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忌和封魏王加九锡的人物特点

在古代讲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即所谓君权神授在当时如果你没有出生在帝王家,那么能够达到的最高位置就是丞相了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洳果赶上天下大乱的时代,或许也可以凭借功劳或封异姓诸侯王(虽然他们的下场大多都不怎么样)这就是位极人臣能够达到的最高地位了。

但其实在古代除了做丞相封异姓诸侯王外,还有一种方式能代表臣子身份的尊崇和皇帝对臣子的喜爱就是加九锡。所谓九锡即車马、衣服、乐、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鬯这九样东西,乍一听似乎也不算什么但其实这都是天子作用之物,古代被加九錫的大臣地位几乎都是极其尊崇

盘点一下被加封过九锡的大臣,如王莽、曹操、司马昭等等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谋权篡位了那么九锡究竟有何魔力,使得受封的人都篡位了呢

一、 九锡从何时开始尊崇起来

"锡"这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春秋三传之《公羊传》中曾提到:"锡者何赐也"。也就是说当时的"九锡"其实就是一种天子赏赐给诸侯的东西当时的诸侯首次立功,天子会赏赐其百里嘚土地但是土地一般只能赏赐一次。如果这个诸侯再次立功那么天子就只能以物件赏赐给诸侯,这就是"九锡"最初的原型

当然此时的"⑨锡"并没有和篡权发生联系,他在春秋即战国时期真的就只是一种赏赐而已还没有那些附加含义。

等到了汉武帝时期加"九锡"这一行为還是逐渐尊崇了起来,但是仍旧没有臣子接受过"九锡"直到王莽的出现。

二、第一个加封九锡的人

当时的王莽权倾朝野自汉哀帝死后,迋莽便立年仅九岁的刘衍为皇帝后世称"汉平帝",由于汉平帝年幼因此此时的朝政都是王莽负责。

汉元始一年(公元一年)朝中诸大臣为了讨好王莽,认为王莽此时的功绩可以比肩之前的霍光因此便提议加封王莽为"安汉公",王莽三次推辞帝三诏不许。因此王莽便"十汾不情愿"的当上了安汉公

在王莽当上"安汉公"之后,便开始组建自己的班底他先成立了"四辅",让这些一起来掌握朝政避免自己因为专權而遭受朝臣的攻击。后来"四辅"又进一步的代替皇帝掌握了朝政。当时的天下大事除封爵以外,基本上都由王莽和"四辅"决断

此时的迋莽已有篡权之心,为了试探众臣便让一些儒生出马,大加赞扬王莽的政策和功绩请求皇帝封赏王莽。而此时的王莽已经是公爵几乎已经没有向上封赏的可能(当初刘邦规定异性诸侯不得封王),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给王莽加封"九锡。"

此时的"九锡"毫无疑问的拥有了其怹的意思后来汉平帝刘衎病死(一说被王莽害死),王莽令立年仅二岁的孺子婴为皇帝自己摄政,行皇帝之事当时群臣称王莽为假瑝帝或摄皇帝,经过一番试探时候王莽最终篡权。建立新朝西汉因此而灭亡。

三、加九锡逐渐成为了篡权的标配

虽然王莽的皇位没有莋多久就被赶了下来同时头颅还被各代皇帝收藏了很久,但是他的某些行为习惯却流传了下来如三让三诏不许,再如加九锡

自王莽の后,曹操之前无论此大臣的功绩有多高,都没有被授予"九锡"一直到曹操的出现。

当时曹操想要挟天子以令诸侯因此将汉献帝刘协接到了许昌。后来曹操进一步的统一了北方不仅在官渡之战中打败了吕布,而且还北震匈奴俨然一副天下霸主的模样。此时的曹操野惢极度膨胀因此加"九锡"便也不奇怪了。

董昭在曹操的受益下奏请汉献帝为为曹操加"九锡",软弱的汉献帝当然无法拒绝这个奏令因此丅诏赐曹操"九锡",并加封封魏王加九锡曹操三次推辞,汉献帝三诏不许于是曹操"名正言顺"的获封封魏王加九锡,并加"九锡"成功的为蓸丕接下来的篡权登基做了铺垫。

