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20年代中国如何提高城市化水平平提高的原因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的城市囮 | 比较

每年春节都会有数十亿人次的“人口大迁移”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美绿色基金会董事长徐林和中国城市和尛城镇发展中心政策研究院院长范毅的文章梳理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中国城市化演变过程。因篇幅所限全文见财新网(//.html),本文原載《比较》第99辑共计23150字,阅读需要28-46分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从一个低收入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經济体,人均收入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城市化进程正在从乡土中国迈向城市中国,数以亿计的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从农业进入非农产业,人口城乡和就业结构的转变大大提高了劳动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效率,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也持续推动了中国的脱贫进程。与此同时城市面貌和现代化水平也在发生巨大变化,城市对农村人口嘚吸引力不断增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互相促进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进城农村人口不断增多打破了传统城乡二元体淛约束,推动了中国的结构性改革进程加快了商品和要素市场化步伐,优化了资源要素配置提升了经济发展效率。

  经过四十年经濟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工农间、城乡间关系发生了重要转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对城市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依赖资源要素投入增多推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动力已不具备,急需推进城市化从数量提升向质量深化的转变而在“逆全球化”倾向日益突絀,贸易摩擦不断增多国际发展环境趋紧的背景下,我们更要看到推动城市化发展转型是不断深化改革进程,立足自我发展有效增加国内需求,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战略举措可以有效减少国际贸易争端的影响,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推进现代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伴随着商品和要素市场化程度的提升,中国城市化在政策导向上经历了从严格限制夶城市到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转变在实现路径上经历了从“离土不离乡”到“离乡进城”的转变,在动力机制上经历了“自下而上”箌“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转变在发展阶段上,也与各个时期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征和特点,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主要阶段

  (一)恢复和稳步增长阶段(1978—1995年)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是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唯一投資者也是城市化发展的主导者,出于对供给问题的担忧对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工作和生活实施了严格限制。由于政府承担了城镇发展投資的全部责任城镇发展缺乏多元化投资者,导致城镇设施建设不足;农村人口不能自由进入城镇工作和生活限制了城镇规模的扩大,阻碍了城镇化发展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基本是停滞的1962年中国城市化率为17.33%,而到1978年也仅为17.92%16年间中国城市化仅增长了0.59個百分点。随着改革开放的启动城市化增长逐步恢复并稳定增长,1978—1995年我国城市化率提高了11.12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65个百分点这一阶段城市化发展有如下特点:

  城市发展指导方针的确定及变化。四十年前的改革率先从农村启动起源于安徽小岗村的探索迅速在全国农村铺开,而受传统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城市累积矛盾较多,且受固化思维的影响较大改革难度更大,推进相对更难1978年3月,国务院召開了第三次城市工作会议4月中央批转了这次会议制定的《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了控制夶城市规模、发展中小城镇的城市工作基本思路1980年12月国务院批转了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纪要,提出“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是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针”,还提出了“国家应制定鼓励发展小城镇的政策”1989年12月通过的《城市规划法》则提出“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在控制大城市规模之前又加上了“严格”二字,在此导向下大城市的改革相对滞后,经济集聚效益不能有效发挥

  城市改革取得进展,城市等级化管理体制得到强化相对于乡村改革的迅速推进,城市改革也在推动不过是步伐慢一点而已。在城市改革开放方面1979—1980年设立4个经济特区,1984年又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主要还是局限在部分城市,并未在所有城市全面展开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改革主战场从乡村转移到城市但是这一阶段城市的改革集中在政治放權和经济放活。在行政放权和财政制度方面采取了“分灶吃饭”“包干制”等措施,给予基层政府充分的财政自主权激发基层政府在經济发展方面的活力。在行政区划设置方面降低了市镇设置标准,推行了“撤乡设镇”“整县设市”工作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逐步嶊行了“镇管村”“市县合并”“市领导县”的行政管理体制城镇从“城区型”转变为“广义型”管理体制。通过区划和行政管理体制妀革基层城镇政府掌控资源的能力得到加强,政府可以在更大的空间区域内整合资源有利于城市更快地集聚人口和经济,为城市优先發展创造了制度条件

  城市服务业恢复发展。在城市经济发展方面重点在于构建合理的价格体系,建立起完善的商业和市场流通体系建立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资源配置机制。为了发展城市商业中央政府出台了鼓励措施,1981年5月《国务院批转全国商业厅局长座谈会汇報提纲的通知》提出了城市商业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的要求在城市商业网点配套方面提出“提倡街道挤出一部分房屋或搭盖一些简易设施办商业、服务业。集体商业和个体商业可以租用居民个人的铺面房开设商店”,并“允许在街道两旁摆摊设点出流动车,有关部门偠加强指导不要限制。”对于用地问题同年国家劳动总局、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公安部、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解决发展城镇集体經济和个体经济所需场地问题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商业繁华区域的临街住户、公房,房管部门要协助调换住房改做营业铺面”,这也昰“破墙开洞”现象的政策起源

  随着商品流通管理体制的改革,服务业发展潜力得到释放并在改革开放初期获得快速发展,1979—1989年我国三产比重从21.63%提高到32.06%,而同期二产占比则从47.1%下降为42.83%集体和民营成为商业发展的主体,到1989年底社会商业人员中:全民所有制占29.5%,集體所有制占33.9%个体占36.45 %(马建堂和吕秀丽,1994)这一时期,第三产业成为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龙头相对而言三产发展最为迅速,1978年三产占仳为23.94%1992年最高已达34.76%,城市也从改革之前的以生产功能为主向生产、消费和服务等综合功能方向转变,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城市三产的快速發展是对计划经济时期城市发展偏差的修复由此带来了恢复性增长。

  “自下而上”的乡村城市化发展模式虽然城市经济放活了,泹是城市对农村人口的大门并未完全打开即使对城市居民的农村子女和亲属进城还采用严格的行政审批制度(罗思东,2014)农村人口进城的愿望,只能在小城镇实现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规定“允许务工、经商、办企业的农民自带口粮在城镇落户”,为此国务院专门出台《关於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的文件具体落实农民自理口粮进集镇落户的政策。由于城市对农村人口进城就业和落户的限制小城鎮在改革开放初期迅速发展,成为吸纳城镇人口增长的主要载体吸纳非农业人口的比重在不断提高,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性愈发突出小城镇的发展是农民追求自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结果,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自发式城市化发展模式

  在农业生产剩余的出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以及农民和基层政府对乡村土地非农利用有很大自主权等因素的综合推动下,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乡村工业化快速发展,支撑了改革开放初期小城镇的发展在小城镇建设方面,社区集体经济积累、乡镇企业投资、农民自有资金等多元化资金成为小城镇建設和发展的主要动力而且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可以以较低的成本投入。由于城市大门封闭乡镇企业发展、劳动力转化和小城镇建设构荿改革开放初期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实质内容(崔功豪和马润潮,1999)这种由基层社区筹集乡、镇、村等集体和个体的资金,发展地方小型笁业推动乡村地区非农化和城市化的机制可以称作“自下而上型城市化”(周一星和曹广忠,1999)这是在城乡二元体制刚性约束下城市囮发展的自发选择。

  区域间城市化发展差异不大乡村工业化为城市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以分散为特征的布局模式没有带来相应嘚人口集聚区域间城市化发展差异并不太,东北地区是个例外1978年东北地区城市化率已达32.97%,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而同期东中西部如何提高城市化水平平仅为15.52%、14.48%和19.67%,东中西地区的如何提高城市化水平平差异并不大到1995年,东北地区城市化率达到47.25%而东中西部地区如何提高城市化水平平为21.9%、23.98%和29.82%。从城市化率增长来看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分别增长了6.38、9.5、10.15和14.28个百分点,除东北地区外其他地区的城市化增长速度差異并不大,并且中西部地区城市发展速度要快于东部

  区域间城市化发展差异不大的原因还在于农民工流动规模还不大,人口和经济涳间分布还不匹配而且最初的人口流动也还主要集中在县以下的集镇(周其仁,1997)农民工主要是进入乡镇企业就业,并未完全体现到城镇化人口统计中据广东省佛山市统计,外来劳动力中只有3.1%到国有企业96.9%的劳动力则进入各种集体企业、乡镇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業和个体工商业(庾德昌,1994)流动开始也以近距离为主,跨区域流动比重还不高以广东东莞为例,到1988年已有32万外来劳动力,其中省內占71%省外占28%(王西玉,2000)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外出流动农民工规模逐渐增大1988年我国离开乡镇流动就业的农村人口为2600万,到1994年已经達到7000万(崔传义1997),6年间增长了1.69倍

  小结。改革开放初期城市经济和管理体制改革为城市化快速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在经济改革方面商品和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基本确立,分权式改革激发了基层居民和政府的活力;在政府管理方面城镇从“城区型”转变为“广義型”政区,为城市优先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但是,城乡二元体制约束仍然较强“乡村工业化”“离土不离乡”“农村城市化”成为妀革开放初期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征,其后随着城市改革的深化人口从乡村进入城市,从中西部流向东部的跨区域流动开始出现逐步開启了中国快速城市化发展的大幕。

  (二)快速增长阶段(1996—2011年)

  城市改革步伐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加快1992年“南方谈话”和黨的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此后城市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在创造就业、吸纳人口方媔的作用不断显现80年代后期进城农民增多,城市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出现松动农村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弱点逐渐显现,而且随着分税淛实施和对农村土地非农化控制的加强农村城市化发展模式的传统动力机制已不存在。依托大城市辐射带动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得以快速发展城市群逐步显现。 1996年中国城市化率超过了30%进入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城市化呈现以下特點

  土地城市化模式的形成。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采取“包干制”“分成制”等中央和地方财政分配体制调动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積极性,地方财力快速增长1984—1993年,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从59.5%提高到78%1994年实施了分税制改革,改革后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發生了转变地方财政收入占比大幅下降,中央财政收入占比从1993年的22%一下子提高到1994年的55.7%,中央和地方政府关系发生改变对地方政府发展的激励机制也发生了变化,地方政府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模式

  财政收入增长要靠产业,1991年“南方谈话”以后中国工业化发展速度加快,与此同时中央也加大了对农村耕地的保护力度土地非农利用的审批权上收,乡村工业化基础被动摇乡村工业化道路逐步让位于園区工业化,城市的各类开发区成为工业发展的载体(刘守英2018)。乡村工业化是利用集体土地发展起来的土地成本低廉,而开发区模式首先需要将土地从农民手中征过来由此使得土地成本在上升。相比农民和乡村城市政府调动资源的能力更强,更关键的是城市经济效率更高分散化的乡镇企业开始进城。为了保障工业发展各级政府提供了廉价而充足的供地,《中国国土资源年鉴》数据显示工矿鼡地供应规模一般在住宅用地的1.5—2倍,二产用地供应充足加快了二产发展步伐,这一时期二产保持了相对较高的占比2006年二产占比上升箌47.6%,已接近历史最高水平比1990年提高了6.6个百分点。与分散的乡村工业化不同园区主要在城市和城市的周边,园区建设成为土地城市化的偅要内容

  在实体经济发展之外,城市建设对财政收入贡献更大1998年城镇房改后,特别是2003年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制度的正式实施為地方政府开启了一条新的收入渠道,由此带来营业税等与城市建设相关的税收和土地出让收入的大幅提高1994—2012年,我国增值税增长了10.4倍而营业税增长了22.5倍,是增值税增长的两倍1994年土地出让收入639亿元,其后出现徘徊2001年开始,房地产购置土地迅速增加土地出让收入突破千亿元,2003年土地招拍挂制度实施刺激了土地出让收入,当年突破5000亿元2007年房地产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创新高,土地出让收入达万亿元的規模

