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何君得一卫嗣子夫 必得天下是什么是离子意思 出处哪里

遯为生僻字是遁的异体字,意思通“遁”是《

》的解释为:“逃也。从辵从豚徒困切”有逃的意思。

“遯” 是遁的异体字意思通“遁”。

● 遯 dùnㄉㄨㄣˋ

【酉集丅】【辵字部】 遯

】遁本字【易·遯卦】天下有山遯,君子以远小人,

。【书·微子】我不顾行遯。 又【韵会】水名夜郞县有遯水。餘详前遁字注

逃也。从辵从豚徒困切

同“ 遁1 ”。亦作“ 踲1 ”

1.迁移。《说文·辵部》:“遁,迁也。”

系传:“《尚书》 殷高宗曰:‘既乃遁于荒野’是迁于荒野也。”参见“

”2.逃亡;逃跑。《书·微子》:“自靖,人自献于先王,我不顾行遯。”

集传:“特去其位而逃遯於外耳”《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诸侯救 郑 , 楚 师夜遁”《汉书·萧何传》:“ 汉王 数失军遯去, 何 常兴 关中 卒辄补缺。”《东周列国志》第二四回:“ 子华 穴墙谋遁 郑伯 杀之。” 清 李渔 《蜃中楼·献寿》:“

云起阴阳混乱纷纷魃走魍魉遯。” 毛泽東 《

》词:“ 黄洋界 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3.走;跑《吕氏春秋·高义》:“﹝ 子囊 ﹞不复於王而遁。” 高诱 注:“遁走也。” 浨 叶适 《长潭王公墓志铭》:“户曹葬於 剡 剡 之南, 胡塍 官塘 西 上金 西北小遁数十百里,大抵 王 氏家也”4.隐匿。《楚辞·离骚》:“初既与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

注:“遁隐也。” 南朝 宋 鲍照 《从登香炉峰》诗:“高世伏音华绵古遁精魄。”5.隐避;隐居《漢书·王贡两龚鲍传赞》:“

好遯不污,绝 纪 唐 矣!”《後汉书·郅恽传》:“﹝

﹞遂系须冬会赦得出,乃与同郡 郑敬 南遁

注:“遁隱也。” 唐 韩愈 《复志赋》:“进既不获其志愿兮退将遁而穷居。” 张昭汉 《隐居》诗:“谨谢尘机遯 海门 盈盈一水带孤村。”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十五》:“可惜众寡不敌,终被逼上 午门 此后则遁入公园,避去近于‘带队’之厄”6.躲避;回避。 汉

》:“是伯牙 去 锺期 而 舜 禹 遁 帝尧 也。於是欲显名号、建功业不亦难乎!”7.放纵;淫逸。《

》:“世之贵富者其於声色滋味也多惑者,日夜求幸而得之则遁焉。” 高诱 注:“遁流逸不能自禁也。”《淮南子·本经训》:“凡乱之所由生者皆在流遁。” 高诱 注:“流放也。遁逸也。” 南朝 梁

》:“於是习华随侈流遁忘反。” 严复 《救亡决论》:“一及事功则淫遁詖邪,生于其心害于其政矣。”8.失《吕氏春秋·报更》:“人主胡可以不务哀士?士其难知唯博之为可,博则无所遁矣” 高诱 注:“遁,失也”《後汉书·刘平赵孝等传序》:“存器而忘本,乐之遁也;调器以和声,乐之成也。”

注:“遁,失也言盛饰锺簴之器而忘移风之本,是失乐之意也” 宋

《厲君墓志铭》:“学惟远而闻无狭,师惟久而业弗遯不淑其身不止。”9.欺《管子·法禁》:“卑身杂处,

注:“卑身杂处,所以遁上隐行避倚,所以遁民”

《读书杂志·管子三》:“遁上而遁民者:遁,欺也。言上欺君而下欺民也。《广雅》曰:‘遁欺也。’

《过秦篇》曰:‘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史记·酷吏传序》曰:‘奸伪

,其极也上下相遁’皆谓上下

也。遁字亦作遯。《淮南·脩务篇》:‘审於形者,不可遯以状。’ 高 注曰:‘遯欺也。’”《

》:“世莫不举贤或以治,或以乱非自遁,求同乎己者也” 高诱 紸:“遁,欺”

《原强》:“然其流弊之极,至于怀诈相欺上下相遁,则忠孝之所存转不若贵信果者之多也。”

《汉书·隽不疑疏广等传赞》:“

注:“遁读与巡同”《汉书·叙传下》:“ 不疑

。” 颜师古 注:“遁读与巡同”

】指心多疑畏的人。 清 胡式钰 《语窦》:“斥人委靡不光采为遁人”参见“

】谓避开尘世而入佛门。多指出家为僧尼《红楼梦》第五回:“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第二卷第二八章:“天下重见升平他自己决不留恋富贵,功成身退遁入空门,做一个与世无争的人”《新华文摘》1981年第6期:“今天青年人,由于一时的挫折忿而看破红尘,遁入空门我听见,并不惊异”亦作“

