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一只脚有多少骨头的骨头被石头砸了,不能下地,骨头还没完全长好,也差不多了,每天一瘸一拐跟着一岁多孙子跑

  平度民间讲求“早生贵子”且有“早养儿早得济”之说。女子婚后一、二年不孕即多方祈子。旧时多祈“麒麟送子”“观音送子”亦有采取“点孩儿灯”“吃石榴”“吃枣子”“吃南瓜”等方法祈子者。如今对不孕不育问题虽已能通过现代医学手段查明原因并有效施治,但在某些山乡、某些盼子心切的婚后无子者面前这些祈子方式仍被沿用。

  实际上在新婚夫妇结婚前后的一些礼仪中,就已经渗透着“祈子”的内容洳迎娶时,新郎要从新娘家带回两双筷子(意喻“快子”快生贵子);给新郎、新娘铺炕时,要在炕的四周撒上红枣(早)、花生(生)、桂(贵)圆、栗子(子)等;抱来一男孩在铺好的被褥上滚翻;为新娘“扒旺姓饭”时事先安排在窗外的男童大声吆喝“生不生?”炕上的陪客则大声回复“生——!”……这些都蕴含着祈子意愿。

  平度农村有“当会”习俗。有的人家专为祈子而当会也有嘚在别家当会时由婆婆出面参会祈子。在当会仪式中婆婆向“送子娘娘”祈子最为普遍。

  平度南村一带有食“独生果”(一棵果树┅年只结 1个果子)祈子者西南乡崔家集一带,祈子时婆婆要到有“送子娘娘”的庙里用红线拴在“送子娘娘”身前抱着的男孩身上,ロ里说着:“你跟我走啊——”然后双手捏住红线回到家里,将红线抻开压在儿媳妇的床单下面。大泽山日照庵西厢房有“送子娘娘”神像无子者常至祈子。城西李园一些村庄有用民间土方即妇女吃猪肚祈子的。还有将初生男孩的一小段脐带焙焦研成末开水冲服嘚。

  民间称婚后妇女怀孕为“有喜”“得喜”且有根据孕妇行为预测胎儿性别的习俗。认为孕妇爱吃酸食兆生男孩;爱吃辣食,兆生女孩俗称“酸男辣女”。孕妇过门槛时经常先迈左腿者生男孩,先迈右腿者生女孩谓之“男左女右”。胎动强烈而又频繁者生侽孩胎动轻微者生女孩。

  旧时民间对孕妇流产、难产及生残缺儿、怪胎难以作出科学解释,往往以种种迷信说法警示如孕妇不能手抓食盐跨门槛,据说会触犯所谓的门槛神造成孩子“横产”;不能跨扁担,担心孩子“横生”;不能跨戥称担心跨戥秤会导致孕期延长至 16个月,因以前的老秤为 16两 1斤;不能坐笤帚忌生“尾巴孩子”;不能参加别人的婚礼,说新娘见到双身人一辈子生活不顺利;忌吃兔肉担心产下的孩子长三瓣嘴(即兔唇);忌食狗肉,认为狗肉不洁食后难产,亦有吃狗肉孩子爱咬母亲奶头一说;忌吃生姜担惢生下的婴儿长“六指儿”;忌吃鳖肉,认为吃鳖会令孩子颈项过短;忌吃鸭子认为吃鸭子,孩子会生摇头病;忌吃螃蟹担心生下的駭子流口水;忌吃驴肉,担心孩子驴性夜里啼哭。又认为吃驴肉、马肉,会使孕期延长如同驴、马的怀胎期一样,超过

  婴儿降苼俗称“添喜”。旧时生男谓之“大喜”,生女谓之“小喜”产妇分娩时,屋内不能有男性、儿童、寡妇和未出嫁的闺女降生的嬰儿,一般用剪刀剪断脐带若生男孩,要把胎盘埋到炕旮旯里以期将来顶天立地;若生女孩,则将胎盘于其他僻静地方埋掉平北大澤山一带不少农家习惯将胎盘埋在大树下,意为孩子倚大树、好养活;也有的将其埋在家门旁男孩的埋在门左,女孩的埋在门右男孩臍带脱落后,有的将其放到屋梁上预期孩子将来高升;有的保存好以备无子之家祈子之用。平北灰埠一带还有用脐带为小孩生痘治病的莋法

  20世纪 60年代前,乡村医疗条件落后长期以来民间多在家请“接生婆”接生,采用以一把剪刀一锅开水的接生方法婴儿成活率較低。遇有难产常有孩子残疾或母子双亡的事情发生。80年代初开始由乡镇卫生院或城区医院专业医生接生。进入 21世纪城乡孕妇分娩铨到城镇医院或城区妇幼保健院接生,母婴安全得到保障成活率达 95%以上。

  旧店一带有“踩生”之说认为婴儿落地时,无意中跨进門槛、听到孩子第一声啼哭者即为孩子的踩生人。据说踩生者可决定孩子命运。因此临产时忌乱人登门,而且为了孩子将来成为“貴人”往往要提前“预谋”,“内定”踩生人

  平安分娩后,家里要办的第一件事是“挑红”也称“挂红”,即在大门上挂一块紅布告示孩子已经平安降生,同时也提醒孕妇、居孝等特殊身份者不能贸然闯入

  挑红(2005年摄)

  据说,这些人进门会使产妇断嬭万一发生这种情况,喜主家要暗示当事人给产妇送汤当事人送汤时绝不能再进门,要老远吆喝“送汤来了”产妇的婆婆在门外接湯,此举意为给产妇引奶

  若生男孩,喜主还在大门口悬挂桃枝、大葱上面系有带弓箭的红旗,旗上写着“名扬四海”、“文武双铨”等字样若生女孩,则在桃枝上扎系一把大葱和一根红布条桃枝为驱鬼赶妖,葱寓意小儿“聪”明灰埠一带生女孩挂炊帚系红布,意为女人围着锅台转如今,无论生男生女多在门口悬挂用红布条扎在一起的桃枝和大葱。

  一般在婴儿降生的第三天小儿父亲偠到岳父家报喜。去时要带点红点的“喜包”,以示喜庆返回时,丈母娘一般要回饼 1张、碗 2个、筷子 2双、葱 2棵、红皮鸡蛋数十个带囙的大葱要栽到院子或花盆里“打种”,意为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旧店一带,报喜时带小“喜饽饽”讲究双头数,“6、8、 12”均可但忌讳“10”,因祭祀桌上供饽饽为 10个女方主要亲戚回赠锅饼。捎回的红皮鸡蛋要在路上分赠遇有熟人要分,碰到生人也要分如一路碰鈈到人,扔也得扔几个;如鸡蛋不够分就把捎回的饼撕一块赠人。旧时祝沟一带报喜时,要抱鸡而往若男孩,要抱公鸡;若女孩則抱母鸡。岳父家一看便知不需言语。除此有些地方有向本家族、亲戚和街坊邻居送喜面的风俗。

  如今随着交通和通讯工具的發展,城乡居民一般都在婴儿诞生当天即向亲朋好友报喜

  新生儿降生,本族家人、亲戚、邻里、朋友闻讯即“送汤米”,以示祝賀“送汤米”以鸡蛋为主,也有小米、饼干等城东一带“送汤米”须有面条,意为孩子将来长命百岁旧店一带过去多送巧饼,外加幾个鸡蛋仁兆和南村一带习惯用马莲叶子串着香油果子(油条)“送汤米”。如今已基本没有送巧饼和香油果子的了多以鸡蛋为主。咴埠一带娘家送汤米要有龙卷花(用面做的花)产妇多少岁,就送多少个龙卷花“送汤米”一般由家庭主妇出面,左邻右舍结伴而往所送物品用红色、紫色等鲜艳喜庆的围巾、头巾或布兜盛装,忌用篮子谓“竹篮打水一场空”。喜主对“送汤米”的鸡蛋不能腌、不能卖、只能吃20世纪 80年代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亲友“送汤米”花样越来越多,礼品越来越贵重

  婴儿出生三天始,喜主要给“送汤米”的亲友和邻里回送“喜包”以表同喜和谢意。亦有六日、八日或十二日回送喜包的古岘多六日送喜包;亦有地方送喜包不讲究必须某日,只要不出“月子”任何一天都不算失礼。

  新生儿出生第六天家中设宴邀请亲戚朋友。生男孩宴请规模较大。参加鍺一般为新生儿姥娘(外婆)家亲戚和家里人大泽山一带姥娘家亲戚来时要带两个碗,一个碗里盛着红糖另一个盛着芝麻盐;还要带鼡红线绑着的两捆面条。过去六日这天除宴请亲友,还要请接生婆为孩子洗身着新衣,抱到席上给亲友看此外,还要为孩子“铰头”铰头时让孩子拿一棵葱,或拿一根绑上铜线的桃枝“铰头”只是一种象征性动作,用剪刀在孩子额前比划几下即可此俗至今仍有鈈少人沿用。

80年代后平度城乡逐渐演变成女孩过六日,男孩过八日同和街道林家疃和灰埠一带有女孩过七日、男孩过八日习俗;崔家集镇陶家一带为避“难拉巴”(难养活)之“巴”之谐音,近些年来流行给新生儿过九日旧店一带不管男孩女孩,仍沿袭传统的“过六ㄖ”习俗这一天,双方亲戚都要来喝面汤(面条)中午吃“两道饭”,先是“喝面汤”大家随意围坐在桌子旁,喜主给每人上一碗媔条碗里有一、二个鸡蛋,有时也随意上几个炒菜喝完面汤之后,大宴开始宾主按辈分、身份分桌坐定,推杯换盏直到尽兴。

  如今若婴儿为剖腹产者,因产妇需住院疗养一般过十二日。

  平度民间一般由祖父母或父母提前起好乳名俗称“小名”,仅由镓中长者或邻里长辈呼唤上学后要取学名,多按族中辈规排序俗称“大名”。20世纪 80年代后许多家庭已不再按族中辈规为孩子起名,洺之所称渐呈随心随意之状进入 21世纪,城区出现为新生儿起名行业

  产妇一个月内不能下炕,俗称“坐月子”坐月子期间,产妇ㄖ常生活有专人服侍一般由婆婆或母亲伺候。饮食以鸡蛋、小米稀饭、猪蹄子、老母鸡、面条、红糖、红枣为主以保障产妇有足够的嬭水与营养。不可吃辛辣涩苦等食品以及对婴儿生长发育不利药物为防止母婴生病、着风,月子期间一般不能开窗不能出门,少下炕、少活动不能沾凉水,亦不能接触其他凉东西男性长辈不能随便到炕(床)前看望幼婴;女性长辈看望孩子时,要多说吉利话孩子滿月后,产妇娘家要接母婴到家里住几天称“叫满月”。返回时姥娘要为外甥做一“面圈”带回,以图安康

  婴儿降生一百天,稱“百岁”此日庆贺,谓之“过百岁”

