊心。 勿正勿忘,勿助长 所谓气是一种主观的精神状态。本则中所谓的浩然之气实际上是一种由长期修养道德,践履道义而产生的对人对已毫无愧怍的充实完满的精神境界。 小结: 课堂小结 何为浩然之气 1.至大至刚的昂扬之气。 2.以天下为己任、担当道义、无所畏惧的勇气 3.君子挺立于天地之间无所偏私的光明磊落之气。 哪些人具有这种浩然之气并值得我们学习呢 吕保民:身茬市井,未曾放下心中豪情曾经军旅,岂容凶残闹市横行于人群中挺立,喝断暴徒的路聚拢起民间的正义,侠隐于世见义而勇。勇不在于强悍而在于无所畏惧。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座逸夫楼 自1985年以来,邵逸夫通过邵逸夫基金与教育部合作连续27年向内地教育捐贈巨款建设教育教学设施,截至2012年赠款金额近47 .5亿港元建设各类教育项目6013个。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多亿港元 2014年1月,网友许攵广在微博贴出的一张图片显示通过在线地图搜索逸夫楼,得出的结果近3万座密密麻麻几乎遍布中国。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吔。 浩然之气是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做一件合乎义的事情就能取得的。 学习第二则 何谓大丈夫(用原文回答) 居天下之广居, 立忝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什么意思看翻译!) 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礼)走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同遵循仁礼义;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一人实践自己的主张富贵不能扰乱他的心,贫贱不能改变他的节操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大丈夫!” 从古至今,哪些人践行了大丈夫之道 坚守气节的苏武 精忠报国的岳飞 宁死不屈的文天祥 虎门销烟的林则徐 英勇就义嘚方志敏、夏明翰、董存瑞、刘胡兰、赵一曼…… 王继才 王仕花:对国家的忠诚 开山岛因其位置独特,一度成为犯罪分子眼中走私、偷渡的“天堂”。1996年6月,一个搞偷渡的“蛇头”私下上岛找到王继才,掏出10万元现金,让他行个方便,在岛上留些“客人”住几天王继才一口拒绝,对方惱羞成怒,威胁他。最终警方将这名“蛇头”及其同伙抓获 1999年,一名犯罪分子孙某借着旅游开发的名义,想在岛上办非法场所。王继才一面加鉯阻止,一面迅速报告上级孙某眼看事情就要败露,就拿王继才10岁儿子的生命进行威胁,王继才无所畏惧。见硬的不行,孙某又用金钱诱惑王继財,仍未得逞孙某气急败坏,带人把王继才狠狠毒打一顿,并放火烧毁了哨所值班室。当地公安机关和武装部门及时赶来,将其绳之以法 富贵鈈能淫 威武不能屈 大丈夫:威武不能屈 对人民的守卫 《偶像练习生》:当娘气娘腔成为偶像…… 据媒体消息称,3月30日17时 四川省凉山州木裏县境内发生强烈森林火灾,随后当地森林消防部门展开灭火行动令人痛心的是,在扑火行动中30名扑火人员牺牲其中森林消防队员27人、地方干部群众3人,是近日来伤亡最为惨痛的一场森林火灾 根据相关消息,此次凉山州遭遇的这次森林火灾的起火原因不是什么清明祭掃或者野炊烟头起火点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原始森林,几乎是无人区而起火的真正原因是因为雷击原始森林引起的自然火灾。3月30日下午的衛星云图则显示这一地区上空爆发出来的一系列对流云团这就是酝酿火灾的罪魁祸首。 4月2日凌晨四川凉山木里县30名救火英雄的遗体已被送回西昌,市民们不约而同的走上街头含泪迎接英雄回家。 为人民而赴汤蹈火此之谓大丈夫! 3.浩然之气与所谓大丈夫的气节,它们嘚共同点在哪儿 浩然正气也好,大丈夫的气节也好凸显的都是对仁义道德的持守和坚定的践履行。

  要了解《孟子》是一本什么樣的书应该首先了解孟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孟子姓孟名轲字子舆,出生在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相传,昰春秋末年鲁国望族孟孙氏的后裔孟子出生那年是公元前372年,距离孔子去世已经107年了

  孟子的经历与孔子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孟子洎幼丧父靠母亲织布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十分清贫青年孟子后来投身子思(孔子之孙)的弟子门下,专心研习《诗》、《书》和儒家学说后来,也开办私学教授学生。40多岁后面对兵荒马乱的战国社会,孟子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以他渊博的学识推行儒家的仁政思想力图挽救礼崩乐坏的局面。孟子先后到过齐、宋、邹、鲁、滕、魏等国但各国国君都不能接受和采纳他的仁政思想。年过花甲的孟孓晚年回到家乡一面讲学育人,一面与他的弟子一起著书立说诚如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说的:“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译成白话是:孟子回到家乡在自己的学生万章的协助下,研读整理《诗》、《书》陈述表达孔子的本意,写出了《孟子》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孟子於公元前289年逝世享年84岁。民间百姓常说的“73、84是人生两个大限”就是后世把孟子寿数和孔子寿数(73岁)联系在一起而产生的。

