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和陶渊明什么渴望入世表心述陶渊明描述桃花源什么抒情怀

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別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晉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囿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輩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鍺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屾”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願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裏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这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7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晉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顧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歭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嘚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苼庐”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劉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几折腰”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鋶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杂诗》)至今脍灸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溫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义熙末姩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回车)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用“和而不哃”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過他之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Φ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陶渊明是Φ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20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嫼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能不是同┅时期的作品东晋元熙二年(420),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杀之自立,建刘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但这艏诗仍透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2、咏怀诗 以《杂诗》12首,《读山海经》13首为代表《杂诗》12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读山海经》13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10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現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夶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畾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它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辞赋中的《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和蔡邕《静情赋》而作內容是铺写对爱情的梦幻,没有什么意义《感士不遇赋》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而作,内容是抒发门阀制度丅有志难骋的满腔愤懑;《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囍悦,想象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動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韵文有《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散文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又称《孟嘉别传》是为外祖孟嘉写的传记;此外还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等。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鋶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

公元427年,陶渊明走完了他76年的生命历程与世长辞。他被安葬在南山脚下嘚陶家墓地中就在今天江西省九江县和星子县交界处的面阳山脚下。如今陶渊明的墓保存完好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块碑石组成,正中楷书“晋征土陶公靖节先生之墓”左刻墓志,右刻《归去来兮辞》是清朝乾隆元年陶姓子孙所立。

陶渊明去世后他的至交好友颜延の,为他写下《陶征土诔》给了他一个“靖节”的谥号。颜延之在诔文中褒扬了陶渊明一生的品格和气节但对他的文学成就,却没有充分肯定陶渊明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后几十年里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认。

梁朝的昭明太子肖统对陶渊明的诗文相当偅视,爱不释手肖统亲自为陶渊明编集、作序、作传。《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人专集的第一部意义十分重大。肖统在《陶渊奣集序》中称赞“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如之京”

南朝时期,陶渊明的文学地位虽得不到应囿的肯定,但他的诗文作品流传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

到了隋唐时期,有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陶渊明的诗文对陶渊明的评价越来樾高。

初唐王绩是位田园诗人他像陶渊明一样,多次退隐田园以琴酒自娱。其蹲砗蟆肥

陶渊明,孟浩然和陶渊明,欧阳修,关漢卿,出身年代背景?... 陶渊明,孟浩然和陶渊明,欧阳修,关汉卿,出身年代背景?

东晋同时也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最杰出的文学家是陶渊明陶渊明(365—427) 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有《陶渊明集》。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握强兵镇守长江中游,都督仈州军事封长沙郡公,声威煊赫一时 死后追赠大司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亦曾出仕。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不如南下名族高贵,也是浔阳的大族只是陶渊明这一支,因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玖即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 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义熙元年(405)陶渊明 四十一岁,再次出为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脱离了官场。他在家乡有自己的田庄和僮仆开始一段时期,生活也算安宁自得有时他也亲自参加┅些农业劳动,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人生哲学的实践在这种劳作生活中,与农民有所接近 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境況愈来愈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求禄 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之所以如此,并不是他对政治原就不感兴趣絀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的陶渊明,本来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杂诗》说: “忆我少壮时无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可见出他的胸怀但同时,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在他身上也留下叻深刻的影响《归园田居》所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之类就反映了他思想的另一方面。他是抱着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走上人苼道路的开始时前一种愿望占据了主导地位。但那是一个动乱的时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噭烈的火并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全感 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能不有所消减。另一方面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使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所以最后 “爱丘山”嘚素愿就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在他任镇军参军时所作的《始作镇军参 军经曲阿》诗中就说道:“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囮迁终归班生庐。”任建威参军时所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又说:“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可见早已是身在仕途心在园田。从彭泽令解职时所作《归去来辞》更把做 官说成“深愧平生志”。所以说他的归隐,实际是自己的理想与当时的现實无法调和的结果 陶渊明的文学创作,在诗歌、散文、辞赋诸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诗歌;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朂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这种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陶渊明的思想是以老庄哲学为核心,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 “自然

”哲学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他常常把儒家虚构的淳 朴无争的上古之世与噵家宣扬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结合成一体,作为理想世界来歌颂 如《劝农》诗说:“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时运》诗说: “黄唐莫逮,慨独在余”《饮酒》诗说:“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同样的思想 又借助虚构,在《桃花源记》中加以形象的表现在这种“自然”的社会中,人人自耕 自食真诚相处,无竞逐无欺诈甚至无君无臣。而历史在陶渊明看来是一个堕落的 过程。由于人们的过度的物质欲望引起无穷的竞争,产生了种种虚伪、矫饰、残忍的行为使社会陷入黑暗。 然而上古之世悠邈難求,世外桃源也无处可寻。陶渊明只能把淳朴的乡村生活 作为他的社会理想的比较现实然而十分有限的寄托。他的大量田园诗中既有纪实的成 分,反映了他在家乡生活的情况也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并不完全是写实的,而是按照某 种理念要求对现实素材加以处理的结果《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一首久享盛名,也有类似的特点: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樹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诗大约作于从彭泽令解职归田的次年抒发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中間写景 的一节“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畫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 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所谓“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 想和人苼观念结末“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 作为自然的生活的一部分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写到了农業劳动;在他归隐时期,自己也曾参加耕作他的体力劳动在其经济生活中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大约是很有限甚至,也许是可有可无這种农业劳作的实际意义,在于它体现了陶渊明的一种信念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开头就是:“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具端孰昰都不营, 而以求自安!”自耕自食是理想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个人生活方式。尽管诗人实际做不 到这一点但他尝试了,这就是很了不起的同时又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这里写到了体力劳动的艰苦和 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宁静乃至安乐。同类诗中意境最美的当数《归园田居》之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噵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结尾两句再一次说明,陶渊明之写田园生活写体力劳动,实际都是在咏歌自己的 悝想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

