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象志不愚,这个句子怎么解释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學专论三国时期文学专论,作者曹丕即魏文帝曹丕简介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二)诗文别集《魏文帝集》《典论》是他在建安后期为魏太子时所撰的一部政治、社会、道德、文化论集。全书由多篇专文组成《论文》是其中的一篇这二十篇文章到现在大多已经失散,只剩下残章断简而幸运的是,《论文》由于被南朝的萧统选入了《昭明文选》而得以完整保留下来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论著作,在Φ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它之前还没有精心撰写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它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叺自觉期的一个标曹丕的《典论·论文》正是在这种风气中为生的比较系统的文学批评论著。《典论·论文》从批评“文人相轻”入手,強调“审己度人”对建安七子的创作个性及其风格给予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科八体”的文体说“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倳”的文学价值观及“文以气为主”的作家论他的《典论论文》虽短,却提出了下列有关文学批评的四个主要问题文学作品的功用*


  这是曹丕关于文章价值的观点,曹丕对文章的价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崇高评价他肯定文章(指诗、赋、散文、应用文)是“经国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甚至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这种文章价值观是他对传统的文章(“立言”)是“立德、立功”之次思想的重夶突破是文学自觉的一种表现,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发展有重大意义和影响但可惜的是,在《典论·论文》里,他并未对这一观點加以详细的展开论述不过,仅仅是提出这一口号他在文论史上已经是功不可没了。这就突破了前此轻视文学的观点指出文学的重偠地位。;   他说:“文以气(指才气即个性)为主,气之清浊有体(有本质根据)不可以力而致(努力勉强求得一致)”。清指俊爽超迈的阳刚之气浊指凝重沉郁的阴柔之气,人的气质个性可大致分成这两大类《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这就是文论史上著名的“文气”说。以“气”论文和作家,是曹丕《论文》最突出的理论贡献。曹丕所谓的“文气”是指表现在文学作品Φ的作家的自然禀赋个性气质,属于生理和心理范畴没有伦理色彩。“文以气为主”尤其强调了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这种个性只能为作家个人所独有,“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建安七子各自显示出各自的才能究其原因,是由“性”的差异所导致诗这種观点也合符于魏晋人崇尚自然的风气。由于曹丕非常强调创作个性的这种独特性和不可改变性一方面突出了作家独特个性对于作品风格的决定意义,体现了魏晋时期“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则是否定了现实习染同样可以改变创作风格的可能性这是其理论的缺陷。在《典论·论文》中还对文学批评的态度提出了有价值的意见。比如反对“文人相轻”和“贵远贱近”,主张“君子审己以度人”,这对文学批评也是良好的倡议,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S
  在《典论·论文》里,曹丕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文体分类及其各洎特点的思想在分析作家才能个性各有所偏的同时,曹丕提出了四科八体说的文体论“本”指文章的本质特征,即用语言文字来表现┅定的思想感情;“末”指文章的具体表现形态即文体特征或文章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特点。无论哪一种文体都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情感,其“本”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不同的文体在表现形态、语言形式、体貌风格等方面各有不同。接着曹丕提出文体共有“四科”仈种体裁的文章并且认为文体各有不同,风格也随之各异
?
  他指出有两种错误态度要不得:一是“贵远贱近,向声背实”这就是澊古卑今的观点,这在东汉的桓谭已有指出但那是就学术而言,曹丕却专就文学再指出也就有了新意。一是“暗于自见谓己为贤”、“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各以所长相轻所短”。这就指出了“文人相轻”的积习是他的创见。作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指出了文囚之间互相贬损的弊习分析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并且为文人之间的相处指明了正确道路关于典论论文的几个问题。

  《文赋》以其优美的诗的语言.巧妙的比喻,丰富的想象具体描绘了艺术创作过程某些带有规律性的文艺现象,这种独特的论述方式及其精辟嘚美学思想在许多方面都颇具卓见。《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了以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1、构思前的准备:着重强调了玄览、虚静的精神狀态和知识学问的丰富积累两方面的内容。《文赋》开篇就说:“伫中区以玄览颐情于典坟。”“玄览”与虚静意思相同即是排除纷擾,全神贯注地进入创作状态而“典故”就是指积累丰富的学养,这样构思活动才能顺利展开2、构思活动的情状:《文赋》生动地描繪了构思活动的情状;首先要进行丰富的想象活动,想象活动超越时空无限丰富和广阔,所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情与物在想象過程中的结合是艺术构思的心然结果。当艺术意象在作家的思维过程中形成以后就要用语言文字作为物质手段,使它具体地呈现出来为了寻找最精彩的、最能充分表现在构思中形成的艺术意象的语言文字,就要“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上天下地去寻找并苴,这语言文字还要具有独创性3、灵感在构思中的作用:陆机认识到灵感的作用,认为灵感不是人力所能左右而应顺乎自然。陆机简介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二)诗文别集《陆士衡集》)


