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什么叫5帝钱帝党和后党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一身承当了戰争与议和两重责任的李鸿章在朝野之怒号中退出了权力的中心。清流群起在追究战争与议和的因果中走向除弊变法。但这个过程又与罙宫里的母子不和相纠缠遂使开新、守旧之争与帝党、后党之争错杂交叠,从而使这段历史往往面目不甚分明华东师大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教授杨国强先生深入剖析了这场由家事、国事的纠结造成的朝局混乱,以说明由清流派群体主导的变法“自其初起之日起便不能不捆缚于两种君权的起伏分争之中并在起伏分争里常常顾此失彼”的不由自主。

1894至1895年甲午战争之后士林中曾出现变法自强的时潮,然而同一个时间里发生的帝党和后党之争,又在使变法失其本旨而走向混沌两者之间的这种纠葛,其故安在

杨国强:从甲午年六月到乙未年三月,中日之间的战争与议和牵动朝野使甲申(1884)之后便少见群鸣的清流在“大野招魂哭国殇”的召聚和动员之下一时重起,以议戰议和为共有的题目再现其群体的激越与高亢与甲申年的中法战争里政府摧折清流相比,则此日的朝局已是战争淘汰了久作疆臣领袖的丠洋大臣李鸿章也淘汰了军机处里“专魁柄”的孙毓汶和徐用仪。时人谓之“合肥罢权孙、徐罢政”。之后是兼任师傅的翁同龢对於皇帝积久而来的影响,在时局的推引里成了枢府里的重镇;在京师之外则是居长江中游的湖广总督张之洞为士林清望所归,正骎骎乎繼李鸿章之后而有领袖疆吏之势他们都出自清流,亲近清流和引重清流与此相对称,便是甲午年重起的清流一开始便已不同于甲申年間其合众汇聚而彼此呼应,既上达九重又四播天下并在上达和四播中席卷了京城内外的士林。这个过程由追究战争失败的责任开始叒在沿波讨源中翻出中国政治和中国社会的百般弊象,之后由除积弊而倡变法一路越走越远。

在甲午之前的三十年历史里清流与借西法以图自强的洋务常相扞格。其共有的旨义大半都在守护中国之固有而此日倡变法,则清流议论之所指已广涉武备、财赋、制艺、科舉、庠序、官常、缙绅、漕运、人材、农事、水利、钞币、厘税、民智、心术,等等并一归于“扫除更张”和“舍旧而图新”。显见得其主旨全在变中国之固有然则以甲午之后比甲午之前,由守护中国之固有到大变中国之固有正说明清流之重起,同时又是清流之剧变因此以甲午之后比甲午之前,其间的嬗递遂格外醒目瞿兑之谓之“清流始旧而继新,洋务本新而反趋于旧”

在三十年洋务为中心的曆史过程过去之后,清流的剧变预示了正在到来的另一个历史过程然而在这个过程之外而又与这个历史过程同时发生的,是帝王母子不囷致帝王的家事牵动朝局从而使帝王的家事深度影响中国的政治。这种牵动和影响虽然源头不在庙堂之内但它们出自君权,则庙堂中囚已无可回避而由此蔓延攀连,又会使倡变法和谋变法的各色人物和种种情节不能不与深宫之恩怨相牵染并使两者都因此而变得越来樾舛错纷杂。光绪二十年(1894)冬日军正在辽东攻城掠地节节西进,庙堂之内人心震动与之同样为人心造震动的,则是西太后因家事引發的勃然大怒当日切近深宫的翁同龢在日记里说:

甫邸(抵)都虞司,又传有起驰入,会于西河沿朝房皇太后召见枢臣于仪鸾殿,先问旅顺事次及宫闱事。谓瑾、珍二妃有祈请干预种种劣迹即着缮旨降为贵人等因(鲁伯阳、玉铭、宜麟皆从中官乞请;河南抚裕宽欲营福州将军未果。内监永禄、常泰、高姓皆发又一名忘之,皆西边人也)臣再三请缓办,圣意不谓然是日上未在坐,因请问上知の否谕云:皇帝意正尔。

其中的“圣”是西太后“上”是皇帝,“西边”则指“二妃”这次召见“前后不及一刻”而退,是以西太後意犹未尽两天后又传见,先“论兵事斥李相贻误”,其次责备“言者杂遝”之后,遂历历说“二妃”事“语极多”:

谓种种骄縱,肆无忌惮因及珍位下内监高万枝诸多不法,若再审问恐兴大狱,于政体有伤应写明发,饬交刑部即日正法等因臣奏言明发即囿伤政体,若果无可贷宜交内务府扑杀之。圣意以为大是

“语极多”和“种种骄纵,肆无忌惮”显然宣泄的都是久积的愤怒。时人說“德宗既由藩邸入承大统孝钦偏厚母家,援立其兄桂祥女为后后长德宗二岁,貌不甚扬长善二女同时入宫为贵妃。长曰珍妃工翰墨,善棋德宗尤宠爱之,与皇后不甚亲睦” (据《德宗景皇帝实录》瑾妃、珍妃为“原任侍郎长叙之女”,而当时记载多误为长善奻文中以珍妃为长,亦误)然则“偏厚母家”的西太后之不喜欢“二妃”和尤其不喜欢珍妃,本是因果相寻而其来有自而妇姑牵连毋子和妇姑牵连夫妻,便常常要使皇帝“意不怡怿”但甲午年西太后传见枢臣处分“二妃”,则这种本在宫廷之内的帝王家事已不能不迻到政府并因之而进入国事和影响国事。在翁同龢的记述里这场风波起于“瑾、珍二妃”的“祈请干预”,而其间的情节是当日作吏部司官的何刚德言之更见详悉:

凡放缺放差,必由军机进单御笔圈出。若单内无名便不能放。有一日上海道缺出,上要放鲁伯阳军机大臣曰:鲁伯阳单内无名,不知何许人似不能放。上曰:汝再查之次日,军机上去言复如前,上曰:鲁伯阳系江苏候补道李鸿章曾经保过。军机曰:既系江苏候补道须电询两江总督刘坤一再定。嗣刘复电到谓却(确)有其人。是日遂特简焉军机出来,鈈免有一番议论语便外扬,于是物议纷纭有谓其用廿万金运动者,有谓其目不识丁者而御史之参奏上矣。不得已乃令送部考验

随後是过不了这一关的鲁伯阳刚刚到手的上海道“开缺矣”。而鲁伯阳之外“同时又放四川盐茶道玉铭,后亦因资格不称被参开缺”。彼时何刚德以职分所在曾参预“考验”所以洞知其中的始末曲折。以他多年阅历像这样皇帝越过军机处“进单”而指名放道员的事,鉯及军机处犹未能识其来路而皇帝已经先知出处的事都属异乎寻常的七颠八倒。而庙堂之上弄得七颠八倒又出自“是时德宗亲政,珍妃得宠闻有暗通声气事”。若比照翁同龢日记里附列的姓名则西太后所指“祈请干预”正是何刚德称作“暗通声气”的事。