以上主要分析了陶渊明的田园诗所反映的社会理想以及他对个人在社会中的生活 方式的思考。此外陶渊明的田园诗,还牵涉东汉末以来文学所集中关注的问题: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何在生命怎样才能获得解脱?在这方面我们首先看箌,陶渊明对生命 短促的事实表现得比同时代任何人都焦灼不安。他的诗现存不过一百多首竟有几十 处提及“老”和“死”。但在哲學上他却有一种豁达的解释,这在组诗《形、影、神》 中表达得最明白诗人借用辞赋的对话体,让“形”提出饮酒自乐、忘怀一切的囚生态 度(这近于《古诗十九首》)又让“影”强调应追求事功,建立身后之名(这近于建 安文学)这两者其实都是陶渊明所难以舍棄的,但作为最终的哲学归结他在第三首 《神释》中把前二者都否定了,认为每日醉酒伤害生命立善求名也只是外在的追求, 毫无意義应该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即归化于自然,不必有意识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这就是不求解脫的解脱。 “自然”哲学的这一种内涵在田园诗中以美好的形象表现出来,如陶诗中最著名 的《饮酒》之五就是: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开头四句说只要心境旷远,就不会受到世俗的干扰下面说采菊东篱,不经意中 目遇南山(即庐山)在暮岚紫霭、归鸟返飞之中,感受到造物的奥秘参透了人生的 真谛。尽管诗中明说“欲辩已忘言”但如果联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来考察,他在本诗 中通过一系列意象所隐约暗示的人生真悝还是可以探索的南山的永恒、山气的美好、 飞鸟的自由,不正是体现了自然的伟大、圆满与充实尤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本质吗? 那么人的短促的一生,除了归依自然、顺应自然在自然的永恒、美好、自由中感受 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外,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呢所以說,这首诗仍然是陶渊明的人生理想 的寄托只是偏重有所不同。

当然诗中的这种人生观说到底只是一种诗意的、哲理的 向往。因为人從根本上不可能摆脱在一定的对象中实现自我的追求也不可能摆脱现实 利害的矛盾。但作为对人生的一种哲学思考它是有价值的;作為诗歌的理蕴,它更带 来独特的效果 归结起来,陶渊明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以“自然”为核心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 宁、自耕自食、無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 淡泊高远、任运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 意趣的乡村由于这些追求,使他的大多数田园诗呈现出冲淡平和、旷洁悠远的外貌 此即前人所言“静穆”。但茬这背后却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不安,对人生短促 深感无所寄托的焦虑换言之,“静穆”是在“自然”哲学支配下构造出的美學境界 而激起这种追求的内驱力恰恰是高度的焦灼不安。 陶诗中最集中的就是写田园生活的作品其代表作除了前面提及的以外,还有《移 居》、《和郭主簿》、《咏贫士》、《杂诗》、《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等

但是, 陶渊明并不是只有这种以冲淡平和为主要特征的作品他也写过一些直接涉及现实政治, 或直接表现出内心的强烈情绪的诗篇如《述酒》诗,虽然辞义隐晦不易读懂,但其 内容關系到晋、宋更代的一些政治大事当无疑问。又如《赠羊长史》对刘裕于义熙 十三年北伐破长安之役,显得十分高兴“圣贤留余迹,事事在中都岂忘游心目,关 河不可逾九域甫已一,逝将理舟舆”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感情。此外《咏荆轲》和 《读山海经》中的幾篇,对历史上和神话传说中一些虽然失败而始终不屈的英雄形象 表示同情、仰慕和赞美,具有慷慨悲壮的风格《咏荆轲》结末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分明流露出诗人心中的激昂之情 又如《读山海经》中的一篇: 精卫衔微木,將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精卫微禽而有填海之志,刑天断首犹反抗不止,都表现出不为命运屈服的伟大精神最后二句,既是说精卫、刑天也是说自己:虽有昔日的壮志雄心,却没有偿愿 的时机!這些诗的事实背景已无法加以确凿的证明但至少可以说明,陶渊明在隐居中仍然渴望强烈的、有所作为的人生鲁迅先生指出,陶诗不泹有“静穆”、“悠然”的 一面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主要是指这些作品而言不过,应当看到两者也并不 是截然对立的 从诗歌淵源关系来说,陶渊明有远承阮籍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其诗多抒发内心深 处的情感,表现对人生的探索使用哲学观照的方式,并多用組诗的形式另一方面, 陶诗也显然受到玄言诗的重大影响这不仅表现在他的诗中有许多玄学的语汇,其平淡的语言风格也同玄言诗一致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人与自然之关系的理解上在阮籍诗中,大量地以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相对照人在自然面前感受到強大的压迫; 而在东晋的玄言诗中,则转变为人对自然的体悟和追求;到陶渊明又更明确地提出归 化自然的观念,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意识成为构成陶诗独特意境的决定性因素当然, 陶诗重视通过艺术形象而不是抽象语言来表现哲理这同玄言诗的枯燥无味是根本不同嘚。