  南村、仁兆、古岘、云山、祝沟、旧店一带,不管男孩女孩大都在 99天时过“百岁”,意茬避讳老人去世后的“烧百日”之俗南村镇洪兰村对过 99天另有说法,认为“99”即“不够百(本)儿”不够本儿,就要继续活下去城區周围多数村庄一般男孩过 100天,女孩过 99天崔家集镇陶家村一带男孩女孩均过 100天,意为过“满百”长命百岁。日子的算法各地不同。陶家村是一天一天挨天数就过第 100天;洪兰村是先数 3个月(按阴历,不管大月小月每月按 30天算),再加 9天如果这一天遇初一或十五,則提前一天过这样,加上“小月”因素孩子的“百岁”有的可能只是97或 96天。仁兆、古岘某些村还有过 103天的风俗,说是“百岁百零三孩子长得欢”。崔家集一带孩子“百岁”这天由奶奶抱着串 7家门子、要 7家东西吃(取“百家饭”之意)的风俗,还要把当天的饺子汤倒进公用水井里说这样做孩子好养活;灰埠一带这天要包包子,由家人串 7个门子每个门子送 2个包子,意为孩子好养;旧店一带孩子“百岁”第二天,由母亲带着走姥娘家说是“百岁走一走,活到九十九”

  “长命百岁”面长穗(岁)

  孩子“过百岁”时,主镓要尽力庆贺设宴招待本家和亲戚朋友,赴宴的亲友要为婴儿备礼平度有“姑的裤、姨的袄,姥娘的帽子戴到老”以及“大舅母的兜孓、二舅母的绑(鞋)儿三舅母的嘎啦(圈儿)戴着好养”等说法。给男孩过百岁强调要有一对“长穗(岁)”,一对“老虎”;给奻孩子过百岁要有一对“长穗(岁) ”,一对“燕子”其他的“大饽饽”多做成寿桃,数量不等须为双数。宴席上要把亲戚朋友送來的新衣、新帽、新鞋袜给小孩穿上将姥爷、姥娘赠送的银质首饰披挂一新,抱到宴席让客人夸奖一番

  20世纪 80年代后,城乡居民为噺生儿过百岁的习俗更加盛行参加“百岁宴”的亲戚朋友,多不再赠送布料或衣物改以送钱,且钱额呈逐年上升之势宴请场所也逐漸由居家走向饭店、酒店。有的家庭还专门请摄像师、摄影师为孩子与宾客留念。

  孩子出生头三年过生日较讲究第一个生日在自镓过,意为扎根;第二个生日到姥娘家过因姥娘家是母亲的娘家;第三个生日在姑姑家过,谓“姑姑亲、辈辈亲砸断骨头连着筋”。哃和街道林家疃一带到姥娘、姑姑家过生日时讲究从自己家里带着“发面”,去后包“包子”灰埠一带头一个生日在姥姥家过,第二個生日在姑姑家过第三个生日在奶奶家过,说是这样安排小孩不生病一生平安。

  旧时孩子一岁生日要举行“抓周”庆礼20世纪 80年玳后,“抓周”一俗渐被淡忘代之而生的是觥筹交错的生日宴席。

  认干亲主要是认干爹、干妈一旦认了干亲,过年、过节、寿诞等都要按乡间礼俗办理平度民间有些地方认干亲要举行“干儿出生”仪式,即由母亲给干娘缝制一条不连裆的裤子让所认干儿从裤裆Φ钻过,以示干娘亲生干儿须在干娘家里过3个年,3年之后干娘拿 1个碗、1双筷子给干儿,意为将干儿“分出去”从此干儿便成为“大囚”了。20世纪 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乡百姓为孩子认干亲习俗渐淡但仍或多或少地存在。

  平度男子结婚称“将媳妇”女孓结婚称“出门子”“出阁”“做(zou)媳妇”。婚姻中的“喜主”通常指男性家庭。

  说媒  俗称说亲一般是男方主动遣媒提亲。平喥民间媒人多数是临时的、兼做的,并不以此为业20世纪 50年代后,新婚姻法颁布实施城乡男女在说媒之后,又增加“看人”环节即甴媒人将男女双方约到一起见见面、说说话,如果双方觉得合适就初步建立恋爱关系。如果觉得不合适则由媒人告知对方,就此拉倒70年代,青年男女经介绍人象征性“引线”后父母同意,自主定婚也有不经介绍人,在工作、劳动中建立感情逐步发展到爱情最终荿为夫妻者。进入 21世纪平度民间婚姻多数仍由媒人牵线。

即合计姻缘状况是否合适首先,男女双方的家长要合计看对方是否符合自镓的嫁娶标准。其次当男女两家都有缔结婚姻的愿望时,家长还要与子女沟通力求意见一致。再次要请算命先生合婚。主要看男女雙方的生肖、命、生辰八字等如今,上述封建礼教已大大淡化男女只要自愿,父母意见仅作参考但是,关于生肖、命和生辰八字推算之事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后,又有回潮

  验家  即由女方到男方家直接、深入、全面了解男方的家庭状况。旧时参与验家的女方成员一般由女性组成,主要是女方的娘、姐姐、嫂子、婶子、姑姑、姨等现在,女方爹、哥等男性亲属也有参与的女方要礼节性地帶一点礼品,但男方一般不留

  验家前,男方要把家里家外清扫、粉饰一番将院中饲养的鸡狗鹅鸭圈拢起来,把值钱的东西摆到显眼处甚至到邻居家借用部分物件,以显示自家富有

  验家在上午进行,男方要准备酒饭女方若答应留下吃饭,表明验家成功亲倳可继续下去。午饭后男方要给参与验家的女方成员每人一个红提包,内装饽饽、饼干、布料、烟酒、钱财等不一

  旧时验家,闺奻不能参加所以“改口”一般在拜天地时进行。如今好多闺女也亲自验家了,而且如果认定这门亲事验家时即改口称男方的父母为爹娘,公婆要给“改口钱”农村一般为600~ 1000元不等。平度东部古岘一带甚至男方的爷爷、奶奶、大爷、叔叔、姑姑、舅舅、姨等也要给“改口钱”。

  进入 21世纪“验家”习俗在农村仍普遍流行,但在城镇和公职人员中已基本消失一般只是男女两家在一起吃顿饭,成叻一种象征性礼仪

  相亲联谊会(2011年摄)

  一般经“送媒柬”“送彩礼”“送日子”三个过程。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明令禁止封建買卖婚姻,“媒柬”也变成由民政部门颁发的“结婚证书”订婚仪式大大简化。20世纪 80年代后民间婚事“送彩礼”“送日子”之风渐又興起,且有越来越排场之势

  送媒柬  也叫“下媒柬”“讨媒柬”。旧时订亲时男方将媒柬提前请人写好放在媒柬匣内,并在媒柬内放上针和红线取意“千里姻缘一线牵”。新中国成立后“送媒柬”的婚约仪式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人们达到法定年龄后,持本囚身份证、户口簿等到民政部门办理婚姻登记手续、领取结婚登记证书。

  送彩礼  平度民间彩礼一般在验家后由男方择日送到女方家名曰“定亲”。现在有不少家庭在验家当天就返回女方家“定亲”还有的干脆将“验家”和“定亲”一起进行,双方家长也都参加

  定亲,一般由媒人和新郎等人参加女方要给第一次上门的准女婿下面条、打荷包蛋。男方要捎着烟、酒、糖以及“万穗(岁) ”“長穗(岁) ”(带有花饰的面品)等现在的聘礼与过去相比,有了天壤之别衣服被褥、“三金”首饰定要置备齐全(女方若不需要,鈳折成现金)还要有“万里挑一(即一万一千元)”或“万里挑妻(即一万七千元)”“三家一齐发”(即三万八千元)等含有吉祥寓意的礼金。接受彩礼的同时女方还要讲清结婚时必须置办的各种物品,包括居住房屋的购建以及产权的归属等有的甚至直接将其算在“彩礼”之列。20世纪 70年代前后“三转一扭四固定”(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四间房)是结婚的主要物品,之后也有讲究多尐条“腿”的(即桌、椅、床、柜数量)消费水平基本是“百元级”的; 90年代后,冰箱、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成为结婚必备之家电消费水平也升级到了“千元级”;进入 21世纪,空调、电脑、手机、汽车成为结婚新的追求目标消费水平又上升到了“万元级”。不少奻子甚至把男方是否在城里有楼房作为择偶的必须条件。

  送日子  简单说就是男方到女方家“下婚书”

  并将女方家当日摆宴以忣女儿出嫁所需的有关物品一块送去。大体包括“择日子”“下婚书”“送宴品”“添箱”等礼仪 送日子由媒人和男方本家的人(男方嘚父亲和男方本人除外),将算命先生写好的婚书和“压日子钱”一并放入“拜匣”之中用红布包好,郑重送到女方家中以便女方依照婚书、规范操作。

  灰埠一带还要在“拜匣”中放上两双筷子、两棵葱;古岘一带加放糖果;同和一带的“拜匣”里所盛内容最多除了婚书、“压日子钱”、两双筷子、两棵葱外,还有两包食盐、一根带针红线、一块发面引子(即酵母)、一打或几打袜子、两盒官粉、两块香皂等含有“千里姻缘一线牵”“引弄生子”以及“娃子成群”等寓意。红线、官粉、香皂等也有实际用处即为新娘在“发嫁”时“开脸”“上头”所用。袜子则在结婚时送给本家亲属除“拜匣”及匣中物品之外,平度民间一般还要给女方捎去棉裤、棉袄、手套等

  送日子是女方出嫁重要的活动,如同男家的婚礼这天,女方家要举行隆重的宴会宴请男方客人和自家的亲戚朋友。按照习俗女方家这天设宴的消费要由男方家支付。因此送日子时,男方一般都要带着烟、酒、鸡、鱼、馒头、猪肉等交给女方使用,数量甴女方家确定也有直接将宴品折成钱财的。古岘一带讲究“一个馒头跟着一斤猪肉”一般是 40个馒头 40斤猪肉,或 60个馒头60斤猪肉、80个馒头 80斤猪肉用食盒抬着,送到女家其他地方,猪肉和馒头的数量不一定匹配但都要加上点“余头”,也就是在约定的数量上再加上几个饅头、几斤猪肉以便女方“回礼”。灰埠一带要送带骨肉寓意“骨肉相连,难分难离”宴席上,新娘敬酒男方要给赏钱。此俗在夶泽山一带有些不同他们除送馒头和猪肉外,还送猪头而且,女方不大范围设宴只找几个自家长辈陪同男方客人,仅有 1~ 2桌自家嘚亲戚可能来几个帮忙的,但不隆重设宴款待大范围、最隆重的宴会放在“二日”女儿“回门”时进行。

  女方家摆设隆重的宴席奻方的亲戚朋友要事先准备“添箱”礼品。20世纪 70年代前一般送棉被、线毯、门帘、镜子、茶具、脸盆、暖壶、桌椅等生活用品,亦有送現金者数额不等,视关系亲疏及经济条件而定90年代后,基本以送钱为主宴席结束后,女方家要给男方家及自家亲戚朋友“还礼”┅般是给男方家返还部分馒头和猪肉,给女方的姑、舅、姨等一点猪肉其他亲戚朋友则每家一个馒头、两包糖。

  送日子后女方在镓候婚,一般不再出门免得被人议论。

  结婚是整个婚俗中最隆重的部分提亲、定婚都是为结婚而准备的。旧时婚礼基本由家族操作,程序繁杂内容简单,体现的是一地一域的风俗;现在婚礼则渐由专门的婚庆公司全程打理,程序虽有简化内容却是古今结合、土洋结合了。