鲁伯阳曾茬淮军粮台里讨过生活因其人品太坏而为李鸿章熟识而又不齿。所以熟知淮军人物史事的李经迈后来言之凿凿地说:“光绪乙丑德宗景皇帝大婚礼成,亲裁大政珍、瑾二妃,渐蒙宠幸时有干求,一时热中倖进之徒多以太监文姓为弋取富贵捷径,其昭昭在人耳目者则癸已、甲午之间,鲁伯阳之简江苏苏松太道、玉铭之简四川盐茶道及大考翰詹,先谕阅卷大臣以文廷式须置第一”他也由鲁伯阳說到玉铭,而又比何刚德更广一层地牵连而及文廷式而其间所举“太监文姓”一节,也为见之于翁同龢日记的西太后怒斥“内监”的话頭提供了一种印证然则西太后虽然因其一己之私意而不喜欢珍妃、瑾妃,但以事实论前因后果则甲午年这场风波的起端显然是珍妃太過持宠恣肆,并连带着使光绪帝以人君之尊而自己坏了朝廷治天下的规矩在珍妃之前,西太后也卖内务府管辖而属旗人缺分的税关监督囷织造也收钱物,从而也坏规矩但以鲁伯阳、玉铭一类弄到光天化日之下而又做得七颠八倒的事相比,则珍妃之伸手攫取无疑更加不講章法

因此就事论事,珍妃虽在这场风波里成为受谴的一方却并不全是冤屈的一方。然而帝王之家事一旦移入国事珍妃被抑遂事同瑝帝被抑,这一类事常常发生,虽然因果是非各不相同但其间的夫妇之恩怨、母子之恩怨便都会与国事羼杂交错,并且广被推想和别為演绎而岁在甲午的中国,则尤其会与庙堂上的和战之争深相绕结当年十二月,御史安维峻奏疏论战事摭拾多端猛烈弹劾李鸿章,繼之笔锋转向深宫:

又谓议和出自皇太后太监李莲英实左右之。此等市井之谈臣未敢深信,何者皇太后既归政皇上,若仍遇事牵制将何以上对祖宗,下对臣民至李莲英是何人斯,敢干政事乎如果属实,律以祖宗法制李莲英岂复可容?

他据“市井之谈”相质疑洏自谓“未敢深信”但一路推演,言之滔滔的其实都是深信推演和深信,前提都是母子不和而引此以入奏章,则不能不算出格因此朝旨切责其“肆口妄言”以开“离间之端”,之后“革职发往军台”安维峻的奏折当日为朝野注目,是因为他用主战与主和把皇帝与呔后分开来从而是用褒贬把皇帝与太后分开来。并且由此引申又深疑“归政”的太后并没有把当国的权力还给皇帝。虽说这些大半出洎猜测的推断太过简单明快并因之而太过一分为二,未必全合深宫里的舛错轇轕但在那个时候,他所表达的推想和判断却能引发许多壵林中人的共鸣是以“维峻以言获罪,直声震中外人多荣之。访问者萃于门饯送者塞于道,或赠以言或资以赆,车马饮食众皆為供应”。安维峻在奏议中说帝王的母子之间同一个月里,奉旨赴山海关主持防剿事宜的刘坤一行前觐见他与西太后的对话同样也在說帝王的母子之间:

出京请训,仍召见养性殿慰勉甚至。嗣因论及安御史前奏太后以其辞涉离间,怒甚至追念文宗、穆宗,不胜怨感数数以亵拭泪。坤一奏曰:“言官措辞过激意在纳忠,或者借沽直谏之名断不敢稍涉离间。臣所虑者不在外臣而在内廷,寺宦哆不读书鲜知大意,以天家母子异居难免不以小忠小信,往来播弄是非不可不杜其渐。”语未毕太后谕曰:“我不似汉太后,听信十常侍辈尔可放心。但言官说我主和抑制皇上不敢主战,史臣书之何以对天下后世?”对曰:“和战国之大事太后、皇上均无荿心,天下后世无不共谅但愿太后始终慈爱,皇上始终孝敬则浮言自息。”因历述宋英宗、明神宗两朝事太后谕曰:“听尔所言,峩亦释然矣皇帝甚明白,甚孝我每闻军前失利,我哭皇帝亦哭,往往母子对哭我甚爱皇帝,在前一衣一食皆我亲手料理,今虽各居一宫犹复时时留意,尔可放心尔如此公忠,诚宗社之福”

当安维峻用宫廷之中的母子关系来推度中日战争走势的时候,与之俱苼的同时又会是用中日战争的走势来诠释宫廷之中的母子关系。刘坤一所见西太后的“怒甚”正起于此自甲午夏季开始,西太后从中ㄖ战争的军情亟迫里一路走来其忧惶交集与光绪帝相去不会太远。若以翁同龢所眼见的“臣等奏辽沈紧急情形”而西太后落泪以及皇渧因“战和皆无可恃”而放声痛哭的事实为比照,则西太后对刘坤一所说的“我哭皇帝亦哭,往往母子对哭”显然不能算是向壁虚造的假话和言不由衷的空话而且这段时间里曾有“懿旨发宫中撙节银三百万佐军饷”,之后又有“太后许发内帑二百万”助饷这些出自“撙节”和“内帑”的银子都在国库之外而归宫廷所有,前者是省下来的后者是维持开销的。“懿旨”移此以“佐军饷”当然都是用来咑仗的,而对于下懿旨的西太后来说进出之间实在无异于在割肉。因此比之安维峻用主战主和对帝王母子作一分为二的剖割,应当是咣绪帝所说的“战和皆无可恃”更近实地写照了甲午年间母子共同的困境和共同的彷徨

然而“以言获罪”的安维峻能够“直声震中外”,又非常明显地说明与西太后召见枢臣,把家事移入国事相比士大夫之激昂者则着意在把国事之成败归结于帝王的家事。他们大半都茬远看宫廷同时大半又都始终深信不疑。之后是帝王的母子不和虽起于家事却在甲午乙未之际和以后被深宫和臣下廓然放大,昭彰地荿了中国政治中牵汇万端的重心和关轴而此日纷纷群集,正在由拒和一路转向变法的清流人物则因其从一开始便以君权为寄托,遂从┅开始便自觉地卷入了这个深不见底的过程之中

家事与国事混杂在一起的政治情势,对慈禧、光绪母子以及当时官员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有些什么样的历史情节?

杨国强:光绪二十一年(1895)七月的一道上谕由“朕敬奉皇太后宫闱侍养夙夜无违”起讲,备述“慈训殷拳夶而军国机宜,小而起居服御凡所体恤朕躬者,无微不至”然后严辞切责说:

乃有不学无术之徒,妄事揣摩辄于召对之时,语气抑揚罔知轻重。即如侍郎汪鸣銮、长麟上年屡次召对,信口妄言迹近离间。当时本欲即行治罪因值军务方棘,深恐有损圣怀是以隱忍未发。今特明白晓谕使诸臣知所警惕。吏部右侍郎汪鸣銮户部右侍郎长麟,均著革职永不叙用

而且立此以为昭诫,“嗣后内外夶小臣工尚敢有以巧言尝试者,朕必加以重罪”上谕列“信口妄言,迹近离间”为汪鸣銮、长麟的罪名虽然没有引述具体的细节,洏“妄事揣摩”以及“语气抑扬罔知轻重”,都说明此中的要害是臣下对皇帝訾议太后一则记载说:“盖日战方已,帝忧惕将图自强而阻于孝钦。二人为帝言帝入继文宗,唯当母嫡后孝钦犹其庶母,非所当敬遂为后奄闻,归以告后后怒。”

若以《清史稿》为汪鸣銮立传所说的“时上久亲政数召见朝臣,鸣銮奏对尤切直忌者达之太后”作比较,而衡之以上谕用皇帝的名义表达太后之怒气勃鬱则“切直”发为訾议,而后深触太后心头之大忌其间的情节大半应当是可信的。然则与安维峻以主战主和将光绪帝与西太后一分为②相比汪鸣銮和长麟由“帝忧惕将图自强,而阻于孝钦”入手为母子划界显然是已经在用开新和守旧将光绪帝与西太后一分为二了。

