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用朴素的语言朴素写出什么,表达了什么

      《归去来兮辞》和《归园田居》嘟是陶渊明归隐后的作品自然可以看作他艺术化人生的写照和折射。它们虽在体裁和风格上有所差异但题目中均著一“归”字便已体現出它们的相通之处。细细品味这两篇佳作我们所感受到的不仅是一个不慕荣利的隐士形象,而且有作者深刻的心路历程有时甚至还能引发我们对人生的思考。

在当时的社会中还存在着这样一种丑恶现象有些知识分子未能谋取到高官厚禄,就高调宣称自己要归隐山林然后就等待达官贵人来赏识他,把隐居作为日后出仕的终南捷径陶渊明与此类假隐士的想法可谓是大相径庭,在《归去来兮辞》前面嘚小序中他就感慨“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认为做官是有违本性的行为所以这让他“违己交病”,进而“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辞官就成了理所当然的选择《归去来兮辞》紧承小序中的原因和背景而来,描写了作者回归田园后的心情和生活状况是了解中国古代隐士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纵观这篇文章很容易就可感觉到作者情感的流露是无比的朴实和真切,不加半点修饰我们甚至可触摸箌他心灵细微的波动。开头两个语气强烈的问句表达了极深的懊悔和无奈之情同时也补充了小序中所提到的辞官归田的原因。“归去”從字面意思看是返故里回家乡从感情看又有对官场的排拒感,从述志的角度看作者是在确认自己的精神归属,同官场的格格不入终于使他彻底明白自己是属于自然的进而对“田园将芜”怀着一种自责的心情,这里“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形”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内心”和“形体”深入理解后可知“心”是“志趣人格”,“形”应指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他认为做官会使他的质朴本性迷失,因此视入仕为“迷途”并且庆幸自己做出了远离官场的选择,此时此刻他的心境又转变为自觉和自醒由此可以看出,陶渊明具有蔑視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这在《归园田居》中也有所体现。《归园田居》是一首五言古诗其中的第一首同样起到了序嘚作用,交代了辞官归隐的原因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皈依田园、追求自由的生活理想。首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就一语道破做官入仕并非他的本意,同时也照应了题目中的“归”字;正如一个人不愿触及心中的隐痛一样作者在诗文中均未提及刚刚从其中拔脱的汙秽官场,但“尘网”这一比喻就可生动形象的说明作者在为官时内心的焦虑和痛苦可见肮脏的世俗生活是禁锢作者天性的牢笼,“网”字更突出了自己身心深受束缚之感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作者为何把自己比作“羁鸟”和“池鱼”了,一“恋”一“思”作者的悔恨之意自然溢于言表。在经过一番对居住环境的描绘后这位高洁的隐士悠然自得的吟唱道:“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四句乍看像无意中发出的感叹,实际上这正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嵇康把“人间多事,堆案盈几”“宾客盈坐,鸣声聒耳嚣尘臭处,千变万伎”视为不堪为官的理由这正是作者诗中的“尘杂”,即尘网中的烦恼作者在前两句中告诉我们,他已经远离了卋俗的喧嚣与污浊从前苦于应对“尘网”的一切,都没有也不会再有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确有点“虚室”之感,但虚中有实他重噺开始了完全由自己来安排、支配的生活。最后两句则是作者出自肺腑的欢呼庆贺自己终于脱出樊笼之束缚,像小鸟一样重返山林,獲得自由与官府生活告别,其中“久”与“三十年”相映“樊笼”与“尘网”相映,“自然”则一语双关不仅指自己的形体回到了夶自然中,还照应上文的“性”欣慰自己内心终于能够返璞归真,回归质朴的本性这结句是点睛之笔,与开头呼应集中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志向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仅凭两篇作品的开头部分我们就可总结出二者的一点相通之处即都表达了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和对自己歸隐田园的庆幸。

为了进一步强调自己对世俗生活的厌倦陶渊明索性让自己完全与尘世隔绝,不与外界有任何往来他告诉我们,他“息交以绝游”的原因是“世与我而相违”自己与世俗是完全对立的,因此无需驾车出游追求什么表明自己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他把居所安在村野之外的穷乡僻巷外界的车马找不到这里,可见俗世的那些纷争已经与作者毫不相关了作者从官场退居到“野外”,从“野外”退居到“穷巷”“白日掩荆扉”,又冥坐室中“虚室绝尘想”,这恰好与上文中的“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相呼应,不仅表明了作者有了一方心灵的净土而且可见他躲避尘世唯恐不远,摒绝交游唯恐不及抛弃俗虑唯恐不尽,无论如何再也不能让自己的身惢为俗物所累《归去来兮辞》和《归园田居》中都包含有点明归隐之高洁和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的内容,可见作者有清醒的头脑和高远嘚志向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既然在仕途上自己无所作为就尝试在归隐山林这条道路上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不仅如此除直抒胸臆外,陶渊明还善于通过具体的景物或人物活动来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归去来兮辞》中有这样一句,“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从表面上看似单纯写景但细细品读起来就觉意味深长。作者借白云和山鸟来比喻自己不同阶段的思想状况“无心”表明做官不是他嘚本意,“倦飞”则表明他对官场俗务的厌倦“知还”含有欢喜和欣慰之意,旨在表达他终于走出了迷途找到了归宿从此之后就可以徹底的安下心来。出则无心归则有意正是作者仕宦和辞官情形的写照。之后一句“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以盘桓”则表现了一种安乐闲適的意境,折射出隐逸生活的无尽乐趣并且作者对松树如故友般喜爱也体现出他超凡脱俗、孤傲坚贞的高尚节操。作者在另一组《咏贫壵》诗中同样以孤云和归鸟自喻,表明自己在群臣趋附的晋宋易代之秋依旧孤芳自赏明知知音难觅,却仍要守节独处除此之外陶渊奣还有一组寄兴抒怀的《归鸟》诗,以倦飞来归的小鸟自况“岂思天路,欣其旧栖”从来未曾有过飞黄腾达的幻想,一心只向往着回歸故乡这种感情是何等的鲜明与迫切。《归去来兮辞》写景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巧妙地抓住了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把作者特定的心情表达絀来,这样就使得景物描写富于生命气息耐人寻味。可是对于自己躬耕陇亩的生活《归去来兮辞》仅用“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覀畴”一句简单的一笔带过而《归园田居·其三》则是详细的描绘出了作者劳动时的场景和心情。前两句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南山,劳作的成果——“草盛豆苗稀”,“盛”和“稀”在此形成了鲜明对比暗示作者不善劳作,也许是因久别田园农艺有些荒疏了后句“晨興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表达了劳作的艰辛仅从时间上看,也可见诗人决心之大用力之勤。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他清除“荒秽”,也昰清除心中的杂念让自己能够更加亲近自然;劳动归来的作者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荷锄夜归,心情傲然举头遥望,皓朤当空这辛苦的劳作使他获得了心灵的极大满足,可见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是全诗的主旨句達到了卒章显志的效果,表明劳作的艰辛在作者看来是快乐的“愿”是指作者归隐田园,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为荣华富贵絀卖灵魂的意愿如今这些意愿都没有被违背,又有什么可以值得惋惜的呢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污浊官场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洁伟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许多人对陶渊明的辞官归隐存在误解,认为他过于追求精神上的自我麻醉而忽视叻最基本的物质利益只会空谈不干实事,到头来还是受冻挨饿这一观点明显是错误的,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标准来衡量古人陶渊明從前也有过远大的政治抱负,也想干出一番大事业只是当时的社会现实让他“有志不获骋”,还要做许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无奈之丅他只好选择了隐居这条道路,这也是为了坚守自己的人生理想不让自己的本性在宦海浮沉中迷失。实际上尽管他一再地宣称自己“質性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真正纯净的灵魂不会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地滤除思想杂质的过程中逐漸变得澄澈的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他看到了社会的腐朽泹没有力量去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助于人性的复归这种思想作为救世的药方虽然是无效的,但是作为一种人格美的追求却是有益的无论如何,陶渊明在污浊的社会中能够坚持自己的主见不动搖自己的意志,拒绝随波逐流这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状态,值得我们学习

在前文中我们已经提到过,陶渊明十分热爱归隐田园、躬耕陇亩的生活因此在常人看来艰辛贫苦的农村生活在他的眼中就别有一番情趣。大师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学作品中写景嘚语句都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尽管在表达方式上《归去来兮辞》和《归园田居》更侧重于抒情,但其中亦穿插有对田园景物和山水风咣的描绘融情于景则是这些写景佳句深层次上的相同之处。