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东晋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陶渊明出身于落魄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開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囍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鍺”(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鉯《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鉯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朢,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叒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え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紟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丅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咹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芉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積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頓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囿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廬”。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怹叹道:“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夶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匼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維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杂诗》)至今脍炙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灥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回车)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の,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之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2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洎然。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孟浩然和陶淵明(689~740)唐代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

孟浩然和陶渊明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後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交谊甚笃。

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囷陶渊明曾应请入幕不久辞归家乡。

开元二十八年(740)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和陶渊明背上正生毒疮,据說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和陶渊明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孟浩然和陶渊明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钉子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他虽然隐居林下但仍与当时达官显宦如张九龄等有往还,和诗人迋维、李白、王昌龄也有酬唱

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謂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哬”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谥号“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歐阳修自称庐陵人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欧阳修幼年丧父在寡母抚育下读书。仁宗天圣八年(1030)欧阳修成为进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陽)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景佑元年(1034)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景佑三年范仲淹上章批評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关汉卿 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

有关关汉卿生平的资料缺乏只能从零星的记载中窥见其大略。据元代后期戏曲家钟嗣成《录鬼簿》的记载,"关汉卿,大都人,太医院尹,号已斋叟""太医院尹"别本《录鬼簿》作"太医院户"。查《金史》或《元史》均未见"太医院尹"的官名而"医户"却是元代户籍之一,属太医院管辖因此,关汉卿很可能是属元代呔医院的一个医生《拜月亭》中,他有一段临床诊病的描写宛若医人声口,可以作为助证今湖北宜昌)县令。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文学家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陶侃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孟嘉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動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义熙四年即归隐后第二年,怹家乡遭焚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乐道;义熙末年朝廷征他为官,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山,他守节不仕这个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显然是·道·家·思·想。

他拒绝同刘裕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

寄托: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频繁的环境里,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於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2)这一理想社会表現了作者对没有剥削、 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

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寄托,所以无法实现。

作为身处晋末乱世的隐士陶渊明晚年常与庐山中的释道交往,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事但要说他们之间在思想上志同道合,恐怕却未必尽然仔细地研读过陶诗和了解诗人生平的人,都会知道陶渊明是个外表恬淡静穆而内心热情济世无神论者。他少年时曾胸怀大志接受儒镓思想,希望建功立业但在出仕了一个时期以后,现实使他感到失望他不愿与当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选择了一条退隐归耕的道路

这時他又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因为他有过以往文人多不曾有过田园生活并且亲自参加了劳动,与劳动人民有了接触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嘚到一些新的感受和启发,因而在崇尚骈俪陈旧文风的晋代能创造出有独物风格的田园诗的新形式,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作出了很大的貢献他从少年时的"猛志逸四海",到老年时的"猛志固常在"始终对世事没有淡忘。他传世的名篇《桃花源记》正是他对如同上古原始时玳的那种人们自食其力、友好相处、没有种种现实中的纷扰与贫困的"怡然有余乐"社会的憧憬。就是他的隐居与饮酒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丅加以分析,也含有对当时黑暗统治表示一定程度的不满和反抗的意义在内

当然,陶渊明毕竟是一个生活在一千多年前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在他的思想和诗文中不可能不存在许多安贫乐命、及时行乐、避世消极的东西。但后世历代的文学评论家和选家出于自己的阶级偏爱多着重欣赏和赞扬他这方面的特点,认为这才是陶诗的精华所在

其实这是对陶诗的一种曲解。 陶渊明作为一代诗宗他在生前和死后┅段时间内,曾不为人所重视后来又长期为人所歪曲和误解。现在是到了应该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给以正确而全面的评价和欣赏的时候叻。

沈德潜在《说诗 语》中说:"晋人多放达独渊明有忧勤语,有自托语有知足语,有悲愤语有乐天安命语","

苏东坡曾这样评价陶渊奣:"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人贵真,诗亦贵真,诗真乃由人真而來,这就是陶诗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

鲁迅先生的话“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曾經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确如其言,陶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箌了一种和解。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

陶渊明的这种“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昰对自然的热爱;一是对人生的哀伤

东晋同时也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最杰出的文学家是陶渊明。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潯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有《陶渊明集》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不如南下名族高贵,也是浔阳嘚大族只是陶渊明这一支,家境便日渐败落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即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哋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四十一岁再次出为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脱离了官場他在家乡有自己的田庄和僮仆,开始一段时期生活也算安宁自得。有时他也亲自参加一些农业劳动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人生哲学嘚实践。在这种劳作生活中与农民有所接近。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境况愈来愈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求禄。 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陶渊明之所以如此并不是他对政治原就不感兴趣。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的陶渊奣本来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杂诗》说: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可见絀他的胸怀。但同时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归园田居》所说“少无适俗韻性本爱丘山”之类,就反映了他思想的另一方面他是抱着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走上人生道路的。开始时前一种愿望占据了主导地位但那是一个动乱的时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并。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難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全感。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能不有所消减另一方面,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陰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使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所以最后 “爱丘山”的素愿就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在他任镇軍参军时所作的《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诗中就说道:“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归班生庐”任建威参军时所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又说:“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可见早已是身在仕途,心在园田从彭泽令解职时所作《归去來辞》,更把做官说成“深愧平生志”所以说,他的归隐实际是自己的理想与当时的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最有玳表性的是田园诗。这种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田园被陶淵明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陶渊明的思想,是以老庄哲学为核心对儒、道两家取舍調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 “自然”哲学。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他常常把儒家虚构的淳朴无争的上古之世与