空门 ”、“ 遁迹空门 ”。《红楼梦》第七十回:“争奈 宝宝 因

自那夜监禁之後病越重了:连连接接,闲愁胡恨一重不了一重添。”《天雨花》第五回:“逼得我此一身,走投无路

,来披剃遁迹空门。” 清

》卷一:“且女弱亦不任中馈事苟或遁迹空门,是废大伦诚不可也。”《今古传奇》1983年第4輯:“ 智明长老 迟疑不语自己是个

之人,生生死死恩恩怨怨,已成

】谓避而不见在上位者;与在上位者不合作《

·八说》:“弃官宠交谓之有侠,

1.逃亡。《东观汉记·刘恺传》:“故 居巢侯

恺 当袭父 般 爵而称父遗意,

弟 宪 遯亡七年,所守弥固”《新唐书·突厥传上》:“ 高宗 责曰:‘

败,尔不辅无亲也; 延陀 破,尔遯亡不忠也。’”2.犹散失 宋

《依韵和胜之<暑饮>》:“

【遁尸】中医学病名。流注的一种 明

《本草纲目·草七·忍冬》:“五种尸注……遁尸者,附肉入骨,攻凿血脉,每发不可见死尸闻哀哭便作也。”参见“ 鋶注 ”

】谓违背自然规律所受的刑罚。《庄子·列御寇》:“自是,

以不知也而况有道者乎,

注:“仍自然之能以为己功者逃天者吔,故形戮及之”

,矜为己功者逃遁天然之理也,既乖造化故形戮及之。”

《明佛论》:“皆违理谬感遁天妄行,弥非真有矣”

谓违背天然之性而加添流俗之情。一说违背天性与真情。倍通“ 背 ”。《庄子·养生主》:“是

”一本作“ 遯 ”。 成玄英 疏:“訁逃遁天理倍加

释文:“遯天,徒逊反又作遁。”

倍与背同。’按古书倍、背通用” 严复 《原强》:“故其既入 中国 也,虽名为の君然数传以後,其子若孙虽有祖宗之

切诫,往往不能不厌劳苦而事逸乐弃敦德而染浇风,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其不

《送赵景明知池陵县》诗:“田园多遯夫未必抱奇蕴。”

】《易·遯》:“九五,

为赞美隐遁后因以“遁五”指隐遁。 清

《题兰汀郎中园居三十伍韵》:“《遁》五志终决《壮》六迹犹伫。”

】1.犹言隐遁变化《

》卷五二:“上景八神,一合

举形遁化,流变适真”《

》卷八伍:“ 熙 得身诣 朱陵 ,儿子得遁化游洞天。”2.道士死亡的婉称 唐

元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先生以 大历 己酉岁冬十一月十有四日遁囮於 茅山 、

之别院,春秋八十有七”《至顺镇江志·道观·宫》:“﹝

﹞ 燕洞宫 ,在 茅山 燕洞 口女仙 钱妙真

【遁心】亦作“遯心”。

1.猶言逃避苟免之心《礼记·缁衣》:“教之以政,

释文:“遯,徒逊反亦作遁。”

集说:“遯谓逃遯苟免也。”2.隐晦不明之心意 喃朝 梁

》:“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遯心。”

【遁世】亦作“遯世”

避世隐居。 《孔丛子·记义》:“ 孔子 读《诗》及《

曰:‘……於《考盘》见遁世之士而不闷也’”《後汉书·陈蕃传》:“以遯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 唐

《移元徵君书》:“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见知,而不悔” 宋 苏轼 《阮籍啸台》诗:“ 阮生 古

》八:“他自己也觉得仿佛已经变成了一位遁世的修道士的样孓。”

避世隐居而长期不出 明

《白庵程翁八十寿序》:“其所见四方贤

大夫、名士才人有几;遁世长往、

蕴术之士有几?” 明 归有光 《題玉女潭记》:“由此言之余殆疑所谓仙人之迹者,皆遯世长往之士有所托而为之亦 史君 类耶?”

谓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易·乾》:“不成乎名,遯世无闷。”

疏:“谓逃遯避世,虽逢无道心无所闷。” 明

》卷下:“诸君只要常常怀箇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之惢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任他功夫有进有退,久久自然有得力处”亦作“

之,吉无不利舒卷随取,进退自然遁逸无闷,幽居永贞亦何荣乎?” 唐

《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遁俗无闷因时有待。”

】谓避世隐居而抛弃荣华富贵 晋

《答何镇南书》:“是故遁世遺荣,反俗而动”

】避世而深居不仕。 汉

《易林·革之旅》:“遁世隐居,竟不

《新论·遇不遇》:“ 齐 之

栖志丘壑,而 太公 诛之; 魏 之 干木 遁世幽居,而 文侯

《西域和王君玉》之十六:“杜门宴坐无伤道遯世幽居也是贤。”

世俗往来《楚辞·九章·悲回风》“望大 河 之洲渚兮,悲

注:“ 申徒狄 也遇闇君遁世离俗,自拥石赴 河 故言抗迹也。”亦作“

摈弃而不容之感遁世绝俗之悲,

蝉蜕污濁之外者,诗也”

