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抚四人枊琴戏无俗韵

戏剧在山东有着悠久的发展史戲曲演出远在元、明时期就已盛行。清末便有了班社活动流行山东地区的剧种有柳琴、豫剧、京剧、河北梆子、山东梆子、唐山落子、柳子等。但最具地方特色的是柳琴戏柳琴戏

柳琴戏在1954年以前称为“拉魂腔”,或叫“拉胡腔”、“拉花腔”等1954年,因其伴奏乐器主要昰柳叶琴故更名为柳琴戏。

据调查和有关资料记述鲁南一带是拉魂腔的发源地。北路为滕县东的东郭镇苏楼中路为峄县西部的陶官。

该戏剧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吸收了肘鼓子枣庄的说唱形式和柳琴戏的“山坡羊”、“耍孩儿”以及境内的“海山腔”、“四句调”、“拉纤号子”、“民间小调”等发展形成。一百多年前由滕县东门外武氏兄弟传入安徽、徐州后来发展为南路柳琴。

拉魂腔是山东枣莊土生土长的一个剧种它和当地的风俗习惯、思想感情和地方语言的关系极为密切。其艺术特点是伴奏灵活,“过门”可长可短“說”不受伴奏的限制。男唱腔粗犷豪放尾音下滑五度;女唱腔明快活泼,尾音翻高八度热烈弹跳,富有感情再加上“叶里藏花”、“弹舌”等花腔相伴,具有摄人魂魄的魅力“拉魂腔”因此得名。该剧表演淳朴、生动富有乡土气息,语言具有夸张、幽默、形象、詼谐、逗趣等特点

柳琴戏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到繁渐次完善的过程。服装道具从随身穿的衣裳发展到完整的舞台戏装。说唱形式從说唱到对子戏,发展成较为完整的舞台艺术从单人、双人、子弟班、小型班社、较大的班社 ,发展成行当齐全的专业剧团

演出内容,从唱篇子、小故事剧发展到人物众多的大型故事剧。演出场地也由唱门子、盘凳子、打地摊、唱茶馆过渡到正规舞台

柳琴戏作为鲁喃地区的民间戏曲瑰宝,对周边地区的戏曲文化发展影响深远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了解、欣赏并传承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枊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