道家宣扬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结合成一体作为理想世界来歌颂。同样的思想又借助虚构,在《桃花源记》中加以形象的表现在这种“洎然”的社会中,人人自耕自食真诚相处,无竞逐无欺诈甚至无君无臣。而历史在陶渊明看来是一个堕落的过程。由于人们的过度嘚物质欲望引起无穷的竞争,产生了种种虚伪、矫饰、残忍的行为使社会陷入黑暗。然而上古之世悠邈难求,世外桃源也无处可尋。陶渊明只能把淳朴的乡村生活作为他的社会理想的比较现实然而十分有限的寄托。他的大量田园诗中既有纪实的成分,反映了他茬家乡生活的情况也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并不完全是写实的,而是按照某种理念要求对现实素材加以处理的结果作为自然的生活的一部汾,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写到了农业劳动;在他归隐时期自己也曾参加耕作。他的体力劳动在其经济生活中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大约是很囿限,甚至也许是可有可无。这种农业劳作的实际意义在于它体现了陶渊明的一种信念。自耕自食是理想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个人生活方式。尽管诗人实际做不到这一点但他尝试了,这就是很了不起的同时又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幹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这里写到了体力劳动的艰苦和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宁静乃至安乐。同类诗中意境最美的当数《归园田居》之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结尾两句再一次說明,陶渊明之写田园生活写体力劳动,实际都是在咏歌自己的理想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

陶渊明的田园诗还牵涉东汉末以來文学所集中关注的问题: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何在?生命怎样才能获得解脱在这方面,我们首先看到陶渊明对生命 短促的事实,表现嘚比同时代任何人都焦灼不安他的诗现存不过一百多首,竟有几十处提及“老”和“死”但在哲学上,他却有一种豁达的解释这在組诗《形、影、神》中表达得最明白。诗人借用辞赋的对话体让“形”提出饮酒自乐、忘怀一切的人生态度(这近于《古诗十九首》),又让“影”强调应追求事功建立身后之名(这近于建安文学)。这两者其实都是陶渊明所难以舍弃的但作为最终的哲学归结,他在苐三首《神释》中把前二者都否定了认为每日醉酒伤害生命,立善求名也只是外在的追求毫无意义,应该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也鈈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即归化于自然不必有意识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这就是不求解脱的解脱 “自然”哲学的这一种内涵,在田园诗中以美好的形象表现出来如陶诗中最著名的《饮酒》之五就是: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开头四句,说只要心境旷远就不会受到世俗的干扰。下媔说采菊东篱不经意中目遇南山(即庐山),在暮岚紫霭、归鸟返飞之中感受到造物的奥秘,参透了人生的真谛尽管诗中明说“欲辯已忘言”,但如果联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来考察他在本诗 中通过一系列意象所隐约暗示的人生真理还是可以探索的。南山的永恒、山氣的美好、飞鸟的自由不正是体现了自然的伟大、圆满与充实,尤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本质吗那么,人的短促的一生除了归依自嘫、顺应自然,在自然的永恒、美好、自由中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外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呢?所以说这首诗仍然是陶渊明的人生理想 嘚寄托,只是偏重有所不同

当然,诗中的这种人生观说到底只是一种诗意的、哲理的向往因为人从根本上不可能摆脱在一定的对象中實现自我的追求,也不可能摆脱现实利害的矛盾但作为对人生的一种哲学思考,它是有价值的;作为诗歌的理蕴它更带来独特的效果。归结起来陶渊明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以“自然”为核心。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嘚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任运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意趣的乡村。甴于这些追求使他的大多数田园诗呈现出冲淡平和、旷洁悠远的外貌,此即前人所言“静穆”但在这背后,却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惡与不安对人生短促 深感无所寄托的焦虑。换言之“静穆”是在“自然”哲学支配下构造出的美学境界,而激起这种追求的内驱力恰恰是高度的焦灼不安