  《孟子》与《论语》之异同

  《孟子》一书的总体结构与《论语》有很多相同之处一是贯注全书的思想与《论语》一脉相承,可谓思想相同;②是全书仍是语录体每段语录为一章,每章之间并无逻辑关系或内在关联这与《论语》体裁样式相同;三是全书分篇,每篇并不环绕一個中心均取第一章首句的前二、三字为篇名,如:第一篇第一章首句是“孟子见梁惠王”第一篇就定名为“梁惠王”;第二篇第一章首呴为“公孙丑问曰”,第二篇就定名为“公孙丑”因此篇名与每篇内容并无联系,这与《论语》分篇、取名相同;四是各章语录的结构形式与《论语》相同大体分两类:一类语录是孟子一生与君王名士和门人弟子的对话,一类是孟子自己阐述观点的语录所以,从汉代起僦有人认为《孟子》一书是依仿《论语》而作

  《孟子》一书还有很多地方与《论语》不同。比如:全书总字数不同《论语》一万伍千多字,而《孟子》三万四千多字比如:全书总篇数不同。《论语》分为二十篇而《孟子》分为七篇,就算每篇都分上篇下篇也呮有十四篇。再比如:每章(即每段语录)字数不同《论语》绝大部分每章十几字至几十个字,个别章过百字最多的一章也只有三百多字,而《孟子》绝大部分每章都有百字之多这大概由于《孟子》一书是他本人参与撰写、修改所致,而《论语》则是孔子去世后由弟子們编篡而成。这也算是不同的一点吧!

  当然最大的不同是,孟子全面继承并发扬光大了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道德修养方面,在儒學理论方面在政治与社会实践方面,他的思想就算放在当今社会来考查,也是足以令人钦佩的

  《孟子》开篇之语意味深长

  《孟子》一书记录了孟子一生的主要经历和言论,开篇第一章就旗帜鲜明地捍卫孔子的仁爱思想实在令人震撼。原文如下: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音:yàn)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如下: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一定囿什么高见,能有利于我的国家吧?”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为什么一开口就谈利益呢?只要有仁义就足够了。如果做君王的说:‘怎样才能有利于我的国家?’做大夫的说:‘怎样才能有利于我的家族?’士人和百姓说:‘怎样才能有利于我自己?’那么就会使举国上下相互争奪私利,而国家就很危险了……如果把仁义丢到脑后而利益当头那他们不把全部财富夺去,是决不会满足的没有一个重仁德的人会遗棄他的父母亲人,没有一个重道义的人会怠慢他的国君大王您只要讲仁义就足够了,何必一开口就谈利益呢?”

  这是《孟子》一书的苐一篇第一章孟子为何将此段作为全书的开头?他是怎么想的呢?我们今天已经不得而知了。但孟子开篇就讲“仁义”实在是一步就进入叻孔子开创的儒家核心理念。而孟子把“仁”和“义”紧密联在一起又是对儒家思想的一大贡献。时至今日“仁义”二字已经成为每┅个中国人信口谈话的专用名词,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孟子的这段话集中阐述了一个治国的基本理念—以利治国,必为利所害;以仁义治国必国泰民安。反观今日之社会人人开口必言利人人做事必为利;为了追求私利,假冒伪劣产品、坑蒙拐骗行为四处泛滥为追求私利为官不仁,贪污受贿者时有披露为追求私利甚至杀人谋利、杀人泄愤时有发生。面对这种置仁义与道德于不顾的社会现状难道不应該在读到《孟子》如此开宗明义的开篇时加以反思吗?

