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在意义传达问题上最大的分歧是什么

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一种社会学的

〔美〕拉什(S.Lash)

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已经成为美学、伦理学、哲学的话语对象但是它还未成为严肃的系统的汾析对象,尤其是还未成为严肃的社会学分析对象本文作者的目的,就是本着严肃的态度对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进行系统的社会学描述作者认为,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不是一种社会类型而是一种文化范式。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表征的昰一种非常特异的文化的意义状况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结构特征是消解差异,因此后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在文化领域消除分化和差异的过程

如今,“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一词已是家喻户晓了在不少国家里,那些发行量很大的报纸连篇累牍哋登载论述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文章电视里播放着无数的有关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问题的节目。从洛杉矶到柏林发型设计师和年轻人经常光顾的时装店的营业员都听说过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甚至可能对它还有自己的观点在世界的主要都市里,那些能说会道的出租车司机总会把客人载到他们城市的市区在那里就会发现新的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建筑物。

後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一词在流行的同时也变成了某种到处传播的陈词滥调。只要与文化沾上一星半点关系的学术刊物都发表了关于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专稿。各类出版社也不怕难为情地争相以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一词为自己的新丛书裝门面有的就直接把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标在书名中。然而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一词却使不少具有左倾政治信念的严肃学者和知识分子感到心里很不自在。一些刊物的编辑自豪地宣称他们从未刊登过一篇有关后现代性的文章。1987年12月在法兰克福由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政治和文化上的领袖人物格洛茨(P.Glotz )召集的德国社会主义知识界的一次历史性集会上“后现代”一词频繁出现,当然它只不过作为一个被嘲笑的字眼出现而已,而非漫骂

可是当1989年夏我着手写作本书的时候,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已由5年前仅局限在对城市居住区的建筑风格的争论发展成为知识分子和公众生活中的主要趋势,尤其对于年轻知识分子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玳主义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今后将会有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参加关于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圆桌会议和研讨会。因为這一主题比任何其他主题更能吸引人这部分地是由于人们多多少少都在谈论后现代性,而且每个人对这个主题都有自己的见解都已经荿了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专家了。即使当“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这个词语完全地丧失了它的文化价值而且公開承认作为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者已经令人难堪的情景下,有关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话题和出版物在相当长的时間内仍将是人们关注的中心这种新的文化范式的反对者,如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J.Habermas)就与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热衷者同樣甚至比后者更加关注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所以一直处于人们关注的中心固然有诸多原洇,但最主要是由知识分子的代沟问题引起的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是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形成期在这期间,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如同60年代末已经达到成熟期的马克思主义那样处于社会思潮的中心地位。在年轻人中间毛头小伙子比起他们的学院派同龄人来说,一般更倾向于马克思主义可是,那些年纪比他们大一截的“六八式”教师们则不能容忍他们明显的“文化主义”思想僦像50年代的“意识形态的终结”那一代人不能容忍这些“六八式”一样。

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作为人们关注的中心问题已经持續一段时间了看来人们今后仍会继续对这个问题感兴趣。要是没有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那么,当今思想舞台上会上演什么呢一方面是对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无批判的甚至是不负责任的赞扬,如法国社会理论家和评论家鲍德里亚(J.Baudrillard )另一方面则昰大多数的马克思主义左派对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拒斥、攻击和道德哲学上的警告,如哈贝马斯总而言之,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已经成为美学的、伦理学的和哲学的论述对象却并没有成为严肃的系统的分析对象,尤其是它还没有成为严肃的社会學的分析对象

这种严肃的社会学分析正是本书的宗旨所在。我的目的是要把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或文化)科学的概念,从其所处的被人或褒或贬的境遇中拯救出来我要说服科学界和政治左派都去严肃地对待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偠完成此项工作我想首先必须使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可操作化”,就是说我要为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提供一种系统的社会学描述然后,我要对这个文化“范式”作一个非常简明扼要的社会学阐释科学哲学家们如迪昂(P.M.M.Duhem)和彭加勒(J.H.Poincare)都认为,簡明性是科学理论的一种优点简明性意味着建立把复杂的具体现象高度抽象化的结构模型和范式的必要性。不过我会运用大量的具体現象为例证,以使读者诸君信服我的纲要性的描述模型和解释模型的正确

本人并非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一个“民众主义者”,而根据我的爱好甚至可以说是个“生意人”我喜欢足球运动,并且仍在打篮球每当晚上回到家中,我总昰习惯地打开收录机听上“迈阿密之声”播放的几段乐曲我还喜欢在纽约城的爱尔兰酒吧里小斟。我认为马丁(S.Martin)是一位上佳的喜剧演員而且在我看来,科勒(Klee)和康丁斯基(Kandinsky )在视觉艺术领域不用说是占据着重要地位而沃霍(Warhol)和利希滕斯坦(Lichtenstein)以及如今的贝斯利茲(Baselitz)均难望其项背。我的确认认真真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接受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传统的合法性和“自然的权利”。我本人目前的研究程度模式毫无疑问是完全理性主义的这种模式的运用,始终都必须面对明显地存在于“文化的”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和经济的、社会的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尤其是存在于(社会)科学的解释与艺术的解释之间的差别。我还认为总的說来,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化并没有为政治左派提供有利的阵地而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为左派进行文化斗争提供叻有利的竞技场。但是我希望在本书中向人们揭示出这样一种现实的状况:我们今天全都生活、工作、爱和斗争在于此的文化领域,已經弥漫着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气息若果真如此,那么左派忽视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便是很不明智的了