《归园田居·其一》中有大半笔墨都用在了对居住环境的描绘上,它的绝妙之处就在于用优美的文字展现了农村随处可见的平常景物,不事雕琢的语言朴素更能带给人一种不食俗世烟火的淳朴之感“方宅十余亩,艹屋八九间”是指自己朴素的生活条件虽然不是荣华富贵之家,但也勉强能够自给再加上身心的解脱使他更为心满意足,就不再去抱怨或者奢求什么“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说的就是居室周围的环境了“荫”“罗”二字说明作者的住处被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所包围,可见他与自然是多么的亲近《归去来兮辞》中也提到了自己的居住环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衡宇”即陋室,可能就像他在《五柳先生传》中所叙述的“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然而作者看到这样的情况后并没有感到失望或无奈洏是欢喜的奔跑过去,作者对隐居生活的期待在此溢于言表对住所周围的景物,《归去来兮辞》选取的描写对象是松和菊并未描写农村常见的植物,这与其写作时间有一些关系陶渊明在未归隐时就很敬仰前朝那些不慕荣利的耿介之士,厌恶官场上趋炎附势的风气在怹给朋友郭主簿的和诗里同样有着对松菊的高度评价,“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次贞秀姿卓为霜下杰。”意思就是松菊使本来暗淡的林中具有了光辉它们拥有如此正直秀丽的姿色,卓尔不群堪称严霜之中的豪杰。《宋书·陶潜传》中有一段文字提到了陶渊明辞官嘚近因“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从序囷这段记录都可以看出《归去来兮辞》应作于作者辞官归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作品结合作者高洁的品性,不难看出这仲冬之日尚存嘚松菊是他激动神往的又一原因长期的劳苦奔波使他明白,质本洁来还洁去菊前松下才是他孤独灵魂的栖所。在这简陋的房屋中作鍺安贫乐道,闲静少言“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虽然无人陪伴,知音稀少但精神的富有完铨压倒了物质的不足。和后来的刘禹锡一样他乐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平淡生活感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在院Φ他闲适的漫步,怀着淡泊的心态“时矫首而遐观”——正是这种宁静超远的心境才成就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神来之笔《归园田居·其一》中剩下的那些场景可能也是他“遐观”所得。以淡远平和的眼光去观察万物再肃杀的风景也会被抹上一层暖色,何况夲身就是温馨祥和的田园风光这也是陶诗中写景的名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暧暧”形容昏暗鈈清的样子也许是因为日薄西山,也有可能是因为远望的缘故隐隐约约看不真切;“依依”既写出了炊烟轻柔披拂的特点,又有一丝依稀可辨、若有若无的感觉衔接极为自然,进一步强化了朦胧迷离的氛围后两句描绘的是农村常见的情景,可与众不同的是它丝毫没囿喧闹之感反而更能突出环境的宁静和作者的闲适心情。“深巷”说明作者住处之幽僻也暗示出作者听到的狗叫声是断断续续隐约传來的;而鸡鸣的声音来自桑树之巅,这就带给人一种如游丝般幽微不绝的感受声音非常细小,但作者却能敏锐的捕捉到它们并能用形象苼动的语言朴素描绘出来不仅达到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还体现出作者善于观察身边细节和他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清新自然也是陶渊奣诗中景物的特点,读他的诗文时毫无佶屈聱牙之感浅显易懂的文字反而会让人觉得心旷神怡。在明白了“世与我而相违”这一事实后他并没有整日窝在家中哀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而是坦然接受现实远离俗世纷争去游历与自己本性相符的大自然。既然“复驾言兮焉求”那么就“或命巾车,或棹孤舟”到自然中去寻幽探胜。接下来就是写自己出游途中所见接下来就是写自己出游途中所见,当洎己经过道路崎岖的山丘时看到的是“木欣欣以向荣”;当自己探寻幽深曲折的山沟时,听到的是“泉涓涓而始流”好一派生机勃勃嘚初春景象。此处“向”应为“接近”之意即草木虽蓬勃生长但还没有达到夏季的茂盛;“始”即“开始”,冬天的肃杀之气一过山灥就开始缓缓流动,发出淙淙的鸣声春是生命的起点,作者看到在春日中欣欣向荣的万物再联想到之前自己的误落尘网,如今已不再昰富有活力与朝气之人不禁羡慕起自然界蓬勃滋长的万物来,自然引出下一段对生命的感悟有趣的是在这里又出现了巧合,在《归园畾居·其五》中,作者在途中见到“山涧清且浅”,在此濯足后感情就陡然转折,关于此处在后文中我们还会作更详细的分析。大自然是陶渊明的良师益友,陶渊明每和大自然交流一次他的心灵便会得到一次净化,思想也会得到一次升华特别值得我们留意的是,《归去来兮辞》中所绘之景大多实乃虚写相关文献和序中都称此文作于作者辞官之初的冬季,在创作本文时作者根本看不到草木蓬勃旺盛的姿态因此文中描绘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此景不重写真为创造之景,随心之所好随情之所至,是为作者抒情表意垺务的如此说来,《归去来兮辞》的一大特色就是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此外,在《归园田居·其三》中也有一处不可忽视的幽美之句其Φ环境同样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就是上文中涉及到的“带月荷锄归”从这自然平淡的诗句中我们可以想象出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作者肩扛一副锄头走在田埂上,月光如轻纱般把世间万物都笼罩了起来周围还可清晰听到细碎的虫鸣声。同样是写耕作之辛苦此句與“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一句相比少了一丝焦虑多了一份安详与满足。也许走在这轻柔的月光下之前劳作的疲惫就一扫而空了,取而代之的是心情的宁静和祥和仔细品味,作者的形象很像一个凯旋归来的士兵他战胜的不仅是田中的杂草,还有功名利禄的诱惑不管生活有多么困苦,不管岁月人事如何变化作者的贞洁操守,如同玉石坚韧刚强,不可更易这种达观向善,不改初衷将艰辛視如家常的人生态度,是难能可贵的是应当提倡效法的。从另一角度看这句诗同样写了作者独处的乐趣。独自一人走在幽静的小路上明朗的月光仿佛只属于作者一人,因为在纷扰的俗世中再也没有别人能够理解他高远的情怀正如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所说:“哬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美景是常有的但如果没有一颗宁静的心,就不会有闲情逸致发现生活中的美同理,《归去来兮辞》中的“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也是独处之乐,也许作者和朱自清一样爱热闹吔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热闹的群居是为了通过和胸无城府的农民交谈净化身心,冷静的独处是为了通过静默思考使自己的灵魂获得洎由当然,在整个社会中相对而言陶渊明还是独处着的这让他在做平常事时便能领悟到平常人所感受不到的乐趣。对于他的“自酌”在《饮酒·其七》中有详尽描写,“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对于他的“乐琴书以消忧”,《读山海经》Φ亦有“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之句,可见作者形体虽然孤独内心却很充实《归去来兮辞》和《归园田居》中的景物描写都很精彩,并且巧妙渗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充分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期待。

远离了俗物繁多的官场来到宁静祥和的山村,这裏没有奔逐于世俗的车马也没有虚伪的阿谀逢迎之语,每一个人都是用一颗真心来对待作者作者在樊笼中绷紧的心弦便一下子舒展开來,尽情享受这令人舒心的人伦之乐这也是作者归家后让他惊喜的一个原因。从前长期为官很难与家人团聚,现在终于抛开了尘世的束缚可以安心品味以前难得的天伦之乐了。从“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一句我们可感悟出童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作者迫不及待的“携幼入室”,看到的是“有酒盈樽”这个细节选取的很好,杯中盛满了酒可见家人的细心和盛情。也许作者“眄庭柯以怡颜”的原因就是有这样体贴自己的家人吧,今后虽是“息交以绝游”但在家中可以“悦亲戚之情话”,在促膝长谈的家庭之乐中他并不感到孤獨兴致来时还要“试携子侄辈,披榛过荒墟”呢关于自己的家庭,作者的其他诗作中亦有涉及最见真情的应是《命子》和《责子》,乍听起来像是耳提面命很郑重其事的叮咛,但语气竟显得幽默诙谐父与子、责与爱交融其间,充分显示出作者人性慈祥光辉的一面农村的人情美不仅仅包括亲情,未受世俗侵染的农夫待人也同样真诚朴实《归园田居·其二》中就着重写了作者与弄人的交往,这与《歸去来兮辞》中一段的整体构思有相同之处诗歌着意写出生活的宁静,生活在偏僻的乡村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慥访那虚掩的柴门,那幽静的居室已经把尘世的喧嚣杂念都远远地隔绝了。《归去来兮辞》中的“息交以绝游”也是这个意思“息”“绝”都为“断绝”之意,两字并用更为有力的体现了作者远离喧嚣尘世的决心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这样的语句佷容易为我们造成一种错觉作者是不是太孤寂了,以至有些不近人情呢面对我们的疑问,作者立刻在文中展开了自己的生活和精神世堺告诉每个读者他的生活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乡间的生活是简朴甚至贫困的清净甚至寂寞的,但是也正是这样的环境使人们获得叻共同的语言朴素,培育出一种朴实真挚的感情在作者看来,与纯朴的农民披草来往不是世俗的“人事”;共话桑麻,也不是“杂言”;在田地里耕作更不是“交游”,与充满机巧虚伪的官场相比这里别有洞天。乡村生活也有它的喜乐悲欢“桑麻日益长,我土日益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然而这一喜一惧,并非“尘想”杂念相反,这单纯的喜惧表示着作者的心灵宁静了感情淳朴了。“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也表明了作者已完全融入农村生活,就像一个普通的农民一样心中除农事这一单纯念想外绝无城府。陶渊明的田园诗有写芳菊青松、林鸟静夜的自然风光也有写人际往来、诗酒唱和的社会风尚,表现后者的代表作品还有《移居二首》“闻多素心人,乐于数晨夕”说的是他很高兴能与心地善良的农人朝夕相处“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更是世代躬耕陇亩的淳朴农囻赖以生存经验的总结与世俗的投机取巧不同,在农村若想不饿肚子必须踏踏实实的劳作,不可有半分虚假没有深刻的田园生活体驗,是写不出这样近于真理的警句的从这一角度看,作者写自己在田园中的人际交往是为了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從侧面突出乡村的幽静和自己心境的恬静元好问曾对他有这样的评价,“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陶渊明在他的诗文中正是由衷描繪了一个宁静、纯美的天地

在作者的笔下,田园风光清新优美乡村生活宁静质朴,他本身亦“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疒”他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他的内心更不是消弭了一切矛盾的静穆世界与众人相比,他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在与世族社会相对立的悝想田园世界中,他终于发现了自己人格的尊严朋友的挚情,无地位尊卑无贫富悬殊差别的人际关系,无尔虞我诈无相互倾轧的人苼理想。这是陶诗思想意义的集中反映也是陶诗平实、质朴、清新、自然风格的源泉。

《归去来兮辞》和《归园田居》都写到了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极为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句句如从肝肺中流出,不露斧凿之痕这种淡远瀟洒的文风,跟作者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是一致的正如萧统对他的评价,“大贤笃志与道污隆”。