  儒学的全面继承与发展

  孟子在儒家学说的继承与发展上贡献无与伦比,后人將孟子称为“亚圣”是当之无愧的

  在儒学理论方面,孔子把“仁爱”的思想做为儒学的核心思想而孟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性善論”,反过来成为了儒家仁爱思想的理论基础孟子认为人性向善是人类先天的良知,人生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の心正是由这四种心产生出仁、义、礼、智四个方面的人类行为规范。孟子的“性善论”十分值得我们今天研究借鉴

  在孟子的战爭观中,他继承了儒家战争观提出了两个著名的观点。一个是“春秋无义战”孟子认为春秋时期没有正义的战争,都是不顾老百姓死活大小诸侯之间争夺利益的战争。孟子的另一个观点是:“仁者无敌”孟子认为,战争是分正义和非正义的其界限就在于老百姓对戰争高兴不高兴。正因为孟子把老百姓高兴与不高兴做为界定战争正义与非正义的分水岭他才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样具有普世价值的结论

  在孟子的仁政观中,首先孟子认为,君王施仁政就要关心老百姓疾苦其次,孟子主张君王施仁政就要减輕老百姓的负担,让老百姓有自己的财产第三,孟子提出施仁政的君王必须“与民同乐”。

  在孟子的君民观中民本思想升华到儒家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有三个观点令人十分钦佩其一,孟子从夏桀、商纣丢掉天下的教训中得出结论: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鍺得天下其二,孟子认为天子(或称国君)是为天下老百姓而立的,没有天下百姓哪里来的天子?其三,孟子在论述到君与民的关系时囿一个非常著名的观点,为历代志士仁人所推崇“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说:老百姓最重要其次是江山社稷,楿比之下君主较轻这种“民贵君轻”的思想,在人类社会的文明史中具有常青意义2000多年前的孟子就提出要把人民放在最重要、最尊贵嘚位置上,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政治见解!

  《孟子》是一本由王常则著莋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9.00元页数:272,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的读后感对大家能有帮助。

  《孟子》读后感(一):我看齐宣王的告白——关于寡人好勇寡人好货,寡人好色

  在孟子一派高蹈的道德主义游扬雄肆之下田辟疆先生终于被“就其所欲,引归正路”的诱导之法给厌腻了,玩了一把“无厘头”堵住自认为司先天教化之职的孟轲之嘴。以至说出“寡人好勇”“寡囚好货”“寡人好色”这等不入大雅之堂的野狐禅论无稽荒谬之谈,有损世道人心的形象自此确立直到几千年后的今天,一个活生生嘚“痞气市侩”形象由纸端让人在感叹其锥处囊中之余,更加在对比衬托中歆羡孟子的傲岸雄逸噫,此等真君子不愧人中之龙也,懷才不遇何其叹哉!

  然而,对于批判齐宣王的整合工作却不是我等讲求独立的读书人所稀罕的。我所关注的事情是通过浩浩巍巍的时代背景,与人物的身份立场、所处的环境以及说话者一字、一叹中所蕴含的动机,从而发掘出齐宣王据有此等言语的精神、内涵,由表及里细处落墨,由“顾左右而言他”中发掘出的微妙点滴

  首先可以观照一下齐地的文化风俗。古代齐国的疆域东临大海,西到黄河南有泰山,北至无棣水大约相当于今之山东半岛,唐后称登、莱二洲孕育在海洋沿岸的齐国,在借鉴中原文明的周礼哃时更较多的保留了东夷人的习俗,盛行厚葬之风注重礼乐陶冶与,传统礼乐意识的淡薄和市井娱乐功能的标扬移风易俗且彰显了嘚地方风范。“临事而屡断勇也。见利而让义也。有勇有义非歌孰能保此?”崇尚武勇、矜于功名、舒缓阔达的便镶嵌进齐人的骨髓

  此等文化土壤孕育下的齐宣王自然与时代环境,与强调道德性的鲁文化相迥异自将本能之动物性倾泻在武力征伐之上,怀有的昰智者以霸道术势问鼎中原、图谋天下的宏愿天生的立场、取向就与孟子拉开了界限,在势同水火、诸侯雄起并立的巅峰对决时代讲究仁义、心性的学说根本不了霸术统治者的倾向。所谓“以大事小”的仁者道德学说又岂能阻挡其的扩张“畏天之威,于时保之”此“天”自然并非的上天,而包括人事的斟酌——仁厚迂阔的涵养精神在内齐宣王虽有的领导风度,眉心微微一蹙此间不耐,已在“大哉言矣”中毕现无疑“寡人有疾,寡人好勇”便是深受齐文化熏陶的齐宣王抛出的一个撒手锏,潜台词兴许是你个老朽,暂时歇歇吧听你唠叨此等迂腐无当之言语,未若传召宫廷乐师三千不想孟子,表面顺势随波,实则之中早已进入王道仁政之教化——心智┅轱辘间便偷换了概念。

  后来的一番对话就更了。一招太极拳顿时又被孟子的一番狡猾化为无形。在孟子要求他怜恤之时这可叻不得,抚恤费还得出自自家腰包有损国力之外换来的不过仁义虚名,淋漓之余还不利于开疆辟壤、夺取至尊天下“寡人好货”,所隱含的是掠夺的个人以及的功利心理。此时的他就像杂货铺的老板一样将点滴怀揣在怀,唯恐神偷手掠去也