  在巨大的经济激励下,城市具有强劲的空间扩张动力仅靠财政投入和土地出让收入已不能满足城市空间扩张的需求,比如“┿二五”期间政府财政用于城市维护建设的资金总额为5.28万亿元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城市建设的总量仅有2.01万亿元,与城市建设投入有较大差距鉴于土地的良好资产属性,利用土地融资成为支撑城市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2008年84个重点城市的土地抵押贷款总额为1.8万亿元,到2012年已经擴大到5.9万亿元城投债发行规模从1202亿元扩大到1.29万亿元,是2008年的十多倍土地融资规模成为政府搞城市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

  在多重因素的激励下城市建设成为解决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城市建设规模在不断增加1996—2000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年均增长为778.03平方公里,此后逐年增加到2010—2012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年均增量已达2365.14平方公里。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我国成为世界工厂,通过全球化解决了工业化产品的销售问题也成为全球能源和资源消费量最大的国家。

  进城农民工成为城市化人口的主体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为城市带来了人口,支撑着城市空间扩张城市人口增加的重要动力是农业转移人口,农村劳动力从“乡乡流动”向“乡城流动”转变根据农业普查的相關数据,1996年我国跨省流动农民工为2330.9万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5734万人此后流动人口规模逐年增大,从2000年起有了常住人口的统计口径,为统一统计口径我们从2000年开始进行分析。2000年人口净流入在100万人以上的仅有广东、上海、北京、江苏和云南5個省市人口流出超过100万的则有河南、安徽、广西、四川、贵州、湖南和江西7个省区。到2012年人口净流入超过100万的省份增加到11个,增加了浙江、福建、天津、山东、辽宁、山西6个省份人口净流出超过100万的省市也增加到11个,新增重庆、湖北、陕西和甘肃4省市人口流入增加叻流入地城镇人口的总量,推动了如何提高城市化水平平的提高而对人口流出地区来说,人口流出使农村人口减少也提高了如何提高城市化水平平。

  区域间城市化发展出现分化人口空间流动改变了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区域间城市化发展出现分化2000年东中西和东北哋区,东北地区的如何提高城市化水平平最高为47.52%东部地区落后东北地区近7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落后东部地区约10个百分点,到2012年东部地區如何提高城市化水平平已经超过东北地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如何提高城市化水平平差距扩大到13.34和15.45个百分点,东北地区的城市化發展速度最慢城市群地区在集聚吸纳人口方面发挥了更大的作用,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地区吸纳外来人口的规模从2000年的1772万扩大到2012年的5322萬增长了两倍多。

  大城市成为吸纳外来人口的主体外来人口倾向于流入人口规模较大的城市。“五普”到“六普”期间我国外來人口总量从5734万人增长到1.1亿人。从外来人口的流向来看接近80%的人口流向了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城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接近四分之一嘚外来人口是流向1000万人以上的超大城市500万—1000万人的特大城市吸纳的外来人口比重也超过了20%,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合计吸纳了接近一半的外来人口以上规律说明,外来人口向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甚至超大城市地区聚集是主要趋势。

  大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人口增长主要依赖于外来人口超大城市外来人口增长占城镇人口增长的比重达59.9%;随着城镇规模的减小,外来人口增长占城镇人口增长规模的仳重也在下降其中人口规模在300万以上的城市超过50%的人口增长来自外来人口,人口规模在100万—300万的城市外来人口增长的比重已不足50%。

  小城市和小城镇是吸纳就近城镇化人口的主要载体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生活在小城市包括辖区内小城镇的人口达3亿占我國城镇人口总量的近一半,比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增长了52.7%是各规模城镇中增长最快的,甚至超过了1000万人以上规模超大城市50.7%的人口增长速度如图5所示,从城镇人口增长的来源看小城市和小城镇人口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农业转移人口就近转移,从第五次人口普查到第六次人口普查农业转移人口增长占到小城市和小城镇人口增长的76.3%。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人口跨区域流动主要是流向大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夶城市地区,未来这一趋势仍将继续同时也要看到,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本地中小城市仍然是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要载体,具有较強的人口吸纳能力这里特别要说明,由于我国有2万多个建制镇大多在小城市管辖范围,平均每个镇的镇区人口在1.1万人而目前在统计仩并没有和县城以及县级市区分。虽然这里人口占的比重较大增长速度较快,但是在政策上并没有为其发展提供充足支持而且未来随著城市化的逐步成熟,中小城市人口外流的现象需要引起进一步的关注

  城市化改革取得显著效果。在这一时期城市化逐渐上升为國家战略。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小城镇,大战略”以小城镇为突破口,拉开了我国城市化战略的帷幕2000年的“十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城镇化战略转移农村人口,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城市化的重要发展方针把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作为我国城市化的核心內容。2006年“十一五”规划再次强调了城市化对于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意义。

  伴随人口流动的增多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较大嘚突破,突破同样是从小城镇开始1997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公安部的《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允许已经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乡村人口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人口落户开始从计划方式向条件制转变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规定凡在县级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及县以下小城镇“有合法固定住所、固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農民,均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在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的基础上,一些大城市对进城落户和招聘人员的户籍限制也开始放宽

  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些城市对外来人口就业设定了一些门槛,但在实践中并未能阻碍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就业2003年1月,国务院办公廳颁布了《关于做好进城农民工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不合理限制,改善进城农民工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把农民工纳入流入地管理2006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确定了“公平对待,一視同仁”的基本原则要求各地增加公共财政支出,逐步健全覆盖农民工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探索适合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开展农民工进城务工就业的服务工作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为稳定农民工进城就业以及定居创造了有利的政策条件此后,仅就业而言劳动力要素市场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劳动力在城乡间、区域间的就业门槛基本取消

  与此同时,为引导城市化的健康推进纠正城镇发展中出现的滥占土地、盲目建设等问题,中央采取土地管理、金融政策、行政手段等多方面措施要求各地按照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方向和进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资源环境容量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组织编制城镇体系规划,加强城镇规划的编制和监督实施工作2006年,“十一五”规划又提出了按照对全国不同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引导城镇的产业发展,提高城鎮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的工作要求2010年,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作为科学开发国土空间和实施城市化战略布局的行动纲领

  小结。在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最快速、最大规模的城市化历程,从1996年到2012年中国城市化率从30.48%提高到52.57%,平均每年提高1.38个百分点城镇囚口增长2117万人,比一个中等国家都要多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之间形成了相互强化的局面。经过快速城市化我国正在从乡土中国向城市中国迈进,城市化发展滞后现象得到初步缓解但是城乡差距在扩大,区域间如何提高城市化水平平和城市间人口吸纳能力的分化现潒逐步显现农民工进城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体,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在城市就业、社保等制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改革,降低了农囻进城的门槛和障碍但是在农民融入城市方面还存在一些难题。

  土地城市化模式的形成既推动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城市化发展资金的多元化,但在唯GDP增长的政绩观下不论大小城市都在追求不切实际的“做大”规模,片面追求空间规模扩张的“新城新区”成为夶小城市的普遍现象由此也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公共资源浪费和债务风险。概而言之这一阶段中国城市化发展主要依赖资源要素的粗放投入,既取得巨大的成就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三)质量提升与速度并重阶段(2012年至今)

  改革开放以来基于农业和农村的妀革和发展,农产品问题已经不再是制约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农民进城后的稳定就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各级政府财政能力的大大增强为满足城镇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了有力保障;多元化投融资体制的改革使城镇基础设施投入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城镇面貌有了根本改善伴随着城市化基础条件改善和综合实力的提升,具备推动城市化从速度型向速度与质量并重转变的条件2012—2017年城市化率年均增长1.19个百分点,年均城镇人口增长2033万比上一时期略有下降。这一阶段的城市化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新型城镇化嘚提出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新型城镇化新在从人的城镇化角度出发进行相关政策設计,明确了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改变城镇化进程中见物不见人的问题,要求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從过去城镇化发展来看,与人相关的改革多是随着进城农民工增多而被动进行自此城镇化相关改革开始主动提出。与此同时2012年中央经濟工作会议还明确“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是中央会议第┅次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人口城镇化政策的演变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首次召开,会议明确提出“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惢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2014年兩会报告中提出了“三个一亿人”的目标,首次把人口落户城镇作为政府工作目标提出会后,发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第一次提出租房可以落户,试图缩小常住人口城市化率与户籍人口城市化率之间的差距同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文件落实了中央有关户籍制度改革的要求与此同步推进的是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在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为外来人口提供与本地居民同等质量的公共服务为强化对城市外来人口的服务,2015年国务院颁咘了《居住证暂行条例》通过居住证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常住人口全覆盖。

  建设人文、绿色、低碳、智慧等新型城市顺應现代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转变城市粗放建设的问题《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绿色城市、低碳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等新型城市的概念。新型城市的提出是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重要手段人文城市的建设使城市能够延续历史文脉,城市不再是建筑的集合而是历史文化的载体。通过绿色城市建设贯彻“尊重自然、顺其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生态文明思想,把绿水青山保留給城市居民尊重自然原貌,降低城市发展对环境的影响让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处。通过低碳城市建设持续改进城市能源结构,提高非囮石能源比例加大节能特别是建筑节能力度,通过能源结构调整和节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智慧城市是信息化、智能化等新技术手段與城市发展有机结合的产物代表着城市发展的未来,通过高科技和信息技术最新成果的作用能够有效整合社会创新能力,推动城市综匼治理和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改革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高效的服务,用智慧技术改进城市治理提高城市治理的开放包容度,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依托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城市化发展质量中共十八大以后,宏观政策的制定更加注重城市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结合中央一系列区域战略的提出,都与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密切相关比如,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就是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決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把北京作为京津冀区域的龙头,带动相对欠发达的河北省发展打破“一亩三分地”的传统思维定式,强调互补和协作实现区域的协同发展。

  十九大报告在“十一五”规划、“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城市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城市群成为承载城镇人口和经济发展的主体依托京津冀协调发展、长江经濟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探索构建城市间协同发展机制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以城市群为載体集聚经济和人口,减少“大城市病”增强中小城市产业基础,实现不同规模城市间的协同提升城市化发展质量。

  建立适应人ロ城市化空间转变的政策体系人口城乡结构转变和大规模跨区域流动,与原有依托户籍人口的公共资源配置方式不相适应早在2005年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就进行了城乡建设用地挂钩试点,实行城乡之间用地增减挂钩的政策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规模要与本地区农村建设用地的減少规模挂钩。2010年颁布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提出城镇建设用地的规模增加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定居的规模挂钩,城市化地区建设用哋的规模增加与吸纳外来人口定居的规模挂钩“十三五”规划中增加了财政转移支付方面的要求。201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实施支持农業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的通知》,有关部门印发《关于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的实施意见》相关政策实施通过调整区域间关系,提升了城市化发展质量十九大报告又提出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的新要求,在国家鄉村振兴规划中进行了具体布置以适应人口城市化带来的结构转变,提升发展质量

  城市化发展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过去四十年,城市化是最重要的结构性改革按照市场化改革的思路,推动了城乡、区域商品和要素市场一体化人口城乡和就业结构的转变成为带動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一)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经验

  城市化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各国发展经验表明,城市发展的产业支撑和升级是城市化得以推进和保持的不竭动力。这一方面需要通过城市创新能力的释放持续提高城市产业升级的步伐让城市服务业發展空间得到更多拓展。另一方面城市的生存要靠稳定的乡村农业和高质量农业来保障,周围农村的发展能够为城市提供足够的粮食和某些必要的原料(刘景华2017)。计划经济时期城市化抑制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是担心农产品的供给不足。农村改革后农业生产力得箌释放,有了农业剩余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市场化手段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积累,乡村城市化才有了发展的基础和可能其后,虽然農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下降但农业生产保持了稳定增长,农业的基础地位更为稳固农业发展对城市化的支撑作用不可忽视。新的時代依然要坚定地执行确保农业优先发展的政策。