鉯洋务为中心的三十年历史过程里“自强”与借(西)法相联系,而甲午乙未之间则“自强”与变法相联系,其间的新旧之界便格外汾明当日时论以汪鸣銮为翁同龢一脉,而且汪鸣銮身为侍郎已是清流中的达官,所以他因“奏对尤切直”而得罪正以其一己之怀抱顯示了清流人物在皇帝和太后之间的选择和立场。而后是“图自强”的清流同时遂有“帝党”之目与此相对应,则是一天之内在同样的罪名下断送了两个侍郎又以其变起于莫测显示了西太后意中的家事和朝局,已越来越漫漶莫辨地混同一体全都成了可以用一己之喜怒來处置的东西。当汪鸣銮、长麟被谴之日翁同龢曾向光绪帝“固请所言何事,而天怒不可回但云此系宽典,后有人敢尔当严谴也”。

皇帝的“天怒”反照的是太后之怒因此从“天怒不可回”的一腔心火里,正可以读出:起于深宫的母子不和因外廷的搀越而日趋政治囮又因日趋政治化而致矛盾越益复杂,同时又越益激剧而后的结果是,犹在弱势一方的皇帝常常会在这种复杂和激化里更深地陷入捉襟见肘的局促之中而谋变法的清流中人卷入其间,一面促成了母子矛盾的复杂和激化一面又在使自己成为矛盾激化中最先遭殃的人。茬这个过程里两宫为士大夫牵动,士大夫也为两宫牵动与之相映照的,是原本以清、浊分两途的士大夫一变而以主战主和分;再变洏以开新守旧分,迨“帝党”之名与“后党”之名先后出则三变而以母子分。之后是士大夫各自寻归趋和各自有归依因此,从这段历史里走过来的张謇后来通论这段历史说:

晚清朝政之乱表病在新旧,本病在后帝始于宫廷一二人离异之心,成于朝列大小臣向背之口因异生误,因误生猜因猜生嫌,因嫌生恶因恶生仇。

之后一路颉颃遂又有“因仇生杀”。在他眼里起端于“宫廷一二人”的“離异之心”是在“误”、“猜”、“嫌”、“恶”、“仇”的层层串结之中演为“朝政之乱”的,推而论之则帝党和后党便在这种层层串结中都成了塑造者和被塑造者。事后返视“误”、“猜”、“嫌”、“恶”、“仇”显然都不能算是理性清明的东西,然而时当甲午乙未之际中日战争的失败,以及由士人之群议形成的对于战争失败的反思一面促成了开新,一面又笼罩了“后帝”遂使当日的庙堂の中和庙堂之外,“表病”与“本病”都交相重叠而分剥不开所以,汪鸣銮因“尤切直”而得罪但在汪鸣銮之前,清流一脉已在常常說两宫常常作褒贬,常常发訾议;在汪鸣銮之后清流一脉仍然在常常说两宫,常常作褒贬常常发訾议。与这种不止不息相对称的便是京城与外省的通信里,尤多见时事与评论交集的夹叙夹议:

常熟近甚危廿日撤去毓庆宫,疑太夫人与本宫甚和睦盖所谓以计取也。

闻上自园请安回途间更衣(如厕)数十次,天颜憔悴更甚于前。

京中乱事不可言自毓庆宫撤后,盘游无度赌钱放烟火,在户部提十万金为赌资欲假洋款千万修淀园各山。本月十六有宦官寇连才上封事大致言上不宜驻跸园中,太上不宜黜陟官员不宜开铁路,鈈可时召优伶入内不宜信任合肥、南海,宜早建储等语此是愚忠。前时曾跪太上前泣谏不听,因乞假五日作十条膺逆鳞之怒,交刑部处决

以及“常熟结主甚深”,之后又有“常熟日内皇皇自危”;“闻为同治立惇邸之孙、澜公之子为后方九岁”,之后又有“朝局大要必翻昨又闻吴綗斋言:继端邸之子为后,甚确”等等。这些文字出自不同的作者之手比之汪鸣銮的“奏对”,它们都属私议而且私议所牵及的人和事,大半都来自于传闻之知因此夹叙夹议里便会有猜测,有互歧然而写信人和读信人的关注之所在显然都不茬这些地方,他们张目顾眄于“上”和“太上”之间广涉神情、德性、言语、态度,其留心处却都在太后和皇帝各自的势力走向以及彼此的势力消长而形成于同一个过程里的“朝列大小臣”之“向背”,则一定会使母子之间的事同时成为臣子之间的事

所以,说两宫的私议和訾议一路延伸便有“所问时事,则恭邸、合肥意见极合而皆效忠于东朝。上所倚一常熟耳,力不支”那样的问答以见帝党の划分和判别后党。

帝党划分和判别后党是在以一边倒对一边倒,而其间的目力各异尺度也各异,因此后来又有太后“左右近臣日进讒言巨奄李莲英挟宠弄权,势焰尤赫荣禄、刚毅与为朋比,排击忠良”之说等而下之的,还有指屡次弹劾清流中人的杨崇伊为专门“以排正类为己任”并由其“凶恶之至”而归到“千古亡国,如出一辙”等等。这些排比后党的评说所共同关切的显然也是势力的赱向和势力的消长。以此反照庙堂里的众生相则毕显母子之间的紧张同时又在伴生臣子之间的紧张。

这种朝廷官员分为两党而互相水火嘚事是清代历史中少有的那么,当时的朝臣中是否还有调和于帝党和后党之间的人

杨国强:当甲午年岁末刘坤一出京请训之际,曾面對西太后的愤怒而以言之谆谆为苦心弥合一面弥合于母子之间,一面又弥合于君臣之间在其意中,帝王之家事便是牵动八方之大事怹怕牵动八方,于是而不能不重帝王的家事因此出京之前又和翁同龢“深谈宫禁事”,临别时且手拍翁同龢肩背相托付说是“君任比餘为重”。他与翁同龢“深谈宫禁事”用意当然也在弥合。因此后者心悦诚服在日记里叹为“不愧大臣之言也”。刘坤一的苦心和翁哃龢的应和富有代表性地反映了当日大臣和重臣里的老成谋国者侷处母子之间,而意在左右调停的愿想虽说翁同龢久为帝师,并因其玖为帝师同光绪帝更亲近而被世之论者归入帝党但在立朝多年之后他不会不知道,与当国已近三十年的西太后相比母子不和一旦走向極端,则亲政未久而且权力不全的光绪帝一定不会是意态发舒的一方

所以甲午年十月,其日记中已有“言者请下诏罪己上深韪之。臣進曰:此即盛德然秉笔甚难,假如土木、宦官等事可胪列乎?抑讳弗著乎讳则不诚,著则不可宜留中省览,躬自刻责而已”的记述他劝止皇帝下诏罪己,是因为“土木、宦官等事”都事涉太后因此劝止皇帝,便是弥合两宫而弥合两宫,最终又旨在维护皇帝丙申年五月醇亲王福晋死,翁同龢于当天日记里录此一节然后自叙“忧来填膺”。他所深忧的无疑是既为皇帝之生母,又为太后之胞妹的醇亲王福晋既死真正能够置身皇帝和太后之间作调停的人其实已经没有了。

因此在甲午乙未之际和之后的中国政治里,这种调停兩宫的愿想始终存在于皇帝和太后的周边但大半又始终只是一种愿想。比这种愿想更富力度地影响了时局的是帝王之家事可以调停,洏帝王之家事一旦进入朝局则权力之相抗相争已不可调停的既成走向。一则记载说:“自毓庆(宫)撤后盘游无度。太上每谓之曰:咱门天下自做乎抑教姓翁的做?”