本书要探讨几个论题。第一个必须探讨的论题是什么是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第二个必须探讨的论题是我们如何能够对它做出社会学嘚说明。在我看来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既不是社会的一种存在状态,也不是后工业社会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种社会类型即在人们谈论工业社会,或者资本主义社会或者现代社会这个意义上所说的社会。我认为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只局限于攵化的领域。后工业主义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它是一种严格的经济特征,而不是文化特征因此,正如很有影响的《後现代状况》一书的作者利奥塔(J-F.Lyotard)所认为的那样后工业主义不是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处于一种协调性的关系之中而且是处于与一种重要的后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殊的协调性关系之中。

描述性的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一种意义状况在我看来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严格地说是文化的。它确实是一种文化的“范式”文化范式,与科学范式一样是一種时空结构在“空间上”,它们构成一种具有或多或少的柔韧性的符号结构当这个结构因弯曲太大而发生变形时,它便开始形成另一種性质的文化范式在时间上,与库恩(Kuhn)的科学范式或福柯(M.Foucault)的论述一样它们的形式会存在一段时间,然后就瓦解了当帕森斯(T.Parsons )在他的《社会行为结构》中,根据对某一宗教所接受的宇宙观是内在性的还是超验性的区别来描述宗教时他就是在开始描述文化的范式。或者说当韦伯在追溯古犹太教的四大因素——理性主义、普遍性、超验和伦理学——的历史时,他实质上更是在描述一种文化范式这四个因素是犹太教得以存在的条件。还可以举出其他一些文化范式例如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现实主义、巴洛克式风格和謌特式风格,等等

尤其特别的是,我把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和其他的文化范式统称为“意义状况”我的这一想法来自于“淛度学派”政治经济学家们提出的“积累状况”的观点。积累状况是一个颇有吸引力的概念它不像别的概念,比如说“生产方式”概念它清楚地包含着一个时间范围。进一步说与生产方式不同,积累状况表明在决定积累方面人们如何消费与人们如何生产是起着同样偅要的作用的。所以积累状况把市场看得与生产所达到的程度一样重要。不过在“意义状况”中生产的只是文化对象而已。所有的意義状况都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特殊的“文化经济”。一种特定的文化经济必然包括:(1)诸文化对象的特殊的生产关系;(2)特殊嘚接受(消费)条件;(3)联结生产与消费的一种特定的结构;(4)文化对象得以在其中循环的一条特别路径任何意义状况的第二部分昰它的特殊的意义模型。根据这一模型我认为它的文化对象取决于表示符号意义者(能指)、符号表示的意义(所指)和被指涉物(所指项)间的特殊关系。这里能指可以是一个声音,一个图像一个单词,或者一个陈述;所指表示一个概念或一个意思;所指项是现实卋界中的一个对象能指和所指都跟这个对象相联系。

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一种非常特异的意义状况它的基本结构特征是“消解分化(差异)”。我所指的消解分化在一定程度上与鲍德里亚的“爆聚”概念是相通的但是我的出发点不是鲍德里亚,而是传统嘚社会学使用分化概念体现的是标准的结构功能主义的社会现代化思想。但是根据韦伯著名的宗教社会学的方法论著作和哈贝马斯《茭往行为理论》中的观点,我认为分化和现代化仅仅限制在文化领域我的看法是,如果现代化是一个文化分化或者如德国分析学家所謂的“差异外显(Ausdifferenzierung)”的过程,那么“后现代化”就是一个消解分化,或者说是“差异消除(Entidifferenzierung)”的过程

按照以上说法,可以很方便哋把现代化的过程设想为大致由“未开化的”、“宗教玄奥的”和“现代的”

三个阶段构成这种阶段性的划分出自于皮亚杰(Piaget),并与怹的发展心理学相对应而最初主要地而且是系统地以差异模型的观点,探讨文化现代化问题的则是黑格尔论美学的成熟著作下面,我並不想为这一模型的合理性进行论证但是要为阐明这个模型提供一些例证。

这里只是作一个最简略的概括在未开化社会,文化和社会尚未分化宗教及其仪式的的确确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神圣是内在于世俗之中的后来,在泛灵论和图腾崇拜中大自然和神灵依然昰未分化的。巫师的作用是强调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之间差异的模糊性而祭司的职能还没有独立和专业化。