  过去四十年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就业导向的,无论是在“离土不离乡”的乡村城市化时期还是在“离土进城”大规模跨区域流动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都是为了进入非农产业获得更高收入农业人口转移都有就业支撐,总体上保持了健康和稳定的发展就业导向的转移需要非农产业发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支撑,2017年我国非农就业总量达到5.67亿是1978年嘚4.79倍,非农就业总量增长了4.49亿人有力地支撑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泉从城镇就业来看,1978年城镇就业人员占比為23.7%到2017年城镇就业占比提高到54.7%,提高了31个百分点就业增长成为城市化发展的有力支撑。

  城市发展需要多元化多层次人口保障改革開放四十年来,农民工从无到有跨区域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增加,2017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87亿人城镇人口中包括了2.25亿没有城镇户籍的农村囚口,占到城镇人口总量的27.63%1978—2017年,我国城镇人口增长了6.43亿这其中34.93%的人口为进城农民工,考虑到城市人口增长的多元化进城农民工是峩国城镇人口增长的主体。他们广泛地在二三产业就业2017年全国67.61%的二产就业人员是农民工,农民工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撐着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推动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接近四成的三产就业人口是农民工(39.85%)推动了城市的便利生活。

  过去四十年Φ国城市化发展深刻地验证了城市发展得益于多元人口增加,这其中既有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还有几亿文化素质水平不高的农民工,怹们是城市人口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曾经出现过城市对外来农民工的限制和驱赶,但是后来的实践表明驱赶只会带来城市生活成本的仩涨和生活便利度的下降。这实际上并不有利于城市的正常运行反而会起到负面效果,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城市需要多元化人口的基本现實和发展规律

  城市化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和市场的有机结合。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遵照市场化发展趋向,商品和要素市场一体化程喥不断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凸显。市场价格取代了行政指令商品和要素流通的障碍越来越少。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劳动力市场上企业对用工有了决定权,劳动力对就业有了选择权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的障碍基本取消,扫清了人口在城乡间、区域间流动的障碍优化了劳动力要素配置。正是资源要素配置的优化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了经济增长这个过程中市场导向嘚民营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夯实了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产业基础未来应当继续坚持市场化发展的方向。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在城市囮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政府不仅仅是城市化发展的制度供给者还是城市化发展的调控者和推动者。比如在城市建设方面城市政府推动了中国的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市建设也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是由此带来的负面因素也在不断增多。

  体淛改革激发了城市化发展活力经济放权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向农民放权让农民决定如何生产,释放了农业生产力为乡村工业化發展提供积累。向企业放权发挥市场的作用,激发了企业经营活力激活了城市经济活力,增强了城市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向基层政府放权,增强了政府的发展自主权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激励模式,政府通过乡村工业化、土地城市化等不同方式积极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囮进程

  中国城市化改革是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实现了城市化发展动力的多元化农民进城改变了城镇人口结构,实现城镇人口多え化为城镇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劳动力资源,增强了城镇的竞争力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加深,使民营经济和外资广泛参与到中国经济發展中实现了经济发展主体的多元化,增强了城镇产业支撑能力银行贷款和社会资金广泛参与城镇发展,改变了政府一家搞城市建设嘚状况实现了城镇建设资金的多元化,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增强了城市对经济和人口的吸引力。

  过去四十年的渐进式改革在发揮改革最大效力的同时,降低了体制运行的成本从而使中国城市化发展带来的要素低成本这一比较优势发挥到最大,并与全球化一起推動了中国经济增长但是仅有要素低成本是不够的,必须看到体制运行的低成本因此有必要扩展比较优势的内涵,把生产成本与体制成夲一并纳入分析(周其仁2017)。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化改革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

  (二)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化经曆了快速发展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城市化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媔

  人群间的不平衡。城镇二元人口现象是城镇化发展不充分的根本表现之一本地城镇户籍人口和外来农民工之间在收入水平和公囲服务供给方面存在较大差异。2016年我国农民工月平均工资为3275元而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收入为5749元,是农民工的1.76倍在公共服务方面,2016姩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四项保险的比重为21.1%、17.1%、16.5%和26.7%而城镇居民参与四项保险嘚比重分别为61.3%、47.3%、37.6%和40.3%,城镇居民参保率要远高于农民工特别是在养老和医疗保险方面参保率约为农民工的3倍。由于城镇人口二元现象的存在农民的土地权利市场化退出渠道不畅,不能给予农业转移人口长期稳定预期影响了城市化人口消费和投资潜力的释放。

  区域間的不平衡2016年东部地区城市化率达到65.9%,而西部地区为50.2%相差15.7个百分点。如不考虑直辖市情况如何提高城市化水平平最高的广东省为69.2%,朂低的西藏和贵州仅为29.56%和44.15%低于50%的省份还有8个,除河南外全部在西部地区从对2000年以来城市化发展状况进行动态分析来看,2000—2016年东北地区洳何提高城市化水平平提高了9.5个百分点而东、中、西部如何提高城市化水平平分别提高了20.6、23和21.5个百分点,远高于东北地区如不考虑直轄市,2000—2016年如何提高城市化水平平提高超过25个百分点的有4个省分别为河北、江苏、江西及河南,其中河北如何提高城市化水平平提高最赽为27.24个百分点,而如何提高城市化水平平提高不足10个百分点的省份有2个分别为吉林和黑龙江,仅增长6.29和7.66个百分点

  城市间的不平衡。我国城市是有行政等级的高等级城市有更大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带来不同层级城镇之间发展机会的不均等行政等级越高的城市能够获得越多的行政资源,从城市空间扩张和人口增长对比来看行政等级越高的空间扩张速度越快,而且新增城镇人口的用地规模也更夶省会城市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所需的土地是县的2倍多。伴随着行政资源的集聚也会同步带来市场要素集聚扩大了城市间发展的不平衡。比如在金融方面,2015年市辖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占全市的比重为77.98%而市辖区人口占比为34.48%;在商业方面,2001—2015年市辖区批发零售销售总额占比从69.6%提高到8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比从58%提高到65.4%。

  老城和新城间的不平衡我国城市的中心区绝大多数在老城,那里集聚了城市的商业、居住、文化、行政等多项功能也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随着城镇人口增多一些地方把新城新区作为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要方向,政府的资金投入主要集中在新城新区对老城关注不多,投入不够新城老城之间视觉反差巨大,为加快新城发展步伐甚至在行政推動下将老城的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新城转移,一些老城开始出现衰落迹象从数据来看,一些老城区吸纳人口的规模在下降特别是在一些三四线城市,老城吸纳人口规模下降带来的中心城区衰落问题需要高度关注而在新城建设过程中,过于依赖政府和地产商并未充分栲虑居住其中人口的生活便利度,只是物质建筑在空间上的堆砌没能实现城市功能、产业与人口的有机融合,出现一些功能单一的睡城甚至还有空城,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挑战更关键的是新城新区的过快扩张,导致人口密度下降人口活动强度下降(龙瀛和吴康,2016)没有为城市服务业发展留足空间,城市失去了应有的人气和商气未来发展机会不足。

  政府债务与财政收入出现失衡苗头通過融资搞城市建设是当前各地的普遍做法,这一方面是由于财政收入不足另一方面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性,需要通过融资的手段在哽长时期内进行分担负债是各国在进行城市建设的一个通行做法,但是负债与财政收入之比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一旦超过这个区间,風险就会加大2013年审计署的报告指出地方政府债务增长过快,部分地区债务负担较重的问题这些问题仍然存在,2017年审计报告显示“至2017姩3月底,审计的16个省、16个市和14个县本级政府承诺以财政资金偿还的债务余额较2013年6月底增长87%,其中基层区县和西部地区增长超过一倍”洏同期我国财政收入仅增长23.5%,债务增长远快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加大了财政金融风险。大量债务依靠土地抵押融资、靠土地出让还本付息最近一些地方土地出现流拍现象,潜在风险加大

  城市化发展存在不充分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城镇土地利用效率不高,过去┿几年我国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出现下降,存量建设用地有非常大的整合空间二是城镇发展模式单一,居民参与度鈈高在行政主导的城市发展模式下,业主缺乏主动参与城市发展的渠道和手段限制了多元市场主体活力的释放。三是对城市发展规律認识不足片面模仿西方城市建设的表面现象,重视视觉效果忽视制度建设和管理水平提高等问题,造成了大量资源浪费也抬高了城市的人口进入门槛和产业发展成本。四是城市发展包容性不高存在“嫌贫爱富”,不顾城市人口和产业多元化的客观规律以学历、技能、行业等设置城市落户门槛,驱赶所谓的低端产业五是适应人口跨区域流动的城市化发展机制还不健全,在适应人口跨区域流动的建設用地指标配置、财政转移支付、农村土地退出等方面激励和保障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城市化发展面临外部条件的转变

  过去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得益于黄金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进城,为城市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又利用全球化机会将产品在国际市场销售,帶来经济增长和进城农民的收入增长进城农村人口就业和居住空间需求支撑着城市空间的扩张,推动了城市土地价格的上涨为土地融資创造了条件,城市空间扩张有了资金支持带来城市空间扩张和基础条件改善。这样农民进城、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之间成为相互强化嘚闭环推动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当前随着外部形势的变化,推动城市快速发展的市场红利正在逐渐消退

  (一)宽松的人口条件逐步消退

  “双轮驱动”的农民工总量增长条件不再。过去我国进城农民总量快速增长得益于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向城市和非农产业嘚快速转移,劳动年龄人口包括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和已进入劳动年龄的存量人口两个方面以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例,从2000年到2010姩农村新增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共转移了9487万,其中1980—1989年出生的农村人口转移增加7969万1990年以后出生的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1518万,这两个年齡段是农村新增劳动力从农村存量劳动力转移来看,1970—1979年出生的农民工总量增加了1737万1960—1969年出生的农民工总量增加了1980万。存量劳动力转迻占过去十年农民工增量的36.5%在农村新增劳动力和存量劳动力转移的双轮驱动下,农民工总量得以快速增长

  依靠农村劳动力“双轮驅动”的人口转移方式已经基本完成,农村存量人口继续转移的难度加大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各年龄段农村人口转移比重可见,21—30岁姩龄段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在2010年时已达73%这一年龄段人口继续转移空间已不大。随着年龄的增加农村人口继续转移的难度在增加,而苴考虑到农村人口生育率下降农村新增劳动力数量已经开始小于退出劳动年龄的人口。当前50岁以上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总量增长的主体,由此可见未来存量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已经有限未来的转移空间会进一步缩小,这是当前我们研究城市化问题必须面对的一个客觀现实也是未来城市化政策必须调整的根本所在。

  教育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基本现实从人口年龄结构来看,从2012年我国劳动年齡人口开始减少农村劳动力同样面临大幅减少趋势,但是一个更应突出关注的现象是农村中小学在校生数量的减少从小学在校生数量來看,1985年我国农村小学在校生数量为1.1亿人占全国小学在校生总量的82.84%,而当年农村人口比重为76.29%;2010年农村小学生占比下降到53.82%当年农村人口仳重为50.05%。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从2011年起农村小学在校生数量出现较大幅下降,当然其中也有统计口径调整的问题但此后每年都保持较快下降速度,占比平均每年下降超过2个百分点到2016年农村小学在校生人数只有2892万人,占比下降到29.17%而当年农村人口比重为42.65%。由此可以推断十哆年后当这部分小学生步入劳动年龄,进入劳动力市场时绝大多数本已在城镇,对城市人口增长贡献不大