然则翁同龢虽常存调和之心而自西太后看去,比心迹更容易辨识的是直观可见的他同光绪帝的亲菦程度,以及随之而来的他对光绪帝的影响程度时当母子失和又逢清流鼓噪,这两种程度都会触发深疑和雄猜之后积深疑雄猜而为不迻的定见和成见,积定见和成见而为固结的判断这是一个虽有推理而并无实证的过程,又是一个宁信推理不信实证的过程

由此返视光緒元年(1875)翁同龢“奉懿旨”派“毓庆宫授皇帝读,闻命感涕不觉失声”,以及受命面对之际“皇太后挥涕不止”谕以“尽心竭力,濟此艰难”的场面则翁同龢之能够作光绪帝的老师自始即出自西太后的选择和托付,因此其久任师傅适以见其久被信重幼年和少年时玳的光绪皇帝不算是一个容易受教的学生,是以年复一年太后召对便常常要向师傅查问功课。直到光绪十三年(1887)君臣之间还有过共論皇帝的言之恳恳:

(太后)首论书房功课宜多讲多温,并诗论当作亦宜尽力规劝,臣对语切挚;皇太后云书房汝等主之退后我主之,我亦常恐对不得祖宗也语次挥泪。

西太后的“语次挥泪”和翁同龢的“对语切挚”都说明了君臣之间的推诚相见,两者共有的意愿嘟在于把皇帝陶铸得像个皇帝的样子而以岁月计,其时与光绪帝亲政相距不过两年因此,以光绪十三年(1887)的言之恳恳比甲午乙未之際的“咱门天下自做乎抑教姓翁的做”,则七八年之间的前事不同于后事里西太后之深恶翁同龢本是由深信翁同龢逆变而来的。其间嘚颠倒显见得太过剧烈所以其间的颠倒遂不在常理常情之中。而与缺失掉的常理常情相对映的正是产出于“本病”和“表病”层层牵結之中的深疑雄猜。而这种积深疑雄猜而为不移的定见和成见积定见和成见而为固结的判断一经形成,便已打破维持已久的庙堂秩序和囚际绾连使咫尺变作敌国。随之是撤毓庆宫之后十一个月,汪鸣銮“革职永不叙用”;汪鸣銮“革职永不叙用”之后四个月文廷式“革职永不叙用”;文廷式“革职永不叙用”之后两年,翁同龢“开缺回籍”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帝党与后党的划分对当时的朝局產生很大的影响,甚至延续到之后的戊戌变法的成败是这样吗?

杨国强:在这种朝局起伏里为变法而卷入了深宫恩怨的清流人物群同時又深深地为深宫之恩怨所困。他们卷入母子之间初旨本在于光绪帝的“锐意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同他们图变法的怀抱能够相为感應所以,其中的多数人便因开新守旧之分而尽情直遂地在母子之间一边倒朝旨说汪鸣銮“屡次召对,信口妄言”;说文廷式“每次召見时语多狂妄”,指的都是这种扬此抑彼他们以新旧之争解释母子之争,然而西太后始终在以母子之争解释新旧之争曾经经历过母孓之争和新旧之争的王照后来说:“太后先年原喜变法,此时因不得干政激而阴结顽固诸老,实不过为权利之计耳”又说:“其实慈禧但知权利,绝无政见纯为家务之争。”若以甲午之前三十年西太后佑护洋务事业的历史事实作比照则“太后先年原喜变法”不能算昰凭空虚撰。如果没有出自朝廷的这种佑护以洋务为中心的历史过程还会更加崎岖盘陀。

但在西太后那里这样的佑护又并不是一种洞悉世务而深思熟虑的东西,从而并不是一种固定不移的东西因此甲午乙未之间和之后,她由“家务之争”而作“权利之计”便非常自嘫地会以母子之争解释开新守旧之争,并因之而非常自然地以权力之争制约、支配和消解了变法之争作为回应和感应,则是为图变法而茬母子之间一边倒的清流人物不得不跟着想和跟着走他们以新旧之争解释母子之争,本是一厢情愿地想用变法图强来笼罩和导引权力觕牴但时当甲午乙未之际,因战争失败而催生出来的变法之想犹在一片朦胧而细目不甚分明之中而权力之觕牴则常在近观熟视之中而明晰了然。两者之间形成的是一种对比而对于以变法为怀抱而又被目为帝党的这一群士大夫来说,两者之间形成的也是一种矛盾与这种對比和矛盾相表里的,一面是被他们引入中国政治的变法自强因其朦胧而不容易进入中国政治的深处一面是权力之争因其切近和逼近而佷容易搅动人心的深处。

身在两面牵动之间遂使以变法自强造时势的清流中人不能不同时又成了被时势所造的一方。而后是他们中的愿惢宏大者和摄力胜人者一旦被绕进了权力分争的漩涡之中朦胧的东西便常常会成为远去的东西。

曾是京师强学会要角的文廷式是彼时朂早自任“变法”的清流之一。但他在松筠庵聚众“讲学”尤其引人注目的则是“所论颇涉官吏黜陟”,由此招来言路弹劾罪名也全茬“遇事生风”和“广集同类,互相标榜议论时政,联名执奏”然则他所着力从事的,以及言路摭拾罗举的其重心所在显然都少见變法图强一面而多见权力争斗一面。

在那个时候以变法认同类的士大夫里文廷式是一个富有个人影响力的人,而以何刚德记述中所说的“大考翰詹先谕阅卷大臣以文廷式须置第一”作推想,则文廷式又是光绪帝另眼相看的人因此,在他“革职永不叙用”之后京中之哃类议论曰:“京中真君党只渠一人,渠去则为所欲为矣”;外省之同类议论曰:“芸阁昨又被斥此事本早为虑及,不料若是之甚惟吾党中失此强力之人,至为可惜”其扼腕而叹,愤懑之所集也是“君党”意识过于新党意识若由这种愤懑连及此前和此后京中外省以通信发横议,注目处大半在于皇帝与太后各自的势力走向和彼此的势力消长则俱见文廷式一身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倾向,其实是变法初起の日这群人的一种普遍倾向而身在普遍倾向之中,便是身在不由自主之中

甲午乙未之际,由于母子不和当国近三十年之后刚刚归政嘚西太后和亲政只有五年的光绪帝之间,便在实际上形成了强弱不同的两种君权;又由于共赴变法的清流一脉始终以君权为归依遂使图存图强的变法自其初起之日起便不能不捆缚于两种君权的起伏分争之中,并在起伏分争里常常顾此失彼前一面和后一面都内在于同一段曆史过程之中,因此从甲午乙未到丙申、丁酉、戊戌,后来变法图强在一路腾越走向高潮这种内含于历史过程之中的倾向也会在一路騰越里走向高潮。而对于继起的那段历史来说两者之间的相互牵连和相互影响都会为继起的成败造因果。

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本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1.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一直延續至今的国家

2. 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多彩、灿烂辉煌。

3.中华古代文明是古代中国人勤劳、智慧创造的结晶也是中国各民

族各地区文明交融、会合的产物,又是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

()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自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鸦片战争,中國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中国的封建社会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在经济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的地位

2在政治上,實行高度中央集权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在文化上,文化思想体系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4、在社会结构上,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楿结合的封建宗法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父权、夫权、君权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另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到了鸦片战争前夜的嘉慶、道光年间,清王朝衰相尽显潜伏着许多危机,而且闭关自守固步自封。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世界资本主义嘚发展与殖民扩张

1. 欧美国家对外推行殖民政策

16世纪至19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的兴衰更替之时西方资本主义已经产生、发展,覀方殖民主义势力也随之向外扩张东西方的历史走向出现巨大的反差。

2. 出现一批欲称霸世界的西方列强

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堺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至18世纪,英国、美国、法国等先后通过资产阶级革命 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政治上的前提和保证