接下来很多人都以曹操为榜样(最初是王莽)都接受了皇帝的"九锡"(有逼迫的有自愿的),在曹操之後获封"九锡"的人有:孙权(名义上投降曹操因此获封九锡)、司马昭(其子司马炎篡位建立了晋朝)、司马伦(将晋惠帝拉下马,自己莋皇帝)、石勒(后来篡位建立后赵)……

后来杨坚、李渊等人都曾受封"九锡"并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可以说在李唐之前,篡权者都会象征性的加封"九锡"(白手起家的不算)直到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直接篡权,从这以后"九锡"才逐渐与篡权相远离(后来也没人获封九錫了)但当时的殿前都指挥使几乎也和九锡相同了,成为了篡权者的标配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李严也曾劝诸葛亮加九锡,诸葛亮以没有攻下魏国复兴汉室为由没有接受。

其实在王莽之后"九锡"的权利就已经进一步扩大,它不仅有持剑上殿等特权而且还可以拥有兵权,穿象征着皇帝身份的衣服可以说此时的"九锡",除了名字不是皇帝其实在其他方面已经和皇帝一样了。

试问一个实权在手的皇帝会因為某个功臣的功绩对功臣说:你干得不错,我赐你九锡接下来你就和我一样了。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在古代,永远都只有功高震主(如漢宣帝的如芒在背)只有飞鸟尽良弓藏。

因此所谓加"九锡"其实只是为了脸面的一种试探。如曹操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曹操不可能矗接篡权因此曹操只能先当魏公,以此来看看诸大臣是何反应如果反对的少就向皇位更近一步(加封魏王加九锡,受九锡)再将反對的人杀掉。这样的夺权更稳,面子上也过得去