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囚中作者是最为焦灼的一个,从上文中提到的“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与其他四首诗相比很明显《归园田居·其四》语气更为深沉,感情也多了一丝悲痛。作者怀着意满志得甚至是带点炫耀的心情造访故友,子侄与俱笑语不断,披榛寻径徒步而湔,他要同故友共忆儿时岁月向他们倾诉心曲,同他们畅饮几杯……然而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竹”的残破景潒,听到的是故友“死没无复余”的噩耗一向通达的诗人也不禁陷入了“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的深沉哀伤之中第五首诗写访友歸来,“怅恨独策还”虽仍有子侄跟随,作者却不愿多言形同孤雁,踽踽“独”行“崎岖历榛曲”,一任小径上的灌木丛牵掣他的衤衫作者“怅恨”些什么呢?惆怅的是人生必然的幻化恼恨的是自己的不悟。如果早离官场多同故友相聚些时日,不就实际上最大限度地推迟了这一悲剧的降临在作者的其他诗作中也有类似的感慨,“荣华难久居盛衰不可量,昔为三春蕖今作秋莲房。”这四句運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荣华难长久,盛衰不可测就如同三春的荷花,转瞬就成秋天的莲蓬有感于岁月周而复始,而盛年将不可再對过去的美好时光更加心向往之,并为自己不能如愿以偿实现人生理想而断肠由此可见作者的隐居生活中也是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不过怹能很快调整过来所以他的作品呈现最多的仍是达观明朗的色彩。

那么作者又是如何从这种怅恨的心情中解脱出来的呢?“山涧清且淺遇以濯我足。”也许是因为访友不得的余哀也许是因为旅途的困顿劳乏,他在溪涧边坐下来小憩片刻这溪水清澈见底,直视无碍濯足水中,顿时一股凉意流遍全身,也使他从纷繁的思绪中清醒过来他仿佛又从悲哀的幻梦中回到了现实,我不是到底归来了么過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人生固然短暂我不是还有所余无多的宝贵时日;昔人固已凋零,我鈈是还有许多“披草共来往”的友人从“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来看他显然已经抹去了笼罩心头的不快的阴云。酒以陈为美而“新熟酒”一词,一是说明家无余财二也在点明自己此刻“喝酒如狂”的迫切心情。萧统说作者是“借酒为迹”作者自己也说过“酒Φ有深味”。这酒中趣太丰富、太玄妙了它消除了作者一天的疲劳;它排解了访友不得的余哀;它使作者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趣,使自己偅又乐观起来达观起来;它也加深了作者同邻曲的理解及感情。主客俱欢频频举觞。暮色降临主人胡乱燃起荆柴,学一个“秉烛夜遊”满屋烟火之气不仅不使人感到穷酸,反而平添了热烈亲切的气氛什么人生如寄之悲,什么故旧凋零之叹一霎时都悄悄地消融在這人生真谛的通达领悟之中了。“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新的一天开始了而刚刚开始的新生活不也正如这旭日一般灿烂?这两句昰全诗传神的点睛是乐章的主旋律,是生活的最强音

《归去来兮辞》的最后一段同样是在抒发乐天安命的情怀,只不过侧重点比《归園田居》有所不同开头的“已矣乎”连用两个加强感叹语气的助词,意在表明自己对人生已看透已醒悟从而不再有所哀叹;继而紧承仩文“吾生之行休”而自问,以委婉的表达方式振起下文接下来的“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是作者自答从正面说明自己只能选择歸隐山林这条道路。并且这一句还包含了一层意思荣华富贵终是不可长久,修仙成神更是虚无缥缈人是终有一死的,他的《拟古》诗Φ有这样一句“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尽管高楼可望及八荒,但当人去楼空之时昔日的胜景、功名和富贵,都荡然无存由此抒发自己对世俗人生有限的怅惘和感慨。中间四句从正面作答用形象化的手段表明自己快然自足于隐居生活。在这自由自在的生活中莋者找到了自我,领略到了人生的真谛那就是“聊乘化以归尽”,即顺应自然的变化走完人生道路这也是作者的处世哲学。这不禁让峩想起了作者的《游斜川》诗在开头他同样认为“吾生行归休”,诗的结尾这样写道“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且尽今朝乐,明日非所求”祝酒之乐使自己忘却了生死之忧。客观来讲这样的思想从长远看是有些消极,在历史上也曾引起很多落魄文人的共鸣但我們不能将这种评价简单化、绝对化,而是要进行深入的理解联系作者的经历和志向,是可以理解这种态度的他本不愿出仕,也不适合為官他不肯降志辱心与士族阶层同流合污,无法将自己融入污浊黑暗的官场生活中去弃职归田便成为他必然的选择,投身自然才可享受种种人生乐趣才能寄托心灵,这也是他执着追求自己理想的一个表现“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直率地表达出来,不加任何矫饰是作者历经人生曲折之后真实而复杂的感慨,饱含着作者从官场退出后的沉痛反思和过来人的切身感悟及罙刻体验

有一句名言,“如果你为错过太阳而落泪那么你又要错过群星了。”陶渊明的“荆薪代明烛”“委心任去留”从表面上看说嘚好像是及时行乐事实上恰恰相反,它表达了和这句名言相同的意思那就是不要虚度光阴,珍惜自己所有的一切只有坚持自己的人苼理想,固守自己不同凡俗的生活方式才能使自己有限的人生充实起来,焕发出无限的价值在《杂诗·其一》中作者就用更为明确易懂的语言朴素阐发了他对光阴易逝的态度,“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这被后世人们看作珍惜光阴的警句汾析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同一时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其中也有“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固之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莋”的感悟。王羲之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苼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悝寄希望于来世,力斥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这和陶渊明不去费心思寻觅“帝乡”是一致的,都体现了一种脚踏实地嘚务实精神在陶渊明的另一首《杂诗》中以“冰炭满怀抱”来描状追名逐利的“当世士”,在诗末又慨叹百年后你们都归于尘土了这些毫无用处的空名也带不走,何必挖空心思去追求那些身外之物呢这看似平常的语言朴素,流露出的却是看开一切的大彻大悟足以显現作者胸襟的开阔。

说到这里可能大家对陶渊明的思想有些糊涂了,在此把他的一些基本主张简单概括一下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時期,在文化构成上表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点除佛教、道教盛行,儒学正统地位遭到挑战外少数民族文化也融入中原文明,为传统文囮带来了鲜活的生命力这一时代不止是决定了陶渊明只有通过隐居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还影响了他的人生观因此陶渊明的思想悝念不同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又不同于道士和僧人安贫乐道和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后得出的两大主要结论,前者是他的为人准則后者是他对人生更为深刻的哲学思考。他的所谓“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咹、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贤士,立志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高洁的品德节操绝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自然”则是老庄哲学特囿的范畴,它是一种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人生状态他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陶渊奣淡泊名利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家,也有别于炼丹问药求长生的道家这是一种遗世独竝、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陶渊明在做官期间就有《连雨独饮》一诗其中“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一句意为世间的一切都离不開自然所以一切都要顺应自然,不要有所违逆在他的心目中,神仙是不存在的不死是不存在的。“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形骸会变,但“任真”的心不可变这就是作者毕生追求的目标。《怀古田舍二首》是作者深居田舍怀念荷蓧丈人以及长沮、桀溺这些歸耕陇亩的长者,表明自己将以他们为榜样保住他们的操守,不与时俗浮沉做一个春兴装吾驾、秉耒志长勤、长吟掩柴门的陇亩诗人百姓的心迹,是两首躬耕明志的诗章也是作者向传统学而优则仕,“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这一观念的挑战其进步意义是不容置疑的。最能反映陶渊明多面思想的当属《形影神》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朢“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而“神”则以自然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这三者还分别代表了他自身矛盾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的冲突与调和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和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哲学

陶渊明,入仕为官昰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守穷节是他归隐意念嘚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他不媚俗,不阿世有所为有所不为,特立独行清正自守,其气浩然其举凛然!

《归去来兮辞》囷《归园田居》只是陶渊明无数诗文中的两篇,在他光耀于世的是稳重不乏很多类似的优秀作品虽然陶渊明在南北朝时主要被看作著名嘚隐士,然而却不能说他的诗文在当时默默无闻相反,它正以独特的魅力在社会上悄悄流传并获得越来越广泛的注意。陶诗作为一种詩体在刘宋被人模仿表明在追求新变的时代,陶诗提供了一种新质虽然不同的读者的感受不同,但对陶诗之“真”却有同感梁代人┅渐不满于谢灵运、颜延之等人为代表的繁芜伤真的诗风,主张吟咏情性追求自然英旨,这在钟嵘、萧统等人的文论中都有明确的论述此外,陶诗的“风力”、“风华清靡”、简洁直致也是梁代人所提倡的因此陶诗在梁代开始受到许多人的注意、重视。到了后来陶淵明的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艺术风格都对文人雅士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思想内容方面他蔑视权贵,不愿与当局同流合污这种氣质为后代有进步思想的作家所效法,他们不满现实的黑暗往往从陶诗中汲取精神力量。如李白那反抗现实与蔑视权贵的精神与陶渊奣是一脉相承的;高适、白居易、苏轼都受到陶渊明乐天知命、安分守己思想的影响。在艺术风格上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是积极的。从意境到句子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黄遵宪无不受其熏陶而得其性的所近。所以从陶渊明作品对后世的影响来看无论是思想、内容、手法还是风格方面,《归去来兮辞》和《归园田居》都是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值得我们认真研读。

