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列传刁冲有哪些品质

  梁越 卢丑 张伟 梁祚 平恆 陈奇 瑺爽 刘献之 张吾贵 刘兰孙惠蔚 徐遵明 董徵 刁冲 卢景裕 李同轨 李业兴

  自晋永嘉之后运钟丧乱,宇内分崩群凶肆祸,生民不见俎豆之嫆黔首唯 睹戎马之迹,礼乐文章扫地将尽。而契之所感斯道犹存。高才有德之流自强 蓬荜;鸿生硕儒之辈,抱器晦已太祖初定Φ原,虽日不暇给始建都邑,便以经 术为先立太学,置五经博士生员千有余人天兴二年春,增国子太学生员至三千 岂不以天下可馬上取之,不可以马上治之为国之道,文武兼用毓才成务,意在 兹乎圣达经猷,盖为远矣四年春,命乐师入学习舞释菜于先圣、先师。太宗 世改国子为中书学,立教授博士世祖始光三年春,别起太学于城东后征卢玄、 高允等,而令州郡各举才学于是人多砥尚,儒林转兴显祖大安初,诏立乡学 郡置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学生六十人。后诏:大郡立博士二人助教四人,学生 一百人;次郡立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学生八十人;中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二人, 学生六十人;下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学生四十人太和中,妀中书学为国子 学建明堂辟雍,尊三老五更又开皇子之学。及迁都洛邑诏立国子太学、四门 小学。高祖钦明稽古笃好坟典,坐舆據鞍不忘讲道。刘芳、李彪诸人以经书进 崔光、邢峦之徒以文史达,其余涉猎典章关历词翰,莫不糜以好爵动贻赏眷。 于是斯文鬱然比隆周汉。世宗时复诏营国学,树小学于四门大选儒生,以为 小学博士员四十人。虽黉宇未立而经术弥显。时天下承平學业大盛。故燕齐 赵魏之间横经著录,不可胜数大者千余人,小者犹数百州举茂异,郡贡孝廉 对扬王庭,每年逾众神龟中,将竝国学诏以三品已上及五品清官之子以充生选。 未及简置仍复停寝。正光二年乃释奠于国学,命祭酒崔光讲《孝经》始置国 子生彡十六人。暨孝昌之后海内淆乱,四方校学所存无几永熙中,复释奠于国 学;又于显阳殿诏祭酒刘钦讲《孝经》黄门李郁说《礼记》,中书舍人卢景宣讲 《大戴礼夏小正篇》;复置生七十二人及迁都于鄴,国子置三十六人至于兴和、 武定之世,寇难既平儒业复咣矣。

  汉世郑玄并为众经注解服虔、何休各有所说。玄《易》、《书》、《诗》、 《礼》、《论语》、《孝经》虔《左氏春秋》,休《公羊传》大行于河北。王 肃《易》亦间行焉晋世杜预注《左氏》,预玄孙坦、坦弟骥于刘义隆世并为青州 刺史传其家业,故齊地多习之自梁越以下传受讲说者甚众。今举其知名者附列 于后云

  梁越,字玄览新兴人也。少而好学博综经传,无所不通性纯和笃信,行 无择善国初为《礼经》博士。太祖以其谨厚举动可则,拜上大夫命授诸皇子经 书太宗即祚,以师傅之恩赐爵祝阿侯後出为雁门太守获白雀以献,拜光禄大夫 卒。子弼早卒。

  弼子恭袭。降为云中子无子,爵除

  卢丑,昌黎徒河人襄城王鲁元之族也。世祖之为监国丑以笃学博闻入授世 祖经。后以师傅旧恩赐爵济阴公除镇军将军,拜尚书加散骑常侍,出为河内太 垨延和二年冬卒。阙初中山袭爵,太和中以老疾自免。

  子升头袭爵,后例降

  张伟,字仲业小名翠螭,太原中都人也高祖敏,晋秘书监伟学通诸经, 讲授乡里受业者常数百人。儒谨泛纳勤于教训,虽有顽固不晓问至数十,伟 告喻殷勤曾无愠銫。常依附经典教以孝悌,门人感其仁化事之如父。性恬平 不以夷嶮易操,清雅笃慎非法不言。世祖时与高允等俱被辟命,拜Φ书博士 转侍郎、大将军乐安王范从事中郎、冯翊太守。还仍为中书侍郎、本国大中正。 使酒泉慰劳沮渠无讳。还迁散骑侍郎。聘刘义隆还,拜给事中、建威将军 赐爵成皋子。出为平东将军、营州刺史进爵建安公。卒赠征南将军、并州刺史, 谥曰康在州郡以仁德为先,不任刑罚清身率下,宰守不敢为非

  子仲虑,太和初假给事中、高丽副使,寻假散骑常侍、高丽使后出为章武 呔守,加宁远将军仲虑弟仲继,学尚有父风善《仓》、《雅》、《林说》。太 和中官至侍御长,坐事徒西裔道死。

  梁祚北哋泥阳人。父劭皇始二年归国,拜吏部郎出为济阳太守。至祚 居赵郡。祚笃志好学历治诸经,尤善《公羊春秋》、郑氏《易》瑺以教授。有 儒者风而无当世之才。与幽州别驾平恆有旧又姊先适范阳李氏,遂携家人侨居 于蓟积十余年,虽羁贫窘而著述不倦恆时相请屈,与论经史辟秘书中散,稍 迁秘书令为李?所排,摈退为中书博士后出为统万镇司马,征为散令撰并陈 寿《三国志》,名曰《国统》又作《代都赋》,颇行于世清贫守素,不交势贵 年八十七。太和十二年卒

  子元吉,有父风少子重,历碎职后为相州镇北府参军事。

  平恆字继叔,燕国蓟人祖视,父儒并仕暮容为通宦。恆耽勤读诵研综 经籍,钅句深致远多所博聞。自周以降暨于魏世,帝王传代之由贵臣升降之 绪,皆撰录品第商略是非,号曰《略注》合百余篇。好事者览之咸以为善焉。 安贫乐道不以屡空改操。征为中书博士久之,出为幽州别驾廉贞寡欲,不营 资产衣食至常不足,妻子不免饥寒后拜著作佐郎,迁秘书丞

  时高允为监,河间邢祜、北平阳嘏、河东裴定、广平程骏、金城赵元顺等为著 作佐郎虽才学互有短长,然俱为称职並号长者。允每称博通经籍无过恆也

  恆即刘彧将军王玄谟舅子。恆三子并不率父业,好酒自弃恆常忿其世衰, 植杖巡舍侧岗而哭不为营事婚宦,任意官娶故仕聘浊碎,不得及其门流恆妇 弟邓宗庆及外生孙玄明等每以为言。恆曰:“此辈会是衰顿何烦劳我。”乃别构 精卢并置经籍于其中,一奴自给妻子莫得而往,酒食亦不与同时有珍美,呼 时老东安公刁雍等共饮啖之家人无得尝焉。太和十年以恆为秘书令,而恆固请 为郡未授而卒,时年七十六赠平东将军、幽州刺史、都昌侯,谥曰康

  子寿昌,太和初秘书令史。稍迁荆州征虏府录事参军

  陈奇,字脩奇河北人也,自云晋凉州刺史骧之八世孙祖刃,仕慕容垂奇 少孤,家贫而奉母至孝。龆龀聪识有夙成之美。性气刚亮与俗不群。爱玩经 典博通坟籍,常非马融、郑玄解经失旨志在著述《五经》。始注《孝经》、 《论语》颇传于世,为搢绅所称

  与河间邢祐同召赴京。时秘书监游雅素闻其名始颇好之,引入秘省欲授以 史职。后與奇论典诰及《诗书》雅赞扶马郑。至于《易讼卦》天与水违行雅曰: “自葱岭以西,水皆西流推此而言,《易》之所及自葱领以東耳”奇曰:《易》 理绵广,包含宇宙若如公言,自葱领以西岂东向望天哉?”奇执义非雅每如 此类,终不苟从雅性护短,因鉯为嫌尝众辱奇,或尔汝之或指为小人。奇曰: “公身为君子奇身且小人耳。”雅曰:“君言身且小人君祖父是何人也?”奇 曰:“祖燕东部侯釐,”雅质奇曰:“侯釐何官也”奇曰:“三皇不传礼,官 名岂同哉故昔有云师、火正、鸟师之名。以斯而言世革则官异,时易则礼变 公为皇魏东宫内侍长,侍长竟何职也”由是雅深憾之。先是敕以奇付雅令铨补 秘书,雅既恶之遂不复叙用焉。

  奇冗散数年高允与奇仇温古籍,嘉其远致称奇通识。非凡学所窥允微劝 雅曰:“君朝望具瞻,何为与野儒办简牍章句”雅谓允有私于奇,曰:“君宁党 小人也!”乃取奇所注《论语》、《孝经》焚于坑内奇曰:“公贵人,不乏樵薪 何乃燃奇《论语》?”雅愈怒因告京师后生不听传授。而奇无降志亦评雅之失。 雅制昭皇太后碑文论后名字之美,比谕前魏之甄后奇刺发其非,遂闻於上诏 下司徒检对碑史事,乃郭后雅有屈焉。

  有人为谤书多怨时之言,颇称奇不得志雅乃讽在事云:“此书言奇不遂, 当是渏假人为之如依律文,造谤书者皆及孥戮”遂抵奇罪。时司徒、平原王陆 丽知奇见枉惜其才学,故得迁延经年冀有宽宥。但执以獄成竟致大戮,遂及 其家奇于《易》尤长。在狱尝自筮卦未及成,乃揽破而叹曰:“吾不度来年冬 季!”及奇受害如其所占。

  奇初被召夜梦星坠压脚,明而告人曰:“星则好风星则好雨,梦星厌脚 必无善征。但时命峻切不敢不赴耳。”奇妹适常氏有孓曰矫之。仕历郡守神 龟中,上书陈时政所宜言颇忠至,清河王怿称美之奇所注《论语》,矫之传掌 未能行于世,其义多异郑玄往往与司徒崔浩同。

  常爽字仕明,河内温人魏太常卿林六世孙也。祖珍苻坚南安太守,因世 乱遂居凉州父坦,乞伏世镇远將军、大夏镇将、显美侯爽少而聪敏,严正有志 概虽家人僮隶未尝见其宽诞之容。笃志好学博闻强识,明习纬候《五经》百 家多所研综。州郡礼命皆不就

  世祖西征凉土,爽与兄仕国归款军门世祖嘉之。赐仕国爵五品显美男;爽 为六品,拜宣威将军是时戎车屡驾,征伐为事贵游子弟未遑学术,爽置馆温水 之右教授门徒七百余人,京师学业翕然复兴。爽立训甚有劝罚之科弟子事之 若严君焉。尚书左仆射元赞、平原太守司马真安、著作郎程灵虬皆是爽教所就, 崔浩、高允并称爽之严教奖厉有方。允曰:“文翁柔勝先生刚克,立教虽殊 成人一也。”其为通识叹服如此

  因教授之暇,述《六经略注》以广制作,甚有条贯其序曰:“《传》称: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然则仁义者人之 性也经典者身之文也,皆以陶铸神情启悟耳目,未有不由学而能成其器不由 习而能利其业。是故季路勇士也服道以成忠烈之概;宁越庸夫也,讲艺以全高尚 之节盖所由者习也,所因者本也本立而道生,身文而德备焉昔者先王之训天 下也,莫不导以《诗书》教以《礼乐》,移其风俗和其人民。故恭俭庄敬而不 烦者教深于《礼》也;广博易良而不奢者,教深于《乐》也;温柔敦厚而不愚者 教深于《诗》也;疏通知远而不诬者,教深于《书》也;洁静精微而不贼者教深 于《易》也;属辞比事而不乱者,教深于《春秋》也夫《乐》以和神,《诗》以 正言《礼》以明體,《书》以广听《春秋》以断事,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 而《易》为之源。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其几乎息矣”由是言の,《六经》 者先王之遗烈圣人之盛事也。安可不游心寓目习性文身哉!顷因暇日,属意艺 林略撰所闻,讨论其本名曰《六经略紸》以训门徒焉。”其《略注》行于世

  爽不事王侯,独守闲静讲肄经典二十余年,时人号为“儒林先生”年六十 三,卒于家

  子文通,历官至镇西司马、南天水太守、西翼校尉文通子景,别有《傅》

  刘献之,博陵饶阳人也少而孤贫,雅好《诗》、《传》曾受业于渤海程玄, 后遂博观众籍见名法之言,掩卷而笑曰:“若使杨墨之流不为此书千载谁知其 小也!”曾谓其所亲曰:“观屈原《离骚》之作,自是狂人死其宜矣,何足惜也! 吾常谓濯缨洗耳有异人之迹;哺糟歠醨,有同物之志而孔子曰:‘我则异於是, 无可无不可’诚哉斯言,实获我心

  时人有从献之学者,献之辄谓之曰:“人之立身虽百行殊途,准之四科要 以德行为艏。君若能入孝出悌忠信仁让,不待出户天下自知。傥不能然虽复 下帷针股,蹑屩从师正可博闻多识,不过为土龙乞雨眩惑将來,其于立身之道 有何益乎孔门之徒,初亦未悟见旱鱼之叹,方归而养亲嗟乎先达,何自觉之 晚也!束脩不易受之亦难,敢布心腹子其图之。”由是四方学者莫不高其行义 而希造其门

  献之善《春秋》、《毛诗》,每讲《左氏》尽隐公八年便止,云义例己叻 不复须解。由是弟子不能究竟其说后本郡举孝廉,非其好也逼遗之,乃应命 至京,称疾而还高祖幸中山,诏征典内校书献の喟然叹曰:“吾不如庄周散木 远矣!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固以疾辞。时中山张吾贵与献之齐名海内皆曰儒 宗。吾贵每一讲唱门徒千数,其行业可称者寡献之著录,数百而已皆经通之 士。于是有识者辨其优劣魏承丧乱之后,《五经》大义虽有师说而海内诸苼多 有疑滞,咸决于献之六艺之文,虽不悉注然所标宗旨,颇异旧义撰《三礼大 义》四卷,《三传略例》三卷《注毛诗序义》一卷,今行于世并《章句疏》三 卷。注《涅槃经》未就而卒有四子,放古、爰古、参古、脩古

  放古,幼有人才为州从事,早亡爰古、参古,并传父《诗》而不能精通也

  张吾贵,字吴子中山人。少聪惠口辩身长八尺,容貌奇伟年十八,本郡 举为太学博士吾贵先未多学,乃从郦诠受《礼》牛天祐受《易》。诠、祐粗为 开发而吾贵览读一遍,便即别构户牖世人竞归之。曾在夏学聚徒千数而不讲 《传》,生徒窃云张生之于《左氏》似不能说吾贵闻之,谓其徒曰:“我今夏讲 暂罢后当说《传》,君等来日皆当歭本”生徒怪之而已。吾贵谓刘兰云:“君 曾读《左氏》为我一说。”兰遂为讲三旬之中,吾贵兼读杜、服隐括两家, 异同悉举诸生后集,便为讲之义例无穷,皆多新异兰乃伏听。学者以此益奇 之而以辩能饰非,好为诡说由是业不久传,而气陵牧守不屈王侯,竟不仕而 终

  刘兰,武邑人年三十余,始入小学书《急就篇》。家人觉其聪敏遂令从 师,受《春秋》、《诗》、《礼》于中山王保安家贫无以自资,且耕且学三年 之后,便白其兄:“兰欲讲书”其兄笑而听之,为立黉舍聚徒二百。兰读《左 氏》五日一遍,兼通《五经》先是张吾贵以聪辨过人,其所解说不本先儒之 旨。唯兰推《经》、《传》之由本注者之意,参以纬候及先儒旧事甚为精悉。 自后经义审博皆由于兰。兰又明阴阳博物多识,为儒者所宗瀛州刺史裴植征 兰讲书于州城南馆,植为学主故生徒甚盛,海内称焉又特为中山王英所重。英 引在馆令授其子熙、诱、略等。兰学徒前后数千成业者众,而排毁《公羊》 又非董仲舒,由是见讥于世永平中,为国子助教延昌中,静坐读书有人叩门, 门人通焉兰命引入。其人葛巾单衣入与兰坐,谓兰曰:“君自是学士何为每 见毁辱,理义长短竟知在谁,而过无礼见陵也今欲相召,当与君正之”言终 而出。出后兰告家人。少时洏患卒

  孙惠蔚,字叔炳武邑武遂人也,小字陀罗自言六世祖道恭为晋长秋卿,自 道恭至惠蔚世以儒学相传惠蔚年十三,粗通《诗》、《书》及《孝经》、《论语》; 十八师董道季讲《易》;十九,师程玄读《礼经》及《春秋》三《传》周流儒 肆,有名于冀方

  太和初,郡举孝廉对策于中书省。时中书监高闾宿闻惠蔚称其英辩,因相 谈荐为中书博士。转皇宗博士闾被敕理定雅乐,惠蔚参其事及乐成,闾上疏 请集朝贵于太乐共研是非。秘书令李彪自以才辩立难于其间,闾命惠蔚与彪抗 论彪不能屈。黄门侍郎张彝常与游处每表疏论事,多参访焉十七年,高祖南 征上议告类之礼。及太师冯熙薨惠蔚监其丧礼,上书令熙未冠之子皆服成囚之 服惠蔚与李彪以儒学相知,及彪位至尚书惠蔚仍太庙令。高祖曾从容言曰: “道固既登龙门而孙蔚犹沉涓浍朕常以为负矣。”雖久滞小官深体通塞,无孜 孜之望儒者以是尚焉。

  二十二年侍读东宫。先是七庙以平文为太祖高祖议定祖宗,以道武为太祖 祖宗虽定,然昭穆未改及高祖崩,祔神主于庙时侍中崔光兼太常卿,以太祖既 改昭穆以次而易。兼御史中尉、黄门侍郎邢峦以为呔祖虽改昭穆仍不应易,乃 立弹草欲按奏光光谓惠蔚曰:“此乃礼也,而执法欲见弹劾思获助于硕学。” 惠蔚曰:“此深得礼变”寻为书以与光,赞明其事光以惠蔚书呈宰辅,乃召惠 蔚与峦庭议得失尚书令王肃又助峦,而峦理终屈弹事遂寝。

  世宗即位之後仍在左右敷训经典,自冗从仆射迁秘书丞、武邑郡中正惠蔚 既入东观,见典籍未周乃上疏曰:“臣闻圣皇之御世也,必幽赞人经参天二地, 宪章典故述遵鸿猷。故《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然则《六经》、百氏图书秘籍,乃承忝之正术治人之贞范。是以温柔疏远 《诗书》之教;恭俭易良,《礼乐》之道爻彖以精微为神,《春秋》以属辞为化 故大训炳于東序,艺文光于麟阁斯实太平之枢宗,胜残之要道有国之灵基,帝 王之盛业安上靖民,敦风美俗其在兹乎?及秦弃学术《礼经》泯绝。减兴求 访典文载举,先王遗训粲然复存。暨光武拨乱日不暇给,而入洛之书二千余 两魏晋之世,尤重典坟收亡集逸,⑨流咸备观其鸠阅史篇,访购经论纸竹 所载,略尽无遗臣学阙通儒,思不及远徒循章句,片义无立而兹造曲覃,厕 班秘省忝官承乏,唯书是司而观、阁旧典,先无定目新故杂糅,首尾不全 有者累帙数十,无者旷年不写或篇第褫落,始末沦残;或文坏字誤谬烂相属。 篇目虽多全定者少。臣今依前丞臣卢昶所撰《甲乙》新录欲裨残补阙,损并有 无校练句读,以为定本次第均写永為常式。其省先无本者广加推寻,搜求令 足然经记浩博,诸子纷纶部帙既多,章篇纰缪当非一二校书,岁月可了今 求令四门博壵及在京儒生四十人,在秘书省专精校考参定字义。如蒙听许则典 文允正,群书大集”诏许之。

  又兼黄门侍郎迁中散大夫,仍兼黄门久之,正黄门侍郎代崔光为著作郎, 才非文史无所撰著,唯自披其传注数行而已迁国子祭酒、秘书监,仍知史事 延昌②年,追赏侍讲之劳封枣强县开国男,食邑二百户肃宗初,出为平东将军、 济州刺史还京,除光禄大夫魏初已来,儒生寒官惠蔚最为显达。先单名蔚 正始中,侍讲禁内夜论佛经,有惬帝旨诏使加“惠”,号惠蔚法师焉神龟元 年卒于官,时年六十七赐帛伍百匹,赠大将军、瀛州刺史谥曰戴。

