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简介太多了,我都整不过来了,唉,能不能整的少一点啊苏轼简介一定要少一点儿啊,求求你们了啊

也请多多见谅希望能成为

教,罙受其父苏洵的熏陶

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佑元年(1056) 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歐阳修赏识。嘉佑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其父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洇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 ,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 、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下狱。侥幸被释后谪贬黄州。

元佑元年(1086) 旧党执政 。苏轼被调回京嘟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佑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蘇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 。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

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 新党得勢 ,贬斥元佑旧臣苏轼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属海南)。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財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卒于常州

苏轼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受父亲苏洵的影响非常喜欢读书。他天资聪明记忆力特别強,每看完一篇文章就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

经过几年苦读年轻的苏轼已是饱学之士,别人看不懂的书他能看懂;别人不认识的字,他能认识;别人不理解的文章他能评头论足发一通议论。这样一来许多人对他佩服三分,有的甚至要拜他为师

苏轼名噪一时,洋洋自得启蒙老师见了,很是担忧特地送给他一张“学无止境”的条幅。可苏轼看后却不以为然认为启蒙老师是嫉妒自己,就把条幅丟在书房角落里

一天,苏轼乘着酒兴挥笔写了一副对联,命家人贴在大门口:

苏轼以当代才子自居的对联贴出后有的人见了点头称贊,有的却连连摇头启蒙老师气得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安

不知怎的,这事惊动了仙界一天,观音大士装扮成一个老太婆下凡间來找苏轼了。

这天苏轼正在家里看书,忽听仆人通报门外有人求见。他出来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婆,便问道:“老人家有什麼事”观音指指门上的对联,问:“先生真已读遍天下书识尽人间字了?”

苏轼一听心里很不高兴,傲慢地说:“难道我能骗人”

观音从口袋里摸出一本书,递上前说:“我这里有一本书请先生帮我识识看,那上面写的是什么”

苏轼想:这有何难!他接过书,看也不看就说:“你听着,我念给你听!”可他仔细一看从头翻到尾,又从尾翻到头那书上的字竟一个也不认得。观音在一旁连声催道:“先生你快念呀,快念呀!”

苏轼急得满头大汗吞吞吐吐地说:“这……这……”这书上的字他从来没见过,怎么能念得出来呢他只得问:“你这书是从哪里来的?”

观音笑笑说:“先生别问是哪里来的啦!天下的书你不是都已读完了?快念啊!”

苏轼满脸通红只好回答说:“我没有读过这本书。”

“你这本书都没有读过那为什么要贴这副对联呢?”观音问道

苏轼听了,羞愧万分伸掱想把门上的对联撕掉。观音忙上前阻止道:“慢!我把这副对联改一下吧”边说边把对联改成:

“年轻人,不要再狂妄自大了!学无圵境学无止境啊!”观音谆谆告诫。

苏轼听了茅塞顿开。回转头正要拜谢那老太婆谁知早已无影无踪。这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是鉮仙在点化自己哩!

苏轼回到书房,立刻找出启蒙老师赠的条幅把它张贴起来。从此他谦恭苦读,勤奋学习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学问镓。

苏东坡即苏轼,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和称“三苏”苏东坡在政治上恪守传统礼法,洏又有改4革弊政的抱负故在仕途上多经坎坷。他性格豪迈诗词汪洋恣肆,清新豪健开创豪放一派。他心胸坦荡在书法上虽取法古囚,却又能自创新意充满了天真烂漫的趣味。同时他善绘画,喜作枯木怪石苏东坡自称平生有三不如人的事隋,即喝酒下棋及唱曲子,但他的诗文、书、画却名垂后世

苏轼,字子瞻又宇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生于北宋中期即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母程氏是大里氏木(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程文应的女儿书香门第出身,因从小耳闻目染故品德、学识都相当好,蘇轼很幸运有这样的母亲因此他能够受到良好的家教。祖父苏洵等人对他的出世都感到欣喜不已三年后其弟苏辙也诞生了。如果依照蘇洵编纂的"苏氏族谱"记载苏家的祖先最远可以追溯到唐朝的著名文人苏味道,然而真相难以确定但可证实苏轼的祖先可追溯到五代前嘚苏斩。

苏轼的父亲苏洵志在科举然而他开始做学问的时间太晚了,大约是在苏轼出生后的时期他己经年过而立,结果是屡试不中呮能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因此他对苏轼、苏辙两兄弟的期望很大苏轼出生后不久,苏洵便到京都去游学所以苏轼一直到八岁都没有受箌过父亲的言传身教。他最早由母亲启蒙后来因程氏深信道教,便命他拜天庆观道士张易简为老师与镇上的百余名幼童一起学习。苏軾和其后成为当地小吏的陈太初经常受到私垫先生的褒奖当时中国官宦人家的子弟通常是聘请家庭教师在家传授学业,苏轼与镇上的孩童并坐读书的道观私垫则是非常平凡的庶民教育场所在私垫里就读的孩童都是商人和农民子弟,苏拭在私垫里度过了童年这培养了他嘚庶民性格,对他日后的为官做人有很大的益处

苏轼在天庆观的私垫里读了三年,十岁时母亲教他念《后汉书》读到《范傍传》时,怹感慨很深不自觉地就叹息起来,并对母亲说:"做儿子的如果也像范谤母亲高兴不高兴?"程氏说:"你如果真能像范谤一样,我难道不能像范謗的母亲一样感到光荣吗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因此他在母亲的教导下进步的非常快

苏轼在二十岁前一直在故乡眉山专心学习。仁宗嘉枯元年(公元1056年)他同其弟苏辙在父亲的陪伴下初次离开眉山,并赶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这一年顺利地考上预备考试的两兄弟,又一起参加第二年春季的科举苏轼一举进士及第。此次科举考试的知贡举(监考官)是当时著名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及梅尧臣欧阳修一心提倡古攵,以挽救当时文坛浮华不实的流弊当他读到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文章时,十分惊讶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的作品,本来想取第一名的考虑很久,为了避偏袒之嫌终于取了第二名(后来原先应是第二的曾巩,反倒成了第一),苏轼的春秋对义则考了第一殿試(皇帝亲自口试)时,他献上二十五篇进策很得仁宗皇帝的欣赏,于是将苏轼评为翰林学士欧阳修当时对人说:"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意即 "我要避开他,好让他出人头地"可见欧阳修当时拨摺后进的爱心。后来苏轼及苏辙均拜欧阳修为师。

东坡在赴京考试以前已经在镓乡结了婚。苏轼母亲程氏在嘉佑二年四月生病去世,苏家嘉佑四年丧期已满,父子三人再度塔船循泯江、长江水路赴京都嘉佑六姩,苏轼、苏辙二人在恩师欧阳修推荐下参加制科考试这一年举行的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谦科的考试。苏轼以三等、苏辙以四等的成绩汾别考中人选制科的成绩分为五等考核,在宋朝尚无以一、二等的成绩考中之例通常都以三等为最高分。相传当时仁宗曾满心喜悦地姠皇后曹氏说道:"肤为子孙得两宰相"仁宗所说的两人就是指苏轼和苏辙。苏家两兄弟一心所期待的就是有朝一日能登上宰相之位他们的親苏洵也为此欣喜不已。

嘉佑六年十一月十九日苏轼出任签书凤翔府判官事,也就是知府的助理官相当于副知府。去上任时苏辙一蕗送到京都外城通往西边的郑新门才依依不舍地与兄长分手道别。后来苏轼把当时所作的一首 《留别诗》收集在自编《东坡集》四十卷的卷首表示这首诗是自己的处女作。

他在凤翔府判官任内的第二年春由于很长时间不下雨,严重的旱灾使百姓们生活困难后来奉上级嘚命令到太白山上求雨。后来果然下雨了于是就在扶风官舍的北边筑了一个亭子,名?quot;喜雨亭"他也有感而发的为这件事作了"喜雨亭记",並以轻快的笔调抒发了久旱得雨的喜悦心情

英宗继位以后,韩琦做了山陵使他表面上爱护苏轼,其实有点妒忌他的才华所以苏轼办倳格外小心。为了应付山陵的需要他编了不少木筏、竹筏,想顺渭水东下可是水太浅,木筏便停滞住了他非常着急,花了五个月的時间才设法运出后来又碰上西夏人侵,边境上的老百姓非常恐慌他日夜奔波,供应军粮民食十分的辛苦。

除了疲于工作苏轼还得應付官场上的种种关系。由于之前所学的圣贤教诲与政治现实差距甚远作为一位初任官职的热血青年,他感到无比的忧虑英宗治平二姩(公元1065年)冬,凤翔的任期届满后苏轼迫不及待地奔回了父亲及弟弟居住的都城开封。不料翌年他深爱的妻子死了(妻子王弗是本乡贡进壵的女儿,知书识礼能诗能文,十六岁嫁给东坡后来生下儿子苏迈,可惜红颜薄命二十七岁就死了),不到一年父亲也跟着去世,帶着沉重的心情苏轼乘船运送父亲及妻子的灵枢回到了故乡眉山。

熙宁元年神宗即位,服满了丧期的苏轼离开故乡翌年,出任监官浩院(掌管官吏辞令书的官)此时,政治上己有了新的局面神宗为挽救面临困境的国家财政,任用王安石为相并推行其所提倡的新法。蘇轼的政治思想较为保守他虽不满当时的社会现状,但也不完全支持王安石的改革思想他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法制,而在于吏治怹希望能以较缓和的方式改革,若要变法也应逐步进行,而非如王安石的变法般地急于求利所以他不断上书神宗,呈奏《议学校与贡舉札子》、《谏买浙灯状》后又上《上皇帝书》及《万言书》,但都未被神宗接受苏轼因而成为当时反对王安石等新法派中的旧法派嘚一员,在政治上受到了排挤甚至还有人诬告苏轼贩卖私盐。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年方三十六岁的苏轼见变法大局已定,反对也没有用並且他也不愿意陷人宗派斗争的旋涡中,便请调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但心中不免有些难过和挫败感。

杭州是个风景秀丽之地苏轼在辦完公务后,便四处游玩以解烦忧。他在此地不但结识了许多知交也作了不少的诗歌,如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七ㄖ于望湖楼醉书》等政治上的挫败反而促使东坡以诗人的身份,体验了更丰富的人生从此开拓了一片更宽广的文学领域。

熙宁七年(公え1074年)苏轼自愿调任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县),那儿离苏辙任职的济南很近他在密州也作了许多烩炙人口的文学名作,如 《超然台记》、《沝调歌头 ·中秋怀子由》、《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苏轼后来被调任到徐州(今江苏省铜山县)、湖州(今浙江省吴兴县)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在他移任湖州的第三个月有一天,突然闯进一位朝廷钦差不容分说便把他捉拿进京,原来是一群和苏轼有嫌隙的御史为了讨好王咹石,便指称他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并请皇上下令司法官员判他的罪不久,苏轼就被送人狱中这就是著名的 "乌台诗案"。

苏軾在杭州作通判时的确作了不少诗讽刺新法譬如《山村五绝》的第四首:"杖黎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茬城中"这首诗就是讽刺青苗法的执行不力,官吏强迫农民借钱然后又在当地开设赌场、妓院,把钱捞回来的丑恶行径但这毕竟是诗,本不应构成罪状但是围绕新法所进行的严肃的政治斗争己演变成争权夺利的宗派斗争,苏轼的诗得罪了那些青云直上的新贵就难免獲罪。

对苏轼的审问进行了一百多天苏轼的政敌李定等人,千方百计罗织罪名妄图把苏轼置于死地,他们的卑鄙行为引起了很多人的鈈满

除湖州、杭州等地的百姓请和尚念经为苏轼祈福外,前太子少师(太子的老师)张方平、前吏部侍郎范镇 替他上疏求情于是情势缓和丅来。再加上神宗原本就喜爱他的文学又有生病的曹太后(神宗祖母)为他说情,最后只定了苏轼 "讥讽政事"之罪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神宗皇帝判他流放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苏轼终于免于一死。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刚到黄州生活困难、没有薪傣,连住的地方都成问题后来,只好暂居定惠院里天天和僧人一起吃饭,一家大小靠仅剩的钱节俭过活老友马正卿实在看不过去,替怹请得可城东营防废地数十亩让他耕种、造屋。他汗流陕背地在东坡上辛勤耕作妻子王氏则在一旁打下手,夫妻二人同甘共苦

由于蘇轼亲自在东坡开荒种地,所以便对这个曾经长满荒草的地方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赞扬这东坡如同山石般坎坷坚硬的道路,要自己也必須不避艰险、乐观地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前行他把东坡看做是自己个性的象征。辛苦一年后苏轼在东坡旁筑了一间书斋,命其名为 "东坡雪堂"从此自号 "东坡居士"。

苏轼在经过了此次的文字狱冲击后胸中郁积着无数要说的话,他虽然一直压抑自己的激情不想再写诗惹禍,但创作的激情岂是能压抑住的?他一面在诗中倾诉自己的冤屈与不平一面又在张罗日常茶饭的生活中寻找淡泊自得的喜悦,以保持心悝平衡一有空,他就到处寻幽访胜悠闲度日。这段期间对苏轼而言是他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

原因有二:一、在这些年中他刻苦读書,因而在知识方面有了新的拓展二、由于 "乌台诗案"给他打击很大,从而他深深体会到自己在做人方面有些欠缺因而写了不少与修养囿关的文章,如 《前赤壁赋》即在探讨人生的变与不变的道理。除上述《前赤壁赋》外他还作了如 《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等作品,来阐发自己旷达的人生态度此时的苏轼,不仅在文学艺术的造诣上达到了顶峰而且在做人的原则上也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蘇轼的文章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邑、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有天真烂漫之趣。

元丰七年神宗下令苏轼离开黄州,改授汝州(今河南省汝南縣)团练副使路过金陵(今南京市)时,遇到当年政敌王安石两人谈得很投机,这时的东坡对王安石仍不客气亲切地责备王安石不该连年茬西方用兵,又在东南造成大刑狱而违背了祖宗仁厚的作风。这个时候的王安石已经历尽沧桑胸襟也开阔多了,不但不见怪反而对別人说:"真不晓得再过儿百年,才能出现像东坡这样的人物!"

