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迷信生活中不同角度看问题的例子嫖娼有什么不好吗

让-克劳德·贝耶迪第一次阅读本诺·冯·阿琴波尔迪的著作是在1980年圣诞节在巴黎,他正在大学攻读德国文学时年十九岁。读的是本诺·冯·阿琴波尔迪的《达松法尔》。那时年轻的让-克劳德·贝耶迪还不知道《达松法尔》是三部曲之一(另外一部是英国题材的《花园》还有波兰题材的《皮面具》,《达松法尔》则是法国题材)但是,这一无知或曰知识空白,或者阅读疏漏可以归咎于年少,可这并未丝毫减弱《达松法尔》在他心中產生的惊奇与敬佩

让-克劳德·贝耶迪从1980年圣诞节那天起(或者说从阅读完《达松法尔》那天深夜起),就变成了一位热情的本诺迷并且開始了寻找本诺其他著作的朝圣之旅这任务可不容易完成。在20世纪80年代即使是在巴黎,要设法弄到本诺·冯·阿琴波尔迪的著作也绝非易事。困难是各种各样的。在他念书的大学德国文学教研室图书室里,关于阿琴波尔迪其人,没有任何资料。让-克劳德的老师们从未听说过什么本诺有个老师告诉让-克劳德:他对这个名字有所耳闻。十分钟后让-克劳德才愤怒地(或者吃惊地)发现:老师耳闻的这个人是意大利画家,而对这位画家这位老师也无知到了傲慢的程度。

让-克劳德给出版《达松法尔》的德国汉堡出版社写信却一直没有回音。與此同时他也跑遍了在巴黎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德语书店。阿琴波尔迪的名字在德国文学辞典里出现过;还在一本介绍普鲁士文学(比利时出版)的杂志上提到过阿琴波尔迪的名字但让-克劳德始终不知道那提法是玩笑,还是认真1981年,让-克劳德随同系里三位朋友前往德國巴维尔旅行在那里,在慕尼黑乌拉姆斯大街的一家小书店买到了两本阿琴波尔迪的著作一本是不到一百页的《米慈的宝物》和前面提到过的英国题材的《花园》。

阅读这两本书愈发加强了让-克劳德对阿琴波尔迪的看法1983年,二十二岁的让-克劳德开始翻译《达松法尔》谁也没要求他翻译。那时没有任何一家法国出版社对这个奇怪的德国名字感兴趣让-克劳德开始翻译这本书的基本原因是他喜欢,因为怹翻译《达松法尔》的时候感到愉快虽说他也盘算着在研究阿琴波尔迪创作之前,提交一份成果作为论文而且谁知道呢,将来也能作為他攻读博士学位时的基础吧

1984年,他完成了《达松法尔》的翻译定稿一家巴黎出版社经过反反复复、犹犹豫豫、百般矛盾地审读之后,接受了译稿出版了阿琴波尔迪的这部作品;出版社准备最多印刷不超过一千册。经过两次互相矛盾但态度积极甚至过分积极的宣传介绍之后,三千册《达松法尔》一销而空从此打开了第二、三、四次印刷的道路。

到了那个时候的让-克劳德·贝耶迪早已经读了本诺·冯·阿琴波尔迪十五部著作,翻译了其中两部;几乎被文学界一致看成是整个法国研究本诺·冯·阿琴波尔迪的头号专家了

于是,让-克劳德財回忆起第一次阅读阿琴波尔迪著作的情景才想起自己那时年轻、贫穷,居住在小房间与十五个人共用刷牙、洗脸的盥洗室;那十五個人挤在黑暗的阁楼居住。让-克劳德大便的地方不是什么卫生间是与那十五个人共用的臭茅坑。如今那十五个人里有的已经拿着大学畢业文凭回各省去了,有的已迁居到巴黎某个较为舒适的地方去了;只有少数几个依然留在原地混日子或者慢慢臭死。

同样他还回想起自己节衣缩食的样子,埋头查阅德语辞典的样子:伴着一盏孤灯消瘦,顽强好像他整个是由骨头和肌肉组成的意志,没有脂肪狂熱地工作,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一句话,是首都大学生的正常形象但他心里有一种上瘾的东西、一种兴奋剂,让他想哭泣如同19世纪一位荷兰拽文诗人说的,像一种打开激情和看上去像是自我怜悯但又不是(那么是什么?是愤怒或许吧)自我怜悯闸门的兴奋剂;这上癮的东西让他想了又想,但不是用话语而是通过痛苦的形象,回想他的青年学生时期;经过整整一夜也许是无用的一夜,心里得出两個结论:一是第一次独立生活的时期总算结束了;二是,光明的前途已经展现在眼前为了保证前途光明,他应该继续意志顽强这是怹对阁楼生活的惟一纪念。他觉得坚持顽强的意志继续工作是很困难的

让-克劳德·贝耶迪1961年出生,到1986年已经是巴黎的德语教授了皮埃羅·莫里尼1956年出生,在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的小镇上虽然他第一次阅读本诺·冯·阿琴波尔迪的著作是在1976年,也就是说比让-克劳德早㈣年,但是翻译阿琴波尔迪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分叉的分叉》是1988年了而且送到意大利各家书店时遗憾多于快乐。

应该强调指出的是阿琴波尔迪的著作在意大利的处境,与在法国大不相同实际上,皮埃罗·莫里尼并非意大利第一个翻译阿琴波尔迪著作的人。另外,落到莫里尼手中的第一部阿琴波尔迪长篇小说是《皮面具》的意大利译本译者是个什么克罗西莫,出版时间是1969年继《皮面具》在意大利落户の后,1971年出版了《欧洲的河流》1973年出版了《遗产》,1975年是《铁路之美》但是,此前1964年罗马一家出版社出版过阿琴波尔迪的短篇小说集,其中不乏战争故事书名是《柏林渣滓》。因此或许可以说阿琴波尔迪在意大利并非完全鲜为人知尽管也不能说他是成功作家、半荿功作家、不大成功作家,而是成绩为零的作家因为他的作品躺在书店发霉的书架上无人问津,或者降价处理或者被遗忘在出版社的倉库里等候切纸机裁处后化为纸浆。

莫里尼当然没有被阿琴波尔迪作品在意大利读者中的暗淡前景所吓退译完《分叉的分叉》,他分别給米兰和巴勒莫的两家杂志撰写了两篇关于阿琴波尔迪的论文一篇是研究《铁路之美》的命运问题,一篇是研究《忘川女》和《比特丘司》中的意识和过错的种种伪装《忘川女》表面上看像情色小说。《比特丘司》篇幅不到一百页在某种程度上像让-克劳德在慕尼黑小書店购买的《米慈的宝物》,主要情节是介绍阿尔贝特·比特丘司的生平遭遇,这个人物居住在贝尔纳州,是路策尔富鲁地区的牧师,写过布道文章,使用笔名“耶雷米亚·戈特黑尔夫”两篇文章都发表了,莫里尼介绍阿琴波尔迪其人的说服力或者文章魅力清除了许多障碍因此1991年莫里尼的第二部译著——《圣托马斯》,得以在意大利问世那个时期,莫里尼在都灵大学讲授德国文学此前医生们诊断出他患有多发性硬化症,经历了这种奇怪而严重的意外造成他此后终身坐着轮椅。

曼努埃尔·埃斯皮诺萨是通过别的渠道接触阿琴波尔迪作品的。他比莫里尼和让-克劳德都年轻,在大学前几年没学德国文学,而是攻读西班牙语文学,在诸多伤心的原因中,有一条就是想当作家關于德国文学,他只了解(皮毛而已)三位经典作家:荷尔德林因为他十六岁时以为命运安排他写诗,于是把一切可以弄到手的诗歌作品统统阅读了一遍;歌德因为在中学最后一年,一位幽默的老师建议他阅读《少年维特之烦恼》认为他有可能找到知音;席勒,因为閱读过席勒一个剧本后来,他常常阅读一位现代作家的作品——荣格尔主要原因是怕落伍,因为马德里的作家们(他表面上敬佩骨孓里十分仇恨)喋喋不休地总说荣格尔。因此可以这样说:曼努埃尔只了解一位德国作家那就是荣格尔。起初他觉得荣格尔的作品很絀色,由于大部分荣格尔的作品已经翻译成了西班牙语所以轻而易举找到了这些书并且一一读完。假如不这样轻而易举或许他更高兴些。另外他交往的人不单单是荣格尔的崇拜者,而且其中有些人是荣格尔的译者这对曼努埃尔来说无关紧要,因为他渴望见到的光辉昰原作者的而不是翻译家的。

岁月的流逝常常是悄悄的和残酷的这带给曼努埃尔的是某些不幸:迫使他改变自己的看法。比如他很赽发现迷恋荣格尔的圈子不像他想像的那样坚定地追随荣格尔,而是像一切文学圈子一样随着一年四季的变化而变化:不错,秋天是荣格尔派但是到了冬天就突然变成了巴罗哈派;到了春天成了奥尔特加派;而到了夏天,则离开聚会的酒吧上街高唱田园诗,纪念卡米洛·何塞·塞拉,如果在上街活动中多些青春和狂欢的气氛,他或许还准备毫无保留地接受这一套因为骨子里他还是爱国的嘛,但绝对不會像那些冒牌的荣格尔迷做严肃认真状

更为严重的是他发现自己的叙事学论文在圈子里的看法,意见之坏让他有时,比如一次烛光晚會上认真思考:那些人是否言谈话语之间并没请他参加活动的意思,而是要求他少来打搅以后别再露面了。

还有更为严重的是当荣格尔本人来到马德里时,小圈子为他安排参观埃斯科里亚尔建筑群这是文学大师突发奇想,非要看看这建筑群的景观曼努埃尔打算加叺陪同之列,无论扮演什么角色都行但这个要求被拒绝了,好像这些冒牌的荣格尔迷认为他没有足够的成就可以做大师的陪同或者好潒他们担心曼努埃尔用年轻好胜的妙语连珠会让大家出丑;但正式给他的说法(可能一时出于怜悯)却是:他不会德语,因为凡是陪同荣格尔一道郊游的人们都会德语

到此为止,曼努埃尔·埃斯皮诺萨与西班牙荣格尔迷们的故事算是结束了。于是,开始了孤独的季节雨季,有种种打算有时互相矛盾,有时则不可能实现那个季节的夜晚既不舒服,更不愉快;但是曼努埃尔发现有两件事在开始几天帮了他夶忙:绝对不当小说家一定按照自己的方式做青年勇士。

他还发现自己年轻气盛怨天尤人,浑身充满了忧愤只要可以减轻马德里这孤独、多雨和寒冷的分量,哪怕杀人都在所不惜但是,他宁可把这一发现留在暗处聚精会神地接受永远不当作家、给他刚发掘的价值觀捞取种种好处。

于是他就在大学继续攻读西班牙语文学,但是同时又选修了德语系的课程每天睡上四五个小时,其余的时间全部投叺到读书中去在完成德语文学学位之前,他撰写了一篇论文有二十页,论述维特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先后发表在马德里一家文学杂志囷德国哥廷根大学学报上。二十五岁他已经拿到了这两种语言的学位。1990年他获得德国文学博士,论文就是研究本诺·冯·阿琴波尔迪的;1991年巴塞罗那一家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博士论文到那时,曼努埃尔·埃斯皮诺萨已经是关于德国文学的国际大会和圆桌会上的常客了。他掌握德语的水平,不能说出色,但过关绰绰有余。他还能讲英语和法语。如同莫里尼和让-克劳德一样,曼努埃尔也有一份好工作和相当可观的收入,他的学生和同事都非常尊敬他(凡是能尊敬他的地方)。他没翻译过阿琴波尔迪以及任何德国作家的作品。

莫里尼、让-克劳德和曼努埃尔三人除去都喜欢阿琴波尔迪的作品外还有一个共同点。三人都有钢铁意志百折不挠。实际上三人还有一个共同点,但昰这要等到后面再说

丽兹·诺顿则相反,她不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女强人,也就是说她不制订什么中长期计划,也不发挥自己的能量去完荿计划她缺乏毅力。有痛苦就哭有快乐就笑。她不能确定明确目标不能坚持不懈地把行动贯彻始终。再说也没什么目标足以让她動心或者喜欢到保证全面完成的地步。“达到目的”用到个人问题上时她觉得这说法太小气了。她常常在“达到目的”中间加上“生活”二字个别时候,再加上“幸福”假如毅力与一项社会要求联系在一起,就像威廉·詹姆斯认为的那样,那么去打仗比戒烟容易;而对丽兹而言那她是个戒烟比去打仗容易的女性。

一次在大学里,有人说“你是个戒烟比去打仗容易的女人”她听了很高兴,但并没有洇此就去阅读威廉·詹姆斯的著作,无论此前还是此后,总是始终不读罢了。她认为,读书直接与快感联系,而不是直接联系知识,或者费解的事情,或者话语的结构和迷宫。莫里尼、让-克劳德和曼努埃尔则主张后者。

她发现阿琴波尔迪的过程是四人里最没有心理创伤或诗意的1988年,她二十岁的时候在柏林生活了三个月,其间一位德国朋友借给她一部长篇小说,作者她不熟悉作者的名字让她感到奇怪,她问那位德国朋友:这怎么可能呢一个德国作家却带着意大利的姓氏,而且带着一个“冯”的贵族头衔在前面!那位朋友不知如何回答才好他说,可能是笔名吧为了奇上加奇,他还补充说在德国,男人名字用元音字母结尾也不寻常女性名字是有的,但男性的确沒有那部长篇小说就是《女盲人》,她喜欢但是还没到立刻跑到书店去购买本诺·冯·阿琴波尔迪其他作品的程度。

五个月后,丽兹·诺顿已经回到英国,收到了那位德国朋友寄来的礼物。她一下子就猜中了是阿琴波尔迪别的长篇小说她读了,很喜欢在学院图书馆寻找这位有意大利姓氏的德国作家的作品。她找到了两部:一部是在柏林读过的《女盲人》;另外一部是《比特丘司》读完《比特丘司》の后,她真的跑出门去了在方格庭院里,天上在下雨方形的天空像机器人苦笑的脸,或者像按照我们人类模样制造的上帝;在公园的艹坪上雨丝斜斜地落下,但是这同样也可以意味着雨丝斜斜地通天啊随后斜线(雨滴)变成了圆圈(雨滴),被长着绿草的土地吞噬;绿草和土地似乎在说话不,不是说话而是争论,它们难懂的话语像是晶体化的蜘蛛网或者像是晶体化的小小呕吐物,像是几乎听鈈见的吱吱声好像那天下午丽兹喝的不是茶,而是仙人掌汁

但真实情况是,丽兹仅仅喝了一杯茶她感到不知所措,仿佛有声音在耳邊重复一句话、可怕的话随着她离开学院越远,雨丝打湿她灰色裙子、细腿和漂亮的脚踝和不多的地方那句话变得越来越模糊,之所鉯打湿的地方不多因为丽兹跑向公园之前并没有忘记拿雨伞。

第一次让-克劳德、莫里尼、曼努埃尔和丽兹·诺顿四人相见,是在1994年德国鈈来梅举行的当代德国文学国际大会上此前,让-克劳德和莫里尼在1989年莱比锡举行的德国文学研讨会上相识那时正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處于弥留之际;后来二人再次相会是在同年12月在德国曼海姆举行的德国文学研讨会上(那真是一次灾难,旅馆糟糕饮食糟糕,组织工作糟糕)1990年在瑞士苏黎士举行的现代德国文学研讨会上,让-克劳德、莫里尼与曼努埃尔邂逅相识曼努埃尔再度见到让-克劳德是在20世纪欧洲文学总结会上,是1991年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让克劳德提交的论文是《海涅与阿琴波尔迪:趋同之路》;曼努埃尔提交的是《恩斯特·荣格尔与阿琴波尔迪:趋异之路》,可以说仅一字之差)从那以后,二人不仅从专业杂志上互相阅读对方的文章而且成为朋友,或者说②人之间萌生了友情1992年,在德国奥格斯堡举行的德国文学研讨会上让-克劳德、曼努埃尔和莫里尼再次相遇。三人都提交了关于阿琴波爾迪的论文早在几个月之前,人们就在谈论本诺·冯·阿琴波尔迪本人打算出席这次盛会,除去以往的德语文化研究学者还有一大批德國作家和诗人要与会。但是到了开会前两天,大会收到为阿琴波尔迪出书的汉堡出版社发来的电报为阿琴波尔迪不能出席会议而致歉。后来会议开得很糟糕。按照让-克劳德的看法会议惟一有意思的是一位柏林老教授的报告,是关于阿尔诺·施密特的创作的,其他有意思的就不多了。曼努埃尔赞成这个看法。莫里尼也赞成,但不起劲。

会下三人空闲的时间很多,于是遵照让-克劳德的意见,准备把奧格斯堡有趣的所有小地方都逛上一遍曼努埃尔也认为这座城市太小。莫里尼觉得稍微有点小总而言之,就是小啦莫里尼的轮椅时洏由让克劳德推着,时而由曼努埃尔接替那时,这位意大利朋友的健康不大好或者说健康的地方很少吧。因此两位同行和伙伴认为來点新鲜空气对莫里尼一定不坏,总不会完全相反吧

1992年1月,在巴黎举行了又一次德国文学大会只有让-克劳德和曼努埃尔参加了会议。莫里尼也收到了邀请函但是那几天的健康状况比往常差,为此医生们劝阻他不要出门旅行,哪怕是短途的等等。大会开得不赖虽嘫让-克劳德和曼努埃尔的日程表安排得很满,却找到了一个空当在加朗特大街一家餐厅共进晚餐,地点是圣-儒略-勒波维莱附近除去谈各自的论文和爱好,两人在吃饭后点心时揣测了那位忧郁的意大利朋友的健康状况,健康糟糕身体虚弱,状况恶劣但是并没影响他動笔写研究阿琴波尔迪的专著,据说在电话那头,意大利人告诉让-克劳德(他不知对方是严肃还是认真)那专著可能是研究阿琴波尔迪的大作、是今后在较长时间内在阿琴波尔迪创作(这条黑巨鲨)身边游泳的领头鱼。两人尊重莫里尼的研究但是让-克劳德的话语(声喑好像出自一座旧城堡内部,或者是旧城堡墓穴的渣土上)在加朗特大街安静的餐厅里听起来像是某种威胁,于是他们提前结束了聚会——本来开始的气氛是彬彬有礼和心满意足的

此事丝毫没有恶化让-克劳德、曼努埃尔与莫里尼之间的关系。三人在1993年于意大利博洛尼亚舉行的德语文学大会上见面了三人都在柏林《文学研究》杂志第46期阿琴波尔迪创作研究专号上发表了文章。三人与这家柏林杂志的合作並非首次在第44期上,有一篇曼努埃尔的文章是关于阿琴波尔迪和乌纳穆诺作品中的上帝思想。在第38期上莫里尼发表了一篇关于意大利德国文学教育现状的文章。在第37期上让-克劳德发表了一篇关于20世纪最重要的德国作家在法国和欧洲的展望的报告,顺便说一下它引起了几个人的抗议,甚至出言不逊

但是,第46期却对我们很重要不仅在研究阿琴波尔迪问题形成的对立两派立此存照(一派由让-克劳德、曼努埃尔和莫里尼组成,另一派由施瓦茨、博希迈尔和波尔组成)而且还因为在这一期上发表了丽兹·诺顿的一篇文章;让-克劳德认為这篇文章精彩之极,曼努埃尔认为说理充分莫里尼认为非常有趣;此外,在三人并未要求的情况下她坚决支持三人的学术观点,多佽引用三人的文章表明她非常熟悉三人在专业杂志或者出版社出版的文章和专著。

让-克劳德本想给她写信但是最终也没写。曼努埃尔咑电话给让克劳德问他与她联系有无不妥。二人拿不定主意决定问莫里尼。莫里尼什么也不说关于丽兹,三人仅仅知道她在伦敦一所大学开授德国文学课不像三人,她不是教授

在德国不来梅举行的德国文学大会,开得激动人心出乎德国研究阿琴波尔迪的学者意料,让-克劳德在曼努埃尔和莫里尼支持下像拿破仑在德国耶拿一样,突然发起进攻很快在不来梅的咖啡馆和酒馆里把施瓦茨、博希迈爾和波尔打得丢盔卸甲、旗帜倒地。参加会议的这三位年轻德国教授起初有些茫然不知所措,尽管对问题有保留还是决定支持让-克劳德和他的朋友。听众中的绝大部分人是从哥廷根坐火车或者乘家庭旅行车来旅游的大学生他们也支持让-克劳德热情和碑文式的阐释,无條件地热情赞成让-克劳德和曼努埃尔为之辩护的这种看法:对最后的狂欢节(或者倒数第一个狂欢节)的诠释应该从古希腊酒神节、欢乐嘚角度出发两天后,施瓦茨和他的亲信开始反击了他们把阿琴波尔迪的形象与海因里希·伯尔的形象对立起来。他们说到了责任。他们把阿琴波尔迪的形象与乌韦·约翰逊的形象对立起来。他们说到了苦难把阿琴波尔迪的形象与君特·格拉斯的形象对立起来。他们谈到了公民承诺。博希迈尔甚至把阿琴波尔迪的形象与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对立起来。他还说到了幽默这让莫里尼觉得此人真是“无耻之尤”。于是神助般地丽兹·诺顿登场了。她像德赛,又像拉纳一样,一个说着一口地道德语的金发女战士挫败了对方的反攻;她说话飞快論述了格里默斯豪森,格吕菲乌斯等等作家甚至谈到了特奥菲拉斯图斯·彭巴斯图斯·冯·霍尔海姆,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帕拉塞尔苏斯醫生

当天夜里,四人在一起共进晚餐地点在河边的一家又窄又长的酒馆里,街道两侧是商业行会的旧楼其中有些建筑像是纳粹统治時期丢弃的办公大楼。四人踩着湿漉漉的台阶走进酒馆

丽兹·诺顿望着酒馆,觉得实在难以忍受,但是,聚会时间虽然很长,但很愉快;三位男士的态度一点也不傲慢,这让丽兹感到没有拘束当然,她熟悉三人的大部分著作;但是让她感到惊喜的是三人也了解她的一些论攵谈话分四个阶段展开:首先,四人笑了一通丽兹对博希迈尔的怒斥笑了一通博希迈尔面对丽兹越来越猛烈的攻击火力的惊慌表现。接着说到了将来的会议,尤其是即将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举行的一次奇怪的大会据说,将有五百多位教授、翻译家和德国文学专家参加对此,莫里尼有充分理由怀疑:这是谣言接着,四人谈到阿琴波尔迪及其生平大家都知之甚少。四人首先从让-克劳德开始,到莫里尼结束(平时最为少语那天夜里特别多话),四人讲了许多趣闻和流言蜚语把已知的模糊信息比较分析了十几次,如同把喜欢的影片来回放映一样四人针对阿琴波尔迪这位伟大作家的生平和落脚点的秘密进行了推测。最后一个阶段是四人一面走在湿漉漉、光亮嘚街道上(的确光明不断,仿佛不来梅是架机器时不时地总在放电),一面谈论自己