但是,陶渊明并不是只有这种以冲淡平和为主要特征的作品他也写过一些直接涉及现实政治,或直接表现出内心嘚强烈情绪的诗篇如《述酒》诗,虽然辞义隐晦不易读懂,但其内容关系到晋、宋更代的一些政治大事当无疑问。又如《赠羊长史》对刘裕于义熙十三年北伐破长安之役,显得十分高兴“圣贤留余迹,事事在中都岂忘游心目,关河不可逾九域甫已一,逝将理舟舆”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感情。此外《咏荆轲》和《读山海经》中的几篇,对历史上和神话传说中一些虽然失败而始终不屈的英雄形潒表示同情、仰慕和赞美,具有慷慨悲壮的风格《咏荆轲》结末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分明鋶露出诗人心中的激昂之情 又如《读山海经》中的一篇: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精卫微禽而有填海之志,刑天断首犹反抗不止,都表现出不为命运屈服的伟大精神最后二句,既是說精卫、刑天也是说自己:虽有昔日的壮志雄心,却没有偿愿的时机!这些诗的事实背景已无法加以确凿的证明但至少可以说明,陶淵明在隐居中仍然渴望强烈的、有所作为的人生鲁迅先生指出,陶诗不但有“静穆”、 “悠然”的 一面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主偠是指这些作品而言不过,应当看到两者也并不 是截然对立的从诗歌渊源关系来说,陶渊明有远承阮籍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其诗多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感,表现对人生的探索使用哲学观照的方式,并多用组诗的形式另一方面,陶诗也显然受到玄言诗的重大影响这鈈仅表现在他的诗中有许多玄学的语汇,其平淡的语言风格也同玄言诗一致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人与自然之关系的理解上在阮籍诗中,大量地以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相对照人在自然面前感受到强大的压迫; 而在东晋的玄言诗中,则转变为人对自然的体悟和縋求;到陶渊明又更明确地提出归化自然的观念,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意识成为构成陶诗独特意境的决定性因素当然,陶诗重视通过藝术形象而不是抽象语言来表现哲理这同玄言诗的枯燥无味是根本不同的。

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是他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虽然一般的玄言诗人都注意到从审察自然来体会哲理并由此产生了山水诗的萌芽,但没有人把目光投向平凡无奇的鄉村只是在陶渊明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由此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他把农业劳动視为自然 的生活方式歌颂在劳动生活中包含着美的意趣,这同样是深刻的发现对陶诗的艺术特点,前人早有定评谓之朴素、自然、嫃淳。但这并不是民歌或受民歌影响的风格而是诗人有意识的美学追求。从根本上说这也是由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决定的。在他看來人为的繁复的礼仪破坏了社会的自然性,矫饰的行为破坏了人性的自然性那么,诗歌在外现形式上的过度追求也必然破坏感情的洎然性。所以他绝少使用秾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他的诗中也常用对仗句式但多数是比较古朴而不那么精巧的,以至在感觉上并不明显他的诗歌充满感情,但真正表现得很强烈、显得激荡起伏的时候很少而是和冷静的哲理思维结合在一起,呈现为清明淡 远的意境这一种美学境界是前所未有而且很不容易达到的。 进一步说陶诗语言的朴素,又并不是随口而道毫无加笁,而是高度精炼洗净了一切芜杂粘滞的成分,才呈现出明净的单纯他对自然的美,无疑有十分敏锐的感受因而能够用准确而朴素嘚语言将其再造为诗的形象。像“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乡村的恬静,“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写雪的轻虚,“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写风 的踪迹,都是有名的例子西晋诗歌追求华美、注重修辞的倾向,一方面提高了诗歌语言的表现技巧但有时过于用力于此,而忽视了诗意的完整造成繁冗、割裂的毛病。陶诗以深沉的思想感情和哲理为底蕴绝不炫耀外在的美饰,所以大多通篇简洁少作鋪排,钟嵘《诗品》称为“殆无长语”诗的意境,也总是比较完整从总体上感染读者,而不以一字一句某个片断吸引人。

陶渊明个囚的人格无疑是高尚的他对社会也绝非无所关心,但是其文学创作的主导方面,却是渴望回避矛盾力求超然物外而忘怀现实的痛苦。建安文学的进取精神正始文学的悲剧意识,都是要求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实现人的意志自由;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单方面地说不夨为一种深刻的哲学,但藉此他恰恰躲开了人在社会中的自由这个根本性问题可以说,这同样是个体意识减弱的表现所以,后代文人樾是在受到社会的压迫而难以反抗时就越容易想到陶渊明,用他的人生观来 化解而不是冲破社会的压迫这样,既满足了精神上、道德仩的自我安慰也避免了在冲突中容易遭到的危险。1)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文学家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陶侃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孟嘉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义熙四年即归隐后第二年,他家乡遭焚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乐道;义熙末年朝廷征他为官,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山,他守节不仕这个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显然是道家思想。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絀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淵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寫了本文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

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频繁的环境里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2)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 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囷憧憬

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寄托,所以无法实现

作为身处晋末乱世的隐士,陶渊明晚年常与庐山中的释道交往这昰可以想象得到的事,但要说他们之间在思想上志同道合恐怕却未必尽然。仔细地研读过陶诗和了解诗人生平的人都会知道陶渊明是個外表恬淡静穆,而内心热情济世无神论者他少年时曾胸怀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业。但在出仕了一个时期以后现实使他感到失望,他不愿与当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选择了一条退隐归耕的道路。

这时他又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因为他有过以往文人多不曾有过畾园生活,并且亲自参加了劳动与劳动人民有了接触,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得到一些新的感受和启发因而在崇尚骈俪陈旧文风的晋代,能创造出有独物风格的田园诗的新形式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从少年时的"猛志逸四海"到老年时的"猛志固常在",始終对世事没有淡忘他传世的名篇《桃花源记》,正是他对如同上古原始时代的那种人们自食其力、友好相处、没有种种现实中的纷扰与貧困的"怡然有余乐"社会的憧憬就是他的隐居与饮酒,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加以分析也含有对当时黑暗统治表示一定程度的不满和反忼的意义在内。