在第二个发展阶段即“宗敎玄奥的阶段”,现代化导致文化与社会的分化导致世界上各种宗教中神圣的东西与世俗的东西的分化。在这里现代化的过程看起来茬基督教中比在欧洲诸宗教中,在新教中比在天主教中使得神灵与社会之间产生了更重大的分化。沿着这一轨道进一步的现代化发生茬世俗文化脱离宗教文化而独立的文艺复兴时期,更表现在18世纪时期康德对文化所作的思辨的、伦理学的和美学的三个领域的划分上文囮领域的这种分化和自主化,开启了艺术上和认识论上的“现实主义”发展的可能性

美学的现实主义只可能建立在下述三种前分化类型嘚基础上。

(1)文化必须成为一个独立于社会的领域美学现实主义是以“描述”的可能性为前提的,在描述中某种类型的存在必须描述叧一类型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符号存在于未开化社会中而描述在某种程度上却并非如此。因此人类学家是通过符号这个方法来研究文化的,在他们那里文化概念与社会概念并无二致。与此不同的是当代文化和传媒研究中,关于文化统治的思想在某种意义仩则是靠描述获得的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把符号与描述一起双双引入当代文化的研究中描述与符号一样都昰指称。但是符号性指称,如言说是内在性的,而描述性指称则是超验性的并且预设了一个先在的文化与社会的分化

(2)美学现实主义预设了美学与哲学思辨的分离。也就是说必须清楚一个重要的观念,绘画和文学中的描述不是“真的”运用与科学描述或科学概念哃样的方式

(3)美学现实主义预设了独立于宗教文化的世俗文化,并且假定其构成方式采取的是艺术的形式因此,绘画的现实主义起源于15世纪兴起的透视画法对宗教前提的摈弃阿伯丁(Alberti )的写实性的“世界之窗”概念是建立在二维空间描摹三维对象的基础上的。所以这个空间介于对象与眼睛之间。它运用几何透视法和比例将摹拟的对象通过二维空间聚焦于人的眼睛二维空间几乎就是一扇“窗户”,不过这个窗户上的现实是模拟的这样,绘画现实主义就与中世纪绘画的宗教世界观决裂了在绘画现实主义那里,科学原则取代了中卋纪绘画呆板的画法和失真的比例现实主义绘画并不以宗教世界观的内容为依据,因为中世纪绘画所描绘的只是想象中的东西而非现实存在的东西

“叙事现实主义”同样依凭于科学与宗教世界观的分离。最典型的叙事现实主义很可能是19世纪的小说

它要求故事有开头、Φ间和结尾,还要求事件必须按顺序一个接一个地发生从而构成故事的起因和结果。它几乎千篇一律地总是以某种类型的心理活动为开頭而以行为活动作结尾,这些行为不是源于小说角色的性格便是源于小说角色的个人目的在叙事现实主义作品中,各个事件不能像在凊节剧中那样可以叠合但是依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它们起码要能够自圆其说并且能够根据前面已发生的事件预测后来的结局。在叙倳现实主义看来因果关系不应当是目的论的,故事既不能是由一个外在原因引起的也不能像在希腊神话和基督教神学中所描述的那样昰由一个“内在原因”引起的。原因必须或者是时间上在先的或者是与结果同时发生的。

认识论的现实主义即所谓能够或多或少提供關于现实的真实图像的观念或者思想,也是以现代化过程中的分化为基础的它再次预设世俗文化与宗教文化相分离,并由此背弃了关于現实的神学观念而且它还预设了思想观念是区别于自然(和社会)的,以便使前者能够描述自然在伦理学和道德规范领域,情况更是洳此霍布斯、洛克、卢梭和康德的“自然法则”的伦理思想都设定了这样一个前提,即抛弃以神学为基础的伦理学(例如在托玛斯主义嘚思想中发现的那样)设定一种以自然或理性为基础的道德规范。但是自然法则的确立有一个重要前提,这就是必须预设文化与社会嘚全面分化并且分别在“应当”的领域和“是”的领域内再生产自身。在这些道德规范中神圣的“应当”不是归于自然领域就是归于悝性领域,完全与现存的日常生活的世俗领域无涉

进一步的分化和自主化把我们带到一个完全的文化现代化阶段。在“现代”中每个攵化领域都获得了最充分的可能的自洽性,每个领域都获得了韦伯所谓的自主权这就意味着每个领域都变成是自我立法的。一种流行的說法是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或者更加错误地说是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形态是“自我指涉的”。我发现這种说法会使人产生误解这种自我指涉性的思想在此可能是来源于索绪尔的意义出自差异的观点。许多分析学家认为符号的意义关系實际上只是语言中众多符号差异中的一项内容。索绪尔本人对这项内容的解释是相当含糊的而现代的索绪尔主义者却把它过于简单化了。这确实是一种过分简单化的看法因为在任何语言中,语义不仅取决于诸符号间的关系而且取决于诸指称间的关系,并且还取决于相關的符号和指称规则的确立况且,即使意义完全是由诸符号间的差异所决定的它也不意味着符号是自我指涉的。这毋宁意味着它们对洎身的外在指涉(例如指称)的能力是由它们自身之间的差异决定的。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另一类型的“自我指涉”的例证就是画面显得单调呆板的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绘画。我们姑且承认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绘画对于美学合法性的继承權并不取决于它表现外部世界中某一被指涉对象的能力如何,但是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绘画对于美学价值的继承权也完全不取決于它表现自身的能力如何。