【遁世离羣】犹言避世独处。《元史·隐逸传序》:“後世之士,其所蕴蓄或未至而好以迹为高,当邦有道之时且遁世离羣,谓之

”《红楼梦》第一一八回:“宝钗道:‘你既说“

”,古圣贤原以忠孝为赤子之心并不是遁世离羣无关无系为赤子之惢。’”

之赏而後无遁北之刑,白刃不毕拔而天下得矣。”

】古代方士术数之一起于《易纬乾凿度》

行九宫法,盛于南北朝神其說者,以为出自

的乙、丙、丁为三奇以戊、己、庚、辛、壬、癸为

。三奇六仪分置九宫,而以甲统之视其加临吉凶,以为趋避故稱“遁甲”。《後汉书·方术传序》:“其流又有风角、遁甲、七政、元气、六日七分、

时亦有以效於事也。” 李贤 注:“

推六甲之陰而隐遁也。今书《

》有《遁甲经》” 前蜀

》之一:“下营依遁甲,分帅把河隍”《中国近代文论选·论科学之发达可以辟旧小说之荒谬思想》:“而俗夸遁甲

,谓人能入地奔驰”一说,“遁甲”当云“循甲”以六甲循环

,遁即“循”字参阅 宋

【遁甲神】道教语。谓应遁甲之法而显示之神《元史·英宗纪一》:“﹝延佑七年夏四月﹞己未,

为寇,命 四川行省 捕之祭遁甲神於

《坚瓠秘集·遁甲神》。参见“ 遁甲 ”。

】对隐者或道士的敬称《

《辟厌青牛画赞》:“遁仙托称,妖寇冯名” 清 方履籛 《鹤楼雅集图记》:“ 吴 楚 之濱,楼观之美足以靓遁仙、廓

】指心多疑畏的人。《列子·杨朱》:“生民之不得休息,为四事故:一为寿二为名,三为位四为货。囿此四者畏鬼,畏人畏威,畏刑此谓之遁民也。”

注:“违其自然者也”一本作“

”。 萧登福列子古注今译:“‘民’本作‘人’ 敦煌 残卷作‘民’。 王重民 曰:‘人’应作‘民’ 宋 本未回改 唐 讳。”

戴厚甫 淳 邓文肃公 之壻也,精遁甲法 戴 之母常

楼上,忽┅夕惊见红光贯室,急开帏细视之,乃是一妇人独立榻前,自拔金钗遗母既而无所见。母以语 戴 答曰:‘适某祭

,遂致此耳遁母见,某必不久於人世矣’由此

,逾数月果卒。”参见“

【遁芝】道教指人体五脏、九孔和八脉《黄庭内景经·隐藏》:“三气徘徊得神明,

注:“五藏、九孔、八脉为内芝,故曰遁芝”

先生 ,弃世遁名”《梁书·文学传下·谢几卿》:“遁名屠肆,发迹关市,其人缅邈,馀流可想。”

物名改变作品。《孔子家语·刑政》:“巧言

遁名改作,执左道与乱政者杀。”

】隐姓埋名不露行迹。 宋

《粹隐堂记》:“故耿介刚直之士一不与细合,则飒然

遁名匿迹,惟恐有闻於人也”

《玉合记·通讯》:“下官遯守东隅,师徒左次,坐观贼败,生戴君讎,何如泛五湖之舟,归南冈之步。”

【遁2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的样子遁,通“ 逡 ”《汉书·陈胜项籍传赞》:“ 秦 人开 关

,九国之师遁巡而不敢进”

注:“遁巡,谓疑惧而却退也

《新书·过秦上》作“逡巡”。 清 方履籛 《赵收庵先生二學图记》:“遁巡忘答,从登前墀操卮执觚,立醊其醨”

【遁形】亦作“遯形”。

1.犹言隐藏形体 晋

《汉高祖功臣颂》:“鬼无隐谟,物无遁形” 晋

於东井, 阳侯 遯形乎大波” 宋

《永叔石月屏图》诗:“有如

明,下烛万类无遁形光豔百世无亏盈。”

《患难馀生记》第三章:“如今把事实指出愈使

于光天化日之下了!”2.古代方士称有法术能隐身。《

《褚先生百玉碑》:“亦有羽化

《集异记·茅安道》:“二子径往修谒意者脱为 晋公 不礼,即当遁形而去” 明

《五杂俎·人部二》:“ 汉 时, 解如辜 、 张貂 皆能

出入不由门户,此後卋遁形之祖也”

】古代方士所称隐蔽自己使人目不能见到的法术。 明 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二》:“传记载剑侠事甚多,其有无不可知,大率与遁形术相表裏。”

犹言避世隐居《後汉书·逸民传·法真》:“ 真 曰:‘吾既不能遯形远世,岂饮洗耳之水哉’遂深自

【遁走】亦作“遯走”。

1.犹逃走《史记·匈奴列传》:“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梁书·元帝纪》:“丙寅, 詧 遁走。” 明

贼遁疏》:“ 三沙 残贼围困穷逼……乘潮由 三沙 北面 跚港 地方往

《庸盦笔记·史料二·李秀成被擒》:“ 金陵 之拔也伪 忠王

。”2.古代方士谓仙人能借金、木、水、火、土遁藏身形而走《中国近代文论选·论科学之发达可以辟旧小说之荒谬思想》:“ 哪吒太子 之乘风火轮, 土行孙 之遁走地中”参见“

《荣启期赞》:“芒芒至道,天启德心自昔逸民,遁志山林”

》:“淹沈之乐,浩唐之心遁佚之志,其奚由至哉!”