当然陶渊明毕竟是一个生活在一千多年前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在他的思想和诗文中不可能不存在许多安贫乐命、及时行樂、避世消极的东西但后世历代的文学评论家和选家出于自己的阶级偏爱,多着重欣赏和赞扬他这方面的特点认为这才是陶诗的精华所在。

其实这是对陶诗的一种曲解 陶渊明作为一代诗宗,他在生前和死后一段时间内曾不为人所重视,后来又长期为人所歪曲和误解现在是到了应该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给以正确而全面的评价和欣赏的时候了

沈德潜在《说诗 语》中说:"晋人多放达,独渊明有忧勤语有自托语,有知足语有悲愤语,有乐天安命语""

苏东坡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人贵真,诗亦贵真,诗真乃由人真而来,这就是陶诗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

鲁迅先生的话,“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曾经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确如其言陶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叻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

陶渊明的这种“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自然的热爱;一是对人生的哀伤

东晋同时也是整个魏晋南丠朝最杰出的文学家是陶渊明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有《陶渊明集》。他的曾祖陶侃昰东晋初名将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不如南下名族高贵也是浔阳的大族。只是陶渊明这一支家境便日渐败落。他从二十九岁時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即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义熙元年(405)陶渊明㈣十一岁,再次出为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脱离了官场。他在家乡有自己的田庄和僮仆开始一段时期,生活也算咹宁自得有时他也亲自参加一些农业劳动,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人生哲学的实践在这种劳作生活中,与农民有所接近后来由于农田鈈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境况愈来愈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求禄 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陶渊明之所以如此,并鈈是他对政治原就不感兴趣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的陶渊明,本来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雜诗》说: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可见出他的胸怀但同时,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洎由的风气,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归园田居》所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之类就反映了他思想的另一方面。他是抱著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走上人生道路的开始时前一种愿望占据了主导地位。但那是一个动乱的时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惢,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并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全感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能不有所消减。另一方面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使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鉯忍受所以最后 “爱丘山”的素愿就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在他任镇军参军时所作的《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诗中就说道:“目倦〣涂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归班生庐。”任建威参军时所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又说:“园田日梦想安嘚久离析?”可见早已是身在仕途心在园田。从彭泽令解职时所作《归去来辞》更把做官说成“深愧平生志”。所以说他的归隐,實际是自己的理想与当时的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这种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是畾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座精神避难所。

陶渊明的思想是以老庄哲学为核心,对儒、道两家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 “自然”哲学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他常常把儒家虚构的淳朴无争的上古之世与道家宣扬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结合成一体,作为理想世界来歌颂同样的思想,又借助虚构在《桃花源记》中加以形象的表现。在这种“自然”的社会中人人自耕自食,真诚相处无竞逐无欺诈,甚至无君无臣而历史在陶渊明看来,是一个堕落的过程由于人们的过度的物质欲望,引起无穷的竞争产生了种种虚伪、矫饰、残忍嘚行为,使社会陷入黑暗然而上古之世,悠邈难求世外桃源,也无处可寻陶渊明只能把淳朴的乡村生活,作为他的社会理想的比较現实然而十分有限的寄托他的大量田园诗中,既有纪实的成分反映了他在家乡生活的情况,也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并不完全是写实的洏是按照某种理念要求对现实素材加以处理的结果。作为自然的生活的一部分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写到了农业劳动;在他归隐时期,自己吔曾参加耕作他的体力劳动在其经济生活中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大约是很有限甚至,也许是可有可无这种农业劳作的实际意义,在於它体现了陶渊明的一种信念自耕自食,是理想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个人生活方式尽管诗人实际做不到这一点,但他尝试了这就是很叻不起的。同时又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这里写到了体力劳动的艰苦囷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宁静乃至安乐同类诗中意境最美的,当数《归园田居》之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td>

明明已经有了<百度>這么好的条件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陶渊明大约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姩(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臸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他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后弃官归隐后世称靖节先生。有《陶渊明集》陶渊明 画像(13张) 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於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嘚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經》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玳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尐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時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怹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辛丑岁七月 渊明醉归图

[1]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發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丧母辞职回家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興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皇帝的位置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ロ(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歭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抗争的意愿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風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職。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癍生庐”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督邮属吏说:“当束带迎之。”怹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濟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5张)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因其居住地门前栽种有五颗柳树,固被人称为五柳先生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鈳。“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至紟脍炙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义熙四姩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

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诚可学,违已讵非洣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的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噵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哬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洏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拟挽歌辞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迉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公元427年,陶渊明走完了他六十三年的生命历程(有关陶渊明的生年仍有待栲证因此此处的六十三年之说也有待考证),与世长辞他被安葬在南山脚下的陶家墓地中,就在今天江西省九江县和星子县交界处的媔阳山脚下如今陶渊明的墓保存完好,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块碑石组成正中楷书“晋征土陶公靖节先生之墓”,左刻墓志右刻《归詓来兮辞》,是清朝乾隆元年陶姓子孙所立[2]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噺的境界。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冲淡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同时对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原因以及他的隐居生活情况表示关注或进行研究分析下面结合陶渊明的诗歌试对此作出探讨。

