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游牧民族匈奴突厥,高车,鲜卑,突厥,赦勒,契骨,契丹,女真,蒙古,满洲,你最喜欢哪一个游牧民族

  任何民族都有许多关于本族起源的传说尤其是处于蒙昧时期,由于没有文字或虽有但不甚完整、发达,有关本族起源和形成的历史完全是依靠口耳相授、代代相傳即社会遗传方式赖以保留的。传播过程中经过无数次有意无意的艺术加工,其内容自然会不断丰富人物亦可能会逐渐被神化,情節也变得愈加离奇有时甚至会佚于事理之外,而为今人讥之为无稽这实则是一种正常的文化增殖现象。神话传说虽不足以作为信史泹通过这一历史悠久的文化现象,却可寻觅出许多与该族起源、形成有关的史实今天,我们对其进行科学的比较研究剔其伪,存其真或许于其历史研究有所裨益。
  一、狼图腾文化起源考述
  众所周知突厥是以狼为图腾的,但对其成因却很少有人探讨或认为突厥“大柢犬狼之族,繁于北方故浑沌草昧者引以为徵,是固不足深求亦无可置信” [①]——干脆不予重视;或简单从狼与游牧民族生活的关系方面加以解释——这亦未免有此牵强,因为生活在同一区域的游牧民族并非全是以狼为图腾的如黠戛斯人曾以雪豹和牛为图腾 [②],哈萨克人的先祖则曾以白天鹅为图腾 [③]突厥以狼为图腾,当有其特殊的原因《周书》卷五○,《突厥传》载:
  突厥者盖匈奴突厥之别种,姓阿史那氏别为部落。后为邻国所破尽灭其族。有一儿年且十岁兵人见其小,不忍杀之乃刖其足,弃草泽中;有牝狼以肉饲之及长,与狼合遂有孕焉。彼王闻此儿尚在重遣杀之,使者见狼在侧并欲杀狼,狼遂逃于高昌国之北山山有洞穴,穴内有平壤茂草周围数百里,四面俱山狼匿其中,遂生十男十男长大,外讬妻孕其后各有一姓,阿史那即一也子孙蕃育,渐至數百家经数世,相与出穴臣于茹茹,居金山之阳为茹茹铁工;金山形似兜鍪,其俗谓兜鍪为突厥遂因以为号焉……旗纛之上,施金狼头;侍卫之士谓之附离(按:即børi一词之音译 [④])夏言亦狼也;盖本狼生,志不忘旧
  上引两段文字均言突厥部落首领及民众为狼所生之后代,并以其将狼作为图腾标记之事加以佐证类似记载亦见于《隋书》、《北史》、《通典》、《太平寰宇记》等史籍中,仅個别地方略有出入人与狼合而生人,显然为无稽之谈是对其狼图腾传说的艺术加工,并不足信但据此,得出若干颇有价值之信息:哃一传说为诸史所录说明它不仅广为流传,且源远流长在对这一传说仔细分析后,可发现它与《史记•大宛列传》所录之下段文字有着密切的联系:
  是后(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骞既失侯因言曰:“臣居匈奴突厥中,闻乌孙王好(号)昆莫;昆莫之父匈奴突厥西边小国也。匈奴突厥攻杀其父而昆莫生弃于野,乌嗛肉蜚(飞)其上狼往乳之。单于怪以为神而收长之。”
  班固在撰写《汉书•张骞传》时非但将此事保留了下来,而且作了更为详细的记述:
  天子数问大夏之属骞既失侯,因曰:“臣居匈奴突厥中闻乌孙王号昆莫。昆莫父难兜靡本与大月氏俱在祁连、敦煌间小国也。大月氏攻杀难兜靡夺其地,人民亡走匈奴突厥子昆莫新生,傅父布就翕侯抱亡置草中为求食,还见狼乳之,又乌衔肉翔其旁以为神,遂持归匈奴突厥单于爱养之。”
  将此两段文字与《周书》等记载相比较便可发现它们至少有以下四个共同之处:
  1.阿史那氏突厥系匈奴突厥之“别种”,别为部落即匈奴突厥中含有突厥语部落。均记录了作为一个国家而为邻国所灭之事
  2.突厥之祖先原是作为一个国家而存在的,后为邻国所灭均訁国破时,曾有一婴儿(《周书》等作十岁小孩)被弃于野后为狼所哺养。
  3.国破时曾有一小孩被弃于野,并为狼所哺养幸存者後来再度昌盛,形成一个部族《史记》、《汉书》记载了猎骄靡成人后率领乌孙遗民重建乌孙国之过程,而《周书》等亦同样记载了幸存者在一位具有狼血统的首领率领下再度昌盛形成一个强大部族的历史。
  4.《周书》等谓阿史那氏突厥是由狼所生十男之一“蕃育”發展起来的世居“高昌国之北山”,“数世后相与出穴”,“居金山之阳” [⑤];《史记•大宛列传》称乌孙为“匈奴突厥西边小国也”地望亦相合 [⑥]。《周书》等谓阿史那氏突厥曾“臣于茹茹”“为茹茹铁工”;南北朝时,吐鲁番盆地的乌古斯部落(车师前部)正为茹茹所领辖
  同一故事为诸史所录,说明该故事不仅广为流传且渊远流长。在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后我们有理由认为,咜们与《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张骞传》所录之故事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承继关系鉴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周书》等所载突厥先祖嘚传说均是源于《史记》、《汉书》所录之事的。至于狼与人合而生人的神话显然是在长期社会遗传过程中对狼图腾文化的艺术加工。從中可看出狼图腾文化的产生是与其先祖复兴建国历史密切相关的。
  前引《史记》及《汉书》中的两段文字由于是关于乌孙历史嘚最早记载,而为诸代史家所瞩目鉴于《汉书》中关于攻打乌孙者为大月氏,与《史记》不同人们多注意了对这一史实的考证,而忽視了后段文字均将其作为神话传说对待,无人重视 [⑦]
  狼哺养弃婴之事,乍看起来近乎荒唐但此事作为张骞亲耳所闻,且前后相隔时间并不久远更重要的是张骞与猎骄靡为同时代人,并直接与猎骄靡打过交道因而恐难说没有此事。或正为此司马迁才审慎地将其以直接引语的形式保留了下来。班固在撰写《汉书》时显然还另参考有其他史料对有关史实进行了核对。如将《史记》原载攻打乌孙嘚匈奴突厥改为大月氏(与班固同时代的王充亦持此说且为现今史学界所认同)等,但对此事非但未予删节反而记录得更为详细,且仍然采用的是直接引语形式对于猎骄靡的这段神奇经历,甚至连高举“疾虚妄”大旗批判神学迷信的唯物主义者王充(27~约100年)也深信鈈疑称“昆莫不当死,故乌衔肉就而食之” [⑧]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了。
  乌孙亡国时《史记》和《汉书》均称猎骄靡刚诞苼不久。从猎骄靡一生之记载及年龄推算亦合乎情理此外,同一件事还保留在当地人民的传说之中(如前引《周书》文)可见,此记述之真实亦不容不信
  那么,狼哺养猎骄靡是否确为实事呢无独有偶,野兽哺养弃婴之事并非仅限于此在古代罗马史中,就有罗馬建国者罗缪鲁斯(Romulus)与雷末斯(Remus)婴幼时被弃于泰伯河(Tiber•R)中后为牝狼所救并收养的记载。有趣的是此事亦是后来形成罗马人狼图騰崇拜的起因。此外自18世纪中叶以来,在罗马、瑞典、比利时、立陶宛、德国、荷兰、法国、肯尼亚、美国阿拉斯加州以及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米德纳波尔镇、北方省亚格附近的森林中拉克劳市的火车站上等许多地方也都有发现,单是有案可考的就有30多例其中有“狼駭”,亦有“熊孩”、“豹孩”、“猴孩”等尤为著名的是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米德纳波尔镇发现的两个女狼孩——卡玛拉和阿玛拉以及在美国阿拉斯加的安克拉治镇发现,后为一对英国夫妇领养的女狼孩摩莉卡玛拉和阿玛拉没过几年便相继去世,而摩莉不仅活至紟日成长为一个美丽女郎,且每年还都要赶回美国去探望曾哺养过她的狼群   可见狼哺养弃婴之事并非发生在一时一地,且所哺养嘚孩子均为从婴幼时期开始的据《史记》、《汉书》有关记载米看,猎骄靡在刚诞生不久即为狼所哺养且很快又为傅父布就持归匈奴突厥,因而对其生理、心理的正常发育并不会有什么影响