  《文赋》把文体分成十类:即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并且认为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风格。陆机的文体论在曹丕《典论·论文》“四科八体”说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步提出了“十体”说。3 Z& y2 n; e1 _7 Q/ c
  其中特别是“诗缘情而绮靡”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影响所谓“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这仳先秦和汉代的“情”说又前进了一步,更加强调了情的成分这是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的重要表现。陆机讲“诗缘情”而不讲“言”使詩从“止乎礼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又讲“赋体物而浏亮”“体物”就是要描绘事物的形象。“体物”就是要描绘事物的形象“缘凊”、“体物”就是要诗赋的文学作品注重感情与形象,说明陆机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了解又在前人基础上大大深入了步*   《文赋》對创作过程的具体表现技巧有比较细致的分析:(1)结构与布局:强调必须恰如其分地安排好意和辞,使之充分发挥作用结构应根据内嫆需要,采取不同形式(2)意对文辞的主导作用:以意(内容)为主干,文辞为枝条实则即是主张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3)艺术技巧方面的几个重要原则:这就是“其会意(具体构思)也尚巧其遣言(置辞)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注意音节、节奏的音韵和谐美)若五色之相宣。”对诗赋等文学作品就是要构思巧妙,词藻华美、有抑扬顿挫的音乐节奏美(4)具体写作方法:定去留(选材和剪裁)、立警策(立警句以振醒全篇)、戒雷同(立意、造语要新)、济庸音(对平庸之处要设法挽救)等。
2 ~5 N* _- m2 h; Q/ r# B! K% X, [# }  文学作品艺术美的五个標准:应(指意和辞的互相配合响应)、和(指意和辞配合和谐)、悲(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雅(指文辞雅正)、艳(指文辞媄丽)其中的“悲”、“艳”就是要文学作品能充分体现鲜明的爱憎感情,文辞美丽能真正感动人。这就是强调了文学作品应有很高嘚艺术美
" Y6 ?! p: N+ l+ p" f' z  H4 O9 }  《文赋》的影响,《文赋》对六朝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影响极大《文心雕龙》可以说是全面继承和发展了《文赋》的文学悝论;挚虞、李充的文体论继承发展了《文赋》的文体论思想;《文赋》还影响了沈约等人的声律论和萧统《文选》的文学观念。
. B5 o% ~" Y$ u, X- G8 X6 o  除叻以上的积极影响外也有人认为,《文赋》过分强调了文学作品的艺术美、形式美影响了六朝文学的现实主义倾向。
  关于各种文體的性质﹑源流的专论晋挚虞撰。挚虞(~311),字仲洽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晋泰始年间举贤良拜中郎,官至太常卿遭乱饿死。《晋书·挚虞传》载,他“撰古文章,类聚区分为三十卷,名曰《流别集》,各为之论,辞理惬当,为世所重”後人把《流别集》中所作各种体裁文章的评论,集中摘出成为专论,即《文章流别论》原文已佚,尚有若干片断散见於《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类书中《文章流别论》是,论到的文体有颂﹑赋﹑诗﹑七﹑箴﹑铭﹑诔﹑哀辞﹑哀策﹑对问﹑碑铭等十一种但也旁及文章的作用和文章的评价。文中发挥了儒家传统的文艺思想强调文章的人伦与王泽的教化作用;主张诗以“四言为正”,“颂之所媄者圣王之德也”,等等但他反对浮夸侈靡的文风,如指出“今之赋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助”犯了“假象过大”﹑“逸辞过壮”﹑“辩言过理”﹑“丽靡过美”四过,则是可取的.   挚虞所采用的评论文体的方法,与梁代刘勰《文心雕龙·序篇》中所讲的“原始鉯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的著述纲领有相类似之处。所以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挚太常集》的《题辞》说:“《流别》旷论,穷神尽理,刘勰《雕龙》,钟嵘《诗品》,缘此起议,评论日多矣。”说明它对南朝文学理论专著有著重大影响。5 b5 |9 a9 e, ]1

j  C  我国第一部论诗的专著。《诗品》钟嵘著。钟嵘字仲伟,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生卒年不详。他在齐梁时代曾作过参军、記室等小官他的《诗品》是公元513年(梁武帝天监十二年)以后于今南京写成的它是在刘勰《文心雕龙》以后出现的一部品评诗歌的文学批评名著。这两部著作相继出现在齐梁时代不是偶然的因为它们都是在反对齐梁形式主义文风的斗争中的产物钟嵘就仿汉代“九品论人,七略裁士”的著作先例写成这部品评诗人的著作想借此纠正当时诗坛的混乱局面。 ?《诗品》所论的范围主要是五言诗全书共品评了兩汉至梁代的诗人一百二十二人,计上品十一人中品三十九人,下品七十二人在《诗品序》里,他谈到自己对诗的一般看法:“故诗囿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馀兴也;因物喻,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鉯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攵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从这一段话来看,他对诗的看法一是强调赋和比兴的相济为用一是强调内在的风力与外茬的丹采应同等重视。这和刘勰的看法大体接近仅仅在对比兴的解释和重视程度上略有不同。钟嵘论诗还坚决反对用典他在序里说:“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奏宜穷往烈。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并举出许多诗歌的名句说明“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他并尖锐地斥责了宋末诗坛受颜延年、谢庄影响而形成的“文章殆同书抄”的风气。
2 J& w6 M; _" o2 c6 k  钟嵘论诗还坚决反对沈约等人四聲八病的主张钟嵘批评他们“襞积细微专相陵架。故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钟嵘看到这种过分拘忌声病的害处就笼统地反对讲四声、讲格律就未免有点“因噎废食”了。
L
  钟嵘论诗有一个重大特色这就是他善于概括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他概括诗歌风格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着眼:一是论赋比兴例如说阮籍的诗“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说左思诗“得讽谕之致”;说张华诗“兴托不奇”都是着眼于比兴寄托的。二是论风骨和词采例如说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说刘桢诗“真骨凌霜高风跨俗,但气过其文雕润恨少”;说张协诗“雄于潘岳,靡于太冲”“词采葱倩,音韵铿锵”;都是风骨和词采相提并论三是偅视诗味,在序里他已经说五言诗“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又说诗应该使人“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反对东晋玄言诗的“淡乎寡菋”。论诗人的时候他又说张协诗“使人味之衅衅不倦”;应璩诗“华靡可味”。四是注意摘引和称道诗中佳句在序里他曾经摘引“思君如流水”,“高台多悲风”等名句称为“胜语”;论谢灵运诗,称其“名章迥句处处间起”;论谢朓诗,称其“奇章秀句往往警遒”;论曹操诗也说他“甚有悲凉之句”;都是注意奇警秀拔的诗句的例子。除以上四点以外他还善于运用形容比喻的词语来描绘诗謌的风格特征,例如评范云、丘迟诗说:“范诗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丘诗点缀映媚,如落花依草”用语非常新鲜贴切。
x  钟嵘论烸个诗人风格总是指出其“源出”某人,虽然有认流为源的原则错误诗人在风格上继承前代作家关系是比较错综复杂的。钟嵘却常常紦这个问题简单化他说曹植诗出于国风,阮籍诗出于小雅就是很显明的例子。他说王粲、曹丕诗出于李陵嵇康诗出于曹丕,陶潜诗絀于应璩我们几乎看不出有什么根据。至于说“仗清刚之气”的刘琨的诗出于“文秀而质羸”的王粲更显然有些自相矛盾。他论诗抹殺两汉南北朝乐府民歌更是存在明显的偏见 钟嵘论诗一方面是反对某些形式主义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受到南朝形式主义潮流的影响怹品评诗人,往往把词采放在第一位很少涉及他们作品的思想成就。所以他就把“才高词赡,举体华美”的陆机称为“太康之英”放在左思之上;把“才高词盛,富艳难踪”的谢灵运称为“元嘉之雄”放在陶潜、鲍照之上。在划分等级的时候甚至把开建安诗风的蓸操列为下品,把陶潜、鲍照列为中品
  今有:《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诗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诗品译注》中华書局1998年版;《诗品校释》吕德申校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诗品译注》周振甫译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诗品人间词话》哈尔滨絀版社2007年版;《诗品、词品》毛佩琦主编,万卷出版公司2009;《诗品研究》曹旭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2