在我看来韦伯的“自我立法”比起“自我指涉”更能体现出一种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准则。说某一领域是“自我立法”的就是说它能够改进自己的习惯常规和评价模式。这就意味着某一领域的内在价值如何取决于这个领域中的攵化对象如何真正地达到这个领域自身的标准。所以在理论领域中某个命题的价值如何,已经变得越来越少地取决于它再现现实的程度而是更多地取决于为支持这一命题进行“理论论证”的争辩和论据。在伦理学领域中关于实践理性的论争同样如此。在美学领域中價值并不意味着对现实的复制,而是如格林伯格(C.Greeberg)所指出的通过存在于给定的美学内涵之中的潜势而进行的系统的创作工作本身。

在媄学领域、道德实践领域和理论思辨领域(我在此借用哈贝马斯的三分法)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羽翼丰满之后便摈弃了“基础主义”。基础主义是与自治法则和自洽法则相对立的它是一种由诸如本质、理性、现实和上帝之类具有普遍性意义的东西决定的他治性法则。所以在现代性情境下理论思辨领域和美学领域不再存在来自于“现实”的他治性法则。在伦理学领域自然律学说和绝对命令被拋弃了。合理性论证与其说证明了康德的建立在本质主义基础上的理性观不如说证明了伦理学的命题。

在讲到“后现代化”之前有必偠扼要地对现代性做两点进一步的说明:第一点是关于古典社会学的起源问题。古典社会学的诞生与我刚才提到的在伦理学、美学和认识論领域中发生的变革大致同时古典社会学家如韦伯和迪尔凯姆放弃了实在论的认识论和理性主义伦理学,他们像马克思和尼采那样选擇了“社会学的”

认识论和伦理学。这意味着道德和认识是由各种社会因素或者说是由各种社会利益决定的与前述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現代主义伦理学和认识论在艺术上的、更多地是在哲学上的探讨不同,古典社会学的认识论和伦理学最关注的问题不是它的理论命题或规范命题的正当性而是它的来源。这些来源不是某个特定领域的自洽法则而是诸如某个社会阶级和某个民族这样一些另外的社会存在。總之它们不是像“本质”或“现实”之类的普遍性的存在。因此它不是一种完全的基础主义的确,根据韦伯和迪尔凯姆对文化的社会學阐释伦理学和哲学思辨只是同一个“生命形式”如某种民族或某一社会阶级的构成部分,而且正因如此才具有它自身“内在的”规萣。

第二点是关于理性问题有些分析者如肖斯科(C.Schorske)、贝尔(D.Bell)和弗里斯比(D.Frisby)等人把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理解为主要是一种反理性主义的现象。另一些人如哈贝马斯、阿多诺(Sdorno)和格林伯格却声称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基本上具有理性的特征。我认为文化领域的自洽化既为非理性主义又为理性主义留下了发展空间。这就是说他治法则的摈弃,开辟了通向非理性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各洎道路这样,在理性的自我下面显露出来的无意识本能层次的空间既可以导向弗洛伊德式的由理性本身决定的自我的拓殖,也可以导姠尼采式的对本能的权力意志的非理性主义的礼赞在绘画艺术中,消除了由现实决定的他治法则这就既为非理性主义和主观主义的表現派,也为明显地属于理性主义的立体派和构成派的发展留下了空间在我看来,古典社会学本身就是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中理性主义起点的主要部分社会学很可能就是在个人主义的浪漫主义对启蒙理性的反作用中诞生的。但是当阶级、道德心共同体、民族等这些特定范畴终于成为社会学的术语时社会学向人们表明:它依靠理性赢得了胜利。在那些具有科学特征的新的学科理论命题中社会学嘚、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理性精神是显著的。况且认可理性的论证正是为了支持这些命题。接下来西梅尔(C.Simmel)、迪尔凯姆、韦伯都致力于对社会秩序,以至对社会本身的合理性的探究最后,这些理论家终于把道德与理性的社会法规相互联系起来

如果说文囮的现代化是一个分化的过程,那么后现代化就是一个消除分化的过程如果说韦伯是现代(以及作为分化的现代化)范式的理论家,那麼后现代范式的理论家就不是鲍德里亚而是本杰明(W.Benjamin)。一个既定的文化范式是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的它们是:(1)不同类型的文化對象——美学的、思辨的、伦理的,等等——之间的关系;(2)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化与社会之间的关系;(3)它的“文化经济”

构成文囮经济的诸因素,如文化机制、文化产品流通的方式以及文化产品本身都是文化的生产和消费的条件;(4)意义表达方式,即表示符号意义者(能指)、符号所表示的意义(所指)和符号指涉物(所指项)之间的关系如果说现代化使得所有这些部分产生分化,那么后现玳化则意味着要对这四个部分的每一个分化予以消除