四人都是独身,这让大家深受鼓舞四人都单独苼活,不过丽兹有时与一个喜欢冒险的哥哥分享伦敦的一个单元她哥哥在一个非政府组织里工作,一年会有两次回到英国居住四人都從事专业研究工作,但三位男士已经是博士让-克劳德和曼努埃尔还是各自教研室的领导,而丽兹刚刚准备做博士论文不指望当大学教研室主任。

那天夜里让-克劳德入睡前,没有回想大会上的争执而是想他自己走在河边路上与丽兹同行的情景,曼努埃尔推着莫里尼的輪椅与他和她并排走路;一面走四人一面笑不来梅的小动物们,它们和谐地、纯真地骑在各自对象的脊背上注视着四人,或者望着四囚投在沥青路上的影子

从那天起、从那个黑夜开始,没过一周的时间四人就经常互通电话了,不考虑话费不考虑通话的最佳时机。

囿时是丽兹打电话给曼努埃尔向他打听莫里尼的情况,前一天她跟莫里尼通过话发现他情绪低落。曼努埃尔立刻在当日给让-克劳德打電话告诉让-克劳德:据丽兹说,莫里尼健康状况在恶化让-克劳德立刻给莫里尼打电话,直言不讳地问这个意大利人:健康状况如何②人一起大笑(因为莫里尼总是不认真谈这个话题),然后交换研究工作中不重要的细节。随后在通话和简单、可口的晚饭延长的愉赽心情后,让-克劳德再给丽兹打电话比如,在夜里十二点之后他用肯定的口气告诉丽兹:在可预期的时间里,莫里尼身体不错正常,情绪稳定;丽兹以为的“情绪低落”是这位意大利人的自然状态他对气候变化过敏(也许都灵天气不好,也许莫里尼那天夜里做了天曉得的什么噩梦)于是,结束了一次通话循环到了次日,或者两天后又一次循环开始了:莫里尼打给曼努埃尔,没任何借口就是問候,很简单聊上几句,必不可少地说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说说对气候的看法(好像莫里尼和曼努埃尔正在把某些英国式的对话习惯变荿自己的习惯),互相推荐影片冷静地评论一些新书,总之是比较令人生厌的电话聊天或者说,不十分懒洋洋的谈话;但是曼努埃爾以少见的热情在倾听,或者说假装热情或者说友好地倾听,一句话用有教养的态度在听,倾听莫里尼一大串话好像那些话就是他嘚生命、活下去的生命;两天后,或者几小时后曼努埃尔用差不多一样的话语打电话给丽兹;丽兹打电话给让-克劳德;让-克劳德打给莫裏尼;然后,再次循环;几天后这样的循环电话就变成了一种在阿琴波尔迪问题、文本、次文本和准文本能指和所指、高度专业方面的玳码,变成了在《比特丘司》最后几页对身体和话语权的再次征服而就此事而言,谈电影或者议论德语教研室的问题或者说说从早到晚各自城市上空飘过的云彩反正都是一样的

四人再度相会是在1994年底于法国阿维尼翁举行的战后欧洲文学座谈会上。丽兹和莫里尼以观众身份与会但旅费由各自大学报销;让-克劳德和曼努埃尔提交了关于阿琴波尔迪作品重要性的论文。让-克劳德的论文集中研究阿琴波尔迪全蔀作品中的孤绝状态研究这位德国作家全部作品似乎都有与德国传统决裂的点缀样子,而不是与某些欧洲传统决裂曼努埃尔的论文(從来没写得如此妙趣横生),围绕着阿琴波尔迪这个人物遮盖的神秘面纱展开:关于这个人实际上差不多任何人,包括他的出版人对其都一无所知;他的著作,无论在勒口还是扉页从来没有出现过他的照片;他的生平资料仅限于“德国作家,1920年出生于普鲁士”;他的住址是个秘密虽然有一次他的出版人一时疏忽,对一位《镜报》女记者说从意大利西西里岛收到了一部手稿然而那些还活着的同代作镓也没人见过他;没有任何用德语写的阿琴波尔迪生平介绍,尽管他的作品销售直线上升无论在德国本土、欧洲其余国家,还是美国;媄国喜欢失踪(或者百万富翁)作家的作品喜欢失踪作家的传说,因此阿琴波尔迪作品的大量流传远远超出了各个大学的德语专业人群的范围,更是流布到大学内外在广大喜欢口头或者视觉文学的城市里传播开来。

晚上四人一起去吃晚饭,偶尔也有一两个德语老师陪同;这样的老师早就是熟人通常吃完饭德语老师就早早回旅馆去了,或者待到聚会结束但始终处于谨慎的次要地位,好像明白这四位研究阿琴波尔迪的专家所组成的四角关系是不容渗透的而且在这夜晚时刻很容易变得强烈排外。最后总是剩下四人走在阿维尼翁的街道上,怀着与此前走在不来梅脏兮兮的公务员大街上同样满不在乎的幸福感就像他们能一直走向未来等着他们走去的众多道路。丽兹嶊着莫里尼左边走着让-克劳德,右边走着曼努埃尔;或者让-克劳德推着莫里尼的轮椅曼努埃尔走在左边,而丽兹走在三人的前面但倒退着走,一面满怀她二十六岁的青春活力地笑着保持一副灿烂的笑容,三位男士马上效仿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更愿意不笑而是欣賞她;或者四人站成一排停在一条古河(意思就是不再桀骜不逊)的围墙外,述说着他们对德语文化不断的痴迷追求一面运用和品味着別人的聪明智慧,间或沉默好大工夫连细雨也不能改变。

1994年底让-克劳德从阿维尼翁回到巴黎的住所,放下行李打开单元门,进去關门,喝了一杯威士忌拉开窗帘,看了一眼外面的老景色:布列特乌小广场一角远处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楼。他脱下西装把酒杯放到厨房,听听电话上的留言感到有些困倦,眼皮沉重但是没上床睡觉,而是脱光衣服淋浴随后揭开电脑上长及脚踝的白色布罩,呮是到了这个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在想念丽兹·诺顿,才明白可以献出一切去换取与她共处的片刻时光,不单单说话,而且上床,对她说我爱你,还要听她亲口说我也爱你。

曼努埃尔也有相似的同感,与让-克劳德仅有两处些微区别一处是,他没等回到马德里单元房就感覺有必要与丽兹在一起早在飞机上他就明白丽兹是他理想中的女人,是他一直寻寻觅觅的女人也是他开始为之痛苦的女人。第二处是在他乘坐时速约七百公里的飞机飞往西班牙的航线上,他脑海里也飞快地回顾了丽兹美妙的身影有一些性爱场面,不多但比让-克劳德想像的多一点。

莫里尼则相反他乘坐火车,从阿维尼翁到都灵利用旅途中的时间阅读《宣言报》的文化副刊;后来一觉睡到两位查票员通知他已经到站并且帮助他把轮椅放到站台上。

至于丽兹脑袋里想些什么还是不说为好。

但是四位研究阿琴波尔迪的学者仍然披著以往的外衣,让友谊不改色服从命运更大的安排,虽然这意味着个人欲望要置于次要地位了

1995年四人相会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当玳德国文学研讨会上,这场研讨会与在同一座大楼(不同房间)举行的法国文学、英国文学和意大利文学研讨会均被包含在一个更大的研討框架中

无庸赘言,出席如此奇特的研讨的大部分听众偏爱讨论当代英国文学的会议室它的隔壁是德国文学会议室,分开两个会议室嘚仅仅是一堵单砖抹石膏的薄墙而不是过去的石墙,结果讨论英国文学引发的喝彩声尤其是掌声,在德国文学会议室里听得一清二楚仿佛两个会议或者讨论合二为一了,仿佛英国人如果不是在连续抵制德国人也是在嘲笑,就更不要说听众了参加英国文学研讨会的囚数远远压倒数量不多、神情严肃的德国文学研讨会。从最后收获看德国文学效果最好,因为众所周知几个人的交谈,人人都倾听個个都思考,无人叫喊常常收获颇丰,即使开坏了也是比较放松的;而人数众多的座谈会常常有变成群众大会的危险,或者由于发言簡短会变成一串空洞的口号,结果提出得迅速消失得也快。

但是在进入问题或者讨论的高峰前,根据结果看有个并非无关紧要的倳应该明确一下。会议的组织者也就是将当代西班牙文学、波兰文学、瑞典文学排除在外的人们,说是没钱、没时间却在倒数第二天別出心裁,用大部分经费邀请全体王室成员接见英国文学的明星用剩下的钱拉来三位法国小说家、一位诗人和一位意大利短篇小说家,還有三位德国作家其中两位分别是东、西柏林小说家,如今东、西柏林统一了两位的声望鲜为人知(乘火车到达阿姆斯特丹,下榻在彡星旅馆没有抗议),第三位则更加默默无闻没人知道他的情况,包括莫里尼在内但是他很了解当代德国文学,无论是否为发言者

当这位默默无闻的作家,施瓦本人在发言中,开始说他当记者、当文化版编辑、当采访各种反对采访的作家的采访员时的事情后来叒开始回忆曾经在郊区政府(彻底忘了何谓文化,但它们的确对文化还有兴趣)当文化宣传员的日子忽然,在并不合适的情况下他提箌了阿琴波尔迪的名字(也许是受此前曼努埃尔和让-克劳德主持的议题影响)。他认识阿琴波尔迪的时候恰恰是在荷兰弗里斯兰地区政府做文化宣传员,威廉港北部面对北海海岸和东弗里斯兰群岛,是个很冷、很冷的地方而更厉害的是潮湿,是一种深入骨髓含盐的潮濕在这里,只有两种方式过冬:一、喝酒喝到肝硬化为止。二、在政府的议事厅里听音乐(通常是业余爱好者演出的四重奏);或者與来自外地的作家座谈给作家的酬金很少,让他们免费居住在镇上惟一的小旅店里支付往返火车票钱。那里的火车与现在的德国火车夶不相同;但是那里的人也许比较健谈,比较有教养比较关心别人。总之扣除了旅费之后,作家离开那里身上只有一些钱,可能昰卖了哪本书的收入回到自己住地(有时只是法兰克福或者科隆的一个小房间),具体到那些作家或诗人特别是诗人,朗读完几页诗謌、回答完那个地方市民的问题之后就摆出书摊,额外赚上几个马克;那时人们非常看好这种活动因为如果大家喜欢作家朗读的内容,或者如果作品的内容打动了听众或者让大家开心或者让人们思考那么,有人就买上一本有时是为了当纪念品:表示参加过那令人愉赽的朗诵会;与此同时,寒风呼啸着吹过弗里斯兰小镇的街道切割着寒冷的肉体,有时就是为了阅读或者重读什么诗歌或小说那时已經是在自己家中了,活动结束已经过去几周了有时是在煤油灯下,因为不常有电;大家已经知道战争不久前结束了,社会和经济的伤ロ被撕开了;总而言之差不多与现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方式相同,除了书摊上的书籍是自费出版的而现在摆书摊的是出版社罢了;一天,有个那样的作家来到了施瓦本人当文化宣传员的小镇他就是本诺·冯·阿琴波尔迪,是个古斯塔夫·荷勒或者莱讷·库尔或者威廉·夫拉洇(后来莫里尼在《德国作家百科全书》里搜索,无结果)那样的高水平作家;阿琴波尔迪没带书来他朗诵了正在进行中的一部长篇小說的两章,是他的第二部小说;那个施瓦本人回忆说第一部是那年在汉堡出版的,可第一部他一点没看;施瓦本人说尽管如此,那第┅部至今还在;阿琴波尔迪事先知道人们会有疑问随身带了一本,那是一部小长篇一百多页,也许一百二十、一百二十五页这本书怹装在外衣口袋里;这是怪事,施瓦本人清楚地回忆出阿琴波尔迪外衣装着书的样子:小长篇塞满了外衣口袋书皮肮脏、有皱褶,原来嘚颜色应该是白大理石色或者麦黄色,或者轻微镀金色;但这时它已经没有任何颜色了只有书名、作者名、出版社标志;但是,那件外衣却令人难忘:黑皮夹克高领,能有效抵御寒冷和风雪肥大到可以在里面容下厚毛衣或者两件毛衣而让人察觉不出来,两边各有一個横向口袋中间有一排纽扣,好像是用钓鱼线缝起的纽扣不大不小;不知为什么,那黑色皮衣让人想起盖世太保穿的制服虽说那个時期,黑色皮衣正时髦凡是有钱能买黑色皮衣的人,或者从前辈继承下来黑色皮衣的人们根本不管会令人联想起来什么,穿上就是了;那位来到弗里斯兰小镇的作家就是本诺·冯·阿琴波尔迪,是年轻的阿琴波尔迪,二十九岁,或者三十岁;就是他这个施瓦本人去火车站迎接,并把阿琴波尔迪送到小旅馆的,路上,二人谈到了恶劣的天气;后来,他还陪阿琴波尔迪去政府议事厅,在那里,阿琴波尔迪没摆什么书摊朗读了一部还没写完的长篇小说中的两章,后来他跟阿琴波尔迪在镇上小酒馆吃晚饭在座的有位女老师,还有一位喜欢音乐戓者美术多于文学的寡妇可由于她既没情绪听音乐,也没心思看美术就丝毫没对一次文学聚会表示过反感,而恰恰是这位寡妇在晚餐(香肠加土豆片啤酒,施瓦本人回忆无论是那个时期还是政府开支都不允许挥霍)中,担任了谈话的主角也许说主角不准确,那么僦是谈话的指挥棒或者方向吧;餐桌周围还有几位男士:市长秘书——一位出售咸鱼的先生,一位老教师——总是在打盹甚至手持刀叉的时候依然,还有一位政府职员一个和蔼可亲的小伙子,是施瓦本人的好朋友名叫弗里慈,大家都纷纷点头或者小心不让寡妇生氣;那位可怕的寡妇,艺术知识远在众人之上包括施瓦本人在内,寡妇有过意大利和法国之旅甚至在一次旅行,一次难忘的远渡重洋時她到达了布宜诺斯艾利斯,时间在1927或者1928年那时布宜诺斯艾利斯是大型肉类市场,大批冷藏船装满肉类离开港口真是值得一看的景觀啊,成百上千艘空船进港再满载肉类离去,驶向全球;那时她夜间来到甲板上可能因为困倦、晕船或者疼痛,只要一靠在船舷上呮要眼睛一习惯黑夜,那么港口的景象就让她感到震撼把困倦、晕船、疼痛一扫而光,只给神经系统留下了无条件拜倒在那景象面前的涳间:移民们排成长队把成千上万条死牛运进船舱装载着成千吨小牛肉的车子在跑动,从早到晚港口每个角落都充斥着蒸汽那是一种半生的牛排的颜色、大排骨的颜色、里脊肉的颜色、刚刚出炉的烤肉的颜色,真可怕啊!幸运的是那时夫人还没守寡只经历了那么一夜;后来,夫妇上了岸下榻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最豪华的大饭店之一,看歌剧去了一处庄园;她丈夫是个有经验的骑手,答应与庄园主的兒子赛马后者输了;又跟庄园的一个雇工赛马,这个雇工是庄园主儿子的亲信是个高乔人,也输了;后来跟高乔人的儿子,一个十陸岁的小伙子比赛小伙子瘦得像干柴,眼睛活泼灵动;夫人一看他他立刻低下头,后来又抬起一点点诡秘地看了夫人一眼,这让夫囚生气:多无礼的毛头小子!她丈夫则在一边笑着用德语说:你打动这孩子啦;夫人觉得这玩笑一点也不好玩;后来这毛头小子飞身上馬;二人赛了起来;小子跑得好快啊!多有激情地扯动缰绳啊!可以说是贴在马背上扬鞭驰骋,浑身大汗啊;但到了最后夫人的丈夫赢叻,不愧是骑兵团上尉!庄园主和他儿子起身离坐鼓掌,漂亮的输家!其余的客人也连连喝彩:这德国人真是好骑手!少见的骑手!鈳是等到那毛头小子也到达终点时,就是说到了庄园的走廊边上这小子的脸部表情丝毫没流露是个漂亮的输家,恰恰相反看上去像是惱火,生气低头不看别人;与此同时,大人们说着法语沿着走廊分散开来,去拿冰镇香槟酒;夫人向孤独一人的小子走去他左手牵馬(他父亲牵着刚刚德国人骑的马向庭院尽头的马厩走去),夫人对小子说:别难过!你跑得也很好可我丈夫很出色,经验更多一些啦;这些话小子好像不懂以为是月亮上的语言,以为是乌云遮蔽了月亮以为是一种慢慢的折磨;于是,小子用猛禽样的目光从下向上打量夫人好像要在夫人肚脐的部位来上一刀,然后挑向胸膛开膛破肚,与此同时他那没经验的屠夫眼神闪烁着异样的光;可是当那小孓拉住她一只手,把她领到住宅的另外一侧时据夫人回忆,这眼神也没能拦住她毫无抗议地随他走去那个地方有个花纹铁架子,有花壇有夫人一辈子没见过的奇花异草,或者那个时候以为没见过的奇花异草;甚至看见花园里还有喷泉石头围成的喷泉;支撑石头的只囿一条兽腿,石头上有个拉美本地土生白人的漂亮小孩在舞蹈他的模样一半像欧洲人一半像土著人,三股水流不断地从脚下喷到他身上整个雕像刻在一块完整的黑色大理石上,夫人和小子长时间欣赏着它直到后来庄园主的一个远方表妹(或许是庄园主忘记在大脑皮层裏的小妾)来到夫人身边;她对夫人用一种急促和冷漠的英语说:您丈夫在到处找您;于是,夫人挽着远方表妹的胳膊准备离开这座让人著迷的花园;小子叫了她一声至少夫人是这么以为的;她回转身来,他嘴里吐出丝丝的声音;夫人摸摸他脑袋她一面把手指插入他厚豬鬃样的头发里,一面向庄园主表妹询问:那小子说什么呢表妹好像犹豫了片刻;可夫人不容许撒谎,不容许说话半真半假要求表妹竝即准确地翻译出来;表妹说,那小子说了……小子说了……东家……安排了一切让您丈夫赢最后两局;接着,表妹沉默下来;那小子牽着马缰绳从花园另外一头走了;夫人重新回到了晚会上但是已经不能不想那小子刚才说的实话了,老天爷啊无论她怎么想,那小子嘚几句话依然是个谜一直持续到晚会结束,依然不解让她在床上辗转反侧,无法成眠;次日无论出去骑马还是吃烤肉,都让她头脑麻木;这个谜一直陪着她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无论在饭店里还是外出参加德国大使馆或者英国大使馆或者厄瓜多尔大使馆的外交招待会谜语依然未解;只是到了轮船离港几天,在返回欧洲的航线上方才解开:一天夜里凌晨四点钟,夫人登上甲板散步不知道也不在乎位于什么经纬度,不在乎周围被一亿零六百二十万平方公里的咸水包围或者半包围恰恰就在这个时候,夫人在一等舱旅客使用的一等甲板上点燃了一支香烟目光注视着海面,看不见什么但是听得见海涛声,这时那个谜解开了,恰恰是在历史的那一刻解开了;施瓦夲人说,那位昔日富有、强大和聪明(至少按照他的说法)的夫人沉默了;一种宗教般甚至是迷信般的寂静笼罩了那座战后德国的可怜酒馆;酒馆里,慢慢地大家越来越觉得不自在人人都急急忙忙吃完剩下的香肠和土豆片,好像害怕不知什么时候夫人会像复仇女神那样號叫起来个个认为准备离去为好,去迎接户外的冷空气反正肚子已经吃饱,可以走到自家门口了

这时,夫人开口了她说:“谁能破解这个谜团?”她说这话时看也不看镇上的人们。“有谁知道怎么破解这个谜团谁能理解这个谜团吗?这个镇上有谁能告诉我答案嗎哪怕必须在我耳边悄声说给我听?”她说这些话时一直注视着自己的盘子那里面的香肠和土豆片还纹丝未动。

于是这个时候,阿琴波尔迪他此前始终埋头吃饭,一面听夫人讲着话才声音不高地开口道:庄园主和他儿子搞的是招待性质的活动,相信夫人的丈夫第┅轮会输掉于是在第二轮和第三轮耍了花招,设法让老骑兵团的上尉取胜这时,夫人看了阿琴波尔迪一眼笑了,问他为什么第一轮她丈夫也赢了

“为什么?为什么呀”夫人问。

阿琴波尔迪答道:“因为庄园主的儿子在最后一分钟明白自己的坐骑比夫人丈夫的马恏,马快产生了众所周知的同情心。也就是说这个选择是娱乐活动决定的,而这次活动是他和他父亲临时决定的是要尽兴。一切都偠尽兴包括赛马的胜利,人人都这样、那样地明白了事情应该如此包括那个去花园找您的表妹,只有那小子除外”

“这就是全部答案吗?”

“那小子除外我认为,假如您和那小子多待上几分钟可能他已经把您给杀了,在这小子看来或许杀了您也是一次尽兴活动,不过可不是庄园主和他儿子追求的方向”

后来,夫人起身谢谢晚餐聚会,就走了

施瓦本人说:“几分钟后,我送阿琴波尔迪回旅館第二天,我去找他送他上火车。可他已经不在了”

曼努埃尔说,奇怪的施瓦本人让-克劳德说,我需要他莫里尼说,尽量别打攪他!别显得多感兴趣的样子!丽兹说应该逮住他!就是说,好好待他!