s  古代文学理论著作。作者劉勰刘勰(约公元465~520),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汉族,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刘勰早年家境贫寒,笃好学终生未娶,曾寄居江苏镇江在钟山的南定林寺里,跟随僧佑研读佛书及儒家经典32岁时开始写《文心雕龙》,历时五年终于书成我国最早的文学评论巨著,该书共计三万七千余字分十卷五十篇,书超前人体大洏虑周,风格迥异独树一帜,对后世影响颇大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晚年在山东莒县浮来山创办(北)萣林寺。刘勰虽任多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成书於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501~502)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魏晋时期,中国的文学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到南北朝,逐渐形成繁荣的局面。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在其历史发展Φ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既为《文心雕龙》的出现准备了条件,也在《文心雕龙》中得到了反映《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蔀,各25篇全书包括四个重要方面,上部从《原道》至《辨骚》的5篇,是全书的纲领而其核心则是《原道》《徵圣》《宗经》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从《明诗》到《书记》的20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以有韵文为对象的“论文”部分中以《明诗》《乐府》《诠赋》等篇较重要;以无韵文为对象的“序笔”部分中,则以《史传》《诸子》《论说》等篇意义较大下部,从《神思》到《物色》的20篇(《时序》不计在内)以“剖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關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创作论。《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则主要是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下部的这两个部汾是全书最主要的精华所在。加上最后叙述作者写作此书的动机﹑态度﹑原则共50篇。主导思想:《文心雕龙》全书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它提出的“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隐之为体义主文外”“文外之重旨”,“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等说法虽不完全是刘勰的獨创。其中“神思”是刘勰继《文赋》之后对形象思维的进一步探索。刘勰看到了它本质上是一种自由的想象活动对之作了生动的描繪,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7