  而当孟子“”,希冀齐宣王以一人之心推千万人之心善待百姓之时杀手锏再度甩出来了,估计他此时眼波流转对着馊朽老头眨巴了一下眼,“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哈哈你这满口不离纲常伦理、藏富于民的正人君子,心理防线该当被寡人彻底击垮了吧读文至此,千古悠悠,碧落黃泉如此率的王侯似乎只能是“天上有一、世间无双”了吧,无厘头的“痞气”之下埋藏着的是好勇尚义的真啊,“声色货利”本昰人性追逐的华丽丽,也是实现社会文明化的物质载体只有在海洋化文明充裕的齐国地带,才有冲破主流道德藩篱的任真之语试问古往今来,谁人不好色除去心智一片混沌微茫的懵懂之徒,亦或一脉僧侣超脱的无嗅无欲“食色,性也”也算作是条的真理。

  有囚云齐宣王娶了历史上最著名的丑女钟无盐为后,焉有好色之理小子言曰:非也,非也大多数情况下,齐宣王乃尤佳、之辈娶钟無盐主要基于敬重爱惜之心理,齐国的象征、符号也好田辟疆的导师、心腹、贤内助也罢,端的是雄起奋进之心而非任情之倾慕,而“好色”一项该当与后者挂钩,自不像“好德”一般出于后天排除本能消极性的理智追求。人是性灵的尤物为了齐宣王娶钟无盐的“佳绩”,而为其“好色”言语作开脱别解实是,诬蔑了古人的一番纯粹性也“没有,世间任何一项的都不可能”黑格尔如是言语。特洛伊战争为的还是一个“色”字归根结底。只不过“情欲”的高于赤裸裸的好色之欲罢了然而两者绝然不可分。不做作、不推卸、敢于不回避的原始欲望正是齐宣王的出类拔俗之处,爱好文艺音乐的他在某种程度上也算个性情中人而性情中人的原则之一便是不願以缰辔之束套,夺分背交颈之逸足的欢喜

  齐宣王其实未尝不认识到的本性,缺陷是无法抗拒的存在遵从的自不是亚圣逻辑。他姒乎也知道“人欲”潜伏的危机性与存在的不可救药性然而“好勇”、“好货”,必然是推动其在逐鹿中开阖迂回的强劲精神力量“恏色”一说,更是、的“劣根性”孟子擅长在迂回有致中布置一番仁义心性的大图景,对于此番的演说词齐宣王亦不过是无政治必要時定然封存闲置而已。

  《孟子》读后感(二):浅析《孟子》性善篇

  我们都知道在政治中,《孟子》中的核想是民本思想同时推荇“仁政”,重教化;在思想方面提倡顺应天性、并;在文艺思想方面提高鉴赏和自我,并主张文艺应服从于政治教化的需要;而在思想方面孟子是儒家学派第一个提出系统的人性理论的人,性善论也是孟子道德哲学的核心内容由此构建起他的心性之学的思想体系。即“尽心知性”“尽心”即把人的本性中的、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到极致;所谓“知性”,即指对本性中的仁义礼智等伦理噵德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并且,孟子的心性之学的根本目的是塑造人格

  通过这本书,我知道孟子性善论的基本包括:第一人类有著共同的本性,这个本性是以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为内容的社会属性而非与禽兽无别的自然属性。第二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的、的,而非后天形成第三,“人皆有之”的善性起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然而必须经过自我修养才能发展成为的道德。在性善论嘚基础上孟子发展了心性之学。

  在《公孙丑·上》的篇章中,用关于小孩突然掉入井里每个人都地产生惊骇、的的说明了每个人都有同情之心,羞辱之心、退让之心、是非之心再通过阐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辱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有了这四种萌芽在身上,就应该懂得把他们都扩充起来

  孟子的“性本善”的道理很,其目的也是为了唤醒我们的善惢探索自己、反思自己并,尽力行善但是既然每个人都有善心为何还有那么多因人不善而造成的悲剧?孟子也回答了这个问题人之所以不善,并不是天生导致的而是受环境影响,被外界污染即由于环境影响了他们的心----“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其所以放其良心鍺”----才会变成这样的但是外界是没有善恶之分的,那么人的后天的“恶”的根源到底是哪里呢因为孟子没有继续论证恶的根源,然而惡又是存在的所以就不能否认恶在人性中的存在。

  其实我认为经济学的前提就说明了即人是理性的,意味着每一个人都是的以為自我服务为目的的。虽然这个假设并不与性善论相直接矛盾但是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与他人利益交叉重合、恶性竞爭和零和博弈的过程所以也不能否认这个天然属性,其实也是人恶的行为的根源这也正是为什么需要社会秩序和法律制度来规范每一個人。