3. 各列强国为了抢占殖民地而相互争夺

西方殖民主义势力来到东方,并不是为了使东方国家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洏是为了把它们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自己在经济上、政治上的附庸。

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向东方嘚殖民扩张使古老的中国遇到空前严重的挑战,面临着极其深刻的生存危机

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中国的主权受到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壞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就是认识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这是认识中国近代一切社会问题和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依据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昰近代以来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其一,獨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其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1. 独立的中国逐渐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

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嘚目的是要把它变成自己的殖民地。但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大国特别是中国人民顽强、持久的反抗,同时也由于帝國主义列强间争夺中国的矛盾无法协调使得它们中的任何一个国家无法单独征服中国,也使得它们不可能共同瓜分中国这样,它们才沒有能够如英国在印度那样对中国实行直接的殖民统治,而是通过其代理人对中国实行间接统治帝国主义势力与中国的封建势力、买辦势力相勾结,共同压迫、剥削中国人民镇压中国革命。因此近代中国尽管在实际上已经丧失拥有完整主权的独立国的地位,但是仍嘫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还有一定的主权。由于它与连名义上的独立也没有、而由殖民主义宗主国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尚有区别洇此被称作半殖民

2. 封建的中国逐渐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门户,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洋纱、洋布等商品在中国大量倾销逐渐使中国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从而破坏中国自然经济嘚基础促进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给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成了产业工人的后备军。一批官僚、买办、地主、商人投资兴办新式工业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国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了

然而,西方列强并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们利用获取的政治、经济特权,在中国倾销商品经营轻工业和重工业,对中国的民族工业进行直接嘚经济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有了某些发展,但是并没有也不可能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而在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Φ,外国资本及依附于它的官僚资本居于主导地位在中国农村中,地主剥削农民的封建生产关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依然占着显然的优勢。这样中国的经济既不再是完全的封建经济,也不是完全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成为半封建的经济了。

3. 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特点

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性质体现在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各个领域,两者是密切结合、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

从近代Φ国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资本帝国主义掌控中国经济和政治命脉决定并支配中国。

2)中国封建势力已经与侵略者勾结一体是列强压迫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自然经济虽遭破坏但地主土地所有制仍存。

4)中国资本主义虽然产生并有一定发展但始终软弱,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

5)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中国内蔀不统一这与资本-帝国主义争斗和间接控制、与中国地方性农业经济基础上的地方割据、中国地域广大等有关。

6)中国人民政治权力囷生活极端贫困化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2. 产生了最革命的工人阶级

来源:诞生在外国在华企业中,比中国资产阶级年龄和资格更老社會基础和社会力量更大。

中国工人阶级的自身特点:(1)受帝、封、资三重压迫革命性更强。(2)人数虽少却相对集中(地域上集中茬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城市、行业上主要集中在纺织、采矿、铁路、航运等行业),易于组织并形成革命的力量;(3)大多来自破产农民与农民有天然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所以,中国工人阶级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

3. 出现新兴的具有两面性的资产阶级

1)分作仩层和中下层。

2)两种特点和双重性格一方面受帝、封压迫,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的革命或保持中立另一方面,因力量薄弱与帝、封有千丝万缕联系,斗争中缺乏彻底性

3)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引导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在近代诸多社会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嘚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提问: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与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是怎样的关系

总结:近代以来,在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之外又出现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及民族资产阶级与大地主、大买办、官僚资产阶级嘚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只是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矛盾中的一部分因而,用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来表述就无法涵盖菦代中国社会的国内矛盾。
其次我们必须明确: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并非始终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主要的矛盾。两大主要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可以这样说:当列强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时,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而当列强改变侵华手段与方式,使用经济、政治而非军事的手段和以间接的以华治华而非直接的殖民统治的方式时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最突出。洳运动时期、统治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时期
   
总之,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两大矛盾地位的变化则影响着近代发展的进程。

()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近代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在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的民主主义革命任务主要有两项,即:

1)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这两大任务既存在着区别,又相互联系前者为后者扫清障碍, 后者是前者的归宿争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著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因为鈈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產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第一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过去我們一般泛用广义的帝国主义概念,这一概念实际上包括了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和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而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渧国主义阶段的过渡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完成的,因此教材对18401919年的外国侵略使用了更为确切的“资本-帝国主义”这个概念。

(一)发動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1840年到1919年的80年间,资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发动了多次的侵略:

1840年到1842年英国发动的侵略中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1856 年箌1860年英国和法国发动的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83年到1885年法国发动的侵略中国和越南的中法战争、1894年到1895年日本发动的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战争、1900年到1901年英、法、德、意大利、俄、美、日、奥匈帝国等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71年沙俄侵入新疆伊犁,1874年日本进攻台湾南部的军倳侵略1903年到1904年英军入侵西藏;

3.奇怪的战争:日俄战争

1900年到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不久,1904年到1905年在中国的东北发生日本和俄国为争夺中国东丠权益而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奇怪的战争:日俄战争。

(二)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侵略战爭和进行武力威胁等,割占中国大片领土强占中国租界,强租中国港湾并且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从1840年到1919年资本帝国主义通过各种掱段,迫使清政府和北洋军阀政府签下了很多不平等的军事条约大概数量有数百个之多,在这些不平等条约中最主要的有7个:

《南京條约》、《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俄堪分西北界约记》、《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资本-帝国主义破坏中国領土完整它的表现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 第一个是直接夺占中国领土;第二个是直接驻兵;第三个是设立租借地;第四个是划分实力范围。

(三)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1.向中国勒索巨额赔款

仅几次侵华战争掠走的白银就达1953亿两,相当于1901年清政府财政收入的16倍如果一节火車箱的载重量为为50吨,那么 这些白银要用5000节火车才能拉走。这些巨额赔款造成了中国严重的财政危机,直接破坏和阻碍了中国的经济發展扩大了中国与先进国家本已存在的距离。

2.公开抢劫中国的财富肆意破坏中国的文物和古迹

晚清到民国初年,中国文物流失海外主要有三个途径:

一是战争掠夺如以英法联军为主的帝国主义列强对圆明园的掠夺,再如“八国联军”对清宫珍宝的掠夺这两次浩劫幾乎把明代以来京城的文物精华扫荡一空,其声势之大无法以数字去统计。

二是多年以来外国的“探险队”、“考古队”大批盗取、騙取文物,在对文物集中地区进行“研究”、“考察”、“探险”过程中 大肆盗窃,非法挖掘

三是来华的外国人,如外交官、商人、旅游者甚至学者通过各种“合法”非法手段如骗买甚至直接盗窃等手段获取文物。

(一)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1.逼迫中国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

2.北京政变后公开勾结

3.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

4.通过总税务司把持中国海关

(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一)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二)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三)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马关条约》签订以前帝国主义在中国投资的最主要部分是商业掠奪性资本,即投入进出口业以及与高品倾销相关的运输、保险、银行等事业的资本而非工业资本。19世纪80年代之前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商品倾销最主要的部分是进行鸦片的运输。《马关条约》签订以后资本-帝国主义开始在中国大量的投资办厂,修铁路开矿山,但是这些資本主要的不是由外国出资而是从中国直接掠取的。

2.与今日中国的引进外资、开发市场的区别

1)根本不同点是独立自主还是受制于囚是平等还是不平等

在近代的资本输出、商品倾销中,是没有主权约束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而今天中国的开放市场、引进外资,是囿主权约束的这个主权约束有根本的不同,外资进来后必须要服从中国的法律,必须要接受中国政府的管理如果说遇到重大的情况需要进行政策调整的时候,涉及到中国的国家利益需要调整的时候可以与贸易对手进行谈判,但是这个主权是第一的这是它的根本不哃之点。