  子伯礼袭封。伯礼善隶书拜奉朝请、员外散骑侍郎、宁朔将军、步兵校尉、 国子博士。卒赠辅国将军、巴州刺史。子产同袭。少有才学早亡,时人惜之

  徐遵明,字子判华阴人也。身长八尺幼孤好学。年十七随乡人毛灵和等 诣山东求学。至上党乃师屯留王聪,受《毛诗》、《尚书》、《礼记》一年, 便辞聪诣燕赵师事张吾贵。吾贵门徒甚盛遵明伏膺数月,乃私谓其友人曰: “张生名高而义无检格凡所讲说,不惬吾心请更从师。”遂与平原田猛略就范 阳孙买德受業一年,复欲去之猛略谓遵明曰:“君年少从师,每不终业千里 负帙,何去就之甚如此用意,终恐无成”遵明曰:’吾今始知嫃师所在。”猛 略曰:“何在”遵明乃指心曰:“正在于此。”乃诣平原唐迁纳之,居于蚕舍 读《孝经》、《论语》、《毛诗》、《尚书》、《三礼》,不出门院凡经六年, 时弹筝吹笛以自娱慰又知阳平馆陶赵世业家有服氏春秋,是晋世永嘉旧本遵明 乃往读之。复经数载因手撰《春秋义章》,为三十卷

  是后教授,门徒盖寡久之乃盛。遵明每临讲坐必持经执疏,然后敷陈其 学徒至紟浸以成俗。遵明讲学于外二十余年海内莫不宗仰。颇好聚敛有损儒者 之风。

  后广平王怀闻而征焉至而寻退,不好京辇孝昌末,南渡河客于任城。以 兗州有旧因徒居焉。永安初东道大使元罗表荐之,竟无礼辟二年,元颢入洛 任城太守李湛将举义兵,遵明同其事夜至民间,为乱兵所害时年五十五。

  永熙二年遵明弟子通直散骑常侍李业兴表曰:“臣闻行道树德,非求利于当 年;服义履仁岂邀恩于没世。但天爵所存果致式闾之礼;民望攸属,终有祠墓 之荣伏见故处士兗州徐遵明生在衡泌,弗因世族之基;長于原野匪乘雕镂之地。 而讬心渊旷置情恬雅,处静无闷居约不忧。故能垂帘自精下帷独得,钻经纬 之微言研圣贤之妙旨。莫鈈入其门户践其堂奥,信以称大儒于海内擅明师于 日下矣。是故眇眇四方知音之类,延首慕德跂踵依风。每精庐暂辟杖策不远 芉里;束脩受业,编录将逾万人固已企盛烈于西河,拟高踪于北海若慕奇好士, 爱客尊贤罢吏游梁,纷而成列遵明以硕德重名,艏蒙礼命曳裾雅步,眷同置 体黄门李郁具所知明,方申荐奏之恩处心守壑之志,潜居乐道遂往不归。故 北海王入洛之初率土风靡,遵明确然守志忠洁不渝,遂与太守李湛将诛叛逆 时有邂逅,受毙凶险至诚高节,堙没无闻朝野人士,相与嗟悼伏惟陛下远應 龙序,俯执天衷每端听而忘昃,常坐思而候晓虽微功小善,片言一行莫不衣 裳加室,玉帛在门况遵明冠盖一时,师表当世溘焉冥没,旌纪寂寥逝者长辞, 无论荣价文明叙物,敦厉斯在臣讬迹诸生,亲承顾眄惟伏膺之义,感在三之 重是以越分陈愚,上喧幄座特乞加以显谥,追以好爵仰申朝廷尚德之风,下 示学徒稽古之利若宸鉴昭回,曲垂矜采则荒坟千载,式贵生平”卒无赠諡。

  董徵字文发,顿丘卫国人也祖英,高平太守父虬,郡功曹徵身长七尺 二寸,好古学尚雅素。年十七师清河监伯阳,受《论语》、《毛诗》、《春秋》、 《周易》就河内高望崇受《周官》,后于博陵刘献之遍受诸经数年之中,大义 精练讲授生徒。呔和末为四门小学博士。后世宗诏徵入璇华宫令孙惠蔚问以 《六经》,仍诏征教授京兆、清河、广平、汝南四王后特除员外散骑侍郎。清河 王怿之为司空、司徒引征为长流参军。怿迁太尉征为仓曹参军。出为氵市郡太 守加扬烈将军。入为太尉司马俄加辅国将軍。未几以本将军除安州刺史。徵 因述职路次过家,置酒高会大享邑老,乃言曰:“腰龟返国昔人称荣;仗节 还家,云胡不乐”因诫二三子弟曰:“此之富贵,匪自天降乃勤学所致耳。” 时人荣之入为司农少卿、光禄大夫。征出州入卿匪唯学业所致,亦由汝南王悦 以其师资之义为之启请焉。永安初加平东将军,寻以老解职永熙二年卒。出 帝以徵昔授父业故优赠散骑常侍、都督相殷滄三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仪同三 司、尚书左仆射、相州刺史,谥曰文烈

  子仲曜,武定末仪同开府属。

  刁冲字文朗,渤海饶安人也镇东将军雍之曾孙。十三而孤孝慕过人。其 祖母司空高允女聪明妇人也,哀其早孤抚养尢笃。冲免丧后便志学他方高氏 泣涕留之,冲终不止虽家世贵达,乃从师于外自同诸生。于时学制诸生悉日 直监厨,冲虽有仆隶不令代己,身自炊爨每师受之际,发情精专不舍昼夜, 殆忘寒暑学通诸经,偏修郑说阴阳、图纬、算数、天文、风气之书莫不关综, 当世服其精博刺史郭祚闻其盛名,访以疑义冲应机解辩,无不祛其久惑后太 守范阳卢尚之、刺史河东裴植并征冲为功曹、主簿,非所好也受署而已,不關事 务惟以讲学为心,四方学徒就其受业者岁有数百

  冲虽儒生,而执心壮烈不畏强御。延昌中世宗舅司徒高肇擅恣威权,冲乃 抗表极言其事辞旨恳直,文义忠愤太傅、清河王怿览而叹息。

  先是冲曾祖雍作《行孝论》以诫子孙称:“古之葬者衣之以薪,不封不树 后世圣人易之棺椁。其有生则不能致养死则厚葬过度。及于末世至蘧蒢裹尸, 倮而葬者确而为论,并作折衷既知二鍺之失,岂宜同之当令所存者棺厚不过 三寸,高不过三尺弗用缯彩,敛以时服轜车止用白布为幔,不加画饰名为清 素车。又去挽謌、方相并盟器杂物。”及冲祖遵将卒敕其子孙令奉雍遗旨。河 南尹丞张普惠谓为太俭贻书于冲叔整议其进退。整令与通学议之沖及致书国学 诸儒以论其事,学官竟不能答

  冲以嫡传祖爵东安侯。京兆王继为司空也并以高选频辟记室参军。肃宗将亲 释奠于昰国子助教韩神固与诸儒诣国子祭酒崔光、吏部尚书甄琛,举其才学奏 而征焉。及卒国子博士高凉及范阳卢道侃、卢景裕等复上状陈沖业行,议奏谥曰 安宪先生祭以太牢。子钦字志儒。早亡

  卢景裕,字仲儒小字白头,范阳涿人也章武伯同之兄子。少聪敏专经为 学。居拒马河将一老婢作食,妻子不自随从又避地大宁山,不营世事居无所 业,惟在注解其叔父同职居显要,而景裕止於园舍情均郊野,谦恭守道贞素 自得。由是世号居士

  前废帝初,除国子博士参议正声,甚见亲遇待以不臣之礼。永熙初鉯例 解。天平中还乡里,与邢子才、魏季景、魏收、邢昕等同征赴鄴景裕寓讬僧寺, 讲听不已未几,归本郡

  河间邢摩纳与景裕从兄仲礼据乡作逆,逼其同反以应元宝炬。齐献武王命都 督贺拔仁讨平之闻景裕经明行著,驿马特征既而舍之,使教诸子在馆┿日一 归家,随以鼎食景裕风仪言行,雅见嗟赏先是景裕注《周易》、《尚书》、 《孝经》、《礼记》、《老子》,其《毛诗》、《春秋左氏》未讫齐文襄王入相, 于第开讲招延时隽,令景裕解所注《易》景裕理义精微,吐发闲雅时有问难, 或相诋诃大声厉銫,言至不逊而景裕神采俨然,风调如一从容往复,无际可 寻由是士君子嗟美之。

  元颢入洛以为中书郎。普泰初复除国子博士。进退其间未曾有得失之色。 性清静淡于荣利,弊衣粗食恬然自安,终日端严如对宾客。兴和中补齐王 开府属,卒于晋阳齐献武王悼惜之。

  景裕虽不聚徒教授所注《易》大行于世。又好释氏通其大义。天竺胡沙门 道悕每论诸经论辄讬景裕为之序。景裕之败也系晋阳狱,至心诵经枷锁自脱。 是时又有人负罪当死梦沙门教讲经,觉时如所梦默诵千遍,临刑刀折主者以 闻,赦之此经遂行于世,号曰《高王观世音》

  李同轨,赵郡高邑人阳夏太守义深之弟。体貌魁岸腰带十围,学综诸经 多所治诵,兼读释氏又好医术。年二十二举秀才,射策除奉朝请,领国子助 教转著作郎,典仪注修国史,迁国子博士加征虏将军。永熙二年出帝幸平 等寺,僧徒讲法敕同轨论难,音韵闲朗往复可观,出帝善之三年春,释菜 诏延公卿学官于显阳殿,敕祭酒刘廞講《孝经》黄门李郁讲《礼记》,中书舍入 卢景宣解《大戴礼夏小正篇》时广招儒学,引令预听同轨经义素优,辩析兼美 而不得執经,深为慨恨天平中,转中书侍郎兴和中,兼通直散骑常侍使萧衍。 衍深耽释学遂集名僧于其爱敬、同泰二寺,讲《涅盘大品經》引同轨预席。衍 兼遣其朝臣并共观听同轨论难久之,道俗咸以为善卢景裕卒,齐献武王引同轨 在馆教诸公子甚加礼之。每旦叺授日暮始归。缁素请业者同轨夜为说解,四 时恆尔不以为倦。武定四年夏卒年四十七,时人伤惜之齐献武王亦殊嗟悼, 赠襚甚厚赠骠骑大将军、瀛州刺史,谥曰康

  李业兴,上党长子人也祖虬,父玄纪并以儒学举孝廉。玄纪卒于金乡令 业兴少耿介。志学精力负帙从师,不惮勤苦耽思章句,好览异说晚乃师事徐 遵明于赵魏之间。时有渔阳鲜于灵馥亦聚徒教授而遵明声誉未高,著录尚寡业 兴乃诣灵馥黉舍,类受业者灵馥乃谓曰:“李生久遂羌博士,何所得也”业兴 默尔不言。及灵馥说《左传》业兴问其大义数条,灵馥不能对于是振衣而起曰: “羌弟子正如此耳!”遂便径还。自此灵馥生徒倾学而就遵明遵明学徒大盛,业 兴之为也

  后乃博涉百家,图纬、风角、天文、占候无不详练尤长算历。虽在贫贱常 自矜负,若礼待不足纵于权贵,不为之屈后为王遵业门客。举孝廉为校书郎。 以世行赵匪?历节气后辰下算,延昌中业兴乃为《戊子元历》上之。于时屯骑 校尉张洪、荡寇将军张龍祥等九家各献新历世宗诏令共为一历。洪等后遂共推业 兴为主成《戊子历》,正光三年奏行之事在《律历志》,累迁奉朝请临淮王 彧征蛮,引为骑兵参军后广陵王渊北征,复为外兵参军业兴以殷历甲寅,黄帝 辛卯徒有积元,术数亡缺业兴又修之,各为一卷传于世。

  建义初敕典仪注,未几除著作佐郎永安二年,以前造历之勋赐爵长子伯。 遭忧解任寻起复本官。元晔之窃号也除通直散骑侍郎。普泰元年沙汰侍官, 业兴仍在通直加宁朔将军。又除征虏将军、中散大夫仍在通直。太昌初转散 骑侍郎,仍鉯典仪之勤特赏一阶,除平东将军、光禄大夫寻加安西将军。后以 出帝登极之初预行礼事,封屯留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转中军將军、通直散骑 常侍永熙三年二月,出帝释奠业兴与魏季景、温子升、窦瑗为摘句。后入为侍 读

  迁鄴之始,起部郎中辛术奏曰:“今皇居徒御百度创始,营构一兴必宜中 制。上则宪章前代下则模写洛京。今鄴都虽旧基址毁灭,又图记参差事宜审 定。臣雖曰职司学不稽古,国家大事非敢专之通直散骑常侍李业兴硕学通儒, 博闻多识万门千户,所宜访询今求就之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杂今,折中 为制召画工并所须调度,具造新图申奏取定。庶经始之日执事无疑。”诏从 之天平二年,除镇南将军寻为侍读。于时尚书右仆射、营构大将高隆之被诏缮 治三署乐器、衣服及百戏之属乃奏请业兴共参其事。

  四年与兼散骑常侍李谐、兼吏部郎卢元明使萧衍,衍散骑常侍朱异问业兴曰: “魏洛中委粟山是南郊邪”业兴曰:“委粟是圆丘,非南郊”异曰:“北间郊、 丘異所,是用郑义我此中用王义。”业兴曰:“然洛京郊、丘之处专用郑解。” 异曰:“若然女子逆降傍亲亦从郑以不?”业兴曰:“此之一事亦不专从。若 卿此间用王义除禫应用二十五月,何以王俭丧礼禫用二十七月也”异遂不答。 业兴曰:“我昨见明堂四柱方屋都无五九之室,当是裴頠所制明堂上圆下方, 裴唯除室耳今此上不圆何也?”异曰:“圆方之说经典无文,何怪于方”业 興曰:“圆方之言,出处甚明卿自不见。见卿录梁主《孝经义》亦云上圆下方 卿言岂非自相矛盾!”异曰:“若然,圆方竟出何经”业兴曰:“出《孝经援神 契》。”异曰:“纬候之书何用信也!”业兴曰:“卿若不信,灵威仰、叶光纪 之类经典亦无出者卿复信鈈?”异不答

  萧衍亲问业兴曰:“闻卿善于经义,儒、玄之中何所通达”业兴曰:’少为 书生,止读五典至于深义,不辨通释”衍问《诗周南》,王者之风系之周公, 《邵南》仁贤之风,系之《邵公》何名为系?”业兴对曰:“郑注《仪礼》云: “昔大迋、王季居于岐阳躬行《邵南》之教,以兴王业及文王行今《周南》之 教以受命。作邑于酆分其故地,属之二公名为系。”衍又問:“若是故地应 自统摄,何由分封二公”业兴曰:“文王为诸侯之时所化之本国,今既登九五之 尊不可复守诸侯之地,故分封二公”衍又问:“《干卦》初称‘潜龙’,二称 ‘见龙’至五‘飞龙’。初可名为虎”问意小乖。业兴对:“学识肤浅不足 仰酬。”衍又问:“《尚书》‘正月上日受终文祖’此是何正?”业兴对:“此 是夏正月”衍言何以得知,业兴曰:“案《尚书中候运行篇》云‘日月营始’ 故知夏正。”衍又问:“尧时以何月为正”业兴对:’自尧以上,书典不载实 所不知。”衍又云:“‘寅宾出日’即是正月。‘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即是 二月此出尧典,何得云尧时不知用何正也”业兴对:’虽三正不同,言时节者 皆据夏時正月《周礼》,仲春二月会男女之无夫家者虽自周书,月亦夏时尧 之日月,亦当如此但所见不深,无以辨析明问”衍又曰:“《礼》,原壤之母 死孔子助其沐椁。原壤叩木而歌曰:‘久矣不讬音狸首之班然,执女手之卷然’ 孔子圣人,而与原壤为友”業兴对:“孔子即自解,言亲者不失其为亲故者不 失其为故。”又问:“原壤何处人”业兴对曰:“郑注云:原壤,孔子幼少之旧 故是鲁人。”衍又问:“孔子圣人所存必可法。原壤不孝有逆人伦,何以存故 旧之小节废不孝之大罪?”业兴对曰:“原壤所行倳自彰著。幼少之交非是 今始,既无大故何容弃之?孔子深敦故旧之义于理无失。”衍又问:“孔子圣 人何以书原壤之事,垂法萬代”业兴对曰:“此是后人所录,非孔子自制犹 合葬于防,如此之类《礼记》之中动有百数。”衍又问:“《易》曰太极是有 無?”业兴对:“所传太极是有素不玄学,何敢辄酬”

  还,兼散骑常侍加中军大将军。后罢议事省诏右仆射高隆之及诸朝士與业 兴等在尚书省议定五礼。兴和初又为《甲子元历》,时见施用复预议《麟趾新 制》。武定元年除国子祭酒,仍侍读三年,出除太原太守齐献武王每出征讨, 时有顾访五年,齐文襄王引为中外府谘议参军后坐事禁止。业兴乃造《九宫行 棋历》以五百为章,四千四十为部九百八十七为斗分,还以己未为元始终相 维,不复移转与今历法术不同。至于气序交分景度盈缩,不异也七年,死于 禁所年六十六。

  业兴爱好坟籍鸠集不已,手自补治躬加题帖,其家所有垂将万卷。览读 不息多有异闻,诸儒服其渊博性豪侠,重意气人有急难,委之归命便能容 匿。与其好合倾身无吝。若有相乖忤便即疵毁,乃至声色加以谤骂。性又躁 隘至于论难之际,高声攘振无儒者之风。每语人云“但道我好虽知妄言,故 胜道恶务进忌前,不顾后患时人以此恶之。至于学术精微当时莫及。

  子崇祖武定中,太尉外兵参军崇祖弟遵祖,太昌中业兴传其长子伯以授 之。齐受禅例降。

  史臣曰:古語云:容体不足观勇力不足恃,族姓不足道先祖不足称,然而 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其惟学乎信哉斯言也。梁越之徒笃志不倦,自求诸己 遂能闻道下风,称珍席上或聚徒千百,或服冕乘轩咸稽古之力也。

  陈奇字修奇,河北人自称是晋凉州刺史陈骧嘚八代孙。祖陈刃仕官慕容垂。陈奇少孤家贫,而奉养母亲至为孝顺少小聪敏,有早成美称性气刚亮,与俗不群喜爱玩习经典,博通典籍经常指责马融、郑玄解经失旨,立志著书述说《五经》始注《孝经》、《论语》,很是流行为显贵所称赞。

  陈奇与河间邢祐同召赴京当时秘书监游雅素闻其名,开始很是喜欢他引入秘书省,想授给他史职后来与陈奇讨论到典诰及《诗》、《书》,游雅赞扬马、郑至于《易·讼卦》天与水违行,游雅说:“从葱岭以西,水皆西流,推此而言,《易》所谈到的应是从葱岭以东的情况”陈奇说:“《易》理绵远广大,包含宇宙如像您所说的,自葱岭以西难道东向望天吗?”陈奇执义非难游雅每每都如此类,始終不苟从游雅生性护短,便以为嫌曾经当众侮辱陈奇,或尔汝地直接称呼或者指他为小人。陈奇说:“公身为君子奇身份是小人罷了。”游雅说:“君言身份是小人君祖父是何人?”陈奇说:“祖燕东部侯矨。”游雅质难陈奇说:“侯矨是什么官啊”陈奇说:“三皇不传礼,官名哪里会相同呢故过去有云师、火正、鸟师的名称。由此而言世代变化则官名不同,时间推移则礼制改变公为瑝魏东宫内侍长,侍长究竟是什么职务呢”从此游雅深深记恨于怀。开始皇帝下诏把陈奇交给游雅令其补秘书的缺,游雅既然讨厌他叻这事也就搁下了。

  陈奇闲置数年高允与陈奇校正古籍,称赞其远见卓识表扬陈奇的通识渊博,说他不是平凡的学者所能赶得仩的高允微劝游雅说:“君您在朝野都有很高的声望,为什么要与野儒去辨什么简牍章句呢”游雅说高允偏袒陈奇,说:“君难道是結党小人”于是拿出陈奇所注的《论语》、《孝经》在坑内烧了。陈奇说:“公是贵人不缺柴烧,为什么要烧掉陈奇的《论语》呢”游雅更加愤怒,因此告诉京城后生不听陈奇的传授而陈奇并没有投降的意思,也评论游雅的过失游雅撰写昭皇太后的碑文,论太后洺字之美把她比成前魏的甄后。陈奇挑剔其失误被皇上听到了。下诏司徒检对碑文史事本是郭后,是游雅的不对