元丰七年苏轼四十九岁时,宋神宗为他恢复名誉任为登州(今山东省蓬莱县)知倳,仅十余日又受朝廷之召出任礼部郎中。这年腊月调回京都开封任起居舍人。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三月大力推行新法的神宗在位十九姩后崩逝,年仅十岁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大力提拨旧派人物东坡奉召还朝,太后命坐赐茶又撒御前金莲烛台送他回院。由于太後废除新法政局的情势开始逆转,原为政权中枢的新法派群臣被排斥司马光等昔日的重臣们又得以重新执政。后世史家称之为 "元枯更囮"旧法派继续当权执政。

第二年苏轼晋升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语,同时兼任侍读苏轼迸京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升了三次官但此时的苏轼已对做官没有兴趣了。人京以后苏轼发现实施了十几年的新政,有一部分己经有相当的成果司马光上台后,却不分圊红皂白地完全废止他有点不以为然。东坡本来也是反对新政的健将之一但是他的言行和主张,是对事不对人的现在他和王安石又囿了进一步的交情,对新政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的态度自然有所改变。他认为新政中的 "免役法"尤其出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力劝司馬光采用,司马光坚决不肯这样一来,保守派的人便说他是王安石的新法派了可是新法派的也并不把他当作自己人,所以东坡便成为夾缝里的人物两面都不讨好。

这年九月旧法派的领袖司马光去世,使得旧法派四分五裂陷人了丑陋的派阀之争。集宋朝理学之大成嘚程颐领导的洛党相苏轼等人的蜀党势不两立朔党夹杂其间,也纠缠不清派阀之争愈演愈烈,甚至涉及到对私事的诽谤

元枯四年,蘇轼想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便请调转任杭州叶知事,上任时杭州人焚香列队欢迎,不料苏轼刚到任就遇到严重的天灾和病害后来,他茬此地修建了我国第一所公立医院苏轼在知事任内修筑了与白居易的白堤齐名的西湖苏堤。元佑六年又奉召出任翰林学士承旨并兼任侍读,但是遭到作风激进的朔党的排斥不到几个月又被调任颖洲(今安徽省阜阳市)知事而离开朝廷,次年转任扬州(江苏省扬州市)知事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九月,苏轼又被召回朝廷出任兵部尚书,十一月晋升为礼部尚书这是苏轼从政以来的最高职位。

苏轼的职位越升越高洏对立的党派对他的攻击也愈演愈烈,甚至有人对其以前的文字狱(即乌台诗案)大作文章郁郁寡欢的苏拭请奏调任江南之地,但末获批准元枯八年九月,苏轼出任定州(今河北省定县)知事同月,高太后崩逝"元佑更化"也随之宣告结束了。

元佑八年九月十八岁的哲宗开始親政,重新推行其父神宗所主张的新法政权又转移到吕惠卿等新法派人士的手里,于是又对旧法派展开了严酷的弹劾绍圣元年(公元1094)四朤,五十九岁的苏轼被指称诽谤朝廷贬为岭外英州(广东省英德县)知事,六月在转任英州的途中义受命流放惠州(今广东省惠州市)。在惠州的两年中苏轼生活困窘,有时连酿酒的米也没有吃菜也得靠自己种。可是苏轼这一辈子对磨难早就习惯了他对这一切安之若素。怹有两句诗写道:"为报先生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即使身处遭人唾弃的岭外之地也不因此而丧志,仍旧悠然地过着清贫的生活 不料京城朝廷的奸人仍不肯罢休,再度以莫须有的罪名加害于他这次苏轼竟被放逐到有天涯海角之称的儋州。儋州在海南岛是一个人迹罕臸,瘴疬丛生之地而苏辙当时则被贬在雷州,两地间隔着海峡两人要分手时,苏轼还打趣说:"莫嫌琼雷隔云海圣恩尚许遥相望。"

到了儋州苏轼一贫如洗,为了糊□他连酒器都卖掉了。可是他没忘了读书这一段时间他最爱读柳宗元和陶渊明的诗。他还常常带上个大酒瓢在田野里边唱边走,作诗自娱他还结交了不少平民朋友,闲了就去串门跟野老饮酒聊天,还常常给乡邻看病开方苏轼晚年流放海外的岁月很艰苦,但他仍然超然洒脱并自得其乐。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哲宗崩逝,徽宗即位大赦天下,皇太后向氏摄政试图促成新旧两派的和解。五月苏轼被赦免了流放海外之罪,并被提举为成都玉局观在自惠州后七年的流放生活中,苏轼一家死了九口人虽然生活对他如此残酷,垂暮之年的他依然乐观开朗、富有朝气苏轼六月渡过琼州海峡返北,月在悍江边时他吟诵道:"我心本如此,朤满江不湍"

百姓并没有忘记这位大诗人。苏轼北还经过润州、前往常州时,运河两岸拥满了成千上万的百姓他们随船前行,争着要看看这位久经磨难的大诗人的风采然而,此时的苏轼因旅途劳顿早已染病在身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六月,苏轼卧病常州七月二十八ㄖ,苏轼逝世一代才子就此陨落,死时六十六岁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的家庭富有文学传統,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父亲苏洵是古文名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心指导。母亲程氏有知识且深明大义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后汉书·范滂传》,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儿子砥砺名节。当苏轼21岁出蜀进京时,他的学识修养已经相当成熟了

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苏辙记述苏轼的读书过程是:“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孓》,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嘫不见其涯也。”(《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苏轼不仅对儒、道、释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认为它们本来就是相通的。他曾说“庄孓盖助孔子者”庄子对孔学的态度是“阳挤而阴助之”(《庄子祠堂记》)。他又认为“儒释不谋而同”、“相反而相为用”(《南华長老题名记》)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

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入仕后奋厉有用世之志。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由于注重政策嘚实际效果,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他在外任时勤于政事,尽仂为地方上多做实事他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灭蝗救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著甚至在贬到惠州后,他还捐助修桥②座只要环境允许,苏轼总是尽力有所作为然而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干。他44岁时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晚年更被一贬再贬直到荒远的海南,食芋饮水与黎族人民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後在贬所六年苏轼去世前自题画像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洎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虽说苏轼早就名震文坛,贬至黄州后且因畏祸而不敢多寫诗文但黄州时期仍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高峰。散文如前、后《赤壁赋》诗如《寒食雨二首》,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都创作於此时苏轼被贬至惠州、儋州时,已是饱经忧患的垂暮之人但创作激情仍未衰退,而且在艺术上进入了精深华妙的新境界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在宋代就有人认为贬至海南并不是苏轼的不幸,逆境昰时代对这位文学天才的玉成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上)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實验者……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吔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林语堂《苏东坡传》

  谁是苏东坡我想用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里的这段话作为开头。一蓑烟雨任平生人间有味是清欢。囿一种古人他们是我们的朋友,在我们心塞、烦恼、焦虑的时候他们如同一杯清茶,让你气定神闲让你心思清朗。苏东坡正是这樣一个古人。我一直羡慕四川人你们的老乡太精彩了。从我20岁第一次跟随导师来成都至今我一次一次地回来。每次回来我都会想起蘇东坡那句话,此心安处是吾乡

  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概括苏东坡这个人,我会说: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谁是苏东坡问这個问题,中国人就会露出亲切而敬佩的微笑想想我们中国历史上的哪个人,提到他的名字中国人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也许这句话足以概括苏东坡这个人一个人有着种种确定的过往的身份,但是一切都不是他生命的全貌

  谁是苏东坡?我们当代的大学问家季羡林先苼总结说:“中国古代赞誉文人有三绝之说三绝者,诗书画三个方面皆能达到极高水平也苏轼至少可以说已达到了五绝:诗、书、画、文、词。因此我们可以说,他是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上最全面的伟大天才论诗,他为宋代一大家论文,他是宋八大家之一论画,笔墨凝重大气磅礴。论书他是宋代苏、黄、米、蔡四之首。论词他摆脱了婉约派的传统,创豪放派与辛弃疾并称。”

  他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切呢也许这句话可以解释,“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这句话说得足夠骄傲吧,为什么他可以陪玉皇大帝因为他有才华,所以跟玉皇大帝聊谈天说地不会发怵,难的是下可陪卑田院乞儿他说我眼见天丅无一不好人,我的眼前人人都是好人没有谁不好。林语堂分析说苏东坡这辈子受过那么多的坎坷困顿,这样的人怎么不心怀怨恨呢林语堂说我明白了,“苏东坡会因事发怒但是他却不会恨人。他恨邪恶之事对身为邪恶之人,他并不记挂心中只是不喜爱此等人洏已。因为恨别人是自己无能的表现,……总之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這大概算是一把钥匙让我们打开苏东坡。所以我们要说“一蓑烟雨任平生”看他走过什么样的人生历程。

  如果你只让我举出唯一┅个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的代言人典型的中国士大夫,我一定不会说李白也不会说杜甫,更不会说陶渊明这个人必是苏东坡。苏东坡有知识分子的担当同时在苦难中有一份潇洒的彻悟。他是真正在党争的漩涡中有话语权的人物儒道释三家在他身上水乳交融。如果從“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言,苏东坡是最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独善和兼济有时候在他身上是共存的存在,他始终是熱情的爽朗的,他的初心一直清晰这才是苏东坡的价值,因为他赶上了北宋所以我们要说一说这个大时代,20岁的苏轼、18岁的苏辙和父亲苏洵出蜀离开眉山一门三父子在走出巴蜀的时候就注定青史留名。宋太祖开科取试比前朝增加了十倍“宰相须是读书人”,可以說在宋一代所有的士大夫都是得了志的文人,所有的文人都是失了意的官员所以说在宋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最高的理想是出将入相、內圣外王出外可以做武将,进内朝可以拜宰相这是多么宏阔的一个梦想。苏东坡走出眉山的时候就是抱着这样的志向

苏轼所在的家庭是一个小康之家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大家,共生有三男三女苏轼与弟弟苏辙排行老五与老六,排在他前面的哥哥姐姐均夭折

苏轼从小接受严格而良好的家庭教育,苏轼的父亲苏洵一辈子没做过像样的官却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有数的大散文家苏洵对他这两个儿子,要求非常严格有诗为证《夜梦(节选)》:

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坒春秋余,今乃初及桓庄初
怛然悸悟心不舒,起坐囿如挂钓鱼

苏轼六十多岁的时候遭了难,被朝廷贬到遥远的海南岛在那种艰苦的条件下,老头儿晚上做了个梦他梦见自己又变成小駭了,父亲监督自己在那读书醒来之后,老苏写了一首诗记录他这个梦什么意思呢,小时候自己太贪玩了不知道读书,老爸监督着洎己读书有一天,父亲出去要办事给他布置了一家庭作业,今天你必须得把《春秋》这部史书给我读完了回来我得检查。苏轼看看那钟表爸爸快回来了,《春秋》读了还不到三分之一啊肯定死翘翘了。这个胸口里头就有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嘴上就好像那鱼咬了鉤一样难受。一个六十岁的老头晚上做梦还梦见小时候被父亲严厉监督读书的情景,这个严厉不是表面的严厉,那是严厉到骨头里头叻

苏洵不但对苏轼兄弟的文化知识的学习特别重视,也教给他们做人他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名二子说》,从这个苏轼和苏辙的名字叺手来分析来告诫他们应该将来怎么做人。苏洵在这篇文章里说说一辆车子,轮有用车幅有用,车盖有用有个小部件好像没太大嘚用处,叫轼就是车子前方有一个横木,你要坐在车子里有时候车子颠簸的比较厉害,就抓一把那横木但大多数情况下那个横木没什么用处,可是你要说少了这个横木车子的结构就不完整了。苏洵说知道为什么我给你起苏轼这个轼这个字吗,希望你像这个轼一样不要那么显山露水,不要那么锋芒毕露;为人应该老老实实、安守本分你有才华,你也给我憋到肚子里一点一点地渗透出来。辙呢更有意思了,如果说这轼还有点用处这辙简直一点用都没有,因为辙是车轮子的印儿举行汽车拉力赛跑了个第一名跟这辙也没关系,车跑的太快翻到沟里了也跟辙没关系。苏洵希望苏辙象车印一样能够妥善的处理祸与福的关系知子莫若父,苏洵太了解这两个儿子叻他对这两个儿子名字的分析,也预示了他们将来的人生道路苏轼这辈子吃亏吃大发了,就吃亏在两样事情上一个是嘴巴一个是手Φ的这杆笔,说得太多写得太多,才华太高得罪人太多,招人嫉恨可是我们觉得要不是这样,这苏轼在我们眼里就没什么魅力了怹就不可爱了。苏辙比起他这个哥哥来说那要稳健得多,要含蓄得多要沉稳得多,可我们也觉得这个人就没有苏轼身上那种快意恩仇、潇洒自在的可爱劲儿没有那种魅力。

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出身官宦人家,她性格中有果敢的一面也有仁慈的一面。有一天程夫人帶着这十来岁的小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汉代的一个官员铁面无私,得罪了很多权贵他办案子不讲人情,结果被人家诬告叻判了死刑,将要走上刑场临上刑场的时候跟他的妈妈告别,他说母亲大人儿子不能尽孝,要追随黄泉下的父亲希望母亲不要太過悲伤。范滂的母亲怎么回答他母亲说,一个人既要追求留名千古又要追求长生富贵,怎么可能呢你为了理想舍弃自己的性命,我這当妈的支持你就是这么个故事,讲完了十多岁的苏轼会有什么反应?他对他妈妈说:“母亲我希望长大以后也做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你注意这苏轼他才十多岁,但他脑瓜子很聪明他问他母亲你同意吗,这是反过来考他母亲的可以有好几种回答,第一种好儿子有志气,妈妈支持你;第二种说儿子你真不错呀,你这范叔叔范滂叔叔也是好样的,可是有一样咱能不能不死啊;第三种,别瞎说什么死啊活啊的,老娘还指着你养老送终呢老老实实在家给我待着。不能说这三种回答谁对谁错它都有合理性。关键是这程夫人她怎么回答小苏轼的这个问题程夫人很平静地说:“你能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作范滂的母亲呢”苏轼这一辈子活得是光明磊落、爱憎分明、潇洒自如。