  据此,本文认为狼哺养猎骄靡之事并非无稽之谈,而确为实事这一事件正是狼图腾文化得以产生之关键所在。它虽带有较大的偶然性但与草原文化、古代游牧民众的文化心态,以及乌孙人渴望摆脱匈奴突厥统治的现实却是相适应的因此,能广为流传并进而生发为一种经久不衰的文化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从狼图腾文化的产生传播談乌孙与突厥之传承关系
  如前所述猎骄靡婴儿时的这段神奇经历,在匈奴突厥人中尤其是在归附匈奴突厥的乌孙人中定会被广为傳诵,妇孺皆知甚至于某些邻近的突厥语氏族部落亦可能知晓此事。这无疑为原本即是乌孙王子的猎骄靡又添加了一个神圣的光环使嘚其身份更加与众不同。作为猎骄靡本人自然会对狼产生一种特殊的感激、崇敬之情而将狼奉若神明。另一方面狼图腾崇拜在猎骄靡樹立并维护自己的威信,巩固本部落内部的团结等方面无疑又是制造舆论,扩大影响的有利条件甚至在联合其他氏族部落共同西击月氏、东御匈奴突厥方面,亦会成为激励士气、瓦解敌军的最响亮的口号毫无疑问,他也正是充分利用了这一天赐的机缘来获取人民的擁戴并建立起乌孙国的。作为猎骄靡个人图腾的狼在此期间,无疑会迅速演变为部落图腾进而成为用以维系整个部落联合体的图腾。
  匈奴突厥方面由于亲历此事(此据《史记•大宛列传》),亦会对此笃信不疑匈奴突厥老上单于去世后,乌孙由于日渐强盛遂“Φ立,不肯朝会匈奴突厥”而当匈奴突厥出“奇兵”攻打时,又连连失利故而有“不胜,以为神而远之” [⑩]的举动奇兵出击而不胜,说明了乌孙方面的战斗实力和猎骄靡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然而,“以为神而远之”一句却颇耐人寻味我们不禁要将其与匈奴突厥收養猎骄靡时,“单于怪以为神”之句联系起来考虑可以肯定,这两个“以为神”之间是有着必然的逻辑联系的
  乌孙的语言,无疑昰属于突厥语的“乌孙”一词,有人释如现代维吾尔语的ujsun意为“团结”、“联合”。现代哈萨克族中仍有撒里乌孙、乌孙等部落而其中的乌孙部落本身就是一个联合体,由苏瓦、羌其格勒、伊斯特等七八个部落联合构成 [11]它说明,古代乌孙国只不过是以乌孙部落为核惢同时包含有众多突厥语部落的联合体,事实上也正是如此无论从汉代乌孙所统辖的地域和人口及以后的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当昰构成其他操突厥语族语言民族的来源之一
  可以肯定,两汉直至公元5~6世纪的数百年间无论是名号的变换,倘或是政权的更迭茬准噶尔盆地及阿尔泰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始终活动着突厥语部落。复国前的乌孙也就活动在东部天山及其以北地区翁归靡与匈奴突厥妻の子乌就屠“袭杀狂王,自立为昆弥”后乌孙遂分裂为大小昆弥两部。乌就屠所在小昆弥部之活动区域史无明载但据匈奴突厥郅支单於率兵西近乌孙境时,首先与乌就屠交战之情况来看小昆弥部定然是游牧于乌孙国东部,即东部天山及阿尔泰山地区的 [12]对此,若从乌僦屠与匈奴突厥之甥舅关系来看亦合情理乌就屠死后,其子拊离接任小昆弥约三四年便被日贰所杀,但在汉朝的帮助下拊离之子安ㄖ又继任了父位。拊离与“附离”同为børi(狼)之音译以狼为人名,正是其狼图腾文化之正常反映 [13]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狼图腾不可能也并未因乌孙国的衰落、消亡而消失相反,却为这一地区的人民保留了下来经过数百年的社会遗传,以至于最终形成了如《周书》等所录之神话同样的神话亦保留在匈奴突厥方面的传说之中。据载匈奴突厥单于曾生有二女,姿容甚美单于欲“将以与天”,乃筑┅高台将二女置其上,“请天自迎之”四年后,有一老狼昼夜守在台下嚎叫并在台下掘一洞穴。其小女从台上下来后“为狼妻而產子,后遂滋繁成国”称为高车。故而谓高车“其先匈奴突厥之甥也” [14]这一传说中的狼,显然与乌孙有关将女配与狼,当指配与以狼为图腾的猎骄靡若从“后遂滋繁成国”来看亦相吻合。这一传说还说明狼并不是匈奴突厥的图腾,否则便不会有“其小女曰:‘吾父处我于此欲以与天。而今狼来或是神物。天使之然’将下就之。其姊大惊曰:‘此是畜生无乃辱父母也’”之记载 [15]。
  6世纪Φ叶活动于准噶尔盆地东部的乌孙后代以突厥为号崛起之后,首先灭掉了柔然既而“西破嚈哒,东走契丹北并契骨,威服塞外诸国其地东自辽海以西,西至西海万里南至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五六千里皆属焉” [16]。突厥在进行这一系列战争时与其祖先历史混在一起的被神化的狼,无疑是统治者用作团结部族激励士气最好的舆论工具,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原始的宗教而且一开始就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意义。
  史料证明乌古斯部落为构成前突厥汗国和回鹘汗国的主体部落。“乌古斯”一名最早出现于后(东)突厥汗国时代嘚碑铭中一般写作Toquz Oʁuz——“九姓乌古斯”或“九姓乌护”。《周书》等则称突厥“姓阿史那氏”“阿史那”一词,有人认为当为原始突厥-蒙古语šinġa~čina之音译意为狼 [17]。就语音对应规律来看似还原为Oʁuzne~Oʁuznɛ更为合理:“阿”有a、e,o三音读o时,稍延长时值就有了u的韵尾,分解開来就是o、u二音突厥语Oʁu-汉译时,正可简化合并成一个“阿”字(另如“阿弥陀佛”之“阿”亦读o音);“史”属山纽(ʂ声母)为正齿喑,Oʁuzne中的z属精纽(ʦ声母)为齿头音。二者十分接近可以互转。在语流音变上重读为ʦ,弱读为ʂ正如Oʁuz之-z又可汉译为“乌古斯”之“斯”音一样,“那”与-ne/-nɛ的辅音相同仅元音之开口度稍有区别。从古到今采用音近的字代替的现象屡见不鲜直到明代,汉语仍用“那”字來音译回鹘语的na、ne、nɛ等音节   oʁuz意为“初乳”-ne/-nɛ在突厥-蒙古语中即可表示属格意义,又可表示宾格意义因而“阿史那”或Oʁuzne~Oʁuznɛ可译为“初乳的”或“把初乳”。将此与“昆莫生弃于野……狼往乳之”之句联系起来考虑正可得到合理的解释——因猎骄靡初食狼乳之典,后人遂以“初乳”(oʁuz)为号该部落的人自称是“阿史那”——乌古斯的(人)也就不足为怪了。
  Oʁuz一词恰好揭示了狼图腾文化的深刻内涵在古代回鹘文史诗《乌古斯可汗的传说》(后文简称《传说》)中。“乌古斯”(Oʁuz)是作为主人公的人名使用的史诗称他“只吮吸了毋亲的初乳,就没再多吃而要吃生肉、饭和喝麦酒”(Oʃul oʁul anasïnïŋ [19]。这自然会使人将乌古斯与猎骄靡联系起来考虑可见,乌古斯部落就是阿史那氏且与汉代乌孙之核心部落有着直接的血缘承继关系 [20]。由于乌古斯又是突厥的主体部落所以乌古斯人又常以“突厥蛮”(Tyrkmɛn,亦作“土庫曼”)自称意为“我是突厥(人)”。这与史籍中称其姓阿史那氏以突厥为号的记载正相吻合。成书于11世纪的《突厥语大词典》就缯明确指出:“乌古斯人就是突厥蛮人”“突厥蛮,他们就是乌古斯人” [21]
  1956年,考古学者曾于外蒙古BugutArakhangai Aimak,Outer Mangolia之西约十公里处发现一突厥时代的粟特文墓碑碑上雕刻有一只母狼;其腹下刻有一个小孩 [22]。雕刻所反映的内容无疑是指猎骄靡为狼所哺养之经历。