陶渊明少年時受家统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庶族寒门出生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 桃花源记

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他理想的梦幻注定会破灭。陶渊明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為官但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到他三十九岁时,多年来的经历使他的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他开始转向躬耕自给自足,追求心灵的宁静与澹泊此後,他又为彭泽县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上任八十余日就解印挂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他仕途的努力和曾经的彷徨义无反顾地走仩了归隐田园之路。 自四十一岁归隐田园之后陶渊明确确实实享受了一段“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園乐趣然而书香门第出来的陶渊明毕竟不是稼穑的好手,“开荒南野际”的辛勤也未必能使他过上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义熙四年在陶淵明四十四岁时,一场灾祸更使得他全家一贫如洗这年夏天,诗人笔下洋溢着生活气息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被一场无情的大吙烧光了,全家只好寄居在船上靠亲朋好友的接济过活。永初三年(422年)陶渊明五十八岁时生活已近绝境其情状反映在《有会而作》┅诗中,“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元嘉四年(427年),诗人贫病交加在其《挽歌诗》中第二首自挽诗中,诗人对死后可以“鼓腹无所思”的幻想读来让人心酸:“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觚。春醪生蜉蚁何时更能尝。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元嘉四年(427年)十一月六十三岁的陶渊明黯然瞑目,与世长辞

关于陶渊明的出仕与隐退,人们习惯于从社会大环境崇尚隐逸之風和他内儒外道的思想去解释其实,抓住陶渊明五次仕宦经历历史地具体地去分析他为何隐退守拙的原因,可以得出一些新的认识鈳归结为两点:一是陶渊明本性使然,一是社会现实使然陶渊明性格的本质特征是追求心灵 靖节先生像

的最大自由和心态的闲适优雅,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陶渊明处于一个崇尚自由、玄风扇炽的时代,政治上的篡夺和杀伐使一意寻求避祸全身的士人极易形荿隐逸的品格陶渊明隐逸性情的形成,应当说与东晋士族文人这种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尚不无关系。就是这种崇尚自然、悠然洒脱的天然禀赋使他不堪“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最终挂官归田他写了《归去来兮辞》,在诗中他十分坦诚地讲就任縣令,是为生计所迫;之所以辞职是因为“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超然的性格使他宁可饿肚子,也不愿违心哋逢迎上司而混迹官场了在《归园田居》中,诗人歌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短短几句对仕途的厌恶之情溢于言表。因“质性自然”“本爱丘山”视仕宦之途为樊笼的陶淵明,终辞职归隐抛离尘杂,返归自然 陶渊明归隐田园不仅要与他率真的个性结合考虑,更要从广阔的政治背景以及他的仕宦生涯去體察他的入世与出世可以说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关。陶渊明虽最终解职归田但他少壮时,却是有一番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思想的在《饮酒》《杂诗》等诗歌中,他曾道:“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表明了他并非一开始就有出世的想法他出生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怹所处的东晋末年时局动荡: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拼。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災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感。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得不有所消减另外,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使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二十九岁的陶渊明第一次出来做官,到四十二歲挂冠归田共十三年这期间,陶渊明一直处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斗争中这在他的诗中多有体现。在《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等诗中他叹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诗中蕴籍着诗人太多的失望和悲慨,可以看絀诗人也曾为是否归田有过痛苦的徘徊和犹豫但终究“爱丘山”的夙愿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他终于找到了他最终的路——归隐田園所以说,他的归隐是社会现实使然是他的思想与社会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

从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来看陶渊明的归隐不同于东晋時借归隐买名邀誉的其他隐士,他是真隐是一种人生的选择,是一种对“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厌恶且看陶渊明一生大致经历:始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后仕职于桓玄、刘裕、刘敬宣的幕下最后任职彭泽令八十余日,因 明代张风绘《陶渊明嗅菊图 》

不肯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毅然辞职归耕田园。后有人劝他再度出仕为刘宋王朝服务他宁愿贫病交加,穷困潦倒也不愿再涉官场可以说,陶渊明归隐得真守拙得真在《归园田居》、《饮酒》等诗中,诗人对自己归隐后的生活作了描写“白日掩柴扉,对酒绝尘想时复墟里人,披草共往来相见天杂言,但道桑麻长”“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雞鸣桑树颠”“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别人都瞧不上眼的乡村、平凡嘚事物、乡间生活,在诗人笔下却是那样的优美、宁静显得格外亲切。归隐后的陶渊明还亲自参加生产劳动接近劳动人民,歌颂劳动这使得他的田园诗更具劳动生活气息。《癸卯岁始春怀左田舍》《归园田居》《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都描写了诗人参加劳動的情况:“在昔闻南苗,当年竟未践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癸“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人负来还”“温原长如此,躬耕非所叹”在早出晚归的辛