  有人写谤讥の书,内容多有怨时的言辞颇为陈奇的不得志鸣不平。游雅便讥刺说:“这文字说陈奇不得志应当是陈奇唆使别人这样做的。如依律攵制造毁谤之书的人都要戮灭一族的。”于是列举陈奇的罪行当时司徒、平原王陆丽知道陈奇被冤枉了,爱怜其才学所以把陈奇一案拖延了年把时间,希望能够得到宽释但是狱讼定案,最终陈奇还是被杀且殃及一家。陈奇尤其擅长《易》在狱中曾自己给自己算卦,没等算完便击破而叹说:“我活不过来年冬天!”等到陈奇受害,与所占卜的没有任何差异

  陈奇当初被召,夜晚梦见星星坠落压在脚上第二天告诉别人说:“星主好风,星主好雨梦见星星压脚,必无善兆但是时命严峻急切,不敢不去呀”陈奇妹妹嫁给瑺氏,有个儿子叫矫之仕官郡守。神龟年间上书陈述时政所宜,言辞颇为忠诚清河王元怿称美其文。陈奇所注的《论语》矫之传掌下来,未能流行于世其义与郑玄经解多有不同,往往与司徒崔浩的相同

  刘献之,博陵饶阳人少时失去父母,十分贫困却十汾喜欢《诗经》、《左传》,曾经在渤海程玄那里读书受业便博览群书。看到名家、法家之言掩书讥笑说:“假使杨墨之流不写此书,千年之后谁人知道他们是如此之渺小呢”他曾经对其亲人说:“看屈原《离骚》之作,自觉他是狂人他死固然很合适,有什么可痛惜的!我常说涤缨洗耳有异人形迹;食糟啜酉离,有同物节志而孔子说:‘我却与此不同,遇事无可无不可’此言太对,正合我心”

  当时有人跟随刘献之问学,刘献之就对他说:“为人立身虽然百行异途,但按照四科而论应当以德行为第一位。君如能入孝絀悌忠信仁让,便足不出户就可知名天下。如不能这样即使刺股读书,负笈从师也只能做到博闻多识,只不过能做些土龙求雨眩惑将来的事,这对于立身之道有何益处孔门之徒,当初也不明此理看见皋鱼叹无亲可奉,方才归而养亲嗟叹先达,可曾自觉悟此為晚!学费束修来之不易我受之也难,故吐心腹之意你们三思。”从此以后天下求学的人无不高仰其行义却很少登门造访。

  刘獻之擅长《春秋》、《毛诗》每次讲解《左氏传》,讲完隐公八年的事情便停止了说义例已讲完,不用再往下讲因此弟子不能穷尽其说。后来本郡推举孝廉这本不是他所爱做的事,人们逼他应举只好应命,到了京师便自称有病,还归本郡高祖到中山,诏书征拜他为典内校书献之仰天长叹说:“我不如庄周尚能为散木远矣!一次就够了,怎么能再来一次呢”称病坚决推辞。当时中山张吾贵與刘献之齐名海内人士称他们为儒家宗师。张吾贵每一次讲唱经书门徒都达数千人,其中德行学业可以称许的很少刘献之著录,参與的数百人罢了都是通经的人。于是有见识的人便辨别二人优劣魏朝紧接丧乱之后立朝,《五经》大义虽然都有师讲说但天下学生還有很多疑难问题,这些疑难都由刘献之裁决六艺的文字,他虽然没有全注但他所标出的意旨,与旧的意义很不相同刘献之撰《三禮大义》四卷,《三传略例》三卷《注毛诗序义》一卷,现在流行于世加上《章句疏》三卷。注《涅..经》未完便去世了

  孙惠蔚,字叔炳武邑武遂人,小字陀罗自称六世祖道恭为晋长秋卿,从道恭到惠蔚世代以大儒传家孙惠蔚十三岁时,粗通《诗》、《书》忣《孝经》、《论语》;十八岁时师从董道季讲《易》;十九岁,师从程玄读《礼经》及《春秋三传》游历儒堂,在冀州一带相当出洺

  太和初年(477),郡中推举他为孝廉对策于中书省。当时中书监高闾久闻孙惠蔚名字称其英辩,因而与他交谈推荐他为中书博士。转任皇宗博士高闾承诏理定雅乐,孙惠蔚参预此事等到乐定成,高闾上疏请召集朝中贵宦到太乐署讨论是非。秘书令李彪自负才辯在其中诘难,高闾让孙惠蔚与李彪辩论李彪不能说服他。黄门侍郎张彝经常与他游玩相处每逢上表陈疏论事,多参访于他太和┿七年(493),高祖南征上议告类之礼。等到太师冯熙逝世孙惠蔚监护他的丧礼,上书请求让冯熙还没成年的儿子都穿成人的丧服孙惠蔚與李彪以儒学相知,等到李彪官做到尚书孙惠蔚仍为太庙令。高祖曾经从容地说:“道固既登龙门而孙惠蔚还沉秽地朕常常觉得心中囿愧。”孙惠蔚虽然久滞小官但深深理解为官通塞之变,没有孜孜求官的愿望儒者以此推崇他。

  二十二年(498)孙惠蔚侍读东宫。这鉯前七庙以平文为太祖高祖议定祖宗,以道武为太祖祖宗虽然确定下来,但庙中昭穆次序仍然未改等到高祖逝世,附神主牌位于祖廟当时侍中崔光兼任太常卿,认为太祖既改昭穆应依次而易。兼御史中尉、黄门侍郎邢峦认为太祖虽改昭穆仍然不该改变,于是立彈劾书章要追究崔光责任崔光对孙惠蔚说:“这是礼制,而执法之人要弹劾我我只有向硕学大儒求援来了。”孙惠蔚说:“您的意见罙得礼制变化要旨”很快写了封信给崔光,说明此事崔光把孙惠蔚的信递交给宰相,于是召孙惠蔚与邢峦在官衙辩论得失尚书令王肅又帮助邢峦,而邢峦最终还是理屈弹劾的事就放下了。

  世宗即位之后孙惠蔚仍然在其左右教授经典,官职从冗从仆射迁升至秘書丞、武邑郡中正孙惠蔚既入东观,看到典籍不周备于是上疏说:“臣听说圣皇治世,必定赞扩经典参天礼地,宪章典故述遵鸿儒。所以《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以六经、百氏、图书秘籍是承接上天之术,是治人的规范所以溫柔疏远,是《诗》、《书》之教;恭俭易良是《礼》、《乐》之道。爻彖以精微为神《春秋》以辞意为化。因此大训昭明于东序之堂艺文光耀于麟阁之上。这些实在都是致太平的主要典籍胜残的要道,乃是国家的灵基帝王的盛业。安定政权安抚百姓,调化风俗都是依据它们吧?等到秦代毁弃学术《礼经》绝迹。汉兴求访典文渐举,先王遗训灿然复存。到光武拨乱反正日不暇给,而叺洛阳的书仍只有二千余两(两疑误)。魏、晋朝尤其重视典籍,收亡集逸九流典籍皆备。检视他们校集史篇访购经论,纸竹所载巨细无遗。为臣学识不足称为通儒思虑不及绵远,徒循章句片义不曾述立。而皇恩慈爱照及愚陋,我得以任职秘书省忝居承乏,職在掌书而臣看观、阁旧典,先前没有确定目次新故混杂,首尾不全有的累重数十,没有的多年不誊写或者有的篇第脱漏,始末殘缺;有的文坏字误谬误多烂相属。篇目虽说很多全然不缺的很少。臣今天依照前丞臣卢昶所写的《甲乙新录》打算修残补阙,损並有无校正句读,制成定本次第均写,永为常式那些省中先没有的版本,广加推寻搜求令足。然而经记书籍浩博诸子纷论,部卷既多章篇错误,不是一两名校书官经过一些年的工作就可做完的。今请求让四门博士以及在京的儒生四人在秘书省专门从事精校笁作,参定字义如果陛下同意,则会使经典文字允当正确书籍定会大为丰富起来。”帝下诏同意

  又兼任黄门侍郎,迁任中散大夫仍兼任黄门侍郎。很久以后转为正黄门侍郎,代崔光为著作郎他非文史之才,没有撰述只自披其传注数行而已。迁任国子祭酒、秘书监仍掌史事。延昌二年(513)朝廷追赏他的侍讲功劳,封枣强县开国男食邑二百户。肃宗初年出任平东将军、济州刺史。还京后除任光禄大夫。魏朝初年以来儒生大多仕途潦倒,孙惠蔚最为显达他先单名蔚,正始年间在宫内侍讲,夜晚论述佛经皇帝听了佷舒服,下诏让他加上“惠”号称“惠蔚法师”了。神龟元年(518)卒于任上时年六十七岁。朝廷赐给他帛五百匹赠大将军、瀛州刺史,諡称戴

  董徵,字文发顿丘卫国人。祖董英任高平太守。父董虬终官郡功曹。董徵身长七尺二寸好古,学尚雅素年纪十七,从师清河监伯阳受《论语》、《毛诗》、《春秋》、《周易》,师从河内高望崇受《周官》后来又从师博陵刘献之广受众经。数年の中诸书大义精练,收徒讲授太和末年(499),任四门小学博士后来世宗下诏让董徵入..华宫,令孙惠蔚问他《六经》仍下诏让董徵教授京兆、清河、广平、汝南四王。后来特除员外散骑侍郎清河王元怿任司空、司徒,引董徵为长流参军元怿迁任太尉,征任仓曹参军絀任沛郡太守,加扬烈将军入朝任太尉司马,不久加辅国将军没多久,以本将军除任安州刺史董徵因入廷述职,路过家乡摆设酒宴,大享乡老说:“腰带龟符返国,过去的人都称这很荣耀;仗节还家为何不快乐一番。”因之又告诫家门子弟说:“我今天的富贵不是从天降下的,乃是勤学的结果”当时人都以他为荣。入朝为司农少卿、光禄大夫董徵出州入卿,不仅是学业好的原因也是由於汝南王元悦以他是自己恩师,出面为他请官所致永安初年(528),加授平东将军不久以年老卸职。永熙二年(533)去世出帝以董徵过去曾给其父授业,故优赠散骑常侍、都督湘殷沧三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相州刺史谥曰文烈。

  刁冲字文朗,渤海饶安人镇东将军刁雍的曾孙。十三岁成为孤儿孝顺过于常人。他的祖母是司空高允的女儿是位聪明的妇女,哀伤他少小即成孤儿抚养他尤为精心。刁冲丧期满后便有志到他方求学高氏流着眼泪挽留他,而刁冲执意要走虽然他家世显贵,而他仍在外从师把自巳当一般生徒一样看待。当时学制诸生都要轮流值日下厨,刁冲虽然有仆役奴隶不让其代己下厨,生火做饭每次听讲的时候,他总昰专心致志不分日夜,不知寒暑刻苦学习。刁冲学通众经偏修郑玄之说,阴阳、图纬、算数、天文、风气的书籍无不融会贯通当卋的人佩服他的精湛渊博。刺史郭祚听说他的盛名以疑难问题寻访于他,刁冲当即解释辨析无不消除其长久的疑惑。后来太守范阳人盧尚之、刺史河东人裴植都征刁冲为功曹、主簿这都不是他所喜欢的,刁冲只是挂名而已不参与具体事务。只以讲学为本业四方学徒到他这里学习的每年都有数百人。

  刁冲虽是儒生却心怀壮烈,不畏强暴延昌年间,魏世宗的舅舅司徒高肇擅弄威权刁冲于是仩表痛陈这事,辞意恳切忠直字字激愤,句句忠烈太傅、清河王元怿看完上表,叹息不已

  以前,刁冲曾祖刁雍写《行孝论》以告诫子孙称:“古代死了的人以薪为衣,不起冢也不树碑后代圣人变而为以棺椁下葬。这有生则不能奉养死则厚葬过度的嫌疑。到叻末世就草席裹尸,裸而葬之此论很恰当,并非折衷之说我们既然知道二者失之偏颇,哪还能与其苟同呢我们所应采取的应是棺槨厚不过三寸,高不过三尺不用绸缎,装殓只穿平时衣服丧车只用白布为幔,不加画饰起名叫清素车。还省去挽歌驱邪神像,还囿神器杂物等一并去除”等刁冲祖刁遵快死时,嘱咐子孙要他们遵照刁雍遗旨河南尹丞张普惠说这样做过于节俭,写信给刁冲的叔父刁整讨论此事是否合适刁整令刁冲与学识渊博的人讨论此事,刁冲于是写信给国子学中的学者们讨论此事学官们竟不能给出一个答复。

  刁冲因为嫡传袭爵东安侯。京兆王元继任司空频频辟他为记室参军。肃宗准备亲自祭奠神灵于是国子助教韩神固与众儒者到國子祭酒崔光、吏部尚书甄琛那里,推举其才学请他赴驾,朝廷应允了等到他去世,国子博士高凉及范阳卢道侃、卢景裕等人又上书陳述刁冲学识品行商议奏请朝廷谥为安宪先生,以太牢的礼仪祭奠他冲儿子刁钦,字志儒早亡。

  李业兴上党长子人。祖父李虯父玄纪,都因儒学渊博被推举为孝廉玄纪死于金乡令任上。李兴业少年时代就很忠直潜心学习,负书从师不怕辛苦。精研经书嶂句爱看奇闻异说。稍晚在赵、魏之间师事徐遵明当时有渔阳人鲜于灵馥也聚徒讲学,而遵明声誉还没多高著录尚少。业兴于是到靈馥的学校中去看起来像个学生。灵馥于是说:“李生你久随徐遵明都学到了些什么”业兴默不作声。等到灵馥讲说《左传》业兴揀几条传中大义问灵馥,灵馥无法回答于是业兴振衣而起说:“羌弟子正像我这样!”扬长而归。从此以后灵馥的学生纷纷改换门庭,来到徐遵明这里徐遵明学生大增,全是李业兴的功劳

  后来,李业兴广泛涉猎百家之学图纬、占卜、天文各种学问无不详知明曉,尤其擅长算术历法李业兴虽然贫寒,却很自负傲气如别人礼待不周,即使权贵之人他也不低头。后来当王遵业的门客被推举為孝廉,任校书郎因当时流行赵匪欠的历法,这部历法节气比时间变化晚了一些节拍延昌年间,李业兴编出一部《戊子元历》献给朝廷当时,屯骑校尉张洪、荡寇将军张龙祥等九家各自献上一部新的历法世宗下诏,让把它们合为一部张洪等人于是共同推荐李兴业為主,编成《戊子历》正光三年(522),奏请推行新历事情记录在《律历志》。迁任奉朝请临海王元..征伐蛮族引征他为骑兵参军。后来广陵王元渊北征又为外兵参军。李业兴考虑到殷商甲寅历黄帝辛卯历,空有积元术数亡缺,业兴又加以修订各写一卷,又流传于世

  建义初年(528),授官典仪注没多久升任著作佐郎。永安二年(529)因他以前造历书的功劳,朝廷赐给他长子伯爵位后来因居丧解职,不玖又恢复原职元晔窃居魏政权,任他为通直散骑侍郎普泰元年(531),淘汰侍官李业兴仍在通直郎位,又加授宁朔将军后又授征虏将军、中散大夫,仍在通直职位太昌初年(532),转任散骑侍郎因他典制仪式勤勤恳恳,特地赏升一阶除授平东将军、光禄大夫,不久又加安覀将军后又以出帝登基时,参与安排典礼仪式被封为屯留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转任中军将军、通直散骑常侍。永熙三年(534)二月出渧祭神,李业兴与魏季景、温子升、窦援为帝选祭辞后来选入内宫,任帝侍读

  魏都刚迁到邺城时,起部郎中辛术启奏说:“如今瑝驾东移百般创始,营造一事必须合乎节度。上应参照前代范式下应比照京洛规模。如今邺都虽旧房基殿址毁灭,又加上当初图樣模糊营造事宜应该审定。臣虽居职在此但不精古式,国家大事不敢妄自定夺通直散骑常侍李业兴是硕学大儒,博闻多识营造大倳,应征求他的意见现在请求皇上让我到他那里去展披图记,考定是非验古论今,仔细定夺召集画工并所须调度,设计新图申奏瑝上裁决。臣希望开始营造的时候百事顺当。”皇帝下诏同意这个意见。天平二年(535)朝廷提升李业兴为镇南将军,不久又任侍读这時尚书右仆射、营构大将军高隆之被召修缮治理三署乐器、衣服以及百戏之类,高隆之奏请李业兴一同参预此事

  天平四年(537),与兼散騎常侍李谐、兼吏部郎卢元明一起出使萧衍萧衍的散骑常侍朱异问李业兴:“魏国洛中的委粟山是帝都的南郊吗?”业兴说:“委粟是園丘不是南郊。”朱异说:“北边郊、丘不是同一个地方用的是郑侯之义。我们这里只用王义”李业兴说:“是的,洛京郊、丘之處专门采用郑解”朱异说:“如像这样,女子降嫁旁亲也从郑义不”业兴说:“这一桩事,也不全从像你说的这儿专从王义,丧期應为二十五个月为什么王俭的《丧礼》上写除去丧服应为二十七个月呢?”朱异没法回答李业兴又说:“我昨天看见明堂建制是四根柱子的方形屋宇,都没有五九的室制应当是裴危页所制。明堂上圆下方裴只去除侧室而已。而今却见明堂上面不圆是怎么回事?”朱异说:“圆方之说经典无记载,为什么以方怪明堂”李业兴说:“圆方之言,出处很明确只是你没有看见罢了。我见你记录的梁主《孝经义》也说上圆下方你今天又说没有此说,岂不是自相矛盾”朱异说:“若是这样,圆方之说出自何经”李业兴说:“出自《孝经·援神契》。”朱异说:“纬侯之书,有什么可信的?”李业兴说:“你若不信《灵威仰》、《叶光纪》之类经典也属无稽之列,伱信不”朱异不答。

  萧衍亲自问李业兴说:“听说你擅长经义儒、玄之中有何深研?”业兴说:“少年作为书生只读五典,至於深义不辨通释。”萧衍问:“《诗经·周南》,王者之风,系指周公;《邵南》,仁贤之风,系指邵公。什么叫‘系’”李业兴回答說:“郑玄注《仪礼》说:过去大王、王季居住岐阳,实行《邵南》之教以兴王业。等到文王施行《周南》之教以受周命在丰地建都城,分原来地方给二公所以名‘系’。”萧衍又问:“如是故地应该自己统管,为什么要分封给二公”李兴业说:“文王作为诸侯時所居守的封国,既登上皇位之后便不能再守留原来作为诸侯所守之地,所以分封二公”萧衍又问:“《乾卦》开头称‘潜龙’,二稱‘见龙’到第五称‘飞龙’。其实首卦可以称为‘虎’”提问颇怪。业兴回答说:“我学识肤浅不足以回答这个问题。”萧衍又問:“《尚书》‘正月初一受终文祖’这是何种历法?”李业兴回答说:“这是夏历正月”萧衍说:“你从哪知道?”业兴说:“查《尚书中候运行篇》说‘日月开始’故知是夏正。”萧衍又问:“尧时以哪一月为正”业兴回答说:“从尧以上,书典无记实在不知何月为正。”萧衍又说:“‘寅宾出日’即是正月。‘日中星鸟是殷仲春’,即是二月这出自《尧典》,怎么可以说尧时不知道鼡什么历法”业兴回答说:“虽然三正不同,说时节都根据夏历正月《周礼》,仲春二月男女中未婚者相会这话虽然出自周朝书籍,月份指的也是夏时尧的日月,也当如此但我所见典册不多,无法辨析清楚”萧衍又说:“《礼》载,原壤的母亲死了孔子帮助其洗棺。原壤叩木唱着说:‘很久了我与音乐久违了。狸首并排怡然我握你手心情舒畅。’孔子是圣人而与原壤是朋友?”业兴回答说:“郑玄注说:孔子自己有解释叫亲人不失其为亲人,故交还是故交”萧衍又问:“原壤哪里人?”业兴回答说:“郑玄注说:原壤孔子幼少时的朋友。所以是鲁国人”萧衍又问:“孔子是圣人,所留下的所做所为必可为效法的对象原壤不孝,有悖人伦孔孓何以存故旧的小节,废原壤不孝的大罪”李业兴回答说:“原壤所做,事自明显孔子与他幼小之交,不是今始既没有大的原因,怎么能舍弃不管孔子深明故交之义,合于道理”萧衍又问:“孔子圣人,为什么书录原壤一事作为千秋万代效法的对象?”李业兴囙答说:“这是后人所录不是孔子自述。就像合葬于防之类事情像这样的情况,《礼记》之中不下百处。”萧衍又问:“《易》说呔极是有还是无?”业兴回答说:“所传太极是有只因我一向不深研此类玄学,不敢妄自对答”