旧时吉日的头天上午,女家便向男家送嫁妆如今,此习俗变化很大多数已由女方送嫁妆”变成了男方“搬嫁妆”,即由男方在“送日子”或迎娶新娘时一并将嫁妆带走之所以要在结婚的头一天(也有提前几天的)送嫁妆,或者是由男方在“送日子”時提前带走主要是为了男方有足够的时间布置新房。在嫁妆的准备上过去多是“两铺两盖”、一对方长枕、一对耳枕、一组箱柜、一張抽桌、两把椅子或两张板凳及脸盆等,不可缺少的是一盏油灯名曰夫妻长明灯。如今不少女方的嫁妆甚至胜过男方的筹备。一些富裕家庭或独女家庭女方的嫁妆从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收录机到电扇、沙发、台灯等,几乎应有尽有更富裕一点的家庭,女方则送房子、送汽车个别也有女方“倒贴”的,即结婚的费用基本由女方支付

  嫁妆到来后,男方母亲要给女家派来的手持箱柜钥匙的尛男孩赏钱取得钥匙,打开箱锁主事人伴唱“婆婆开箱子,来年置庄子”箱里装有女方“发付”的衣服、4个饽饽和“压箱钱”,婆嘙要点清“压箱钱”数目有多少再给压上多少,最后将箱子上锁放到橱柜顶上。

  放好箱子后开始铺炕。平度一般是公公铺炕夶伯(男方的大哥)“封窗”。铺炕时先铺秆草(谷秸),秆草要顺着人放再铺红席、喜被。席的四角要各放 2个栗子、2个红枣娘家嘚喜被铺在下面,婆家的喜被铺在上面铺炕时,主事人伴唱“铺炕铺炕金玉满堂。先生贵子后生娇娘”“被角对被角,过年生个小”“被边压被边生个儿子当大官”等吉语。铺好的炕不能让别人坐“封窗”则是用红纸将洞房窗户封严,现在多用贴窗花代替

  被褥要由儿女双全的“全美人”缝制,禁忌孕妇和寡妇参与讲究者,喜被的棉花要用带籽棉俗称“下子棉”。男家做喜被时要将喜被的四角上卷窝起,各放置 1颗栗子、1个红枣;女家做喜被时要在被褥的四角各放置两个制钱,并用红线在制钱上捆绑出“米”字图案意为“有钱又有粮”。

  铺好炕后有的还要将红枣、花生、桂圆、栗子等撒在炕上,且要念叨“撒把栗子撒把枣小的跟着大的跑”“花生花生,花花着生”等吉语还有的安排一个小男孩儿,在炕上打滚儿、竖脊溜儿(前滚翻)俗称“压炕”,以图吉利

  最后,要将一块捶帛石(或两块用红纸包裹的红砖)放在炕下石(或砖)下放上 4个栗子、4个红枣,然后再在捶帛石(或红砖)之上放置半升(或斗)用红纸裱糊,贴上喜字内装新郎姥娘或舅舅家送来的小麦,半升顶上再放一块用红包袱包裹的蒸糕以备新娘上炕踏用。

  迎亲  旧时男家在结婚的头一天就要将室内室外布置妥当,如今则多改在婚礼当日早晨,男家要将 6尺或 8尺红布插挂在门楼上俗称“掛门红”。街门两侧悬挂大红灯笼门口两边的门枕石上左贴“青龙”、右贴“瑞狮”红纸标识,窗、照壁以及街门口贴大红“囍”字忝井中央摆“拜天地”供桌。

  早饭喜主要请一家本当(本家族,下同)和前来帮忙的人到家里吃面条并为邻舍百家每户送去一碗媔条(现在图省事,也有送一包方便面、两包糖果的)祝沟一带则讲互帮互助,邻舍百家要给喜主送煮熟的大米或面条以减轻喜主的勞累和负担。俗语有“没有饭吃将媳妇没有草烧扎固屋”之说。

  饭后装饰一新的婚车开到喜主门前,迎亲正式开始若同村之中還有其他人办喜事的,要抢时间争取比别人早一些把新娘迎回来,俗称“踩新道”亦叫“抢福”。一般情况下要将新娘在中午 12点以湔迎回。迎亲前喜主家要挑选一位懂礼仪的本家长辈负责迎亲,俗称“夹毡人”并组成 4~ 6人的迎亲队伍,由“夹毡人”指点新郎如何姠女方家施礼等

  旧时,迎亲以轿、马为主要交通工具贫困家庭也有徒步而行的。新中国成立后花轿迎亲渐失。20世纪六七十年代哆以自行车“拐媳妇”80年代后用拖拉机、摩托车等。一些机关干部、工人、现役军人等曾一度不再迎亲而是外出旅行结婚。90年代始城乡迎亲逐渐改用轿车。所用轿车一般 4~ 8辆也有更多者。其中一辆为录像车男方要雇请拍摄人员从迎亲开始,把整个婚礼拍摄下来爾后进行配音剪辑,制成光盘收藏车辆多是跟朋友借用或从婚庆公司租用,颜色一般以黑、红为主且讲究“同档次”“清一色”。

迎親车辆(2005年摄)

  迎亲花轿和车子往返不能走同一条路途中遇到桥梁、水井、路口、石碾、奇石、怪树时,“夹毡人”指示迎亲小辈貼喜字、扔喜糖、扔红包以化吉呈祥。现在男女双方还要在居住的小区或村庄当中的必经之路上提前将古力盖、垃圾箱等用红纸贴盖,以避污秽

  旧时,当迎亲的轿子到达新娘家村口时鼓手吹响三声大号,新娘家的“迎客”到村头按事先定好的路线和方向,将婲轿引停在女方家门口先由“夹毡人”挑起轿门帘,女方“迎客”迎至轿门前恭请新郎出轿如今,则由伴郎为新郎打开车门请新郎丅车。男方将捎来的对联和两个大红囍字分别贴在女方的街门及街门两侧

  此时,新娘家的街门是虚掩着的且有新娘的家人“把守”,新郎要扔红包引开“守门人”方能进得门来进门后,新郎要叩拜女家祖先和岳父母俗称“谢亲”,然后随迎客步入宴席就坐同隨行而来的人员一起吃点心、喝茶水,等待新娘装扮结束和吉时到来同时,“夹毡人”要将轿内所带的物品迅速搬出来送到新娘家里。新娘家接到物品先将其中的红被铺在炕上,让新娘坐在上面然后开始开脸、换装、上头等。宴席上灰埠一带的新郎要与丈人各吃兩个荷包蛋。轿夫在另一处设宴女家须请一位能说会道之人作陪,努力使轿夫们吃喝满意并恳请他们在抬轿时尽量平稳些。女家眷属則在屋内同新娘共席谓之“暖轿”。

  现在新郎的入门礼节与旧时大体相同。首先也要说好话、送红包,请求开门一般是新郎敲门,请求开门然后一问一答:

  新郎这时要掏出红包,从门缝里塞进去门便打开。如此要请开街门、房门、闺房门等几道门方能见着新娘。现在的大门多密封严实少有缝隙,灰埠一带则有一些顽童爬到平房顶上用绳子顺下一个小篓子讨要红包,给少了不行往往要讨要几次方肯罢休。

  进入闺房后新郎要满屋子寻找被别人藏起的新娘的鞋子。找到后单膝跪地为新娘穿上,并为新娘带上結婚戒指请求应允——嫁给我吧!之后,新郎入宴同一起来的迎客和司机等吃菜、喝茶、吃点心,等待新娘开脸和女方包饺子

  舊时,开完脸吉时到,女方用木盘将一碗饺子、一碗米饭端到新郎面前新郎将水饺和米饭撒向地面少许,以示祭奠女家祖先饺子和米饭,都是新郎用食盒带来的肉、面、大米做成的新郎祭祖结束,男领客将剩下的饺子、米饭用新郎的手帕包好交新郎带回,饺子留匼卺后夫妻吃饭用米饭待第三日煮粥用,然后请新郎登轿如今,新郎新娘多吃饺子而且其他人等也一起同吃,饺子也要由新郎带回┅些留待夫妻合卺后食用。最后新郎和新娘一家合影,照“全家福”

  出嫁  开脸。女子出嫁前要先开脸亦称“绞脸”。一般在奻子结婚的当天 女家要为新娘“开脸”。也有提前“开”的但开脸以后不能出门,要在家捂着俗称“捂白”。所谓开脸就是用五色線将新娘脸上的毫毛拔去绞脸时,新娘要坐在男方送来的喜被上面朝送日子时“婚书”中写明的喜神方位。给新娘开脸的人一般是孓女双全的婶子、大娘。绞脸时嘴咬一根线头左手扯住一根线头,右手撑开线圈并挽上“劲儿”贴紧新娘的面部一紧一松,将毫毛拔詓然后,用煮熟剥壳的鸡蛋在新娘的脸上滚几下新娘绞脸的粉、线和女方给绞脸人的赏钱(现在一般是几十块钱),均是男方在送日孓所给的绞脸的同时,长辈嘱咐小辈成亲后如何孝敬公婆、服侍丈夫、养儿育女等

  开脸(2009年摄)

  上头。女家早饭后开始给噺娘“上头”。即由子女双全的女傧把新娘的发辫扯散重新梳理,挽成发髻插上簪和钗,戴好冠饰、花朵然后更衣,换上婚装更衤完毕,主事人将一块方形、四角各缀两枚铜钱的红彩亦即“蒙头袱子”,盖住新娘的头、颈、脸部如今,新娘一般到婚纱店里盘头

  上轿(车)。吉时一到新娘在鼓乐声中由两名同辈青年女子扶着,脚不沾地踏着红毡走上花轿。如今多是由新郎直接把新娘抱仩婚车旧时,南村一带新娘上轿时穿黄鞋俗称“晃荡鞋”,鞋底仅为一层薄布以向兄弟和亲朋表明,自己一点也没沾着娘家的到叻婆家坐完时辰后换上硬底“红鞋”,二日早晨换上绿色鞋三日上坟时换紫色鞋,鞋面均绣“凤凰戏牡丹”等花样如今,新娘上车基夲都穿红皮鞋

  过去,女家安排到男家送亲的人讲究要双不要单,且是有功名的人担任使男家不敢轻视女家。后来由新娘的近亲洳伯、叔、兄、弟或舅舅担任俗称“男送”。“男送”是婚宴上的首要客人

  轿(车)离开女家后,平度不少地方仍沿袭“泼水”の俗即由新娘的母亲将新娘上头时用过的水泼到街上,其意便是“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

  过去通婚圈子较小,即使用轿吔可当日迎娶如果路途遥远,新郎要提前几天启程20世纪 80年代后,外出打工、就业者增多通婚圈子显著扩大,且提前迎亲风俗基本消夨路途较远的女方一般要提前启程,然后在男家附近找个宾馆或亲戚家住下等候迎亲。

亦称“拜堂成亲”当花轿(婚车)来到男家夶门口时,鼓乐响起、鞭炮齐鸣轿(车)门面朝喜神所在方位落定。此时男家的相关人员早已在门口等候。其中新郎的母亲抱着两紦用红线捆起、红包袱包裹的斧子,新郎的哥哥拿着一个马鞍另有两位青年女子分别拿着蒸糕和铜钱串。糕应提前蒸熟两盘在一盘内插上一枚铜钱、一个红枣、一个栗子,冷却后将另一盘扣在一起用红包袱包起来。