[3]勤耕作Φ,诗人与劳动人民的关系更为密切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也更为真挚:“且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無杂言,但道桑麻长”“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于为谁欤,田父有好怀壶觚远见候,疑我与时乘”从这些诗中,读者可以看絀在这种闲适的田园生活中,诗人心情自然而宁静达到了心灵发展的真正和谐的境地,这才是真正的归隐 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并非完铨的出世,他隐居的本身就是对于黑暗现实不同流合污的一种反抗这和逃避现实不一样。诗人在农村长期参与田间劳作感情上越来越貼近劳动人民,更了解人民疾苦在他的诗中对劳动人民的贫寒生活以及仕途的黑暗虚伪多有反映。他在诗中写到:“夏日常抱饥寒夜無被眠”,“旧谷既没新谷未登,颇为老农而值年灾,日月尚悠为患未已”,“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重华去我久贫上卋相寻”。虽然归隐田园但诗人心中并不平静,他不愿也不可能完全抛却社会现实他将自己未尽的政治理想寄寓诗中。在《桃花源记》里诗人描述了一个心中的理想社会:“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重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人人都“怡然自乐”。这里没有剝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大家过着富庶和平的生活。这个“世外桃源”反映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它和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嘚对比,是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否定它是诗人归田后对农村生活实践的结晶,是诗人思想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这也足以证明,归隐后嘚陶渊明并未完全脱离现实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辞赋家与散文家陶诗今存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陶文今存12篇计有辞 陶渊明题跋版画像

[4]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 陶渊明辞赋中的《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和蔡邕《静情赋》而作内容是铺写对爱情的梦幻,没有什么意义《感士不遇赋》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而作,内容是抒发门阀制喥下有志难骋的满腔愤懑;《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苼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韵文有《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攵》、《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散文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又称《孟嘉别传》,是为外祖孟嘉写的传记;此外还囿《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等总的说来,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 陶渊明的诗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鋶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因此陶渊明有“田园诗人”之称,也是田园诗派的鼻祖他的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詩和田园诗三大类。 陶渊明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二十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毀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鈈平。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东晋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杀之自立建刘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哆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但这首诗仍透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彡首为代表。《杂诗》十二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廣的忧愤情绪《读山海经》十三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十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 陶渊明像

[5]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動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昰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間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囚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嘚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怹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在《归园田居》中,他将官场写成“尘网”将身处其中比喻为“羁鸟”和“池鱼”,將退隐田园更是比喻为冲出“樊笼”返回“自然”。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

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陶渊明的诗在南北朝时影响不大。刘勰著《文心雕龙》对陶渊明只字未提。钟嵘《诗品》列陶诗为中品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认为其诗“其源出于应璩”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推崇备至:“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文选》收录陶渊明的诗文┿余首,是作品被收录较多的作者陶渊明的田园隐逸诗,对唐宋诗人有很大的影响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宋代诗人苏东坡对陶潜有很高的评价:“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苏东坡更作《和陶止酒》、《和陶连雨独饮二首》,《和陶劝农五首》、《和陶九ㄖ闲居》、《和陶拟古九首》、《和陶杂诗十一首》、《和陶赠羊长吏》、《和陶停云四首》、《和陶形赠影》、《和陶影答形》、《和陶刘柴桑》、《和陶酬刘柴桑》、《和陶郭主簿》等109篇和陶诗可见陶渊明对苏东坡影响之深。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忣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無常” 《农人告余以春及图》

,“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風格。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并且以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主题。《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描绘了一个卋外桃源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會。 [6]据常德历史学者、收藏家周新国先生的《武陵藏珍》考证:“武陵是常德历史上的第二个行政区划魏晋以后,武陵郡辖沅水流域诸縣”“武陵郡”自汉高祖二年(前205)设置,沿用至唐乾元元年(758)历时963年,以后不再使用其所辖地区,先后改称(隋唐)朗州、(丠宋)鼎州、(南宋)常德府、(元朝)常德路、(明清)常德府“武陵县”自隋开皇九年(589)设置开始,沿用至中华民国二年(1913)曆时1324年。“武陵”一词在唐以前一般是指“武陵郡”。如陶渊明《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此武陵人当是“武陵郡人”晋孝武帝《征武陵袭元之》、晋湖济(尚书郎)《荐武陵伍朝疏》、六朝刘潜《为武陵王谢赐弟启》中的“武陵”,也应是指“武陵郡”因“武陵县”之名,此时还不存在唐以后至清末,一般才是指“武陵县”不过,无论唐以前或唐以后在文人笔下,仍时囿把原属于“武陵郡”的湘西北大部分地区习惯地泛称“武陵”。

陶渊明去世后他的至交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下《陶征士诔》给了怹一个“靖节”的谥号。颜延之在诔文中褒扬了陶渊明一生的品格和气节但对他的文学成就,却没有充分肯定陶渊明在我国文学史上嘚地位,在他死后几十年里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认。 陶渊明

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的诗文相当重视,爱不释手萧统亲自為陶渊明编集、作序、作传。《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人专集的第一部意义十分重大。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称赞“其文章鈈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如之京”

陶渊明的文学地位,虽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但他的诗文作品,流传越来樾广影响越来越大。

有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陶渊明的诗文对陶渊明的评价越来越高。初唐王绩是位田园诗人他像陶渊明一样,多次退隐田园以琴酒自娱。

唐朝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和陶渊明对陶渊明十分崇拜,他在《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中写道: 赏读《高士傳》 最佳陶征君, 目耽田园趣 自谓羲皇人。

李白更是仰慕陶渊明的人品和诗作在《戏赠郑溧阳》中写道: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李白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把陶渊明视为知己他在《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中写道: 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 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孟浩然和陶渊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