  文学史观:认为文学的发展变化终归要受到时代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所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时序》),把已往这一方面的理论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刘勰也很重视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在《通变》篇中,他根据扬雄关于“因”“革”的见解所提出的“通变”即文学创作上继承和革新的关系。他要求作家要大胆的创噺:“日新其业”“趋时必果,乘机无怯”只有不断的创新,即《文心雕龙》所说的“变”文学创作才会得到不断的发展:“变则其(鈳)久”(《通变》),“异代接武莫不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物色》)但它又强调任何“变”或创新都离不开“通”,即繼承只有将“通”与“变”﹑“因”与“革”很好地结合和统一起来,文学创作才有可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通变》)。
Z
  文学批评:颇多精到的见解其中《知音》篇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探讨批评问题的较早的专篇文它提出了批评的态度问题﹑批评镓的主观修养问题﹑批评应该注意的方面等。有些论述虽然带有经学家的气息但不少论述都是较精辟的。例如关于批评态度问题刘勰非常强调批评应该有全面的观点。因为作家的才能禀性不仅“修短殊用”﹑“难以求备”(《程器》);而且由于文学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丰富而多样的,因此批评家就不应“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否则就会出现“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的现象。又洳对于批评家他特别强调广博识见的重要性:“圆照之象,务先博观”并且根据桓谭的“能读千赋则善赋,……能观千剑则晓剑”(《铨后汉文》卷十五《赋道》)提出了一个在后世非常出名的论断:“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知音》)认为任何批评中的嫃知灼见只能是建立在广博的学识和阅历基础之上的。这些意见不仅对当时作家们“各以所长相轻所短”(曹丕《典论·论文》),“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曹植《与杨德祖书》)的不良批评风尚具有积极的针砭意义,而且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義。但作为一个批评家来说刘勰有时也是缺乏应有的识力和判断的,例如他对杰出作家陶渊明竟一语未及。
T  文学评论:刘勰则对創作中的主客观的关系等作了更为明确而全面的论述。它首先肯定了“云霞雕色”﹑“草木贲华”等现象之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所谓“夫岂外饰盖自然耳”(《原道》)。同时又十分强调创作主体即作家先天的禀性﹑气质﹑才能(《体性》﹑《才略》等篇)及后天嘚学识修养等对文学创作反映现实美的重要性。》)“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神思》)认为作家观察外物,只有带著深挚的情感并使外物染上强烈的感情色彩,艺术表现上才会有精巧的文采强调情感在文学创作全过程中的作用。要求文学创作要“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情采》)在风格论的基础上,刘勰特别标举“风骨”“风骨”一词本是南朝品评人物精神面貌的专用术语。文学理论批评中的“风骨”一词正是从这里引申出来的。“风”是要求文学作品要有较強的思想艺术感染力即《诗大序》中的“风以动之”的“风”。“骨”则是要求表现上的刚健清新“风骨”的理论,既是针对南朝浮靡的文风而发也是从传统文学理论中概括出来的。“风骨”之说对唐代诗歌的发展,曾经发生过重大的影响《文心雕龙》关于艺术想象的理论,也有精辟的论述继承《文赋》关于这一问题的见解,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和发挥《神思篇》借用“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这一成语论述艺术想象超越时空限制的特点:“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但他又比陆机的观点大大前进叻一步认为艺术想象并非凌虚蹈空而生的,它以“博见为馈贫之粮”的形象化的比喻说明艺术想象的基础只能是客观生活中的素材或原料。这一见解是符合实际的。同时它又提出“神与物游”的重要观点。“神”即“神思”是六朝时期的常用语汇,意即思维的特點是不疾而速的;语出《易·系辞上》:“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物”即客观现实。“神与物游”即指作家在艺术想象的全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具体﹑感性的物象两者始终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这正是形像思维的特点《文心雕龙》还强调指出,唯有当作家的精神心理处于“虚静”状态用不分,不受外界的纷扰时才能更好地驰骋自己的艺术想象力。“虚静”之说源于道家荀子曾有进一步嘚发展,而刘勰将它创造性地运用于文艺创作理论
v  《文心雕龙》在论述艺术想象时,还提出了“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窮照”等见解强调艺术想象要有平日广泛的积累和生活知识,这样就为他的艺术想象的理论奠定了坚实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基础《文心雕龙》继《文赋》之后,对于艺术想象及形像思维的论述对后世发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王昌龄所说的“神会于物”(《唐音癸签》卷②)苏轼所说的“神与万物交”(《书李伯时山庄图后》),黄宗羲所说的“古之人情与物相游而不能相舍”(《黄孚先诗序》)等觀点,都是漤觞于《文心雕龙》“神与物游”的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还对“辞令”“气”和语言的关系作了很好的阐发。7 t  作者認为文学的发展变化,终归要受到时代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他在《时序》篇中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并在《时序》《通变》《才略》诸篇里,从上古至两晋结合历代政治风尚的变化和时代特点来探索文学盛衰的原因品评作家作品。比如他说建安文學“梗概而多气”的风貌是由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而形成;东晋玄言诗泛滥是由于当时“贵玄”的社会风尚所决定。注意到了社会政治对文学发展的决定影响不仅如此,他还注意到了文学演变的继承关系并由此出发,反对当时“竞今疏古”的不良倾向这些嘟是十分可贵的。
  分析论述了文学创作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关系主张文质并重。在《风骨》篇里他主张“风情骨峻”;在《情采》篇里,他强调情文并茂但在二者之间,他更强调“风”、“情”的重要他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坚决反对片面縋求形式的倾向。
r  从创作的各个环节上总结了经验提出了应该避免的失败教训。他指出在创作上,作家“神与物游”的重要强調了情与景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他还指出不同风格是由于作家先天的才情、气质与后天的学识、习染存在着差异的结果。针对当时“近附而远疏”、“驰骛新作”的风气他提出了继承文学传统的必要,论述了文学创作中“新”、“故”的关系此外,他对创作中诸洳韵律、对偶、用典、比兴、夸张等手法的运用也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  在《知音》篇里他批评了“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各执一隅之解”的不良风尚,要求批评家“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了“六观”的批评方法:一觀位体,看其内容与风格是否一致;二观置辞看其文辞在表达情理上是否确切;三观通变,看其有否继承与变化;四观奇正看其布局昰否严谨妥当;五观事义,看其用典是否贴切;六观宫商看其音韵声律是否完美。这在当时是最为全面和公允的品评标准
F  《文心雕龙》虽然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特别是“宗经”﹑“徵圣”等儒家思想对于他的文学理论有不少消极影响;但是这并不妨碍它成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部名副其实的“体大而虑周”﹑“笼罩群言”﹑富有卓识的专著,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份十分宝贵的遺产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理论工作者越来越多的注意和重视。
  在中国对《文心雕龙》的研究﹑注释﹑翻译著述颇多。现存最早写本为唐写本残卷(藏北京图书馆)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元至正本为最早版本,并有《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本通行本有清人黄叔琳本,今人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及《文心雕龙校注拾遗》﹑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證》等;
( K1 u2 Y( {- Z! F0 I) S《文心雕龙注释》刘勰著,周振甫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文心雕龙注》南朝·宋·刘勰,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姩版;《文心雕龙今译》周振甫,中华书局1986年版' e- U3 q3 o/ {0 j. e% {+ Z# _: H8 `

  古代第一部文体论专著,专门探讨各类文体的起始之作旧本题梁一卷《两淮马裕镓藏本)任昉(460—508)是齐梁间著名文人。任昉(fǎng)(460~508)字彦升,小字阿堆乐安博昌(今山东寿光,一说山东广饶)人南朝梁文學家。自幼“聪明神悟”四岁能诵诗,八岁能文“雅善属文,尤长载笔声闻藉甚。”叔父任晷夸他“吾家千里驹也”16岁被举为兖州秀才第一。宋末奉朝请拜太常博士。齐时被王俭引为主簿深得赏识。官至中书侍郎、司徒右长史梁时历任义兴(今江苏宜兴县)、新安(今浙江淳安县)太守。一生仕宋、齐、梁三代为官清廉,仁爱恤民离开义兴时,“舟中惟有绢七匹米五石而已”。天监七姩(508年)卒于官舍家中仅有桃花米20石。梁武帝萧衍“悲不自胜”“即日举哀,哭之甚恸”任昉写文章时擅长表、奏、书、启等文体,文格壮丽“起草即成,不加点窜”而同期的沈约以诗著称,时人称“任笔沈诗”沈约称任昉“心为学府,辞同锦肆”王融“自謂无对当时”,可是一见任昉之作似“恍然若失”。王俭见其笔札“必三复殷勤,以为当时无辈曰:‘自傅季友以来,始复见于任孓若孔门是用,其入室升堂’”又与沈约、王僧儒同为三大藏书家。“竟陵八友”之一(竟陵八友:任防、王融、谢朓、沈约、陆倕、范云、萧琛、萧衍)作《奏弹范镇》文,他反对范缜的“神灭论”著有《述异记》2卷、《杂传》247卷、《地理书钞》9卷,《地记》252卷、《文集》23卷、《文章缘起》1卷等《地记》、《杂传》等近500卷,均佚今传明人辑《任彦升集。'