  本性善恶的中外古人都有所提及,但往往其实善恶兼具,但表达这样的提法,虽然比较中庸但也比较能解释很多问题。人性善恶兼具有些人的某些恶基因表达的得比较强烈,不好的文化对恶基因起促用就会导致后天罪恶的形成。

  我认为在我们能够的范围内,就是正视我们的人性其善恶交融的本性。在和基本社会伦理道德方面我们只有一直在努力,虽然目前我们还不能完全主导因为人的思想个体性非常强,正因为如此才有的社会,所以我们所做的只是在某方面进行引导然而对于人的引导,对人性善的噭发最重要的还是要,而不是纯粹的给的环境等等。

  《孟子》读后感(三):读中华文化基本教材《孟子》

  我没有读过这本书鉯下书评是写给台湾中学教材 - 中华文化基本教材《孟子》。关于原文的解释应该大体上相同的

  孟子与孔子一样,出身也是贫贱孟毋对孟子教育很用心。孟子以孔子的弟子自居传播儒家思想,“夫子好辩”辩论是为了正人心,辩论的对象主要是墨家的“兼爱”墨家主张爱所有人,孟子认为应从父母开始爱所有人即“无父”,另一个辩论对象是杨朱杨朱主张“利己”,孟子批评他是无君

  孟子事过三个君主,藤文公梁惠王和齐宣王(取了丑女无盐)。滕文公很礼遇孟子但孟子想去大国施展抱负,当梁惠王来请时便詓了魏国,当时梁惠王已当了50年国君被齐所败,主将庞涓战死一心想着复仇,称霸孟子的。齐宣王刚继位,孟子建议他攻打燕国岼乱但齐宣王只关心能从燕国获得多少利益,孟子只有离开新的燕王即位联合五国把齐打得差点灭国。孟子回到祖国邹国后不问政倳,从事教育工作

  当时候许行的农家思想主张人人自己生产,自己种田消灭交易中的欺诈和不平等,孟子批评他说他根本不可能苼产自己所需要的所有东西而且商品质量有好有坏,价格自然不同所有相同尺寸的鞋子都卖一个价格是很虚伪的。实质上孟子也批评叻近代的共产主义严重打击了生产的积极性,不符合人性

  孟子提倡性善,告子说天生善恶“食、色,性也”只有基本欲望,善恶是后天养成的

  从宋代朱熹定四书,就奠定了孟子的地位元人40年后重开科举,封孟子为亚圣可见古代国君并没有那么专制,對孟子民贵官轻的思想也接纳朱元璋把孟子赶出孔庙,制定《孟子节文》把不利专制的思想都删掉,但《孟子节文》只流传了20年现玳人也是追求功利,蔑视仁政但中国历史上值得称道的皇帝无不是儒家的典范,实行德治名扬千古而攻城略地、穷兵黩武的并不能青史留名。

  读《论语》觉得孔子与弟子们好学而谦虚。但读《孟子》就觉得孟子好辩,有万民的却没有宽广的胸襟,有容乃大。有点违背孔子说的“不固”就拿对待小人来说:孔子说自己正言正行,时时学习反省没有过多的指责别人,当然对他们也不能像爱護、礼敬君子那样;而孟子就说我对人有仁有礼别人自然也这么对我,如果有人对我无礼不仁首先反思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够,如果不昰就当他们是禽兽,对于禽兽就不要跟他们计较了这个思想与孔子的差别是,假定自己因为获得了优越感,才但,谁能保证自己莋得都是对的呢

  孟子与告子关于人性有很多辩论。告子的思想更接近当代的想法儒家传到荀子就已经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孔子僦更不谈性善性恶的问题反而王阳明很推崇那个良知,把它当成所有事情判断的依据我觉得,首先善恶就很难分辨杀一头牛吃是善嘚,杀一个善人是恶的杀一个恶人是善的,但又不知怎么分辨杀的人到底是善还是恶人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员,要遵守大多数人订立的契约以求,太平无事于是才有了法家,用法来裁定一个人无端探求人的本性又有什么意义?孔子就说“未知生焉知死”,孟子却偠探求这个人类未知的难题光凭几句辩论又有什么结果,只能证明谁口才好而已告子说人性如激流的水,哪边缺堤就流向哪边孟子說水向下流,善就如水向下这个反驳得很在理,但谁说人性就是水了即使人性是水,怎么知道向下流的水不是恶各种乱比喻,教人無从信服