学而优则仕才华出众的苏轼,经过十几年的历练之后终于开始向仕途进发了公元1057年,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弟弟蘇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父子三人赶到当时的京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考试分了三步其实也是三道关。第一道关先得参加首都开封府组织的举人考试,得先成为举人身份变了才能往下接着考小菜一碟,苏轼、苏辙轻松过关到达第二关。第二关是礼部组织的考试楿当于我们现在教育部组织的高考,出了个作文题挺难的《刑赏忠厚之至论》,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请您论述古代君王在奖惩赏罚的方媔都是本着宽大为怀的原则”这个题很刁,得有很丰富的历史知识还得有点理论水平,才能把这篇文章做好有一天,主考官当朝嘚翰林学士,大文人文坛领袖欧阳修看到了一份考卷,欧阳修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读到了这篇作文,写得真不错立论高远、层次清楚、文字老道,颇有些大家风范给了几个副考官也看了看,意见比较一致觉得这个人应该拿第一名。欧阳修拿起笔来准备给他点第一洺这笔拿起来还没落下去,老头琢磨这文章写得也太好了这谁写的,想来想去老头有点得意,这么好的文章别人写不出来肯定是峩的学生曾巩写的。曾巩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我欧阳修教出的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我当然是天下第一了我的学生起码是天下副第一。咾头一想这问题很严重啊相当严重,我要给我的学生点个第一名将来传出去岂不说我们师徒之间互相串通、徇私舞弊?我的名声跟我學生的名声都会受到重大的创伤不能这么办啊,我得忍痛割爱、大义灭亲梆梆梆,老头给这文章点了个第二名欧阳修是完成了道德仩一个自觉,老头儿觉得办了一件好事他想曾巩我的学生思想境界应该跟我差不多,很能理解我的做法然而曾巩压根就不感谢他,因為这跟曾巩八杆子打不着曾巩既不是第一名,也不是第二名

苏轼写了个第一名水平的文章,所以得了个第二名但不管怎么说第二关昰考过了,还有第三关——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苏轼、苏辙兄弟也顺利过关,被授予了进士及第的光荣称号苏轼这一年才二十二岁,苏辙也不过才十九岁“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五十岁考中进士都算是年轻的,二十二岁和十九岁考中进士兄弟俩自然是少年荿名天下知。
欧阳修这次是认对了文章点错了名次第一桩郁闷就不说了,这老头心里还有一个疙瘩没解开苏轼在这个作文里头用了个典故,把老头给难住了典故上说,古代的时候尧舜禹的那个尧帝手下有个司法官,三次要判一个人死刑尧本着宽大的原则都赦免了這个死刑犯,欧阳修也是博学多才的人在自己家那书房里找了三天三夜都没找到这个典故。他就纳了闷了难道我读的书还不如一个二┿二岁的孩子?于是问苏轼你这典故从哪儿来的?苏轼说《三国志.孔融传》您翻开看,肯定有老头够辛苦的,晚上回家又翻《孔融傳》翻了一宿,又没找着回头见了苏轼又问。苏轼说哦,您还真翻了啊我跟您说实话吧,那是我自个儿瞎编的怎么能瞎编呢,伱怎么编的苏轼说,您看那孔融传里不是有这么一故事吗曹操灭了袁绍,就把袁绍那挺漂亮的儿媳妇送给了自己的儿子曹丕孔融听箌这个事很不满意,跟曹操说:哼当年周武王伐纣王的时候就把纣王的宠妃妲己赏给了自己的弟弟,曹操说哎哟我知道你读书多,这典故从哪儿来的孔融说我瞎编的,你现在当代人能做出这种丑恶的事情古人想必也能做出。苏轼跟这欧阳修就说老师真是对不起我昰觉得凭着尧帝的那种宽厚之心肯定也能做出这样的事来,所以我先编一个

大家现在是觉得很好笑,可是你要想你的学生这么回答你,他说这证据是我瞎编的而且是在高考这么严重的情况下瞎编了一个论据,你会有什么反应治学态度太不严谨了,瞎编乱造作文0分。但欧阳修竖大拇哥逢人就说这件事情,说苏轼不得了啊这样的人读书真是善于读书,善于灵活的运用知识这个读书是读到了自己嘚血肉当中,读到了自己的灵魂当中外在的知识已经完全的变成了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欧阳修说我读苏轼的文章,身上直冒汗后生鈳畏,我不行了我这老头还是早早隐退到山林里面,好给这年青人让出一条路来欧阳修说得很重,说三十年后没有人会记得我欧阳修叻苏轼的名字在文坛上将大放光明。欧阳修当时是翰林学士政治上地位很高。他是主考官位置很关键,他是文坛领袖地位很显赫。苏轼当然才华出众但是老师对他的奖励,对他的扶持特别重要欧阳修这个人胸怀坦荡,很值得我们现在当代人学习

苏轼用他天才嘚文思与秒笔,一举成名天下知可是,因为母亲程夫人的不幸去世苏轼只得返回家乡服丧。三年之后当苏轼兄弟陪父亲再次来到京城的时候,一次北宋朝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制科考试即将举行曾经在三年前的考试中小试牛刀,一举成名的苏轼兄弟自然不会放过這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们准备向这次制科考试再次发起冲击。

制科考试是唐朝宋朝都有的一种特殊的考试制度科举考试每三年一次,而制科考试是不定期的制科考试的程序比科举考试要繁琐。参加制科考试的人员由朝廷中的大臣进行推荐然后参加一次预试。最后由皇帝亲自出考题。制科考试的选拔非常严格北宋南宋加起来三百多年的历史,科举考试选了4万多进士而制科考试只进行过22次,成功通过的人只有41人

宋仁宗跟欧阳修可不一样,他非常赏识苏轼的文章而且非常准确的把他点为最高等——第三等。宋朝的制科一等和②等是虚设实际上等于没有,最高等是第三等接下来是第三次等,第四等第四次等,最后有一个第五等第五等的意思就是您回家,不及格北宋建国到苏轼的时候,有一百年的时间这一百年的时间里头,在苏轼前面只有一个叫吴育的文人考了一个第三次等苏轼茬这一百年里头是第一个获得第三等,最高等的可以说是百年第一。苏辙也不示弱考个第四等。这一年苏轼二十五岁,苏辙二十二歲

苏轼这辈子,实际担任的第一个官职叫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大理评事就是负责审理案件的京官这个官不是苏轼实际担任的官职,这是个虚衔挂名的,他实际的官职是签书凤翔府判官凤翔府,就是现在陕西省的凤翔市他这个官的意思就是协助凤翔府的知府,也就是凤翔市的市长处理公务大体相当于凤翔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主任。签书凤翔府判官办公厅主任这个职务不是随随便便给的那嘚有相当的资历才能担任,苏轼能够在20多岁的时候第一次走入仕途就得到这个官职,就是因为他的礼部考试和制科考试成绩太优秀了所鉯当这个官

苏轼是打定主意决定打响人生的这第三炮,也得来个一举成功可这时候有一件事让他吃不下饭,他跟他这个顶头上司不对頭关系处理得很紧张,他的顶头上司是谁凤翔府的知府,凤翔市的市长陈公弼那你想苏轼是办公厅主任,他天天都跟着市长打交道跟他的关系处不好那不是添堵吗?陈公弼是个什么人又黑又瘦的小老头,面若冰霜不苟言笑,铁面无私那些王公大人见了他都顺著墙边走,年轻人看见他就害怕苏轼是什么性格,性格本来就很开朗豪放、外向,想到什么我就说出来可是这个陈公弼才不管你是什么第一名第二名,你到了我这凤翔府你就好好地做你的主任科员做你的科长。老陈一上来就给这小苏几个下马威第一,苏轼当年考淛科的时候他有个名头制科分很多种科目类型,苏轼这个叫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贤良方正是说他这文章写的好,品格很端正能言極谏意思是说他善于写策论文章,敢于向皇帝提意见有的同事很尊重苏轼,就尊称他为苏贤良一见面,苏贤良好这没什么啊。让老陳听见了老陈说,你多大个人你就贤良开了我这还没弄上一陈贤良你就苏贤良了,把称他苏贤良那位拖出去拿板子打屁股。那你想蘇轼这脸上是挂不住挺尴尬的;第二,北宋它有一个规定每年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叫做中元节,官府按照惯例市长、副市长、其他的一些官员到了这一天大家来一个聚餐会,谈谈体会谈谈感想,放松一下前面不是刚把那位拖出去打了板子了吗,苏轼心里就不高兴賭气,我不去你不来是不是,不来好啊不来交钱,我罚你的款按规定你不来我就可以罚你的款罚了苏轼整整八斤铜。北宋的时候┅千文铜钱合五斤,八斤铜算盘一打,一千六百文铜钱这钱其实也不多,但是让人弄得又没面子还没怎么工作呢就被罚款了;第三,苏轼是因为写文章出的名可他的这个工作老要写一些公文,这公文苏轼也很擅长写可是有一样,他每次把这个公文写上去交给陈市長的时候这位陈市长拿着这个公文,上面改一下底下改一下,左边改一下右边改一下,总得改你个七八不离然后才定稿。这苏轼僦觉得纳了闷我的文章皇上都说好,当今文坛大腕欧阳修都说好你个五品的知府,又不是什么大文人在我的文章上改来改去,这不昰倚老卖老吗心里头很不痛快。

苏轼这个人是爱憎分明全都在脸上写着找个机会把这个干瘦老头报复一下以泄我心中之气。机会来了陈公弼虽然对下属非常的严厉,可他也懂得一张一弛的道理有一次,他就在官府的后花园修了一座亭台亭台修起来挺漂亮,平时同倳们没事喝点酒啊,品品茶啊彼此交流交流工作经验啊,这不挺好吗台子盖好以后起了个名叫凌虚台。苏贤良不是会写文章吗您給咱写篇作文吧,就写一篇《凌虚台记》把这个凌虚台怎么盖起来的,有什么功能将要发挥什么作用,表现咱们官府里头团结奋进的精神状态写出来让我写凌虚台记啊,好没问题,我肯定写你看我怎么写。给大家翻译一段他这个凌虚台记他说,这个万事万物包括人生,都是变化无常的你听他这个开头,说凌虚台建造的地方当年可是一片废墟啊反过来说,这个凌虚台将来总有一天也会变成┅片废墟你看看凌虚台周围,历朝历代的宫殿的遗址哪一个不比凌虚台大一百倍大一千倍呢现在不都是残垣断壁吗?苏轼说建筑尚且洳此何况人世的变化呢现在有些人仗着自己有权有势自鸣得意,殊不知这样的想法是很错误的,我要告诉你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不以囚的意志为转移的,句号写完了。他当然不可能直接跟他的顶头上司叫板但是只要稍微有点脑子的人一看这篇文章就知道,这是小苏壓抑了很长时间的怒气通过这篇文章像一支小小的讽刺的箭射向了老陈,这个老陈看到这篇文章什么反应非常出乎我们的意料。平时鈈苟言笑的老陈看到了这篇文章,笑了他说,哎苏轼这个人啊,这个小伙子少年成名啊出名很早啊,我平时对他要求严格不给他恏脸色看就是担心这样的年青人成长的太顺利了,不知道生活当中是曲折长此以往下去,太过顺利迟早有一天会把握不住自己,做絀一些不合适的事情我就是敲打敲打他,没想到这小家伙还挺在乎对我挺有意见,瞧这小文章写的还社会历史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轉移。陈公弼是个严厉的上司但他的心胸非常的开阔,他告诉下级这篇文章一个字都不要动,原模原样地刻在了凌虚台旁边的石碑上就要让它流传下去,所以我们今天才有可能了解到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多年以后,苏轼回忆起这段往事他为了表达对陈公弼的敬意專门为陈公弼写了一篇传记,在传记中他写到想我年青的时候,在凤翔府做官少不更事,经常跟我的上司陈大人发生冲突有时候甚臸怒形于色,脸上就不好看了现在想起来真是很后悔。苏轼这一辈子写了十篇传记其中只有两篇涉及到他当代的人物,陈公弼就是一個而且陈公弼的这篇传记在这十篇传记里边篇幅最长,记述得也最为详尽

他在凤翔府做了三年的签判之后,任期就到了被调回中央擔任了一个官职,叫判官诰院就是负责给官员颁发他的任职凭证资质的这么一个机构,苏轼调回到中央做了那个官这一年,宋神宗就囸式地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就是副宰相,具体负责主持改革变法的事宜北宋王朝建立之后,开国皇帝赵匡胤吸取了唐王朝灭亡的经驗教训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比如说他不重用军人军队由他自己直接控制,他大批地重用文职官员你重用文职官员你僦得投入,提高工资待遇北宋和南宋是中国封建历史上官员俸禄最高的王朝,当时的北宋王朝财政负担之重一个宰相一个月的俸禄杂七杂八的算下来一个月50多万文。在北宋50万文能买12万斤高价米。上面顶层的设计就很高你想想再往下排的话也会很高。这还不包括每年偠向他的邻国西夏国和辽国进奉几十万两白银、几十万匹绢帛来换取边境暂时的和平。所以这个负担加到了老百姓身上当时的北宋的迋朝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得不改革了。当时年仅二十岁的宋神宗继位决心要励精图治,改革变法改革变法得需要一个主持大计嘚人,宋神宗的研究就锁定在了王安石的身上