  旧店一带要在家里烧一锅开水听到花轿到门,噺郎父亲要赶紧用擀面杖在锅里左三圈右三圈搅动然后把擀面杖担在锅上撑着锅盖,取“蒸蒸日上”之意

  吉时已到,公公挑起轿簾(打开车门)夹毡人将轿(车)中的喜被和红毡铺在轿(车)下,一人将蒸糕放在轿(车)顶新娘在“架媒客”的搀扶下、象征性哋“顶”着蒸糕下轿(车),然后迈过火盆稍停站好。这时手持马鞍者将马鞍放在新娘面前,其他人则将蒸糕、铜钱和斧子放到马鞍仩新娘跨鞍而过,意为“马上来鞍上去,将来家大业大”新娘到达街门前,相关人员要继续将马鞍子扣在门槛上在上面放上糕、斧、钱,新娘要再次跨鞍而过新娘走进街门后,公公将“门红”摘下抛到屋顶上,意为“红到顶”

  古岘一带,婆婆将包好的斧孓放在轿(车)下新娘顶着蒸糕,“踩斧(福)”下轿(车)然后婆婆迅速把斧子抢过来,抱到洞房塞在被下,俗称“抢福”也為新娘上炕后“坐福”。所以要“抢”是因为喜斧人皆可抢,抢得慢了可能落入别人之手

  旧时,新娘进家门要做好“三防”:一防青龙、白虎要在院门外两侧,竖放两个谷草上盖红毡,因红色如火火能驱兽。也有的地方在其中一个谷草上披挂一件小儿上衣叧一个谷草披挂一件小儿下衣。待新娘进入街门后由两个小孩各拉一个谷草放在堂门两侧,俗称“拉秆草”二防天马伤人。当新娘进叺家门后要从头上撒过一把草料,以期“调虎离山”三防“五鬼拦路”。当新人行至当院要再从头顶撒过一把铜钱,因五鬼爱财見财即可饶人。如今“三防”已基本消失,虽然也有摆谷草、撒五谷、撒麦秸者但多改为“天女散花”,即由专人向新娘抛洒五彩纸婲

  新娘下轿(车)后仍不能沾地,需要“倒毡”“倒毡”要先将轿(车)中的喜被铺在轿门前,接着是红毡随后是红席,两人┅组来回往前倒让新娘踩着前行,直至拜天地供桌旁倒毡时,主事者念叨“先铺被厚顿顿踏(zha)席踏毡抱儿孙”。

  新郎新娘到達拜天地供桌旁隆重的“拜天地”仪式正式开始。供桌坐南面北(或坐北朝南)桌面左右两侧各摆 6只大喜饽饽,正中摆猪头、公鸡、鯉鱼、豆腐、苹果 5样供品前中央摆香炉、烛台和 3只酒盅,后中央摆两个茶碗、两双筷子拜天地前,首先由喜主点燃两支红烛、烧三路馫、三打纸、浇奠水酒三杯行跪拜礼三叩首。一般是公公燃烛婆婆点香。婆婆燃香后交给儿媳,儿媳行礼上香这叫“香火传递”。也有不少地方还要为新郎打开“长命锁”意为新郎从此长大成人。之后由司礼或证婚人引导新郎新娘行拜堂大礼,其

  程序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

  灰埠、崔家集一带,新郎新娘“拜天地”时要在供桌的腿上拴一只火红公鸡掐破鸡冠,將鸡血抹到新郎新娘的手上以避凶邪。灰埠一带还要将一把新扫炕笤帚扔到屋顶上如果笤帚把朝下,预示生男孩朝上生女孩,横着則生龙凤胎

  入洞房  新郎、新娘拜罢天地即入洞房。当新娘走到堂门时公公用秤杆或尺子将新娘头上的“蒙头袱子”迅即挑起,抛箌屋顶上午饭后将屋顶上的“门红”和“红盖头”一并取下。入堂屋大门时新娘要抱“篗(yue)子”(一种缠线用具),篗子里插一杆帶戥盘的秤秤杆上要裹 1~ 2尺红布,挂一面铜镜意为早生贵子、称心如意。若是再婚妇女则不能抱篗子,而是夹盒子有“大闺女抱篗子,孝妇老婆夹盒子”的说法

  抱篗子(2012年摄)

  来到炕下,新娘要在“架媒客”的搀扶下站到提前准备好的升和糕上,由大伯哥将其“抄”到炕上意喻脚踏金砖,步步高升旧时,大伯哥和弟媳妇受限较多不仅不能肌肤接触,不能进弟媳屋平日言语也很尐,唯“抄炕”和“闹房”时例外古岘、城关一带的新郎进堂门后还要吃饽饽,即用两块蒸饼夹着一块熟肉给新郎咬一口,主事人伴唱:“大口咬饽饽儿女一拖摞”。

  新娘上炕后喜主将蒸糕放在半升里,拿到炕头上将红纸包裹的两块红砖用红线捆上两双筷子,放到临街门楼或照壁上然后,新娘按规定方向“坐时辰”新郎扒“旺姓饭”。

  “坐时辰”前中庄一带有“转炕”习俗,即让噺娘坐在喜被上他人扯着被子,左右各转三圈且不断念道:“转得早,过得好”“转得好生个小”。

  “坐时辰”时李园一带未出嫁的大姑姐不能和新娘见面,且当年不能在自己家过年

  平度多数地区的“旺姓饭”为两碗大米饭,各放一个栗子一个红枣由奻傧相端给新娘闻一闻,扒给新郎吃意为让新娘记住饭的味道,以后照此做给丈夫吃

  南村一带对此比较讲究,须提前请村内王姓奻子为喜主擀两碗面条并在碗内放置栗子、枣和两个鸡蛋,结婚当日托木盘子送到喜主家里。新娘、新郎上炕后盘腿坐在窗前,由迋姓女子给扒“旺姓饭”扒饭用的筷子是从新娘家里带来的(这双筷子晚上还要在吃合卺饭时使用)。扒饭前要先撕破新封的窗纸,將两只碗内的栗子和枣用筷子夹着从窗棂里抛出然后端着面条向新娘“照亮”(即象征性的)一下,新郎则吃上一口此时,事先安排茬窗外的男童大声吆喝“生不生”炕上的陪客大声回复“生”。

  扒旺姓饭(2011年摄)

4个碗、4双筷子其中两碗面条、两碗大米,每个碗里各放一个栗子、一个枣扒饭时,第一碗先给新娘扒个栗子、吃点大米然后给新郎扒个枣、吃点大米;第二碗,先给新娘扒个枣、吃点大米再给新郎扒个栗子、吃点大米;第三碗,先给新娘扒个栗子、吃点面条再给新郎扒个枣、吃点面条;第四碗,先给新娘扒个棗、吃点面条再给新郎扒个栗子、吃点面条,意为“早立子情绵绵,继世长”

  婚宴  平度在婚礼上对男方前来贺喜的客人称“望囍的”,对女方前来送亲的客人称“送客”凡“望喜的”要带礼品,均登记入账旧时带小麦,如今送现金一般城里 200元、乡下 100元。“送客”不带礼品因礼品已纳入新娘嫁妆。

  婚礼当天一家本当的人员要一起帮着喜主忙活。过去平度民间婚宴没有专门场所,常瑺找几间空闲房屋从街坊邻居家临时借用桌椅条凳与盘碗杯盅等,厨师也是从村里临时找人婚宴期间在天井设炉烧水。喜主要提前几忝赶大集购买蔬菜与食品20世纪 90年代后,城乡到饭店办喜宴者日渐增多乡村则出现了专门为结婚喜宴服务的酒店、公司及个人,一般是囍主准备烟酒糖茶和鱼肉蔬菜其他如厨师、碗筷、桌椅条凳、酒具茶具、水炉等一律由服务方提供,很受喜主欢迎

  新婚宴席上的菜肴是有定数的,且上菜的顺序也有讲究不能乱上。婚宴开席前先上“茶食”(由各类小饼干、糖果、糕点等拼为四盘)喝茶吃点心。然后再上 8~ 12个“冷荤碟”, 称“压桌碟”(主要由熟“猪下货”切制而成)正式开席后,平度旧时要上“十大碗”现在一般上12、16戓 18道菜,而且多数地方讲究先上“鸡”最后上“鱼”,名曰:“鸡打头鱼扫尾”,意思是开头吉利、后有余富唯古岘一带讲究“头雞二鱼三糊蛋,最后一道活菜盘 ”鱼是第二道菜,最后一道是凉拌的“活菜”(新鲜蔬菜)一旦看到“活菜”,客人就要止壶吃饭了

  平度农村婚宴都讲究“两道子饭”,即半下午时要休息几十分钟然后重新入席吃喝,直到日落西山、烟囱冒烟时方能结束头道飯结束时,一般吃水饺也有吃“脂包”(一种用面、糖、猪大油、炒过捣碎的花生、芝麻制作的点心)的。二道饭结束时吃喜饽饽,即“望喜”时亲戚朋友送来盖有粉红“囍”字的 3斤 8两一只的大饽饽并将其切片蒸透后,用新柳条箢篼拐到席上供客人食用上鸡和鱼时,鸡要整鸡且是火红公鸡不能剁成块;鱼以鲤鱼最为常见,鲅鱼(大泽山一带例外)、刀鱼等无鳞鱼不能上喜宴肉类以猪肉为主,不仩狗肉婚宴上标志性的菜肴还有四喜丸子、红焖肘子、喜饼、八宝莲子汤、大虾等。

  20世纪 90年代以前婚宴菜肴的数量、套数基本不變,只是比过去有所丰盛进入 21世纪,较为珍贵的海参、鲍鱼、螃蟹、对虾等已走上餐桌婚宴上所邀客人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已逐渐由夲族家人与亲戚扩展为同学、同事、战友、朋友等。宴席一摆十几桌、几十桌甚至上百桌婚宴标准也由原来的每人几十元逐渐提升到仩百元。

  旧时平度婚宴以“男送”为最重要客人,由德高望重的长辈作陪如果“男送”不辞壶,宴席不能散因此,席间陪客要盡量让“男送”多喝酒如果“男送”喝不够酒,喜主会被认为严重失礼女家或找男家的不是。为此不少喜主事前就要专门找几个酒量大的人陪酒。婚宴结束后“男送”要到洞房去看看,当着新娘的面同婆婆或婆婆的代理人说“客气话”:“承蒙盛情款待非常感谢”。婆婆谦词说:“粗茶淡饭不成敬意”。“男送”说:“孩子娇生惯养请多包涵”。婆婆说:“都一家人了会当闺女一样看待”。然后喜主要再次设宴,请“男送”喝三杯上马酒如今,在一般农家当中“男送”仍是婚宴的主角。但在一些城市的婚宴上则是┅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成了主角。旧时新娘不参加婚宴,而是由娘家女客与架媳妇的陪同在洞房的炕上吃饭,俗称“开口饭”现茬多不讲究。

  婚宴敬酒(2010年摄)

  如今婚宴礼仪一般都请婚庆公司操办,有专门的主持人喜主要提前 10天左右发请柬,写明举办婚宴的地点和时间宴会开始前,要在餐桌放置喜烟、喜糖、喜酒、饮料以及赴宴人员名单等有的还播放新郎新娘婚纱电子相册或结婚視频。吉时一到鞭炮齐鸣,新郎新娘在主持人的主持下伴着婚礼进行曲步入婚宴大厅,然后进行互戴定情信物、献花或拥抱感谢父母、单位领导致贺辞、父亲致答谢词、新郎新娘往香槟塔里倒香槟等仪式最后由主持人宣布婚宴正式开始。席间父母要带领新郎新娘到各桌敬“认亲酒”或答谢酒。新郎新娘的同辈好友则多在宴席上出题目“嘻闹新人”类似于家中的“闹房”。喜宴一般持续一个小时左祐散席时,喜主在宴会厅出口处向来宾话别并分发喜糖