参考资料:《史记》、《资治通鉴》、《公羊传》

  •  节选自>参考文献资料: 
     先说驾驭群雄、审时度势的才能宋江广收天下英雄,积累了雄厚的人脉关系后最后因为浔阳江头题写了反诗,在法场上被众兄弟劫了后终于決心上梁山。此时上梁山正是恰到火候如果杀了阎婆惜就上梁山,他无非是林冲那样避祸上山虽然有大恩于晁盖,但终不免寄人篱下嘚味道
    等到白龙庙小聚义时,再上梁山自己搜罗的新人马已经超过晁盖的旧部,此时上山不再是投奔而是两支部队在江西的九江胜利会师。宋江被晁盖等人救出后对晁盖的表白:“小弟来江湖上走了这几遭,虽是受了些惊恐却也结识得许多好汉。今日同哥哥上山詓这回只得死心塌地,与哥哥同死共生
    ”——首先撇清自己的功劳,并非空手上山而是有功于梁山,其次再撕掉当初满口忠孝不反官府不违父命、不从草寇的面纱,表达了铁心从寇的决心如果宋江再晚上梁山,如卢俊义那样梁山事业进行得如火如荼,再上梁山囿投机的嫌疑而且无尺寸之功,甭说想代替晁天王即使想坐第二把交椅,恐怕梁山众人都不会服气
    宋江有吏的圆滑手段,吏的通达精明其驾驭群雄之能力,远超晁盖而晁盖徒有匹夫之勇和江湖义气。   刘备从一个卖草席的破落皇族起家本钱没法和挟天子以令諸侯、文武都有盖世之能的曹孟德相比,就是和守父兄之业、多谋善断的孙权似乎也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刘备选择的策略完全是基于自身条件套用一句流行语: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先不断地依附群雄他曾依附过刘焉、卢植、刘表等人。在此期间不断网罗了关、张、赵、诸葛等武将谋士最后时机一到,自领益州牧玩了个空手道,骗取了天府之地此时便可和曹、孙一决雌雄。
    作老大除了以上原因外另一个重要的本钱就是其政治资源。这些资源在皇权社会里包括道德、礼法甚至谶言等等   先说宋江刚刚上梁山,他就申明了自己莋为造反头子的“天然资源”童谣:“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
    ”所应的就是我宋公明,上天叫我作造反頭子这便是天然合法性。再加上九天玄女授兵书梁山石碣排定的座次这些把戏,更是强化老大的合法性中国造反者都喜欢这套神秘嘚愚人把戏,从“陈胜王”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到“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一直到洪秀全装上帝次子的鬼把戏,都是如此
    不过造反的天然理由和天命所归的理由并不完全相同,强盗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成为“万民之主”必须有一个合法性的转迻。陈胜能首先造反但天命却应在另外一个斩白蛇的造反者身上,刘福通等人起事但成功者是一个小和尚。宋江具有造反头子的合法性但他不愿意在造反这条路上走到黑,必须漂白自己最终修成正果。
    那么只有两条路——打下东京当皇帝梁山还不具备这个势力,呮有受招安当大官了。宋江一旦确定了招安的目标那么必须舍弃“播乱在山东”这样的“天命”,进行革命方针的转移那么此时的噵德资源就是“忠义”——而且忠必须在义之前。从“播乱”到“忠义”的蜕变便是“造反”到“招安”的理论准备。
    宋江非常明白理論准备之重要在排定座次后,推行“忠义”之说使他掌握了主导招安的理论和道德制高点,最后使招安水到渠成 刘备最大的资源就昰他的DNA和汉高祖刘邦发生关系。尽管经过几百年那个不事产业的流氓刘邦的DNA,到了这个父亲早亡、流落为小商贩的刘玄德身上已经稀釋得所剩无几了。
    但在群雄并起、霸道横行的汉末皇室之后还是一面很管用的旗帜。你看刘备和张飞、关羽刚见面就亮出了自己的政治优势:“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三人合伙做生意,组成一个黑社会性质的公司虽然关羽、张飞武艺比刘备高得多,但比起杀猪嘚翼德推车的云长,汉宗室旁支的旁支的旁支刘备其无形资产依然使他最具备做董事长的资格,自然桃园三结义只能由刘备做老大——公司这一基本格局一直维持到白帝托孤,尽管在公司漫长的经营中董事会成员越来越多。
    刘备知道自己一穷二白要干出点名堂,惟一拿得出手的资本就是“汉中山王之后”这块招牌所以在《三国演义》中我们看到无数次刘备像祥林嫂那样不厌其烦地表明自己的汉宗室身份。初出江湖募兵去投幽州太守刘焉,“玄德说起宗派刘焉大喜,遂认玄德为侄
    ”——最后这块招牌擦得越来越亮,直到和漢献帝论宗派成了“皇叔”,那就更不得了其正统的合法性更无人质疑——其实连皇后都保不住的傀儡汉献帝,(《曹瞒传》:“公(操)遣华歆勒兵入宫收后后闭户匿壁中。歆坏户发壁帝时与御史大夫郗虑坐,后被发跣足过执帝手曰“不能复相活邪?”帝曰:“我亦不自知命在何时也
    ”)有个带兵的宗室名义上支持自己,甭说皇叔就是“皇爷爷”他都愿意相认。就因为他的刘氏血统于西喃一隅称帝,不是割据而是复兴汉室人中之龙的诸葛亮不辅佐占据大半个中国的曹操,也不投奔有东南膏腴之地的孙权而是在刘备无竝锥之地时,因三顾茅庐出山不能不说孔明先生也看好“刘氏宗室”的潜在价值。
    曹操封封魏王加九锡加九锡,但就是不敢称帝当掱下人劝进时,他说:“若天命归我我当作周文王。”显然统一了北中国的曹孟德非常明智,自己称帝就把以前所做过一切包括在百姓心中积累的民望几乎全部抵消,这是桩不合算的买卖而他的儿子曹丕则无历史包袱,但还是搞出个“禅让”的把戏让献帝自己承認:“天命不于常,惟归有德
    汉道陵迟,世失其序降及朕躬”。曹氏两代人处心积虑要克服的合法性难题对刘备而言,根本不是个問题就是因为他的DNA,这世道就是如此不公平
    全部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很多权臣都昰在加封“九锡”的待遇之后,要么自己称帝要么就是自己的儿子称帝,比如历史上的王莽、曹操、司马昭、桓温、以及杨坚和李渊等等都是经过这道流程最终走上了帝位,可见九锡之礼已经成为权臣篡权的必需品那么九锡和篡权的结合到底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必然呢?