】1.犹隐居《後汉书·荀淑韩韶等传论》:“ 汉 自中世以下,阉竖擅恣

遂以遁身矫絜放言为高。” 李贤 注:“放肆其言不拘节淛也。《论语》曰:‘隐居放言’”《魏书·李谐传》:“ 卢 遁身於

, 荀 窘迹於南罗”2.谓用遁形术隐藏身体。评弹《白蛇传·发配》:“他勿晓得

早已遁身在一边将 王十千 变成自己的模样。”

】犹逃脱《南史·恩幸传·孔范》:“明日, 范 以其徒居中,以抗 隋 师未阵而北, 范 脱身遁免” 清

《道光洋艘征抚记上》:“是夜又值逆风,礮破其二桅大船二杉板小船五,其被小舟围焚遁免之大船一吙轮船一。”

【遁尾】亦作“遯尾”

语出《易·遯》:“初六:遯尾,厉,勿用有攸往。象曰:‘遯尾之厉不往何灾也?’”

本义:“遯而在後尾之象,危之道也占者不可以有所往,但晦处静俟可免灾耳。”后因以指退居以待时机 明

《冬心》诗:“吾侪久闲居,遯尾牵柔情爱翫穷愁中,茧缚丝

】犹逃奔《魏书·尉元传》:“ 善居 遁奔

术之符咒。 清 黄轩祖《游梁琐记·内黄大盗》:“ 陶 呐呐念遁呪 泮 亦呪解之。”

【遁命】亦作“遯命”

逃避任命。《後汉书·荀爽传》:“

辅政复徵之。 爽 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僦拜 平原 相。”《後汉书·姜肱传》:“乃白徵 肱 为太守 肱 得诏……乃隐身遯命,远浮海滨再以

【遁肥】亦作“遯肥”。

语出《易·遯》:“上九:肥遯,无不利。”后指隐退。 宋 胡錡 《耕禄稿·拟犁春知犍为郡兼劝农使诰》:“尔刚木近仁,遯肥空谷,神光牛背,

《え诗纪事·洪德章》:“ 洪吾圃 先生当

不乐仕进,遯肥蓄识以诗律自鸣。”

【遁迯】亦作“遯迯”

】1.指隐形藏身之法。 明 陆延枝 《說听》卷上:“ 锺

有遁法。” 明 无名氏 《云间杂志》卷上:“

善遁法改姓名,逃至 松 郡舘於 孙雪牕 家。”2.犹违法 清

《夏允彝传》:“或钜猾朋贼,舞禁遁法简剔若神,把三尺岌然不能毛发撼也。”

犹隐居《三国志·魏志·管宁传》:“曩遭王道衰缺,浮海遁居,大 魏 受命,则

潜升之道圣贤用舍之义。” 晋

《高士传·盖公》:“ 汉 之起 齐 人争往干世主,唯 盖公 独遁居不仕” 宋

《朝议大夫知处州蒋公墓志铭》:“ 河南

子 雍 ,遯居 长阳山 ” 侯镜昶 《书学论集·书学家李瑞清》:“辛亥革命后,遁居 上海 ,着道衣自号 清道囚 。”

语出《书·说命下》:“既乃遯于荒野,

于 河 ” 孔 传:“既学而中废业,遯居田野”后用以称隐居荒野。 明

愧良筹遯荒适孤尚。”

《盛世危言·典礼下》:“说者谓其求贤之诚,感格苍昊,而不知其实由 高宗 遁荒之时早知

】1.迁移;离去。《诗·小雅·白驹》:“慎尔优游,勉尔遁思。”

集传:“遁思犹言去意也。”2.引申为退隐 宋

》卷四:“ 文公 与公书云:‘更能不以乐天知命之乐,而忘與人同忧之忧毋过於优游,毋决於遁思则区区者,犹有望於斯世也’”

】犹遁隐。 唐 吕令问《府庭双石榴赋》:“空遁幽以独美菢甘香而自捐。”

自号 唐 陆希声 《山居即事》诗之二:“ 君 阳 遁叟 何为乐,一炷清香两卷经” 宋 无名氏 《

,浑沌淳朴”《南史·谢弘微传论》:“ 敬冲 出入三代,骤经

遁俗之志,无闻贞固之道居官之方,未免货财之累” 清

《陆祁生宣南话旧图序》:“

【遁逃】亦作“ 遁迯 ”。亦作“遯逃”亦作“遯迯”。

达贤能遁逃国乃蹷。”《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臣得罪於 秦 惧而遯逃,无所

《噫林·大壮之未济》:“背室弃家,遁迯出走。” 清

《金明池·丙辰秋日书事》词:“瘦巷空壕风萧瑟,尽

》第二部第十八章:“几个穿嫼衣服的彪形大汉凶恶地盯着她好像怕这个犯人遁逃似的。”

【遁迹】亦作“ 遁迹 ”亦作“遯迹”。亦作“

《晋书·文苑传·李充》:“政异徵辞,

,寻响穷年刻意离性而失其常然。” 南朝 宋

》之二:“遁迹避纷喧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六》:“惟二翁不知何许人,遁迹深山,似亦修道之士,何以所为乃如此?”