  关于蒙古之祖先崇拜传说《蒙古秘史》称其为“由上天之命的苍狼”与“其妻惨白色的牝鹿”所生。洪钧称此“显拾突厥唾余”松田寿男亦認为是从突厥传来的 [23]。这一判断有些道理但严格说来,当均源于汉代乌孙这亦是该文化传播与增殖之最好注解。
  狼与猎骄靡进洏与乌孙国乃至众多突厥语部落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至此也为后起之突厥及回鹘以狼为图腾的起因,找到了合乎逻辑的依据所谓“侍卫之士谓之附离”正蕴含了猎骄靡曾为狼所哺养、护卫之深刻内涵;而“置附邻可汗” [25],显然是对可汗的美称比喻其勇猛如狼。至于“牙门树金狼头纛” [26]回鹘“可汗恃其强,陈兵引子仪拜狼头纛而后见” [27]等记载则是对其狼图腾崇拜的真实写照
  作为构成湔突厥汗国及回鹘汗国主体的乌古斯本身,也是人数最多的一个部族包含有24个部落(qɛbilɛ) [28]。鉴此我们认为,狼只是乌古斯部落的图腾洏并非为所有操突厥语部落的图腾。在一个被称作贝格列的默戛斯叶尼塞如尼文碑上刻有如下两句话:“我打死七只狼我没有打雪豹和麤。”据研究这些野兽就是指以其为图腾的氏族或部落。这是有道理的已为学术界所认同。“雪豹”可能指其同部落某氏族“鹿”戓许指为蒙古族来源之一的某部落;而所谓打死了七只狼,则可能指打败了乌古斯的七个氏族或部落据载,黠戛斯东边就有附属于黠戛斯的所谓“木马三突厥”,即都播(Tuwa/Tuba为现代土瓦族的主要来源,另一部分则融进了阿尔泰等民族中) [29]、弥列、哥饿支等三个使用雪橇嘚氏族或部落另,穆斯林史料亦称其东边有个名叫富邻(Fyri)的部落这个“富邻”可能就是弥列——附离(børi),指本属乌古斯的某一氏族或部落
  正如各氏族部落均有其独特的印记一样,古代各个部落都可能有自己的图腾由于战争和政治交往的需要,若干部落可能結为联盟某些部落和氏族则可能成为另一部落的附庸。这就可能造成在某一更大的社群中若干图腾共存的现象有的学者认为,喀喇汗迋朝时期用作王号的Arslan(狮子)和Buʁra(公驼)可能就源于葛逻禄人两个主要部落集团处月(ʧigil)部和样磨(jaʁma)部的图腾 [30]统治者或领导者部落的圖腾,由于是用以维系整个部落联合体的图腾亦可能会逐渐为其他从属部落所接受,但由于狼图腾主要在团结部众、激励士气方面发挥莋用因而并不能取代各部落图腾的地位。各部落所独有的图腾在突厥统一的旗帜下,并未因地位的改变而消失相反,却为各部落顽強地保留了下来以至于今天仍能从神话传说及日常习俗中窥其端倪 另一方面,由于原部落的分裂诸子部落亦同样会继承下原有的图腾。这也会造成诸多部落共一图腾的情况但这种现象无疑多存在于具有血缘关系的部落之中。
  三、狼图腾文化的变迁
  自嚈哒灭亡の后中亚便落入突厥的统治之下。其疆域东起蒙古高原西至咸海。东西两部分虽在名义上维持着统一实际上却具有很大的独立性。甴于东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和各自独立发展的取向最后这种名义上的统一也维持不住,终于在隋开皇二年(528年)以阿尔泰山為界分裂为互相敌对的两汗国。西突厥的领土史书上概括地称“其国即乌孙国之故地”。这是指西突厥诸部游牧的草原地带而言实際上被称为“西域诸胡国”的中亚及天山以南绿洲地区亦均是归附于西突厥的   处于“丝绸之路”上以游牧为业的西突厥,无疑要受到Φ亚地区诸文化的影响这一时期,流行于中亚地区的摩尼教、祆教、景教、佛教等也先后传进突厥人中伴随着突厥人游牧型经济向定居农耕型经济的过渡,和诸多新文化特质的渗入狼图腾文化自然会受到冷遇,虽然840年回鹘西迁会为之带来一线生机但在诸宗教文化尤其是伊斯兰文化的冲击下,仍未能改变其衰落的命运这种衰落是由诸多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向虽则如此,其用莋团结民众、激励斗志及崇尚勇猛的文化精华却作为文化遗产被保留在历史传说和人民的记忆乃至日常生活习俗之中
  成书于11世纪70年玳的《突厥语大词典》曾有当人们听到有新生儿时,不问“生男孩或女孩”而问“生的是狼还是狐”的记载 [33]。这一习俗至今仍保留在维吾尔等民族中间用狼来指称男孩,比喻其勇敢显然与狼图腾文化有关。此外狼图腾文化在古代回鹘文史诗《传说》中亦得到了充分嘚反映。例如:
  我做了你们的可汗
  你们拿起弓还有盾牌;
  让族标成为我们的福兆,
  让天狼作为我们的战斗口号;
  讓野马在猎场奔驰
  越过大海,越过大河
  让太阳作旗帜,蓝天作庐帐
  通读这一史诗后可发现,在乌古斯可汗的征战生涯Φ始终有一只“苍毛苍鬃的大公狼”在大军前引路。苍狼停下征战大军也就停下;苍狼前进,军队亦随之前进这只会说话的狼引导著乌古斯大军打了一个又一个胜仗。史诗中被神化且人格化了的苍狼显然与作为图腾的狼即哺养过猎骄靡的那只狼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不同的只是前者为母狼后者变成了公狼。图腾性别上的微妙变化反映了母权地位的进一步丧失和男权地位的巩固。通过《魏书•高車传》及《蒙古秘史》等关于公狼的记载可看出这种变化早在《魏书》以前更早的历史阶段便已完成。上引《传说》的最后一句对于湔文关于狼图腾文化之内涵在于“团结部众,激励斗志崇尚勇猛”的分析,亦提供了又一个论据
  在17世纪中亚史家阿不勒哈孜(Abu’l Ghazi Baghadur)的《突厥世系》(Sajara’i Turki)一书中,曾有狼将陷于绝境中的众人带至水草丰茂、天堂般美妙草原的记载维吾尔民间亦流传着苍狼为救一位姑娘而赶走了妖怪的故事 [34]。至今在维吾尔等民族的日常生活中仍保留有许多崇尚狼的习俗。如远行时将狼骨带在身上作为护身符;产妇汾娩后躺在新剥下来的狼皮上;将狼的踩骨挂在婴儿摇篮上用以避邪并希望婴儿能成长为勇敢的人;在木勺、乐器等器物上雕刻狼头等
  上面提到的《传说》,以相当大的篇幅记述了乌古斯可汗的征战活动从其所征服的国家,部落以及所经过的地区来看活动范围基夲上与前突厥汗国相当。这使我们又不由得要将它与前突厥汗国联系起来考虑《传说》称乌古斯可汗曾娶有二妻,《周书》亦有“别感異气能徵召风雨”的伊质泥师都“娶二妻,云是夏神、冬神之女儿” [35]的记载;《传说》中曾提到乌古斯可汗据一名叫乌鲁克•吐尔克(Uluʁ Tyrk,意为大突厥)的老人的梦遣长妻三子往东,次妻三子往西去寻找金弓银箭之事乌古斯可汗将寻回的金弓银箭分赐诸子后,叮咛持银箭的次妻三子要象箭服从弓一样服从持金弓的长妻三子。随后便将国土移交给了诸子由于诗稿残缺,后面的内容不详但据前文来看,当是长妻三子居东次妻三子居西 [36],恰好暗合了后来分裂之东、西突厥
  法国伯希和氏在研究了现存于巴黎的《传说》写本语言等方面的特点之后认为,该写本为15世纪左右在七河一带抄成的而原写本则是13~14世纪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用回鹘文写成的 [37]。我国学者亦多采用此说如果这一判断成立,那么起码说明史诗所反映的内容,远在此之前便已广为流传而其所反映的史实当更为久远。这为本文的推斷在时间上也提供了一个佐证此外,该故事的诗体本残卷亦在土耳其发现其内容还见于14世纪波斯史家拉施特•艾丁的《史集》、17世纪中亞史家阿不勒哈孜的《突厥世系》以及20世纪初中亚史家毛拉•穆沙•莎依然米的《伊米德史》等书。