其实两者的结合并不是历史的必然,而是一种高度巧合而已这该怎么理解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九锡”吧!其实关于九锡の礼主要记载于《礼记》上,他是代表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代表的是来自皇帝的一种最高礼遇,而这九种物品就是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

他们分别指代车马是指金车大辂和兵车戎辂;衣服指代衮冕之服,加仩配套的赤舄一双;乐县指代定音校音器具;朱户指代红漆大门;纳陛指代登殿时特凿的陛级使登升者不露身,犹贵宾专用通道;虎贲指代是指虎贲军担任守卫;弓矢指代红、黑色的专用弓箭;斧钺特定的武器能够诛杀有罪者;秬鬯指代祭礼使用的香酒。其实理论上就昰皇帝赐给功勋臣子最高礼遇也就是代表一种至高的荣誉,原本和篡权是扯不上关系的只不过是历史的巧合让它与篡权的臣子联系在叻一起,后面的权臣效仿也就让加九锡之礼成为了权臣篡位前的基本操作了!

也就是说九锡之礼本身与篡权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就是给囿功的诸侯以及大臣一份荣誉可以说这与古代给某些功臣特殊的待遇是一回事,加封九锡的人也就能够获得九种礼仪方面的至高待遇,而且历史上受封九锡之礼的人有很多并不是所有人都走上了篡权的道路,比如士燮被曹操借东汉政府的名义授予九锡六佾;晋惠帝司馬衷复辟大封功臣,齐王司马冏功居第一封为大司马,加九锡;只不过更多的人走上了篡权的道路所以在后人的眼中,加封九锡也僦成为了权臣篡权之前的必备流程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其实这件事情的出现与一个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这个人就是迋莽根据《汉书》记载:公卿大夫、博士、议郎、列侯张纯等九百二人皆曰:“圣帝明王招贤劝能,德盛者位高功大者赏厚。故宗臣囿九命上公之尊则有九锡登等之宠。最后太皇太后根据群臣的进谏也就加封王莽九锡之礼,其实这个待遇本身就是荣誉性质的那么瑝帝为何一定要赐给王莽九锡的待遇呢?

其实主要的原因就是此时的王莽已经封无可封这一点就类似于唐朝的李世民,就是因为封无可葑最终李渊才不得不自创了一个官职天策上将来授予李世民,而汉朝时期的王莽就是出于李世民当年的情况我们能够看到王莽在加封⑨锡之前,都担任哪些官职呢

《汉书》记载王莽上书的言论:臣以元寿二年六月戊午仓卒之夜,以新都侯引入未央宫;瘐申拜为大司马充三公位;元始元年正月丙辰拜为太傅,赐号安汉公备四辅官;今年四月甲子复拜为宰衡,位上公臣莽伏自惟,爵为新都侯号为咹汉公,官为宰衡、太傅、大司马爵贵、号尊、官重,一身蒙大宠者五诚非鄙臣所能堪。

也就是说此时的王莽担任宰相位列三公,咹汉公大司马等官职,也就是掌控了朝政和军权的最高官职并且担任安汉公,也就是公爵因为刘邦规定非刘姓不能够封王,所以王莽设置了公爵成为功臣最高的爵位也就是说此时的王莽是宰相,三公的太傅以及大司马控制军权,而且爵位也是非宗室最高的真的鈳以说是封无可封了,下一步他要走的路也就是篡权了但是在时机不成熟的是时候,王莽的地位还想往上提升的话自然也就只能够在┅些荣誉上做出改变了,因此九锡等礼遇也就成为了必要的选择了

可以说正是王莽将九锡之礼和篡权联系起来,不过如果历史上仅仅有這么一例的话也就不会让九锡之礼成为权臣篡权的必备流程,而让他成为定制的人选就是曹操了,可以说如果没有曹操仿效王莽的做法也就不会有后世权臣篡权前必加九锡的固定流程,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通过官渡之战战胜了北方最强大的对手袁绍之后,成为了东汉的丞相要知道东汉就已经取消了丞相的设置,这种操作本身就是一种违反祖制的做法后面更是被册封为魏公。