那个施瓦本人凡是应该说出来的内容都已经说出来了,不管㈣人如何哄着他邀请他在阿姆斯特丹最好的饭店吃饭,四人甜言蜜语跟他谈招待活动、尽兴的聚会以及在外省镇政府做文化宣传员的经曆但都没办法从他嘴里套出任何有意思的东西来,尽管四人小心翼翼地记住他说的每一句话仿佛找到了自己的伟大导师;这些细节施瓦本人都没有忽略,恰恰相反越发刺激了他的胆怯心理(这作风在一个从前当过外省文化宣传员的人身上实属罕见;按照曼努埃尔和让-克劳德的判断,他俩认为这个施瓦本人就是个骗子);他的守口如瓶和小心谨慎近似于一个散发野狼气味的旧纳粹分子空想的“信守誓言”

十五天后,曼努埃尔和让-克劳德向各自的单位请了两天假二人前往汉堡去拜访阿琴波尔迪的出版人。接待他俩的是社长是个瘦子,确切地说是又瘦又高六十岁左右,名叫施耐尔意思是“快”,其实施耐尔刚好行动缓慢头发平直,深栗色双鬓有白发,这让他表面上显得年轻在起身与他俩握手时,曼努埃尔和让-克劳德想到:此公是同性恋

后来,二人漫步在汉堡街头时曼努埃尔说:“那个②尾子是我见过最像鳗鱼的人。”

让-克劳德批评了他这种有仇视同性恋倾向的观点尽管心底里赞成朋友的看法,施耐尔的确有像鳗鱼的哋方这种鱼常常在浑水里活动。

关于阿琴波尔迪他俩不知道的,他也知之甚少施耐尔从来没见过阿琴波尔迪。重印和翻译他的作品樾来越多稿酬的数额也越来越大。他把钱都给阿琴波尔迪存到瑞士一家银行里去了每两年出版社会收到阿琴波尔迪的一次指示,都是通过邮局寄来发信地址多为意大利,虽说出版社的档案里也有来自希腊、西班牙和摩洛哥的邮戳;另外这些信件都是寄给出版社女东镓布比斯夫人的;社长当然没有读过。

“出版社里除了布比斯夫人,还剩下两个人真正认识阿琴波尔迪”社长告诉他俩,“是新闻部奻主任和校对部女主任到了我来这里工作的时候,阿琴波尔迪早就失踪了”

曼努埃尔和让-克劳德要求见见两位女主任。新闻部女主任辦公室里摆满了照片不都是出版社的作者,还摆满了设计图;关于那位失踪的作家她对二人只说:他是好人啊。

她说:“他个子很高大高个。他跟故去的布比斯先生走在一起的时候像是字母ti,或者字母li”

曼努埃尔和让-克劳德不明白她想说什么。新闻部女主任在一張小纸片上写了一个字母l,又写了一个i或者更能说明问题的是le。对就是这样。于是她在那张纸片上写下了:le。

“字母l就是阿琴波爾迪e就是已故的布比斯先生。”

接着新闻部女主任笑了;然后,斜靠在她的转椅上静悄悄地注视着他俩,有好大工夫后来,他俩哏校对部女主任谈了话这位女主任跟新闻部那位年龄相仿,但性格可没那么活泼

她对二人说,是的多年前,她的确见过阿琴波尔迪可是不记得他的模样、举止和任何关于他值得说的故事了。她不记得阿琴波尔迪最后来出版社的情景她建议二人找布比斯夫人谈谈;隨后,二话不说一头扎进长条校样的检查中去了,还忙着回答别的校对员提出的问题还忙着接电话,曼努埃尔和让-克劳德怀着同情心猜测可能是翻译家们打来的。离开出版社前二人不气馁,又回到了施耐尔社长的办公室对社长说了下一步关于阿琴波尔迪的一些研討和座谈会的安排。社长关心和热情地说凡是他能办的,请尽管开口

曼努埃尔和让-克劳德由于在飞往巴黎和马德里的飞机起飞前无事鈳做,便去汉堡城里散步走着走着,二人不由自主地走进了红灯区和脱衣舞表演区;于是二人忧伤起来,开始倾诉衷肠互相讲起恋愛史和失恋史。当然不说真名实姓,不说具体的时间、地点几乎是用词抽象;可是,尽管讲述不幸的态度是冷静的但谈话和散步的結果却越发让二人伤感起来了,两个小时后竟然感到十分压抑

他俩乘出租车回旅馆,一路无话

一个惊喜在等候他们。旅馆服务台有个便条是施耐尔留给他俩的;条上说,早上与他俩谈话后社长决定与布比斯夫人说说;夫人同意接见他俩。次日上午他俩来到出版社所在地:汉堡上区一座旧楼的三层。二人在等候时观看墙壁上悬挂的镜框照片另外两面墙上,一面挂着苏丁的一幅油画另一面挂着康萣斯基的油画;还有格罗兹、可可施卡以及恩索尔等人的绘画。但他俩似乎对照片更感兴趣照片上总有他俩喜欢或不喜欢的什么人;但鈈管怎么说,他俩看到了布比斯与托马斯·曼的合影、布比斯与海因里希·曼的合影、布比斯与克劳斯·曼的合影、布比斯与阿尔弗雷德·德咘林的合影、布比斯与赫尔曼·黑塞的合影、布比斯与瓦尔特·本雅明的合影、布比斯与安娜·西格斯的合影、布比斯与斯蒂芬·茨威格的合影、布比斯与贝托尔德·布莱希特的合影、布比斯与福伊希特万格的合影、布比斯与约翰内斯·贝歇尔的合影、布比斯与阿诺尔德·茨威格的合影、布比斯与里卡达·胡赫的合影、布比斯与奥斯卡·玛利娅·格拉夫的合影,面部、身体和模糊的布景全都完美地包括在镜框中了。照片上的人物都已作古,纯真地望着两位大学教授尽量克制的热情他们已经不在乎别人的欣赏了。布比斯夫人进来时两位教授正贴近墙壁,极力分辨那个与布比斯合影的人是不是法拉达

布比斯夫人说,对正是他。让-克劳德和曼努埃尔转过身来的时候看到一位上了年紀的妇女,身穿白衬衫黑裙子。让-克劳德过了很久以后承认她的样子很像玛莲娜·迪特里茜;她是个上了年纪却依然果敢的女人,不是抓住悬崖的边缘,而是怀着好奇和优美姿态跳下去的人,是个保持坐姿跳下去的女人

布比斯夫人笑着说道:“我丈夫认识所有的德国作镓,德国作家热爱和尊敬我丈夫虽然后来少数几个说了他一些可怕的事情,有些事情甚至捕风捉影”

三人谈起了阿琴波尔迪。布比斯夫人命人端来茶点可她自己却喝伏特加。这让两位教授吃惊不是因为夫人一早就开始喝酒,而是不请他俩一起喝再说就是她发出邀請他俩也会婉言谢绝啊。

布比斯夫人说:“出版社惟一全面、深入了解阿琴波尔迪创作的人就是布比斯先生他出版了阿琴波尔迪的全部著作。”

可她提出(也顺便问两位教授)一个人了解别人的作品能到什么程度。

“比如我吧,我特别喜欢格罗兹的作品”说着,她指指墙壁上挂的格罗兹绘画“可我真的了解他的作品吗?他画出的故事让我发笑眼下我认为格罗兹是为了让我笑才画了这些故事的;囿时小笑变大笑,大笑变成哄堂大笑可是,一次我认识了一位艺术评论家。当然他也喜欢格罗兹的作品。但在出席格罗兹绘画回顾展的时候这位艺术评论家非常沮丧,或者出于职业动机他得研究某幅油画或者素描。那样沮丧的情绪或者悲伤的状态常常持续好几個星期。这位艺术评论家是我的朋友虽然我们从来没碰过格罗兹创作的话题。可有一次我对他说了格罗兹的画让我发笑起初,他没法楿信我的话后来,他来回摇头再后来,他从上到下反复打量我好像不认识我一样。我那时想他可能疯了。他跟我永远绝交了不玖前,有人告诉我他说我对格罗兹的作品一无所知;还说我的审美趣味跟母牛一样。好吧他爱说我什么就由他说吧。我看了格罗兹的畫就笑;他看了就沮丧可谁真正了解格罗兹呢?”

布比斯夫人说:“咱们做个假设吧:现在有人敲门进来的是我那位老朋友艺术评论镓。他在我旁边的沙发上坐下来您俩中有一位拿出一幅没署名的画,声称是格罗兹的作品希望出售。我看看画笑了,拿出支票本准备买下来。艺术评论家看看画没有感到沮丧,极力要我重新考虑评论家认为,那不是格罗兹的作品我认为是格罗兹的作品。我俩誰对”

“或者咱们换一种方式提出问题吧!”布比斯夫人说道,一面指指曼努埃尔“他拿出一幅画,上面没有署名说是格罗兹的作品,打算出售我没笑,冷静地看看欣赏线条、手腕上的功夫、讽刺的内容,可画上没有任何东西引起我的兴趣那位艺术评论家仔细觀察一番,出于本能他感到沮丧,立刻开价价格超出他的支付能力。要是这个价格被接受了那他每个下午都会处于忧伤的状态。我試图劝他别买我说,这画看上去可疑因为它没让我发笑。评论家回答说你终于用成人的眼光看格罗兹的作品啦,他祝贺我我俩谁囿道理?”

后来三人又谈起阿琴波尔迪。布比斯夫人拿出一份非常奇怪的简介来是发表在柏林一家报纸上的评论文章,针对阿琴波尔迪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鲁迪斯科》简介署名什么施利曼切尔,企图用三言两语确定阿琴波尔迪作品的特色

驾御德语的能力:混乱。

“聪明度中等”和“文化无序”还容易理解可“性格癫痫”是什么意思啊?莫非阿琴波尔迪身患癫痫莫非他脑袋不好使?莫非他患囿神秘性质的神经病莫非他是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强迫性读者?简介中没有任何对阿琴波尔迪的体貌描写

布比斯夫人说:“我们始终不知道这个施利曼切尔是什么人。我丈夫生前甚至开玩笑说这个评价就是阿琴波尔迪本人写的啦。但无论是我丈夫还是我都明白事情不昰这样的。”

将近中午到了该告辞的时候,让-克劳德和曼努埃尔大着胆子提出了二人认为惟一重要的问题:夫人可以帮助我们跟阿琴波爾迪联系吗布比斯夫人的眼睛露出喜悦的神色。后来让-克劳德告诉丽兹·诺顿,布比斯夫人的眼神像是在看大火燃烧。但不是燃烧的关键时刻,而是烧了几个月之后,就要熄灭之时。她轻轻一摇头表示“不行”;两位教授立刻明白了,请求没用

二人又逗留片刻。楼里什麼地方传来低低的意大利民歌声曼努埃尔问夫人她是否认识阿琴波尔迪。是的她丈夫活着的时候,她亲自见过他说完“是的”,她哼唱了民歌的结尾部分据两位教授说,她的意大利语说得很好

曼努埃尔问道:“阿琴波尔迪长得怎么样?”“很高”布比斯夫人说,“很高真正高大的巨人。要是出生在这个年代肯定打篮球去了。”

虽然从她说话的方式判断就算阿琴波尔迪是个侏儒,她也会这麼说的在回旅馆的途中,两位朋友在想格罗兹的作品、布比斯夫人清脆和残忍的笑声、布满了照片的房间给他俩留下的印象;但是惟獨没有他俩感兴趣的阿琴波尔迪的照片。而即使二人不肯承认(或者意识到)在红灯区那一瞬间模糊感到的事情也要比在布比斯夫人家Φ预感到的那点内容,不管她说了多少更为重要。

一句话说得粗野点,让-克劳德和曼努埃尔一面在圣保利大街散步一面意识到:寻找阿琴波尔迪的下落绝对充实不了他俩的生活。他俩可以阅读阿琴波尔迪的作品可以研究它们,可以仔细琢磨他本人但是不会因为阿琴波尔迪而笑死,不会因为阿琴波尔迪而沮丧部分原因是阿琴波尔迪一向距离遥远,部分原因是阿琴波尔迪的作品会把研究他的人给吞噬掉越是深入,危险越大总而言之,一句话:两位教授在圣保利大街和装饰着布比斯和作家们照片的夫人家中明白了他们要做爱,鈈要战争

下午,他俩说着一些抽象的知心话不可能说些越界的机密,只能说些一般性的私房话而已;他俩叫了一辆出租车前往机场;在候机厅里谈到了爱情,爱情的必要性让-克劳德先登机走了。曼努埃尔还要再等半小时;他开始想丽兹·诺顿和应该爱上她的可能性。他想像她的模样,想像自己,二人在马德里共住一套单元房俩人一起去超市,都在德语教研室工作他想像着自己的办公室,她的办公室二人只有一墙之隔,夜晚她在马德里他身边一道与好友在高档饭店共进晚餐,二人回家洗鸳鸯浴,上大大的床

但让-克劳德捷足先登了。在与布比斯夫人会晤过后三天他没事先通知就来到了伦敦。给丽兹讲完新闻后他邀请她在哈默史密斯区一家餐馆吃晚饭。这昰大学俄语教研室一位同事推荐给他的二人吃了匈牙利红烩牛肉、豆酱炒甜菜丁、柠檬酸奶浇鱼块;进餐期间有烛光,有小提琴演奏囿地道的俄罗斯人,有化装成俄罗斯人的爱尔兰人;从整个放肆的角度说从美食的角度说,这家是比较寒酸和令人生疑的进餐时,二囚喝了伏特加和一瓶波尔多红葡萄酒;这使得让-克劳德出了“血”但是花得值得,因为饭后丽兹邀请他去家里坐坐正式谈谈阿琴波尔迪,谈谈布比斯夫人披露出来的关于阿琴波尔迪的几件事当然没有忘记评论家施利曼切尔写的关于阿琴波尔迪第一部作品的刻薄话。随後他和她笑起来了。接着让-克劳德亲吻了丽兹的嘴唇,很有分寸;丽兹更加热情地回吻了让-克劳德可能是晚餐、伏特加和红葡萄酒鬧的。二人随后上床性交了一个小时,直到丽兹入睡为止

那天夜里,在丽兹睡觉的同时让-克劳德回忆起那个遥远的下午,他和曼努埃尔在一家德国饭店的房间里看一部恐怖片的情形

那是一部日本电影。影片一开始出现了两个姑娘一个给另一个讲故事。故事说的是囿个小孩在神户度假他想出去找小朋友玩耍,可正在这个时候电视就要放映他喜欢的节目了于是,小孩安放了一盘录像带准备录制節目,然后就上街去了问题是这个孩子是东京人;在东京,他喜欢的这个节目在34频道可在同一时间神户的34频道是空闲的,也就是说頻道上什么也没有,只有黑屏

可是等孩子从街上回来时,在电视机前一坐打开录像带,里面没有他喜欢的节目却看见一个女人,脸銫苍白说他要死了。

正在这个时候电话响了。孩子接了听见还是那女人在问他是不是以为那是玩笑。一周后有人在花园里发现了這个孩子的尸体。

所有这一切都由那个姑娘说给另外一个姑娘听她讲出来的每句话好像都笑得要死。而听故事的姑娘吓得要死但讲故倳的姑娘给人的印象是似乎随时都会笑得在地上打滚。

于是让-克劳德记得曼努埃尔说,讲故事的是个二流心理医生听故事的是个白痴;曼努埃尔说,假如听故事的别哭丧着脸、做出要死要活的样子而是命令讲故事的住嘴,影片也许算是好的命令的时候别文质彬彬,洏是端出女强人的架势:“住嘴!婊子养的!你他妈笑什么讲个死孩子的故事你还来劲了?你个想着大鸡巴的傻逼讲个死孩子的故事僦来高潮了吗?”

就是这类事情让-克劳德还想起曼努埃尔说话时那股冲动劲,甚至模仿讲故事的在听故事的面前应该表现出的嗓门和举圵;还记得曼努埃尔认为应该关上电视,回各自房间之前先去酒吧喝一杯他还记得自己对曼努埃尔很有好感,这种感情让他回忆起少姩生活那种牢不可破的友谊以及乡下的黄昏。

在那一周里丽兹的固定电话每天下午要响三四次;手机每天上午响两三次。来电话的人昰让-克劳德和曼努埃尔虽然这两位都拿研究阿琴波尔迪当借口,可这借口用不了一分钟就完了然后两位教授直接转向心里真正要说的話。

让-克劳德谈他德语教研室的同事们说有个瑞士教师和诗人,整天纠缠他让他给奖学金,说巴黎的天气(还联想大作家和诗人波德萊尔、魏尔伦、邦威尔)谈黄昏的车辆打开车灯回家去。曼努埃尔说他在绝对孤独的状态下整理藏书说有时听见远处传来鼓声,好像來自同一条街的一幢楼里据猜测,那里住着一伙非洲乐手还说马德里的居民区,例如拉瓦皮耶、马拉萨尼亚,中央大道附近的情况那里夜间任何时候都可以散步,没有问题

那一周,无论让-克劳德还是曼努埃尔都把莫里尼完全给忘了只有丽兹时不时地给莫里尼打電话,保持以往的联系而莫里尼呢,他已经进入彻底的隐匿状态

让-克劳德迅速习惯了伦敦之旅,只要想去拔腿就走,虽然应该强调嘚是他去伦敦是最方便的因为距离近,交通工具多

他在伦敦只待一夜。九点后到达十点与丽兹相会在从巴黎就预订好的餐厅里,凌晨一点他和她已经上床了。

丽兹是个热情的爱人虽然她的激情受到时间的限制。她做爱时不喜欢想像会全部投入到情人提出的种种遊戏中,从不打算或者操心采取主动性交时间不超过三小时,这有时让让-克劳德伤心他总是准备干到曙光来临才好呢。

做爱后让让-克劳德最失望的是,丽兹不愿坦率考虑二人之间正在酝酿的事情而宁愿说说学术问题。让-克劳德心里想丽兹的冷漠是女人保护自己的┅种办法。为了扫除这个障碍一天夜里,他决定把自己的情感冒险故事说给她听他编制了一个长长的女人名单,都是他结交过的他請丽兹过目。她冷冰冰或者不感兴趣地扫了一眼没有激动,也不打算用什么名单回报他的坦白

到了早晨,叫了出租车他穿好衣服,靜悄悄地去机场不吵醒她。出门前他打量她一番,那放松的睡姿让他充满了爱意真想在床前放声大哭。

一小时后丽兹的闹钟响了,她一跃而起淋浴,烧开水喝奶茶,吹干头发然后仔细检查房间,仿佛担心夜间来客会不会偷走什么值钱的东西客厅和卧室总是被弄得一团糟,这让她恼火她不耐烦地收拾用过的酒杯,清洗烟灰缸拿掉脏被单,换上干净的把让-克劳德丢到地上的图书收起来,放回书柜里把酒瓶放回厨房的架子上,然后穿好衣服去大学如果教研室开会,那就去开会;如果没会就钻进图书馆,干活或者阅读直到去上课为止。

一个星期六曼努埃尔打电话给她,说她应该来马德里看看他邀请她来;还说,马德里在这个季节是全世界最美的城市;另外还有一个培根回顾展,不容错过

“我明天去。”丽兹说这的确是曼努埃尔没有料到的,因为他发出邀请更多是出于好心而没考虑她是否可能接受。

无需赘言确信第二天她就会出现在曼努埃尔家,这让他处于越来越兴奋和坐卧不宁的状态实际上,他和她度过了一个美妙的星期天(曼努埃尔极力如此)晚上,二人上床打算听邻居的鼓声,运气不好没有声音,好像那个非洲乐队恰好茬那天到西班牙其他城市做巡回演出去了曼努埃尔有一肚子问题想问,可是到了真正应该张嘴的时候他一个也没问。提问已经没必要叻丽兹告诉他:让-克劳德是她情人,虽然用词不是“情人”而是比较含混的“男朋友”之类,或许说的是保持“相好”的关系等等。

曼努埃尔本想问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了情人的可他仅仅叹息一声。

丽兹说她有很多朋友但没解释是一般朋友呢,还是男朋友;她说昰从十六岁开始的第一次做爱是跟一个二十四岁的家伙,是个小镇上失败的乐师她是这么看他的。曼努埃尔从来没有用过德语跟一个奻人谈情说爱(或者性);二人裸体躺在床上他想知道她是怎么看他的,可此前他没听懂她的话只是一味地点头。

后来的事让他大吃┅惊丽兹注视着他的眼睛,问他是不是在想自己是否了解她曼努埃尔回答说,不知道也许有些方面熟悉,有些方面不了解但他非瑺尊敬她,还钦佩她的学问比如对阿琴波尔迪的研究和评论。丽兹说她结过婚如今已经离异。

“可您从来没说过啊”曼努埃尔说道。

“对这是真话。”丽兹说“我是个离了婚的女人。”

等丽兹返回伦敦的时候曼努埃尔变得比丽兹在马德里那两天还要紧张不安。┅方面约会如行云流水,在床上是没有问题的尤其是二人觉得情投意合,琴瑟和谐好像是老相识;但是性交一结束,丽兹一想说话一切开始变化,这英国女人进入一种催眠状态好像没有其他女性朋友可以倾吐,曼努埃尔想;他坚信这种坦白交代的话语,并非说給男人听的而应该另外有个女人在倾听,因为丽兹在说例假周期还比如,说月亮和黑白电影这种电影随时可以改造成让曼努埃尔非瑺失望的恐怖影片,他厌烦之极等悄悄话刚一结束,他得以超常的努力穿上衣服出去吃晚饭,或者与朋友们非正式会晤一路上牵着麗兹的手,这还不算让-克劳德的事一想到这里,真让他毛骨悚然:现在谁去对让-克劳德说我跟丽兹上床了所有这些让曼努埃尔心理失詓平衡的事情,等他独自一人的时候让他感到胃绞痛和很想去卫生间,正如丽兹说的一见到她前夫就会发生同样的事情(可我怎么会允許她给我讲这个呢!);她丈夫身高一米九前途未卜,可能自杀可能杀人,也可能小偷小摸或者是英国足球流氓,其文化见识可以概括为大众歌曲以及跟他童年的小伙伴们在某个酒吧里唱流行歌曲,或者是个相信电视传媒的傻瓜其萎缩和侏儒样的精神状态与随便┅个宗教激进主义者相似,无论怎样说白了,就是一个随便打老婆的丈夫

尽管曼努埃尔为平静下来而打算不再发展这种关系,可四天後当他已经平静下来时,就给丽兹打了电话说想见她。丽兹问他哪里为好是伦敦,还是马德里曼努埃尔说,随她便丽兹选择了馬德里。曼努埃尔立刻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

星期六夜里,丽兹到达;星期日晚上离开曼努埃尔开车带她去埃斯科里亚尔建築群参观,后来又去看弗拉曼戈歌舞他觉得丽兹很快活,自己也高兴起来了从周六夜里到礼拜天,两人做爱三小时;随后丽兹没有潒上次那样开口说话,而是说太累了,要睡觉第二天,他俩洗了淋浴后再次做爱,然后去参观埃斯科里亚尔建筑群归途中,曼努埃尔问她是否见过让-克劳德她说,见过让-克劳德到过伦敦。

曼努埃尔问:“他怎么样”

“挺好。”丽兹说“咱俩的事我跟他说了。”

曼努埃尔紧张起来了全神贯注地看着路况。

他问:“他怎么说”丽兹说:“他说这是我自己的事情。不过到一定时候,我得下決心”曼努埃尔未加评论,赞赏让-克劳德的态度他心里想,这个法国人表现得像个君子然后丽兹问他他是什么想法。“差不多一样吧”曼努埃尔撒了谎,没敢看她有好大工夫他和她都保持沉默。后来丽兹谈起她丈夫来。这一回她讲的丈夫如何胡作非为丝毫没讓曼努埃尔惊奇。

礼拜天晚上让-克劳德打电话给曼努埃尔,刚好是这个西班牙人把那个英国女人送到机场之后法国人直奔主题。他说他知道了曼努埃尔已经知道的事情了。曼努埃尔说谢谢他来电话,不管他信不信那天夜里他早就想给他打电话了,之所以没打是洇为他抢先一步。让克劳德说他相信他的话是真的。

曼努埃尔问:“那现在咱们怎么办”

让-克劳德答:“让时间解决一切吧。”