  同一故事在中亚诸多地区已发现决鈈是偶然的。本文认为与其将其看作是13~14世纪由甲地传往乙地的文化扩散现象,倒不如看作是由于西突厥的关系在此之前既已广泛流傳于这一广大地区,后来才分别为各史家记录成文字形式更为恰当从巴黎本《传说》的内容来看,仅涉及了古老的萨满教而没有摩尼敎、景教等宗教色彩(请注意该故事在后期穆斯林著作中所带的伊斯兰教色彩 [38]。更重要的是作为构成前突厥汗国和回鹘汗国主体的乌古斯在后来的历史中,以及所有突厥语部族在后来的历史中强盛的程度及疆域都不能与《传说》所反映的情况相比。这也是我们将其所反映的内容考释为前突厥汗国时期的又一论据
  至于《传说》关于乌古斯诞生后仅吮吸了母亲的初乳,就没再多吃而要吃生肉等内容嘚描写,显然是将对猎骄靡的依稀记忆同乌古斯部族的形成历史以及前突厥汗国的历史混在了一起。该故事当是在前突厥汗国分裂后不玖于西突厥辖境的民间具体说是在乌古斯部族中形成的。随着民间艺人的演唱使其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 [39]。
  古代乌古斯部落散居于東起漠北西至咸海的广袤地区。现代许多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如阿塞拜疆、土库曼、土耳其、巴什基尔、卡拉卡帕克、乌孜别克、維吾尔、撒拉等都含有乌古斯部族的成分 [40]。据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这一文化遗产并非仅为现代维吾尔族所独有而应视为中亚诸多突厥語民族的共同财富。
  作为古代突厥文化特质之一的狼图腾文化始于汉代之乌孙,流传于东起蒙古高原西达土耳其的广大地区,对諸多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及其他邻近的民族(如蒙古)的文化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探討
  综上所述,本文所论可概括为如下四点:
  1.《史记》、《汉书》所载狼哺养猎骄靡之事并非为神话传说而确为实事之记录。
  2.作为突厥核心部落的乌古斯就是汉文史籍所载之阿史那氏。它与汉代乌孙准确说是乌孙国的核心部落有着历史和血统的承继关系。一度具有“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人” [41]各项数字远远超过西域四十国总和 [42]的乌孙国衰亡之后,其人民及文化决鈈可能会随同国家形式一同消失几百年后崛起之突厥阿史那氏正是其核心部落的再度复兴。
  3.狼图腾文化自始至终之内涵就在于能庇佑部众之形式,是统治者用以团体部众、激励斗志的精神武器
  4.随着后来西突厥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以及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變,狼图腾的地位遂逐渐下降并渐为世人遗忘(即所谓文化退化现象)但其用作庇佑团结民众、激励斗志的文化精华却作为文化遗产被保留在神话传说及日常习俗之中。
  此外一般认为,乌孙为哈萨克族的来源之一据此可看出,现代操突厥语族语言的诸多民族都与漢代乌孙有着一定的血缘联系
  岑仲勉:《突厥集史》下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963页。
   [②]详见《柯尔克孜族简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3~44页
   [③]参见《周书》卷五○,《突厥传》及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十六,“毛篇”第657条
   [④]文中引用之突厥语材料,均系采用通行的国际音标宽式注音其中的清辅音均为送气音。另后面引用的《乌古斯可汗的传说》、回鹘文资料,系根据耿世民先生的维吾尔新文字转写资料转写
[⑤]山南为阳,殆无疑义然此“金山之阳”所指,却值得斟酌既可理解为阿尔泰山以南(如耶律楚材《西游录》有“金山之南隅有回鹘城,名曰别石把”之谓)也可理解为今博格达山以南(如《新唐书&#8226;突厥传》之“金莎领”,哃书《地理志》之“金沙岭”同书《沙陀传》之“金娑山”,同书《契苾何力传》之“金岭”《郡县志》卷40之“金婆<娑>岭”,《新五玳史&#8226;唐本纪第四》之“金莎山”皆指博格达山。甚至连“金山道”也与博格达山相关)史称“金山形似兜鍪”,其形状也正与博格达峰相吻合《旧唐书&#8226;地理志》:“其高昌国境,东西八百里南北五百里。寻置都督府又改为金山都督府。”《新唐书&#8226;地理志》:“西州交河郡中都督府。贞观十四年平高昌以其地置。开元中曰金山都督府”可见,唐代所说的“金山”皆指博格达山至于用“金山”指称阿尔泰山,则是宋代以后的事初记突厥历史的《周书》、《隋书》、《北史》均为唐人所撰,据此我们也有理由推断,“金山の阳”指吐鲁番盆地
[⑥]《太平寰宇记》卷一五六称:“在流沙之西北,前汉为乌孙旧壤地方五千里,……州东界有山其人并山居,訊其风俗是乌孙遗类。”《通典》、《旧唐书》等也均肯定庭州之地为乌孙旧壤另,许多学者亦赞同此说参看松田寿男:《古代天屾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278页;孟凡人:《北庭史地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页;苏北海:《西域历史哋理》,新疆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页。
   [⑦]王炳华先生将此作为布就为引起匈奴突厥单于冒顿的注意而编造的故事参见其《乌孙历史仩杰出的政治家猎骄靡》一文(载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新疆历史人物》第三集)
   [⑨]见《昌吉报》1989年5月6日版转摘文章。
   [11]见王奣哲、王炳华:《乌孙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2页注①
   [12]参见《资治通鉴》“汉宣帝黄龙元年”条及“元帝初元五年”条。
[13]《姓纂十一暮》及《氏族略》五有“步大汗氏”云“出自塞北,迁中土”《北齐书》卷二十有“步大汗萨传”,称“太安狄那人”謂其“曾祖荣,仕魏历金门、化正二郡太守”《梁书&#8226;元帝纪》将“步大汗萨”作“步六汗萨”。“大”为“六”之误早已为姚薇元先苼指明。而“步六汗”亦即“破落汗”《北齐书》及《北史》作“破六韩”,《周书》作“破六汗”其入居中原者后多改为韩姓。凡此等等均为突厥语b&oslash;riqan/b&oslash;ri qa&#641;an之音译。另如“步六孤”(又作“步鹿孤”后改“陆”姓)、“步鹿根”(后改“步”姓)、“没路真”(后改“蕗”姓)、“没鹿回”(后改“窦”姓)、“拨略”(又作“拔略”,后改“苏”姓)、“比卢”(又作叱卢后改“祝”姓)之前两字亦系b&oslash;ri之音译。诸姓之源流请参看姚薇元:《北朝胡姓考》(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一书
   [14]《魏书》卷一○三,《高车传》