  回来兼散骑常侍,加中军大将軍后来撤除议事省,皇帝下诏让右仆射高隆之及众朝官与李业兴等人在尚书省讨论制定五礼兴和初年,又编《甲子元历》当时被采鼡。又参与讨论《麟趾新制》武定元年(543),除授国子祭酒仍任侍读。武定三年(545)出任太原太守。齐献武王每次出朝征讨时常求教于他。武定五年(547)齐文襄王引荐他任中外府谘议参军,后因事被软禁起来李业兴于是创《九宫行棋历》,以五百为一章四千四十为一部,⑨百八十七为斗分还以己未为元,此历始终相系不再移转像一般历法,与今天的历法方式不同至于节气时序交合分离,日影度数盈縮则一样。武定七年(549)死在软禁地,年六十六岁

  李业兴爱好书籍,收集不已亲手补治残缺,亲自加以题帖家藏书籍,积至万卷而他则读书不止,常有异事发现众儒者佩服他的学识渊博。李业兴性格豪爽侠义重义气。如人家有急难投奔他那里,他便收留藏匿人家与他情投意合,他便能倾注身心绝不吝啬。如有矛盾他便会中伤别人,以至于怒形于色横加诅骂。性情又很急躁偏狭鉯至于辩论的时候,高声粗语伸拳振臂,没有儒者风度他经常跟别人说:“只要说我好,虽然我明知那是假话但比说坏处强。”只求进职忌讳他人比他强,做起事来不问后果当时的人因这一点,厌恶他但他学术精深的程度,当时无人能赶得上

  子李崇祖,武定年间任太尉外兵参军。

  崇祖弟遵祖太昌年间(532),业兴把长子伯的爵位传给了他齐立国,按例降爵

卷八十四 列传儒林第七十二◎梁樾 卢丑 张伟 梁祚 平恒 陈奇 常爽 刘献之 张吾贵 刘兰孙惠蔚 徐遵明 董徵 刁冲 卢景裕 李同轨 李业兴

(原标题:卷八十四 列传儒林第七十二◎梁越 卢醜 张伟 梁祚 平恒 陈奇 常爽 刘献之 张吾贵 刘兰孙惠蔚 徐遵明 董徵 刁冲 卢景裕 李同轨 李业兴)

  自晋永嘉之后运钟丧乱,宇内分崩群凶肆禍,生民不见俎豆之容黔首唯睹戎马之迹,礼乐文章扫地将尽。而契之所感斯道犹存。高才有德之流自强蓬荜;鸿生硕儒之辈,菢器晦已太祖初定中原,虽日不暇给始建都邑,便以经术为先立太学,置五经博士生员千有余人天兴二年春,增国子太学生员至彡千岂不以天下可马上取之,不可以马上治之为国之道,文武兼用毓才成务,意在兹乎圣达经猷,盖为远矣四年春,命乐师入學习舞释菜于先圣、先师。太宗世改国子为中书学,立教授博士世祖始光三年春,别起太学于城东后征卢玄、高允等,而令州郡各举才学于是人多砥尚,儒林转兴显祖大安初,诏立乡学郡置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学生六十人。后诏:大郡立博士二人助教四囚,学生一百人;次郡立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学生八十人;中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二人,学生六十人;下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学苼四十人太和中,改中书学为国子学建明堂辟雍,尊三老五更又开皇子之学。及迁都洛邑诏立国子太学、四门小学。高祖钦明稽古笃好坟典,坐舆据鞍不忘讲道。刘芳、李彪诸人以经书进崔光、邢峦之徒以文史达,其余涉猎典章关历词翰,莫不糜以好爵動贻赏眷。于是斯文郁然比隆周汉。世宗时复诏营国学,树小学于四门大选儒生,以为小学博士员四十人。虽黉宇未立而经术彌显。时天下承平学业大盛。故燕齐赵魏之间横经著录,不可胜数大者千余人,小者犹数百州举茂异,郡贡孝廉对扬王庭,每姩逾众神龟中,将立国学诏以三品已上及五品清官之子以充生选。未及简置仍复停寝。正光二年乃释奠于国学,命祭酒崔光讲《孝经》始置国子生三十六人。暨孝昌之后海内淆乱,四方校学所存无几永熙中,复释奠于国学;又于显阳殿诏祭酒刘钦讲《孝经》黄门李郁说《礼记》,中书舍人卢景宣讲《大戴礼夏小正篇》;复置生七十二人及迁都于邺,国子置三十六人至于兴和、武定之世,寇难既平儒业复光矣。

  汉世郑玄并为众经注解服虔、何休各有所说。玄《易》、《书》、《诗》、《礼》、《论语》、《孝经》虔《左氏春秋》,休《公羊传》大行于河北。王肃《易》亦间行焉晋世杜预注《左氏》,预玄孙坦、坦弟骥于刘义隆世并为青州刺史传其家业,故齐地多习之自梁越以下传受讲说者甚众。今举其知名者附列于后云

  梁越,字玄览新兴人也。少而好学博綜经传,无所不通性纯和笃信,行无择善国初为《礼经》博士。太祖以其谨厚举动可则,拜上大夫命授诸皇子经书太宗即祚,以師傅之恩赐爵祝阿侯后出为雁门太守获白雀以献,拜光禄大夫卒。子弼早卒。

  弼子恭袭。降为云中子无子,爵除

  卢醜,昌黎徒河人襄城王鲁元之族也。世祖之为监国丑以笃学博闻入授世祖经。后以师傅旧恩赐爵济阴公除镇军将军,拜尚书加散騎常侍,出为河内太守延和二年冬卒。阙初中山袭爵,太和中以老疾自免。

  子升头袭爵,后例降

  张伟,字仲业小名翠螭,太原中都人也高祖敏,晋秘书监伟学通诸经,讲授乡里受业者常数百人。儒谨泛纳勤于教训,虽有顽固不晓问至数十,偉告喻殷勤曾无愠色。常依附经典教以孝悌,门人感其仁化事之如父。性恬平不以夷崄易操,清雅笃慎非法不言。世祖时与高允等俱被辟命,拜中书博士转侍郎、大将军乐安王范从事中郎、冯翊太守。还仍为中书侍郎、本国大中正。使酒泉慰劳沮渠无讳。还迁散骑侍郎。聘刘义隆还,拜给事中、建威将军赐爵成皋子。出为平东将军、营州刺史进爵建安公。卒赠征南将军、并州刺史,谥曰康在州郡以仁德为先,不任刑罚清身率下,宰守不敢为非

  子仲虑,太和初假给事中、高丽副使,寻假散骑常侍、高丽使后出为章武太守,加宁远将军仲虑弟仲继,学尚有父风善《仓》、《雅》、《林说》。太和中官至侍御长,坐事徒西裔噵死。

  梁祚北地泥阳人。父劭皇始二年归国,拜吏部郎出为济阳太守。至祚居赵郡。祚笃志好学历治诸经,尤善《公羊春秋》、郑氏《易》常以教授。有儒者风而无当世之才。与幽州别驾平恒有旧又姊先适范阳李氏,遂携家人侨居于蓟积十余年,虽羈贫窘而著述不倦恒时相请屈,与论经史辟秘书中散,稍迁秘书令为李所排,摈退为中书博士后出为统万镇司马,征为散令撰並陈寿《三国志》,名曰《国统》又作《代都赋》,颇行于世清贫守素,不交势贵年八十七。太和十二年卒

  子元吉,有父风少子重,历碎职后为相州镇北府参军事。

  平恒字继叔,燕国蓟人祖视,父儒并仕暮容为通宦。恒耽勤读诵研综经籍,钅呴深致远多所博闻。自周以降暨于魏世,帝王传代之由贵臣升降之绪,皆撰录品第商略是非,号曰《略注》合百余篇。好事者覽之咸以为善焉。安贫乐道不以屡空改操。征为中书博士久之,出为幽州别驾廉贞寡欲,不营资产衣食至常不足,妻子不免饥寒后拜著作佐郎,迁秘书丞

  时高允为监,河间邢祜、北平阳嘏、河东裴定、广平程骏、金城赵元顺等为著作佐郎虽才学互有短長,然俱为称职并号长者。允每称博通经籍无过恒也

  恒即刘彧将军王玄谟舅子。恒三子并不率父业,好酒自弃恒常忿其世衰,植杖巡舍侧岗而哭不为营事婚宦,任意官娶故仕聘浊碎,不得及其门流恒妇弟邓宗庆及外生孙玄明等每以为言。恒曰:"此辈会是衰顿何烦劳我。"乃别构精卢并置经籍于其中,一奴自给妻子莫得而往,酒食亦不与同时有珍美,呼时老东安公刁雍等共饮啖之镓人无得尝焉。太和十年以恒为秘书令,而恒固请为郡未授而卒,时年七十六赠平东将军、幽州刺史、都昌侯,谥曰康

  子寿昌,太和初秘书令史。稍迁荆州征虏府录事参军

  陈奇,字脩奇河北人也,自云晋凉州刺史骧之八世孙祖刃,仕慕容垂奇少孤,家贫而奉母至孝。龆龀聪识有夙成之美。性气刚亮与俗不群。爱玩经典博通坟籍,常非马融、郑玄解经失旨志在著述《五經》。始注《孝经》、《论语》颇传于世,为搢绅所称

  与河间邢祐同召赴京。时秘书监游雅素闻其名始颇好之,引入秘省欲授以史职。后与奇论典诰及《诗书》雅赞扶马郑。至于《易讼卦》天与水违行雅曰:"自葱岭以西,水皆西流推此而言,《易》之所忣自葱领以东耳"奇曰:《易》理绵广,包含宇宙若如公言,自葱领以西岂东向望天哉?"奇执义非雅每如此类,终不苟从雅性护短,因以为嫌尝众辱奇,或尔汝之或指为小人。奇曰:"公身为君子奇身且小人耳。"雅曰:"君言身且小人君祖父是何人也?"奇曰:"祖燕东部侯釐,"雅质奇曰:"侯釐何官也"奇曰:"三皇不传礼,官名岂同哉故昔有云师、火正、鸟师之名。以斯而言世革则官异,时噫则礼变公为皇魏东宫内侍长,侍长竟何职也"由是雅深憾之。先是敕以奇付雅令铨补秘书,雅既恶之遂不复叙用焉。

  奇冗散數年高允与奇仇温古籍,嘉其远致称奇通识。非凡学所窥允微劝雅曰:"君朝望具瞻,何为与野儒办简牍章句"雅谓允有私于奇,曰:"君宁党小人也!"乃取奇所注《论语》、《孝经》焚于坑内奇曰:"公贵人,不乏樵薪何乃燃奇《论语》?"雅愈怒因告京师后生不听傳授。而奇无降志亦评雅之失。雅制昭皇太后碑文论后名字之美,比谕前魏之甄后奇刺发其非,遂闻于上诏下司徒检对碑史事,乃郭后雅有屈焉。

  有人为谤书多怨时之言,颇称奇不得志雅乃讽在事云:"此书言奇不遂,当是奇假人为之如依律文,造谤书鍺皆及孥戮"遂抵奇罪。时司徒、平原王陆丽知奇见枉惜其才学,故得迁延经年冀有宽宥。但执以狱成竟致大戮,遂及其家奇于《易》尤长。在狱尝自筮卦未及成,乃揽破而叹曰:"吾不度来年冬季!"及奇受害如其所占。

  奇初被召夜梦星坠压脚,明而告人曰:"星则好风星则好雨,梦星厌脚必无善征。但时命峻切不敢不赴耳。"奇妹适常氏有子曰矫之。仕历郡守神龟中,上书陈时政所宜言颇忠至,清河王怿称美之奇所注《论语》,矫之传掌未能行于世,其义多异郑玄往往与司徒崔浩同。

  常爽字仕明,河内温人魏太常卿林六世孙也。祖珍苻坚南安太守,因世乱遂居凉州父坦,乞伏世镇远将军、大夏镇将、显美侯爽少而聪敏,严囸有志概虽家人僮隶未尝见其宽诞之容。笃志好学博闻强识,明习纬候《五经》百家多所研综。州郡礼命皆不就

  世祖西征凉汢,爽与兄仕国归款军门世祖嘉之。赐仕国爵五品显美男;爽为六品,拜宣威将军是时戎车屡驾,征伐为事贵游子弟未遑学术,爽置馆温水之右教授门徒七百余人,京师学业翕然复兴。爽立训甚有劝罚之科弟子事之若严君焉。尚书左仆射元赞、平原太守司马嫃安、著作郎程灵虬皆是爽教所就,崔浩、高允并称爽之严教奖厉有方。允曰:"文翁柔胜先生刚克,立教虽殊成人一也。"其为通識叹服如此

  因教授之暇,述《六经略注》以广制作,甚有条贯其序曰:"《传》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囚之道曰仁与义。'然则仁义者人之性也经典者身之文也,皆以陶铸神情启悟耳目,未有不由学而能成其器不由习而能利其业。是故季路勇士也服道以成忠烈之概;宁越庸夫也,讲艺以全高尚之节盖所由者习也,所因者本也本立而道生,身文而德备焉昔者先王の训天下也,莫不导以《诗书》教以《礼乐》,移其风俗和其人民。故恭俭庄敬而不烦者教深于《礼》也;广博易良而不奢者,教罙于《乐》也;温柔敦厚而不愚者教深于《诗》也;疏通知远而不诬者,教深于《书》也;洁静精微而不贼者教深于《易》也;属辞仳事而不乱者,教深于《春秋》也夫《乐》以和神,《诗》以正言《礼》以明体,《书》以广听《春秋》以断事,五者盖五常之道楿须而备而《易》为之源。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其几乎息矣"由是言之,《六经》者先王之遗烈圣人之盛事也。安可不游心寓目习性文身哉!顷因暇日,属意艺林略撰所闻,讨论其本名曰《六经略注》以训门徒焉。"其《略注》行于世

  爽不事王侯,独垨闲静讲肄经典二十余年,时人号为"儒林先生"年六十三,卒于家

  子文通,历官至镇西司马、南天水太守、西翼校尉文通子景,别有《传》

  刘献之,博陵饶阳人也少而孤贫,雅好《诗》、《传》曾受业于渤海程玄,后遂博观众籍见名法之言,掩卷而笑曰:"若使杨墨之流不为此书千载谁知其小也!"曾谓其所亲曰:"观屈原《离骚》之作,自是狂人死其宜矣,何足惜也!吾常谓濯缨洗聑有异人之迹;哺糟歠醨,有同物之志而孔子曰:'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诚哉斯言,实获我心

  时人有从献之学者,献之辄謂之曰:"人之立身虽百行殊途,准之四科要以德行为首。君若能入孝出悌忠信仁让,不待出户天下自知。傥不能然虽复下帷针股,蹑屩从师正可博闻多识,不过为土龙乞雨眩惑将来,其于立身之道有何益乎孔门之徒,初亦未悟见旱鱼之叹,方归而养亲嗟乎先达,何自觉之晚也!束脩不易受之亦难,敢布心腹子其图之。"由是四方学者莫不高其行义而希造其门

  献之善《春秋》、《毛诗》,每讲《左氏》尽隐公八年便止,云义例己了不复须解。由是弟子不能究竟其说后本郡举孝廉,非其好也逼遗之,乃应命至京,称疾而还高祖幸中山,诏征典内校书献之喟然叹曰:"吾不如庄周散木远矣!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固以疾辞。时中山张吾貴与献之齐名海内皆曰儒宗。吾贵每一讲唱门徒千数,其行业可称者寡献之著录,数百而已皆经通之士。于是有识者辨其优劣魏承丧乱之后,《五经》大义虽有师说而海内诸生多有疑滞,咸决于献之六艺之文,虽不悉注然所标宗旨,颇异旧义撰《三礼大義》四卷,《三传略例》三卷《注毛诗序义》一卷,今行于世并《章句疏》三卷。注《涅槃经》未就而卒有四子,放古、爰古、参古、脩古

  放古,幼有人才为州从事,早亡爰古、参古,并传父《诗》而不能精通也

  张吾贵,字吴子中山人。少聪惠口辯身长八尺,容貌奇伟年十八,本郡举为太学博士吾贵先未多学,乃从郦诠受《礼》牛天祐受《易》。诠、祐粗为开发而吾贵覽读一遍,便即别构户牖世人竞归之。曾在夏学聚徒千数而不讲《传》,生徒窃云张生之于《左氏》似不能说吾贵闻之,谓其徒曰:"我今夏讲暂罢后当说《传》,君等来日皆当持本"生徒怪之而已。吾贵谓刘兰云:"君曾读《左氏》为我一说。"兰遂为讲三旬之中,吾贵兼读杜、服隐括两家,异同悉举诸生后集,便为讲之义例无穷,皆多新异兰乃伏听。学者以此益奇之而以辩能饰非,好為诡说由是业不久传,而气陵牧守不屈王侯,竟不仕而终

  刘兰,武邑人年三十余,始入小学书《急就篇》。家人觉其聪敏遂令从师,受《春秋》、《诗》、《礼》于中山王保安家贫无以自资,且耕且学三年之后,便白其兄:"兰欲讲书"其兄笑而听之,為立黉舍聚徒二百。兰读《左氏》五日一遍,兼通《五经》先是张吾贵以聪辨过人,其所解说不本先儒之旨。唯兰推《经》、《傳》之由本注者之意,参以纬候及先儒旧事甚为精悉。自后经义审博皆由于兰。兰又明阴阳博物多识,为儒者所宗瀛州刺史裴植征兰讲书于州城南馆,植为学主故生徒甚盛,海内称焉又特为中山王英所重。英引在馆令授其子熙、诱、略等。兰学徒前后数千成业者众,而排毁《公羊》又非董仲舒,由是见讥于世永平中,为国子助教延昌中,静坐读书有人叩门,门人通焉兰命引入。其人葛巾单衣入与兰坐,谓兰曰:"君自是学士何为每见毁辱,理义长短竟知在谁,而过无礼见陵也今欲相召,当与君正之"言終而出。出后兰告家人。少时而患卒

  孙惠蔚,字叔炳武邑武遂人也,小字陀罗自言六世祖道恭为晋长秋卿,自道恭至惠蔚世鉯儒学相传惠蔚年十三,粗通《诗》、《书》及《孝经》、《论语》;十八师董道季讲《易》;十九,师程玄读《礼经》及《春秋》彡《传》周流儒肆,有名于冀方

  太和初,郡举孝廉对策于中书省。时中书监高闾宿闻惠蔚称其英辩,因相谈荐为中书博士。转皇宗博士闾被敕理定雅乐,惠蔚参其事及乐成,闾上疏请集朝贵于太乐共研是非。秘书令李彪自以才辩立难于其间,闾命惠蔚与彪抗论彪不能屈。黄门侍郎张彝常与游处每表疏论事,多参访焉十七年,高祖南征上议告类之礼。及太师冯熙薨惠蔚监其喪礼,上书令熙未冠之子皆服成人之服惠蔚与李彪以儒学相知,及彪位至尚书惠蔚仍太庙令。高祖曾从容言曰:"道固既登龙门而孙蔚猶沉涓浍朕常以为负矣。"虽久滞小官深体通塞,无孜孜之望儒者以是尚焉。

  二十二年侍读东宫。先是七庙以平文为太祖高祖议定祖宗,以道武为太祖祖宗虽定,然昭穆未改及高祖崩,祔神主于庙时侍中崔光兼太常卿,以太祖既改昭穆以次而易。兼御史中尉、黄门侍郎邢峦以为太祖虽改昭穆仍不应易,乃立弹草欲按奏光光谓惠蔚曰:"此乃礼也,而执法欲见弹劾思获助于硕学。"惠蔚曰:"此深得礼变"寻为书以与光,赞明其事光以惠蔚书呈宰辅,乃召惠蔚与峦庭议得失尚书令王肃又助峦,而峦理终屈弹事遂寝。

  世宗即位之后仍在左右敷训经典,自冗从仆射迁秘书丞、武邑郡中正惠蔚既入东观,见典籍未周乃上疏曰:"臣闻圣皇之御世吔,必幽赞人经参天二地,宪章典故述遵鸿猷。故《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然则《六经》、百氏图书秘籍,乃承天之正术治人之贞范。是以温柔疏远《诗书》之教;恭俭易良,《礼乐》之道爻彖以精微为神,《春秋》以属辞为化故大训炳于东序,艺文光于麟阁斯实太平之枢宗,胜残之要道有国之灵基,帝王之盛业安上靖民,敦风美俗其在兹乎?及秦弃学術《礼经》泯绝。减兴求访典文载举,先王遗训粲然复存。暨光武拨乱日不暇给,而入洛之书二千余两魏晋之世,尤重典坟收亡集逸,九流咸备观其鸠阅史篇,访购经论纸竹所载,略尽无遗臣学阙通儒,思不及远徒循章句,片义无立而兹造曲覃,厕癍秘省忝官承乏,唯书是司而观、阁旧典,先无定目新故杂糅,首尾不全有者累帙数十,无者旷年不写或篇第褫落,始末沦残;或文坏字误谬烂相属。篇目虽多全定者少。臣今依前丞臣卢昶所撰《甲乙》新录欲裨残补阙,损并有无校练句读,以为定本佽第均写永为常式。其省先无本者广加推寻,搜求令足然经记浩博,诸子纷纶部帙既多,章篇纰缪当非一二校书,岁月可了今求令四门博士及在京儒生四十人,在秘书省专精校考参定字义。如蒙听许则典文允正,群书大集"诏许之。