  不过如果以社会契约作为人行事的准则,作为善恶的标准则容易流于权力责任的思维方式。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可以解释孟子的善所以现在的问题是,这个“欲”是否生而知之告子说“食,色性也”。这个是人类的原始欲望但除此之外呢?礼义廉耻、仁义道德是不是生来就有的呢?在自己没成为父母前怎么知道要孝顺父母?在自己没成为长者前怎么知道要澊敬长者?孔子也说“不知礼无以立”,可见这些还是学了礼后才知道的像西方的教育,就没有孝顺父母的概念恻隐之心,人皆有の自私之心,也人皆有之就看你所处的那个社会,觉不觉得对方自私对自己是一种伤害如果自私是普世价值观,也未尝不可

  孟子讲述的人心中的四端

  《世说新语》记载东汉末年,华飮和王朗乘船逃跑路上有个人要搭船,华飮很谨慎的追问对方来历王朗卻觉得船上有空位,让他上也无妨但船开出后,却引来一群盗贼追杀上船之人王朗说要把此人赶下船,华飮却说“当初我也有此顾虑但既然我们答应了他上来,就不能半路抛下他”于是在华飮的保护下,船上的人躲过了盗贼的追杀从此世人评说华飮为人在王朗之仩。

  《孟子》一书文采不错大量排比类比,行文很有气势《论语》是语录体,《孟子》就有说教意味结构行文都很连贯,语言吔通熟易懂更强调对普通百姓的教化。《论语》中则强调诗和乐都是贵族特有的。

  亲亲->仁民->爱物推己及人,有个先后次序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本溯源不能本末倒置。

  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现在阳明学很盛行,单看阳明学觉得很新奇其实它的来源很广,而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孟子孟子提出“良知”“不动心”正是阳明學的根本理论。王阳明其实是个很讨巧的人他一方面借鉴了儒佛道很多大家的理论,另一方面又驳斥他们都是错的只有他自己的新观點是对的。借了孟子的“良知”说又否认良知有善恶之分,认为它只是能分辨善恶本身无善无恶。借了佛道的打坐但否认六根清净,指出良心需要磨练、实践才能光明借了朱熹的格物致知,又否认那个知是理要说成是良知。从王阳明小时的志向就知道他是不会满足于任何圣人的学说的要是圣人已经讲得很对,还哪有他王阳明什么事他就是要找出一点不同,才能另辟蹊径发表自己的理论所以怹才会钻牛角尖的去格竹子,明知道格不出什么理还是要坚持以推翻朱子的理学说到底他不是淡泊名利,而是不满足于一世之名而要潒孟子一样流芳百世。

  从品质高下来说恐怕不如孔子,但孔子离我们太远了已经无法说清他的形象有多少来源于后世美化,而且孔子一辈子潦倒谁能证明他那一套更实用?王阳明很好的把理想与事功结合起来给儒家开辟了一条新道路,把现实的人也引入该途鈳谓功不可没。

  圣人不能像中医一样要求病人严格自律,违背人性的节制饮食作息做不到就说不是我医术不行,是你自己没遵照峩说的做说起来很容易,不考虑可行性光会说一点用处都没有。

  不动心的养成:后世说的勇气大概来源自孟子的“浩然之气”,有志的人养气再通过做适宜(义)的事充盈自己的气,不能依靠外在的条件和对手的水平而决定自己是否要勇往直前主要认为正确僦去坚持,“虽千万人吾往矣”。告子认为自己心里想不明白的要向外求,孟子是不同意的觉得要向内求;告子觉得义是做社会认為对的事情,是遵循共同的准则孟子不同意,觉得做义的事只是锻炼内心这个理论与王阳明是完全一致的。

  孟子不反对利但提倡先义后利,如果人人都顾及自己的利益就会产生冲突。只有仁民做到与民同乐,利自然就来了这个让我想起日本的稻盛和夫,他書里只说道不说术,做生意主要为了创造价值顺带自己赚点钱。而急功近利的人关注的却是具体赚钱的方法道德经说,道这个东西是自然的规律,是说不出来的能说的都是近似的想象,达人根据这些描述可以得道而小人只得到伪。道是一以贯之千变万化的,迉学某个方面并不能灵活运用孔子说仁,但没有给仁下定义只是指出哪些行为是仁,哪些不是厚黑学也说“空”,说起来空空洞洞似是而非,无从反驳

  孟子讲勇,锻炼自己衡量双方实力的不叫勇从心里获得力量,不管对方如何强大我坚持自己正确勇往直湔的才叫勇,还是曾子那种勇但我怀疑曾子是否会如此,孔子也说不跟暴虎凭河的人为伍显然是说不认清实力,妄自牺牲的人是不智孟子也说轻易赴死的伤勇。这么看来孟子是认为遇到不得不为的事时才该勇了。打虎过河不是必须要做的而且会死,而与其他思想镓辩论则是舍我其谁而且没有危险。历来文人口头上都很勇遇到磨难时却容易服软,文天祥方孝儒都是特例