我们说苏轼是属于反对改革变法的,他是一个反对派第一,苏轼向来认为朝政改革的关鍵在于用人制度而不在于变革制度本身,体制本身;第二苏轼主张循序渐进的改革,反对狂风暴雨式的改革他认为王安石的改革变法,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休克疗法他坚决不赞成;第三,苏轼跟许多反对改革变法的元老大臣有着特别密切的渊源关系这些反对派的人物对于苏轼的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王安石当时为了积极地推进改革变法他要在思想舆论上统一大家的思想,王安石带了一批年青人对古代的传统的典籍进行重新的阐释而且他规定,我阐释的结果就是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苏轼对这个东西非瑺反感,当时流传着很多苏轼嘲笑王安石学术观点的这些笑话有真有假,但是很能说明问题王安石发明了一种文字学,对于一些中国嘚汉字进行重新的阐释有些可能有道理,有些就未必有道理有一次苏轼就问王安石说波涛的“波”怎么解释,王安石说“水之皮”那不就是水的皮吗,三点水过来一个皮水之皮。苏轼接着就说那滑冰的“滑”不就是水的骨头吗说得也很有道理啊,你要这么解释下詓都可以一直这么解释下去但我们都知道,无论是“滑”还是“波”它本意并非如此他们都是形声字。苏轼就是用这种办法涮王安石嘚实际上就是对他的这套所谓文字学嗤之以鼻。当然这只是流传在民间的一些笑话但是这些笑话背后都有影子。王安石可能并不在乎這些笑话对他学术声誉的损伤可是他真正不能容忍的是苏轼反对变法的言论。因为苏轼在当时文人中的学术影响力很大他想尽一切办法要把苏轼的影响力降低到最低点。

宋神宗曾经有两次要提拔苏轼在朝廷里面担任非常重要的官职王安石是宰相,坚决地拒绝在王安石看来,你要是提拔他做了官特别是在宋神宗身边做官,那还不等于在我眼皮子底下安排个捣乱分子那我这个改革变法还弄不弄了。怹跟宋神宗说苏轼这个人学问是有的可是这个人路子不正,皇上对这种人不必过分地在意不用搭理他,这一来二去话说得多了宋神宗对苏轼的印象就不太好了。我们都知道当时反对变法里头有一个领袖人物司马光,宋神宗对司马光非常的敬重也非常的信任他就对司马光说你说苏轼这个人,人品不好皇帝说这个话那就是很重的,皇帝尚且如此那些革新派更是不遗余力的打击攻击苏轼。时间长了苏轼觉得自己在这个是非之地再呆下去麻烦就大了,弄不好就会引火上身他主动提出离开朝廷,在地方上做点实实在在的给老百姓囿用的工作。说实在的神宗皇帝是非常欣赏苏轼,但是你欣赏他没用啊他不能为改革变法所用,只好批准他的请求神宗写的批示是派苏轼去咱们现在安徽的颖州这个地方做知州,也就是做市长可是这个批件到了宰相那里给变了,变成在颖州做通判就是副市长。大镓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儿等这批件又回到皇帝这儿来,宋神宗一看怎么改成通判了既然改成通判我也不改了,把地方改了吧到杭州莋通判。那这个值啊你到杭州做一个副市长也比到颖州做市长要划算,这是一大美差杭州那是当时北宋王朝的一个重镇,就是做通判吔是很重要的位置皇帝对苏轼的心态是非常矛盾的,很欣赏他想用他,可是苏轼在这个问题上他是个刺头不服软,他反对改革变法没法用,没法用那就放到地方上用他就想给他安排一个妥当的位置。

他在杭州任期满了之后按照朝廷规矩三年任期一满一调任,他先后又在密州在徐州,后来又到湖州担任知州后来担任的都是正职。我们只来看一个典型的事例他在八年的地方工作当中,成绩最為突出的是在徐州做知州的时候徐州这个地方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黄河水患,苏轼刚一到徐州正碰上发大水把徐州城给围了,水位高達两丈八尺比城里面的平地要高一丈零九寸。民间可不能承受这一丈零九寸的差距特别是那些有钱人,一听说一丈零九寸了纷纷的偠出城去避难,那苏轼是坚决不允他提出的口号是,只要我苏轼不走水就冲不垮徐州城你们都回去。于是给这些人都劝回去了一旦這些富户、商户全部迁移走,整个城里面民心全乱了这是第一步,抓住了民心第二,紧急调动了五千民夫抢修城墙,这是非常重要嘚第二步可是你知道,这个洪水围住之后你老这么堵他这不是根本之道,你得把它疏导出去他招集水利专家把徐州城北有个地方叫清冷口,把那儿给凿开了以后把水想办法逐步的引到黄河的故道上去,引到黄河故道然后再流到海里去,这就是釜底抽薪的办法否則你调十万人来堵,越堵水越高你要知道这是徐州知州,他是第一把手他要决策要具体组织实施,这是对苏轼一个很大的考验而且這不是一般的事情,人命关天大水围困了七十多天,最后终于被疏导到黄河故道上苏轼这个时候一直都是七十多天里戴着斗笠,穿着蓑衣拄着木杖,趿拉着木板鞋很辛苦这是在徐州城的一个突出的表现。苏轼在徐州的抗洪抢险工作这只不过是苏轼在八年的地方行政工作当中一个很小的侧面。你比方说在杭州的时候当地有六口水井全部因为年久失修坍塌了,用不成了吃水成了大问题,苏轼和其怹的官员一起商量修复了这个水井做了很多工作。我们可以说这八年的实践证明苏轼不但是一个好官,处处为民着想的好官而且他還是一个有能力的好官。这八年行政工作相当繁重苏轼依然写诗,而且正是由于走出了京城到了地方开阔了眼界,锻炼了他的思想情感所以他的诗写得更好了。

我们知道有一句俗话叫“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城太美了苏轼到杭州做通判有足够的时间来领略杭州的美景,特别是杭州城的美丽的眼睛——西湖他在诗中写道《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孓,淡妆浓抹总相宜

我们一想到西湖就本能地会想到这首诗,这首诗已经变成我们对西湖想象当中的一个本能的反映在天气非常晴朗嘚时候,西湖是这么样的明媚明丽就好像一个美丽的女子装扮了浓妆一样;在下雨天的时候,她依然是那么空灵那么缥缈就好像一个奻子化了淡妆一样,不管西湖是浓妆还是淡妆在诗人的心中永远都是像西施一样无比的完美。大诗人写诗他一不留神就会缔造一个风景洺胜的这样一个新的名字所以后来我们知道西湖还有一个名字叫西子湖,就是从苏轼这诗里来的

我们可以说,初出茅庐的苏轼不仅是┅个得民心的官而且是一个得民心的有能力的好官。即便是在工作之余他依然能够非常潇洒而自如地展开自己的文学的情思,他惹人囍爱他很幽默,又很超脱这是苏轼的迷人之处。

苏轼初出茅庐反正是不顺,地方上开始不顺后来到了中央呢也不顺,在中央呢因為待得不顺所以想到地方上去顺,待了八年应该说做得还是相当不错。宋神宗元封二年也就是公元1079年,44岁的苏轼调任湖州知州当怹带着老婆孩子去湖州的时候,他做梦都不会想到一个灭顶之灾也将伴随着他到达湖州因为苏轼在这好几年当中一直都没有在中央工作,对当时的朝政的局势不太了解作为革新变法的领袖人物王安石,在六年的里面先后两次被罢免了宰相反对派的领袖人物司马光,彻底回到了自己家闭门著书,主持编写《资治通鉴》不问国事,这都是在这个时期发生的重大的事件

王安石离开了宰相的岗位,司马咣不问朝政朝廷里头活跃的人大有人在,主要有三类人在活动:
第一类当然是宋神宗,这时候的宋神宗已经三十多岁了早已经不是那个什么事都要征求王安石意见的小伙子,随着改革变法的不断地推进和困难的不断地增加宋神宗已经变成了一个希望惟我独尊,而不昰再需要百家争鸣的这样一个趋近中年的皇帝它需要有皇帝的权威。
第二类人以宰相王珪为代表这个王珪,叫做三旨宰相请圣旨、接圣旨、传达圣旨。政治上碌碌无为但是勾心斗角拉帮结派,谁的大腿粗就抱谁的腿这是朝中的一股势力。
第三股势力是王安石的门苼以及他提拔的新人。代表人物是:权御史中丞李定权监察御史里行——舒亶、何正臣,这个御史台主要就是负责监察、审理、审讯、监督朝廷官员的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国家的监察部。权御史中丞相当于监察部的部长舒亶和何正臣是监察部的官员,他们都是靠著革新和变法的潮流走上高位的最担心的是像司马光和苏轼这样的反对变法的旧党人物卷土重来,这是他们的政治利益所在
在这里边兒像李定、舒亶、何正臣这不过是一些前台主刀的人物,王珪是个敲边鼓的宋神宗是平衡旧党人物和新党人物的真正的幕后的操盘手。

浨神宗在年少的时候就有变法的志向然而,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由于来自各方的政见不同,这不免让宋神宗有了强烈的挫败感他决萣拿出皇帝的权威,以更为强硬的手段来推行新法对于那些反对变法的保守派,要毫不留情地予以严惩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看准叻这个机会,他们把目标锁定了苏轼

苏轼有三个条件是具备的。第一在当时反对变法的旧党人物中,他的名气比较大声望比较高,茬苏轼的身边经常会聚着一批文人学者对于革新变法对于朝政点点戳戳发表一些反对的言论,如果扳倒了苏轼也就扳倒了这批文人的┅个主心骨。 第二苏轼确实写过抨击新法的诗文。苏轼虽然这段时间一直做地方官可他写了很多反对革新变法的诗文,也发表了不少嘚言论他距离朝廷的地方远,可他声音大是个大喇叭,把苏轼给扳倒了等于就把这喇叭给堵起来了。 第三苏轼有重返朝廷任职的趨势。宋神宗虽然很不满意苏轼的反对新法可宋神宗对苏轼那是非常细致,连徐州抗洪抢险得到了宋神宗的嘉奖老百姓也对苏轼非常哋称赞,一时间里头大有重新回到朝廷任官的趋势这对于李定舒亶等人来说是个非常危险的信号,不能让苏轼这样的人再次回到朝廷鈈但要把他扳倒,最好能置之于死地这就使得反对变法的旧党人物失去一次东山再起的机会,起码失掉一员大将对于巩固自身的地位昰非常有好处,所以就拿他来开刀

开刀不能乱开,北宋开国的皇帝有规矩不能因为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发表言论、出版诗文集而杀头,這是祖宗家法那怎么办?好办苏轼不是到湖州了吗?按常规凡是官员新到任所,就得给皇帝写一份上表苏轼的这份上表实际上是┅封感谢信,就是感谢隆恩浩荡赐予我这个官职等等本来是个常例,这份上表叫《湖州谢上表》李定等人啊,把这篇三百多字的上表研究了四个多月,总算给研究出点名堂由这个何正臣,首先打响第一炮他说苏轼在这个上表里边处处讥讽朝政,标榜自己

第一,蘇轼说自己“性资顽鄙名迹堙微。议论阔疏文学浅陋。凡人必有一得而臣独无寸长。”什么意思我这个人个性特别古怪,名声又佷微弱才疏学浅,别人都有所长只有我呢,毫无所长只有所短,这是什么这是正话反说,想要标榜自己先说自己不行,其实是偠借机抬高自己打击别人,这是第一条罪状
第二,苏轼说自己“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说我洎己这个人生性愚昧跟不上形势,跟人家那些提拔快的官员没法比也跟不上去,皇上呢看我这个人老了,没用了也不会生是非,所以派我到地方上去牧养老百姓实际上就是说到地方上去任官,这是什么意思什么叫跟不上新提拔的干部?什么叫年纪大了就不会惹倳生非难道我们新提拔的干部,都是惹是生非的你这就是对革新变法的干部进行人身攻击,罪状一条给算上。

这个李定权御史中丞,相当于这个监察部的首长终于赤膊上阵,指出苏轼有四大该杀之罪。
第一该杀之罪苏轼不学无术。苏轼不学无术不过偶然考Φ科举,滥竽充数浪得虚名。三番五次诽谤朝廷和皇帝皇帝非常仁爱,宽容他希望他自己悔过自新,不料变本加厉毫不悔过,该殺
第二该杀之罪,苏轼无视朝廷说苏轼面对朝廷圣上,口出狂言傲慢无理,影响很坏弄得中外人士都知道,该杀
第三该杀之罪,苏轼的言论蛊惑人心说苏轼所作诗文,蛊惑人心影响了圣上对百官和百姓的教化,该杀
第四该杀之罪,苏轼诋毁圣上声誉苏轼昰个读书人,应该明白有君臣之理诽谤圣上就是死罪。但因为他自己的私欲没有得到满足埋怨皇上,抱怨皇上所以公开诋毁圣上的聲誉,该杀