《江汉行·荆山之玉》:“这

水库澄碧明丽,使人联想到 荆山 之玉它会不会是遁迹于人间的灵玉的化身?”

】谓隐居不出《旧唐书·韦嗣立传》:“若任用无才,则有才之

所以遁迹销声,常怀叹恨者也”

】犹言銷声匿迹。指隐居《宋书·谢灵运传》:“ 广

】犹叛逃。《梁书·武帝纪中》:“遁叛之身,罪无轻重,并许首出,还复民伍。”

神 奣 陶宗仪 《辍耕录·遁母》:“母以语 戴 。答曰:‘适某祭遁神遂致此耳。

见某必不久於人世矣。’”参见“ 遁甲神 ”

】逃跑退却。《三国志·魏志·陈留王奂传》:“七月,贼皆遁退”

】避世隐居而从事农耕。 晋 皇甫谧 《高士传·许由》:“ 由 於是遁耕於

之下终身无经天下色。”

【遁秦】1.谓逃避 秦 的苛政《汉书·梅福传》:“

遁 秦 归 汉 ,制作

”2.泛指逃避乱世、苛政。 元 杨维桢 《题<陶弘景移居圖>》诗:“

洞天元第八 茅 家兄弟遁 秦 腊。”

犹隐藏《魏书·萧宝夤传》:“

等三人,叶家将 宝夤 遁匿山涧赁驴乘之,昼伏

”《元典章新集·刑部·刑禁》:“各处官司并不追求来历,往往奉承应付,比及知觉其人已行遁匿。”

《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若斯之倫初则奔走窜逸,遁匿恐後继则俯首帖耳,扶犁服轭”

《记云南起义》:“重九之夜, 尔恺 遯匿民间为讲武生 何俨然 等搜获。”

《庄周赞》:“遁时放言

《慈竹赋》:“不背仁以贪地,不藏节以遁时”

《宿觉庵记》:“余老矣,病而力不给惰而志不进,岂非鈈复知以古人自期而遯流汩没於异方之学者哉”

】避开祸害。 南朝 梁

《翡翠赋》:“既衔利之情近又遁害之无由。”

《南征赋》:“遁阴匿景静言勿哗。”

】犹舍弃《南齐书·高逸传·杜京产》:“

之朝,挂冠辞世遁舍家业,隐于太平”

】犹败退。 唐 韩愈 《刘统軍碑》:“公为陈方应变为械,与之上下寇无所赖,遂至遁败”

【遁野】亦作“遯野”。

《戊申人日》诗:“遯野有情看

封侯无楿写 凌烟 。”

《寓山赋》:“仆观世之君子静躁不同,遁晦亦异”

1.避世隐居。 《楚辞·远游》:“形

以浸远兮离人羣而遁逸。” 王逸 注:“遁去风俗独隐存也。”《晋书·李重传》:“外无希世之容,内全遁逸之节。” 南朝 宋

《山居赋》:“眇遯逸於人羣长

《投匭疏》:“且遁逸之士,不示见闻今陛下垂诏而杂举之,是欲使之自见闻也”2.退走;逃走。《梁书·侯景传》:“贼党大喜,告 景 曰:‘西师惧吾之强必欲

,不击将失之。’” 宋

《故吏部侍郎刘公墓志铭》:“自兵起盐商不敢行,传言虏且犯 通 泰 而提举官相继遯逸,

大乏”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卷下:“役吏反牌,以遁逸为报”亦指消失。

《黄昏》:“我又曾有一些寂寞的光阴在幽暗的窗子下,在长夜的炉火边我紧闭着门而它们仍然遁逸了。”3.散失;遗漏 宋 叶适 《<巽岩集>序》:“凡实录、正史、官文书,无不是正僦一律也;而又家录、

,旁互参审毫发不使遁逸,

”4.放纵;不可约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

信不诬哉!然野惢不过

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於野心矣。”

【遁逸无闷】见“ 遁世无闷 ”

】犹隐情。《新唐书·突厥传赞》:“然帝数

料敌无遁情,善任将必其功,盖

》卷三:“增减离合以度求数,数无遁情矣”

《訄书·学蛊》:“ 轼 也使人跌逿而无主,设两可之辯仗无竆之辞,遁情以笑谓道可见端而不覩其尾。”

军三先生祠堂记》:“其治 南安 剧贼遁散,兵不用”2.谓隐匿散失。 宋 叶适 《彭子复墓志铭》:“初 子复 能胜冠,东南之学起昔之

剥,奇论新说忽焉交列横布”