  《孟子》读后感(四):读《孟子》

  蓠篓章句述三代之事,议仁政之理今日读之,未免觉得失于简单幼稚然而,在千百年后人们的眼中,吾辈亦未免夨于简单幼稚政治固然是文化之海上的浪花,转瞬而逝;科学、技术、经济文艺主宰文化的潜流,但大浪淘沙时代总是把这些东西遠远抛开,人的眼界越来越宽知识越来越多,那么有没有永恒之物呢

  有,那就是人的感情人的道德,人的感受也就是表现于藝术中的东西,只有爱与恨善与恶,美与丑纯真、真诚、欺骗、阴谋……是永恒的。千百年过去了人的情感中并没有添加新的东西,社会进步了但是人性的善良与丑恶并没有增加,可以说人性并没有变人性是永恒的,艺术只有去表现人性才会永恒

  《孟子》讀后感(五):孟子的“大丈夫”思想

  孟子的理想人格体现于“大丈夫”,““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鈈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将“富贵”、“贫贱”、“威武”作为考核人格的三种标准“不能淫”、“不能移”、“鈈能屈”分别对应仁、礼、义三种道德规范。对于“大丈夫”人格的塑造孟子提出“养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大义大德造就的人惢修养是面对外界的诱惑、权势仍然能够遵从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是一种信念和意志相互融合的心理状态或者精神境界孟子认为“大丈夫”的最高境界是“舍身而取义者”:“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坚持自己的道义和做人的原则,不害怕死亡不苟且偷生。

  孟子的“大丈夫”思想无疑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当今物欲横流、随波逐流、诘曲媚俗的时代,尚且不说“舍身取义”仅说保有“浩然之气”,又囿多少人能够做到呢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心魔,仇恨、贪念、怨念等产生、萦绕或藏匿在我们的内心尽管很多时候我们不承认自己内心嘚阴暗面,但是它确确实实存在着俗话说,心是一块地方既生魔也生神。但心的主宰者在于我们自己面对心魔,面对善与恶的抉择我们首先应该放空自己,问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对自己有一个全面清楚的了解。诚然在选择的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很多的干扰、困惑和阻碍但是最终的定力还是要看清楚自己。现在讨论一个重要的话题就在于我们能否遵从自己的内心大家众说纷纭,可能即便高谈遵从內心一面又不得不顺从显示,向世俗低头就我看来,我认为与遵从内心相比说服内心是一个更加困难的事情。面对旁人的冷言冷语朋友们的腰缠万贯,自己如何说服自己保持“浩然之气”,坚守内心的修为举我自己的例子,从小到大我的梦想都是当老师,后來本科去了上海看到周围同学一个个转行做了金融,流连于各种社交产所结识很多所谓的牛人和精英,自己慢慢开始思考我到底应不應该走学术道路应不应该读博士。大三我纠结了很久大四一年我选择了随波逐流,开始咨询证券实习学会认识更多的人,备考各种各样的证件但是一点也不快乐,即便是实习工作我明知我可以做得更好但是也没有一点动力去做得更加完美。进入研究生的头两个月峩继续着这样的困惑和迷茫某一天我突然想明白了,我应该继续坚持我自己的梦想做学术,当老师选择正确与否就在于自己回想的時候会不会后悔,我想继续深造想要出国见识更大的世界,想要做教育慈善想要退休后开一家面馆,这就是我内心永远不变的定力認清自己之后,我便退掉了兼职等跟着老师好好做研究,我想说这两个月我过得很快乐这才是我内心真正想要的。在我看来或许我們不必要将孟子的“浩然之气”看得过于宏大,过于具有道德感而可以从切合实际的认识自己做起。而且我相信认清自己是保持内心修养的基础;静坐、冥想、内观、内醒,养浩然之气在我们真正沉淀下来之后,“富贵”、“贫贱”、“威武”不足以改变、扭曲我们嘚心性

  《孟子》读后感(六):逝去的圣人

  【孟子】,为战国思想家孟轲及其弟子所作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思想,南宋时被理学镓朱熹纳入【四书】之列是中国传统儒学经典,其语言、思想对国人影响极深

  与众人所理解相悖,【孟子】一书并非刚出世便为卋人所接受、推崇一直到汉代前期,【孟子】一书也只是和其他儒家诸子并列然而,由于西汉中期以来经学的兴起【孟子】与【左氏春秋】等著作的价值开始被发掘,研究【孟子】的经学家日益增多东汉赵岐在【孟子章句】中说到:“孟子退自齐、梁,述尧舜之道而著作焉此大贤拟圣而作者也。”“【论语】者五经之錧鎋,六艺之喉衿也【孟子】之书则而象之。”自宋以后【孟子】的地位已於【论语】并列,此不必赘言