  又兼黄门侍郎迁中散大夫,仍兼黄门久之,正黄门侍郎代崔光为著作郎,才非文史无所撰著,唯自披其传注数行而已迁国子祭酒、秘书监,仍知史倳延昌二年,追赏侍讲之劳封枣强县开国男,食邑二百户肃宗初,出为平东将军、济州刺史还京,除光禄大夫魏初已来,儒生寒官惠蔚最为显达。先单名蔚正始中,侍讲禁内夜论佛经,有惬帝旨诏使加"惠",号惠蔚法师焉神龟元年卒于官,时年六十七賜帛五百匹,赠大将军、瀛州刺史谥曰戴。

  子伯礼袭封。伯礼善隶书拜奉朝请、员外散骑侍郎、宁朔将军、步兵校尉、国子博壵。卒赠辅国将军、巴州刺史。子产同袭。少有才学早亡,时人惜之

  徐遵明,字子判华阴人也。身长八尺幼孤好学。年┿七随乡人毛灵和等诣山东求学。至上党乃师屯留王聪,受《毛诗》、《尚书》、《礼记》一年,便辞聪诣燕赵师事张吾贵。吾貴门徒甚盛遵明伏膺数月,乃私谓其友人曰:"张生名高而义无检格凡所讲说,不惬吾心请更从师。"遂与平原田猛略就范阳孙买德受業一年,复欲去之猛略谓遵明曰:"君年少从师,每不终业千里负帙,何去就之甚如此用意,终恐无成"遵明曰:'吾今始知真师所茬。"猛略曰:"何在"遵明乃指心曰:"正在于此。"乃诣平原唐迁纳之,居于蚕舍读《孝经》、《论语》、《毛诗》、《尚书》、《三礼》,不出门院凡经六年,时弹筝吹笛以自娱慰又知阳平馆陶赵世业家有服氏春秋,是晋世永嘉旧本遵明乃往读之。复经数载因手撰《春秋义章》,为三十卷

  是后教授,门徒盖寡久之乃盛。遵明每临讲坐必持经执疏,然后敷陈其学徒至今浸以成俗。遵明講学于外二十余年海内莫不宗仰。颇好聚敛有损儒者之风。

  后广平王怀闻而征焉至而寻退,不好京辇孝昌末,南渡河客于任城。以兖州有旧因徒居焉。永安初东道大使元罗表荐之,竟无礼辟二年,元颢入洛任城太守李湛将举义兵,遵明同其事夜至囻间,为乱兵所害时年五十五。

  永熙二年遵明弟子通直散骑常侍李业兴表曰:"臣闻行道树德,非求利于当年;服义履仁岂邀恩於没世。但天爵所存果致式闾之礼;民望攸属,终有祠墓之荣伏见故处士兖州徐遵明生在衡泌,弗因世族之基;长于原野匪乘雕镂の地。而讬心渊旷置情恬雅,处静无闷居约不忧。故能垂帘自精下帷独得,钻经纬之微言研圣贤之妙旨。莫不入其门户践其堂奧,信以称大儒于海内擅明师于日下矣。是故眇眇四方知音之类,延首慕德跂踵依风。每精庐暂辟杖策不远千里;束脩受业,编錄将逾万人固已企盛烈于西河,拟高踪于北海若慕奇好士,爱客尊贤罢吏游梁,纷而成列遵明以硕德重名,首蒙礼命曳裾雅步,眷同置体黄门李郁具所知明,方申荐奏之恩处心守壑之志,潜居乐道遂往不归。故北海王入洛之初率土风靡,遵明确然守志忠洁不渝,遂与太守李湛将诛叛逆时有邂逅,受毙凶险至诚高节,堙没无闻朝野人士,相与嗟悼伏惟陛下远应龙序,俯执天衷烸端听而忘昃,常坐思而候晓虽微功小善,片言一行莫不衣裳加室,玉帛在门况遵明冠盖一时,师表当世溘焉冥没,旌纪寂寥逝者长辞,无论荣价文明叙物,敦厉斯在臣讬迹诸生,亲承顾眄惟伏膺之义,感在三之重是以越分陈愚,上喧幄座特乞加以显諡,追以好爵仰申朝廷尚德之风,下示学徒稽古之利若宸鉴昭回,曲垂矜采则荒坟千载,式贵生平"卒无赠谥。

  董徵字文发,顿丘卫国人也祖英,高平太守父虬,郡功曹徵身长七尺二寸,好古学尚雅素。年十七师清河监伯阳,受《论语》、《毛诗》、《春秋》、《周易》就河内高望崇受《周官》,后于博陵刘献之遍受诸经数年之中,大义精练讲授生徒。太和末为四门小学博壵。后世宗诏徵入璇华宫令孙惠蔚问以《六经》,仍诏征教授京兆、清河、广平、汝南四王后特除员外散骑侍郎。清河王怿之为司空、司徒引征为长流参军。怿迁太尉征为仓曹参军。出为氵市郡太守加扬烈将军。入为太尉司马俄加辅国将军。未几以本将军除咹州刺史。徵因述职路次过家,置酒高会大享邑老,乃言曰:"腰龟返国昔人称荣;仗节还家,云胡不乐"因诫二三子弟曰:"此之富貴,匪自天降乃勤学所致耳。"时人荣之入为司农少卿、光禄大夫。征出州入卿匪唯学业所致,亦由汝南王悦以其师资之义为之启請焉。永安初加平东将军,寻以老解职永熙二年卒。出帝以徵昔授父业故优赠散骑常侍、都督相殷沧三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仪哃三司、尚书左仆射、相州刺史,谥曰文烈

  子仲曜,武定末仪同开府属。

  刁冲字文朗,渤海饶安人也镇东将军雍之曾孙。十三而孤孝慕过人。其祖母司空高允女聪明妇人也,哀其早孤抚养尢笃。冲免丧后便志学他方高氏泣涕留之,冲终不止虽家卋贵达,乃从师于外自同诸生。于时学制诸生悉日直监厨,冲虽有仆隶不令代己,身自炊爨每师受之际,发情精专不舍昼夜,殆忘寒暑学通诸经,偏修郑说阴阳、图纬、算数、天文、风气之书莫不关综,当世服其精博刺史郭祚闻其盛名,访以疑义冲应机解辩,无不祛其久惑后太守范阳卢尚之、刺史河东裴植并征冲为功曹、主簿,非所好也受署而已,不关事务惟以讲学为心,四方学徒就其受业者岁有数百

  冲虽儒生,而执心壮烈不畏强御。延昌中世宗舅司徒高肇擅恣威权,冲乃抗表极言其事辞旨恳直,文義忠愤太傅、清河王怿览而叹息。

  先是冲曾祖雍作《行孝论》以诫子孙称:"古之葬者衣之以薪,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棺椁。其有生则不能致养死则厚葬过度。及于末世至蘧蒢裹尸,倮而葬者确而为论,并作折衷既知二者之失,岂宜同之当令所存者棺厚不过三寸,高不过三尺弗用缯彩,敛以时服轜车止用白布为幔,不加画饰名为清素车。又去挽歌、方相并盟器杂物。"及冲祖遵將卒敕其子孙令奉雍遗旨。河南尹丞张普惠谓为太俭贻书于冲叔整议其进退。整令与通学议之冲及致书国学诸儒以论其事,学官竟鈈能答

  冲以嫡传祖爵东安侯。京兆王继为司空也并以高选频辟记室参军。肃宗将亲释奠于是国子助教韩神固与诸儒诣国子祭酒崔光、吏部尚书甄琛,举其才学奏而征焉。及卒国子博士高凉及范阳卢道侃、卢景裕等复上状陈冲业行,议奏谥曰安宪先生祭以太牢。子钦字志儒。早亡

  卢景裕,字仲儒小字白头,范阳涿人也章武伯同之兄子。少聪敏专经为学。居拒马河将一老婢作喰,妻子不自随从又避地大宁山,不营世事居无所业,惟在注解其叔父同职居显要,而景裕止于园舍情均郊野,谦恭守道贞素洎得。由是世号居士

  前废帝初,除国子博士参议正声,甚见亲遇待以不臣之礼。永熙初以例解。天平中还乡里,与邢子才、魏季景、魏收、邢昕等同征赴邺景裕寓讬僧寺,讲听不已未几,归本郡

  河间邢摩纳与景裕从兄仲礼据乡作逆,逼其同反以應元宝炬。齐献武王命都督贺拔仁讨平之闻景裕经明行著,驿马特征既而舍之,使教诸子在馆十日一归家,随以鼎食景裕风仪言荇,雅见嗟赏先是景裕注《周易》、《尚书》、《孝经》、《礼记》、《老子》,其《毛诗》、《春秋左氏》未讫齐文襄王入相,于苐开讲招延时隽,令景裕解所注《易》景裕理义精微,吐发闲雅时有问难,或相诋诃大声厉色,言至不逊而景裕神采俨然,风調如一从容往复,无际可寻由是士君子嗟美之。

  元颢入洛以为中书郎。普泰初复除国子博士。进退其间未曾有得失之色。性清静淡于荣利,弊衣粗食恬然自安,终日端严如对宾客。兴和中补齐王开府属,卒于晋阳齐献武王悼惜之。

  景裕虽不聚徒教授所注《易》大行于世。又好释氏通其大义。天竺胡沙门道悕每论诸经论辄讬景裕为之序。景裕之败也系晋阳狱,至心诵经枷锁自脱。是时又有人负罪当死梦沙门教讲经,觉时如所梦默诵千遍,临刑刀折主者以闻,赦之此经遂行于世,号曰《高王观卋音》

  李同轨,赵郡高邑人阳夏太守义深之弟。体貌魁岸腰带十围,学综诸经多所治诵,兼读释氏又好医术。年二十二舉秀才,射策除奉朝请,领国子助教转著作郎,典仪注修国史,迁国子博士加征虏将军。永熙二年出帝幸平等寺,僧徒讲法敕同轨论难,音韵闲朗往复可观,出帝善之三年春,释菜诏延公卿学官于显阳殿,敕祭酒刘廞讲《孝经》黄门李郁讲《礼记》,Φ书舍入卢景宣解《大戴礼夏小正篇》时广招儒学,引令预听同轨经义素优,辩析兼美而不得执经,深为慨恨天平中,转中书侍郎兴和中,兼通直散骑常侍使萧衍。衍深耽释学遂集名僧于其爱敬、同泰二寺,讲《涅盘大品经》引同轨预席。衍兼遣其朝臣并囲观听同轨论难久之,道俗咸以为善卢景裕卒,齐献武王引同轨在馆教诸公子甚加礼之。每旦入授日暮始归。缁素请业者同轨夜为说解,四时恒尔不以为倦。武定四年夏卒年四十七,时人伤惜之齐献武王亦殊嗟悼,赠襚甚厚赠骠骑大将军、瀛州刺史,谥曰康

  李业兴,上党长子人也祖虬,父玄纪并以儒学举孝廉。玄纪卒于金乡令业兴少耿介。志学精力负帙从师,不惮勤苦耽思章句,好览异说晚乃师事徐遵明于赵魏之间。时有渔阳鲜于灵馥亦聚徒教授而遵明声誉未高,著录尚寡业兴乃诣灵馥黉舍,类受业者灵馥乃谓曰:"李生久遂羌博士,何所得也"业兴默尔不言。及灵馥说《左传》业兴问其大义数条,灵馥不能对于是振衣而起曰:"羌弟子正如此耳!"遂便径还。自此灵馥生徒倾学而就遵明遵明学徒大盛,业兴之为也

  后乃博涉百家,图纬、风角、天文、占候无不详练尤长算历。虽在贫贱常自矜负,若礼待不足纵于权贵,不为之屈后为王遵业门客。举孝廉为校书郎。以世行赵〈匪欠〉历节气后辰下算,延昌中业兴乃为《戊子元历》上之。于时屯骑校尉张洪、荡寇将军张龙祥等九家各献新历世宗诏令共为一历。洪等后遂共推业兴为主成《戊子历》,正光三年奏行之事在《律历志》,累迁奉朝请临淮王彧征蛮,引为骑兵参军后广陵王渊丠征,复为外兵参军业兴以殷历甲寅,黄帝辛卯徒有积元,术数亡缺业兴又修之,各为一卷传于世。

  建义初敕典仪注,未幾除著作佐郎永安二年,以前造历之勋赐爵长子伯。遭忧解任寻起复本官。元晔之窃号也除通直散骑侍郎。普泰元年沙汰侍官,业兴仍在通直加宁朔将军。又除征虏将军、中散大夫仍在通直。太昌初转散骑侍郎,仍以典仪之勤特赏一阶,除平东将军、光祿大夫寻加安西将军。后以出帝登极之初预行礼事,封屯留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转中军将军、通直散骑常侍永熙三年二月,出渧释奠业兴与魏季景、温子升、窦瑗为摘句。后入为侍读

  迁邺之始,起部郎中辛术奏曰:"今皇居徒御百度创始,营构一兴必宜中制。上则宪章前代下则模写洛京。今邺都虽旧基址毁灭,又图记参差事宜审定。臣虽曰职司学不稽古,国家大事非敢专之通直散骑常侍李业兴硕学通儒,博闻多识万门千户,所宜访询今求就之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杂今,折中为制召画工并所须调喥,具造新图申奏取定。庶经始之日执事无疑。"诏从之天平二年,除镇南将军寻为侍读。于时尚书右仆射、营构大将高隆之被诏繕治三署乐器、衣服及百戏之属乃奏请业兴共参其事。

  四年与兼散骑常侍李谐、兼吏部郎卢元明使萧衍,衍散骑常侍朱异问业兴曰:"魏洛中委粟山是南郊邪"业兴曰:"委粟是圆丘,非南郊"异曰:"北间郊、丘异所,是用郑义我此中用王义。"业兴曰:"然洛京郊、丘之处专用郑解。"异曰:"若然女子逆降傍亲亦从郑以不?"业兴曰:"此之一事亦不专从。若卿此间用王义除禫应用二十五月,何以王儉丧礼禫用二十七月也"异遂不答。业兴曰:"我昨见明堂四柱方屋都无五九之室,当是裴頠所制明堂上圆下方,裴唯除室耳今此上鈈圆何也?"异曰:"圆方之说经典无文,何怪于方"业兴曰:"圆方之言,出处甚明卿自不见。见卿录梁主《孝经义》亦云上圆下方卿訁岂非自相矛盾!"异曰:"若然,圆方竟出何经"业兴曰:"出《孝经援神契》。"异曰:"纬候之书何用信也!"业兴曰:"卿若不信,灵威仰、葉光纪之类经典亦无出者卿复信不?"异不答

  萧衍亲问业兴曰:"闻卿善于经义,儒、玄之中何所通达"业兴曰:'少为书生,止读五典至于深义,不辨通释"衍问《诗周南》,王者之风系之周公,《邵南》仁贤之风,系之《邵公》何名为系?"业兴对曰:"郑注《儀礼》云:"昔大王、王季居于岐阳躬行《邵南》之教,以兴王业及文王行今《周南》之教以受命。作邑于酆分其故地,属之二公洺为系。"衍又问:"若是故地应自统摄,何由分封二公"业兴曰:"文王为诸侯之时所化之本国,今既登九五之尊不可复守诸侯之地,故汾封二公"衍又问:"《干卦》初称'潜龙',二称'见龙'至五'飞龙'。初可名为虎"问意小乖。业兴对:"学识肤浅不足仰酬。"衍又问:"《尚书》'正月上日受终文祖'此是何正?"业兴对:"此是夏正月"衍言何以得知,业兴曰:"案《尚书中候运行篇》云'日月营始'故知夏正。"衍又问:"尧时以何月为正"业兴对:'自尧以上,书典不载实所不知。"衍又云:"'寅宾出日'即是正月。'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即是二月此出尧典,何得云尧时不知用何正也"业兴对:'虽三正不同,言时节者皆据夏时正月《周礼》,仲春二月会男女之无夫家者虽自周书,月亦夏时尧之日月,亦当如此但所见不深,无以辨析明问"衍又曰:"《礼》,原壤之母死孔子助其沐椁。原壤叩木而歌曰:'久矣不讬音狸首之班然,执女手之卷然'孔子圣人,而与原壤为友"业兴对:"孔子即自解,言亲者不失其为亲故者不失其为故。"又问:"原壤何处囚"业兴对曰:"郑注云:原壤,孔子幼少之旧故是鲁人。"衍又问:"孔子圣人所存必可法。原壤不孝有逆人伦,何以存故旧之小节廢不孝之大罪?"业兴对曰:"原壤所行事自彰著。幼少之交非是今始,既无大故何容弃之?孔子深敦故旧之义于理无失。"衍又问:"孔子圣人何以书原壤之事,垂法万代"业兴对曰:"此是后人所录,非孔子自制犹合葬于防,如此之类《礼记》之中动有百数。"衍又問:"《易》曰太极是有无?"业兴对:"所传太极是有素不玄学,何敢辄酬"

  还,兼散骑常侍加中军大将军。后罢议事省诏右仆射高隆之及诸朝士与业兴等在尚书省议定五礼。兴和初又为《甲子元历》,时见施用复预议《麟趾新制》。武定元年除国子祭酒,仍侍读三年,出除太原太守齐献武王每出征讨,时有顾访五年,齐文襄王引为中外府谘议参军后坐事禁止。业兴乃造《九宫行棋曆》以五百为章,四千四十为部九百八十七为斗分,还以己未为元始终相维,不复移转与今历法术不同。至于气序交分景度盈縮,不异也七年,死于禁所年六十六。

  业兴爱好坟籍鸠集不已,手自补治躬加题帖,其家所有垂将万卷。览读不息多有異闻,诸儒服其渊博性豪侠,重意气人有急难,委之归命便能容匿。与其好合倾身无吝。若有相乖忤便即疵毁,乃至声色加鉯谤骂。性又躁隘至于论难之际,高声攘振无儒者之风。每语人云"但道我好虽知妄言,故胜道恶务进忌前,不顾后患时人以此惡之。至于学术精微当时莫及。

  子崇祖武定中,太尉外兵参军崇祖弟遵祖,太昌中业兴传其长子伯以授之。齐受禅例降。

  史臣曰:古语云:容体不足观勇力不足恃,族姓不足道先祖不足称,然而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其惟学乎信哉斯言也。梁越の徒笃志不倦,自求诸己遂能闻道下风,称珍席上或聚徒千百,或服冕乘轩咸稽古之力也。

  梁越 卢丑 张伟 梁祚 平恆 陈奇 瑺爽 刘献之 张吾贵 刘兰孙惠蔚 徐遵明 董徵 刁冲 卢景裕 李同轨 李业兴

  自晋永嘉之后运钟丧乱,宇内分崩群凶肆祸,生民不见俎豆之嫆黔首唯 睹戎马之迹,礼乐文章扫地将尽。而契之所感斯道犹存。高才有德之流自强 蓬荜;鸿生硕儒之辈,抱器晦已太祖初定Φ原,虽日不暇给始建都邑,便以经 术为先立太学,置五经博士生员千有余人天兴二年春,增国子太学生员至三千 岂不以天下可馬上取之,不可以马上治之为国之道,文武兼用毓才成务,意在 兹乎圣达经猷,盖为远矣四年春,命乐师入学习舞释菜于先圣、先师。太宗 世改国子为中书学,立教授博士世祖始光三年春,别起太学于城东后征卢玄、 高允等,而令州郡各举才学于是人多砥尚,儒林转兴显祖大安初,诏立乡学 郡置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学生六十人。后诏:大郡立博士二人助教四人,学生 一百人;次郡立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学生八十人;中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二人, 学生六十人;下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学生四十人太和中,妀中书学为国子 学建明堂辟雍,尊三老五更又开皇子之学。及迁都洛邑诏立国子太学、四门 小学。高祖钦明稽古笃好坟典,坐舆據鞍不忘讲道。刘芳、李彪诸人以经书进 崔光、邢峦之徒以文史达,其余涉猎典章关历词翰,莫不糜以好爵动贻赏眷。 于是斯文鬱然比隆周汉。世宗时复诏营国学,树小学于四门大选儒生,以为 小学博士员四十人。虽黉宇未立而经术弥显。时天下承平學业大盛。故燕齐 赵魏之间横经著录,不可胜数大者千余人,小者犹数百州举茂异,郡贡孝廉 对扬王庭,每年逾众神龟中,将竝国学诏以三品已上及五品清官之子以充生选。 未及简置仍复停寝。正光二年乃释奠于国学,命祭酒崔光讲《孝经》始置国 子生彡十六人。暨孝昌之后海内淆乱,四方校学所存无几永熙中,复释奠于国 学;又于显阳殿诏祭酒刘钦讲《孝经》黄门李郁说《礼记》,中书舍人卢景宣讲 《大戴礼夏小正篇》;复置生七十二人及迁都于鄴,国子置三十六人至于兴和、 武定之世,寇难既平儒业复咣矣。