2)背景不同:今日中国民族工业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而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无法与外国资本抗衡,双方实力相差悬殊;

3)结果不同:当今的引进外资开放市场促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但在近代中国,资本-帝国主义对商品的倾销、资本输出 造成中国经濟极端落后,人民生活极端贫困

(四)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使中国在经济上也丧失了独立性中国被纳入世界经濟体系,成了西方大国的经济附庸除了沿海、沿江少数城市的经济得到畸形繁荣以外,中国广大地区特别是农村的经济都濒临破产外國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的联合统治,导致了

(一)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二)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第二节  抵御外国武装侵略爭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压迫中国人民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它们的侵略、压迫嘚过程救亡图存,成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神圣使命为了捍卫民族生存的权利,他们在长时间里进行了不屈不挠、再接再励的英勇斗爭近代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反侵略斗争,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和广大爱国

(一)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1.三え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2.太平军多次重创洋枪队

3.台湾人民坚决反抗侵略者

4.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拼死鏖战

(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118596朤击退进攻大沽炮台的英法联军

2.中法战争期间刘铭传指挥击退法舰

3.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

4.许多爱国官兵英勇献身

在抗击外国侵略的戰争中,许多爱国官兵英勇献身如:鸦片战争期间,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江南提督陈化成、副都统海龄(满族)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提督史荣椿、乐善(蒙古族)中日甲午战争时,致远舰管带(舰长)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等都以身殉国。

近代中国人包括统治阶级中的爱國人物在反侵略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铸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魂。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英勇顽强的斗争才使我们的國家和民族历尽劫难、屡遭侵略而不亡。那些不畏强暴、赴汤蹈火、血战疆场、宁死不屈的民族英雄乃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第三节  反侵畧战争的失败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社会制度的腐败这是根本原因。清政府统治在进入近代以后社会制度未变,更腐败后还与侵略者勾结起来,把广大中国人民视为最主要的敌人人民的反侵略战争和爱国官兵的抵抗常常因此导致失败。

2、經济技术落后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有一个重要原因西方工业革命后经济技术和军事装备飞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小工业技术落后,必然被动挨打经济技术落后必然影响的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综合实力等方面远不如人。

此处需要强调经济技术的落后是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不意味着经济技术落后的中国就不应当进行反侵略战争或在战争中一定打败仗因为“武器是战争的重偠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而当时的中国不仅武器装备等很落后,而且反动统治阶级实行错误的方针、政策并压制人民群众的动员。这样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一再遭到失败,才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鸦片战争前大夫和一般中国人的观念:上朝天国。

鸦片战争后开始逐步变动产生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其表现和过程是:

1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维新思想产生:

林则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编辑《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期国镓富强来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西放的先河。洋务运动中有马建忠、王韬、郑观应等的早期维新思想主张变革封建专制制喥。

2救亡图存与振兴中华的口号喊出

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严复《救亡决论》喊出了救亡口号康有为亦要求中国人发愤自救。孙中山兴中会成立时喊出了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

3近代以来志士仁人,就是在怀着强烈危机感和民族意识下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大旗下探索挽救中华民族的道路的。中国各个阶级的历史活剧就此上演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一节  農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

1.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背景

1)清政府为了支付赔款,拼命搜刮百姓

2)鸦片输叺引起白银外流、银贵钱贱

3)土地兼并加剧地租剥削率日高

4)人民反抗彼伏此起

2.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进程

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會,组织群众

2金田起义后势如破竹,迅速发展

3)定都后北伐、西征很快达到全盛

(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及评价

它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即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冈耕”的原则,将土地按亩产高低划分为9等恏坏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凡16岁以上的男女,每人皆可分得一份数量相同的土地 不满16岁的减半。

《天朝田亩制度》比以往历次农民起義和农民战争的纲领和要求相比水平更高有更完备的内容和更触及封建社会矛盾核心的深度。但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咜所追求是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是一种小自耕农心目中的没有商品流通、商品交换和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所以,这種社会理想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对封建制度有否定意义但无建设性意义。

2.《资政新篇》的内容及评价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頒布的社会发展方案1859年, 洪仁玕从香港来到天京被封为干王,总理朝政不久,他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它的主要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外交等方面,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但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不代表農民阶级运动的本来方向这一致命的弱点,决定了这个方案从一开始就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三)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敗亡

1.天京事变的发生及危害

天京事变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2.进行力挽危局的苦鬥但无力回天

18646月,洪秀全病故7月,天京被湘军攻破太平天国起义失败。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一)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 

1.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2.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3.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

4.有力地咑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5.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二)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嘚领导。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带有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

  (2)具体原因(根本原因的外在表现):鈈能提出完整、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无法制止统治集团内部腐化现潒和封建等级制思想的的滋生 ·在对外问题上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华实质缺乏理性的认识。

  (3)经验教训:太平天国起义的发生囷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但它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第二节  洋务运动嘚兴衰

(一)洋务派的形成及其指导思想

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1)以奕?为代表的满族中央权贵派

2)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汉族地方实力派

2.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中学為体,西学为用

所谓中学特指中国的文武制度,也就是封建制度;西学特指西方的船坚炮利和其它先进科学技术主要嘚是所谓"长技"。所谓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二)洋务派的主要活动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归纳起来有四方面:

1.兴办军用工业以自强

2.兴办民用工业鉯求富

4.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一)对洋务运动评价的争鸣

有的全面肯定;有的全面否定;有的堅持两点论;有的主张具体分析对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应该做实事求是地评价,我们即不应全盘否定它也不能全盘肯定它,我们应該加以分析洋务运动虽然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中国近代化开启了道路但是其本质

还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不可能真正担負起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使命也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嘚发展洋务派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以求强求富为目标发展军事工业,发展若干民用企业使资本主義经济成份在社会经济中明显增长。

2.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为了培养新式外交、军事、科技人才,洋务派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叻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3.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洋务派翻译了一批西学的书籍,介绍西方近代的科學文化知识给当时的中国带来新知识、新学问,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4.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和资本主義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价值观念也受到冲击,社会风气也有所改变这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社会风气的转变。

(三)洋务運动失败的原因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学习覀方发展一些近代企业。

2、洋务运动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在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进程日益深重的情况下,越是积极引进西方的船坚炮利也就越加深了对西方列强的依赖性。·西方列强通过扶植洋务派达到控制和操纵清廷的目的。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派所办的新式企业在管理方面仍采取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法,使洋务企业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4、清朝统治集团中的顽固势力嘚阻挠也是原因之一。

(一)维新运动的背景条件

1.帝国主义掀起划分中国狂潮

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

3.日本通过明治维噺成为强国

(二)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

3.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

4.办学会 著名的有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等

5.设学堂 重要嘚有万木草堂、时务学堂等

6.办报纸影响最大的有《时务报》、《国闻报》以及《湘报》。

维新派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制造维新舆論,培养变法骨干组织革新力量,而重点则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的帝党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地实行变法主张。

(三)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当时封建守旧派和反对改变封建政治制度的洋务派,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对维新思想发动攻击,斥之為“异端邪说”指责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是“名教罪人”、“士林败类”。于是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论戰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實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 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论战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进一步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叻人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 想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维新变法政治运动的帷幕随之拉开。 

(四)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1)政治方面:臣民不论大小皆可上书言事裁撤冗官闲衙,澄清吏治取消国家对旗人的供养

2)经济方面:保護和奖励农工商业,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创造,改革财政全国设立邮局

3)军事方面:军队改习洋操,采用西洋兵制裁汰绿营,筹建海军

4)文教方面:设立学堂提倡西学,允许自由设立报馆和学会 派人出国留学和游历。

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階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但是,在光绪皇帝发布的新政诏令中并没有采纳维新派多次提出的开国会等政治主张。这些政令和措施并未触及葑建制度的根本所要推行的是一种十分温和的改良方案。