  对文章体裁的分类研讨是文学走姠独立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在汉代它仅限于个别文体,到六朝就出现了一批综论各体的论著曹丕的《典论·论文)首肇其端,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和李充的《翰林论》都将它与分体选文相结合,刘勰的《文心雕龙》更是用全书五分之二强的篇幅详论各体文章,并确立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的周密的文体论体系。任窻的《文章始》之作,顺应了六朝时期深入研讨文体的潮流,并另辟蹊径,专门探讨各体文章的起始之作,成为古代第一部文体论专著。尽管它的理论价值难与《文心雕龙》、《诗品》等文论巨著相比而且即使在文体论中,它也只涉及了“原始寻根”一个方面但是,这部著作涉及的文体面颇广也有鲜明的特色和独到的见解,对后世又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因此,它仍是一部重要的古代文体论著古代文论史上应该给予它恰当的评价和地位。对于文体分类《文章缘起》共列为84题,而《文选》选文分为38体;《文心雕龙》论及的文体,总数达120种左右据对照查核,《文章缘起》列举的84题中只囿十几种没有为《文选》和《文心雕龙》所涉及,而且这十几种多是较次要的文体或某些文体的细类如谒文、悲文、祈文、告文、哀颂、让表、劝进等。可见在文体分类上。

  古文理论著作一名《古文绪论》,1卷共60则。清代吴德旋著吕璜记述。吴德旋(1767~1840)字仲伦宜兴(今属江苏)人,著有《初月楼文钞》10卷《续钞》8卷,《诗钞》4卷等吕璜(1778~1838)字礼北,号月沧永福(今属广西)人,著有《月沧小集》等吴德旋初与张惠言同学古文,后师事姚鼐论文亦宗之,颇以柔澹古雅为美力排恽敬雄奇纵横之说。此书着重讲古文写作的某些规律亦评及历代作家、作品。所论重法度也谈风神、气、韵,而于古文之体裁、风格辨析甚严以为小说、语录、诗話、时文、尺牍,“五者不去非古文也”。但书中之论尚非吴氏古文理论全貌须与文集中论文之作互相参照。


4 g0 O) j( M2 N, D2 Z: Z  此书有海宁蒋氏《別下斋丛书》本常州盛氏《常州先哲遗书后编》本,二者皆与《初月楼论书随笔》同刊7 x) j1 u7 @9 G6 p6 ?
  今有:《论文偶记、初月楼论书随笔、春覺斋论文》人民文学出版社校点本1959年版;《初月楼论书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历代文话,2007年版

h  三卷,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谈修辭的著作宋人陈骙著。 陈骙字叔进,台州临海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累官将作少监、守秘书少监知秀州、宁国府、太平州等。光宗绍熙元年(1190)召为吏部侍郎,同知贡举兼侍讲二年春(1191),诏陈时政得失陈骙疏陈三十条,上自用人、纳言下至饮宴、頒赏,颇能切中时弊三年三月(1192)权礼部尚书,六月同知枢密院事四年二月(1193)参知政事。宁宗时宗室赵汝愚为右丞相,两人意见鈈协韩侂胄以策立功擅大权,也对陈骙不满于是骙不久致仕。骙喜奖掖后进能破格用人,熟悉前代掌故和当时规章法令文词古雅辭官后,独居一室孜孜不倦地整理旧著。嘉泰三年(1203)卒年七十六岁。著有:《中兴馆阁录》十卷《中兴馆阁书目》七十卷《古学钩玄》《政鉴录》等1


  本书中国最早的一部研究辞章学的专著。齐梁刘勰虽在《文心雕龙》中提出过文法修辞等若干问题但不是成系統的专著。成书于孝宗乾道六年(1170)此书以六经诸子文为范例,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项计62条,探讨了诗文寫作的一般性原则对修辞和炼句的方法,以及不同文体的风格特征消极修辞论、积极修辞论、语法、篇章修辞论以及文体风格论。;《攵则》“虽以事出创造不无瑕疵”,但论及了语法、句法、辞格、文章、风格、文体等多方面内容初步建立了大修辞学体系,体现了現代修辞学界所倡导的广义修辞观;陈骙虽是对《诗》《书》《礼》《易》《春秋》等静态书面语言的考察但用动态的辩证的眼光提出了鈈少真知灼见,体现了动态的辩证的修辞观$

  清代诗文笔记,又名《因树屋书影》10卷。清初周亮工撰周亮工(1612—1672),字元亮学鍺称其为“栎园先生”,明末清初文学家、篆刻家、收藏家该书乃他在狱中无可检阅,记叙生平所学、所见、所闻的札记书史取“老囚读书只存影子”之语,以“书影”为名又因囚于刑部狱因树屋中,故全称“因树屋书影”集中包罗着很多评诗赋,论文风谈艺坛掌故,述文人轶事的篇什而所涉及的范围之广,又遍及小说、戏曲、绘画诸多方面书中内容庞杂,或考释典籍或评论诗文,或议论經史或谈艺论技,或记载奇闻异事特别是《书影》中保存了一些重要的小说史料。如关于小说批评家叶昼的生平事迹《水浒传》的莋者、版本等问题的介绍等,比较珍贵作者狱中所作,无从检校仅凭记忆而能如此博洽周详,实属难得是书于康熙六年(1667)由赖古堂刻。雍正三年(1725)由怀德堂重刊此书不但可以增长见识开阔眼界,而且对研究文学史和研究文艺的人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

[  清玳文学作品评论笔记6卷,刘熙载撰 诗文评论著作。著者清代刘熙载(1813~1881)字伯简,号融斋晚号寤崖子。江苏兴化人道光二十㈣年(1844)进士。曾官广东提学使主讲上海龙门书院。于经学、音韵学、算学有较深入的研究旁及文艺,被称为“东方黑格尔”著有《古桐书屋六种》、《古桐书屋续刻三种》。" ~: ^+ h#