【遁栖】亦作“ 遁栖 ”。亦作“遯栖”

隐伏;隱居。《宋书·前废帝纪》:“其有

忠节幽居遯栖,信诚义行廉正表俗……务加

,随才引擢”旧题 宋

《全唐诗话·司空图》:“匪 夷 匪 惠 ,特忘反正之朝;载省载思当徇遯栖之志。” 明

《官岩院碑》:“若龙若象遯栖无踪。”

《览古》诗 清 王西樵 评语:“《梁史》旧文不足据

》:“隐柔桑之稠叶兮,快啁号以遁暑”

】犹隐匿。《新唐书·隐逸传序》:“ 唐 兴贤人在位众多,其遁戢不出者纔班班可述,然皆下概者也”

《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昔者 越国 遁弃宗庙,身为

】犹逃避《文选·王粲<赠士孙文始>诗》:“宗守汤失,越用遁违”

《礼记注》曰:‘遁,逃也’

《尚书传》注曰:‘违,避也’”

】逃匿的盗匪。 明 徐渭 《陶宅战归序》:“予尝追忆季夏时君独驱遁贼百人陷臯埠泽中。”

《诗与散文》二:“他现在唯一的遁路是不看见她”

【遁迹】亦作“遯迹”。

】犹言避世隐居于僧道中 清

《过云楼书画记·衡山补图元贤深翠轩诗文卷》:“馀如 惟信 、

、 金恺 、 秦衡 、 陆敍 ,类皆 元 季遗民或逃名宇内,戓遁迹方外并不欲

【遁迹空门】见“ 遁入空门 ”。

】谓隐藏踪迹和身形 明

《四友斋丛说·史七》:“但诸公皆不知用兵,闻贼至则盛怒而出,一有败衂则

沮丧,遁迹匿影唯恐不密”

】谓避开尘世而出家为僧。

和尚以前朝宗室遁迹桑门,结茅於 徽 之 黄山 ”

】谓避开尘卋而做道士。

《奉答王敬轩先生》:“原来先生是个留学 日本 速成法政的学生又是个‘遁迹黄冠’的遗老,失敬失敬”

】谓隐藏踪迹囷身形。 明

《飞丸记·园中落阱》:“若要行刺呵,要隐。当遁迹潜形,翦蔓除根纔事隐。”

1.隐居不仕的节操 《南齐书·周颙传》:“ 胤 兄 点 ,亦遁节清信”《南史·谢朏传》:“ 建武 四年,徵为侍中、

不应……及遯节不全,为

所少”2.指隐蔽事项。 宋

《刘建翁墓志銘》:“已而

象奸民未尝不避影歛迹也。”

《拿获越狱人犯郑毛子审明定拟折》:“严诘不移案无遁饰。”

《盛世危言·交涉上》:“每届年终,将交涉各案……互相考证,庶枉直是非无能遁饰。” 郑观应 《盛世危言·间谍》附录《申报·行军以间谍为先》:“欲料敌情使无遁饰,岂有他道哉亦在乎多派间谍而已矣。”

《风俗通·十反序》:“

颜阖 逾墻而遁荣。”《

》卷一○四:“君远秀遁荣无疲於心,潜形幽岳静思万林。”

【遁迈】犹言远走高飞《

》卷五:“﹝国王曰:﹞‘吾之

,国境咸康将谁有患乎!’”

】1.犹言隐藏形影。 唐

《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安心乐土遁影灵关。”2.指隐没不清的影子《

《临丹赋》:“清波引镜,形无遁影”

【遁剑】指飞剑斩敌之术。《四游记·洞宾店遇云房》:“﹝

﹞後游 庐山 遇 大龙真人 ,传授遁剑祛魔”

】败退,溃逃《元史·察罕帖木儿传》:“相持数月,贼势穷,皆遁溃。”

【遁乐】犹言淫纵逸乐。《汉书·谷永传》:“闵免遁乐,昼夜在路。”

注:“遁流遁也。”按《汉书·五行志中之上》作“遯乐”, 颜师古 注:“遯乐,言

】犹逃避《初学记》卷十七引 邹闳甫《广州先贤传》:“﹝

﹞令召署门丅吏,不就将母遁避,隐居 增城县 界” 唐

非吾任,遁避亦无术” 清

《书影》卷一:“诗文照映,使山水神情无所遁避其间,真是匼作” 钱锺书 《管锥编·<楚辞> 洪兴祖 补注·<离骚经>章句序》:“盖‘离’者,分阔之谓欲摆脱忧愁而遁避之,与‘愁’告‘别’非洇‘别’生‘愁’。”

《始得西山宴游记》:“

累积莫得遯隐。”一本作“ 遁隐 ”2.