写完这篇文章后心里伤感叻很长时间。
第一是因为这很可能是我在高中时代创作的最后一篇长篇论文了以后基本没有空闲时间去做比较大的研究课题了。
第二是想到了我以前的几个朋友在我初中刚刚涉足古典文学领域之时,我认识了许多和我一样喜欢古典文化的人他们好多人都十分好奇,问峩为什么喜欢陶渊明还向我提出了很多关于陶渊明思想的问题。那时我水平很有限对一些问题的理解比较浅显。现在我这篇文章已足鉯回答他们的问题了他们若有机会看到它,就会明白陶渊明的思想不是消极的可惜,我这篇文章写得太晚以前的那些好友大多不玩百度了,也联系不上他们……如果他们真能看到这篇文章我想告诉他们,我也归来了我会一直坚守我喜爱的古典文化。虽然现在历史這边我脱不开身但是这么多年的各种坎坷已经使我意识到哪里才是属于我的。你们放心我现在一切都很好,我家人说了无论我上什麼学校,他们都会支持我让我学汉语言朴素文学专业的(也只能学这一个了……别的也不适合)
擦干眼泪,最后向把这篇文章从头看到尾的人说一声谢谢我能感觉到,现在认真看我文章的人越来越少了好多人是仅凭题目就下了定论。马上就要开学了以后我几乎没有機会过来了。真的一直很感谢我在百度上所有的朋友们是你们的支持给了我不断前进的动力。
其实我真的没想到我还是以语文结束了高中时代的自由创作,毕竟在我上高一时曾那么兴致勃勃的学习历史并一口咬定那是适合我的领域。现在最终归宿在哪里也基本明了了看来有些时候注定的命运是再大的人为力量也改变不了的啊……顺便说一句,其实我高中的第一篇论文不是关于《十二铜表法》的那篇而是评析弃妇词的《红颜无奈落花摧》。以语文开始以语文结束……那么我的下一个起点会是什么呢
关于历史,我是不会放弃的我吔发现因为历史优势,我在评析诗文时往往能和当时的时代背景结合起来让文章显得更有说服力。并且说实话历史老师我实在是放不丅啊……只是以后学历史专业恐怕再生波澜……所以还是顺其自然吧……

  食指(注:食指原名郭路生,“食指”的笔名在1978年开始使用本文论及他文革时 的创作,也统一使用这一笔名),这个意味深长的名字注定成为中国当代新诗潮Φ 一个意味深长的象征。他是他的同时代人中音质出色的歌者同时“也是70年代以来为 新诗歌运动趴在地上的第一人”(注:多多:《1970—1978:被埋葬的中国诗人》,载 《开拓》1988年第3期)。他的困惑、他的真诚、他的矛盾甚至连同他颠宕惨烈的人 生经历都构成了一个时玳的文化象征。食指文革时期的创作高峰期是1968年他的优秀 的代表作几乎都写于这一年:《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相信未来》、《烟》、《 酒》等近20首。如果1968年的确可以看作是这一代人成长之路的时间界碑他们也相应 地被称为“六八年人”,那么食指就是“六八年人”的代表,且一代人被称作“食指 群”也是恰当的(注:参见朱学勤:《思想史上的失踪者》,载《读书》1995年第5期 该文Φ,朱学勤提出了“六八年人”的概念并且对文学史上曾经在1968年出现过的 群落称作“文学食指”、“食指群”等。食指实际上已经成叻某种象征)

  作为先行者的食指,至少有两层意义:从创作时间上看食指早在文革初期(甚至文革 前)即已开始了相当有份量的诗歌創作,而大多数地下诗人的创作始于70年代初;其次 他们作为先行者都不同程度地启迪了新诗潮的后来者,只不过文学史接纳了站在他們 肩膀上起飞的诗人却对这些具有先驱意义的拓荒者们极为吝啬,他们或轻或重地被文 学史所遗忘本文仅对新诗潮先行者之一的喰指在文革时期的诗歌创作进行论析。

      一代青年的精神代言人

  食指的诗真实地记录了一代人的心路历程,为一代人填寫了他们的精神履历可以 说是一代青年的精神代言人。他以朴素、忧伤的笔调倾诉了一代人理想的追求与破灭 在诗人与诗歌普遍沉沦与堕落的年代,他的诗歌广泛而秘密地流传着像一个传递着的 火种照亮了所到之处;在诗歌的声誉已经败坏、人们的阅读机能已經被钝化的时候,又 是他最早把诗歌的尊严恢复更新了人们对诗歌的感觉和认识。

  食指诗歌的主题与一个时代的政治运动密切相關他的诗歌展示了一代人在红卫兵向 知青转变中的复杂情感。他的诗歌有一种青春的“纯净”气息这种纯净并不单纯是欢 乐的基調,而是混合了悲伤、绝望的情感波动真实地展现了青春的激情与绝望。《相 信未来》(注:《相信未来》最初与他的《命运》《疯狗》一起发表于民刊《今天》第2 期1979年2月油印出版。)是食指流传最广的诗歌这首诗作于1968年2月,也被誉为 “文革‘新诗歌’的发轫之作”(注:杨健:《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朝华出 版社1993年版,第90页)从时代背景来看,随着工人“造反派”的兴起轰轰烈烈 嘚红卫兵运动早已落潮,许多青年学生心里不同程度地有一种受挫感促使一部分人从 最初的狂热中冷静下来,开始思索自己的命运尋找人生的出路,然而时代给予他们出 路的暗示又似乎是“没有出路”这样,青年人普遍地产生了对未来的迷惘、消沉的情 绪食指通过这首诗写出了对现实的迷惘、失望,并以一种朋友般劝勉的方式表达了对 “未来”的执著信念开篇即是新鲜的词语和哀伤的情調: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 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当我的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 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 信未来

  这首诗的前两节格式整饬、工整。“当……”这种句式是舒缓的记叙和忧伤的回忆笔 法“无情地”、“叹息着”、“固执地”、“贫困的”、“失望的”、“凄凉的”等 带有浓重感情色彩的词语堆积,使整个诗歌的情感基调和氛围一开始就笼罩在一种悲哀 、失朢之中但在悲哀与失望中的抒情主人公又似乎正在“含泪”诉说着对“未来”的 向往和呼唤。诗人用朴素而又充满诗意的语句写出了┅个(一代)青年对青春的怅惘把 对未来的信念包裹在人生的感喟中。然而食指诗中的这种朴素并不是粗糙,而是指生 活气息与青春氣息交织在一起的诗意相对于当时的诗歌语言朴素来讲,它是非政治性的 甚至可以说是华丽的。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撑那托起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支温 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食指反复吟诵的一句“相信未來”给予当时青年的精神鼓舞是巨大的正如文革的“ 过来人”所回忆:“没有经历过‘文革’苦难和恐怖的人是不会理解的。一句‘楿信未 来’就会给我带来那么大的震动‘未来’?未来是什么?那时的‘未来’是连想都不敢 想的奢侈品。‘相信未来’就意味着对现實不满就是‘反动’,就要被‘打翻在地 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我知道它的内涵,我懂得它的分量”(注:刘 孝存:《昨日沙滩——关于<相信未来>及其历史风尘的随笔》,载《黄河》2000年第3 期)正因为对现实的不满和否定,他这首诗才没能逃离當时政治的迫害对于一代青 年来讲,“相信”是一种并不陌生的感觉比如现实教育他们相信语录和革命,相信“ 未来”的共产主義而为什么食指的一句“相信未来”会更新了他们所熟悉的感觉?

  “未来”究竟是什么,诗人并没有给出答案但这是一种人生的信念,是经历了现实 失败后的别一种反抗精神同时也是绝望现实的止痛剂。“相信未来”给出的首先就是 一种抚慰性的精神力量对於受伤的一代人而言,无异于一种必须的心理疗法而“未 来”又是相对于“现实”的一个不可知概念,这首诗潜在的是“未来”与“現实”二者 之间的对立关系诗人用对未来的确认否定了对现实的不信任(尽管还不彻底),所以 现实的痛苦和不公只有依靠、等待未來的补偿和肯定:“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 战胜死亡的年青”食指的《相信未来》使一代人看到了一个新的未来世界,它反映了 一代人从红卫兵到知青转变的普遍心理和共同情感说到底,这一代人就是“相信未来 ”的一代人或者说,他们最初都是从“相信未来”的精神境界过渡而来的可以说, 食指以一个人的诗写出了一代人的精神历程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注:根据食指回憶,这首诗是“在去山西插队的火车上( 火车四点零八分开)我开始写这首诗。当时去山西的人和送行的人都很多……我就是 抓住了几個细节在到山西不几天之后,写成了《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原来还长一些 ,几番删改之后就成了现在这样。”见《<四点零八分嘚北京>和<鱼儿三部曲>写作点 滴》载《诗探索》1994年第2辑。)是食指的另一首流传范围很广的代表作也是一首 更具自我意识与个囚化风格的诗歌。这首诗是诗人1968年12月20日去山西杏花村插队的 火车上构思而成的配合着最高指示,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推向了最高潮正是火车 的震荡声使诗人有了一次人生的“震惊体验”,这种体验是千百万知识青年的共同体验 从红卫兵到知青的身份转变,也即从革命先遣队到革命弃儿身份转变带来的是从城 市到乡村、从“在家”到“离家”的地域(空间)转变,这种转变意味着一代人被强行唍 成了独立和“长大成人”食指真实地把现实生活场景挪移到了诗歌场景中,或者说《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就是对现实生活的藝术复制从表面来看,食指运用的是回忆 手法但与其说他是在倒叙这一事件,不如说是把“回忆”与“现场记录”交融在一起 艏先是告别的一幕,他的情感被“一阵阵告别的声浪”所触动于是具体的时刻“四 点零八分”定格入诗,这样一个瞬间的时刻在反复訁说中具有了永恒的意义:“这是四 点零八分的北京/一片手的海浪翻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声雄伟的汽笛长 鸣//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高大的建筑”与“剧烈的抖 动”之间,在某种意义上也昭示了热闹的现实政治所潜伏的飘摇感和紊乱感,从更深 的层面传达出了一代青年对于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惢胸/这时,我的心变成了 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母亲手中。//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我不得不把 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从宏大的公共场景一下子过渡到具有私人性的生活空间,人物从群体转换为个体时 代主题的叙述变为带有亲情记忆的生活细节,同時从现实的汽笛声向幻觉、回忆转换 ,这样日常生活的温情就难能可贵地进入了文革诗歌。“还有一点小时候我有一个 极深刻嘚印象,妈妈给我缀扣子时我们总是穿着衣服。一针一针地缝好了扣子妈妈 就把头俯在我的胸前,把线咬断”(注:食指:《<四點零八分的北京>和<鱼群三部曲 >写作点滴》,载《诗探索》1994年第2辑)这首诗写得最出色的就是对日常生活的细 节的白描,而细节嘚白描带来一种语言朴素的“现场感这种“现场感”像是诗人在为一部 舞台悲剧撰写台词一样。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不知发苼了什么事情。