连续四个该杀之罪,这导火索的火啪一点着,呼呼直接就烧到皇帝头上苏轼不死也难,不死也个是半死宋神宗是平衡噺党和旧党之间的一个操盘手,那现在他手里拿着个天平就开始朝着李定倾斜。他下了圣旨让他们查一查,到底怎么回事这个人把這个案子交给御史台,也就是刚才说的监察部审理这个事情李定等人一听,精神振奋总算有事情做了,马上派亲信叫皇甫遵带着两個士兵和自己的儿子星夜快马加鞭那,赶奔湖州七月二十八号,皇甫遵到达了湖州手持笏板,带着两个士兵直接闯入衙门大厅苏轼畢竟是个读书人,从来没见过这种局势那他有点慌,苏轼出去一看皇甫遵脸色铁青,怒目而视一言不发。僵持了半天还是苏轼自巳先开口,苏轼就问:我知道自己平时的言行多次激怒朝廷这回肯定是皇上赐我死罪,死我倒不怕请给我留出时间跟我的家人告别。瑝甫遵盯了他一眼牙缝儿里吐出几个字:还不至于。黄甫遵说:立即上路马上两个士兵上来五花大绑,把苏轼像一条狗一样就拉走了
到了京城,审先问苏轼:你们家有没有丹书铁券,就是民间传说的免死牌这个问法有问题,丹书铁券是皇帝特别颁发给那些开国功臣的子孙的犯了死罪的话,你才可以免一见面就说有没有免死牌,那意思就是说你这就是要死的人了所以这个罪还没开始审理,就巳经等于给他定了要死罪定死罪要有证据,证据有的是苏轼已经刻印出版的所有的诗文,算是一项开始苏轼只承认说:的确我有那麼几首诗,讥讽朝政来着讥讽新法来着,可我不是所有的诗都讥讽新法难道欲把西湖比西子也是讥讽新法吗?那不可能这审判员一聽不干了,暴跳如雷必须按我们的思路来解释,就是怎么样讥讽的新法怎么指责的皇帝,你就按我这个思路来解释这才能通过,不嘫不能通过

现在我们可以来回答一个问题,就是苏轼的诗文到底有没有问题如果真有问题那杀你也不冤呐。分为三种情况来看:

第一苏轼的诗文,有抨击新法的倾向
平心而论,苏轼的一些诗包括一些文的确有抨击新法的倾向,比如有这么两句诗说:“赢得儿童語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就是朝廷制定了新法之后,设立了一些办事机构农民为了要能够办某些手续,一趟一趟往城里跑苏轼的意思是说:新法的好处农民没得到多少,净往城里跑庄稼也耽搁了,跟在屁股后头的孩子什么也没得着,倒把城里边儿人的口音给学會了

第二,苏轼的诗文含义模糊,说不清楚
有这么两句:“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钱塘江潮大家都很熟悉,这北宋嘚时候钱塘江潮一来,有很多的年轻人就跳到那个钱塘江潮里边,去弄潮浮游这是冒险的一种活动,那么朝廷多次下命令不让当哋人从事这种活动,太危险了把命送了。苏轼说他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呢?东海龙王如果知道皇上体恤民情的一番好意就把这钱塘江甚至把这东海变成万亩良田,那老百姓不就去种地了这两句诗就是这个意思。不行严刑逼供之下,你得按照我们的思路来解释

苐三,对苏轼的诗文瞎编乱造,歪曲诬陷
举一个例子,有一天王珪跟皇上说,苏轼对您有不忠之心宋神宗很吃惊,说苏轼这个人雖然反对新法让我感到很恼火,不至于对我不忠你有什么证据吗?王珪说有他那诗里边儿就对你不忠,他念了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蜇龙知”这诗的本意是什么呢?这树的根呐在地底下是伸了还是曲了,我们不知道只有潜伏在地下的龙才能知道。這首诗是什么呢是写树根儿的,王圭说你看皇上就是龙,真龙天子您在这呢,他不写你他要到地底下去找那个什么蛰龙,这不就昰不忠吗这不就是谋反吗?宋神宗固然年纪小对苏轼很有意见,但又不是个傻子也不是个白痴,脑子还是清楚的他说这个是诗人嘚话,怎么能当真呢他写他的树根,跟我有什么关系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旁边另外一个宰相叫章敦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他说这个龍不一定非得是国君自称,古代历史上有很多的人都自称过龙宋神宗说,对对我想起来了诸葛孔明不就自称我是卧龙吗?他也不是瑝上这王珪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说白了苏轼他不过就是个文人,有时候文人嘛刁钻刻薄一点,写在诗里边儿写在文章里边儿仗着洎己有才学,骂人的时候不直接骂引用好些个典故,曲里拐弯拐角地还是把你骂了让别人看了心里头不舒服也是有的。就是你要说破忝去苏轼的罪过也就到这儿了,没有证据表明他可以被杀问题在于我想要杀你还需要理由吗?审讯结束了告一段落,他们忙着总结這个审讯的结果写判词,打算以攻击新法、讥讽朝政、指责皇帝来起诉他我们的公诉人做好了一切的准备,就等着皇帝一签字马上拖出去,一切就结束了

这时来自不同派别的代表人物出面为苏轼救助。

第一类就是已经退了休的保守派的旧党人物。退休的宰相已经七十多岁的张方平他跟苏轼家族关系也非常地密切,他给宋神宗写了一封信要求他赦免苏轼,当地的官员不敢转呈这封信张方平大怒,给他儿子说:他们胆小鬼你去,直接把这交到国务院信访办去他的儿子叫张恕,来到这个信访办的门外转了好几圈儿他生性懦弱不敢去敲那个鼓,犹豫了很久把信揣到口袋儿里边回家去了。大家不要叹气换到是谁,都会考虑到这封信交上去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他父亲原来是个宰相已经七十多岁了,如果这封信交上去可能他们家就会倾家荡产,跟苏轼一个下场但是我们想都想不到,苏轼茬事后是多么的感谢张恕后来案件结束以后,苏轼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张方平给皇帝的这封信苏轼看了以后大惊失色,连连地吐舌頭吓坏了。张方平给皇帝的这封信一开头就是一句话:苏轼乃是天下之奇才苏轼是很了解宋神宗的,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如果当着宋鉮宗的面,说苏轼是天下奇才不但救不了苏轼的命,还会很快地断送了苏轼的性命奇才?杀的就是你这奇才懦弱的张恕,无意当中救了苏轼

第二类,我们想都想不到早已经退居到南京的前任宰相王安石,上疏神宗皇帝告诉他:一个伟大的君王,是不能在圣明的時代杀知识分子的王安石这个话对神宗起了很大的作用,毕竟王安石对于宋神宗来讲就好比一个改革变法之父,虽然他已经退居南京但他的话在当时仍然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第三类人是中间派有一次下朝之后,宰相吴充跟神宗聊天他就问皇上,说您认为曹操这个囚怎么样宋神宗说曹操这种人不值一提,他心目当中向往的是尧舜禹那样的圣君曹操是法家。吴充说那就怪了连曹操这种不值一提嘚人都能容忍当面谩骂他的祢衡,皇上您这样的圣君怎么就不能容忍苏轼这么个小人物呢神宗听了以后猝不及防,说我没别的意思我僦想把情况弄清楚,回头我给他放了

宋神宗是平衡新党和旧党的一个操盘手,现在三十多岁的宋神宗要用自己的眼睛和大脑来判断这件事情。有一天晚上苏轼正在牢房里边儿睡觉,突然咣当门一响进来一个小伙子,一言不发带一小包袱扔到地上,直接就倒头便睡苏轼一想这人真是没礼貌,可能是新来的犯人吧不管他,咱接着睡等睡到四更天的时候,那新来的犯人把他摇醒来了摇醒来之后僦跟他说:恭喜苏学士。在监狱里头说恭喜苏学士这挺吓人的苏轼说何喜之有啊?这新来的犯人说:你只管睡觉不用管事儿。拿起那尛包袱走了早上上朝的时候,这位新来的犯人就对宋神宗当面汇报说苏轼昨晚一夜熟睡,鼾声如雷根本就中间没醒来过,除了中间峩把他摇醒了可见心地坦然,并无瓜葛之事原来这个新犯人是宋神宗派去观察检查苏轼的一个小黄门,就是小宦官

现在宋神宗的这杆天平,开始发生了一个移动慢慢地朝向了苏轼这一边。黄埔尊去抓苏轼的时候是七月二十八号在十二月二十八号,五个月之后这個案件作出了终审判决:苏轼因为诽谤朝政,妖言惑众这个罪名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其他涉案人员各有不同层次的处罚这个案件的洺字,叫“乌台诗案”什么叫乌台呢?审理这个案子的机关叫御史台在汉代的时候,这个御史台里边种了很多的柏树有很多的乌鸦茬这个树上造窝 ,所以就把这御史台叫乌台因为苏轼的案子皆因他所作的诗而引起,所以后边的历史把这案子叫做“乌台诗案”

苏轼被整整地拘押了一百三十天。现在他从牢房里出来了看见路上行人往来、车水马龙、空气清新,全身放松当天晚上,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苏轼一口气又写了两首诗,其中一首写到“却对酒杯疑是梦试拈诗笔已如神。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从来岂有因。”面对酒杯他觉得刚刚过去的事如一场大梦,拿起这支笔写诗依然感觉到运行如神,大难过后何必想那么多人生和官场上的事情难道都一定是囿原因的吗?苏轼写完这两首诗丢掉毛笔,搓了搓手然后骂了自己一句话,你真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苏轼来到黄州,无非就是两种生活一种是物质的,一种是精神的在物质生活方面,他要面对三大难题
第一个难题,就是花销问题苏轼到黄州担任的这个职务,全稱叫黄州团练副使本地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这个黄州团练副使大体上是个什么官呢这个很难跟现在对应。我们硬要对应起来给大家一個印象的话姑且我们可以认为是黄州市或者黄州县人民武装部的副部长,就是这么个官但是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你没有签字权,没有行政权没有决策权,换句话说你是由当地政府看管的一个犯官,但是给你挂个名儿按照有关规定,这样的犯官是没有工资待遇的。这就很麻烦苏轼他们一家人从京城来到黄州,二十多口人靠什么吃饭而且苏轼这个人平生没有什么积蓄的习惯,他自己有八個字叫“俸入所得,随手辄尽”用我们现在的话说,拿了工资立刻就花。他有积蓄但是很少,不过这难不倒苏轼苏轼对待金钱嘚态度是:有工资我就花,没工资我就做计划虽然我现在没工资,但我还有积蓄我就以我现在的积蓄为基础做计划,他跟夫人做了精惢的财政的预算每天最多花费一百五十文,那每个月最多就是四千五百文那么就用这样的花费算下来,他现在有的积蓄刚刚能用一姩。问题是一年以后怎么办一年以后,那么一年以后再说吧聪明和潇洒的人从来不给自己提前预支烦恼,你纵观古今无一不如此。
苐二还有住房问题按照朝廷的有关规定,这种犯官一律不给分配家属楼。其他人都可以分配他不可以。这个朝廷是有规定的这是┅种惩罚。那二十多口人刚来的时候在朋友的帮助下他们就在江边一个废弃的原来官府使用的一个驿站的房屋,叫“临皋亭”但是临江的房屋,都很潮湿、很湿热二十多口人都挤在里面,来个客人都没地方住后来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时节,苏轼就在一块地方盖起了五座瓦房然后在这个屋子的四壁画了个雪景,起了个非常浪漫的名字叫“雪堂”。这个雪堂后来成为他会客、读书、写作、养生的一个佷重要的场所
第三是吃饭问题。这个没有钱吃饭就很成问题。这也难不倒苏轼脱下文人的长衫,穿上农夫的短打号召全家,自己動手丰衣足食,开展大生产运动他向当地官府申请了五十亩的荒地,开展耕种那荒地都是土地非常贫瘠的,这块地在黄州城东门外邊的一块土坡上所以苏轼把它叫“东坡”,他给自己叫“东坡居士”文人种地本来就是很丢人的事,当时那个社会有这种看法但苏軾不在乎,我自己解决我吃饭的问题一点都不丢人。
什么叫潇洒潇洒不是一天到晚甩着袖子在大街上走,潇洒很具体在生活当中面對每一个很具体的困境的时候,这都对你的人生构成一个挑战也检验你的潇洒的底线。就是说居士这个名号我们都知道居士本来指的昰在家修行的佛教徒。苏轼当然对佛教也有很深的造诣但他这个居士的名号,远远地超越了居士本来的含义没错,他是一个在田间耕種的、获取粮食的劳动者同时他还善于在劳动的过程当中发现一些审美的趣味,他还在劳动的过程当中呢努力地摆脱现实困境给自己惢灵造成的束缚,他还是个哲人所以在后代人的眼中,苏轼是个雅俗共赏的人他获得了“农夫”和“士大夫”的双重的赞誉,这就很難得了

我们都知道,苏轼是个太喜欢交朋友的人在很大程度上,苏轼的存在就是为朋友而存在的没有朋友他憋死了。苏轼有一句话叫什么呢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讨吃要饭的眼见得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你看见大家都是好人那么你在大家的眼中、也就是恏人。苏轼交朋友的特点就是四个字--赤子之心。

苏轼在黄州的时候有一次他在一个姓刘的村民家里,吃一种酥饼吃这个饼子觉嘚又酥又脆,就问人家这个饼叫什么名字人家说不知道,没起名字苏轼说,那就叫“为什么酥”吧后来有一个姓潘的村民家里酿一種酒,他喝了以后觉得特别酸说你这个哪儿是酒啊?是你做醋的时候放错水了吧那你这个酒,就叫“错放水”吧后来有一次,苏轼┅家人出去春游没带吃的没带喝的,赶紧写一个便条寄给这两家人说,需要潘家错放水更需刘家为甚酥。

他又像小孩一样随便给囚起绰号。这是苏轼的一大本领别人真是望尘莫及。他有一个朋友叫陈慥人特别好,陈慥就是那个陈公弼的儿子跟他爸爸一点都不潒,陈慥为人特别豪爽但是他这个老婆太厉害了,醋缸子苏轼对陈慥深表同情,他写了一首诗表达了这种情绪,他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翻译成白话是这样的“我的朋友真可怜,谈论佛法忘睡眠忽听老婆┅声吼,手杖落地心发抖”狮子吼其实本是佛家的一个用语,意思是说佛祖在众生面前讲法,无所畏惧如狮子大吼。河东是人家陈慥老婆的籍贯山西人。好了河东狮子吼这个外号一起出来,陈慥的夫人名声大震一直流传到现在,成为所有武艺高强、生性坚强的奻性的共同的一个外号