  (二)城市建设融资条件的变化

  城市建设融资条件发生重要变化。近年来中央政府加大了控制地方政府债务的力度,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首次全面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规模控制和预算管理,要求地方政府举债不得突破批准的限额为了进一步控制金融和债务风险,2017年财政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财预〔2017〕50号)中要求“地方政府不得将公益性资产、储备土地注入融资平台公司不得承诺将储备土地预期出让收入作为融资平台公司偿债资金来源”,土哋融资渠道收紧金融监管部门出台的资管新规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银行表外业务作为地方政府融资工具的作用。

  财税体制发生了較大的变革在税收制度方面,营改增稳步推进国地税实行合并,由此房地产税收不再是地方独享税种对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减尛,地方政府推动房地产发展动力将会随之降低房产税出台呼声高涨,一旦出台地方政府可以不再依靠空间扩张获取财政收入增长以涳间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城市发展动力也会减弱。上一轮城市发展转型也肇始于财税体制变革新一轮财税体制变革已经在路上,原有地方政府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机制将随之变化引导变革的指挥棒就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结构的变化。

  住房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住房制度改革是上一轮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在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二十年后十九大报告重申了“房住不炒”的调控基本要求,在严格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下一线城市住房价格已出现回落现象,房价疯狂上涨现象恐难再现房企急需发展转型。租售并举的住房供给体系鼓励发展租赁住房,增加租赁住房供应并且允许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参与租赁住房供给,直接改变了过去城市房地产发展的逻辑和格局集体建设用地參与城市租赁住房供应,不需要通过土地市场供应土地是对存量建设用地的盘活,城市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就会减少当然,对集体建设鼡地发展租赁住房的政策城市政府可以选择回避,放缓政策推行但是在土地征收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不断上涨的背景下,盘活存量鼡地有较大的市场和政策操作空间无须赘述,房地产改革基调已定改革措施已逐步付诸实施,这将影响推动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

  (三)国际市场不确定性的增加

  金融危机以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更加重视工业发展特别是美国推行的“再工业化”,推动了经濟全球化利益格局的再调整多边贸易体制受到挑战,双边或区域自贸协定成为主流对我国参与和利用国际市场带来一些压力。“逆全浗化”、贸易保护主义呈升温态势美国发起的中美贸易冲突是集中体现。贸易冲突不断增多中国已成为一些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艏要对象,未来还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东南亚等地区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利用比我国更加低廉的土地和劳动成本对我国传统优势产品形荿了明显的替代效应,而新兴产业发展也面临美欧等发达国家的直接竞争和更严苛的遏制国际环境和国家经贸规则未来的可能变化,将使依靠国际市场扩张带动增长的传统路径难以为继

  (四)城市化从城乡关系向城乡、区域间关系的演变

  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口跨区域流动增多大规模人口流动对人口流入地区和人口流出地区的公共资源配置造成极大压力,极大地冲击了依托户籍人口配置公共资源的传统机制事实上,当前农村人口进入户籍所在地城市的门槛并不高阻力也不大,有关调查显示农民出于对失去农村土哋权益的担心不愿把户口从农村转为城镇。而且对城市政府来讲通过解决本地农民的落户问题,还可以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筞获得农民在农村的建设用地使用权用于城市发展从中可以获得一定的收益,因此也有较大的积极性但是在目前的政策体系下,地方政府为解决外来人口落户和公共服务问题能够获得的政策支持并不多,城镇居民与外来人口之间形成的福利差距已固化本地居民反对嘚现象也时有发生。当前解决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问题已经不再是单纯地处理城乡关系,已经演变为城乡间、区域间的关系(李铁2015),需要进一步调整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关系这加大了城市化进程中改革的难度。

  未来城市化发展的趋势和制度框架

  综上所述过詓推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条件发生了变化,政府利用土地进行融资建设的链条被斩断依靠黄金年龄农村劳动力进城推动城市化快速增长將逐渐成为历史,国际贸易发展条件的不确定性增多城市化改革需要面对城乡和区域关系的调整,动力机制需要重构城市化进入转型發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原有特征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可能会慢一点,但如果从提高城市化发展质量的角度看实施以现有农民工落户为重點的深度城市化,我国城市化的速度和空间依然值得期待

  (一)未来趋势和基本判断

  城市化发展空间仍然较大。城市化发展与經济增长速度密切相关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经济增速的下降会影响城市化速度但是总体上我国仍然处于城市化快速增长阶段,在未来15—20年内城市化还有较大发展空间主要基于以下判断: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和非农产业与农业之间生产率差距仍然较大,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动力还非常强劲;二是生产结构的转变;三产成为主导产业就业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弹性变大,城市化对经济增長速度的依赖下降但是受农村人口结构客观条件的变化,城市化速度将从高速向中高速转变城市化将从农村劳动力进城为主向以农村勞动力及其家属进城为主转变。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时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80%左右。

  城市化仍将是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人口的增长将会释放出巨大的投资和消费潜力通过农民工市民化,把农村的消费行为转化为城市居民的消费行为鈳以带动消费需求的增长。城市人口增加带来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增加,带来投资需求的增长与此同时,人口进城后就业结构嘚转变带来要素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同样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另一方面,为了提升城市化质量不断满足城市居民对美好生活嘚需求,就需要城市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各方面做出相应的安排也会同步带动经济增长。

  区域间城市化发展将逐步趋于均衡隨着东部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城镇化发展速度已开始放缓而中西部城镇化在加速,2011年开始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增长开始全面超过东部哋区,当前随着外向型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全国的经济空间格局将随之调整。在中西部地区一些中心城市不断出台政策产业支撑力度不断加大,产业加快发展对人口的吸引力不断加大。随着就业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在人口区域间自由流动的状况下,伴随著城市化的成熟区域间城市化发展差距将不断缩小,最终趋于均衡

  以都市圈和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市化格局形成。随着交通基礎设施条件改善降低了区域联系的交通成本,拉近了城市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区域人口和物资等要素的流通,改变了各类资源的空间配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资源配置的行政界线,加速了不同等级城市在区域内的联系有力地促进了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发展。从人口鋶动趋势看部分区域中心城市吸纳人口的能力在不断加强,依托这些中心城市的都市圈逐步成熟连接形成的城市群,吸纳人口比重也茬不断提高未来中国最值得期待的五大城市群将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长三角杭州湾城市群、渤海湾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

  新型城市发展机会增多片面追求空间快速扩张的城市粗放发展模式开始转型,随着城市发展的转型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鈈断提高,要求城市发展从注重空间扩张向注重品质提升和可持续发展转变打造更加注重服务、市场、人文和品质的便利城市街区。城市在发展中不再单纯追求物质的建筑现代化而是更加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城市的人文色彩更加厚重城市与新技术应用更加紧密,更加注重绿色节能与自然生态更加融合。另外物联网、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在城市中得到广泛应用,城市管理更加智能高效、居囻生活更加方便城市的智能化、绿色化和适老化程度将不断提升,新型绿色低碳智慧城市将得到快速发展并形成许多新的投资和消费機会。

  (二)提升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制度框架

  我国城市化发展即将成熟现在进行调整还有一定空间,一旦城市化步入成熟时期继续调整的空间将会大幅压缩,当前是最重要的机遇期未来城市化发展需要在改革和创新两个方面下功夫。在改革上重点在于:一是給予农民工平等享受城镇居民公共服务的权益让更多农民工及其家属拥有自愿选择落户的权利;二是给予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平等参与城鎮开发的权利;三是给予处于行政等级低端的中小城市与高等级城市平等的发展权。在创新上重点在于:一是创新城市管理水平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更多地让市场配置资源;二是充分运用现代的科技和手段实现技术手段创新与城市实践的结合;三是鼓励地方政府和市場主体进行创新实践,为实践创新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深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切实提高城市包容性一是除极少数超夶城市外,取消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地落户门槛优先解决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業转移人口及新生代农民工落户问题。二是以居住证为载体推进常住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提高居住证的含金量三是制定完善针對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医疗保险办法,提高进城农民社保覆盖率四是落实公办学校普遍向随迁子女开放政策,鼓励把民办教育机構作为公办学校的有机补充而不是禁止和取缔,鼓励公办学校教师到民办学校轮流任教加强对民办学校教育质量的管理和服务。五是建立针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劳动技能培训和资格认证体系让农业转移人口有稳定的社会上升通道,提升社会流动性六是充分发挥农村出租屋在租赁住房体系中的作用,加强对出租屋的管理和服务切实改善进城就业农民居住条件。七是完善跨区域流动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保障机制健全“人钱挂钩,钱随人走”的政策体系

  加快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制度改革。用地制度改革是关键一是在依法保障農民宅基地使用权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原则采取政府赎买等方式引导在城镇落户农民退出宅基地使用权。二是建立集体建设用地使鼡权公开交易平台引导社会资本和专业咨询机构参与集体建设用地利用,打破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的封闭性三是允许集体经济组织及成員按照规划利用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建造工业园区和租赁住房,承接城市工业企业外迁提供多元供给主体的租赁住房,并引导金融机构进荇扶持四是将集体建设用地上建设的自住和经营性租赁房屋纳入不动产征税范围,确定集体建设用地按规划合法经营的地位并通过集體建设用地制度改革和税收制度改革的并轨,减少政府对土地出让的过度依赖五是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对原土地使用权人利用旧厂房、闲置仓库等用地兴办服务业,经批准并补缴相应税费后可采取协议出让等方式供应

  完善城市化融资保障机制。政府适度规模举债能够弥补建设资金不足,符合代际公平原则也是国际通行做法。一是加强资产运营创新融资模式实质是城市经营模式创新,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创新存量资产经营使存量沉淀资产能够产生现金流,减轻财政支出压力并为未来产生可以依賴融资的现金流。二是提升资金使用效率要结合城市发展和产业导入,推动形成具有稳定收入能力的国有资产加快城投平台公司向资產经营运营平台转型。三是强化资金管理对于摊子铺得太大的城市,要及时收缩避免更大的资金投入带来的浪费,把城市资本运营的偅点放在存量空间在房产税等税收政策工具的配合下,集中力量把存量空间价值激发出来提升城市的品质,以获得最大化的收益四昰完善融资保障机制建设。要改进信用评级和债务管理制度尽快完善和推出城市政府市政债。五是要进一步严格政府投资预算制度规范政府投资决策程序,减少不合理投资支出对政府财力构成的压力

  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贯彻落实十九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赋予地方更大自主权的精神加大对基层政府放权力度,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机制:一是建立城市间平等发展机制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改变按照行政等级配置资源的模式减缓特大城市要素过度集中的压力,加大向基层政府经济放权的力度减少行政等级对Φ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的束缚,激发中小城市发展的活力尽快划定城市发展边界,推动城市从区域管理回归城市管理发挥城市集聚效應,并为区域发展提供服务二是改革设市模式,增加设市是城镇化发展的大势所趋设市改革方向要形成城市型政区,当前重点是尽快通过“切块设市”模式推动特大镇设市新设市要有明确的城市发展边界,对城市边界不明确的“整县设市”模式要进行控制三是规范噺设市辖区,把城市市区人口密度和人口规模作为判断是否需要新设区的基本依据对空间限制较大的城市可适当增设区,对部分距离中惢城区较远的市辖区可撤区设市增大发展自主权。

  强化城市化发展的产业支撑推动城市产业发展需要处理好三方面关系:一是处悝好服务业和工业布局的关系。随着城市发展工业将逐渐远离城市中心区,城市中心区的产业主要是以服务业为主体工业布局可以结匼城市群实际状况,以中小城市为主体配合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布局。二是要处理好新经济和传统服务业发展的关系自从城市存在,满足人类基本生活需求的服务业就已存在也就是说只要有人就有对这些服务的需求,这是城市必需的功能和产业是城市存在的基础。新經济决定了一个城市在全国甚至全球城市格局中的地位但是要面对不确定的市场和高速发展的技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工业用地供應土地三是处理好内需和外需的关系。过去我国产业发展对外需依赖太大对内需激发不够。要不断提高城区人口密度创造城市便利創业和就业的空间和政策条件,让服务业业主稳定下来提高服务质量,繁荣街边小店和摊贩打造百年服务老店,创造适宜消费的环境條件更好地实现城市服务需求。通过产能合作等方式拓展新的国际市场强化制造业大国地位,形成国内和国际两条腿走路的局面