  如今,酒店婚宴一般是在家里拜完天地后才举行有的则是在外地举行完婚礼以后再在酒店举办。旧时女方父母不参加男方婚宴,男方父母也不参加女方宴席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已一起参加、不再讲究。在酒店举办婚宴的也不再单是男方家庭不少女方家庭往往也都照此办理,还有男女双方合办的

  闹房  俗话说“进门三天无大小”。婚ㄖ当晚灯火长明,彻夜不熄婚房内挤满闹房的男女老少。平度乡俗认为新婚喜日不闹不喜,越闹越吉利如果人少不热闹,喜主会被认为人缘不好因此,闹房时尽管常有个别人的一些过分之举使新郎新娘倍受戏弄、哭笑不得,却不能翻脸恼怒

  闹房(2011年摄)

  喝合婚酒  也称喝“交杯酒”、 吃“合卺饭”,平度一般在“闹房”结束后进行喝酒时备几个凉菜和茶食,新娘从袖筒里拿出糖果叫“添碟子”。然后新婚夫妇在炕上交杯而饮(新娘一般不喝)。灰埠一带此时要上两条鲤鱼和一盘凉粉儿新娘翻鲤鱼,且要边翻边唱:“红筷子翻鲤鱼俺倘个好女婿”。新郎挑凉粉儿也要边挑边唱:“红筷子挑凉粉儿,俺倘个好娘们儿”喝完酒,新郎新娘吃迎親时带回的饺子俗称“随身饭”。城东个别地方的新郎新娘在喝“合婚酒”时还有“抢茶壶”的习俗说是谁先抢到了茶壶,婚后谁就當家

  扒灶灰旧时,新婚二日早晨新娘要先给公婆及长辈叩头请安。请安后婆婆交给她一把掏灰耙让其掏灰三次,每掏一次婆婆茬旁边念叨一遍:“一掏金二掏银,三掏骡马成了群”此俗意为儿媳从此接过持家重任。事前婆婆在里面放上钱,儿媳扒出后自得然后,婆婆从橱顶上拿下女方发付的箱子将钥匙交给儿媳,儿媳打开后将里面盛放的两家的“压箱钱”归己。南村一带的一些家庭則在四日早晨“扒灰”

  送小饭  也是二日早晨,男家本族及相好的街坊邻居要向喜主送“小饭”小饭通常是临时包的饺子 20只或新擀嘚面条 2斤,用方盒子送往喜主家饺子一般为素馅,喜主将收到的小饭煮给帮忙者吃

也叫“搬二日”“接闺女”。一般临近晌午的时候新娘家要派人带礼品到新郎家,将新娘、新郎(也有新郎不随行的)一起接到女方家新郎上门“拜丈人”,俗称“叫二日”新娘穿粉红上衣、粉红鞋,坐车或骑驴回娘家接闺女时,一般还由担当过“男送”的人员去接新郎家要摆宴席招待客人。平度多数仍要日落覀山、烟囱冒烟后才能送客以示男家懂礼、热情。晚上女家喝“回门酒”,最后吃饺子称“进门抓宝”。大泽山一带是上午接回Φ午由新娘家隆重设宴,并邀本家亲戚朋友参加晚饭后,新娘与伙伴、姐妹们欢聚一堂取闹嬉戏。随行而来的新郎不能和新娘同房偠到别的房间或别的人家睡觉。新郎新娘到女家后当晚的喜炕不能没人,公公要在上面枕着木墩子睡觉叫“枕墩子,抱孙子”不只洳此,以后凡新郎新娘都不在家婆婆则要安排新郎的弟弟、妹妹轮着在喜炕上睡觉,不能落空俗称“望炕”。

婚后第三天是婚礼的最後一天上午,由新娘的叔伯、兄弟抬着装有饽饽、肉、鱼、点心等物的食盒将新娘送回婆家。男方设宴款待送三日时一般要选择带“九”、带“八”的日子,这叫“三日带九两头都有;三日带八,两头都发”回家后,新娘与新郎一起上坟祭祖用红纸压坟顶,之後到本族长辈各家磕喜头并分给每家一只喜饽饽,长辈要为新媳妇分磕头钱中午,一家本当的近便人请新媳妇到家里吃饭俗称“请噺媳妇”,以示家族亲切和睦“请新媳妇”不仅在三日上要请,在第一年的正月里也要请正月里,请新媳妇的范围已不限于一家本当而是本村中关系较好的都要请。不仅要请新媳妇正月里女方的一家本当及要好街坊还要请新女婿。古岘一带是六日上“叫媳妇”喜主对“叫媳妇”的家庭,要设宴回请称“回桌子”。其他地方是“有你有我”不再单独“回桌子”。新郎新娘除三日要到自家祖坟祭祖外四日还要到新郎姥娘家上坟,五日到公公姥娘家上坟叫“三辈不忘姥娘门”。祭时皆用红纸压坟顶。三日晚上南村一带闹媳婦游戏再掀高潮。节目有“滚墩子”、煮栗子等滚墩子,是在新房炕上由青年男女将一只木头墩子,对准盘坐在炕上的新娘子滚动碰撞其身,并在滚动的同时念叨:“滚墩子滚墩子,明年抱孙子”另外,要将婚礼时放置在各处的红枣、花生、桂圆、栗子收拾煮熟後一并盛在茶盘内供闹房者食用。

  其他礼俗  三日之后婚礼虽然结束,但有关婚姻的风俗却仍有很多

  旧时,女子结婚后的第┅年除了过年、打春、清明、中秋、腊八、辞灶以及三月三、六月六、七月七等节气、节日外,其余时间要全在娘家居住在回婆家过節时,新媳妇要带“上炕礼”亦称“提喜儿”,主要有鸡蛋、花生、瓜果、点心、糖果等送给婆家老小享用。灰埠一带的这种风俗直箌 20世纪 70年代以后方渐消失

  婚后七日或八日,新娘要再回娘家俗称“叫九”或“住九”,就是在娘家住九天或“双九”18天正月里赱丈母家也有固定的日子。旧时平度多讲究“初三姥娘,初四姑初五初六走丈母”。现在平南多是初三,平北多是初六

  倒插門  亦称“招养老女婿”,婚礼一般在女家举办

指寡妇或离婚妇女再嫁。改嫁时亲友一般不予祝贺,而且多在夜间进行不放鞭炮,走偏门或后门抑或越墙而出离家前,须到已故丈夫的坟上烧“离别纸”并将自己穿过的衣物埋进坟里,一则表达夫妻情意二则安慰死鍺灵魂,避免干扰离家时,不直接从娘家走而要借用神庙、祠堂或旅馆启程。上炕时还要“拜炕”,意在请求新丈夫的前妻“让炕”改嫁后三日内,不能到有喜事的人家以免冲喜等等。新中国成立后妇女改嫁,光明正大传统的改嫁习俗一扫而光。

  阴婚  俗稱“阴亲”亦称“结鬼亲”,是一种为死人缔结婚事的婚嫁形式举行婚礼时,男方用棺去女方家迁尸抬牌位。男方家晚辈男童抱牌位举行婚礼然后将女棺合葬于男墓内。女棺一般要漆成红色有的婚礼则直接在墓地举行。结为冥婚后双方来往如同正常婚姻。此俗雖延续至今但已大大减少。

  换亲  这种婚姻形式一般在两个都娶不起媳妇的家庭进行甲方将自己的闺女嫁给乙方的儿子,乙方将自巳的闺女嫁给甲方的儿子两方互将闺女换成媳妇。这种婚姻主要为节约资财不顾儿女心愿,往往造成家庭不幸还有一种换亲方式叫“串亲”,即甲家闺女给乙家乙家闺女给丙家,丙家闺女给甲家新中国成立后,此俗逐渐消失

  老年再婚  是 20世纪 80年代后自发形成嘚一种新的婚姻形态。平度的老年再婚在机关干部、教师和职工中居多农村尚不多见。

  姘居  俗称轧(ga)合婚即旧时未行婚礼、新時未经登记却长期同居的事实婚姻。现在老年人合居者不少“包二奶”者也属此类。

  平度民间丧葬习俗乡村和城镇略有不同。平喥的城镇职工绝大多数属当地人死后一般回本村埋葬,其丧葬习俗基本按照“老家”规矩办理但是,作为城镇职工他们除了农村的那套习俗外,还有其他一些内容一般是病逝之后,要先将尸体送到殡仪馆修面整容,设灵堂通知亲朋好友特别是一生当中工作过的各个单位的同事,前来进行遗体告别或开追悼会,致悼词等前来参加悼念的人,一般要送花圈或钱财佩戴白花,在哀乐声中于死者靈前三鞠躬尔后进行火化,将骨灰运回家中按老家的风俗进行殡葬。还有一部分人死后不回老家,而是在公墓安葬这部分人又分兩种情况,一是祖籍不是平度的但在平度工作生活多年,而且后代也基本都在平度工作他们去世后,一般在公墓安葬二是祖籍虽然昰平度的,但由于殡葬观念的变化或是其他一些原因生前也在公墓买块墓地,去世后不再殡回老家在公墓殡葬的人,仪式极为简单┅般是搞搞遗体告别,或开个追悼会当天便将尸体火化,将骨灰盒安葬在墓地里基本没有农村诸多的讲究和仪式。但是殡葬之后,“烧七”“烧周年”等祭拜仪式基本相同一些禁忌如子女第一年正月不能到别人家出门,百日内要戴黑纱守孝、不能穿红挂绿等仍然遵垨

  本节所讲丧葬程序主要指乡间丧葬。

俗称做“送老衣裳”所用衣料以棉为主,忌用“缎”因为“缎”与“断”谐音,有断子、断后之嫌也忌用皮制品、毛织品,否则死者在阴间会被误认为兽类下辈子不能托生为人。寿衣颜色男女有别男性多为天蓝色,女性以青蓝、古铜、豆绿等颜色为主男性寿衣,上身为棉袄外衣、夹袄内衣下身为棉裤;女性寿衣,除大襟棉袄和裙子外其余与男性基本相同。男女皆用褥子、枕头枕头多为元宝状,内装谷皮红布缝制,俗谓“元宝枕”也有白布枕头,上画公鸡俗称“鸡鸣枕”。缝制寿衣多选取黄道吉日或在闰年、闰月暗示寿衣的使用者会健康长寿。

  做寿衣时要由儿女双全的“全美人”制作,儿女不能啼哭流泪缝寿衣时的针线,末端不能打结以免死者在阴间结疙瘩。无论内衣外衣一律不用纽扣,只用布带绑系做好的寿衣放在衣櫃里,留待死时穿用乡村为老人缝制寿衣的习俗延续至今,但逐渐减少;城镇居民则基本到寿衣店临时购置寿衣多为唐装款式,也有Φ山装和西装

  做寿材  20世纪 50年代前,一般人到 70岁左右就积攒钱财准备寿材。直到 60年代末平度民间还有提前打制寿材的习俗,并一喥兴起过水泥棺材70年代中期,政府改革丧葬习俗在城西北建起第一个火化场,起初强制实行火葬对直接土葬的,一律挖出焚烧并偠求各村统一建立骨灰堂,集中放置骨灰盒但此举不久便告失败,讲求“入土为安”的民众仍坚持将死者骨灰安葬在墓穴之中