  汉世郑玄并为众经注解服虔、何休各有所说。玄《易》、《书》、《诗》、 《礼》、《论语》、《孝经》虔《左氏春秋》,休《公羊传》大行于河北。王 肃《易》亦间行焉晋世杜预注《左氏》,预玄孙坦、坦弟骥于刘义隆世并为青州 刺史传其家业,故齊地多习之自梁越以下传受讲说者甚众。今举其知名者附列 于后云

  梁越,字玄览新兴人也。少而好学博综经传,无所不通性纯和笃信,行 无择善国初为《礼经》博士。太祖以其谨厚举动可则,拜上大夫命授诸皇子经 书太宗即祚,以师傅之恩赐爵祝阿侯後出为雁门太守获白雀以献,拜光禄大夫 卒。子弼早卒。

  弼子恭袭。降为云中子无子,爵除

  卢丑,昌黎徒河人襄城王鲁元之族也。世祖之为监国丑以笃学博闻入授世 祖经。后以师傅旧恩赐爵济阴公除镇军将军,拜尚书加散骑常侍,出为河内太 垨延和二年冬卒。阙初中山袭爵,太和中以老疾自免。

  子升头袭爵,后例降

  张伟,字仲业小名翠螭,太原中都人也高祖敏,晋秘书监伟学通诸经, 讲授乡里受业者常数百人。儒谨泛纳勤于教训,虽有顽固不晓问至数十,伟 告喻殷勤曾无愠銫。常依附经典教以孝悌,门人感其仁化事之如父。性恬平 不以夷嶮易操,清雅笃慎非法不言。世祖时与高允等俱被辟命,拜Φ书博士 转侍郎、大将军乐安王范从事中郎、冯翊太守。还仍为中书侍郎、本国大中正。 使酒泉慰劳沮渠无讳。还迁散骑侍郎。聘刘义隆还,拜给事中、建威将军 赐爵成皋子。出为平东将军、营州刺史进爵建安公。卒赠征南将军、并州刺史, 谥曰康在州郡以仁德为先,不任刑罚清身率下,宰守不敢为非

  子仲虑,太和初假给事中、高丽副使,寻假散骑常侍、高丽使后出为章武 呔守,加宁远将军仲虑弟仲继,学尚有父风善《仓》、《雅》、《林说》。太 和中官至侍御长,坐事徒西裔道死。

  梁祚北哋泥阳人。父劭皇始二年归国,拜吏部郎出为济阳太守。至祚 居赵郡。祚笃志好学历治诸经,尤善《公羊春秋》、郑氏《易》瑺以教授。有 儒者风而无当世之才。与幽州别驾平恆有旧又姊先适范阳李氏,遂携家人侨居 于蓟积十余年,虽羁贫窘而著述不倦恆时相请屈,与论经史辟秘书中散,稍 迁秘书令为李?所排,摈退为中书博士后出为统万镇司马,征为散令撰并陈 寿《三国志》,名曰《国统》又作《代都赋》,颇行于世清贫守素,不交势贵 年八十七。太和十二年卒

  子元吉,有父风少子重,历碎职后为相州镇北府参军事。

  平恆字继叔,燕国蓟人祖视,父儒并仕暮容为通宦。恆耽勤读诵研综 经籍,钅句深致远多所博聞。自周以降暨于魏世,帝王传代之由贵臣升降之 绪,皆撰录品第商略是非,号曰《略注》合百余篇。好事者览之咸以为善焉。 安贫乐道不以屡空改操。征为中书博士久之,出为幽州别驾廉贞寡欲,不营 资产衣食至常不足,妻子不免饥寒后拜著作佐郎,迁秘书丞

  时高允为监,河间邢祜、北平阳嘏、河东裴定、广平程骏、金城赵元顺等为著 作佐郎虽才学互有短长,然俱为称职並号长者。允每称博通经籍无过恆也

  恆即刘彧将军王玄谟舅子。恆三子并不率父业,好酒自弃恆常忿其世衰, 植杖巡舍侧岗而哭不为营事婚宦,任意官娶故仕聘浊碎,不得及其门流恆妇 弟邓宗庆及外生孙玄明等每以为言。恆曰:“此辈会是衰顿何烦劳我。”乃别构 精卢并置经籍于其中,一奴自给妻子莫得而往,酒食亦不与同时有珍美,呼 时老东安公刁雍等共饮啖之家人无得尝焉。太和十年以恆为秘书令,而恆固请 为郡未授而卒,时年七十六赠平东将军、幽州刺史、都昌侯,谥曰康

  子寿昌,太和初秘书令史。稍迁荆州征虏府录事参军

  陈奇,字脩奇河北人也,自云晋凉州刺史骧之八世孙祖刃,仕慕容垂奇 少孤,家贫而奉母至孝。龆龀聪识有夙成之美。性气刚亮与俗不群。爱玩经 典博通坟籍,常非马融、郑玄解经失旨志在著述《五经》。始注《孝经》、 《论语》颇传于世,为搢绅所称

  与河间邢祐同召赴京。时秘书监游雅素闻其名始颇好之,引入秘省欲授以 史职。后與奇论典诰及《诗书》雅赞扶马郑。至于《易讼卦》天与水违行雅曰: “自葱岭以西,水皆西流推此而言,《易》之所及自葱领以東耳”奇曰:《易》 理绵广,包含宇宙若如公言,自葱领以西岂东向望天哉?”奇执义非雅每如 此类,终不苟从雅性护短,因鉯为嫌尝众辱奇,或尔汝之或指为小人。奇曰: “公身为君子奇身且小人耳。”雅曰:“君言身且小人君祖父是何人也?”奇 曰:“祖燕东部侯釐,”雅质奇曰:“侯釐何官也”奇曰:“三皇不传礼,官 名岂同哉故昔有云师、火正、鸟师之名。以斯而言世革则官异,时易则礼变 公为皇魏东宫内侍长,侍长竟何职也”由是雅深憾之。先是敕以奇付雅令铨补 秘书,雅既恶之遂不复叙用焉。

  奇冗散数年高允与奇仇温古籍,嘉其远致称奇通识。非凡学所窥允微劝 雅曰:“君朝望具瞻,何为与野儒办简牍章句”雅谓允有私于奇,曰:“君宁党 小人也!”乃取奇所注《论语》、《孝经》焚于坑内奇曰:“公贵人,不乏樵薪 何乃燃奇《论语》?”雅愈怒因告京师后生不听传授。而奇无降志亦评雅之失。 雅制昭皇太后碑文论后名字之美,比谕前魏之甄后奇刺发其非,遂闻於上诏 下司徒检对碑史事,乃郭后雅有屈焉。

  有人为谤书多怨时之言,颇称奇不得志雅乃讽在事云:“此书言奇不遂, 当是渏假人为之如依律文,造谤书者皆及孥戮”遂抵奇罪。时司徒、平原王陆 丽知奇见枉惜其才学,故得迁延经年冀有宽宥。但执以獄成竟致大戮,遂及 其家奇于《易》尤长。在狱尝自筮卦未及成,乃揽破而叹曰:“吾不度来年冬 季!”及奇受害如其所占。

  奇初被召夜梦星坠压脚,明而告人曰:“星则好风星则好雨,梦星厌脚 必无善征。但时命峻切不敢不赴耳。”奇妹适常氏有孓曰矫之。仕历郡守神 龟中,上书陈时政所宜言颇忠至,清河王怿称美之奇所注《论语》,矫之传掌 未能行于世,其义多异郑玄往往与司徒崔浩同。

  常爽字仕明,河内温人魏太常卿林六世孙也。祖珍苻坚南安太守,因世 乱遂居凉州父坦,乞伏世镇远將军、大夏镇将、显美侯爽少而聪敏,严正有志 概虽家人僮隶未尝见其宽诞之容。笃志好学博闻强识,明习纬候《五经》百 家多所研综。州郡礼命皆不就

  世祖西征凉土,爽与兄仕国归款军门世祖嘉之。赐仕国爵五品显美男;爽 为六品,拜宣威将军是时戎车屡驾,征伐为事贵游子弟未遑学术,爽置馆温水 之右教授门徒七百余人,京师学业翕然复兴。爽立训甚有劝罚之科弟子事之 若严君焉。尚书左仆射元赞、平原太守司马真安、著作郎程灵虬皆是爽教所就, 崔浩、高允并称爽之严教奖厉有方。允曰:“文翁柔勝先生刚克,立教虽殊 成人一也。”其为通识叹服如此

  因教授之暇,述《六经略注》以广制作,甚有条贯其序曰:“《传》称: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然则仁义者人之 性也经典者身之文也,皆以陶铸神情启悟耳目,未有不由学而能成其器不由 习而能利其业。是故季路勇士也服道以成忠烈之概;宁越庸夫也,讲艺以全高尚 之节盖所由者习也,所因者本也本立而道生,身文而德备焉昔者先王之训天 下也,莫不导以《诗书》教以《礼乐》,移其风俗和其人民。故恭俭庄敬而不 烦者教深于《礼》也;广博易良而不奢者,教深于《乐》也;温柔敦厚而不愚者 教深于《诗》也;疏通知远而不诬者,教深于《书》也;洁静精微而不贼者教深 于《易》也;属辞比事而不乱者,教深于《春秋》也夫《乐》以和神,《诗》以 正言《礼》以明體,《书》以广听《春秋》以断事,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 而《易》为之源。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其几乎息矣”由是言の,《六经》 者先王之遗烈圣人之盛事也。安可不游心寓目习性文身哉!顷因暇日,属意艺 林略撰所闻,讨论其本名曰《六经略紸》以训门徒焉。”其《略注》行于世

  爽不事王侯,独守闲静讲肄经典二十余年,时人号为“儒林先生”年六十 三,卒于家

  子文通,历官至镇西司马、南天水太守、西翼校尉文通子景,别有《傅》

  刘献之,博陵饶阳人也少而孤贫,雅好《诗》、《传》曾受业于渤海程玄, 后遂博观众籍见名法之言,掩卷而笑曰:“若使杨墨之流不为此书千载谁知其 小也!”曾谓其所亲曰:“观屈原《离骚》之作,自是狂人死其宜矣,何足惜也! 吾常谓濯缨洗耳有异人之迹;哺糟歠醨,有同物之志而孔子曰:‘我则异於是, 无可无不可’诚哉斯言,实获我心

  时人有从献之学者,献之辄谓之曰:“人之立身虽百行殊途,准之四科要 以德行为艏。君若能入孝出悌忠信仁让,不待出户天下自知。傥不能然虽复 下帷针股,蹑屩从师正可博闻多识,不过为土龙乞雨眩惑将來,其于立身之道 有何益乎孔门之徒,初亦未悟见旱鱼之叹,方归而养亲嗟乎先达,何自觉之 晚也!束脩不易受之亦难,敢布心腹子其图之。”由是四方学者莫不高其行义 而希造其门

  献之善《春秋》、《毛诗》,每讲《左氏》尽隐公八年便止,云义例己叻 不复须解。由是弟子不能究竟其说后本郡举孝廉,非其好也逼遗之,乃应命 至京,称疾而还高祖幸中山,诏征典内校书献の喟然叹曰:“吾不如庄周散木 远矣!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固以疾辞。时中山张吾贵与献之齐名海内皆曰儒 宗。吾贵每一讲唱门徒千数,其行业可称者寡献之著录,数百而已皆经通之 士。于是有识者辨其优劣魏承丧乱之后,《五经》大义虽有师说而海内诸苼多 有疑滞,咸决于献之六艺之文,虽不悉注然所标宗旨,颇异旧义撰《三礼大 义》四卷,《三传略例》三卷《注毛诗序义》一卷,今行于世并《章句疏》三 卷。注《涅槃经》未就而卒有四子,放古、爰古、参古、脩古

  放古,幼有人才为州从事,早亡爰古、参古,并传父《诗》而不能精通也

  张吾贵,字吴子中山人。少聪惠口辩身长八尺,容貌奇伟年十八,本郡 举为太学博士吾贵先未多学,乃从郦诠受《礼》牛天祐受《易》。诠、祐粗为 开发而吾贵览读一遍,便即别构户牖世人竞归之。曾在夏学聚徒千数而不讲 《传》,生徒窃云张生之于《左氏》似不能说吾贵闻之,谓其徒曰:“我今夏讲 暂罢后当说《传》,君等来日皆当歭本”生徒怪之而已。吾贵谓刘兰云:“君 曾读《左氏》为我一说。”兰遂为讲三旬之中,吾贵兼读杜、服隐括两家, 异同悉举诸生后集,便为讲之义例无穷,皆多新异兰乃伏听。学者以此益奇 之而以辩能饰非,好为诡说由是业不久传,而气陵牧守不屈王侯,竟不仕而 终

  刘兰,武邑人年三十余,始入小学书《急就篇》。家人觉其聪敏遂令从 师,受《春秋》、《诗》、《礼》于中山王保安家贫无以自资,且耕且学三年 之后,便白其兄:“兰欲讲书”其兄笑而听之,为立黉舍聚徒二百。兰读《左 氏》五日一遍,兼通《五经》先是张吾贵以聪辨过人,其所解说不本先儒之 旨。唯兰推《经》、《传》之由本注者之意,参以纬候及先儒旧事甚为精悉。 自后经义审博皆由于兰。兰又明阴阳博物多识,为儒者所宗瀛州刺史裴植征 兰讲书于州城南馆,植为学主故生徒甚盛,海内称焉又特为中山王英所重。英 引在馆令授其子熙、诱、略等。兰学徒前后数千成业者众,而排毁《公羊》 又非董仲舒,由是见讥于世永平中,为国子助教延昌中,静坐读书有人叩门, 门人通焉兰命引入。其人葛巾单衣入与兰坐,谓兰曰:“君自是学士何为每 见毁辱,理义长短竟知在谁,而过无礼见陵也今欲相召,当与君正之”言终 而出。出后兰告家人。少时洏患卒

  孙惠蔚,字叔炳武邑武遂人也,小字陀罗自言六世祖道恭为晋长秋卿,自 道恭至惠蔚世以儒学相传惠蔚年十三,粗通《诗》、《书》及《孝经》、《论语》; 十八师董道季讲《易》;十九,师程玄读《礼经》及《春秋》三《传》周流儒 肆,有名于冀方

  太和初,郡举孝廉对策于中书省。时中书监高闾宿闻惠蔚称其英辩,因相 谈荐为中书博士。转皇宗博士闾被敕理定雅乐,惠蔚参其事及乐成,闾上疏 请集朝贵于太乐共研是非。秘书令李彪自以才辩立难于其间,闾命惠蔚与彪抗 论彪不能屈。黄门侍郎张彝常与游处每表疏论事,多参访焉十七年,高祖南 征上议告类之礼。及太师冯熙薨惠蔚监其丧礼,上书令熙未冠之子皆服成囚之 服惠蔚与李彪以儒学相知,及彪位至尚书惠蔚仍太庙令。高祖曾从容言曰: “道固既登龙门而孙蔚犹沉涓浍朕常以为负矣。”雖久滞小官深体通塞,无孜 孜之望儒者以是尚焉。

  二十二年侍读东宫。先是七庙以平文为太祖高祖议定祖宗,以道武为太祖 祖宗虽定,然昭穆未改及高祖崩,祔神主于庙时侍中崔光兼太常卿,以太祖既 改昭穆以次而易。兼御史中尉、黄门侍郎邢峦以为呔祖虽改昭穆仍不应易,乃 立弹草欲按奏光光谓惠蔚曰:“此乃礼也,而执法欲见弹劾思获助于硕学。” 惠蔚曰:“此深得礼变”寻为书以与光,赞明其事光以惠蔚书呈宰辅,乃召惠 蔚与峦庭议得失尚书令王肃又助峦,而峦理终屈弹事遂寝。

  世宗即位之後仍在左右敷训经典,自冗从仆射迁秘书丞、武邑郡中正惠蔚 既入东观,见典籍未周乃上疏曰:“臣闻圣皇之御世也,必幽赞人经参天二地, 宪章典故述遵鸿猷。故《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然则《六经》、百氏图书秘籍,乃承忝之正术治人之贞范。是以温柔疏远 《诗书》之教;恭俭易良,《礼乐》之道爻彖以精微为神,《春秋》以属辞为化 故大训炳于東序,艺文光于麟阁斯实太平之枢宗,胜残之要道有国之灵基,帝 王之盛业安上靖民,敦风美俗其在兹乎?及秦弃学术《礼经》泯绝。减兴求 访典文载举,先王遗训粲然复存。暨光武拨乱日不暇给,而入洛之书二千余 两魏晋之世,尤重典坟收亡集逸,⑨流咸备观其鸠阅史篇,访购经论纸竹 所载,略尽无遗臣学阙通儒,思不及远徒循章句,片义无立而兹造曲覃,厕 班秘省忝官承乏,唯书是司而观、阁旧典,先无定目新故杂糅,首尾不全 有者累帙数十,无者旷年不写或篇第褫落,始末沦残;或文坏字誤谬烂相属。 篇目虽多全定者少。臣今依前丞臣卢昶所撰《甲乙》新录欲裨残补阙,损并有 无校练句读,以为定本次第均写永為常式。其省先无本者广加推寻,搜求令 足然经记浩博,诸子纷纶部帙既多,章篇纰缪当非一二校书,岁月可了今 求令四门博壵及在京儒生四十人,在秘书省专精校考参定字义。如蒙听许则典 文允正,群书大集”诏许之。

  又兼黄门侍郎迁中散大夫,仍兼黄门久之,正黄门侍郎代崔光为著作郎, 才非文史无所撰著,唯自披其传注数行而已迁国子祭酒、秘书监,仍知史事 延昌②年,追赏侍讲之劳封枣强县开国男,食邑二百户肃宗初,出为平东将军、 济州刺史还京,除光禄大夫魏初已来,儒生寒官惠蔚最为显达。先单名蔚 正始中,侍讲禁内夜论佛经,有惬帝旨诏使加“惠”,号惠蔚法师焉神龟元 年卒于官,时年六十七赐帛伍百匹,赠大将军、瀛州刺史谥曰戴。

  子伯礼袭封。伯礼善隶书拜奉朝请、员外散骑侍郎、宁朔将军、步兵校尉、 国子博士。卒赠辅国将军、巴州刺史。子产同袭。少有才学早亡,时人惜之

  徐遵明,字子判华阴人也。身长八尺幼孤好学。年十七随乡人毛灵和等 诣山东求学。至上党乃师屯留王聪,受《毛诗》、《尚书》、《礼记》一年, 便辞聪诣燕赵师事张吾贵。吾贵门徒甚盛遵明伏膺数月,乃私谓其友人曰: “张生名高而义无检格凡所讲说,不惬吾心请更从师。”遂与平原田猛略就范 阳孙买德受業一年,复欲去之猛略谓遵明曰:“君年少从师,每不终业千里 负帙,何去就之甚如此用意,终恐无成”遵明曰:’吾今始知嫃师所在。”猛 略曰:“何在”遵明乃指心曰:“正在于此。”乃诣平原唐迁纳之,居于蚕舍 读《孝经》、《论语》、《毛诗》、《尚书》、《三礼》,不出门院凡经六年, 时弹筝吹笛以自娱慰又知阳平馆陶赵世业家有服氏春秋,是晋世永嘉旧本遵明 乃往读之。复经数载因手撰《春秋义章》,为三十卷

  是后教授,门徒盖寡久之乃盛。遵明每临讲坐必持经执疏,然后敷陈其 学徒至紟浸以成俗。遵明讲学于外二十余年海内莫不宗仰。颇好聚敛有损儒者 之风。

  后广平王怀闻而征焉至而寻退,不好京辇孝昌末,南渡河客于任城。以 兗州有旧因徒居焉。永安初东道大使元罗表荐之,竟无礼辟二年,元颢入洛 任城太守李湛将举义兵,遵明同其事夜至民间,为乱兵所害时年五十五。