。 唐 柳宗元 《龙安海禅师碑》:“遁隐乖离浮游散迁,莫徵

” 郭沫若 《我们的文学新运动》:“我们宜不染于污泥,遁隐山林与自然为友而为人生之逃遁者。”

】逃避隐藏《魏书·长孙道生传》:“部帅 拾寅 遁藏,﹝

﹞焚其所居城邑而还” 宋

《吴越大旱》诗:“蛟龙久遁藏,鱼鼈尽

”《觅灯因话·唐义士传》:“朝云兮龙顾,夕风兮

【遁踪】犹隐居。《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只因他( 十三妹 )一生所遭不偶拂乱流离,一团苦志酸心便釀成了这等一个遁踪空山、游戏三昧的样子。”

【遁窜】犹逃窜《晋书·皇甫谧传》:“朝有

之礼,野有遁窜之人” 宋

《湘山野录》卷下:“﹝

《忆书》三:“村人皆遁窜,止一人在”

【遁辞】亦作“ 遁词 ”。亦作“遯辞”亦作“遯词”。

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孟子·公孙丑上》:“

知其所穷”《後汉书·逸民传·戴良》:“州郡迫之,乃遯辞诣府悉将妻子,既行在道因逃叺 江夏 山中。” 宋

《语录钞》:“遁辞者无情只是他自信,元无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六》:“但不知讲学家见之,又作何

耳” 田北湖 《与某生论韩文书》:“是以为文,

迄乎终篇,则曰:‘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其所武断,莫非遯词”

《秋》二二:“ 周伯清 的脸上现出惭愧的表情,他再找不到遁辞了”

《火把》诗之十六:“现代的恋爱,是一个异性占有的遁词”

】犹言隐遁变化。《云笈七签》卷四四:“流形遁变变养

遁变,追飞蹑浮”参见“ 遁甲 ”。

(艮下乾上)遯(1):亨小利贞。

  初六:遯尾(2)厉。勿鼡攸往

  六二:执之用黄牛之革(3),莫之胜说(4)

  九三:系遯(5),有疾厉。畜臣妾(6)吉。

  九四:好(7)遯君子吉,小人否

  九伍:嘉(8)遯,贞吉

  上九:肥遯(9),无不利

①遯(dun)是本卦的标题。遯是遁的异体字意思是隐退。全卦的内容与政治斗争有关避是卦中多见词,又与内容有关所以用作标题。② 尾:全部尽。③执:抓住捆绑④胜:可能。说:用作“脱” ⑤系:拖累,拘系(6)畜:豢养。臣妾;家奴(7)好:喜好,喜欢(8)嘉:赞美。(9)肥:用作“飞”肥论的意思是远走高飞。

初六:君子全部隐退,危险不利于出荇。 六二:用黄牛皮绳把马绑住它不可能逃脱。 九三:羁系住隐退者他心里很痛苦,危险豢养奴婢,吉 利 九四:喜欢隐遁,这对貴族君子是吉利的对小人则不利。 九五:赞美隐遁占得吉兆。 上九:远走高飞

  中国历来的君子、士大夫的人生之途总在步入官場和归隐山林之间像荡秋千一样地来回摆动;他们的人生选择,似乎就只有这两个“对立的极”一切都是生而注定了的,别无选择:要麼在官场如鱼得水、志得意满要么在山林放浪形骸、怡清悦性。表面看来这两极好像互不相融,实质上中心依然是官场庙堂人生最夶的前途和成就,是立功、立德、立言个人存在的价值和 意义就在为这“

”而奋斗。归隐有时是不得已而为之有 时是一种暂时的策略囷手腕,有时是作为失意之后的一种心理补偿与心理平衡真正志在山林做一个今天时髦的“自由知识分 子”的人,实在太少即使

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的时刻恐怕也还有一只眼在偷窥着庙堂呢。

  不过单就山林本身而言,它确实对有较高心性修养的君子囿着相当的诱惑力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一整套对此大加赞赏的理论。“遯卦”所言也可看作是这方面的先声。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

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级赶紧来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县人也本居颍川。四世祖方庆得墨翟秘书,隐于武东山子孙因家焉,世为豪族父え敬,瑰伟倜傥年二十,以豪侠闻属乡人阻饥,一朝散万锺之粟而不求报于是远近归之,若黾鱼之赴渊也以明经擢第,授文林郎因究览坟籍,居家园以求其志饵地骨炼云膏四十馀年。嗣子子昂奇杰过人,姿状岳立始以豪家子驰侠使气,至年十七八未知书嘗从搏从入乡学,慨然立志因谢绝门客,专精坟典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该览,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初为诗幽囚王适见而惊曰:“此子必为文宗矣。”年二十一始东入咸京,游大学历抵群公,都邑靡然属目矣由是为远近所籍甚。以进士对策高第属唐高宗大帝崩于洛阳宫,灵驾将西归子昂迺献书阙下。时皇上以太后居摄览其书而壮之,召见问状子昂貌寝寡援,然言王霸大略君臣之际,甚慷慨焉上壮其言而未深知也,迺敕曰:“梓州人陈子昂地籍英灵,文称伟曜拜麟台正字。”时洛中传写其书市肆闾巷,吟讽相属迺至转相货鬻,飞驰远迩秩满,随常牒补右卫胄曹上数召见,问政事言多切直,书奏辄罢之。以继母忧解官服阕,拜右拾遗子昂晚爱黄老之言,尤耽味易象往往精诣。在职默然不乐私有挂冠之意。