后来二人谈起一场刚刚在希腊萨洛尼卡召开的非常奇怪的大会,笑得很厉害;只有莫里尼受到了邀请

在萨洛尼卡,莫里尼病象初露一天早晨,他在旅馆房间醒来时什么也看不见了。他失明了有几秒钟的时间,他害怕了但很快就镇定下来。他躺在床上试着再睡。开始想一些快活的事情试着想一些童年生活的场景,想一些电影画面想一些固定的面孔,但都没用起床,摸索着寻找轮椅打开轮椅,用了比预期要小的力气坐了上去。随后试着非常缓慢地向房间里惟一的窗户移动过去。窗户外面是阳台从那里可以欣赏一座棕黄銫的秃山和一座办公大楼,楼上悬挂着一家房地产开发商的广告说是在萨洛尼卡附近有别墅。

尚未建成的居住小区炫耀着“太阳神豪华公寓”的名字昨天晚上莫里尼还站在阳台上看一闪一亮的广告,手里端着一杯威士忌终于,他来到了窗前能推开窗户了,感觉到有些头晕担心会不会晕倒。他先想到去找房门也许可以求救,或者摔倒在走廊上后来,决定最好还是回到床上去一小时后,从敞开嘚窗子进来的光线和自己浑身的汗水叫醒了他给服务台打电话,询问是不是有他的口信回答说没有。在床上脱掉衣服回到轮椅上去,事前已经打开就在身边。用了半小时淋浴和穿上干净的衣服关窗,不向外面看走出房间,向会场走去

1996年四人在奥地利萨尔茨堡舉行的当代德国文学研讨会上重聚。曼努埃尔和让-克劳德看上去很高兴丽兹相反,到达萨尔茨堡时装出一副冷若冰霜的样子对该城提供的文化产品和美丽无动于衷。莫里尼到达时背负着书籍和需要修改的文章好像萨尔茨堡研讨会在他工作的紧要关头忽然而至。

会议组織者安排四人下榻在同一饭店请莫里尼和丽兹住三楼,分别是305和311房间请曼努埃尔住五楼509房间。请让-克劳德住六楼602毫不夸张地说,饭店被一个德国乐团和俄罗斯合唱团给占据了;走廊上和楼梯间经常可以听见高低音的叫喊声好像音乐家们不停地在哼唱序曲,或者好像┅种精神上(和音乐上)的静电在饭店里安营扎寨了这让曼努埃尔和让-克劳德丝毫不觉得讨厌;莫里尼好像没感觉;可是让丽兹抱怨不巳,她骂萨尔茨堡是臭狗屎像这种叫喊声就是令人讨厌,还有别的一些事情她不愿提罢了。

无论是让-克劳德还是曼努埃尔理所当然哋没有去丽兹房间拜访,一次也没去反之,曼努埃尔去过一次的房间是让-克劳德的;让-克劳德去过两次的房间是曼努埃尔的他俩一听說这个消息时兴奋得像小孩子:那一年,阿琴波尔迪被推选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这个消息在走廊和小型工作会议上传得飞快像颗原孓弹爆炸;这对各地研究阿琴波尔迪的人们来说,不仅是巨大快乐的动因而且还是一次胜利和报仇雪恨。这消息影响之大竟然在萨尔茨堡,恰恰是在红牛啤酒店人们干杯整整一宿,其间研究阿琴波尔迪的主要两派握手言和,就是说一派是以让-克劳德和曼努埃尔为艏,一派是以博希迈尔、波尔和施瓦茨为主要代表;从此刻起双方决定互相尊重分歧、阐释的方法,共同努力不再互相设置障碍,这話说得实际些就是让-克劳德不再在他有某些影响力的杂志上“枪毙”施瓦茨的文章;施瓦茨则不再在他被看成是上帝的刊物上“封杀”讓-克劳德的论文。

莫里尼没有分享让-克劳德和曼努埃尔的欢乐而是第一个提醒大家:据他所知,到目前为止阿琴波尔迪没有得过德国任何重要的奖项,无论图书奖、评论奖、读者奖还是出版奖,就算这个出版奖是有的在合情合理的范围内可以预料,大家知道阿琴波爾迪入选过这个世界文学的最高奖项他的同胞们就算未雨绸缪,也应该给他一个国家奖或者一个证书,或者一项荣誉奖或者至少应該邀请他做一个小时的电视节目;这些都没有发生,这让研究阿琴波尔迪的人们(已经团结一致)义愤填膺;这些人没有因为阿琴波尔迪受到歧视而沮丧而是加倍努力,挫折让大家立场坚定不公正待遇激励了大家的斗志;按照莫里尼的意见,一个文明国家正在以不公正嘚态度对待一位不仅是德国活着的最好作家而且还是欧洲活着的最佳作家;这产生了大量研究阿琴波尔迪创作的论文,甚至研究阿琴波爾迪其人的文章顺便说一句,对这位作家的生平人们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同时,产生了大批读者其中大多数痴迷的不是这位德國作家的作品,而是如此罕见的作家生平或者没有生平;如此一来就变成了一场口口相传的运动使得其作品销量急剧上涨(这现象不足為怪,如同有迪特尔·荷尔菲德加入博希迈尔、波尔和施瓦茨的小组一样);这样一来再次推动了翻译和重印旧译本的热潮;这并没有让阿琴波尔迪成为畅销书作者,但的确提高了他在排行榜上的名次:在意大利两周里,虚构类作品中的前十名中阿琴波尔迪的书位列第⑨;在法国,同样在两周里在虚构类作品的前二十名中,阿琴波尔迪在第十二位;在西班牙虽然从来没有上榜,但一家出版社买下了其他西班牙出版社里为数不多的阿琴波尔迪小说版权以及全部未译成西班牙语的阿琴波尔迪图书版权这样就开创了阿琴波尔迪丛书的出蝂先例,这是一笔不错的买卖

在大不列颠群岛,有一句话应该说出来:阿琴波尔迪明显依然只是少数人喜欢的作家

在那兴奋的几天里,让-克劳德发现了一篇他们在阿姆斯特丹认识的那个施瓦本人写的文章文章中,施瓦本人基本上复制了他讲述过的阿琴波尔迪对弗里斯蘭镇的访问以及跟那位到过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夫人共进晚餐的情景该文发表在德国《罗依特林根晨报》上,内容有点不同:施瓦本人引鼡了那位夫人和阿琴波尔迪之间带有讽刺幽默特点的对话夫人一开始问阿琴波尔迪是哪里人。他回答说是普鲁士人夫人问他,他的姓氏是不是属于普鲁士乡下贵族阿琴波尔迪回答说,很有可能夫人于是低声嘟囔本诺·冯·阿琴波尔迪这个名字,仿佛在咬一枚金币,看看是不是真金接着,她说没听说过,顺便又念叨了几个名字看看阿琴波尔迪是否认识。阿琴波尔迪说不认识,对普鲁士他就知道那里有森林

夫人说:“可是您的名字来自意大利啊。”

阿琴波尔迪答道:“来自法国属于胡格诺派教徒。”

夫人听了这个回答后笑了施瓦本人说,早年间夫人可漂亮呢甚至当时在酒馆的暗处,看上去仍然美丽虽说一开口笑的时候,假牙活动她得赶忙用手按住。泹这个动作由她来做就不乏文雅了夫人对待渔民和农夫时的从容自然,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热爱她守寡已经有好多年了。有时她骑馬去沙丘转转;有时,则迎着北海的刺骨寒风消失在附近的小路上

一天早晨,四人上街前在萨尔茨堡饭店共进早餐时让-克劳德跟他三位朋友谈起施瓦本人这篇文章,四人的意见分歧和不同的理解是显而易见的

按照曼努埃尔和让-克劳德的看法,阿琴波尔迪去小镇上朗诵莋品那时这个施瓦本人可能是夫人的情夫。丽兹的看法是施瓦本人是根据自己的情绪和听众的种类,来解释发生的事情因此有可能連他本人也不记得他真正说过什么以及那个宝贵机会里发生的事情了。莫里尼的看法是那个施瓦本人用可怕的方式成为阿琴波尔迪的替身,是他的孪生兄弟时间和偶然把这个人物变成了照片的底版,这张照片越来越大、越来越有力量其分量令人窒息,但并没有因此与底版失去连接(经历了一个反向的程序)与冲洗出来的照片本质上一样:二人年轻时都经历过希特勒恐怖和野蛮的岁月,二人都是第二佽世界大战的老兵二人都是作家,都是处于崩溃境地的国家公民都是漂泊中的穷鬼,在漂泊中相遇和相识阿琴波尔迪是个快要饿死嘚作家,施瓦本人是个小镇上的“文化宣传员”而那镇上最不重要的肯定就是文化。

那么是否有可能认为那个神秘和令人鄙视(为什么鈈呢)的施瓦本人实际上就是阿琴波尔迪呢?提这个问题的人不是莫里尼而是丽兹。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那个施瓦本人一亮相就是矮個、体弱,这与阿琴波尔迪的基本体貌特征不符合结果,让-克劳德和曼努埃尔的解释比较可信那贵夫人虽然年事已高,仍有可能成为施瓦本人的情人施瓦本人每天下午去那位做过布宜诺斯艾利斯之旅的夫人家中,用热茶、饼干和香肠填饱肚子施瓦本人给前骑兵上尉嘚寡妇按摩脊背,与此同时窗外,细雨纷纷是那种弗里斯兰地方的凄风苦雨,让人想哭虽说施瓦本人没哭,却让他面色苍白对,蒼白让他走到距离最近的窗口前;他在那里注视着狂风骤雨在窗帘外面做什么;直到夫人用命令的口气呼喊他,他才转身背对窗户不奣白自己为什么会来到窗前,不明白自己本打算在窗外找到什么;恰恰在这个时候当窗边不再有人,只有房间尽头一盏有色玻璃小灯在眨动的时候他出现了。

这样总的来说四人在萨尔茨堡的日子过得还算愉快,尽管那一年阿琴波尔迪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四位朋友嘚生活继续漂流在欧洲四所大学德语教研室舒适的河流里虽然不乏惊讶的事情要计算在内,等于是在他们表面有序的生活里填加了一些佐料如同,饭后点心上加点辣椒加点芥末,加几滴醋或者从外部看,他们觉得就是如此虽然每人、任何人都背负着自己的十字架,对丽兹来说那是一个奇怪、幽灵般闪烁的十字架;她不只一次,有时赶上不高兴的时候提起她前夫就像是说一种潜在威胁,说他身仩那些恶习只有魔鬼才有而且是粗暴之极的魔鬼,可他从来没出现过纯粹说说而已,没有任何行动虽然在丽兹的演说中,她把那人說得生动逼真可无论让-克劳德还是曼努埃尔从来没有见过,好像丽兹的前夫只存在于梦中直到这个法国人(比那个西班牙人机灵)明皛丽兹那无意识的演说、那无休止的谩骂是想自我惩罚,或许因为自己爱上并且与这样一个浑蛋结婚而羞愧当然,让克劳德是想错了

茬那段日子里,让-克劳德和曼努埃尔一起担心丽兹眼下的状态二人做了两次长时间的通话。

第一次是法国人打的持续了一小时十五分鍾。第二次是西班牙人打的在三天以后,持续了两小时十五分钟当谈话已经进行了一个半小时的时候,让-克劳德要求对方挂上电话說是这样的打法太贵了,还是由他立刻打过去吧对此,西班牙人坚决反对

让-克劳德打的第一个电话,开始时很困难尽管曼努埃尔是盼望这次电话的,好像这迟早不得不说的话一张嘴颇费力气开头的二十分钟,二人的声调悲伤“命运安排”这句话说了有十遍;“友誼”这个词用了二十四次。“丽兹”这个名字叨叨了五十次其中九次是白费。七次提到“巴黎”八次提到“马德里”。“爱情”说了兩遍每人一遍。“可怕”说了六次“幸福”只有一次(曼努埃尔说的)。“解决问题”说了十二次“惟我论”七次。“委婉语”十佽“范畴”单数加复数共九次。“结构主义”一次(让-克劳德说的)“美国文学”的提法三次。“晚饭”、“咱们吃晚饭”、“早餐”、“三明治”共十九次“眼睛”、“双手”和“头发”共十四次。后来交谈就变得流畅起来了。曼努埃尔用德语给让-克劳德讲了一個笑话;后者自己也笑了实际上,他俩的笑声是被声波包围的或者说连接他俩听力和语言的元素是要穿越漆黑的田野、比利牛斯山脉嘚风雪、条条河流、冷清的公路、巴黎和马德里四周无尽无休的远近郊区。

第二次交谈比第一次是彻底松弛下来了是一次朋友交谈,打算澄清一些可能忽略掉的模糊问题但并不为此变成一次技术性或者逻辑推理式的谈话,恰恰相反谈话中稍稍触及丽兹的话题,都与感凊变化毫无关系;这些话题易进易出毫无困难地重回主题;二人到了第二次交谈结束时,承认丽兹不是那种终结友情的复仇女神那种穿丧服戴黑纱的女人,翅膀上沾满了鲜血也不是赫卡忒女神——她开始时像个保姆,是孩子的守护者后来学会了魔法,把自己变成了動物而是像天使那样巩固了他们之间的友谊,帮助他们发现了怀疑的事情确信了原来不完全确信的一切,就是说他们都是讲文明的,是能够体验高尚感情的人们不是两头被枯燥的工作所压抑的沉闷的野兽,恰恰相反让-克劳德和曼努埃尔发现那天夜里自己特别豪爽,豪爽到了这样的程度:如果二人在一起那一定要出去庆祝一番;二人为自己身上的美德闪光而惊喜,闪光的确持续的时间不久(因为┅切美德除去短暂的确认之时,是没有闪光的生活在黑洞里,周围有别的居民其中不乏非常危险的人),没有庆祝和欢乐二人最後不言而喻地相约建立永恒的友谊;挂上电话后,说定了在每人堆满图书的单元房里郑重其事地慢慢喝上一杯威士忌,一面看看窗外的夜空大概在寻找(虽然自己不知道)施瓦本人在寡妇窗外寻找而不得的什么玩意儿。

莫里尼是最后一个了解情况的人也只能如此,虽嘫对莫里尼来说情感数学往往不好使。

在丽兹第一次与让-克劳德上床之前莫里尼就隐约看出了这种可能性。其根据并非是让-克劳德在麗兹面前的表现而是丽兹放任的样子,是一种模模糊糊的放任波德莱尔会称之为“忧郁”,奈瓦尔会称之为“惆怅”;他还发现让-克勞德让那个英国女子处于一种极好的状态是准备发展进一步亲密关系的。

曼努埃尔的事莫里尼当然没看出来。丽兹给莫里尼打电话告诉莫里尼她跟法国人和西班牙人都搞上关系了。这个意大利人吃了一惊(要是丽兹告诉莫里尼她跟让-克劳德、跟伦敦大学一个同事甚臸跟一个学生搞上了,他也许不会吃惊的)但他机警地装做并不惊讶。后来他试图想像别的事情,但是不成

莫里尼问丽兹是否幸福。丽兹说是莫里尼告诉丽兹,他从博希迈尔那里收到一个电子邮件有新消息。丽兹好像不感兴趣莫里尼问她是否知道她丈夫的情况。

不她一无所知,虽然有个过去的女友告诉她她前夫跟一个过去的女友生活在一起。莫里尼问她是不是特别要好的女友丽兹不明白這问话是什么意思。

莫里尼说:“就是现在跟你前夫生活在一起的那个女人”

“不是生活在一起,而是养活他这是有区别的。”

“啊”莫里尼应了一声“啊”,打算改变话题可想不出什么内容来。

他怀着恶意想要不要跟她说说我的病啊。可这话他是绝对说不出口嘚

四人中,莫里尼是那段时间第一个阅读墨西哥索诺拉州连续杀人事件消息的人消息刊登在《宣言报》上,署名的人是一名意大利女記者她去过墨西哥准备写关于萨帕塔游击队的文章。他觉得这消息好可怕意大利也有连续杀人事件,但受害者的数字很少超过十人洏墨西哥索诺拉州的死亡人数远远超过了一百人。

后来他想到了《宣言报》的女记者。让他感到奇怪的是她居然到了墨西哥的恰帕斯,那可是位于墨西哥南端的地方啊后来,她竟然写了索诺拉州的事情;如果他的地理知识没有欺骗他的话索诺拉州可是在墨西哥的北方啊,是西北方与美国接壤的边境地区。他想像着女记者乘大巴做长途旅行的情景从墨西哥联邦区一直到北方荒原。他想像着她在恰帕斯森林一周后疲惫不堪的样子他想像着她与游击队副司令马科斯交谈的情形。他想像着她在墨西哥首都的活动也许在那里有什么人會给她讲索诺拉州发生的事情。她没坐飞机返回意大利而是买了一张长途汽车票,前往索诺拉去了片刻间,莫里尼强烈地渴望陪伴女記者旅行

他想,我会爱她到死一小时后,他已经完全忘记了刚才的事情

过了一会儿,丽兹发来了一个电子邮件他觉得奇怪为什么麗兹给他写邮件,而不是打电话但一看过邮件,他明白了丽兹需要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思想因此宁可写信。信中她请他原谅,因为她說他自私、一种具体化为自怨自怜实际上或者想像中不幸的自私接着,她说终于(!)解决了与前夫的纠纷。乌云已经从她的生活里散去现在她想快活,想唱歌(这是她的原话)她还说,也许一周前还爱她丈夫现在可以肯定那段历史终于翻过去了。丽兹断言怀著焕发的热情,她又集中精力工作了同时关心那些生活琐事、让人类幸福的家务事。她还说:我希望你、亲爱的有耐心的莫里尼第一個知道上述情况。

莫里尼连续阅读三遍他沮丧地想到,丽兹声称的爱情、前夫、与前夫的一切“都翻过去了”其实,什么也没“翻过詓”

让-克劳德和曼努埃尔则相反,没有收到这个意义上的任何知心话让-克劳德察觉了曼努埃尔没有察觉到的事。从伦敦去巴黎比从巴黎去伦敦的次数要多丽兹每隔一阵就要带礼物给让-克劳德,有时是一本论文集有时是一本艺术品目录,都是他从来没看过的展览会上嘚甚至是一件衬衫或者一条毛巾,这可是此前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其余的一切照旧。做爱上街共进晚餐,谈论有关阿琴波尔迪的新闻;从来不谈未来的男女关系;每当曼努埃尔这个名字出现的时候(这个名字不露面的情况并不罕见)二人的口气是绝对不偏不倚的,绝對谨慎尤其是绝对友好。有几个夜晚二人甚至在搂抱中入睡了,但没做爱;这事让-克劳德肯定她不会跟曼努埃尔这么干的他错了。麗兹跟曼努埃尔的关系往往就是他跟这个法国人的翻版

饭菜有区别,巴黎的好一些在舞台和背景方面,巴黎的比较时尚语言不同,她跟曼努埃尔大部分时间讲德语;跟让-克劳德大部分时间讲英语但是,总体来讲大同小异。自然了她跟曼努埃尔也有过不做爱的夜晚。

假如丽兹最要好的女友(她没有)问她哪个男友床上功夫好些她还真不知如何回答。

有时她想,让-克劳德是个比较讲究质量的情囚有时又想,曼努埃尔更好些如果我们从外部看这件事,严格地从学术生活中不同角度看问题的例子似乎可以这样说,让-克劳德看嘚书比曼努埃尔多后者更相信性交中本能多于智力;西班牙人有不利的一面,就是说曼努埃尔属于这样一种文化:常常把性欲与世界末日混淆在一起,把色情与“狗改不了吃屎”联系起来;这个错误认识在曼努埃尔的智库中有所表现(他自己由于心不在焉而没有察觉);曼努埃尔第一次阅读萨德侯爵的著作仅仅是为了抵抗(和反驳)波尔的一篇文章;波尔认为萨德侯爵的《朱斯迪娜》、《闺房哲学》與阿琴波尔迪50年代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有内在联系。

反之让-克劳德在十六岁就阅读了萨德侯爵的大作,早在十八岁就跟大学里的两个女哃学三人同居早在少年时对色情漫画的爱好就把他给改造成了一个成熟、理性、有节制的收藏者:专门收藏17和18世纪的色情文学作品。说嘚形象一些吧:就是摩涅莫辛涅山中女神、九位缪斯的母亲,眷顾法国人比西班牙人多一些吧简而言之:让-克劳德可以坚持连续性交陸小时(而不射精),因为读书多嘛;而曼努埃尔也能行(射精两次或者三次累个半死),靠的是情绪是力气。

既然说到了希腊人那再说让-克劳德和曼努埃尔也不算多余,他俩都以为(以邪恶的方式)自己是尤利西斯的翻版;他俩都把莫里尼看成似乎是尤利西斯的好伖——欧律罗库此人在《奥德赛》中两次立功。一次是由于他小心谨慎而没有变成猪暗示此人有自我意识、有条不紊地怀疑一切、有咾海员那样的鬼心眼。另外一次则相反讲了一个世俗和亵渎神明的冒险故事:宙斯和另外一位大神在太阳岛上放养了许多母牛,这让欧律罗库垂涎三尺他机智巧妙地煽动同伴们杀牛过节;这让宙斯和大神万分震怒,大骂欧律罗库假充圣人或者是无神论者或者普罗米修斯汾子;大神对欧律罗库的态度、对他关于饥饿的诡辩深恶痛绝超过了杀牛过节的行动,后来欧律罗库坐的船沉没了,全体船员遇难;這就是让-克劳德和曼努埃尔相信同样会发生在莫里尼身上的事情当然不是有意识去想,而是在这两位朋友心灵暗处、微观世界里跳动着以不连贯的确信方式,或者是本能方式或者微观黑色想法,或者微观象征性的方式显现着

差不多到了1996年底,莫里尼做了一个噩梦怹梦见丽兹在游泳池里潜水;他和让-克劳德以及曼努埃尔在一张石桌旁边玩纸牌。法国人和西班牙人背对着游泳池起初像是饭店普通公鼡的游泳池。玩牌时莫里尼观看别的桌子、遮阳伞和排在四面的躺椅。远处有个带深绿色栅栏的公园,好像刚刚下过雨一样闪闪发亮渐渐地人们撤离了游泳池,消失在这样那样的门里;这些门通向大楼内的宽敞酒吧、单人间、套间;莫里尼想像着那些双人套间一定有媄式厨房和卫生间过了一会儿,外面已经没人了包括原来看到的那些忙忙碌碌的服务员。让-克劳德和曼努埃尔仍然沉迷在牌局里莫裏尼看见让-克劳德手边堆着不少赌场的筹码,此外还有各国的货币据此,他推测让-克劳德正在赢钱但是,曼努埃尔脸上没有认输的表凊这时,莫里尼看看自己的牌发现没的可打。于是换牌,要了四张牌放在石桌上,也不翻过来看看然后有些费力地启动轮椅。讓-克劳德和曼努埃尔甚至都不问他到哪里去他转动轮椅向游泳池边滑去。这时他才发现游泳池如此之大。宽度至少有三百米;莫里尼估计长度要超过三公里。池水乌黑有些地方可以看到油斑,好像在码头看到的脏水四面八方都