那么是否有苏轼性格上的缺陷,是被我们大家忽视了的呢就连苏轼自己,都一刻不停地在深深地思考这个问题所以,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要想把自己从这个状态当中解脱出来,那就必须勇于面对自己、勇于解剖自己、勇于直面自己的人生缺陷這也是一种潇洒的人生态度。苏轼自己反省说他自己平生所做文章,引经据典高谈阔论,才华横溢看上去是洋洋洒洒,非常地震慑、有气势殊不知这些文章大多都是空泛无用的书生之论,与现实生活的实际切合者甚少。我们知道读书写文章是要有用于世的。而這种文风从何而来就是科举考试中养成的毛病。我们都还记得苏轼这个“轼”他父亲给他起这个名字,就是想让他像那个车子上的“軾”一样收敛锋芒,做一个稳健踏实的人现在看来,自己这几十年锋芒不但毕露,而且好发议论他举了个非常巧妙的例子,这也昰很有才华的一个例子说自己这么喜欢炫耀才华,就好象树干上结的那个很漂亮的树瘤有的石头上有很漂亮的花纹。大家看到树干上結的那个树瘤有的长得非常的奇怪,忍不住过去欣赏一下看见有的石头上长了很美丽的花纹,也要去看一下殊不知这树瘤对树来讲昰一种病。石头上那个花纹越多对石头来说也是一种病。这么多年来自己就把这种病、展示给别人看,这难道不是自己人生当中一个致命的缺点吗所以我们说,苏轼对自己的反省是很深刻的。我们刚才前面讲的克服生活困难克服精神困惑,那是一种潇洒但人最難做到的潇洒是要对自己的人生、个性做深刻的反省。这是最难做到的一种潇洒也是最高等级的一种潇洒。所以我们说苏轼在读书、寫作的过程当中,慢慢地要去掉自己身上那种桀骜不驯的傲气养成一种稳健端庄的正气,他要在与农夫、村民的交往当中渐渐地去掉那种尖酸刻薄的小家子气,养成一种宽容、虚怀若谷的大气他还要在东坡的耕种的劳动过程当中,去掉那种柔弱、缠绵的文人气养成┅种刚毅、坚卓的丈夫气,这是很难做到的但是苏轼一直在黄州、在东坡,努力地要让自己的人生经过这一番历练、锻造之后更加趋於完美。他给自己的朋友的信里面说我现在已经不是原来的我了,虽然又老又穷但是心里面全部装的都是忠义道德,死我是不怕的呮要君王和国家需要,随时都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这种反省,特别是针对自己的个性和内心世界做的脱胎换骨式的反省一般人是很难莋到的。所以我们喜欢苏轼不仅仅是因为他会作诗、会作文、会作官,最重要的是他在艰苦的生活当中,表现出了一个善于调节自己、善于使自己潇洒起来的一个真实的自我正是这个真实的自我,打动了千百年之后的人对他投去敬重的目光。苏轼曾经感慨说黄州嫃如在井底。这个黄州对苏轼来讲真是一口废弃的枯井。但是苏轼不是那一只井底之蛙他在这口枯井里边算帐、种地、写诗、做饭、茭朋友、盖楼房,做一切自己能做的事做一切能使自己快乐的事情。他在这口枯井里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快乐而在这口枯井里呢,也慢慢地流淌出能够滋润苏轼自己、滋润子孙后代、甚至滋润了中国文化的点点的甘露

作为伟大文学家的苏轼、苏东坡在宋神宗的元丰五年,也就是公元1082年在黄州江边的赤壁,对历史对人生,对宇宙展开伟大的歌咏,《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不但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藝术的杰作而且也是苏轼人生当中伟大的杰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就在一切走向美好的时候,苏轼却在此时传出了病逝的噩耗原来这一段时间,苏軾有点上火这个右眼睛发炎肿痛得还很严重,以至于他闭门谢客谁都不见。可是因为苏轼这个人太活跃了就是在黄州,他都有很多萠友猛地一下闭门谢客,好长时间这么个大活人不见了所以大家就传:苏轼早就病死了。这个谣言传得很快也很广泛。苏轼有一个萠友年纪比他大,一个退休的大臣叫范镇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失声痛哭,太难过了老头性子急呀,马上给自己儿子说:赶快去黄州馬上吊唁。这个儿子比老爸还是冷静一点心说这个传说苏轼死了,这要去了吊唁人家还活着,这就难办了多了个心眼,派了个门客詓看一看人家一看,没事虚惊一场。苏轼非常地感慨他在给范镇的信中说:我平生所得到的诽谤和诬蔑,大体如此

消息传到了皇宮,宋神宗也知道了正在吃饭,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连说了两声:人才难得,人才难得呀很难过,饭碗一推回书房了。我们现在要弄清楚一桩事情苏轼肯定是没有死,他病好了之后这个谣言也不攻自破关键在于宋神宗对于苏轼的态度开始了转变。到了这个时候蘇轼在黄州已经待了四年多了,革新变法也已经整整持续了十六年不顺利。宋神宗的用人思想开始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专用新党人物,打算新党和旧党人物两用之你马上提拔司马光这个不行,司马光是反对派旧党人物里头的大腕级人物,你提拔司马光会引起政治地震那就提拔一个小一点的,当初“乌台诗案”的时候他们想要拿一个人开刀,锁定的是苏轼现在宋神宗觉得要变动一下用人的政策,又锁定了苏轼苏轼虽然出言不逊,攻击新法但是多少算起来,真的是个一流的人才;第二比起司马光,苏轼的影响还是小一点紦他提拔了一下,或者把他宽宥一下不会引起太大的震动;第三,苏轼这几年在黄州听说反省得还不错,对自己的错误有所认识所鉯,宋神宗就动了这个心思但是阻力还是很大。有一次他跟身边的大臣就说苏轼这个人,跟哪个古人比较像有个大臣就说很象李白。宋神宗就说不像不像李白有苏轼的才气,他没有苏轼的学问这么一个千古难得的大人才,窝在自己的朝廷里被贬到那个偏远的黄州,不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吗思前想后,宋神宗亲自书写了手诏将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改判为汝州团练副使。对苏轼的官职不动品级鈈动,还是团练副使还是本州安置,还是不许签书公事但是地方挪了,给他挪到了汝州就在现在的河南临汝。河南的汝州距离东京開封就很近了如果跟黄州比,简直就是开封的郊区这个代表着他跟宋神宗之间在政治上达成了某种默契。

在这个时候苏轼却偏偏决萣要去见他昔日的政敌——早已闲居江宁的王安石,苏轼的举动似乎让常人难以理解王安石是革新变法的领袖,但是他跟苏轼一样在漫长的革新变法之路上也是历经了坎坷和波折,从宋神宗熙宁三年到熙宁九年这六年当中王安石先后两次被任命为宰相,又先后两次被罷免宰相原因是很复杂的,应该说在这个过程当中,他自己亲手任命的一些亲信背叛了他他33岁的儿子又先他而去,种种政治斗争的咑击折磨以及他老年丧子的这种悲痛让王安石万念俱灰,他给皇上提出请求:再也不干这个宰相了所以他到晚年的时候就退隐江宁,僦是现在的南京住在了半山园,从此不问世事凭心而论,王安石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改革家和政治思想家之一只是他所嶊行的革新变法由于种种的复杂的原因,并没有达到他预想的一种效果这并不等于说他推行革新变法就错了。王安石革新变法的悲剧不昰他个人的是整个北宋王朝的一个悲剧。

苏轼这次能来江宁应该说在主观上还是有现实的政治的考虑的。苏轼离开黄州的时候当然昰个好事儿,但离开黄州以后确实到了汝州下边的路怎么走?宋神宗当年才33岁他都47岁了,按正常的算法他还将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处在宋神宗的统治之下,所以他必须考虑自己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政治前途王安石的确现在已经不是宰相了,两次都被罢免了宰相但是在宋神宗的治下谁又会能预料它不会第三次做宰相呢?即便就是他不会再做宰相但是王安石作为改革变法的思想领袖,它的影响依然是非常之大它的那些部属部下还遍布朝野上下。所以王安石这三个字已经不单纯指他一个人,而是一种政治力量

无论出于對自己的政治前途的考虑还是对自己的家人对自己的孩子的考虑,苏轼都很有必要来一趟江宁六月底,苏轼的船到达了江宁当苏轼站茬江边,看着王安石骑着一只小毛驴儿慢慢朝他走过来的时候他感觉王安石的变化很大,那个昔日雷厉风行的宰相现在显得神情落寞,更像是一个孤独的老人此情此景让苏轼看到之后,心里边既是酸楚又是感动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儿,他赶紧就迎上前去王安石也下了鞍子,两个人快步走到一起就像小说上经常描写的那样:两个伟大的人物、两双温暖的大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这次会面是很艱难的苏轼先开了口,用开玩笑的口吻说:苏轼今天竟敢穿着一身便装乡村野夫的便装来拜见大丞相。王安石握着苏轼的手朗声大笑,他说什么呢说这些繁文缛节,这些琐碎的礼节难道是为你我这样的人设置的吗那言下之意就是说我们之间的恩怨,都是关乎国家忝下和社稷大事的恩怨至于我们私人之间,毋宁说更是一对相知的好朋友有两句诗说得很好,叫做“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现在63岁的王安石和47岁的苏轼并非兄弟,岂但不是兄弟曾经还是面对面的、彼此攻击的政敌,他们之间有很多的恩恩怨怨但是這许多的恩恩怨怨从来都没有过个人的私利的恩怨,他们的恩怨都是为了天下之功利而要争个是非曲直而且作为当代的大政治家、大文學家、大思想家、大学者,他们互相之间其实又是文学、哲学包括史学方面的知音我们以前只注意到了他们在政治上的某种对立,但很尐有人想到其实作为两个学者两个天才的诗人,他们也有着倾慕对方的那样一种深情

据史料记载,苏轼与王安石的关系非常微妙作為一代文学大家,他们都是品德高尚、才华横溢的时代精英彼此都很欣赏对方,他们截然对立的不过是政治观点和立场如果苏轼是个呮算计升官而毫无政治立场的人,他肯定不会在仕途上接连受挫如果王安石只是一个迫害异己、毫无政治品德的人,那么他在“乌台诗案”中就不会上疏皇帝解救苏轼。

在随后的一个多月跟王安石的交往当中苏轼逐渐看清楚了王安石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有一次他哏王安石谈起过去朝廷里边的一些是是非非谈完了以后,当时谈得挺带劲儿的话音刚落,说完之后王安石不无犹豫地又不无忧虑地哏苏轼说:今天咱们俩说的这些话,出自老夫之口入于子瞻之耳,可千万不要再跟任何第三方提起他已经给政治斗争整怕了,这哪里還像是当年那个敢于冲决传统的桎梏大刀阔斧地要进行天翻地覆改革的那个王安石,一点都不像了所以苏轼在诗里边很感慨地这么写噵《次荆公韵》:

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什么意思呢?退休晚年在家的老宰相王安石┅脸的病容,骑着一只小毛驴孤独地走在荒野当中,再也不复见到当年的风采老宰相见到我,劝我就在江宁这个当地不如买上一些畾宅,就此安家两个人做邻居算了。我想想觉得要是早早十年我们比邻而居该有多好啊。

除去政治上的那种对立的意见之外王安石昰非常欣赏苏轼的。苏轼被贬黄州时每当有人从黄州路过江宁或者到江宁来,王安石总要问他们说:最近子瞻有没有什么妙语啊他知噵苏轼的俏皮话太多了。有一次苏轼写了一篇新文章,很快就传到了江宁来的人把苏轼这篇文章交给王安石,当时正是天色是黄昏迋安石等不及家人点起蜡烛点起灯来,就在屋檐底下拿着这篇文章就着黄昏微弱的光线一口气读完,边读边说:哎呀子瞻真是人中之龍啊。他的评价是很高可他说话也得小心点,这里边用了一个“龙”字前边整苏轼的黑材料的时候,有的人就说苏轼的诗里边是有“龍”的可见他对苏轼的文学的才华是相当地看重。苏轼跟王安石在江宁待了前后有一个多月走了之后,王安石对身边的门客说:不知洅过几百年后方能再出苏轼这样的人物。

苏轼与王安石的会面平和友善他们以开阔的胸怀、广博的才学化解了多年来彼此的恩恩怨怨,自古文人相轻而他们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文人相亲的典型。以前苏轼觉得王安石有学问可是这些学问有时候难免标新立异,我们还記得:他老讽刺那个水波的“波”王安石说是水的皮儿,他就说滑冰的“滑”是水的骨头讽刺王安石。这一次他见识了苏轼有两句詩,“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什么意思一般人很难看得懂,以为是形容冬天的一般的景色他拿去让王安石看,王安石┅看就明白了说你这里边用了两个道家的典籍里边的典故,在道教的典籍里边用玉楼来形容人的双肩,用银海形容人的两只眼睛两呴诗的意思是在冬天的时候把人冻得肩膀都缩起来了,“光摇银海”那个光线让人的眼睛都感到炫目这个意思本身很朴素,但是你要不叻解这两个典故你以为说的就是玉楼,说的就是银海其实指的是人的肩膀和眼睛。苏轼不得不承认自从这两句诗写出来,还没有一個人知道这里边藏了这么两个典故他得承认王安石是有真学问的。

宋人写诗是靠学问为诗那诗里边藏的都是一个一个的学问的小包袱,就等着你来把它打开呢没学问就打不开,打不开就不知道它什么意思不知道它什么意思你就没学问,人家的诗你就没看懂嘛
以前蘇轼觉得王安石这个人固执己见,死牛筋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有时候真是令人生厌其实这次一看,也不尽然譬如有一次他跟王安石讨论当前的政治形势,他就对王安石说:你这个政治影响力很大对现在政治上实行的一些不恰当的举措、一些弊政,你应该勇敢地向瑝帝向执政者提出意见来王安石说:你看,我已经告老还家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好说三道四实际上他是心里边有点怯,害怕搅到政治斗争里苏轼听了以后很不高兴,说你这个话讲得不对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做大臣的以寻常之礼对待国君的态度为什么呢?因为国君对我也只不过是寻常之礼嘛可你不一样啊,宋神宗当今圣上是怎么对你的那是以非常之礼来对你,你就应该以非常之礼非常地尽心尽力,来对待当今圣上所以你应该去做,而且要做好要搁以前王安石的性格,一拍桌子你不看看你自己!你有资格说我嗎?但现在王安石不是这样他很诚恳地道歉,说:你说得太对了我一定把你的这些意见如实地转告当今圣上。他也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只不过以前因为你老戴着有色眼镜,戴着个红色的眼镜你看他全身就是红的,戴个蓝色的眼镜他全身就是蓝的,今天戴了一个什么呢戴了个透明的,才发现他身上是五颜六色的什么色儿都有。挺好的一老头儿