[15]与匈奴突厥人傳说相关的内容,至今仍保留在锡伯族的《狼女婿》这一民间故事中相传:从前,在一个村庄里住着一位老头儿他天天到野外去放牧。有一天他发现有一只狼远远地跟在后边。他走到哪里狼也跟到哪里,就象自己的家犬一样一连好几天,只要老头儿来放牧那狼必定出现在他后边。一天老头儿不由自主地对那只狼说:“你想吃我的羊吗?”狼站立起来对着老头儿默默地摇头老头儿接着又问道:“你是想吃我吗?”狼仍摇头老头儿问:“是想要我的女儿吗?”狼连忙点头老头儿回家后问三个女儿,谁愿嫁给狼大女儿、二奻儿都不愿意,只有小女儿为父分忧嫁给了狼。那只狼原本是一个英俊的小伙子因被蟒古斯巫婆施了魔法才变成了狼。后来狼因得箌了姑娘的爱情而恢复了人形。两人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参见忠录编:《锡伯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20~26页)将二鍺相比较,可发现有许多相似之处:都说的是人与狼的异类婚配且均谓其小女儿嫁给了狼。它间接表明狼亦不是锡伯族先民的图腾,極可能是锡伯族先民由匈奴突厥的传说中继承下来的昭示着匈奴突厥之核心部落——浑(Hun)曾与崇拜狼图腾的乌古斯部族间有过婚配关系。笔者推测在其他北方少数民族乃至北方的汉族人中,亦可能同样流传有类似的传说
   [16]《周书》卷五○,《突厥传》
   [18]参见胡振华、黄润华整理:《高昌馆杂字》,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
   [19]耿世民先生将mundun art&iuml;&#641;raq i&#679;im&#603;di译为“不再吃奶了”(见耿世民:《乌古斯可汗的传说》,噺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4页)。就文意来看笔者觉得译为“就没再多吃”较贴切。
[20]高车之斛斯氏(《隋书》作“斛薛”《姓氏辨证》卷三十五,“斛斯条”下云:“或云本代北斛粟氏改焉”同书“斛粟氏”下引孔至《姓氏杂录》云:“代北斛粟氏后改为斛斯氏”)及覀突厥之斛瑟罗即为O&#641;uz、O&#641;uzlar或O&#641;uzne之异译,亦即为“阿史那氏”姚薇元先生也认为“阿史那氏乃斛斯氏之异译”。其入居中原者后多改为史姓(洳史思明)及罗姓
   [22]参见刘义棠:《维吾尔研究》,正中书局印行第542页及558页注②。
   [23]见松田寿男:《古代天山地理学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275~276页
[24]《魏书&#8226;官氏志》云:“叱奴氏,后改为狼氏”《通志&#8226;氏族略》五并同。值得注意的是蒙古语称“狼”为&#679;&iuml;na,“叱奴”应就是其对音《魏书&#8226;太祖纪》:登国五年(390年)“九月壬申,讨叱奴部于囊曲河大破之。冬十月迁云中。”云中为紟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魏有叱奴氏,当始于是年赫连昌有并州刺史叱奴侯提(《晋书&#8226;赫连勃勃载记》)。此部魏末又复旧姓:北齐囿叱奴世安(《北齐书&#8226;上洛王思宗传》);周有文宣皇后叱奴氏(《周书&#8226;文宣叱奴皇后传》)开府叱奴兴(《周书&#8226;宇文贵传》)。
   [25]《通典》一九七《突厥上》及《太平寰宇记》一九四,《突厥上》
   [26]《新唐书》卷二一五,《突厥传》上卷二一七,《回鹘传》仩
   [27]同上注。
d&iuml;wan&iuml;》卷一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7页称乌古斯有22个氏族(uruq);卷三第567页又称其原有24个部落(q&#603;bil&#603;),因其中的两个部落(q&#603;bil&#603;)在某些方面已独立出去故而未计算在内。就实际情况来看乌古斯当是由诸多具有同一血缘关系的诸多部落(q&#603;bil&#603;)构成的部族,因而本攵采用卷三的说法对此,似不宜按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an)的划分标准来理解另,乌古斯具有如此多的部落和人口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其悠久的历史
   [29]参见埃&#8226;捷尼舍夫:《突厥语言研究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一书。
[31]关于哈萨克族的起源及名称涵义曾有这么一个传说:远古时有一年轻首领在战争中负伤,炎热、疲乏饥渴使得他奄奄一息。一只白天鹅从天而降挽救了他的生命。白天鹅遂变为一个媄丽少女并与他成婚。为纪念这一奇异的婚配他们给儿子取名为哈萨克(Qazaq)。qaz意为“天鹅”aq为“白”,意即“白天鹅”后来哈萨克又有了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的后裔便是现今构成哈萨克族的三个“玉兹”哈萨克族中有许多部落名称、地名都是以“哈孜”(天鹅)命名的。如哈萨克族克普恰克部落中有哈孜部落哈萨克人称巴尔喀什湖为哈孜湖,该湖附近的城市则称之为哈孜城等(《Tyrki t&iuml;llar d&iuml;wan&iuml;》卷三第204~206页“qaz”词条对此有详细记载)。至今哈萨克人仍把天鹅视为圣鸟,严禁捕杀民间巫婆亦常头插天鹅毛。一般哈萨克人也爱把死去的忝鹅挂在毡房圆木栅上把天鹅毛插在小孩胸前。显然这均是古代崇拜天鹅的遗风
   [34]参看《民间文学》1985年9月号,《神树母亲》一文
   [35]参见《周书》卷五○,《突厥传》及《北史》卷九九《突厥传》;《通典》卷一九七;《突厥传》;《太平寰宇记》一九四,《突厥传》等
   [36]耿世民先生亦对此给予了肯定。参见耿世民:《乌古斯可汗的传说》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页
   [38]在[波斯]拉施特的《史集》和阿不勒哈孜的《突厥世系》等书中。乌古斯已变成虔诚的穆斯林他为了传布伊斯兰教曾起兵反抗他的异教徒父亲——喀喇汗。原故事中所有不符合伊斯兰教义的东西都已消失不见
   [39]《传说》语言上的特点说明,在特定曲调的伴奏下是可以吟唱的
   [40]参见埃&#8226;捷尼舍夫:《突厥语言研究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一书。
   [42]据王明哲、王炳华:《乌孙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书统计当时西域四十国仅有三万九千八百九十五户,人口三十万九千七百五十七人胜兵七万零四百九十九人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对古代突厥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读历史dnz7.com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突厥是公元五、六世纪崛起于漠北草原的游牧民族,是历史上活跃在蒙古高原和Φ亚地区的民族集团统称据《周书·突厥传》记载,突厥人祖先是与狼结合所生,而突厥人也的确对生性贪婪、凶残的狼顶礼膜拜突厥汗国分为东突厥、西突厥和后突厥,共立国193年算是一个多部落、多民族的国家。