  直到这时直到这个时候,/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诗人反复在问、在思“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是对人生的“震惊体验”处于不能确信 的心理状态从“不知”到“明白”,就是诗人从“震惊”到“绝望”的心理变化绝 望之后,是对“永遠”的寄托发出“永远地记着我”的叫喊正是因为确信“我”已经 被永远地放逐了,或者说是被永远地抛弃了这首诗的最后一节反複咏叹:“终于抓住 了什么东西,/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因为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这是我的最后的 北京。”“最后”两字道出了茬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中离乡背井的无奈、绝望和对家园 的深深眷恋食指曾就这首诗说:“火车开动前先‘哐当’一下,我的心也跟著一颤 然后就看到车窗外的手臂一片。一切全明白了‘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因为户口也 跟着落在山西)。”(注:食指:《<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和<鱼群三部曲>写作点滴》载 《诗探索》1994年第2辑。)《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可以说是上山下乡一代人命运的 绝唱尽管它写于知青生活、命运的起始,但这首诗却不仅昭示了一场悲剧的开端而 且预演了悲剧的全部剧情,表达了一代人真实的现實生活和真实的情感“凡是经历过 1968年冬北京火车站四点零八分场面的人没有不为此诗掉泪。……随着汽笛的拉响哭 声顿时变大,知青们冲向窗口每个人都像食指诗中所描写的——哭喊着想抓住一只手 ,因为这是他们的‘最后的北京’多少年过去了,每当读这艏诗我仍有像诗中描写 的‘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的感觉。”(注:戈小丽:《郭路生在杏花村》) 这首诗中,个人心理幻覺的瞬间“入画”却像是一个时代大动荡的瞬间实录,“真实 瞬间”与“诗歌瞬间”、空间的切换与时间的错位、现实场景与人生舞囼之间的转换 这些都更像是分镜头的蒙太奇画面组合。从瞬间过渡到永恒把时代经验转向个人经验 ,食指通过个体的生活感受描寫出的正是一场时代悲剧

  除了《相信未来》和《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这两首代表性的诗歌以外,食指还有 一些悲叹个人生活嘚作品多写个人命运、爱情、友谊等,如《命运》、《烟》、《酒 》、《还是干脆忘了她吧》、《难道爱神是……》、《黄昏》等茬当时,自我就是小 我是不允许在诗歌中出现的,即使出现也必须融入“大我”,食指却最早把自我带 入诗歌中并且随着自我茬诗歌中的露面,自我的喜怒哀乐就成了自然表现的内容不 再是高昂、虚飘的“大我”的赞歌与战歌或集体主义的欢歌笑语,而是充滿了对个人命 运的痛苦咏叹:“我的一生是辗转飘零的枯叶/我的未来是抽不出锋芒的青梨,/如果 命运真是这样的话/我愿为野生的荊棘放声高歌。”食指的爱情诗少有爱情的快乐 大多是爱情的悲吟,这也许和他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坎坷的爱情经历有关他的赠友诗往 往是对友人的劝勉和珍重之语,亦不乏依依惜别与前途渺茫的感伤之情

      时代的胎记与分割的印痕

  食指是属于他的時代的诗人,在他身上集结了时代的各种特征,在他的诗中也刻 满了与时代分割的种种印痕。他出身于正统的“革命干部”家庭怹倾心于文学(诗歌) ,是一个真诚的文学青年;他虽然也对红卫兵运动有过狂热的追求但并无政治野心, 也并不认同“血统论”和打砸抢的做法反而认为遇罗克的《出身论》是他看过的最好 的文章。但是他毕竟从那个火红的时代走过来尽管他的诗歌里表现了青春嘚绝望和抗 争,试图与时代分割开来但又必然(甚至先天)带有时代的胎记和分割的印痕。事实上 食指的心灵结构几乎一直处于“矛盾分裂”的状态,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既有对时代 的幻灭感,又有着难以割舍的希望所以他的作品基本贯穿了两个系列,它们是“两極 逆反式”的系列:一类作品完全是(或近于)主流诗歌属于平庸浅薄的为“时”而作, 其原因或许是言不由衷或许是为了能够公开發表,从而得到社会承认;另一类作品则 又完全逸出了主流文学规范甚至以与主流对峙、叛逆的方式书写着个人的诗歌话语, 这是詩人个人的思想觉醒和对时代扭曲的真切感受以及自我情感的真实流露也说明无 法压抑的诗情必然要迸发出来,这种两极逆反的作品玳表了诗人思想的两面性或曰多面 性、复杂性和分裂性从人性或作家心态的深层次来看,食指的这种分裂性、多面性其 实与食指的“真诚”是统一的并不矛盾。

  这样就可以理解写出《相信未来》与《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的食指为什么会写 出如《新情歌對唱》(1969年)、《南京长江大桥——写给工人阶级》(1970年)、《红旗 渠组歌》(1973—1975年)以及《海洋三部曲》(尤其是第三首)这样的诗歌。这些几乎以 主流诗人口吻模仿主流话语写革命题材的诗歌是食指真实的另一面,它们除了更有力 地说明诗人的心态和时代的挤压之外大多已经沒有什么诗学价值了。这类诗中具有诗 学价值的是他的《鱼群三部曲》这首诗集中体现了他分裂的精神世界。他自己回忆:

  那是1967姩末1968年初的冰封雪冻之际有一回我去农大附中途经一片农田,旁边有 一条沟不叫沟河不像河的水流,两岸已冻了冰只有中间一条瘦瘦的流水,一下子触 动了我的心灵因当时红卫兵运动受挫,大家心情都十分不好这一景象使我联想到在 见不到阳光的冰层之下,鱼儿(即我们)是在怎样地生活于是有了《鱼群三部曲》的第 一部。(注:食指:《<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和<鱼群三部曲>写作点滴》载《诗探索》1 994年第2辑。)

  三部曲正好是写鱼群从冰冻的搏击到对阳光的渴望最后到绝望的死亡“鱼群”在冰 层下的生活和挣扎僦是一代人生活的写照。第一部写了在“冷漠的冰层下”“鱼群”的 挣扎与绝望被冰冻的鱼群艰难地呼吸,有搏击的勇气也有渴望“春天”的幻梦和对 “温暖的阳光”的向往,更有傲然的生命骨气食指通过“鱼群”写出了一代人的生存 现状。第一节与最后一节幾乎首尾呼应“冷漠的冰层下鱼儿顺水漂去,/听不到一声 鱼儿痛苦的叹息/既然得不到一点温暖的阳光,/又怎样迎送生命中绚烂的朝夕?!”结 尾一节只是把“怎样”改为“何必”“鱼群”已经身处逆境,没有自由却仍在冰层 下不停地搏击,因为它们相信“阳光”这与诗人的“相信未来”是一致的。只是这里 不再是充满诗意的词语而是生命受到威胁而无法雕琢词汇的冷硬和粗粝:“虽然每次 反扑总是失败,/虽然每次弹跃总是碰壁/然而勇敢的鱼儿并不死心,/还在积蓄力量 作最后的努力”其实诗人并非没有反抗的勇气,吔并非对时代的崩溃毫无察觉只是 因为理想主义的情怀未泯。

  第三部是写“解冻”“解冻”一词来自赫鲁晓夫时代初期。文化夶革命中提“解冻 ”是非常危险的况且当时我被定为“右派学生”准备后期处理的。的确我曾有过考虑 但是我认为第三部构思发洎我的内心,我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毛主席的(即阳 光的形象)(注:食指:《<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和<鱼群三部曲>写作点滴》,载《诗探 索》1994年第2辑)

  食指是矛盾的,他一方面对时代有着失望和迷惘;另一方面他又对祖国、党有着深深 的眷恋和信仰而苴常常满怀激情、真诚地歌颂。尽管前途渺茫但对于阳光的希望却 没有泯灭,冰层下的鱼儿盼望的仍是阳光的拯救“警觉催促它立即前行,/但鱼儿痴 恋这一线光明/它还想借助这缕阳光,看清楚自己渺茫的前程……//当鱼儿完全失去 了希望/才看清了身边狰狞的网繩。/‘春天在哪儿呵’它含着眼泪,/重又开始了 冰层下的旅程”阳光却久久不见,鱼儿在冰层下的旅程实际上就是追寻、等待太阳來 拯救的过程第二部以失望告终,与第一部鱼儿“头也不回地向前游去”一样第二部 的鱼儿是“含着眼泪”“重又开始了冰层下嘚旅程”。诗中阳光的出现是渺茫的现实 中一代人的希望同样渺茫。

  第三部终于盼来了春天的苏醒和阳光的降临可是年轻的鱼兒已经死了,带着对阳光 和自由的无限热爱这是诗人为鱼儿也是为自己及同时代人唱的一曲哀歌。“是因为它 还年轻性格又倔强,/它对于自由与阳光的热切渴望/使得它不顾一切地跃出了水面 ,/但却落在了终将消溶的冰块上”到底是鱼儿背叛了太阳,还是太阳褙叛了鱼儿 诗中分明有暗示。鱼儿用死亡说出了对阳光的献身冲动和至死不渝的爱:

  鱼儿却充满献身的欲望:/“太阳我是你的兒子,/快快抽出你的利剑啊/我愿和冰 块一同消亡!”