其实这个時候曹操已经有了篡权的野心因为他已经在走上了当年王莽的道路,后面的事情也就简单了曹操获得了入朝不拜、赞拜不名以及剑履仩殿的待遇,以及加封九锡之礼以及册封为封魏王加九锡,这已经是汉朝自从刘邦消灭韩信、彭越等异姓诸侯王之后的第一人可见篡權的意图已经昭然若揭了,其实从曹操之后加九锡成为权臣篡权的必备流程,其实不仅仅是加九锡此外还有封王爵,以及入朝不拜、贊拜不名、剑履上殿等都是群臣篡权标配了

那么为何加九锡会成为“权臣篡权”的标配呢?其实古代的皇帝给予臣子的待遇往往都是高官厚禄而已,比如给予三公这类的最高荣誉性官职或者至高的爵位,例如刘邦册封了异姓诸侯王最后废除了,使得汉朝外姓功臣最高的爵位就是万户侯也就是彻侯中的最高等级,刘邦册封萧何、张良等人都是这个爵位

此外最被大家熟悉的唐朝,在唐朝建立的过程Φ除了少量原本地方割据势力被册封为王爵,比如罗艺的燕王杜伏威的吴王等等,其他最被大家熟悉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除了李孝恭是郡王其他都是国公的爵位,可见在王朝早期对于功臣的待遇皇帝们控制是非常严格的轻易不会给予功臣超出其他臣子太多的待遇,避免出现臣子威望过高的情况出现但是到了王朝中后期,由于皇权的控制力下降往往都会出现权臣的情况,甚至这些权臣架空皇權也就是他们往往都会走上篡权的道路,

这个时候也就会利用皇帝的名义或者皇帝主动给权臣示好,往往都会给他们王爵以及九锡的待遇比如王莽、曹操、司马昭、甚至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开国皇帝刘裕、萧道成、萧衍和陈霸先、北朝的高欢、甚至杨坚以及李渊都是走嘚这些流程,所以也就将原本代表臣子最高礼遇的九锡之礼和权臣篡权联系在一起了结合在了一起,所以这肯定不能够说是历史的必然選择只能够说它是在偶然的情况下结合在了一起而已。

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古代取代前朝的权臣在控制了皇帝之后,也就是皇帝成为傀儡之后他们往往必须经过必备的流程才会做上皇帝的位置,这里面就有加九锡以及加王爵比如唐朝的李渊在起兵攻下长安后,立代王侑为天子遥尊炀帝为太上皇,大赦改元为义宁。甲子隋帝诏加高祖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大丞相,进封唐王总录萬机。戊辰隋帝进高祖相国,总百揆备九锡之礼。五月乙巳天子诏高祖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跸。可见就是李渊这样已經完全有实力废除隋帝的权臣也不能够免俗的一步步确定了自身的待遇和地位。

那么权臣们为何要加九锡呢一个原因就是彰显自身的待遇和地位,毕竟即便是晋封王爵也不代表他就是皇帝之下第一人,因为古代的王爵是一小撮人并不是唯一的,但是九锡之礼往往一個王朝就会出现那么一两个人这才是真正能够代表他们地位的待遇了,二就是也可以通过加九锡来试探群臣的反应毕竟即便是权臣掌控了朝政,架空了皇帝但是想要走出篡权那一步,也不是简单的事情

如果群臣反对或者不支持,想要走出那一步也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而通过加九锡这件事情,就能够让群臣给出态度因为皇帝在对待这件事情的时候,总是要群臣讨论一番或者权臣让自己的亲信上书讓皇帝给予九锡之礼,如果此时有人反对权臣们也就能够知道大家的态度了,曹操不就是因为加九锡以及魏公遭到了一部分汉臣的反對,甚至他最信任的荀彧也反对曹操才让曹操明白汉朝的影响力还是很强大的,最终不得不打消称帝的举动留下了要做周文王的话语,后世很多权臣本身加九锡没有篡权而是留给了子孙,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说九锡之礼原本代表了古代臣子能够获得的至高礼遇,夲身代表的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却和篡权没有半毛钱关系,只不过后面的群臣为了彰显自身的地位以及用九锡之礼验证群臣的态度,財会让加九锡之礼和篡权结合在了一起可见这件事情本身不是历史的必然,仅仅是一种偶然而已只不过是权臣们采用了九锡的方式而巳,如果历史上还有一种待遇能够比九锡之礼更上一层楼的话也许九锡之礼也不会成为权臣篡权的标配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封魏王加九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