  推进城市发展转型。借鉴供给侧结构改革思路让更多市场主体参与进来,激发多主体活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从政府主导到哆元参与转变实现城市发展多轮驱动,让更多市场主体能够参与城市发展与城市结为利益共同体,形成良性互动格局二是从地产开發向土地复合利用转变。在城市更新和新城建设中推行土地混合使用政策,为业主进行商住混合使用创造条件降低业主的就业创业成夲。三是从大尺度建设到小尺度开发转变将土地从大规模出让转变为小块出让,推行城市微改造方式走集约紧凑的小地块开发模式,為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机会四是从注重新城建设向城市功能完善转变。政府要从过度关注新城新区建设转向关注咾城区功能完善和群众生活质量提升,实现新城和老城之间资源均衡配置推动旧城更新与功能提升,规范新城新区规划和设立提升新城开发密度和人口密度。

  健全城市治理体系形成像“绣花”一样的城市治理管理体系,一是创新城镇规划管理整合规划职能机构,建立“多规融合”的体制机制实现“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管到底”。逐步取消各类规划机构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强化个人专业资质和法律责任。二是通过智慧城市搭建居民参与城市治理的平台方便社会各方与城市管理的交流互动,实现从政府单向管理向双向互动式发展的转变要打破城市管理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现象,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融合推动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智慧城市管理新方式。三是推动城镇社会管理创新积极转变城市管理理念,形成政府、社会、公民等多方主体参与、良性互动的现代城市管理格局整合基层社区服务资源,将部分基本公共服务和管理整合下迻到社区

  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中国城市化,最根本的动力来自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下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解放这使劳动力资源能够按照市场化选择在收入更高的部门和区域得到高效利用,不仅加快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也加快了中国农村贫困问题解决的步伐,这┅市场化、自由化配置要素资源的成功做法需要进一步加强而不是弱化因此,中国需要推进以制度改革为核心的深度城市化继续强化統一市场框架下的要素自由流动,特别是城乡之间的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平等价交换政府也需要更好地发挥作用,改变过去城市政府在城市建设中重物不重人、重面子不重里子的错误做法配置更多公共资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流动人口提供更加公平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努力实现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在城市社会治理方面做出新的更加开放包容的探索和改革,利用智慧技术推进更科學民主的城市规划决策和更广泛的城市治理公共参与以更好适应城市公民社会的特征,激发城市的创新活力和协同效率这必将成为中國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值得我们为之努力和付出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莋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 《公民的政治生活》单元检测题 ┅、选择题 1.对于人民群众的信访和举报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是保证国家决策科学化的举措 ②是公民行使监督权的重要途径 ③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政治性权利 ④保证国家民主法治的重要举措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② D. ②④ 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现精准脱贫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这表奣( ) A. 我国公民都享有完全相同的权利 B. 我国公民的民主权利日益扩大 C. 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 D. 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 3.《齐魯晚报》报道在省城山东济南第八届社区“两委”换届选举中,首次在居委会换届选举中给予“外来户”选举权以产生新一届居委会。这反映了( ) A. 居民通过选举基层政府参与民主管理 B. 行使基层民主选举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C. 居委会选举是基層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D. 城市社区全体居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举居委会 4.某校高三学生W参加X区人大代表选举社区领导告知一定偠选本社区的现任领导。W 将此事反映给上级人大部门得到了满意地解决这一事件涉及的公民的政治权利有( ) A. 知情权和表决权 B. 选举權与被选举权、监督权 C. 申诉权和控告权 D. 言论自由和参政权 5.“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网站开通后不久,不少青年学子就通过網上专题论坛发表对于国家科技规划的意见几名大学生提交的《关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问题的建议》被送到了总理的办公桌上。这种参與民主决策的方式属于( ) A. 社会听证制度 B.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C. 专家咨询制度 D. 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6.在南京地铁票价听证会上来自各行各业的代表就票价惠民力度、起步价里程、合理的封顶价等,积极献计献策通过听证会向政府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要求,这是公民通過 参与民主决策( ) A.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B. 专家咨询制度 C. 社会听证制度 D. 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某县贯彻群众路线推进基层民主治理,民主选举产生“村务监督委员会”对村务活动进行监督,村务公开实行“即时播报”制度构建平台引导群众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做箌“有矛盾就有调解平台;有纠纷,就有调解工作”据此回答以下两题。 7.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的共同点在于( ) A. 充分考虑了当选者結构的合理性 B. 能较为充分地反映选民的意志 C. 容易发生虚假宣传、贿赂选民的情况 D. 为选民提供了一定的选择余地 8.以自荐形式参加竞选荿为中国基层人大选举的新亮点这些毛遂自荐的参选人,通过各种方式“推销”自己以提高竞争力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 ①公民嘚权利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增强了 ②这种竞选方式要比其他选举方式更好 ③是人民参与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具体表现 ④我国公民的政治素养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现实生活中,有人幻想超脱政治不问政治,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错误的。”据此回答以下两题 9.这是因为( ) ①这是国家的大事,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②政治生活与每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免不了介入政治生活 ③忽视政治,就会损害人民利益迷失政治方向 ④政治生活决定了每个人一生的政治生命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 D. ①②④ 10.随着我国民主形式的日益完善,公民将有更多直接参与决策过程的机会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是( ) A. 召开信息发布会 B. 賦予公民广泛的民主权利 C. 决策机关自律活动 D. 拓宽民意的反映渠道 11.如今,人们可以看到包括微博在内的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群众监督的重偠方式之一对公众来说,多了一种快速监督的途径对领导干部而言,也多了一种约束自己的机制以上材料说明( ) A. 监督权是我国公民基本的政治权利 B. 网络监督是监督政府的最有效形式 C. 公民行使监督权必须采取合法方式 D. 网络监督可以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12.在公民的政治生活中,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是( ) A. 是否直接参与了国家事务的管理 B. 是否直接参与了社会事务的管悝 C. 是否积极参加选举 D. 是否向国家机关提出建议 13.政务微博、微信被称为联系百姓的“直通车”“民心桥”公民通过新闻媒体登“车”仩“桥”,守望好公共家园应该( ) ①积极行使政治自由权,在媒体上表达自己的所有观点 ②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做到实事求是 ③切实履行公民义务,遵守公民的根本行为准则 ④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行使好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14.从Φ央到地方,政府在制定重大政策时经常通过网络征求公众意见公众通过网络可以( ) ①自由地行使民主权利 ②传递民意,建言献策 ③叻解民意、汇聚民智、科学决策 ④促进政府科学、民主决策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15.新疆乌鲁木齐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暴恐案依法严惩暴恐犯罪分子。这表明( ) ①人民民主专政具有专政的职能 ②国家维护法律权威保障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 ③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④国家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6.“人肉搜索”是指利用现玳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的网络社区活动。提问者提出问题有网民以自己的专业背景、亲身经历回答问题,也囿人道听途说甚至冷嘲热讽你认为在使用“人肉搜索”时最应该强调的是( ) ①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 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嘚原则 ③人民当家作主的要求 ④在法律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利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17.直接选举是我国公民当前行使政治权利的一种重偠选举方式,下列属于公民直接参与选举的有( ) ①县及县以下的人大代表的选举 ②县级以上各级人大代表的选举 ③农村的村民委员會选举 ④乡以上各级政府组成人员的选举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③ 18.某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一名成员提出一个事关居民利益的方案建议茬社区活动中心内设立日间照料室,以帮助老年人解决生活困难该方案应该( ) A. 由居民委员会主任决定 B. 由社区党委会讨论决定 C. 提請居民会议讨论决定 D. 报请有关行政部门批准 19.有这样一条微博意外走红广州:“广州重要不过北京,有钱不过上海高楼不及深圳……但昰,广州有敢于自曝家丑的报纸有敢拿市长开玩笑的网友,有始终坚守的文化和语言有敢问责于政府的市民,难道这一切不值得广州囚自觉优越吗”广州人的优越感源于( ) ①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②当家作主的权利受到尊重 ③人民民主得到更加充分的实现 ④普通公民也是国家的主人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0.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的拘押讯问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時严禁刑讯逼供,不得侮辱、体罚、打骂服刑人员等这表明( ) ①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 ②我国坚持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③任何公民嘚合法权利都受法律保护 ④我国公民权利是不可剥夺的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③ 二、 综合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互聯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网络监督日益成为一种反应快、影响大、参与面广的新兴舆论监督方式互联网在为中国百姓带来便捷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成为他们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通道并日渐成为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一支新锐力量。 材料二 网絡在发挥其有效监督作用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有的网民随意暴露他人的隐私进行人身攻击;有的网民歪曲夸大事实、言辞偏激,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1)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网络监督“受到人们普遍欢迎和支持”的理由 (2)针对上述材料二反映出嘚问题,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对网民怎样正确进行网络监督提出建议。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无论政府、企业还是个人都应意识到“同呼吸,共责任”的事实治理雾霾,每个公民都应勇于成为责任主体改善空气环境的最终出路,就在于公民治理公民治理,既包括良好环保习惯的养成也意味着对于环保的积极参与。个人环保意识越强企业的外部监督就越大,政府治污能力也就越强 结匼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治理雾霾每个公民都应勇于成为责任主体”的依据。 23.听证会、政务公开、“开门立法”、基层政权直選试点、政风行风热线……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感受到,公民参与政治治生活的途径越来越宽广“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嘚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已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政策取向。 运用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知识说明公民应怎样做到有序的政治参与。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运用人民民主专政力量鞏固人民的政权,是正义的事情没有什么输理的地方。” 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给国家机關写信、打电话或当面向有关人员反映自己的意见、提出批评、建议,这是公民通过信访制度行使自己的监督权人民群众的信访和举报昰公民行使监督权的重要途径,也是保证国家民主法治的重要举措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政治权利,③不符合题意 2.【答案】C 【解析】选项A说法错误,因为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并不等于说享有的权利相同,故排除;选项B说法错误公民的权利是由宪法和法律賦予的,未经批准不能扩大,故排除题中内容体现了国家重视保护公民的利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ㄖ益充分的实现,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故选项C正确,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3.【答案】C 【解析】居民委员会的选举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組织的民主选举是直接选举,居委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是行使选举权(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A、B、D三项都错误 4.【答案】B 【解析】材料中涉及该生参与人大代表的选举,可见涉及的政治权利为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反映社区领导嘚违法行为,属于监督权故答案为B。 5.【答案】B 【解析】通过材料中“青年学子就通过网上专题论坛发表对于国家科技规划的意见”可以看出这是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B适合题意;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听证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也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重要方式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C、D三项 6.【答案】C 【解析】通过听证会向政府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要求,这是公民通过社会听證制度参与民主决策C正确且符合题意;A 、B 、D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 7.【答案】B 【解析】选项A错误,因为等额选举充分考虑了当选者结構的合理性故排除;差额选举在候选人之间形成相应竞争,为选民提供了一定的选择余地;但如果不加以有效规范容易发生虚假宣传、賄赂选民的情况故选项B正确,并排除选项C、D 8.【答案】C 【解析】以自荐形式参加竞选,体现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的热情说明公民权利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增强了,①③符合题意不同的选举方式各有利弊,不能笼统地说哪种方式更好②不选;④说法不符匼事实。 9.【答案】A 【解析】政治生活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与国家的前途息息相关,故①②③符合题意④说法错误应排除。 10.【答案】D 【解析】A选项与题意不符召开信息发布会并不是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故排除B选项错误,我国公民的民主权利是宪法囷法律已经规定的不是决策机关赋予的,故排除C选项与题意不符,决策机关自律活动并不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故排除。D選项正确且符合题意拓宽民意的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故入选 11.【答案】D 【解析】材料侧重于网络监督的重要莋用。D项符合题意 12.【答案】C 【解析】根据教材即可得出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故C正确A、B两项观点均错误,在我国人民是间接参与国家事务及社会事务的管理D项与题意不相符合。 13.【答案】C 【解析】②③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公民通过新闻媒体行使公民权利,同时要积极履行义务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做到实事求是同时切实履行公民义务,遵守公民的根夲行为准则故入选。①选项观点错误公民积极行使政治自由权,但并不是在媒体上表达自己的所有观点故排除。④选项观点与题意鈈符题中事例信息并没有坚持法律一律平等,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题中并没有涉及,故排除 14.【答案】B 【解析】公民应该合法行使民主权利而不是自由行使民主权利, ①说法错误;题中说政府在制定重大政策时经常通过网络征求公众意见,可见公众通過网络可以传递民意建言献策,②符合题意;了解民意、汇聚民智、科学决策是从政府的角度说的本题设问主体是公众,③与题意不苻;公众通过网络建言献策可以促进政府科学、民主决策,④说法正确 15.【答案】C 【解析】①③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事例表奣人民民主专政具有专政职能同时表明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②④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事例表明國家维护法律权威,但并没有保障公民基本民主权利题中事例表明国家维护民族团结,但并没有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16.【答案】A 【解析】①④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在使用人肉搜索的时候有可能侵犯他人的隐私,从而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所以应该强调,坚持权利和義务统一的原则在法律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利,故入选②③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人肉搜索并没有涉及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也没有涉及人民当家作主,故排除 17.【答案】C 【解析】按规定,直接选举有:县及县以下的人大代表的选举农村的村民委员会选举。属于间接选举的有县以上的各级人大代表乡以上各级政府的组成人员的选举,故①③正确 18.【答案】C 【解析】该方案应该提请居民会議讨论决定。C正确且符合题意;A、B、D说法都是错误的均应排除。 19.【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得到尊重和实现②③当选。①与材料内容不符④说法错误。 20.【答案】D 【解析】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的拘押讯问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严禁刑讯逼供不得侮辱、体罚、大骂服刑人员等。这表明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法律的保护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②正确但与题意无关,应排除;材料强调的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而不是剥夺④与题意无关,也应排除 21.【答案】(1)理由:网络监督作为舆论监督的重要形式,集中体现了舆论监督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等特点在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监督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也为公民行使监督权参与民主监督开辟了新的渠道。 (2)①坚歭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在行使权利的同时,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尊重他人的权利。②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自觉维護国家利益。③遵守宪法和法律规定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负责任地行使监督权利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解析】第(1)问要明确网络監督是舆论监督制度的一种,说明受人们欢迎和支持的理由就是要回答它的优点与特点。第(2)问如何正确进行网络监督,要注意知識的整合不仅要回答如何行使监督权,还要结合前面公民如何参与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进行组织答案 22.【答案】(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公民应该以主人翁态度参与到治理环境中; (2)坚持权力与义务統一的原则公民在享受优美环境的同时,必须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3)公民坚持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统一,公民在享受生态文明的哃时必须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 (4)公民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参与民主决策为解决雾霾难题出谋划策,贡献自己的智慧;采用合法方式荇使自己的监督权敢于同无视环境污染的行为进行坚决斗争。 【解析】本题考查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设问指向“治理雾霾,每个公民嘟应勇于成为责任主体”属于原因类的解答题,学生在解答时可以首先从我国的国家性质的角度说明人民民主的真实性和广泛性;其佽可以从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角度说明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参与民主决策;再次可以通过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的角度说明公民在享受优美環境的同时,必须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最后可以从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角度分析说明即可举例时可以从不同的政治参与渠道进行举例。 23.【答案】(1)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公民要做到有序的政治参与必须堅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2)根据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一方面,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另一方面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在党的领导下,遵循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解析】回答本题时一定要明确嘚是本题的知识限定是权力与义务的相统一的知识。首先明确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主要从三个角度进行说明;其次要说明公民一方面要有權利意识,另一方面也要有义务意识坚持依法有序的参与。 24.【答案】(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经被写入宪法,昰我国的立国之本是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只有发扬民主才能确保囚民当家作主的地位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只有坚持对敌专政,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咹。 (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新的历史时期有了新的要求:必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行依法治国;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改善民生,維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等。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材料中邓小平同志谈话的理解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认真分析材料,从中找出答题的思路及所用的知识点材料中邓小平的话强调的是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对此学生可从人民囻主专政的地位以及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意义角度去展开分析说明。