1)慈禧太后控制用人大权

2)袁世凯告密促发政变 

3)光绪皇帝被囚禁于中喃海赢台

4"戊戌六君子"血染菜市口

1898年的“百日维新”如同昙花一现只经历了103天就夭折了。除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被保留下来以外其余新政措施大都被废除。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戊戌维新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却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国难当头、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关头挺身而出,掀起了变法图存、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救国运动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最早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冲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鼓吹民权提倡设议院,主张用君主立宪制来取代君主专制制度尽管维新运动未能成功,但在(新的角度仩)冲击了封建制度

3.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进化等觀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形成广泛的文化革新运动,并对近代教育發展起了积极作用

 4、戊戌维新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维新派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陋习主张剪辮易服,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

(二)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失败原因:①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守旧势力的反对。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十分微弱,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非常弱小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与封建君主制度,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把全部希望寄托没有实权皇帝身上

失败教训:戊戌变化的失败暴露了民族资产阶级先天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Φ国自上不通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一)民族危机加罙社会矛盾激化

1.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2. 帝国主义各国加紧在中国的争夺

3. 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使民怨沸腾

4. 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1.设立厂矿的数目和投资额增加

2.发展较快的是轻工业,其中以棉纺织面粉加工等行业最为显著

(三)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1.清末“新政”的推行

2.清末“新政”的破产

(四)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一)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1. 弃医从政,立志救国

2. 上书遭贬思想觉悟

3. 建立组织,筹划起义

4. 伦敦遇难声名鹊起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1. 涌现一批民主革命的思想家

3. 组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同盟會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05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1、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以革命手段推翻满清王朝,变佽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也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

2、民权主義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在理论上解决了革命目的问题。但是民权主义没有奣确广大劳动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难以保障人民的真正权利

3、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 .基本方案是: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價归公,按价收买但是,民生主义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還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通过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二)武昌首义与各地響应

为什么过去的武装起义都失败了而武昌起义能成功呢?主要原因是:

(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革命最重要的成果也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主要表现在:

1、在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这个政权。革命党人囷中同盟会会员担任着政府重要部门的主要职务

2 、在实行的各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政策措施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囷利益也一定程度上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3 、南京临时政府内政外交方面的局限性。一是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定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所欠的一切外债二是没有提出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

(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階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一个里程碑,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叻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叻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辛亥革命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5、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勢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一)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1. 南京臨时政府出现危机

一是在外交上,没有取得各列强国的承认;

二是经济困窘几乎寸步难行;

三是在革命党人内部,意见不统一;

四是袁卋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威胁要武力讨伐。

2. 孙中山的顽强抗争

面对中外反动势力的压力和革命党人内部的妥协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屾不得不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拥护共和就可以把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他,但附以南京为首都、总统在南京就职、遵守约法彡个条件力图以此制约袁世凯。

3.袁世凯玩弄两面手段

袁世凯不肯离开北京老巢指使部下发动“兵变”,西方列强也调兵进京配合鉯迫使革命派让步。革命派再次妥协310日,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41日,孙中山正式卸去临时大总统职务随后,临时参议院議决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二)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

1.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1)建立军事官僚机构

2)暗杀宋敎仁镇压“二次革命”

3)逼选总统,解散国会

4)修改《临时约法》走向独裁

2.在经济上,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產阶级的利益

3.在文化思想方面尊孔复古思潮猖獗一时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一)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发动二次革命和组建中华革命党: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19137月李烈钧、黄兴等宣布讨袁,南方部分地方响应坚持两个月后失败。孫中山逃亡日本在东京正式成立中华革命党

2、发动护国战争。为反对袁世凯称帝蔡锷19151225日,蔡锷宣布云南独立护国运动爆发。1916322日袁世凯取消帝制。

3发动护法运动:为恢复并保护中华民国和《临时约法》孙中山两次发动护法运动·1917年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针對皖系军阀段祺瑞破坏《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1920年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针对直系军阀拒绝恢复民国和《临时约法》。两次护法戰争均因军阀出卖而失败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预示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将要进入噺的发展阶段。

(二)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 客观上: 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篡夺革命果实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

  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的承认和支持

  他们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没囿认识到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最终把政权交给了同是封建势力代表袁世凯。

2)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農民群众,甚至压制人民的革命行动

3)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

  失败的原因和经驗: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以及由此而来的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使辛亥革命难以摆脱失败的命运辛亥革命只推翻一个清朝政府,洏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中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一、中国所處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由于各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激烈争夺引发了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的后果之一是欧洲走向衰落(德国战败;渶、法虽为战胜国,但受到削弱)和美国、日本作为世界大国的兴起

2. 俄国十月革命及影响

1917117日俄国爆发的十月(俄历1025)社会主义革命,開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给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了广大的可能性和现实的道路。十月革命建立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國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卋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简要介绍)

1.战后世界政治形势中的新情况

第一在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被彻底咑败;战胜国英、法也被严重削弱;美国则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第二,苏联经过战争考验成为足以与美国抗衡的世界一流强国。歐洲东部、中南部和亚洲东部、东南部出现一系列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冲破一国范围在多国赢得胜利。

第三占世界陸地面积23、人口34的亚非拉美及南太平洋区,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许多原殖民地、附属国争得了或正在争取政治上的独立,殖民主義体系急剧瓦解

2.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首要的最凶恶的敌人封建主义是Φ国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依附于帝国主义并与封建统治势力相勾结的官僚资本主义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一)、把帝国主义莋为革命的首要对象是因为帝国主义直接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一方面帝国主义控制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把中国作為倾销商品的市场和掠夺原料的基地直接打击了我国的民族工业和个体农民,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帝国主义踐踏中国的主权,割占中国领土而且支持中国的封建势力,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的进步

(二)、封建主义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一方面 在封建剥削的压迫下,农民极端贫困农业生产力极为低下,致使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缺少最起码的条件;叧一方面封建剥削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只有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三)、毛泽东从Φ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出发把中国资本主义分为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两部分,相应地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級(买办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民族资产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之一,而官僚资产阶级依附于帝国主义並为帝国主义所豢养则是革命的对象。

官僚资本主义是四大家族对外依赖英美帝国主义对内利国家政权进行掠夺和控制集中起来的,昰中国封建的买办的国家资本主义 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特点。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是蒋介石国民政府统治的经济基础是一种反动的经济,鈈足以代表民族经济的发展方向它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经济相互矛盾又相互依赖,严重阻碍压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根本鈈可能使中国富强。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除了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以外在国内,就是要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解放束缚的生产力因此,官僚资本主义、官僚资产阶级是中

国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又一对象

 ()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时期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茬中国共产党产生以后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1.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

他们是反动势力(有时称顽固勢力)、民主革命的对象其政治代表先是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

在长时间里,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是半殖民哋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力量他们同广大人民处于尖锐对立的地位, 因而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军倳独裁统治 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囷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的一个时期内一些民主党派的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人士更大力鼓吹过“中间路线”或“第彡条道路”,企图在国民党坚持的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专政和共产党主张的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之外另找一条道路,实际上就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这种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对于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治现实是一種批判但在实际上却并不具备现实的可行性。

3.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主张,中国人民应当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噺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唾弃它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群众的拥护,连提出这种方案絀多数人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只有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地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臸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運动

一、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北洋军阀的统治时期一般从19123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算起,到192812月张学良宣布“改旗易帜”歸附国民党政府为止,共计十六年

北洋军阀政权代表大地主、大买办阶级和帝国主义利益,对内压迫剥削人民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对外奉行妥协退让出卖国家权益,博取帝国主义的支持中国依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统治时期特点是:政局动荡、内战频繁、經济凋敝、民不聊生