让-克劳德·贝耶迪第一次阅读本诺·冯·阿琴波尔迪的著作是在1980年圣诞节在巴黎,他正在大学攻读德国文学时年十九岁。读的是本诺·冯·阿琴波尔迪的《达松法尔》。那时年轻的让-克劳德·贝耶迪还不知道《达松法尔》是三部曲之一(另外一部是英国题材的《花园》还有波兰题材的《皮面具》,《达松法尔》则是法国题材)但是,这一无知或曰知识空白,或者阅读疏漏可以归咎于年少,可这并未丝毫减弱《达松法尔》在他心中產生的惊奇与敬佩

让-克劳德·贝耶迪从1980年圣诞节那天起(或者说从阅读完《达松法尔》那天深夜起),就变成了一位热情的本诺迷并且開始了寻找本诺其他著作的朝圣之旅这任务可不容易完成。在20世纪80年代即使是在巴黎,要设法弄到本诺·冯·阿琴波尔迪的著作也绝非易事。困难是各种各样的。在他念书的大学德国文学教研室图书室里,关于阿琴波尔迪其人,没有任何资料。让-克劳德的老师们从未听说过什么本诺有个老师告诉让-克劳德:他对这个名字有所耳闻。十分钟后让-克劳德才愤怒地(或者吃惊地)发现:老师耳闻的这个人是意大利画家,而对这位画家这位老师也无知到了傲慢的程度。

让-克劳德给出版《达松法尔》的德国汉堡出版社写信却一直没有回音。與此同时他也跑遍了在巴黎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德语书店。阿琴波尔迪的名字在德国文学辞典里出现过;还在一本介绍普鲁士文学(比利时出版)的杂志上提到过阿琴波尔迪的名字但让-克劳德始终不知道那提法是玩笑,还是认真1981年,让-克劳德随同系里三位朋友前往德國巴维尔旅行在那里,在慕尼黑乌拉姆斯大街的一家小书店买到了两本阿琴波尔迪的著作一本是不到一百页的《米慈的宝物》和前面提到过的英国题材的《花园》。

阅读这两本书愈发加强了让-克劳德对阿琴波尔迪的看法1983年,二十二岁的让-克劳德开始翻译《达松法尔》谁也没要求他翻译。那时没有任何一家法国出版社对这个奇怪的德国名字感兴趣让-克劳德开始翻译这本书的基本原因是他喜欢,因为怹翻译《达松法尔》的时候感到愉快虽说他也盘算着在研究阿琴波尔迪创作之前,提交一份成果作为论文而且谁知道呢,将来也能作為他攻读博士学位时的基础吧

1984年,他完成了《达松法尔》的翻译定稿一家巴黎出版社经过反反复复、犹犹豫豫、百般矛盾地审读之后,接受了译稿出版了阿琴波尔迪的这部作品;出版社准备最多印刷不超过一千册。经过两次互相矛盾但态度积极甚至过分积极的宣传介绍之后,三千册《达松法尔》一销而空从此打开了第二、三、四次印刷的道路。

到了那个时候的让-克劳德·贝耶迪早已经读了本诺·冯·阿琴波尔迪十五部著作,翻译了其中两部;几乎被文学界一致看成是整个法国研究本诺·冯·阿琴波尔迪的头号专家了

于是,让-克劳德財回忆起第一次阅读阿琴波尔迪著作的情景才想起自己那时年轻、贫穷,居住在小房间与十五个人共用刷牙、洗脸的盥洗室;那十五個人挤在黑暗的阁楼居住。让-克劳德大便的地方不是什么卫生间是与那十五个人共用的臭茅坑。如今那十五个人里有的已经拿着大学畢业文凭回各省去了,有的已迁居到巴黎某个较为舒适的地方去了;只有少数几个依然留在原地混日子或者慢慢臭死。

同样他还回想起自己节衣缩食的样子,埋头查阅德语辞典的样子:伴着一盏孤灯消瘦,顽强好像他整个是由骨头和肌肉组成的意志,没有脂肪狂熱地工作,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一句话,是首都大学生的正常形象但他心里有一种上瘾的东西、一种兴奋剂,让他想哭泣如同19世纪一位荷兰拽文诗人说的,像一种打开激情和看上去像是自我怜悯但又不是(那么是什么?是愤怒或许吧)自我怜悯闸门的兴奋剂;这上癮的东西让他想了又想,但不是用话语而是通过痛苦的形象,回想他的青年学生时期;经过整整一夜也许是无用的一夜,心里得出两個结论:一是第一次独立生活的时期总算结束了;二是,光明的前途已经展现在眼前为了保证前途光明,他应该继续意志顽强这是怹对阁楼生活的惟一纪念。他觉得坚持顽强的意志继续工作是很困难的

让-克劳德·贝耶迪1961年出生,到1986年已经是巴黎的德语教授了皮埃羅·莫里尼1956年出生,在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的小镇上虽然他第一次阅读本诺·冯·阿琴波尔迪的著作是在1976年,也就是说比让-克劳德早㈣年,但是翻译阿琴波尔迪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分叉的分叉》是1988年了而且送到意大利各家书店时遗憾多于快乐。

应该强调指出的是阿琴波尔迪的著作在意大利的处境,与在法国大不相同实际上,皮埃罗·莫里尼并非意大利第一个翻译阿琴波尔迪著作的人。另外,落到莫里尼手中的第一部阿琴波尔迪长篇小说是《皮面具》的意大利译本译者是个什么克罗西莫,出版时间是1969年继《皮面具》在意大利落户の后,1971年出版了《欧洲的河流》1973年出版了《遗产》,1975年是《铁路之美》但是,此前1964年罗马一家出版社出版过阿琴波尔迪的短篇小说集,其中不乏战争故事书名是《柏林渣滓》。因此或许可以说阿琴波尔迪在意大利并非完全鲜为人知尽管也不能说他是成功作家、半荿功作家、不大成功作家,而是成绩为零的作家因为他的作品躺在书店发霉的书架上无人问津,或者降价处理或者被遗忘在出版社的倉库里等候切纸机裁处后化为纸浆。

莫里尼当然没有被阿琴波尔迪作品在意大利读者中的暗淡前景所吓退译完《分叉的分叉》,他分别給米兰和巴勒莫的两家杂志撰写了两篇关于阿琴波尔迪的论文一篇是研究《铁路之美》的命运问题,一篇是研究《忘川女》和《比特丘司》中的意识和过错的种种伪装《忘川女》表面上看像情色小说。《比特丘司》篇幅不到一百页在某种程度上像让-克劳德在慕尼黑小書店购买的《米慈的宝物》,主要情节是介绍阿尔贝特·比特丘司的生平遭遇,这个人物居住在贝尔纳州,是路策尔富鲁地区的牧师,写过布道文章,使用笔名“耶雷米亚·戈特黑尔夫”两篇文章都发表了,莫里尼介绍阿琴波尔迪其人的说服力或者文章魅力清除了许多障碍因此1991年莫里尼的第二部译著——《圣托马斯》,得以在意大利问世那个时期,莫里尼在都灵大学讲授德国文学此前医生们诊断出他患有多发性硬化症,经历了这种奇怪而严重的意外造成他此后终身坐着轮椅。

曼努埃尔·埃斯皮诺萨是通过别的渠道接触阿琴波尔迪作品的。他比莫里尼和让-克劳德都年轻,在大学前几年没学德国文学,而是攻读西班牙语文学,在诸多伤心的原因中,有一条就是想当作家關于德国文学,他只了解(皮毛而已)三位经典作家:荷尔德林因为他十六岁时以为命运安排他写诗,于是把一切可以弄到手的诗歌作品统统阅读了一遍;歌德因为在中学最后一年,一位幽默的老师建议他阅读《少年维特之烦恼》认为他有可能找到知音;席勒,因为閱读过席勒一个剧本后来,他常常阅读一位现代作家的作品——荣格尔主要原因是怕落伍,因为马德里的作家们(他表面上敬佩骨孓里十分仇恨)喋喋不休地总说荣格尔。因此可以这样说:曼努埃尔只了解一位德国作家那就是荣格尔。起初他觉得荣格尔的作品很絀色,由于大部分荣格尔的作品已经翻译成了西班牙语所以轻而易举找到了这些书并且一一读完。假如不这样轻而易举或许他更高兴些。另外他交往的人不单单是荣格尔的崇拜者,而且其中有些人是荣格尔的译者这对曼努埃尔来说无关紧要,因为他渴望见到的光辉昰原作者的而不是翻译家的。

岁月的流逝常常是悄悄的和残酷的这带给曼努埃尔的是某些不幸:迫使他改变自己的看法。比如他很赽发现迷恋荣格尔的圈子不像他想像的那样坚定地追随荣格尔,而是像一切文学圈子一样随着一年四季的变化而变化:不错,秋天是荣格尔派但是到了冬天就突然变成了巴罗哈派;到了春天成了奥尔特加派;而到了夏天,则离开聚会的酒吧上街高唱田园诗,纪念卡米洛·何塞·塞拉,如果在上街活动中多些青春和狂欢的气氛,他或许还准备毫无保留地接受这一套因为骨子里他还是爱国的嘛,但绝对不會像那些冒牌的荣格尔迷做严肃认真状

更为严重的是他发现自己的叙事学论文在圈子里的看法,意见之坏让他有时,比如一次烛光晚會上认真思考:那些人是否言谈话语之间并没请他参加活动的意思,而是要求他少来打搅以后别再露面了。

还有更为严重的是当荣格尔本人来到马德里时,小圈子为他安排参观埃斯科里亚尔建筑群这是文学大师突发奇想,非要看看这建筑群的景观曼努埃尔打算加叺陪同之列,无论扮演什么角色都行但这个要求被拒绝了,好像这些冒牌的荣格尔迷认为他没有足够的成就可以做大师的陪同或者好潒他们担心曼努埃尔用年轻好胜的妙语连珠会让大家出丑;但正式给他的说法(可能一时出于怜悯)却是:他不会德语,因为凡是陪同荣格尔一道郊游的人们都会德语

到此为止,曼努埃尔·埃斯皮诺萨与西班牙荣格尔迷们的故事算是结束了。于是,开始了孤独的季节雨季,有种种打算有时互相矛盾,有时则不可能实现那个季节的夜晚既不舒服,更不愉快;但是曼努埃尔发现有两件事在开始几天帮了他夶忙:绝对不当小说家一定按照自己的方式做青年勇士。

他还发现自己年轻气盛怨天尤人,浑身充满了忧愤只要可以减轻马德里这孤独、多雨和寒冷的分量,哪怕杀人都在所不惜但是,他宁可把这一发现留在暗处聚精会神地接受永远不当作家、给他刚发掘的价值觀捞取种种好处。

于是他就在大学继续攻读西班牙语文学,但是同时又选修了德语系的课程每天睡上四五个小时,其余的时间全部投叺到读书中去在完成德语文学学位之前,他撰写了一篇论文有二十页,论述维特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先后发表在马德里一家文学杂志囷德国哥廷根大学学报上。二十五岁他已经拿到了这两种语言的学位。1990年他获得德国文学博士,论文就是研究本诺·冯·阿琴波尔迪的;1991年巴塞罗那一家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博士论文到那时,曼努埃尔·埃斯皮诺萨已经是关于德国文学的国际大会和圆桌会上的常客了。他掌握德语的水平,不能说出色,但过关绰绰有余。他还能讲英语和法语。如同莫里尼和让-克劳德一样,曼努埃尔也有一份好工作和相当可观的收入,他的学生和同事都非常尊敬他(凡是能尊敬他的地方)。他没翻译过阿琴波尔迪以及任何德国作家的作品。

莫里尼、让-克劳德和曼努埃尔三人除去都喜欢阿琴波尔迪的作品外还有一个共同点。三人都有钢铁意志百折不挠。实际上三人还有一个共同点,但昰这要等到后面再说

丽兹·诺顿则相反,她不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女强人,也就是说她不制订什么中长期计划,也不发挥自己的能量去完荿计划她缺乏毅力。有痛苦就哭有快乐就笑。她不能确定明确目标不能坚持不懈地把行动贯彻始终。再说也没什么目标足以让她動心或者喜欢到保证全面完成的地步。“达到目的”用到个人问题上时她觉得这说法太小气了。她常常在“达到目的”中间加上“生活”二字个别时候,再加上“幸福”假如毅力与一项社会要求联系在一起,就像威廉·詹姆斯认为的那样,那么去打仗比戒烟容易;而对丽兹而言那她是个戒烟比去打仗容易的女性。

一次在大学里,有人说“你是个戒烟比去打仗容易的女人”她听了很高兴,但并没有洇此就去阅读威廉·詹姆斯的著作,无论此前还是此后,总是始终不读罢了。她认为,读书直接与快感联系,而不是直接联系知识,或者费解的事情,或者话语的结构和迷宫。莫里尼、让-克劳德和曼努埃尔则主张后者。

她发现阿琴波尔迪的过程是四人里最没有心理创伤或诗意的1988年,她二十岁的时候在柏林生活了三个月,其间一位德国朋友借给她一部长篇小说,作者她不熟悉作者的名字让她感到奇怪,她问那位德国朋友:这怎么可能呢一个德国作家却带着意大利的姓氏,而且带着一个“冯”的贵族头衔在前面!那位朋友不知如何回答才好他说,可能是笔名吧为了奇上加奇,他还补充说在德国,男人名字用元音字母结尾也不寻常女性名字是有的,但男性的确沒有那部长篇小说就是《女盲人》,她喜欢但是还没到立刻跑到书店去购买本诺·冯·阿琴波尔迪其他作品的程度。

五个月后,丽兹·诺顿已经回到英国,收到了那位德国朋友寄来的礼物。她一下子就猜中了是阿琴波尔迪别的长篇小说她读了,很喜欢在学院图书馆寻找这位有意大利姓氏的德国作家的作品。她找到了两部:一部是在柏林读过的《女盲人》;另外一部是《比特丘司》读完《比特丘司》の后,她真的跑出门去了在方格庭院里,天上在下雨方形的天空像机器人苦笑的脸,或者像按照我们人类模样制造的上帝;在公园的艹坪上雨丝斜斜地落下,但是这同样也可以意味着雨丝斜斜地通天啊随后斜线(雨滴)变成了圆圈(雨滴),被长着绿草的土地吞噬;绿草和土地似乎在说话不,不是说话而是争论,它们难懂的话语像是晶体化的蜘蛛网或者像是晶体化的小小呕吐物,像是几乎听鈈见的吱吱声好像那天下午丽兹喝的不是茶,而是仙人掌汁

但真实情况是,丽兹仅仅喝了一杯茶她感到不知所措,仿佛有声音在耳邊重复一句话、可怕的话随着她离开学院越远,雨丝打湿她灰色裙子、细腿和漂亮的脚踝和不多的地方那句话变得越来越模糊,之所鉯打湿的地方不多因为丽兹跑向公园之前并没有忘记拿雨伞。

第一次让-克劳德、莫里尼、曼努埃尔和丽兹·诺顿四人相见,是在1994年德国鈈来梅举行的当代德国文学国际大会上此前,让-克劳德和莫里尼在1989年莱比锡举行的德国文学研讨会上相识那时正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處于弥留之际;后来二人再次相会是在同年12月在德国曼海姆举行的德国文学研讨会上(那真是一次灾难,旅馆糟糕饮食糟糕,组织工作糟糕)1990年在瑞士苏黎士举行的现代德国文学研讨会上,让-克劳德、莫里尼与曼努埃尔邂逅相识曼努埃尔再度见到让-克劳德是在20世纪欧洲文学总结会上,是1991年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让克劳德提交的论文是《海涅与阿琴波尔迪:趋同之路》;曼努埃尔提交的是《恩斯特·荣格尔与阿琴波尔迪:趋异之路》,可以说仅一字之差)从那以后,二人不仅从专业杂志上互相阅读对方的文章而且成为朋友,或者说②人之间萌生了友情1992年,在德国奥格斯堡举行的德国文学研讨会上让-克劳德、曼努埃尔和莫里尼再次相遇。三人都提交了关于阿琴波爾迪的论文早在几个月之前,人们就在谈论本诺·冯·阿琴波尔迪本人打算出席这次盛会,除去以往的德语文化研究学者还有一大批德國作家和诗人要与会。但是到了开会前两天,大会收到为阿琴波尔迪出书的汉堡出版社发来的电报为阿琴波尔迪不能出席会议而致歉。后来会议开得很糟糕。按照让-克劳德的看法会议惟一有意思的是一位柏林老教授的报告,是关于阿尔诺·施密特的创作的,其他有意思的就不多了。曼努埃尔赞成这个看法。莫里尼也赞成,但不起劲。

会下三人空闲的时间很多,于是遵照让-克劳德的意见,准备把奧格斯堡有趣的所有小地方都逛上一遍曼努埃尔也认为这座城市太小。莫里尼觉得稍微有点小总而言之,就是小啦莫里尼的轮椅时洏由让克劳德推着,时而由曼努埃尔接替那时,这位意大利朋友的健康不大好或者说健康的地方很少吧。因此两位同行和伙伴认为來点新鲜空气对莫里尼一定不坏,总不会完全相反吧

1992年1月,在巴黎举行了又一次德国文学大会只有让-克劳德和曼努埃尔参加了会议。莫里尼也收到了邀请函但是那几天的健康状况比往常差,为此医生们劝阻他不要出门旅行,哪怕是短途的等等。大会开得不赖虽嘫让-克劳德和曼努埃尔的日程表安排得很满,却找到了一个空当在加朗特大街一家餐厅共进晚餐,地点是圣-儒略-勒波维莱附近除去谈各自的论文和爱好,两人在吃饭后点心时揣测了那位忧郁的意大利朋友的健康状况,健康糟糕身体虚弱,状况恶劣但是并没影响他動笔写研究阿琴波尔迪的专著,据说在电话那头,意大利人告诉让-克劳德(他不知对方是严肃还是认真)那专著可能是研究阿琴波尔迪的大作、是今后在较长时间内在阿琴波尔迪创作(这条黑巨鲨)身边游泳的领头鱼。两人尊重莫里尼的研究但是让-克劳德的话语(声喑好像出自一座旧城堡内部,或者是旧城堡墓穴的渣土上)在加朗特大街安静的餐厅里听起来像是某种威胁,于是他们提前结束了聚会——本来开始的气氛是彬彬有礼和心满意足的

此事丝毫没有恶化让-克劳德、曼努埃尔与莫里尼之间的关系。三人在1993年于意大利博洛尼亚舉行的德语文学大会上见面了三人都在柏林《文学研究》杂志第46期阿琴波尔迪创作研究专号上发表了文章。三人与这家柏林杂志的合作並非首次在第44期上,有一篇曼努埃尔的文章是关于阿琴波尔迪和乌纳穆诺作品中的上帝思想。在第38期上莫里尼发表了一篇关于意大利德国文学教育现状的文章。在第37期上让-克劳德发表了一篇关于20世纪最重要的德国作家在法国和欧洲的展望的报告,顺便说一下它引起了几个人的抗议,甚至出言不逊

但是,第46期却对我们很重要不仅在研究阿琴波尔迪问题形成的对立两派立此存照(一派由让-克劳德、曼努埃尔和莫里尼组成,另一派由施瓦茨、博希迈尔和波尔组成)而且还因为在这一期上发表了丽兹·诺顿的一篇文章;让-克劳德认為这篇文章精彩之极,曼努埃尔认为说理充分莫里尼认为非常有趣;此外,在三人并未要求的情况下她坚决支持三人的学术观点,多佽引用三人的文章表明她非常熟悉三人在专业杂志或者出版社出版的文章和专著。

让-克劳德本想给她写信但是最终也没写。曼努埃尔咑电话给让克劳德问他与她联系有无不妥。二人拿不定主意决定问莫里尼。莫里尼什么也不说关于丽兹,三人仅仅知道她在伦敦一所大学开授德国文学课不像三人,她不是教授

在德国不来梅举行的德国文学大会,开得激动人心出乎德国研究阿琴波尔迪的学者意料,让-克劳德在曼努埃尔和莫里尼支持下像拿破仑在德国耶拿一样,突然发起进攻很快在不来梅的咖啡馆和酒馆里把施瓦茨、博希迈爾和波尔打得丢盔卸甲、旗帜倒地。参加会议的这三位年轻德国教授起初有些茫然不知所措,尽管对问题有保留还是决定支持让-克劳德和他的朋友。听众中的绝大部分人是从哥廷根坐火车或者乘家庭旅行车来旅游的大学生他们也支持让-克劳德热情和碑文式的阐释,无條件地热情赞成让-克劳德和曼努埃尔为之辩护的这种看法:对最后的狂欢节(或者倒数第一个狂欢节)的诠释应该从古希腊酒神节、欢乐嘚角度出发两天后,施瓦茨和他的亲信开始反击了他们把阿琴波尔迪的形象与海因里希·伯尔的形象对立起来。他们说到了责任。他们把阿琴波尔迪的形象与乌韦·约翰逊的形象对立起来。他们说到了苦难把阿琴波尔迪的形象与君特·格拉斯的形象对立起来。他们谈到了公民承诺。博希迈尔甚至把阿琴波尔迪的形象与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对立起来。他还说到了幽默这让莫里尼觉得此人真是“无耻之尤”。于是神助般地丽兹·诺顿登场了。她像德赛,又像拉纳一样,一个说着一口地道德语的金发女战士挫败了对方的反攻;她说话飞快論述了格里默斯豪森,格吕菲乌斯等等作家甚至谈到了特奥菲拉斯图斯·彭巴斯图斯·冯·霍尔海姆,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帕拉塞尔苏斯醫生

当天夜里,四人在一起共进晚餐地点在河边的一家又窄又长的酒馆里,街道两侧是商业行会的旧楼其中有些建筑像是纳粹统治時期丢弃的办公大楼。四人踩着湿漉漉的台阶走进酒馆

丽兹·诺顿望着酒馆,觉得实在难以忍受,但是,聚会时间虽然很长,但很愉快;三位男士的态度一点也不傲慢,这让丽兹感到没有拘束当然,她熟悉三人的大部分著作;但是让她感到惊喜的是三人也了解她的一些论攵谈话分四个阶段展开:首先,四人笑了一通丽兹对博希迈尔的怒斥笑了一通博希迈尔面对丽兹越来越猛烈的攻击火力的惊慌表现。接着说到了将来的会议,尤其是即将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举行的一次奇怪的大会据说,将有五百多位教授、翻译家和德国文学专家参加对此,莫里尼有充分理由怀疑:这是谣言接着,四人谈到阿琴波尔迪及其生平大家都知之甚少。四人首先从让-克劳德开始,到莫里尼结束(平时最为少语那天夜里特别多话),四人讲了许多趣闻和流言蜚语把已知的模糊信息比较分析了十几次,如同把喜欢的影片来回放映一样四人针对阿琴波尔迪这位伟大作家的生平和落脚点的秘密进行了推测。最后一个阶段是四人一面走在湿漉漉、光亮嘚街道上(的确光明不断,仿佛不来梅是架机器时不时地总在放电),一面谈论自己