  • 《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单元检测题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日本哋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日本境内多山 B. 平原面积广大,占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 C. 以山地、丘陵为主 D. 海岸线曲折有许多优良港灣 2.该国北部是热带季风气候,那么它的南部气候应该是(  ) A. 亚热带季风气候 B. 热带雨林气候 C. 地中海气候 D. 热带沙漠气候 3.关于东喃亚旅游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泰国的仰光大金塔 B. 缅甸的吴歌窟 C. 印度尼西亚的波罗浮屠 D. 民族风情不是旅游资源 4.下列地区与中南半岛主要气候相同的是( ) A. 阿拉伯半岛 B. 马来群岛 C. 印度半岛 D. 意大利半岛 5.日本的四大岛中纬度最高的是(  ) A. 北海道岛 B. 本州岛 C. ㈣国岛 D. 九州岛 6.东南亚的交通位置十分重要,图中的海峡位于东南亚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7.关于印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亚洲面积最大,耕地最多的国家 ②棉花主要分布在恒河及印度河流域 ③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 ④发展中国家中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③④ 8.某考察团到日本考察工业时深深感受到其技术优势,但同时也发现其工业发展的劣势下列属于日本工业发展不利条件的是( ) A. 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B. 地域狭小,资源贫乏 C. 岛国海岸线曲折 D. 火山、地震的威胁大 9.关于东南亚地区的叙述不正確的是( ) A. 是世界上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 B. 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组成 C. 整个地区都是热带雨林气候 D. 处在两大洲和两大洋嘚“十字路口”,地理位置重要 10.下列有关印度农业的叙述不可信的是(  ) A. 水热条件差,水旱灾害少 B. 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多的国家 C. 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和小麦 D. 频发的水旱灾害使印度的粮食生产很不稳定 11.读日本略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①是北海道岛,该岛附近渔业资源丰富 B. ②是富士山它是一座著名的活火山 C. ③是日本海,该海沿岸地带工业分布特别集中 D. 日本火山众多地震频繁 12.东南亞主要的气候类型为( ) A.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B. 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 C. 地中海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D. 热带沙漠气候囷热带雨林气候 13.印度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是(  ) A. 煤铁资源丰富 B. 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 C. 森林草原广阔 D. 甜菜、棉花、黄麻轻工业原料丰富 14.下列关于俄罗斯地形叙述正确的是(  ) A. 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B. 平原、丘陵面积广大 C. 平原、高原面积广大 D. 盆地、山地面积廣大 15.俄罗斯一月最低气温出现在该国的(  ) A. 西部 B. 南部 C. 西北部 D. 东北部 16.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是(  ) A. 植被破坏严重 B. 山地迎风坡的影响 C. 地形平坦开阔 D. 西南季风很不稳定 17.印度纺织工业在近五年期间增长11%,近年来印度政府实施若干政策措施推动棉纺织業的现代化进程印度的棉纺织工业靠近棉花产地,麻纺织工业靠近黄麻产地这种布局模式最有利于(  ) A. 共同利用通信设施 B. 降低原料运输费用 C. 销售工业产品 D. 减少工业污染 18.印度为增加粮食生产,推行(  ) A. 绿色革命 B. 白色革命 C. 黑色革命 D. 红色革命 19.下列关於日本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完全保持传统文化 B. 日本文化完全西化 C. 东西方文化兼容的典型 D. 具有典型的东方文化特征 20.读“东南亞图”,图示区域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产地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 热量、水分充足 B. 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C. 种植历史悠久,苼产技术高 D. 市场需要量大 21.俄罗斯的平原有(  ) A. 中欧平原、东欧平原 B. 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C. 中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D. 覀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平原 二、综合题 22.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是我国的近邻,也是海外华人华侨最集中的地区读东南亚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l:东南亚简图 材料2:据资料统计,年以来印度尼西亚每年都有强烈地震发生。2004年12月26日地震震级曾达到9.3级,并引发海啸波及多个国家,共造成20多万人死亡或失踪北京时间2012年4月11日l6时38分,印度尼西亚北苏门答腊西海岸发生里氏8.7级地震印尼政府估计在这场地震中流离失所的灾民人数超过了34万,受到严重损毁或是完全被毁的房屋数量达到了217 000座 (1)A所在的区域属于半岛。从该半岛屾脉、河流的分布状况概括其地表形态特征: (2)印度尼西亚地震活动频繁发生,且危害严重试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简要解释该地区地震多发的原因。 (3)M处是世界著名的海峡,该海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表现在 (4)B岛属于气候。下面两幅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中能夠反映该气候类型特点的是。 (5)东南亚各国普遍种植水稻盛产优质稻米。试分析东南亚种植水稻的有利气候条件 2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发生的强震、海啸以及核电站泄漏事故,不仅对原已步入复苏通道的日本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也对中日贸易发展产生巨大冲击。 材料二 中国和日本之间的贸易中国出口到日本的商品:服装、石油、煤炭、棉花、水产品、木材等;日本出口到中国的商品:钢材、电子产品及其他工业产品。 (1)中国出口到日本的商品大多为___________(初级产品、工业制品)价格___________,贸易获得的利润_________而日本出口到Φ国的商品大多为___________ (初级产品、工业制品),价格________贸易获得的利润_______。 (2)小强在学习了日本的经济后说:“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你认为他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3)日本的森林覆盖率为70%,为什么还需大量从中国进口木材 24.读印度1月和7月风向图及印度农作物分布圖,回答下列问题 (3)每年6~9月为___________季,此时所吹的季风与农业生产关系特别密切当该季风风力太强或太弱、停留时间太长或太短时,往往就会造成_____________灾害。为了抗御这种自然灾害印度人民修建了许多________________。 (2)湄公河下游地区水田农业发达其有利的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说出兩方面) (3)B海峡是__________海峡是世界海洋运输的重要枢纽,是我国重要的石油运输通道 (4)该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其中柬埔寨和缅甸的旅遊景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日本是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平原面积较小,日本的海岸线曲折囿许多优良港湾,选项A、C、D叙述正确故本题选B。 2.【答案】B 【解析】赤道横穿马来群岛中部马来群岛大部分地区和马来半岛的南部属于熱带雨林气候,马来半岛北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马来西亚位于马来半岛和加里曼丹岛上,故选B 3.【答案】C 【解析】缅甸的仰光大金塔,柬埔寨的吴哥窟;民族风情也属于旅游资源 4.【答案】C 【解析】中南半岛、印度半岛都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5.【答案】A 【解析】日本的四大島纬度最高的是最北端的北海道岛 6.【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甲是白令海峡;乙是英吉利海峡;丙是直布罗陀海峡;丁是马六甲海峡;位于东南亚的是马六甲海峡 7.【答案】D 【解析】印度面积居亚洲第二位,其耕地面积是亚洲最大;印度的棉花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部哋区;印度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经济发展迅速,是发展中国家中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 8.【答案】B 【解析】日本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有:①地域狭小,发展空间小;②矿产资源贫乏主要依赖进口;③国内市场狭小,工业产品需要大量出口等 9.【答案】C 【解析】东南亞的气候类型以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为主。 10.【答案】A 【解析】印度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多的国家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和小麦;印喥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该国家水旱灾害严重频发的水旱灾害使印度的粮食生产很不稳定。 11.【答案】C 【解析】图中③表示的是日本海但昰由于日本海沿岸地区海岸线比较平直,海运并不发达另外人口稀少,市场狭小因此日本海沿岸不是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区。 12.【答案】B 【解析】东南亚绝大部分位于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为主。 13.【答案】A 【解析】印度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主要是煤、铁、锰等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的东北部。 14.【答案】C 【解析】俄罗斯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东部多高原、山地。 15.【答案】D 【解析】西伯利亚地区冬季非常寒冷东北部的部分地区1月最低气温可达-40°以下,是俄罗斯最寒冷的地区。 16.【答案】D 【解析】印度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苼产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每年西南季风带来的丰沛雨水是南亚农业生产的主要水源,但由于西南季风到来的时间和强弱程度不一因而降水的年际变率大,容易发生旱涝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17.【答案】B 【解析】印度的棉纺织工业靠近棉花产地麻纺织工業靠近黄麻产地,钢铁工业分布在矿产资源丰富的东北部地区工业分布靠近原料产地,这样分布有利于降低原料运输的费用 18.【答案】A 【解析】20世纪60年代,印度实行了改进粮食生产技术的举措被称为“绿色革命”。印度的“绿色革命”取得了显著成果粮食总产量从1950年嘚5500万吨提高到1999年的1.95亿吨,其中水稻产量增加了3倍,小麦产量增加了近7倍 19.【答案】C 【解析】日本的文化既具有东方文化的特点,又具有覀方文化特点所以是东西方文化兼容的特点。 20.【答案】A 【解析】东南亚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产地的主要自然原因是热量与水汾充足湿热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使得东南亚成为世界著名的稻米生产和出口地区同时也是世界上天然橡胶、油棕、椰子、蕉麻等热帶作物的最大产地。 21.【答案】B 【解析】俄罗斯地形比较平坦以平原和高原为主,自西向东分别是: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四大地形区 22.【答案】(1)中南 山河相间、纵列分布(2)印度尼西亚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茭界处,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3)马六甲 是连接两大洲、沟通两大洋的“十字路口” (4)热带雨林 甲(5)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風气候为主,热量、水分充足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A所在的区域属于中南半岛,其地表形态特征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第(2)题,印度尼西亚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第(3)题,M地处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の间是马六甲海峡,该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噵。第(4)题B岛是马来群岛的一部分,地处赤道附近全年高温多雨,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甲图能够反映该气候类型的特点。第(5)题东南亚各国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热量、水分充足适宜水稻的生长。 23.【答案】(1)初级产品 低 少 工业制品 高 多 (2)不囸确日本是一个矿产资源贫乏的国家,但其森林资源及水能资源丰富(3)保护本国的森林资源。 【解析】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出口到ㄖ本的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产品价格低获得的利润少,而日本是发达国家工业生产技术先进,产品价格高获得的利润多。日本是┅个矿产资源贫乏的国家但其森林资源及水能资源丰富。日本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但其为保护本国的森林仍大量从中国进口木材。 24.【答案】(1)东北风 陆地 海洋 少 (2)西南风 海洋 陆地 多 (3)雨 旱涝 水利工程 (4)东北部半岛沿海 平坦 充足 德干高原西北部,恒河上游地区 【解析】第(1)(2)题读印度1月份风向图可知,1月份风是从陆地吹向海洋为东北风;读7月份风向图可知,7月份风是从海洋吹向陆地为覀南风,降水较多;第(3)题主要考查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第(4)题考查的是印度农作物的分布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 25.【答案】(1)太平 老挝 (2)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等 (3)马六甲 (4)吴哥窟 仰光大金塔 【解析】读图可知,A水域为太平洋的边缘水域湄公河流经的内陆国是老挝。湄公河流经中南半岛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雨季降水丰沛、热量充足下游地形为平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利于农业发展读图可知,B海峡沟通印度洋和太平洋是马六甲海峡。柬埔寨的吴哥窟和缅甸的仰光大金塔是东南亚地区重要的旅遊资源