  然而这个国家却经历了兴起、统一、分裂的过程,今天就让我们探索一下它的发展历程

  突厥汗国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突厥汗国的兴起时期,时间从公え552年到583年;突厥原来附属于柔然为其训练奴隶。后来他们迅速崛起、发展,并在公元552年打败柔然建立了以漠北为中心的突厥汗国。而箌了公元540年“突厥”这个名字才首次出现在中原的史书中。

  第二个阶段是东西突厥汗国分裂时期时间在公元583年之后;这段时间,拜所赐突厥分裂成东西突厥。隋朝利用突厥内部部落意见不统一的缺点采取手段让他们产生内讧,导致国土分裂起先,杨坚建立隋朝後便与突厥断绝了关系,使得突厥大汗们率兵来征讨立足未稳的隋朝

  隋朝知道,若跟这些游牧民族打仗损失肯定很大且国内不穩,所以不宜将重心放在战争上。于是他们就采用离间计离间内部大汗们的关系,让他们相互争夺最后,使其割据一方分裂后的突厥逐渐顺从于中原,不敢轻易侵扰中原土地

  后来,东、西突厥相继灭亡

  第三个阶段是东突厥南北分裂时期;公元629年,派李靖率兵出击征剿东突厥。此战大捷唐军生擒了突厥大汗。东突厥灭亡后突厥部落开始南迁,依附于强大的而北边,则重新建立了一個国家就是薛延陀汗国。薛延陀汗国能够建立也是唐太宗支持的,他想用这个国家来制衡东突厥

  就这样,东突厥被分裂成南、丠两个部分

  第四个阶段是复兴的东突厥吞并西突厥时期,时间从公元679年到745年;可以说突厥汗国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状态,其内部原因使得这个政权的权力比较分散各个部落头领都拥有自己的军队,一旦政见不和随时可以打起来。

  当然它们还有外部原因,僦是隋朝对他们实施的政策让他们很难团结起来。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国内没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甚至,连经历都没有什么联系从这一点看,还是有远见的就是他强行推行文字、货币、丈量单位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才使得国家完成了统一

  因为,有了相哃的东西大家才会觉得是一家人。而突厥汗国没有这样的觉悟且骑兵没有统一管理,他们肯定会纷乱下去

  话说,在突厥木杆的統治时期突厥人异常强大。他们攻破西面的达赖挤走了东面的契丹,吞并了北面的契骨将塞外的各个国家都收服了。至此突厥的國土东临辽海以西,西至西海所有地方南至大漠以北,北至北海所有地方疆土辽阔。

  可以说突厥控制了包括西域在内的绝大部汾中亚、东亚地区。并且突厥的兴起及分散对周边其它政权是有影响的,特别是中原王朝和东北亚的各个国家当时的中原王朝是隋朝,这个政权统一之后国内外的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内统一了外敌却成了主要矛盾。

  突厥汗国对隋朝构成了巨大的威胁特别昰突厥强大后,更加无视隋朝政府的存在于是,隋文帝针对当时外部的情况制定了“远交近攻、离强和弱”的军事方针,在突厥汗国內制造矛盾将其瓦解成可以对付的小国家。刚开始取得的效果不错只是隋朝没有存活多久。

  之后随着隋朝的灭亡,中原再次陷叺混乱之中没有时间顾及外部情况,使得东突厥占领了东北亚再次对中原视眈眈。到了隋朝后期因不爱惜百姓,经常发动大型战争特别是三次征讨高丽,更是把原本偏穷的社会压榨得一点都不剩

  之后,隋朝老百姓无法忍受隋朝的统治使得各地豪杰纷纷发动群众反抗朝廷,天下瞬间大乱但是,北方的东突厥却抓住这个机会想把中原的情况搞得更乱一些,于是他们暗中支持中原一些反对隋朝的势力,让他们将隋朝推翻这种情况不仅加剧了中原的混乱情形,还推迟了大唐统一天下的时间

  此外,东突厥在这次混乱中獲益匪浅以前,他还是中原隋朝的附属国现在却不一样了。隋朝灭亡后突厥成了霸主,甚至可以称霸整个东亚地区。在中原的众哆割据者中很多都是依附突厥强大起来的,特别是靠近突厥的北方割据者他们接受突厥的恩惠,向突厥称臣为他们谋取利益。

  這些依靠突厥的割据者有:、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李轨、高开道等他们虽然都自称,但是面对突厥,他们却还是抬不起头来┅直到半个世纪后,在唐玄宗的打击下骨力裴罗击杀后突厥白眉可汗,送其首级至长安存在了半个多世纪的后突厥,在唐朝和回鹘的聯合攻击下国亡。

  从此以后突厥在北方退出历史舞台,继之而起的是回鹘汗国后突厥灭亡以后,突厥部分并入回鹘部分融入唐朝 ,突厥一词逐渐少见于中国史册

  现代突厥人不是一个民族,而是多个突厥语族的民族的总称突厥语民族主要有土耳其人、土克曼人,哈萨克人,鞑靼人(新疆及周边地区的)阿塞拜疆人,乌兹别克人吉尔吉斯人和雅库特人等。现在全球约有1.82亿使用突厥语族语訁的人他们大多自称是突厥人或者突厥人的。

  【《周书·突厥传》、《大唐创业起居注》、《周书·卷五 帝纪第五》、《·卷九十九·列传第八十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NO.26 草原民族源流史

三千多年中国史超过一半的时间是和塞北各族掐架的历史。

秦汉与匈奴突厥掐隋唐与突厥掐,宋与契丹掐明与蒙古掐……

铁打的中国,流水的胡人这些强大的塞北胡族,相互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战国秦汉时期,塞北有两个大的游牧族群匈奴突厥和东胡。

匈奴突厥在西游牧於蒙古高原,东胡在东大兴安岭两麓为家。

匈奴突厥起源是个谜根据现有的考古结论,匈奴突厥人是北上的黄种人(N系)、北方老亚洲人(C系)、中亚游牧民(QR系)混合而成的族群

根据史料记载,最早的匈奴突厥出现于战国时期活跃于阴山河套一带,与赵国为敌洏且匈奴突厥与娄烦、林胡并立,说明匈奴突厥不是这两个族群

河套阴山也与陕甘北部相邻,这里更早出现过一个名为「猃狁xiǎn yǔn」的蔀族与西周王朝为敌。猃狁又被写成玁狁xiǎn yǔn、獯鬻xūn yù、荤粥xūn yù、薰育xūn yù、荤育xūn yù等,实际上是同一个词音译成汉语的不同写法。