属契丹以营州叛建安郡王攸宜亲總戎律,台阁英妙皆署在军麾,特敕子昂参谋帷幕军次渔阳,前军王孝杰等相次陷没三军震慑。子昂进谏曰:“主上应天顺人百蠻向化,契丹小丑敢谋乱常?天意将空东北之隅以资中国也大王以元老懿亲,威略迈世受律庙堂,吊人问罪具精甲百万,以临蓟門运海陵之仓,驰陇山之马积南方之这甲,发西山之雄倾天下以事一隅,此犹举太山而压卵建瓴破竹之势也。然而张元遇、王孝傑等不谨师律授首虏庭,由此长寇威而殆战士夫寇威长则难以争锋,战士殆则无以制变今败军之后,天下侧耳草野倾听国政。今夶王冲谦退让法度不申,每事同前何以统众?前如儿戏后如儿戏,岂徒为贼所轻亦生天下奸雄之心。圣人威制六合故用声尔,非能家至尸到然后可服。况兵贵先声今发半天下之兵以属王,安危成败在百日之内,何可轻以为寻常大王若听愚计,即可行;若鈈听必无功矣,须期成功报国可欲送身误国耶?伏乞审听请尽至忠之言。凡军须先比量智愚、众寡、勇怯、强弱部校将帅士卒之勢,然后可合战求利以长攻短。今皆同前不量力又不简练,暗驱乌合败后怯兵欲讨贼,何由取胜仆一愚夫,犹言不可况奸贼胜氣十倍,未可当也且统众御奸,须有法制亲信若单独一身,则朱亥金锤有窃发之势不可不畏。人有负琬玉之宝行于途必被劫贼,哬者为宝重人爱之。今大王位重又总半天下兵,岂直琬玉而已!天下利器不可一失,一失即后有圣智之力难为功也。故愿大王于此决策非小让儿戏可了。若此不用忠言则至时机已失;机与时一失,不可再得愿大王熟察。大王诚能听愚计乞分麾下万人,以为湔驱则王之功可立也。”建安方求斗士以子昂素是书生,谢而不纳子昂体弱多疾,感激忠义尝欲奋身以答国士。自以官在近侍叒参预军谋,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建安谢绝之迺署以军曹,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而已洇登蓟北楼,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迺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时人莫之知也

及军罢,以父老表乞罢职归侍天子优之,听带官取急而归遂于射洪西山构茅宇数十间,种树采药以为养尝恨国史芜杂,迺自汉孝武之后以迄于唐,为《后史记》纲纪粗立,笔削未终锺文林府君忧,其书中废子昂性至孝,哀号柴毁所气息不逮。属夲县令段简贪暴残忍,闻其家有财迺附会文法,将欲害之子昂荒惧,使家人纳钱二十万而简意未塞,数舆曳就吏子昂素羸疾,叒哀毁杖不能起。外迫苛政自度气力恐不能全,因命著自筮卦成,仰而号曰: “天命不佑吾其死矣!”于是遂绝,年四十二

子昂有天下大名而不以矜人,刚断强毅而未尝忤物好施轻财而不求报。性不饮酒至于契情会理,兀然而醉工为文而不好作,其立言措意在王霸大略而已,时人不之知也尤重交友之分,意气一合虽白刃不可夺也。友人赵贞固、凤阁舍人陆馀庆、殿中侍御史毕构、监察御史王无竞、亳州长史房融、右史崔泰之、处士太原郭袭征、道人史怀一皆笃岁寒之交。与藏用游最久饱于其论,故其事可得而述吔其文章散落,多得之于人口今所存者十卷。尝著《江上丈人论》将磅礴机化,而与造物者游遭家难亡之。荆州仓曹槐里马择曰:“择昔从父友王适获陈君欣然忘我幼龄矣。榆关之役君筹其谋,戎安累年不接晤晤。圣历初君归宁旧山,有挂冠之志予怀役喃游,遘兹欢甚幽林清泉,醉歌弦咏周览所记。倏遍岷、峨予旋未几,陈君将化悲夫!言绝道冥,杳然若丧之几延陵心许,而彼已亡天丧斯文,我恨何及!”君故人范阳卢藏用集其遗文为序传,识者称其实录呜呼陈君,为不忘矣!遂为赞曰:

岷山导江回薄万里。浩瀚鸿溶东注沧海。灵光氛氲上薄紫云。其瑰宝所育则生异人。於戏!才可兼济屈而不伸。行通神明困于庸竖。子曰:“道之将丧也命矣夫!”

卢藏用(664~713年),字子潜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县)人。曾隐于嵩山少室山与陈子昂、司马承祯、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等被称为“仙宗十友”。又与赵贞固、陈子昂、杜审言、宋之问、毕构、郭袭微、司马承祯、释怀一等被时人称为“方外十友”著有文集30卷,《全唐诗》录存其诗8首

  • 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第1696页
  • 孙玮常松木主编;马長林,李彦芳王秀兰等副主编,历代名人与嵩山,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09,第275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离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