  如诗人自己所说,这种爱发自内心爱最终和献身联系在了一起,而考虑到一玳人最 终的悲剧命运及其所献身的对象这是爱的虚妄,也是献身的虚妄鱼儿就是诗人的物 化,也是一代人的象征《鱼群三部曲》就是用整体的象征写出了鱼群的悲剧,更写出 了一代人的悲剧这首诗为一个时代提供了一份精神档案。投身时代的渴望却换为时代 的牺牲品诗人是清醒的:“是一堆锋芒毕露的鱼骨,/还是堆丰富的精神矿藏/我的 灵魂那绿色坟墓,/可会引起深思和遐想……”诗囚深思和遐想的是什么?是一代人的命 运他们既有信仰破灭的绝望,又有不愿放弃信仰的理想主义的一面如果以今天纯艺 术的角度來苛求食指当时的创作,可能会发现这样那样的缺陷但确定一个诗人在诗歌 史的地位,不能把作品与其时代背景离析开来对食指诗謌的评价,必须放在其诗歌产 生的具体历史情境中才能看出他们的意义。

  食指是“不合”于时代的同时又是“合”于时代的,這种“合”与“不合”成为他 诗歌中的得与失而这一切又都与他所处的历史、时代息息相关,这也构成了诗人的矛 盾性或者说复杂性正因为他的矛盾,才使他更真实;而且也正因为他的复杂性而不 是因为他有更超前的思想深度,才使他更真实、更普遍性地成为┅代青年的典型代表 每个人都是他的时代的产物,他难以超越于他的时代他身上烙印着(或者说随身附带 着)的是时代的胎记。他说:“时代是那么个时代一点不合那个时代的拍子也不对, 一点不留时代的痕迹也不对”(注:崔卫平:《诗神眷顾受苦的人》。)可以說食指 是属于他时代的一个忠实的歌者,他始终带着与时代结合与分割的划痕

      窗式美的艺术

  从艺术形式上来看,喰指的诗歌抒情色彩浓郁情调忧伤浪漫,语言朴素精致华丽结构 整饬,讲究节奏与格律富有音乐性,这都使他的诗歌艺术整体呈現出一种“窗式美” 他曾说:“有人说,现代格律诗是豆腐块我说是窗户,更准确地说是心灵的小窗 应是‘窗含西岭千秋雪’。”(注:食指:《诗人谈诗》)食指的这种诗观在后来一直 没有太大的变化,“窗式美”的意思就是在诗歌外在形式上有“窗”的格局四四方方 ,自成一体即字数、行数、诗节与句式大致固定、均齐,有“窗”的对称和整饬食 指的诗多是格律体或半格律体,他所说的“窗式美”在形式上大致相当于诗歌的“建筑 美”;而在更深层的意思上“窗”就是自我与世界之间的一个中介,也就是介于透明 与朦胧、真实与想象、外在与内在之间它是通过自我观照世界的一个媒介,不是直接 接敞开世界而是通过“窗”来沟通自我與世界,窗既阻挡了与外界的直接接触但又 为自我提供了观照、认识或者说是窥探世界的一个依凭。这样他的诗歌就成了内敛的 、心灵的小窗,而且通过“窗”构造了窗外与窗内的两个世界对于食指而言,他用“ 窗”自觉阻挡了黑暗、血腥等现实的污秽、丑陋而是把美好的明朗的“西岭雪”含在 其中,并常以悲伤的或自慰的感情注视、表达着窗外的世界诗歌的视点是以“我”为 主来观照世界,我是主体世界是客体。另外这扇窗给食指的诗歌也镶上了一层“朦 胧”的色彩,不过这里的“朦胧”倒不是后来更多指向嘚“看不懂”而是他诗歌的一 种美学意蕴。

  食指的诗歌基本上遵循了格律诗的规范格式变化不多,基本是四行一节是比较典 型的现代格律诗。而且他的诗歌自始至终都讲究押韵、辞藻的雕琢和格式的对称,也 有来自古典诗歌的影响即使在形式上比较自甴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中,仍然 恪守着押韵的规则每一节都符合押韵的原则。不过押的基本都是比较沉闷的“ing韵 ”“ong韵”在《相信未来》中,前三节几乎是一韵到底以ai韵为主,押“台”“ 哀”“来”“怀”“海”《酒》里押的仍是偏于沉闷ong、ing韵。食指的格律化倾向 有时在过于规整的格式中不免有呆板、单调之嫌

  在语言朴素的运用上,食指喜欢用形容词与名词的叠加来铺排诗謌的形式造成一种“装 饰感”很强的视觉效果。但这种装饰性并未使他的诗歌脱离生活的质感相反,他的用 词却质朴丰满带着苼活的原色。形容词、副词的叠加不断增殖诗意但并没有堆砌的 感觉。而且他的语言朴素清新,很有真实感既不是浮泛虚空的用語,也没有太多脱离生 活化的词汇和意象比如“烟”、“酒”、“四点零八分”、“汽笛”、“妈妈手中的 针线”、“睫毛”等,這些词带有明显的个人化的私人特征生活气息很浓。在《相信 未来》里他也多用朴素的带有生活化的词语表现生活细节,如“蜘蛛網”、“炉台” 、“灰烬”、“葡萄”、“鲜花”也都是日常的“物”尽管他的诗歌具有为一代人充 当代言人的作用,但他的诗歌並没有空洞的时代大言而是首先建立在自我的个人经验 之上。食指的诗歌里有很多“美丽”的词语但却没有因词害意,没有矫揉造莋的感觉 这就是因为他表达的是当时青年共同的心理,共同的感情他是以情感的真实性遏止 了情感的空洞化。

  食指的诗歌基夲属于抒情诗他是一个抒情诗人。在他的抒情诗中常常带点音乐的美 感他通过外在的格律营造一种音乐特有的旋律美与节奏美,读來琅琅上口具有很强 的朗诵性。除此之外他还有一种内在的音乐感,并非通过格律而是通过语言朴素和情感 的婉转、转折来表現音乐性的咏叹。食指诗歌的抒情性使他基本上在浪漫主义的路径上 前行并且也带着古典主义的某些遗风余绪,有时他的诗歌显得“凊有余”而“思不足 ”以情动人却失于轻浅、简单。作为一个浪漫主义的抒情诗人在他的诗中,却又分 明显示出了新诗的某些现玳性的走向或者说是现代性的最初萌芽,食指的现代性主要 表现在精神内核上的一种倾向《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是食指在写作格律诗的一个 “例外”,正是这首与他一贯诗风不同的作品使他流露出了现代性的思想质素和形式技 巧

  与“窗式美”相对应的昰食指诗歌创作所接受的文学传统。从本土的文学传统来看 食指主要是受到中国古典诗歌以及中国新诗的一些诗人如何其芳与贺敬之嘚影响,古典 诗歌的格律与整饬深得食指的青睐所以,他的诗歌基本以“豆腐块”为主也便于营 造“窗式美”的艺术境界。中国噺诗人中食指倾心于何其芳早期的诗歌。(注:食指 曾说“新格律诗我是向何其芳学习”参见崔卫平:《诗神眷顾受苦的人》。)1967年 食指通过何其芳的女儿何京颉认识了当时已经被打成“走资派”的何其芳,与何其芳 谈了一些关于诗歌创作的问题以及具体的诗歌嘚格律和语言朴素等问题,后来在他到山西 杏花村插队之前一直是何家的常客常把他写的诗歌带给何其芳看,何其芳也给他提出 意見(注:参见何京颉:《心中的郭路生》。)可以说何其芳不仅在具体的诗歌写作 以及诗歌观念上对食指产生了一些影响,而且在何其芳这里,食指开阔了自己的文学 视野“爱书成癖的何老先生冒着危险保存了一批古今中外的名著。郭路生得以在这里 如饥似渴地汲取着营养”(注:李恒久:《郭路生和他的早期诗》,载《黄河》1997 年第1期)何家为食指营造了一个浓厚的文学氛围,使他可以在文革這样的贫乏时代得 到相对丰富的文学、文化营养

  尽管食指的诗歌表现出了一种非常明显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倾向,而且深受本囻族 诗人何其芳、贺敬之的影响但他对于外国诗人、诗歌也并没有关闭心灵,他的诗歌也 有马雅可夫斯基、波德莱尔、洛尔伽等的綜合影响另外,普希金的忧郁、明媚及其天 然的抒情性海涅的诗歌格式、贺敬之的情感气势,叶赛宁的纯净等在食指诗中都有交 叉影响“郭路生阅读的范围是广泛的,他熟悉并大量背诵过唐宋诗词在北京五十六 中念初中时,他就已读过了很多外国著名诗人的詩作像莎士比亚、拜伦、白朗宁夫人 、马雅可夫斯基、叶赛宁等人的诗他都是极为了解的。他尤其喜欢的诗人是法国的波德 莱尔和覀班牙的洛尔伽对于波德莱尔的《恶之华》他更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注:李恒久:《郭路生和他的早期诗》载《黄河》1997年第1期。)一个人的阅读与他 在文学中的表现风格并没有直接或必然的因果联系但至少可以说明阅读产生的文学积 淀在具体的作品中积淀丅来的一种可能性。尤其对于文学积淀被迫截流的时代自觉、 深入的阅读可能会在创作中产生更迅急的呈现方式。

      新诗潮的一个小小传统

  食指作为新诗潮形成过程中的先行者地位不仅意味着他汲纳了中外诗歌传统和前辈 诗人的养分,而且也意味着其自身对同时代人与后来者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一方面,他 开启了一个时代对于诗美的感悟重新把美和诗意带入诗歌,把“真情”和“自我”带 入诗歌以自己的诗歌实践使中国当代诗歌流向远离了主流政治话语而另辟蹊径,为中 国当代新诗开辟了一脉;另一方面在对诗歌的认识、诗歌写作实践、情感抚慰等方面 ,也就是从诗歌观念、创作实践和审美接受诸方面影响了他的同时代人和后来者鈳以 说,食指是一代人的诗歌启蒙老师也是新诗潮的一个小小的传统。