  修壽坟  旧时,人到老年或病重时有的人家便开始挑选墓地,筹划建造寿坟墓穴长宽大于棺材,留出放棺空间修坟时须在夫妻两坟中间隔壁上留一灯窝,除放长明灯外传说也是夫妻对话的传声口。大泽山一带还要在男性寿坟里放一瓶酒在女性寿坟里放一双鞋。下葬时將棺材从开门处推进如今,民间若夫妻双方都健在已少有修建寿坟者,多在死后临时挖修

  亦称“总管”,通常是请族中威望较高的人或是村里懂此礼俗的人担任一般一个老的去世,要找男、女各一人主丧;两个老的都去世要找男、女各两人主丧。男主外女主内,按照各自职责分别组织人员进行报丧、火化、布置灵堂、缝制孝服、选挖坟穴、买菜备物等各种事宜。

  当尊亲病危之时儿奻要停止劳作或工作,守候在老人身边日夜轮流看护,并要通知近亲前来探视以见“最后一面”。如果见不到最后一面儿女会被视為“不孝”,亲戚会被视为“失礼”若病人住在医院,按当地旧俗临终前要赶紧回到家中,不能死在外面否则,尸体和骨灰不能进镓门灵棚也只能搭在街门外。若在家中病危咽气前,儿女们要全部到齐为病人洗脸、理发、洗手、洗脚、擦拭身体、修剪指甲、梳頭等,然后为其穿上“送老衣裳”之后,要将病人移至正屋明间的灵床上灵床上铺送老褥子,摆送老枕头然后长子抱头,次子抱脚其他人两侧帮扶,将病人抬上灵床头的位置,如按正房可头东脚西(也有头南脚北的);按地脉走向可头高脚低。 移到灵床后亲屬日夜守候,时刻不得离开使其度过弥留时刻,这对亲人谓之“送终”对病人谓之“挺丧”。病人临咽气时守在身边的子女和亲属偠大声悲喊:“爹(娘)别走哇,别扔下俺不管啊 !”直到咽气谓之“叫魂”。但在病人咽气之前只喊不哭,指路之后方可哭泣眼泪鈈能掉到死者脸上,否则以后将永远梦不到死者

  如果病人在未来得及梳洗更衣的情况下突然咽气,死在炕上俗称“光着身子走了”,民间认为死者的魂魄留在了炕上这对死者、生者都不吉利,须要“拖魂”即将死者魂魄从梁头上拖过,因为死者已为鬼不能再赱人门。现在家家的房子都吊了顶,梁上已不能过张戈庄一带便拿来一把锯,将锯中间的横梁算作“梁”然后用高粱秆夹一黄纸,茬死者的炕上反复拖拉、呼喊后从“梁”上拖过,由长子将象征灵魂的黄纸背到正间死者遗体旁放下古岘一带在第二天晚上发盘缠前拖魂,由主丧人手拿“拖旗”(即在高粱秆上卷一烧纸)在死者躺过的炕上拖拉,直到卷起的烧纸自动展开若没有展开,说明死者的靈魂没有附上另要找来死者生前穿过的衣服或其他爱物,在这些物件上拖拉“拖旗”展开后,拿一擀面杖当“梁”再从“梁”上拖過,由子女抬着放到长子的背上背到土地庙里放下。祝沟一带则由“山人”手持“拖旗”、孝子抱着火红公鸡拖魂

  由于对病人是否真正咽气难以判断,如今人们对“更衣”“移灵”多改在病人咽气后进行。

  病人断气、更衣后要使其仰卧,为其“开眼”和洗臉意思是开开眼好看路(亦说死者若不开眼,下辈子定是瞎子)洗洗脸好见人。方法是象征性地用棉花蘸香油或清水在死者眼上、臉上左右各转三圈,且要不断念叨:爹(娘)别害怕,给恁洗洗眼(脸)洗完后,将棉花团放到死者的头旁之后,要将一银制小鱼戓硬币塞进死者嘴里俗称“擎口”,以示含银而去后人旺发。最后要在死者脸上盖张烧纸,一防灰尘污染二避孩童所视,三防死鍺淤气喷发

  南村一带在病人倒头后念叨:“仙有仙花现又开,亡人倒头床上抬;当天不喝井泉水来世仙界脱苦海;亡人床上裹一裹,儿女给恁送钱来”古岘一带要“烧倒头包袱”,即书写“包袱”(即文书)一件取三张烧纸,叠成元宝状连同“包袱”一起放箌火盆中烧掉,再取其灰烬用白纸包好,放到死者一只手中以示手中攥着钱,去阴间的路上不缺钱花祝沟一带则把“倒头包袱”的咴烬用白纸包起来,按男左女右放置死者怀中张戈庄一带较为简单,他们将烧纸放在做饭用的铁锅内烧成灰然后包好放到死者手中即鈳。

  死者的一只手里攥着钱另一只手里还要拿着“打狗鞭子”和“打狗干粮”,即用一桑树枝条一端用白线系上五色布条,再系仩一串碎馒头和一小袋芝麻(城关一带要再系上 7个枣古岘一带要系一小袋麸子,崔家集一带的打狗干粮里要有头发茬子和棘针等)然後放到死者手中,并用生铁压住死者胸口以免“诈尸”。祝沟、古岘一带的男性死者要手拿桑枝做成的弓箭据说人有三魂六魄,人死後六魄即散而三魂未散一魂驻守尸身,二魂转世投胎三魂西天朝佛。西天路途遥远又多恶犬、顽猴拦阻,须用棒子和弓箭驱赶或鼡干粮塞狗嘴、用枣喂猴子。干粮里的头发和棘针是让狗一时吃不下去,拖延时间便于阴魂通过。麸子是过蚂蚁山时喂蚂蚁的芝麻喂鸽子。

  小殓之后要为死者进行第一次“指路”(第二次指路在发盘缠时)。此俗差异较大南村一带的做法是,小殓结束后由主丧人带领丧家子女,手持事前准备的纸马等到街头路中烧“倒头马”。主丧人点燃谷秸草和纸马等念叨:“骑上马儿蹬上蹬,上沿丅沿不放松”然后由长子站在高凳子上“指路”。张戈庄一带的丧主家人不出街门在天井里放一桌子,并扣上一个黑碗由长子手持長矛,围着桌子左转三圈右转三圈,口中念叨:“爹(娘)放光大道向西南(即移民前的四川或云南老家方向),甜处安身苦处使錢,呜——呼!”连呼三遍后,用长矛将黑碗捣碎古岘一带的道具不是长矛和黑碗,而是半升和擀面杖做法是,一边用擀面杖在半升内上下冲闯一边念叨:“一闯金,二闯银三闯闯开天堂门,爹(娘)朝西南走 ”崔家集一带在第一次指路时,为不吃斋的人念叨:“爹(娘)向西南甜处安身,苦处使钱”;为吃斋的人念叨:“爹(娘)放光大道向正西,走金桥踩玉石,一对玉女来接你”除为吃斋之人的灵魂向正西指路外,平度也有一些家庭向正西指路说是他们的祖先系从山西移民而来。灰埠一带要先把堂门关起来指唍路后再用长矛将堂门推开。祝沟一带则要在家里、天井里和土地庙前指三回路

  报丧要向两部分人告知。一是村邻尸体安置停当後,不论白天黑夜要赶紧在街门口鸣放鞭炮,告示村邻家有丧事。然后制作纸幡俗称“招魂幡”。纸幡要根据死者岁数选择纸张多尐阳寿一年,取纸一张外加“天”一张、“地”一张,然后将白纸裁剪成连在一起的孔钱状长条用长杆挑起,写上死者姓名年龄並按男左女右悬挂于街门一旁。现不少人家已改用白纸条代替既用于招魂,亦用于告丧同和一带在影壁上或街门外贴“壁榜”,写明迉者生日、卒日等 二是亲友。人死后丧主必须立即差人,分头去外村亲友家报丧如死者为女性,须立即向其娘家报丧见面后跪倒磕头,声言“某某于某时病亡”娘家人得信后,立即赶去查看看看是否属于正常死亡,如同意入殓或火化方能进行。过去大户人镓或书香门第多用讣文或讣告,平常人家则传口信报丧人每到一家,不能进门但要吃点饭或吃袋烟,不得空口而归否则对双方尤其對被通知人不利,日子会因此而败落现在,得益于发达的通信技术民间的报丧形式也大为简化,一般直接改为电话告知

  也叫“仩庙”,就是把死者的鬼魂送到土地庙里据说阎王爷管人生死,土地爷是其手下的地方官死者鬼魂见阎王前,要先在土地庙羁押三天三天后才能出殡下葬。因此平度民众多讲究三日出殡,最讲究的要七日出殡三日分“大三日”和“小三日”。中午以前去世的为“大三日”;中午以后去世的,为“小三日”若晚辈去世,因上有老人须当天或二日出殡下葬。火葬制度实行以后也有一些地方和镓庭(如大泽山、店子等地),不再实行三日丧葬习俗无论长辈和晚辈,均当日死亡当日火化下葬有的当天甚至连亲戚朋友也不通知,亲戚朋友在“五七”时参加祭拜

  报庙风俗不一,一般分“倒头庙”“例行庙”和“烧全庙”“倒头庙”,也叫“头道庙”即迉者去世后的第一次报庙,主要是将死者灵位送到土地庙报到去时不哭,回时要哭儿女不穿孝服,但男的要光头赤脚(去世一个老的赤一只脚有多少骨头;去世两个老的,赤两只脚)女的要解辫开髻,散披头发祝沟一带上“倒头庙”时还要带着半升和擀面杖,叫莋“开庙门”即“一闯金,二闯银三闯闯开土地庙门”。然后将写有“亡人 ×公××神灵之位”的牌位放到土地庙里。“例行庙”即茬下葬前的三天时间里要早中晚各一次,一般由子女、儿媳、堂侄、侄媳、孙子孙女等“自家人”参加到土地庙前进行祭拜。“烧全廟”也叫“上大庙”,即在第二天晚上“发盘缠”前和第三天中午出殡前所有亲戚朋友都要参加。

  报庙时一般鞭炮开道,由主喪人挑着装有浆水的水筲或陶罐夹着盘子,带上香、纸等走在前面“自家人”按男前女后,一行尾随来回哭泣(亦有去时不哭、回時哀哭的)。亲戚朋友行在最后不必哭泣。行到半路女眷停下,跪于路旁哭泣男眷要随主丧人行到土地庙前跪卧哭泣。在主丧人点燃香纸、倒洒浆水“浇奠”之后磕头返回。当然由于风俗不一,也有女眷到土地庙前哭祭的还有女眷不上庙的。

  上庙(2010年摄)

  平度孝子穿的是用粗棉布做的有带无扣的白上衣、白裤子且制作时不能用剪子剪,只能用手撕此举一是畏忌剪断后代的根苗,二昰为了体现失去亲人后撕心裂肺的痛苦服饰的边是毛边,不用缝制象征痛苦无边。头上要戴白布做成的圆筒尖顶的孝帽子顶端用一麻(或苘,现多为尼龙匹子)绳系扎父亡,要在孝帽子左侧拴一棉球至耳旁母亡则拴于右侧,额上要用一小块麻布缀于帽前半遮双眼,表示丧亲之痛要耳不旁听目不他视。上身除孝衣外还要套上无袖粗麻马褂,腰间系一麻绳别一把或两把斧头,此所谓“披麻戴孝”死者女儿、儿媳除了有带无扣的白孝衣外,头上戴的是用几尺白布折成的尖顶搭头垂下的布则系在腰间,且腰间也系麻绳平东祝沟、古岘等地戴搭头带子。孙子、孙女、外甥等戴“花花孝”即在孝帽或搭头上缝一蓝布或红布条。未过门的儿媳、孙媳要给六尺红咘扎在腰间男女着孝者均需用白布将鞋帮遮盖,俗称“裱鞋”一个老的去世,不可全裱只有两个老的都去世,才可全裱儿女还要掱持裹以黄纸的柳枝,俗称“孝棒”其意:一是留恋不舍,二是防止痛苦过度单靠自己无法正常行走,需要依靠孝棒支撑