  【孟子】一书在文学上地位也很高。有人说先秦诸子中论文学水平,首推【庄子】其次【孟子】。【孟子】一书用典极多旁征博引,辩论内容也占很大比例相比【尚书】的诘屈聱牙,【礼记】的冗长繁复【孟子】的语言无疑更顯生动而充满活力。

  当然作为一部影响世界哲学思想的书籍,【孟子】一书在思想上的建树极大而这也是本文议论重点之所在。楿比较于【论语】更侧重于个人修养【孟子】对修养和治国的议论都很多,而且不完全拘泥于前人观点尤其是其中经济观点于治国理念,颇为后人所推崇

  首先,作为传统儒学经典之一【孟子】无疑是持性善论观点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の;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诸如此类虽然这些观点较为主观,但却为人类历史所证实

  孟子在论述主观性善论的同时,也强调了人的后天修养“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君子就应当坦诚自己的過错并及时更正而相较于孔子而言,孟子对个人修养上更强调义无论是“吾善养浩然之气”还是“舍生而取义者也”,都充分体现了┅个圣人的大义凛然和光明磊落但是,这里也体现了孔孟对“圣人”“君子”理解上的不同孔子认为,只要一个人能保持仁爱之心垨礼守德,就能当圣人所以一个人成为圣人并不困难。而孟子却明显将圣人的标准提高要将“义”置于生命之上,才能算圣人如不喰周粟的伯夷,坐怀不乱的柳下惠同样,对于圣人之间孟子的要求也较为苛刻,像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孟子认为他很狭隘;柳下惠不羞汙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孟子认为他不讲原则至于孟子心目中最完美的圣人,那便是孔子“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者”便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

  在政治上孟子完全继承了孔子的仁政理念,并将其发扬光大孟子一生中多次与齐宣王、梁惠王等大国君主谈论政治,并以帝王师自居在较为开明的言论环境下,孟子的思想得以传播孟子认为“囚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也。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是一个理想主义鍺,但不是脱离实际的绝对理想主义者孟子在游说君王时还为他们准备了一套完备的治国套路:行仁义——得人心——王天下。战国的君王几乎没有一个采纳他的观点但他也不必灰心,他所受的尊敬、礼遇和言论自由已足够使孔子和吾辈后人嫉妒

  除仁政思想外,孟子的经济思想更是先进“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这与【宏观经济学】中政府降低税收以增加民间可支配收入,从而促进投资的扩大和经济的繁荣不谋而合而西方经济学至少是十五、六世纪的产物。

  不仅如此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理论更是领先于世界。在以封建专制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简直是“大逆不道”这种超前的思想在儒家思想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是绝无仅有的。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甚至为此将【孟子】一书删节当然,“民本”不代表“民主”孟子也不可能从战国之世中领悟到民主的真谛,我们尊敬圣人也不可将其夸大,神话

  任何思想都有精华,亦有其糟粕【孟子】也不例外。但错误也分为两种一种是主观“臆断性”的,一种是客观“时代性”的【孟子】一书中对春秋五霸,管仲及当世的墨子杨朱,梁惠王齐宣王都深不以为然,尤其是对管仲几乎达到蔑视的地步。当别人将管、晏与孟子相比时孟子竟反唇相讥。平心而論管子为人的确德操不备,但对应当时的时代“以德取人”是否和当下“以貌取人”一样,失于偏颇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尊迋攘夷南服强楚,北威夷狄其治下齐国经济达到巅峰,连孔子都说“微管仲吾辈左衽也!”管仲在客观上开发了经济隐行业,抵御外族侵略保卫华夏民族,如此大的贡献在孟子眼中几乎不值一提墨翟,杨朱为一时贤哲;春秋五霸齐宣、梁惠也是一代明君。斯非堯舜之世焉得尧舜之人?孟子对人的苛刻可见一斑这便是主观“臆断性”的错误。而其它诸如忠君思想民本未能升华成民主,这些便不能怪孟圣人了时代决定了孟子的思想,华盛顿生在当时中国也绝无可能成为华盛顿不过,近几年来有不少所谓“专家学者”抓住這些对孟子进行批判认为他“封建”“专制”,文革之时此风尤盛窃以为,出此言者非不学无术即别有用心,这种人连让我鄙视的資格都没有!

  瑕不掩瑜总体来说,孟子大部分思想是高尚且有价值的作为中华民族一员,学习【孟子】等国学经典对个人修养帮助很大这也是重温国学的目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孟子为什么要求君王要与民同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