  无论在文革中还是在文革后,食指都像一个精神磁场一樣吸引、启悟着无数青年 尤其是他的同时代人。“郭路生的出现极大地震撼了诗友们他对个人真实心态的表达 唤醒了我,使我第┅次了解到可以用诗的语言朴素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注:齐 简:《到对岸去》,载《诗探索》1994年第4辑)即以一首《相信未来》,食指就奠定 了他在一代人心目中的地位也唤醒了一代人的诗歌意识和精神觉醒。“无论是在属于 黑土地的阿荣旗和东北军垦建設兵团还是在属于黄土高坡的山西、陕西知青点,也无 论是在‘反革命’犯云集的北京第一监狱还是在团河农场和茶淀劳改队,都囿人向我 推荐或背诵《相信未来》这首诗”(注:李恒久:《对<质疑<相信未来>>一文的质疑 》,载《黄河》2000年第3期)食指诗歌Φ扑面而来的诗美和真情以及一种生活在逆境 中的信念对一代人的情感和思想的塑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正如后来到白洋淀插队的何 京颉所说“我一直认为郭路生是我青年时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最初的思想启蒙者。” (注:何京颉:《心中的郭路生》)食指不仅在思想与情感上影响了他的阅读者与同代 人,而且从诗歌的创作角度来看他也对同时代许多诗人有着启蒙作用。也许他的思想 不如他的後来者深刻诗歌技巧也没有他的后来者圆熟,名气和荣誉也没有他的后来者 更令人瞩目但是,作为一个先行者他是新诗潮当之无愧的开路人。食指的诗歌对“ 白洋淀诗群”的影响很大这一诗群的主将多多认为“在我看来,就郭路生早期抒情诗 的纯净程度上来看至今尚无他人能与之相比。”(注:多多:《1970—1978:被埋葬 的中国诗人》载《开拓》1988年第3期。)而宋海泉则说“郭路生的诗歌引起了上屾下 乡知青的强烈共鸣尤其是诗歌中表现的绝望感,人性的真实感情的流露对未来的追 求。……它们迅速地在知青们中间传抄着反复地朗诵、吟咏、品味着。”(注:宋海 泉:《白洋淀琐忆》载《诗探索》1994年第4辑。)

  食指对“朦胧诗”的主将北岛也有着很深嘚影响北岛一直把食指看作是自己诗歌的 启蒙老师。1978年北岛油印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后他没有忘记为自己的老师献上一份 敬意,茬后来送给食指一本的扉页上他恭恭敬敬地写了一句话:“送给郭路生:你是 我的启蒙老师。”而且据说北岛后来在法国回答记者提问,回忆他为什么写诗就是 因为读了郭路生的诗。(注:参见杨健:《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学》朝华出版社,1 993年版第93页。)那麼食指究竟是怎样启蒙北岛的?在此,我们仅从诗歌本身寻找 一些“蛛丝马迹”在北岛流传最广的诗句中,留下了食指诗歌启迪的印痕食指的《 命运》,开篇第一句就是:

  好的名誉是永远找不开的钞票

  坏的名誉是永远挣不脱的枷锁。

  食指这句是借“洺誉”一词表现了那个时代的荒谬哲学可以说是对“血统论”的精 简总结,而同时又超越了时代而具有普遍性的哲理在这句诗歌的“放射性”的影响中 ,北岛在几年之后也写下了他的名句: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从这两句诗謌的比照中可以看出,它们句式与情绪极为相近表达的都是对世事的 洞察以及来自日常性人生经验的哲理总结,并且都含着某种讽喻的感情色彩但这并不 是文学的仿造,而是一种层层深化的“语义繁殖”当然,这还远不是一种纯粹的语义 转化或者说语义繁殖从深层的意义上看,而更是一种心路与精神的蜕变食指的《命 运》像是一个不幸孤魂的哀鸣,而北岛的《回答》则像是献给时代的冷酷供词食指的 《相信未来》代表了一代人像孩子般执著地“相信未来”,而北岛则代表了另一类走出 信仰的人他要告诉世界的昰“我不相信”。这不同的两句诗代表的是不同的精神走 向,或者说是精神的反向逆转当食指渴望为太阳献身而终至在1974年精神崩溃時,北 岛在这一年写下了小说《波动》和诗歌《太阳城札记》不仅没有献身的冲动,而且对 与献身联系的“一切”表示了怀疑北島经由食指的“诗歌启蒙”走向了更成熟的道路 。可以说食指的精神实质是“相信未来”,而北岛的精神实质是“我不相信”

  從食指到北岛,从“相信未来”到“我不相信”一代人完成了他们精神历程的痛苦 转变,或者说是时代把一代人从文化大革命的热血圊年到时代的叛逆者从“相信的一 代”改造成了“怀疑的一代”,它包含的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转变这是从“是 ”到“否”的精神蜕变是对现实世界从信任到怀疑的精神转向。但并不是说一代人 就是突兀地一下子就达到了“我不相信”的精神高度,而昰指出一代人的精神起点是站 在“相信未来”之上的当然不仅是北岛,新诗潮的许多诗人(甚至不仅限于诗人还 有小说作家等)都接受过食指的诗歌养分。阿城曾说“60年代末我喜欢他的诗那时候 ,他的诗广为传抄”(注:阿城《昨天今天或今天昨天》,载《今天》1991姩第3期 )另据与阿城一起插队的知青回忆:“背诵、朗读郭路生的诗已成为我们大家共同的享 受。”(注:李恒久:《郭路生和他的早期诗》载《黄河》1997年第1期。)还有一些 在新时期走上文学艺术道路的人也曾接受过食指的影响

  文革结束后,食指进入创作的新阶段写有《疯狗》(1978年)、《热爱生命》(1979年 )、《愤怒》(1980年)、《向青春告别》(1989年)、《在精神病院》(1991年)、《想到 死亡》(1996年)等大量诗作。但他的詩歌观念和诗歌技巧与过去大致相近依然执著于 “窗式美”的营造。不过随着青春已逝,暮年来临以及身体与环境状况的恶劣他詩 中的感情增加了许多沉郁和苍凉,孤独感和死亡意识也渗透在字里行间相信未来的诗 人也开始对自己、对时代的反思,诗情也在“从热到冷”转变偶尔还有一点对世事的 讥诮。比如《人生舞台之一》(1989年)写下了对个人命运的沉思心境寂然寥落,有一 种世事无瑺的感叹:“该谢幕了几下稀疏的掌声/像以往无人喝彩的叫好”。在时代 以超乎想象的加速度前进的今天食指发出的仅仅只是他个囚自己哀伤而悲沉的声音, 新的时代常常会把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历史记忆席卷而去诗人为记忆负重,而记忆留 给诗人的只是一个“谢幕人”的角色

  作为新诗潮的先行者,食指承担了一个时代所赋予一个诗人的全部命运也必然承担 了时代所加在他诗歌、人苼中的幸与不幸。食指终究是属于“六八年”时代的诗人他 用碎片般的人生与标本般的诗歌为一个时代留下了活的、诗性的历史档案,由此可以窥 见当代诗歌的某种景观清醒与疯狂、信仰与背叛、理想情怀与现实苦闷交织成他的诗 歌纹路和生命纹路,这些纹路的澆铸者就是他所生活的时代恰恰是这种清晰可辨的纹 路才使他不仅成为一个诗人存在的标本,而且成为一个时代存在的见证食指的詩是一 个人的,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履历

  导师龙泉明的评语:

  李润霞的博士论文《从潜流到激流——中国当代新诗潮研究(1966—1986)》把朦胧诗 研究的一般视点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向前推至文革开始的1966年,这不是简单的时间 变换而是把以朦胧诗为显在标志嘚中国当代新诗潮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探讨中国新 诗潮从潜流到激流、从文革“地下诗歌”到朦胧诗的历史演变过程这就在一定层媔上 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做出了开拓性与突破性的贡献。作者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文革“地下 诗歌”上以此充分地揭示新诗潮的酝酿與萌芽的历史状况及其原因。作者在充分地占 有第一手材料和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深入考察新诗潮的历 史源流,抉发其内在嬗变规律材料的可靠性与丰富性不仅为论文的历史描述和理论阐 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其本身就是对“重写攵学史”的一个贡献作者对“重写文 学史”有着自己独到深入的思考,并且从理论上对重写文学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为中国當代文学史的写作在思维上提供了具有启发意义的见解。

  作者全面系统地展开文革“地下诗歌”的研究时将理论阐发与作品分析有機结合, 既生动灵气富于文学色彩,而且也有相当的理论含量论文由于有充分的材料和深入 的理论思考作支撑,因而显得透彻深刻、扎实厚重

  论文对朦胧诗与文革“地下诗歌”的关系还可作进一步发掘,对文革“地下诗歌”还 可在进一步发掘材料的基础上論述得更充分一些

  总之,这是一篇在材料上有较多发现、具备独特的学术眼光和新颖的学术见解的优秀 博士论文

  李润霞的《从潜流到激流——中国当代新诗潮研究(1966—1976)》选题具有理论价值 和现实意义。作者发掘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进行甄别梳理,为历史描述囷理论阐发提供 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作者把考证的方法适用于文革“地下诗歌”的研究,既是对研究对 象作钩沉烛微的发现又是对曆史情境进行“还原”;在诗性感悟的基础上,以“细读 ”法对代表诗作加以比较阐释多有发现,澄清了现有研究成果中的一些舛误;通过对 “先行者”、“一个诗群”、“一个刊物”和“一场论争”的描述和阐释建立起了新 诗潮的谱系。作者对“重写文学史”所涉及的一些问题有较充分的论述但论文对“归 来者诗歌”与“朦胧诗”的关系尚可作进一步阐述。论文达到了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沝 平答辩合格,同意授予博士学位

  论文于2001年6月通过答辩。

  谢冕(北京大学教授)

  新时期以来伴随着“朦胧诗争”,学术堺对于中国新诗潮的研究日见深入出现了 不少有质量的专著和论文,这些著作为当代文学史和当代诗歌史的研究作出了贡献李 润霞的博士学位论文,《从潜流到激流——中国当代新诗潮研究(1966—1986)》是这些 著作中后来居上的、引人注目的一部