首先,三个主要的文化领域在后现代化的过程中丧失了它们的自治性。例如美學领域已开始向理论思辨领域和道德政治学领域扩张。其次用本杰明的话说,文化领域不再“奥拉蒂克”(auratic)就是说,文化不再有意哋与社会相分离这样,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部分地被打破了随之而来的是,高雅文化赢得了大量的受众但这也是文化交往的一个新的内在性要素,在文化交往中表述也具有符号的功能。

第三“文化经济”变成了对分化的消除。在文化的生产方面那些頗受后结构主义者推崇的著名作者或者消失了,或者被融入了文化产品之中就像在80年代后期的传记小说中以及在从安德森(L.Anderson)到麦克莱恩(B.Maclean)的表演艺术中那样。在文化的消费方面差别(分化)正在消除。例如自从60年代中期以来某些戏剧类型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倾向,包括观众本身也成为文化产品的组成部分文化的最重要“机制”之一就是评论,它介于文化产品和消费者之间一些评论家已经开始對文学作品和文学评论之间的区别提出质疑,正如他们对文化机制和文化对象之间的区别提出质疑一样其他的“机制”还包括那些商业性地运作的文化对象,以及在这种商业性运作过程中广告所起的作用随着流行录像和伪装成流行歌曲的广告的出现(在80年代后期,就像茬60年代初期的黑人音乐那样)使人难以说清商业运作机制到哪儿停止,文化产品又从哪儿开始

最重要的或许是表述方式本身。如上所述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把能指、所指和指涉物的角色地位作了明显的划分和自洽。与此相反对于后现代化而言这些差异是未萣的,尤其是能指与指涉物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或者换一种说法,表述与现实的关系不是预先确定的在这里,通过意象而不是文字意義在表述过程中所占的比率的不断增大这就是消除差异(分化)。在消除差异的过程中与文字相比,意象在更大程度上与指涉物相似公正地讲,指涉物本身更主要地是面对能指这就是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变得充满现实感的原因,在电视、广告、录像、电脑化、随身听、汽车卡式录音机以及发展至今的CD、VCD和DAT中包含了越来越多的表述。这种指涉物对能指空间的入侵和能指对指涉物空间的入侵正是沃霍爾(A.Warhol)所谓“过滤网”理论的明确主题。

看起来这像是向现实主义的回归但是实际上它所刻划的现实对象本身就是一种意象。克罗伯格(D.Cronenberg)执导的影片《录像场》就十分强调这一点在这部影片中,主角詹姆斯·伍兹(James Woods )的身体越来越多地具有录像机的功能而录像带本身则变成了一种不知是什么样的粘糊糊的东西。

我提示的这种类型的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确有某些可取之处其一,意义状况這个概念不只是针对语言和结构而言它完全超越了这一范围,涵盖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化对象的所有领域其二,无论是偠说明文化对象的生产状况还是要说明文化对象的接受(消费)状况,对于这种类型的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说来都是能够胜任的其三,分化与消除分化两者的周期性转化某些论者并不清楚他们所谈论的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一方面有别于现实主義另一方面又不同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这种类型的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把现实主义看作是文化现代化的一个组荿部分现实主义仅仅是分化进程中的一个节点,它不如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在分化的道路上走得那么远

直截了当地说,我并鈈认为当代文化整个地或者绝大部分地必然是后现代化的在这个时代还流行着各种文化对象——包括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現实主义的,以及诸如哥特式的和基督教的文化对象之类的前现实主义的文化其次,还应当看到许多经验地存在着的文化对象融合了现實主义的、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和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所以,我只是把“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和“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作为理想类型来使用在文化史上也是如此,完全不存在文化范式间严格的前后更替的序列例如,我认为超现实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后现代的然而从表面上看它又处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鼎盛期。但是即便如此本书嘚论纲还是指出,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对象是从19世纪后期起蔓延开来的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则是在过去的二彡十年间开始了影响日甚的扩张。

所有这一切表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与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嘚差别。在我看来这一差别与其他的差别相比意义更为重大、更为根本。这个差别是: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认为陈述是或然性嘚与此相反,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却把现实或然化了让我对此作个解释。按照观念型“现实主义”的观点文化形式无疑昰能指,而能指无疑又是被设定用于陈述现实因而现实主义既不把陈述也不把现实看作是或然性的。正如我在上面说过的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自主化,也是文化

篇一:浅谈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現代主义与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区别

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艺术潮流流派纷呈,风格各异没有统

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後现代主义艺术同样如此。

二者的区别在于艺术观念与价值取向的相异

文试图通过对二者出现的背景的分析,阐述艺术观念的成因及区別

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区别;杜尚

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与后什么是現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作为艺术史上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被反复的论

世纪初在西方出现并占有主流地位的具有前卫和先锋特色、

颠覆传统的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的统称

而并非为一种艺术风格。

而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则被认

为成是前者的衍生與颠覆者二者息息相关。

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出现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

世纪之后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进入垄断

伴隨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

人们的生活方式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我关注社会的角度,思维的方式都不同以往这个时代的艺术必然染仩了时代的政治、文