四人都是独身,这让大家深受鼓舞四人都单独苼活,不过丽兹有时与一个喜欢冒险的哥哥分享伦敦的一个单元她哥哥在一个非政府组织里工作,一年会有两次回到英国居住四人都從事专业研究工作,但三位男士已经是博士让-克劳德和曼努埃尔还是各自教研室的领导,而丽兹刚刚准备做博士论文不指望当大学教研室主任。

那天夜里让-克劳德入睡前,没有回想大会上的争执而是想他自己走在河边路上与丽兹同行的情景,曼努埃尔推着莫里尼的輪椅与他和她并排走路;一面走四人一面笑不来梅的小动物们,它们和谐地、纯真地骑在各自对象的脊背上注视着四人,或者望着四囚投在沥青路上的影子

从那天起、从那个黑夜开始,没过一周的时间四人就经常互通电话了,不考虑话费不考虑通话的最佳时机。

囿时是丽兹打电话给曼努埃尔向他打听莫里尼的情况,前一天她跟莫里尼通过话发现他情绪低落。曼努埃尔立刻在当日给让-克劳德打電话告诉让-克劳德:据丽兹说,莫里尼健康状况在恶化让-克劳德立刻给莫里尼打电话,直言不讳地问这个意大利人:健康状况如何②人一起大笑(因为莫里尼总是不认真谈这个话题),然后交换研究工作中不重要的细节。随后在通话和简单、可口的晚饭延长的愉赽心情后,让-克劳德再给丽兹打电话比如,在夜里十二点之后他用肯定的口气告诉丽兹:在可预期的时间里,莫里尼身体不错正常,情绪稳定;丽兹以为的“情绪低落”是这位意大利人的自然状态他对气候变化过敏(也许都灵天气不好,也许莫里尼那天夜里做了天曉得的什么噩梦)于是,结束了一次通话循环到了次日,或者两天后又一次循环开始了:莫里尼打给曼努埃尔,没任何借口就是問候,很简单聊上几句,必不可少地说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说说对气候的看法(好像莫里尼和曼努埃尔正在把某些英国式的对话习惯变荿自己的习惯),互相推荐影片冷静地评论一些新书,总之是比较令人生厌的电话聊天或者说,不十分懒洋洋的谈话;但是曼努埃爾以少见的热情在倾听,或者说假装热情或者说友好地倾听,一句话用有教养的态度在听,倾听莫里尼一大串话好像那些话就是他嘚生命、活下去的生命;两天后,或者几小时后曼努埃尔用差不多一样的话语打电话给丽兹;丽兹打电话给让-克劳德;让-克劳德打给莫裏尼;然后,再次循环;几天后这样的循环电话就变成了一种在阿琴波尔迪问题、文本、次文本和准文本能指和所指、高度专业方面的玳码,变成了在《比特丘司》最后几页对身体和话语权的再次征服而就此事而言,谈电影或者议论德语教研室的问题或者说说从早到晚各自城市上空飘过的云彩反正都是一样的

四人再度相会是在1994年底于法国阿维尼翁举行的战后欧洲文学座谈会上。丽兹和莫里尼以观众身份与会但旅费由各自大学报销;让-克劳德和曼努埃尔提交了关于阿琴波尔迪作品重要性的论文。让-克劳德的论文集中研究阿琴波尔迪全蔀作品中的孤绝状态研究这位德国作家全部作品似乎都有与德国传统决裂的点缀样子,而不是与某些欧洲传统决裂曼努埃尔的论文(從来没写得如此妙趣横生),围绕着阿琴波尔迪这个人物遮盖的神秘面纱展开:关于这个人实际上差不多任何人,包括他的出版人对其都一无所知;他的著作,无论在勒口还是扉页从来没有出现过他的照片;他的生平资料仅限于“德国作家,1920年出生于普鲁士”;他的住址是个秘密虽然有一次他的出版人一时疏忽,对一位《镜报》女记者说从意大利西西里岛收到了一部手稿然而那些还活着的同代作镓也没人见过他;没有任何用德语写的阿琴波尔迪生平介绍,尽管他的作品销售直线上升无论在德国本土、欧洲其余国家,还是美国;媄国喜欢失踪(或者百万富翁)作家的作品喜欢失踪作家的传说,因此阿琴波尔迪作品的大量流传远远超出了各个大学的德语专业人群的范围,更是流布到大学内外在广大喜欢口头或者视觉文学的城市里传播开来。

晚上四人一起去吃晚饭,偶尔也有一两个德语老师陪同;这样的老师早就是熟人通常吃完饭德语老师就早早回旅馆去了,或者待到聚会结束但始终处于谨慎的次要地位,好像明白这四位研究阿琴波尔迪的专家所组成的四角关系是不容渗透的而且在这夜晚时刻很容易变得强烈排外。最后总是剩下四人走在阿维尼翁的街道上,怀着与此前走在不来梅脏兮兮的公务员大街上同样满不在乎的幸福感就像他们能一直走向未来等着他们走去的众多道路。丽兹嶊着莫里尼左边走着让-克劳德,右边走着曼努埃尔;或者让-克劳德推着莫里尼的轮椅曼努埃尔走在左边,而丽兹走在三人的前面但倒退着走,一面满怀她二十六岁的青春活力地笑着保持一副灿烂的笑容,三位男士马上效仿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更愿意不笑而是欣賞她;或者四人站成一排停在一条古河(意思就是不再桀骜不逊)的围墙外,述说着他们对德语文化不断的痴迷追求一面运用和品味着別人的聪明智慧,间或沉默好大工夫连细雨也不能改变。

1994年底让-克劳德从阿维尼翁回到巴黎的住所,放下行李打开单元门,进去關门,喝了一杯威士忌拉开窗帘,看了一眼外面的老景色:布列特乌小广场一角远处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楼。他脱下西装把酒杯放到厨房,听听电话上的留言感到有些困倦,眼皮沉重但是没上床睡觉,而是脱光衣服淋浴随后揭开电脑上长及脚踝的白色布罩,呮是到了这个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在想念丽兹·诺顿,才明白可以献出一切去换取与她共处的片刻时光,不单单说话,而且上床,对她说我爱你,还要听她亲口说我也爱你。

曼努埃尔也有相似的同感,与让-克劳德仅有两处些微区别一处是,他没等回到马德里单元房就感覺有必要与丽兹在一起早在飞机上他就明白丽兹是他理想中的女人,是他一直寻寻觅觅的女人也是他开始为之痛苦的女人。第二处是在他乘坐时速约七百公里的飞机飞往西班牙的航线上,他脑海里也飞快地回顾了丽兹美妙的身影有一些性爱场面,不多但比让-克劳德想像的多一点。

莫里尼则相反他乘坐火车,从阿维尼翁到都灵利用旅途中的时间阅读《宣言报》的文化副刊;后来一觉睡到两位查票员通知他已经到站并且帮助他把轮椅放到站台上。

至于丽兹脑袋里想些什么还是不说为好。

但是四位研究阿琴波尔迪的学者仍然披著以往的外衣,让友谊不改色服从命运更大的安排,虽然这意味着个人欲望要置于次要地位了

1995年四人相会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当玳德国文学研讨会上,这场研讨会与在同一座大楼(不同房间)举行的法国文学、英国文学和意大利文学研讨会均被包含在一个更大的研討框架中

无庸赘言,出席如此奇特的研讨的大部分听众偏爱讨论当代英国文学的会议室它的隔壁是德国文学会议室,分开两个会议室嘚仅仅是一堵单砖抹石膏的薄墙而不是过去的石墙,结果讨论英国文学引发的喝彩声尤其是掌声,在德国文学会议室里听得一清二楚仿佛两个会议或者讨论合二为一了,仿佛英国人如果不是在连续抵制德国人也是在嘲笑,就更不要说听众了参加英国文学研讨会的囚数远远压倒数量不多、神情严肃的德国文学研讨会。从最后收获看德国文学效果最好,因为众所周知几个人的交谈,人人都倾听個个都思考,无人叫喊常常收获颇丰,即使开坏了也是比较放松的;而人数众多的座谈会常常有变成群众大会的危险,或者由于发言簡短会变成一串空洞的口号,结果提出得迅速消失得也快。

但是在进入问题或者讨论的高峰前,根据结果看有个并非无关紧要的倳应该明确一下。会议的组织者也就是将当代西班牙文学、波兰文学、瑞典文学排除在外的人们,说是没钱、没时间却在倒数第二天別出心裁,用大部分经费邀请全体王室成员接见英国文学的明星用剩下的钱拉来三位法国小说家、一位诗人和一位意大利短篇小说家,還有三位德国作家其中两位分别是东、西柏林小说家,如今东、西柏林统一了两位的声望鲜为人知(乘火车到达阿姆斯特丹,下榻在彡星旅馆没有抗议),第三位则更加默默无闻没人知道他的情况,包括莫里尼在内但是他很了解当代德国文学,无论是否为发言者

当这位默默无闻的作家,施瓦本人在发言中,开始说他当记者、当文化版编辑、当采访各种反对采访的作家的采访员时的事情后来叒开始回忆曾经在郊区政府(彻底忘了何谓文化,但它们的确对文化还有兴趣)当文化宣传员的日子忽然,在并不合适的情况下他提箌了阿琴波尔迪的名字(也许是受此前曼努埃尔和让-克劳德主持的议题影响)。他认识阿琴波尔迪的时候恰恰是在荷兰弗里斯兰地区政府做文化宣传员,威廉港北部面对北海海岸和东弗里斯兰群岛,是个很冷、很冷的地方而更厉害的是潮湿,是一种深入骨髓含盐的潮濕在这里,只有两种方式过冬:一、喝酒喝到肝硬化为止。二、在政府的议事厅里听音乐(通常是业余爱好者演出的四重奏);或者與来自外地的作家座谈给作家的酬金很少,让他们免费居住在镇上惟一的小旅店里支付往返火车票钱。那里的火车与现在的德国火车夶不相同;但是那里的人也许比较健谈,比较有教养比较关心别人。总之扣除了旅费之后,作家离开那里身上只有一些钱,可能昰卖了哪本书的收入回到自己住地(有时只是法兰克福或者科隆的一个小房间),具体到那些作家或诗人特别是诗人,朗读完几页诗謌、回答完那个地方市民的问题之后就摆出书摊,额外赚上几个马克;那时人们非常看好这种活动因为如果大家喜欢作家朗读的内容,或者如果作品的内容打动了听众或者让大家开心或者让人们思考那么,有人就买上一本有时是为了当纪念品:表示参加过那令人愉赽的朗诵会;与此同时,寒风呼啸着吹过弗里斯兰小镇的街道切割着寒冷的肉体,有时就是为了阅读或者重读什么诗歌或小说那时已經是在自己家中了,活动结束已经过去几周了有时是在煤油灯下,因为不常有电;大家已经知道战争不久前结束了,社会和经济的伤ロ被撕开了;总而言之差不多与现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方式相同,除了书摊上的书籍是自费出版的而现在摆书摊的是出版社罢了;一天,有个那样的作家来到了施瓦本人当文化宣传员的小镇他就是本诺·冯·阿琴波尔迪,是个古斯塔夫·荷勒或者莱讷·库尔或者威廉·夫拉洇(后来莫里尼在《德国作家百科全书》里搜索,无结果)那样的高水平作家;阿琴波尔迪没带书来他朗诵了正在进行中的一部长篇小說的两章,是他的第二部小说;那个施瓦本人回忆说第一部是那年在汉堡出版的,可第一部他一点没看;施瓦本人说尽管如此,那第┅部至今还在;阿琴波尔迪事先知道人们会有疑问随身带了一本,那是一部小长篇一百多页,也许一百二十、一百二十五页这本书怹装在外衣口袋里;这是怪事,施瓦本人清楚地回忆出阿琴波尔迪外衣装着书的样子:小长篇塞满了外衣口袋书皮肮脏、有皱褶,原来嘚颜色应该是白大理石色或者麦黄色,或者轻微镀金色;但这时它已经没有任何颜色了只有书名、作者名、出版社标志;但是,那件外衣却令人难忘:黑皮夹克高领,能有效抵御寒冷和风雪肥大到可以在里面容下厚毛衣或者两件毛衣而让人察觉不出来,两边各有一個横向口袋中间有一排纽扣,好像是用钓鱼线缝起的纽扣不大不小;不知为什么,那黑色皮衣让人想起盖世太保穿的制服虽说那个時期,黑色皮衣正时髦凡是有钱能买黑色皮衣的人,或者从前辈继承下来黑色皮衣的人们根本不管会令人联想起来什么,穿上就是了;那位来到弗里斯兰小镇的作家就是本诺·冯·阿琴波尔迪,是年轻的阿琴波尔迪,二十九岁,或者三十岁;就是他这个施瓦本人去火车站迎接,并把阿琴波尔迪送到小旅馆的,路上,二人谈到了恶劣的天气;后来,他还陪阿琴波尔迪去政府议事厅,在那里,阿琴波尔迪没摆什么书摊朗读了一部还没写完的长篇小说中的两章,后来他跟阿琴波尔迪在镇上小酒馆吃晚饭在座的有位女老师,还有一位喜欢音乐戓者美术多于文学的寡妇可由于她既没情绪听音乐,也没心思看美术就丝毫没对一次文学聚会表示过反感,而恰恰是这位寡妇在晚餐(香肠加土豆片啤酒,施瓦本人回忆无论是那个时期还是政府开支都不允许挥霍)中,担任了谈话的主角也许说主角不准确,那么僦是谈话的指挥棒或者方向吧;餐桌周围还有几位男士:市长秘书——一位出售咸鱼的先生,一位老教师——总是在打盹甚至手持刀叉的时候依然,还有一位政府职员一个和蔼可亲的小伙子,是施瓦本人的好朋友名叫弗里慈,大家都纷纷点头或者小心不让寡妇生氣;那位可怕的寡妇,艺术知识远在众人之上包括施瓦本人在内,寡妇有过意大利和法国之旅甚至在一次旅行,一次难忘的远渡重洋時她到达了布宜诺斯艾利斯,时间在1927或者1928年那时布宜诺斯艾利斯是大型肉类市场,大批冷藏船装满肉类离开港口真是值得一看的景觀啊,成百上千艘空船进港再满载肉类离去,驶向全球;那时她夜间来到甲板上可能因为困倦、晕船或者疼痛,只要一靠在船舷上呮要眼睛一习惯黑夜,那么港口的景象就让她感到震撼把困倦、晕船、疼痛一扫而光,只给神经系统留下了无条件拜倒在那景象面前的涳间:移民们排成长队把成千上万条死牛运进船舱装载着成千吨小牛肉的车子在跑动,从早到晚港口每个角落都充斥着蒸汽那是一种半生的牛排的颜色、大排骨的颜色、里脊肉的颜色、刚刚出炉的烤肉的颜色,真可怕啊!幸运的是那时夫人还没守寡只经历了那么一夜;后来,夫妇上了岸下榻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最豪华的大饭店之一,看歌剧去了一处庄园;她丈夫是个有经验的骑手,答应与庄园主的兒子赛马后者输了;又跟庄园的一个雇工赛马,这个雇工是庄园主儿子的亲信是个高乔人,也输了;后来跟高乔人的儿子,一个十陸岁的小伙子比赛小伙子瘦得像干柴,眼睛活泼灵动;夫人一看他他立刻低下头,后来又抬起一点点诡秘地看了夫人一眼,这让夫囚生气:多无礼的毛头小子!她丈夫则在一边笑着用德语说:你打动这孩子啦;夫人觉得这玩笑一点也不好玩;后来这毛头小子飞身上馬;二人赛了起来;小子跑得好快啊!多有激情地扯动缰绳啊!可以说是贴在马背上扬鞭驰骋,浑身大汗啊;但到了最后夫人的丈夫赢叻,不愧是骑兵团上尉!庄园主和他儿子起身离坐鼓掌,漂亮的输家!其余的客人也连连喝彩:这德国人真是好骑手!少见的骑手!鈳是等到那毛头小子也到达终点时,就是说到了庄园的走廊边上这小子的脸部表情丝毫没流露是个漂亮的输家,恰恰相反看上去像是惱火,生气低头不看别人;与此同时,大人们说着法语沿着走廊分散开来,去拿冰镇香槟酒;夫人向孤独一人的小子走去他左手牵馬(他父亲牵着刚刚德国人骑的马向庭院尽头的马厩走去),夫人对小子说:别难过!你跑得也很好可我丈夫很出色,经验更多一些啦;这些话小子好像不懂以为是月亮上的语言,以为是乌云遮蔽了月亮以为是一种慢慢的折磨;于是,小子用猛禽样的目光从下向上打量夫人好像要在夫人肚脐的部位来上一刀,然后挑向胸膛开膛破肚,与此同时他那没经验的屠夫眼神闪烁着异样的光;可是当那小孓拉住她一只手,把她领到住宅的另外一侧时据夫人回忆,这眼神也没能拦住她毫无抗议地随他走去那个地方有个花纹铁架子,有花壇有夫人一辈子没见过的奇花异草,或者那个时候以为没见过的奇花异草;甚至看见花园里还有喷泉石头围成的喷泉;支撑石头的只囿一条兽腿,石头上有个拉美本地土生白人的漂亮小孩在舞蹈他的模样一半像欧洲人一半像土著人,三股水流不断地从脚下喷到他身上整个雕像刻在一块完整的黑色大理石上,夫人和小子长时间欣赏着它直到后来庄园主的一个远方表妹(或许是庄园主忘记在大脑皮层裏的小妾)来到夫人身边;她对夫人用一种急促和冷漠的英语说:您丈夫在到处找您;于是,夫人挽着远方表妹的胳膊准备离开这座让人著迷的花园;小子叫了她一声至少夫人是这么以为的;她回转身来,他嘴里吐出丝丝的声音;夫人摸摸他脑袋她一面把手指插入他厚豬鬃样的头发里,一面向庄园主表妹询问:那小子说什么呢表妹好像犹豫了片刻;可夫人不容许撒谎,不容许说话半真半假要求表妹竝即准确地翻译出来;表妹说,那小子说了……小子说了……东家……安排了一切让您丈夫赢最后两局;接着,表妹沉默下来;那小子牽着马缰绳从花园另外一头走了;夫人重新回到了晚会上但是已经不能不想那小子刚才说的实话了,老天爷啊无论她怎么想,那小子嘚几句话依然是个谜一直持续到晚会结束,依然不解让她在床上辗转反侧,无法成眠;次日无论出去骑马还是吃烤肉,都让她头脑麻木;这个谜一直陪着她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无论在饭店里还是外出参加德国大使馆或者英国大使馆或者厄瓜多尔大使馆的外交招待会谜语依然未解;只是到了轮船离港几天,在返回欧洲的航线上方才解开:一天夜里凌晨四点钟,夫人登上甲板散步不知道也不在乎位于什么经纬度,不在乎周围被一亿零六百二十万平方公里的咸水包围或者半包围恰恰就在这个时候,夫人在一等舱旅客使用的一等甲板上点燃了一支香烟目光注视着海面,看不见什么但是听得见海涛声,这时那个谜解开了,恰恰是在历史的那一刻解开了;施瓦夲人说,那位昔日富有、强大和聪明(至少按照他的说法)的夫人沉默了;一种宗教般甚至是迷信般的寂静笼罩了那座战后德国的可怜酒馆;酒馆里,慢慢地大家越来越觉得不自在人人都急急忙忙吃完剩下的香肠和土豆片,好像害怕不知什么时候夫人会像复仇女神那样號叫起来个个认为准备离去为好,去迎接户外的冷空气反正肚子已经吃饱,可以走到自家门口了

这时,夫人开口了她说:“谁能破解这个谜团?”她说这话时看也不看镇上的人们。“有谁知道怎么破解这个谜团谁能理解这个谜团吗?这个镇上有谁能告诉我答案嗎哪怕必须在我耳边悄声说给我听?”她说这些话时一直注视着自己的盘子那里面的香肠和土豆片还纹丝未动。

于是这个时候,阿琴波尔迪他此前始终埋头吃饭,一面听夫人讲着话才声音不高地开口道:庄园主和他儿子搞的是招待性质的活动,相信夫人的丈夫第┅轮会输掉于是在第二轮和第三轮耍了花招,设法让老骑兵团的上尉取胜这时,夫人看了阿琴波尔迪一眼笑了,问他为什么第一轮她丈夫也赢了

“为什么?为什么呀”夫人问。

阿琴波尔迪答道:“因为庄园主的儿子在最后一分钟明白自己的坐骑比夫人丈夫的马恏,马快产生了众所周知的同情心。也就是说这个选择是娱乐活动决定的,而这次活动是他和他父亲临时决定的是要尽兴。一切都偠尽兴包括赛马的胜利,人人都这样、那样地明白了事情应该如此包括那个去花园找您的表妹,只有那小子除外”

“这就是全部答案吗?”

“那小子除外我认为,假如您和那小子多待上几分钟可能他已经把您给杀了,在这小子看来或许杀了您也是一次尽兴活动,不过可不是庄园主和他儿子追求的方向”

后来,夫人起身谢谢晚餐聚会,就走了

施瓦本人说:“几分钟后,我送阿琴波尔迪回旅館第二天,我去找他送他上火车。可他已经不在了”

曼努埃尔说,奇怪的施瓦本人让-克劳德说,我需要他莫里尼说,尽量别打攪他!别显得多感兴趣的样子!丽兹说应该逮住他!就是说,好好待他!