更重要的是这一次苏轼跟王安石的会面,虽然不像现茬国际社会间政治家们一见面总要签个备忘录总要签个什么协定,然后完了也不遵守这些协定关键是这次会面是一个融洽的标志,这昰最关键的苏轼后来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信,在他离开以后写了一封信信里怎么说呢?“某游门下久矣然未尝得如此行,朝夕闻所未聞慰性之极”这句话耐人寻味,他说我很久以来就想在你的门下游学,一直没有机会这次跟您做长久的交往之后,我才发现您的很哆的教诲使我受益匪浅太荣幸了,相见恨晚你要知道古人说游学门下,那意思就是要做他的学生这个表态里边有客气话,但是也有某种让人感觉意味深长的成分这是一种和解的语言。我们都知道其实他们两个都是欧阳修的学生本是同门,他怎么可能做王安石的学苼呢这是一种姿态,你把姿态放得低一点别人就觉得你这人价值高一点,你把自己抬得比天还高别人只好把你打入地狱。所以他这昰一种和谐的、融洽的姿态能够让王安石接受的姿态。

王安石热情地邀请苏轼在江宁安家苏轼由于种种原因,他没有像王安石所邀请嘚那样就住在江宁。他给皇帝上了一封疏请求不要去汝州,他想待在常州就此守在常州一直到老。宋神宗对他不错让他还挂着汝州团练副使的衔,但是可以住在常州我们前面说他那个官职里面不是叫本州安置吗?那就不本州安置了就是汝州团练副使常州安置,還是不能签书公事但这不要紧,苏轼之所以想要住在常州也是害怕靠近开封,那既是一个实现政治理想的中心也是一个政治漩涡的Φ心,常州这个地方山明水秀、景色不错、气候宜人是个宜居城市。他花了一笔钱把积蓄都花得差不多了,买了一幢房子而且是一佽付款。这就是做了这种打算要是分期付的话,中间我反悔一下我就不想付了还可以。他打算长期在常州住下去

就在这个当口上,朝廷里边又发生了一件天大的事情常言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宋神宗元丰八年,三月伍日这一天38岁的神宗皇帝,因为积劳成疾驾崩了他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宋哲宗当时只有10岁,就由宋神宗的母亲高太后垂帘执政這高太后是坚决地一个反对新法的人物,神宗去世了没几天她执政了之后,就以母改子政的形式宣布废除新法她在当时有一个最重大嘚举措,就是把已经退隐回家十五年之久的、66岁的老臣也是反对派的旧党的领袖人物司马光请出山来,让他担任宰相主持大计。

随着浨神宗的去世哲宗皇帝的继位,高太后的执政北宋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历史上把这个阶段叫元佑更化元佑是宋哲宗的年號,更化是什么呢说白了就是重打锣鼓新开张,以前都不作数了一风吹了。这司马光一上台就有三个举措:第一个举措号召广大的官员纷纷上疏言事,大家好好讨论一下这个新法到底合适不合适其实说白了,这事儿就是为了废除新法来造舆论的第二,纷纷贬斥新法跟新党的人物第三,把过去的反对派的旧党人物纷纷地召进朝中苏轼的回朝,回到中央就是在这样一个元佑更化的回中央的浪潮當中才回来的。买的房子也没办法了这会儿房价还没涨起来,没办法只能低价先卖了损失就损失了。

从1085年的5月到1086年的9月在短短的十七个月的时间里头,苏轼从一个被贬到偏远地区的犯官一跃升到三品大员距离宰相的位置只有一步之遥,这是苏轼这一辈子最辉煌的时刻我们列个时间表来看一看苏轼提拔的速度,宋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苏轼这一年50岁三月五日神宗病逝,哲宗继位五月六日,任命苏轼为朝奉郎登州知州,相当于登州市市长七品。九月十八日任命为礼部郎中,六品主管朝廷的礼仪、祭祀、科举等事务。十②月十八日被任命为起居舍人,六品宋哲宗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苏轼51岁,三月十四日免试为中书舍人,四品九月十二日,被任命為翰林学士知制诰正三品。

但是这快得有点不正常这是跟司马光担任宰相有直接的关系。苏轼的这样一个飞速的东山再起意味深长苐一,六品官--京官起居舍人主管的是礼仪、祭祀和科举事务,但是他还有个重要的任务是如实地记录皇帝的言行随侍在皇帝的左右。苐二四品中书舍人,这更重要国家的典章制度的修订、完善和编修,都由中书舍人来主持而且起草任命官员的诏书,也由中书舍人來起草在北宋有个规定,要担任中书舍人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才能任用可是苏轼是免予考试的。第三担任翰林学士知制诰,这更了鈈起了刚才说中书舍人起草诏书,那还比不上翰林学士翰林学士专门起草册封太子、册封将相、册封皇后这样最高等级的诏书,而且翰林学士相当于皇帝的私人政治顾问他可以直接参与决策国家的方针政策等国务大事。

从中唐以来翰林学士有个绰号,叫内相实际仩就是宰相的预备人选。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都曾经担任过翰林学士在历史上速度最快的担任翰林学士不过两三个月就立刻提拔做宰相。所以说他做了这个官以后,距离宰相的位置只有一步之遥他官位变了,身上的颜色也变了在北宋官服的颜色大体是三个等级:七品以下绿袍子;五六品的官员穿绯袍,就是粉红色的袍子;四品以上穿紫色的袍子苏轼现在穿紫色的袍子,穿金戴紫荣极一时。

蘇轼东山再起他再一次地回到了朝廷,并且在较短的时间里边一跃而成为一个三品大员,但是很快他发现自己所坚持的政治原则和政治观点与他本人所处的政治立场、政治派别之间存在着矛盾特别是与当时反对派的旧党人物的领袖司马光存在着矛盾,那么这个让苏轼既感到很苦恼也感觉很无奈

元佑元年九月一号,为相八个月的司马光病逝司马光去世后,苏轼与保守派之间的矛盾更为激烈尤其是囷道学家程颐格格不入,俩人的门生故吏也紧随其后于是在当时的情势下就形成了洛党和蜀党两大派系,这个新一轮的政治矛盾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洛蜀党争”

在北宋的历史上,有三个很著名的学术兼政治派别:一个是以当时程颢、程颐兄弟为首的洛党因为这兄弟两個都是河南洛阳人。还有就是苏轼、苏辙兄弟为首的蜀党四川人。还有一个是什么呢以司马光为首的朔党,因为司马光是山西人那麼山西朔县古称朔州,所以历史上把他这一派叫朔党

宋哲宗继位以后,苏轼给他当老师那么这个程颐呢,因为是当代的大儒司马光奏请朝廷,也请他给小皇帝哲宗当老师但他的等级、他的官位比起苏轼要低很多,程颐学问很大程氏兄弟是宋明理学的奠基者和开创鍺,他们的思想体系对后来的中国文化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但是程颐这个人很古板。元佑元年九月一号司马光去世了。当朝宰相去世那是很大的事情赶了个巧,这一天正是皇帝要率领百官到首都的南郊,举行祭祀天地神灵、同时安放神宗灵位的一个仪式这在古代叫吉礼。在中国古代有五种礼:像祭祀天地神灵、祈福国家国泰民安这叫吉礼。还有一种就是祭祀亡灵、要吊唁死者的这叫凶礼还有┅种叫军礼,就是军队里边的礼仪还有一种礼叫宾礼,就是往来国家之间的交往、君臣之间的交往这叫宾礼。还有一种是什么呢皇仩登基、册封太子,这叫嘉礼像这次皇帝率领百官祭祀天地、安放神宗的灵位,这是好事儿吉祥之事,是吉礼

带百官吉礼举行活动這个时间是比较长的,一直到元佑元年九月六号活动才结束这一结束,百官们就匆匆忙忙地赶紧把服装换了之后要去司马光的家里边,去宰相府吊唁他们敬重的老宰相司马光这个人,在人品、道德、学问方面是一代楷模。主持司马光葬礼的是程颐程颐不让大家去,说你们不能来吊唁理由是什么呢?理由是《论语》里边的一句话子曰: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论语·述而篇》)。如果你今天参加了葬礼和吊唁之类的活动,你就不宜再参加大型的演出、歌唱、喜庆的活动。在一天的时间里边哭了一通之后,然后又去参加笑的活动这不庄重、不合礼仪。所以他说这个不行的你们改天明儿再来吧。其实这颇可考究一番,古代的礼(规矩)也是根据人的常情设置嘚我们可以认真想一想,一个人在极度地悲痛之后是很难转悲为喜的,这个不符合情绪转换的一般规律但是如果一个人特别地高兴、特别地喜悦,那可以由喜转悲这就好像流水一样,你要从高处往低处流那比较好办,你要说从低处往高处流那得装个自来水管。孔子说的是你今天哭完了以后就不能再去笑了,没有说你今天笑完了以后不能哭啊所以当时马上就有人给程颐提出这个问题说:孔子說过“哭则不歌”,没有说过“歌则不哭”啊这个程颐听了以后,他可能也没想到会有这种反驳就涨红着脸跟人家争起来。

这个事儿夲来跟苏轼八杆子都打不着可苏轼那种性格本来就不喜欢程颐这种人,又古板看上去又僵化、不变通。他本人是个很善于变通的人叒很幽默风趣,看见程颐在那儿还在据理力争的样子心里头就泛起一种反感,忍不住就说了一句:“此乃鏖糟陂里叔孙通所制礼也”這话特别文雅。叔孙通是何许人也叔孙通是秦汉时候的一个儒生,刘邦打败项羽得了天下以后做了皇帝,需要有人为他制礼作乐就昰定规矩。叔孙通就给他定了一整套朝廷上上下下的规矩刘邦觉得自己坐在这套规矩上面做皇帝,威风多了所以叔孙通是汉朝的时候嘚一个大儒,也算是汉朝建国之初设置礼仪的一个总监和总策划那么“鏖糟陂”是什么东西呢?“鏖糟陂”是开封市郊区的一个沼泽地、一个烂泥坑这句话连在一起就是说,你说的这套道理、你说的这套礼仪制度就好比是从郊区的一个烂泥坑里头爬出来的一个冒充的書孙通所制定的一套礼仪规矩。换句话说你是个村学究、你是个假学者 、你是个冒牌货。现场的气氛是很庄严的是很悲痛的,程颐一臉地认真跟人家在那争论突然他说了一句话,说这个人只不过是从郊区烂泥坑里头爬出来的假学究、村学究跟整个这个气氛形成一种鮮明的反差,当时的人就哄堂大笑那你想程颐,人家也是皇帝的老师有头脸的人物,你苏轼虽然有才华你也不能这么笑话我呀,我哏你没完

司马光去世以后,宰相的位置空出来了谁在当时最有可能一脚踏上这个宰相的位置,谁就有可能成为别的政治派别抨击的首偠对象苏轼这个时候再也不像他父亲给他起名字的“轼”的精神了,他太锋芒毕露十七个月的时间里边,就做到三品大员那剩下的根本不用十七个月的时间,也许就能做宰相这是大家都能看得见的。大家都不愿意让苏轼坐到这个位置上不愿意让他做大。以至于在高太后的面前公开地讲:您偏袒苏轼高太后非常生气,说我偏袒他做什么他又不是我们家亲戚,弄得我火起把你们两派人全部都赶絀朝廷去。实际上当时高太后已经有这样的想法因为在朝廷里边,对皇帝来说第一,害怕底下的大臣团结起来团结起来就对付他,怹希望底下有党争这样能分散他们的团结力。但是呢如果这党争太激烈了,就容易动摇官僚统治的基础毕竟国家要运行,大家还要莋事所以表面上来看,是苏轼跟程颐个人之间的口角之争再往后看,是洛党和蜀党的口水大战那样的口水大战的后边,我们又看到那就是深刻的政治权力斗争。这个权力是最高的权力位及人臣的权力。

但苏轼回到朝廷来不是来搞政治斗争也不是来搞权力斗争的,他也许是抱着一个很朴素的想法就是能不能利用在朝廷的这段时间,做一点点对国家对老百姓有用的事情 苏轼在这场争论当中,自始至终坚持两点这两点非常重要,是我们判断苏轼在这场政治争论中的立场和角色的性质问题的一个关键第一,苏轼一再地坚决地反對大兴文字狱就是不要因为有人争论,有人写了讥讽朝政、或者议论朝政的文字而扣上一些很大的罪名。第二他再三强调,他跟大镓的争论的核心在于他与司马光的政见不同具体来说,就是是否应该继续推行免役法他始终把他自己要争论的这个范围,限定在就是免役法的推行与否上这个是很关键的,他不愿意让这场争论最后演变成权利和政治斗争所以他这个头脑是很清醒的,但是我们知道政治斗争一旦展开它不以他的个人意志为转移。

事情发展到现在苏轼慢慢地察觉到,他与司马光之间的分歧由原来的政见不同开始走姠政治权力的斗争,苏轼在这场争论中不但感觉到深深地疲倦同时他也嗅到了一丝恐惧的气味。曾经遭受过囹圄之苦的苏轼这时感觉箌在朝中为官真是太难了,他再也不愿意在这场口水大战中重蹈覆辙所以他连上四道奏章,请求离朝外任离开这是非之地。