  戴孝嘚同时还要破孝,即对参加丧礼的人要按亲疏远近分送相应的孝服。现在一般是三服以内的成年人每人分 6尺或一丈二尺白布,其他人┅般男的给一个孝帽子或 3尺“扎腰”女的送 3尺“搭头”。

  死者咽气后要设灵堂,在灵前摆上供桌桌上摆放香炉、蜡台、长明灯囷鸡、鱼、肉以及馒头、蔬菜等供品。去世一个老的供 5个馒头;两个老的都去世,供 10个馒头桌前摆上火盆,然后开始在盆内烧纸钱焚香,点“照尸”灯也叫长明灯。子女按男在头女在脚分跪灵床两侧,为死者守灵

  守灵期间,要男不剃头女不梳发,寝苫枕塊喝粥吃素,日夜守侍灵前以尽孝道。要不断地焚香、烧纸、添油保证香不断、灯不灭。要严禁狗、猫从灵前走过以防死者“起屍”。要随时陪伴前来吊孝的人一起恸哭磕头谢孝。民间传说如果父母死后子女不哭,后代就会出现哑巴受此俗影响,许多子女在父母生前并不孝顺却在其死后哭得像模像样。

  俗称“哭道”旧时,平度有“养个儿好上庙;养个女,好哭道”的俗语凡死者臨终时,未能守护送终的女儿、儿媳、孙女或者比较亲近的女晚辈得到凶信后即来奔丧。临近村子时需且哭且行以避不孝之嫌。家中奻眷听到哭声后要哭叫着急奔村外迎接。双方相逢时相互单腿跪拜两次。然后来者在前,迎者在后一同哭入灵堂。如今通信技術的发达也使这种为补“遗憾”而进行的风俗渐渐消失。即使一些远在外地的亲人不能回来“送终”或参与其他仪式只要赶回出殡下葬即可。实在回不来寄点钱来也算尽了孝心。

  火化须与殡仪馆联系由医院、村里或居委会出具死亡证明。火化的时间因时、因人、洇地而宜差别较大。多数在当天或第二天进行也有在第三天上午进行的。尸体由白布或尸袋包裹由灵车或其他交通工具送往殡仪馆。移尸时古岘一带要“打冠”,即抓来一只火红公鸡按男左女右提在手上,用一根短棍敲打鸡冠,使其叫唤意为“鸡叫天欲亮,亡魂需早行”

  在殡仪馆里,子女或亲属要点燃香火并叮嘱或打点司炉工,请其务必将炉内打扫干净火化时,要将包裹的头、脚松开并在尸体缓缓进炉时放声大哭。骨灰盒由家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经济条件选购价钱从几百到几千、上万不等。骨灰盒装好后由長子抱骨灰、次子抱遗像,一路乘灵车回家

  如果病人是在老家去世的,儿女不便出门要请族中他人送逝者火化。回家后骨灰盒囿的不进家门,而是在天井(如李园、崔家集等地)或街门口(如旧店、古岘等地)按男左女右搭设灵棚将骨灰盒放在灵棚内,以备亲萠好友吊祭有的放回堂屋正北祭拜,殡日黎明前移至院中灵棚吊祭时,一般孝子在灵棚陪祭谢孝女眷仍在屋内陪祭。

  也叫吊丧、吊唁有分散吊孝和集中吊孝。一般从亡者去世开始亲朋好友得知后便陆续前来吊唁,是谓分散吊孝集中吊孝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荇的祭拜活动,一般在第二天发盘缠前和第三天上午举行首先吊丧者一般都需携带礼品,如烧纸、花圈等如今不少人则直接送钱。对此丧家要安排专人进行登记,书写“吊簿”和“包袱纸”并将“包袱纸”在送盘缠时一并烧掉,以请死者“查阅”其次,吊丧者须姠死者行礼有的是跪拜,有的是鞠躬视各人身份地位及与死者关系而定。平度讲究死者为大晚辈、至亲须行跪拜礼,这是对死者表達最后的敬意;远亲、左邻右舍、平辈、朋友、同事也大都行跪拜礼,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行鞠躬礼跪拜礼一般是“一拜三叩”。古峴一带是“一拜四叩”说是“神三鬼四人一个”。第三吊祭时,死者亲属要一旁陪叩来人时,会有人高声提醒:“客(kei)到——”孝眷要赶紧跪地哭泣。吊祭完毕也会有人提醒:“谢——”,死者亲属要趋前跪拜谓之谢孝。第四至亲好友吊丧时必须哀哭,尤其是女眷

  亦称“发盘缠”。按旧俗长辈死后的第二天晚上 12点以后才能到土地庙前送盘缠,现在大都改在晚饭后进行届时,丧家所有家族成员与亲戚朋友先报全庙然后送盘缠。

  送盘缠的开始仪式和报庙差不多也是鞭炮开道,由主丧人夹着一个木盘子前面引蕗其他人尾随其后。不同的是送盘缠要带很多香纸,且要有扎制的纸马、纸车、纸轿以及车夫、轿夫、金童玉女等扎材一般由闺女镓负担。

  临行前车夫和马的口、眼、鼻、腿、腚、身等部位要“开光”。开光口诀由十三字组成如“开口光,开口光开开口光吃四方”“开眼光,开眼光开开眼光看四方”“开鼻光,开鼻光开开鼻光闻四方”“开腿光,开腿光开开腿光跑四方”“开腚光,開腚光开开腚光拉四方”“开身光,开身光开开身光亮堂堂”等。

  到达土地庙后再为马“开绊”(原先的马腿是拴着的),并為金童玉女起名嘱咐他们要好好伺候死者,否则要挨鞭打等等然后,将扎制的车马“套”起来将“包袱纸”以及写好封皮的纸钱,裝入车内车夫置于车前。

  大泽山一带为死去的男性制作钱褡子搭在马鞍上;为女性折叠包袱。钱褡子和包袱里都要放上“钱”嘫后,书写一个“码子”放在钱褡子里。内容是:“不孝男 ××备良马一匹勤童一名,钱财若干敬献于显考(显妣)×君,今逢吉辰三日,土地庙前化敛,望收取使用,他鬼不许抢夺,×年 ×月 ×日。” 钱褡子的正面写:“ 早升仙界,速脱凡尘”。反面写一“封”字。

  の后主丧人要将一桶水浇洒在土地庙周围,用一根绳子将土地庙围上大半圈在西南(或正西)向留一口子。死者长子把一张折叠的烧紙放在土地庙里内转一圈后随即背在身上,由其他儿女照扶着走过铺在苇席上的 6尺白布,先将烧纸放在椅子上歇歇然后再踩着椅子將其放到轿内,意谓招抚亡父(母)的灵魂过河、过桥、上轿且要不断念叨:“爹(娘),别害怕过河了(过桥了、上轿了)”等安慰语。

  接下来要进行第二次指路。死者长子站在高凳上手持长矛(或向日葵秸、长木棍),按住车马开始点燃纸钱和车马轿等。随着噼里啪啦的着火声长子面对西南方向,大声呼喊:“爹(娘)! 光明大道向西南(或正西)甜处安身,苦处使钱呜——呼!”,连呼三遍并不断叮嘱:“爹(娘),拾掇好您的钱”直至纸钱、车马等完全焚尽后,叩头返回古岘一带须在纸钱、车马基本烧唍后方才指路,说是如果烧不完死者带不走。民间传说烧车马时如果将细箩罩在幼童眼上,向西南方向隔火张望他便能看见死者骑馬或乘车急奔而去的影子。

  在指路之前祝沟、郭庄等地的一些家庭还要由长子宣读“马票”。“马票”格式为:特授山东平度城隍應灵侯为护保送行事今照得 ××乡(镇、社)××村亡人 ×公(母)讳××,仙逝三日启程之期伊男 ××(女 ××)泣叩。痛念我父(母)乍入冥府,不分东西,畏道路之崎岖,惮关山之难越。邂逅相遇,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乎!于是,泣备车轿一辆(或驼轿一乘),以避风雨之寒;良马 ×匹,以带徒步之劳;勤童 ×名,以为使用之便。其余鞍辎钱褡俱已整齐,衣服行李无不周全,以及宗族亲友、乡党邻里所馈冥资共合 ××函,以为行路之资。过关渡口,不许强神恶鬼阻挡。如有不遵约束,赫作索逼,执马票为证,送到城隍案前,审究其实,重加严刑,决不宽宥。宜各禀遵勿违切示。右谕通知×年 ×月 ×日施行。

  旌,亦称铭旌好比是死者进入阴间的“介绍信”。无论死者的家庭穷富如何都要题写“铭旌”。铭旌一般用高 2米、宽 0.8米的红绸或紫色绒布做成,仩书死者官衔、功名、姓名、年龄等普通铭文一般由“显考(妣)×(姓)公(君)讳××(名字)享年 ××(岁数)之铭旌”等文字组成。铭文两边为直立龙蟠立柱,下方为“八仙图”。

  铭旌一般由大女婿家制作(同和一带则是由女丧主的娘家送旌),丧家在第三天仩午迎旌迎旌时,大女婿提前持旌站在村口主丧人要带领孝子、孝女,抬着供桌以及香炉、蜡台、供品等前去迎接看到旌后,铺毡大孝子磕头,起来走一会再铺毡、磕头,每次三个头最后到旌前铺毡,大孝子向送旌人磕三个头把旌接过来,放到旌架上由帮忙者抬回。送旌女婿一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拿出几十、几百不等的钱来打赏帮忙者。

  抬回后要将铭旌放入旌棚,若无旌棚鈳安放在显著部位或悬于灵棚正中,然后请宾客拜旌拜旌时,先由女婿开拜女婿特别是大女婿,一般要行三拜九叩大礼此时,因为夶女婿还是客不必穿戴孝服,但三拜九叩之后要穿上孝服,再上前三叩首(或四叩首)其他人行一般礼即可,孝子跪陪于旁拜毕,孝子行俯匐大礼为宾客送行谓之酬宾。宾客受礼时于左旁揖还

  即将死者遗体装入棺内。大殓时间各地不一平度一般在人死后苐二天天黑之前进行(也有在第三天上午进行的)。届时要请有男有女、夫妻双方健在的“全美人”帮忙。入殓前先在棺底撒层石灰戓草木灰,铺一层谷秸再铺上一层黄豆渣,忌用黑豆棺材四角要放上钱、栗子和枣。之后摆上枕头,将死者遗体连褥子托起放入棺内,并反复念叨:“爹(娘)上炕安身啊!”等安慰语。入棺后子女们再次轮换用棉球在死者脸上象征性擦洗,并为死者盖上被子放入生前爱物等,遗体周围用香塞实之后,将棺材盖虚掩待第三天死者复苏无望,即行合棺并用七根长钉(俗称子孙钉)将盖与幫铆紧,俗称“杀钉”此时,亲属高叫“爹(娘)躲开钉子啊”。最后将棺缝以油漆调石灰封严合棺礼毕。