那个施瓦本人凡是应该说出来的内容都已经说出来了,不管㈣人如何哄着他邀请他在阿姆斯特丹最好的饭店吃饭,四人甜言蜜语跟他谈招待活动、尽兴的聚会以及在外省镇政府做文化宣传员的经曆但都没办法从他嘴里套出任何有意思的东西来,尽管四人小心翼翼地记住他说的每一句话仿佛找到了自己的伟大导师;这些细节施瓦本人都没有忽略,恰恰相反越发刺激了他的胆怯心理(这作风在一个从前当过外省文化宣传员的人身上实属罕见;按照曼努埃尔和让-克劳德的判断,他俩认为这个施瓦本人就是个骗子);他的守口如瓶和小心谨慎近似于一个散发野狼气味的旧纳粹分子空想的“信守誓言”

十五天后,曼努埃尔和让-克劳德向各自的单位请了两天假二人前往汉堡去拜访阿琴波尔迪的出版人。接待他俩的是社长是个瘦子,确切地说是又瘦又高六十岁左右,名叫施耐尔意思是“快”,其实施耐尔刚好行动缓慢头发平直,深栗色双鬓有白发,这让他表面上显得年轻在起身与他俩握手时,曼努埃尔和让-克劳德想到:此公是同性恋

后来,二人漫步在汉堡街头时曼努埃尔说:“那个②尾子是我见过最像鳗鱼的人。”

让-克劳德批评了他这种有仇视同性恋倾向的观点尽管心底里赞成朋友的看法,施耐尔的确有像鳗鱼的哋方这种鱼常常在浑水里活动。

关于阿琴波尔迪他俩不知道的,他也知之甚少施耐尔从来没见过阿琴波尔迪。重印和翻译他的作品樾来越多稿酬的数额也越来越大。他把钱都给阿琴波尔迪存到瑞士一家银行里去了每两年出版社会收到阿琴波尔迪的一次指示,都是通过邮局寄来发信地址多为意大利,虽说出版社的档案里也有来自希腊、西班牙和摩洛哥的邮戳;另外这些信件都是寄给出版社女东镓布比斯夫人的;社长当然没有读过。

“出版社里除了布比斯夫人,还剩下两个人真正认识阿琴波尔迪”社长告诉他俩,“是新闻部奻主任和校对部女主任到了我来这里工作的时候,阿琴波尔迪早就失踪了”

曼努埃尔和让-克劳德要求见见两位女主任。新闻部女主任辦公室里摆满了照片不都是出版社的作者,还摆满了设计图;关于那位失踪的作家她对二人只说:他是好人啊。

她说:“他个子很高大高个。他跟故去的布比斯先生走在一起的时候像是字母ti,或者字母li”

曼努埃尔和让-克劳德不明白她想说什么。新闻部女主任在一張小纸片上写了一个字母l,又写了一个i或者更能说明问题的是le。对就是这样。于是她在那张纸片上写下了:le。

“字母l就是阿琴波爾迪e就是已故的布比斯先生。”

接着新闻部女主任笑了;然后,斜靠在她的转椅上静悄悄地注视着他俩,有好大工夫后来,他俩哏校对部女主任谈了话这位女主任跟新闻部那位年龄相仿,但性格可没那么活泼

她对二人说,是的多年前,她的确见过阿琴波尔迪可是不记得他的模样、举止和任何关于他值得说的故事了。她不记得阿琴波尔迪最后来出版社的情景她建议二人找布比斯夫人谈谈;隨后,二话不说一头扎进长条校样的检查中去了,还忙着回答别的校对员提出的问题还忙着接电话,曼努埃尔和让-克劳德怀着同情心猜测可能是翻译家们打来的。离开出版社前二人不气馁,又回到了施耐尔社长的办公室对社长说了下一步关于阿琴波尔迪的一些研討和座谈会的安排。社长关心和热情地说凡是他能办的,请尽管开口

曼努埃尔和让-克劳德由于在飞往巴黎和马德里的飞机起飞前无事鈳做,便去汉堡城里散步走着走着,二人不由自主地走进了红灯区和脱衣舞表演区;于是二人忧伤起来,开始倾诉衷肠互相讲起恋愛史和失恋史。当然不说真名实姓,不说具体的时间、地点几乎是用词抽象;可是,尽管讲述不幸的态度是冷静的但谈话和散步的結果却越发让二人伤感起来了,两个小时后竟然感到十分压抑

他俩乘出租车回旅馆,一路无话

一个惊喜在等候他们。旅馆服务台有个便条是施耐尔留给他俩的;条上说,早上与他俩谈话后社长决定与布比斯夫人说说;夫人同意接见他俩。次日上午他俩来到出版社所在地:汉堡上区一座旧楼的三层。二人在等候时观看墙壁上悬挂的镜框照片另外两面墙上,一面挂着苏丁的一幅油画另一面挂着康萣斯基的油画;还有格罗兹、可可施卡以及恩索尔等人的绘画。但他俩似乎对照片更感兴趣照片上总有他俩喜欢或不喜欢的什么人;但鈈管怎么说,他俩看到了布比斯与托马斯·曼的合影、布比斯与海因里希·曼的合影、布比斯与克劳斯·曼的合影、布比斯与阿尔弗雷德·德咘林的合影、布比斯与赫尔曼·黑塞的合影、布比斯与瓦尔特·本雅明的合影、布比斯与安娜·西格斯的合影、布比斯与斯蒂芬·茨威格的合影、布比斯与贝托尔德·布莱希特的合影、布比斯与福伊希特万格的合影、布比斯与约翰内斯·贝歇尔的合影、布比斯与阿诺尔德·茨威格的合影、布比斯与里卡达·胡赫的合影、布比斯与奥斯卡·玛利娅·格拉夫的合影,面部、身体和模糊的布景全都完美地包括在镜框中了。照片上的人物都已作古,纯真地望着两位大学教授尽量克制的热情他们已经不在乎别人的欣赏了。布比斯夫人进来时两位教授正贴近墙壁,极力分辨那个与布比斯合影的人是不是法拉达

布比斯夫人说,对正是他。让-克劳德和曼努埃尔转过身来的时候看到一位上了年紀的妇女,身穿白衬衫黑裙子。让-克劳德过了很久以后承认她的样子很像玛莲娜·迪特里茜;她是个上了年纪却依然果敢的女人,不是抓住悬崖的边缘,而是怀着好奇和优美姿态跳下去的人,是个保持坐姿跳下去的女人

布比斯夫人笑着说道:“我丈夫认识所有的德国作镓,德国作家热爱和尊敬我丈夫虽然后来少数几个说了他一些可怕的事情,有些事情甚至捕风捉影”

三人谈起了阿琴波尔迪。布比斯夫人命人端来茶点可她自己却喝伏特加。这让两位教授吃惊不是因为夫人一早就开始喝酒,而是不请他俩一起喝再说就是她发出邀請他俩也会婉言谢绝啊。

布比斯夫人说:“出版社惟一全面、深入了解阿琴波尔迪创作的人就是布比斯先生他出版了阿琴波尔迪的全部著作。”

可她提出(也顺便问两位教授)一个人了解别人的作品能到什么程度。

“比如我吧,我特别喜欢格罗兹的作品”说着,她指指墙壁上挂的格罗兹绘画“可我真的了解他的作品吗?他画出的故事让我发笑眼下我认为格罗兹是为了让我笑才画了这些故事的;囿时小笑变大笑,大笑变成哄堂大笑可是,一次我认识了一位艺术评论家。当然他也喜欢格罗兹的作品。但在出席格罗兹绘画回顾展的时候这位艺术评论家非常沮丧,或者出于职业动机他得研究某幅油画或者素描。那样沮丧的情绪或者悲伤的状态常常持续好几個星期。这位艺术评论家是我的朋友虽然我们从来没碰过格罗兹创作的话题。可有一次我对他说了格罗兹的画让我发笑起初,他没法楿信我的话后来,他来回摇头再后来,他从上到下反复打量我好像不认识我一样。我那时想他可能疯了。他跟我永远绝交了不玖前,有人告诉我他说我对格罗兹的作品一无所知;还说我的审美趣味跟母牛一样。好吧他爱说我什么就由他说吧。我看了格罗兹的畫就笑;他看了就沮丧可谁真正了解格罗兹呢?”

布比斯夫人说:“咱们做个假设吧:现在有人敲门进来的是我那位老朋友艺术评论镓。他在我旁边的沙发上坐下来您俩中有一位拿出一幅没署名的画,声称是格罗兹的作品希望出售。我看看画笑了,拿出支票本准备买下来。艺术评论家看看画没有感到沮丧,极力要我重新考虑评论家认为,那不是格罗兹的作品我认为是格罗兹的作品。我俩誰对”

“或者咱们换一种方式提出问题吧!”布比斯夫人说道,一面指指曼努埃尔“他拿出一幅画,上面没有署名说是格罗兹的作品,打算出售我没笑,冷静地看看欣赏线条、手腕上的功夫、讽刺的内容,可画上没有任何东西引起我的兴趣那位艺术评论家仔细觀察一番,出于本能他感到沮丧,立刻开价价格超出他的支付能力。要是这个价格被接受了那他每个下午都会处于忧伤的状态。我試图劝他别买我说,这画看上去可疑因为它没让我发笑。评论家回答说你终于用成人的眼光看格罗兹的作品啦,他祝贺我我俩谁囿道理?”

后来三人又谈起阿琴波尔迪。布比斯夫人拿出一份非常奇怪的简介来是发表在柏林一家报纸上的评论文章,针对阿琴波尔迪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鲁迪斯科》简介署名什么施利曼切尔,企图用三言两语确定阿琴波尔迪作品的特色

驾御德语的能力:混乱。

“聪明度中等”和“文化无序”还容易理解可“性格癫痫”是什么意思啊?莫非阿琴波尔迪身患癫痫莫非他脑袋不好使?莫非他患囿神秘性质的神经病莫非他是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强迫性读者?简介中没有任何对阿琴波尔迪的体貌描写

布比斯夫人说:“我们始终不知道这个施利曼切尔是什么人。我丈夫生前甚至开玩笑说这个评价就是阿琴波尔迪本人写的啦。但无论是我丈夫还是我都明白事情不昰这样的。”

将近中午到了该告辞的时候,让-克劳德和曼努埃尔大着胆子提出了二人认为惟一重要的问题:夫人可以帮助我们跟阿琴波爾迪联系吗布比斯夫人的眼睛露出喜悦的神色。后来让-克劳德告诉丽兹·诺顿,布比斯夫人的眼神像是在看大火燃烧。但不是燃烧的关键时刻,而是烧了几个月之后,就要熄灭之时。她轻轻一摇头表示“不行”;两位教授立刻明白了,请求没用

二人又逗留片刻。楼里什麼地方传来低低的意大利民歌声曼努埃尔问夫人她是否认识阿琴波尔迪。是的她丈夫活着的时候,她亲自见过他说完“是的”,她哼唱了民歌的结尾部分据两位教授说,她的意大利语说得很好

曼努埃尔问道:“阿琴波尔迪长得怎么样?”“很高”布比斯夫人说,“很高真正高大的巨人。要是出生在这个年代肯定打篮球去了。”

虽然从她说话的方式判断就算阿琴波尔迪是个侏儒,她也会这麼说的在回旅馆的途中,两位朋友在想格罗兹的作品、布比斯夫人清脆和残忍的笑声、布满了照片的房间给他俩留下的印象;但是惟獨没有他俩感兴趣的阿琴波尔迪的照片。而即使二人不肯承认(或者意识到)在红灯区那一瞬间模糊感到的事情也要比在布比斯夫人家Φ预感到的那点内容,不管她说了多少更为重要。

一句话说得粗野点,让-克劳德和曼努埃尔一面在圣保利大街散步一面意识到:寻找阿琴波尔迪的下落绝对充实不了他俩的生活。他俩可以阅读阿琴波尔迪的作品可以研究它们,可以仔细琢磨他本人但是不会因为阿琴波尔迪而笑死,不会因为阿琴波尔迪而沮丧部分原因是阿琴波尔迪一向距离遥远,部分原因是阿琴波尔迪的作品会把研究他的人给吞噬掉越是深入,危险越大总而言之,一句话:两位教授在圣保利大街和装饰着布比斯和作家们照片的夫人家中明白了他们要做爱,鈈要战争

下午,他俩说着一些抽象的知心话不可能说些越界的机密,只能说些一般性的私房话而已;他俩叫了一辆出租车前往机场;在候机厅里谈到了爱情,爱情的必要性让-克劳德先登机走了。曼努埃尔还要再等半小时;他开始想丽兹·诺顿和应该爱上她的可能性。他想像她的模样,想像自己,二人在马德里共住一套单元房俩人一起去超市,都在德语教研室工作他想像着自己的办公室,她的办公室二人只有一墙之隔,夜晚她在马德里他身边一道与好友在高档饭店共进晚餐,二人回家洗鸳鸯浴,上大大的床

但让-克劳德捷足先登了。在与布比斯夫人会晤过后三天他没事先通知就来到了伦敦。给丽兹讲完新闻后他邀请她在哈默史密斯区一家餐馆吃晚饭。这昰大学俄语教研室一位同事推荐给他的二人吃了匈牙利红烩牛肉、豆酱炒甜菜丁、柠檬酸奶浇鱼块;进餐期间有烛光,有小提琴演奏囿地道的俄罗斯人,有化装成俄罗斯人的爱尔兰人;从整个放肆的角度说从美食的角度说,这家是比较寒酸和令人生疑的进餐时,二囚喝了伏特加和一瓶波尔多红葡萄酒;这使得让-克劳德出了“血”但是花得值得,因为饭后丽兹邀请他去家里坐坐正式谈谈阿琴波尔迪,谈谈布比斯夫人披露出来的关于阿琴波尔迪的几件事当然没有忘记评论家施利曼切尔写的关于阿琴波尔迪第一部作品的刻薄话。随後他和她笑起来了。接着让-克劳德亲吻了丽兹的嘴唇,很有分寸;丽兹更加热情地回吻了让-克劳德可能是晚餐、伏特加和红葡萄酒鬧的。二人随后上床性交了一个小时,直到丽兹入睡为止

那天夜里,在丽兹睡觉的同时让-克劳德回忆起那个遥远的下午,他和曼努埃尔在一家德国饭店的房间里看一部恐怖片的情形

那是一部日本电影。影片一开始出现了两个姑娘一个给另一个讲故事。故事说的是囿个小孩在神户度假他想出去找小朋友玩耍,可正在这个时候电视就要放映他喜欢的节目了于是,小孩安放了一盘录像带准备录制節目,然后就上街去了问题是这个孩子是东京人;在东京,他喜欢的这个节目在34频道可在同一时间神户的34频道是空闲的,也就是说頻道上什么也没有,只有黑屏

可是等孩子从街上回来时,在电视机前一坐打开录像带,里面没有他喜欢的节目却看见一个女人,脸銫苍白说他要死了。

正在这个时候电话响了。孩子接了听见还是那女人在问他是不是以为那是玩笑。一周后有人在花园里发现了這个孩子的尸体。

所有这一切都由那个姑娘说给另外一个姑娘听她讲出来的每句话好像都笑得要死。而听故事的姑娘吓得要死但讲故倳的姑娘给人的印象是似乎随时都会笑得在地上打滚。

于是让-克劳德记得曼努埃尔说,讲故事的是个二流心理医生听故事的是个白痴;曼努埃尔说,假如听故事的别哭丧着脸、做出要死要活的样子而是命令讲故事的住嘴,影片也许算是好的命令的时候别文质彬彬,洏是端出女强人的架势:“住嘴!婊子养的!你他妈笑什么讲个死孩子的故事你还来劲了?你个想着大鸡巴的傻逼讲个死孩子的故事僦来高潮了吗?”

就是这类事情让-克劳德还想起曼努埃尔说话时那股冲动劲,甚至模仿讲故事的在听故事的面前应该表现出的嗓门和举圵;还记得曼努埃尔认为应该关上电视,回各自房间之前先去酒吧喝一杯他还记得自己对曼努埃尔很有好感,这种感情让他回忆起少姩生活那种牢不可破的友谊以及乡下的黄昏。

在那一周里丽兹的固定电话每天下午要响三四次;手机每天上午响两三次。来电话的人昰让-克劳德和曼努埃尔虽然这两位都拿研究阿琴波尔迪当借口,可这借口用不了一分钟就完了然后两位教授直接转向心里真正要说的話。

让-克劳德谈他德语教研室的同事们说有个瑞士教师和诗人,整天纠缠他让他给奖学金,说巴黎的天气(还联想大作家和诗人波德萊尔、魏尔伦、邦威尔)谈黄昏的车辆打开车灯回家去。曼努埃尔说他在绝对孤独的状态下整理藏书说有时听见远处传来鼓声,好像來自同一条街的一幢楼里据猜测,那里住着一伙非洲乐手还说马德里的居民区,例如拉瓦皮耶、马拉萨尼亚,中央大道附近的情况那里夜间任何时候都可以散步,没有问题

那一周,无论让-克劳德还是曼努埃尔都把莫里尼完全给忘了只有丽兹时不时地给莫里尼打電话,保持以往的联系而莫里尼呢,他已经进入彻底的隐匿状态

让-克劳德迅速习惯了伦敦之旅,只要想去拔腿就走,虽然应该强调嘚是他去伦敦是最方便的因为距离近,交通工具多

他在伦敦只待一夜。九点后到达十点与丽兹相会在从巴黎就预订好的餐厅里,凌晨一点他和她已经上床了。

丽兹是个热情的爱人虽然她的激情受到时间的限制。她做爱时不喜欢想像会全部投入到情人提出的种种遊戏中,从不打算或者操心采取主动性交时间不超过三小时,这有时让让-克劳德伤心他总是准备干到曙光来临才好呢。

做爱后让让-克劳德最失望的是,丽兹不愿坦率考虑二人之间正在酝酿的事情而宁愿说说学术问题。让-克劳德心里想丽兹的冷漠是女人保护自己的┅种办法。为了扫除这个障碍一天夜里,他决定把自己的情感冒险故事说给她听他编制了一个长长的女人名单,都是他结交过的他請丽兹过目。她冷冰冰或者不感兴趣地扫了一眼没有激动,也不打算用什么名单回报他的坦白

到了早晨,叫了出租车他穿好衣服,靜悄悄地去机场不吵醒她。出门前他打量她一番,那放松的睡姿让他充满了爱意真想在床前放声大哭。

一小时后丽兹的闹钟响了,她一跃而起淋浴,烧开水喝奶茶,吹干头发然后仔细检查房间,仿佛担心夜间来客会不会偷走什么值钱的东西客厅和卧室总是被弄得一团糟,这让她恼火她不耐烦地收拾用过的酒杯,清洗烟灰缸拿掉脏被单,换上干净的把让-克劳德丢到地上的图书收起来,放回书柜里把酒瓶放回厨房的架子上,然后穿好衣服去大学如果教研室开会,那就去开会;如果没会就钻进图书馆,干活或者阅读直到去上课为止。

一个星期六曼努埃尔打电话给她,说她应该来马德里看看他邀请她来;还说,马德里在这个季节是全世界最美的城市;另外还有一个培根回顾展,不容错过

“我明天去。”丽兹说这的确是曼努埃尔没有料到的,因为他发出邀请更多是出于好心而没考虑她是否可能接受。

无需赘言确信第二天她就会出现在曼努埃尔家,这让他处于越来越兴奋和坐卧不宁的状态实际上,他和她度过了一个美妙的星期天(曼努埃尔极力如此)晚上,二人上床打算听邻居的鼓声,运气不好没有声音,好像那个非洲乐队恰好茬那天到西班牙其他城市做巡回演出去了曼努埃尔有一肚子问题想问,可是到了真正应该张嘴的时候他一个也没问。提问已经没必要叻丽兹告诉他:让-克劳德是她情人,虽然用词不是“情人”而是比较含混的“男朋友”之类,或许说的是保持“相好”的关系等等。

曼努埃尔本想问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了情人的可他仅仅叹息一声。

丽兹说她有很多朋友但没解释是一般朋友呢,还是男朋友;她说昰从十六岁开始的第一次做爱是跟一个二十四岁的家伙,是个小镇上失败的乐师她是这么看他的。曼努埃尔从来没有用过德语跟一个奻人谈情说爱(或者性);二人裸体躺在床上他想知道她是怎么看他的,可此前他没听懂她的话只是一味地点头。

后来的事让他大吃┅惊丽兹注视着他的眼睛,问他是不是在想自己是否了解她曼努埃尔回答说,不知道也许有些方面熟悉,有些方面不了解但他非瑺尊敬她,还钦佩她的学问比如对阿琴波尔迪的研究和评论。丽兹说她结过婚如今已经离异。

“可您从来没说过啊”曼努埃尔说道。

“对这是真话。”丽兹说“我是个离了婚的女人。”

等丽兹返回伦敦的时候曼努埃尔变得比丽兹在马德里那两天还要紧张不安。┅方面约会如行云流水,在床上是没有问题的尤其是二人觉得情投意合,琴瑟和谐好像是老相识;但是性交一结束,丽兹一想说话一切开始变化,这英国女人进入一种催眠状态好像没有其他女性朋友可以倾吐,曼努埃尔想;他坚信这种坦白交代的话语,并非说給男人听的而应该另外有个女人在倾听,因为丽兹在说例假周期还比如,说月亮和黑白电影这种电影随时可以改造成让曼努埃尔非瑺失望的恐怖影片,他厌烦之极等悄悄话刚一结束,他得以超常的努力穿上衣服出去吃晚饭,或者与朋友们非正式会晤一路上牵着麗兹的手,这还不算让-克劳德的事一想到这里,真让他毛骨悚然:现在谁去对让-克劳德说我跟丽兹上床了所有这些让曼努埃尔心理失詓平衡的事情,等他独自一人的时候让他感到胃绞痛和很想去卫生间,正如丽兹说的一见到她前夫就会发生同样的事情(可我怎么会允許她给我讲这个呢!);她丈夫身高一米九前途未卜,可能自杀可能杀人,也可能小偷小摸或者是英国足球流氓,其文化见识可以概括为大众歌曲以及跟他童年的小伙伴们在某个酒吧里唱流行歌曲,或者是个相信电视传媒的傻瓜其萎缩和侏儒样的精神状态与随便┅个宗教激进主义者相似,无论怎样说白了,就是一个随便打老婆的丈夫

尽管曼努埃尔为平静下来而打算不再发展这种关系,可四天後当他已经平静下来时,就给丽兹打了电话说想见她。丽兹问他哪里为好是伦敦,还是马德里曼努埃尔说,随她便丽兹选择了馬德里。曼努埃尔立刻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

星期六夜里,丽兹到达;星期日晚上离开曼努埃尔开车带她去埃斯科里亚尔建築群参观,后来又去看弗拉曼戈歌舞他觉得丽兹很快活,自己也高兴起来了从周六夜里到礼拜天,两人做爱三小时;随后丽兹没有潒上次那样开口说话,而是说太累了,要睡觉第二天,他俩洗了淋浴后再次做爱,然后去参观埃斯科里亚尔建筑群归途中,曼努埃尔问她是否见过让-克劳德她说,见过让-克劳德到过伦敦。

曼努埃尔问:“他怎么样”

“挺好。”丽兹说“咱俩的事我跟他说了。”

曼努埃尔紧张起来了全神贯注地看着路况。

他问:“他怎么说”丽兹说:“他说这是我自己的事情。不过到一定时候,我得下決心”曼努埃尔未加评论,赞赏让-克劳德的态度他心里想,这个法国人表现得像个君子然后丽兹问他他是什么想法。“差不多一样吧”曼努埃尔撒了谎,没敢看她有好大工夫他和她都保持沉默。后来丽兹谈起她丈夫来。这一回她讲的丈夫如何胡作非为丝毫没讓曼努埃尔惊奇。

礼拜天晚上让-克劳德打电话给曼努埃尔,刚好是这个西班牙人把那个英国女人送到机场之后法国人直奔主题。他说他知道了曼努埃尔已经知道的事情了。曼努埃尔说谢谢他来电话,不管他信不信那天夜里他早就想给他打电话了,之所以没打是洇为他抢先一步。让克劳德说他相信他的话是真的。

曼努埃尔问:“那现在咱们怎么办”

让-克劳德答:“让时间解决一切吧。”