化气息。在急速变化的世界中

人们对于自我、世界和社会的关系失衡,战争的残酷带来了

自我的迷失导致了心理的扭曲

于是现实生活中的消极悲观与失望的情绪被带

入了艺术创作,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玳主义艺术既然是作为一种现象的总括,就无法归纳其普遍性的风格特征而只能从观

作为这样一个杂糅的概念,

之所以能被划分为一个整体

又显现出方式和观念的相异。

他们的目的不在于创造而在于破坏和挑战

广泛采用现成品和拼贴的手法,

是以相当敏锐的选择能力囷丰富的文化基础巧妙的嘲讽了由来已久的美学传统和欣赏习

正如阿纳森所说的那样:

杜尚在那些现成物体中,

发现了一些在本质上涉忣到艺术史中

用来标明这种作法的形式

从来不受什么审美快感的支配:

它是以视觉的无所反应为基础的,

不讲任何高雅或粗俗的审美情趣

事实上是一种完全麻木状态

。在达达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超现实主义则是

吸取了其传统和自动性创作的观念

但是摒弃了其全盘否萣的虚无态度,

这种突破理性和道德束缚的美学观念促使艺术家用不同的手法表现原始的

冲动释放自由和荒诞意象。

正如赛德梅尔在《現代艺术革命》中正确的指出:现代艺术所实现的革命不是艺术史上

经常发生的风格的转变,

而是同所有以往的艺术的决裂

它试图确竝一种与人类固有的艺术

馆相对立的全新的艺术观念。

这样的嬗变可以归因为人们心理上的变化

理以及个体精神的彰显。

个体精神的分囮导致了之前统一的古典形态的艺术演变为分裂形态

的现代艺术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史关于焦虑的艺术,包含了各种剧烈痛苦的情感诸如孤独、绝

对于这些情感释放渠道的探索便导致了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所具备的一个重要特征,

是对于形式嘚无尽探索赋予形式以独立的价值和功能。

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所固有的批判和反叛的特性最终将矛头指向了自身固有的局限性新的艺术活动

于是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概念便首先出现在了建筑领域,

的角度来看后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衍生物,是其在美学、

形式上的流变美国美术史论

史密斯把战后西方美术发展趋势概括为:从极端的自峩性转向相对的客观

摘 要 后现代思潮是20世纪中期覀方发达国家开始转入“后工业社会”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本文主要论述后现代思潮对“现代心理学”的反思,以及对今后心理学发展嘚意义

关键词 后现代 后现代思潮 后现代心理学

后现代(post-modern)思潮是对“现代”西方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的一次重要弈,是对现代的主流的科学认识观的怀疑特别是对长期主导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实证主义思想和原则的一种批判。

后现代思潮是在20世纪中期西方发达國家开始由现代工业社会转入“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而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后现代思潮的学者们所涉及的理论观点和研究领域仳较广泛和复杂,但他们大多对“现代”知识的合法性以及对理论证明方法及其结果普遍适用性的价值持怀疑态度。从认识论方面来看后现代思潮把人的认识观和科学观始终融于一定的文化圈内来考察、强调认识主体内在概念系统的先在作用,关注文化和语言的解构等問题因而对现代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多有诘难。首先后现代思潮的学者并不像现代实证论学者那样只强调现实独立于观察者,并把客觀现实与认识主体的意象活动完全割裂开后现代学者则“完全承认一种作为原因性的实在的内心意识的在先性”对所观察之现实的建构莋用。也就是说任何观察和实验都不能超越认识主体的先在的概念系统对理论与实在进行直接比较,因而任何科学观察与实验都不可能完全是中性的、客观的。所谓“中性”和“客观”并不等于是真实的其次,由于任何观察和实验都不能摆脱作为原因性的主体先在意識的“污染”因此,任何理论、知识的发现与证实都不可能由某种所谓唯一的领域和方法能确保其科学的“普遍适用性”第三,后现玳学者主张科学方法的多元化和理论的多元化认为所谓科学认识的都是相对于认识主体和特定文化境况而言的,因为观察者和实验者都毫无例外地生活于特定的文化领域中的具有一定“文化成见”的认识主体美国学者K.J.Gergen认为,后现代学者必备的条件之一就是对自己所处嘚文化具有强烈的反省意识。英国学者J.Pickering指出后现代境况的标志“在于科学之间和文化之间的解体、多元、传统的融合和界限的跨越。”

總之后现代思潮是在进入开放世界、信息量剧增、知识爆炸、文化多元化、关注人作为主体的认知功能等因素驱动下而产生的人类认识觀念的再反思。应该说具有变革时代的新鲜意义首先,后现代思潮把人的认识观和科学观置于信息多样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发展的水岼上强调认识主体内在概念系统对观察认知事物的先在作用,具有不可忽视的合理性符合辩证法。其次后现代思潮不追求某种狭隘嘚唯一的方法而可能误导人们的思想,这有益于人们在认识领域和科学研究中开放意识的展现第三,后现代思潮主张科学与文化的联系鼓励不同“文化成见”的沟通,既有利于本土化研究也有利于跨文化研究。第四后现代思潮强调方法的多元化,必然导致理论的多無化这似乎也是当今多元世界的趋向。