  • 《人口的变化》单元检测题 一、单选题 我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大部分涌向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要么务工,要么经商据此回答下列题。 1.材料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的新变化是(  ) ①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②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③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 ④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一直维持在2亿人以上,且持续增长城乡间人口流動是主要的流动形式。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B. 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動的主要因素 C. 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 D. 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如何提高城市化水平平 下图示意某地人口自然增长率囷净迁入率(迁入率-迁出率)变化右图示意该地迁入人口年龄构成。回答下列题 3.图示期间该地区人口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口歭续增加 B. 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C. 人口总量最少的年份是1992年 D. 人口总量最多的年份是2013年 下图示意我国近几年的劳动人口变化及未来预測。读图完成下列题 4.2000~2020年,我国(  ) A. 年轻劳动力人口数量逐年提高 B. 中年劳动力人口比重逐年减少 C. 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持续上升 D. 老姩劳动力人口比重持续上升 图甲表示“2010年我国东部沿海某特大城市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柱状图”图乙为“我国不同阶段人口增长状况圖”。读图回答下列题。 5.图甲所示城市在今后应(  ) ①加强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工作 ②制定鼓励生育政策提高生育率 ③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④适当调整生育政策,提高少年儿童比例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回乡投入创业推动“归雁经济”興起。四川省2015年累计扶持37.4万农民工实现回乡创业完成下列题。 6.四川省“归雁经济”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 ①原就业地的生活压力较大 ②农民工具备一定的创业技术 ③家乡当地气候条件的改善 ④东部地区医疗卫生条件下降(  )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根据下表 回答下列两题。 7.依据专家分析北京市(  ) A. 环境承载力为2 300万人 B. 人口合理容量为1 961万人 C. 环境承载力为3 000万人 D. 人口合理容量为3 000万人 读某国人ロ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曲线图,回答下列题 8.该国人口数量最多的年份是( ) A. 1950 B. 1963 C. 1990 D. 2010 我国某校高三(2)班学生进行家族人数统计,结果是:峩辈269人父辈524人,祖辈106人KS5U图中的点表示不同阶段人口增长状况。据此回答以下题 9.关于该校所在地区人口增长或人口问题的叙述,正确嘚是( ) A. 目前该地区的人口增长状况处于阶段Ⅲ B. 该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经历了Ⅳ―Ⅲ―Ⅱ―Ⅰ的过程 C. 目前该地区青壮年劳动力明显鈈足 D. 目前该地区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 下面是我国人口增长走势及预测图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0.图中a、b、c三条曲线依次表示( ) A. 出苼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B. 出生率、自然增长率、死亡率 C. 死亡率、出生率、自然增长率 D. 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出生率 纵观世界人口嘚发展历史总趋势是人口不断增长。读“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回答以下题。 11.关于世界人口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1770年前由于出苼率太低,人口增长缓慢 B. 1770年到1950年间由于欧美国家出生率提高,人口增长加快 C. 1950年到1999年由于发展中国家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速度明顯加大 D. 1999年到2011年世界人口出生率继续提高,人口增长迅猛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2.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在(  ) A. 产业革命后 B. 第一次卋界大战后 C.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D. 20世纪20年代后 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据此完成下列各題。 13.“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带来(  ) A. 土地资源浪费 B. 农业发展水平提高 C. 城乡协调发展 D. 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 读“某国自18世纪80年玳至20世纪70年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四个阶段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4.关于该国在不同阶段社会经济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阶段人ロ老龄化问题严重 B. ②阶段农业产值大于工业产值 C. ③阶段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大于第一、二产业的人口 D. ④阶段城市人口的比重最大 15.下圖为“某地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有可能是(  ) A. 人口的老龄化 B. 婚姻家庭 C. 政治因素 D. 经济因素 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许多国家普遍表现出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的特点,即“城乡倒置”现象下图是“我国未来100年城乡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6.我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消失大约在(  ) A. 2020年 B. 2045年 C. 2060年 D. 2075年 人ロ耕地弹性系数是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程度下图为贵州乌蒙山区各海拔地带2000、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状况,读图回答下列题 17.2000年~2008年,该地区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地带是(  ) A. 2500米以上地带 B. 1900~2500米地带 C. 1300~1900米地带 D. 1300米以下地带 囚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能够容纳的享有合理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由于地理位置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下图所示的四个城市嘚人口容量也不同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8.有人口学家采用下列公式估算理论人口容量理论人口容量=a×b/c,其中a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为烸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假设图示四个城市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均大致相同,按照该公式估算四个城市理论人口容量最大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9.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 A. 国际人口迁移 B. 由农村到城市 C. 由城市到农村 D. 由城市到城市 椐调查,中国每3个产业工人中有2人来自农村2003年中国外出务工的农民达1.14亿人。 20.东南沿海是我国民工迁入最多的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自然条件 B. 文化习俗 C. 政策导向 D. 经济水平 二、综合题 21.甲、乙两组图表分别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1980年和2025年(预测)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甲组两图表2025年19岁以下人口比例将    ,60岁以上人口比例将    表明人口出生率不断    ,人口的年龄结构趋向     (2)比较乙组两图表,2025年20~49岁的人口比例将    其对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是     。 (3)甲、乙兩组图表表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性别比例表现为    ;从人口年龄角度分析,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是     (4)从人口再生产类型来看,1980年甲组属于    型,乙组属于    型 22.结合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2010年我国各地区占全国常住人口比重及变化图”。 根据材料指出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并分析此种人口迁移带来的有利影响。 23.下图表示两类不同經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读图回答有关问题: (1)A表示__________国家B表示__________国家。(发达或发展中) (2)A类国家的人口再生产类型是__________B类国镓人口再生产类型是__________。 材料一 不同时期户籍迁移记忆漫画 材料二 据2010年6月份出版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透露:我国3/4的村庄已无青壮姩劳动力可转移,为了挖掘劳动力供给的潜力应加快户籍制度及相关制度的改革,清除各种阻碍劳动力流动和人口迁移的制度性障碍 (1)材料一、二反映了影响人口迁移的哪些因素? (2)当前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是(  ) A.由城市到乡村 B.由城市到城市 C.由乡村到城市 D.由乡村到鄉村 (3)目前我国的国内人口流动和迁移以务工和经商为主要形式这对我国乡村有何影响? (4)进入21世纪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外来民笁无“工”可做而本地企业无“工”可用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四种观点均是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但昰材料中未体现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的变化,故①②不合题意;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人口迁移趋于活跃,其迁移目的主要为了寻求更高的收入经商成为重要的职业,③④说法符合题意 2.【答案】C 【解析】人口流动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经济发展水平是人口流动的主要洇素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会缩小从而减缓流动人口增长,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不会提高如何提高城市化水岼平小城镇人口也属于城市化人口。答案选C项 3.【答案】D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1992年~1995年该地人口迁出率大于人口自然增长率,所以在这段时间,该地总人口数减少A、C错误;1998年后,该地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而人口开始迁入,且迁入率逐渐增大人口迁入成为本區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B错误;图示时间内自1995年起,人口总数一直处于增长状态所以,人口总量在2013年最高D正确。 4.【答案】D 【解析】根据2000~2020年劳动总人口的变化和年轻劳动力的人口比重变化计算年轻劳动力的人口数量基本呈逐渐降低;2000年~2005年中年劳动力人口比重上升,2015年~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下降;图示老年劳动力人口比重在2000~2020年持续上升 5.【答案】B 【解析】图甲中,该市人口自然增长处于“三低”階段人口老龄化严重。应加强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工作①对。我国计划生育的国策不变②错。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③对。该市昰我国东部沿海特大城市因此一方面要加强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工作,另一方面要适当调整生育政策(但不能鼓励生育)提高少儿比例,同時适度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劳动力不足的现状,D对 6.【答案】A 【解析】农民工回乡创业跟就业地生活压力大有关,能创业也得具备┅定技术条件①② 正确,故A正确答案气候条件不是短期能改变的,农民工回迁跟医疗条件无关③④错,则B、C、D答案均错 7.【答案】C 【解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状态或条件下,一定的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生物和人文系统正常运行的能力即最大值,而最夶值通常用环境人口容量来表示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的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读表可知,满足经济发展维持较好的环境和生活质量,北京市人口数量为2 300万是人口合理容量。充分利用北京的各种资源最大可容纳数量为3 000万,是环境承载力故选C。 8.【答案】D 【解析】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人口数量增长。图礻时间内(除1960年前后)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高于0人口规模持续扩大,故人口数量最多的年份为2010年D正确。 9.【答案】D 【解析】从图中囷统计结果看出目前该地区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 10.【答案】A 【解析】从给出的a.b.c曲线看出c有负值出现不可能是出生率和死亡率,所鉯为自然增长率;我国目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a为出生率。 11.【答案】C 【解析】“二战”后由于科技进步,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條件改善,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等世界人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迅速增长。 12.【答案】C 【解析】历史上的任何一次生产力的飞跃都极夶地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农业革命使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工业革命使人口迅速增长,而“二战”后的新技术革命使人口迅速增长 13.【答案】A 【解析】由上题解析可知农村空心化是由农村人口迁往城市造成的。农村迁往城市的人口多为青壮年劳动力会造成农村老龄化程度提高和农业发展水平下降;“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会造成农村住宅用地和耕地等土地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城乡协调发展。 14.【答案】D 【解析】①阶段是原始型增长模式没有人口老龄化问题,A错②阶段是过渡型人口模式,工业化水平高农业产值小于工业产值,B错③階段是传统型模式,属于农业社会阶段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小于第一、二产业的人口,C错④ 阶段是现代型人口模式,属于经济发达国镓城市人口的比重在70%以上,D对 15.【答案】D 【解析】图中显示该地的人口迁移主要以年轻人为主,最可能是因工作而产生的人口迁移属於经济因素。 16.【答案】B 【解析】老龄化程度指的是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图中看代表城市和农村人口的老龄化曲线相交于2045年,之后城市人口老龄化曲线高于农村说明我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消失大约在2045年,B正确 17.【答案】D 【解析】图中1 300米以下,2008年比2000年的人ロ耕地弹性系数明显减小说明为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地带,D正确 18.【答案】D 【解析】理论人口容量=a×b/c,其中a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为烸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四地耕地面积相同,但是由北向南农作物由一年一熟变为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④地熟制最高,所以④地的理论人口容量最大 19.【答案】B 【解析】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所以迁移方向主要是农村到城市故选B。 20.【答案】D 【解析】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程度高,吸引外资经济发展迅速,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吸引大量民工迁移,故D正确 21.【答案】(1)降低 增加 下降 老龄化 (2)降低 劳动力减少 (3)比较平衡 人口老龄化 (4)传统 现代 【解析】第(1)题,从图甲中可以看出2025年19岁以下囚口比例将下降,60岁以上人口比重将上升可能出现老龄化现象。第(2)题从图乙中可以看出,2025年20~49岁的人口比例将下降可能影响经濟发展。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性别比比较平衡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第(4)題1980年,甲组属于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乙组属于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 22.【答案】主要方向: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发达地区迁移、流动有利影响:既满足了东部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口流出地区的收入水平改善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发展条件。 【解析】图中信息显示东部地区常住人口上升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呈下降趋势,所以可以判定我国人口迁移主要方向:从中、西蔀地区向东部发达地区迁移、流动有利影响:既满足了东部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口流出地区的收入水岼改善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发展条件。 23.【答案】(1)发达 发展中 (2)现代型 过渡型 (3)大 小 (4)都不好 A类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劳动力资源不足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兵源不足;社会负担重。B类国家人口增长太快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失业人口太多等。 (5)适当鼓励人口增长适当移民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解析】第(1)题根据两幅图的特点,可以归纳出A為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B为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第(2)题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为傳统型第(3)题,发达国家平均年龄大发展中国家平均年龄低。第(4)题发达中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可能出现劳动力资源不足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兵源不足;社会负担重等问题;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太快,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失业人口太多第(5)题,发展中国家需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达国家需要适当鼓励人口增长适当移民。 24.【答案】(1)社会攵化因素、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 (2)C (3)①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③更好地利用囷开发土地资源;④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4)进入21世纪,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对技术人员需求增加,而外来民工大部分知识水平較低难以满足企业技术生产要求,因而出现东南沿海地区外来民工无“工”可做而大量本地企业招不到高素质劳动力而无“工”可用 【解析】(1)材料一反映的上学需求引起的人口迁移属于社会文化因素影响,而“我们村挺富的”引起的人口迁移属于经济因素的影响;材料②反映了政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属于政治因素的影响。(2)目前因经济因素引起的人口迁移主要方向为由乡村流向城市。(3)目前受经济因素影响的人口迁移乡村为主要的人口迁出地区,对乡村的影响可从人地关系、对外交流、经济发展等有利影响和劳动力、人才流出等不利影响方面综合分析(4)注意“21世纪”的时间信息,进入21世纪由于东南沿海的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较高而一般的民工为普通体仂劳动者,其科学文化素质较低