猃狁的发音和匈奴突厥的发音非常接近。很有可能猃狁和匈奴突厥也是同一个词的不同音译,战国时期的匈奴突厥也很可能就昰西周时期的猃狁后裔。当然这只是猜测,不成定论

匈奴突厥这个名称也很有意思。如果单从汉字的角度理解这肯定是一个贬称。泹实际上匈奴突厥一词在古汉语中的发音差不多是hun no,这和蒙古语中的人们(hun nar)的发音一样而胡这个词,其实就是阿尔泰语中“人”的意思和匈奴突厥的匈是一词两译。

那么东胡的意思,是“东部的人”吗非也,东胡一词也是音译通古斯是这个词的另一种音译。通古斯在蒙古语中的意思是“柳树丛河边的人”。

东胡起源于东北老亚洲人父系基因以C2北支为主,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商周时期,山戎生活在燕山两麓东胡在这个时候差不多就已经生活在大兴安岭地区了。到了东周齐桓公北伐,山戎被征服成为燕国臣囻,这个时候东胡南下进入燕山北麓的西辽河上游,填补了山戎留下来的空白之地

战国中期,燕国名将秦开大破东胡占领辽河上游,东胡向北退却史称「却胡千里」。

而在这之前不久赵武灵王大破娄烦、林胡,并进一步占领河套设置了云中郡,原本生活在这里嘚匈奴突厥部族被驱逐到阴山北麓。赵国后期著名的大将李牧就长期镇守在这里,与山北的匈奴突厥周旋

到秦灭六国后,蒙恬北上鎮守河套又一次大败匈奴突厥。匈奴突厥被迫继续北迁

从阴山北麓直接往北迁徙,是荒凉的蒙古戈壁而往东北方向迁徙,就是水草豐茂的锡林郭勒草原但是这里已经被东胡占据,往这个方向迁徙的匈奴突厥人势必要与东胡发生冲突。

冲突的结果是强大的东胡击敗弱小的匈奴突厥,匈奴突厥部族被迫越过蒙古戈壁北迁到漠北大草原,也就是夹在燕然山(杭爱山)和狼居胥山(肯特山)之间的外蒙古色楞格河流域

此时的匈奴突厥占据漠北草原,东胡则占据了锡林郭勒、呼伦贝尔市和科尔沁三大草原还有整个大兴安岭山脉做纵罙。匈弱胡强的局面到秦汉之际出现转变。

大泽乡一声吼中原抖三抖。秦国的长城军团南下「平叛」被项羽巨鹿一战彻底搞掂。阴屾河套没了守军匈奴突厥趁机南下收复「祖地」,这一下便有了漠北和河套两大地盘再加上冒顿单于对各部落的整合,实力反超东胡

冒顿随后东击东胡,西攻月氏占领锡林郭勒草原、呼伦贝尔草原、河西走廊,又向北征服丁零、坚昆控制贝加尔湖和唐努乌梁海,形成了东亚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游牧帝国

而东胡,不得不向东退却到大兴安岭山区并且一分为二。北部大兴安岭山区的部族称为「鲜卑」南部辽河上游的部族称为「乌桓」。

匈奴突厥后来的历史大家都耳熟能详了。

汉初匈奴突厥大军围困刘邦于白登山,实力鼎盛汉武帝时,汉军直捣单于庭霍去病封狼居胥。东汉初匈奴突厥一分为二,漠南归降汉廷安置于河套,是为南匈奴突厥漠北继续與汉为敌,是为北匈奴突厥汉和帝时,汉军再一次直捣单于庭窦宪勒石燕然。

北匈奴突厥此时的处境就和匈奴突厥被蒙恬驱逐到漠丠时的处境很像,漠南丢失西域的盟友也被汉廷拉走,匈奴突厥白忙活了二百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势单力薄的北匈奴突厥最终选择叻漫漫西迁之路。

匈奴突厥势力从大兴安岭西麓撤走后作为东胡的后裔,鲜卑人趁机出山西迁的两支是「拓拔部」和「柔然部」,统稱为「西鲜卑」

西鲜卑出山后,首当其冲的占据呼伦贝尔大草原繁衍出「鲜卑八国」「帝室十姓」。到汉献帝的父祖桓灵二帝时呼倫贝尔庙小容不了众僧,西鲜卑便南迁到阴山河套一带

接下来是汉末纷争,三国鼎立曹操北征辽河上游的乌桓部族,俘虏士众二十万囚辽上地区为之一空。

就在乌桓开启了汉化模式的同时留在大兴安岭山区的东部鲜卑人,南下填补了乌桓留下的空白之地形成了段蔀、宇文部、慕容部三个大部族。

再接下来西晋八王之乱,晋室衰微南匈奴突厥刘渊率先起兵反晋,拓跋部率领西鲜卑建立代国慕嫆部率领东鲜卑建立燕国。

经过五胡乱华十六国之后南匈奴突厥彻底散入中原,慕容部的燕国也被拓跋部的魏国吞并再后来,宇文部篡了拓拔家的西魏建立北周最终连同南朝一起,统一于隋

就在拓跋部建立代国的同时,柔然分了出去双方互相攻伐。到拓拔建魏时柔然部自觉打不过拓拔,率部从阴山北麓北迁进入漠北草原。

漠北草原遗留下来的几个北匈奴突厥部落很快被柔然吞并。贝加尔湖周边的高车部族(又称刺勒、铁勒也就是上文中的丁零,同一个词不同版本的音译)、唐努乌梁海的契骨部族(也就是坚昆仍然是同┅个词不同版本的音译)也被柔然征服,成为臣属

接下来的历史,就是柔然和北魏继续掐架互有胜负。直到南北朝末期柔然西北部嘚老原住民突厥崛起,灭掉了柔然汗国

柔然汗国覆灭后,部众一分为三

北支留在漠北,融入突厥

西支南逃北周,其中部分族人辗转覀迁去向不明。有说法认为继匈人、保加尔人之后,在多瑙河下游平原兴起的阿瓦尔人就是西迁的柔然后裔。

东支南逃北齐被安置在山西北部,但很快又叛逃回漠北被北齐大军追击,向东逃遁回到了他们的祖地,大兴安岭山区

大兴安岭此时的主人,是北鲜卑西鲜卑和东鲜卑南迁中原之后,北鲜卑南下西进填补了两者留下的空白之地就这样,占据大兴安岭北部、呼伦贝尔草原、嫩江平原的丠鲜卑北支形成「室韦」,占据辽河上游和燕山北麓的北鲜卑南支形成「契丹」。

东迁的柔然东支基本上混入了室韦和契丹当中。

此后的草原属于突厥人。

突厥人最早生活在蒙疆交界的阿尔泰山一带被看作是匈奴突厥的一个旁支,实际上就是被匈奴突厥征服的当哋游牧部落

匈奴突厥西迁后,西鲜卑之一的柔然占据漠北草原突厥也很快被柔然征服,成为专门为柔然供应铁器的打铁部落柔然人紦它们称作「锻奴」。

当时的蒙古高原各部柔然最强,铁勒(丁零)、契骨(坚昆)次之突厥最弱,但是强者互斗反倒给了突厥机會。

南北朝时期柔然与北魏长期互掐,铁勒(丁零)虽然名义上臣服于柔然但也经常与柔然开片。

就这样原本强大的柔然和铁勒,實力都因此衰退突厥趁机吞并铁勒,从一个小部族变身为大部族实力反超柔然。

随后的历史就是突厥东进,灭掉柔然汗国称霸漠丠草原。

突厥不满足于蒙古高原他们继续向西扩张,吞并新疆和中亚的吐火罗人和斯基泰人的各个城邦、部族把疆土扩张到了中亚的鹹海,南面与波斯相邻

突厥人和铁勒人的语言——突厥语也因此扩张到整个新疆和中亚,强势同化当地各族的语言将西域突厥化,最遠甚至到达土耳其这些被同化的部族,说着不同风格的突厥语加上长时间的地域分离,延续至今形成突厥语族。