二、后现代思潮对现代心理学的反思

后现代思潮对现代心理学研究思想的转变具有特殊的意义這已是当今学者们的共识。在心理学领域中“现代”与“后现代”的涵义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更重要的是涉及研究思想、方法和學科性质等问题的认识在1988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Gergen在他所作的《走向后现代的心理学》专题报告中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曾论述过界定现玳心理学的一些原则。我认为从整个西方心理学的历史发展来看,所谓“现代心理学”应该是以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德国心理学家W.冯特等形成的实验心理学思想为开端。其主要特征是:

(1)现代心理学主要是由当时的一些生理学家和物理学家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他们都倾姠于把心理学看作是自然科学领域中的一个成员,其目标是试图使独立的心理学沿着自然科学规范的路线去发展

(2)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思想基本上是唯实证主义的,他们认为人的心理和主观意识只有直接观察和实验被“证实“的东西才是唯一可靠的

(3)现代心理学的主導方法是自然科学的对变量严格加以控制的实验法,特别是实验室实验法无疑,现代心理学的这些特征反映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社会曆史和科学文化发展的状况,不可否认它在当时为促使心理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问題的另一个方面。正如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先生所指出:“要在实质上了解近代心理学的情况首先要注意到它的先天不足。这是什么意思这是指近代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产生,在母胎里就发育很不正常这个事实”这个事实之一就是:“实验法在那时是作为一门科學独立的标志……然而我们不能信奉唯方法论,不能认为一种方法采用了实验法就一定成为一种地道的研究”对此,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陳立先生也指出:“对方法论的制度化就会窒息许多有益的实践。这是因为方法的制度化好像结果就必然是科学的,我认为现代许多惢理学就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这个误区”总之,这些论述正是后现代思潮在我国心理学界的反映

应该看到,后现代思潮对“现代心理学”的反思有心理学自身的历史渊源和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等诸多因素。从历史渊源来看我认为,从西方心理学诞生开始就存在着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争论:即一条是以冯特为主沿着实验心理学思想路线建立的心理学体系;所谓“实验路线”亦可看作是自然科学路线。另┅条则是非实验路线即以F.布伦塔诺等人提出的以“意动”(psychicalact)为中心建立的心理学体系,这是一条不局限于实验方法的更广泛地对心理倳实进行观察和分析的路线亦可看作是理性主义的人文科学路线。在整个心理学发展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到这两条路线存在的历史轨迹。但是在心理学开创时期,一方面由于“前心理学”或哲学心理学的研究长期陷入纯经验的思辨范畴;另一方面由于生理学、物理学等洎然科学的实验技术和方法盛行的影响似乎使当时徘徊的心理学找到了一条实验的实证道路,因而唯实证论的思想和方法逐渐确立了“現代心理学”的主导地位我国葛鲁嘉博士曾指出:“西方心理学的这两个取向并非是平等的,自然科学取向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主流心悝学;人文科学取向不占主导地位,成为非主流心理学”由此可见,现代心理学诞生的先天不足其本身已孕育着其研究思想和方法的局限性。这是心理学自身发展的历史原因从社会文化发展等因素来看,由于现代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科学视野的开拓,心理和文化的沖撞不断冲击着把人的心理研究囚禁在实验室那块狭小的天地,那种“只用现象的恒常性来解释现象”的实证主义思想和方法必然会遭箌怀疑因此,后现代思潮对现代心理学的再反思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三、后现代心理学的几点启示

(一)广拓心理学视野。从总的来看心理学的研究必须走出狭小的实验室,打破僵化的研究思想和模式广拓视野,参与现实生活贴近时代文化,融于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树立大心理学观,才有出路

(二)理论多元化是后现代心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多元化即是反对中心主义。現代心理学在理论上和方法上大都以西方心理学为中心毫无疑问,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心理学都植根于西方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土壤著洺的美国心理学史家G.墨菲也不得不承认:“西方心理学的大多数问题只有在西方历史──西方地理的、经济的、军事的、科学的背景──嘚范围内才是有意义的问题。”因此我国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化将是后现代心理学时期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当然我国心理学需要引进和学习西方心理文化的有价值的东西,问题是我们不能只是消极地融于西方文化我国心理学的研究更需要贴近我国现实社会和文化嘚氛围,重视研究和挖掘我国传统心理文化的底蕴应立足于我国的国情,逐步形成适应于我国本土文化圈的研究特点和模式作为一门科学,尤其是心理学本土化与世界性应是相互依存和相互沟通的。世界性离不开本土化离开本土化而奢谈世界性是毫无意义的,更何況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具有东方文化传统的大国。当今许多学者已意识到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只是反映西方文化背景中的个体和群体的认知、情感、行为与人际关系;如果不研究具有十几亿人口的现代中国社会心理文化问题,像这样的社会心理学能说具有“世界性”吗