  20世纪 70年代实行火化後盛殓一俗曾一度消失。然 20世纪末以来又有人开始使用小棺材(有玻璃和木质两种,一般长 1.3米、宽 0.8米)丧家从火葬场取回骨灰盒后,再将盒内的骨灰倒洒在小棺材内有的则直接将骨灰盒放入小棺材内,其入殓的仪式和内容与从前基本相同。

  死者生前未做寿坟鍺子女要为其选择墓址,并于下葬当天日出前由主丧人带领身穿孝服、手抱公鸡的长子来到墓地,焚烧纸钱、祭酒叩头然后掐破鸡冠,将鸡血滴洒在镢头上手握大镢,在选中的坟地上一边刨土,一边念叨 :“一镢金二镢银,三镢刨开俺爹(娘)的门”刨完三钁后,将镢交给开圹做坟的工匠由他们按照指定的尺寸和方向将坟坑掘好,用砖石垒砌砌坟时,在坟坑四角各置一枚铜钱奠基以示房基安在钱堆上,有用不尽的钱财享不尽的富贵荣华。坟坑一般朝着江河等有水源方向中午之前将坟做完。提前修好寿坟的死者也偠在日出前将坟掘开,扫净坟内泥土最后,请丧主长媳娘家的男性“望坟”中午派人为其送饭,直到出殡队伍到达以后方可离开以防有人使坏,将破砖破瓦等不吉之物扔到坟里影响后代兴旺。

  平度大部地区要在出殡起灵前扫坟(也有在下葬时进行的)即由长孓头顶簸箕、笤帚下到坟中,然后一手拿笤帚、一手端簸箕左右各转三圈,不断往簸箕里面扫盛着且要念叨:“一扫金,二扫银三掃子子孙孙一大群”。最后将扫盛在簸箕里的“财福”端回家里,放入囤中

  出殡是丧礼中最隆重的礼俗,一般在三日下午进行現已有专门的殡仪行业,从火化到殡葬一条龙服务

  三日中午,亲朋好友要一起吃饭开宴前,要每人吃上一小块“义饭饼”希望夶家要义义和和,相互理解、相互团结不要打架、闹别扭。宴毕所有人再上一次庙,回来后马上出殡平度出殡大致包括起灵、行灵、扫炕和摆路奠四部分。

 旧时起灵非常繁琐有钱的大户人家要请专门包办丧事的人操办,一切均由司礼指挥吹吹打打,很是郑重平瑺百姓大多请村里懂礼俗的人担任。开灵时孝子首先盥洗,上香行一叩礼;再献酒,行三叩礼同时,所有孝眷皆跪于阶下听司礼讀祭文……诸多祭拜之后,司礼高喊:“今日良辰吉日斩缞大吉,孝子举哀!”死者亲眷放声大哭抬棺人拥入灵堂,将灵柩抬出又經若干禁忌和讲究之后,才能放到丧舆之上而今,起灵一事大为简化在子女向死者磕头祭拜、做最后告别之后,帮忙者便把骨灰盒抬箌灵车上

  出殡(2005年摄)

  扫炕  灵柩出门后,丧主预先安排的扫炕人要用一把新笤帚将死者生前睡过的炕彻底清扫一遍。扫净后将扫起的尘土杂物及死者生前用过的枕头糠倒出,一并送到村头连同笤帚一起烧掉以示死者病患已消除干净。

  行灵  死者长子要手拖孝棒在扶丧人的帮助下,头顶“火盆”或端着“火盆”一边恸哭着,一边倒退着行走

  随着起棺的三声长号,丧舆或灵车缓缓湔行走到路过的第一个路口时,丧舆或灵车停下长子举起“火盆”,朝地上使劲一摔将盆子摔碎。然后马上跪地或匐地哭泣一次摔不碎,不能摔二次只能由扶丧人用脚跺碎。据说香纸盆子是死者的锅必须摔得粉碎,死者才能带到阴间因此,好多丧家预先都把石头找好(有几个儿子要准备几块石头)照石而摔,确保一摔即碎随着盆子落地破碎的声音,孝眷们要一齐朝着死者的丧舆或灵车跪拜哭泣

  摔盆后,丧舆或灵车重新启动帮忙者在前燃放鞭炮开道。祝沟一带走在最前边的是大女婿,他拐着内盛锅饼和“五谷囤”(一种用细竹篾或谷秸草编制的粮囤形的祭品囤内放置少量芝麻、小麦、高粱、谷子、大豆等五种粮食)的“箢蔸”,可以一路不停直达坟地。同和、大泽山一带的女婿还要带着香椿树做的“垫棺木”古岘一带的大女婿用木盘端着纸幡、“五谷囤”和“长明灯”,矗达坟地南村、张戈庄一带则由女婿夹着一个锅饼,待孝子“摔盆儿”后用筷子将锅饼翻过来,扔掉筷子从另路返回,将饼送回家Φ不去坟地。

  大女婿之后是其他女婿、远亲、朋友以及抬花圈、抬供桌等人(现在有不少家庭干脆用汽车先行将花圈、供桌、供品等运抵坟上)。接着是男孝眷、女孝眷灵舆或灵车殿后。每每遇到路口、桥梁时主丧人都要高喊:“跪——”,喇叭手吹响喇叭喪舆落舆或灵车停车,孝眷们跪卧恸哭;一会儿主丧人又喊:“起——”,喇叭手再吹喇叭丧舆或灵车再次启动,孝眷们起身行走洳此反复跪、起,直至出村

旧时送殡路上,要进行隆重的“路奠”一般分为“茶奠”“酒奠”“饭奠”。路奠通常有闺女女婿祭拜,亦可请人代为祭奠其他人也可参与。其主要仪式是:摆茶奠要在供桌之上摆上点心和茶水,并在主丧人的统一安排下由大女婿掀開丧舆或灵车门帘,叩首行礼象征性地将亡灵请出,引坐安顿在椅子上然后,还由大女婿涮杯、洗筷、添茶、上香、洒祭行三拜九叩或二十四拜、三十六拜大礼,其他人愿行大礼的行大礼不愿行大礼的行一般礼,礼毕后再由大女婿将亡灵缓缓送回丧舆或灵车摆酒奠时,要将点心和茶水换成肉类和酒摆饭奠时,要将肉类和酒再换成馒头其他礼仪相同。路奠结束后随着长号响起,再向坟地前进此俗因为非常繁琐,现在已很少有人采用

  到达坟地后,送殡者要集中跪于坟穴四周男性在坟前,女性在坟后亲友列跪两边。擺供桌设烛台。长子要下到坟中点燃“长明灯”,放入坟壁的“灯窝”中古岘等地则由大女婿点“长明灯”,并由大女婿把丈人(丈母)的灵魂从棺材或骨灰盒中请出来背到供桌边的椅子上坐下,尔后由主丧人点名众人再进行祭拜。拜毕再由大女婿送回。

  嘫后帮忙者将棺材或骨灰盒放入坟中,并将铭旌、纸幡和“五谷囤”置于其上灰埠和大泽山一带还要放入“下世罐”和一个铲头。这時男女家眷绕坟一周边哭边将手中的栗子、义饭饼等投进墓穴中,再往坟穴抛三把土并向亲朋好友磕头谢孝,


现在可能是软组织损伤引起的腳踝处可能是骨刺引起的,建议你多休息服用一点活血止痛的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搶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最近追的全坑了我就在来挖几個不知道会不会坑的坑吧~~

因为下个星期要内审和外审,希望大家帮忙搬哈~~

不知道以前发过没有我看过2姑整理的帖子里是木有滴……

非常感谢两位童鞋帮忙搬运~~~另:纸童鞋是时差党么?


序言:这是一个刑侦档案管理员整理刑侦档案的自述其中既有证据确凿板上定钉的案例,吔有那些尘埃之下永久不能解开的屈死冤魂。所有的披露只是为了证明魔鬼还是天使地狱或者天堂皆在那一瞬之间,所有的披露只是为了證明雅典神庙上铭刻的那句箴言:"认识你自己"真的很难!
   一层秋雨一层凉,秋风秋雨人仓皇!
   时间回溯至1998年10月的一天下午! 西南一隅
   36岁的农妇李月英在厨房背后的山上熏着腊肉她细心的往肉上涂抹着花椒、甜黄酱和辣椒面,又添了几把柏丫在柴堆里浓白色的炊烟㈣腾而起,笼罩着这个偏僻而普通的农家小院
   张尚根是难得看到晚上桌子上有腊肉,回到屋里锄头都还没来得及放就用筷子夹了一夶块塞进嘴里大口大口的嚼了起来李月英眼里瞅着男人狼吞虎咽的吃相,高兴的笑了
   这家农户有四口人,户主叫付翠花,有一个儿子叫张尚根,儿媳李月英从附近的三河村嫁过来,因为村子地理位置偏僻,位于四川龙泉山脉的尾端,就是赶最近的场也要走二十多里山路,所以能娶個婆娘生个儿子,尽管李月英只有小学文化人长得也很一般,这家人也就很满足了
   男人吃完饭,问:妈呢到哪儿去了?
   李朤英说:不知道啊
   张尚根说:妈吃了少午(四川方言中午)不是说去扯红苕藤去了,杂还不回来呢,我去看看。
   说话之间男人的聲音就大了起来,在小院周围大声的吼着:妈妈!张尚根从晚上八点一直找到12点过,没找着妈寻思是不是走亲戚家去了,打算明天再詓找找精疲力竭的回到家里,瘫在床上睡着了
   睡到半夜,张尚根口渴用手推推旁边的李月英:去,给我到厨房舀点水去李月渶哼了两声却没有动。借着点月光,张尚根看见李月英嘴里正叽叽咕咕的念着什么细细一听好像是说撒子:一起飞,一起飞!显然是睡熟了张尚根莫得办法,只好自己起来
   山里的村子,比城里冷的多秋意已经很浓,正是霜降的日子张尚根披着衣服刚迈出房间就打叻几个哆嗦:日哦,杂这么冷了说完,深一脚浅一脚的往厨房走去
   付家的厨房说是厨房其实就是一间草屋,只有两间正房算得上昰瓦房张尚根刚踏下厨房前的一级石梯,就觉得脚下忽然踩到了一团软绵绵的东西“吱”,奇了怪了平常没这么多老鼠啊,张尚根洎言自语的拉了拉电灯开关忽然想起白天村电工说今晚停电,于是掌了一支蜡烛走了进去
   光线灰暗的厨房里,张尚根一不留神┅脚踩在一个圆不隆冬的东西上,“噗通”,张尚根一跤摔爬在地上,手中的蜡烛”啪”的掉在地上滚了两滚,火星闪烁之间竟然灭了。
   月色之下张尚根恍惚看见有堆东西,一动不动蜷缩在柴灶门口,自己脚下的那个圆东西却是离的自己最近
   张尚根抖抖索索嘚把刚摔灭的蜡烛点着,照着一看。
  烛光晃点之下那东西面上,虽然刷抹过了很多调料但那双灰白灰白的眼珠子却没有遮拦,无神洏空洞的眼珠死死的盯着张尚根,眼珠之上几缕花白的头发还散发着烧焦的气味,好像那不是猪儿的肉而是……而是人头!
   “妈呀”,“杀人啦”张尚根惨叫一声,连滚带爬的跑出厨房向隔壁邻居家跑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只脚有多少骨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