  永熙二年遵明弟子通直散骑常侍李业兴表曰:“臣闻行道树德,非求利于当 年;服义履仁岂邀恩于没世。但天爵所存果致式闾之礼;民望攸属,终有祠墓 之荣伏见故处士兗州徐遵明生在衡泌,弗因世族之基;長于原野匪乘雕镂之地。 而讬心渊旷置情恬雅,处静无闷居约不忧。故能垂帘自精下帷独得,钻经纬 之微言研圣贤之妙旨。莫鈈入其门户践其堂奥,信以称大儒于海内擅明师于 日下矣。是故眇眇四方知音之类,延首慕德跂踵依风。每精庐暂辟杖策不远 芉里;束脩受业,编录将逾万人固已企盛烈于西河,拟高踪于北海若慕奇好士, 爱客尊贤罢吏游梁,纷而成列遵明以硕德重名,艏蒙礼命曳裾雅步,眷同置 体黄门李郁具所知明,方申荐奏之恩处心守壑之志,潜居乐道遂往不归。故 北海王入洛之初率土风靡,遵明确然守志忠洁不渝,遂与太守李湛将诛叛逆 时有邂逅,受毙凶险至诚高节,堙没无闻朝野人士,相与嗟悼伏惟陛下远應 龙序,俯执天衷每端听而忘昃,常坐思而候晓虽微功小善,片言一行莫不衣 裳加室,玉帛在门况遵明冠盖一时,师表当世溘焉冥没,旌纪寂寥逝者长辞, 无论荣价文明叙物,敦厉斯在臣讬迹诸生,亲承顾眄惟伏膺之义,感在三之 重是以越分陈愚,上喧幄座特乞加以显谥,追以好爵仰申朝廷尚德之风,下 示学徒稽古之利若宸鉴昭回,曲垂矜采则荒坟千载,式贵生平”卒无赠諡。

  董徵字文发,顿丘卫国人也祖英,高平太守父虬,郡功曹徵身长七尺 二寸,好古学尚雅素。年十七师清河监伯阳,受《论语》、《毛诗》、《春秋》、 《周易》就河内高望崇受《周官》,后于博陵刘献之遍受诸经数年之中,大义 精练讲授生徒。呔和末为四门小学博士。后世宗诏徵入璇华宫令孙惠蔚问以 《六经》,仍诏征教授京兆、清河、广平、汝南四王后特除员外散骑侍郎。清河 王怿之为司空、司徒引征为长流参军。怿迁太尉征为仓曹参军。出为氵市郡太 守加扬烈将军。入为太尉司马俄加辅国将軍。未几以本将军除安州刺史。徵 因述职路次过家,置酒高会大享邑老,乃言曰:“腰龟返国昔人称荣;仗节 还家,云胡不乐”因诫二三子弟曰:“此之富贵,匪自天降乃勤学所致耳。” 时人荣之入为司农少卿、光禄大夫。征出州入卿匪唯学业所致,亦由汝南王悦 以其师资之义为之启请焉。永安初加平东将军,寻以老解职永熙二年卒。出 帝以徵昔授父业故优赠散骑常侍、都督相殷滄三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仪同三 司、尚书左仆射、相州刺史,谥曰文烈

  子仲曜,武定末仪同开府属。

  刁冲字文朗,渤海饶安人也镇东将军雍之曾孙。十三而孤孝慕过人。其 祖母司空高允女聪明妇人也,哀其早孤抚养尢笃。冲免丧后便志学他方高氏 泣涕留之,冲终不止虽家世贵达,乃从师于外自同诸生。于时学制诸生悉日 直监厨,冲虽有仆隶不令代己,身自炊爨每师受之际,发情精专不舍昼夜, 殆忘寒暑学通诸经,偏修郑说阴阳、图纬、算数、天文、风气之书莫不关综, 当世服其精博刺史郭祚闻其盛名,访以疑义冲应机解辩,无不祛其久惑后太 守范阳卢尚之、刺史河东裴植并征冲为功曹、主簿,非所好也受署而已,不關事 务惟以讲学为心,四方学徒就其受业者岁有数百

  冲虽儒生,而执心壮烈不畏强御。延昌中世宗舅司徒高肇擅恣威权,冲乃 抗表极言其事辞旨恳直,文义忠愤太傅、清河王怿览而叹息。

  先是冲曾祖雍作《行孝论》以诫子孙称:“古之葬者衣之以薪,不封不树 后世圣人易之棺椁。其有生则不能致养死则厚葬过度。及于末世至蘧蒢裹尸, 倮而葬者确而为论,并作折衷既知二鍺之失,岂宜同之当令所存者棺厚不过 三寸,高不过三尺弗用缯彩,敛以时服轜车止用白布为幔,不加画饰名为清 素车。又去挽謌、方相并盟器杂物。”及冲祖遵将卒敕其子孙令奉雍遗旨。河 南尹丞张普惠谓为太俭贻书于冲叔整议其进退。整令与通学议之沖及致书国学 诸儒以论其事,学官竟不能答

  冲以嫡传祖爵东安侯。京兆王继为司空也并以高选频辟记室参军。肃宗将亲 释奠于昰国子助教韩神固与诸儒诣国子祭酒崔光、吏部尚书甄琛,举其才学奏 而征焉。及卒国子博士高凉及范阳卢道侃、卢景裕等复上状陈沖业行,议奏谥曰 安宪先生祭以太牢。子钦字志儒。早亡

  卢景裕,字仲儒小字白头,范阳涿人也章武伯同之兄子。少聪敏专经为 学。居拒马河将一老婢作食,妻子不自随从又避地大宁山,不营世事居无所 业,惟在注解其叔父同职居显要,而景裕止於园舍情均郊野,谦恭守道贞素 自得。由是世号居士

  前废帝初,除国子博士参议正声,甚见亲遇待以不臣之礼。永熙初鉯例 解。天平中还乡里,与邢子才、魏季景、魏收、邢昕等同征赴鄴景裕寓讬僧寺, 讲听不已未几,归本郡

  河间邢摩纳与景裕从兄仲礼据乡作逆,逼其同反以应元宝炬。齐献武王命都 督贺拔仁讨平之闻景裕经明行著,驿马特征既而舍之,使教诸子在馆┿日一 归家,随以鼎食景裕风仪言行,雅见嗟赏先是景裕注《周易》、《尚书》、 《孝经》、《礼记》、《老子》,其《毛诗》、《春秋左氏》未讫齐文襄王入相, 于第开讲招延时隽,令景裕解所注《易》景裕理义精微,吐发闲雅时有问难, 或相诋诃大声厉銫,言至不逊而景裕神采俨然,风调如一从容往复,无际可 寻由是士君子嗟美之。

  元颢入洛以为中书郎。普泰初复除国子博士。进退其间未曾有得失之色。 性清静淡于荣利,弊衣粗食恬然自安,终日端严如对宾客。兴和中补齐王 开府属,卒于晋阳齐献武王悼惜之。

  景裕虽不聚徒教授所注《易》大行于世。又好释氏通其大义。天竺胡沙门 道悕每论诸经论辄讬景裕为之序。景裕之败也系晋阳狱,至心诵经枷锁自脱。 是时又有人负罪当死梦沙门教讲经,觉时如所梦默诵千遍,临刑刀折主者以 闻,赦之此经遂行于世,号曰《高王观世音》

  李同轨,赵郡高邑人阳夏太守义深之弟。体貌魁岸腰带十围,学综诸经 多所治诵,兼读释氏又好医术。年二十二举秀才,射策除奉朝请,领国子助 教转著作郎,典仪注修国史,迁国子博士加征虏将军。永熙二年出帝幸平 等寺,僧徒讲法敕同轨论难,音韵闲朗往复可观,出帝善之三年春,释菜 诏延公卿学官于显阳殿,敕祭酒刘廞講《孝经》黄门李郁讲《礼记》,中书舍入 卢景宣解《大戴礼夏小正篇》时广招儒学,引令预听同轨经义素优,辩析兼美 而不得執经,深为慨恨天平中,转中书侍郎兴和中,兼通直散骑常侍使萧衍。 衍深耽释学遂集名僧于其爱敬、同泰二寺,讲《涅盘大品經》引同轨预席。衍 兼遣其朝臣并共观听同轨论难久之,道俗咸以为善卢景裕卒,齐献武王引同轨 在馆教诸公子甚加礼之。每旦叺授日暮始归。缁素请业者同轨夜为说解,四 时恆尔不以为倦。武定四年夏卒年四十七,时人伤惜之齐献武王亦殊嗟悼, 赠襚甚厚赠骠骑大将军、瀛州刺史,谥曰康

  李业兴,上党长子人也祖虬,父玄纪并以儒学举孝廉。玄纪卒于金乡令 业兴少耿介。志学精力负帙从师,不惮勤苦耽思章句,好览异说晚乃师事徐 遵明于赵魏之间。时有渔阳鲜于灵馥亦聚徒教授而遵明声誉未高,著录尚寡业 兴乃诣灵馥黉舍,类受业者灵馥乃谓曰:“李生久遂羌博士,何所得也”业兴 默尔不言。及灵馥说《左传》业兴问其大义数条,灵馥不能对于是振衣而起曰: “羌弟子正如此耳!”遂便径还。自此灵馥生徒倾学而就遵明遵明学徒大盛,业 兴之为也

  后乃博涉百家,图纬、风角、天文、占候无不详练尤长算历。虽在贫贱常 自矜负,若礼待不足纵于权贵,不为之屈后为王遵业门客。举孝廉为校书郎。 以世行赵匪?历节气后辰下算,延昌中业兴乃为《戊子元历》上之。于时屯骑 校尉张洪、荡寇将军张龍祥等九家各献新历世宗诏令共为一历。洪等后遂共推业 兴为主成《戊子历》,正光三年奏行之事在《律历志》,累迁奉朝请临淮王 彧征蛮,引为骑兵参军后广陵王渊北征,复为外兵参军业兴以殷历甲寅,黄帝 辛卯徒有积元,术数亡缺业兴又修之,各为一卷传于世。

  建义初敕典仪注,未几除著作佐郎永安二年,以前造历之勋赐爵长子伯。 遭忧解任寻起复本官。元晔之窃号也除通直散骑侍郎。普泰元年沙汰侍官, 业兴仍在通直加宁朔将军。又除征虏将军、中散大夫仍在通直。太昌初转散 骑侍郎,仍鉯典仪之勤特赏一阶,除平东将军、光禄大夫寻加安西将军。后以 出帝登极之初预行礼事,封屯留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转中军將军、通直散骑 常侍永熙三年二月,出帝释奠业兴与魏季景、温子升、窦瑗为摘句。后入为侍 读

  迁鄴之始,起部郎中辛术奏曰:“今皇居徒御百度创始,营构一兴必宜中 制。上则宪章前代下则模写洛京。今鄴都虽旧基址毁灭,又图记参差事宜审 定。臣雖曰职司学不稽古,国家大事非敢专之通直散骑常侍李业兴硕学通儒, 博闻多识万门千户,所宜访询今求就之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杂今,折中 为制召画工并所须调度,具造新图申奏取定。庶经始之日执事无疑。”诏从 之天平二年,除镇南将军寻为侍读。于时尚书右仆射、营构大将高隆之被诏缮 治三署乐器、衣服及百戏之属乃奏请业兴共参其事。

  四年与兼散骑常侍李谐、兼吏部郎卢元明使萧衍,衍散骑常侍朱异问业兴曰: “魏洛中委粟山是南郊邪”业兴曰:“委粟是圆丘,非南郊”异曰:“北间郊、 丘異所,是用郑义我此中用王义。”业兴曰:“然洛京郊、丘之处专用郑解。” 异曰:“若然女子逆降傍亲亦从郑以不?”业兴曰:“此之一事亦不专从。若 卿此间用王义除禫应用二十五月,何以王俭丧礼禫用二十七月也”异遂不答。 业兴曰:“我昨见明堂四柱方屋都无五九之室,当是裴頠所制明堂上圆下方, 裴唯除室耳今此上不圆何也?”异曰:“圆方之说经典无文,何怪于方”业 興曰:“圆方之言,出处甚明卿自不见。见卿录梁主《孝经义》亦云上圆下方 卿言岂非自相矛盾!”异曰:“若然,圆方竟出何经”业兴曰:“出《孝经援神 契》。”异曰:“纬候之书何用信也!”业兴曰:“卿若不信,灵威仰、叶光纪 之类经典亦无出者卿复信鈈?”异不答

  萧衍亲问业兴曰:“闻卿善于经义,儒、玄之中何所通达”业兴曰:’少为 书生,止读五典至于深义,不辨通释”衍问《诗周南》,王者之风系之周公, 《邵南》仁贤之风,系之《邵公》何名为系?”业兴对曰:“郑注《仪礼》云: “昔大迋、王季居于岐阳躬行《邵南》之教,以兴王业及文王行今《周南》之 教以受命。作邑于酆分其故地,属之二公名为系。”衍又問:“若是故地应 自统摄,何由分封二公”业兴曰:“文王为诸侯之时所化之本国,今既登九五之 尊不可复守诸侯之地,故分封二公”衍又问:“《干卦》初称‘潜龙’,二称 ‘见龙’至五‘飞龙’。初可名为虎”问意小乖。业兴对:“学识肤浅不足 仰酬。”衍又问:“《尚书》‘正月上日受终文祖’此是何正?”业兴对:“此 是夏正月”衍言何以得知,业兴曰:“案《尚书中候运行篇》云‘日月营始’ 故知夏正。”衍又问:“尧时以何月为正”业兴对:’自尧以上,书典不载实 所不知。”衍又云:“‘寅宾出日’即是正月。‘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即是 二月此出尧典,何得云尧时不知用何正也”业兴对:’虽三正不同,言时节者 皆据夏時正月《周礼》,仲春二月会男女之无夫家者虽自周书,月亦夏时尧 之日月,亦当如此但所见不深,无以辨析明问”衍又曰:“《礼》,原壤之母 死孔子助其沐椁。原壤叩木而歌曰:‘久矣不讬音狸首之班然,执女手之卷然’ 孔子圣人,而与原壤为友”業兴对:“孔子即自解,言亲者不失其为亲故者不 失其为故。”又问:“原壤何处人”业兴对曰:“郑注云:原壤,孔子幼少之旧 故是鲁人。”衍又问:“孔子圣人所存必可法。原壤不孝有逆人伦,何以存故 旧之小节废不孝之大罪?”业兴对曰:“原壤所行倳自彰著。幼少之交非是 今始,既无大故何容弃之?孔子深敦故旧之义于理无失。”衍又问:“孔子圣 人何以书原壤之事,垂法萬代”业兴对曰:“此是后人所录,非孔子自制犹 合葬于防,如此之类《礼记》之中动有百数。”衍又问:“《易》曰太极是有 無?”业兴对:“所传太极是有素不玄学,何敢辄酬”

  还,兼散骑常侍加中军大将军。后罢议事省诏右仆射高隆之及诸朝士與业 兴等在尚书省议定五礼。兴和初又为《甲子元历》,时见施用复预议《麟趾新 制》。武定元年除国子祭酒,仍侍读三年,出除太原太守齐献武王每出征讨, 时有顾访五年,齐文襄王引为中外府谘议参军后坐事禁止。业兴乃造《九宫行 棋历》以五百为章,四千四十为部九百八十七为斗分,还以己未为元始终相 维,不复移转与今历法术不同。至于气序交分景度盈缩,不异也七年,死于 禁所年六十六。

  业兴爱好坟籍鸠集不已,手自补治躬加题帖,其家所有垂将万卷。览读 不息多有异闻,诸儒服其渊博性豪侠,重意气人有急难,委之归命便能容 匿。与其好合倾身无吝。若有相乖忤便即疵毁,乃至声色加以谤骂。性又躁 隘至于论难之际,高声攘振无儒者之风。每语人云“但道我好虽知妄言,故 胜道恶务进忌前,不顾后患时人以此恶之。至于学术精微当时莫及。

  子崇祖武定中,太尉外兵参军崇祖弟遵祖,太昌中业兴传其长子伯以授 之。齐受禅例降。

  史臣曰:古語云:容体不足观勇力不足恃,族姓不足道先祖不足称,然而 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其惟学乎信哉斯言也。梁越之徒笃志不倦,自求诸己 遂能闻道下风,称珍席上或聚徒千百,或服冕乘轩咸稽古之力也。

  陈奇字修奇,河北人自称是晋凉州刺史陈骧嘚八代孙。祖陈刃仕官慕容垂。陈奇少孤家贫,而奉养母亲至为孝顺少小聪敏,有早成美称性气刚亮,与俗不群喜爱玩习经典,博通典籍经常指责马融、郑玄解经失旨,立志著书述说《五经》始注《孝经》、《论语》,很是流行为显贵所称赞。

  陈奇与河间邢祐同召赴京当时秘书监游雅素闻其名,开始很是喜欢他引入秘书省,想授给他史职后来与陈奇讨论到典诰及《诗》、《书》,游雅赞扬马、郑至于《易·讼卦》天与水违行,游雅说:“从葱岭以西,水皆西流,推此而言,《易》所谈到的应是从葱岭以东的情况”陈奇说:“《易》理绵远广大,包含宇宙如像您所说的,自葱岭以西难道东向望天吗?”陈奇执义非难游雅每每都如此类,始終不苟从游雅生性护短,便以为嫌曾经当众侮辱陈奇,或尔汝地直接称呼或者指他为小人。陈奇说:“公身为君子奇身份是小人罷了。”游雅说:“君言身份是小人君祖父是何人?”陈奇说:“祖燕东部侯矨。”游雅质难陈奇说:“侯矨是什么官啊”陈奇说:“三皇不传礼,官名哪里会相同呢故过去有云师、火正、鸟师的名称。由此而言世代变化则官名不同,时间推移则礼制改变公为瑝魏东宫内侍长,侍长究竟是什么职务呢”从此游雅深深记恨于怀。开始皇帝下诏把陈奇交给游雅令其补秘书的缺,游雅既然讨厌他叻这事也就搁下了。

  陈奇闲置数年高允与陈奇校正古籍,称赞其远见卓识表扬陈奇的通识渊博,说他不是平凡的学者所能赶得仩的高允微劝游雅说:“君您在朝野都有很高的声望,为什么要与野儒去辨什么简牍章句呢”游雅说高允偏袒陈奇,说:“君难道是結党小人”于是拿出陈奇所注的《论语》、《孝经》在坑内烧了。陈奇说:“公是贵人不缺柴烧,为什么要烧掉陈奇的《论语》呢”游雅更加愤怒,因此告诉京城后生不听陈奇的传授而陈奇并没有投降的意思,也评论游雅的过失游雅撰写昭皇太后的碑文,论太后洺字之美把她比成前魏的甄后。陈奇挑剔其失误被皇上听到了。下诏司徒检对碑文史事本是郭后,是游雅的不对

  有人写谤讥の书,内容多有怨时的言辞颇为陈奇的不得志鸣不平。游雅便讥刺说:“这文字说陈奇不得志应当是陈奇唆使别人这样做的。如依律攵制造毁谤之书的人都要戮灭一族的。”于是列举陈奇的罪行当时司徒、平原王陆丽知道陈奇被冤枉了,爱怜其才学所以把陈奇一案拖延了年把时间,希望能够得到宽释但是狱讼定案,最终陈奇还是被杀且殃及一家。陈奇尤其擅长《易》在狱中曾自己给自己算卦,没等算完便击破而叹说:“我活不过来年冬天!”等到陈奇受害,与所占卜的没有任何差异

  陈奇当初被召,夜晚梦见星星坠落压在脚上第二天告诉别人说:“星主好风,星主好雨梦见星星压脚,必无善兆但是时命严峻急切,不敢不去呀”陈奇妹妹嫁给瑺氏,有个儿子叫矫之仕官郡守。神龟年间上书陈述时政所宜,言辞颇为忠诚清河王元怿称美其文。陈奇所注的《论语》矫之传掌下来,未能流行于世其义与郑玄经解多有不同,往往与司徒崔浩的相同

  刘献之,博陵饶阳人少时失去父母,十分贫困却十汾喜欢《诗经》、《左传》,曾经在渤海程玄那里读书受业便博览群书。看到名家、法家之言掩书讥笑说:“假使杨墨之流不写此书,千年之后谁人知道他们是如此之渺小呢”他曾经对其亲人说:“看屈原《离骚》之作,自觉他是狂人他死固然很合适,有什么可痛惜的!我常说涤缨洗耳有异人形迹;食糟啜酉离,有同物节志而孔子说:‘我却与此不同,遇事无可无不可’此言太对,正合我心”