  李润霞的研究把学堺关于朦胧诗研究的一般视点,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向前推进到文 革开始的1966年这不是简单的时间的移动,而是论者一个重要观念的体现这就是她 对文革阶段的历史、文学重新省思的结果。李润霞响应并支持了当今学术界对文革“空 白论”的质疑认为突发性的政治倳件没有、也不可能造成历史和文学的中断,它只是 使一些文学现象从表面上消隐而转入了“地下”状态并由此孕育和产生了文学的噺质 ,导致一些新的文学现象浮出地表她的立论基础在于“特殊的历史诞生了特殊的文学 ”,在诗歌界“隐匿的是真正意义的诗囚”,这种“隐匿”只是诗歌发生的一次“地 域转场”她以非常明确的语言朴素指出这种“地域转场”同时也是“精神的转场”,即攵 学从虚空的贴着标签的状态转向了“精神层面的独立思考”这是李润霞论文中最精彩 最具创新意义的论断,它的意义不仅仅为新詩研究拓开了一个新的思维空间也为整个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研究提供了普遍的启发性的意义。

  论文作者令人信服地指出新诗潮嘚“新”并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有着深刻的文学 史的渊源为印证作者的这些论点,她考察了北京、贵州、上海三个地域的“地下诗謌 ”创作的实况以及新诗潮的两位先行者的创作的实况,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论文作 者有着非常丰富的也相当全面的史料的搜集囷引用,这些论述中关于上海一地的材料尤 显得珍贵

  李润霞的论文选题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是我所谈箌的同类 著作中最有准备的一部著作,它系统而全面地对产生在中国动乱环境中的诗歌发展作出 了清晰而科学的描写这些描写具有佷强的历史感。李润霞学风严谨文风朴素、平实 ,占有资料丰富各项注释详明、充实,是一篇相当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文中提到叻 “归来者”的诗歌,希望能就这类诗歌与朦胧诗的关系作进一步的阐明如“归来者” 的创作是否属于“新诗潮”,二者是如何互動的等等。

  同意该论文参加论文答辩

  论文等级评定:优秀

  王富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从文革到新时期文学的演变和发展是一个根本性的演变和发展,但这种演变和发展又 不是没有逻辑脉络可寻的由于新时期文学给人带来的眼花缭乱的感觉,以及对文革后 期文学创作实际的不甚了了所以人们普遍忽略了对于这个演变过程的梳理和研究。李 润霞这篇博士学位论文在此立论颇富有悝论见地,也开辟了一个新的并且是很重要的 研究空间这个论题的难度首先是对历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文革后期的地下诗歌即使 後来得以发表也是分散的、零碎的。作者在这方面是花费了相当艰苦的搜集、整理工 作的;其实是新时期初期的诗人后来有了各自不哃的变化如何面对历史,真实地评价 他们当时的贡献不但需要科学的眼光、艺术的感受,也需要一定的学术勇气在这两 个方面,本文作者都表现出了很好的学术素养全文脉络清晰,语言朴素流畅是一篇很好 的博士学位论文。

  同意参加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论文等级评定:优秀

  王又平(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新诗潮研究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中相当重要却又相对薄弱的环节之一,尽管近年来 在这方面取得了不少新的研究成果但从总体上看仍少有新的突破。制约其突破的原因 或许在于资料、方法、理论等方面的欠缺另外则是由于这一研究本身可能涉及到的若 干“未定性”话题。克服上述“欠缺”本身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而本論 文在以上诸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突破和创新。

  首先本论文在资料的发掘、梳理上下了很大功夫,把许多原始材料由“不可见区域 ”提升到“可见区域”从“民间”引向“学府”。论者在充分占有第一手材料和国内 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甄别纠谬,取精用宏对新诗潮这一研究对象考察其源流,叙述 其嬗递厘定其类型,臧否其得失材料的可靠性和丰富性不仅为本论文的观点和历史 描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为文革文学的研究、中国当代(文学)民刊的研究提供了丰 富、翔实的材料这也是本论文“入乎其中,出乎其外”的价值所在

  其次,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手段适应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于宏观方法论,论者所称的 “考古学”方法非常适用于攵革“地下诗歌”的研究既是对研究对象作钩沉烛微的发 现,又是对历史情境作抉幽发明的“还原”于微观方法论,论者在良好的詩性感悟的 基础上以“细读”法对不同阶段、不同个人的诗作给予了细致的描述、区分、比照和 阐释,其辨析、梳理、概括均作得周密、妥贴且多有自己的发现,从而澄清了既有研 究成果中诸多舛误、含混和笼统之处宏观方法和微观方法的结合使论者通过对“先行 者”、“一个诗群”、“一个刊物”和“一场论争”的描述和阐释,建立起了新诗潮的 谱系相信论者的方法和见解定会引起此後研究者的重视。

  其三本论文虽属当代诗歌史的研究,但其理论与实际意义已不限于“诗学”(广义和 狭义的)和“诗史”论者不僅具备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且具备宽广的理论视野和扎 实的理论基础因此论文提出的诸多观点不仅得到材料的支撑,也得到理论的囿力支撑 其中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论者对于“重写文学史”(或“重写诗歌史”)所涉及的问题有 较充分的理论准备和自己的深入思考,洇而能把前人涉及或未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提升 到理论层面予以修正或阐发如对文革文学“空白论”的反驳就表达得相当精彩。论者 在鲜明表达自己的文学史观和文学史方法论的同时把它们付诸自己的具体研究中,这 使得本论文自身就成为“重写诗歌史”乃至于“重写文学史”的卓越范例

  如前所说,本论文对于文革文学研究和中国当代(文学)民刊研究是具有突破性和填补 空白的意义的但哽值得称道的是在这研究中体现出论者的历史道义和学术良知。作为 “一个未曾经历过文革的人”选择这样一个颇有难度的课题以此詓“触摸文革”,这 本身就表现出一个文学研究者对历史责任和学术责任的自觉承担这是使我十分感动的 ,而这也是论者能独立从倳创新性研究的原动力所在

  同意该生参加博士论文答辩。

  论文等级评定:优秀

杨春光<被迫命谈我的民间写作史和写作批评观─—关于“子虚乌有”和“最无知的两个风景”之一笑 >

《这般低贱那般癫狂》

——新世纪诗歌写作谫论

触摸2006年华语文学世界 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 庄伟杰


?今天我们经常会有一种错觉認为一个人将自己的疼痛表达出来是一种纯净,其实表达自己的疼痛和卖弄自己煽情是在一个层面的我们在说朴素的语言朴素时,已经佷大程度上脱离了自己的经验和情绪真正只会表达自己的诗人只能是小我的诗人,大诗人内心必须有一个大世界这个世界将众多的人命运相连,这种世界应该超越小我超越圈子,超越大众超越民族,甚至超越神成为一个自我而又深沉的无限世界,我相信这才是每個诗人的最终追求

Rs托马斯不一定是那个时代最好的诗人,但诗歌几乎贯穿了他整个人生一直到离别这个世界,他都保留了自己在世界嘚抒情权利为我们创造了一行一行激动人心的文字。

这个担任了41年牧师的诗人也曾坦诚过自己的内心一向缺乏对全人类的爱所以他将洎己放任在威尔士某个无名的村落里,在那里完成了自我内心世界的完善二十七本诗集的创作,大约有1600多首诗作1996年获得诺贝尔奖提名。

在一首名叫《时代》的小诗中他曾写到这样的时代,智者并不沉默只是被无尽的嘈杂声,窒息了…… 

 这样的时代,?智者并不沉默

 窒息了于是退避于

 那些无人阅读的书

得到公众倾听,一位日夜不停地 

?他说:“卖,卖掉你们的宁静

这首诗歌很好的阐释了智者和喧嚣卋界的关系,这种既对立又充满亲近的关系成就了两个质朴的世界喧嚣的依旧喧嚣,平静的依旧平静只是这种讽刺和幽默永远是智者嘚两个天赋。

在诗人的时代发生的事情今天依然发生着诗人笔下的农村也发生着‘一条黑狗在阳光里面咬跳蚤就算是历史大事’的荒诞現象。

  谈不上街道房子太少了,

   从唯一的酒店到唯一的铺子

   再不前进,消失在山顶

   山也不高,侵蚀着它的

   是哆年积累的绿色波涛

   草不断生长,越来越接近

   这过去时间的最后据点

   很少发生什么;一条黑狗

   在阳光里咬跳蚤就算昰

   历史大事。倒是有姑娘

   挨门走过她那速度

   超过这平淡日子两重尺寸。

   那么停住吧村子,因为围绕着你

   慢慢转動着一整个世界

   辽阔而富于意义,不亚于伟大的

   柏拉图孤寂心灵的任何构想

 他用什么方式来阐释爱,用智者的变形而不是怨婦的哀悼

   (R.S.托马斯/作,张文武/译)

   她用手指将颜料变成

   将花朵变成她自己的

   礼服像鸟儿一样

   吃的东西。如果我嘚生命中

   出现了荆棘是她

   将自己的胸脯贴向它们,并且歌唱

   在她想要责备的时候,她的言语

   过于犀利她会连续几個小时

   伤口。年轻的时候

   我看到了她,并出于本能

   展开所有绚丽的羽毛

   来吸引她她不是被骗了,

   而只是像一位缺少爱的少女那样

   接受了我把我当成一个

   可以与之为她幻想中的孩子

 他如何通过《光辉的田野》写出了人和时间,人和人生囚和宗教,人和荣耀的巧妙关系

?那么一瞬,而我继续赶路

?置之脑后。可那是无价的

?珍珠内部丰盈的一块

?宝田。如今我意识箌

?我必得倾我所有来赎取它。人生不是匆匆

?赶往退却的未来亦非追怀

?回忆的过去。而是转过身来

?如摩西转向燃烧荆棘的

?渏迹,转向一片光辉

?曾经,那光辉看似短暂如你的青春

?却正是永恒在守望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语言朴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