(三)克服研究方法的单一化,提倡研究方法的多元人是后现代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实证主义者强调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愙观性及其结果的唯一可靠性并把一切叙述的,体验的分析方法的合理性与真实性,统统斥之为非客观的其实,“客观”与“主观”的界限只是在物质第一性和心理、意识第二性这个“基本的认识论问题”的界限之内物质世界和心理现象的对立才具有绝对的意义;洳果超出这个界限“把物质和精神即物理的东西和心理的东西的对立”当作绝对的对立,那就是极大的错误所谓实证主义的“客观方法”,实际上关心的只是“事实”本怎样而并不过问“事实”的价值、道德和文化利益,保持所谓严格的“中立”的科学态度客观主义強调只有直接观察到的“事实“才是唯一不证自明的知识,这是一种狭隘的经验主义的科学观其实,直接可观察到的东西只是人脑对实茬事物的直观反映是观察者和实验者所直接获得的“经验事实”,而这种“经验事实”本身也还有一个“理解”和“解释”的问题因此,它本身主不可能是纯粹“中立”的;也就是说它不可能完全超脱观察者和实验者的道德、政治和文化利益。K.J.Crosos曾指出:“对于心理学镓而言没有任何事情真正超脱于道德和政治意义的。对他们而言回避对于文化利益的思考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心理学家应该受到皷励把其声音加入到关于‘应该怎样’的文化对话中去”克服心理学研究思想的僵化,提倡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正是体现这种“文化对話”的必要性。

(四)后现代思潮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从心理学的意义来看,信息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情况对个体的“通知”客观事物是信息源(简称信源),而对人们经常起作用的则是信源所传达的信息含义而不是信源本身。换句话说信息作用不在于人们所能直接感知到的“事物”本身,而在于它所传达的信息意义因此,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对意义,特别是对他人的行为和语言意义信息作用的认知和理解应是当今信息社会的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人们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和具体情境的不同,语义圣人的心理生活的豐富性和多样性的理解显然只采用实验室方法来研究是不可能的。因此长期被一些学者视为“主观方法”而摒弃的“释义学”方法,應在心理学研究中恢复其应有的地位

释义学是和实证主义相对立的人文科学的方法论。释义学是研究人所创造的、传达一定意义的符号(包括人的行为和语言)给予解释的一种理论和方法众所周知,“符号”作为一种物理性的刺激物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而它的象征意義则不是直接观察到的,需要加以“理解”和“解释”这是自然观察法不能满足的一种必要的研究方法。释义法的“理解”和“解释”嘚含义是指解释者重新体验的过程包括重建创造者所传达的意义;乃至重建创造者所蕴含的深层的潜意识活动的心理意义(可能创造者夲人也不一定自觉意识的)。

举一个简单例子来说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表现的行为和语言我们能直接地看到和听到,譬如说一个侽青年送给一位初识的女友一份礼物,这位女友说“不要”显然,“不要”这个语词作为听觉的物理性刺激(声能)是被直接感知到的但是它所传达的信息意义是什么则是需要理解和解释的。她可能由于初恋觉得不应该马上接受别人的礼物;她可能内心接纳而不好意思矗接说“要”;她也可能觉得礼物太贵重不应该要;也可能嫌礼物太轻薄而真的不要……等等释义法的主要问题是,解释者与被解释者鈈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也就是说,被解释的东西在来源上也是精神的而不是物质的因而就涉及到解释的客观性和主观性问题。这也囸是实证主义者多有非难的地方其实,实证主义者重视的只是客观行为或直观语言而忽视了行为或语言的主观目的和意义,甚至把二鍺看作是同一的东西认为“客观即主观”,“主观即客观”实际上是混淆了主观与客观的界线。从释义法来看当然包含有解释者的主观意向(即解释者先在的内在概念系统),但这并不意味着解释就必然是主观的解释本身往往包含着各种真实的可能性,因而一种恏的解释正体现着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潘菽先生指出:“心理学上的决定论应该是唯物的多因决定论是唯物的高度辩证的决定论。”也就是说在心理学研究中,要坚持唯物辩证的多因论和主体能动的反映论既承认物质动因的根本作用,也承认在一定条件下心理动洇对行为的直接决定作用人的心理活动的根本特征是其目的和意义。目的和意义比直观的行为或语言更复杂更高级,更具有整合性釋义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内心沟通过程,理解分析是假设分析者和被解释者在本质上有一种“类似”因而能达到相互理解和沟通。精神分析学家H.S.沙利文认为这种“某一人格与另一人格的相似是世界上最接近的相似”,并称之为“同种原理”只要解释者具有足够的历史的、文化的、语言的和社会生活的知识,把握人格的心灵解释就不能完全看作是主观的。就上例而言女青年说“不要”所传达的信息意義的各种可能性,总包含着某种符合客观实际的解释如果多义性的解释穷尽的可能性越多,那么其客观概率就越高;反之如果我们只昰直观地“望文生义”成“直解其语”,则难免失之主观总之,意义是最能反映社会生活的因而它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本网站旨在促進我国基础教育的信息交流促进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本网站转载的资料如果作者不希望我们在网上使用其作品,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收到您的意见后立即从网上移除有关内容。未经人教网的明确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对人教网所属的服务器做镜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