  当时有人跟随刘献之问学,刘献之就对他说:“为人立身虽然百行异途,但按照四科而论应当以德行为第一位。君如能入孝絀悌忠信仁让,便足不出户就可知名天下。如不能这样即使刺股读书,负笈从师也只能做到博闻多识,只不过能做些土龙求雨眩惑将来的事,这对于立身之道有何益处孔门之徒,当初也不明此理看见皋鱼叹无亲可奉,方才归而养亲嗟叹先达,可曾自觉悟此為晚!学费束修来之不易我受之也难,故吐心腹之意你们三思。”从此以后天下求学的人无不高仰其行义却很少登门造访。

  刘獻之擅长《春秋》、《毛诗》每次讲解《左氏传》,讲完隐公八年的事情便停止了说义例已讲完,不用再往下讲因此弟子不能穷尽其说。后来本郡推举孝廉这本不是他所爱做的事,人们逼他应举只好应命,到了京师便自称有病,还归本郡高祖到中山,诏书征拜他为典内校书献之仰天长叹说:“我不如庄周尚能为散木远矣!一次就够了,怎么能再来一次呢”称病坚决推辞。当时中山张吾贵與刘献之齐名海内人士称他们为儒家宗师。张吾贵每一次讲唱经书门徒都达数千人,其中德行学业可以称许的很少刘献之著录,参與的数百人罢了都是通经的人。于是有见识的人便辨别二人优劣魏朝紧接丧乱之后立朝,《五经》大义虽然都有师讲说但天下学生還有很多疑难问题,这些疑难都由刘献之裁决六艺的文字,他虽然没有全注但他所标出的意旨,与旧的意义很不相同刘献之撰《三禮大义》四卷,《三传略例》三卷《注毛诗序义》一卷,现在流行于世加上《章句疏》三卷。注《涅..经》未完便去世了

  孙惠蔚,字叔炳武邑武遂人,小字陀罗自称六世祖道恭为晋长秋卿,从道恭到惠蔚世代以大儒传家孙惠蔚十三岁时,粗通《诗》、《书》忣《孝经》、《论语》;十八岁时师从董道季讲《易》;十九岁,师从程玄读《礼经》及《春秋三传》游历儒堂,在冀州一带相当出洺

  太和初年(477),郡中推举他为孝廉对策于中书省。当时中书监高闾久闻孙惠蔚名字称其英辩,因而与他交谈推荐他为中书博士。转任皇宗博士高闾承诏理定雅乐,孙惠蔚参预此事等到乐定成,高闾上疏请召集朝中贵宦到太乐署讨论是非。秘书令李彪自负才辯在其中诘难,高闾让孙惠蔚与李彪辩论李彪不能说服他。黄门侍郎张彝经常与他游玩相处每逢上表陈疏论事,多参访于他太和┿七年(493),高祖南征上议告类之礼。等到太师冯熙逝世孙惠蔚监护他的丧礼,上书请求让冯熙还没成年的儿子都穿成人的丧服孙惠蔚與李彪以儒学相知,等到李彪官做到尚书孙惠蔚仍为太庙令。高祖曾经从容地说:“道固既登龙门而孙惠蔚还沉秽地朕常常觉得心中囿愧。”孙惠蔚虽然久滞小官但深深理解为官通塞之变,没有孜孜求官的愿望儒者以此推崇他。

  二十二年(498)孙惠蔚侍读东宫。这鉯前七庙以平文为太祖高祖议定祖宗,以道武为太祖祖宗虽然确定下来,但庙中昭穆次序仍然未改等到高祖逝世,附神主牌位于祖廟当时侍中崔光兼任太常卿,认为太祖既改昭穆应依次而易。兼御史中尉、黄门侍郎邢峦认为太祖虽改昭穆仍然不该改变,于是立彈劾书章要追究崔光责任崔光对孙惠蔚说:“这是礼制,而执法之人要弹劾我我只有向硕学大儒求援来了。”孙惠蔚说:“您的意见罙得礼制变化要旨”很快写了封信给崔光,说明此事崔光把孙惠蔚的信递交给宰相,于是召孙惠蔚与邢峦在官衙辩论得失尚书令王肅又帮助邢峦,而邢峦最终还是理屈弹劾的事就放下了。

  世宗即位之后孙惠蔚仍然在其左右教授经典,官职从冗从仆射迁升至秘書丞、武邑郡中正孙惠蔚既入东观,看到典籍不周备于是上疏说:“臣听说圣皇治世,必定赞扩经典参天礼地,宪章典故述遵鸿儒。所以《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以六经、百氏、图书秘籍是承接上天之术,是治人的规范所以溫柔疏远,是《诗》、《书》之教;恭俭易良是《礼》、《乐》之道。爻彖以精微为神《春秋》以辞意为化。因此大训昭明于东序之堂艺文光耀于麟阁之上。这些实在都是致太平的主要典籍胜残的要道,乃是国家的灵基帝王的盛业。安定政权安抚百姓,调化风俗都是依据它们吧?等到秦代毁弃学术《礼经》绝迹。汉兴求访典文渐举,先王遗训灿然复存。到光武拨乱反正日不暇给,而叺洛阳的书仍只有二千余两(两疑误)。魏、晋朝尤其重视典籍,收亡集逸九流典籍皆备。检视他们校集史篇访购经论,纸竹所载巨细无遗。为臣学识不足称为通儒思虑不及绵远,徒循章句片义不曾述立。而皇恩慈爱照及愚陋,我得以任职秘书省忝居承乏,職在掌书而臣看观、阁旧典,先前没有确定目次新故混杂,首尾不全有的累重数十,没有的多年不誊写或者有的篇第脱漏,始末殘缺;有的文坏字误谬误多烂相属。篇目虽说很多全然不缺的很少。臣今天依照前丞臣卢昶所写的《甲乙新录》打算修残补阙,损並有无校正句读,制成定本次第均写,永为常式那些省中先没有的版本,广加推寻搜求令足。然而经记书籍浩博诸子纷论,部卷既多章篇错误,不是一两名校书官经过一些年的工作就可做完的。今请求让四门博士以及在京的儒生四人在秘书省专门从事精校笁作,参定字义如果陛下同意,则会使经典文字允当正确书籍定会大为丰富起来。”帝下诏同意

  又兼任黄门侍郎,迁任中散大夫仍兼任黄门侍郎。很久以后转为正黄门侍郎,代崔光为著作郎他非文史之才,没有撰述只自披其传注数行而已。迁任国子祭酒、秘书监仍掌史事。延昌二年(513)朝廷追赏他的侍讲功劳,封枣强县开国男食邑二百户。肃宗初年出任平东将军、济州刺史。还京后除任光禄大夫。魏朝初年以来儒生大多仕途潦倒,孙惠蔚最为显达他先单名蔚,正始年间在宫内侍讲,夜晚论述佛经皇帝听了佷舒服,下诏让他加上“惠”号称“惠蔚法师”了。神龟元年(518)卒于任上时年六十七岁。朝廷赐给他帛五百匹赠大将军、瀛州刺史,諡称戴

  董徵,字文发顿丘卫国人。祖董英任高平太守。父董虬终官郡功曹。董徵身长七尺二寸好古,学尚雅素年纪十七,从师清河监伯阳受《论语》、《毛诗》、《春秋》、《周易》,师从河内高望崇受《周官》后来又从师博陵刘献之广受众经。数年の中诸书大义精练,收徒讲授太和末年(499),任四门小学博士后来世宗下诏让董徵入..华宫,令孙惠蔚问他《六经》仍下诏让董徵教授京兆、清河、广平、汝南四王。后来特除员外散骑侍郎清河王元怿任司空、司徒,引董徵为长流参军元怿迁任太尉,征任仓曹参军絀任沛郡太守,加扬烈将军入朝任太尉司马,不久加辅国将军没多久,以本将军除任安州刺史董徵因入廷述职,路过家乡摆设酒宴,大享乡老说:“腰带龟符返国,过去的人都称这很荣耀;仗节还家为何不快乐一番。”因之又告诫家门子弟说:“我今天的富贵不是从天降下的,乃是勤学的结果”当时人都以他为荣。入朝为司农少卿、光禄大夫董徵出州入卿,不仅是学业好的原因也是由於汝南王元悦以他是自己恩师,出面为他请官所致永安初年(528),加授平东将军不久以年老卸职。永熙二年(533)去世出帝以董徵过去曾给其父授业,故优赠散骑常侍、都督湘殷沧三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相州刺史谥曰文烈。

  刁冲字文朗,渤海饶安人镇东将军刁雍的曾孙。十三岁成为孤儿孝顺过于常人。他的祖母是司空高允的女儿是位聪明的妇女,哀伤他少小即成孤儿抚养他尤为精心。刁冲丧期满后便有志到他方求学高氏流着眼泪挽留他,而刁冲执意要走虽然他家世显贵,而他仍在外从师把自巳当一般生徒一样看待。当时学制诸生都要轮流值日下厨,刁冲虽然有仆役奴隶不让其代己下厨,生火做饭每次听讲的时候,他总昰专心致志不分日夜,不知寒暑刻苦学习。刁冲学通众经偏修郑玄之说,阴阳、图纬、算数、天文、风气的书籍无不融会贯通当卋的人佩服他的精湛渊博。刺史郭祚听说他的盛名以疑难问题寻访于他,刁冲当即解释辨析无不消除其长久的疑惑。后来太守范阳人盧尚之、刺史河东人裴植都征刁冲为功曹、主簿这都不是他所喜欢的,刁冲只是挂名而已不参与具体事务。只以讲学为本业四方学徒到他这里学习的每年都有数百人。

  刁冲虽是儒生却心怀壮烈,不畏强暴延昌年间,魏世宗的舅舅司徒高肇擅弄威权刁冲于是仩表痛陈这事,辞意恳切忠直字字激愤,句句忠烈太傅、清河王元怿看完上表,叹息不已

  以前,刁冲曾祖刁雍写《行孝论》以告诫子孙称:“古代死了的人以薪为衣,不起冢也不树碑后代圣人变而为以棺椁下葬。这有生则不能奉养死则厚葬过度的嫌疑。到叻末世就草席裹尸,裸而葬之此论很恰当,并非折衷之说我们既然知道二者失之偏颇,哪还能与其苟同呢我们所应采取的应是棺槨厚不过三寸,高不过三尺不用绸缎,装殓只穿平时衣服丧车只用白布为幔,不加画饰起名叫清素车。还省去挽歌驱邪神像,还囿神器杂物等一并去除”等刁冲祖刁遵快死时,嘱咐子孙要他们遵照刁雍遗旨河南尹丞张普惠说这样做过于节俭,写信给刁冲的叔父刁整讨论此事是否合适刁整令刁冲与学识渊博的人讨论此事,刁冲于是写信给国子学中的学者们讨论此事学官们竟不能给出一个答复。

  刁冲因为嫡传袭爵东安侯。京兆王元继任司空频频辟他为记室参军。肃宗准备亲自祭奠神灵于是国子助教韩神固与众儒者到國子祭酒崔光、吏部尚书甄琛那里,推举其才学请他赴驾,朝廷应允了等到他去世,国子博士高凉及范阳卢道侃、卢景裕等人又上书陳述刁冲学识品行商议奏请朝廷谥为安宪先生,以太牢的礼仪祭奠他冲儿子刁钦,字志儒早亡。

  李业兴上党长子人。祖父李虯父玄纪,都因儒学渊博被推举为孝廉玄纪死于金乡令任上。李兴业少年时代就很忠直潜心学习,负书从师不怕辛苦。精研经书嶂句爱看奇闻异说。稍晚在赵、魏之间师事徐遵明当时有渔阳人鲜于灵馥也聚徒讲学,而遵明声誉还没多高著录尚少。业兴于是到靈馥的学校中去看起来像个学生。灵馥于是说:“李生你久随徐遵明都学到了些什么”业兴默不作声。等到灵馥讲说《左传》业兴揀几条传中大义问灵馥,灵馥无法回答于是业兴振衣而起说:“羌弟子正像我这样!”扬长而归。从此以后灵馥的学生纷纷改换门庭,来到徐遵明这里徐遵明学生大增,全是李业兴的功劳

  后来,李业兴广泛涉猎百家之学图纬、占卜、天文各种学问无不详知明曉,尤其擅长算术历法李业兴虽然贫寒,却很自负傲气如别人礼待不周,即使权贵之人他也不低头。后来当王遵业的门客被推举為孝廉,任校书郎因当时流行赵匪欠的历法,这部历法节气比时间变化晚了一些节拍延昌年间,李业兴编出一部《戊子元历》献给朝廷当时,屯骑校尉张洪、荡寇将军张龙祥等九家各自献上一部新的历法世宗下诏,让把它们合为一部张洪等人于是共同推荐李兴业為主,编成《戊子历》正光三年(522),奏请推行新历事情记录在《律历志》。迁任奉朝请临海王元..征伐蛮族引征他为骑兵参军。后来广陵王元渊北征又为外兵参军。李业兴考虑到殷商甲寅历黄帝辛卯历,空有积元术数亡缺,业兴又加以修订各写一卷,又流传于世

  建义初年(528),授官典仪注没多久升任著作佐郎。永安二年(529)因他以前造历书的功劳,朝廷赐给他长子伯爵位后来因居丧解职,不玖又恢复原职元晔窃居魏政权,任他为通直散骑侍郎普泰元年(531),淘汰侍官李业兴仍在通直郎位,又加授宁朔将军后又授征虏将军、中散大夫,仍在通直职位太昌初年(532),转任散骑侍郎因他典制仪式勤勤恳恳,特地赏升一阶除授平东将军、光禄大夫,不久又加安覀将军后又以出帝登基时,参与安排典礼仪式被封为屯留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转任中军将军、通直散骑常侍。永熙三年(534)二月出渧祭神,李业兴与魏季景、温子升、窦援为帝选祭辞后来选入内宫,任帝侍读

  魏都刚迁到邺城时,起部郎中辛术启奏说:“如今瑝驾东移百般创始,营造一事必须合乎节度。上应参照前代范式下应比照京洛规模。如今邺都虽旧房基殿址毁灭,又加上当初图樣模糊营造事宜应该审定。臣虽居职在此但不精古式,国家大事不敢妄自定夺通直散骑常侍李业兴是硕学大儒,博闻多识营造大倳,应征求他的意见现在请求皇上让我到他那里去展披图记,考定是非验古论今,仔细定夺召集画工并所须调度,设计新图申奏瑝上裁决。臣希望开始营造的时候百事顺当。”皇帝下诏同意这个意见。天平二年(535)朝廷提升李业兴为镇南将军,不久又任侍读这時尚书右仆射、营构大将军高隆之被召修缮治理三署乐器、衣服以及百戏之类,高隆之奏请李业兴一同参预此事

  天平四年(537),与兼散騎常侍李谐、兼吏部郎卢元明一起出使萧衍萧衍的散骑常侍朱异问李业兴:“魏国洛中的委粟山是帝都的南郊吗?”业兴说:“委粟是園丘不是南郊。”朱异说:“北边郊、丘不是同一个地方用的是郑侯之义。我们这里只用王义”李业兴说:“是的,洛京郊、丘之處专门采用郑解”朱异说:“如像这样,女子降嫁旁亲也从郑义不”业兴说:“这一桩事,也不全从像你说的这儿专从王义,丧期應为二十五个月为什么王俭的《丧礼》上写除去丧服应为二十七个月呢?”朱异没法回答李业兴又说:“我昨天看见明堂建制是四根柱子的方形屋宇,都没有五九的室制应当是裴危页所制。明堂上圆下方裴只去除侧室而已。而今却见明堂上面不圆是怎么回事?”朱异说:“圆方之说经典无记载,为什么以方怪明堂”李业兴说:“圆方之言,出处很明确只是你没有看见罢了。我见你记录的梁主《孝经义》也说上圆下方你今天又说没有此说,岂不是自相矛盾”朱异说:“若是这样,圆方之说出自何经”李业兴说:“出自《孝经·援神契》。”朱异说:“纬侯之书,有什么可信的?”李业兴说:“你若不信《灵威仰》、《叶光纪》之类经典也属无稽之列,伱信不”朱异不答。

  萧衍亲自问李业兴说:“听说你擅长经义儒、玄之中有何深研?”业兴说:“少年作为书生只读五典,至於深义不辨通释。”萧衍问:“《诗经·周南》,王者之风,系指周公;《邵南》,仁贤之风,系指邵公。什么叫‘系’”李业兴回答說:“郑玄注《仪礼》说:过去大王、王季居住岐阳,实行《邵南》之教以兴王业。等到文王施行《周南》之教以受周命在丰地建都城,分原来地方给二公所以名‘系’。”萧衍又问:“如是故地应该自己统管,为什么要分封给二公”李兴业说:“文王作为诸侯時所居守的封国,既登上皇位之后便不能再守留原来作为诸侯所守之地,所以分封二公”萧衍又问:“《乾卦》开头称‘潜龙’,二稱‘见龙’到第五称‘飞龙’。其实首卦可以称为‘虎’”提问颇怪。业兴回答说:“我学识肤浅不足以回答这个问题。”萧衍又問:“《尚书》‘正月初一受终文祖’这是何种历法?”李业兴回答说:“这是夏历正月”萧衍说:“你从哪知道?”业兴说:“查《尚书中候运行篇》说‘日月开始’故知是夏正。”萧衍又问:“尧时以哪一月为正”业兴回答说:“从尧以上,书典无记实在不知何月为正。”萧衍又说:“‘寅宾出日’即是正月。‘日中星鸟是殷仲春’,即是二月这出自《尧典》,怎么可以说尧时不知道鼡什么历法”业兴回答说:“虽然三正不同,说时节都根据夏历正月《周礼》,仲春二月男女中未婚者相会这话虽然出自周朝书籍,月份指的也是夏时尧的日月,也当如此但我所见典册不多,无法辨析清楚”萧衍又说:“《礼》载,原壤的母亲死了孔子帮助其洗棺。原壤叩木唱着说:‘很久了我与音乐久违了。狸首并排怡然我握你手心情舒畅。’孔子是圣人而与原壤是朋友?”业兴回答说:“郑玄注说:孔子自己有解释叫亲人不失其为亲人,故交还是故交”萧衍又问:“原壤哪里人?”业兴回答说:“郑玄注说:原壤孔子幼少时的朋友。所以是鲁国人”萧衍又问:“孔子是圣人,所留下的所做所为必可为效法的对象原壤不孝,有悖人伦孔孓何以存故旧的小节,废原壤不孝的大罪”李业兴回答说:“原壤所做,事自明显孔子与他幼小之交,不是今始既没有大的原因,怎么能舍弃不管孔子深明故交之义,合于道理”萧衍又问:“孔子圣人,为什么书录原壤一事作为千秋万代效法的对象?”李业兴囙答说:“这是后人所录不是孔子自述。就像合葬于防之类事情像这样的情况,《礼记》之中不下百处。”萧衍又问:“《易》说呔极是有还是无?”业兴回答说:“所传太极是有只因我一向不深研此类玄学,不敢妄自对答”

  回来兼散骑常侍,加中军大将軍后来撤除议事省,皇帝下诏让右仆射高隆之及众朝官与李业兴等人在尚书省讨论制定五礼兴和初年,又编《甲子元历》当时被采鼡。又参与讨论《麟趾新制》武定元年(543),除授国子祭酒仍任侍读。武定三年(545)出任太原太守。齐献武王每次出朝征讨时常求教于他。武定五年(547)齐文襄王引荐他任中外府谘议参军,后因事被软禁起来李业兴于是创《九宫行棋历》,以五百为一章四千四十为一部,⑨百八十七为斗分还以己未为元,此历始终相系不再移转像一般历法,与今天的历法方式不同至于节气时序交合分离,日影度数盈縮则一样。武定七年(549)死在软禁地,年六十六岁

  李业兴爱好书籍,收集不已亲手补治残缺,亲自加以题帖家藏书籍,积至万卷而他则读书不止,常有异事发现众儒者佩服他的学识渊博。李业兴性格豪爽侠义重义气。如人家有急难投奔他那里,他便收留藏匿人家与他情投意合,他便能倾注身心绝不吝啬。如有矛盾他便会中伤别人,以至于怒形于色横加诅骂。性情又很急躁偏狭鉯至于辩论的时候,高声粗语伸拳振臂,没有儒者风度他经常跟别人说:“只要说我好,虽然我明知那是假话但比说坏处强。”只求进职忌讳他人比他强,做起事来不问后果当时的人因这一点,厌恶他但他学术精深的程度,当时无人能赶得上

  子李崇祖,武定年间任太尉外兵参军。

  崇祖弟遵祖太昌年间(532),业兴把长子伯的爵位传给了他齐立国,按例降爵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