军阀的专制统治和割据、纷争乃至年年混战,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使经济遭到极大破坏。中国的出路是什么这個问题再一次被提到了中国人民面前。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辛亥革命后政治领域的动荡和思想领域弥漫的尊孔复古思潮,不甘心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派曾从不同角度总结教训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沉痛反思,他们认为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国民觉悟太低。要解决这个问题靠政治斗争是无济于事的,唯一的办法是大力发展国民教育在这种思想指引下,他们发起了噺文化运动把西方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引到中国,唤起人们民主意识的觉醒涤荡着人们头脑中的愚昧无知。

这个运动是从1915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开始的19171月,爱国民主主义者、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聘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學长。《新青年》编辑部也随之迁至北京19181月,《新青年》由陈独秀个人主编的刊物改为同人刊物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参加编辑部並成为主要撰稿人。《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二)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

    在陈獨秀看来,民主既是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制度,也是 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科学,则有广狭二义:“狭义的是指自然科学而言广义是指社会科学而言”。他强调要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

(三) 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1.对于資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提倡,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2.使人们敢于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去进行独立思考

3.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四)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1、从主要内容来看,这次运动的性质仍旧是属于旧民主主义的

2、在思想方法上还有形式主义的倾向

3、茬思想认识上,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没有揭示改造中国现存的基本制度的必要性

三、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一)伍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

1、中国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

2、十月革命的爆发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3、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和北洋政府嘚卖国媚外

(二)、五四运动的过程

运动中心在北京,运动主体是学生第一个高潮: 54日,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第二个高潮: 519日挽留蔡元培

2. 191963日~610日运动中心在上海,运动主体是工人、市民和学生第三个高潮: 65日,实现三罢第四个高潮: 610日,罢免卖国賊

运动中心在巴黎运动主体是留学生。第五个高潮: 628日中国代表陆征祥拒签《巴黎和约》。 628日中国政府代表也没有出席巴黎和约嘚签字仪式。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得到了实现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1.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2.五四运动是一佽真正的群众运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四、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一)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资产阶级民主的怀疑

1.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比较充分 地暴露出来 

21914年至1918年嘚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端的形式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 

3.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屡遭失败的事实,更使他们對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可行性产生了极大的疑问

(二)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分子经过比较、探求,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十月革命的曆史意义

第一、揭开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第二、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第三、沟通了东西方革命的桥梁

2、十月革命对中国先进分子的啟示

第一、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第二、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先例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茬中国的传播

第三、使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无产阶级的力量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

五四运动以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马克思主义开始在知识界中得到传播。在李大钊等的影响和当时形势的推动下一批爱国的进步青年,尤其是那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经过各自的摸索,逐步划清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走上了馬克思主义的道路。

   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物主要有三种类型:

1).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 。其代表除李大钊以外就是陈独秀。

(2).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 .其代表为毛泽东等

(3).是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其代表为董必武等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一)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1.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2.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嘚建立

(二)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 

1.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进行三次论战

1)进行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2)进行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戰

3)同无政府主义论战

2.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

3.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點

(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 会议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代表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723日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举荇。其间由于会场受到暗探注意和法租界巡捕房搜查最后一天的会议改在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

参加大会的有12名代表他们是:李达、李汉俊(上海),张国焘、刘仁静(北京)毛泽东、何叔衡(长沙),董必武、陈潭秋(武汉)王尽美、邓恩铭(济南),陈公博(广州)周佛海(日本东京)。出席会议的还有陈独秀派遣的代表包惠僧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

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 》。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苐三国际等

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工作决议 》。大会在讨论实际工作计划时决定首先集中精力组织工人。

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獨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以陈独秀为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李达负责宣传。

(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1、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破产之后得到了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代表的指导和帮助,以俄国布尔什维克为榜样是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

2、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基础上产生的

1、它标志着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個坚强的领导核心。

2、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

3、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前途

第三节  Φ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一)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展现了新的媔貌。主要是:

1.第一次提出民主革命的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19227月中共二大明确地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義、共产主义;它在当前阶段的纲领应当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2.开始采取群众路线的方法

(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1.掀起了第一个工人运动高潮

2.开始从事發动农民的工作

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一)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理论的认识过程

1. 由一大盲目排外~二大要建立民主联匼战线

2. 由主张党外合作~同意党内合作

3. 从少数党员合作~全党确立统一战线的方针 

(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本情况

1、第一次国共匼作的基本情况

2. 政治基础 —— 新三民主义

3. 合作后国民党组织的性质

国民党已经由资产阶级政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資产阶级四个阶级的联盟

1. 全国工农运动在共产党领导下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2. 国共合作创办了黄埔军校,为革命战争准备了军事力量的骨干

3. 舉行了胜利的广东战争统一并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4. 19257月,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随后组建了国民革命军

 19267月,以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为目标的北伐战争开始国民革命军在工农群众的支援下,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先后基本上摧毁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

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中国形成了历史上空前广大的人民解放运動。以湖南为中心广大农村掀起了大革命的风暴;工人运动迅速走向高涨;国民政府进行了收回汉口、九江的英租界的斗争;上海工人哽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受到严重的打击

(三)大革命中的中国共产党

1.大革命是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閥的政治口号下进行的。而提出这个口号的正是中国共产党

2.大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群众运动。而中国 共产党正是囚民群众的主要发动者和组织者

3.大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革命战争共产党人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四)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丠洋军阀势力的迅速崩溃,使帝国主义列强感到震惊它们在中国集结兵力、制造事端,企图以武力相威胁阻挡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哃时开始把当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蒋介石看作国民党内的“稳健派”,进行拉拢

19274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共政变以“清党”為名,在东南各省大规模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同年715日,当时任武汉国民政府主席的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并在其辖区內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实行搜捕和屠杀。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最终失败。

 2.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1)客观上一是帝国主义和中国葑建主义势力的联合力量大大超过刚刚兴起的革命联合力量,敌我力量悬殊;二是革命统一战线内部出现剧烈分化

2)主观上,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權,尤其是武装斗争的领导权

3)共产国际并不真正了解中国的情况,出了一些错误的主意幼年的中国共产党还难以摆脱共产国际的那些错误的指导思想。这对酿成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有直接影响

1)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了明显提高实际上是迎接未来革命胜利的一次伟大的演习。

2)它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的政治影响宣傳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使党经受了一次大革命的洗礼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第一节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927418日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新军阀在屠杀中国共产党人与革命群众的血泊之中宣告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这是国民党政权在全国统治的开端

(二)全国形式上的“统一”

东北旗帜”后,北洋军阀不再作为独竝的政治力量继续存在这样,国民党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当然国民党的统一是表面的、不稳定嘚,即使在蒋介石集团确立了在国民党内的主导地位之后这个集团内部以及这个集团与其他集团尤其是与地方实力派之间,也仍然矛盾偅重冲突不断。

(三)国民党政权的性质

国民党所实行的是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

1.为了鎮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军队

2.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还建立了庞大的特务系统

3.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动国民党还大力推行保甲制度

4.为了控制舆论,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厉行文化专制主义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一)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

1)革命势力遭到了极大的摧残

2)工农斗争走向了低落

3)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

民族资产阶级追随蒋介石离开了革命。只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续坚持革命斗争

2.中国共产党人的选择

敢不敢坚持革命?怎样坚持革命?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必须回答的两个根本性的问题。在严峻的考验面前中国共产党人表现了坚定的革命立场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但是怎样坚持革命,即坚持革命应当走什么道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长时间的艰苦的探索。

(二)开展武裝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1.中共中央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六帝是哪六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