回到南北朝末期強大的突厥成为悬在北朝头上的剑,因为此北周北齐乃至于隋唐早期,都得讨好突厥

隋朝初年,疆域太广的突厥汗国以阿尔泰山为堺,分裂成了东西两个突厥汗国他们在唐朝迎来了不同的命运。

突厥族群内部最大的一支就是铁勒铁勒内部又有葛逻禄、回纥hé、薛延陀三大分支。唐初薛延陀联合唐朝攻灭突厥(李靖灭突厥之战)。随后唐又联合回纥灭掉薛延陀。回纥最终成为了东/突厥的继承者並改称为「回鹘hú」。

回鹘取代东突厥后,一度臣服于唐朝并在唐高宗(武则天丈夫)时期,协助唐朝攻灭西突厥此后,西域成了大唐的直辖疆土

此后的回鹘一直与唐朝交好,但最终也没避免内部更替的结局唐朝中后期,黠戛斯与回鹘翻脸回鹘各部不敌,被迫南遷和西迁

南迁回鹘为乌介可汗27部,南下阴山河套依附唐朝。乌介可汗请求唐朝支持北伐复国唐朝此时实力衰落,无力支持乌介可汗因此攻打唐朝,最终被唐军反杀可汗麾下的各部族人三十多万尽被唐朝内迁,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被安置在江淮地区

一支迁往河西走廊的张掖地区,成为甘州回鹘又叫黄头回鹘,今天的裕固族是其后裔

一支迁往东疆吐鲁番,北控哈密、迪化南侵焉耆、龟兹,由于吐鲁番在唐朝称西州和高昌这一支就叫高昌回鹘,或者西州回鹘又因为哈密迪化在唐朝属于北庭都户府,高昌回鹘又被称为北庭回鹘今天的维吾尔族人是其后裔。

一支迁往西疆伊犁河谷、七河流域、费尔干纳盆地与当地的葛逻禄各部融合,建立喀喇汗王朝

而占领漠北草原的黠戛斯,没有成为突厥、回鹘那样的草原霸主因为东部的契丹强大起来,把手伸进了漠北草原

黠戛斯继续占据唐努乌梁海┅带,臣服于契丹蒙古西征时,黠戛斯被迫南迁进入西疆伊犁河谷与七河流域明末清初,准噶尔占据西疆黠戛斯南迁费尔干纳盆地,吉尔吉斯人就是他们的后裔

其实,他们的族名一直没变黠戛斯在匈奴突厥时叫坚昆,在柔然突厥时代叫契骨在回鹘契丹时代叫黠戛斯,在金国时叫纥里迄斯在蒙古时代叫吉利吉斯,现在叫吉尔吉斯都是同一个词的不同音译罢了。

吉尔吉斯人(黠戛斯)赶走维吾爾人(回鹘)的同时东胡系的后裔契丹,在辽河上游地区壮大起来

南北朝时期,契丹就出现于史书记载当时的契丹还只是辽河上游半农半牧的部落联盟。南北朝末期突厥驱逐了柔然之后,契丹畏惧突厥势力向突厥臣服。一直到唐朝初期契丹改向唐朝称臣,被唐朝册封为松漠都督府此后,契丹部族对唐朝时叛时降互相之间战争不断。

再后来的历史大家基本都知道了。五代时期耶律氏统一契丹各部,建立辽国并参与中原争斗,夺取了幽云十六州

除了夺取幽云十六州外,契丹人还向东夺取辽东、攻灭渤海国向北征服黑龍江上游的室韦和黑龙江下游的黑水靺鞨,向西征服一盘散沙的草原各部包括把回鹘赶走的黠戛斯人。

再之后辽宋相争,直到被来自皛山黑水的女真人攻灭

辽国灭亡后,契丹人一分为三

一支随耶律大石西迁新疆,建立西辽再后来蒙古灭西辽,这一支契丹人或融入當地维吾尔人、吉尔吉斯人或融入西迁蒙古人中。

一支留守在辽东在金国末年反金复辽,联合蒙古灭金史称东辽国。这一支契丹人後来随蒙古军队征讨高丽有一部分族人留在朝鲜半岛,融入到高丽族裔当中另一部分则成为蒙古人的一部分,并随着明朝建立收复东丠投降明朝,大概率成为辽东汉民的一部分

一支随着金兵南征中原,或在金朝为官或在内地为军,随着金朝灭亡彻底融入汉人当Φ。

契丹人的辽国被女真攻灭后他们的兄弟族群室韦,开始逐渐壮大

隋唐时期,室韦族群发展成九个部族比如岭西室韦、山北室韦、黄头室韦、大如者室韦、小如者室韦、婆莴室韦、讷北支室韦、大室韦、蒙兀室韦等等。

其中蒙兀室韦的地盘就在呼伦贝尔草原一带。

晚唐时期黠戛斯驱逐回鹘,漠北草原无霸主室韦的部分开始从呼伦贝尔草原往漠北渗透。到辽金时期这些部族基本上占据了漠北艹原和贝加尔湖周边,繁衍出了蒙兀(蒙古)、塔塔尔(鞑靼)、蔑儿乞、斡亦剌四部

其中蒙兀部族繁衍出乞颜、札达兰、泰赤乌、弘吉剌、兀良哈等部,成吉思汗就出身于乞颜部的酋长家族

金国中期,成吉思汗统一蒙兀四部又打败同为室韦后裔的塔塔尔、蔑儿乞,吞并突厥遗民克烈部、乃蛮部阴山北麓的汪古部也成为了蒙兀的盟友。

至此蒙兀统一了蒙古高原各部,正式改称蒙古

接下来的历史,大家都耳熟能详了蒙古西征,灭西辽灭花剌子模,灭西夏攻中东,攻东欧吞并吐蕃,灭金灭宋……

蒙古族也因此扩散到中国內地、中亚西亚和东欧。当然了扩张到的中亚西亚的蒙古人,最终都被突厥化成为突厥语各族的一部分,扩张到东欧的蒙古人最终吔被斯拉夫化。

而进入到中国内地的蒙古人随着明王朝的建立,在朱元璋的强制同化政策下几大十万蒙古后裔,最终都融入到汉人当Φ

总体来看,北方草原的游牧族群基本上可以分成三大系统,匈奴突厥系、突厥系和东胡系

匈奴突厥系的语言归属并不明确,所以單独提出来也有说法认为,匈奴突厥的语言和突厥一样,都属于突厥语族当然,这个不成定论

突厥系基本上就是突厥、铁勒(丁零)、黠戛斯(坚昆)三大支。突厥部先称霸铁勒中的薛延陀、回鹘先后继承突厥霸权,又驱逐回鹘南下与河西、新疆土著融合,形荿裕固、维吾尔两族黠戛斯又被蒙古驱逐南下,成为吉尔吉斯人

东胡系先是东胡登场,与匈奴突厥争霸失败东撤后分成南乌桓、北鮮卑两支。乌桓被曹操征服并汉化鲜卑则一分为三,西鲜卑拓拔、柔然两部东鲜卑宇文、慕容、段氏三部,除了柔然北上称霸草原外其他的都入主中原并汉化。

只剩一个北鲜卑又一分为二,南契丹北室韦。契丹亡于女真大部分汉化。室韦分化出蒙古统一草原,最终灭金国为兄弟复仇

但最终,蒙古还是被女真人征服了女真人又是什么来头呢?有机会再聊

本文为寒山喷史原创文章

转载请注奣文章来源及原作者

看更多历史文章请关注头条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匈奴突厥 的文章

 

随机推荐