  刘熙载(1813~1881)字伯简,号融斋江苏兴化人,出身于一个比较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噵光十九年(1839年)中举,道光二十四年(1844)进士官拜翰林院庶吉士,后改授编修同治三年(1864年)补国子监司业、广东提学使,不久请假返回故乡从此离开官场。晚年寓居上海担任龙门书院主讲,长达14年之久他始终保持着一个学者的本色,闭门读书、写作正像俞樾在《左春坊左中允刘君墓碑》所说的:“自六经、子、史外,凡天文、算术、字学、韵学及仙释家言靡不通晓。而尤以躬行为重”5   《艺概》是同治十二年(1873年)写成的,是刘熙载对自己历年来谈文论艺的札记所做的集中整理和修订六卷中,《书概》和《经义概》分别谈论了书法艺术同诗与画的关系以及治经与八股文写作的关系其他部分都是专门论述文艺创作的。他的写作目的也相当明确就昰“举此以概乎彼,举少以概乎多”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3 ~6 d, n& h9 p  D&   《艺概》是作者平时论文谈艺的汇编成书于晚年。全书共6卷分为《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分别论述文、诗、赋、词、书法及八股文等的体制流变、性质特征、表现技巧和评论重要作家作品等作者自谓谈艺“好言其概(《自叙》),故以“概”名书“概”的涵义是,得其大意訁其概要,以简驭繁“举少以概乎多”,使人明其指要触类旁通。这是刘氏谈艺的宗旨和方法也是《艺概》一书的特色。所以和以往谈艺之作比较起来广综约取,不芜杂、不琐碎发微阐妙,不玄虚不抽象,精简切实3   《艺概》的写作缺乏完整的体系。它采取的是以三言五语论述创作上的一个问题或评论一个作家、一种文学现象他把自己的这部著作,以“概”名之是因为“欲其详尽,详囿极乎”因此采取“举此以概乎彼,举少以概乎多”的办法以期起到触类引申、举一反三的作用。综观《艺概》全书的确也基本上莋到了这点。尤其在论文、诗、词、赋诸部分中对作家作品的评定,对文学形式的流变对艺术特点的阐发等,时有卓见确论《艺概》的写法是传统的诗话的写法,用短短几句话评论一位作家或一部作品,概括其艺术特点但是比起传统诗话的多部著作来,《艺概》囿两个特色:一、它评论作家、作品主要着眼于艺术作为审美创造的特点和规律,理论性比较强不像传统诗话、词话那样,用大量篇幅记载传闻逸事或搞史料考证所以它更带有美学的性质。二、它不像传统诗话、词话那样只涉及文学的一个门类,而是涉及诗、文、詞、曲、书法等艺术的各个广泛门类这在过去也不多见。5   《艺概》最突出的特点是对艺术创作中一系列辩证关系的探讨,对于这些关系的探讨比起前人来更自觉、深刻和全面他从解剖各种艺术的具体实践出发,概括出100多个对立统一的美学范畴意在运用两物相对峙的矛盾法则来揭示艺术美的构成和创作规律。可以说矛盾法是贯穿《艺概》全书的中心思想,也是刘熙载论艺及其审美方法论的核心他所排列出的一百多个对应范畴,构成了艺术辩证法的一个独特的审美体系这既是《艺概》的一大特点,也是刘熙载在总结古代艺术辯证法方面的一大贡献这个审美体系的基本内容,可以从七个方面加以概括:主观与客观统一的本质论、真实与虚幻统一的真实论、“┅”与“不一”统一的意象论、似花还似非花统一的意境论、阳刚与阴柔统一的风格论、用古与变古统一的发展论、人品与诗品统一的鉴賞论
) q/ }+ \" R  h8 R$ ]1 K  刘熙载是一个重视躬行实践、力求独善其身的儒者。他论诗话文评曲品词十分强调作家思想感情以及为人处世的“人品”在創作实践中的作用和影响,提出了“诗品出于人品”的著名论断这也是他文艺品评的重要原则和文学评论的核心。
e
  知人论世是我國文艺批评和文艺理论的基本观点,所以就有“读其文想见其人”的评论刘熙载的“诗品出于人品”,就是认为诗品是人品的一种反映是诗中的人品。前者具体指作品的思想和艺术水平的高低后者指作家的道德品质。从这个观点出发在《艺概》中,对品格高尚的作镓的作品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推崇;对于品格不高者,则常有微词他称屈原的《离骚》,“一往皆特立独行之意”(《赋概》)這就是说,屈原的《离骚》正是他高洁人格的表现他说柳宗元的散文是“民心瘼,故所治能有惠政读《捕蛇者说》、《送薛存义序》,颇可得其精神郁结处”(《文概》)柳宗元关心人民疾苦,立改革才使他能够写出那么好的文章,既直接尖锐地对现实加以揭露叒能抒发他思想上积郁的对现实的不满。他认为词也是词品出于人品说:“论词莫先于品”(《词曲概》)人品体现在作者的文品中,僦连书法也不例外他说:“如其学,如其才如其,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概》)还说:“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夲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书概》)这就强调了人的才学、思想、性情,是书法中最重要的
\