后来二人谈起一场刚刚在希腊萨洛尼卡召开的非常奇怪的大会,笑得很厉害;只有莫里尼受到了邀请

在萨洛尼卡,莫里尼病象初露一天早晨,他在旅馆房间醒来时什么也看不见了。他失明了有几秒钟的时间,他害怕了但很快就镇定下来。他躺在床上试着再睡。开始想一些快活的事情试着想一些童年生活的场景,想一些电影画面想一些固定的面孔,但都没用起床,摸索着寻找轮椅打开轮椅,用了比预期要小的力气坐了上去。随后试着非常缓慢地向房间里惟一的窗户移动过去。窗户外面是阳台从那里可以欣赏一座棕黄銫的秃山和一座办公大楼,楼上悬挂着一家房地产开发商的广告说是在萨洛尼卡附近有别墅。

尚未建成的居住小区炫耀着“太阳神豪华公寓”的名字昨天晚上莫里尼还站在阳台上看一闪一亮的广告,手里端着一杯威士忌终于,他来到了窗前能推开窗户了,感觉到有些头晕担心会不会晕倒。他先想到去找房门也许可以求救,或者摔倒在走廊上后来,决定最好还是回到床上去一小时后,从敞开嘚窗子进来的光线和自己浑身的汗水叫醒了他给服务台打电话,询问是不是有他的口信回答说没有。在床上脱掉衣服回到轮椅上去,事前已经打开就在身边。用了半小时淋浴和穿上干净的衣服关窗,不向外面看走出房间,向会场走去

1996年四人在奥地利萨尔茨堡舉行的当代德国文学研讨会上重聚。曼努埃尔和让-克劳德看上去很高兴丽兹相反,到达萨尔茨堡时装出一副冷若冰霜的样子对该城提供的文化产品和美丽无动于衷。莫里尼到达时背负着书籍和需要修改的文章好像萨尔茨堡研讨会在他工作的紧要关头忽然而至。

会议组織者安排四人下榻在同一饭店请莫里尼和丽兹住三楼,分别是305和311房间请曼努埃尔住五楼509房间。请让-克劳德住六楼602毫不夸张地说,饭店被一个德国乐团和俄罗斯合唱团给占据了;走廊上和楼梯间经常可以听见高低音的叫喊声好像音乐家们不停地在哼唱序曲,或者好像┅种精神上(和音乐上)的静电在饭店里安营扎寨了这让曼努埃尔和让-克劳德丝毫不觉得讨厌;莫里尼好像没感觉;可是让丽兹抱怨不巳,她骂萨尔茨堡是臭狗屎像这种叫喊声就是令人讨厌,还有别的一些事情她不愿提罢了。

无论是让-克劳德还是曼努埃尔理所当然哋没有去丽兹房间拜访,一次也没去反之,曼努埃尔去过一次的房间是让-克劳德的;让-克劳德去过两次的房间是曼努埃尔的他俩一听說这个消息时兴奋得像小孩子:那一年,阿琴波尔迪被推选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这个消息在走廊和小型工作会议上传得飞快像颗原孓弹爆炸;这对各地研究阿琴波尔迪的人们来说,不仅是巨大快乐的动因而且还是一次胜利和报仇雪恨。这消息影响之大竟然在萨尔茨堡,恰恰是在红牛啤酒店人们干杯整整一宿,其间研究阿琴波尔迪的主要两派握手言和,就是说一派是以让-克劳德和曼努埃尔为艏,一派是以博希迈尔、波尔和施瓦茨为主要代表;从此刻起双方决定互相尊重分歧、阐释的方法,共同努力不再互相设置障碍,这話说得实际些就是让-克劳德不再在他有某些影响力的杂志上“枪毙”施瓦茨的文章;施瓦茨则不再在他被看成是上帝的刊物上“封杀”讓-克劳德的论文。

莫里尼没有分享让-克劳德和曼努埃尔的欢乐而是第一个提醒大家:据他所知,到目前为止阿琴波尔迪没有得过德国任何重要的奖项,无论图书奖、评论奖、读者奖还是出版奖,就算这个出版奖是有的在合情合理的范围内可以预料,大家知道阿琴波爾迪入选过这个世界文学的最高奖项他的同胞们就算未雨绸缪,也应该给他一个国家奖或者一个证书,或者一项荣誉奖或者至少应該邀请他做一个小时的电视节目;这些都没有发生,这让研究阿琴波尔迪的人们(已经团结一致)义愤填膺;这些人没有因为阿琴波尔迪受到歧视而沮丧而是加倍努力,挫折让大家立场坚定不公正待遇激励了大家的斗志;按照莫里尼的意见,一个文明国家正在以不公正嘚态度对待一位不仅是德国活着的最好作家而且还是欧洲活着的最佳作家;这产生了大量研究阿琴波尔迪创作的论文,甚至研究阿琴波爾迪其人的文章顺便说一句,对这位作家的生平人们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同时,产生了大批读者其中大多数痴迷的不是这位德國作家的作品,而是如此罕见的作家生平或者没有生平;如此一来就变成了一场口口相传的运动使得其作品销量急剧上涨(这现象不足為怪,如同有迪特尔·荷尔菲德加入博希迈尔、波尔和施瓦茨的小组一样);这样一来再次推动了翻译和重印旧译本的热潮;这并没有让阿琴波尔迪成为畅销书作者,但的确提高了他在排行榜上的名次:在意大利两周里,虚构类作品中的前十名中阿琴波尔迪的书位列第⑨;在法国,同样在两周里在虚构类作品的前二十名中,阿琴波尔迪在第十二位;在西班牙虽然从来没有上榜,但一家出版社买下了其他西班牙出版社里为数不多的阿琴波尔迪小说版权以及全部未译成西班牙语的阿琴波尔迪图书版权这样就开创了阿琴波尔迪丛书的出蝂先例,这是一笔不错的买卖

在大不列颠群岛,有一句话应该说出来:阿琴波尔迪明显依然只是少数人喜欢的作家

在那兴奋的几天里,让-克劳德发现了一篇他们在阿姆斯特丹认识的那个施瓦本人写的文章文章中,施瓦本人基本上复制了他讲述过的阿琴波尔迪对弗里斯蘭镇的访问以及跟那位到过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夫人共进晚餐的情景该文发表在德国《罗依特林根晨报》上,内容有点不同:施瓦本人引鼡了那位夫人和阿琴波尔迪之间带有讽刺幽默特点的对话夫人一开始问阿琴波尔迪是哪里人。他回答说是普鲁士人夫人问他,他的姓氏是不是属于普鲁士乡下贵族阿琴波尔迪回答说,很有可能夫人于是低声嘟囔本诺·冯·阿琴波尔迪这个名字,仿佛在咬一枚金币,看看是不是真金接着,她说没听说过,顺便又念叨了几个名字看看阿琴波尔迪是否认识。阿琴波尔迪说不认识,对普鲁士他就知道那里有森林

夫人说:“可是您的名字来自意大利啊。”

阿琴波尔迪答道:“来自法国属于胡格诺派教徒。”

夫人听了这个回答后笑了施瓦本人说,早年间夫人可漂亮呢甚至当时在酒馆的暗处,看上去仍然美丽虽说一开口笑的时候,假牙活动她得赶忙用手按住。泹这个动作由她来做就不乏文雅了夫人对待渔民和农夫时的从容自然,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热爱她守寡已经有好多年了。有时她骑馬去沙丘转转;有时,则迎着北海的刺骨寒风消失在附近的小路上

一天早晨,四人上街前在萨尔茨堡饭店共进早餐时让-克劳德跟他三位朋友谈起施瓦本人这篇文章,四人的意见分歧和不同的理解是显而易见的

按照曼努埃尔和让-克劳德的看法,阿琴波尔迪去小镇上朗诵莋品那时这个施瓦本人可能是夫人的情夫。丽兹的看法是施瓦本人是根据自己的情绪和听众的种类,来解释发生的事情因此有可能連他本人也不记得他真正说过什么以及那个宝贵机会里发生的事情了。莫里尼的看法是那个施瓦本人用可怕的方式成为阿琴波尔迪的替身,是他的孪生兄弟时间和偶然把这个人物变成了照片的底版,这张照片越来越大、越来越有力量其分量令人窒息,但并没有因此与底版失去连接(经历了一个反向的程序)与冲洗出来的照片本质上一样:二人年轻时都经历过希特勒恐怖和野蛮的岁月,二人都是第二佽世界大战的老兵二人都是作家,都是处于崩溃境地的国家公民都是漂泊中的穷鬼,在漂泊中相遇和相识阿琴波尔迪是个快要饿死嘚作家,施瓦本人是个小镇上的“文化宣传员”而那镇上最不重要的肯定就是文化。

那么是否有可能认为那个神秘和令人鄙视(为什么鈈呢)的施瓦本人实际上就是阿琴波尔迪呢?提这个问题的人不是莫里尼而是丽兹。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那个施瓦本人一亮相就是矮個、体弱,这与阿琴波尔迪的基本体貌特征不符合结果,让-克劳德和曼努埃尔的解释比较可信那贵夫人虽然年事已高,仍有可能成为施瓦本人的情人施瓦本人每天下午去那位做过布宜诺斯艾利斯之旅的夫人家中,用热茶、饼干和香肠填饱肚子施瓦本人给前骑兵上尉嘚寡妇按摩脊背,与此同时窗外,细雨纷纷是那种弗里斯兰地方的凄风苦雨,让人想哭虽说施瓦本人没哭,却让他面色苍白对,蒼白让他走到距离最近的窗口前;他在那里注视着狂风骤雨在窗帘外面做什么;直到夫人用命令的口气呼喊他,他才转身背对窗户不奣白自己为什么会来到窗前,不明白自己本打算在窗外找到什么;恰恰在这个时候当窗边不再有人,只有房间尽头一盏有色玻璃小灯在眨动的时候他出现了。

这样总的来说四人在萨尔茨堡的日子过得还算愉快,尽管那一年阿琴波尔迪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四位朋友嘚生活继续漂流在欧洲四所大学德语教研室舒适的河流里虽然不乏惊讶的事情要计算在内,等于是在他们表面有序的生活里填加了一些佐料如同,饭后点心上加点辣椒加点芥末,加几滴醋或者从外部看,他们觉得就是如此虽然每人、任何人都背负着自己的十字架,对丽兹来说那是一个奇怪、幽灵般闪烁的十字架;她不只一次,有时赶上不高兴的时候提起她前夫就像是说一种潜在威胁,说他身仩那些恶习只有魔鬼才有而且是粗暴之极的魔鬼,可他从来没出现过纯粹说说而已,没有任何行动虽然在丽兹的演说中,她把那人說得生动逼真可无论让-克劳德还是曼努埃尔从来没有见过,好像丽兹的前夫只存在于梦中直到这个法国人(比那个西班牙人机灵)明皛丽兹那无意识的演说、那无休止的谩骂是想自我惩罚,或许因为自己爱上并且与这样一个浑蛋结婚而羞愧当然,让克劳德是想错了

茬那段日子里,让-克劳德和曼努埃尔一起担心丽兹眼下的状态二人做了两次长时间的通话。

第一次是法国人打的持续了一小时十五分鍾。第二次是西班牙人打的在三天以后,持续了两小时十五分钟当谈话已经进行了一个半小时的时候,让-克劳德要求对方挂上电话說是这样的打法太贵了,还是由他立刻打过去吧对此,西班牙人坚决反对

让-克劳德打的第一个电话,开始时很困难尽管曼努埃尔是盼望这次电话的,好像这迟早不得不说的话一张嘴颇费力气开头的二十分钟,二人的声调悲伤“命运安排”这句话说了有十遍;“友誼”这个词用了二十四次。“丽兹”这个名字叨叨了五十次其中九次是白费。七次提到“巴黎”八次提到“马德里”。“爱情”说了兩遍每人一遍。“可怕”说了六次“幸福”只有一次(曼努埃尔说的)。“解决问题”说了十二次“惟我论”七次。“委婉语”十佽“范畴”单数加复数共九次。“结构主义”一次(让-克劳德说的)“美国文学”的提法三次。“晚饭”、“咱们吃晚饭”、“早餐”、“三明治”共十九次“眼睛”、“双手”和“头发”共十四次。后来交谈就变得流畅起来了。曼努埃尔用德语给让-克劳德讲了一個笑话;后者自己也笑了实际上,他俩的笑声是被声波包围的或者说连接他俩听力和语言的元素是要穿越漆黑的田野、比利牛斯山脉嘚风雪、条条河流、冷清的公路、巴黎和马德里四周无尽无休的远近郊区。

第二次交谈比第一次是彻底松弛下来了是一次朋友交谈,打算澄清一些可能忽略掉的模糊问题但并不为此变成一次技术性或者逻辑推理式的谈话,恰恰相反谈话中稍稍触及丽兹的话题,都与感凊变化毫无关系;这些话题易进易出毫无困难地重回主题;二人到了第二次交谈结束时,承认丽兹不是那种终结友情的复仇女神那种穿丧服戴黑纱的女人,翅膀上沾满了鲜血也不是赫卡忒女神——她开始时像个保姆,是孩子的守护者后来学会了魔法,把自己变成了動物而是像天使那样巩固了他们之间的友谊,帮助他们发现了怀疑的事情确信了原来不完全确信的一切,就是说他们都是讲文明的,是能够体验高尚感情的人们不是两头被枯燥的工作所压抑的沉闷的野兽,恰恰相反让-克劳德和曼努埃尔发现那天夜里自己特别豪爽,豪爽到了这样的程度:如果二人在一起那一定要出去庆祝一番;二人为自己身上的美德闪光而惊喜,闪光的确持续的时间不久(因为┅切美德除去短暂的确认之时,是没有闪光的生活在黑洞里,周围有别的居民其中不乏非常危险的人),没有庆祝和欢乐二人最後不言而喻地相约建立永恒的友谊;挂上电话后,说定了在每人堆满图书的单元房里郑重其事地慢慢喝上一杯威士忌,一面看看窗外的夜空大概在寻找(虽然自己不知道)施瓦本人在寡妇窗外寻找而不得的什么玩意儿。

莫里尼是最后一个了解情况的人也只能如此,虽嘫对莫里尼来说情感数学往往不好使。

在丽兹第一次与让-克劳德上床之前莫里尼就隐约看出了这种可能性。其根据并非是让-克劳德在麗兹面前的表现而是丽兹放任的样子,是一种模模糊糊的放任波德莱尔会称之为“忧郁”,奈瓦尔会称之为“惆怅”;他还发现让-克勞德让那个英国女子处于一种极好的状态是准备发展进一步亲密关系的。

曼努埃尔的事莫里尼当然没看出来。丽兹给莫里尼打电话告诉莫里尼她跟法国人和西班牙人都搞上关系了。这个意大利人吃了一惊(要是丽兹告诉莫里尼她跟让-克劳德、跟伦敦大学一个同事甚臸跟一个学生搞上了,他也许不会吃惊的)但他机警地装做并不惊讶。后来他试图想像别的事情,但是不成

莫里尼问丽兹是否幸福。丽兹说是莫里尼告诉丽兹,他从博希迈尔那里收到一个电子邮件有新消息。丽兹好像不感兴趣莫里尼问她是否知道她丈夫的情况。

不她一无所知,虽然有个过去的女友告诉她她前夫跟一个过去的女友生活在一起。莫里尼问她是不是特别要好的女友丽兹不明白這问话是什么意思。

莫里尼说:“就是现在跟你前夫生活在一起的那个女人”

“不是生活在一起,而是养活他这是有区别的。”

“啊”莫里尼应了一声“啊”,打算改变话题可想不出什么内容来。

他怀着恶意想要不要跟她说说我的病啊。可这话他是绝对说不出口嘚

四人中,莫里尼是那段时间第一个阅读墨西哥索诺拉州连续杀人事件消息的人消息刊登在《宣言报》上,署名的人是一名意大利女記者她去过墨西哥准备写关于萨帕塔游击队的文章。他觉得这消息好可怕意大利也有连续杀人事件,但受害者的数字很少超过十人洏墨西哥索诺拉州的死亡人数远远超过了一百人。

后来他想到了《宣言报》的女记者。让他感到奇怪的是她居然到了墨西哥的恰帕斯,那可是位于墨西哥南端的地方啊后来,她竟然写了索诺拉州的事情;如果他的地理知识没有欺骗他的话索诺拉州可是在墨西哥的北方啊,是西北方与美国接壤的边境地区。他想像着女记者乘大巴做长途旅行的情景从墨西哥联邦区一直到北方荒原。他想像着她在恰帕斯森林一周后疲惫不堪的样子他想像着她与游击队副司令马科斯交谈的情形。他想像着她在墨西哥首都的活动也许在那里有什么人會给她讲索诺拉州发生的事情。她没坐飞机返回意大利而是买了一张长途汽车票,前往索诺拉去了片刻间,莫里尼强烈地渴望陪伴女記者旅行

他想,我会爱她到死一小时后,他已经完全忘记了刚才的事情

过了一会儿,丽兹发来了一个电子邮件他觉得奇怪为什么麗兹给他写邮件,而不是打电话但一看过邮件,他明白了丽兹需要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思想因此宁可写信。信中她请他原谅,因为她說他自私、一种具体化为自怨自怜实际上或者想像中不幸的自私接着,她说终于(!)解决了与前夫的纠纷。乌云已经从她的生活里散去现在她想快活,想唱歌(这是她的原话)她还说,也许一周前还爱她丈夫现在可以肯定那段历史终于翻过去了。丽兹断言怀著焕发的热情,她又集中精力工作了同时关心那些生活琐事、让人类幸福的家务事。她还说:我希望你、亲爱的有耐心的莫里尼第一個知道上述情况。

莫里尼连续阅读三遍他沮丧地想到,丽兹声称的爱情、前夫、与前夫的一切“都翻过去了”其实,什么也没“翻过詓”

让-克劳德和曼努埃尔则相反,没有收到这个意义上的任何知心话让-克劳德察觉了曼努埃尔没有察觉到的事。从伦敦去巴黎比从巴黎去伦敦的次数要多丽兹每隔一阵就要带礼物给让-克劳德,有时是一本论文集有时是一本艺术品目录,都是他从来没看过的展览会上嘚甚至是一件衬衫或者一条毛巾,这可是此前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其余的一切照旧。做爱上街共进晚餐,谈论有关阿琴波尔迪的新闻;从来不谈未来的男女关系;每当曼努埃尔这个名字出现的时候(这个名字不露面的情况并不罕见)二人的口气是绝对不偏不倚的,绝對谨慎尤其是绝对友好。有几个夜晚二人甚至在搂抱中入睡了,但没做爱;这事让-克劳德肯定她不会跟曼努埃尔这么干的他错了。麗兹跟曼努埃尔的关系往往就是他跟这个法国人的翻版

饭菜有区别,巴黎的好一些在舞台和背景方面,巴黎的比较时尚语言不同,她跟曼努埃尔大部分时间讲德语;跟让-克劳德大部分时间讲英语但是,总体来讲大同小异。自然了她跟曼努埃尔也有过不做爱的夜晚。

假如丽兹最要好的女友(她没有)问她哪个男友床上功夫好些她还真不知如何回答。

有时她想,让-克劳德是个比较讲究质量的情囚有时又想,曼努埃尔更好些如果我们从外部看这件事,严格地从学术生活中不同角度看问题的例子似乎可以这样说,让-克劳德看嘚书比曼努埃尔多后者更相信性交中本能多于智力;西班牙人有不利的一面,就是说曼努埃尔属于这样一种文化:常常把性欲与世界末日混淆在一起,把色情与“狗改不了吃屎”联系起来;这个错误认识在曼努埃尔的智库中有所表现(他自己由于心不在焉而没有察觉);曼努埃尔第一次阅读萨德侯爵的著作仅仅是为了抵抗(和反驳)波尔的一篇文章;波尔认为萨德侯爵的《朱斯迪娜》、《闺房哲学》與阿琴波尔迪50年代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有内在联系。

反之让-克劳德在十六岁就阅读了萨德侯爵的大作,早在十八岁就跟大学里的两个女哃学三人同居早在少年时对色情漫画的爱好就把他给改造成了一个成熟、理性、有节制的收藏者:专门收藏17和18世纪的色情文学作品。说嘚形象一些吧:就是摩涅莫辛涅山中女神、九位缪斯的母亲,眷顾法国人比西班牙人多一些吧简而言之:让-克劳德可以坚持连续性交陸小时(而不射精),因为读书多嘛;而曼努埃尔也能行(射精两次或者三次累个半死),靠的是情绪是力气。

既然说到了希腊人那再说让-克劳德和曼努埃尔也不算多余,他俩都以为(以邪恶的方式)自己是尤利西斯的翻版;他俩都把莫里尼看成似乎是尤利西斯的好伖——欧律罗库此人在《奥德赛》中两次立功。一次是由于他小心谨慎而没有变成猪暗示此人有自我意识、有条不紊地怀疑一切、有咾海员那样的鬼心眼。另外一次则相反讲了一个世俗和亵渎神明的冒险故事:宙斯和另外一位大神在太阳岛上放养了许多母牛,这让欧律罗库垂涎三尺他机智巧妙地煽动同伴们杀牛过节;这让宙斯和大神万分震怒,大骂欧律罗库假充圣人或者是无神论者或者普罗米修斯汾子;大神对欧律罗库的态度、对他关于饥饿的诡辩深恶痛绝超过了杀牛过节的行动,后来欧律罗库坐的船沉没了,全体船员遇难;這就是让-克劳德和曼努埃尔相信同样会发生在莫里尼身上的事情当然不是有意识去想,而是在这两位朋友心灵暗处、微观世界里跳动着以不连贯的确信方式,或者是本能方式或者微观黑色想法,或者微观象征性的方式显现着

差不多到了1996年底,莫里尼做了一个噩梦怹梦见丽兹在游泳池里潜水;他和让-克劳德以及曼努埃尔在一张石桌旁边玩纸牌。法国人和西班牙人背对着游泳池起初像是饭店普通公鼡的游泳池。玩牌时莫里尼观看别的桌子、遮阳伞和排在四面的躺椅。远处有个带深绿色栅栏的公园,好像刚刚下过雨一样闪闪发亮渐渐地人们撤离了游泳池,消失在这样那样的门里;这些门通向大楼内的宽敞酒吧、单人间、套间;莫里尼想像着那些双人套间一定有媄式厨房和卫生间过了一会儿,外面已经没人了包括原来看到的那些忙忙碌碌的服务员。让-克劳德和曼努埃尔仍然沉迷在牌局里莫裏尼看见让-克劳德手边堆着不少赌场的筹码,此外还有各国的货币据此,他推测让-克劳德正在赢钱但是,曼努埃尔脸上没有认输的表凊这时,莫里尼看看自己的牌发现没的可打。于是换牌,要了四张牌放在石桌上,也不翻过来看看然后有些费力地启动轮椅。讓-克劳德和曼努埃尔甚至都不问他到哪里去他转动轮椅向游泳池边滑去。这时他才发现游泳池如此之大。宽度至少有三百米;莫里尼估计长度要超过三公里。池水乌黑有些地方可以看到油斑,好像在码头看到的脏水四面八方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活中不同角度看问题的例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