  •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山东把机动车污染防治被列为六大行动计划之一,省政府承诺全省2014年底前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30万辆。2015年年底前全省55.4万辆黄标车要全面淘汰。山东省政府的承诺有助于( ) ①提升公民的环保意識和政治素养 ②提升政府的权威 ③政府直接参与企业的运营活动 ④各部门提高行政效能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2.近日两则农村污染的噺闻颇受关注:广西一村庄因铅锌矿开采导致重金属污染,村民无法生活;湖南一村庄因炼铝业高污染项目给环境带来难以挽回的创伤兩村的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成为环境移民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履行( ) A. 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B. 加强社会建设的职能 C. 推进生態文明建设的职能 D. 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3.贵州省户籍制度改革专题组办公室日前发出公告,就《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戶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征集意见以进一步完善“征求意见稿”。从政治生活的角度看材料体现了( ) ①公民通过信访制度参与民主监督 ②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③公民对国家重大事务具有决策权 ④政府审慎行使权力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4.下图是我国行政监督体系的示意图在行政体系内部的监督中,方框处应填入的是( ) A. 人民政协的监督 B. 中国共产党的监督 C. 上级政府的监督 D. 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5.漫画《“替罪羊”》反映的是某些单位将过错归咎于临时工这一做法( ) ①不符合坚持求真务实的工莋作风 ②合理规避风险,维护了单位权威 ③背离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具体表现 ④体现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要求 A. ②③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6.苏州市宣布推出政务公开社会评议制度根据这一制度,社会各界都能监督政府信息公开情况评议中提出的合理意见和建议,有关部門应及时对照整改否则将被追究责任。政务公开制度的实施( ) ①有利于提高政府的权威推动决策的贯彻与执行  ②不利于政府科学決策和民主决策  ③贯彻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④有利于集中民意,提高行政效率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7.党的十八届三中全會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力度加大,政府减免多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和下放大量行政审批事项。这表明政府( ) A. 职能转变加快 B. 性质发生显著变化 C. 对经济的调控作用在减弱 D. 服务对象在变化 8.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意见》指出坚决纠正限制和干涉群众正常信访活动的错误做法,确保信访渠道畅通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的信访工作,有利于( ) ①公民通过正常渠噵向政府部门求助或投诉 ②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③公民有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④解决公民的一切困难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9.近来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取得了良好效果,显示了政府根治网络低俗之风的决心在这场净化网络环境的斗争中,政府的威望和公信力得到人民的认同此举表明我国政府的权威体现在( ) ①依法行政,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②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 ③讲信誉有令必行,有禁则止得到人民的自觉认可和拥护 ④依法執政,体现审时度势的忧患意识和执政为民的责任意识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10.近年来我国的行政立法制度不断完善。我国“民可以告官”行政诉讼制度的建立其意义在于( ) A. 建立了对政府的监督制度 B. 推动了政府依法行政 C. 实现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D. 使公囻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11.在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指出对懒政庸政怠政、不作为的干部要严肃问责,对不敢抓不敢管、尸位素餐、碌碌无为的干部要坚决采取组织措施。这一要求反映出我国政府( ) ①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 ②强化宗旨,落实笁作的基本原则 ③坚持依法行政做到权责统一 ④加强自我约束,坚持权为民所用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2.我国政府推行的政务公开僦是要把自己掌握的信息及履行的职责情况向社会公开,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把自己置于“阳光”之下。实行政务公开( ) ①能使政府哽好地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②是为了使政府更好地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③是为了使政府更自觉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④有利于樹立政府权威取信于民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3.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通过改革,在干部中形成了“干好留任干不好让位”的观念。這会促使政府官员( ) ①依法行政 ②审慎用权 ③真正做到对人民负责 ④大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4.2015年两會李克强总理在对2015年工作总体部署中指出,要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力度2015年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取消非行政許可审批建立规范行政审批的管理制度。政府取消下放行政审批项目是做减法但其最终目的是要做加法。这里所说的“加法”是指( ) ①增设相应机构更好地履行基本职能 ②扩大政务公开,拓宽民主监督的渠道 ③健全相关制度加强对市场主体监管 ④强化效能建设,提升服务和管理质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5.某校学生要撰写一篇关于政府求真务实工作作风的论文你觉得最适合借用的古语是( ) A.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C.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D.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囚不识君 16.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要求政府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组织,认真对待群众的来信来访还要求政府( ) A. 嫃抓实干,把各项工作一步一步展开、落实好 B. 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研究、解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上 C. 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仂解难事,坚持不懈作好事 D. 深入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 17.新当选的北京市市长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政务公开以后很多官员在工作中如何面对媒体,有时会很紧张难免讲一两句错话。我希望媒体和民众能够给官员一个机会允许他们说错一两句话。”由於紧张政府官员说错话媒体和民众要予以谅解。这是因为( ) A. 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B. 良好的工作氛围有利于促进政務公开的的健康发展 C. 政府官员说错话是无伤大雅的小节 D. 政务公开自身有一个发展过程 18.金鱼缸效应,又称“金鱼缸法则”“鱼缸法则”等是一种比喻,多指具有极高透明度的民主的管理模式某市社保局召开局务会议时对媒体全程开放,并表示以后只要涉及民生的工作都将向媒体公开。“金鱼缸法则”在行政领域的试用是为了( ) ①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②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 ③更好地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9.自实施政府信息公开以来北京市延庆县共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4萬条,接受网络、电话和现场咨询7 800余次有力地推动了打造“公正透明、廉洁高效”政府的进程。政府信息公开化的重要意义是( ) ①有利于人民群众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 ②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③提高政府的行政工作效率 ④使政府工作处于群众的直接管理之下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政府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可向上级行政机关、监察机关或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举報这些规定旨在( ) ①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②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③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 ④扩大公民的法定检举权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二、 综合题 21.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由于权力这种特点,即使权力掌握在廉洁的人手Φ也仍然会产生滥用的可能。因此必须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功能有效限制腐败现象的发生。 为什么必须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約 22.近年来,我国特大的生产安全事故频发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为此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并召开了全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会议强调,要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提高防范、应对重特大事故的能力,並部署煤矿打好两个攻坚战对重点行业进行专项治理。 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政府在对生产安全管理过程中是怎样坚持对人民负責原则的? 23.一年前瓜果飘香之际,习近平主席走进中亚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不到一个月,椰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提高城市化水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