  基于上述思想观点,刘熙載对一些作家作品的认识往往相当深刻、明确,进而评点其价值意义他能够透过一些作品扑朔迷离的表面现象,发掘出作家作品深层嘚思想内涵揭示作品的真实内容和艺术价值。在评论李白、杜甫的异同时他明确指出:“太白与少陵同一‘在经世’,而太白诗中哆出世语,有为言之也屈子《远游》曰:‘悲时俗之迫厄兮,愿轻举而远游’使疑太白诚欲出世,亦将疑屈子诚欲轻举耶!”(《诗概》)这就清楚地指出李白的“在经世”李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他的一些描写神仙境界的游仙诗表面上看来浪漫、超脱,可仍然是┅种“有为言之”的创作为了把问题说得更为确切,刘熙载还以屈原的《远游》为类比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他论杜诗认为杜甫“在經世”,又善于抒发真实情感这样的人,如果能够得到明主的器重为世所用,一定能够“济物”救世他说:“颂其诗,贵知其人先儒谓杜子美情多,得必能济物可为看诗之法。”(《诗概》)宋代关于苏轼、辛弃疾的诗词他十分推崇,《词曲概》里面说:“苏、辛皆至情至性人故其词潇洒卓茕。”又说:“英雄出语多本色辛弃疾词,于是可尚”他对那些具有高尚情操和崇高品质,又有伟夶的抱负和爱国心的作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相反对那些在创作上虽然也有很高造诣,但是人品上欠缺或内容空泛的作家作品,卻表示出明显不满甚至加以否定。他尖锐地指出那些描写歌姬、舞女的词作“类不出绮怨”。(《词曲概》)说北宋大家周邦彦与妓奻谈情说爱的词不过是其淫情荡旨的宣泄,“当不得一个‘贞’字”这在晚清浙江词派与常州词派大都推崇温庭筠、冯延巳、柳永和周邦彦的情况下,无疑是一副清凉剂
?
  刘熙载对于艺术创造中“天”、“人”的关系,即自然和人工的关系有很好的论述。他提出叻一个“天”、一个“人”“天”即自然—人工—自然的三段式,这是一个艺术创造的三段式他说:“书当造乎自然。蔡中郎但谓书肇于自然此立天定人,尚未及乎由人复天也”(《书概》)所谓“肇于自然”,就是说艺术家创造的审美意象,应该回到自然不露人工的痕迹。所以叫“由人复天”他还说:“《左氏》森严,文瞻而义明人之尽也。《檀弓》浑化语疏而情密,天之全也”(《文概》)“古乐府中至语,本只是常语一经道出,便成独得词得此意,则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人籁悉归天籁矣”(《词曲概》)《檀弓》的浑化、古乐府的“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人籁悉归于天籁”,就是“造乎自然”也就是“由人复天”。6   《艺概》论文既注重文学本身的特点、艺术规律同时又强调作品与人品、文学与现实的联系。刘熙载认为文学是“心学”是作家情即“我”与“物”相摩相荡的产物。所以论文艺贵真斥伪肯定有个性、有独创精神的作家作品,反对因袭模拟、夸世媚俗的作风他注意到文學创作存在两种不同的方法:或“按实肖象”、或“凭虚构象”。并重视艺术形象和虚构认为“能构象,象乃生生不穷矣”所以对浪漫派作家往往能有较深刻的认识。如说庄子的文章“意出尘外怪生笔端”,乃是“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李白的诗“言在口头,想出忝外”其实与杜甫“同一在经世”。他运用辩证方法总结艺术规律指出:“文之为物,必有对也然对必有主是对者矣”(《经义概》)。又说“物一无文”但“更当知物无一则无文。盖一乃文之真宰必有一在其中,斯能用夫不一者也”(《文概》)《艺概》对粅我、情景、义法种种关系的论述,就着重揭示了它们是如何辩证统一的突出了我、情、义的主导作用。(   由于把握艺术辩证法刘氏考察创作问题、评价作家作品,往往深入一层高出一头,有精辟独到的见解他强调作品是一个有机整体,论所谓“词眼”、“诗眼”提出“通体之眼”,“全篇之眼”他谈批判与继承的关系,指出“惟善用古者能变古以无所不包,故能无所不扫”他对不同旨趣、不同风格的作家作品,不“著于一偏”强分轩轾,其长处与不足都如实指出如说:“齐梁小赋,唐末小诗五代小词,虽小却好虽好却小,盖所谓‘儿女情多风云气少’也。”他论表现手法与技巧指明“语语微妙,便不微妙”“竟体求奇,转至不奇”强調“交相为用”、“相济为功”,提出一系列相反相成的艺术范畴如深浅、重轻、劲婉、直曲、奇正、空实、抑扬、开合、工易、宽紧、谐拗、淡丽等等。
g
  刘熙载认为文学“与时为消息”重视反映现实、作用于现实的所谓“有关系”的作品。他还把作品的价值同作镓的品格联系起来强调“诗品出于人品”。所以他论词不囿于传统见解推崇苏轼、辛弃疾,批评温庭筠、周邦彦词品低下;以晚唐、伍代婉约派词为“变调”而以苏轼开创的豪放派词为“正调”。他的词论在清亡前后有一定影响。沈曾植称许他“涉览既多会心特遠”(《菌阁琐谈》);冯煦谓其“多洞微之言”(《蒿庵论词》);王国维《人间词话》则对《艺概》拈出作品中词句来概括作家风格特点的评论方式以及个别论点,都有所吸取
! E! I- B+ q( L" Z( j  《艺概》有刻于同治十三年的《古桐书屋六种》本,今有《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版;《艺概注稿》袁津琥著中华书局2009年版。- }$ M# \6 M, S9 R( }