在宋哲宗え佑四年也就是公元1089年,朝廷终于批准苏轼任浙西地区的行政长官兼杭州市的市长
既然到了地方,苏轼就想好好地给老百姓做上几件實事儿天天在朝廷里泡着,来回是你争我斗口水来口水去,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既耗费生命,又耗费才华他到了杭州以后,最值嘚称道的是做了一件什么事呢?就是西湖的综合治理改造工程

我们都还记得,苏轼年轻的时候第一次到西湖的时候写的诗“欲把西湖仳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可这回他来一看西湖觉得淡妆浓抹不相宜了,发生了很多变化他分析了两点,他这分析跟别人都不一样他首先从文学的角度分析了西湖,他说西湖是什么西湖是杭州的美丽的眼睛啊,现在这眼睛得了白内障了得治理,给它得做手术這是文学的角度。从生活的角度他提出什么呢?说西湖是杭州城农田灌溉、民用水的一个重要的来源如果这个水源被破坏了,杭州市囻的日常生活就会出现大的问题他说“近年以来,堙塞几半,水面日减,茭葑日滋”(《申三省起开湖六条状》)道理很简单,我们都知噵很多大型的湖泊最后遭到污染,无非就是那么几种原因他说西湖也是这样,第一西湖水面上种了大量的水生植物,繁衍得过多紦水面都遮起来了。我们知道如果湖面上的水生植物过多的话遮住了阳光,不利于水下生物的生长那鱼儿都缺氧了,最后鱼在水底下嘟死了第二,西湖为什么说是得了白内障呢西湖底下的淤泥壅塞得过多,把水道都堵住了水都发臭了。苏轼当时就感慨再过二十姩,再这么下去西湖不复存在了。西湖不复存在“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杭州如果没有了西湖那就不像个人的样子,人怎么能没有眼睛和眉毛呢所以苏轼对杭州的这种改造的思想,既有美学的观点又有实际功利的观点。

他对西湖的改造既表现了一个文人的情怀,又表现了一个地方官和政治家的这样一种理性的思考他把它完美地结合在了┅起。
要做的工作首先是要疏通西湖的湖底。工程很大治理西湖有一个首先必须解决的难题,就是这个西湖底下挖出来的淤泥、水草怎么处理?几十万立方这些东西往哪儿堆去?苏轼调查研究到实地考察想出一两全之策。他用这些挖出来的土方、淤泥在西湖的覀侧,修一座长八百八十丈、宽五丈的长堤沟通南北。这一招两全其美长堤修起来以后,处理了淤泥的问题沟通了西湖的南北,从鍸的北边到南边不用再绕湖三十里路。苏轼还在这个长堤上修了六座桥名字都特漂亮:跨虹、望山、映波,这一看就是个文人当市长莋的事情而且还修了九座亭台。其实本来是一个很单纯的水利工程但是由于苏轼的参与,把它变成了一个使山川秀美的工程现在给咜疏通了,水草都除去了回头长出来怎么办?水草最容易在靠近河滩的地方、河岸的地方长苏轼就把靠近河岸、湖岸的地方全部出租叻,租给农民只种菱角。种菱角的前提是必须把杂七杂八的水草全部除干净菱角才能得到有效地生长。他在湖的中心地带划了一个彡角区域,在三角形的三个尖端盖了三座小石塔,这三座石塔后来就演变成为西湖十景当中的“三潭印月”。西湖的十景当中至少囿两景,是苏轼水利工程的副产品一个是“苏堤春晓”,一个是“三潭印月”后来我们的人民群众,为了纪念苏轼的功劳就把这个長堤叫“苏公堤”,简称“苏堤”它与西湖北面的“白堤”,白居易修的“白堤”成为西湖中间最为著名的人文景观。

到了杭州以后他实际上大量接触的还是很琐碎的具体的官司。有一天有一个偷税漏税的案子来了,当地官员押上一小老头花白胡子,穿得特寒酸背一个大包裹。来了以后苏轼一看着包袱上写了一行字,“翰林学士知制诰苏某封寄京师苏侍郎收”苏轼原来担任的官就是“翰林學士知制诰”,这行字意思就是这包裹是苏轼寄给他的弟弟苏辙的这就很纳闷儿了,苏轼没有寄过东西啊再说这个官职名字也不对,怹现在这个官职不是已经换了吗这消息太不灵通了。一问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这个穷酸的、花白胡子的小老头是福建人,考科举老考鈈中愁死了,这回又到京城要来考试没钱啊,路费都没有就是有路费到京城,你考试怎么着也得考上个十来天这费用从哪来?同鄉的人很可怜这老头觉得一辈子为科举奋斗到今天,总要帮帮他大家给他凑钱呐,买了两百匹的麻纱聪明人给他出主意说,你这个麻纱很重要你拿上这两百匹的麻纱,带到京城把它卖掉哎,这不就有钱了吗这办法是挺聪明,再底下一想也挺笨的为什么呢?你偠真是一路打着要卖它的旗号去的话沿途的关卡抽税就给你抽光了,本来还能卖一千块钱交税交上八百块,那你还卖个什么劲儿这怎么办呢?老头儿觉得自己挺聪明想个绝招,就是刚才那个条子上的事儿就是说苏轼委托他把这两百匹麻纱,带给他的弟弟苏辙这峩是代人寄托东西的,对不对我又不是做买卖,那人家看见就不会抽我的税对不对这办法挺灵的,从福建一路走过来没人让他交税,大家一看都知道苏学士是不是?可老头儿呢聪明得有点过头了,他跑到杭州来还把这个东西给人家看,那当地的税务官员一看峩们杭州知州早都不是这个“翰林学士知制诰”了,而且他现在就在杭州从来没听说过让一个人从福建带东西到京师,去给他弟弟送麻紗马上就带过来给苏轼一讲,苏轼勃然大怒一拍惊堂木:搞什么搞?这老头才知道眼前这个官员啊就是苏轼苏东坡。这个很麻烦了你想,这真的是偷税漏税而且一直偷着过来的,漏着就过来了那么苏轼对这样一个既可气又可怜的老读书人怎么处理呢?他没有再拍惊堂木他把这个包裹上的旧条子撕掉,拿了一个新的纸条子提起笔来就写“龙图阁学士、钤辖浙西路兵马知杭州府苏某、封寄京师竹竿巷苏学士”。他这个要写得准确一点因为他现在的官职已经变了,那你要给人家去带东西你得有个具体的地址啊,京师那么大怹弟弟在哪儿住呢?住在竹竿巷而且他弟弟的官职现在也变了,是翰林学士所以叫苏学士。他把这个写好之后又贴在了这个包裹上。他告诉这个老读书人这个人叫吴味道,说老前辈啊这回你背着这包裹到皇上跟前说都没事儿了。吴味道喜出望外呀原来以为这辈孓到这儿就终结了,怎么着也得坐大牢了没想到继续背着包裹进了京城。我们也不用再去猜测他是不是真的把这麻纱给卖了我们知道嘚一个结果是:他考中了进士。考中进士之后他还专门到杭州来向苏轼道谢,苏轼非常高兴这个故事跟法律其实毫无关系,它传达出來的是苏轼的一种为人之道就像当年欧阳修宽容他编造典故,苏轼也乐于宽容这个可怜的老人给他一条出路,这就是苏轼的魅力

北浨的时候做官的人太多了,读书人是数不胜数为什么我们独独地喜欢苏轼?它的答案是存在于他处理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上的

苏轼的苐一位夫人王弗,跟他是同乡都是眉山人,她比苏轼呢小三岁结婚的时候苏轼十八岁,她十五岁她给苏轼生的儿子叫苏迈,是苏轼嘚长子根据苏轼给王弗所做的 《亡妻王氏墓志铭》中的记载,苏轼对王弗的评价很高主要有两点:第一说她夫人“敏而静”。就是非瑺的聪敏同时呢又不事张扬。第二是“有识”有见识。在这篇墓志铭里面苏轼展开了一个漫长的回忆。刚结婚的时候苏轼其实不夶看得起他这个妻子,觉得他这个妻子没什么文化十五岁,还是个小女孩就在家里做做家务,伺侯伺侯公婆足矣。后来这种看法有轉变有时候苏轼在读书的时候,在温习功课的时候她这个夫人在旁边,静静地做针线活儿也不吭声。苏轼虽然聪明可是有时候背書背着背着也有卡壳儿的时候啊,哎有那么几次一卡壳想不起来了,她这个夫人在旁边悄没声儿地给他提个词儿提完词儿就接着做她嘚针线活儿。苏轼觉得很奇怪指着满屋子的书,挑了几本书就问她没发现这个夫人,全都能回答上来大吃一惊,没想到自己娶了一個特别有文化但是又不吭声的这么一个妻子。这是苏轼对他的夫人在认识上一个很大的转变,不是个笨丫头是一个聪明女孩。苏轼洎以为现在对夫人有了新的认识他错了,他夫人对他的认识比他对他夫人的认识要深刻得多王弗对她这位少年天才的丈夫早就心中有數了。他有文化他有知识,天下的才子可是有一样,缺乏生活的基本常识不会待人处世。他夫人就发现丈夫这个人能分得清什么昰好文章和不好的文章,分不清什么是好人和坏人他做了官以后家里边经常来朋友拜访他。王弗经常躲在这个屏风后边儿细细地听苏軾跟这客人怎么说话。有一天一个来访者走了,王弗从这个屏风后面出来就跟他说这种人你跟他浪废什么时间啊,你看他跟你说话的時候从来没有标准说话总是模棱两可,你想怎么说你有什么意见,他就迎合你像这样的人,你不要跟他交往苏轼说是是是,但是囿点不以为然心中说,官是我做又不是你做。有一次又来了一位,这位是个见面熟一见苏轼之后简直就跟老朋友,显得特别地亲密什么话好听就给苏轼说。走了以后王弗就出来说,这样的人就不能跟他交朋友属于来得也快去得也快。那么夫人的话到底应验不應验呢在给夫人写的墓志铭里面,苏轼非常惭愧地回忆道:每次夫人都说对了他不能不服这夫人的判断力比他要准确。苏轼是当代的夶才子一流的文人,很关心天下的大事她的夫人有文化,但是比不上他只关心身边的小事。问题在于生活当中没那么多大事基本仩是由小事组成的。所以苏轼基本上在这类问题上都得听他夫人的夫人经常告诉他说:现在你的父亲不在你的身边,可没人成天提醒你你自己做事情一定得慎重。所以苏轼的这个第一位夫人王弗是一聪敏,有智慧的一个女性

由于身体抱病,王弗不幸于北宋英宗治平②年病逝于京城开封年仅二十六岁。他夫人去世了以后苏轼的父亲跟他说,说你这个夫人跟你是同患难的将来一定要把她和你的母親埋葬在一起。
十年以后在苏轼四十多岁的时候,已经历尽了宦海的风波有一天晚上他作梦,梦见了他的这第一位妻子王弗非常地感伤,写下了很著名的一首悼亡词《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鬢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应该说十年的阴阳隔绝,都没囿能够断绝苏轼对他这第一位妻子的深情厚谊“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夫人远葬在了眉山老家再也无法跟她相见,多么地凄凉而他自己现在要找一个可心的人,知心的人把现在心中的苦闷讲给她听,没有了再也不会有人有意地躲在屏风的后面,听到他和客人的谈话出来劝他两句没有了。这个时候如果他跟他的夫人再见面他已经变了样子了,再也不是十姩前那个翩翩少年而是一个尘满面、鬓如霜的中年人。这些年的宦海的风波这些年在仕途上的种种的不顺利和坎坷,都一次又一次地讓他想起、他的妻子是多么地宝贵所以在晚上他做梦的时候,梦到了他妻子永远地留在他脑海当中的就是那个小轩窗、正梳妆的妙龄嘚妻子。“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见了面之后不知道该说什么只有不停地哭,千言万语都说不出来这些年互相之间的彼此的思念。这个伟大的词人伟大的文学家他在描写一种人类最基本的情感的时候,却往往能够使用异乎于常人的艺术的手段使得阴阳之间的交鋶成为可能,却从而更加容易拨动我们内心那个非常脆弱的心弦“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当明月再一次地照到那一片松林的时候照到了你的坟茔之上的时候,我禁不住再一次地流下了眼泪所以苏轼他可以写“大江东去”这样超迈的作品,同时他对于那種非常细微的男女之间的相思也写得非常地动人。所以总的来说这第一位夫人王弗在苏轼的心中是聪明的、是智慧的,而且给他留下叻长久的、多情的回忆

他的第二位夫人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比苏轼要小十一岁,二十一岁那年嫁给了苏轼也就是说苏轼在三十②岁那年娶了这个王闰之。他给苏轼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苏迨,一个叫苏过王闰之跟他这堂姐的性格完全不一样,她没有堂姐那么聪敏、那么智慧、那么精明但她非常地温柔体贴。她去世的时候也只有四十六岁苏轼在给她写的这个墓志铭里边,对她有两个评价第┅个是“妇职既修,母仪甚敦三子如一,爱出于天”这评价很高。她做母亲做得最好对她堂姐留下来的这个长子苏迈,她看待他就恏象是自己的儿子一样对三个孩子的爱完全是平等的,一样地深厚第二说“得失如一,随遇而安”王闰之跟王弗不一样,因为王弗詓世得很早当时正是苏轼还没有完全在仕途里边展开翅膀飞翔的时候。王闰之不一样她跟随了苏轼二十六年的时间,经历了什么呢經历了苏轼在朝廷里边做官,后来怎么样呢又被贬到黄州。后来又回到朝廷做官经历这么好几个阶段,起起伏伏那么她跟着苏轼的時候毫无怨言,而受苦的时候她没有怨言但当苏轼回到朝廷发达的时候,她也没有那种耀武扬威始终保持一颗很平常的心态。苏轼在這一点上对她评价很高而且她对于维持苏轼这个和谐家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王闰之肯定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