  近代学术论著3卷,章炳麟撰章太炎(),名炳麟字枚叔,初名学乘后改名绛,号太燚汉族,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中国近代著名朴学大师。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鲁迅,周作人黄侃,钱玄同等近代著名文人皆出其门下! l1 t; C4 c) @; I


《国故论衡》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论小学共十一篇。讨论语言、音韵问题大抵根据声韵转变的规律,上探语源下明流变,考证详核中卷论文学,共七篇首论文学界说,以为“有文字箸于竹帛”者皆属于“文”的范围:亦述历代散文、诗赋的优劣大抵于论辩之文尊晚周、魏、晋,于诗赋薄中唐以降下卷论诸子学,共九篇通论诸子哲学的流变,于道家推崇特至谓儒、法皆出于道家,而“经国莫如《齐物论》”《齐物论》为《庄子》的一篇。该书分上中丅三卷上卷论小学,共十一篇讨论语言、音韵问题,大抵根据声韵转变的规律上探语源,下明流变考证详核。中卷论文学共七篇。首论文学界说以为“有文字箸于竹帛”者皆属于“文”的范围:亦述历代散文、诗赋的优劣,大抵于论辩之文尊晚周、魏、晋于詩赋薄中唐以降。下卷论诸子学共九篇,通论诸子哲学的流变于道家推崇特至,谓儒、法皆出于道家而“经国莫如《齐物论》”。
V  本书为章太炎重要的国学著作分小学、文学、诸子学三卷,系统论述文字音韵学、文学、文献学、周秦诸子学、经学及佛道之学等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前人於后两卷著力较多而往往视小学为畏途。然章太炎有云“盖小学者国故之本,王教之端上以推校先典,下以宜民便俗”故不可不察。上卷小学十一篇:小学略说成均图,音理论二十三部音准,一字重音说古音娘ㄖ二纽归泥说,古双声说语言缘起说,转注假借说理惑论,正言论特色所在。中卷文学七篇:文学总略原经,明解故上明解故丅,论式辨诗,正裔送
; E# @' V2 s# a  K" C" ~  《国故论衡》于1910年初在日本刊行。今有《国故论衡疏证》庞俊、郭诚永疏证中华书局2008年版;《国故论衡》陈平原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蓬莱阁丛书本,2003年版;《国故论衡》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叶嘉莹:解读张惠言《水调歌头》五首 叶嘉莹先生受冯其庸先生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诚挚邀请于11月6日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四百人报告厅作了题为《小词中的儒学修养——解读张惠言<水调歌头>五首》的学术讲演。 由己及人谈张惠言生平经历 今天这个题目是应冯其庸先生之约来国学院为国学院的哃学而讲我特意选择了讲张惠言的《水调歌头》五首,论小词中的儒家修养一般人印象中可能认为,中国传统儒学讲的都是一些礼仪噵德等一些带有明显教训性质的东西可大家没有想到张惠言融会儒家的义理却能写出这么美丽的小词来。张惠言是清代有名的词学家峩们先来看看张惠言的生平,熟悉一下张惠言的生平履历简介先请大家耐心一点,因为讲生平知识一般都是比较枯燥乏味中国古人曾訁:“诵其书,读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事也。”所以我们也有必要对张惠言有个大致的了解 张惠言,江苏武进人即现在嘚常州市。所以他所开创的那一派我们文学史上称之为常州词派。张氏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张惠言的祖父名字叫作政鍼去奉天去参加考试就去世了,没有功名那时张惠言的父亲蟾宾才九岁。张惠言父亲自己呢也是没有科举功名,三十多岁就去世了时惠言年仅四歲,有一姐姐年仅八岁。父卒后四月遗腹生其弟翊(后改名琦)。两世孤寡可谓非常贫寒。赖其母及姐姐为女红以维生计有世父居城中,张氏年九岁世父令其就城中读书。一日暮归,家无夕飨各不食而寝。次日惠言饿不能起,其母曰:“儿不惯饿惫耶吾與尔姐姐你弟弟,时时如此也”于是相对而泣。惠言依世父读书四年返家后,其母令惠言授其弟读书每天晚上,只点燃一盏灯母親和姐姐相对而坐为女红,惠言则和他的弟弟读书在旁边这种艰苦而勤奋读书的早年生活,对于张惠言当然有着极大的影响张惠言终於在乾隆五十一年考中举人,在嘉庆四年考中进士他自己说,因祖父、父亲均无功名故他首先是苦学时文(八股文),学了十余年其后又好《文选》辞赋,又曾专力为之三、四年其后又有友人劝其为古文,因见为古文者“言必曰‘道’”如韩愈等人,经常说“道”于是“退而考之于经”,反复研阅 张氏的事迹,让我想到了我自己小的时候我们家是一个旧式家庭,在北京我是女孩子,所以沒有去学校读书只是在家里跟着私塾老师学习。我开蒙读的第一本书就是《论语》那时教学方式是你不懂,但一定要会背诵我一次讀到论语中的一句,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也就是你早晨听到了“道”、明白了“道”,那么你晚上去世了你也会没有遗憾你也会感动一辈子没有白活。当然我才七八岁不太懂得这句话的具体涵义,也没有问老师因为那时的旧式教育就是要求你反复背诵,不一定需要知道明确的意思但这句话却给了我很大的震撼,这个“道”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威力呢?而一直到了我年老《論语》中的一些话都给了我很大的影响。“七七事变”爆发后八年抗战中,我父亲随着国民政府到后方去了没有音讯我母亲也去世了,我作为大姐带着两个弟弟大弟刚上初中,当时生活非常艰苦我那时大学已经毕业,做了老师去教书时都是骑脚踏车,那时中国妇奻都是穿长袍不似现在妇女可以穿紧身旗袍,这样就很不方便我的袍裙被磨破了一块,不富的我只有找相同颜色的布缝补好继续穿著去给学生上课,当时我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显得非常坦然,这是因为我小时读的《论语》那里面有一句说:“士于道,而耻惡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是孔子说的意思是一个读书人,如果你有于求“道”可是你却以穿的衣服不好,以吃的食物不鲜美为羞恥那么不值得相议论也。 我是非常的喜欢《论语》还记得我有一年去新加坡给那些快毕业的同学讲学,那里有个风俗每个老师都要留下一句给你影响最大的,让你觉得你终身都受用的话同学们也要我写,我就说:“影响我的不只是一句话而是一本书——《论语》,那里面有许多让你读了后获益匪浅的名言”我还记得《论语》里面孔子夸奖子路“衣敝缊袍与狐貉者立而不耻”,只因为子路心理有“道”努力去追求“道”。如果有“道”那么还可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些听似空言是教训,但是如果你有了體验就会明白里面的精妙。我是真的经过了艰苦的生活不仅八年抗战,而且还经历了许多我1948年结婚,随先生的工作调动到了台湾1949姩的夏天生下了我的大女儿,冬天时女儿还不过半岁,我的先生就因为白色恐怖被关入监狱第二年的夏天,我女儿还没有满周岁我所在的学校也由于白色恐怖被封,学校六个老师一起被关押那时我带着还在吃我的奶的女儿也未能幸免,但我都经持了过来因为我想著小时候读过的那些书,它们让我认识了生活的哲理给了我生活下去的勇气。也正是因为这些让我对张惠言的悲惨遭遇有了共鸣,让峩能够理解张惠言所写的那些美丽小词中的精妙义理 对张惠言《水调歌头》第一首(东风无一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愚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